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班级特色的演讲稿

2024-08-17

体现班级特色的演讲稿(8篇)

1.体现班级特色的演讲稿 篇一

班级特色讲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来自大三家镇中心小学的邵鹤楠,现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班集体,学生成长于斯,变化于斯。在其中时,关心她,爱护她,为她吃苦,为她的荣誉而奋斗;离开她后,留恋她,想念她,回忆她,魂牵梦萦着她……这怀念的情感经过时间长河的冲刷,非但没有消失,反倒历久弥新。反复咀嚼着这段话,心里充盈着一种感动,让我觉得身为一名班主任的无上荣耀和无尽责任。

目前我已来到大三家镇中心小学担任班主任八年的光景了,八年的讲台生活,是一抹靓丽的风景,让我积累了很多经验,从实践中收获了很多。今年,我担任的是一年级班主任,因为班级大部分孩子属虎,巧的是我也属虎,所以同学们决定把班级命名为“威威虎班”,预示着我们从小不畏惧任何困难,勇敢前进!勿忘初心,快乐成长!

今天,我想从班级文化建设方面谈谈我的班级。由于孩子们刚升一年级,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我决定和孩子们一起营造一个温馨的家。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为了让孩子们成为班级的主人,我和孩子们一起创建班名,班训和班级口号。还会手把手的教他们扫地,擦桌子,浇花,整理图书,摆放桌椅和他们一起值日,从而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学生之间互助、友爱、合作,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一起布置学习园地,孩子们生怕自己的作品选不上,创作时那叫一个认真呀,看到园地上有自己的作品,真是开心的不得了。

为了让班级环境更好,还得到了家长的支持,这盆盛开的鲜花就是我班刘欣宇奶奶特意买来的,孩子看到奶奶为班级做了贡献,感到无比自豪。同学们看到自己的班级靠自己的小手打理的这么干净温馨,心里甭提多喜欢了,就连读起书来也更加认真了。

一年级孩子自控能力差,让孩子制作自我警示卡,贴到家里和班级的课桌上,时刻提醒自己改掉坏习惯,效果非常明显。

二、建设科学而规范的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人人参与讨论、人人参与管理;二是老师重指导、干部重督查、学生重参与。

在民主选举和推荐的基础上选举班委会成员,我班另外还设值日班长一名,由全体同学轮流担任,任期内(一天)行使一切监督管理职权,使班务管理透明化。

刘欣宇是我班的小多动,上学期上课不听讲,课下乱跑,不吃午饭,奶奶带她去各大医院检查,还天天中午来到学校陪护,但是我发现这孩子很善良,有集体荣誉感,我便采取小组管理机制进行纪律评比。半年时间的训练,刘欣宇真的有了很大的进步,学会安静的学习了,孩子奶奶为此感动的流下了泪。

三、构建丰富多彩的班级动态活动文化

开展演讲比赛,诵读比赛,文艺汇演等。另外还针对不同主题开展班队会活动。

孙常宏这哈孩子因为遗传,智力有点问题,我校开展领导包保责任制,郑校长负责孙常宏,因为孩子找不到郑校长办公室,每次都需要专人接送。同学们也不喜欢和她玩,通过“爱集体”主题班队会教育,同学们都主动帮助孙常宏,孙常宏变得更加开心自信了。

四、班级文化建设的小创意

十星级文明学生:遵照“尊重、公平、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多一把尺子评价学生就多一批好学生”新理念,我班开展十星级文明学生评选活动。分别是:学习星、劳动星、卫生星、纪律星、礼仪星、读书星、团结星、孝心星、节约星、进步星等。

刘浩月今年11岁,从小腿部患有残疾,但是他很乐观很自立,尽管走路总也挨摔,双手早已磨出了茧子,每次他都会靠自己的双手坚强地站起来。是我班当之无愧的“自立星”。

新三好学生:为了让学生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是个好少年,我班实施新三好学生评选。

尊师茶、文明袋、诚信包:尊师茶、文明袋、诚信包是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诚信教育的有效载体。为了体现对教师劳动的尊重,创设一种尊师爱生的氛围,我班开展学生轮流为任课教师课间备茶、献茶活动。试想:当课前候课或课后唇干舌焦、疲惫不堪的教师从学生手中接过一杯杯充满爱意的香茶时,这时教师心目中必定春意融融,必定带着“累并快乐着”心情全身心投入到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中。文明袋是上面印有“你丢弃的是垃圾,我捡起的是品质”的塑料袋,让学生统一挂在课桌的一侧,随时盛放自己学习、生活中产生的果皮纸屑,以利保持室内外的清洁。诚信包是为了方便师生在班里特设的无人看管的应急袋。里面装有学习用品,生活用品,还有医疗用品,以备学生急用。若属于耐用品的,学生用过后应及时归还,若属于易耗品的,学生使用后应及时购买补上。

师生道德长跑:班级可以开展“日行一善,周明一理,月养一习”的道德长跑活动。先做人后做学问。日行一善不要曲解为“每天做一件好事”这一狭窄的范畴。比昨天有进步就是善,自己事情自己做也是善,不为别人添麻烦还是善。周明一理就是让学生每周明白一个道理。月养一习就是每月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优秀不是优秀,习惯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威威虎班有信心做到更好,因为我们的口号是威威虎班,勿忘初心!勇敢前进,快乐成长!

2.体现班级特色的演讲稿 篇二

一、独特性

独特性,即不同与其他任何学校,具有明显的独一无二的特色。常言道,“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的世界上也没有两所完全相同的学校,这差异性也正是校本课程存在的理由之一。所以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首先必须充分挖掘学校的特色课程资源,激发教师的潜力,彰显社区以及家长的独特优势。

首先,挖掘学校的文化资源。既然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一种补充,那么校本课程就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教育的作用之一就是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课程又是教育的重要载体,所以教育的文化传承作用有且只能通过课程得以体现。因此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就是挖掘学校的文化资源,提炼符合学校办学理念的核心价值文化。

其次,激发教师的潜力。教育学博士徐玉珍说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让所有的教师都“站起来”。想要让教师“站起来”就必须给教师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激发教师的潜力,尊重教师的教育智慧,彰显教师在校本课程中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的地位和角色。

最后,彰显社区及家长的优势。学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国家社会密切相关,与所在社区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学校处于社区这一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的环境中,所以社区的生活性特色也无形中渗透到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广泛听取家长的心声,考虑家长的需求,彰显家长的独特优势,提高家长的积极性才能有效促进家校联合则。

二、针对性

针对性,即校本课程必须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的不同,使得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个性的差异和不同的发展水平的需求,所以,校本课程要关注个性,关注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开设多种类型的课程,学生可以参照校方提供的校本课程清单,从中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满足自身的个性发展去求。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追求之一,从而真正落实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的目的,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健康的发展,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

三、适应性

适应性,即适合于学校的各种现实条件和发展可能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其实赋予了学校一个创新发展的空间,让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客观办学条件确立自己的办学哲学,确定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涉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如学校组织机构、师资水平、课程资源等。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有从本校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学校的各种条件,做到真正的因地制宜,这样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在具有特色化的同时,也兼具适应性,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适应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适应学校的长远性发展,使校本课程能真正的做到,根植于学校,依赖于学校,服务于学校,彰显学校的活力和特色。

四、民主性

民主性,即学校要有一个民主自由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构。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校长是主导,教师是主体,学生是主体,社区家长是重点,所以校本课程不是某一团体或个人的教育研究成果,而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学校想要进行变革或革新,首先就要有一个民主自由的组织机构,让教师敢于发言,学生敢于说出心声,社区和家长敢于建言献策,营造一个真正的自由民主的学术研究氛围,尊重每一个人的智慧;其次要有个性化的管理机构,反对传统的集权领导管理模式,实行多级管理,教师、家长、校长三者之间能够进行不断的对话和合作,广泛征求专家、学生、家长、社区等方面的意见,通力合作,积极探索形成一种民主氛围。

五、开放性

开放性,即学校要有要有一定的包容性,课程内容能够总览古今,兼并中西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以地方文化为主要内容,但是他所设计的文化内容不应局限于风土人情、历史人物、民间艺术、传统体育、风景名胜等课程资源,还要从地方文化与历史、经济、社会生活相互联系的探究地方文化,探索学校与地方文化的时空互动发展,实现课程内容的开放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此外,在开发校本课程内容时,还应该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有关知识纳入教学内容;适当引进当前的国内外社会热点问题,先进的科学技术,前沿理论等富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做到博古纳今,环视全球。

六、多元性

多元性,即从多个领域开发课程内容、多个主体实施校本课程、多种方法评价校本课程。

第一,多领域开发课程内容。如果按照学生与世界的关系进行分类,可以把课程分为自然与科学、人文与社会、身心与健康、艺术与情趣、生活与实践等五大领域。其中,自然与科学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与社会体现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身心与健康体现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艺术与情趣体现的是人与文化的关系,生活与实践体现人与生活的关系。这五大类既确保了课程的全面性,也确保了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二,多个主体实施校本课程。成尚荣先生说,课程是跑道,课程是“机会”,课程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礼物”。这一观点说明课程是师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机遇。既然课程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礼物”,那么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就不应该忽视学生的主体角色。跬步课程的实施倡导师生共同参与,把教师和学生都视为课程实施的主体,追求多元的课程实施主体。

第三,多种方法评价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体现在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结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

摘要:现阶段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即在保证基本的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又给学校预留一个创新发展的空间,让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客观办学条件确立自己的办学哲学,确定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众所周知,特色化课程的建构是创立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主要载体。本文认为校本课程的特色应体现在独特性、针对性、适应性、民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六个方面。

关键词:校本课程,特色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首都环境建设体现文化特色的对策 篇三

城市文化是指具有城市特征的文化模式,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念结合而成的复杂整体,及其在城市物质空间和社会活动中的反映。城市文化也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个方面:一是城市格局、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人居环境等物质空间环境;二是非物质的城市风俗、习惯等,以及作为每个城市成员所形成的一些能力和习惯。

吴良镛先生认为,可以将城市文化分解为下列层面:

物质层面:属于城市文化的表层,包括城市形态、建筑设施、街区风貌、历史遗迹等;

行为层面:属于城市文化的浅层,包括市民生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中的行为习俗和特点,城市功能运转等。

制度层面:属于城市文化的中层,包括社会组织结构、规章管理机制与效率水平、城市文化艺术管理制度和机构等。

精神和心态层面:属于城市文化的深层,广义的心理观念包括道德观念、行为准则、政治观点、宗教信仰、伦理习性、审美趣味、文化艺术底蕴等。

事实上,这些层面往往是整体呈现、交互作用的,反映了城市文化问题的相当复杂性。

二、城市环境的文化特征

城市环境是城市居民所处的区域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居民生活和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城市环境是经过千百年来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而形成居民共享的公共环境,由自然生态环境、物质设施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三个子系统构成,三大环境系统中都渗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文化创造的成果。城市环境的文化特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城市环境的基底——地域特色和风景名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杭州之美在西湖,武汉之美在长江。城市所在区域的山脉、水系、动植物,四季的风光,以及独有的风景名胜,是城市环境特色的基底。北方的雄关落日,南方的小桥流水,穿越城区的大江,融入城市的湖泊,高低起伏的地形,恰恰是城市环境的独有特色,也是地域文化及风俗习惯的源泉。

(二)城市环境的灵魂——民族传统和文化遗产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常常体现在历史遗产之中。北京故宫、伦敦的泰晤士河畔、巴黎圣母院、莫斯科的红场,无疑是城市最富魅力的地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的根脉,在城池、建筑、园林、水系和胡同街巷上形成历史文化遗产,构成了城市环境特色的灵魂。

(三)城市环境的主线——城市文脉和公共空间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城市文脉是指一个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演变的脉络,体现为不同时期的城市格局和遗存相互叠加、累积,加上每个时代按照新的需求产生的新创造,形成的丰富的空间形态和建筑、园林、街景。城市环境的美丽在于保留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精华,特别是富有魅力的街景、广场、店铺等公共空间,提供有特色的交往、购物、娱乐场所。

(四)城市环境的生机——民俗礼仪和文明素质

荀子有言曰:“人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眺……不禁叹为之治也”。西方规划师沙里宁也说:“根据城市的面貌就能知道这里居民的文化追求”。市民是城市舞台上的主角。民风遗俗,节庆活动、婚丧嫁娶,是城市舞台上的精彩大戏。市民日常的行为举止,文明素养,则是城市舞台上的主旋律。浮躁、吵杂、拥挤和混乱,无疑是极不和谐的音符。

(五)城市环境的魅力——文艺展演和特色产品

纽约的百老汇、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维也纳的音乐会,巴西的狂欢节,苏杭的丝绸和评弹,是城市的文化名片。在全球化时代,奥运会等体育赛事,演唱会等文艺演出,交易会等产品博览,成为城市竞争和营销的重要手段,而在各类盛事中突出民族文化精粹,已经成为传播文化、吸引游客的有效途径。

(六)城市环境的品质——服务能力和人文精神

城市环境的主体是人,城市文化的核心也是人。美好的城市的共同特征是良好的城市运行能力,精细化的管理水平。运用现代科技提高承载能力是特大城市的必由之路,但是科技要为人服务,要更加关注对人性的深切关怀,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城市的公共精神还体现在对公共空间的重视,对多样性、差异性的尊重,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三、北京城市环境的文化特征

就城市环境而言,自然是其本底,历史是其根系,文化是其灵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北京,城市环境具有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融合一体、交相辉映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体现在八个方面:

(一)四季美景与山水名胜相映成趣

北京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四季美景各不相同。古时有“燕京八景”,其中四季之景为:琼岛春阴、居庸叠翠、太液秋风、西山晴雪。明代把历代都城的郊坛改为天、地、日、月四个坛庙,分设在城市四方,皇帝四季祭祀祈福的都城只有北京。北京二十四节气特色鲜明,正如乾隆年间就已有的“九九消寒图”,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就是冬至的节令游戏。由此可见居民对节令的感应已形成风俗习惯。

(二)古都风貌与城市色彩交相辉映

古都风貌是北京城市环境特色的核心。明清北京城(称旧城)位于城市的中心,面积62.5平方公里,是在辽、金、元时期北京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内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挂牌保护院落等。此外还包括与旧城格局相关的坛庙等历史遗存以及三山五园风景区、周边历史水系、军事防御体系、传统聚落等历史遗存等。

(三)城市格局与城市印象相通相印

城市交通格局清晰:城市道路方格网加环路和放射路的格局,以及正南、正北的道路走向,具有鲜明的城市识别特征。

城市功能格局鲜明:以天安门广场为核心形成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区、古都风貌旅游中心区;东单、西单、前门传统商业区;金融街、CBD现代商务区;中关村学院区和商务区等。边缘地区的居住区、40余个郊野公园等生态休闲区以及新城特色功能正在形成。郊区的风景名胜、生态休闲、公共服务等功能日益完善。

nlc202309010543

(四)风俗习惯与吃穿玩乐相互渗透

城市风俗是城市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着京味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目前北京所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包括主要的节日习俗: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风俗习惯与传统美食、音乐喜剧、品茶赏菊、登山赛车等各种吃喝玩乐紧密结合,还与旗袍、玉雕、雕漆、景泰蓝等服饰文化展演结合,带动老字号的传承繁荣,形成浓郁京味风韵。

(五)园林水系与文娱民俗融合共生

北京现有316个城市公园、绿地,其中登记注册的城市公园178个,面积6300公顷;国家级森林公园22个,占市域面积的3.72%。近几年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建成郊野公园81个,面积81103亩,基本形成“郊野公园环”。

北京的民俗活动,如春节庙会、十五观灯、清明祭祀、重阳登高等主要都依托公园进行。居民更是在公园扭秧歌、唱京戏、练武术,开展丰富多彩的晨练和晚会。近些年一些重大文化活动,如新年钟声在颐和园、中秋赏月在卢沟桥、“三高音乐会”在天坛公园、清明诗会在八达岭长城举行,使美丽的风景和美好的文化活动相互融合。

(六)文艺活动与文化设施异彩纷呈

艺术是城市最有价值的因素,文艺是城市文化的格调。北京不仅具有丰富的传统艺术,还保留了传统的演出场所,如老舍茶馆、天桥演艺中心等。近几年北京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十几处,天桥演艺区、国际演艺中心等高端文化艺术演出场所将不断涌现。北京拥有数量众多的博物馆,市级博物馆37处,众多的文化艺术展览不断呈现。

(七)文明素养与包容粗放并生并存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北京市常住人口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数为617.8万人,全国共有1194.6万人,占全国的51.7%。因城市居民的文明素质总体较高,地铁、公共汽车上车排队现象十分普遍,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现象较少。但是,随地扔垃圾、吃零食、中国式过马路、公共场合吸烟等现象仍普遍存在。城市管理粗放缺位现象在很多地区存在。

(八)庄重大气与破败粗犷相邻而处

北京的城市空间疏朗开阔,建筑庄重大气,但精致不足。城市干道道路宽度近100米,干道两侧的公共机构建筑数量较多,特别是政府机构、大型国企的建筑具有庄重大气的风格。但是,城市背街小巷经常存在脏乱现象。特别是旧城的大面积平房区,长期处于待拆未拆状态,建筑破败不堪,道路残次不平,产业低端衰落。

四、首都环境建设体现文化特色的对策

随着北京市民的生活开始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市民对人文关怀、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新形势下,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应该更加重视体现城市文化特色,营造保留城市美好的集体记忆的人文环境。

(一)塑造城市节庆民俗空间

北京市素有重大政治活动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的传统。建议将民俗节庆活动纳入城市美化的范围。在民族节日和重要节气日子,在城市公共空间营造民族节日气氛,体现对民族传统的传承。配合民族节日,整治和设计城市的节庆空间。节日到来前,组织民俗和艺术专家开展相应的景观设计指导,适当美化、装饰和整治节庆和民俗活动场所、路径、公交车和地铁站等,在城市广场、主要道路等公共设施处,悬挂具有民族特色的幡、旗、标语等。

(二)对重点区域的环境进行再设计

北京城市文化特色集中体现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各级公共活动(商业)中心、各类重点功能区内。着力改变历史文化保护区“因保而衰”、“过度开发”的两种状况,复兴旧城文化功能,发展旧城经济,开展历史文化保护区环境重塑。全面开展各级商业中心的环境整治,重点对机动车交通、慢性交通、公共交通场所、路径进行整治,同时对商业设施门前和城市广场进行环境设计,鼓励开设具有文化气息的咖啡厅、书屋、影剧院等。重点对CBD、金融街、中关村重要的公共交流场所,包括著名的酒吧、咖啡、书店等门前、临街道路的环境设计,突出区域的现代文化特色。选择重要地区重点的公共活动场所,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组织开展公共环境艺术竞赛,或委托著名艺术家进行环境和公共艺术设计,或动员著名机构(包括世界著名公司)设立公共艺术小品。将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路灯、公交站亭、果皮箱等)与区域环境进行一体化设计,可由区县自主选址设计方案,路灯、道路护栏、座椅等设施可体现区域文化特色。

(三)开展区域环境整治和特色塑造

按照尊重自然生态、体现文化特色、梳理服务功能的原则,划分不同区域,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对交通线路、公交站点、停车设施、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整治。对商业、服务业集中地区,重大公共设施周边,对其绿化景观、商业广场、街道空间、广告标牌等进行整体设计,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特色,特别是要梳理慢性交通系统和公共交通站点,体现人行空间尺度,突出人文关怀。

区域环境特色要问计于民,特别是文化、民俗工作者和老居民。已经消失的城市功能,可以在区域公园中再现,保留城市记忆,如广安门货站消失后,可在城市绿地中通过公共艺术留下城市居民记忆。

(四)提高特色休闲区的公共服务能力

完善滨河绿地、郊野公园的路灯、座椅、休闲亭阁、健身步道、骑行道、电影放映点、交流空间、区域文博、社区图书屋、风筝广场等服务功能,适当增加儿童游乐(免费和自助)、体育健身(如民族性梅花桩、投篮处)、文艺展出(健身、演出广场)等功能设施,设置体现传统文体活动、地区历史文化的雕塑小品。在公园和城市广场资助文艺院团进行室外文艺演出,让社区居民免费享用,特别是传统文艺、杂技、魔术演出。提倡公园、大学校园、城市广场划出专门区域,在固定时间,接受学生成年礼、婚礼、婚庆、名人纪念活动、室外演出等纪念活动的申请,如北大校园接受学校的成人礼仪式,如陶然亭石评梅雕像接受室外婚礼申请,让市民的人生节点与美好的城市景观结合起来,留下集体的记忆。

nlc202309010543

(五)让标志性建筑和景观亮出来美起来

城市文化特色来自于可见的文物古迹和标志性建筑。要提高文物古迹和标志性建筑的可见性,如北大红楼后面的图书馆和民主广场,即使仍被“求是”学刊使用,也应该把围墙换成通透的栏杆,让在皇城根遗址公园里散步的市民看到建筑和广场组合的美景。城市街道原有很多对景,多因建筑、道路上的各种障碍阻隔视线,不能让市民一饱眼福。要通过体验式的方法,设计机动车和行人可视的标志性建筑和对景,对这些对景进行再设计,提高其文化特色。公园等景观应该通过通透性的栏杆、中国式窗棂让美景透出来。将美好建筑门前的停车场移到街坊后面,将建筑露出来。将行道树好、尺度窄小、存在街道对景、沿街有标志建筑的街道改成单行道,控制机动车通行数量,提高景观的艺术性。鼓励标志性建筑和公益性设施进行适当改造,从而将广场对公众开放,设立适当的有棚空间,安放座椅等设施,营造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间。

(六)营造社区文化空间

社区环境治理的重点是三个地区,分别是社区商业中心、休闲广场、菜市场。社区商业中心需要整治机动车和慢行交通线路,让商业集中的街道以步行为主。整治商业中心两侧非必需的店铺和摊贩。完善社区休闲广场的环境,突出其文化特色,重点是体现人文关怀,增加必要的交往和休息设施。重点塑造菜市场的文化环境,通过公共资金改善菜市场的设施,增加必要的用水、垃圾收集和电子购物等设施,以及社区居民讨论做饭、美食的交流场所,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茶馆和咖啡馆,为中国美食文化提供交流、展示空间,也可提高社区中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口的饮食交流,促进饮食文化传承和居民文化融合。

(七)促进文化艺术活动与园林等公共空间融合

制定公共政策要求公园、城市广场每年举办一定数量的公益性或捐助性文化艺术活动,向市民发布公告,让市民享受艺术空间。接受学校、协会、票友和艺术团队的演出申请,让丰富多彩的文艺更加普及。改变目前公园主要由老年团体自娱自乐进行健身娱乐的状况,让高雅的艺术走近公园。随着中小学在校时间的缩短,可适当安排学生在公园从事文化艺术体育活动。

(八)加强对塑造城市环境文化特色的指导

可在首都环境建设委员会中成立文化特色专业委员会,由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文化、艺术、景观设计、民俗、园林专家组成,对城市环境设计方案进行指导。举办相关专家进行讲座,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京味文化认知水平。编制《美丽北京——城市环境文化特色案例》画册,分类展示首都环境的城市文化特色,对风景名胜、公园绿地、古都风貌、现代建筑、城市广场、社区特色等文化特色,进行解释和案例分析。如以王府井北段天主教堂的环境设计进行分析,为文物古迹融入城市生活提供范例。

(九)让公众参与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

在首都之窗等公网上开设栏目,开展“美丽北京”美景征集活动。向市民征集可改造的城市景观建议和方案概要,开展征集建议的评选,每年评出一定数量的方案由社区组织实施。听取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空间改造的建议,改变社区过度商业化的氛围,制定政策增加社区图书馆等文化、体育设施。

(十)持久开展公共环境意识和文明素质教育

向全社会公开公共财政支出。着力培养公共场所不吸烟、不扔垃圾、不吃零食、不大声喧哗、不拥挤抢先等“五不”习惯。着力培养守法遵纪的公共行为习惯,通过法律和执法手段,强化对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和曝光,必要时引入个人信用记录。着力推动社区服务企业遵守公共环境要求,包括停车入位、不向雨水口倒污水、不店外经营等,设立社区准入制度,由居民对这些企业进行监督评价。

(责任编辑:赵静)

4.办学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体现 篇四

人为本,育为谐

—浅谈学校办学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实施

学校是塑造人、培养人的地方,学校的办学理念决定着其所培养的青少年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我校的办学理念,通过几任校长的深思熟虑,不断完善,最终确定: “以育人为本,教学生做人,突出能力本位,教学生做事。”的办学理念。

什么是以人为本?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曾深刻指出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我校的办学理念中也明确了“以人为本”的涵义,那就是指以人的成长和发展为最终目标,尊重人,理解人,激励人,发展人。从学校的教育宗旨来看,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积极主动地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全面认识和了解学生

如果说人是社会的主体,单个的人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那么,学生就是学校的主体,每一个学生构成学校的最小单元。若是把学校看成是一个加工车间,学生就是这个车间的基本元素,不了解原材料的基本结构就胡乱进行加工制作,再好的机器制作出来的只能是不合格产品,甚至是次品。

我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尽快地认识和了解学生。做班主任时,我总是先让学生自由几天,这几天期间,我从不发号施令,也不会批评和表扬任何一个学生,学生往往有些奇怪,不知道班主任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但我自己目的明确,这几天时间要跟每一个学生面对面交流一次,在宽松的氛围中实施对学生的第一次火力侦察,掌握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目标、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心理素质、性格特征、个性特长等,并用一个专用笔记本对每一项指标分A/B/C/D做好记录。这样我就可以做到因材施教,也可以做到量才而用。

二、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全面关心和爱护学生

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是一个爱生如子的人,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衔半根草去!”是高尚的教育者的写照。但在关心和爱护学生上,许多人常常会走入误区:“严”是爱,“宽”是害,于是许多班主任一进教室就板着面孔,课室也许鸦雀无声,但学生往往在长期的压抑中爆发而生出许多莫名的事端;另一种情况是,心怕学生“脆弱”的心灵受到伤害,想尽办法为学生遮风挡雨,什么问题都帮学生扛着,其结果是学生“脆弱”的心灵更加“脆弱”。我想,全面关心和爱护学生,应该是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其正确看待问题、正确面对成绩和困难,更多要做的是激励、是发展。要做“慈母”,更要做良师益友。

全面关心和爱护学生,首先要做到公平公正,不偏爱,不歧视。全面关心爱护学生,关键是“关心”在点子上,“爱护”在关键处,也就是说切入点要选择恰当,不是瞎关心,不能溺爱。既要掌握火候,有时还要使用刚柔相济的技巧。

三、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人的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 从生物学的观点讲,人是一种有思维的、能创造和改变世界的高等级生命体,与其他生命形式一样它有着诞生、成长、死亡,所以说,人是自然的人。可正是因为人有思维能力,能创造和改变环境,随着人类思维力的提高,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今天,人对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依赖越来越大,任何一个单个的人可以脱离社会、脱离其他人而独立存活,由此可见,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自然属性只是表现为一种生命形式,而人的社会属性才真正地体现这种生命形式的特征和价值。

当然,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认识和理解得有一个过程,因为人刚诞生时还只是个自然人,只有在慢慢地接受知识、成长的过程中,完成向社会人的转化。因此,不少学生往往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而很少考虑群体的利益,这就不奇怪了。让学生认识人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可以明显地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生也往往会把“我的责任”时常挂在嘴边。

5.信访工作体现执政特色 篇五

时间:2010年02月24日 16时37分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记者 王楚 刘泰山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信”字是由“人”和“言”组成的,“访”字是“言”字旁加个“方”字,也就是说,党和政府设立信访局,就是要给老百姓提供一个讲话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信访部门是最能体现执政党执政特色的部门,解决信访问题就是不断改进工作、完善工作的过程“信访”这两个字很有特点,“信”字是由“人”和“言”组成的,“访”字是“言”字旁加个“方”字,也就是说,党和政府设立信访局,就是要给老百姓提供一个讲话的地方,而且是讲那些难以解决问题的话的地方。

信访部门是最直接联系群众、最直接倾听群众意见、最直接为群众排忧解难的部门,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的部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最能反映执政党执政特色的部门。在这里,能听到各种各样的群众意见和呼声,能听到政策执行过程中群众提出的合理化建议。重视信访工作就是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信访问题就是不断改进工作、完善工作的过程。

去年,是广东省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是政治上大事多、喜事多、敏感节点多的一年,也是社会矛盾集中凸显、信访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的一年。全省信访系统的同志们踏实工作,不断创新,全力解决新时期、新阶段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群众信访量大幅下降,把经济发展最困难之年变为信访工作最有作为之年,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实现并且超额完成预期目标立了大功。

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广东省依然会处在社会矛盾集中凸显期,各地各部门和信访系统要更加重视做好信访工作,为广东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作出应有的贡献。

进一步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使信访工作真正做到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经常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信访群众的角度去换位思考,以满腔热忱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适应新时期、新阶段信访工作的新需要。不断完善“网上信访”等新方式、新载体,要努力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变守门待访为主动探访,以加大矛盾纠纷化解力度,提高信访工作效能。

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使信访工作更有制度保障。要注意把工作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制度化、规范化,使其更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推动全省信访工作再上新水平。进一步加强信访干部队伍建设,为信访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信访干部要加强学习,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优秀典型学,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以后,不仅其他部门的同志要到信访部门来学习锻炼,信访部门的同志也要到其他岗位去锻炼学习,以努力打造一支能够更加胜任新时期新任务需要的信访干部队伍。

6.体现班级特色的演讲稿 篇六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含义

首先,人不但具有社会的属性,同时还具备自然的属性,自然属性主要是为了实现人的内在潜质的挖掘,促使人得到尊重和激励,而这种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其次,人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而主体性也是人在发展中的本质属性。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不能简单地把学生视为被管理、被塑造和被规定的对象,而是应该按照不同主体的不同特征进行方法各异的管理,体现人的主体性特征;再次,人需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生作为一个主体,在学校中不仅应该实现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还应该包括心理、精神、体质和情感等各个方面的不断完善,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从根本上说,社会的发展就应该被视为人的全面发展,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够在社会中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以人为本”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缺失性表现

1.强调社会价值,忽视个人价值

传统的班级管理工作一味片面强调社会和学校价值的实现,而忽略了学生个人价值的体现。事实上,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和相互协调的辩证统一体。只有兼顾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共同实现,不厚此薄彼,尤其重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的发展层面上的目标。许多班主任在开展工作时,视学生为工具,随意使唤学生,而不是从学生自身的发展来对其进行锻炼,这就是典型的忽视个人价值的表现。这种只强调社会和学校的价值,却忽视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的做法不仅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还阻碍了学生的进步。

2.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

传统的学生工作中,班主任教育学生个人利益要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有时候甚至要牺牲个人利益来实现整体利益。其实,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外,忽视学生个人的发展诉求是不对的,因为这样的教育往往会“使教育目标成为了一个远离受教育者自身发展实际与现实生活视域的空中楼阁”。换句话说,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素质背离了个体真实的内在要求,自身发展的诉求得不到真正的满足和实现,这种“大锅饭”方式培养的学生往往不能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根本原因在于班主任只看到了学生的共性,而忽视了个性,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积极主动性。因此,基于共性而制定的规章制度和一系列的目标,对于本身素质比较高的学生来说是能够简单完成的任务,但是,如果把相同的任务交给素养相对较差的学生,他可能就会很难完成。另外,个人的生活背景、成长环境、社会氛围都存在着差别,所以,对待事物的看法也是有所差别的。用相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个体,就会导致对个体特色的抹杀,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更不利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

3.重视政治教育,轻视思想、心理和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是管理中的全部内容,它可以作为实现思想教育工作的目标前提,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不仅包括对其进行政治教育,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心理和道德方面的教育。政治、思想、心理和道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内容,只有这四部分之间形成有机的整合,才能形成合力,对管理工作起到促进作用。但是,我国现在的学校管理只重视其中的政治教育,却忽视了思想、心理和道德的教育。

4.情感交流沟通缺乏

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化高度发展的社会,“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在社会上普遍流行,学生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功利化的影响,再加上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匮乏。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实现了最低的需求之后,就要追求更高的层次,而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高等级的需求就是人的情感需求。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情感上的满足,他们之间只是简单地实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并没有情感上的交往;以往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缺乏宽松、民主、平等、热烈的教学氛围,缺乏对受教育者人格发展的指导和激发情绪体验的方法,也是导致情感交流较少的原因之一。

三、“以人为本”理念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体现

1.以“以人为本”理念为指导,坚持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性

既然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辩证统一的整体,那么只有把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在人的发展层面实现既定的目标。所以,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就应该实行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可见,实践能力是实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集中体现。同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就是以人去开发人,以人去影响人,以人去理解人,以人去对待人,特别是关心人的心理和精神层面上的需求。班主任在管理学生的时候,要深入了解和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需求,并结合学校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实现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的有机融合和整合。

2.重视个性发展,体现“以人为本”

班主任在制定工作目标时,习惯从学生的共性特征出发,对于各自的差异性视而不见,或者重视不够,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激发和发挥,“一刀切”的方式是不能够实现管理的高效率,也是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的。所以,班主任在管理学生的时候,必须重视个性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确定管理目标时,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能“遥不可及”,也不能脱离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班主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并且一定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其个性化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办事作风,所以,当代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就应该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等方面出发,尊重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在管理过程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按照自己的思想来发展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实现自我甚至超越自我。同时,要适当地原谅学生犯的错误,要允许学生存在缺点和不足,因为,每个人都有弱点和缺点,班主任应该在重视其缺点的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实现自我的不断升华和人格的充分发展。

3.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强调“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优势主要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多方面的优势。但是,班主任在强调“以人为本”理念的同时,也不能为学生面面俱到地安排好日常生活和学习。显然,只有不断地锻炼学生的自立和自理能力,才能使学生全面地发展。素质教育包含的内容很多,不只是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班主任要适当地把握管理的尺度,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放任不管,应该给学生留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以人为本”

只有把理论内容上升为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班主任应该重视以上管理弊端,让自己成为具有先进人本教育理念的人,要注意把理论付诸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真正重视学生的个人需求和个性特征,从根本上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7.爱心在小学生班级管理中的体现 篇七

爱, 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一个班主任要做好本职工作, 首先要做到爱学生, 爱学生是教师更是班主任的天职。从表面上看, 它是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看, 它是教师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我们有责任把这种爱全部奉献给孩子, 这是当好一个教师的前提。一切最高超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方法, 都蕴藏在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之中, 没有这种“爱心”, 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试想, 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整天在妈妈的怀里摸爬滚打, 妈妈都不讨厌他,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妈妈疼他们, 爱他们, 毫不吝惜地把爱献给他们, 所以孩子们也就深沉地爱着自己的妈妈。笔者常想, 一个低年级的班主任要带好这些孩子, 首先就要当个好妈妈, 要像他们的妈妈爱他们的孩子一样。教师们曾经赐给班主任一个光荣而神圣的雅号“班妈”, 这个比喻对于低年级的班主任更是最确切不过了。低年级的班主任只有扮演好这个“班妈”的角色, 才能管理好班级, 提高班级的管理水平。

二、处理班级事务要“细心”

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更应有一颗纤细如发的心———细心。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年级的小朋友就好比一株娇嫩的花枝, 需要精心地培育, 才能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作为班主任更要全面地关心每一个学生, 从课内到课外, 从学习到生活, 从生活习惯到思想品德, 都要细心地照顾。教师对学生的爱, 就是通过热心地引导, 细心地扶持来体现的。刚入学的孩子是什么都不懂的, 需要我们把学习常规、生活常规、卫生常规、课间活动常规等都编成儿歌, 让同学们天天读、时时想、记在心、照着做, 并且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来进行训练, 细心扶持, 使孩子们初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三、教育学生要有“耐心”

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有短”, 一个班级有几十人, 免不了有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常会出现一些反复现象, 特别是有些后进生总是一进二退。对他们的提升教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持久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急躁, 要有耐心, 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循序渐进, 深入了解, 耐心疏导, 并通过目标激励, 兴趣吸引, 培养同学们的健康情操,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预期目的。在实际工作中, 教师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宽容。面对学生的错误, 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换位思考”、宽容大度、耐心教育, 争取和学生取得共同的认识,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以达到提高学习成绩和规范学生行为的目的。 (2) 真诚。在学生面前不摆出一副高人一等、盛气凌人的架势, 而是要随和、平易近人, 以朋友的姿态与学生们谈心、交心。 (3) 机会。诸葛亮擒孟获用了七纵, 教师对边缘生要多创造一些机会, 使其逐渐融入班级。 (4) 正能量。学习中, 让积极的力量来带动、影响他们,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课堂教学中应该“开心”

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快乐的环境, 把微笑带进课堂, 使课堂活跃起来, 而课堂是否活跃, 是由教师的情绪影响的, 上课的时候教师要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如果教师上课没有热情, 学生肯定是无精打采的;如果教师严肃有余, 活泼不足, 课堂总是带着“火药味”, 总是拉着长脸严厉镇住学生, 那么课堂肯定是像死一般沉寂。教师要满腔热情, 带着微笑走进课堂, 保持亲切, 和蔼的教学形象, 学生也会微笑着面对教师, 他们生就是教师最好的一面镜子, 这点让笔者感触最深。笔者刚刚接任四年级语文课的时候, 了解到这班学生课堂纪律差, 因而第一天便板着脸, 极严肃地给他们上了一堂课, 结果是整堂课学生一个个表情麻木, 犹如放在教室的树桩, 学生中没有一个举手回答问题, 整堂课死气沉沉, 压抑极了, 连自己差点都坚持不下来了, 更不用说从学生那里反馈本堂课的教学效果了。课后笔者向学生了解原因, 他们都说怕答错了挨老师的批评, 怕同学笑话。

五、荣誉面前应有“信心”

朝气蓬勃的班集体能为每一颗心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 默默无问, 无所目标, 连大人的锐气都会被磨光, 更何况孩子呢?无论是什么活动, 教师都要带领学生去积极参与, 并且定一个力所能及的目标, 鼓励每一个学生尽心尽力, 不轻言放弃。主题班会是我们第一次展示班级风貌的机会, 大家经过精心策划, 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听课教师的评价第一次让学生欢呼雀跃, 原来我们也能行。接下来, 无论是参加学校哪种评比活动, 学生们不再是事不关己的漠然, 取而代之的是迎接挑战的信心。每次活动结束, 学生会问“老师今天我们很棒吧!”这样的心叫共振。大家能为集体的进步而高兴, 为成为本班的一员而自豪。

教学工作是一项平凡、繁琐的工作, 也是一门艺术, 有规律可循, 但需要倾注艺术的匠心, 它要求凡事要从点滴做起、小事做起。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 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要当好教师必须要有“爱心”、“细心”、“耐心”、“开心”、“信心”, 所以笔者一直在用“五心”成就学生的未来。

摘要:“当一名班主任难, 当一名好的低年级班主任更难!”相信许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慨。是啊, 小学低年级学生, 从一个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孩童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要读书写字、受教师管教的小学生, 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往往会很不适应, 很容易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在汲取他人教育思想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应积累了经验, 并且得到良好的效果。

8.体现班级特色的演讲稿 篇八

一、笑对生活困难,坚韧不拔

1.从班级总体来看,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整个班级坚韧不拔的和谐班级文化和班风。

(1)我们班有一种制度——“生日大家过”:轮到某个同学过生日,全班一起帮这位过生日的同学买一块小蛋糕,同唱生日歌,为他祝福。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到班级温暖,也会减少部分学生受生活攀比的不良影响,在遇见生活困难时候就会把班级当成“家”,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学会了排除杂念干扰、树立坚定意志和笑对困难的方法——互相帮助和构建和谐温暖的“家”,因为班级所有学生背后都有一个永“坚”不“软”的后盾——我们的和谐班级。

(2)我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是文科班,以女生为主,所以班级有一种“柔性”,为了把班级建设成为既有“刚性”,又不失“柔性”的和谐集体,我充分发挥了班干部和班规的作用。每周由两位班长主持召开一次或者两次班干部会议,讨论处理班级一些事务,通过班干部会议,把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记载并交给我检查备案、同意,然后让班干部去实施。通过这种方式,班干部得到了很好的磨炼,使她们懂得了班级管理的一些艰辛和困难,从这些困难中培养了自己坚韧不拔的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个案看,有益的个体问题解决对构建和谐班级是一个非同小可的正面教育因子。

我班有一位女生,性格较为内向,成绩中等偏上,家庭经济状况很差,加上刚开学时由于急性阑尾炎开刀花费了家里一笔“不小的开支”,同时也因病耽搁了一个多月的学习。在身体恢复一段时间到校费了很大劲后,仍然没有赶上原来的成绩,有了辍学的念头。在和她谈话后,她在生活上有了很大的突破,现在她遇到苦难时不再说是一种烦躁,更没有打退堂鼓,因为她已经习惯了这种“困难的享受”。特别是后来,她的事情被其他同学知道了,无论是成绩后进的学生还是经济困难的学生都不轻言放弃!渐渐地,面对困难的时候,学生们更多的是用笑容回答,认真诠释了“坚韧不拔”在学生時代生活的新涵义。

二、于“柔弱”中坚持学习,迎接挑战

1.从班级小环境出发。

(1)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思想方向。农村的孩子只有靠自己努力和坚定的意志力,才能坚持学习,迎接挑战,走出去,创造自己美好生活。

(2)采取一切尽可能的措施,坚定学习毅力,改善学习环境。把班级一天可以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结合弱势学科和重要学科合理分配。大力表彰刻苦勤奋学习的现象和个人。班级座位安排上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和后进同学坐在一起,互相帮助,并成立学习小组互帮互助。

2.从社会大环境出发。

正视现阶段农村和城市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的现实。在农村,《2008年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显示,每5所小学不足一名外语教师的县,全国还有500多个。至于高考设置的其他不公平,如特长加分、各种比赛加分等更属于城市学生的专利。但是并不能向这种困难低头,我常常教育学生要端正好心态,坚定好信心,勇于迎接挑战,通过自己努力来改变不利环境,真正懂得于“柔弱”中坚持学习,迎接挑战的涵义。

三、学会感恩,懂得奉献

“学会感恩,懂得奉献”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思想素养,作为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思想教育环节当然不可或缺。5·12大地震,北川人民得到了党和国家、社会各界的大力关心、支持。为感谢全国人民对北川人民的真诚援助,无私奉献,北川人民正以真实的行动,向全国人民表达由衷的谢意。通过在群众中开展“五个一”活动,即:说一句感恩的话、端一杯感恩的茶、敬一杯感恩的酒、唱一支感恩的歌、送一幅感恩的锦旗。让感恩教育体现在细小的、实在的日常生活中。这已是北川人心中重建家园的“能量守恒定律”,对班级的管理更需要这种“能量守恒定律”。因为它能够让学生从主观意识上学会感恩,懂得奉献。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老师,感恩自己的同学,感恩自己的朋友,多想想他们对自己的付出,然后对需要帮助的人奉献自己一份微薄之力。特别是在学校举行为纪念5·12地震一周年捐款、看望养老院孤寡老人和义务打扫街道等感恩奉献活动之际用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践行感恩和奉献。

“北川精神”能够让班级管理有坚毅的灵魂可以追寻,有强健的体魄可以提炼。在一所农村学校的90后组成的班级中,需要有这种坚强的精神来导航。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和谐校园的建设,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和谐班级的探索,和谐班级的探索离不开“北川精神”。

参考文献:

周大平.《让优质教育资源造福更多的孩子》.《望》.2009年第21期,第19页

上一篇:《死海不死》教学实录(教师中心稿)下一篇:我写雪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