陕西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调查报告

2024-09-14

陕西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调查报告(精选10篇)

1.陕西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调查报告 篇一

一、原文介绍

题目:分析影响重庆市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

作者:庞瑞芝

关键字:居民消费;可支配收入;储蓄

二、研究问题

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本文在分析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选择主要因素建立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计量模型。通过EVIEWS软件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与其收入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同时居民的储蓄对消费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据此,并提出了相关促进重庆市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一些政策取向。

三、可能影响因素

人均消费水平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人均人民币储蓄年末存款余额

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四、理论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制度、风俗习惯等等。但考虑到样本数据的可收集性和重庆市经济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人民币储蓄年末存款余额、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作为影响消费的主要变量。GDP 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也是世界银行划分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国家的主要标志,一般来说,人均GDP 高的国家,表明该国经济实力强, 人民消费水平高, 同时在我国,居民消费是在国内生产总值经过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后形成的, 由此选择了人均GDP;储蓄是指可支配收入中未被消费掉的部分, 两者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过度储蓄会直接减少市场上的有效需求,并在货币市场上产生收缩效应,使商品市场长期低迷,可见储蓄和消费息息相关;根据日常观察和统计研究都表明, 当前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消费的核心因素 , 因此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入选毫无疑问;商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促成居民消费心理的因素。

五、结论

提高居民收入是关键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扩大社会投资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合理调整市场利率

六、感想

经济理论和居民消费模型都表明,要刺激消费, 最重要的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从而增加人们对未来的信心。从企业保障制度向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目的是为居民建立更为安全、规范、覆盖面更广的保障制度,特别是个人帐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办法可以使居民更好地解除住房、医疗、养老、失业救济等问题的后顾之忧。在经济不景气、市场疲软时,适度扩大投资, 不仅直接增加对投资品的需求, 而且有部分的固定资产投资将转化为消费资金, 间接扩大对生活消费品的需求。

2.陕西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调查报告 篇二

很多学者认为, 要拉动消费, 必须抑制我国居民的过度储蓄。因此, 国家相继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分流储蓄, 如开征利息税、连续下调利率等。但也有不少文章对这个观点提出质疑, 实证结果表明, 储蓄与消费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或者认为高储蓄率并非需求不足的根源。国家的相关政策放到具体的陕西省会有怎样的结果呢?我们现在只考虑消费政策对陕西省经济影响, 以方便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陕西年鉴2008》。这里, 我们以传统理论为基础, 假设过度储蓄能抑制消费, 以此对陕西省的消费与储蓄做定量的回归分析。

用人均储蓄存款余额来表示储蓄, 记作S, 用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表示消费, 记作Y。建立回归方程:

为避免“伪回归”, 我们用ADF检验法分别对消费和储蓄进行单元根检验, 发现两个变量都是不平稳的, 在显著水平为5%时, Y是二阶单整, S为一阶单整。那么, 由于单整阶数不同, 它们之间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若直接进行回归分析肯定会导致“伪回归”。因此, 我们可以判断, 消费与储蓄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那么消费对利率的变化是否敏感呢?收集1995-2008年名义利率 (利率采用月度加权平均计算得到) 作ADF检验, 发现在显著水平为5%时, 利率为一阶单整, 与Y的单整阶数不同, 因此利率与消费之间也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消费对利率不敏感的原因, 一般来说, 降息对消费有两重效应, 一是替代效应, 即存款利率下降, 居民消费的机会成本减少, 倾向于增加当期的消费。从个体角度看, 这确实反映了储蓄与消费二者的消长关系, 但就整个社会来说, 却不一定正确。二是收入效应。降息使居民的存款利息收入减少, 实际上减少了居民的财富收入, 迫使居民缩减消费。降息对消费的综合效应要看正负效应的相对强弱。

通过实证说明, 陕西地区的消费与储蓄不存在稳定关系。从流动性约束上来考虑, 在一定时点上, 当消费、储蓄和收入都为既定的存量时, 消费与储蓄二者此消彼长, 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储蓄和消费都是高速流动、相互转化的。虽然银行一再降低利率, 但银行服务比较完善, 且存取十分便利, 对居民而言, 绝大部分人愿意把钱存在银行, 手里只留少量现金, 当需要购买大件商品时提现即可, 甚至直接通过银行转账或信用卡消费。而且, 对大多数居民来说, 银行的安全性也是他们把钱存在银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样道理, 商家没有必要持有大量现金, 交易的款额也很快会转变为储蓄。由此可见, 无论是购买商品还是卖出商品, 只不过是减少某人的存款而增加另一人的存款, 从总体上看, 储蓄的总量是没有多大变化的。因此, 居民加速消费, 居民总体持有现金的比例既不会大幅度上升, 也不会使储蓄存款减少。当考察流量概念时, 储蓄存款在货币中的比例取决于个人和企业对社会财富的分配以及个人持有现金的比例, 而与消费无关。因此, 消费疲软、需求不足并非储蓄高速增长的结果。

二、人均纯收入、社会投资及出口总额对消费的影响

我们已经分析了消费与储蓄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而且调整利息对消费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那么, 其他刺激政策, 如增加收入、扩大社会投资和增加出口等, 对消费是否有影响或者说对消费的影响是否显著。下面我们分别分析陕西省居民消费与人均纯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出口额之间的关系, 验证政策的有效性。

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示消费, 记作Y, 人均纯收入记作W,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记作I, 出口总额记作E。首先分别对这三个变量做ADF检验, 发现这三个变量都不是平稳的, 在5%的显著水平下, W和I为二阶单整, 而E为零阶单整。也就是说:出口与消费不存在协整关系, 而W、I与Y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用Engle-Granger方法分别作协整检验, 以W和Y为例子, 由残差et得:

把et看作一个时间序列, 利用单元根检验, 得到如下结果 (由Eviews软件得到) :

结果表明, 时间序列et在5%的显著水平下是平稳的, 那么我们可以判断Y与W之间存在协整系。用同样的方法得到在5%的显著水平下, I与Y存在协整关系。

综上, 在陕西省扩大出口对刺激消费影响不明显, 增加职工工资和增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能够影响消费。原因须进一步分析。我们分别对数据处理后的W和Y, I和Y作回归分析, 仍然用Eviews软件, 得到下面的回归方程:

由 (2) 、 (3) 两个模型可以看出, 人均纯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引起消费的同方向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人均纯收入增加1元, 则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增加0.031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每增加1亿元,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增加0.23元。这样, 我们得出结论, 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对消费的影响比增加职工工资对消费的影响更显著。这个结果似乎有些“不合理”, 我们直观的印象应该是增加职工收入应该比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对消费的影响更大更直接, 但为什么我们分析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呢?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个部分, 这些投资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消费环境, 使居民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某种消费习惯, 从而客观上刺激消费。增加收入虽然能让居民得到最直接的实惠, 从而直接刺激消费, 但是我国目前处于体制改革的社会转型期, 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预期使每个人都有一种危机感。失业几乎威胁到每一个人。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障制度虽然在迅速而广泛地推行, 但远未普及, 而且保障力度不够。即使收入增加了, 大部分人仍选择把增加的收入转为储蓄, 这样当期消费额反而增幅不大, 甚至不增长或负增长。再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收入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改变, 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货币化分房制和高等教育收费制。即使人们收入增加了, 也不得不储蓄大量的收入来应付住房和子女教育问题, 尤其是在收入增加幅度不大的情况下, 居民会先考虑满足了这些消费需求后才考虑其他当期消费。这些增加的储蓄被称为预防性储蓄。综上, 由于预防性储蓄的存在, 增加人均纯收入对消费的刺激力度被大大削弱了。

目前, 陕西省同样受金融危机影响, 居民收入预期减弱, 将导致居民消费信心预期减弱, 影响居民的即期消费。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陕西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特别是国家金融财政政策进一步放宽, 将成为消费增长的潜在动力;城乡居民的收入稳定提高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是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的保证;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将持续拉动消费品市场, 2008年以来, 汽车销售、家电下乡较热, 商品房销售理性回归, 对拉动消费品市场增长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针对国内经济消费市场疲软的现象, 国家和地方采取了一系列刺激居民消费的政策, 有的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有的并不明显, 采用数量经济学的方法就关于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对陕西经济影响做实证分析, 可以对陕西省扩大居民消费及拉动内需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居民消费,ADF检验,协整检验

参考文献

[1]耿同劲.我国消费政策的效用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 2005 (4) .

[2]陈利平.高储蓄率并非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J].经济研究, 2003 (3) .

[3]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4]闫泽涛, 计雷.我国货币政策效用减弱的原因分析[J].2004 (4) .

3.陕西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调查报告 篇三

摘要:在对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分析研究时,首先根据陕西省1980—2010年的统计资料,分析了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际情况及变化特征,再根据经济理论选择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最后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到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到的回归模型基本验证了“倒U型”假说在陕西省的成立,并说明了陕西省目前处于“倒U型”曲线的前期,还未达到拐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会继续扩大。

关键词:陕西省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二元对比系数 人均GDP 产业比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年均近10%的经济增长速度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亚奇迹”。但是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对中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的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研究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献已有不少,不同的学者在对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行分析时,分别选取了不同的影响因素。如张克俊在对全国的情况进行分析时,选取了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人均GDP、政府财政支出、人力资本、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比、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比等六个因素;[1]张士云在对安徽省的情况进行分析时,选取了城乡比较劳动生产率、人均GDP增长率、城市化水平、产业比、就业结构、政府财政支农的比率六个因素;[2]姜凤鸣在对全国的情况进行分析时,选取了城市化、财政支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三个因素;[3]姚翠友在对北京市的情况进行分析时,选取了城市化水平、就业结构、政府财政支农的比率、城乡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比、人均GDP六个因素;[4]刘宁、彭尚平在对全国进行分析时,选取了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国家财政对农业支出的增长率、乡镇企业职工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年生活费收入增长率等四个因素。[5]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陕西省1990年以来城乡收入差距为时间范围,对影响陕西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做出实证分析与理论解释。

二、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定义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虽然二者的比值作为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程度不够精确,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0年的407元上升到2010年的15695元,增长了38.6倍;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142元上升到4105元,增长了28.9倍。但是长期以来,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保持一定程度的差距,随着经济量的快速增长,这一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从1980年到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87上升到3.82,可见,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在拉大。

由表1和图1,可以发现,同全国相比,1980—2010年陕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改革开放初期,处于农村生产制度成功变革和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虽然陕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全国同期相比有一定的起伏,但是在1984年之前基本上是维系在较低水平上的,其中1982年和1983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二是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先逐步缩小而后扩大的“U”型变化过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出的巨大生产力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渐渐消失,1984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2008和2009年陕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别达到4.10和4.11,为历史最高水平。

三是从图1上可以看出,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比的曲线始终在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的曲线上方,这意味着在本研究的时段内陕西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始终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在不同的区段内,两条曲线的靠近程度不同。起初两条曲线逐渐靠近,说明陕西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步趋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自1984之后两条曲线逐渐分开,说明陕西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渐远离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选择

从理论上讲,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一切因素都会影响收入差距程度的变化,这些因素来自于自然、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各个方面。[6]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策因素;既有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增加的因素,也有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社会制度所选择的分配方式、政府在追求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目标时所执行的政策、经济系统内生产要素流动组合等都会以不同的作用机制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程度的扩大或缩小。因此,要准确地把握所有影响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是不可能的,我们的目标是希望通过分析出作用较大的主要因素。本以定性分析为基础,先从众多的因素中选择4个指标,然后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向前逐步分析法筛选出最有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

综合关于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因素的分析及上述观点,再结合陕西省的实际情况及数据的可得性,本选取二元对比系数(X1)、人均GDP增长率(X2)、城镇化率(X3)、产业比(X4)等因素指标,对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分析。

(一)二元对比系数(X1)

4.陕西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调查报告 篇四

商学院09营销2班沈丽琴

前言

参加者:。。实践主题:关于绿色消费理念对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影响研究时间:2012年1月10号-2012年1月17号地点:吴江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正文

一、深入调查

(一)活动背景

“绿色消费”是贯穿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十五”计划的需要。开展“绿色消费”主题活动,是2012年的主题,也是现在社会发展大趋势的主题。呼吁社会各界加大环保力度,坚持绿色消费。此外,“绿色消费”是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的需要,也是消费维权国际化的需要。

(二)活动目的通过本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我搜集了有关绿色消费的文献资料,了解绿色消费的相关内容和具体要求,并且感悟到了绿色消费的重要性。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的形式了解了部分城市居民对绿色消费的认知和接受情况,同时也发现了城市居民在平时消费中存在的不足。我们应该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方面转变。在追求舒适生活的同时,要注意环保、节约能源,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活动内容

1.对城市居民进行网上问卷调查。

2.到就近的农贸市场进行实地访问,观察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

3.就居民们消费中的不良习惯和传统消费观的不足进行引导纠正,适当的进行橱窗宣传,向居民传播绿色消费有关知识和政策,鼓励绿色消费。

4.可以开展一些亲民的宣传活动,比如说组织参观绿色蔬菜生产基地,让老百姓真切的感受到绿色消费的好处;设立绿色市场,向苏州、吴江等地的农贸市场或大型超市都设有绿色商品的平价市场。

5.安置生活垃圾。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也是绿色消费的重要内涵。宣传垃圾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类方式,在全管区倡导垃圾分类处理,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接下来我们就具体谈谈什么是绿色消费观。随着绿色市场的兴起和发展,绿色商品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一种新型的“绿色”消费观已逐步形成。“绿色”消费观更新了以往只关心个人消费,很少关心社会生活环境利益的传统消费观,将消费利益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利益结合在一起,认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消费利益是不可取的,从而抵制购买和消费那种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环境污染的商品。绿色消费观,就是倡导消费者在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从事科学合理的生

活消费,提倡健康适度的消费心理,弘扬高尚的消费道德及行为规范,并通过改变消费方式来引导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革,进而调整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消费理念。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观的普及,必将反馈到商品的生产领域,迫使人们采用生态技术的净化工艺生产“绿色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足,这无疑对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是十分有利的。

二、分析总结

随着环境意识日益深入人心,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绿色消费已进入更多人的生活。据调查,目前绿色消费总量已达2500亿美元,未来10年,国际绿色贸易将以12%~15%的速度增长。多年的宣传引导,已经使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但我们发现,在绿色消费潮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消费误区。一些人认为绿色消费就是消费绿色,非绿色食品不吃,非绿色产品不用,但这其实只是从自身的利益和健康出发,却并未充分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因而也程度不同地背离了绿色消费的初衷。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每年有如此之多的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在呼吁绿色消费,也有不少人选择了绿色消费,相关调查显示,我国53.8%的人愿意消费绿色产品;37.9%的人表示已经购买过诸如绿色食品、绿色服装、绿色建材、绿色家电等在内的绿色产品。但绿色消费仍然难以在我国全面推广下去。对此,我认为应该从3个方面来分析原因。一是人们的意识还不到位,个人消费需要对环境负责任的观念没有建立起来。目前,大多数消费者虽然有绿色消费的意识,但离真正转化为绿色消费的行动还有很大差距。比如,购买生活用品的时候,基本不用环保购物袋;扔垃圾的时候没有进行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区分等。二是管理机制上的缺失,许多产品至今没有统一的绿色检验标准、认证机制,导致绿色市场上鱼目混珠的现象出现,使一些消费者失去购买绿色产品的信心。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缺乏政策上的支持,国内绿色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比较低,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产品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三是不少企业没有承担起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市场推广的方式,是尽可能地让人们多消费,但这种推崇奢华、过度消费,消耗越来越多自然资源的导向是有问题的。同时,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也逐渐显露出来。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一些家居企业通过各种虚假宣传和假的绿色产品证书“忽悠”消费者。

三、倡导建议

绿色消费是一种着眼于消费主体健康和环境和谐的消费观,它提倡公民过一种简朴的生活,选择使用绿色产品,包括重视保持和享受绿色食品的天然风味与营养;对手感柔软、透气性好的棉、麻、丝、毛等天然衣料的钟情;追求清新、幽雅,与

山水相映的居住环境;消费环境逐步被重视,人们购物、消费、餐饮,更看重环境的优雅和品位;健身与健心结合的消费潮流的进一步扩张,包括付费的球类活动、游泳、桑拿、冲浪,保龄球、高尔夫球等将进一步普及;蹦极、攀岩、潜水、探险、这类玩刺激的活动,吸引着众多的青年人。

5.陕西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调查报告 篇五

摘要:在分析大学生袜子消费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设计了大学生袜子消费调查问卷,通过市场研究,获取大学生袜子消费中各种影响因素的数值,对主要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交叉分析,将大学生细分为不同的消费群体,为企业进行袜子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分析显示,大学生分为三个不同群体,其主体是“务实消费型”占总调研人数的51.0%,其次是“从众消费型”占39.8%,而“时尚消费型”占9.2%。

关键词:袜子消费;聚类分析;交叉分析

袜子属于服饰品的一部分,袜子具有保护人体脚部和适应鞋子内部环境的功能[1],因此,袜子应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良好的服用性能[2]。但由于国内众多袜子产品定位不清晰、设计欠章法、产品质量不稳定,不能满足各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据统计,袜子消耗每年每人6~10双[3],可见这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随着时尚化、个性化消费理念的兴起,袜子不仅仅是用来保暖,更是美化人体、促进人体健康的多功能产品。本文从大学生袜子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入手,分析影响袜子消费购买行为的内外影响因素,设计市场调研表并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调研,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取袜子的市场细分和市场消费信息。

1大学生袜子消费主要因素

大学生袜子消费影响因素包括袜子消费心理层面因素、袜子消费购买行为因素以及袜子本身的质量、工艺等。对这些影响因素分析后,细化适当的问项,构成大学生袜子市场调研问卷,见表1。市场调研表设置了21个问项,采用5分法评定,即1表示“完全是”、2表示“是”、3表示“一般”、表示“不是”、5表示“完全不是”,来进行市场调研和数据统计。

2袜子消费市场调研对象及数据

调研以浙江和江苏在校大学生为调研对象,进行随机抽样调研。调研共发出书面问卷200份,回收199份,有效问卷196份,其中男生92名、女生104名,对196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可看起,均值排名较大的前5位影响因素是k13(合脚舒适)、k18(吸湿透气)、k6(服装搭配)、k5(美化自己)、k16(袜子耐磨)。均值排名较小的前3位是k7(喜欢名牌)、k2(打折与质量)、k3(喜欢与价高)。男女生在各指标中的差异不大,取值趋势基本一致。

3数据分析

对调研数据进行初步分析,KMO抽样适度测定值为0.779,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是非常显著的,因此认为本市场调研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5]。分析方法采用现代统计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数据交叉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法。

3.1消费影响因素主成份因子分析

主成份因子分析是从多个变量指标中选择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指标的一种降维的多元统计方法[6]。如表2所示,对调研数据k1、k2、k3、k4、k5、k6、k7、k8、k9、k10、k11、k13、k14、k15、k16进行提取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4个。根据构成因子的变量内容将这4个因子重新命名。因子1主要由“k8、k9、k10、k7、k11”构成,贡献率为27.654%,根据构成因子的特性,将因子1命名为“流行因子”;因子2主要由“k6、k5、k13、k1”构成,贡献率为12.560%,命名为“个性因子”;因子3主要由“k4、k3、k15、k2”构成,贡献率为10.200%,命名为“模仿因子”,因子4主要由“k14、k16”构成,贡献率为8.881%,命名为“经济因子”。这4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59.295%,可以认为这4个因子能说明原来15个项目的主要信息[7],见表3因子负荷矩阵(旋转后)所示。

3.2聚类分析和均值多重比较

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反映各类群体对各因子的重视程度[7],通过分析将调研对象分为三类。通过均值多重比较,将三类群体对4个因子的重视程度划分等级,均值越大其重视程度越高,按由高到低分别以A、B、C记之[7],分析结果见表4。按均值的高低对3类大学生群体重新命名,第1类群体对经济因子最重视,命名为“务实消费型”,第二类群体对模仿因子最为重视,命名为“从众消费型”,第三类群体对于流行因子、个性因子最重视,命名为“时尚消费型”,将以上分析结果综合成聚类分析表,见表4[7-8]。从表4可以看出,各类大学生群体占市场调研总人数分别是务实消费型为51.0%

(100人)、从众消费型为39.8%(78人)及时尚消费型为9.2%(18人)。结果显示务实消费型人数和从众消费型人数远远大于时尚消费型人数。务实消费型群体在没有袜子穿着时才去买袜子(重视k14),这个群体更强调袜子的耐磨性(重视k16)。从图2影响袜子质量和舒适性部位人数选择占比图可看出,袜底本身就是容易在质量和舒适性上出问题的关键部位,因此针对务实消费型群体袜品开发时,要加强对袜底的重点设计。而强调与服装的搭配等个性化设计上,务实消费型群体并不重视。由于这类群体的人数占比最大,切切实实做好对这类群体的服务、深入研究其切身的需求,是各生产企业稳定市场客户群的重要任务。从众消费型群体喜欢模仿他人的穿着,对袜子质量有一定的要求,但又经常买打折的袜子,相对于务实消费型群体,从众消费型群体更有自己的穿着风格,但其本质上对流行是不重视的。由于从众消费型群体人数占比也比较大(39.8%),因此,针对这类群体如何设计出具有个性特征的袜子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功课。时尚消费型群体紧跟潮流、时尚感强,不仅喜欢名牌而且更有自己的穿着风格,虽然人数占比最小(9.2%),但要设计出符合其个性特征的流行袜子对我们设计师和生产企业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袜子具有一般服饰的设计和生产特征,但由于袜子的穿着部位形态多变、动静态要求不一,而且还有许多的功能需求,所以要加强对袜子的消费需求研究,以设计出不同个性特征的消费者满意产品。

4结语

市场调研分析显示将大学生袜子消费分为3个群体,其最大群体是“务实消费型”,占大学生调研总人数的51.0%,其次是“从众消费型”占39.8%,人数最少的是“时尚消费型”仅占9.2%。袜子虽有一般服饰的设计和生产特征,但是由于穿着部位的特殊,袜子具有独特的审美和功能要求。每个群体的消费特征非常明显,只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和生产,才能使产品真正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郭虹.袜子服用性能评价指标的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06.

[2]马大力,陈红,徐东.服装材料学教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3]田涌泉,沈蕾.上海男性衬衫市场细分及消费行为研究[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2000,26(2):20-23.

[4]赵兵,陈雁.童装消费影响因素的市场分析与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1,40(2):23-25.

[5]杨佑国,李洁,郝丽华.头围与人体尺度的相关性分析[J].纺织学报,2004,25(5):77-79.

[6]时立文.SPSS19.0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7]张莉,刘国联.服装市场调研分析—SPSS的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164-1991.

[8]黄海.SPSS10.0forWindow[M].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112-172.

[9]王婷婷,施建平.服装静态人模陈列的市场调研分析[J].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2014,29(3):112-114.

6.居民饮料消费调查报告 篇六

在生活中,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居民饮料消费调查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居民饮料消费调查报告1

报告名称:

京沪两地居民饮料消费调查调查

地点:

北京、上海

调查方法:

入户访问

调查时间:

XX年

样本量:

1036

被访者:

城市居民

调查机构:

零点市场研究公司

报告来源:

中国经营报

报告内容: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料消费开始成为居民消费的一个热点。目前的饮料消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品种不断翻新,品牌不断涌现,饮料消费市场成为典型的买方市场,人们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

前一段时间,零点调查与分析公司进行了一次饮料消费调查。调查主要在北京、上海两大城市进行,两城市成功样本均为518个,共1036个。

碳酸饮料当家

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购买饮料时在类型选择方面存在着地区、性别、年龄上的差异。但相同的是,北京人和上海人均将碳酸类饮料作为饮料的首选,而且上海人对碳酸饮料的偏好表现得更加明显,比例比北京高出近10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分别为39.9%和49%。两地次选饮品均为矿泉水和纯净水;对于纯果汁饮料,北京人显然比上海人有更浓厚的兴趣,比例分别为5.5%和1.7%。

从性别角度看,喜欢碳酸饮料、奶类饮料以及茶饮料的女性比别性多,而喜欢矿泉水和纯净水的男性比女性多。从年龄上看,喜欢碳酸类饮料的人的比例随年龄的上升而下降,60岁以上的人对茶饮料的兴趣比其他年龄段的人多。

品牌认知度各异

第一类:碳酸饮料

在北京,可口可乐独领风骚,高居综合提及率排名榜首,为85.9%;雪碧位居第二,综合提及率为41.7%;而芬达、健力宝、百事可乐、美年达的综合提及率分别为:19.8%、15.6%、13.5%、12.0%。

与北京人不同的是,上海人似乎并没有特别偏受哪一种饮料,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雪碧三分天下,共执牛耳,综合提及率分别为:71.4%、64.3%、55.6%;另外,七喜、美年达、芬达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第二类:矿泉水、纯净水

在北京,乐百氏、娃哈哈位居前茅。综合提及率分别为:61.5%、51.3%;可赛牌也有一定的认知度;另外,崂山、九龙山、获特满、天赐庄、农夫山泉也为一部分北京人所了解。

大上海,农夫山泉、正广和、碧纯三分天下,综合提及率分别为:57.3%、53.5%、41.3%;获特满有一定的知名度;娃哈哈、乐百氏、屈臣仅为一小部分人知晓。可以看出,北京和上海的矿泉水、纯净水市场几乎被完全不同的品牌所瓜分,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第三类:纯正果汁

在北京,汇源果汁的认知度排名第一,综合提及率为48.0%,都乐居第二,为20.0%,大湖、华旗、福运全、茹梦紧随其后,为:8%、8%、4%、4%。

在上海,都乐的认知度排名第一,综合提及率为62.5%,大湖、三得利并列第二,为25%,汇源为4%。

第四类:果味饮料

在北京,统一品牌有一定的认知度,为5.9%,其它品牌认知度比较分散。

在上海,佳得乐为第一,综合提及率为26.1%,麒麟居第二,为17.4%,统一居第三,为4.3%。

看来,上海有自己的果味饮料品牌,北京在这方面较为欠缺。

第五类:茶饮料

在北京,统一、康师傅、旭日升、雪人冰茶排在前四位,综合提及率分别为:66.7%、50.0%、11.1%和5.6%。

在上海,排在前两名的是统一和康师傅,综合提及率分别为55%和45%。

第六类:奶类饮料

在北京,卡夫居榜首,综合提及率为30.8%,谁能敌、帕玛拉特并列第二,均为3.8%。

在上海,江明牌一枝独秀,综合提及率为81.8%,可以看出,上海人更青睐本地产品。

与矿泉水、纯净水饮料市场相似,北京和上海奶类饮料的主导品牌也是大相径庭。

品牌美誉度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品牌美誉度方面,可口可乐是近三分之一(32.6%)北京人心目中的最好品牌。

居民饮料消费调查报告2

报告名称:京沪两地居民饮料消费调查

调查地点:北京、上海

调查方法:入户访问

调查时间:20xx年

样本量:1036

被访者:城市居民

调查机构:零点市场研究公司

报告来源:中国经营报

报告内容: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料消费开始成为居民消费的一个热点。目前的饮料消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品种不断翻新,品牌不断涌现,饮料消费市场成为典型的买方市场,人们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前一段时间,零点调查与分析公司进行了一次饮料消费调查。调查主要在北京、上海两大城市进行,两城市成功样本均为518个,共1036个。

碳酸饮料当家

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购买饮料时在类型选择方面存在着地区、性别、年龄上的`差异。但相同的是,北京人和上海人均将碳酸类饮料作为饮料的首选,而且上海人对碳酸饮料的偏好表现得更加明显,比例比北京高出近10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分别为39.9%和49%。两地次选饮品均为矿泉水和纯净水;对于纯果汁饮料,北京人显然比上海人有更浓厚的兴趣,比例分别为5.5%和1.7%。从性别角度看,喜欢碳酸饮料、奶类饮料以及茶饮料的女性比别性多,而喜欢矿泉水和纯净水的男性比女性多。从年龄上看,喜欢碳酸类饮料的人的比例随年龄的上升而下降,60岁以上的人对茶饮料的兴趣比其他年龄段的人多。

品牌认知度各异

第一类:碳酸饮料

在北京,可口可乐独领风骚,高居综合提及率排名榜首,为85.9%;雪碧位居第二,综合提及率为41.7%;而芬达、健力宝、百事可乐、美年达的综合提及率分别为:19.8%、15.6%、13.5%、12.0%。与北京人不同的是,上海人似乎并没有特别偏受哪一种饮料,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雪碧三分天下,共执牛耳,综合提及率分别为:71.4%、64.3%、55.6%;另外,七喜、美年达、芬达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第二类:矿泉水、纯净水

在北京,乐百氏、娃哈哈位居前茅。综合提及率分别为:61.5%、51.3%;可赛牌也有一定的认知度;另外,崂山、九龙山、获特满、天赐庄、农夫山泉也为一部分北京人所了解。大上海,农夫山泉、正广和、碧纯三分天下,综合提及率分别为:57.3%、53.5%、41.3%;获特满有一定的知名度;娃哈哈、乐百氏、屈臣仅为一小部分人知晓。可以看出,北京和上海的矿泉水、纯净水市场几乎被完全不同的品牌所瓜分,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第三类:纯正果汁

7.陕西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调查报告 篇七

1 影响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行为的因素

影响居民信息消费的因素主要分为3类:即信息消费者(主体)、信息消费品(客体)和信息消费环境。在信息消费过程中,信息消费主体的消费力、信息消费客体质量和信息消费环境生态质量这3个要素对信息消费的影响既有其独立作用的一面,同时三者之间又相互作用、彼此影响。

1.1 主体因素对信息消费的影响

众所周知,信息消费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智力消费,信息消费行为是一个具有很高个性特征的活动。信息消费者是信息消费的发起者,他们在整个消费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信息消费者必须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才能完成他的消费行为,进而获得信息需求和欲望的满足。他们对信息的认识决定了其对信息的消费情况,而他们对信息消费的认识主要取决于自身因素的影响,例如信息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年龄、文化水平、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息的消费,当人们的消费需要有了明确的消费意愿后,在消费意愿的影响下,消费者才会进行信息消费。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消费者心理特征、掌握消费者的现实和潜在需要、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对信息消费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获取信息的途径上看,年长者获取信息主要是通过电视、收音机和报纸,像手机等通信设备只要能满足功能上的需要,对其他附属功能并不是很在意。而大多数年轻人追求新颖时尚的信息产品,比如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等,他们更加注重产品的外观、款式、技术含量、功能等问题。年轻人接受新事物快,时间充裕,精力旺盛,社会活动多,对娱乐信息偏好大,因而信息消费也多。此外,消费者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对信息消费也有重要影响,当消费者进行信息选择时必须从自身信息获取、组织及利用能力结构这个预设前提出发。一方面,信息接受能力影响信息消费者对信息的消费偏好,信息消费者总是偏好于自己能轻易接受的信息产品;另一方面,信息消费者的信息接受能力也决定了信息消费者能够处理和利用的信息内容,超出信息消费者处理和分析能力的信息,即使再好,消费者也不会列入考虑范围之内。因此,主体因素对消费者的信息消费起着重要的作用。

1.2 客体因素对信息消费的影响

除了信息消费者自身的因素外,信息商品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成了制约信息消费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商品的质量对信息消费产生影响。在农村,信息商品的质量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权威性不高,准确性差,不具有时效性。这3个问题使信息商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信息消费必然得不到提高。一方面,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保证,信息来源不可靠、信息失真等现象经常出现。调查显示,有1/2以上的农村居民都被虚假信息欺骗过,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对于信息产生不信任感。另一方面,即使信息来源可靠,信息准确,但因为时效性差,同样使信息得不到农民的青睐。有不少被访者表示因为得到的信息实效性太差,信息给农村居民带来的好处很少。基于以上问题,农村居民对信息的消费大大降低。

信息商品令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影响对信息的消费。消费者对信息商品是否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信息消费的发展,农村居民消费有一个基本的特点:满意就消费,不满意即使价格再便宜也是浪费钱。调查显示,农村居民对于信息商品的满意度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信息商品的服务较差。

1.3 信息消费环境对信息消费的影响

信息环境又称信息生态,泛指与人类信息活动有关的一切自然、社会因素的总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社会环境。随着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环境也在以极快的速度拓展和演进,信息环境的进化也使信息消费得到了快速增长。而信息比较落后的农村,由于环境的限制,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经济条件等都阻碍了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增长。一是农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单一的获取信息途径使得他们得到的信息非常缺乏,极少有人通过网络等高科技获取信息,农村家庭中有电脑的少之又少,仅占调查人数的4%,而通过手机上网的只是随意浏览一些网页。二是农村的网络建设非常落后,对于一些消费者而言网络还属于奢侈品,即使买了电脑,也连不上网络,无形中阻碍了更多信息的获取。三是消费者自身经济水平有限,使其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信息的投资。

2 优化和完善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对策

2.1 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增强消费者的信息消费意愿

制约农村信息消费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居民的生活水平。经济条件有限,购买能力欠缺,消费意愿自然就会降低。政府应加大力度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农村的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农业,政府应加大力度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完善农业补贴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和经济果树种植业,以增加收入,增强消费意愿。

2.2 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改变农村的消费理念

信息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消费,它对消费者的信息素质要求较高。要提高信息消费水平,首先要提高农村的文化水平,文化水平提高了,信息消费观念也会相应提高。因此,政府应加大力度对农村进行教育投资,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信息素质的培育。提高他们对知识与信息的认识水平,改变其信息消费理念,增强信息消费能力。

2.3 规范信息市场,确保信息消费者权益

随着信息市场的不断壮大,大量的虚假信息渗透其中,给消费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使有的消费者对信息产生抗拒心里。政府应加大对信息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信息市场的交易规则,确保信息产品及服务的质量,降低信息消费者购买、利用信息的成本,建立完善的信息消费服务体系,加快信息消费的法制建设,保护消费者权益。净化网络市场,减少网络犯罪,尽快出台保护消费者隐私的措施,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

摘要:分析了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现状,阐述了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优化和完善信息消费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影响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沈小玲.影响信息消费的主体因素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6):849-853.

[2]林艳华.信息环境与信息消费[J].情报杂志,2002(8):30-31.

[3]郭秋萍,陈建辉.我国信息消费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情报,2004(11):4-5,7.

[4]韦春伊,赵静,王玉平.西部农村群体信息消费能力现状与引导[J].图书馆论坛,2008(3):155-157,173.

[5]王令娴.信息消费者信息化问题分析与研究[J].情报杂志,2003(4):5-7.

8.陕西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调查报告 篇八

摘 要:医疗保健发展收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实证发现: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均有影响,65岁及以上人口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影响力更大。因此要切实关注老龄化问题,做好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促进医疗保健行业的合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医疗保健消费支出额;影响因素;多元回归

一、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医疗保健发展迅速,但是我国的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要求多且高、增长速度快,而医疗保健公共消费一直以来水平较低,国内生产总值中表明我国的卫生总费用所占比重低。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和交往日益密切,中国拥有着渊远流长的民族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使得文化之间更好地交流融合,科技之间的相互交流,东西方医疗保健观念融汇贯通。同时随着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广大人民群眾对于医疗保健的认识水平不断提升。医疗保健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随之养生保健业得到快速的发展,成为目前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目前的医疗保健服务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态势。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额起到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人口结构、认知水平、国家社会保障政策等,本文选取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额影响较大的65岁及以上人口、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国家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等因素,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4》。

三、模型设计与实证结果分析

简单线性回归:Y与X1,x2,x3的简单线性回归模型Y = -1367.72393849 + 0.191948656931*X1 ,  Y = 162.481678888 + 0.0691320908628*X2,Y = -13.7976466261 + 0.0481474772248*X3对65岁及以上人口(X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2)、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X3)进行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建立与检验。X1:所估计得参数β1=-1367.72393849    0.191948656931说明65岁以上人口每增加1万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加 0.1920元,这与预期的经济意义相符。可决系数R2=0.990923,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即解释变量“ 65岁以上人口”对被解释变量“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绝大部分差异做出了解释。X2:所估计得参数β1=162.481678888 β2=0.0691320908628,说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加 0.0691元,这与预期的经济意义相符.可决系数R2=0.891293  ,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即解释变量“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对被解释变量“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绝大部分差异做出了解释。X3:所估计得参数β1=-13.7976466261    β2=0.0481474772248,说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每增加1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加0.0481元,这与预期经济意义相符。可决系数R2=0.954631 ,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即解释变量“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对被解释变量“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绝大部分差异做出了解释。调整的R^2=0.990923,拟合优度非常高,说明变量X1,X2,X3联合起来时被解释变量Y具有显著解释力。从F统计量看f还远远大于临界值,说明回归模型十分显著,即65岁及以上人口(X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2)、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X3)联合起来确实对行业季度销售额有显著影响。从T检验结果来看,t1=44.32807,显著,说明X1对Y有显著影响,即65岁及以上人口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有显著影响;t2=12.14837,显著,说明X2对Y有显著影响,即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无显著影响;t3=19.46137,显著,说明X3对Y有显著影响力,即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X1对Y的影响力大于X2、X3,说明65岁及以上人口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起更重大的作用。 对65岁及以上人口序列进行ADF检验(选取模型为带截距项,滞后系数均为2)。从验证结果看,在1%,5%,10%两个显著性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Mackinnon临界值分别为-4.532598、-3.673616、-3.277364,t检验统计值-0.383826大于相应临界值,则接受备择假设说明序列存在单位根,序列不平稳。

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序列进行ADF检验(选取模型为带截距项,滞后系数均为2)。从验证结果看,在1%,5%,10%两个显著性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Mackinnon临界值分别为-4.532598、-3.673616、-3.277364,t检验统计值 10.69286大于相应临界值,则接受备择假设说明序列存在单位根,序列不平稳。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序列进行ADF检验(选取模型为带截距项,滞后系数均为2)。从验证结果看,在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Mackinnon临界值分别为-3.444758、-0.008824、-0.776110,t检验统计值3.444758大于相应临界值,则接受备择假设说明序列存在单位根,序列不平稳。 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序列进行ADF检验(选取模型为带截距项,滞后系数均为2)。从验证结果看,在1%,5%,10%两个显著性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Mackinnon临界值分别为-4.616209、-3.710482、-3.297799,t检验统计值-1.802612大于相应临界值,则接受备择假设说明序列存在单位根,序列不平稳。解释变量65岁及以上人口、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与被解释变量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不呈平稳序列。

多重共线性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与解决  求相关系数矩阵,得到:

Y = -1026.08383931 + 0.130712682967*X1 - 0.0396472650042*X2 + 0.0419179806164*X3

发现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可知X1、X2、X3之间可能存在着较强的多重共线。

利用逐步回歸法检测,分别对Y和Xn(n=1、2、3)做线性回归:

可知拟合优度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是:X1 X3 X2,选定拟合最好的X1作为基准变量,分别导入X1 、X2做回归,得到以下模型:

Y = -1375.30990571 + 0.192922658563*X1 - 0.000389789281897*X2

Y = -1246.00127373 + 0.17442069564*X1 + 0.00458333412354*X3

Y = -1026.08383931 + 0.130712682967*X1 + 0.0419179806164*X3 - 0.0396472650042*X2

LNY=-17.1874374028+1.64370892753*LNX1 + 0.886140196749*LNX3为修复模型

异方差检验与消除。Y = 162.481678888 + 0.0691320908628*X2

Y与X3的简单线性回归模型Y = -13.7976466261 + 0.0481474772248*X3

LM=20*0.824303=16.48606

四、结论

通过分析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之间的关系,可看出这些变量联合起来的作用对主营业务存在明显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均有影响,但综合起来看65岁及以上人口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影响力最大。医疗保障是有高收入弹性的特征的,当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健康长寿更加重视。由此可见,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国家应进一步重视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做好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工作,重视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需求,较少高昂的医疗保健费用对弱势家庭的负担,切实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曹燕,田耕.  我国不同收入组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特点分析[J]. 医学与社会. 2010(03).

9.杭州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 篇九

调查报告

打造“生活品质之城”,不能不关注事关百姓生活满意度、消费环境和谐度的问题。杭州有770多万人口,从生活角度讲,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当下消费市场全面繁荣,我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元化。追求品位,享受生活已成为许多人的心愿。2011年,杭州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8.36亿元,同比增长18.7%,超出2011年目标0.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社零增幅1.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社零增幅1.4个百分点。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增幅排名第二,绝对值排名第六。由此可见,杭州居民的消费能力很强,不愧被誉为“购物天堂、美食之都”。

1.多元化消费热点

城市居民消费热点,一般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规模的家庭,在消费领域中对某种商品或某类服务的一种热衷消费。然而由目前需求疲软、城市居民消费心理成熟等多种原因影响所形成的局面是:城市居民消费热点趋向分散化、多元化。本次调查显示,住房、汽车、家用电脑依次成为城市居民十分期望购买或拥有的商品。同时,在对城市居民收入投向的调查中发现,除52%的被调查者将收入用于储蓄以外,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的被调查者占到22%,这项支出实际上已在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占了较大比重,形成了一种新的热点消费。被调查者都已拥有且市场相对饱和的冰箱、彩电、洗衣机,更新意向分别达到了29%、27%、25%,这也形成一种对家电需求的持续热潮。

调查样本中,74%的家庭月收入在1000-3000元之间。这类家庭需求范围较广:家电、住房及装修、教育、文化及娱乐消费、汽车、电脑。而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被调查者家庭,其消费倾向主要集中在住房、旅游、汽车。汽车需求尤为突出,77%的此类家庭有购买意向。旅游对该层次的被调查者也有较强的吸引力,但对于大部分收入不高的城市居民而言,旅游还属于期望消费。对于精神消费,居民较能接受的还是一些花费较低的娱乐方面的支出。

一般来说,城市居民消费倾向分成冲动型、稳健型和享受型三大类。24岁以下的年轻人基本是冲动型消费者,有57%的被调查者认为“收入不高也要买喜欢的”。而24岁以下及25至34岁的被调查者中分别有42.9%和31.6%的人认同“尽量买名牌”,这类享受型消费者中73.2%学历为大专以上,月均收入大于1500元。一般消费者在吃穿用方面也有名牌化趋向。35至54岁的稳健型消费者注重实际,他们崇尚“尽量节约”。这部分城市居民家庭负担较重,一般家庭结构是夫妇二人加上未婚子女,抚养子女的开支十分庞大。

当前,消费不再是居民收入除储蓄外的唯一出路。投资为城市居民的收入开辟了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又一条途径。调查中有38%的城市居民在传统消费之外,将收入主要用于投资。

随着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等改革的深化,67.3%的被调查者将收入中的相当部分转入储蓄或各种形式的投资,以备日后用于购房和装修、子女教育、医疗费用、养老生活费用,这也相对限制了当前实际购买力增长的速度和幅度。

2.消费观念开放和消费市场空间扩大

近几年,普通家庭的家用电器更新换代进入了高潮,上世纪90年代购置的家电中相当一部分需要淘汰更新。家电行业中的技术更新,使产品不断发展,品种不断增加,款式不断翻新,如等离子彩电、无氟冰箱、滚筒式可烘干洗衣机等,均进一步刺激了居民消费需求;DVD机、音响、摄像机、数码相机等也掀起了一定规模的消费热;各类小家电,如洗碗机、消毒柜、按摩器等层出不穷,也纷纷在产品功能上吸引消费者注意。

另外,在家电市场中一个很突出的表现是:品牌倾向。城市居民心中理想的品牌全是知名品牌,他们认为这些品牌的产品无论在技术水平、工艺装备还是售后服务上均有良好保障。

现在的消费市场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基本消费品市场。城市居民需求已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升级,这就促使市场空间扩大。人们在满足了基本需求后,正逐渐追求社会需要、尊重需要甚至自我实现需要。开放型消费观的逐步形成使消费不再仅仅是为了解决温饱,更多地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与发展自我。应该看到,娱乐市场、教育市场、文化市场、房产市场前景均十分诱人。

3.消费层次升级和消费阶段变化递进

城市居民的消费特征从过去的以基本生活必需消费转向更高层次、满足多种需求的消费阶段,以发展为目的的大学以上高学历的教育支出、以更舒适的生活质量为目的的购房消费、以体现自身价值为目的的高层次消费,都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消费热点。

在实际生活中,消费热点意向的形成而没有导致实际消费购买热潮是消费能力和消费氛围积聚的过程。由于消费热点意向多集中在住房、汽车、电脑、教育等支出大的项目上,则消费热潮的出现就需要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及国家消费政策的明确导向。如浙江省城市的房价与城市居民平均收入的比例高达20:1,甚至30:1。此类消费具有多年积聚、集中支出的特征,也有国家宏观政策影响的特性。因此,消费热点和消费热潮的形成是客观必然趋势。

居民消费热点是动态现象,根据浙江省城市居民消费热点现实分析和发展趋势预测,企业在产品开发方向及政府在消费政策导向上应紧紧把握消费热点的形成机理和变化规律,以消费热点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为进行经营决策的立足点和制定政策的出发点,不断开拓新经营领域和新经济增长点,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经济的持续进步。

4.杭州居民具有理性的、符合自己能力范围的消费观

2007年杭州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9万元,被调查者人均月消费水平在1000至2000元之间占50.49%的,人均月消费水平在1000元以下的占23%,而人均月消费水平在3000元以上的占7%。这些数字说明杭州居民的消费意识基本保守,习惯于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每个月的消费,91%的被调查者都是有计划消费,因此,杭州人的消费观还是比较理性的,这种理性的、适合自身能力范围的消费观,是目前倡导的“新消费理念”的基础。

5.注重消费品质,不盲目迷信洋品牌

在“您在购物时最注重的方面”这项调查中,71.3%的消费者选择了“质量”,21.87%的消费者选择了“品牌”,而对于商品的价格反应并不敏感。在“您更青睐国产品牌还是进口品牌”的调查中,46.85%的消费者选择了“支持国产品牌”,还有44.06%的消费者选择了“说不清,看情况而定”。结合以上两项调查进行交叉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杭州居民对于商品的品质有较高的要求,商品的质量过硬才是吸引杭州消费者的决定因素,而最近众多洋大牌在浙江出现的“质量门”事件前,也让众多消费者不再迷信洋品牌。如前年年底,一批欧盟国家进口名牌皮鞋因质量不合格在杭州市郊被集中烧毁。此前,2005年索尼六款问题数码相机在浙江全面退市;2006年丰田公司就渗油问题向广大用户表示歉意等,针对这些事件,我委采取了一系列的处理措施,为广大消费者培养科学健康的品牌消费理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6.媒体广告仍然是消费者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

在这项消费者获得消费信息渠道的调查中,有77.9%的消费者选择从各类媒体获得消费信息,这种对媒体广告的依赖,会使消费者产生轻信广告、盲目消费的倾向,因此,广告的发布者要以诚信为本,社会各界要加强对广告的监督,杜绝虚假广告,营造健康品质的广告环境,而广大消费者也要增强鉴别能力,谨防盲目跟着广告走,吃亏上当。

7.消费内容仍较为传统,高品质生活休闲类消费有较大发展空间

此次调查反映出杭州居民的消费内容仍然较为传统,用于饮食,生活用品方面的消费占较大比例。旅游、娱乐类消费比例较小,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预见,此类消费的比重将逐渐上升。杭州是个温情和浪漫的城市。在我们的另一项调查中,列出了30个有代表性的景点,要受访者选出自己和家人最喜欢去的景点。结果,平湖秋月、断桥和太子湾分列三甲。作为亲情、爱情、幸福的文化载体,最爱平湖秋月、断桥和太子湾,应在情理之中。因此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对杭州著名景点加强对外宣传和推广,不但使杭州人熟悉和钟爱家乡景点,更要让众多的外地游客了解杭州、喜爱杭州。

8.消费渠道的创新

调查显示,目前在商场和超市购物依然是杭州居民最愿意采用消费渠道,而值得关注的是,网上购物已经成为年轻人和白领阶层乐意采用的消费渠道,而被誉为继零售、超市之后的第三次销售革命的电视购物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被调查者中有27%的人有电视购物经历。而这些新型的消费渠道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62%的被调查者认为电视购物广告存在虚假成分或夸大效果。电视购物的售后服务也令人担忧,因此,对于此类新型的消费渠道,需要进一步进行规范和管理,从而更好的服务消费者,为打造品质消费创造良好环境。

通过本次调查活动,我们基本了解了杭州市居民消费习惯现状,从而使我们可以更好地开展和品质生活相通的“新消费理念”运动,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理性的消费观,促进和谐消费。

9.消费更看重方便性

现在,越来越多的日常活动在“抢夺”消费者的购物时间。消费者的购买频率在明显下降,但他们每次的购物金额在明显上升。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家门口就能买到东西,或者是开车去稍远的卖场买很多东西。这个变化对一些更小的卖场模式可能提供更好的成长土壤,也就是说,商家可能不需要开几千平方米、几万平方米的卖场,只要开五六百平方米或一两千平方米的店面,就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方

便性的服务。

这一启示要求零售业的布局要更贴近消费者的生活。一方面从零售店铺的模式及布局上来说,需要更加靠近消费者;另一方面,消费者进到商店以后,希望更快、更容易地找到自己想买的东西。传统上,中国零售业对于店堂布局不那么讲究,店堂布局不一定跟客流、人的习惯走动方向完全一致,但往前发展,这种情况肯定有提高改进的必要。

10.消费取舍,有增有减

不论是否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消费者开始在不同产品品类中有意无意地进行着消费预算再分配。一方面,消费者的总体消费支出在上升,但是上升是不平衡的。相当多的消费者并不是在所有品类上的消费都在上升,相反地,他们在某些品类上甚至在想办法压缩支出或维持不变。目前,从一些方向性数据来看,比较明显的是消费者在生活必需品,比如食品、特别是包装食品上,大家更意愿控制支出;而在电子产品、娱乐相关产品、时装衣服等方面,有不少消费者希望增加支出。

所谓有取有舍,市场正在经历消费预算重新调整的过程,这对零售商和消费品生产商会带来一些影响。这反映了中国居民生活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消费选择会发生变化,从过去单纯地关注饮食丰富,到现在觉得吃就是那么回事儿,更想得到的是好的消费体验,如电子产品、时装等能直接给消费者感官上的享受和丰富体验。从零售上来说,电子产品、服装店专卖店或网上渠道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会有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机会。尤其是年轻一代消费者,对这些非必需品的需求,会进一步丰富和提高。

11.消费活动半径拉长,区域性概念增强

消费的区域性消费概念增强和拓宽。随着我国整体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特别是高铁和动车的发展,把三四百公里之内的区域更密切地互通互联起来。此次调查发现,消费者区域性特征正进一步加强。在一个大的区域概念里,原来的一二线城市、二三线城市之间的消费心理变化进一步缩小。

随着交通便利,消费的趋同性加大。江浙一带的城市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增大了,他们可以直接到上海消费。这对于不同品类的产品有不同的影响。比如,对高端商品,店铺的战略是否仍有必要在城市级别上继续深入走下去,是将店面开到比如杭州更下面的城市,还是随着大家到杭州消费的概率提高,一些高端产品、奢侈品应该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旗舰店的拉动作用。过去,经营者更强调开店要进一步深入下去,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一些高端品牌可能需要更强调一线旗舰城市的市场地位,进一步加强旗舰城市对二三线城市的作用和影响。

12.晚间娱乐休闲活动消费特征

晚间娱乐休闲活动青睐大众型消费,主要表现为消费场所大众化。晚间娱乐休闲活动场所受到喜爱的程度由强至弱依次是:茶楼、商场、KTV、特色街、咖啡馆、书店、影剧院、健身中心、酒吧、餐馆、广场、网吧、洗浴中心、其他。其中,排在前几位的消费场所普遍具有大众

性和亲民性,价格相对其他业态更为透明化。其次是出行方式大众化,一般选择的交通工具为汽车、公交等。最后是消费水平大众化。杭州晚间娱乐休闲消费水平还是以中等偏低的大众化消费为主。同时,杭州市民的晚间娱乐休闲活动场所基本上还锁定在老城区内业已发展多年的商业街成熟区块,而对于因商住功能于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城区内的新型娱乐休闲模式,市民普遍接受程度偏低。总结起来,杭州市民晚间娱乐休闲活动消费趋势特征主要表现为家庭型消费(这个重要发现为发展杭州市晚间娱乐休闲提出了又一个新命题,即如何发展家庭型晚间娱乐休闲活动以适应消费需求),个性化消费(这就要求杭州发展晚间娱乐休闲活动时能够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形式),舒适型消费(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晚间娱乐休闲活动的配套设施和项目应该进一步到位、管理和服务应该进一步提升)。总而言之,从容不迫的、体贴入微式的舒适型晚间娱乐休闲活动形式正在为更多的消费者所关注。

13.消费行为特征

首先,消费行为因人而异,主要表现在:

(1)性别差异导致消费行为差异化。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女性对商场、特色街、餐馆、美容院要显著高于男性。对健身中心、棋牌室、夜总会、洗浴中心的偏好上,男性略高于女性,余者差别不是很大。

(2)年龄差异引发消费行为层级化。经比较发现,18~25岁的消费者最为偏爱排名前五位的晚间娱乐休闲场所依次为:KTV、特色街、影剧院、商场、书店;25~44岁的依次为:茶楼、咖啡馆、健身中心、商场、KTV;45~64岁的依次为:茶楼、商场、健身中心、特色街;65岁以上的为餐馆、广场、影剧院、书店等。总体上来说,KTV以其相对适中的价格和倡导的绿色健康消费更为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茶楼、商场和健身中心则由于社交应酬和身心放松的需要受到经济能力较强的中年人的喜爱。

(3)收入差异致使消费行为悬殊化。综合比较发现,月收入在5009元以上的高收入人群在总体上对晚间娱乐休闲场所的偏好总体上高于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中低收入人群,尤其反映在咖啡馆、健身中心、商场等相对中高端的休闲场所上。

其次,消费行为因时而异,比较双休日晚间和工作日晚间的消费行为,我们发现消费者对晚间娱乐休闲场所的选择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受选率按降序排名,在双休日晚间消费者最喜欢的场所依次为:茶楼、特色街、影剧院、书店、商场、咖啡馆;而在工作日晚间最为喜欢的则依次为:咖啡馆、茶楼、健身中心、影剧院、商场等。研究发现:无论是双休日还是工作日,咖啡馆、茶楼、商场以及KTV的排名始终在前六位,差别不是很大。但在不同的时间段,消费者对不同场所的选择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工作日晚间有很大一部分的娱乐休闲活动属于商务休闲与娱乐性休闲的结合,人际交往与感情联络是休闲的重要目的之一。

资料来源:

1:2011年的麦肯锡中国消费者调查

2:消费头条网

3:百度文库---杭州女性购物

4:星岛环球网---一张打折卡给杭州消费者省下400万元 口碑卡刷出杭城消费新习惯

5:连锁实战网---新生代消费者消费行为习惯研究

6: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区商业网点2003—2010年发展导向性规划纲要的通知》

7:华东经济管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地区消费统计分析

8:杭州网---建设“购物天堂、美食之都”杭州今年排出“十大任务”

9:百度百科---市场消费特征

10:当代经济研究---消费者特征与消费者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10.居民消费情况调查问卷 篇十

您好,我们是上海大学的学生,本问卷是关于宏基广场消费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及其容易,并不会耽误您许多时间。

很感谢您参与我们这一次问卷调查,本问卷不会索取您任何个人信息,谢谢您的参与,祝您2014年新年愉快!

1、您是学生还是附近居民?

□ 学生□ 附近居民

2、平时在宏基广场进行消费购物吗?□ 是□ 否

3、您经常在宏基广场餐饮店就餐吗?

□ 经常□ 偶尔□ 从不

4、您觉得宏基的娱乐场所,如电影院、台球场等足够丰富吗?

□丰富、且有吸引力□ 一般、吸引力不大□ 乏味

5、您对宏基里面的服装店感觉如何?

□ 低档,不会去购买□ 实惠,会去购买□ 品牌吸引力不大

6、如果在宏基可以购买到市中心的服装,您会去购买吗?

□会 □ 不会□ 看情况

7、您希望在宏基内购物商场能购买到什么服装?(多选)

□休闲服装,如ZARA,H&M

□运动名牌 如NIKE

□ 实惠品牌服装 如美特斯邦威

8、您对宏基餐饮有何改进意见?

□改进卫生□提升档次□ 无需改进

9、如果宏基提升整体餐饮价格以及购物价格,并和市中心繁华商场类似,您会继续来宏基消费吗?

□会,频率不变,如果能提升质量

□会,但频率会少

□会,前提是价格不要上升太多

□不会,目前正好

10、您希望宏基内部广场增加哪些场所?(多选)

上一篇:摘抄高中下一篇:青春五月活动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