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鉴定的概念及实例

2024-10-24

自我鉴定的概念及实例(精选5篇)

1.自我鉴定的概念及实例 篇一

2.32、中国成功创业者的品质

一是诚实和谦虚。中华民族的美德是诚实和谦虚,在这样一个国家里,诚实和谦虚才能带给创业者别人的信任。

二是克制和忍耐。克制力和忍耐力是衡量一个人有无坚强意志的标志。韩信食洗妇之食而活命,忍胯下三辱而长志,终于成了一代春秋大业。而如果缺少这样东西,快意恩仇,势必经常发脾气,而发脾气又使人丧失理智,会弄得人际关系紧张,影响工作关系,有可能导致创业的失败。要想创业成功,必须要主动地强迫自己去干自己最不想做的事情,而这往往是最需要你的。

三是热情和责任感。创业者是企业的核心,他对事业的热情必会感染企业的职员,从而将各项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同时,只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才能使创业者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有完成事业的决心。

四是积极性和创造性。创业是一种需全身心投入的事,积极的态度才能使创业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会给创业者部署安排,没有人会给创业者决策计划,面临困难、问题、危机,创业者只有积极去寻求,才能取得应有的创业效益。具有创造性的精神,才能让创业者发挥自己的潜能,打破各种条条框框,开创新的局面。

五是公道正派。公道正派和对事业的无私,才能在创业者身上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六是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基础,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才能够成功。(摘自大学生创业网)

2.4、如何培养这些素质

如今是信息时代,信息无所不在,大学生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学到所需的创业知识。从某种角度看,大学生获取创业知识的途径就像是不同类型的机舱,各有各的“享受”。

“经济舱”:学校。如今,不少大学都开设了创业指导课,教授创业管理、创业心理等内容,帮助大学生打好创业知识的基础。大学图书馆也提供创业指导方面的书籍,大学生可过阅读增加对创业市场的认识。此外,大学社团活动也为大学生锻炼综合能力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通过这种途径获得创业知识,无疑是最经济、最方便的。

“商务舱”:媒体。创业是目前媒体报道的热门领域,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每天都提供大量的创业知识和信息。一般来说,经济类、人才类媒体是首要选择,比较出名的有《创业家》、《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以及“中华创业网”、“中国创业论坛”等专业网站。此外,各地创业中心、大学生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机构的网站,也蕴藏着丰富的创业知识。通过这种途径获得的创业知识,往往针对性较强。

“头等舱”:商界人士。商业活动无处不在,大学生平时可多与有创业经验的亲朋好友交流,甚至还可通过Email和电话拜访自己崇拜的商界人士,或向一些专业机构咨询。这些“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往往比看书本的收获更多。通过这种途径能获得最直接的创业技巧与经验,将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受益无穷。

“驾驶舱”:创业实践。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书大赛等各类创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积累创业经验的最好途径。此外,大学生还可通过创业见习、职业见习、兼职打工、求职体验、市场调查等活动来接触社会,了解市场,并磨练自己的心志,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摘自新华网)

2.刑事诉讼中重新鉴定的概念及特征 篇二

1.对重新鉴定概念的各种见解

重新鉴定的概念在刑事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中尚未有法定的释义,对重新鉴定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所谓重新鉴定,是指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或司法机关认为原鉴定或补充鉴定的鉴定依据不充分,可能影响鉴定结论的,可将原鉴定材料再委派或聘请别的专家(或具有鉴定资格的鉴定人)进行鉴定①。有学者认为重新鉴定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对原鉴定结论的正确性从根本上表示怀疑,或有不同意见时,根据诉讼参与人的申请,另行指派或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对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重新进行鉴别和判断并作出结论的一种诉讼活动②。有学者认为重新鉴定是指经过鉴定的专门性问题,由于鉴定程序、方法、结果放入某种缺陷或争议,诉讼当事人或司法机关有充足理由按规定程序请求再次鉴定,而产生的一系列活动过程。③而在法国重新鉴定的程序被称为是“反鉴定程序”,被认为“是选任新的鉴定人”。它是指法院对于初次鉴定结论、补充鉴定结论或重新鉴定结论经法庭证据调查程序后,仍难以形成心证而犹豫不决时,对于鉴定的同一鉴定事项,委托原鉴定机构或鉴定人以外的鉴定机构或鉴定人再次进行的鉴定程序④。法官对于原鉴定结论疑惑不解出现困境或无奈的时候,再次将专门性问题让鉴定人去担当的情形。法国的重新鉴定的启动一般存在一定的限制,但是立法都没有予以禁止,从另一个侧面也充分说明了重新鉴定存在的合理性。有学者认为重新鉴定是诉讼当事人,代理人,犯罪嫌疑人及其律师对原鉴定结论全部持有异议,或司法机关对原鉴定结论进行审查后认为难以取信时,委托原鉴定机构、鉴定人以外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对同一个专门性问题再次进行的鉴定⑤。⑥所谓的重新鉴定,虽然在我国的刑事法律和司法解释中尚没有法定的释义,但一般是指委托主体对经原先鉴定所得出的鉴定意见进行审查以后认为,原鉴定意见并非真实可靠并且有必要放弃这个鉴定意见而委托原鉴定人以外其他的鉴定人对此有关的专门性的问题进行鉴定。在司法实践中,则是指当法官在审查鉴定意见或者结合其他相关的证据对鉴定意见进行调查核实时,发现鉴定意见存在违反法定鉴定程序的情形或者存在重大错误时,以及有关当事人按照刑事诉讼程序的规定提出异议并申请重新鉴定时,法院均可以指派或由当事人选任除原鉴定人以外的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鉴定人进行重新鉴定。

2.立法上要明确界定重新鉴定的概念

“重新”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重新是表示从头另行开始(变更方式或内容)”从这个解释我们可以看出重新有抛弃原来的行为从头开始另一个行为的意思。

目前立法、司法实践领域对于重新鉴定的范围不明确,重新鉴定与重复鉴定概念混淆,导致鉴定程序的混乱,只有立法上对重新鉴定的概念作出权威性地诠释,才能确立控制重新鉴定的法律依据。立法上规定重新鉴定的程序这一概念要突出四个要素:申请重新鉴定的条件(或原因)、申请主体、决定与委托鉴定主体、鉴定受理与实施主体。文字可以表述为:“在诉讼过程中,对原鉴定程序违法、鉴定主体不具备法定资格、鉴定结论的客观真实性有重大质疑或根本性争议,诉讼当事人、刑事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受害人及其家属、侦查机关、公诉或抗诉机关申请重新鉴定的,所在诉讼程序的司法机关应当委托法定鉴定机构及其鉴定人鉴定。”当然,在不同性质的诉讼立法中,这一表述应该是有区别的。立法上作出类似的规定,既可以严格初次鉴定也可以有效的限制重新鉴定。

二、刑事诉讼中重新鉴定的特征

重新鉴定主要是指在对初次鉴定意见持有异议、鉴定违反了法律法规可能导致鉴定意见失去真实、或审判机关对鉴定结论难以采信的情形下,一般重新委托原鉴定机关以外的鉴定人、鉴定机构对同一问题所进行的再次鉴定。司法部《司法鉴定程序通则(试行)》规定:重新鉴定所提供的鉴定材料必须是与初次鉴定相同的鉴定材料;对于鉴定材料有异议的鉴定,不是重新鉴定。重新鉴定主要特征是:

第一,重新鉴定是一个独立的合法的鉴定程序,是在已经做出初次鉴定结论的前提下所进行的鉴定,重新鉴定不受初次鉴定的影响,在原鉴定结论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个别材料或个别问题进行的补充和修正。

第二,重新鉴定的理由在我国是有法律的明确规定的。《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暂行规定》第十四条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它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需要重新鉴定的,人民法院应委托上级法院的司法鉴定机构做重新鉴定:(l)鉴定人不具备鉴定格的;(2)鉴定程序不符合法律规定的;(3)鉴定结论与其他证据的矛盾的;(4)鉴定材料有虚假或原鉴定方法有缺陷的;(5)鉴定人应当回避而没有回避,而对其鉴定结论持不同意见的;(6)同一案件有多个不同鉴定结论的;(7)有证据证明存在影响鉴定人准确鉴定因素的。

第三,重新鉴定不能由原鉴定机关和原鉴定人进行。如果由原鉴定人进行重新鉴定,可能会受到先入为主主观因素的影响,很难保证重新鉴定的客观和公正。重新鉴定是指再次鉴定,不一定是指第二次鉴定。目前,部分省、市规定重新鉴定可以进行两次,如河南省、黑龙江省等。有的地方对重新鉴定次数没有限制,因而,在实践中出现同一鉴定进行五六次的情况并不意外。⑦

注释:

①郭华:《鉴定结论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6页

②云山城:《论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3月

③邹明理:《司法鉴定法律精要与依据指引》.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版 第113-115页

④[日]上村正吉:《刑事鉴定的理论和实践》.徐益初等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27页

⑤贾治辉:《司法鉴定学》.中国检查出版社,2010年8月 第75-76页

⑥张荣明:《如何对待重新鉴定》.中韩法医临床学学术交流会.江苏省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⑦孙业群:《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31页

作者简介:

彭艳丽,女,河南漯河人,甘肃政法学院公安分院教师。

3.多模光纤的概念及应用 篇三

多模光纤允许多束光在光线中同时传播,从而形成模分散(因为每一个模光进入光纤的角度不同它们到达另一端点的时间也不同,这种特征称为模分散)。模分散技术限制了多模光纤的带宽和距离,因此,多模光纤的芯线粗,传输速度低、距离短,整体的传输性能差,但其成本相对于其他产品是比较低的,一般用于建筑物内或地理位置相邻的环境下。

多模光纤的应用方法

在实际使用中,激光器和多模光纤耦合可依照Gbit/s以太网标准推荐的法:

① 偏置注入

为避免上述激光器直接注入多模光纤出现的带宽恶化情况,标准规定使用模式调节连线(Mode Conditioning Patch Cord―MCP)将激光器输出耦合入多模光纤。模式调节连线是一段短的单模光纤,它的一端和激光器耦合,另一端和多模光纤耦合。标准规定单模光纤输

出光斑故意偏离多模光纤轴心一段距离,允许偏离的范围是17~24μm,其目的是避开中心折射率凹陷,但又不偏离太远,只是选择性地激励一小组较低次模。

② 中心注入

对折射率分布理想,没有中心凹陷的多模光纤可以使用中心注入而不用模式调节连线。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有效提高多模光纤的激光器带宽,减少网络系统的复杂性和降低系统成本,目前一根模式调节连线约80~100美元。康宁公司推出的InfiniCor CL 1000(62.5μm芯径)和InfiniCor CL 2000(50μm芯径)是目前千兆比以太网中1300nm波长激光直接注入而不用模式调节连线的第一种多模光纤。

另外需要说明一下,提到万兆多模光缆,需要作些说明,光纤系统在传输光信号时,离不开光收发器和光纤。因传统多模光纤只能支持万兆传输几十米,为配合万兆应用而采用的新型光收发器,ISO/IEC11801制定了新的多模光纤标准等级,即OM3类别,并在2002年9月正式颁布。OM3光纤对LED和激光两种带宽模式都进行了优化,同时需经严格的DMD测试认证。采用新标准的光纤布线系统能够在多模方式下至少支持万兆传输至300米,而在单模方式下能够达到10公里以上(1550nm更可支持40公里传输)。

光线的带宽是一段光纤所能通过的最大调制频率脉冲的调制频率和

光纤长度的乘积,是一个表征多模光纤光学特性的综合指标,比如普通光缆的光发射器一般都是LED(发光二极管),要求光缆在850nm的至少要达到200MHz的带宽,OM3光缆的光发射器为VCSEL(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要求光缆在850nm时要达到2000MHz。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光源,耦合方式,波导结构,以及接收器性能等撇开其他的影响因素,对光纤本身而言,决定其带宽的本身因素是多模光纤的色散特性。考虑到单模光纤内光传输途径很少,模间色散较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与之相配的LD光发射器的激光色散较小,因此光纤的带宽目前仅限为多模光纤,单模光纤的传输带宽可以理解为是无限的,但是其本身对于插接件要求高,因此单模光缆一般作为长距离的通信的选择。

4.应用文的概念及特点 篇四

第一节 应用文的概念、特点

应用文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事情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应用文的作用也就越来越重要了。

一、应用文的概念

应用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处理公务或私务所使用的具有某种惯用格式和直接实用价值的文章。包括机关应用文和私人应用文两类,或称为公务文书与私务文书。

应用文与人们的关系最为直接密切,使用频率也最高。

应用文不是一种文章样式,而是一些文章的统称。应用文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政府要实行依法治国、有效管理,就要有各种法规文件等诸多公务文书;企事业单位要正常运转,也要有许多的计划、总结等事务文书;个人之间要进行商务往来、交通信息、沟通感情等,也都需要函件往来等。至于个人自身的发展,更离不开应用文,如写求职信、毕业论文和学术论文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关系的活跃、日常交流信息的增加,应用文的使用将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

应用文写作不同于文学写作。

从功用性角度来看:应用文写作具有直接的功用性,它主要是用来办理事务、用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文学写作不以直接办理事务为目的,而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提供审美享受为宗旨。

从真实性角度来看:应用文写作完全排斥虚构和杜撰,要求所依据的材料真实、准确,内容实事求是;文学写作要求的是艺术的真实,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或发展趋向,因而不要求写真人真事,可以大胆进行艺术虚构。

从语言表达角度看:应用文的表述要求准确,不能产生歧义,简明精练,具有平实的特点,对比喻、比拟、借代、夸张、衬托等修辞方式的使用有一定的限制;文学写作则多用此类修辞方式,以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

从思维与结构角度来看:应用文写作更侧重逻辑思维;而文学写作侧重于形象思维。一般的应用文多数有惯用的格式,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文学写作,除了旧体诗词,一般没有惯用的格式。

应用文不同于实用文。

首先看“实用”和“应用”的含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实用”的解释是实际使用,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应用”是指使用,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

实用文的概念的产生迄今为止大概只有近百年的时间。蔡元培在《论国文之趋势》和《国文之将来》中正式把文章分为实用文和美术文(即文艺文)两大类,所以实用文概念的产生历史并不长。而应用文的概念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苏轼在《答刘巨济书》中说:“向在科场时,不得已作应用文,不幸为人传写,深为羞愧。”这篇“应”考试之“用”的文章题为《为政之宽严》。“应用文”概念的产生比“实用文”早得多。

我们现在所说的文体大致分为两类:文艺文和实用文。文艺文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寓言、童话、科幻作品等。实用文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因此,实用文和应用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用文包含在实用文概念之内,应用文体是实用文体中的一种,范围小于实用文体。

二、应用文的特点 1.实用性

应用文从一开始产生,就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众所周知,文学作品给人以审美愉悦,用来陶冶人们的性情;理论文章给人以知识,用来提高人们的认识,拓展知识面;而应用文却不同,它是要处理公私事务的,其功效是在人类各种活动中通过取得直接的实用价值而体现出来。失去了实用性,也就失去了应用文自身存在的价值。应用文为办事而写,写公务文书是办公事,写私务文书是办私事。

直接的实用性这一本质特征,为应用文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形成了应用文以下几个特征。2.真实性

主要指应用文内容的真实性。由于应用文是处理事务的文章,它的内容取材必须真实准确,反映社会生活中客观事物本质。不管是公务文书还是私务文书,都应以事实为依据,来筛选写作素材。

应用文的内容的真实性,显然不同于文学创作的“艺术真实”,它必须是一板一眼,容不得半点虚构和夸张。3.对象明确

主要指应用文读者的特定性。应用文一般都要有较为具体的读者,并且读者还往往是特定的。例如,一份通知要发给具体的对象,一份请示是呈给领导机关,一份合同或一封信函只涉及有关几方。离开了特定读者,超越一定范围,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由于读者的特定性,内容就具有针对性,甚至具有保密性。单位与单位、个人与个人的等级、内外界线也就表现得更为明晰。对什么人、哪些单位讲什么话,讲到什么程度,都要有极强的分寸感。文学作品的读者则不那么固定,也无明显的约束力,即想读就读,不想读就拉倒。如小说的读者可以是成年人,也可以是青少年。对于应用文来说,“特定的对象”就意味着有明确的范围,并且对特定的读者具有特定的约束力——非读它不可。例如书信是写给张三的,张三就一定要看。又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解决公司政企不分问题的通知》,各级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业有关人员都要看。至于国家规定的法令条例,任何人都不得违反,人人都要去看。所以,应用文写作一立意——就要考虑读者问题。4.格式固定

指文本形式、习惯用语和制发程序的规范性。应用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比较规范的文本形式(格式和写法),并且还有某些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在制发程序上也有一定的要求,使之成为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显著特点之一。如书信、合同等都有自己的体式和惯用词语。行政公文、司法文书有的文种,是由权力机关以法规形式对文种格式加以认定,并在其管理范围内普遍遵照执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对公文格式作了明确规定,个人无权任意更改或不按规定办事,否则,便违反了规定。计划、总结等类的应用文,写法自然可以灵活些,也提倡创新,但不管怎么写,其体式也离不开特定的要求。规范的体式,是应用文长期写作经验的结晶,它便于写作、阅读与处理,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以及分类归档和查询等。这种规范性的形成大体上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约定俗成”,一是“法定使然”。这种规范性与应用功能、社会效益、工作效率密切相关,是它在形式上的一个突出特性。5.时效性

严格的现代管理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要有强烈的效益观念。应用文是为解决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而写的。因此作为现代化管理手段和交际手段的应用文,必须写得及时,发得及时,办得及时。如果拖拖拉拉,势必降低工作效率,甚至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应用文时效性的另一含义,就是它发挥效力有一定的时间限定。一般说来,按一定的步

骤完成之后或履行完毕,它就失去了效力。6.简明性

主要是指应用文的语言要求。它要求用最精炼明快的文字准确说明事由,解说事理,陈述办法。现代应用文提倡开门见山,强调长话短说,依据事实加以分析,提出相应的意见、办法、措施,以形成庄重、朴实、明快简练的语言风格。

如:总结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应用文体。一个中学生写一篇个人小结似乎是不成问题的,但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如一位散文写得不错的同学在学期总结中这样开头: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转眼之间,花开花落,才见万紫千红,今又瑞雪霏霏,时间如流水悄悄流逝,一学期很快过去了,为了美好的明天,必须总结今天的得失。下面就本学期的学习生活情况作如下总结:(略)

这段文字孤立地看,似乎写得不错,蛮有文采的。但如果把整个总结一读,却感到这个开头与正文很不协调,别扭得很,这是因为它不符合应用文的语体要求。不少学生在写文章时总爱“努力”来一点抒情色彩,但如果不考虑文章是否适合不同的实际功能,适合不同题旨情景的需要,往往显得不得体。

那么应用文语言的简明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要平实、得体。一般来说,不需要描写、抒情,只要朴实明白地把问题说清楚即可。例如上面那篇总结的开头,只需这样写:“本学期在老师的辛勤教育下,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取得了一点进步,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为了今后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就本学期的情况作如下小结。”这样和下文的风格就吻合了,显得非常得体,读来就很自然。其次应用文的语言必须准确精炼,没有歧义。应用文是用文字来联系工作、反映情况、解决问题的,如果用语不准确,就会影响信息的传递,交际的效果。例如写记叙文可以说:桃花盛开的季节,他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但如果发电报用这样的语言就不准确。据说某地一位高中毕业生和一位商人签订借款合同,这位高中毕业生要求对方必须在一年内归还借款,可那位商人说,两个月以后就可还清,结果合同上就写上了“两个月后归还借款”,可是一年之后也没还,问题就在“两个月以后”,这是个弹性时间,对于合同来说,这是不准确的,可作多种理解。因此应用文的写作切不可忽视它的语体要求。篇三:应用文含义

1、应用文含义:应用文是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用以处理事务、交流情况、传递信息、沟通联系具有惯用格式文体的总称。

2、应用文写作的特点:实用性、真实性、程式性、时效性、针对性。

3、应用文写作的过程:构思:明确主旨(直接原因、直接依据、写领导意图)、积累材料、选择格式;执笔行文;修改完善。

4、应用文写作的立意:内容(指构成事务要素的总和)、形式(把内容各要素组织起来)。

5、立意过程:注意立意的客观性、立意的主观性、立意的时代性、立意的科学性。

6、立意表达:立意要正确、鲜明、集中。

7、应用文材料写作的使用:要精、要真、要新、要实。

8、应用文写作的问题结构:①特点:单一性、定型性、循规性。②要求:符合主旨表达需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适应不同的应用体式。③过程:开头:概述式、引用式、根据式、目的式、原因式、结论式。文体:纵贯式、并列式、递进式、综合式。结尾:指示性、请求性、总结性、自然结尾、展望性、说明性。

9、写作的语言和表达方式:㈠语言要求:应用性的、文艺性的。注:准确恰当、简练明快、通俗平实。㈡惯用词语:⑴规范性词语(①称谓:我、本、应该。②开端词语:为了、根据、按照、据了解、兹介绍。③承接词语:总之、综上、据此。④征询词语:妥否、请指示。⑤答复:已收悉。⑥结尾:特此通知、为盼。⑦祈请词语⑧文言词语:兹、以。)⑵介宾短语⑶简缩词语⑷模糊词语:表示时间、范围、程度、数量、频率、条件。⑸否定词语。㈢数词的应用:序数的写作、前后数字对应。

10、应用文表达中的叙述方式:⑴六要素:时间、地点、起因、人物、经过、结果。⑵顺叙、插叙、倒叙。⑶叙述是应用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其作用是:真实可靠、清楚完整、详略得当、起伏生动。

11、说明的表达方式:①作为一种构成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②为叙述和描写介绍情况,便于读者把握主旨③为议论作必要的准备

12、说明的分类:①从方式上看:比较说明、举例说明、诠释说明、引用说明、定义说明、数据说明、比喻说明。②从形式上看:图标说明、实物说明。③从用途上看:实验说明、文义说明、游览说明。④从角度上看:概貌说明、程序说明、分解说明、综合说明

13、说明写作在应用写作应注意的问题:①知识要有科学性②内容要有实用性③语言要有通俗性④解说要有条理性

14、议论:⑴三要素: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理由、事实)、论证(立论、驳论)。⑵方式:例证法、归纳法、演绎法、引证法、对比法、类比法、反证法、因果法。注:抓住关键,以理服人。

15、公文的含义:广义:泛指一切公务文书,反映所有公务活动。狭义:国务院暂行规定的13种文种。

16、公文的作用:①颁布和传达②领导和指导③汇报和请示④联系和知照⑤宣传和教育⑥依据和凭证。

17、公文的特点:法定性、政策性、针对性、强制性、规范性

18、公文的种类:⑴根据行文的规定和方向分: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⑵根据文件的形式的使用分:专用文书、通用文书。⑶根据涉密程度分:对外公开文件、限国内公开文件、内部使用文件。⑷根据秘密等级:秘密件、机密件、绝密件。⑸根据处理时限分:普通件、急件、特急件。⑹根据公文的来源:收文、发文(阅件、办件)

19、类型:指挥性公文(命令、令、指示),呈报性公文(议案、请示、报告),公布性公文(公告、通告),商治性公文(函),知照性公文(通知、通报)

20、公文的格式:⑴文头部分:机关代字、性质、、顺序。⑵行文主体:①标题:机关

代字、事由、文种。②主送机关(受文机关)顶格。③正文(原因、根源、目的、意义、说明有关事项)④附件⑤发文机关⑥成文时间⑦印章。⑶文尾部分(附件、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印数、时期)

21、命令:⑴种类:公布令、行政令、嘉奖令⑵特点:有法定的发布权力机关(军事部门除外)⑶主送机关:前两种没有,后者有特定的对象⑷正文:公布令(公布对象、依据、决定),行政令(命令缘由、事项、执行要求)⑸落款:发文机关名称或具体领导人⑹写法:不写成?文体的形式。

22、决定:⑴概念:是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作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⑵种类:指挥性决定(适用于重要的情报,政府性的),知照性决定(处理事件、文员、安排人事、设置机构)⑶写法:①标题:作者+事由+文种②正文:决定的依据、事项、结语(号召性的)③落款:括号(2011年×年×月)

23、公告:⑴概念: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和法定事项。⑵种类:事项性公告(宣布重大事项的时候),祈使性公告(遵守决定)⑶写法:①标题(三要素:作者+事由+文种)②正文:简短③公告发文时间:发布的时间。⑷写作要求:行文庄重、用语简洁明了、内涵清晰、切忌滥用。

24、通告:⑴概念: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⑵种类:规定性通告(一般的行文机关在使用)周知性通告(公布应当周知的通告)⑶写法:①标题:规定性通告写明事由+文种。②正文:通告的原由(为了、根据),通报的事项(时间、范围、干什么)通告的结语(特此通告)

25、公告和通报的区别:①内容适用的范围不同 ②发文机关的范围不同(公告:权力机关、较高机关,通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③发送的对象范围不同(公告:各大报纸、新闻,通告:滚动广告)④发送方式不同(公告:新闻、媒体、不可张贴,通告:新闻、媒介、可张贴)

26、通知:⑴概念:适用于以下情形的一种公文(批转下级机关、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者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⑵种类:指挥性通知,批准和转发,召开会议的通知,任免或聘用通知,知照性通知。⑶特点:应用广泛,使用频率高;有一定的权威性;有明显的实效性。⑷发文机关:正文右下方注明发文机关和成文的时间。⑸写法:标题:作者+事由+文种。正文:起草要交代事情的原因、意图、目的、收文单位应如何办、通知的事项(结构:总分条文式、归纳式、篇段合一式)

27、通报:⑴种类:表彰性通报、批评性通报、情况通报。⑵特点:知晓性、指导性、倡导、警戒、启发、教育、沟通情报的作用。⑶写法:标题灵活,采取任何一种形式。正文:真实准确,表彰性通报正文(先进事迹、评价、表彰决定、希望和要求)批评性通报(错误的事实、原因和教训、处理决定、希望和要求)情况通报(一事一报、分类叙述、自然分段)。

28、议案(向同级提交,要求对方审议):⑴种类:法规或规范性文件案,计划预算案,干部任免案,其他重大事项案。⑵特点:内容有限定的范围,有法定的受理程序,经确认的议案有法定的地位。⑶写法:标题:三要素。正文:案由(原因、目的、依据),议案事项(具体措施),审议要求(请予审议),标明政府名称或领导名称。⑷注意事项:正文完整,内容的单一性和有限性。

29、意见(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及处理方法):⑴类型:直接领导型、批准执行型(通知形式)⑵写法:标题:发文机关+事由+单位。正文:根据多少分部分、分条叙述,内容具体而不琐碎。

30、报告:⑴种类:工作报告(向上定期汇报工作),情况报告(重大特殊情况),答复报告(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报送报告(向上级机关说明报送文件材料等情况)⑵写法:基本

情况、主要成绩、经验体会、存在问题、基本教训、今后意愿。⑶情况报告(专题报告):内容集中单一,突出重点,实事求是;把情况和问题讲明白,把事情经过、原委、结果写清,若要提出处理意见,要具体明确、简要,不要夹带请示事项,写作要及时。⑷答复报告:依据 事项 简要 答复意见和结果 不要答非所问。

31、请示:⑴概念:适用于下级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下级无权或无力解决、规定须由上级决定)⑵种类:请求指示的请示,需要上级机关对原有的政策规定进行指示变通。请求批准。请求批转。⑶写法:标题:三要素。主送机关。正文:请示的原因、事项、结语(如无不妥,请批准;妥否,请批示;特此请示,请予批复)⑷注意事项:内容力求简单,应一文一事。注意与报告的区别,切忌用报告代请示行文。主送机关单一,不得多头指示,一般不要越级请示。

32、请示与报告的异同:⑴相:行文方向一致,标题的构成一样,报送要求一样。⑵不同:行文目的不同,性质要求不同,行文时限不同,内容的含量不同。

33、批复:⑴特点:针对性、权威性、鲜明性。⑵写法:可把主送机关写进标题,正文:批复的引语、批复的事项、结语。⑶注意事项:一个请示一个批复,及时,紧扣请示的事项。

34、函(不相隶属的机关,上级机关不适用报告请示的用函):⑴种类:商洽工作的函、询问答复的函、请求批准的函。⑵特点:范围很广、行文方向灵活、形式简单、使用频率高。⑶写法:标题:三要素。⑷注意事项:内容应是单

一、集中的,用语简练准确,态度诚恳,语言得体有分寸,注意请求批准函与请示批复的行为对象。

35、会议纪要:⑴概念:用以传达机关单位召开的办公会议研究的工作、议定事项和布置任务,要写单位的有关方面、有关人员共同遵守执行。⑵特点:内容的纪实性、表述的纪要性、作用的限定性。⑶写法:标题:用会议的名称或文种组成、事由+文种。正文:会议的摘要、会议的概述,署名:本次会议召开机关、时间。⑷注意问题:内容真实准确,反映会议情况和会议精神。篇幅不宜过长,抓住要点,语言简明扼要。

36、事务文书:⑴概念: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处理日常事务时撰写的用来沟通信息、总结经验、探索问题、指导工作的文书。⑵作用:贯彻政策、指导工作、沟通情况、联系工作、积累和提供资料、宣传教育。⑶特点:对象比较具体、格式比较固定、写法实际、时限比较紧迫。

37、计划:⑴分类:按内容(生产、工作、科研、学习计划)按形式(文字、表文计划)按性质(综合性、专项计划)按用途(规划、纲要)。⑵特点:预见性、可行性。⑶写法:目标和任务、措施和方法、步骤和时间、检查和督促。标题:单位名称、时限、事由+文种。正文:引言、文体、结尾(口号性的号召和希望)。

39、简报:⑴概念:是机关单位团体用来汇报工作、反映情况、传递信息、交流经验的一种机关应用文。⑵种类:工作简报、社会动态情况简报、会议简报。⑶特点:简、快、新、实。⑷文面格式:报头部分(单位名称、总字号、第几号、签发人)、文体部分(标题、正文)⑸写法:总分条式、消息报道式(时间、地点、过程、5w)、讲话发言式。⑹注意事项:了解全局、服务全局,内容求真务实,简明扼要、言简意赅。

40、调查报告:⑴概念:是对客观事物进入细致的调查,将调查情况或材料加以认真分析后,写成调查结果的文书。⑵种类:总结经验的调查报告、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反映情况的调查报告。⑶特点:针对性、事实的真实具体性、报告的科学性。⑷写法:●标题【揭示主旨的标题〈主标题+副标题〉提问式的标题】:关于?的调查报告、公文式(单位、事由、文种)、文章式。●正文:开头着重介绍基本情况(调查工作本身的情况、被调查对象概况)、调查结果。主体:调查事实、发现问题、找出经验、以事实材料为基础,选择恰当的结果。结构(制排):纵式、横式。结尾:简短自然、干净利落。⑸注意问题:必然结果、恰当选择表达方式。

41、开幕词:⑴概念:大型会议开幕式上有关领导对会议所做的开字明义的短篇讲话。⑵写法:标题:会议名称+文种、会议名称+发言人、新闻式标题。签注:发言人+时间、时间、称谓(顶格写)正文:开头→宣布开幕,主体→议题,结尾→鼓舞性、发出号召、期望。

42、闭幕词:⑴概念:大型会议闭幕式上有关领导对会议所做的总结会议的短篇讲话。⑵写法:开头:在?的情况下。正文:议题结果 结尾:通过会议达到?

43、述职报告:⑴概念:干部在会议上向上级组织、广大群众实事求是陈述自己任职期间履行职责的一种文种。⑵特点:实绩的呈现性、内容的准确性、语言的朴实型⑶种类:从时间分(述职报告、任职述职报告、临时述职报告)从内容分(综合性、专题性)从主体分(领导班子的集体述职报告、个人)⑷写法:●标题:①直接写“述职报告”,标题下写自己职务名字②概括性:任职时限+内容+文种③文章式:标题是述职报告的内容,副标题是个人或集体的述职报告。称谓:对象不同称谓不同。●正文:①开头:简要概述分管的工作、工作环境,指明执行工作的时间②主体:强调指导思想,对工作规律性的认识,写出主要成绩,遭遇的顺境、逆境,经验教训③结尾。●落款:时间、职务、名字⑸写作要求:实事求是,突出重点,旗帜鲜明,观点正确。

44、规章制度:共同遵守、法规性。

大事纪:⑴概念:本单位的组织变动情况,本单位召开的重要会议情况,上级对本单位的重要领导活动,本单位的主要工作情况。⑵写法:以时间为序,根据单位大小决定时间多少;时间、地点、事件、人物、起因、过程、涉及部门、人员、结果、影响、数字精确;大事从详,要事从简;文号明确。

45、诉讼文书:⑴作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凭借的有关法律文书;司法机关凭借诉讼文书进行活动;公开使用或发行的诉讼文书、教育公民。⑵特点: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有通用格式;法定术语;语言高度准确

46、公民提起民事、行政诉讼时:标题部分,原被告基本情况(先写原告),代理人(法定、指定、委托),第三人问题(有无独立请求权),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证人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住址,结尾(致送式,另起一行:附多少份),落款。

47、上诉状(书):从收到判决书第二日起15日内可上诉;从收到裁定书第二日起10日内可上诉。●结构:首部:标题。当事人基本情况:上诉人、被上诉人、两个人都上诉。案由:案件性质、法定名称。诉讼请求。结尾(致送式、上诉状的副本、证据的材料)。落款(时间)。

48、商务文书:⑴作用:是实施商务决策的重要辅助手段,实现指挥职能的重要工具,是积极开展商务经营的凭借方式。⑵特点:政策性强、目的性强、写作灵活(内容、表述)

49、商务说明书:⑴作用:指导作用、促进消费作用⑵特点:科学性、实用性、简明性⑶格式安排:标题:灵活多样(商品品牌+型号+商品名称+说明的内容+文种、商品的品牌+名称+型号、文种)正文:条款式结果:各项的技术指标、适用范围、注意事项、保养和维修。落款:厂家名称、生产场地、联系方式、邮编、产品批次、批号。⑷写作要求:客观真实、简明易懂。50、商品广告:⑴作用:沟通产销、指导消费、促进竞争、美化生活⑵分类:按照形式(口头广告、文字广告、图像广告)按照态势分(动态广告、静态广告)按照目的分(企业广告、产品广告、服务广告)按照载体分(报刊广告、音响广告、电视广告、牌匾广告、灯光广告、交通广告、橱窗广告、展销广告、馈赠广告)

5.浅谈烹调的概念及作用(一) 篇五

“烹调”一词据历史考证大约出现在宋代。如陆游《种菜》诗:“菜把青青间药苗,豉香盐白自烹调”。由于烹调是熟食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所以要论述“烹调”的概念,首先要从“烹饪”一词谈起。

“烹饪”一词见诸文字,最早在2 700年前的《周易·鼎》中:“以木巽火,亨饪也”。亨,《左传·昭公二十年》中:“和如羹也。水火醯醢盐梅以亨鱼肉”注:“亨,煮也”。饪,《仪礼·士昏礼》“皆饪”孔颖达疏:“饪,熟也”。可见“亨饪”就是“烹饪”,意思是煮熟食物。这是“烹饪”一词的原始释义。

在先秦其他古籍也有类似记载。 如《诗经·小雅·瓠叶》:“采子亨之”。《笺》:“亨,熟也”。《诗·小雅·楚茨》:“或剥或亨”。《传》:“亨,饪之也”。这些解释均指原始烹饪,只有“烹”,没有“调”。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烹饪方法不断改进,烹饪的词义也随之变化,后来的“烹饪”就远不像先秦那样简单了。现代烹饪已发展为独立的涉及生物学、物理学、食品风味化学、生理学、医学、营养卫生学、林学、农学、水产学、食品学、工艺学、营销学、历史学、哲学、民俗学、心理学、美学等多学科的一门边缘综合科学,有人把它列入文化范畴,称之为“烹饪的艺术”和“吃的科学”。

那么“烹饪”一词的定义是什么呢?笔者查阅了由我国著名烹饪专家、教授陶文台先生主编,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烹饪概论》中:“‘烹饪’是指菜肴饭食调味、烹制与消费的全过程”。意思泛指各种饭菜制作与消费的全过程。我认为“烹饪”完整的定义应为:从原料选择、初步加工、切配开始,再根据各种不同制品的不同要求进行各种不同的操作技法,烹制成各种不同风味的食品以及食品的消费,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叫做“烹饪”。

由此看来,“烹调”一词出现前,“烹饪”就包含了烹调的涵义,也就是说:“烹调”是烹饪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上引《左传·昭公二十年》的用多种调味料“和”烹鱼肉就是一例。按照食物发展的逻辑规律,人类发明烹饪之始,还说不上“调和”,当烹饪发展到一定阶段至调味品出现后,烹调才得以产生。烹饪的最初目的是熟食,烹调的最初目的是美食。只有当烹调出现后,人类饮食才具有了真正享受的意义。由于烹饪和烹调在古代意义上的相通,二者一直通用。近数十年来,烹调一词逐渐分化出来,除指烹饪生产外,还指烹饪生产技术工艺即烹饪工艺。至于“割烹”、“料理”(其真正的涵义都指在烹煮,制作,而不及“调”)之义与“烹调”大致相同,出现于唐代,后弃之不用。现代日本国所用的“割烹、料理”的含义即从此而来。

再翻开《中国现代汉语词典》,烹调一词是这样解释的:“烹调”是指烹炒调制(菜肴);而《中国烹饪辞典》又是这样阐释的:“烹调”是指制作菜肴、食品的技术。二者释义大同小异,其共义是特指副食品(菜肴)加工而言,是副食品(菜肴)加工的简称,也就是说:烹调是制作菜肴的一项专门的技术,它区别于“烹饪”就在于此。而“烹饪”则是包含副食品(菜肴)和主食的整个饭菜制作以及消费的一整套全过程。例如,业内人士将红案厨师(专指烹制菜肴包括冷菜的制作)通常称为“中式烹调师”,故将红案规范为烹调。在我国劳动主管部门的正式法规中,红案称之为烹调师,将红、白案(称之为面点师)技术全面的厨师(专指烹制主食和副食品)通常称之为“中式烹饪师”。如果将红、白案技术全面的厨师并且级别达到了烹饪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又在全国烹饪技术比赛中获得过金、银牌以上者,再经过有关组织按国家规定并通过一定程序推荐及烹饪专家评定和考核,才能评选出我国目前烹饪界荣誉最高的“中国烹饪大师、名师”称号。

由此可见,烹与调是菜肴制作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烹”,狭义的说就是对烹饪原料的加热处理,使之成熟,也就是火候;广义的说是指把可吃的食物用特定的方式做熟了。“调”,狭义的说就是调味、调制、调配、调和,也就是调和味道;广义的是用种种方法和设计,把食物调制得精美好吃,而给人带来愉快舒畅的感受谓之调。可知烹调就是加热和调味的结合。

那么“烹调”一词应该更具体合理的定义为:是将经过加工整理好的烹饪原料在加热的过程当中或其前后,投入各种不同气味、口味、颜色的调味品,使烹饪原料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起到去除异味、增生美味、松软组织、美化色彩,使制成的菜肴在色、香、味、形、质、养都达到尽善尽美的一门综合技术措施。

“烹调”的概念曾经历了一个历史性演变过程。现代意义的烹调已超出了烹制食品中调和的原始意义,泛指烹饪生产。烹调不仅包括食品的熟制,也包括食品的生制;不仅包括调味性的制作,也包括非调味性的制作。烹调作为食品生产,从形式看,既包括手工的,也包括机械的;从主体看,既包括社会的,也包括家庭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烹调是中国物质生产活动中覆盖最广,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产业。按照现在的分类法,农业属第一产业,烹调是对来自第一产业的原料进行再加工的生产,因此应该属于第二产业。烹调不仅生产物质资料,为人类提供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使人类能够进行自身的再生产,而且在物质生产的同时,也进行着艺术、文化等的精神生产。

烹调对人类从蒙昧野蛮的时期进入文明时期,曾有过重大的影响。在人类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的烹调技艺作为一门具有高度技术性和一定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技艺,在不断改善和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以及开展交际的社会活动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实,烹调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复杂而有规律的物质运动形式。而“烹”和“调”这两个概念是一个加工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在具体操作中,它们之间既有所区别又紧密结合、同时进行,但对烹饪原料所起的作用却各不相同,应分别予以阐述。

上一篇:矿山员工安全培训试卷下一篇: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匆匆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