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诗歌作文

2024-08-15

高一诗歌作文(精选10篇)

1.对高一作文教学的反思和探索 篇一

关键词:作文教学;网络;题材

今年是我第四次进行高一语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教学。比起前几次的重基础,这一学期的教学,我主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上。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其中书面表达能力又主要是作文能力。但一段时期以来,我的作文教学总是陷入一个恶性循环里。教师费尽心思,但吃力不讨好,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写不出好的作品。学生厌写导致老师厌教,教师厌教以致不想去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作文写作积极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一、产生问题的原因

1.过分强调作文教学的题材性

学生在作文前,教师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引导学生在选取题材时,一定要选有意义、能提炼出主题、能概括出中心思想的题材来写。每次这样的反复强调,学生心目中就早已形成了一个题材优先的框框。还未下笔,心里就受到了束缚。为了要寻找一个能概括出有意义的中心和主题的题材来,煞费苦心,搜肠刮肚。这样自然会使学生忽视自我和周围很多丰富多彩且饶有趣味值得一写的东西。作文时,不让学生有感而发,却先要学生先选一个中心和主题,再按图索骥找题材。这不仅封闭了学生心灵,而且,这样的作文练习,变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简直就和数学物理的套用公式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学生总是在写自己不想写的东西,写的时间长了,这种写作就变得了无趣味,自然写不出好的作文。

2.过分强调作文的形式性

这集中表现在我们会按照高考高分作文的模式去指导作文,热衷于炮制优秀作文的种种写作方法,让学生削足适履,依葫芦画瓢。作文教学,技巧性的训练当然不可少,我们以为我们在为孩子好,教给他能在考场上得高分的作文方法,其实正是扼杀了他们的创作力和想象力,对作文而言,不再是孩子们的有感而发,不再带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而是一套现成的模式,出现了万能的作文材料,我们熟知的一些历史人物变得非常全能,只要写作文,就可以按照作文的主题和要求在他们身上找到作文需要的材料点,所以就出现了万能的李白、杜甫和屈原。

以上弊端,集中到一点,就是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其实学生作文与做理科习题不同,学生作文要投入自我情感。作文其实是一种“自我”精神性的实践活动,它与学生“自我”心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就要激励学生表现自我,进而引导他们表现好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爱上写作,写出打动人的作品。

二、解决对策

1.放宽学生作文的外延

我进入很多学生的qq空间,发现平时作文一塌糊涂的学生

在qq空间里的日志竟然写得深刻感人,缠绵婉约。写作功底简直让我吃惊。我就想如果把作文的外延放宽一点,让他们以写日志的方式作文不也是一种作文方式吗?而且是一种更自觉的“表现自我”的“私人写作”。学生在空间里的日志有人评论、有人赞誉,有人转载,因此这种写作往往给学生带来极大的精神满足,写作时不厌其烦,乐此不疲。因此我就倡导要把学生写日记写日志的这种自觉的“私人写作”形式加以转换、扩展为一种有意识的作文训练方式。在改作文的方式上也和以往不同,由学生轮流改留言或进行评论,这样的话学生越来越爱写作,对写作的兴趣浓厚了,写作的水平随之提高了。

2.利用小报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我经常鼓励他们把作文打印出来贴在教师的墙面上进行展示。甚至通过办小报的方式贴在教室外的墙面上向全年级的学生进行展示。这样做的前提是我会在展示之前和学生做好沟通,肯定学生的优点,好好表扬一番。然后,会让学生说说自己这篇习作还有什么地方能作进一步修改。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一般都能积极参与。修改后,学生常常惊奇地看到,“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再也不把写作文视为“拦路虎”了,也从心底感受到“文章不厌百回改”的道理。当家长会上家长看到教室里贴的学生的习作时,会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和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慢慢地,学生从办小报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作品被别人认可的喜悦和满足,也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见报,会在写作上更下功夫,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不再害怕写作。

3.利用网络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指导

我是一名85后的教师,我喜欢上网浏览新闻,也喜欢在好朋友的空间里瞎逛留言。当了老师后,我也喜欢把自己的学生变成自己的QQ好友,经常关注他们的空间动态,进行交流。从学生的空间里,我会发现很多课堂上发现不了的东西,他们有淋漓尽致的表达青春的方式,他们有对他们的偶像的支持方式,他们在空间里嬉笑怒骂,纪念他们的爱情和友谊。而我做的就是以一个朋友的方式和他们谈心,陪他们烦恼,同他们一起高兴,作为语文老师还可以利用QQ空间经常给他们推荐好的书籍,好的文章,对他们的日志读完之后发表看法,进行指导,偶尔学生在空间里尝试写作的诗歌我都会转载评论,这样的方式不仅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还间接地指导了他们的写作,简直一举两得。

学期中间,我因为身体原因休息了一个多月,学生经常会在网上留言给我,跟我说心里话,鼓励我,这大概就是做老师最幸福的时候吧。就为了这些可爱的学生,我也会继续努力,多想办法,激发他们的创作能力,让他们写出更加富有青春气息的作品。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想有一天等我老了,翻阅那些学生写过的作品,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为了这种幸福,一定会将快乐写作、快乐语文的理念进行下去。

(作者单位 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第二中学)

2.歌颂妇女高一诗歌 篇二

世界多了个未来,

这是妇女,

妇女的功劳。

当孩子步入幼儿园,

世界多了个天才,

这是妇女,

妇女的功劳。

当孩子进入小学,

世界多了个栋梁,

这是妇女,

妇女的功劳。

当孩子长大后,

妇女早已两鬓银白,

她将她的生命,

寄存在孩子身上。

孩子成功了,

妇女年老了,

世界和平了,

祖国富饶了,

这是妇女的功劳,

是她把生命

燃烧在祖国栋梁上。

为了天下妇女,

为了祖国未来,

让我们举杯庆祝,

这个纪念天下妇女

无私奉献的节日

3.例谈高一作文导学案的编写 篇三

所谓导学案,其实就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这是近年来中小学以及科研院校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导学案通常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提供探究的问题。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 在语文作文的导学案里,写作的题目本身就是让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

(二)参与阅读与思考。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这点在文科尤其是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表现更为突出。

(三)对知识进行整理。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作文题目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刚学过的额课本知识。

(四)及时巩固练习。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为此,在编写导学案时应遵循课时化、问题化、方法化与层次化“四个原则”。

以上是导学案的一般特点与原则。我以为,语文学科,尤其是高中作文导学案在编写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牢牢树立以下一些基本思想。

首先,要树立生本思想观念,即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在写作的话题设计、体裁的选择、题材的选取、写作手法的具体要求、内容篇幅的长短等方面,都应该切合学生的实际,只有切合学生实际,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与欲望,才能让学生得到充分锻炼,才能充分展示学生个人的写作能力,才能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成功。前面提到的笔者在教学《祝福》时布置的片断作文训练 “我的同桌”,学生之所以在课堂写作时挥笔自如,课后出现积极热烈的讨论场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在安排作文训练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写作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到写作的话题、题材就在自己身边,并非遥不可及。

其次,要紧密结合高中的写作教学实际,每次写作训练不仅是学生个体的精神高度集中的一次脑力劳动,而且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与水平的一次重要渠道与方式。学生的实际情况固然重要,且不容忽视,但是不能仅仅只抓一点,不及其余。为此,每次写作训练内容的编排还必须考虑要达到的写作教学目的与任务,高一写作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在训练记叙文写作中,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记叙事件和如何描写人物,这两个方面既可以分别进行专题训练,又可以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训练。笔者在教学《祝福》一文后,布置学生进行的“我的同桌”作文训练,要求学生仿照课文倒叙的叙述方式进行训练作文的开头,同时要求学生仿照《祝福》课文里描写祥林嫂所运用的肖像、语言、动作、细节等方法,运用其中的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进行训练,这是一种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一次写作训练安排,要求学生完成的写作教学任务既符合高一学生的写作训练要求,同时让学生拥有一个直观具体的写作参照对象——课文。

4.嗨你好高一诗歌 篇四

在街对面阳光洒下

我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女人

她并未看到我

也许永远不会看到我

长长的头发

风用手抚弄着

我情愿

用鼻子去嗅风手上的发香

美丽的脸颊

阳光用手背抚摸着

我愿意

用舌头去尝阳光手背的味道

我久久伫立

面临选择

和迎面的她打个招呼

抑或微笑着擦肩而过

她迎面走近,走近

乌云降下阳光躲藏

掩盖我的羞涩

阳光从云的.缝隙里

探出眼注视我的窘态

她迎面走过

远去,远去

我的心仿佛得到了解脱

但却也莫名失落,失落

追上去,喊了声嗨,你好!

阳光似乎逃离了乌云

愈发得明媚了

5.迷雾高一诗歌 篇五

迷幻中的自己,

随着情与雾在这梦中高飞,

天上烟云随风而飘,

水土将它迷醉在千里之外。

情味中的生活,

感化了这雨中的泪颜。

谁将你的迷雾瞬间浮荡在这世间,

而这水情柔颜仿佛将你带向天上星空。

流露出它的趣味,

感化出它的传奇。

醉梦中的奇亦色彩,

仿佛在争斗中度过这美心物雨。

天上的云将你迷醉在四方,

水土中的营养瞬间吸收这爱。

它啊,随着四方的爱而渲染出时代生活,

心酸苦甜中尝试着日子精彩。

风雨中的爱,

谁将你的心透彻出这感触中的美?

风雨中的爱,

谁将你的情环绕在心头的`善良呢?

风雨中的爱,

谁将你的心激活在梦中的真实呢?

爱在风雨中,

将这明天生活照耀在任意角落里。

爱在风雨中,

6.古典诗歌与现代作文 篇六

诗歌的语言是文学中最精粹、最有张力的语言。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大量的诗歌积累,使学生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将古典诗词纳入学生作文中,是展示学生才情,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直接引用名句

恰当的时机引用诗词名句,可以使文章变得生动灵气,富有诗意,而且也会给作文增添几分书卷味。例如:表现诚信的材料作文可以拟《众里寻它千百度》;表示思念的话题可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示奉献内容的可拟《落红不是无情物》;而在文章中引用古典诗词,更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使作文具有新意。如表现远大志向或崇高理想时,可引用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表现人在逆境中不要沉沦,应对未来充满信心时,可引用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或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表现人应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责任心时,可引用辛弃疾《破阵子》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二、活用诗词名句

除了直接引用外,还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活用诗词名句。比如:“我可以领略秦月汉关的悠远,可以体会大漠孤烟的悲壮,可以品味东篱南山的安逸。我常在滕王阁前沉思,在谢眺楼下驻足,在赤壁沙场上流连,在小桥流水中遐想。在辛弃疾‘可怜白发生’的无奈中,体会他壮志难酬,英雄气短的苦闷;在李煜‘故国不堪回首’的哀叹中,体会他国破家亡的痛苦与惋惜。”“秦月汉关”“大漠孤烟”“东篱南山”“小桥流水”等词句既带境又带情,引用贴切而又不露“痕迹”,使人如晤古人,别有韵味。

三、借鉴斟酌锤炼方法

当然最重要、也最有价值的是借鉴古典诗词对语辞的斟酌锤炼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使之文采斐然,可以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古诗中经常使用修辞来表情达意,使诗歌言简而意丰,语约而旨深。在作文中,借鉴诗歌的这种写法,往往能达成意想不到的效果。“天醉了,映红了天边,云是山的使者吧,把风扯来醒酒,却弄醒水波粼粼。”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由夕阳映红天空联想到天醉了,由轻云出岫联想到云是山的使者,由风推云走联想到云扯风来给天醒酒,由清风微澜联想到惊醒水波,比喻、拟人的使用,前后互相关联照应,将一幅普通的夕阳西下图描摹得有景、有情、有趣、有味。

四、感悟借鉴古诗中情感表达与意境

诗歌,尤其是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的。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日暮,片片飞花撩起了诗人的离愁,有悱恻的相思,有对亲人故土的怀念,有对自己出都天涯的飘泊之感,事来未竟,岁月蹉跎,青春已逝,红日西沉,今番出都,也许不再回还,诗人以白日西斜烘托,以天涯映衬,将自己的离情融入自然景物中,创设出一种凄清、伤感的意境。

7.潍坊一中高一诗歌鉴赏 篇七

1.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

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

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2.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坚贞自励的情怀。

3.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

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形象的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

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4.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

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

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5. 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

“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6.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

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

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7.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

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

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8.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

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9.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

8.高一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篇八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颉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谓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谓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 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苏 幕 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1)词的上片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试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4分)

(2)如何理解下片中“明月高楼休独倚”所表达的感情。(6分)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参考答案

1、答: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答: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答: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尊敬。答:手法:对比。上阙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阙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诗人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想当年,到而今。借代。

答: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答: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答: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答: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答: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答:

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1)上片1、2句写了碧云、黄叶、绿波、翠烟;(1分)第3、4句写到了山、水、斜阳、芳草,(1分)前两句中景物色彩鲜艳浓烈,(1分)后两句景物视角从上到下,由近及远,(1分)使人看到一幅夕阳西垂,芳草萋萋的画面。

9.诗歌教学对小学作文教学的启示 篇九

[关键词]诗歌教学;作文教学;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块教学内容。大致在小学二三年级时,语文教材极出现了比较简单的“四绝”,如洛宾王的《咏鹅》,李绅的《锄禾》,白居易的《草》。而选入教材的古诗,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真正的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声韵美去认识从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到诗人的心灵美,这对于陶冶性情、培养情操大有好处。

作文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体现,是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能力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综合训练。如果能够把作文教学方法应用于古诗教学中,或者说以作文教学为载体来学习古诗,这不是达到学习运用语言的目的了吗?本文力图寻找出这样一条途径为小学高年级的语言教学提供若干思考。

一、学生写作的心理特点

(一)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在小学阶段,最初是书面语言落后于口头语言,但是从二三年级起,书面语言就逐步赶上了口头语言,到四年级,书面语言就可以超过口头语言水平。

(二)小学作文的一般发展趋势大致由不切题至切题,由切题至中心突出,由自然的开头结尾至多样化的开头结尾,由不分清段落至逐渐能分清段落,由只会用简单句至会用复杂的复合句,由平铺直叙不善表达思想感情至能够初步的借物抒情。

(三)小学学生存在四种不同水平的过度性言语表达形态:

1.抄录型言语表达形态。这是对外部言语(阅读书报或听讲)的机械抄录,是比较被动的言语,会出现张冠李戴、文不对题的情况。

2.改写型言语表达形态。在其抄录的整段整篇文章中加进一句半句话或者一二个词语。这种表达形态初步经过思考和内部言语的活动,一般不存在“抄录型”的错误。

3.写话型言语表达形态。这是学生内部言语“自白”,缺乏语言逻辑要求,近似口语在对话时的原始的直译,表现为语句的简明及重复。

4.写作型言语表达形态。这是一种合乎语言逻辑要求的书面语言,它是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内部语言充分加工完成的。

二、古诗作文化的几种形态

(一)扩写古诗

小学生写作的最基本要求是把语言写明白,写通顺。把古诗作为写作的对象,限制了儿童选择的范围,解决儿童写作时候的偏题问题。大凡要扩写的古诗,先是由教师向学生讲授其含义,要求学生理解并背诵这首古诗,这使得学生在扩写过程中避免出现对古诗内容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知道古诗的意义后,把自己的理解用笔写下来,便成了一篇文章。这不仅巩固了学习古诗的效果,而且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使他们对古诗的印象大为加深。学生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过程转化得到了实现。值得指出的使,扩写与翻译有所不同。扩写是翻译程度上的语言加工,已经是高于“改写型言语表达形态”了。它不仅仅只局限于在教师提供的翻译上加上一二句话或者是一二个词,它可以加上作者的感受,这种感受表达的句子只要能使作文内容连贯,过度自然就行了。

(二)改写古诗

改写古诗形式灵活多了,可以从原诗出发进行改写,也可以跳出原有的诗歌改写,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的改写都要依照原诗的文风,依照原诗的结构布局,依照原诗的主题中心。以白居易的《草》为例。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的第一句讲野草长满了整个草原,第二句讲野草生长规律,三四句讲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诗歌先是记叙描写,然后议论抒情。后两句用来赞美一切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点明诗歌主旨。

1.增加内容

学生在改写时,必须先找到改写的突破口。在这首诗歌中,学生是想以描写野草蓬勃茂盛生长的样子为主呢,还是想赞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呢?待学生确定某一方面后,便可以有所侧重地进行写作。以前者为例,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描写辽阔的草原,枯黄的草地,野草的长姿,甚至是作者身临其境时的感受,然后议论抒情,按照古诗的布局娓娓道来。

2.改变内容

还是写野草,歌颂它的生命力,只是换一种情境,换一种场合。比如说,可以先描写门前的几株野草被石头碾断了,然后是忽然有一天又发现它们摇曳在微风中,青翠欲滴,风姿依旧。这样改写,还是吻合诗歌的布局,中心也没有多大的变化,“换汤不换药”。如果再作深层次的加工,我们还可以把野草置身于悬崖峭壁之上,推测它的来历,描写它的现状,然后设置一个野草将近死亡的场景,然后笔锋一转,它又兀然出现,生命力极强。无论是哪一种写法,还是不能离开作者的写作模式以及主旨。这一点在“古诗作文化”中是极为重要的。

(三)自然作文

改写多了,学生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思路,那么,就应该有自己的写作模式了。“换了汤也要换药”。自然作文的初期阶段,可以是内容题材相近的两首诗歌的移接转化。如与《草》相同的,学生可以选择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孟夏已临,而于山寺中,春又重来。这种感想转入到《草》中,野火焚尽,生命复还,赞美再生的乐趣,歌颂生命,不是又富有新的意义了吗?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题多练法,即提出不同的选材要求多次练习写作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找处事物间的内部联系,由甲事物联想到乙事物,由点联想到面,由现在联想到过去和将来,由此及彼。转化移接多了,学生可以自己创造“自然作文”,写自己想写的。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由作文,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把真实的思想写下来,放胆作文。当然,限于小学生思维的发展的阶段性,教师对他们的“自然作文”不能苛求,只要有新意,语句流畅明白就可以了。

三、结语

传统的语文教学对于诗歌的讲授只是要求学生会背诵、能初浅的理解,这实质上是对古诗资源的极大浪费。“诗歌作文”可以很好地解决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难题,利用小学生写作的心理特点,避咳扬利。或许,“诗歌作文”真的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条可以借鉴的途径呢。

[参考文献]

[1]周一贯.小学语文教学漫笔[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10.高一诗歌作文 篇十

关键词:李白诗歌 右脑开发 学生作文 教益

笔者曾布置了一篇话题作文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完成,收上来发现两个班共86名学生,其中全文抄袭的人有10人,部分抄袭的有14人。有的是直接摘抄范文,有的是找到相关段落来抄,太多抄袭现象让老师头痛,探究根源是因为学生不会写作文,没东西可写。要改变这种现状,应该从思维上开始改变,现代脑科学表明,右脑是处理表象信息,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并且右脑的信息量是左脑的100万倍,利用人的右脑机能,可令教学愉快、高效。

李白的诗歌大都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如《望天门山》,诗中有“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这些意象;学生要读懂李白的诗歌必须先从意象入手,结合诗歌中的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展开想象和联想,把零散的意象组合成整体意象,那么全诗就是一幅壮阔而宏伟的画面,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领略诗的意境,这就是开发学生右脑的学习过程。右脑开发在作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初中生主要是写记叙文,不管是写人、叙事还是摹物,都有一条最基本的标准:形象、生动、具体。所以我们以李白诗歌为切入点注意开发学生右脑,从而提升作文水平。试想当学生都能观察事物并插上想象的翅膀,作文教学就不会成为“老大难”,老师也不用为总是看到千篇一律的作文而伤脑筋。

一、身临其境,增加体验

李白的诗歌是在游历中产生的,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大都是气势恢宏的大山名川,形象感很强。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就是诗人坐在敬亭山看鸟、看云、看山,运用白描的手法写出这些景物的变化,语言浅显易懂但意蕴深厚令人回味无穷。教师在讲解李白诗歌的时候强调个人体验对写作的重要性,直观的形象、真实的体验无疑是获取素材的最直接途径。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右脑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储存信息。初中阶段的孩子正是好奇心很强也很好动的时期,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创造条件开发学生的右脑。例如:我曾做过对比,布置学生写一篇介绍荔枝的说明文,一个班让学生凭印象写;另一个班我就提了一袋荔枝进去,发给每个学生两颗,让他们品尝一颗。留下一颗观察。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同,收到的效果也显著不同。前者交上来的作文普遍缺乏细节描写,语言很僵硬,后者交上来的作文则亮点很多,尤其是很多同学用了精彩的笔墨来写荔枝入口时细腻和嫩滑的感觉,写得细致入微。这是直观形象对右脑的刺激,相信即使时间过去很久,荔枝的形状、味道仍会深深地刻在他们的脑海中。另外真实的体验对学生也非常重要,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几乎都是写相同的人或事,因为那些人是身边人,事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并刻骨铭心的事情。因此要重视右脑功能的开发,多创造情境让孩子去观察、去体会,去思考。“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素材多了,下笔自然会有神。

二、课堂教学的魅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心智技能的发挥受主体情绪状态的影响,积极状态的情绪有利于将潜在的各种心智技能充分发挥。因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在于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投入。

1、教师情感的投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右脑的功能,平时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是开发右脑的重要途径。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诗歌当中充沛的情感让人读后酣畅淋漓,所以老师解李白诗歌的时候能以情入读,让学生以读悟情,以读会意。如名篇《渡荆门送别》,这是一首豪迈大气的送别诗,教师如果能以雄浑高亢的声音和饱满的情感师范朗读此詩,并引导学生融入诗歌地诵读,让他们用直觉去体会和感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上学生可以发表读此诗的感受或者认知,那么这样的课堂必然是情绪高涨且高效的课堂。可是目前的语文教学因为要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而背离了语文的学科初始方向,出现了重逻辑、重分析的现象,我们可以把知识点讲得非常精辟透彻,却忽视了学生的直觉思维,扼杀了他们的灵性,久而久之他们放弃了自我主动性而成为了知识的容纳器,也大大抑制了右脑的开发与利用。

2、教师直观的语言,给予学生想象的翅膀。教师生动直观的语言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而且能引导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促进右脑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李白的诗歌大都具有非常鲜明直观的形象若老师能用浅易有趣的语言表述,让学生如见其景、如见其人,学生只有在有感性认识以及良好氛围下才能激发灵

感。初中课本中李白的《月下独酌》、《春夜洛城闻笛》、《送友人》都是特定的环境中塑造了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歌是简练语言的呈现,学生只能阅读文本来把握,如果教师能用直观的语言还原诗歌的意境,学生就会透过文字看到画面,触摸诗人的心灵,引起情感的共鸣,学生的右脑被开发,想象的翅膀放飞,写作就不会是困难的事情。

课堂教学的魅力在于教师的有效引导,语文学科的思维特点和内容要求语文课堂充满灵气与活力,尤其李白诗歌中大气、磅礴的形象往往会激发学生心中的豪迈之气,如果教师能营造氛围并用直观的语言启发学生思考,让右脑快速运转起来,学生就能更好地感受李白诗歌的气韵与智慧,长期以往,学生在都将会有一支源源不断的笔。

李白的诗歌都是现实生活的浓缩,豪放飘逸的意象、真实浓烈的情感,读起来回肠荡气,很适合朝气蓬勃的初中生朗读。诗歌所营造的强烈的画面感足以激发学生无穷的联想和想象,促进学生右脑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开发。脑科学表明:由右脑所获得的形象直觉对事物整体的感知是长生创造性设想的源泉,也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李白诗歌中鲜明的形象,利用创设情境、提升课堂魅力等手段注重对学生右脑开发,教会学生写作的理念、写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打开学生的写作思维,让写作本身灵动、快乐起来。

参考文献:

[1]王永丽,从教学方法改革看右脑开发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4.

[2]张敏、袁广浩,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右脑开发 [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1.

[3]张玉中,右脑开发新论 [J].理论研究,2011.3.

上一篇:流行病科(传染病监督办)工作总结下一篇:好习惯与坏习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