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如何精心设计问题

2024-10-28

历史课如何精心设计问题(精选13篇)

1.历史课如何精心设计问题 篇一

人力资源专家说:一份好的求职简历,是求职者成功迈入面试大门的第一步。那么,如何才能书写一份“漂亮”的简历呢?

一、精心设计版面。

任何一封求职信从拆开到阅读都有一个“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的过程,而往往打开求职信从第一眼开始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会使人忍不住多注意一眼。除了排版精美之外,再加上用电脑打印的字体选用得当,疏密有致,肯定是会“讨人喜欢”的。顺便说一句,投寄履历应尽量少用复印稿,否则的话会使效果大打折扣。

二、精心编排顺序。

最常见的简历,是按照时间顺序书写,就像你经常填写的履历表或者你加入任何一间公司时填写的雇员登记表。简历内容按照一定的类别及时间分别列出,如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包括所任职务、具体职责)、外语水平、特长或技巧等。按照此方式书写的简历,招聘者最容易了解你的背景。另一类较常见的简历,是按照技能或特长书写,突出你所掌握的技能,而非你曾任何职位。如果你在某一行业工作多年后,应聘某一新的行业的职位,或者你因某种原因,有一些时候没有工作,此类按技能或特长书写的简历,将避免招聘者在阅读你的简历的时候,立即对你的简历提出疑问,如:为什么要更换行业工作?为什么没有至之间的任职记录,而是注意到你的技能和特长,然后拨电话给你,预约面谈。另外,既考虑时间顺序,也突出技能和特长,将前两类简历书写方式结合,这种方式也是很常见的。当然,还有其它各种依个人爱好书写的简历。求职简历网

三、是精心剪裁篇幅。

现在的求职履历有人被为拉长的趋势:有的求职者为其装上封面、目录、证书复印件等等,厚厚一叠,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包装”过了头。由于现在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企业人事部门极少会有耐心逐字逐句地去仔细阅读每一封求职信,故而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自己“推销”出去,求职履历写一、二页足够了,太长了反而显得累赘。

四、精心研究职位要求。

每投寄一封求职履历肯定是针对某一职位而言的,故而所有的细节和内容应当围绕这一职位进行叙述,要有详有略,决不能,浮光掠影、平铺直叙毫无生气。“万金油”式的求职履历肯定难以在求职过程中奏效。

每位求职者在投寄你的求职履历之前都应认认真真地想一想:我这封求职履历是最好的吗?

阅读分享:

简历制作的6大败笔 如何制作求职简历 个人简历制作秘诀 如何完善你的简历?

2.历史课如何精心设计问题 篇二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注意力、 拓展学生的思路、强化学生的认知。 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为什么要问(提问的必要性)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它常常是教师通过最初的提问引导出学生最初的反映和回答,再通过相应的对话和交流,引导教师希望得到的答案,并对学生回答予以分析和评价,课堂提问的作用在于:

1.可以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 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和教学内容存在紧密联系时,教师可以立即对学生是否全面掌握有关的学习内容加以确定,对某些相关的知识点是否弄明白,解题思路是否正确,运用公式、 数据是否合理。教师通过回答可以检验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学生通过回答可以了解自己是否掌握所学内容。

2.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利用已获得的信息,主动开展联想,积极思维,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3.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通过师生之间对话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把学得的数学新旧知识进入长时间的记忆、反馈、储存和再现、再用。

二、谁来问(提问主题)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课堂中,如果学生能善于提问并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那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很有帮助的,这就要求教师能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讲究提问艺术,创设提问情境。课堂上巧妙的提问,就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 所以学生当然是主人。但这不是说, 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理念,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此一味地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随心所欲”, 发展个性。所以学生应该在教师精心的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数学学习。

三、怎么问(提问方式)

1.激趣式提问。在学习之前,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去积极思考,寻求新的知识。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成为“好之者”,自觉投入学习。此处之“石” 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提问。问题启发是课堂教学的“发展—高潮”阶段,也是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创设一个“愤悱”的情境,引而不发,可使学生自己在心求通而不得时开其意,口欲言而不能时达其辞,从而亲自去领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教师以“问”为石,开启学生心智,启发学生思路,使之透过现象, 看到本质,解决问题,寻求规律。

3.诱思式提问。教师上课时,应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抓住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时可能产生的疑惑并以此去设计疑问,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构建桥梁,引导学生带疑探究,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驱导式提问。驱导式提问是围绕上课的重点展开,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展开一系列的问题,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的很好做法。教师的每一个提问都是为学生下达一项学习任务,驱动学习过程,一连串的提问构成课堂教学的主线,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独立思考、相互合作。

5.分散式提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准备向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时刻记住问题是面向全班学生提出的, 而不是对几个举手的学生提出的。每位数学教师应该尽可能为班上每一位学生创造平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

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 好的提问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让我们巧妙地借课堂提问“东风”,“开动” 提升数学课堂效率“大船”。

摘要:有效提问能为有效组织和检查教学提供帮助,有利于增强师生、生生的互动。成功有效的课堂提问,为上好数学课提供重要的保障,这不仅符合新的教学模式及新课改精神,更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而且也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3.如何精心设计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篇三

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桥梁。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自己发现和掌握知识,更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和培养。因此,作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数学问题,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当然这也是要建立在对数学学习的准备和最近发展认识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一、“开讲”问题——有吸引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因素潜藏于兴趣之中。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精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能使人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导入新课是新授课的首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节课的质量。根据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精心设计好“开讲”,创设一些有价值的而且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如在讲“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设计课前提问:A、B、C三村(呈三角形分布)合建一所学校,校址应选在何处,才能使三个村到学校的距离相等?设计这样一个有悬念、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完全被调动起来,他们急切地想去学习本课的知识,在去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重点”问题——有探究性

波力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的。我们都有这种体会——对自己的发现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围绕本节课的重点,精心设计一些具有探究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主动探究新知,同时在探索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如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教师要求学生画出一个圆,在圆周上任意确定两个点,标出该段弧,作出该弧所对的圆周角、圆心角,再量一量角的大小,并让学生重复几次。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迅速集中注意力,消除紧张的心理。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就为上升为理性认识做好了准备, 同时让学生产生这样做究竟有什么作用的想法。这时教师提出:这两个角有什么联系?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从而得到圆周角定理。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有规律的,只要我们善于动手、观察、思考,就会发现。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等量关系?教师再提出:圆周角的两边与该弧所对的弦组成一个三角形与圆心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学生通过画图观察、交流,找到三种位置关系:一是圆心在三角形内,二是圆心在三角形外部,还有一种特殊的是圆心在三角形一边上,从而引入圆周角定理的证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自重复人类探索知识的过程,寻找到已知规律,从而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为寻找到未知规律打下基础。

三、难点问题——有启发性

突破难点是一节数学课的关键。难点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认知结构或者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等。在难点上教师要舍得投入时间,更应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难化易。例如:教学“三角形中位线”这一课,我首先提出三个问题给予导读导议:(1)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一个三角形中位线有多少条?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何区别?(2)何谓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它的条件和结论各是什么?(3)如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根据反馈,学生都能轻松地理解掌握前两个问题,但对课本中这个定理的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感到陌生,存在疑惑。我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而是由学生在全班上提出问题,针对要害给予点拨,让全班学生再思再议,发挥集体智慧,合作分析解决问题

四、“练习”问题——有深化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中的练习当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证明,昔日的过多练习是不科学的,它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也要精心设计和筛选练习内容,并注意适度的深化。

五、“课后”问题——有生活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设计课外思考题,并鼓励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去发现、去关注数学问题,并主动去探究、去解决这些问题。如在学习“数据在我们周围”这节课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选择身边你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做调查并作分析,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这样的课后问题紧贴学生生活实际,不仅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 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而且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从而主动去学习、去探究。

4.历史课如何精心设计问题 篇四

高兴镇工农小学 丁兴

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生物学科而言,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物学现象都比较熟悉,而对本学科中的一些原理和重要知识点则常常缺乏深入的理解。如何使学生从平日里熟悉的各种现象中学习到全面、准确的生物学知识呢?此时,合理设计课堂问题便成为了教学进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随意的、精糙的和不讲究质量的问题只能是流于形式 ,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精心设计的问题则对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其学习热情 ,启发其想象与思维 ,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课堂提问的信度、坡度、难度、角度

1.课堂提问的信度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注意 ,问题必须准确、答案明确、要有鲜明的科学性 ,体现较高的准确度 ,即“信度”。问题本身合理、准确 ,学生就会开动脑筋 ,积极思维 ,知道该运用哪些已学的知识来回答 ,从哪些方面回答才比较完善准确。例如“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 ?”问域过大 ,学生不知答到什么程度 ,会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歧途。若将问句改为 “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人类有何意义(或影响)?”就具体得多。

2.课堂提问的坡度 生物学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合理地设计出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前后彼此关联到一个个、一组组问题 , 才能使教师的提问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 ,进行“能量代谢 ”一节课教学时 ,根据初中学过的有关知识与“能量代谢 ”的内在联系进行层层设问 ,以旧驭新 ,循序渐入 ,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①营养物质的利用是指什么过程 ?②生物体内的有机物有什么作用 ?③能量贮藏在哪些物质里 ?④生物体利用能量的形式如何 ? ⑤ATP的合成与分解标志了细胞的什么生命活动 ? 3.课堂提问的难度 一般来说 ,教学过程最终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提高。所设计的问题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如果提出的问题浅显随意 ,引不起学生兴趣 ,反映不出思维的深度;而超前、偏怪、深奥的提问又使使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因此尽量使每一问题都能使学生“跳一跳 ”摘到“果子 ” ,体会到智力活动的愉快 ,既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 ,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例如 :让高一学生回答 :“生物体如何维持体温?”问题 ,由于他们对呼吸作用原理、呼吸链上 ATP的释放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原理及各系统所起作用几乎不了解 ,问题的设计在实质上已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就难以进行深入思考和回答 ,不能取得良好效果。

4.课堂提问的角度 提问的角度不同 ,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截然不同。教师在设置问题时 ,应从不同角度力求新颖 ,不是老生常谈 ,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使学生听后趣味横生 ,人人跃跃欲答。例如 :“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有什么变化 ?”除设问域过大外 ,问句概念还有歧义 ,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分歧。如果将问题联系实验观察加以改进 ,使其新颖些 : “有丝分裂前、中、后、末各期中核膜、核仁、染色体、纺锤体在高等植物细胞中的变化典型图象 ,你能用语言把他们勾画出来吗 ?”这样换一种问法就能使学生跟着老师的提问去开动脑筋 ,也容易用自己的语言朝着已规定了的提问的目标去进行归纳、总结。

二、课堂提问的实际性、启发性、探究性、趣味性

1.课堂提问的实际性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 ,因此课堂提问要密切联系实际 ,要把课本中的知识跟生活实际、生产实际、自然现象等紧密的联系起来 ,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样才能使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充满生活气息 ,学生才能获得较完整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例如 ,学习“生态系统稳定性 ”时,根据学生平时生活的实际,我们举了农村常见的池塘为例子 :清晨池塘清澈见底 ,然后 ,由于鹅鸭嬉戏一天下来池塘混浊,可第二天又清亮如故,这是何原因?这种来源于生活感受的问题会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5.历史课如何精心设计问题 篇五

课堂提问既是一种教法,又是一门艺术,好的提问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增强师生情感交流:本文通过对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进行探讨,提出几种精心设计问题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搭建学生自主探究的平台,并在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中予以指导。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衡量语文教学的重要标尺。因此,语文课堂中应将教师、学生、文本结合起来,以此来达到预设的实际效果。这需要教师从整体出发,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学生从教师的提问中,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获得知识。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从心理学角度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问题,使学生初步获得成功的喜悦,继而懂得回答问题要踊跃尝试,培养其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学生个性也在此基础上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讲究提问的艺术性,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提问过易过浅,不易突出重点,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繁琐无重点,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亦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从教学对象本体出发,对于课堂提问有着重要的意义。要使教学取得较高质量,就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因此,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揭示课题,引起注意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为名家名篇,其中很多课题便是文章的题眼。如何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如《大自然的文字》,学生读完课题后,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文字是如何发源的?大自然的文字又是如何产生的?针对《心中的鹰》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紧扣题中的“鹰”字,引导学生围绕“鹰”字做文章,继而引导同学思考文中的“鹰”指的是什么?以这样的提问方式有助于抓住青少年学生好奇的心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继而再适当点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适当答案,从而对文章有深入理解。

二、由浅入深,连贯追问

毋庸置疑,教学是一个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设置必要的阶梯,循序渐进,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达到拾级而上、登堂入室的最终目的。对于文章的关键处要抓住不放,提出一组互相连贯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从“阅读、理解”着眼,以“辨析、探究”入手,以“感悟、应用”为目的的基本过程,这是一个逐渐上升的过程,符合认知的规律。教学活动中的几个环节就是要按照学生的这种认知规律来设计,阅读理解是基础、前提,如果要继续深化这种理解,就必须进行辨析和探究,这种辨析和探究的主体不是教师,因此一定要具体地引导学生学习,在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前提下加深对文章的感悟应用。例如,在讲解《女孩独立》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学习完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文章进行理解和探究之后,教师可以将着眼点放在加深学生感悟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上,设置以下环节:与文中的小女孩一样,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感悟,请把你的感悟写下来。由此可以检验学生在本节课上的收获,以前面的步骤作铺垫,结合自己的感受谈体悟,才能称得上是设计,学生才能真正形成对生活的感悟。此外,教学由浅入深的设置还需要注意一点,即教师要根据学情具体分析,随时更改自己设计的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的认知为出发点,设置符合教学实际的问题。

三、纵横展开,促进迁移

何为“为迁移而教”?纵向深入固然可以达到深化的目的,但前后的问题情景各不相同,难以完成思维方式的迁移;而如果从纵向展开,接连提出几个情景相似的问题,则有利于学生用前一种思维形式去思考类似问题,从而达到迁移的目的,但内容的深化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若纵横同时展开,则可以弥补两者的不足,达到优化组合的效果。如针对《小桔灯》一文,教师就可以提出一连串纵横交错的问题。第一,小姑娘一家有几口人?他们的家境如何?第二,小姑娘具有怎样的性格?第三,小姑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第四,文章为何以《小桔灯》为题?小桔灯微弱的光为什么会使作者感到眼前有无限光明?文章由第一个问题导入,以此为前提,使学生找到回答问题的规律,掌握这种思维方式,进而使内容进一步深入。教师抓住学生喜欢解决疑难问题的特点,指导学生多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这不仅让学生熟悉了课文,也潜移默化地学会了从文本中寻找答案的方法,并锻炼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一问多能,直入重点课堂教学要力求透彻,讲究效率,用精当的问题取得最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可以适当加大问题的容量,力争做到一问多能。例如,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从“人物性格的多样性”这一角度进行突破,并适当引入“圆形人物”这一文学概念,帮助学生了解文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既能使学生感受到剧中人物的真实性,又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在这种人际关系下剧中人物的各自行为。这不仅有助于引起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加深他们对文本深刻内涵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动脑的习惯,又能使他们直接抓住文章的重点。

五、理解长句,揭示中心对于能够突出文章中心但含义晦涩、难以理解的句子,教师应注重以此设疑,引导学生理解,使学生逐步学会从含义深刻的句子中发现问题。如<中国石拱桥>中的“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一段话,其中,加粗的词“石拱桥”、“桥”、“拱桥”能否替换?这个长句是什么意思?教师应善于引导提问,使学生立即进入寻找答案的积极思维状态,这不仅能够分散课文难点,还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提问显得尤为重要。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这一思想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依据,对语文教学完全适用。

6.爱又如何精心散文 篇六

她听众母亲的劝导,并没有嫁给自己真正爱的人,而是嫁给了权势。结婚以后,衣食无忧、生活富足,可怎么也不快乐。丈夫应酬多,经常不在家,于是她搬去和母亲住。面对着母亲和电视机,心中不时会涌起些酸楚。某一天,她在报上看到一篇小说。讲的是两个青年男女相恋,可因为男的家境不好,女方父母坚决不同意,要把女儿嫁给局长的儿子。分手那一天,两个人在文具店购买了两支英雄牌钢笔,刻上自己的名字送给对方,从此再无来往。几年以后,男的所住的小巷发生火灾,邻居们穿着内衣裤夺命而逃,可已经逃出火海的男子却拼命朝火场里跑。几分钟后,他幸运地再次逃出了火场。邻居们原以为他冲回屋子是拿什么值钱的东西,可等他出来却发现,他手里拿的,只不过是一支钢笔。

母亲看着她那么感动,也看了这篇小说。然后劝她:你别神经兮兮的了,这不过是篇小说而已。可她却从抽屉里拿出一支钢笔,上面刻着的正是那个作者的名字。

这是80年代,我初中时看过的一个插画故事。看完以后,叹息一声,想:真爱又如何?还是还抵不过物质、享乐和权势。

再后来,又从读者文摘上看到一篇小说,也惨。讲的是一个得癌症的男子与他女朋友的故事。两个人相亲相爱,生离死别,可依旧战胜不了癌魔。在那年秋天,男子写给她女朋友的情书,随着一把火,灰飞烟灭。仅有人从没有烧完的纸片里,看到了“永远”这两个字。当时又感伤了,觉得真爱又如何?再伟大的爱情,依旧抵不过生老病死。

朋友与他的老婆,从十年前开始恋爱,五年前结婚,彼此间不说话已经有八个月。在他们刚刚谈恋爱的时候,一个似相声演员,一个如泳装美女,两个人幸福得像人间仙侣。天寒地冻,可以相互温暖。一日不见,如隔N多个三秋。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终日为人生、为事业而忧虑,一个常常因青春的消逝而烦恼,都觉得对方不理解、不支持自己,想要从其他的人身上去寻找温暖。两个人真正的`爱过,曾经希望一生一世连上厕所都在一起。可真爱又如何?在时间面前,爱情软弱得像郊外野厕里的一条蛆,一只鞋子不经意的踏上,便转入了另一个轮回。

徐小凤有一首歌,名字叫《真爱又如何》,一直觉得歌名好,内容想来也应该不错。可学会从网上下载MP3后,下载了这首歌,却大为失望。原来这首歌的曲子其实是崔健的《一无所有》。每次听到这首粤语歌,脑海里便会闪现出穿着军装的崔健沙哑地嚎叫: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然后觉得郁闷。

不过,后来还是想通了。用这首《一无所有》做《真爱又如何》的曲或许就是填词者的深意。

7.阅读教学如何精心设计 篇七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讲读课文,短短一千多字,把居里夫人的伟大贡献、科学精神、品格力量写得文采斐然。教学用书对《跨越百年的美丽》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典型的内容理解,但它是一篇文艺术的散文,其真正的教学价值是本文独特的表现形式,因为“内容人人都看得见,形式对大部分的人来说还是个秘密”。在《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教学中,根据学段读写目标中“详写和略写”、“文章的叙述顺序”的要求,以及它富有诗意的语言和选材上的精心处理的特点,我大胆对教学目标作出以下的调整:(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结构特点及表达效果,并迁移练习;(2)领会文章的结构特点及其作用;(3)领会围绕一个中心选材的写法。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一、句式美的品味和迁移

写居里夫人容貌美一段,有这样的一个句子:“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的内陷的大眼睛,似乎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这一句外貌描写,既写出了居里夫人容貌之美,又暗指美丽的容貌背后坚毅执著的精神和卓越的慧智。我在引导学生理解了其内涵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这句话的表达特点,先实写后虚写,先客观刻画后深入想象评价,在想象和评价中,充满了作者诗意的赞美,这样的虚实结合,有层次的语言形式,不仅深化内涵,而且富有文采和表现力。然后让学生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有以上的特点。学生很快找出类似的句子:“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进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中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刘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比较,揣摩这些句子的形式美,最后在理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写话迁移形式:居里夫人的美丽庄重的容貌,化作了举世无双的科研成果,化作了坚定刚毅的科学精神,化作了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这样的美,跨越了容貌,跨越了国界,不仅跨越百年,而且能跨越千年、万年,那是一种永恒的美。这样的迁移运用,既深入理解了文本内容,又迁移运用了富有形式美和表现力的句式,做到了内容理解与形式领悟有机结合,共同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谋篇布局方法的习得

1. 围绕一个中心组织材料的提醒

《跨越百年的美丽》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诗意的题目,作者敏锐地把握住“美丽”这个富有诗意的角度,从容貌美到精神美再到人格美,不断深化美丽的内涵。“美丽”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思维的线索,用“美丽”来统帅、取舍纷繁复杂的素材,可使之条理化,呈现出清晰的层次。我还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居里夫妇在提炼镭的三年零九个月的时间里,可以想象他们说了无数次的话,为什么课文只写一句关于镭的颜色的带有‘美丽’字眼的对话?”“在写居里夫人精神美和人格美的部分为什么要扣紧‘美丽的生命’‘美名’的字眼?”逐步引导学生理解紧扣文眼“美丽”来选材的方法。

2. 结构美的领悟

作为一名举世闻名的传奇式的科学家,其可歌可泣的事迹长篇累牍都不能穷尽。为什么一千多字的一篇短文,不仅揽括了其一生,而且其形象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呢?主要体现在文章结构方面几处精妙之处。在教学实施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居里夫人一生中获得那么多的大奖和荣誉,为什么详写了镭的发现的过程,对其他的科研成果只是概括性地一笔带过呢?为什么详写科学精神而略写其容貌美和品格美?几十年的科学人生为什么详写其三年零六个月,其他的科学生涯用“一如既往”一词带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这种手法的好处在哪里?最后通过交流让学生感悟到:点面结合的详略的处理使纷繁复杂的内容既有条理又有层次。倒叙手法的开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引用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语作为结尾,科学史上的两座巨峰互相印证,意蕴深远,有言尽而意未尽之妙,共同构成了文章的结构美。对于小学和初中过渡年段的六年级,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结构的精妙,并加以模仿运用,这既是学段的读写要求,又是为初中阶段写好一篇完整的记叙文的奠基之举。

3. 写作视角的选择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想”出来的。视角实际上是作者思维的方法,这是写好一篇文章最关键的因素。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维取向,我把六年级上学期的《詹天佑》和《跨越百年的美丽》进行对比,两位科学家都有爱国的原始素材,为什么《詹天佑》的作者选择“爱国和杰出”作为写作视角,而《跨越百年的美丽》对居里夫人的爱国只一笔带过?通过对詹天佑修铁路时的历史背景分析、詹天佑临危受命之举,学生领会“爱国”是詹天佑修铁路的最大动力,而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是居里夫人的主要精神动力,所以选“美丽”作为视角。“爱国”和“美丽”的视角选择都指向一个共同的写作目的———凸显人物最核心、最闪光的一面。通过这样的比较体会,从学会表达的角度出发,打破文本以内容为主的主题编排,构建“表达”为主的篇目重组,培养学生写作的宏观思维的能力。

8.历史课如何精心设计问题 篇八

关键词:课堂导入;教学效率;兴趣;直观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在历史课堂上,因为历史的不可再现,学生觉得一些历史史实难以理解,枯燥无味,那么如何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历史课堂上导入方法的运用非常重要。成功的导入可以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新的学习中。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历史课堂上实用有效的导入方法的运用。

一、忆旧引新,承上启下

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教师提问复习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旧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同时使学生了解到新旧历史知识的联系性。例如,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前,通过提问“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出“为打开中国的市场”,自然过渡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列强的野心”,因此“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法国再次发动了战争,即第二次鸦片战争。复习导入法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衔接性,不仅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但它往往缺少趣味性和新鲜感,不能完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妙引史料,抛砖引玉

当上课铃打响的时候,教师往往先要整顿纪律再讲授新课,但是这时教师如果说:现在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学生就会自然安静下来,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课堂上,而历史故事或典故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史料是学生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在教学中巧妙地引入史料,如重要历史人物的小故事、经典言论、历史典故等,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春秋战国的纷争》时,首先给学生讲授成语“退避三舍”典故的由来,即城濮大战的简单经过,提出这样的成语故事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中有很多,使学生产生自觉主动学习的兴趣。在选用史料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等掌握史料的深度,选用较新的、典型性的史料,不能老生常谈,更不能胡乱杜撰,同时教师的讲述要生动形象。

三、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该深钻教材,结合教材重点,把新课中最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内容用设问存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给学生设置悬念,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例如,我在教学《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这一课中的“新航路的开辟”框题时,我先提问:“谁知道西印度群岛在哪个大洲附近?”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亚洲”,我摇头道:“西印度群岛是北美洲的岛群”,大部分学生会对名字的由来感到奇怪,我指出:这个名字的由来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航路的开辟者──哥伦布有关。这里所应用的设问法通过寥寥数语就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悬念,使学生急于知道答案,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四、关注热点,喜闻乐见

与遥远的历史相比,学生更了解时事,因此利用当今国际国内热点话题导入新课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教师可以寻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通过新闻事件和人物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能使历史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我以热点新闻来导入新课:据报道,2001年9月11日在美国本土发生自杀式恐怖袭击事件,根据官方说法,由基地组织所发动;当天早晨,19名基地组织恐怖分子劫持了四架民航客机。劫持者故意使其中两架飞机分别冲撞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塔,造成飞机上的所有人和在建筑物中的许多人死亡,建筑均在两小时内倒塌,并导致临近的其他建筑被摧毁或损坏。这是美国历史上遭遇的第二次偷袭。这时提问:第一次偷袭美国的是哪个国家?结果如何?从而自然导入新课。这一方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情感。

五、创设情境,直观再现

创设历史情境可以使历史直观再现,通过歌曲欣赏、诗词赏析、影视作品、图片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和浓烈的气氛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问题上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歌曲导入。在教学《难忘九一八》一课时,先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松花江上》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把学生的思绪带回了那耻辱的岁月,高潮部分强烈的呼喊激发了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欲望。在这种情绪的感染下,学生很快进入了这部分历史知识的学习之中。

2.影视情节等导入。在教学《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课时,先播放电影《卢沟桥事变》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对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简单经过、结果等有个大概了解,然后讲述二十九军军长佟麟阁奋勇杀敌、为国捐躯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导入新课。

3.图片导入。在教学《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课时,先出示大跃进时期《刻舟南瓜》、《一个萝卜千金重,两头毛驴拉不动》等一组壁画,然后提出问题:“这些壁画反映的内容真实吗?”“这些壁画出现在什么时期?”等。这样的导人,给学生以生动的视觉感受,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4.表演法导入。从教学需要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分角色进行表演,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由此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经济大危机》一课时,安排学生分别扮演买牛奶的商人、牛奶厂的工人、牛奶厂的老板等,通过展示牛奶厂的工人一天辛苦的工作,赚得的工资却买不起自己加工的牛奶,而老板则命令将大量卖不出去的牛奶倒进海里等情节把学生带入一个接近经济大危机的情境,表演前要求学生注意扮演角色的身份、说话的语气和感受不同情节产生的心理变化等。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在兴趣浓厚的情境中进入新课的学习,以最佳的心理获取知识。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历史课如何导入新课,没有固定的模式,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等于一体。精心设计历史课“导语”,巧妙利用开课几分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导入新课,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莲英.课堂导入教学实效例谈.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02).

[2]唐乐莲.多媒体历史教学中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3]何东亮,丁瑜.师范教育心理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 沈阳市九十七中学)

9.如何精心备写语文教案 篇九

备课是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的一项预设,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首先要重视修炼备课这一教学基本功,掌握备课的方法与技巧,努力提升备课的境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太熟悉备课了,谈论备课似乎令人兴味索然,但是哲学家告诉我们,越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往往对它认识越浅,备课对于教师来说,未尝不是如此。备课是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的一种预设?是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器”。教师备课,如同影视导演编写脚本,事前功夫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具体操作中的成败。无论教学怎么改革,都不应淡化备课环节。课堂需要即兴发挥,但同样需要有效的预设,所以,教师要重视修炼备课这一教学基本功,掌握备课的方法与技巧,努力提升备课的境界。

新的课程理念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备课的内容也有所变革。

那么教师备课需要备什么呢 ?

一 备学生的心智水平

备课时,首先应该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兴趣和认知状况,要把“假如我是学生”作为备课的警醒语。备学生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备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已知什么,想知什么,什么是难点,教师要心中有数,备课要备到“点子”上。备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包括了解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现状、智力状况和生活积累。二是备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三是备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准学生的兴奋点,让教学更亲切地走进学生。

二 备教具的使用策略

教具使用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也有一个怎么使用、怎么用好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不乏有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由于对使用的教具不熟悉,上课时手忙脚乱,既影响了课堂气氛,又耽误了时间;有的教师由于教具摆放位置不当,学生过早地看见,待使用时,失去了应有的效果,或用完随意一放,牵扯分散了学生继续学习其他内容的注意力。有的教师教具演示时间过短,学生还没来得及看清楚是怎么回事就收了起来,学生感到不满足,影响了学习情绪;或演示时间过长,无意地占去了不少学习时间等。总之,教具应用得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材,激发学习兴趣,反之,则影响学习效果。在备课时,要认真备好教具:一是熟练掌握所用教具,尤其是电化教具、多媒体软件,对操作程序、使用方法要了然于心,做到操纵自如;二是要明确教具的使用目的,应考虑教具要解决什么问题,完成什么教学任务,使之有针对性、目的性。三是制定好教具的使用时机和演示的时间,做到方式合情,时间合理,时机适当,用量适度;三是安排好教具摆放的位置,该亮相时再亮相。

三 备教材的利用价值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如何挖掘教材、利用教材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变 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研究教材的价值。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在反复认识、全面领悟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居高临下的把握,使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体系,使知识的发现过程问题化。其次,教师还应该敢于超越教材,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可以对教材里不合理的内容进行大胆批判,可以对教材的顺序进行大胆调整,把教材当着一个例子,一个台阶,一个载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第三,在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基础上,确立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

四 备教学目标的设计

课堂教学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过去,我们把目光集中在知识目标这一维度上,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容器,这显然是一种短视的行为。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强调要注重“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这三个维度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融合的一个整体,如同立方体长、宽、高三个维度的关系一样,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三者相辅相成。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应该正确把握好这三维目标之间的内在关联,重视目标的 “过程和方法”是主轴,知识整合,在“三维目标”中,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应该在“过程”中体现,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不应该是我们刻意和直接追求的目标,而是隐含和糅合在前两个维度实现的过程之中。

五 备教学情景的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的真切性,以真切的情感调动学生参与认识活动的主动性,以广远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教学情境的途径是多样的,如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考虑学生实际、教学内容、班级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不要故弄玄虚,牵强附会。

六 备教学过程的构建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想使课堂教学有序、有效地开展,必须注重教学过程的构建。教学过程的构建,首先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变程序式课堂教学为建构式课堂教学。教学过程的构建,其次要遵循教材的实际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材的内容不同,“情境呈现的形式不同,采取的教学程序也不同。例如: ——活动——体验” “问题——讨论——总结” “自择——自悟——交流”等等,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优越性。无论采取何种程序,都要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问题的生成,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活动的展开,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当然,教学过程是个动态过程,它常常需要调整和变化。

七 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现代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领悟、自主体验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学生潜能。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说“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教学理念,而不能将其理解成教学模式。所以,“自主、合作、探究”既要整体考虑又要分开考虑,既可以贯穿全篇,也可以体现在某个环节上,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不用。例如合作学习,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有的是简单的问题,自己能解决的就没有必要合作。又如自主学习,是在老师主导的前提下的自主。教师要启发情境、创造条件、指明方向,有针对性地对某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备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备问题的设计、备情境的创设、备引导性的语言,让学生自觉地生成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方式,因为在备课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可能预测到,但不能了解到学生活动实质和展现的方式,这还要靠在实际教学中临场的监测和调控,及时调整策略。

八 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反对教师的串问,但不能否定教师的问。教师的问要问到关键,问得得法,问得有价值。教师要少问,尽量把问题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问。问题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切入点是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但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价值性、层次性,体现情境性、启发性、艺术性。现在教学最难的是备学生的问题,学生会提什么样的问题是不确定的。虽然存在不确定性,但教师也要有预测,预测凭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凭教师的教学经验,凭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这就是说要做充实的准备,有积蓄才能沉着应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准备的问题是一回事,学生提出问题是另一回事。教师除了必要的几个问题之外,不要把自己准备的其他问题强加给学生。问题是由学生自己生成,学生的问题还要由学生自己解决,出乎意料的问题师生都解决不了,可放在课后。

九 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学应该是教师、载体文本、媒体、景观、实物、学生的对话过程,对话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学习活动分为内隐的和外显的两种:内隐的如:思维想象、自我对话、师生的情态对话等;外显的如:谈话式、问答式、品读式、讨论式、合作式、竞赛式、表演式、游戏式、观察式等,具体一点说就是听、说、读、写、问、画、演、唱。教师备课时应在什么教学环节上,选择什么样活动方式呢?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来巧妙地安排。教学活动要有设计但不拘泥于设计,教师要有应变的能力,这才是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需要强调的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建议在课堂中起主导的作用。另外,教师也应参与自主活动的设计,为他们出谋划策,提供条件、资料等。

十 备课程资源的开发

长期以来,我们基本上是把一本教材、一册教参、一个课堂当着课堂教学的惟一资源,其结果导致生生同书本、师师同教案、校校同结果的局面,课堂呈现一种内容单

一、形式呆板、气氛沉闷、效率低下的状况,我们的教学严重地脱离自然,脱离社会,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现代的课堂教学应该由封闭走向开放,这种开放是全方位的,包括思维的角度、情感态度、内容的选择、学习的方式等。教师应该充分开发和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要备知识点重点、难点,还要备知识背后蕴藏着的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要备书本这些传统的“文本性”材料,还要备网络上的有关教学资源,即“超文本”材料;不仅要备书本知识,还要备教师经验性知识、学生的体验性知识和生活性知识;不仅要重视教材上预设的结论性、事实性知识,更要重视复杂多变的课堂上师生积极探究而生成的新知识。教师应善于对资源进行筛选、辨识、整合、汲取和优化,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既具有效度,也富有宽度和深度。

十一 备教学语言的优化

10.历史课如何精心设计问题 篇十

提交者: 刘荣艳(提交时间:2011-11-23 10:49:25)

答题内容:

老师应该掌握当今的史学观点,并运用这些观点来把握教材内容,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对历史给出合理、恰当的解释,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给以积极引导。

(1)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在当今的研究中所呈现的特点有五个方面:

一是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省略那些与现代文明关系不太密切的历史事物。

二是从长时段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例如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等,这其中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

三是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

四是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的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的进步的同时,揭示存在的问题。

五是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

(2)现代史观

“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总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在我国,现代化史观的创立者是已故著名史学家罗荣渠先生。罗先生指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就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

11.如何精心设计数学课堂练习 篇十一

如何让数学课堂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进一步优化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理念下教师们所应该思考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练习设计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刻苦学习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的、愉快的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如,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的加减速算法”时,学生对于把某一个加数(或减数)看作整百、整千数后,为什么还要加上或减去一个数不甚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可设计如下填空练习,以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即在加法中多加的数要减去,少加的数要加上;在减法中,多减的数要加上,少减的数要减去。

①3376+198=376+200○□

②1295+602=1295+600○□

③1375-397=1375-400○□

④854-501=854-□○□

这样,所有学生都能量力而行,尝到成功的欢乐,对数学学习更有信心了,使他们学习更加主动与积极。其次,练习设计要做到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例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可设计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1)口算:1/3+1/3、5/7-2/7、5/11+4/11、3/4-1/4、5/9+2/9、3/8+7/8、b+a/+c/a、a/b-c/b(a、b>0,a>c)。(2)笔算:7/18+13/18、13/20-7/20。

2.综合练习:(1)填空:5+7/()/()=1、()/()-2/5=2/5、3/11+()/()=7/11、()/()-1/6=5/6。(2)解方程:1/5+x=4/5、x-7/13=5/13。

3.发展练习:仿照7/11=()+()、7/11=()-(),分别编出5道加法和减法计算题。

通过上述几个层次的练习,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同时也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有收益。

二、练习设计的内容应灵活多样题型丰富,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设计游戏、猜谜语、走数学迷宫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可以补充、匹配、补缺、画图等,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找质数》一课,是比较抽象枯燥的概念教学,为了避免学生的厌学情绪,我精心设计了如下练习。在1-20中,奇数有___,偶数有___,合数有___,质数有___。这一练习让学生个体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得出了很多结论,如:质数不一定全是奇数;合数不一定全是偶数等。通过这样习题的设计,学生既辨清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也辨清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对自然数有更深的认识;在辨析与趣味中学习,既掌握知识技能,又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不失趣味性,又设计了一道猜电话号码的题目:⑴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数;⑵最小的奇质数;⑶6的最大约数;⑷9的最小倍数;⑸最小的奇数;⑹最小质数与最小合数的积;⑺只有一个约数的数;⑻最小的自然数;⑼能整除25的质数;⑽最小的能被2、3同时整除的数;⑾最小的偶数。接下来还设计了用学过的知识介绍自己的学号这一活动。这样的设计使知识性与趣味性得到了统一。

三、练习设计要有典型性和生活化。

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有限,因此我们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少而精,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练习具备典型性,既能集中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华,做到题量适当,恰到好处,又能通过设计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举一反三、拓展思维、培养基本技能的目的。如在教学《求组合图形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学生通过交流和已有的知识体系相联系,让四块阴影动起来,利用移动后产生的变化,不仅求出了阴影部分的面积,而且总结出了中间空白部分处于图形中任何位置时,求阴影部分面积的方法。设计一道题得出了多道题的解法,可谓一举多得。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又可以反过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学数学教学应努力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生动活泼”的数学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所以练习设计还要生活化。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情境练习题:“超市购物”。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扮演顾客和营业员,看哪位营业员收钱、找钱既对又快,哪位顾客最会计划用钱,买到自己最需要的物品(事先准备好各种商品及标价)。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熟悉人民币面值的基础上认识商品标价,这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源于生活。因此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而且,可以巩固人民币的认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换算等,亦是一举数得。

四、练习设计要开放性。

设计开放性练习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和成功的机会,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当然,开放性是相对封闭性练习来讲的,一般是指条件不完备、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如在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给学生创设了一道开放题:“计算装修自己家的房子要用多少钱?看谁家的装修既漂亮又省钱?”不要以为这样的题目很简单,其实不然。大家想想要用到多少知识:长度的测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商品价格的调查、装修材料的选择……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化和个性化,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巩固。

(此文下转到第60页)

(此文上接第21页)

五、练习设计要有趣味性。

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是那么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强化数学练习的趣味性十分重要。

例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可设计一个猜是什么三角形的练习:第一个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猜出是直角三角形;第二个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又猜出是钝角三角形;第三个只露出一个锐角,学生也随口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抽出这个三角形,一看是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学生感到好奇,这是为什么呢?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课堂练习设计得好,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就快,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从中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能从练习的针对性与层次性中学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懂得学数学当遇到困难时应从易入手;能从丰富的题型中感觉到数学的美,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还能从开放性的习题中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而且课堂练习设计得好,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很大帮助。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练习不能局限于巩固知识、操作技能和对常规问题的解决,应有注重预感实验、尝试、归纳、猜想、类比等非形式推理的问题,有条件不完备、解题策略多样或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有在求解时无现成步骤可循的非常规问题等。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排意图,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对教材里的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组织行之有效的练习,使之能有层次性、针对性、多样性、开放性、实践性,能从质、量两方面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总之,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质量,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需要教师智慧的、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策略。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质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12.精心设计问题,激发说话兴趣 篇十二

一、设计的问题要新奇

所谓“新奇”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奇特, 但不能以学生为“敌”, 难倒学生, 应注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寻找答案。如教《给颜黎民的信》一课时, 在学生审明题意之后, 我问学生, 你能从鲁迅给颜黎民君信中知道颜黎民君给鲁迅去信的内容吗?这个问题是学生意想不到的, 他们带着极大的兴趣去阅读课文, 很快地根据鲁迅的复信说出了颜黎民君去信的内容, 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说话的能力, 也为学生阅读鲁迅给颜黎民的信奠定了基础。如教《穷人》这篇课文完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为什么不以“桑娜和她的丈夫”为题而要以“穷人”为题呢?是啊, 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感到问题很新奇, 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 “因为桑娜和她的丈夫都是穷苦人, 所以以“穷人”为题。有的说, 虽然桑娜和她的丈夫虽然生活上是贫穷的, 但是他们富有同情心, 作者以“穷人”为题, 实际上是歌颂穷人们共有的同情心。还有的说, 作者歌颂的不只是桑娜和她的丈夫, 而是为了歌颂像桑娜和她丈夫那样善良的劳动人民, 课文表现了穷人之同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美德, 所以要以“穷人”为题。

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 我在设计提问时, 想学生之所想, 帮学生设计了一个“大”问题, “为什么小女孩每擦亮一根火柴就可以看到一个奇异的景象?这个问题一提出, 学生就积极思考, 是啊!为什么可以看到?经学生学习课文和老师启发, 学生明白了, 在当时的社会处境绝不能看到, 只是梦想, 小女孩她梦想光明的社会, 梦想幸福的生活, 从而使学生悟出作者这样写的用途在于突出中心。看!新奇的提问, 唤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开拓了学生思维的大门, 也给学生提供了说话的机会。

二、设计问题要有容量

教师提出问题时, 如果没有容量, 一个问题一二个学生回答就能解决, 那么, 教师还要多问, 势必造成课堂上一问一答的情形, 这样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不但会占据学生大量说的时间, 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教师提出有容量的问题, 能促使学生围绕教师的提问, 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驰骋, 多方位、多渠道的思考, 给更多人创造解答的机会。如教《凡卡》一文最后一段教师这样问:爷爷有没有收到信?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只需一个学生来回答就可以了, 而且问题也没有深度, 要设计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既能回答爷爷能不能收到信的问题, 又能让学生体会作者这样结尾的好处呢?我最后再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用凡卡的梦来结尾?问题提出后, 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 接着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 用梦来结尾, 说明凡卡要回到爷爷身边只是一个梦永远也实现不了, 有的说, 用梦来结尾非常含蓄, 意味深长, 给人回味的余地。也有的说, 凡卡的信没有贴邮票, 也没有写清收信人的地址, 是收不到的, 他永远也回不到爷爷的身边。只有在梦里才能和爷爷团聚。还有的说, 用梦来结尾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连一条狗也能在爷爷的身边走来走去, 而凡卡却永远也回不到爷爷的身边, 只有在梦中才能得到在爷爷身边的快乐,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穷人的孩子连一条狗都不如的悲惨命运, 也进一步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教师设计的问题容量大, 就会充分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三、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 能激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达到非说不可的境地。如教《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 为了让学生欣赏到课文的语言美, 并懂得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老师来写桂林的水我会这样写:漓江的水真清啊!真静啊!真绿啊!你们看, 是文中写得好呢?还是老师说得好?为什么?学生一听立刻就感到老师说得不好, 书上写得好, 之后他们就急于去看书, 研究书上这样写好在什么地方?如:有的学生说, 书上写得好, 具体写出了漓江的水清, 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绿, 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有的学生说, 老师说得不好, 说得太空洞了, 只说了漓江水又清又绿又静, 究竟清到什么程度, 绿到什么程度, 静到什么程度, 课文里一一作了形象的比喻。作者用无瑕的翡翠来比喻漓江的水, 使我们不但好像看到漓江的水的颜色, 还感觉到水的波光, 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总结书上是怎样把“水”写具体的。这时水到渠成, 学生就能很快掌握。

四、结语

13.历史课如何精心设计问题 篇十三

探究实践活动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有着广泛应用,它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和应用这种探究性教学法呢?

首先,我们要对这种教学法的教学流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探究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以新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的姿态,通过查阅—假设—佐证—实验—结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亲自体验知识形成和培养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课堂结构是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线,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去实现教学目的。具体图解如下:

老 师:提出问题→引导探究→讨论分析→指导实验→巩固开拓

↓ ↓ ↓ ↓ ↓

学 生:确定课题→假设预期→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 ↓ ↓ ↓ ↓

认知规律:明确目标 → 创设探究情景 →发现新知识→获得结论

二.探究教学法实验步骤:(以教学《辛丑条约》为例)

我是这样安排的:

1.设定情景,确定课题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课堂教学关键的一步,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诱导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可探究性和趣味性的课题。让课题最好达到能力较强的学生较快解决,能力较弱的学生经过提示讨论、诱导,也能达到解决的程度,符合维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如:

我在教学《辛丑条约》时,在教学以前就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开展探究学习。这个时候,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注意收集那些资料,应探索那些问题。

这样既有探究环节,又有探究内容,而且与教材内容紧密衔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探究学习的内在因素。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依据具体情况定向设疑,使其时有所思,思有所得。

2.分析问题,提出假设

分析中作出假设,就是根据原理对某种现象提出自己可检测性的解释。这时学生在师生共同提出上述课题、创设新的情景中激起探究 的涟漪,学生“奋袖出臂”跃跃欲试,很容易地由《辛丑条约》的内容入手,展开讨论。

附:

《辛丑条约》共12款,另有19个附件,主要内容有:

1.赔款。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

2.划定使馆区。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3.拆炮台、驻军队。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帝国主义列强可在自山海关至北京沿铁路的12个地方驻扎军队。

4.胁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

5.对德、日“谢罪”。清政府分派亲王、大臣赴德、日两国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

6.惩治附合过义和团的官员。从中央到地方被监禁、流放、处死的官员共百多人。

7.设立外务部。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成为清政府与列强交涉的专门机构。

学生通过在课外探索讨论,对辛丑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人人都能参考讨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一个个问题都被提了出来:

(1)为什么辛丑条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最空前的?

(2)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丧权辱国的?

(3)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

有的假设一被提出,就被其他同学否决了,但是如何用事实来说话,即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到最高点。

3.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方案是设计的核心,要求根据知识原理,构建生动情景,寻找假设成立的检测途径,方案中一定要拟订合理有序的验证步骤,有效地把基本技能、课本知识、日常经验联系在一起。

在讨论中,纷纷用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来验证,自己提出的假设。

在实施方案的组织上,强调小组的荣誉、协作精神,引导学生乐于合作。老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做法,而多加鼓励,学生则按照老师的引导积极地发现问题,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思考问题,使学生思维具有深刻性、独立性,使学生敢于创新。

4.引导结论,总结规律

学生通过实验对课本知识有了零碎和粗浅的认识后,需要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概括、整理、归纳总结,将零碎认识点用一条知识主线串联起来,使学生有条理、有层次、系统地掌握知识规律。由于学生的积极思维、积极探索,严肃、认真地进行实验,就能水到渠成,得到结论:无论从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政治上,还是主权上,都可以看出《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清廷彻底的成为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教学体会:

1.由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深深体会到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堂课上得好不好应以学生学得怎样为标准,因此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更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学”,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消化”、“吸收”,要给学生思考、阅读、质疑、讨论、实验的机会。多给予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机会。教师针对某个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时,学生不可能都有相同的看法,老师要容许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接受学生的每一种想法,不论学生的想法有多荒谬,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而不至于附和他人。从而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丰富的想象思维能力、宽容协作的精神。

2.教师要善于指导和训练学生学会如何表达与他人不同的想法,学会质疑问难。当然,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难免会出差错,教师同样应遵守延迟评价的原则。

3.课堂教学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

上一篇:公路交通标志标线管理办法下一篇:填写个人简历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