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区域游戏教案

2024-06-18

小班区域游戏教案(精选7篇)

1.小班区域游戏教案 篇一

《小班区域游戏教案《我爱我家》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小班游戏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小班区域游戏教案《我爱我家》含反思!

游戏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生活技能.有初步的自我服务意识以及帮助家人收拾房间的愿望。

2.能按照标记以及自己的游戏经验对物品进行归类摆放,学习自主收拾整理.初步养成收拾物品的习惯。

3.学习自己拉拉链、按揿纽、扣纽扣、扎带子以及叠衣服和裤子的生活技能.4.学习选择用合适的夹子来晾衣服、裤子、手套、袜子等,了解生活中多种夹子的用途,并懂得成双成对的概念。

游戏材料:

1.创设娃娃家的生活场景:卧室、客厅、厨房、餐厅、淋浴房、小院子等。在各个区域明显的地方贴上标记.以便幼儿自主学习整理收拾.将物品归类摆放。

2.自制衣服收纳盒、小衣柜、洗衣机、冰箱、橱柜等。

3.邀请家长一起收集幼儿的小衣服、裤子、袜子、鞋子、鞋盒、手套、晾衣夹(塑料夹、木头夹、圆形晾衣夹、裤夹、衣服撑、被夹)等。

4.自制小衣服(上面缝有纽扣、拉链、揿纽、带子)、自制小围裙。“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5.鞋架、浴帘、洗澡盆等。

游戏过程:

1.第一阶段

(1)娃娃肚子饿了——做饭并喂娃娃吃饭

幼儿在厨房快乐地摆弄小勺子、小铲子给娃娃吃饭,并在做完饭后按标记收拾厨房用具。学习用勺子、筷子喂宝宝吃饭;学习用奶瓶给娃娃冲奶、喂奶。

(2)学习拉拉链、按揿纽、扣纽扣、扎带子的生活技能

通过操作桌面的小衣服材料,学习自己拉拉链、按揿纽、扣纽扣、扎带子的生活技能。

(3)帮娃娃叠衣服——学习叠衣服以及裤子的技能

通过看图示、念儿歌练习叠衣服以及裤子的技能。

2.第二阶段

(1)帮娃娃洗澡

帮娃娃脱衣服.做好娃娃洗澡前的准备工作:学习帮娃娃洗澡。洗身体时用沐浴液、沐浴球,洗头发时用洗发液:为娃娃洗完澡后.及时帮娃娃穿上衣服,再帮娃娃梳头发、搽面霜等。

(2)帮娃娃兜尿不湿、哄娃娃睡觉等。

在图示等方法的帮助下学习帮娃娃兜尿不湿的方法.哄娃娃睡觉等。

3.第三阶段

(1)帮娃娃洗衣服、晾衣服

学习选择用合适的夹子来晾衣服、裤子、手套、袜子等,了解生活中多种夹子的用途.并懂得成双成对的概念。

(2)“今天是打扫日”——整理收拾房间

能按照标记及自己的游戏经验将娃娃家杂乱的物品归类摆放,学习自主收拾整理。如将袜子放在专门放袜子的网格收纳盒中.并按标记将爸爸妈妈以及宝宝的袜子分开收纳等。

游戏规则:

1.爱护每一样游戏材料.能做到轻拿轻放。

2.游戏结束后,材料还原。

3.换一种材料玩之前.先把未用的材料放回原处。

游戏反思:

1.第一阶段教师的主要职责是通过创设娃娃家真实温馨的情境引导幼儿喜欢来生活坊参与游戏.并通过提供桌面的小衣服材料、图示、教念儿歌等多种方法引导幼儿学习拉拉链、按揿纽、扣纽扣、扎带子以及叠衣服裤子的生活技能。

2.在第二阶段中教师通过创设淋浴房的情境.引导幼儿把在第一阶段中学习的生活技能进行巩固和运用.并新增尿不湿等材料吸引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丰富游戏情节。

3.在第三阶段教师创设小院子的阳台情境.投放多种晾衣夹引导幼儿学习晾衣服:投放网格收纳盒等材料引导幼儿学习分类、收纳。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天是打扫日”的活动主题.将所有物品杂乱摆放.引导幼儿按照标记以及自己的游戏经验将物品归类摆放。

4.在以上阶段中.教师应尊重幼儿自主选择游戏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差异进行有意的调整.如孩子还不能达到第三阶段的能力要求.教师可降低要求鼓励她进行第一阶段或第二阶段的游戏内容。

小班区域游戏教案《我爱我家》含反思这篇文章共4025字。

2.小班区域游戏教案 篇二

一、材料的种类

这些活动材料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建构类活动材料

主要是纸砖材料。纸砖活动是1993年南师大赵寄石教授来我园指导托班课程研究时引入的一种供小年龄幼儿进行建构的活动材料。它具有轻巧、牢固、安全的特点,托、小班幼儿可以轻松地拿放,即使不小心掉下来也不会砸伤幼儿。纸砖比较大,没有细节性的装饰材料,易成型,符合托、小班幼儿的身心特点。在两年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托、小班幼儿非常喜欢纸砖活动,百玩不厌,每一次活动每位活动者都有不一样的收获。

2.生活类活动材料

小年龄的幼儿喜欢模仿成人的活动,但他们的一些小肌肉动作的准确性、灵活性还比较差。基于以上原因在共享区域活动中我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生活类区域游戏,包括玩米、扫星星、钓鱼、晾衣服、夹夹子五个区域。这些活动都起源于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教师给他们注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如扫星星活动,就源自日常生活中的扫地,他们在活动中不停地扫星星、撮星星、倒星星,扫的时候要用扫帚扫到自己面前,再撮到簸箕里,端好了倒进小桶里,还不能掉出来。生活类系列活动提高了托、小班幼儿手眼的协调力、准确性。

3.自我服务类活动材料

《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尊重和满足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应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我们为托小班幼儿设计了一系列培养自我服务能力的共享区域活动,包括扣苹果、戴手套、戴帽子、叠袜子、绕毛线、给娃娃穿衣服六个区域活动。研究中我们发现,托小班幼儿不但自我服务的能力得到了发展,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4.美工类活动材料

共享美工类活动包括撕贴、涂鸦、玩泥三个区域。这三个区域也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涉及到的,但由于受到空间、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幼儿不能充分享受创作的过程,经常会草草收场,一些作品也无法保留,留下不少遗憾。在创设共享活动室的研究中我们感受到,集体教学活动面对幼儿集体,注重于技能的传授,在共享区域中教师则能根据幼儿的特点,充分尊重幼儿意愿,更多地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因此幼儿在美工区域中更放松、更大胆,呈现的作品也更有个性。

二、材料选择的原则

为了满足婴幼儿在活动中对材料的不同需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每一件材料,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教师在选择材料上力求做到整体规划、创新、隐含层次。

1.材料的整体规划。从全局整合材料资源,规划使用,将材料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如纸砖原来分散在各班,受材料数量和活动场地限制,幼儿在开展一些大型的、合作的建构作品时很难完成。研究中我们将该活动放入了共享游戏室内,并划分了一大块区域作为活动场所。有了足够的场地和充足的材料,幼儿的创意新作品层出不穷。

2.材料的创新。在共享活动进行到一定阶段后,托小班幼儿对提供的活动已经熟悉了,如何再次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欲望?除了推出新活动,还可以在现有的材料上做文章。如在纸砖活动刚开始时,我们仅提供了长方形、小正方形、三角形这三种形状的纸砖,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现有材料在种类上无法同时满足托、小班幼儿的需要,于是我们补充了大量的长纸砖;创造了新形状大正方形的纸砖;到了小班后期,投入小型彩色积木作为辅助材料,增加活动的难度,使活动更具挑战性。

3.优化小班区域游戏活动的展开 篇三

一、创设适合小班年龄特点的区域游戏

小班幼儿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家,刚来到幼儿园,陌生而焦虑、恐惧而恋亲的心理会影响他们参与活动的情绪。选择的区域并不在于多,既要符合小班的年龄特点也要适应小班幼儿的发展需要。为此,我设计一下四个区域:

1.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情绪十分不稳

要给小班幼儿一个“家”的感受和体验,就得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让环境与幼儿直接对话。我创设的第一个区域便是“娃娃家”,幼儿在娃娃家内主要是操作摆弄材料布绒玩具、娃娃等,后来自己选择角色当妈妈、当爸爸等,帮娃娃洗脸、喂水,给娃娃做饭。在这一活动中,幼儿的角色行为容易转移,他们一会儿抱娃娃,一会儿做饭。做着做着饭,又去抱娃娃,同伴间往往相互模仿动作。在这种情况下,既能让小班孩子感受“家”的温暖,又转移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起到平复情绪的作用,给他们心灵的抚慰,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2.美工活动的展开

刚入院的孩子还特别依赖自己喜爱的各类玩具。除了在“娃娃家”能用到,还可以用于美工区。将汽车的车轮沾上颜料在白纸上滚动呈现车轮滚滚的画面;“娃娃家的蔬菜瓜果都可以成为拓印的工具,展示一片花的世界。孩子们的玩具都成为工具,有效激发了孩子们参与到区域游戏中的兴趣。

3.益智区的操作游戏

既满足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学习交流的需要,又能使幼儿的学习经验及时得到复习巩固,更重要的是幼儿通过观察、探求与操作感知和体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使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乐趣无穷,从而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4.“表演区游戏”是幼儿“自娱自乐”的活动

幼儿只是因为有趣好玩而在玩。表演的目的在于自身的专注。促使幼儿喜歡的原因是“好玩的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提高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体验到了游戏的愉悦感。

二、区域材料的投放

由于小班幼儿的知识经验和活动范围匮乏和狭隘,所以在为他们创设活动区时要贴近他们的生活,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同时时刻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要。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活动区材料

小班幼儿年龄小,缺乏以物代物的能力,需要依赖真实的玩具进行游戏。因此,在区域活动材料的提供上,我们尽量考虑它的真实性。因此,区域游戏的材料一定要“足”。

2.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投放活动区材料

主题活动是一种整合性的活动,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往往一个主题的内容可以涉及生活、学习、语言、运动、游戏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网络化的结构。

3.根据幼儿兴趣投放活动区材料

小班幼儿生活经验少,与人交往的能力不强,活动区是幼儿学习和交往的自由天地,满足幼儿的兴趣需求。因此我们要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适时地投放各种材料满足幼儿的需求,并根据幼儿的兴趣不断地更换材料。

三、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游戏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区域活动无疑是更加适合他们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区域游戏中,只有多为幼儿提供实践机会,并正确地引导,才能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幼儿园区域游戏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还是幼儿自由活动、展示个性的场所。教师应将幼儿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以幼儿发展为本,尊重孩子的需要,解放孩子的小手,了解孩子的童心,把创设环境的权利还给孩子,充分给予孩子自主权,引导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得有益于一生发展的经验。

四、制订合理的区域游戏规则

幼儿刚入园,对幼儿园的环境还不太熟悉,一方面对环境、材料好奇,另一方面又没摆脱对家庭的依赖,还没养成集体生活的习惯。这时我们在活动区的创设上,以半开放的区域为主。如图书角、娃娃家、拼插区等。这样的区域设置,一方面是从安全的角度来考虑,使幼儿的活动尽可能在老师的视野之中,让幼儿及时得到成人的关注和保护。另一方面又约束孩子的活动范围,让幼儿明白每一个“小屋”的游戏内容是不同的。教师在每个区域的门口放置了颜色不同的小口袋(数量与要求的入区人数相同),每次幼儿入区都要和教师要小卡片(卡片的颜色与口袋的颜色相同),这样就能很好地调控入区人数。教师在每个玩具材料下贴上相应的照片,指导幼儿把玩具物归原处。

五、区域游戏评价

这一环节教师指导的关键在于引导幼儿自发地进行交流,积极地表达情感,共解难题,共享快乐,为幼儿提供充分表现交往和学习的机会,切记把幼儿对游戏的自由讨论变成教师对幼儿游戏与行为好坏的评价判断,同时评价不要面面俱到,更不能变成一种说教。

通过这么多年来的工作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正确指导幼儿开展角色游戏,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全面发展。所以,作为幼儿教师,必须要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幼儿按自己的愿望和想象开展游戏。

4.小班下学期区域游戏计划 篇四

一、情况分析

通过小班一学期的游戏开展,孩子们的交往能力、语言能力、动手能力等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大部分幼儿已具备一定的游戏经验,但游戏水平还处于平行阶段,角色之间的交往不多,技能不够好,经常会出现与同伴发生纠纷的情况。还有个别孩子喜欢过多摆弄玩具,独自游戏。幼儿在区域游戏时总会出现游戏材料不知道怎样使用、怎样收拾区域材料以及一个区域几个人玩最合适不互相干扰等问题。

二、区域活动总目标

随着指南的颁布,“自主、专注、愉悦、探究”越来越成为我们开展区域活动追求的基本价值取向。首先考虑就是区域活动的游戏性,主要表现为愉悦性、自主性、活动性,孩子在区域活动中大胆想象虚构各种“真实”的场景,表达自己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创造,体验幻想中的乐趣和自我价值;其次区域活动应该是孩子的主动学习,寓教于乐,寓教于玩的形式更加符合小班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能有效促进幼儿的身心的和谐发展;最后应该是重视区域活动中孩子的自主探索过程,为幼儿提供探索空间和内容,满足幼儿的探索需要,从而形成乐于探究的好品质,为孩子的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创设一个幼儿喜欢的、自由的、开放的环境,有儿子互助的进行活动,培养幼儿积极主动、活泼开朗的个性,提供充足的能刺激幼儿活动的材料,建立和谐、自由、轻松的气氛,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三、预设区域活动

(一)建筑小工人

1.在搬运、取放、堆叠积木的过程中,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2.在把积木时而堆高,时而围合的过程中,获得理解空间的关键经验。3.在游戏中懂得合作,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尝试简单的比较、分类,喜欢操作、摆弄,尝试提问和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

(二)创意小天地

1.喜欢参加美工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2.尝试将彩泥压扁、搓长、团圆,进行平面或立体造型与变化,体会创作乐趣。3.提供小肌肉的动作发展。

4.在活动中逐步养成良好的操作、卫生习惯。

四、逐月安排 2、3月

1.调整各个区角的位置,整理各区角材料。

2.发动家长共同收集游戏材料,教师利用收集好的材料,安排到各区域,丰富各区域。

3.完善各区域的环境创设,体现“师生互动”的主旨。

4.根据幼儿兴趣,主题活动《亲亲一家人》、《小小蛋儿把门开》设置相应区域,美工区开展“爱的礼物”、“面具设计师”,引导幼儿使用各种技能制作小件礼品送给家人。“蛋早餐”、“小鸡头饰”、“蛋壳贴画”“煎荷包蛋”等活动,适当增加和替换游戏材料,供幼儿在游戏中使用,体验成功。

5.提供各种质地的建构材料(积木、积塑、纸盒、瓶罐等),幼儿尝试建构“我家的房子”。提供蛋宝宝,建构蛋宝宝的家,保护蛋宝宝。

6.加强礼貌教育,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运用礼貌用语。4月

1.根据主题活动《奇妙的声音》、《多才多艺的手》生成活动《我的世界我做主》为各个区域提供相应材料,继续丰富游戏区域。

2.加强游戏常规管理,培养幼儿良好的游戏习惯,根据幼儿的兴趣增添游戏材料。3.美工区开展“美丽的风铃”、“会唱歌的响罐”提供木珠、铃铛、管子、纽扣、瓶盖等物品制作可以悬挂的风铃,引导幼儿根据不同材料进行美工活动,同时注意安全。“手掌图画”“蜗牛”,引导幼儿借助已有经验创造出更多有趣的形象,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以及审美经验。

4.建构区开展“小小设计师”活动,让幼儿尝试设计拼搭自己的家,主要围绕围合、垒高、架空经验开展搭建活动,通过观察、搭建、分享,逐步掌握并提升建构技能。

5.提高区域游戏水平,鼓励幼儿大胆参与到讲评活动中。5月

1.重视区域活动的讲评,让幼儿大胆地说说游戏的情况,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美工区提供白背心、水粉颜料,让幼儿涂抹花背心;给好朋友画画肖像,说说朋友的头发、眼睛、嘴巴等特征。用颜料、棉签、毛笔等给石头化妆;提供白纸、水粉颜料,进行石头印画等。3.建构区开展“好伙伴餐厅”,幼儿自助建构餐厅结构,利用积木、积塑玩具进行创意拼搭,运用架空的建构技能,选择合适的积木建构,正确表现桌椅的比例。“公园”活动,结合石头能运用多种技能,表现公园的主要建筑。

4.定期清洗,消毒各类玩具,确保材料的安全卫生。5.注重区域之间的整合,提高幼儿间的交往互动。6.展开家长开放日区域观摩。6月

1.增添和更换区域游戏材料。

2.结合主题《下雨的日子》、《冷喝热》,开展美工活动:“听雨盒”、“狂风暴雨”“礼物伞”,引导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进行自制玩具,丰富幼儿生活经验的同时,提升审美经验。

3.建构区用材料塑造、搭建家具形象,反映各种家具的外貌特征。引导幼儿在搭建过程中不怕困难并能想办法解决问题,完成一到两件家具作品。

4.提醒大家安静游戏,遵守游戏规则。5.进行各区域的清洗卫生。

6.整理游戏观察记录以及总结工作。

红山幼儿园小二班 范佳佳

5.幼儿园小班区域游戏设计 篇五

一、区域游戏设置的背景

“快乐幼儿园”活动是小班孩子进入幼儿园学习的第一个主题。小班孩子从各个家庭齐聚到幼儿园,开始他们的社会生活,在这个小小的“社会”里,孩子们要学习独立做事;和陌生人交往;集中注意力听讲;安静地坐一段时间等等。可是,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丰富的书,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或爱哭鼻子;或古灵精怪;或胆怯;这么多孩子要在一个集体中生活,难免会上演许多“小故事”。那么,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喜欢上幼儿园呢?我们结合主题活动的进行,开展了多种区域性游戏。

区域活动是一种以个别化学习为主的教育方式,幼儿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里,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自主地进行学习和积累。通过让孩子用眼睛、手、口、耳,尤其是用心去接触与感受幼儿园的人、事物与气氛,逐渐学习与人交流,建立同伴关系,顺利跨出社会生活的第一步。

二、区域游戏设置的兴趣点——依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设置区域

小班孩子年龄小,好模仿,但他们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在模仿中同样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他们已经具有初步的主体意识,渴望像成人那样参加活动,他们会在假想的情景下反映真实生活。

如: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我们创设了三个平行的娃娃家。随着主题不断丰富环境及游戏材料。刚开始,我们在娃娃家的墙上挂上全家福照片,引导孩子们说说家里有谁;数数家里有几口人;从而让孩子关注自己的家。我们请孩子带一些自己喜欢的布娃娃或小动物放在娃娃家里,让孩子抱抱娃娃、小动物;喂娃娃、小动物吃饭等。

三、区域游戏设置的成长点——依据小班孩子的发展目标设置区域

1.依据小班幼儿的动作发展目标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儿是在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3~4岁幼儿的小肌肉技巧的发展目标是:剪纸;用手指头粘画东西;模仿画圆圈、画直线;用积木垒高;会扣纽扣、解纽扣;会玩序列游戏等。为此,我们设置了“益智区”“生活区”:有串珠,拧拧乐,找朋友,4片拼图,插鱼鳞,造高楼;“美工区”:撕纸,小鱼吐泡泡,涂涂画画等。

2.依据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目标

小班幼儿正进入飞速发展期,逐步能用简单的句子与别人交往,喜欢听故事,尤其爱重复听故事。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设置了“语言区”。

如:在游戏初期,我们在活动区投放了“小乌龟上幼儿园”的故事磁带,很多孩子围在收录机旁一遍一遍地听,维持了大约一个星期左右。有的孩子听到最后小动物们在一起唱唱跳跳,他们也拉起小手蹦蹦跳跳,共同感受着认识新朋友的快乐。为了满足孩子表达的欲望,我们还在语言区里放置了两部电话机。为了让孩子们在打电话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快乐和满足,同时也能促进语言发展,我和孩子先玩打电话,在与孩子们打电话的过程中逐渐将基本的礼貌用语传递给孩子。再过一段时间,我给电话机上贴上班上孩子的大头贴,让孩子给同伴或自己的好朋友打电话。有了这样的情境,孩子们打电话的热情更高了,忙得不亦乐乎。

四、区域游戏设置的生长点——依据园本材料设置区域

新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随着区教育现代化的推进,社区成了我园园本材料的资源库。我们收集了手套、袜子、各种绣线、草莓盒等,并将这些孩子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运用到区域游戏中,成了我园的特色游戏。

(一)注重环境的创设

区域活动作为个别活动的教育或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期和延伸,蕴涵着诸多因素。环境则是区域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它所赋予的暗示、引导、规范、协调和控制幼儿的行为等自治因素,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操作、探索欲望。

如:娃娃家的创设,这让刚刚离开家庭生活的小班孩子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之前一直在家庭环境中成长,他们的大多数认知经验、生活经验都跟家庭有关。我们还合理利用空间,多创设几个娃娃家,让孩子觉得在幼儿园就像在自己的家一样。幼儿园是安全的,也是快乐的。

(二)注重游戏的指导

1.语言指导法

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持久性很差,或是因为看到材料不知道怎么玩而放弃活动,或是对原有材料的玩法已经不感兴趣。因此,需要我们老师运用语言去鼓励、启发幼儿继续探索和思考,从而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

2.榜样示范法

小班初期的幼儿区域活动的特点是没有目的性,在选择入区时往往不知所措。教师可以在游戏过程中与幼儿操作同等材料,即平行游戏,使幼儿得以观察、模仿。也可以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模仿能力强的孩子,促进同伴间的学习。

(三)注重游戏的评价

1.个体过程性评价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的制约,多数以教师评价为主,能力强的幼儿,评价是为了下次更高层次的活动。因此,需要教师多激励其创造性的发挥:“你这么聪明,下次肯定还能做出更好的”等等,使其永远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更好的。能力弱的幼儿,评价是为了其自信心与积极性的建立与提高:“你的想法真不错,待会儿小朋友肯定都会向你学习”。评价的时间可以是灵活机动的,可以在活动结束时进行,也可以贯穿在整个活动过程之中。

2.集体交流式评价

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语言的能力差,我们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平等的语气及一问一答的方式引导幼儿自发地交流,让孩子们共同分享活动成功的体验和快乐。

孩子是“活”的,让我们的区域活动也活起来,使之成为幼儿自己的活动。让幼儿想自己所想的,做自己想做的,说自己想说的,玩自己想玩的。手的操作,脑的思考,经验的获得,才会有创造的发明,才能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进步。总之,我们在实践中,学会了用幼儿的心去创设区域,经不断的努力使自己具备敏锐及客观的观察力,科学合理地评价幼儿的活动,用幼儿的情去参与活动,让每个平凡的角落萌发不平凡的创造力。大班的幼儿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科学经验,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不但喜欢问:“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用什么做的?”等等,他们开始对自然现象的起源和机械运动的原理产生兴趣,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这一阶段的幼儿他们也能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在科学活动中也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不断增强。科学活动区作为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活动方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它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操作摆弄的自主学习科学活动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科学区活动可以满足不同孩子的发展需要,活动中不同材料、教师不同方式的指导,使孩子之间存在的诸如发展速度、认知风格、表征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尊重和提高。在科学区活动中,幼儿能真正体验到小淘气玩科学的乐趣。其实,在科学区中,科学材料的提供与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投放,促实验顺利开展

从幼儿的认知水平上看,幼儿认识事物具有直观形象特点,认识事物多信赖于感知觉,而幼儿周围的物质世界中物体的形、色、声、味等为幼儿感知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材料要体现所学概念的属性特征,能把幼儿所学的概念转化为直接操作材料的活动,使幼儿对概念属性获得的较为丰富感性经验,使幼儿获得较为科学的概念和经验。教师在提供科学区活动材料之前,我们要充分考虑是否源于孩子生活的熟悉材料,是否取材身边丰富多样的材质,是否精心过测算提供材料的数量,这样确保投放材料的科学性,使幼儿的探索活动能够有效顺利地开展。

● 活动片段一:

科学材料:土豆宝宝历险记

投放背景:大班幼儿对“沉”和“浮” 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也具有同伴之间互相合作实验的经验,一次区域活动玩水时,一位幼儿问道:“老师,怎样才能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不能。”很多幼儿大声回答。此时我联想到“死海”上物体漂浮的现象,便利用这个有趣的科学现象设计了材料《土豆宝宝历险记》。以科学实验的方法,既能满足幼儿动手的需要,又能让幼儿在动手过程中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且还能够从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提供的材料有糖、盐、味精、土豆、贴有红黄绿线的一次性透明杯子、记录纸、记号笔、温水等。基本玩法是让幼儿先将温水倒入三个透明杯子中,然后分别倒入糖、盐、味精三种白色物体,并将三个土豆宝宝投放进去,最后引导幼儿观察土豆在三个容器中的情况,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孩子们对这个游戏兴趣盎然,但是从记录纸上我发现他们实验观察的结果各不相同,有的观察到土豆都沉下去了,有的观察到放进去的土豆有的浮上来,有的沉下去。孩子们互相交流着自己的发现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发现不同呢?”

分析:

孩子们的疑问让我知道了自己在提供材料上有失误,我提供的材料有问题,提供的土豆的大小和盐、糖、味精的量之间的比例是有差异的,孩子在进行操作时出现了不同实验结果的情况,所以老师在提供材料时一定要谨慎,应该尽量减少影响孩子试验的无关因素。后来通过与中学物理老师的交流取经,我也顿悟到其实提供土豆在这个实验中并不是很科学,如果投放小鹌鹑蛋的话会更科学,实验的干扰因素会更小,也就会更顺利。

在科学区的材料投放过程中,不仅教师的语言要科学,必须让孩子客观地了解到实验的具体内容,又要在提供材料的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因素,这样孩子才能在操作、探索的过程中积累该材料所特有的属性,形成科学的概念。

二、分层投放,推幼儿共同成长 科学是幼儿在操作中将科学的核心概念转化为本体经验的过程。科学区中,允许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速度、精确度上的差异,允许先操作完的幼儿尝试更深层次的探索。没有一视同仁,给孩子反思消化的空间更广。科学区角的层次性也突现在材料的提供上,如在让孩子玩“称一称”的玩具时,我投放了天平称、电子秤、秤杆,以及用于称量的物体如黄豆、玩具、珠子,刚开始让孩子一一学会使用这些称量工具,当孩子会使用称量工具以后,让他们分别用不同的称量工具称相同的物体,或者用同一个称量工具称不同的物体,并加以比较,让每一位孩子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都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 活动片段二:

《土豆宝宝历险记》投放科学区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对它的喜爱还是一如既往,幼儿之间也呈现出不同的操作层次。凯凯神气地对我说:“老师,你看,我已经做好实验了。”“你发现了什么?那个救土豆宝宝的白哥哥是谁呢?”凯凯详细地向我讲述了他实验的结果,看着他的记录纸完成得非常好。为了继续增加部分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我又在这个活动中投放了一大一小的两个土豆宝宝,并向幼儿提出疑问:“在放有盐的水中,你觉得大土豆会浮上来还是小土豆会浮上来?”以疑激趣,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同时也提升了不同孩子的发展水平。

三、隐性投放,助幼儿有效学习

引导性是体现科技活动教学的教育性的科学性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我们只强调活动材料的探究性,而忽视材料的引导性,那么教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提供各种材料,百不必管幼儿用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这些材料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所以强调引导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考虑最终要让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发展,等等。可以说,只有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材料的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是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在科学区中我们能够经常看到材料上的隐性标志。

提示三:用红、蓝、绿三种颜色的粘贴纸区分三个透明杯,引导幼儿能够根据杯子上的颜色标记正确放入相应的糖、味精和盐,力求实验效果的科学。同时三种颜色的标贴纸又能很好地提醒幼儿该把温水倒到什么水位。

四、情境投放,促幼儿快乐活动

兴趣在人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变得日益重要,过去那种灌输式、填鸭式等教育方法已被社会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让幼儿主动学习,热爱学习。所谓游戏情境就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所创设的情节和环境。情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情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在科学区中,情境创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幼儿“玩”,而是在于引发、支持与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

● 活动片段四:

《土豆宝宝历险记》材料的操作目标是在实验中发现土豆能在盐水中浮起来的现象,乐于探索科学现象,体验与同伴交流、合作的乐趣。如果单单靠简单的操作实验往往会让幼儿显得有些枯燥。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土豆宝宝”历险记的动画故事作为辅助材料投放在区域中,以“是谁救了土豆宝宝”为引子让幼儿边看故事边进行操作,让幼儿置身于有趣的情境中,这样能进入角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请看故事片段《土豆宝宝历险记》

6.小班区域游戏教案 篇六

区域游戏是幼儿乐于参与的活动之一,区域常规的建立不仅是集体区域活动的需要,还有益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区域游戏中,幼儿主要通过具体操作、探索来掌握技能、获得知识、发展各方面能力,可以起到培养良好情绪、形成一定行为习惯、促进幼儿活动能力提高的作用。区域规则作为教育手段,可以起到规范引导行为方向,促进幼儿活动质量,提高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的作用。因此,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强弱、遵守规则的情况将直接影响活动的质量。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不仅影响幼儿的社会性适应,也将影响一个人终生适应社会的程度。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是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我们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将有助于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形成比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新入园的小班幼儿规则意识较差,区域游戏时,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好奇心强,随意性大。作为教师,要在游戏中有意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提高幼儿的各项技能,因为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及对幼儿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如何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呢?

一、利用各种标记图,帮助幼儿理解游戏规则

刚入园的小班孩子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他们不善于支配自己的行动,因此,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耐心。小班孩子具有自己独特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他们不喜欢硬性的说教,比较青睐于用实物的方式理解事物。玩游戏时,孩子心里知道规则,但常常会忘掉规则。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利用各种标记图为媒介,让标记图和孩子们说话,让他们在和标记图的互动中,以愉快自主的方式,比较轻松地接受和理解游戏规则。如:在开展阅读区游戏时,我们和孩子一起商讨制定需要遵守的规则与要求,并根据大家讨论出的这些规则要求,老师再和幼儿一起用图片的形式将这些规则一一画下来。如:画一张张开的嘴巴上打一个叉叉,代表“不要大声说话”;在一本书的旁边画一只手,代表“一页一页翻看”……这些图片形象生动、充满童趣,由于这些规则是孩子和老师共同讨论、制定出来的,因此幼儿更容易理解,并且更乐于接受。这些温馨的规则图片张贴到相关区域后,幼儿时刻都能看到,不仅帮助幼儿理解了游戏规则,而且美化了区域环境,给予幼儿随时必要的提示,让幼儿遵守规则变得自主,遵守规则的意识也大大增强了。

一般的区域游戏时常受投放材料、场地布置等限制,因此都有规定参加的人数,而小班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特别严重,不管别人是否已经在这个区域玩了,这个区域也已经人满为患了,还是喜欢一窝蜂地去争抢。如:在“玩具大家玩”的主题中,我们开设了“卡通尼乐园”游戏区,并在该区域中投放了很多玩具,有毛绒的、遥控的、电动的、充气的、拖拉的、上发条的等等。这些玩具有的是小朋友自带的,有的是幼儿园提供的。种类繁多的玩具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每次玩区域游戏时,孩子们总是一窝蜂地往“卡通尼乐园”游戏区挤,时常是人满为患,也是场面最为混乱的地方(玩具扔满地、玩后不会送回家,玩玩具时有的孩子不会轻轻拿、轻轻放,争夺、独占、损坏玩具的状况时有发生。)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我们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班级的具体情况,设计了一些游戏标记图,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明确游戏规则,学习爱护玩具、“玩具大家玩”、自己收拾、整理玩具等,体验游戏的快乐。如:为了让幼儿明确“卡通尼乐园”游戏区的参加人数,我们就在“门口”粘贴了几只小脚印,并告诉幼儿:去“卡通尼乐园”玩的小朋友必须把鞋子脱了放在上面,如果小脚印上放满了鞋子,其他孩子就不能进入“卡通尼乐园”玩了,这样一来,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游戏区人数的规定问题。每当有孩子不脱鞋子或还有人要进入该区域玩的时候,其他孩子就会提醒他:“你不能进来了,没有小脚印了!”针对孩子在游戏中乱扔玩具、不会轻轻拿、轻轻放,争夺、独占、损坏玩具等状况,我们一方面及时给予制止、引导、教育,另一方面运用标记图给予幼儿正面引导。如:将班中孩子一起友好地玩、会合作玩玩具、游戏结束后一起收拾玩具等画面打印出来后张贴在游戏区,以暗示、提醒孩子向他们学习,让幼儿在与标记图的互动中理解游戏规则,并逐渐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和习惯。

各种标记图的巧妙运用,让我们教师省去了不少苦口婆心,同时还帮助幼儿理解了游戏规则,使幼儿遵守规则变得自主。

二、采用多种指导策略,促进幼儿形成规则意识

教师在区域游戏中的指导策略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区域活动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注意每一个幼儿的动向,了解他们的活动情况。对那些表现好的或者是有进步的幼儿,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摸一摸他的头,投以赞许的目光,或翘翘大拇指,给他额头上贴个小五星等,以进一步提高他的积极性。如果哪个孩子违反了规则,则应马上提醒他,引导他注意规则,鼓励他向旁边的好榜样学习。通过指导,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帮助每一个孩子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

小班孩子年龄小,他们的自觉性、自制力及坚持性都比较差,尽管每次玩区域游戏时,我们都反复强调规则,幼儿也明确了要求,知道该怎么做,但在活动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执行。因此,如果我们在指导幼儿玩区域游戏时能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加强对幼儿具体行为的指导,不断地提出具体的要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那么,幼儿的规则意识一定能在区域游戏活动中进一步得到强化。例如:玩区域游戏时,要求幼儿安静地进行活动这一点,小班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往往会将之抛于脑后,对此,我将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吵吵闹闹的声音偷偷录制了下来,游戏结束讲评时放给他们听,让大家听听这是什么声音,这样的声音大家是否喜欢听?很多孩子在听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捂住了小耳朵,我顺势问他们为什么要捂住耳朵,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太吵了!太吵了!”“我的耳朵不舒服!”“吵得我的耳朵都快聋了!”……我告诉他们:这个声音就是我们小朋友刚才在玩区域游戏活动时发出来的声音,由此帮助幼儿明白大声说话、吵吵闹闹的声音不好听,同时向幼儿讲解噪音的危害及安静环境的好处,让幼儿知道自己以后玩区域游戏活动时应该保持安静。幼儿在游戏时,为了让他们能较好地控制音量,我们在指导时对孩子进一步提出要求。如:讲话时只讲悄悄话,如果是和旁边小朋友交流,声音只要能让他听清楚就够了,不能给其他人(包括老师)听到。有了老师的这些具体到位的指导要求,幼儿做起来就容易多了,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小班孩子易记易忘,有时我们在观察指导幼儿游戏中发现一些好的言行想让他们在讲评时讲给大家听,但是真的请他们上来讲的时候很多孩子却显得很茫然。他们往往讲不清、记不住自己刚才做过的事情、说过的话语。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将观察到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幼儿游戏情况随时用手机及时拍摄录像或照片,讲评时,就借助录像、照片等媒介,引导孩子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XXX小朋友是怎么玩的?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帮助幼儿回忆、讲述区域游戏活动中的情况,并正面引导孩子向录像、照片中的孩子学习,模仿他们好的言行表现。在评价过程中再次强化规则要求,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可见,如果教师在指导幼儿玩区域游戏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指导策略,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7.小班区域游戏教案 篇七

关键词:主题活动;区域游戏;情境创设

什么是情境创设?“情境”是一个含义多重的词汇,多见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中。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失衡的本能。情境就是利用这一特性,通过学习个体对客观事物作出主动反应,当运用内存的知识储备不能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时产生的一种不和谐、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主题活动和游戏在幼儿教育中有着同等的作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是不可相互代替的。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游戏情境创设,即,区域活动内容与主题内容以及班级环境融为一体。我们认为环境、区域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应来自于孩子,并呈现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小班幼儿受年龄的限制,在动手操作方面、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以主题环境为依托,推进区域游戏的进程,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以小班主题“小脚丫走春天”为例,设计了区域活动内容。

语言区:绘本阅读《春天》,看图书。目标:掌握看图书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春天》的大致内容。

美工区:春天的花、长长的柳条、多彩蝴蝶、装饰风筝、小蜗牛出来了等。目标:尝试用手指画、拓印、泥工等多种技巧表现春天的美。

益智区:贴花瓣、串珠子、拼图、做花篮等。目标:通过图形、颜色的比较运用学习5以内的数学。

生活区:春游、野餐等。目标:引导幼儿设计带宝宝春游的情节,感受合作游戏的乐趣。

自然角:小苗苗长高了、领养蚕宝宝、小蝌蚪生长记等。目标:观察感知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并参与饲养小动物,初步了解其生长规律,培养对动物的关爱情感。

建构区:春天的花园。目标:运用各种插塑玩具、积木、小动物等物品,搭建春天的花园,利用插图片的形式,感知上下、里外、高低的空间感。

以上区域内容,结合主题内容作了详细的分界,并在其中设计了很多具体的活动,提出相应发展目标,并就材料的准备、教师的指导作出相应的建议,为情境创设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通过游戏这一富有情境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建构的能动性。就主题背景下区域游戏情境创设而言,主要从区角的设置、材料的准备及师幼互动等得以体现。

一、多样化区角显情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园环境的表述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其中突出了“创设”和“利用”,结合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进行区域内容的创设是情境化的凸显。在创设时,可以是多区单一内容或是多区多种内容。多区单一内容,即围绕一个主题设置多个区角,如围绕“小脚丫走春天”这一主题,在美工区设置春天的花、长长的柳条、多彩蝴蝶、装饰风筝、小蜗牛出来了等,在益智区设置了贴花瓣、串珠子、做花篮等。多区多种内容,则是按照不同的内容设置不同的区,如:建筑、插花、阅读、表演、编织等等。既有主题活动的延伸,对集体教学内容进行充实、提高和发散,又从实际需要出发,直接与集体教学内容挂钩。

幼儿通过操作各个区域中的互动情境,把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知识经验放置特定的背景中加以整合,使独立的个体经验相互交融,从而不断形成新的经验和体验,对相关事物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操作材料促情境

小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尤为突出,他们喜欢参加富有情趣的区域活动,喜欢摆弄形象、有趣、丰富的各种操作材料。材料是一种间接的情境教育手段,可以将教师的教育情境有目的、有意识地隐藏在其中,教师主导地位转化为隐性状态。如在游戏过程中,将示意图张贴在区域内,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看着示意图进行制作,示意图成了一位隐形的教师。游戏过程不是单向知识传授和机械模仿,教师间接调控教育过程,儿童则如入“无师”之境,有更多机会自我决定、自由选择、主动参与、充分交往、相互学习获得直接经验、体验各种情感。如上述方案中的生活区娃娃家,结合“春天”这个主题创设春游野餐情境,让孩子以更贴近原本真实情境的方式进行游戏。而那些各种单功能、双功能、多功能的材料混合呈现,多样而丰富,较高程度地进行整合,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满足了不同孩子的需要。

三、师幼共创情境

有序的区域活动情境是重要的,教师与幼儿的共同参与,才能促进情境发展。首先,师幼共同准备区域材料,如自然物的采集、废旧物品的收集、图示的张贴等,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来创设情境。其次,把幼儿看作是活动的主体,观察、分析幼儿的行为,在适当的时候参与和指导。用“你能行”“你也来试一试”“这是为什么?”“你还有什么办法?”等语言来鼓励孩子大胆地进行探索,并多为幼儿提供交流的机会,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特别是小班的幼儿,鼓励他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会使他有一种成功感,逐渐地形成乐于交流分享的习惯。通过这样的言语交流,形成宽松、自由、和谐、自主的情境,使幼儿在完全宽松的氛围中游戏。有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发现并加以扩展引导。如:益智区“炫春天”的活动,幼儿在操作时有一定困难,教师需要适时介入,帮助幼儿熟悉游戏规则,引导幼儿学看图示。

小班的幼儿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去了解他们的行为和想法,适时地给予指导。在活动中,教师的积极、主动参与会使幼儿的探索性、积极性更高。

主题活动与区域游戏活动是相互交融、携手发展的。要创设情境,教师就要先融入情境,身临其中,才能为幼儿所想、所为。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党员民评个人自评总结报告下一篇:执行监督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