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的重要化合物教学

2024-08-10

铝的重要化合物教学(精选10篇)

1.铝的重要化合物教学 篇一

《铝的重要化合物》

一.学生预习提纲

1.体会两性氢氧化物的含义,总结氢氧化物受热分解规律。2.预习实验方法和原理,分析得到的现象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能说出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主要物理性质; ⑵知道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备原理和操作;

⑶认识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掌握它们分别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⑴培养获取信息和初步加工信息的能力;

⑵借助氧化铝两性模拟的方法认识氢氧化铝的两性; ⑶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

难点:氢氧化铝的制备及两性探究 三: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实验探究

四:教学用品

试剂:Al2(SO4)3溶液、稀氨水、稀NaOH溶液、稀HCl溶液 仪器: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五:教学过程

[引言]之前,我们学过了金属铝的性质,回忆一下关于铝的一些实验。首先,有加热铝箔的实验,说明铝表面有一层氧化膜,氧化膜熔点很高,兜住了Al,使得融化的铝不会滴下,这层氧化膜便是Al2O3。也就是说氧化铝时时刻刻陪伴着铝,那么,学过了铝的性质之后,下面我们来学习氧化铝的性质。

一、氧化铝 1.物理性质和用途

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硬度大(滚珠轴承),熔点高(刚玉坩埚),名贵的红宝石和蓝宝石的主要成分都是氧化铝。

2.化学性质

在我们学习其化学性质之前,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两个实验,铝片分别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回忆细节。

[设问]将铝片分别放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后,是否立即产生气泡?为什么?

[学生回答]并未立即产生气泡,而是过一会儿。这是因为铝片表面有一层氧化膜。

[追问]为什么过一会儿还是有气泡产生?

[学生分析后回答] 铝片表面的氧化膜被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破坏了。[教师引导]根据铝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你能否预测氧化铝分别与它们反应的产物,并试着写出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1)跟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2)跟碱反应Al2O3+2NaOH=2NaAlO2+H2O

[讲述]之前在物质的分类中,我们了解了氧化铝是属于两性氧化物氧化铝,原因就是这样。

[板书]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两性氧化物。

[过渡设问]我们已经知道,铝和氧化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表现出两性。那么氧化铝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铝是否也具有两性呢?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来探究氢氧化铝是否具有两性。

[板书]

二、氢氧化铝 1.Al(OH)3的制备

[过渡]现有Al2(SO4)3溶液,稀氨水,稀NaOH溶液,如何制备氢氧化铝? [教师引导]碱+盐→新碱+新盐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方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书]

1、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 Al2(SO4)3+6NaOH=2 Al(OH)3↓+3Na2SO4 Al2(SO4)3+6NH3·H2O=2 Al(OH)3↓+3(NH4)2SO4 2.Al(OH)3的化学性质,两性氢氧化物

Al2O3下面我们用新制备的氢氧化铝来探究它是否具有两性。[学生实验] 实验三:Al(OH)3+HCl——

实验四:Al(OH)3+NaOH—— [描述和记录现象] Al(OH)3都溶解

[学生活动]试着完成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两性氢氧化物:既能与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氢氧化物,叫两性氢氧化物。

[过渡设问] Al(OH)3是否能与所有的酸和碱起反应呢? [学生实验] 实验五:Al(OH)3+ NH3·H2O—— [描述和记录现象] Al(OH)3不溶解

[教师小结] 一般Al(OH)3只与强酸强碱反应,不与弱酸弱碱反应。Al2O3也是如此。

[设问]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时,是用氢氧化钠溶液好,还是用氨水好? [学生思考、回答] 用氨水好,即使过量,氢氧化铝也不会溶解而损失。如果用氢氧化钠溶液制备氢氧化铝,用量不足时,Al3+沉淀不完全;若氢氧化钠过量时,氢氧化铝又会部分溶解。

[教师评价]并与学生共同完善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备方案。[教师讲解]氢氧化铝的其它化学性质: ②氢氧化铝不稳定,受热易分解。2 Al(OH)3 3.应用

治疗中胃酸过多症,中和胃酸。4.明矾

Al2O3+ 3H2O

十二水硫酸铝钾,用途是净水,主要原因是在普通的水中可以生成胶状Al(OH)3,吸附水中杂质后沉淀下来,将杂质与水分离开。

[课堂小结] 铝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六.反馈练习:

1.镁、铝、铜三种金属粉末混合物,加入过量盐酸充分反应,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烧碱溶液,再过滤,滤液中存在的离子有

()

AlO2A. B.Cu2+ C.Al3+ D.Mg2+

2.向MgSO4和Al2(SO4)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下列图象中,能正确表示上述反应的是(横坐标表示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生成沉淀的质量)

2.铝的重要化合物教学 篇二

例题:按要求写出下列离子方程式

(1)向AICI3溶液中加入强碱溶液(NaOH)①加入少量NaOH溶液②加入过量NaOH溶液

解析:OH-与AI3+之间隔着Al(OH)3

若加入少量NaOH溶液,Al3+过量生成靠近Al3+的产物Al(OH)3,故①的离子方程式为:AI3++30H-=Al(OH)3↓

若加入过量NaOH溶液,OH-过量生成靠近OH-的产物故②的离子方程式为:AI3++40H-=+2H2O

(2)向NaAlO2溶液中加入HCI溶液①加入少量HCl溶液②加入过量HCI溶液

解析:与H+之间隔着Al(OH) 3、Al3+

若加入少量HCI溶液,过量生成靠近的产物Al(OH)3故①的离子方程式为:+H++H2O=Al(OH)3↓

若加入过量HCI溶液,H+过量生成靠近H+的产物Al3+,故②的离子方程式为:+4H+=AI3++2H2O

(3)向NaAIO2溶液中加入AICI3溶液

解析:与AI3+之间隔着AI(OH) 3故离子方程式为:

+AI3++6H20=4AI(OH)3↓

根据以上对“铝三角”转化规律的总结,只要我们搞清了反应物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就能轻松解决与“铝三角”有关的问题。如判(1)断微粒能否共存(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3)当两种药品加入顺序不同现象异时不用外加试剂就可以对这样的两种物质进行鉴别。如:AICl3溶液NaOH溶液;NaAIO2溶液与HCI溶液等。(4)有关图像问题:AICI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NaAIO2溶液与HCl溶液反应图像等。

3.铝的重要化合物教学 篇三

[关键词]探究性 教学策略 铝的重要化合物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40094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其他化学知识的载体,在中学化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铝的重要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中之重,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如何在“铝的重要化合物”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实现三维目标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的教学中,本人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验探究为手段,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展开教学。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时,用实验验证并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应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逐步揭示知识的本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一、设计连贯性实验,引导学生实践探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必修1《铝的重要化合物》这部分内容中,课文用七行文字以及氧化铝与酸、碱反应的两个化学方程式来说明“氧化铝不溶于水,却能溶于酸或强碱溶液。它溶于碱时,生成物是偏铝酸盐和水。因此,氧化铝是一种两性氧化物。”编排了实验3-7和实验3-8两个实验来探究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备方法。但对铝的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并没有明确描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铝的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理清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可将氧化铝和氢氧化铝这两部分内容作为一个整体,设计连贯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逐步探寻知识本质,构建知识体系。连贯性实验流程图如下:

连贯性实验,能较好地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可让学生对铝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相互联系有更深刻的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事实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以实验事实设疑,又以实验事实释疑。实验过程中,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完全自主地去实验、去探究,从直观、生动的实验中发现问题,对实验进行推理和分析,再通过实验验证分析的结果,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

二、创设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疑是求知开山斧,问是达理破冰船。”科学探究活动始于疑问,而人不会对完全无知的东西产生疑问,只有当新情境与已有认知产生矛盾时,才会生疑,进而提问。教师创设严密、新颖和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新课程理念下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铝的重要化合物》一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一:通过“金属单质→氧化物→碱→盐”这条物质转化主线,引导学生围绕“Al→Al2O3→Al(OH)3→AlCl3(或NaAlO2)”这条线索,探究Al2O3和Al(OH)3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问题情境二:根据问题情境一中的实验探究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的分析表格。

问题情境三:根据“问题情境二”表格中的信息,在学生质疑Al2O3和Al(OH)3的化学性质与所学过的金属氧化物和金属氢氧化物不同时,引导学生归纳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以问题情境为导向,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一解开心中的疑问,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证明,不同的问题所引起的学生思维的参与程度是不同的,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方面作用也不相同。教师设置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提倡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和多向互动,让学生从原来传统教学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给学生以思想,给学生以方法,给学生以充分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4.铝的重要化合物教学 篇四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说课包含的内容: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说板书。

[高中化学《铝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铝的重要化合物》的第一课时。接下来,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教学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过渡: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了氧化铝、氢氧化铝、铝盐-明矾等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金属钠的重要化合物性质,金属铝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它侧重于使学生理解怎样去学习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变化,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价值,为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也是化学概念和理论的用武之地,所以在学习或者授课过程中我也会与之前所学的概念理论建立联系。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铝的化学性质、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模式,这为本节课学习铝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奠定了基础。但两性化合物这个概念学生并没有接触过,要想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个概念,就需要利用好化学学科的典型手段——实验,将实验探究与思考交流交替进行,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氧化铝的主要物理性质;学会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法;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会书写Al2O3和Al(OH)3分别与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实验来判断两性化合物并验证其性质,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正确的实验操作,合理的实验设计和分析,提高综合运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铝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学会辩证的认识事物。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的设计,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Al(OH)3的制备。【难点】

Al(OH)3的制备;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展示内容与先前学习的知识形成认知冲突进行导入,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随堂实验、多媒体展示、启发法、比较、归纳分析、交流讨论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此环节中我准备用温故知新法进行导入。在课程开始之前给学生提出问题:回顾铝箔加热融化的实验现象,融化的铝不滴落,像是有一层膜兜着,这层膜是什么?为什么融化的铝不滴落?在学生充分的回顾之后,向学生介绍铝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原因就是由于氧化铝的保护作用,进一步通过氧化铝的性质及其氢氧化铝的性质如何,引入新课的学习。此环节采用

温故知新的方式,是为了建立起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环节二:新课讲授

接下来进入新课教学环节。此环节我将借助实物、学生动手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参与新知的建构。

1.氧化铝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先播放由氧化铝构成的耐火材料,如耐火坩埚、耐火管以及滚珠轴承等材料的图片及氧化铝的物理性质相关资料。并提问:结合铝箔加热融化的实验及上述氧化铝构成的耐火材料图片,说说氧化铝都有哪些物理性质?由此来认识氧化铝的物理性质。我会进一步提问铝表面的这层氧化膜如何去除?学生根据已有的铝性质的知识,可能猜想出氧化铝可以与酸、碱发生反应,紧接着我会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得出氧化铝能同时与酸、碱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结论。最后向学生介绍两性氧化物的概念及氧化铝也是两性氧化物的知识。

2.氢氧化铝

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可以据此制取烧碱,那么如何制备氢氧化铝呢,能否采用氧化铝与水的反应制取,如果不可以,可以采用何种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可以用铝盐与碱反应来进行制备,但是对于制备时所用的碱的选取,学生不易理解。为降低学习难度,可直接演示硫酸铝与一水合氨反应的实验,进一步分析反应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我会借此向学生介绍此为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法,之后向学生介绍氢氧化铝的用途。

而对于氢氧化铝的两性,我采取教师演示实验的形式,氢氧化铝分别与酸及碱发生反应,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据此写出反应方程式。

在学生认识到氢氧化铝的两性之后,我会进一步让学生回顾思考在制备氢氧化铝时碱的选取问题,以深化对于氢氧化铝两性的理解。

对于氢氧化铝受热不稳定的特性,可以直接向学生介绍。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涉及氢氧化铝的用途,我会给学生呈现氢氧化铝可以缓解胃痛的资料及明矾净水的资料,让学生总结其原理。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结合今天所学知识查阅铝土矿制备铝资料,下节课来进行汇报实验原理?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梳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我的板书直观而简明,请各位老师看我的板书:

5.铝的重要化合物教学 篇五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2.029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复习课,主要是以学业水平测试为教学目标的复习,复习内容的深广度,必需严格依据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的要求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培养学生化学分析与思维能力,因为硫及其重要合物内容学生已经在高一经过系统的学习,对硫、二氧化硫、硫酸等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对“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复习课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进行条理化,并对各知识点中的重要内容与能力进行串联,让学生对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有个整体的认识,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目标是: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活动与探究目标:讨论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的措施。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化学(必修科目)说明上的要求是:(1)了解硫的可燃性;(2)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3)了解二氧化硫与氧气、与水的反应,认识亚硫酸的不稳定性,认识二氧化硫漂白作用与次氯酸漂白作用的区别;(4)了解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了解浓硫酸与cu、c的反应,了解常温下铝、铁在浓硫酸中的钝化现象;(5)了解二氧化硫的污染来源及危害,认识工业上生产硫酸的反应原理。

三、学生情况分析

“硫及其重要的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学生在高一第一学期学习化学时,由于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内容中化学实验较多,实验现象也丰富多彩,与生活实际联系也相对密切,所以学生学习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兴趣较浓,学习比较认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高二分科后长时间的遗忘,加上知识零碎,没有系统性进行整理,因此复习时候主要是把前面零碎的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系统整合,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与动脑,避免教师复习一头热,学生只听不练,达不到复习的效果,在复习的过程中主要以引导学生回答为基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去构建其知识网络。并在复习时重视对与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相关的知识的串联,如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热效应、反应限度、离子反应等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的理论知识。

四、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硫、so2、h2so4的主要性质,能写出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了解so2的漂白原理与次氯酸漂白原理的不同;

3.了解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与cu、c反应的原理及铝铁的钝化现象;

4.了解硫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和对生态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so2与浓h2so4的性质;

2.难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六、教学过程设计流程图

知识复习顺序:s→ so2→h2so4

教学环节:基础知识梳理→ 重要知识点的强化 → 基础训练 → 能力提升

七、教学过程描述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高中学业考试复习课,硫及硫的重要化合物,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在一节复习课中如何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的串联很重要,同时在复习中更应注重重点知识的强化,难点知识的突破,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主要是在复习中,侧重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和还原性的分析,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的分析,并适当地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方向与数目的讨论,还在二氧化硫制硫酸的反应中强化了反应的限度,硫与氧的反应中强化了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原因,酸雨的形成与防治便成了顺理成章嵌入其中。

(1)硫及其重要化合物为高一化学必修1的内容,复习时候,不必细讲,点到为止,主要是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让学生去思考,去解答,把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给出,引导学生去总结思考,其中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化学方程式,在复习的时候要求学生边复习,边书写强化。

(2)教师在复习中起到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并对学生反馈出来的问题进行及时矫正,让学生体会到元素化合物的复习方法。

6.铝的重要化合物教学 篇六

铁的重要化合物庾志成广东广雅中学,广州

一、教材分析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介绍金属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本节课的知识是铁的化学性质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教材从铁在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硅和铝为引入,以及在介绍铁的氧化物时,列举了氧化铁作为涂料在生活中的常见应用,说明了研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意义与价值。在介绍铁的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性质时,以实验探究为手段,重点介绍了Fe(OH)2的、Fe2+的还原性与Fe3+的氧化性。2.教材内容编排注意与第一、二章知识的衔接。本节课教材内容突出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铁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并且注意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并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1)与“物质分类”知识的衔接。本节对钠、铝、铁、铜四种重要金属的化合物的性质按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相应盐的顺序编写。同类化合物的性质有许多相似性,这样编排便于从一类化合物的性质中找出共性,形成规律性的知识,有利于对同类其他化合物的认识和推断。例如: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碱与酸反应,这些通性在教材中都是直接一笔带过,没有安排相应实验来介绍。(2)与“离子反应”知识的衔接。离子反应代表了反应的实质,教材“学与问”栏目中要求学生根据Fe(OH)2和Fe(OH)3都是不溶性碱,写出它们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以及Fe2O3、FeO与酸的反应、铁盐和亚铁盐性质均以离子方程式书写,充分体现了与“离子反应”知识的衔接。(3)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衔接。Fe3+与Fe2+相互转化的实质就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这是本节课一个重点内容。教材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引出了Fe3+遇到强还原剂、Fe2+遇到强氧化剂的变化,正是利用化合价变化来对反应类型进行判断。3.通过对实验探究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教材介绍Fe(OH)2的制备与性质、Fe3+离子检验、Fe2+与Fe3+相互转化等知识的介绍,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所反映的物质性质。做好几个教材安排的几个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与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物理性质。(2)初步掌握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通过对灰绿色沉淀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2价铁的化合物易被氧化的性质。(3)知道溶液中Fe3+的检验方法。(4)知道Fe3+与Fe2+之间能够相互转化,能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转化发生的条件。2.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学会从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的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2)通过对铁的化合物氧化还原性的预测,初步学会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研究物质氧化还原性。(3)通过对铁的化合物实验演示与探究活动,初步学会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思路和方法。(4)通过对“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条件的思考与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1)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2)体验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运用,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知识、迁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策略1.运用分类的方法,根据物质所属类别(金属氧化物、碱、盐)预测物质性质2.整合实验过程,设计问题情景进行引导、启发式教学本节课安排了3个实验,氢氧化铁与氢氧化亚铁的制备、Fe3+离子的检验以及Fe3+与Fe2+的转化。相对而言本节课实验的内容较多,而不管是Fe(OH)2的性质或是Fe2+与Fe3+的转化,均涉及到+2铁元素的还原性这一特点,以及都使用到Fe2+溶液。为此,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对把“Fe(OH)2的制备与性质实验”、“Fe3+离子的检验”和“Fe2+与Fe3+的转化”三个实验进行整合,同时设计了几个问题情景,以起到优化课堂效率,形成知识系统的作用。同时,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过程【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关于铁的氧化物的介绍,利用分类法归纳FeO、Fe2O3、Fe3O4的性质,填写以下表格:Fe2O3FeOFe3O4俗称铁红磁性氧化铁化合价+3+2+

7.铁的几种重要化合物 篇七

1. 依据化学新课程理念,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注重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合作;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2.根据建构主义观念,努力创造适宜学生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自己分析他们所观察到的东西,使他们能自主建构知识。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本课“铁的几种重要化合物”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的一部分。铁是中学阶段需要重点学习的唯一一种变价金属元素,其化合物种类较多,实验易于开展且现象丰富。通过对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体现化学思维方法———分类法和价态观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其它元素化合物知识。

学生情况:

已有认知:

1. 学生已经有了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等相关知识,并对铁盐、亚铁盐、氧化铁等铁的化合物有了一定的认识;

2.学生已经学习了钠、铝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熟悉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可能遇到的问题:

1. 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习惯于散点式学习,无法形成知识体系,即不能很好地掌握元素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2.学生对氧化还原知识尚不能熟练运用,加上实验能力有限,导致他们在实验探究Fe3+、Fe2+的相互转化时会遇到困难。

解决措施:

1. 通过建立铁元素“化合价—物质类别”坐标图,横向(物质类别的转化)和纵向(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认识铁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系统,巩固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

导学教生学形背成景知分识析系统

2.在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中,教师适时适度地进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探究。

教学方式:实验探究;启发;小组合作。

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

技术准备:实验用品、多媒体设备。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知识与技能:

1. 从物质分类角度,认识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及盐的主要性质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2. 从氧化还原角度,认识二价和三价铁元素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逐步建立铁元素“化合价—物质类别”坐标图及完善含铁化合物之间的网络关系中,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2. 学生在完成实验探究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实验意识、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解决工业制备氧化铁和氧化亚铁流程图中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获取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运用具有中华历史特色的陶瓷文化素材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早已有所应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解决工业制备氧化铁和氧化亚铁流程的问题,体会化学对人类生活的价值。

3. 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提高集体意识,加强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掌握铁的几种重要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

2.建立铁元素“化合价—物质类别”坐标图,并掌握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铁元素“化合价—物质类别”坐标图对陌生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及探究。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课题的评价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纸笔测验,检验知识的习得;二是通过课堂的实验探究活动表现,评价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创设工业流程素材,并将素材作为与问题相匹配的教学线索,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

2.注重对铁元素“化合价-物质类别”坐标图的运用,通过运用图像提供理论依据,解决Fe2+和Fe3+的相互转化关系。

3. 注重各个教学环节的总结提升,培养学生掌握从物质类别及元素化合价的角度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

教学反思

对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酸碱盐性质的学习及高中钠及铝的相关物质性质的学习的基础上,已经能够掌握从物质类别的角度,研究具体物质可能具有的类别通性。而本节课关于铁的几种重要化合物的探究,是对中学阶段唯一一种变价金属化合物的学习,同时也是第一次从元素化合价角度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机会。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形成研究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从类别角度研究类别通性;从元素化合价角度研究氧化性、还原性。

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铁及其化合物在生活中的用途十分广泛,为了建立铁及其化合物的相互关系,在备课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关于工业制备Fe2O3及Fe O的工艺流程,并结合学生特点有意识地创设了以物质类别为特点的工艺流程图:

在实际教学中,结合问题设计,学生能够快速地从物质类别及化合价角度将图中含铁元素的物质进行分类,并预测性质,再通过书写离子方程式进行明确。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从物质类别角度研究元素化合物类别通性的方法,并且能够顺利找出相同化合价的含铁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相比于传统教学碎片式的知识介绍,更利于形成知识体系。

化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进行物质性质的验证才能更好地证明所学知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本节课中,在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了含铁元素物质“化合价-物质类别”的坐标图:

其中,以Fe2+和Fe3+间的转化为研究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切入点,设计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在“深综改”的背景下,课堂教学要求更开放,更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在实施教学上,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的讨论和验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实验现象直观地观察到Fe2+和Fe3+间的转化,从而更好地掌握了Fe2+具有还原性,Fe3+具有氧化性。并能够初步形成从化合价角度研究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思路。

合理地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本节课我运用电子白板技术辅助教学,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新技术对教师知识输出的影响

输出知识,达成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而输出知识的方式依据教师特点不同也各有所长,教师也会根据课程特点,选择不同的输出方式。最传统的输出方式,就是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配合,但其古板、无趣,早已成为了教师,甚至学生公认的问题。在本节课建立含铁元素“化合价-物质类别”坐标图的教学环节中,我运用了白板技术中的拖拽功能,将流程图中的含铁物质按照学生的分类结果,逐一拖拽到坐标图中,让学生可以在白板上看到自己的学习结果,虽是简单的拖拽过程,但实际可以将学生的想法进行外显,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并及时给予肯定,学生也增强了信心,更愿意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但是教育技术的使用并非功能越多越好,如何和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才是发挥教育技术最大效率的关键。

二.新技术对学生知识输入的影响

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一节课的知识,教师第一想到的便是课堂的习题检测,这也是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方法之一。课堂练习确实可以帮助教师快速地检验学生在教学过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在学生的反馈中,更多的时候只是少数学生给出答案,其余同学附和或默不作声,而身为教师的我们,也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快速地对题目进行讲解。但这掩盖了学生未答对或默不作声的原因,从而造成教师不清楚为何课堂讲解清晰准确,学生掌握良好,而课下学生却错题连篇。教师不能够得到每一位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反馈,便不能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

在本节课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环节,我运用电子白板中的淡入、拖拽、绘图等功能,在分析Fe2+和Fe3+之间相互转化的实验现象时,突出加入试剂的性质,从而方便学生更好地发现元素化合价对决定物质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的重要价值。而在环节后结合Fe2O3及Fe O的工艺流程,设置如何解决流程中Fe2+和Fe3+之间相互转化的问题,学生在掌握了从元素化合价角度研究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基础上,很快讨论得出向反应器1中加入氧化剂,使得Fe2+被氧化生成Fe3+;反应器2中加入还原剂,使得Fe3+被还原生成Fe2+。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在课堂上的获得更加实际。

8.《钠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篇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对比学习,学生应初步掌握对比、推理、归纳的能力。

2)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实验和探究。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学生更容易体会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动手合作的乐趣,在交流中养成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2)通过学习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对世界制碱工业、我国化学工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增加学生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及学生特点和已有知识,我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过氧化钠的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转化。

教学难点:Na2O2的性质。

二、说学情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以及钠单质的性质等知识,能够对化学反应的得失电子情况及离子反应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对比,归纳出实验结论。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性质,结合以上的学情,我确定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分析对比、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方法。以趣味实验→产生疑问→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

2、学法: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综合运用的学习方法和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生入境

设计“滴水生火”趣味实验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

第二环节:知识探究、思维培养

1、“滴水生火”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首先让学生观察Na2O2的样品,得出Na2O2的物理性质。紧接着设疑:水一般用来灭火,而我们的实验却是滴水生火?

棉花为什么能够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层层递进,将学生对Na2O2和H2O反应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接着从方程式的角度对反应进一步进行分析,得出Na2O2中的―1价氧元素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5分钟)

2、“吹气生火”实验探究

结合上述对Na2O2与H2O反应的探讨,又引入“吹气生火”实验,学生很自然地得出Na2O2与CO2反应的产物。同时我引导学生联系人在呼吸时吸入的是O2,呼出的是CO2的实际,讲述Na2O2能用在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作为O2的,这样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在妙趣横生的实验探讨中,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学习,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然后在多媒体上以表格的形式总结归纳Na2O与Na2O2性质。(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8分钟)

为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得以应用和巩固提升,我设置了如下两个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1】钠着火了怎么办?

【交流思考2】钠单质放置在空气中,最终变成了什么物质?

以上两个问题的设置,既是对钠的氧化物知识的复习和运用,又自然而然的引入了Na2CO3与NaHCO3知识的教学。(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4分钟。)

第三环节:Na2CO3与NaHCO3性质对比

对于Na2CO3与NaHCO3两者溶解性差异实验及水溶液性质的检验。操作比较简单,但有些差异比较细微,除了需要用眼仔细观察外,还需要触摸感受。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采用了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法。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探究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6分钟)。

Na2CO3与NaHCO3热稳定性实验探究。我设置的是演示实验,通过一组对比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得出两者热稳定性的差异。

实验做完后,在多媒体上的表格中总结归中Na2CO3与NaHCO3性质对比。(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8分钟。)

在完成Na2CO3与NaHCO3性质对比后。我又设置两个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1】如何除去Na2CO3固体中的NaHCO3?如何除去Na2CO3溶液中的NaHCO3?

【交流思考2】如何鉴别Na2CO3和NaHCO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完成以上两个问题,我及时给予点评、总结。(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6分钟。)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此时,教学活动已接近尾声,我启发学生回顾、再现知识,并把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写到黑板上,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3分钟。)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五、说板书

本节课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以板书主要简明扼要的写出Na2O与Na2O2,Na2CO3与NaHCO3的主要性质即可。(见附表)

教学评价:

本节课依据构建主义理论,我设置了“滴水生火”和“吹起生火”两个趣味实验,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使学生很想知道什么物质具有这样的性质,激发起学生强力的求知欲。营造了很好的课堂情趣。同时又依据知识特点,用实验探究来完成对钠的几种化合物的认识,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主体意识。既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学习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德,除此外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学习方法,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完成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9.镁及其重要化合物化学方程式小结 篇九

1、Mg(1)与氧气反应(2)与氯气反应(3)与氮气反应(4)与盐酸反应(5)与稀硫酸反应(6)与浓硫酸反应(7)与二氧化碳反应(8)与氯化铵溶液反应(9)与沸水反应

2、MgO(1)与水反应(缓慢)(2)与硫酸反应

3、Mg(OH)2(1)与盐酸反应(2)受热分解(3)与氯化铵溶液反应

4、MgCl2

(1)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与硝酸银溶液反应(3)电解熔融态氯化镁

5、MgSO4

(1)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与氯化钡溶液反应(3)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6、MgCO3(1)与盐酸反应(2)煅烧分解

10.铝的重要化合物教学 篇十

一、选择题

1.对氧化铝的分类中正确的是()

A.酸性氧化物B.碱性氧化物

C.两性氧化物D.不成盐氧化物(像CO一样)

解析: 氧化铝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答案: C

2.下列变化不可能通过一步实验直接完成的是()

A.Al(OH)3―→Al2O3B.Al2O3―→Al(OH)

3-+C.Al―→AlO2D.Al3―→Al(OH)3

-+解析: Al(OH)3加热分解可直接得Al2O3,Al与强碱溶液反应可得AlO2,Al3遇碱可直

接得Al(OH)3,Al2O3难溶于水,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得Al(OH)3,应将Al2O3与酸或碱反应得

+-Al3或AlO2,再与碱或酸反应,才能得Al(OH)3。

答案: B

3.以氧化铝为原料制取氢氧化铝,最好的方法是()

A.将氧化铝溶于水

B.将氧化铝先溶于盐酸中,之后滴加氨水

C.将氧化铝溶于盐酸中,之后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D.将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钾

解析: 由氧化铝制取氢氧化铝,首先应将氧化铝转化为铝离子,然后加碱转化为氢氧化铝。考虑到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若过量会有部分氢氧化铝转化为偏铝酸盐,故选用弱碱溶液氨水更好。

答案: B

4.要除去Fe2O3中混有的Al2O3,最好的方法是()

A.用盐酸洗涤过滤B.加热用H2还原

C.加热用CO还原D.用NaOH洗涤、过滤

答案: D

+5.实验室中,要使AlCl3溶液中的Al3全部沉淀出来,适宜用的试剂是()

A.NaOH溶液B.Ba(OH)2溶液

C.盐酸D.氨水

解析: 盐酸和AlCl3溶液不反应,Al(OH)3可溶于强碱如NaOH溶液、Ba(OH)2溶液,但不溶于弱碱如氨水中。

答案: D

6.相同质量的下列物质分别与等浓度的NaOH溶液反应,至体系中均无固体物质,消耗碱量最多的是()

A.AlB.Al(OH)3X k b 1.c o m

C.AlCl3D.Al2O

3解析: 四种物质与NaOH反应无固体剩余时,均生成NaAlO2,四种物质中含Al量越高,消耗碱量越多,显然Al消耗碱量最多。

答案: A

7.现有MgCl2、AlCl3、CuCl2、FeCl3、KCl五种溶液只用一种试剂把它们区别开,这种试剂是()

A.氨水B.AgNO

3C.浓NaOHD.NaCl

解析: 可各取五种溶液少量,向其中分别滴加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不消失的是MgCl2;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溶解的是AlCl3;生成蓝色沉淀的是CuCl2;产生红褐色沉淀的是FeCl3;没有明显现象的是KCl。

答案: C

8.下列各组物质的稀溶液相互反应,无论是前者滴入后者,还是后者滴入前者,反应现象都相同的是()

A.NaHSO4和Ba(OH)2B.AlCl3和NaOH

C.NaAlO2和H2SO4D.Na2CO3和H2SO

4解析: A中将NaHSO4滴入Ba(OH)2发生反应:NaHSO4+Ba(OH)2===BaSO4↓+NaOH+H2O,将Ba(OH)2滴入NaHSO4时,反应为2NaHSO4+Ba(OH)2===BaSO4↓+Na2SO4+2H2O,尽管反应原理不同,但实验现象是相同的。将AlCl3滴入NaOH或将NaAlO2滴入H2SO4,开始无沉淀后来有沉淀生成,而将NaOH滴入AlCl3或将H2SO4滴入NaAlO2时,开始有沉淀,后来沉淀溶解,现象不同,B、C错误;D中将Na2CO3滴入H2SO4立即有气体生成,而将H2SO4滴入Na2CO3,开始无气体生成,后来才有气体,故现象不同,D错误。

答案: A

9.有Mg、Al混合粉末10.2 g,将它溶于500 mL 4 mol/L的盐酸里,若要使沉淀质量达

-到最大值,则需加入2mol·L1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

A.1 000 mLB.500 mL

C.100 mLD.1 500 mL 解析: 因为Mg――→Mg――→Mg(OH)2,Al――→Al――→Al(OH)3,沉淀的量达到最大值时Al元素全部形成Al(OH)3沉淀而不被溶解,此时NaOH消耗的物质的量恰好等于盐酸中HCl的物质的量,即n(NaOH)=n(HCl)故2mol/L×V=4 mol/L·500×10-3L所以V=1 000 mL。

答案: A

10.若100 mL 0.1 mol/L硫酸铝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得到1.17 g沉淀,则需0.5 mol/L的NaOH溶液体积为(多选)()

A.130 mLB.100 mL

C.90 mLD.50 mL

解析: 设所需NaOH溶液的体积为V

+若Al3过量:

+-Al3+3OH === Al(OH)3↓mol78 g

V/1 000×0.5 mol/L1.17 g

解得V=90 mL。

-若OH过量:

+-Al3+3OH === Al(OH)3↓mol3 mol78 g

0.02 mol0.06 mol1.56 g

--Al(OH)3+OH===AlO2+2H2O

g1 mol

(1.56-1.17)g0.005 mol

则:V/1 000×0.5 mol/L=0.06 mol+0.005 mol

V=130 mL

答案: AC

二、非选择题

11.(2010·杭州高一检测)胃酸过多是常见的胃病。下面是甲、乙两种常见胃药的说明摘要。甲:(1)白色结晶状粉末,可缓缓分解;

(2)能溶于水,水溶液呈弱碱性;

(3)遇酸及酸性药物则产生二氧化碳;

(4)胃酸过多患者服用多见胃胀气,甚至有引起胃溃疡穿孔的危险。

乙:(1)与胃酸作用是中和反应,作用缓慢而持久,可维持3~4小时。

(2)凝胶本身覆盖于溃疡面上,具有保护作用。

(3)可溶于稀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中。

(1)请你推测,甲中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是________(填化学式);乙中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试写出甲中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引起胃胀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写出乙中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溶于NaOH溶液的离子方程式:2H+2+2OH-3H+3+3O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据题目信息对甲、乙性质的描述可知甲为NaHCO3,乙为Al(OH)3,NaHCO3与

-+-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3+H===CO2↑+H2O,Al(OH)3溶于OH的反应为Al(OH)3+OH

--===AlO2+2H2O

答案:(1)NaHCO3 Al(OH)

3-+(2)HCO3+H===H2O+CO2↑

--(3)Al(OH)3+OH===AlO2+2H2O

12.A、B、C是单质,其中A是金属,各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图:

根据图示转化关系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B________,乙________,丁________。

(2)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①A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甲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一定量的A加入到NaOH溶液中,产生的C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3.36 L,则消耗的A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解析: 常见金属单质中能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气体的只有Al,所以A是Al,乙是NaAlO2,C是H2,甲是Al的化合物,可和NaOH溶液反应产生NaAlO2,可能是Al2O3,则丙是H2O,B即是O2。根据NaAlO2+CO2+2H2O===NaHCO3+Al(OH)3↓得丁是Al(OH)3。

答案:(1)Al O2 NaAlO2 Al(OH)3xkb1.com

(2)①2Al+2NaOH+2H2O===2NaAlO2+3H2↑

--②Al2O3+2OH===2AlO2+H2O

(3)0.1 mol 0.3 mol

--13.在50 mL b mol·L1的AlCl3溶液中加入50 mL a mol·L1NaOH溶液。

(1)当a≤3b时,生成Al(OH)3沉淀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2)当a、b满足________条件时,无沉淀产生。

(3)当a、b满足________条件时,先有沉淀生成,后又有部分沉淀溶解,此时Al(OH)3 的质量为________g。

解析: 在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可以生成Al(OH)3沉淀,由于Al(OH)3是两性

+-氢氧化物,在NaOH溶液过量时会溶解。因此生成的沉淀的物质的量与Al3和OH的物质的量的比值有关。

0.05a答案:(1)mol(2)a≥4b(3)3b<a<4b 3.9(4b-a)

314.向20 mL某浓度的AlCl3溶液中滴加2 mol/L的NaOH溶液时,所得的沉淀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图中A点表示的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大沉淀量为________g。

(3)B点表示的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所用AlCl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

(5)当所得沉淀量为0.39 g时,用去NaOH溶液的体积是________mL或________mL。解析: 本题是AlCl3与NaOH反应与图象相结合的问题,考查了大家对图象的解读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计算能力等。本题解决的关键是明确NaOH溶液逐滴加入到AlCl3溶液中的反应情况:开始AlCl3与NaOH生成Al(OH)3沉淀,NaOH量逐渐增多,Al(OH)3量逐渐增大,当将AlCl3恰好完全沉淀时,Al(OH)3沉淀达到最大量,随后再加NaOH,沉淀量又逐渐减少直至消失。由于A→B消耗的氢氧化钠为0.01 mol,则n(AlCl3)=0.01 mol,A处生成Al(OH)3

-0.78 g,所用AlCl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1。

(5)当NaOH溶液不足时,生成0.39 g Al(OH)3所需NaOH的物质的量为0.015 mol,当NaOH溶液过量时,还剩余0.39 g Al(OH)3共消耗NaOH 0.035 mol,NaOH溶液的体积分别为7.5 mL和17.5 mL。

答案:(1)AlCl3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得到最大沉淀量(2)0.78(3)Al(OH)3与NaOH

上一篇:社区治理协商自治章程下一篇:地震演练方案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