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2024-06-21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10篇)

1.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一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实效性

现在的北师大版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这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探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如何帮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如何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

教材中利用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提供了比较真实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上三年级下册教学求“平均数”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将书中的主题图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课前组织学生开展收集矿泉水瓶的活动,并将本组收集的数据以简洁的方式记录下来。上课时以统计图的形式出示某组同学收集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这样让每个学生自己发现、收集数学信息,他们热情高涨,上起课来也积极。

二、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筛选问题

当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的问题放在每个学生面前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发现的信息,并随时进行评价。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评价,学生自己就能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由于新的数学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有的学生可能提出原来学习过的数学问题,教师不要轻易给予否定,可以让学生马上解决,对提出的正确问题,以板书的形式出现,以突出重点,最后选择例题进行研究。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教师先请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中提出的数学问题(谁收集的最多?谁收集的最少?他们一共收集多少个?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等等),再让学生分析讨论哪个问题提得最好,最终确定“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为要研究的问题。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尝试解决,主动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第二,交流算法,优化解决方法。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在学生完成后,适时组织交流。特别注意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中先解决了什么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就乐于学习数学,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确定算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列式算出结果。

第四,自我评价,检验成果。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全部思维成果进行检验,让检验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系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

四、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拓展训练

可利用教室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依据这些材料解决问题,求知欲强,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其知道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能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数学应用。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可以让学生调查本年级同学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求出每班参加兴趣小组的平均人数并谈谈看到这种现象有什么想法。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还培养了能力,强化了思维。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这几个教学策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还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取并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根据需要筛选和处理信息,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特别是这种教学策略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反思等学习品质的养成,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较好地达到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平市城区中心小学)

2.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二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语文教学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百花争艳的景象。而与此同时, 一些新的问题又摆在了教师们的面前:面对着纷至沓来的教学流派,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坚守怎样的基本行为标准?怎样既守住语文教学的“底线”, 又能针对差异, 因材施教, 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法如何有效地运用?各类课文的教学怎样既体现语文教学的共性, 又体现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教学层面最基础、最具体的问题如何与新课程理念进行对接……上述问题, 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

一、调查分析

我们以县 (市、区) 为单位, 了解、征集到了教师在课改中遇到的疑难问题34个。其中, 关于“有效教学”的疑难问题13个, 占所有疑难问题的38%。这些疑难问题如下表所列:

从表中可以看出, 怎样实施“有效教学”引起了三分之一以上教师的关注, 这反映了教师们既认识到了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性, 又希望就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得到帮助;其二, 关于有效教学的疑难问题涉及的范围广, 有针对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的;也有关注了不同学段、不同学习项目的, 这说明对于有效教学, 在不同的教学视野中, 教师们都有自己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疑难问题;其三, 教师们对有效教学的追求, 是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紧密相连的。在不同的年段, 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师们都有特征比较明显的问题。

对于这些产生于教学实践的问题, 我们解决的方法是确定重点, 立足课堂, 分步解决, 即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实例研究来分析、解决问题。因为基于课堂的研究对教师来说是最直观、受益面最大的, 这也是我们把“课例研究”当做解决问题重要途径之一的原因。

二、课例研究

通过对课例进行研究, 我们希望解决以下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实施有效教学需要关注哪些教学策略?

基于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性, 我们首先选择研究的是阅读教学课例。所选的文体有故事、说明文、诗歌、童话, 在课型上包括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 各种文体的课文又分别选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 (如下表) :

这些有效教学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让学生兴趣盎然, 主动地进行学习。读故事、赏诗句、说童话、品茶艺不仅让语文学习充满了乐趣, 更重要的是把特定的语文学习任务蕴含其中, 如理解、积累、欣赏、讲述、说明等。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让词语“开花”、让朗读“传情”、让段落“立根”、让思维“长翅”、让活动“添翼”等活动, 《说茶》一课中的“嵌入式练习”设计, 《七律·长征》一课中的诵读欣赏环节,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化解了学习的难度, 给了学生个体的活动空间, 延伸了学习内容和情境, 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进行学习, 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其二是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教学过程是在教师与学生交流、对话中进行的。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 教师与学生关于用上“细长的葫芦藤”“碧绿的葫芦叶”“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来“说一说”小葫芦的生长过程, 指向了“积累”“运用”语言的目标导向;而《说茶》一课中关于“介绍茶叶的品种”“说明品茶的方法”的互动, 体现了对说明方法和顺序的强调, 区分了记叙文教学与说明文教学的不同要求;《小木偶的故事》一课的教学中, “阅读与想象结合、概括与表达结合”策略与与之相呼应的“简洁地说”“具体生动地说”的教学设计, 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交流内容和方式。这些交流, 体现了教师的目标意识, 反映了教师对动态教学过程的关注, 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 教师能关注每一个学生, 使学生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

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教学;策略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把原有教材中大量存在的那些脱离现实、不切实际的应用题改为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问题,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又出现了许多困惑,如何解决这些困惑呢?

一、培养审题能力,收集信息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往往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而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收集信息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多次看图,读题,多读,边读边思考,读到可以用自己的话去表述其中的意思为止,将能找到的信息尽量找到。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寻找收集对应相关的信息,这样学生才不至于认为“青菜萝卜都是菜”。

比如有这一样一个题目:王大娘家里喂有鸡12只,鸭9只,鹅8只。问:(1)鹅和鸭一共有多少只?(2)母鸡有7只,公鸡有几只?在出示题目后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这两个问题,而是引导他们:“从这个信息中你想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读“鸡有12只,鸭有9只这两条信息”,让学生联想到“鸡和鸭一共有21只,鸡比鸭多3只”;从“鸡12只,鸭有9只,鹅有7只”这个信息让学生联想到“鸡鸭鹅共有29只”;从“鸭有9只,鹅有8只的信息”这个信息就能让学生解决“鸭和鹅一共有多少只?鸭比鹅多多少只?鹅比鸭少多少只?”等问题,最后再解决题中出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学会审题,从而解决问题。

二、理解数量关系,掌握结构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需要完成两个转化,即获取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和分析数量关系列式求解。而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如何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呢?

1.学会说三句话

小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还处在低级阶段,在教学实际问题之初,要使学生从动态变化的情境中学会说三句话。比如,在教学生认识加法的时候,说出这三句话:原来有3人在种树,又来了3人,一共有6人。

2.理解问题结构

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能读懂图,能理解图中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而会读图。因此,要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看图思考:题目中说的是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什么?还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使学生逐步感悟到一个完整的问题至少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而且一般说的是同一件事,条件和问题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知道条件是为问题服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解决问题,着眼点在问题。

3.掌握数量关系

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让学生对一些名词术语的含义也要很好地掌握。比如,在数学教材的应用题中,出现了许多“新名词”,这些词语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不太容易理解,有些甚至是学生闻所未闻的。如有这样一道题:红队得了100分,蓝队领先红队20分。蓝队得了多少分?此题中的“领先”一词,不少学生就不知其义;再比如:这位女宇航员在太空生活了188天。她打破了生活169天的记录。她把记录提高了多少天?其中的“打破”“提高”,都需要借助同学或老师的帮忙,将它们转化成学生理解的数学词语。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对学生解题的帮助非常大,所以在教学中要想办法让学生理解题目中的这些“新名词”。

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小学生认识数学往往是从身边的事物、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空间观念。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适时地给孩子们补充一些与生活有关的题目,题目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校园中的事例

比如:(1)第一排有7位小朋友,第二排也有7位小朋友,两排一共有几位小朋友?(2)李露同学昨天得了5朵小红花,今天比昨天多得了2朵,她这两天一共得了多少朵小红花?

2.家里的实例

比如:(1)我回到家里,看到爸爸买了9个苹果,10个梨,梨比苹果多几个?(2)妈妈在菜场买鱼花了10元錢,买猪肉花了11元,她一共花了多少钱?

3.根据学生的想象来编题

这些题目来自学生的身边,学生交流起来没有距离感,具有现实意义。通过这些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不但学得很有兴趣,还使学生体验到现代生活中数学应用的意义,感觉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学会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中学会数学。同时,学生也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运用,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总之,“解决问题”教学是新课程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金堂.新课改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才智,2015(24).

[2]程希.着眼低年级“解决问题”,解读新教材[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12).

[3]黄丽全.促趣·寻法·实践·激情:让低年级学生有效参与学习[J].文理导航(中旬),2012(4).

4.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 篇四

一、课题提出

1、学生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来看,许多国家都将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发展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因此,我国小学数学应当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作为重要作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当重视解决问题的作用与价值。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

2、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教材内容转变最大的部分,无论是学习目标、内容体系、编排与呈现、教学模式还是评价方式,给教师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强烈的。由于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应用题在新课程中的功能性转变,在解决问题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暴露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不断总结与反思,重新认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价值,审现自己的教学行为。本研究力图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为抓手,探索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机制,并进而形成解决问题教学的新模式,为教材修订提供依据,为广大教师提供可资参考的教学范例,真正为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研究理念

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和四大教学目标之一,是与国际数学教学接轨的重要体现。它应该贯穿在所有数学内容的学习之中,而不仅仅在“应用题”中。“解决问题”不是一种知识形态。对教师而言,不仅是教学目标,更是一种教学意识、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而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综合的数学能力,是综合性、创造性地解决新的情境中陌生的数学问题的过程。

三、研究目标

1、学生层面: 通过课题研究,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着力点,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学会“数学地思维”

2、教师层面: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广大教师对解决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明白解决问题与应用题教学的区别及优势,杨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3、学校层面: 通过本课题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培养出一批研究型教师,推动学校的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四、研究的内容

1、解决问题的内涵及教育价值

(1)解决问题与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比较研究

(2)苏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编写体系及其修订建议(3)解决问题的教育价值

2、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1)低年级段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渗透(2)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3)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

3、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测试与评价

五、研究原则

1、前瞻性原则

本课题研究应努力反映新世纪科技和社会发展对公民的科学知识的需求,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从而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科学性原则

必须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特别是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个性特点,把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并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为工作的指导。

3、创新性原则

要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和当前“探究性、体验性、交往性、做中学”等教学改革的总趋向,创造性地设计出系列性的能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新颖的教学策略。

六、研究方法

由于本课题的研究是一种基础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范例,是一种理论性、实证性、探索性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经验研究等研究方法,同时辅以文献的调查、实验等研究方法。

七、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12.4—2012.6)

1、制定方案,分层次落实课题

课题选定后,实验领导组和研究组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实验教师提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写成课题设计方案。

2、加强管理,精心组织实施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研究”课题是一项从理论上、实践上都具有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要加强领导和计划管理,尽量少走或不走弯路,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争取早出、多出成果。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7—2013.9)

1、加强学习,建立健全学习研究制度

学习是提高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理论指导水平的重要措施,实施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才有正确的实践活动,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实验就陷入盲目的实践活动,研究就将遇到挫折。

参加课题研究后,应健全学习研究制度,制定好每学期研究工作计划;建立研究活动日(每周半天),认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

2、认真做好搜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 资料的搜集和积累是实验必备工作,它也是研究的基础工作,是实验研究结论的基石;也是实验总结、实验报告、论文写作的起点和基础。

3、切实上好每一节实验研究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体系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是实验研究的最实在、最丰富的实践活动,每一位实验教师都应重视和上好每节有后劲儿的实验课。

实验课要体现教学新思想、新观念、新措施和新方法。实验教学要有创新精神,做别人没有做过的试验,体验前人没有体验过的感受,发现前人没有发现过的东西,总结前人没有总结过的经验,探索前人没有探索的规律。

4、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活跃科研气氛,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开展多种教科研活动,是提高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活跃研究气氛、推动科研工作深入进行的重要措施,各地应积极地扎实地开展。各种活动应分学期做出工作计划:订出内容,提出要求,安排好研究活动时间等。

5、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估体系

根据我们构建的实验教学目标和研究理念,实验教学的评估应改变过去单一的“学习成绩”测试评价,做到评价目标的导向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9—2014.4)搞好总结、定期组织鉴定验收,开好总结、结题会。

在课题鉴定验收时,要以实验目标所倡导的教学观念为依据,根据实验资料,对实验结果,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写出实验报告,以便进行成果鉴定。

八、研究的子课题

5.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五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的阶段研究总结

----问题的设计、提出及解决策略的研究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问题的设计、提出及解决策略的研究,本学期继续深入研究第二阶段,现将本学期第二阶段研究的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二、具体开展的工作 1、9月份,制定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数学教研组在学校会议室开课题组教师例会。2、10月份,以银川“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活动为契机,开展小专题“问题的解决的策略研究”的课例研究,以马向丽校长执教的三年级上册《口算乘法》为研究课例进行研究;各个年级组集体备课

马向丽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活动中上课 3、11月份,以金凤区“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内容领域专题”活动的开展为契机,学校在数学教研组内开展基于课例的小专题研究展示,研究的专题是:问题的解决的策略研究,最后经过展示推选杜媛媛老师执教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马向丽、万晓敏、方莉专题交流到金凤区参加展示;各个年级组集体备课;基于课例的小专题研究(研究的专题是:问题的解决的策略研究)新教师汇报课。

杜媛媛老师在“统计与概率”专题研讨交流活动中课堂教学展示 4、12月份,以2016年国培为契机,开展基于课例的小专题研究展示,研究的专题是:问题的解决的策略研究,马向丽校长上坊主示范课例《线段 直线 射线》。5、1月份,整理本学期课题研究材料;课题组教师例会:围绕研究的专题是:问题的解决的策略研究进行总结;撰写本学期的课题总结,并及时上传。

三、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1、经过本学期的研究,课题组总结出了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6.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六

课题研究报告 瑞景小学课题组 执笔人:马洪睿

导论:

2011年6月,我们根据在教学中出现的实际情况以及数学教学的需要,确定了要研究“数学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方面的内容。同时,在教科室老师的细心指导下,经过讨论交流,最后确定课题名称为《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研究》。在导师的帮助下,一起对课题方案进行了调整和修改,使本课题方案更加完善。经学校教科室推荐,本课题确定为天津市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是:对单一的、显性的问题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只注重找到问题的答案,往往呈现出套用题型的现象。对于在现实情景中呈现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却感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才能有效解决,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更无从谈起了。针对学生的数学现实与《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提出了此研究课题。力求通过研究得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尽量使问题的解决策略多样化,帮助学生对已有信息进行加工,找出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对策,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最终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探索,学会如何利用各种手段处理问题中隐含的信息,学会如何从问题中发现隐含的关系,学会如何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而获得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是:对单一的、显性的问题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只注重找到问题的答案,往往呈现出套用题型的现象。对于在现实情景中呈现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却感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才能有效解决,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更无从谈起了。针对学生的数学现实与《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提出了此研究课题。力求通过研究得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尽量使问题的解决策略多样化,帮助学生对已有信息进行加工,找出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对策,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最终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探索,学会如何利用各种手段处理问题中隐含的信息,学会如何从问题中发现隐含的关系,学会如何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而获得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步学习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小学阶段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多样性的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学习理论实施于教学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3.教育心理学

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对事物体验的深化,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在不断地丰富。他们除了注意事物外表的形式,逐渐形成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判断,对很多问题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回答。

二、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假设

1、课题概念界定

“解决问题”即是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使学生面对问题时,能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思维加工、综合运用和转化,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策略”顾名思义是计策与谋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般可理解为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具体表现为对解决问题方法、手段的思考与选择应用,解决问题需要应用策略,而策略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与积累。

2、理论假设

本课题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探索出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过程及心理活动,理论与操作相整合,在实践中验证发展学生思维水平与解决问题的策略相辅相成的关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领悟解决问题策略的方法及规律。通过对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灵活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目标

1.努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数学学习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养成用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习惯。

2.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竭力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数学活动中进行探索、猜测、修正,从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构建。

3.学生能主动地对已有的解题策略和解题模式等进行分析、综合、转化、调整,从而形成对新问题的领悟,促进新问题的解决,以达到“一题多解”及“一法解多题”的效果。

4.不仅要教会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更要帮助他们认识数学的价值,掌握提出问题的艺术,并不断进行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优化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形成自主策略,在参与中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自行经历探究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感悟并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四、课题研究对象

小学一——六年级学生

五、课题研究内容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领悟解决问题策略的方法及规律。会用多种方式呈现解题的过程,体现思维的新颖性,避免简单、重复练习,让学生真正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策略。

2.教师进行怎样的教学及设计怎样的练习题,才能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创新性和灵活性,熟练的掌握各种解题策略,解除学生感觉数学难的困惑。

六、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1.行动研究法:通过钻研数学教材,阅读相关论文论著,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反思中努力寻求促进学生深层次学习活动和问题解决的策略,使学生智力活动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2.文献研究法:学习和研究教学论,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以及新课程标准等基本理论,吸收借鉴优秀成功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理论及操作过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思辨和理论综合,找出课题研究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研究思路。

3.个案研究法:在课题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从操作层面和理论层面,总结、提炼出值得推广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教学的实践经验,形成个案案例。

4.问卷调查法 在课题研究前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教师和学生中对于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需求,确定研究方向。

七、研究步骤及阶段目标

本课题是2011年6月申报,2012年1月批复的天津市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整个研究计划共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目前正处于课题实施阶段。现将前期的主要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9月)

通过文献法、调查法进行选题论证,明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确定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形成实施方案。组织老师开展理论学习,加强培训。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3年3月)

(1)组织课题组继续进行理论学习与交流,开展实践探索与反思活动。

每位老师都自己阅读有关书籍,同时所有课题组成员在实践阶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撰写课堂教学反思40余篇。

(2)修正研究内容,调整研究方案,积累研究经验和成果。所有课题组成员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撰写成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其中教学案例10篇,教学论文8篇。

(3)张丽丽、王建南、刘晓康、尚敏、赵琳、马洪睿等老师分别做了解决问题多样性的实验课,并上交了相应的教学设计。

第三阶段:总结解题阶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撰写结题报告,提出结题申请。将老师们上交的课题论文、课题反思及案例、教学设计等进行分类整理,制成相应的成果集。

八、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矫正、再实践、再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进展。

1.认识了什么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策略,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走出无从下手的“沼泽地”;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策略的认识、理解与掌握。为了发展学生的策略意识,获得对策略内涵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整理挖掘课程标准教材中“解决问题策略”的基本素材。我们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中“问题解决”的基本素材,认真进行了整理。

数学课程标准教材编排了一些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例如,六年级上册安排了《圆的面积》一课,引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画图、观察等策略来解决问题。教材以一些常见的和现实有趣的问题为载体,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探索和学习画图、列表、枚举、假设、转化等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1)重视基本数量关系的教学

基本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中,需要学生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了解一些简单常见的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数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内容,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解题思路的形成。而数量关系的教学却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和感悟的过程,不仅仅是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隐含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提升。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新课程更重视学生对数量关系建构的过程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基本数量关系的积累过程中,必须同时关注学生对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感悟积累,努力以数学思想方法来引领学生的思维发展,让数量关系的建构“活”起来。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以便更好地为解决问题服务。

(2)重视策略意识的渗透

教材在编排上逐步渗透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画图、一一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转化。我们认为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好教材中安排的实际问题外,更重要的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意识。这一意识应该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中。对小学生来说,列表、画图、一一列举比较常用,倒推、替换和假设的应用相对较少,而转化可以说是应用于整个数学学习中。当学习了某个策略以后,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运用策略的意识,这个引导应该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只有在不断的应用中,学生运用策略的意识才会进一步加强,运用策略的能力才会增强。

(3)重视策略的合理选择

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我们引导采用多种不同的策略,列表、假设、转化等都是学生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角度会有所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存在差异。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生命之间必然存在众多差异。教师应该尊重每一种思维方式,让每一种思维都有成长的空间和机会,应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解释和评价自己的思维结果的权利。

在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前提下,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策略的优化与提升,让学生在不断应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自觉汲取他人的优势,改进自己的策略,多中选优,择优而用。同时在强调策略优化的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引导,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为好的策略是相对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例如,教学《鸡兔同笼》一课时,我们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要计算出鸡和兔的只数,可以采用很多种不同的方法,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列方程。通过学生的尝试练习,再对这几种不同的策略进行对比,发现有两种方法比较容易理解,即列表法和画图法。但是画图法还是有一个缺点,那就是鸡和兔的总量不能太大,总量太大,画图就非常麻烦。最后总结得出解决这类问题最实用的策略还是列表法。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主要问题:

坚持练习还不够,有时会中断训练,原因是很多时候晚上布置的是预习作业,没有独立的练习题目。有时候是对课本中基本知识的练习,这时候不需要运用复杂而多样的解题策略。所以各种解题策略的熟练运用还要再坚持训练。

(二)今后设想: 1.在数学教学中,应进一步强调主动探索,大胆创新,从而形成数学学科教学和学生实际生活的最佳结合,进一步探索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的、通过数学模型求解的实际问题的策略。

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要重视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更要重视对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的培养。在各个情境中让学生体会、理解策略的深刻含义,并逐步掌握多种解题策略,灵活运用策略,形成一种数学素养。

3.下一个阶段,我们主要是针对在前一个实施阶段中存在的不足加以适当调整。例如:老师们在撰写教学反思时尽量以案例的形式呈现,记录下每一个亮点。同时,我们要及时完成收集课题相关论文、案例、反思、课例等资料。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施方良 《学习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21

3、王永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化》《福建教育》

7.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七

解决问题是六年级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 大部分学生已不能通过读题建构出数量之间关系。此时借助图解法, 会使数量关系变得更加明了化。

例如教学例题“肖兵和他的爸爸、妈妈三人年龄之和为82岁。已知爸爸比妈妈大6岁, 妈妈比肖兵大23岁。求三人年龄。”

通过作图, 学生可以清楚地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描述在图上, 并且分析出三个数量 (爸爸、妈妈和肖兵) 之间的关系, “已知爸爸比妈妈大6岁, 妈妈比肖兵大23岁。”这个条件就可以结合图转化为“爸爸比肖兵大 (6+23) 岁, 也就是29岁”。这样题目也就很容易解答了。

二、图解法———让题意更清楚

解决问题的题目难度比较大, 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能力, 但是大部分学生在理解题意上却存在着困难, 这时运用“图解法”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问题, 让题意更加清楚。

例如教学例题“甲、乙两人各存款若干, 甲存款数是乙的4倍。若甲取出650元, 乙取出80元, 甲、乙的存款数正好相等。甲、乙二人原来各存款多少元?”

通过作图, 结合题目中叙述的已知条件, 将繁琐的题目条件反应在图上, 学生就可以理解题目条件的深层含义, 得出“乙的 (4-1) 倍就是 (650-80) 元”, 这样题目也更易解决了。

三、图解法———化抽象问题为形象问题

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要求很高, 但是由于部分题目的难度比较大, 学生的抽象思维也达不到要求, 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就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图解法是一种有效的化抽象问题为形象问题的方法, 运用图解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解决问题。

在教学“植树问题”时, 教师是这样借助“图解法”来帮助学生化抽象问题为形象问题的。例如:

(1) “一根木料, 锯成3段要6分钟, 锯成6段要多少分钟?”

“植树问题”中的一类典型题目, 我们把它称作“植树问题”中的一类“锯木头”问题, 通过作图先引导学生理解这类问题中点数和段数的关系, 再进行解题:

我们可以得到:段数=点数+1

(2) “五 (1) 班同学参加春季植树, 要在一条长100米的马路一侧栽上树, 每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4米。请你帮五 (1) 班同学算一算, 他们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植树问题”中的一类典型题目, 我们把它称作“植树问题”中的一类“栽树”问题, 通过作图先引导学生理解这类问题中点数和段数的关系, 再进行解题:

通过作图, 可以看出在“栽树”这类问题中, 由于是两头都要栽树, 因此点数和段数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可以得出:点数=段数+1。

以上是运用“图解法”化抽象问题为形象问题的一个教学过程, 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的自主探索, 共同研究并解决了“植树”这一问题。可见“图解法”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图解法”是一种辅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作图, 学生不仅可以清楚地找出题目中已知条件和未知问题之间的关系以理解题意, 还可以化抽象问题为形象问题, 使得学生豁然开朗, 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摘要:在小学六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中,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很重要的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往往会暴露出很多问题, 例如审题不清, 读不懂题意, 找不到题目的突破口, 等等。“图解法”是一种辅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作图, 学生不仅可以清楚地理清题目中已知条件和未知问题之间的关系, 还可以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使得学生豁然开朗, 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8.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八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50-01

一、让学生养成优良的审题习惯

审题是解答解决问题的前提。要是审题不明确,则难以找到解题的思路。审题则是分析题意,搞明白题目中所给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审题是学生必须要学会的关键步骤。许多学生每当看到有很多文字的解决问题则会产生畏惧的心里,不知从哪方面去分析题意。所以,老师必需要教会学生在阅读题目的过程中,找出题目中重要的语句,挑选出重点信息。接着,在审题途径中将题目中没用的干扰因素进行淘汰,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述题意,进而建立相应的数量关系。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通常是靠文字表达的形式来通知我们,所以,老师必须要培育学生的优良的审题习惯,增强他们的分析能力及创新思维。必要时还须采用画图方式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如此可以更深层次的弄清自己的解题思路。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老师应当设计灵活、多样化的习题来训练学生审题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会学生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内在联系

通常有许多解决问题里面包含的条件较多、数量关系较复杂。因此,我们必须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楚解题的思路,最终正确的解答解决问题。比如,一个建筑工程需要铺一段铁路,原计划每天铺4.2千米,15天铺完。由于下雨延误,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少铺1.2千米,实际需要多少天才可以铺完了这段铁路?此题我们可以先从已知条件来分析,已知条件是:原计划每天铺4.2千米,15天铺完,实际每天比原计劃少铺1.2千米。那么我们先算出这段铁路的总路程4.2×15=63(千米),接着再算出实际每天铺的数量:4.2-1.2=3(千米),然后再看条件,条件是:实际需要多少天才可以铺完了这段铁路?那么我们就将总路程除以实际每天铺的数量,就可以算出要多少天可以铺完了这段铁路了。弄清楚解题的思路,正确的解答算式就出来了:4.2×15÷(4.2-1.2)。

三、设计生活化的解决问题

数学问题是源自于生活,唯有把学生引到生活中去,才可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因此,解决问题型的选择非常关键。例如,在讲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应用》这一课时,有些老师给学生提出这样的应用习题:“采矿队上半年共采矿2000吨,下半年比上半年多采30%,采矿队一年里共采矿多少吨?”尽管老师提出的习题很贴近课本内容,但是小学生对于采矿比较生疏,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不高,很能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更没法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所以,老师可以把这个问题转变为与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植树节到了,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植树,六年级一班种了20棵树,二班比一班多种了30%,两个班级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贴近学生生活的解决问题,更好地引发学生解答的欲望,带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加强小学生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当由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及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为起点,提供师生之间有足够的沟通时间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因此,数学教学应当是一种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及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老师可以尽可能将学生的学习范围伸展到他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及各类数学教学活动中,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利用数学实践活动去展现学生的主人翁的地位,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懂得运用数学知识去处理他们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比如:在讲完平面图形知识后,我让学生将校园内一块长60米,宽25米的长方形空地策画成一个花园,里面需要设计一些长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等不等面积的道路、草坪、花池。要求:其一,每块地所占面积的比例需恰当;其二,设计道路、草坪、花池等图形需要美观。在此实践活动中,学生从自身的实践操作中,清楚地了解到数量关系和在发展变化规律的整个过程。这样教学,不但让学生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懂得将数学知识去处理他们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此外,还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

总之,达成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有效教学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老师应当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优点教学素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老师还需不断实践、努力探索及研究对于提高学生解答解决问题能力有效措施,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9.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九

一、课题提出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从大的教育教学环境来看,现行高考体制和用人原则决定了学生和家长的目标就是名牌大学,造成了教学质量成为了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为了提高分数,教师和学生只好埋头苦干,结果是两败俱伤。学生加重了课业负担,书包越来越重,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教师也感到身心疲惫。据调查,教师患咽喉炎的比例占80%,患胃肠道疾病的比例占30%,患颈肓椎类疾病的比例为22%。正如一则短信对教师的描述:起得比公鸡早,睡得比猫头鹰迟,吃得比营房士兵快,催作业比黄世仁狠,搞辅导比待骨肉还亲。这样低效繁重的教学真是耗子穿风箱,两头受气。从我校的小环境角度来看,根据课题组开展的问卷调查分析,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对提高课堂效率有迫切的愿望。而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教学效果反馈速度快,当堂课就能看学生的情况,在有效教学这个问题上更突出的研究价值。同时,这几年来,我校数学教学质量有滑坡迹象。希望通过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数学教学质量的不利局面。在这样的大小背景下,事半功倍的有效教学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为此我校选择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这一科研课题的核心是“有效教学策略”,是从教学的策略作为切入点。所谓“有效”就是高效能。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简言之,就是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达成教学目标。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

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而“小学数学”则限定了该课题研究的学段和科目。“课堂”则是明确了进行有效教学的主阵地。综合起来,课题的界定为:在小学数学的学段和科目范围内,教师优选确保在单位时间内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途径和教学措施。

三、课题研究内容

从教学的流程看,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具体表现为:(1)建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目标评价体系,应该从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角度制订出评价标准。(2)有效教学准备策略,即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利用、开发与整合、教学行为选择的研究、作业设计等。(3)课前3分钟和课堂有效教学氛围的营造策略。(4)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具体表现为小学数学新课、练习课、复习课、试卷评讲课的有效教学流程和模式。(5)学生学习评价反馈策略(6)学校管理层对教师教学“六认真”的监督和激励,即教师教学评价反馈策略。(7)教学反思策略,主要是做好教学后记、教学案例和教前反思的研究,对于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师来说,教学评价的过程就是反思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一,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助于教学观念的更新,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学习主体性认识不够,通过课题研究让研究老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克服原来的教学思维定势,特别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课题研究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第二,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型

从“教的课堂”转型为“学的课堂”。所谓的“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的,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就是说,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决不是教师片面灌输的被动的活动。

第三,有效教学研究有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实现由“控制者”向“主导者”的转变。一味强调教师的控制作用,学生唯命是从、言听计从,是难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的。而主导包括发动、组织、指导、调控、点拨5项。其中的指导集中体现了主导的特性。指导就是引领。这样,如何引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去替代教师发号施令,成为促进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关键。传统的教师角色以“能讲”为主要特征,新理念的教师角色以“善导”为主要特征。

第四,有效教学研究有助于改变教学的无效和低效,提高教学质量。长期以来,大多数课堂存在着无效和低效现象。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为我们研究课堂教学效益提供了一个最佳途径。在课题研究中,虽然我们很难打造出公认的最好课堂来,但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努力打造出相对有效的课堂来。

四、课题的论证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师生是建构知识过程的合作者,从这些新的视角出发,开发新的教学方法,谋求教学效果的高效益。从根本上讲,有效教学应该是一种建构性教学、策略性教学、真正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体现教师主体性的教学。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则认为每个人除了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以外,至少还有其他5种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在合理分析每个学生的语言、逻辑、运觉、节奏、交际、自省等多元智能的基础上充分备课,形成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其次应在以创新为目标,以问题为中心,以自主探究为基调,科学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形成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最后应围绕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进行多元化教学评价,形成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事实上有效教学就是学生多元智能得到有效发展的教学。

3、科学主义的代表人物加涅认为:有效教学的最佳途径,是根据所期望的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因为教学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的。加涅把一个人的学习结果分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态度三方面,认知结果又包括三个方面: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尤其是注重学生“大智慧”基本学习能力、创造力的发展,提倡“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而奠基;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品质的发展;关注教师的发展,倡导“在教育教学中享受人生的真谛”,与学生一起成长。

4、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其中有两个最为重要的标准:一是效果、二是时间。效果是以限定的时间标准为前提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通过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得到最大教学效果,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全面提高,不仅要知识,而且要能力,更要情感与态度得到提高和发展。

(二)政策依据

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改革的具体目标中第5条: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纲要》旨在积极倡导“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人们十分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是探索性的、自主性的、研究性的学习

3、国务院二○○七年五月十八日颁布执行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中的第2点中指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改进培养模式和教育方法,倡导启发式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接触实践。

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章教育教学中“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的第二十九条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义务第二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以上这些都要求教师要提高课堂有效性,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也为我们的有效教学课题研究提供了政策法规依据。

(三)现实依据

1、新世纪的基础教育需要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学,在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意在有效参与,保证质量,其中有效参与即指:诱发兴趣、激励参与、自主学习;保证质量即指:通过导思、导疑、导练、提高教学效果

2、现在学生课业负担重,部分教师乐于搞题海战术、机械重复,学生心力憔悴,有的教师上课满堂灌,板书整块黑板,学生听力疲劳,目不暇接,教师上课上得满头大汗,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课堂教学效果较差。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提高课堂有效性。

3、根据课题组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开展有效教学更的极强的现实性。

通过调查问卷,教师教学方式过于传统,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为主导,对学生主动性重视不够。原因是这样的课堂便于教师调控,有利于教师的发挥,但教学是双边活动,如果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就会出现“船上人不使力,岸上人挣断腰”悲剧,这样的教学当然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另外,教师对合作学习使用较少,对学生评价也不科学,导致教学的效果较差。这些都为课题研究的必要性提供了依据。

五、研究的目标及预期成果

本课题以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教学效益,建构有效教学的策略和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具体目标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通过课题研究建构有效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地将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工作实绩。成果形式是:《自强学校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标准》

二是通过课题研究总结出一套学校教学六认真评价激励机制。三是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小学数学及至各科课前3分钟有效教学氛围的营造策略。

四是小学数学四类课型的有效教学模式。

五是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促进教师在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中实现专业成长,力求培养一批校、镇、县骨干老师。

六、研究方法

1、本课题以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案例研究法是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出相应的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总结,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教学策略体系。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

调查法主要调查本课题研究之初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七、研究的过程和步骤

1、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10年1月到20014年6月共四年,分三个阶段来完成。

第一阶段(2010、1――2010、12)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组织研究人员对课题进行反复论证,制定课堂有效教学学生调查问卷和家长调查问卷,对全校学生和部分家长进行抽样调查,查阅文献资料,拟定实验方案,为课题的开展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规范学校教育科研的管理,成立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组。制订了自强学校教育科研奖励办法,完善了自强学校教师德能勤绩中关于教育科研的条例。课题组由校长唐承德带头任课题主研工作。

2、课题组成员参加有关教育科研培训,并培训本校教师,加强对科研的认识,提高教育科研素养。教科室利用教师业务学习的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科研的相关理论,丰富知识,掌握科研方法。由教科室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科研培训。

3、制定课题的学生和家长调查问卷,对学生和家长进行抽样调查,汇总调查情况,写出调查报告。按两个小组进行分工,低段数学组由巫仁秀负责,开展有效教学的教师问卷,并进行统计汇总,写出调查报告为课题论证提供一手资料。高段数学组由胡树林负责,开展有效教学的学生问卷,并进行统计汇总,写出调查报告。

4、请教研室的专家指导,帮助修订课题的实验方案。对初步完成的实

验方案,要请教研室的熊维平主任等专家进行修订完善。

5、写好课题立项申请书,向泸县教育局教研室进行立项申请,等待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

第二阶段(2011、1――2011、12)布点试验阶段,主要是选定好实验班级,分析当前课堂低效教学、无效教学甚至负效教学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探索出农村中小学有效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总结一套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农村中小学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建构有效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地将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工作实绩,研究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组织学校教师学习本课题研究方案,明确有关要求,安排第二阶段的研究工作计划。并确定为每月开一次科研工作会,组织所有主研协研人员参加。

2、选定3个布点试验的班级,向相关教师说明实验研究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使他们心中有数。具体是小2012级1班、小2010级2班和初2011级2班,确定的实验教师为胡树林、余仁英、陈言平

3、构建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将取得有成果以自强学校科研专刊的形式向学校教师宣传推广。教科室明文规定,每学期至少办两期课题专刊。

4、课题主研人员聘请进修校专家到我校对课题进行指导。计划每年请课题联系人对课题进行指导,形式包括课题组出去学习和把专家请到学校讲学的形式。

5、总结第二阶段布点试验成果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课题阶段成果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讨论研究,为课题全面铺开垫定基础。

第三阶段(2012、1――2013、12)全面实验阶段 主要工作是将第二阶段取得的成果进行提炼,总结出经验,使之更具操作性,并将前阶段的成果进行运用。

1.将教研组、备课组与课题组有结合,在常规教研中渗透和应用课题

组中取得的成果。

2.在教研组和备课组开展的平时活动中检验成果的有效性。具体是将这两年的教研和集体备课的主题确定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平时的活动就围绕这个主题开展。

3.每期进行一次课堂有效教学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收集评选论文,并向上级推荐发表,最终形成论文集。

第四阶段(2014、1――2014、6)总结阶段,主要工作是搜集汇编课题研究资料,撰写实验工作报告、研究工作报告、成果报告,申请验收结题,并将研究成果正式社会推广。

1、进行自我检测,汇总各项研究资料,包括教师、学生的文章、文集、学生个案,音像图片资料。

2、对实验成果进行整理分析,写出终结实验报告。

3、完善课题实验的档案体系。

4、申请验收结题。

八、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1、物质保证

为了课题顺利实施,课题组预计用于外出考察学习、进修费1000元,科研资料费2000元,培训费1000元,其它开支1000元,共需投入经费5000元。学校将给予充分保证。从本学期开始,学校还专门为每个课题每学期划拨500元作为科研专项经费,足见学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

为了便于查找各种资料和打印相关课题研究材料,学校还专门为教科室配备了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每学期都订阅了与教育科研相关的各种刊物来装备教科室。

2、制度保证

(1)为了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学校完善了教育科研的有关工作职责和制度。制订了《泸州市自强学校教育科研奖励办法》,为课题的成功开展提供了激励机制和相关制度保证。为了使几位主要研究人员有充裕的研究时间,在安排教学任务时都有所考虑,确保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2)要把课题研究放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同备课,课堂教学,本教研

活动和校本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养成时时有科研,处处有科研,事事有科研的良好科研意识,杜绝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相剥离的现象。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课题研究汇报课、自荐课、研讨课活动,在教学中要突出研究内容、研究的重点。我们要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一如既往地坚持开展教学案例的编制和教学反思活动。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加强同伴之间的合作。每位老师所研究的项目和子课题是各不相同的,但就重点课题而言,其研究的目标、思路、方法、步骤是一致的。

3、人员保证 顾问组:

吕操

泸县教育局副局长 杜作文

泸县福集镇党委书记

郑光明

泸县福集镇分管教育副镇长

指导组:

胡运清

泸县教师进修校副校长

课题联系人

李万富

泸县教师进修校教研室主任 熊维平

泸县教师进修校教研室副主任 李宗德

福集镇教育助理

领导组:

唐承德

福集镇自强学校校长

余仁英

福集镇自强学校副校长

研究组:

唐承德

福集镇自强学校校长

本科

余仁英

福集镇自强学校副校长

专科 莫德平

福集镇自强学校教科处主任

本科 胡

福集镇自强学校教科处主任

专科 张才刚

福集镇自强学校办公室主任

专科

胡树林

福集镇自强学校课题主研

专科

陈言平

福集镇自强学校课题主研

专科

巫仁秀

福集镇自强学校课题主研

10.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十

一、课题名称: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二、课题组成员:

实验总指挥:朱** 实验组组长:罗** 实验组副组长:*** 理论研究人员: 实验教师:

三、实验时间:2013年7月——2016年7月

四、课题研究和实验的目的、意义

1、课题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老师有效地改进教学行为,树立教学的有效性理念,让数学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加关注数学活动的组织,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内化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价值,发展数学意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

2、研究的意义 A、理论意义

(1)本课题努力揭示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规律,为大面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经验。

(2)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探讨课堂有效教学方法的理念,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案例。

B、实践意义

(1)转变教育观念。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行为转变的前提。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新课程,正确认识教学,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改善小学数学课堂环境。通过有效教学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小学数学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使数学课堂学习能充分满足师生的生活需要,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本课题的研究,力求教师掌握科学、合理、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最终实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目的。

(4)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本课题研究将学习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机制的因素,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数学教学和研究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5)培养学生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或任务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的自主定向;小组同学之间的分工、合作和互助问题解决学习;问题解决本身的探究学习;学生听讲、读书、实践操作、观察、思考„„在这样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进入有效学习的环境。

(6)创造有效学习条件,已有知识经验的价值研究。贮存于学生记忆中的原有知识、技能是学生新的学习的重要的内部条件,新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增长和改造,因此,学习活动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学新知识之前,首先必须激活学生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原有知识。让学生学会联系、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有效学习。

(7)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的学习效率与能力,激发起学习热情,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五、课题的理论依据

有效性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是一种教学思想,无数的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并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股研究的潮流,之后逐渐影响到我国(由台湾扩展到大陆)。孔企平教授在《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一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的关系,从中指出了有效教学的特征、原则和研究的具体内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中,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教学三阶段的实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阐述。专家们的关注,引领我们要直面教学现状,努力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策略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有效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让学生学得有效的,首先需要教师能唤起学生的“求知热情”。知识本无所谓情感和魅力,但有情的人能把无情的知识教得有情。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激励学生,要创造一种使学生心情愉快,能激起强烈求知欲的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才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智力才会活跃,思维才会始终伴随着课堂教学的“旋律”产生共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二)把握学生学习起点,确保教学有效进行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也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教师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容量是平等的,也是互补的,教师事先设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就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教师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才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三)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可见,教师创设的情境有效与否要看是不是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数学,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就是有效的情境。我在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巧设悬念。(2)媒体演示。(3)联系生活。(4)故事激趣。

(四)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理念认为: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不着力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育,只把教育当作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的熟练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因此,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分析。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展现自己的机会。

(五)巧妙突破难点,赢得教学真正实效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掌握最基础的数学知识,是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

(六)精心设计练习,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本课题的研究涉及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诸多方面。本课题从影响学生学习的客观因素和自身的主观因素两方面分析制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因。关注教师的集体备课和学生的课前预习力求提高课前准备工作的有效性。重点从课堂教学环境、师生沟通、教学方式等方面研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

学有效性的策略,并总结出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有效性方法。

七、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3年7月至13年9月)

(1).确定课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结合我校数学学科教学实际,初步拟定《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的课题,作为我校主攻课题。

(2).分解课题课题涉及多层面的问题,根据课题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教师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选取部分子课题加以研究,改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3).理论学习了解素质教育的要义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明确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改革的重要意义。

(4).制定方案征求课题组成员意见,制定整体方案讨论稿,对方案进行研讨、修改、定稿。

2、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6年5月)

(1).教学实践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六个方面的内容,每学期组织若干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

(2).案例分析结合每学期课堂教学实际,开展若干次说课、听课和评课,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3).交流小结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4).撰写论文每学期都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并依次补充,初步完成专题论文。、总结阶段(2016年5月至2016年7月)

(1).论文交流 对已撰写的论文进行充实、完善和交流。

(2).总结经验探讨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总结经验,准备结题工作,并为后继研究做准备。

(3).研究结题召开课题结题报告会,邀请校有关负责课题的行政领导和上级领导部门,对研究课题进行现场评审,鉴定和验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在研究的初期,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获取与本课题有关的大量研究资料,丰富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为课题研究人员的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方法的变革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访谈调查。调查法主要在该课题研究之初,针对本校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和访谈,总结出影响本校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因素。

3、实验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不同主题、不同角度的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探究如何从教学实践层面入手,提炼出适应本地区特点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体系。实验法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方法。

4、观察法。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观察法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表现进行观察、记录,以便在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分析,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5、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某一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相应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行为方式。

上一篇:聘任聘用实施细则下一篇:暑期实习生个人英文求职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