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四种境界的阅读答案

2024-07-25

人生的四种境界的阅读答案(11篇)

1.人生的四种境界的阅读答案 篇一

读书的四种境界

读书没有止境,却有境界。所谓境界,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阐述了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读书作为生命的需求,作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品行情操的方式,作为一项净化、丰富、扩展人生的崇高事业,读书有四种境界。

1、第一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读书,要静心而读,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耐住寂寞,甘于孤独,要潜心铸剑,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鹜。

柳宗元诗云:“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在明媚的春光里,小桥流水,白云悠悠,在树荫下,就是一本书,一把椅子,一杯清茶,读起来,你感到是那样的清?静,那样的优雅;在寒冷的冬夜中,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在书房里,就是一本书,一个人,一盏孤灯,手不释卷,你又觉得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惬意。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2、第二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书间如梦,一尊还酹明月。书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真可谓时光现在最佳,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阅遍人间春色,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这是一种“书人合一”的读书境界。

3、第三境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古今中外多少事,一切都付书本中。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读书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会无限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超?然物外的“天人合一”的至高至上的境界。让我们的心灵在读书中升华自由之境。

4、第四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永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读书到最后,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博大精深,要毕生践履,求精图新,倡导一种不断?攀登、永远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终身学习,把读书作为人生的内在需求,融化到血液、基因和灵魂中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读绵绵无绝期。这是一种“时人合一”的超越空间的至远至臻的境界。

2.人生的四种境界的阅读答案 篇二

其实许多文化都讲境界。冯友兰在讨论人的精神时就提出“四大境界”说,即人的精神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1]这四种境界依次提升,越来越高,形成人生价值的四个指向。人们很熟悉的还有“共产主义”的境界,有此临难时可吟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诗句[2],执政时则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宋代儒家张载言“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此为圣贤境界。佛教讲觉悟,成佛就是一种最高境界。艺术更讲境界,好作品对人性把握得准,表现得好,其艺术境界就高。境界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内力。科学研究的境界,也就是科学家自身的精神内力和人文气质。

如此而论,对科学研究而言,境界自然比方法更重要。在一般情况下,境界高,方法才有用。境界不高,方法再好,也不可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美籍华人汪荣祖在《史传通说——中西史学之比较》中明确表达了对二者的不同理解:窃谓中国史学,久而渐衰,非法之不足,乃学之式微。夫法者,高明之招式也;学者,沉潜之内力也。内力不继,招式虽妙,花拳绣腿而已。而学之深浅,植根于文化;文化之精致粗鄙,则视其吸纳之巨细,与夫创新之丰歉尔。[4]

其实以往的史学研究中,讲方法的多,讲境界的少。如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就言,史学之目的,先是“求得真事实”,可用钩沉法,正误法,新注意,搜集排比法,联络法等。其次是“予以新意义”,是对历史事实予以新价值,以供吾人活动之资鉴。此外,梁启超还解释了章学诚所言之“史德”,刘知己所言之“史学,史识,史才”。“史德”乃不夸大,不附会,不武断。“史学”乃勤于抄录,注意文章内容之关系,诸类搜求、会查资料的功夫。“史识”乃是由全部到局部、由局部到全部,不为因循传统的思想所蔽,不为自己成见所蔽的见识。“史才”乃是文章组织剪裁、内容语句排列功夫,还有文采要求,字句的简洁生动等。[5]这里梁启超所言史学之目的,其实也就是科学之目的;其所举“史德”,其实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但其言“学、识、才”均为“通才”之法,也是一般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和方法,还到不了“境界”的高度。

下面从笔者多年教学研究的体会出发,提出“独自登高”、“自由探索”、“见贤思齐”、“远观庐山”等试图体现学术研究内力的“四种境界”,并逐次讨论,以飨读者。

一独自登高的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选择相应的古诗词佳句,来讲“做学问三境界”,所谓“古今之作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6]这里,其所言第一境出自北宋词人晏殊(991-1055)的《鹊踏枝》,[7]21第二境出自北宋词人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的《凤栖梧》。[7]11第三境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1140-1207)的《青玉案·元夕》。[7]176这几人其实都言相思之苦,男女之情,却被王国维化作学问境界之说。

总体看,王国维讲的三境,只有第一境,即晏殊词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最不一般,是言科学研究起点之高,精神之独立,眼界之辽远,反映研究出发的时空状态和主体情态。有人在西风凋碧树之夜,独自出发,步步登高,远望天涯之路,自然很不一般。当时若与人行,便无静心,遂少远望之情;不上高楼,就望不远,更何见“天涯之路”。可见,这是言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即“独自登高”的境界。

相比而言,其他两个境就显得平常了。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无非是下苦功夫而已,类似于范文澜先生“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治学名言。[8]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也就是描写“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此时连功夫都不用费了,是突然有所收获,只有喜悦而已,何言境界?

王国维用诗词佳句描述做学问的境界十分高妙。这是因为作诗是创造,科研是探索,诗情和科学在精神气质上是相通的。其实许多古诗都描述了“独自登高”的境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唐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9]诗中的幽州台故址在北京西南,此地曾发生燕昭王礼贤下士、广招贤才的故事。当时陈身处其地,不见古之贤君,叹息明君难逢,自己怀才不遇,遂有天地广阔,时间悠久,唯我一人,孤独落泪的慨然之歌。其实陈子昂的叹息是皇权体制中士人惯常的生命困惑。所谓天意从来高难问,君王情意更难测。但这种独自登高临远、无所凭依的境况,其实正是科学研究身临未知环境、独自探索奥秘的写照。

此外,古典文献中类似的表达还有很多。如《孟子·尽心上》言“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王之涣《登鹳雀楼》写“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白《夜宿山寺》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柳宗元《江雪》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王安石《等飞来峰》说“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林则徐《游鼓山》则有“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10]

古人的这些咏叹,都言人的视点越高,视野就越广阔。随着站立点的高移和视野的转换,主体就会有独立四顾、景色一新之感,从而对宇宙和人生有新的领悟。当然,独自登高是需要一种胆量的,这本质上是一个“敢不敢”的问题。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人类求知的愿望来自于好奇心。[11]但在未知面前,人们除了好奇,还可能会有恐惧。此时只有克服了恐惧才可能产生好奇。如果对未知充满恐惧,就不能激发探索的欲望。所以,真正的科学家在人格上也是个勇敢的人,是一个在未知面前没有恐惧的人。因为只有克服了对未知的恐惧,才敢于独自登高。就此而论,独自登高的境界,也就是敢于探索未知的境界。

科学研究是独自登高,这从科学技术史的角度也能看明白。俗话说“习文无第一,比武无第二”,是说文才总是各有千秋,比武总是可分高下。但科技史上留名的人物都是第一,没有第二。科学研究不是比武,也不是比赛,但也总是青睐第一。这是因为科学本质上就是独自登高,真正的科学家也就是独辟蹊径、筚路蓝缕的人,做的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事。

二自由探索的境界

科学家面临未知,除了敢独自登高,还要能自由探索。不能自由探索,独自登高后即使看到新景色,也不一定会有新感想。真正的自由探索,可站在巨人的肩上,但不因循导师的踪迹,也不遵循伟人的教导,只凭自己的判断,获得独到的发现。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敢不敢”之外,当然还有一个“能不能”的问题。“敢不敢”是主观之内务和勇气,骨子里是学人敢独步未知领域的文化气质。“能不能”则取决于社会环境的理性程度,即科学文化是否得到了张扬,学术精神能否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同。

从根本上看,科学是人的活动,但人存在于社会文化环境中。人类社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流文化,科学在文明史上也有不同的境遇。能否自由地进行科学探索常常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中国的元明两代,统治者就禁止民间研习天文。在近代欧洲,哥白尼、伽利略等人的学说也与罗马教廷倡导的学说相悖。但牛顿却是幸运的,因为他生活在科学文化得到张扬的英国。但许多社会的文化环境都会制约科学家,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家,使他们不能自由探索。此时,那些真正具有科学气质的人会成为特立独行者,其思其行就会与社会的大文化形成一种鲜明的对照。1927年中国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投昆明湖而死,就是这方面的一个突出例子。

王国维去世两年后,清华大学国学院师生为其立纪念碑,由梁思成拟式,陈寅恪撰文,林志钧书丹,马衡篆额,刘南策监工,李桂藻刻石。该碑正面端书“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背面为“海宁王先生之碑铭”,其上有言:“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12]122这段碑文语意深长,实乃一时杰作,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十字箴言。

其实当时人们对王国维投昆明湖的原因多有猜测,但陈寅恪认为,王国维之死不关个人恩怨和清朝灭亡,而是为了争学术的独立和自由。原因是当时北伐胜利在即,国民党宣称要以党治国,王国维怕再无学术自由,他在遗书里也提到“五十之年,义无再辱,只欠一死。”当然,在一定意义上,陈寅恪也是借碑文来表达自己对学术的理解。正如他后来再次所言,碑文是为昭示天下后世研究学问的人,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当时陈寅恪也反对用三民主义来统御学术,碑文中把三民主义视为“俗谛”,认为“必须脱掉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扬。受俗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12]284-28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寅恪落脚广州岭南大学(今中山大学)。1953年11月,他以前的学生汪篯受委托南下广州,转交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和副院长李四光的邀请信,劝其到北京担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但陈寅恪提出了自己北上任职的两个条件:其一是“允许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这个条件,“其义就是不要有桎梏,不要先有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也不要学习政治。不止我一人如此,我要全部的人都如此。我从来不谈政治,与政治决无连涉,和任何党派没有关系。”其二是“请毛(泽东)公或刘(少奇)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这一条件,“其意是毛(泽东)公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少奇是党的政治上的最高负责人,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的看法,应从我之说,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陈寅恪认为这是要为学术争自由。他说,“我自作王国维纪念碑文时,即坚持学术自由之宗旨,历20年不变。”[12]285

陈寅恪直言,与学术自由相比,“一切都是小事,唯此是大事。碑文中所持之宗旨,至今并未改易。我决不反对现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12]285其实陈寅恪早年曾游学列国18年之久,感受最深的是中国的学术没有独立,常只有对西方学说的亦步亦趋。建国初期国人的精神世界更趋单一,学术自由的空间没有扩展,反要在政治的指导下搞一家之学,这是他不认同的。当然,陈寅恪的这两个条件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也在20世纪中期进入了一个“百花纷谢”的时期。

但陈寅恪的“十字箴言”言及了学术的灵魂。对其而言,“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是一体的。没有独立的精神,就不敢自己探索,因而也就没有自由的思想。不能自由地思想,又何言学术探索?如果说“独自登高”需要克服对未知的恐惧,“自由探索”则需要摆脱对社会人文领域权威的恐惧,克服对人文领域各类权威的精神跪拜,至少要能站着平视一切,与这类权威保持心理的等高。这自然就体现了学人的自尊、自信、自重。或者说,真学者,无论是自然科学家还是人文社会科学家,在学术探索方面一定不被洋人、伟人、圣人、古人、大人之言所困,也不惧怕后人指点评说。如此,才可达自由探索的境界。不能自由探索的学术,充其量只能是平平诺诺之言,洋洋颂圣之词,定无认识价值和理论内涵。这方面的成果,虽有各色外衣,而无实在内囊,自然也算不上学术。

三见贤思齐的境界

科学研究虽是独立探索,但科学家的眼里不能只有自己。科学探索要敢于独自登高,要能够自由探索,但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前进的方向上就一定没有前人留下的标记,也许在自己出发之前已有他人遥遥领先了。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最令人不齿的一种行为是热衷寻找先行者留下的标记,但却刻意无视先行者的存在,始终把自己装扮成第一个发现者。科学的目的是发现,但绝对不是把别人的发现当做自己的发现。其实这就是抄袭者和剽窃者的做法。抄袭和剽窃是人类丑恶的偷窃行为在学术文化领域的延伸。不过这样做也在冒巨大的伦理和法律风险,其程度甚至超过了探索未知的风险,因为科学的文化性质是求实的,对真相的掩盖本来就是违背科学的。所以,对科研真相的掩盖,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是伪君子的行为。从现代科学文化的角度看,这是伪科学家的行为。所以,这样做的人不是一个好人,当然也算不上真正的科学家。

符合科学要求的一种选择自然是承认捷足先登者,尊重先行者,欣赏别人已经表现出来的智慧。这种态度在儒家那里就是所谓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见贤思齐,就是不嫉妒并欣赏别人的才华)。这是一种文化气度 。一个后进的科学家能做到这一点,不但在科学上会进一步,在人文气度上也会有一种提升。能这样做就是令自己和高人比肩而立,让平视的眼睛看高一线。有了这样的文化心态,一个科学家在无人时会自己探索,一旦发现前面有他人,就会本能地“追贤”、“仰高”,进入新的“精神高地”,使自己的研究水平得到升华。

“见贤思齐”是说向贤者看齐。根据袁采(?~1195)《袁氏世范》中的说法,“贤者能自反”,即贤者是能自反之人,自反乃思齐之举也,乃自齐之也!所以,能向贤者看齐的人,也就是能自反之人,他自己也就是贤者了。在科学本身的意义上,“见贤思齐”体现了科学家谦逊的人文气度。由于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探索者自然不能保证不误入迷途,甚至困在迷宫。此时能看到高点,遇到高人,那算是一种幸运。当然,一个幸遇贤者的人究竟能否达到贤者的高度,也要看自己的学术天分。但只要有了向贤之心,哪怕终不能达贤者之高点,入不了其境地,也强过误入迷途或困在迷宫。就此而论,“见贤思齐”的境界也是承认自己会犯错误,在某些方面水平有限,并非一流。俗话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对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来说,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科学家能承认这一点,说明他也是一个尊重常识的人。

李白是唐代最有名的诗人,每到一地都可能诗兴大发,从而留下一首好诗。但李白在武昌看到了崔颢的杰作《黄鹤楼》,就感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9]。于是只好搁笔,去了南京的凤凰台,作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在崔诗面前感到“有景道不得”,乃是“见贤”。其搁笔后又作《登金陵凤凰台》,是“思齐”之举也。但比较二人的诗歌,李白的诗作还是远远不及崔颢。试看具体分析。

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头句黄鹤去,再句空余黄鹤楼,如行云流水,含递进之韵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此乃三句再接,四句再进,构成一个时空的感叹!“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五六句转到了现实空间,有思通古今之妙。结尾两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3]223-224这是引申到乡关这个生命依恋之地,抒发了无尽的人文关怀!

再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开句反复累赘,再句费劲才把意思说完。三四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只是叹花草,哀衣冠,看幽径古丘。这里少了白云千载的悠然之气,多了几分哀怨。五六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此处也写景,笔触十分宏观,但不如崔诗生动真切,有历历、萋萋之象。结尾两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13]228-229这表现李白仍不能摆脱明主为权臣所蔽的君臣关系套路,缺乏独立的人格和精神。他的长安情结,其实就是崇拜和向往权力的情结。相比而言,崔颢之诗的艺术魅力更强,其中的人文含量也更高。就两诗的结尾看,李白之诗算是标准的古典之作,崔颢的诗却可接通现代文明。但无论如何,李白毕竟是大诗人,也有对诗的理解力,所以他在崔颢的《黄鹤楼》前能搁笔而去,也还是达到了“见贤思齐”的境界。

自然,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能不能遇到高人和贤者,还要看缘分。在一般情况下,研究者独自前行乃是常态。但在许多情况下,还是可以乐观一些,如高适《别董大》所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但这首诗的意境是盼别人理解自己,科学探索中更重要的是要去理解别人。或者说,发现贤者和高人,本身也就是一种探索,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不但需要科学的眼光,还需要人文的眼光。在一个人文素养高的科学家眼里,贤者何其多也!

四远观庐山的境界

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的事业,有时会找不到目标和前进的方向。但人们往往是从错误的地点出发的。如果一开始就错了,也许最后会找到答案,但总会多走一些弯路,多经历一些曲折。如果能从恰当的地点出发,是否更容易到达目标?尽管研究者都可以有一个出发点,但你是否站在了一个恰当的出发点上,这其实也是一个问题。恰如一篇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这个题目究竟怎么样,其实是颇费斟酌的。

宋代诗人苏轼有《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写身处庐山之人,难见庐山真相。山中人难见山之面貌,不仅是因为山的峰回路转,云雾缭绕,还在于人总是专注一景,不窥全貌。学术研究恰如登山,探索之人也难免身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之中,却难见其真相。其原因不仅在于自然之深邃,社会之复杂,人文之厚重,还在于探索者常常会以自己为坐标,来判断事物,选择价值。

比如,在世界文明史领域,欧洲学者有欧洲文化中心论,中国古代人有中华文化优越感。为了区别地理位置,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坐标,每个主体都选取对自己方便的坐标,如欧洲人有近东、中东、远东的划分,中国则有海内和海外、中原和四方之别。只是到了全球化的时代,才有了无特定坐标指向的地域称呼,如环太平洋地区经济圈,东北亚地区,北美自由贸易区,欧元区等。生态伦理方面还有所谓“人类中心主义”。在动物保护主义者看来,这带来了人类认识上的一种偏见。比如,人类将动物关起来,限制了他们的自由,竟然还将这样的地方称为“动物园”,其实所谓“北京动物园”应该称为“北京动物监狱”。而那种给动物较大自由活动空间的野外动物园,充其量也只是“高级的”动物监狱而已。

其实在一定意义上,大家都是以己度人、以人度万物。比如,科学家总是喜欢讲科学,政治家爱讲政治,老百姓张口言温饱,企业家处处谈效益。哲学家说道理,物理学家讲物理,经济学家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牧师传道时说“上帝高于一切”。有一个段子说:欧洲一列火车上有个英国人捧一个玻璃缸子,内有极漂亮的鱼。德国人问“此为何种鱼?属何纲目种?习性如何?”日本人问“此鱼多少钱?可否进口?适合日本气候吗?”中国人则关心其“味美乎?清蒸好?油炸好?”这里有褒贬和讽刺,但主要是说人有不同的文化情态。还如另一个段子说,在一条大瀑布前,中国人说“大自然真美!”印度人感叹“这才感到了神的伟大!”美国人则说“这么大的能源,浪费了太可惜!”总之,人们都很难超越自己。人类可以通过航天活动超越地球,但能否超越自我呢?其实这很难。在许多情况下,人的问题就在于以己度人,恰如身处庐山之中,反而无法看到庐山的全貌和真相。

在学术研究中,许多人喜欢用“我们”这个“伟大的复数”。常常可以读到一些学生写的论文,明明自己是作者,却要以“我们认为”的口气来表达观点。这恰如一个人在庐山中不但没有看到庐山,甚至连自己也都找不到了。在中国大陆,由于意识形态文化的影响,有的文章习惯于“我党……,我国……,”但作者可能还不是共产党员,也不代表国家。其实学术文章应讲作者的观点,作者只代表自己,没有责任和义务为他人、党、国家立言。即使你讲得很正确,也是越俎代庖,自欺唬人。其实这种代表他人、党、国家立言的口气,无丝毫实在的根据,只是表现了大文化氛围中的套话、空话、大话、假话对学术的浸透。

大文化氛围中的套话、大话、空话、假话,就像庐山的云,它笼罩了千山万壑,让人难见事实和真相。许多人一演讲就表演,一登台说话就像电视播音员,一写文章就像起草文件。为什么观众对某些电视剧和新闻片上的人物一看就明白?这不是因为电视拍摄清晰度高,而是因为宣传性的电视文化、广播文化、模范文化的氛围笼罩了导演们,使其很难走出这个大氛围来思考和创作。学术文化总会有其大众文化背景,两者之间也会发生相互影响。如果大众媒体上充满了习惯性的套话,就会构成一种文化的“庐山云”。在这个氛围里,人文社会科学家如果也不能超凡脱俗,出而言实,给社会文化添加理性之气,社会文化在整体上就会退化。所以,身处套话如云的文化氛围,科学家要自觉地出乎其外,始终保持理性的学术精神。此时,就好比一个旅游者在观光飞机上看庐山。那是在云雾之上,不身临其境,却可观庐山之真面目也!

总体看,以上四个境界,前两个讲“要有自我”,后两个讲“超越自我”。或曰“独自登高”体现独立之学品;“自由探索”体现学人自尊、自信、自重。这都是“要有自我”。“见贤思齐”彰显学人欣赏高见的广阔胸怀;“远观庐山”要求学人摆脱自我中心,超越非学术的人文环境。如此四个境界,浑然一体,整体上构成一个“登高临极、创新发现”的学术境界。做学问若能如此,方可攀高涉远,掠奇揽胜,阅自然社会人文世界新景色。

摘要: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的活动,探索主体在精神上有“独自登高”、“自由探索”、“见贤思齐”、“远观庐山”四种境界。“独自登高”乃“敢不敢”的问题,需克服对未知的恐惧。“自由探索”乃“能不能”的问题,需摆脱对人文社会领域权威的依赖。“见贤思齐”是在探索过程中不固步自封,能欣赏别人的智慧,可入他人的“精神高地”。“远观庐山”则要求研究者超越“以己度人、以人度万物”的局限,克服大文化氛围中套话、空话对学术的浸透,从局外和全景来观察事物。这四种境界,在古文或古诗中都能找到恰当的表达,正可谓诗情贯古今,科学通人文。

3.人生的四种境界 篇三

著名哲学家张世英先生曾提出“人生四境界说”。他按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程度,把人生境界分成“欲求的境界”“求知的境界”“道德的境界”和“审美的境界”四个层次。四种境界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彼此交错。一般而言,人往往是四种境界兼而有之,而人品之高下只是以各种境界所占比例多少不同而决定。

欲求的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一个“欲求的境界”占主导地住的人,只知道满足个人生活所必需的最低欲望。孔子的弟子告子所謂“食色、性也”,大概就是指的这种境界。这种人往往未脱离动物状态。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其“异于禽兽者几希”。因为这种人沉醉于低级趣味,自然无自由可言,更谈不上什么人生价值和意义。

求知的境界。也称作“求实的境界”。处于求知境界的人,不再单纯满足于生存的欲望,而是有求知欲。要求理解外在客观事物的秩序和规律,由此催生出科学求实精神。一个人有了知识,把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将得到大大的提升。那些科学家都居于这种境界。那些酷爱发明创新的天才們,也有这样的境界。

人生的道德境界与求知境界几乎同时发生,但从实现人生意义、价值角度和精神自由程度而言,道德境界高于求知境界。因为人在道德境界中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主客观的外在性,而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但道德总是以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为前提,道德上的“应该”就是这种差距的表现。在哲学家看来,我們日常对“他人”所持的“推己及人”“同情”“怜悯”等人生态度,只是一种“俯视他人”的低层次的道德境界。一个人只有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对他人负责。才能上升到高层次的道德境界。

道德的实现与完成,既是道德境界的极致,也是它的结束,这时开始进入人生的“审美境界”。这一境界包含道德而超越道德,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审美境界中,人不再是同于道德义务强制行事。不再只是为了“应该”行事。人完全处于一种与世界万物融为一体自然而然的境界之中。审美境界中的人,其行为必然合乎道德,但他是自然而然、自由自在地做应该之事,无任何强制之意。

以中国传统儒道两寒而论。儒家以“道德的境界”为人生境界的最高层次,其“天人合一”之“天”主要具有道德含义。而道家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则明显以“审美的境界”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诚然,人生的四种境界总是错综复杂地彼此交织。人人皆有“欲求的境界”。只不过高层次的境界往往体现、渗透在低层次的境界中。比如喝茶,一个“欲求境界”占主导地位的人仅仅是解渴,而一个富于“审美的境界”的人,更多地在茶中品出诗意,达到了“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做到这种境界的人,就是我們所说的大师、大家吧。

4.组工干部的四种境界 篇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下午好!首先,请允许我对各位领导倾听我们的宣讲表示诚挚的感谢,我的演讲题目是《组工干部的四种境界》。

作为一名年轻的组工干部,回想这几年的工作经历,从一个刚刚毕业的毛头大学生到一名党的干部,从当初的无知和茫然到今天的逐步成熟,我的每一次进步,每一份收获,每一层积淀都离不开组织的锻炼和培养,都凝聚着领导的关怀和教导。我庆幸我是一名组工干部,因为在这里能让我成长,能让我实现人生的价值,在我的人生字典里始终有这样四个词语,就是“学习、激情、敬业、奉献”这也是我对优秀组工干部的理解和自身的工作态度。

一,学习是进步的凝聚。我们常听这样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伴随一个人终身的事情,只有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才能使我更加成熟,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政策、新的环境,唯有学习才是保持和提升工作能力的基本途径。向书本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向领导和同事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工作经验,向先进人物学习,不断增强工作的动力和明确努力的方向。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组工干部,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也只有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需要。

二,激情是工作的动力。每一个刚刚踏入工作的同志都是豪情壮志、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立志做一番大事业,充满了工作激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的增多,有的人的那份激情会渐渐地被磨灭,一层层的削减。我认为,激情贵在保持,作为年轻的组工干部,用激情做事是成长成才的基础,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要满怀激情,积极主动的去想办法、理思绪、解难题,而不是一味的退缩,或者止步不前,做组工工作要用百分之百的激情去做事,哪怕是一个看起来很微不足道的细节,都应该全身心的投入,倾注全部的激情。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不断进步,在磨练中不断成长,只有用激情指导人生。才能不断发现和展现自己的才能,保持激情不断的动力。

三,敬业是人生的态度。“干一行,爱一行”是每一个成功人士的共同特点,到了组织部工作以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组工干部的敬业精神强,比如:如果加班,不论早晚,每个干部不管有什么事情都是随叫随到,从不拖延。”组织工作头绪多、任务重、要求高,作为年轻的组工干部,要把这份工作当做一份机遇来珍惜,作为一项事业来追求,作为一段经历来锻炼,始终保持一种爱岗敬业的高贵品质,牢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格言,立足自身岗位,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用一颗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把自己的工作做扎实、做到位,无愧于组工干部的光

荣称号。

四,奉献是组工人的本质。在我的理想中,奉献不仅仅是要做出什么样轰轰烈烈的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事情更是一种奉献。组织工作是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组工干部是幕后英雄,组织工作岗位更是平凡的岗位,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要有奉献的品质和情怀,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无论从事何项工作,都要用一颗奉献的心去认真对待,把小事当成大事,把平凡看做伟大,像王彦生,杜红英、李林森他们那样,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流传千古的创举,在平凡而又普通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诠释一名组工干部对党的事业的无限执着和忠贞。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会把组织工作当成人生的新起点,把“学习、激情、敬业、奉献”作为人生格言,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在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面前,以良好的状态,饱满的热情,踏实的工作,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组工干部,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最后,我以一首组工赞歌,也是受***书法作品的启发来结束今天的演讲,“立场坚定讲党性,严谨自律重品行,事事争先做表率,敬业奉献树形象”。

5.吃饭的四种境界抒情美文 篇五

民以食为天。人生许多美好时光,都与饭桌有关。光吃饭,就有饭局、聚餐、留饭和蹭饭,四种形式,四个境界。饭局有如牌局棋局,反正是一种比较吃力的吃饭:除强调正装出席之外,一应言行举止都要如下棋出牌样,不可任意。但人生充满矛盾,天天有饭局,烦恼不已,如若从来没有饭局,人前人后似有点失落,矮人一截,同一饭局请他不请你,免不了有点酸酸的……聚餐,又可称聚会,那要宽松多了,是三五知己好友自发的聚。聚餐有各种形式,有“蜻蜓吃尾巴”,即各吃各,西方称AA制;但更多为轮流做东,虽没有硬性规定,但大家都会自觉轮流埋单,虽说老友不用计较,然为珍惜这个圈子,每个人都有心维护它:一旦发现有新开的好餐厅,就呼朋唤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众人心领。老友聚餐是最开心,特别对我们写作人,聚餐是阅读人世百态的窗口之一,是创作素材的源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经常聚餐的是一个固定圈子,外边人若想进来,难上加难;道不同,志不合嘛,勉强挤进来,就成饭局而不叫聚餐了。由饭局修炼成聚餐叫有缘,由聚餐变形为饭局,那味道就大不一样了。

留饭,是更随意更亲密的进餐形式。上海人家特别习惯留饭,被留的一定是全家上下都笃熟的老友,突然来访(旧时没手机,熟客大都可随意上门),谈兴正浓,不觉已是吃饭时光,意犹未尽,加副碗筷,临时炒只蛋或蒸一碟腊肠,去弄口熟食店切一客酱鸭,家里也趁此添点菜,就这样热热闹闹吃了,所谓“小菜呒交(没有)、饭要吃饱”。这是最惬意,最温馨,不是家人胜似家人的饭桌。当然,留饭和被留的,都有相当交情,有的.还是几辈子的。

蹭饭是事先张扬的,一个电话打过来:“XX,我正好在你家附近办事,等下到你家蹭饭。”“我老婆出门了,今天没人煮饭,等一下去你家蹭饭。”“XX,过节我们来你这儿蹭饭”……留饭是即兴的,蹭饭是预先告知的,某种程度讲,蹭饭更有十分交情。人说十年修得同船渡,能随时来蹭饭的,那份交情也是修来的。

笔者这里有个蹭饭团,大都是来组稿约稿的编辑小朋友,也有我的小校友……从他们考上大学到进社会做事,从实习到成为独当一面的话事人,看着他们结婚成家……悠悠时日,少说也有十来年,他们互相间也成了朋友,蹭饭团就这样形成了。有时在外面吃,大多在我家里。女儿不在身边,有他们,我可以随时差使他们,方便又热闹,令我们宅里的平均年龄一下降低了,对当下年轻人的心态也有所了解。此外,我所有的电子文本操作和输出接受,都是由蹭饭团包下――不能白吃饭不干活呀!

我家阿姨煮得一手好上海菜,何为上海菜?精工细作的家常菜就是了:夜开花塞肉、凉拌豆腐皮蛋咸蛋、丝瓜油面筋、干贝炖蛋、六月黄毛豆子……就是炎炎夏日蹭饭团的菜单,饭后甜品是蹭饭团的事……

6.人生的四种境界的阅读答案 篇六

教育、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理论与实践都告诉我们,它大体可以分为四种境界,教师成长的四个阶梯:教育教学的四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实践——辛苦型。这一类型的教师勤于实践也勇于实践。他们对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奉献精神,深入备课,耐心辅导,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一丝不苟。但是在工作中明显地缺乏研究意识,因而漠视许多值得探讨的有意义的教学现象、教学方法;不注意经验的积累与反思,缺乏对有价值的实践成败的总结,丧失了对自身、对周边教育教学现象因果关系的探索。因此常常与好的经验、方法、规律的发现失之交臂,在成功或失败时也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使之蒙上偶然的色彩。刚刚参加工作两三年的青年教师,有这种现象是正常的也是自然的,如果已经是有七八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也停留在这个水平,应该是值得反思的。

第二种境界是经验——积累型。这一类型教师重视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认真总结自身实践的成败得失,深入思考其中的心得与体会,感悟与启迪。他们也能够较自觉地观察周边的教学活动中的现象,借鉴其成功与失败、顺利与的经验与教训,教学反思《教师成长的四个阶梯:教育教学的四种境界》。这样的教师往往是教学的有心人,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有着强烈的把工作干得更好的愿望与热情,也有着冷静而深刻的归纳总结的理性。然而由于个人实践固有的局限性,对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的空白或浅表性,造成他们有时表现出视野不开阔、焦点较单一,思维停滞在解释、佐证的层次上,缺乏说明力,缺乏普遍指导意义,他们的谈论及文章大多是回顾和介绍自己在实践中被证明为有效的做法,剖析自己在实践中得到的提高与教训。这样的教师正处在前进的十字路口上,要么“固守家园”,囿于自身实践的狭隘和理论的局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往复循环,无新意,无发现,无创造,最终退化到实践——辛苦型;要么在自己已有的经验及理论的基础上,孜孜不倦地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教学方法,探索教学现象的规律,使自己的实践从盲目走向自觉,使理论从含混趋于清晰,向着更高的境界迈进。

第三种境界是科研——创新型。通过教育科研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这一类型教师的自觉选择和自我追求。他们远远不满足于个人的体验和浅层次的认知归纳上,而是强烈地坚持走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道路。一方面在自己努力积累的经验中寻求内在规律并使之升华,一方面如饥似渴地学习移植他人的经验并追求其成功的内涵,明显地表现出高度自觉的追求与事业心。科研——创造型教师是一批既有研究能力又善于钻研的人,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他们身体力行的是既教书育人,又从事教育科研,既提高自己又出成果福及他人,无论是现代教学的基本原则,还是现代教学的新观念——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质量观,都广泛涉猎,勇于探索。这是一批教师队伍最高境界的预备队员,正在向最高层次冲击。

7.着装的四种境界 篇七

“一个国家的国民形象,往往标志着这个国家的文化程度。得体的着装会大大提高国家的文明程度。”丛国英说。

以英国为代表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早期经济比较发达,在物质得到满足以后,就开始在着装方面考究起来。很多绅士组织起沙龙来互相交流怎样吃、怎样玩、怎样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规则,一种富人俱乐部式的着装规则。在一些礼仪场合就成为了被国际组织所接受的一种惯例。丛国英说这就是dress code国际化着装惯例的来历。

作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社会角色,每个社会角色都需要一个相对完美的形象。支撑这个形象的除了化妆造型以外,主要是着装。从形象管理来讲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属性,指天生的条件;二是社会角色属性。

丛国英将这一社会属性的形象管理与着装的关系定义为最密切。如社会地位、从事的行业,出入场合的需要等。根据时间、地点和场合,这三要素来决定穿什么类型的服装,配什么样的发型和化妆等。服装不仅仅是指上衣、裤子或者裙子,应该还包括配饰,比如眼镜、腕表、鞋、领带等,甚至包括香水的味道都属于服装范畴。

西服已经成为中国大部分人出入正式社交场合的主要服装,然而中国人在西服的着装方面,很多情况下并不符合国际礼仪标准,普遍存在错误符号。不仅是普通消费者,甚至包括很多专业服装设计师都不了解这个标准。

因此万国工坊自主开发的知识库系统《DRESS CODE国际化着装惯例系统》,就是为中国的专业人士和消费者提供一套这样完整的体系知识,引导消费者如何在适当场合穿着适宜的服装而研制的。

“着装标准可分为四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考究、优雅;第二种境界是得体;第三种境界是适当;第四种境界是禁忌。我们最担心也是最不应该出现的就是禁忌。”丛国英这样总结。

“在国际着装惯例中一旦出现禁忌,在国际礼仪上来讲就是比较失礼的。你既然不尊重人,那别人自然不会尊重你。着装不当还可能会出现使你被排斥在这个社交圈子以外,只是你自己不知道罢了,这就是 ‘无知者无畏’。但这是很可怕的后果,可怕程度不亚于其他社交方面的尴尬程度。”

要求中国人把服装穿对的前提是要求企业把服装做对。由于从业者不懂国际惯例,导致消费者也有误区,所以中国虽拥有10万家服装企业,但无法产生一个国际性服装品牌。这是一个很可悲的后果。“研究国际化惯例这一课题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中国人有一个国际形象,起码把服装穿对了。” 丛国英把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做出了合适的定位。

男亦飘香

当男性坚信使用香水是一种身份和品位的标志时,首先就要把香水用得恰到好处。出入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类型的香水,美容专家仇明来为高端男士指点迷津。

根据香水芳香物质的浓度,香水可分为四种,它们分别是:香精(Parfum)、浓香水(Eau de Parfum)、淡香水(Eau de Toilette)和古龙水(Eau de Cologne)。香水的留香时间长短,会因季节、空间、身体部位及服装衣料而有所不同,留香期最长的是香精,约有6至8个小时。通常出门前20至30分钟涂香水,是让香水散发香气的最好时机。

8.人生的四种境遇散文 篇八

人生的四种境遇

人生在世,所处的境遇虽然千差万别,概而言之,不出苦乐二字。

当我们觉得自己很苦的时候,内心里一片黑暗,充满了愤懑、嗔怒、仇恨、妒忌等种种恶念,如山雨欲来,黑云压境,亦如狂风骤至,翻江倒海,暴力充塞胸腹,撕裂肝肠……苦极时只看成一切的末日,了无生趣。

当我们觉得自己快乐的时候,内心则充满光明,只觉得无限的欢喜、愉悦、轻快、自在,看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对一切充满欣赏和感恩,愿意把自己的幸福与身边所有人一起分享,只觉得自己是天下最幸运的.那一个,充满成就感。

由此可知,人生的苦乐,其实都是自心的一种认知。出于本能,人在极力远离痛苦,追求快乐。如果说光阴分为黑暗和光明,那么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颗找寻快乐的心穿行在黑暗与光明交错的时光隧道,而古往今来,无数人的故事共同揭示了如下四种人生境遇:

从黑暗走向黑暗。一个人曾经遭受的挫折无助于其成长,而是让他在黑暗的迷宫中和苦难的泥潭里失去人生方向,深陷其中,自哀自怜,甚至怨天尤人,对社会充满误解和仇恨,对自己也丧失了信心,于是拒绝一切援助之手,放纵人生,自甘堕落,把生命的最后一缕光亮推出心门之外。

从黑暗走向光明。知道人生的苦难或挫折只是无常,也就意味着一定有机会改变,因此心存希望,无论逆境多么严峻,以坚忍不拔的勇气和努力保持心灯不灭。接受现实,不灰心,不气馁,不惧怕从头再来。如是之人,只要有生机,就会全力以赴,功到自然成,曾经枯干的树桩也会重新发芽抽枝。

从光明走向黑暗。人生拥有良好的起点,美好的前程似锦囊在握,却不料得意之时未免放逸,自招污损。若能唤醒良知,幡然悔改,仍能与前运接续,然而往往人心向下堕落容易,向上举难,兼无人劝谏勒改,从此“心城”失守,于此物欲横流社会,种种诱惑当前,焉有不失?

从光明走向光明。天赋异禀也罢,资质愚鲁也罢,庸常中人也罢,只要能认清自己是谁,就能脚踏实地,抱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实际生活中老实做人,认真做事;在家孝顺父母,在外尊敬师长,乐于助人,时时向善。每个人的事业大小有分别,但才干和仁爱之心人人都可拥有。一生光明磊落,不论为人子女或父母、亲朋,无不省身克己,有所担当,懂得有些事情应不求名利,当做则做。

9.人生的四种境界的阅读答案 篇九

单选题

1.客户的四种性格类型是通过两个维度区分出来的,一是(),二是表达度。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能力度

情感度

思考度

行动度

2.所谓表达度,指的是一个人的()的强烈程度。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表达思维

表达逻辑

表达能力

表达欲望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支配型客户的性格特征的是: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以自我为中心

表现得很强势

注重他人的感受

性格非常坚定

4.对于支配型客户,服务人员应当采用的服务方法是: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影响

争论

掌控

迎合

5.如果企业需要劝员工离职,派遣()的管理者前去最为适合。

回答:正确 1.A 和蔼型

2.B 表达型

3.C 支配型

4.D 分析型

6.下列选项中,对表达型客户性格特征描述错误的是:

回答:正确

1.A 喜欢取悦他人

2.B 喜欢聊天

3.C 善于准确把握其他人的情感需求

4.D 承受压力能力较强

7.在各种服务状态中,适用于表达型客户的是:

回答:正确

1.A 迎合2.B平等

3.C 掌控

4.D 影响

8.如果某人的钱包、手机、电脑和办公桌上都是家人的照片,最有可能属于()的性格。正确

1.A 支配型

2.B 和蔼型

3.C 表达型

4.D 分析型

9.一个人非常喜欢说话,但总是无法表明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人属于:

回答:错误

1.A 表达度高

2.B 表达度低

回答:3.C 4.D 情感度高

情感度低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分析型客户性格特征的是: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属于指责型人格

喜欢问问题

不会轻易说“不” 所提意见通常很有道理

判断题

11.支配型客户的情感需求大于现实需求。此种说法:

回答:正确

1.A 2.B 正确 错误

12.对于和蔼型的客户,服务人员尽量不要让其做选择性的决定。此种说法:

回答:正确

1.A 2.B 正确 错误

13.如果表达型的客户说“这件事不行”,就说明这件事没有任何商量余地。此种说法:

回答:正确

1.A 2.B 正确 错误

14.服务,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技巧和技术层面的问题。此种说法:

回答:正确

1.A 2.B 正确 错误

15.表达型性格的人是开心果,能够让同事和领导开心,招聘时应该尽量选择这种类型的员工。此种说法:

10.地理教师应具备的四种境界 篇十

对职业充满爱意是做好工作的基础。这里包含着对学科的爱,对学生的爱和对学校的爱。如果您也是一名中学地理教师,请叩问自己:“我热爱地理学科吗?”如果热爱地理,一定能够对地理知识、地理教学充满持久的热情,一定能在与学生分享、交流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因为对学科的爱能给予你力量与智慧。

教师要爱学生。用真心去爱,用真情去爱,它不仅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能在爱的体验中增添收获。爱是打开学生情感大门的钥匙,地理教学是建立在师生情感基础之上的活动,当学生能感受到爱意时,就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对地理知识的热爱和对科学的执著探索,其情感之门、智慧大门就能敞开。

教师要爱学校。笔者是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的一名地理教师,并且深爱这所学校,因为它寄托着父老乡亲们的期盼、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在与同行合作、研究、分享教育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专业成长的快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产生灵感,提升着自己的教育素养。如果每位教师都能在自己的生活、成长环境中付出一点爱,能把学校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必然能更多地体会到学校发展的快慰,体会到教育的幸福。

二、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职业是一项技术密集型的工作,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教育管理,不同的技术投入产生的效果相差甚远。因此,要求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研究教学规律、学生心理、教育策略,只有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教学才能常教常新,管理才能事半功倍。

教师要研究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有情、有爱的生命体,心理状态、情绪状态、认知水平、价值观念、行为习惯都会影响到成长过程。教师必须去研究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准确地把握住学生的各种状态、个体差异,教育、教学才能具有针对性,才有可能去挖掘每一位同学的智慧潜能。

教师要研究教学。“教师不能停留在娴熟的教学基本功之上。要实现最终的事业成功,就必须是一位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只要永远处于研究状态之中,必然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需要研究的东西实在太多,如“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研究”、“学生学习自主性激活方式研究”、“地理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合作学习的效率研究”、“教学方案编写的细节与创新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等。

三、在学习中寻找智慧

人人都需要学习,作为教师更需要学习,因为学习是一种进取意识,是一种精神状态。著名特级教师任勇指出:“一住教师,若对学习处于要我学的状态,学习对他来说,就是一种苦役、一种负担;若对于学习是一种我要学的境界,学习以他来说则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

网络学习是现代人面向未来的重要学习方式。网络使教师学习的时空领域大为拓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存方式带来巨大变化,同样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师必须更新学习观念,成为网络学习的支持者和实践者。

拓展学习能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和教育视野。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如果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难以成为人师,更不可能成为大师。因此,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不断扩大学习的领域。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无论是教育管理还是教育实践,都应该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升、完善自我。

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促进教师共同成长,研究性学习能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学习能使生活更精彩,能在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改善教育教学行为中给予智慧和力量。

四、追求教育理想

教师的任务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师应该培养怎样的人?这是广大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把更多的学生送上大学、送进理想的大学”当然是教师的追求,因为这是家长的期待、社会的嘱托。但如果仅此而已,那么教师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要重视高考,但要超越高考,教师的教育不仅要给予学生渊博的学识,还要给予学生通达的性情、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

11.人生的四种境界的阅读答案 篇十一

在敬业中提升人生境界张垚总有这样一些人让我们动容:四川省凉山山区邮递员王顺友,24年跋涉26万公里,没有丢失过一份邮件;航空发动机专家吴大观,以对航空事业几十年如一日的热爱,88岁高龄才离开科研一线;中信重工能源公司经理、党委书记杨奎烈,在医生已经下了“死亡判决书”后,还将在病床上口述的《关于能源供应的变化及应对措施》一文作为“遗产”留给企业„„上述几个事例,内容不尽相同,但都生动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基本内涵——敬业。他们用敬业乐业的精神,书写了一个个大写的自我。他们都在服务社会、助人为乐、爱岗敬业中提升人生境界。对国家和民族而言,敬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精神支撑。敬业体现为“畏而不敢怠慢”,将“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在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的精气体现在所从事的职业和事业中。敬业不仅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为各个民族所珍视。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社会发展永远需要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永远熠熠生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力倡导敬业精神。对个体而言,敬业是“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修为方式。我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说:“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体会到:当我们以虔诚恭敬的态度对待工作、对待事业时,就能够在精益求精中体验到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愉悦。这样来看,敬业就不是约束人的“规矩”,而是激励人的理念,需要每个劳动者、每个行业以至全社会共同遵守。世界上一切幸福生活、美好未来,都从劳动中来,从奋斗中来。敬业正是劳动、奋斗的具体体现,是创造幸福生活、美好未来的不二法门。唯有敬业,我们才能成事成功,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提升人生境界。(选文略有删改)18.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答: 19.选文开头列举三个人物的敬业事迹有什么好处?(3分)答: 20.选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答: 21.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敬业”的正面事例,请举出一例,充当本文的事实论据。(2分)答: 议论文阅读18.我们要在敬业中提升人生境界。(或“唯有敬业,我们才能成事成功,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提升人生境界。“)(2分)19.开头列举三个人物的敬业事迹,引出下文的论述内容(论题),(1分)吸引读者阅读兴趣,(1分)充当本文的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1分)(3分)20.道理论证。(1分)引用梁启超的话,权威有力地论证了敬业是“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修为方式。(1分)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1分)(共3分)21.示例(1):邓稼先用28年时间戈壁滩,鞠躬尽瘁,艰苦攻关,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示例(2):年轻的信客终年奔波,任劳任怨,不畏艰辛,长途跋涉,把信物及时送达目的地。(2分)

上一篇:公司内部审计年度报告下一篇:关于开展中小学师德师风先进校创建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