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精选8篇)
1.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篇一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问卷
尊敬的领导: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问卷调查。为了帮助在校大学生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听取您对高校培养人才方面的建议和要求,我们特组织了本次面向珠三角地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情况调查。对您所提供的信息我们将予以保密,不会对贵单位产生任何影响。再次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与帮助。
1、贵单位的性质是:()
A党政机关B科研设计单位C教育单位D国有企业E外资企业F合资企业G个人独资企业H医疗机构I其他
2、贵单位所在的城市是:()
A广州B深圳C佛山D珠海E东莞F中山G江门
3、您对近几年贵单位招收的大学毕业生的总体印象是:()
A 比较满意B 一般C 不满意
4、您觉得大学生在高校里培养的能力是否能否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A 能B 存在比较大差距C 基本能
5、从总体上看,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如何?()
A 主流是好的,大多数思想积极上进B 一般,有逐渐下滑的趋势
6、从总体上看,您认为当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如何?()
A 善于交往,人际关系十分和谐
B人际关系较和谐,偶尔出现的矛盾可以自己解决
C人际关系不和谐,不善于处理矛盾
7、从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角度,您认为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否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A能B基本能C基本不能
8、您对大学毕业生心理素质评价如何?()
A总体比较好B一般C比较差
9、您认为大学生毕业生目前最欠缺的素质是什么?()
A思想道德素质B人际交往能力C心理素质D专业知识和技能
10、您认为导致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
A社会大环境B高校C家庭D个人
11、您认为大学生不能胜任工作的主要原因是?(最多选三项)()
A专业知识欠缺B沟通及社交能力不够C职业道德欠缺
D学习能力不够E承受压力能力不够F外语水平不够
12、您认为导致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
A 高校不重视思想道德教育B 家庭环境影响
C 学生个人问题D 社会环境影响
13、您认为高校在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知识陈旧,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及变化要求
B培养模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C
您认为本单位聘用的大学生最有待提高的能力和素质是什么?(最多选三项)
A责任心B团队精神C道德诚信
D沟通能力E外语水平F自我管理能力
G创新能力H学习能力I承受压力能力
J职业知识K其它4、6、7、请问您认为应届大学生,除大学文凭外,哪些证书比较重要(最多可选择三项)A英语四、六级证B计算机等级证C奖学金证书
D体育文艺类获奖证书E报关、报检员证F注册会计师证
G“优秀学生干部”证书H驾驶证I各种专业人员上岗证书 J 其他
8、贵单位最欢迎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
A 责任心强B 胜任工作C 综合素质高
D 知识技能好E 其他
9、您对现阶段高校毕业生的看法有哪些(可多选):
A 能力知识宽而不精
B 实际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C 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不能很好的衔接
D 吃苦耐劳能力较差
E 不愿从基层做起且缺乏主动性
F 心浮气躁、要求过高和对自身素质认识不够
G 其它10、11、您认为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最重要的原因是:
A 能够给企业带来业绩B 能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C 能够和大家相处,关键时候能发挥作用D 不计较个人得失
14、请问贵单位会通过以下哪些途径招聘员工呢?
A猎头公司B人才招聘市场C招聘广告
D因特网E 自动上门求职F熟人介绍G其他15、16、请问贵单位要求毕业生拥有哪些经验?
A社会实践经验
B学生干部或社团实践经验
C企业实习或工作经验
17、请问贵单位对大学生下列哪些思想道德比较重视?(多选)
A尊敬上级B吃苦耐劳C有上进心
D谦虚谨慎E心理素质好F其他
18、您认为现时本科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前最欠缺的人文素质是什么?
A职业生涯规划指导B职业道德教育
C行业背景知识D职业礼仪培训
19、贵单位认为目前本科生学历求职者存在的最大问题是?
A眼高手低B经验不足
C修养不足D能力不够
20、请问对于专业是否对口的问题有什么看法吗?
A专业与能力同样重要,同等考虑
B能力比专业更重要,能力优先考虑
C专业比能力更重要,专业优先考虑
D有能力与潜力,专业是否对口不太重要
21、您认为在校大学生应该培养哪几种能力来适应社会?
A学习知识的能力B社会适应能力C交际能力
D组织管理能力E动手能力F创新能力
G心理承受能力
22、贵单位对目前所用大学生的能力水平的满意度是:
A很满意B基本满意C不满意D非常不满意
23、您认为培养和获得社会适应能力与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A社会兼职B毕业实习C假期实习
D参加社会实践活动E参加学生社团活动
24、您认为大学生怎样才能成功走进社会并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保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呢?
A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
B正确认识人的核心竞争力
C加强个性修养,提高人际沟通协调能力
D努力增强挫折承受力,勇于并善于走出困境
25、您认为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对策是什么?
A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程结构B加强社会实践
C注重大学生理想、信念和责任感的培养D加强人格锻炼
26、您认为高校人才培养存在什么主要问题?
A实践环节少B专业设置不合理
C忽视职业道德素质培养D教育理念陈旧
27、在众多的应聘者中,相同条件下贵单位会优先选择哪类应聘者?
A拥有各种资格证书的B拥有的姣好的外表气质C有工作经验 D曾担任过学生干部E专业对口F其它
28、请问贵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有哪些?
A 在最短时间内认同企业文化
B 不苛求名校出身,只要综合素质好
C 有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
D 有专业技术能力
E 有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29、请问贵单位对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有哪些要求?
A 要能承受起压力
B 要做到时刻保持心理轻松
C 不能因为挨批评而放弃
D遇到问题应该冷静对待
30、请问贵单位对大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哪些看法?
A 要懂得与对友沟通
B 要以集体利益为重
C 不能因为是合作而产生依赖
D 有问题应该做到即时与领导沟通
31、请问贵单位对刚毕业的大学生
A 完全接受B 基本接受
C 无所谓D 不接受
32、请问贵单位倾向于选择哪一类型的大学生?
A 心理素质好的大学生
B外型良好的大学生
C谈吐得当的大学生
D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
E 有责任心的大学生
33、请问贵单位希望大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A 专业技术
B 实践动手能力
C 谈吐礼仪
D 吃苦耐劳的精神
E 良好的心理素质
34、企业希望学校在职业教育中加大以下哪些方面的培养力度()
A动手技能B思想政治C职业道德 D专业素质E社会活动能力
2.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篇二
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的基础能力,才可能增加社会参与的广度,提高适应能力。培养沟通能力、交往意识是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
小学阶段是个体生命中极其重要且充满变化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小学生面临着学会如何独立自主的发展任务,也就是学会如何去适应社会的重要阶段。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其社会适应性的增强不仅对其自身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也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目前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是:
1.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一般
据调查了解,一半以上的学生来自“四二一”式的家庭,他们与长辈生活在一起,六个大人照看一个小孩, “隔代亲”的现象较为严重,从来都不让孩子沾一点家务,甚至最基本的洗脸、穿衣等事情都由长辈们代劳,而收拾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去商店买东西自然也是大人的事。长辈们带孩子往往重养轻教,这些小事对家长来说是举手之劳,对孩子来说却是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锻炼机会。
2.社会交往能力一般
一方面现在绝大部分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具有特殊性,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因此,他们不善于体验共同享受的欢乐, 缺乏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在家庭中形成的这种唯我独尊的个性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小伙伴和谐相处,不会谦让,缺乏爱心, 不重视他人的感受,不尊重他人的权利。一旦触犯了自己的利益,往往会有过激的怨恨甚至攻击行为。这种折射现象反映了一些学生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协作,甚至对于合作性质的活动有抵触情绪,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不乐于与人分享,也不懂得如何分享。
另一方面学生的社会生活圈子有限,交往的机会少。经常接触的也只是老师、同学或者家人,在狭小的交往空间中,他(她)们的交际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影响交往技能技巧的养成。同时现代家居形式的改变,特别是城镇,使小学生交往的物质空间和环境受到制约。更有甚者,随着升学压力的加剧,家长往往强化儿童的“学习”意识,淡化儿童的“社交”意识,人为地剥夺了小学生本应获得的“交往”机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造成了小学生人际交往的不良。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些条件,提供一些空间,给予一些指导,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或者略微的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活动中让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在活动中成长。
现在每逢节假日很多孩子都会随父母外出旅游,一路上孩子既不用考虑吃、住问题,也不用考虑交通问题, 孩子无忧无虑地享受着父母带来的一切;又如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春、秋游活动,这也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好,随身物品也是在父母的协助下准备好的,在老师带领下的集体活动。所以对于孩子来说,旅游是开心、快乐的事情,花心思动脑筋的事情是大人们做的。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让孩子不仅能感受到旅游的开心、快乐,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能体验到大人们在规划、 筹备旅游时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笔者精心设计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狼山自助游”,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能关注生活、适应社会,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成长,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组织规划能力培养
1.借助经验,初次规划
学生面临的第一个考验是:独自去旅游,需要做什么准备?这个并不难,绝大部分学生都曾经跟随家长外出旅行过,耳濡目染,都已有了这方面的经验。经过交流讨论后,学生很快总结出三方面:随身物品、旅游经费、旅游行程(路线和时间)。
2.小组规划,取舍得当
随后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份随身物品清单:启动资金每人20元、便携水杯一个、面纸一大包、卫生纸一包、 挣钱工具、晕车药一盒、创可贴一盒、驱蚊水一瓶、雨伞一把、旅行背包一个、垃圾袋一卷、地图一份、指南针一个、墨镜一副、望远镜一个、数码相机一台、耳机一副、平板电脑一台、智能手机一部、移动充电宝一个、手表一块。让学生每人从中选择五件物品随身携带,四人小组总共只能选择20件。
面对清单,不少学生根据个人喜好立刻做出了选择,这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一个小组只带一把雨伞、一个便携水杯,忘带背包……经过交流评价后,很多学生重新进行了选择。学生通过交流让每人的随身物品达到最优效果。
当然了,计划没有变化快,学生在实践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求:学生能在小组中合理分工,明确各自职责;在尽力完成自己任务的基础上,乐意帮助同伴,能主动承担公共职责;在小组内,能民主平等地参与研讨,友好地与小组成员交往,尊重关怀他人。
如:在选择“随身物品”的时候,小组的选择中会出现“合用”这个词,如雨伞、背包、地图……这是一种集体意识的体现;再比如关于“晕车药”,不是所有孩子都晕车,但是只要组内有一个人晕车就需要带上,这就是关怀他人的表现;再比如在学生解决经费不足问题上,需要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能力合理分配工作,甲说我嗓门高就负责吆喝招揽生意,乙说我数学比较好负责做会计,丙和丁说我手工做得好负责制作产品,这样一个小小四人组就出现了生产、营销、结算……这样的商业模式,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团队合作能力还体现在旅行途中,大家一起行动,彼此关照,不随便落单。
三、交际沟通能力培养
1.和同学的沟通
很多时候,组员之间的意见是不统一的,需要彼此互相沟通,要能聆听别人意见,接受别人的建议,当然也可以提出质疑。比如:在关于交通工具的选择上,就会出现不同的意见。甲同学认为:乘坐公交车省钱,把钱用在午餐上;乙同学认为:乘坐出租车省时,午餐随便吃点简单的就行了……这时候就需要小组内进行协调了,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或者接受对方的建议,又或是采取折中的办法。
2.和陌生人交际
在旅行途中,学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陌生人,如公交车司机、出租车司机、超市售货员、景点售票员、景点游人等。如何和这些人沟通,则考验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对于有的学生与他人沟通是需要“鼓起勇气”的,跨出那一步非常关键。
四、自我反思能力培养
整个“狼山自助游”实践活动分三个阶段实施:活动准备阶段(筹划)、活动实施阶段(实践)、活动总结阶段(反思)。前两个阶段结束后,需要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
1.能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正确认识自己,对别人的批评能虚心接受。
2.乐意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对自己存在的不足能以积极的态度拿出整改的措施;征求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活动的成功与失败不是最关键的,只要能通过不断自我反思就能获取生活的经验,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
3.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篇三
摘 要: 高职院校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主体人才力量。他们的整体素质高低和社会适应能力强弱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好坏。本文从什么是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入手,探究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最后提出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方法,从根本上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并最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 社会适应 现状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才,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社会适应能力强弱将直接关系着个人的前途、国家及社会的发展。因此,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将对这一问题产生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只有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现状有一个客观整体的认识和了解,才能有的放矢,真正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最终推动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一、什么是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学认为,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人接受社会生活、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过程。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指大学生离开大学校园走上社会,根据社会需求及时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外在的客观条件的变而变化,个人与社会之间是一个动态的调节变化过程[1]。大学生踏入社会后通过逐步了解社会需求改变自己,以达到与社会相适应。
二、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探析
1.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个微缩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每个家庭成员首先要面对的社会关系。作为这个微缩社会的核心成员,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施教义务,从孩子的言行中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消除那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于萌芽状态中,进而教育孩子正确处理事情的方法。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首先是从家庭教育中学习和建立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是否存在形成缺陷,将在今后复杂人际关系处理中表现出来。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现在大学生平均入学年龄不足二十周岁。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大部分就没离开过家,缺少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更不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他们遇到问题时总是第一时间想到寻求家长的帮助。家长由于过分溺爱孩子,舍不得孩子吃苦,包办孩子的一切生活琐事。更加造成了当今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缺失严重。
2.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教育过程。学校不仅教给我们科学文化知识,更教会我们尊老爱幼、正确合理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能力和技巧。
学校也可看做是个小型的社会,各种活动同样需要学生间相互配合团结合作才能完成。活动过程中,需要活动参与者根据实际需求并按照特定的规章制度有序进行。在学校这个微型社会圈里锻炼每个学生的交往能力、社交能力、规范意识等各种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不断学习、不断适应,最终提高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水平。
鉴于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缺失问题,很多大学生身心发展不足、社会适应能力缺失。这种状态如果不及时引导并加以纠正,很可能最终造成孩子的性格缺失、人格缺陷。从这个角度看,学校教育的作用则尤为明显。通过学校的集体教育活动,让每个大学生意识到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从而引导他们学会正确认识自我,理解集体的关系,并最终学会团队协作、互帮互助、信任体谅。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对于一个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塑造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3.自身因素
(1)心理素质差
当今社会对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自信乐观、自我调控、人际交往等正逐渐成为大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这也对他们今后的择业、就业、工作都带来非常重大的影响。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不容乐观,从而导致他们错失就业机会。
(2)就业观念落后
在现如今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就业大众化的趋势之下,仍有不少大学生固守“精英择业”的理念[2],在择业时不屑那些低门槛低收入的职业,认为学了什么专业就必须要对口择业,把所学专业当成固定的择业标准,这就造成了一大部分大学生择业定位不明确,就业率低,更无法开拓个人的就业空间。
(3)理论与实践脱节
当今社会所需的人才多为实践型人才,而大学生多数是没有从业经验的,他们只是有理论数据,缺乏实践经验,以至于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还必须重新学习和积累各种工作经验。这样既增加了企业用人成本又造成了个人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凡此种种,都突出表现了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缺失的现状。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适应适应能力的方法
1.立足实际,认清不足。
现在的大学生一般都非常自信,敢于挑战,做事情非常自我,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所以,作为社会新生力量的当代大学生,尤其刚走出校园的大学毕业生更应该立足现实,认清自身的不足,踏实学习,从头做起,以示弱的态度对待人和事。这样才能更快地融入新的环境、新的工作、新的人际关系,从而尽快提升自己。
2.适当控制个人情绪。
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来自家庭亲人的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当他们走入校园,或者到完全陌生的环境工作,势必不能适应这种完全陌生的环境,在这里没有了呵护、溺爱,有的只是残酷的竞争。因此,他们务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最快的速度适应陌生的环境,融入新的人际关系中。
3.坚持再学习。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尤其如此。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不可能一劳永逸地适应现实社会的需求,这就决定了大学生走出校园以后还要积极学习自觉充电,坚持读书。这样才能避免知识的断层,才能有效衔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3]。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存在诸多方面的欠缺。势必要求他们从各个方面完善提高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坚持学习、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立足当前认清自己的不足,用心做好本职工作,从而最终提升大学生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雁.高职学生就业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2]唐红娟.大学课堂中自我和谐认知与社会适应性渗透教育.中国成人教育,2011.
[3]梁晓燕,章竞思.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性.中国高教研究,2002.
4.浅谈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篇四
浅谈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社会适应能力差已成为当前许多大学生的一个通病,直接影响初次涉世大学生的各项能力水平的发挥.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生活环境中为达到与所处环境的.和谐状态而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针对社会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提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方法.
作 者:占倩倩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湖北,荆州,434023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
5.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篇五
伴随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来自社会的各类挑战、机会也不断增加,如果一个人没有强而有力的自信心则无法面对生活与工作的各种问题,让自己无法得到理想发展。体操教学活动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这样针对不同难度动作和不同学习个体,将复杂动作简单化,由易到难,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机会多了,因而他们几乎都充满着自信心。因此体操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取得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能优美完成高难动作者,会得到他人的赞扬、教师的期望,因而学生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欲求发展高难动作,在克服一定的困难,完成一定的任务之后,当自己的表演和无人超越最终赢得了他人的赞赏时,学生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而当这种快乐慢慢积累后就会转变成自信心,从而带动自己综合素质及其他方面的一起提升,最后达到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3.2注重对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培养
因为当前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同时因为社会、家庭等不良因素影响,导致很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缺少互帮互助的意识。体操教学动作的难度性和危险性,在教学中决定教师广泛采用保护与帮助的教学方法,就需要同学间进行传帮带,最终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由于学生各方面原因造成学习技能差异,课上课下要求学生相互指导,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达到共同进步;专门器械练习时,器械傍边必须有保护者才能练习;比赛时,要有场外的指导才能帮助队员看清自己的不足;团体比赛是要大家形成合力,这样才可最大限度提升战斗能力,并得到最后的胜利。所以体操运动的保护、帮助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团队精神的培养。在未来的社会,是需要有团结、合作的意识的工作人员,不管是何种事业,其成功都无法离开团结、合作。因此培养大学生团结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在体操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及不足所在,同时决定运用哪种方式来提升自己的优势并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的是促进人不断形成自我认识,进行自我优化,同时也可通过体操锻炼让人形成及发展个性和实现人社会化的过程。
3.3优化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
坚强意志品质就是克服困难、并且完成各类实践活动的条件。坚强的意志品质包括了自制力、果敢、独立等。根据意志的特点及学生意志的特点,教师需要在体操教学过程中合理、科学设置一定的困难,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品质进行磨练。同时,还要袦学生当前水平以及发展水平间差异性,以此来引导学生意志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品质。比如说在目前的高校体操教学当中可试着融入现代舞蹈或是各类器械组合的成套动作,以此来提升教学宾难度。当学生在遇到困难或是受到挫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指导,例如方法的指导、适当降低练习的难度等,并且鼓励学生战胜困难,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此增加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促使其持之以恒,从而磨练其意志。要让学生经过自己的辛勤努力并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之后才能把教学任务完成,进而促进其意志品质的发展。
3.4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如今社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创新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被列为新时代人才所必需的基本能力。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我们国家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体操教师需要依靠体操教学的优势、特点,在体操教学中合理设备激发起学生创造性的情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在体操教学当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独立的创新技术组合,包括表演的形式等,同时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身体条件以及知识储备对所学知识和技术进行再次的思考,分析动作的合理性等。只有这样的慢慢积极,才能有效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结语
6.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篇六
摘要:文章通过对学校体育的作用,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质的理论分析来阐述学校体育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及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社会适应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因此,分析和研究学校体育中如何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已经成为体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新问题。本文即通过对学校体育的作用、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质的理论分析,来阐述学校体育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及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一、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问题的分析。
(一)学校体育的作用。
学校体育的目的同学校的其他教育一样,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学校体育并不同于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学校体育是讲团队,讲协作,讲平等的一种教育活动,其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教育属性。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不管是课堂体育教学或是课外体育活动,由于体育具有实践性、技能性、竞争性、游戏性的特点,往往需要同伴间互相配合,团结协作及一定的行为约束才能完成。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同时体验运动的愉快情感,对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遵纪守法,公平竞争、顺应社会道德规范的好习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社会适应过程的实质。
社会适应过程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社会适应过程实质是一个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一个生物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他必须适应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变化,他要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逐渐形成自我观念,协调人际关系;他要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学会承受各种挫折;他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各种冲突,并学会理解和妥协,合作与竞争;他要学习各种规则和价值观,这种不断学习,不断调适的过程就是一个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个体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三)学校体育与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
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参加者往往要根据需要担任某项体育运动角色,并按照一定的体育规则和体育道德标准进行体育活动,而这实际就是一种社会活动的缩影,是学生最早接触的社交场所,这对学生尽早的接触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二、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
(一)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增强学生调控自己行为和态度的能力。
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参加运动竞赛中,学生往往情绪高涨,潜意识和潜在的思想作风很容易完全的表露出来,而在规则,裁判,舆论,精神文明规范等有效的教育措施下,学生就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规范的约束。学生的规范意识会逐渐增强,学生将逐渐学会在规范的约束中进行体育活动,而这种体育教学过程是在极为自然,生动活泼的运动中进行的,因此具有良好的效果。在运动场上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服从裁判,礼貌待人,顾全大局等好作风。这些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集体活动中形成的规范意识有助于学生一般行为规范意识的形成,因此,学校体育有助于学生法纪观念的形成,对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和心理承受力。
当前,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的比例相当大。由于家庭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致使这些独生子女在身心发展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当他们在某一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导致人的性格偏离正轨,影响以后的生活和学习。而克服障碍和挫折正是运动行为的一个显著特征,同时体育的实践性、技能性、竞争性和规则性的特点也决定了体育活动更多的表现为不断遭遇障碍和挫折,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和提高的特色。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不单纯只是运动技能的传授,对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创新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也同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体育课程学习区别于其他许多课程学习的显著特征就是体育课程学习的集体性。因此,体育课程学习对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团队行为具有特别的、其他课程学习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团队精神对于大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通过集体项目的学习和竞赛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团队的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正确的交友,正确的处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团结友爱、关心支持、鼓励帮助、尊重信任和理解体谅。对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校体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一)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1、体育教学中常可以用到一些特殊的教法,如保护帮助, 双人练习与群体练习(合作与对抗的)等。在这些练习中,学生之间的接触程度是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学生随时会和一些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同学结为组合,进行对抗或是合作的练习,在练习中,学生扩展了自己的交往范围,学会互相协作,帮助,体验助人与被助的快乐。
2、利用体育的竞赛特点,要想在体育比赛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在同学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自由、坦诚的人际交往关系,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这些心理品质的培养,无疑会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
3、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进行体育游戏就必然有同伴、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学生一方面表达自己意愿,另一方面也要理解他人的意思,并做出回应。学生在体育游戏中会形成两种类型的交往关系,一种是现实的伙伴关系,一种是游戏中角色关系,但无论哪种交往关系都为学生的社会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竞争是推动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学校体育教育在体现人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方面最具有说服力。
1、体育竞赛对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体育竞赛是最直接,最不加掩饰的竞赛方式,呼唤着人的本质力量。在体育竞赛中,可以酿造一种紧张的竞争氛围,激发学生对竞争的热忱,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潜力,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遵守规则,对学生个体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对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2、在一些集体项目的竞赛中,来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如球赛,接力跑,体育游戏等活动中,让同学之间互相理解、鼓励、配合与支持,切忌埋怨、责备,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良好的合作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感。
(三)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
学校体育中的各种集体活动,都有其特定的规则与要求,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学会服从法纪,约束自己,公平竞争,懂得必须克制越轨行为,必须在规则的约束下与他人进行竞争或协作。所有这些,对培养大学生的自制能力,遵纪守法,顺应社会道德规范的好习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结论。
7.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篇七
1999年我国对大学生的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后, 各地方高校都纷纷走上了扩招之路, 计划招生数相比往年逐步增加。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 无论是研究生、本科生还是专科 (高职) 生都面临着就业压力, 而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 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由此,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职业规划, 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已经做好了相应的职业规划, 甚至出现了越来越多专门做职业规划的机构。但很多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实际的工作并没有达到职业规划的预期目标。很多职业规划中以为地强调需要怎么做, 需要完成什么, 但是具体完成的效果并没有考虑在内, 主要因为大多职业规划都忽视了学生的个人适应能力因素, 目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处于中等水平, 尤其是心理适应能力和人际适应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本次研究是以社会适应能力为切入口找到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欠缺, 分析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职业规划的深层次关系, 并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 探讨性地提出提高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 合理做出职业规划的建议与对策。
一、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职业规划的内涵界定
(一) 对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
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满足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需要的能力, 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良好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的全方面的综合素质。
(二) 对职业规划的研究。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 是指由专业人员根据事主个人的主观条件和客观因素进行科学测定和分析, 然后为事主确定个人职业方向和工作目标的过程。从这一定义出发, 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 是事主本人的主观条件和外部客观环境。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 是为了帮助事主确定未来发展的职业方向和工作目标。
二、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证研究
(一) 问卷设计与调研
首先为分析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基本情况, 自行编制整理了《大学生职业规划与社会适应能力调查问卷》。问卷包括12道题目, 分别划分了三个维度。问卷由三部分组成, 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 问卷具备良好的信效度值。
为确保调查对象的广泛性和准确性, 根据不同的高校类型、学历层次等因素对以上海几所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 以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研, 共发出问卷200份, 回收问卷181份, 问卷回收率为90.5%, 其中有效问卷181份, 有效率为100%。同时, 为了深入了解上海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等情况, 对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进行了访谈, 试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社会适应能力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二) 数据分析
1.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总体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 上海高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水平整体中等, 均值为3.08。在心理调节适应和社会环境适应方面分数较低, 说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2.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1) 在生源地方面的差异检验。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社会适应差异检验显示 (表2) , 社会适应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上海生源大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非上海生源大学生。
(2) 在学生干部方面的差异检验。对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差异比较, 分析统计结果表明 (表3) , 非学生干部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所有三个维度明显低于学生干部。
(3) 在学历水平方面的差异检验。统计结果表明 (见表4) ,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总体水平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具体表现为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要高于本科生和专科生, 本科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要高于专科生 (见表4) , 可以得出学历越高, 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
(三) 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 上海高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水平不是很高, 人际交流适应能力、社会环境适应能情况不容乐观, 尤其是心理调节适应能力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说明目前上海高校大学生在面对社会的过程中, 心态波动比较明显, 与职业规划上所预定的情况大相径庭。
三、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对策研究
(一) 大学生应当首先做好职业定位。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特长特点制定合理的计划。学生应摆正心态, 尽快与社会接轨, 主动锻炼自己, 在工作中不断进步, 努力完成自己职业目标。大学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知识和能力等, 全面正确地剖析自己, 并且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 应把个人能力、职业方向、就业目标与社会实际要求相结合, 主动学习和了解就业相关政策、求职方法、市场需求等信息, 端正就业观念, 避免择业过程中产生从众、盲目等心理, 提高就业成功的概率, 顺利走向社会。
(二) 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解决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如紧张、困惑、迷茫、自卑等, 能够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 使其能够用更好的心态去面对就业问题, 同时也能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自身角色的转变, 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 学校可以把社会适应与职业规划相关课程纳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中, 社会适应指导课的课程设置既要注重对学生人际交往、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 也要注重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学校要引入更加专业性的职业规划教育模式, 应鼓励开设职业规划发展相关课程、邀请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举办一系列专题讲座等。在考虑学科体系结构、文理科专业设置时, 也要考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来进行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 既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 增强大学生未来的适应能力, 又要加强高年级的专业方向灵活性, 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针对性。同时学校方面也要建设严格的师资选拔制度, 建立专业的教师队伍, 对学生职业规划方面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并且专业地解决。
(四) 社会在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方面, 要更多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研究, 投入人力和物力, 搭建职业生涯指导平台和服务体系, 实现就业信息化、全程化、专门化、专家化。同时, 社会各界的媒体也应该对当今大学生职业规划进行高度的关注, 增加社会对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对职业规划的合理性、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进行广泛的传播。
摘要:社会适应已成为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帮助大学生完成合理的职业规划过程中, 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充分纳入考虑至关重要。本文试图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研究进行归纳, 以上海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以社会适应能力为切入点, 提出从社会适应能力视角来研究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新途径和新对策。
关键词:社会适应,职业规划,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裘慧冬.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3) :66-67.
[2].朱金玉.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影响[J].现代企业教育, 2014 (4) .
[3].陈莉.浅谈如何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J].东方企业文化·教育产业, 2012 (1) :90.
8.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篇八
一、生活教育的实质和特点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释义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他用英文表达为:life education means an education of life,by life and for life.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的实质是什么呢?
1.生活教育必须关注生活
陶行知指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他在总结生活教育化工作时说:“在这20年当中,应客观环境的需要,我们发动了四个教育运动:即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这四个运动是一个运动的四个阶段,这一个运动便是生活教育运动,也可以说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过渡到自由平等的国家教育运动。”从当代教育学原理分析,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生产力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可以反作用于社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強调关注社会生活,以社会生活作为时代教育的基础和依据,从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视角阐释了教育的基本理论。
2.生活教育必须依赖生活
陶行知认为:“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我们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他又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陶行知为什么始终反对“老八股”和“洋八股”呢?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老八股”与民众生活无关,“洋八股”依然与民众生活无关。他指出: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生活教育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制造生活工具,运用生活工具。依据陶行知先生的表述可知,生活教育来源于社会生活,依赖于社会生活,并以生活工具为中介为生活服务,一切脱离社会生活的教育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再次,生活教育必须为社会生活服务。陶行知先生批判当时的知识阶级,劳心而不劳力,读书而不做工,成了“书呆子”。教书者“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书者“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他们充其量只做一个活书橱,充其量贩卖知识而已。陶先生认为,生活教育不是上层建筑,而是下层建筑。“何以呢?我们有吃饭的生活,便有吃饭的教育;有穿衣的生活,便有穿衣的教育;有男女的生活,便有男女的教育。它与装饰品之传统教育根本不同。它不是摩登女郎之金刚钻戒指,而是冰天雪地下穷人的窝窝头和破棉袄。”所以,他把生活教育视作“下层建筑”,而且对生活教育充满信心:“生活与生活摩擦才能起教育的作用。我们把自己放在社会的生活里,即社会的磁铁线里转动,便能通出教育的电流,射出光,放出热,发出力。”
那么生活教育的特点又是什么?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之特质》一文中,把生活教育的特点概括为六个方面,即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和有历史联系的。以生活的特点为例,他认为,我们要从生活的斗争里钻出真理来,我们钻进去越深,越觉得生活的变化便是教育的变化。再以行动的特质为例,行为既是主导的生活,便可以“为行动而读书,在行动上读书”。行动产生理论,这是为了要指导行动,引导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又以前进的特点为例,陶行知认为,在同一社会,有前进的生活和落后的生活之分,“我们要用前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前进的意识要通过生活才算是教人真正的向前去”。他同时对生活教育的大众的、世界的和有历史联系的特点,进行了较详尽的分析和论述。在参读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特点之时,突发把其特点与邓小平的“三个面向”联系起来思考,感到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当代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全社会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国教育事业得以长足发展,特别是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上大学已经成为百姓家的平常事。作为人才,不仅要有文凭,而且要有水平;不仅要有学的能力,而且更要有社会适应能力。而我们今天学子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什么状况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案例中管中窥豹。
1.高考状元们怎么了
据一家研究机构发布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40%目前在海外进修或工作,在国内的职业领域主要为学界、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但取得突出成就,成为行业和领域顶级人才者较少,高考状元的职业成就远远低于社会预期。这份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与社会上对状元的感知是大体吻合的,在人们的印象中,近些年来政界、商界及一些社会热门行业的顶级人才和成功人士,很少听说有谁是哪一年某省某市的高考状元。高考高分突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职场成功需要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以陶行知先生的论点,他们是书本学习的状元,未必是生活教育的合格者。
2.求职受挫的大学生
据《长江商报》披露,求职受挫,王云十年未出家门。今年33岁的王云,出生于长沙一户普通农家。母亲在他7岁时因家庭贫寒就外出打工,他幼年生活单调,父亲脾气暴躁,生活环境受压抑。在中小学阶段,他不喜欢说,也不喜欢交朋友。1996年考入省内一所本科院校就读。大学期间,他“不入社团,不竞选学生干部,不与人交流”。2000年大学毕业,因在读期间挂科太多,没有正常获得两证。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中,王云日渐消沉,甚至“绝望透顶,感觉活着没什么意思”。求职失败,无奈之中只能返回家中。从毕业至2010年,他一直闭门不出,成了标准“宅男”,在家呆了十年。2011年8月4日,经专家劝说,王云来到湘雅医院。经过心理卫生专家与其沟通诊断,王云患有社会恐惧症,具体症状为“避世、怕人、胆小”。对患者而言,治疗的第一步应该是学会多和陌生人交流。我们从王云这例个案可知,除了读书和接受学校教育外,社会交往和生活教育也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必修教程。
3.学历都是浮云
近期,《长江商报》报道,在纳杰人才企划、管理、财会等行业招聘会上,招聘单位纷纷表示“学历都是浮云,能力和态度才是求职两翼”。一家网络营销公司打出广告:“我们不欢迎不会上网的人,我们不欢迎没有梦想的人,我们不欢迎没有激情的人。”该公司主要从事团购网站的策划及产品营销,工作人员表示:“营销工作更多的是考验一个人的态度。网络营销,就是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敢吃苦的态度,当然,还要耐得住寂寞。”不少中小企业要求求职者能吃苦,态度端正有热情,对于学历的要求则低得多,有的岗位甚至没有学历的要求。他们想“找到真正有能力、有潜力的员工”。纳杰人才分析师紫荆介绍,高学历的“市场”主要在IT行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而服务性行业,需要的是高“情商”员工:亲和力、思想、口才及勤奋,这些是“课本知识无法替代的”。相对于学历来讲,服务行业更注重求职者的潜能、态度和情商。此通讯,不重文凭重能力,恰恰说明社会观念的转变,当今社会更重视人的潜质和实践能力。
以上例案,尽管立足点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无论在某个层次,从事什么行业,作为现代人才,均把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摆到了突出的地位。这与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一脉相承,也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借鉴生活教育,培育学生的适应能力
依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含义,生活教育就是源于生活、适应生活、为了生活和创造生活的教育,这些与本文所要论述的当代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有其内在的联系,社会适应能力是强调青少年学生要具有为了生活、适应生活和创造生活的素养和能力。而社会适应能力又特指个体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環境的能力。针对当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试图从文化学视角予以审视和论述。
1.基于物质文化的需求,注重生活适应和环境适应教育
物质文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总和,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成果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人生下来就会面对这些存在而自觉或不自觉享受物质文化,但同时也受物质文化制约。在对学生进行适应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针对物质文化的特征,应重视其生活适应和环境适应。所以,作为后来者的青少年学生,首先要正视客观存在,学习生活,体验生活,接受生活教育,在生活教育中使自己成长成熟,使自身与现实生活和谐和适应。其次还要努力使自己适应现实生活环境。人,不但一刻也离不开物质生活,同时也一刻离不开所生活的环境。环境是人生存其中并对人发生影响作用的客观外在,人在环境中成长,只能适应环境并改造环境,否则逆者消亡。教育青少年学生,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在其环境中汲取营养,增长见识和才干,磨练其承受能力和挫折感。同时,在引导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育竞争意识和超越意识。正如陶行知所言:“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2.基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注意优良品质和能力培育
陶行知先生在注重生活教育同时,又特别重视在生活中突出精神文化教育,他著名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和“追求真理做真人”的“不可丝毫妥协”的大丈夫精神,都是我们今天教育的精神财富。在培育学生适应能力过程中,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因为,良好的品质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一个人融入社会和取得事业成就的重要条件,其中包括诚实、热情、谦虚、朴素、勇敢、果断、沉着、耐心、低调、忠厚、包容、老实和埋头苦干等,使其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理想抱负和精神追求,成为合格的“四有”新人。
其次,在当今社会,学生创新意识培育也尤为重要。在此,我们可以从陶行知创造教育中为培养学生创造力获取营养。他在反对脱离中国民众生活的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的同时,一生在热情追求创造“新儿童”、“新中国”、“新世界”的创造教育。开发国民和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创造力呢?他要求学生们“修炼智慧之眼,磨出金刚之喙,展开大无畏之翼,涵养一片向真之心”,努力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开拓者。怎样培养创造力呢?陶行知认为,其一,手脑并用的教育,才能培养创造能力;其二,是创造的环境与环境的创造;其三,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其四,创造的教育必须有创造型的教育者,创造的教师大军。在今天培养学生适应能力中,借鉴陶行知的创造教育,培育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依然可试可行。
3.基于制度文化的需求,注重社会规范和人生态度训练
思想意志是自由的,但是言语行为是规范的。虽然我们鼓励青少年学生质疑、批判,甚至否定,但是,还必须要求他们遵循社会规范和法律制度,做一个遵纪守法的文明人,以适应社会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需求。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效率观念、法制观念、规范规则观念,并且以其规范来约束个体行为。尤其是要遵守基本的法律和社会规范,履行法律义务,使其既充分享受民主自由又不大胆妄为,甚至违法乱纪。
4.基于行为文化的需求,强化个体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行为是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边的活动,而行为由人的基本素质决定,所以,在讨论行为文化要求时,必须从个体素质和素养切入。无论是生活适应、职业适应和社会适应,个体基本素养都是前提条件。无论从事什么职业,要回应社会诉求,首先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这是适应能力的基础;其次是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立足之本;再次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的修养,这是决定个体层次和境界判决标准;其四为个体的情商和亲和力,情商在人的成功中比智商作用更大,而亲和力直接影响个体融入社会的深度和广度及其质量。我们考察社会适应能力,更应注重个体的内在素养。
人际交往能力又可分为个体品性和方法艺术两部分,而品性决定方式方法。与人交往,个体要有较高的境界和胸怀,从自身修养做起,如尊重人、爱护人、平等待人,具有同情之心、宽容之心、热情待人、乐于助人;同时克服自私、偏执、攻击、虚荣、算计、嫉妒等不良心态。胸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要有海纳百川、胸怀若谷、大智若愚、坦荡平和的君子风范。同时,在对待具体事物上,要讲究方式、方法和艺术,一切以公正、公平、和谐为原则,使良好的心愿找到适宜的表达形式。师者,学生之楷模和表率。为此,陶行知要求教师应首先做到:(1)虚心;(2)宽容;(3)与学生共甘苦;(4)跟民众学习;(5)跟小孩学习。如果我们既有良好的个体品性,又有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心胸,再注意个体的处事风格和处事方法,难道我们还会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吗?我们还会或缺社会适应能力吗?
参考文献
[1]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基金会.为中国教育改革探路.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2] 陶行知系列研究江苏课题组.陶行知论师范教育(内部发行),1988.
[3] 宋原放.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4]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 潘多拉.高考状元“混”得如何?武汉商报,2011-06-19(A02).
[6] 潇湘晨报.求职受挫,他十年未出家门.武汉商报,2011-08-07(A09).
[7] 张瑜琨.学历都是浮云,能力和态度更重要.武汉商报,2011-07-30(A06).
[8] 陈晴,周贤江.情商与创新型人才之培养.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
[9] 陈晴.试论体育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推荐阅读: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论文06-19
大学生适应性调查10-18
如何适应大学生活06-29
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10-08
刚上大学的感受不适应09-25
大学生职业能力07-31
大学生演讲能力09-20
大学生职业能力分析07-01
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09-22
大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