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引进经验交流

2024-08-13

高校人才引进经验交流(8篇)

1.高校人才引进经验交流 篇一

四川省建设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办理普通高校毕业生人事代理有关事项

信息来源: 编辑: 浏览次数:5608 加入时间:2005-12-20 11:01:

41四川省建设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办理普通高校毕业生人事代理有关事项

一、办理对象

普通高校毕业研究生、本科毕业生、专科毕业生、高等职业学院毕业生。

二、办理项目、毕业生档案托管

凡毕业生档案在有才中心托管的,可以办理以下关系:

1、成都市城区入户户口:

(1)有亲戚、朋友在成都市城区有户口簿的,在该户籍所在地上户;

(2)在人才交流中心集体户口(成都市常住集体户口)上户。

2、办理专业技术职称(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等)申报。

3、办理婚姻证明、生育指标。

4、办理党员组织关系接转。

5、推荐就业。

三、收费标准

根据省物价局批准,档案托管费240元/人,就业接收手续费600元/人,户口管理费150元/人,合计收费990元/人。

四、办理程序和有关手续

1、与录用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

2、办理同意将档案转入人才中心手续;

3、交以下材料;

(1)三方协议(学校、聘用单位、学生签订的就业协议书原件);

(2)录用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3)户口迁移单(填迁至四川省人才交流中心)。

(4)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可写到单位,也可写到四川省人才交流中心)。

(5)毕业证复印件。

(6)身份证原件。

4、交流有关费用。

五、具体事项办理

(一)为用人单位接收聘用高校应届毕业生办理入户、档案挂靠等全程人事代理。

1、办理对象:

在蓉单位接收聘用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就届毕业生,需办理毕业生落户成都市五城区(含高新区)、档案挂靠的均可向本中心申请全程人事代理服务。用人单位是指外商投资企业、乡镇企业、区街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私营企业、外企驻蓉机构等非国有企业;实行聘用制的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实际人事代理的事业单位;其它符合条件的单位。

2、所需材料:

(1)接收单位向本中心领取《关于申请办理应届毕业生就业接收手续并委托办理人事代理的报告》和《高校毕业生入户情况登记表》,填写后加盖公章文本中心。

(2)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3、办理程序:

(1)接收单位已经签章的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一式三份;由本中心审核盖章。

(2)毕业生到单位报到并在本中心办理委托存放档案后,把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户口迁移证交到中心,由本中心办理接收入户等有关手续。

(二)办理存档人员入户认证

具有大学专科(2001年1月以后毕业)及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流动人员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入户;

1、档案已委托中心管理(出示中心的存档卡片或《人事档案管理合同》);

2、入户书面申请:

3、提供学历或职称证书复印件(验原件);

4、市内单位的劳动用工合同书及营业执照复印件;

5、入户人员户籍证明,身份证复印件;

6、合法固定住房的房屋产权证或购房合同书,单位集体户或亲友户口的户籍证明;

7、《申请落户成都市外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本科毕业生基本情况登记表》;

8、申请配偶、未成年子女随迁还须提供:

(1)亲属关系证明(结婚证、户口);

(2)配偶系无职业的城镇居民需提供无职业证明;

(3)配偶系国家机关、事业、因有企业职工,需经过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办理调动。

(三)办理申请生育证

1、申请者出示中心的存档卡片或《人事档案管理合同》;

2、档案委托管理时已提供有婚育状况证明;

3、申请者系成都市五城区(含高新区)户口的已婚未育者或符合照顾一孩生育者;

4、申请一孩的办理:已婚双方繁育初婚或再婚前未生育过的,须出具结婚证,再婚的须出具离婚证或法院离婚判决书,女方户口簿复印件,领填《新婚夫妇计划生育登记表》;

5、申请照顾一孩的办理;已婚双方的一方系初婚或再婚前未生育者,一方系再婚已生育一孩者,须出具再婚者的离婚证或法院离婚判决书,以及另一方的初婚证明或再婚前未生育证明;夫妻双方均系独生子女,已生育一孩,4年后申请再生育的,提供双方均系独生子女的证明;女方户口簿复印件,在计生部门领填《再生育审批表》;

6、申请表返回中心审查后,报经计生主管部门批准;

7、申请者接受计生部门安排的优生优育学习,取得合格证;

8、申请者一经确认怀孕,在50天内还可能一中心办理领证事宜。

(四)办理转正定级

大中专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分配到国有(聘用)和非国有单位工作且工作满一年的存档人员,申请办理转正定级;

1、出示中心的存档卡片或《人事档案管理合同书》;

2、领填《大中专毕业生转正定级审批表》;

3、工作单位意见、盖章;

4、交中心审批;

5、若一年试用期换过单位的,须由曾工作过的单位分别写出书面证明;延期办理转正的还须提供情况说明。

(五)接转党员组织关系

人事档案委托中心管理且暂时无处接转组织关系的中共党员,办理组织关系转移;

1、原党员关系在省直工委管辖下的党委,可直接由原单位党委转至四川省人事厅机关党员人才交流中心流动党员支部;

2、原党员关系在市级单位的,须经单位党委转至省直工委,再由省工委转至四川省人事厅机关党委人才交流中心流动党员支部;

3、非上述两种情况或成都市以外单位的党员关系,须经其行业党委或单位所在地的地方党委转至省工委,再由省直工委转至四川省人事厅机关党委人才交流中心流动党员支部;

4、党员已出国留学要转组织关系的,还需通过原单位的上级党委办理《党员因私出国(境)审批表》,一并接转。

(六)办理专业技术职称申请评审

初定专业技术职务(限统招统分毕业工作)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称

员级 助师级 中级 副高级 员级 助师级 中级 副高级 高级

中专毕业 工作满一年非专业工作满一年 员级四年以上

大专毕业工作满三年工人满一年 员级四年以上 助师级四年以上

本科毕业工作满一年助师级四年以上 中级五年以上 副高五年以上

硕士毕业工作后定 助师级二年以上中级四年以上 副高五年以上

博士毕业获得学位 博士后出站中级二年以上 副高五年以上

填表要求 《初聘专业技术职务呈报表》一份

《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表》每年一份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二份(高级填一份);《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表》每年一份;《任职期满考核表》一份;评高级加填《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申报信息表》一份。

提供材料

1、提供学历证书;

2、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或通知(符合免试条件除外);

3、代表作1-3低分;

4、业绩证明材料,论文、论著目录各10份;

5、单位综合推荐材料;初、中级10分,高级15分。

6、工作总结

其他要求按评审条件要求进行答辩

备注 通过国家统一资格考试获取的专业技术职务不在此列,所取得的资格证书(复印件)及考试合格通知材料交中心归入本人档案

四川建设人才网

网址:

2.高校人才引进经验交流 篇二

一、高校人才交流机构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校人才交流机构的主要职责就是对下岗聘余人员进行管理。由于历史和现实多方面原因导致目前高校人才交流机构面临着一些困境, 如缺乏与之相关的配套政策和制度、用人体制不灵活、人员流动渠道不畅通、冗员过多机构臃肿、缺乏竞争机制、人才信息交流方式落后等等。如果不尽早解决这些问题, 使高校人才交流机构从困境中走出来, 那么将严重影响到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和效果。

二、发挥高校人才交流机构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办学的自主权不断扩大, 高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就必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而做好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做好人才交流机构的工作, 让高校在合理安置聘余人员的基础上, 建立科学灵活的用人机制, 确保人才流动顺畅, 并在高校内部建立起竞争机制, 促进人才的良性循环。

(一) 转变观念, 主动适应改革需要

观念是行为的根基, 只有转变观念更新思想才能实现本质上的变革。高校人才交流机构管理人员、用人部门以及分流人员都应转变观念, 更新思想, 主动适应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人员分流是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高校人才交流机构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这种改革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要本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 客户、公正地对待、理解和关心分流人员。其次用人部门要积极主动接收分流人员, 对分流人员扬其之长避其之短, 正确对待他们。最后分流人员对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导致人员分流的必然趋势一般都存在严重的抵触心态, 伴随而来的便是自我价值的危机、心理压力剧增、经济压力加大等诸多问题。分流人员应该认识到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须趋势, 不是针对个人也不是由个人能决定的, 应该及时转变其就业观念, 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观念, 发挥个人优势自主择业、自强创业, 开拓就业新思路。

(二) 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规范

高校人才交流机构的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 所以要想顺利开展工作就必须确立人才交流机构在高校的重要地位, 并给予制度保障。学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人才交流机构的工作, 并依据国家的政策法规,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制定切实可行的关于人才交流机构的相关制度规范, 使人才交流机构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 这样高校人才交流机构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三) 妥善安置分流人员, 做好再就业工作

人才交流机构最基本最主要的工作职责就是妥善安置好分流人员, 做好其再就业工作。所以人才交流机构应本着“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的原则, 正确对待分流人员, 积极创造条件, 采取一切有效措施, 为分流人员的再就业创造机会和环境。

首先是充分利用现有办学资源, 校内消化分流人员。对于分流人员里年龄偏大、体弱有病的职工给予适当的政策照顾, 实行离岗退养;对于年轻人员, 一方面学校应该减少使用临时工, 腾出岗位安排分流人员竞争上岗;另一方面开展多种办学形式, 鼓励院、系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条件允许下, 结合本校实际, 创办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技能短训班, 为分流人员提供就业岗位。

其次是参与竞争, 寻求校外就业渠道。将高校分流人员推向社会化人才交流的大市场, 将是今后高校分流人员的根本出路。当然高校可以为分流人员提供校外就业信息、培训机会, 同时高校也可以发挥其技术优势, 积极发展校办企业, 为分流人员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 广纳人才, 形成“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形成“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竞争机制, 一方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把学校发展急需的优秀人才吸引进来,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富有创造性的师资队伍, 另一方面形成竞争态势, 实行竞聘上岗, 能者上劣者退, 让富余的人员流动出去, 实现人才结构的优化配置。

人才交流机构在引进人才时首先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计划, 人才的引进要与高校发展实际情况相协调, 做到人尽其才的同时不浪费成本。人才引进还要分层次、分阶段, 严格按照计划进行, 确保最经济最合理的引进和利用人才。人才引进要拓宽视野, 不能仅仅局限于省市, 应该将人力资源配置的视野延伸到全国甚至国际, 全方位寻求所需要的一切人才。

在人才引进方面高校应采取灵活的人性化的政策, 例如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时, 可以通过解决其配偶的工作关系来达到人才的引进等。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人员的流动, 形成“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激励竞争机制。

3.高校人才引进经验交流 篇三

【关键词】高校人才交流中心 管理 工作方法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学校陆续设立了人才交流中心,发挥着与各个地方政府设立的人才市场不同的作用。由于各所高校的特点不同,各个高校人才交流中心在工作内容和管理方法也有些区别,但都为进一步深化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服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的人才交流中心根据本校的特点,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政策规范,主要工作围绕着待岗人员的日常管理,学校的人事改革工作的配合,以及学校各部门的人才派遣等工作展开,在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文就此做了详细的论述。

一、因地制宜的制定人才管理的政策规范

政策规范作为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和遵循依据,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人才管理的政策规范制定的科学与否关系到高校改革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关系到学校的稳定与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但是没有及时建立健全相应政策规范。因此,建立健全各项政策规范便成为高校人才交流中心的首要任务。但这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具体实施过程要有计划,按步骤的进行。各所高校在制定政策规范时,既要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又要结合本校的实际,要做到“因校制宜”,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规范,从而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起到指导和规范的作用。

二、细致耐心的做好待岗人员的日常管理

高等教育改革为各高校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由于高校合并,院系合并,导致待岗人员增多,埋下了不稳定的隐患。为了保持稳定,保证学校正常工作有序进行,高校人才交流中心必须做好待岗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妥善处理好待岗人员各种问题。具体来说,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人才交流中心的工作人员要正确对待待岗人员,这些人也曾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不管因为什么原因,现在他们不能继续工作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牺牲。因此,要从心理上尊敬他们。其次,要耐心细致的做好待岗人员的思想工作,在给予他们政策解释的同时,还要能够真正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安抚他们。这项工作量非常大,要找他们一个一个谈心,宣传党的政策,分析当前的用人形势,解释人事制度的变革,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再次,还要诚心诚意的为待岗人员解决好生活工作的各种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例如,对待一位待聘职工的工作安排问题,我们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到真正原因后,专门为他做了合理的安排。对于长病假的人员、精神病人员,我们经常电话问候,多次走访慰问,上门送上困难补助,把学校的关怀及时送到我校待岗职工心中。

三、全心全意的做好富余人员的安置工作

高校改革确实解决了一些现存的问题,如学校规模较小,学科太单一等,使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提高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但也造成了教师和管理人员无事可做的问题。高校人才交流中心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为高校改革服务。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富余人员的安置工作。我们本着人尽其才的原则,多方面寻找安置渠道。首先,积极努力为其创造条件,一方面加强与校内各部门的联系,另一方面同社会上用人单位联系,以获取用人信息,在富余人员与用人单位之间架起桥梁。另外,我们还通过开展培训,增强他们的技能,鼓励办理停薪留职,自谋职业等。对年龄偏大或者身体有病残的职工按照政策给予帮助,让他们提前退岗,进行休养。

四、认真用心的做好人才派遣的管理工作

随着高校人事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落实高校人才的自主权,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和自由流动,很多高校相应出台了人才派遣制度。高校人才交流中心是实施人才派遣制度的主要职能机构,因此,对派遣人员的管理也就成为高校人才交流中心除最初的稳定人才队伍、管理待岗人员之外的一项重要工作。到目前为止,我国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因此该项工作只能根据学校人事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目前我校有近200人的派遣人员,为了保障他们的个人权益,我们在为他们准备招退工材料,办理相关手续,以及交纳社保保险等事宜时,都不敢有丝毫的马虎,认真细致的完成好每一个环节。

综上所述,高校人才交流中心作为高校人才管理的职能部门,工作内容繁琐,涉及面极广,影响范围大,该项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的改革大业与稳定大局,工作人员需要具有极强的责任心,用耐心、诚心、细心把工作做好。同时,高校人才交流中心,作为高等学校整体管理工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科学开发的重要机构。因此,为了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能够顺利推进,为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能够卓有成效,高校人才交流中心应该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创新方法,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发挥职能作用,履行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席斌. 人的全面发展: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2).

[2]冯丽娜,徐友浩,马秀莉. 适应改革 调整职能 完善功能——对高校人才交流中心工作的思考[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0(01).

[3]李荣坤. 人才流动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刍议[J]. 林业经济问题,2000(03).

4.人才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篇四

近年来,我院紧紧围绕“人才兴院、科技强院、文明建院、品牌扬院”的总体工作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人才工作相关情况汇报如下.人才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尊敬的刘主席及各位领导:

大家好!

近年来,我院紧紧围绕“人才兴院、科技强院、文明建院、品牌扬院”的总体工作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人才工作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XX年以前医院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才储备的重要性,人才引进处于停滞状态,全院正规大学生只有两名,加之人才流失严重,中青年骨干分分跳槽,临床医护人员梯队建设不合理,造成人才断档状况,科室业务开展滞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日益下滑,医院百废待兴。

XX年新一届院领导班子成立以后,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医院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问题,立足本质,提出了“人才兴院、科技强院、文明建院、品牌扬院”的总体发展思路,把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放在医院发展的重要位置。院领导班子开拓创新,独辟蹊径,采取了一些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医院经过几年的发展现有正式职工289人,专业技术人员265人,本科以上学历68人,专科以上学历192人,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10人,床位设置300张,科室设置25个,下设老市区分院、新城区妇儿专科医院和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骨伤科、心血管内科为重点科室,并有普外科、耳鼻喉科、呼吸内科、口腔科等一批特色专科。医院的医疗设施逐步完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经济收入、固定资产翻了三番,社会满意度每年都在96%以上。XX年,率先在酒泉地区通过了二级甲等医院复审。

一、人才工作几点好的做法:

(一)、制定人才培养规划,优化人才队伍

始终把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做为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打造“院有名科、科有名医、医有专长”的形式。党政领导班子始终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省、市、县关于人才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到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和新时期加强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XX年4月我院隆重召开题为“大力引进培育人才、加快重点专科建设、全面提高医疗水平”的第一届科技工作大会,会议制定了《玉门市第一人民医院XX年-XX年人才三年发展规划》,未来三年将累计引进高学历、高素质、高层次人才60名。

同时,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管理使用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采取医疗骨干“走出去”进修培训,知名专家“请进来”临床指导的办法,重视对大学生的选聘,制定我院人才招聘实施方案,每年参加省上组织的大型“双选会”,广纳人才,选聘思想品德好,学习成绩优的大学毕业生来院工作,搭建了人才成长发展平台,有力的促进了人才队伍建设,调动了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自XX年以来,共引进大学生42人(流失7名),目前,新引进的大学生在科室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都能独当一面,医疗水平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称赞。

(二)、通过“走出去”学习培训,开阔视野提高技能

我院采取“全员培训、稳定队伍、积极培养、造就骨干、择优引进、整合资源”的办法,每年选派业务骨干赴兰州、西安、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进修学习培训,并积极联系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结成帮扶对象,建成人才培训基地,搭建成才平台,不惜财力每年外派进修人员30余人次,5年累计外派进修人员150余人次,参加省内外学术交流会、短期培训180余人次,5年来用于人才进修学习的费用就达100余万元,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投入之多在县级医院中都是非常罕见。

通过外派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同时,加大继续教育力度,开展各类人才在职培训,岗位练兵,不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适时调整临床科室主任、副主任,将一批年轻的优秀医务人员充实到学科建设的重要岗位,通过搭平台、创条件、教方法、压担子,促使年轻人快速成才。

(三)、通过“请进来”培训指导,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为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尽量为引进的人才提供方便,使高层次人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施展自己的才能,与北京安贞医院,山东齐鲁医院,兰大附属一医院、兰大附属二医院、西安交大附属医院结成了长期协作关系,先后外请专家80余人次,满足了患者享受知名专家高水平服务的需求,聘请知名老中医、著名普外科老专家来院坐诊,并为其提供优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使他们非常乐意与医院同甘共苦,共同创业。通过带教、讲学、提供技术指导等形式,提高了医院的整体技术水平,为医院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思想超前、服务一流的技术骨干。在吸引人才的诸多因素中,医院的所有人员形成了一个共识,干事创业的环境吸引了如此众多的高层次人才。宽松的环境,为建立人才引进搭建了绿色通道,从制度上保证了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四)、严挑细选,精心栽培,保证人才队伍的不断更新

根据医疗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一名大学本科生要经过十多年的学习锻炼才能进入高层次人才行列。为此,我们既重视选才,更在育才上下功夫,缩短人才成长周期。首先,我们对新引进的大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之后便派往省级医院进修学习,让大学生从一开始参加工作就技能操作,使之起点更高。其次,进修回来后实施毕业生上岗“轮转”制度。先在全院轮转,一年后根据毕业生自身特长确定科室,到科室后再在各专业组内轮转,打好通科基础,最后确定专科。年轻医生反映,通过轮转,可以熟悉全院情况,可以接触多层次的老师,可以积累各方面知识。再次,新参加工作的青年住院医师,每周星期一到星期四晚上必须在病区看书学习,实行严格的考核管理。这一制度,让青年医务工作者从中领悟到做一名合格医生的真谛,养成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扎实的基本功。这些措施,为我院人才队伍的不断充实新生力量奠定了基础。

(五)、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实行人才队伍动态管理

为健全人才考核激励机制,我院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不搞终身制的原则。对学科带头人实行特殊津贴补助的同时,从医疗质量、服务态度、投诉情况等方面定期进行全面严格的业绩考核;对学科带头人从医疗管理、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对成绩突出者,医院给予表彰奖励,对考核不合格者,给予相应的处罚;鼓励学科带头人参加各种专业学术会议,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紧跟学科发展的新潮流。为提高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我院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对科室合理定编,科学设岗,尤其对专业技术岗位进行科学设置。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动态管理。一是对中层干部的聘任,科室主任、护士长经组织考核后由院长聘任,每年年底进行业绩考核,合格者继续聘任,不合格者予以解聘。二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聘任,制定了聘任细则,实行职称、职务评聘 “双规制”,对一些有才能,技术好,有发展前途的骨干实行低职高聘,做到人尽其能,人尽其才。三是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方法,把奖惩制度与工作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满意度等有机结合,拉开奖金分配档次,在医院内部员工之间建立竞争机制,由经验管理型向科学管理型转变,彻底打破了“铁饭碗”和“大锅饭”的思想。

(六)、搭建创业平台,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在对临床一线工作人员提供优厚待遇的同时,今年医院做了全面规划,由医院出资修建公共租赁住房,为中青年业务骨干,尤其是XX年以来新引进的大学生提供住房,解决大学生的住房问题。为中青年骨干发放特殊津贴,让一流的人才有一流的回报,用事业吸引人才,用政策激励人才,用真情留住人才。良好的环境、优厚的待遇激发了业务骨干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的信心。目前,人才梯队培养已初显成效,各科室相继培养了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和后备英才,在“外引内培”双管齐下的带动下,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快速反应和独立思考能力明显提升,诊断治疗水平明显提高,在成才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同时,医院每年拿出10万元鼓励科室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几年来,共开展新技术50余项,有10余项科研获市、地级科技进步奖。

同时,为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能,经过积极探索,XX年根据酒泉市有关人事代理相关文件精神,公开选拔优秀聘用制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人事代理,通过个人申请、科室推荐、参加考试、个人述职考核等程序,对符合要求的15名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人事代理,使之与正式职工享有同等的进修学习机会及其它福利待遇,这将有效改善聘用制医务人员工资待遇偏低的现状及稳定聘用制专业技术队伍。

通过一系列的人才队伍建设措施,促使我院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更加优化,为我市病痛患者提供的医疗服务也更加优质,尤其是我院根据患者需求和定期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来院开展手术及坐诊,解决了我市病痛患者外出看病难、看名医更难的问题,让患者不出门便享受到专家的医疗服务,几年来我院外请专家来院开展手术500余台,其中高难度手术80余台,部分手术还是我市首次开展。这些便民措施的实施不但满足了患者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通过带教还使我院的医疗技术力量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今后并将在玉门市卫生行业内长期处于领跑地位。

二、存在的问题

(一)、我院地处西部边缘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优秀人才,大学生引不来是我们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二)、医疗卫生行业有别于其他行业,医生培养周期长,需要投入大量经费使其成才,一时无法改善我院人才断档的窘困。

(三)、医疗队伍骨干力量流失的问题比较严重,经过多年的培养,一些有经验,有能力的医生选择调往上级医院,或者自主择业的比较多,医院损失严重。

三、几点建议

(一)、为了更大化的体现医疗卫生行业的公益性,就要切实从根本上转变医护人员及相关人员的观念,希望市委、市政府积极倡导尊重医学、尊重医护人员的观念,提高医护人员社会地位,使医护人员生活的有尊严,有幸福感。

(二)、在人才的引进问题上建议人事部门给予政策上的倾斜,简化手续流程,助推我院人才引进步伐。

(三)、人才培养是一个周期性很长的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希望市委、市政府能在人才培养方面给予相应补助,减轻医院负担。

人才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要结合本地工作实际,整合资源,健全机制,优化环境,最大限度增强对人才吸引力,引导各方面人才向化州流动,更好服务和推动化州经济社会发展。

一、整合资源,形成人才工作合力

我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在劣势中谋取人才工作发展,就必须立足本地实际,整合资源,集合点滴所长,汇聚集合成势,形成人才工作合力,促进人才工作发展。

一是整合管理资源。人才工作是系统工程,要整合参与各方管理资源,才能有效推进。当前我市虽然建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但对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人才工作发展明显不够,存在部门多、解决实际问题少;设想多、出台政策和具体落实少等现象。因此,要在市委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整合管理资源,充分调动人社、公安、教育、卫生、科技、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积极性,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帮助高层次人才解决好创新创业、入户、安居、医疗、保险、子女入学、文化需求等实际问题,形成协调高效人才运行工作机制。

二是整合产业资源。在人才工作中,注重人才与产业结合。整合特色优势产业,立足于我市化橘红、罗非鱼、蚕茧、甘蔗、矿产、木材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认真加以整合,全面推进资源集聚、产业集群,走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之路,以此吸引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到化州干事创业,促进化州特色优化产业发展。同时,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端产业,并以新兴和高端产业发展为导向,配置相应人才资源,使招才引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同心同向。

三是整合企业资源。人才工作,企业是主体。企业对人才需求敏感性强,专业性把握能力准,供需杠杆关系直接。要加强对我市规模企业如中药厂、耀明、海利等规模企业人才现状和需求分析,整合全市企业人才资源,搭建全市统一人才资源市场,为人才进、退、留、转提供有利平台,形成人才集群效应。要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开辟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绿色通道”,为企业和人才提供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鼓励企业加大创新人才引进、科技人才的投入,让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的主体,成为人才施展才华、发挥作用的舞台。

二、健全机制,激发人才工作活力

一是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完善引进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对特色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重点产业、重大工程和重点社会事业项目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在编制、住房以及对随迁父母、配偶落户、子女入学实行优惠政策,在科技政策、奖励政策、医疗和社会保障政策等实行倾斜,引导人才向本地流动。健全完善人才创新创业扶持机制,在企业注册、立项审批、技术支撑、投资融资等方面要大力支持,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由市级财政给予专项科研启动经费,或优先安排科研经费和创业经费,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施展才能搭建平台。健全完善“一站式”和全程代理服务制度,进一步简化人才引进手续,对人才引进限时办理,高层次人才随到随办,协调解决人才引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施人才引进回归工程,对回本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或人才给予相应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本地籍高校毕业生或人才回到化州工作和创业。

二是健全柔性引才机制。着眼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健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才政策,使更多高层次人才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用。鼓励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到化州从事兼职、顾问、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高新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服务。鼓励我市企事业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等灵活用人方式引进人才,或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专家工作室,聘请专家教授为企业产品开发、科技攻关和项目论证提供有偿服务,或是有的放矢地开展产学研活动。通过健全柔性引才机制,把引才和引智有机结合,注重人才实用性和实效性,既发挥人才作用,又节约人才成本。

三是健全人才培育机制。在大力引才引智的同时,要加大现有人才培育力度,想方设法调动现有人才积极性和创造力,盘活人才存量。要加大培训力度,加强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优势企业的交流合作,采取派出培训学习、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实地考察等形式多样学习培训,加快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和高水平技术骨干带头人。要加强人才实践培训阵地建设,积极实施人才一线培育工程,发挥中药厂、耀明、雨嘉水产、海利不锈钢等规模企业、化州青年企业家协会等组织作为人才培育阵地作用,邀请一些成功企业家或技术人才召开讲座,开展手把手创业和实地培训,让一批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在企业生产一线培育成长。

四是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健全完善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激励机制,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发挥人才应有的作用。要建立健全报酬与实际业绩挂钩激励机制,研究和出台以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激励办法,对突出贡献的专家人才给予重奖,激励人才多出成果多作贡献。建立健全表彰激励机制,对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高层次人才,积极推荐参与国家、省、市优秀专家和本市拔尖人才评选。在评先评优评奖时,在同等情况下向专家人才倾斜,让专家人才得到社会认可和尊重,获得与贡献相匹配的荣誉。

三、优化环境,增强对人才吸引力

一是要优化政策环境。围绕人才吸引、培养和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在丰富和完善现有人才政策基础上,抓紧出台《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对高端人才给予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引导、事业激励、利益驱动和有序竞争,使各类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价值得到全面的实现。通过放宽人才工资政策、强化人才奖励政策、优化人才服务政策、完善引智政策等,为各类优秀人才提供优厚的政策待遇,为人才资源开发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二是要优化服务环境。树立人才服务的理念,发挥政府服务主导和引导作用,动员社会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为高层次人才和创业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最完善的服务。要千方百计帮助人才解决实际问题,靠感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完善人才服务链,抓好产业、管理、服务和生活等工作生活的对接,提供一条龙优质服务。

三是要优化社会环境。完善人才市场主体、优化和规范人才中介服务、健全人才保障机制,使人才能够实现有效、快捷的流动和组合,为所有人才提供鼓励创业、干成事业的良好市场环境。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表彰优秀高端人才,宣传优秀人才和科研团队的创新精神和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良好氛围。

人才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我们抓住**被列为全国首批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的契机,紧紧围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大力培育非营利性民间社工组织,整合聚集社会化公益性的服务资源,有效推动了社工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一、聚集社会资源,培育多元化的民间社工组织

积极适应“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趋势,围绕市、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目标,通过吸纳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大力培育协助政府从事社会事务,开展居家养老,帮助就业创业,提供心理法律咨询等社会服务类民间社工组织;大力培育社会福利型、文化教育型、医疗服务型等公共事业类的民间社工组织,积极承接政府职能转变后的各类公共服务;大力培育社会帮教、青少年教育等社会维稳类民间社工组织,协助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目前,我区已培育发展了“心晴工作室”、“统筹城乡青年服务社”、“**就业创业服务中心”、“**颐乐老年养老中心”、“残障儿童康复中心”等涉及公益类、服务类的民间社工组织25家,招募个人会员1550余名,集体会员180多个,重点开展新市民培训、创业指导、心理疏导、社会帮教、家庭教育、居家养老和残障康复等专业化社工服务。同时,我区在街道社区分类挂牌组建的以领衔志愿者姓名命名的“李永翠青少年教育特色工作室”等35个“志愿者特色工作室”,逐步打造了多元化的社工人才服务品牌,进一步提升了服务水平和质量。

二、健全运行机制,打造专业化的社工服务团队

为推动民间社工组织的高效运行,我们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社会运作、社工引领、各方参与”的社会工作模式和“三工联动”(专职社工专业社工义工)的运行服务机制。专职社工由社区公共事务所内的社区社工担任,负责上下衔接、需求调查和资源调度;专业社工由熟悉法学、心理学、社会管理学等专业的研究人员担任,提供法律咨询、心理咨询和个案帮扶等专业化服务;专业义工(志愿者)由各非营利性民间社工组织面向社会招募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组成,志愿从事义工服务等活动。同时,加强与在蓉高校的交流合作,在14个街道社区挂牌成立了“社会工作教育实践基地”,形成了高校与地方社工人才在理论和实务方面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我区“统筹城乡青年服务社”通过创新运作模式,推行了跨区域服务的“3+X”模式。“3”即1所高校+1个街道+1个社区,“X”即为项目中参与的数支高校社团的数名志愿者,参与项目的合作方涉及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医药大学等8所高校43个社团,着力为农村新型社区提供长期服务。目前,我区非营利性民间社工组织已与区内外70多家单位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分类组建了法律服务、心理咨询、家庭教育、社会帮教、老年服务等专家资源库12个180多人,招募专兼职义工(志愿者)890多名。

三、推行服务外包,引入市场化的管理评估模式

为进一步加强非营利性民间社工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加大培育扶持力度,我们制定出台了《**区非营利性民间社工组织考核评估办法》,将一些可以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事项,以“购买服务”和“项目管理”等方式委托给非营利性民间社工组织实施。在考核评估标准上,主要对非营利性民间社工组织的社会工作服务量、服务成效和社工组织管理规范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估。每年底由区委组织部会同相关职能部门,采取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方式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分值确定评估等次,发放奖励补贴。近三年来,我区已向非营利性社工组织出资购买了创业就业培训、青少年心理调适、家庭教育、居家养

老、司法矫正和残障康复等15个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发放奖励补贴经费17万元。通过项目考核评估、评选“优秀社工组织”等方式,促进了民间社工组织的规范化管理,调动了服务居民群众的积极性。

四、组建社工协会,发展自律化的行业管理组织

我们着眼培育发展社工人才队伍自律性行业组织,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区社会工作者协会”,制定了社工协会《行业公约》和《自治章程》,吸纳了来自机关、社区和民间社工组织200多名专兼社工志愿加入协会,进一步搭建了民间社工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平台,加强了民间社工组织之间的业务交流和行业自律,有效提高了专业社工的服务水平。社工协会成立以来,已组织全区460多名社工人才参加全国职业资格考前培训,我区有67人获得助理社工师和社工师职业资格;组织编写了《**区社会工作案例集锦》,精选各类社工案例30多个,为全区社工人才开展专业化服务提供了“实战”参考。同时,为提升社工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我们还建立了社区社工人才专业职称补贴制度,对取得助理社工师职业资格的给予每人每年1200元补贴,对取得社工师职业资格的给予每人每年2400元补贴。

五、关注社会问题,开展优质化的社会工作服务

5.人才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一) 篇五

人才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一)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按照全市人才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确定和谐发展这一主线,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重点抓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加大人事人才服务,推动人才的合理配置,为构建和谐社会,富民强市提供服务,现就今年人才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进一步深化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加强干部队伍管理,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事人才保障。一是做好考核工作。圆满完成了2010年考核工作,共为全市干部职工19627人办理了考核审批手续,其中优秀2700人,不合格1人,不定等次180人,并依据豫纪发〔2000〕25号文件精神对考核不称职(不合格)1人作出了降级、降低工资的处理意见。二是做好公开招录工作。坚持“凡进必考”,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做好省公务员招录报名资格审查和面试资格确认工作;通过面试为市政法委选调工作人员10人;公开招聘150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最终131名进入政审阶段。三是全面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目前已完成全市378家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工作,共涉及人员14673人,其中,已有205家事业单位9657人完成岗位聘用工作。

二、切实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管理。

认真落实专业技术人员各项政策,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聘任把关、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库的修改完善、各级各类证书的审核发放等工作。一是及时办理职称证书。经认真核查,全年共办理职称证书832人,其中初级471人,中级256人,高级105人。二是做好职业资格考试报名工作。全年完成201人执业(职业)资格或职业水平的考试报名工作,其中经济157人,审计7人,统计9人,注册安全工程师2人,一级建造师3人,企业法律顾问3人,招标师3人,注册资产评估师1人,执业药师16人,全部通过郑州市人事考试中心资格审查。三是做好工人技术等级报名考试工作。圆满完成36个技术工种775人技术工人等级考试的报名、培训、考试及考试合格人员的发证、信息录入工作。

三、进一步提升人事人才服务水平

一是做好人事代理工作。人事代理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的一项新工作,它实现了人事管理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认真贯彻落实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制定详细的报到指南,全年共接受报到大中专毕业生732人。鉴证聘用合同320人。新增企业人事代理3340人,全市企业干部档案基本实现了全员人事代理。二是加强聘干人员管理,做好合同鉴证工作。按照上级对聘干人员的管理规定,今年,我们对历年来聘干人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登记,对所有聘干人员的聘用合同期限进行了确定,加强对续签合同的管理。全年共鉴证合同320人。三是做好基层大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共为23名“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和240名“进社区、服务农村”学生按时发放各项补贴,对2011年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进行考核。

四、认真开发农村实用人才我市农村人才资源比较缺乏,为了促使更多的仁人志士投身农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我局采取以下措施加快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一是协助各乡镇建立了乡土人才市场管理体系,成立了农村人才服务站。这些服务站和服务点在吸引农业人才服务农业生产和招商引资中,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农村人才资源的潜力得到了挖掘。二是协助市委组织部着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实施农村优秀人才选拔工作,建立农村优秀实用人才储备库,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三是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调查工作,以梨河,新村,八千等三个乡镇为试点进行农村实用人才统计调查,全面了解我市农村实用人才资源情况,为进一步开发农村人才资源打下坚实基础。

五、加强培训管理,提升城乡劳动力就业技能

6.团场人才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篇六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团场快速发展

——XXX 团人才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为加快发展步伐,XXX 团坚持人才第一资源和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创新人才机制,优先人才政策环境,举全团之力积极推进人才强团战略,先后荣获“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兵团“文明团场”、师“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一、基本情况

XXX 团现有各类人才 303 人,其中机关工作人员 44 名,基层企事业干部 259 名。其中:招聘大学生 47 人,大学生志愿者留下 7 人,兵团选派生 2 人。拥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25 人,中级专业人才 98 人,初级专业人才 79 人;研究生 2人,本科学历 69 人,大专学历 162 人,中专学历 32 人,高中以下学历 40 人。

二、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夯实人才工作基础。

为了推进了人才战略的实施,营造了良好的人才发展环

境,不断加强人才工作。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政委王庚起为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实人才培养、使用、管理的各项政策。团场在财力吃紧的情况下,每年专项拨款为全团各类人才免费体检。由于在使用、培养人才政策上不断倾斜,及时兑现人才相关待遇,培养吸引了全团各类专业人才队伍,使他们在团场各项事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拓宽视野,优化环境,激发人才工作活力。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团场十分重视各类人才的引进工作,先后招用各类专业大学生、退伍军人 60 多人充实到党政、教育、卫生、农牧、园林等行业,并为引进人才在待遇上提供优惠条件。在团场工作满 5 年,经团考核同意留用,在本团购房的,团给予 2 万元的一次性购房补助。新引进的人才,团场采取统一住宿、统一分发被褥、餐具,统一管理的制度。自 2008 年开始,团按照每人每月 80 元的标准,为大学生发放通讯费,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

四、服务发展,按需培养,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团场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工作。一是抓培训,提高素质。人才培训方面,仅 2015 年,就选派 80 余名各行业人才参加了国家、兵团、师举办的各类培训班。此外,注重挖掘身边的典型、宣传典型、通过身边的先进典型教育引导,增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信心。涌现 20 多名团场科技土专家、30 多名致富

能手,有效带动了职工学科技、用科技。二是科学合理的设置工作岗位。依照“相对集中,便于管理”和“按需设岗”的岗位设置原则,根据所学专业先进行试岗,两个月后定岗。根据专业特长,分别安排在农牧连队担任副连级农、牧技术员等职务,充分发挥了所学专业的优势,专业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同事们的认可。三是制定政策、严格考核。综合各职能部门意见对各类人才的德、能、勤、绩、学等情况进行全面考评,考评结果经团研究确定等次后归入个人档案,作为提拔任用的依据之一。目前,基层有 6 名党政干部享受科级待遇,3 名大学生分别任命为连队政治指导员(连长)职务。

五、更新观念,量才适用,营造合理用人氛围。

结合干部的使用和管理,把竞争机制引入人才建设中来,实行优胜略汰,创造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一是建立健全了各类团场人才信息库。建立了党政人才、各类技能人才、实用人才信息库,后备大中专毕业生 72 人。二是创新载体,人尽其才。组建特色农业、畜牧养殖、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政策宣讲等 6 个专业服务组,举办各类培训班 50 余期,技术咨询、技术指导、专业服务 800 余人次,发放各类资料 1000 余份;组织义诊 18 次,做中小学展示课28 节,惠及学生 600 余人。三是创新机制,合理管理使用人才。采取年初公开承诺、年中观摩评议、年末全面考核的办

法,大大激发了各类人才的工作热情,为各类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形成了人人抓机遇,个个干实事,齐心协力促发展的氛围。青年教师白永展,坚持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大胆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教授的英语课在全师中考中名列前茅,被上级提拔为副校长,所在中学被评为“九师名校”称号。

7.高校人才引进经验交流 篇七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是我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环节, 海外高层次人才是支撑河南省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是引领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省委也十分重视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这一点, 在河南省省政府及科技厅每年的工作重点中均有所体现。可以看得出来, 在如何建设一个“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中原经济区这样一个课题中, 人才尤其是海外高层次人才, 被放在了一个十分突出重要的地位上。我们有必要总结以往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提高人才引进工作的效率, 保证人才利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输送高、精、尖人才。

二、河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过往和现状

日常人们所提到的“海归”, 就是指那些海外留学后归国人员。“留学”一词, 起源于百年前的清末, 当时称之为“留洋”, 采取公派形式。清末, 国衰民弱, 一代知识分子为寻求国家出路, 选择“留洋救国”。

1978年6月23日, 高考恢复不过半年, 邓小平在中南海做出了这样的指示:“我赞成留学生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 不是只派十个八个。”同年, 国家恢复公派留学生。1984年, 国务院出台《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 打开了自费出国留学的大门。从此, 中国海外留学生人数每年都保持持续增长势头。据教育部2013年3月1日公布的数据, “2012年, 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39.96万。其中:国家公派1.35万人, 单位公派1.16万人, 自费留学37.45万人, 成为世界第一留学大国。”[1]

90年代之前, 海外留学人员有极高的回国率。目前, 约70%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发展, 且质量和回国率不如以前, 海归人员回国以后普遍选择在国内一线城市或者沿海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工作和创业。这样的情况, 给处在中部的河南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在客观上造成了一定困难。然而, 省政府对人才, 尤其是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十分重视, 每年都出台新的政策予以支持。

根据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网站的政策法规公示信息, 早在1992年, 河南省就印发了《河南省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我省工作的暂行规定》, 文件要求省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 切实配合各级人事部门做好来豫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的安置和服务工作, 并且按规定给予优待和妥善安置, 对于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出国留学人员, 由省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规定中最后一条特别提到:建立出国留学人员联系制度, 充分发挥留学人员联谊团体的作用, 以吸引更多的留学人员来我省工作。

2004年,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 明确了我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 特别是要搭建河南省人才汇集、干事创业的政策平台, 并大力吸引高层次人才。

2009年, 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意见》, 意见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引进标准, 并计划组织实施河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百人计划”) , 计划用时为5-10年, 同时要求创新政策, 优化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发展环境, 比如开辟绿色通道、搭建创业平台、提供优厚待遇、给予特殊保障。

2011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海外留学人才来豫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 意见中指出, 海外留学人才是我省急需的重要人才资源, 是建设中原经济区, 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 要积极为海外留学人才来豫工作和创业创造条件。

为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以上一系列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文件, 并成立了河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 为人才引进工作提供了政策和组织保障。

三、对以上现状的分析及总结

河南省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正式纳入政府工作日程, 最早始于1992年, 这一时间相比其他省份都比较早。

省委、省政府2009年研究决定并实施河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百人计划”, 给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提供了政策保障。“百人计划”主要在四大领域开展:一是依托省以上重点创新项目引进人才, 二是依托省以上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引进人才, 三是省以上重点企业和地方商业金融机构引进人才, 四是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开放区为主的各类园区引进人才。

省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启动“百人计划”的基础上, 扩展实施“中原崛起百千万海外人才引进工程”行动计划。“百”就是引进12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千”就是引进具有全日制博士、硕士学位的海外留学人员3500名;“万”就是引进海外专家智力5万人次, 并建立10个左右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

“百人计划”以及“中原崛起百千万海外人才引进工程”是河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的有力举措,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科学地对我省人才引进工作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有效部署, 并提出了具体的引进目标。“计划”和“工程”现在都在有效实施过程中。2013年伊始, 省科技厅继续加大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支持力度, 对我省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和河南“百人计划”获得者予以多方支持, 并且对海外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在政策、资金上予以优先支持, 为其创新创业积极创造条件。[2]

资料显示, 由河南省科技厅主管的郑州高新区, 自2009年被中组部批准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目前已先后引进了近300名海外留学归国人才, 其中有100多人直接从事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 兴办了80多家留学生企业。郑州英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明贤博士作为“千人计划”、“百人计划”创业人才入选者, 省科技厅为其安排50万元予以支持。郑州高新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引进人才的工作力度以及科技人才的密度居全省前列, 其从政策支持、平台建设、服务保障等方面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进行强力支撑。

然而, 现在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引进海外人才政策, 只是对人才进行的资金补助, 对企业的补贴还是空白, 如果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引进资金, 这样企业的压力将会小些。因此, 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方面, 政府应始终坚持把推动大企业和重点行业的发展确定为全市人才引进工作的重点和目标, 不管这些“大企业”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 要积极参与对他们人才工作的扶持。

例如, 省政府可以确立河南的十大重点人才引进扶持企业或行业, 对这些重点企业和行业人才引进工作进行重点扶持, 使他们减轻包袱, 轻装上阵, 假以时日, 在这些政策和人才的帮助下, 这些重点企业和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 政府最终也将会收获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河南是农业大省, 在国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 尤其要注意对农业人才引进工作的扶持,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服务于农业建设和发展,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保障。

除了倡导省政府将政策落实之外, 如果能搭建一个通畅的沟通机制, 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引智措施。例如, 在政府的网站设置海外人才交流的内容, 企业或个人可以在网上提交创业项目计划书和求职意向, 再由专门的人员负责对接, 这样政府就可以跟企业或个人进行直接交流, 增加了人才落户的可能性。

在当前海外人才构成中, 留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面临着扎根国外以及国内一线大城市, 还是在中原或内陆城市创业的两种选择。目前, 中原日益显露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 对海外高层次人才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但能留住人才才是关键, 省内创业环境还需进行改善。省内企业在薪酬、环境等上面还有一定差距, 有些企业依然摆脱不了官办作风, 这也是阻止高层次人才回流的障碍。另外, 个人所得税制相对较高也是一个问题。

省内企业应该努力学习国际上著名的大型跨国公司是如何千方百计地吸引高层次人才, 学习他们的战略眼光, 解放思想, 创新人才工作政策和思路, 创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环境, 让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经验、世界一流的高层次人才毫无顾虑的留下来, 为企业发展,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 为中原崛起发挥他们的能量。

其次, 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要实行与国际接轨的科研、管理机制, 以市场为导向, 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同时也要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密切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和有效利用, 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作用。

在人才的有效利用方面, 学习其他已摸索出路子的省份、城市的先进经验, 多与其他省市进行人才交流, 实现高层次人才的有效利用。2008年10月, 青岛市外专局在全国首创“区域间海归人才环流”新模式, 与上海市建立留学人员服务工作交流制度, 极大地吸引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在青岛创新创业。整个青岛市截至2008年底, 共引进吸收海外留学人员3000余人, 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已孵化留学人员企业40多家、注册资金总额2.4亿多元, 年营业收入总和已突破20亿元。学习青岛市的经验, 我们应尽快在省内城市之间以及省内城市与省外城市、国外城市之间建立高层次人才的交流通道, 坚决不让高层次人才处于闲置、浪费状态。

四、启示

总的说来, 我省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应当始终坚持:为重点企业发展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服务;为民营企业发展服务;对引进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以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为平台, 进一步拓宽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渠道。

虽然我省海外高层次人才数量快速增加, 人才层次不断提高, 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活动日趋活跃, 在我省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与建设中原经济区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相比, 我省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力量不够集中、力度不够大、政策仍然不够完善, 引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 特别是要重点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科学专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建设中原经济区为我们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政策支持, 但同时也需要我们解放思想, 抓住机遇, 提出更完善的政策措施, 继续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 保障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的有效有序进行。

摘要: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 海外高层次人才, 对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是我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环节, 海外高层次人才是支撑河南省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因此, 我们有必要总结以往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以便进一步提高人才引进工作的效率, 保证人才利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为河南中原经济区建设输送优质人才。

关键词:河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http://learning.sohu.com/s2013/outlet04/.

[2]http://www.zygjjszy.com/view.asp?aid=1317.

[3]韩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战略创新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 2011.

[4]李媛媛.大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和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12.

8.中日人才交流回顾与展望 篇八

开放大门接纳外国留学生

经过20多年的努力,2003年日本接收外国留学生突破10万人。2006年全世界各国接收留学生270万人。其中美国接收564766人,英国接收356080人,法国接收265039人,德国接收248357人,澳大利亚接收228555人,日本接收117927人。日本政府全额资助外国留学生9869人(其中75%为研究生),仅次于法国(11910人),遥遥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2004年4月,日本组建独立行政法人日本学生支持机构(JASSO)和财团法人日本国际教育支持协会,全面承担日本留学咨询、申请、考试、奖学金、租房担保以及就业指导等。如今,外国留学生不必专门去日本,于本国即可参加日本留学考试和申请奖学金。据调查,2005年度45%自费外国留学生享受奖学金(平均月额5.3万日元); 84.3%硕士课程生获得硕士学位,51.8%博士课程生获得博士学位(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博士平均获得率为68.6%);62%硕士、66%本科生、76%专科生毕业后选择在日本就业。近几年,我国每年赴日本留学生和就读生2万多人。日本各大学在册中国留学生约8万人,占日本接收留学生总数70%。日本政府全额资助中国留学生平均每年1700多人,占资助总数17.8%。日本已经成为我国青年学子出国留学的重要目的国。日本接收外国留学生的成果之一是催生一代新华侨。日本52万名华侨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有5万多人,其中大学教授2500多人,科研人员1000多人。大批学有所成的留日学人回国创业,为祖国建设贡献青春。留在日本的也在诸多领域崭露头角,他们的骄人业绩必将激励后来者勤奋求知,不断创新。近几年不少省市和部门赴日招聘留学人才,这些新华侨受到祖国的关爱和用人单位的青睐。

培训成果令人瞩目

独立行政法人国际协力机构(JICA)自1954年开始利用政府发展援助资金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和派遣经济建设人才和专家。1980年—2007年,日本政府对华日元贷款累计33164.84亿日元,主要援助我国沿海地区改造和扩充社会基础设施。1979年—2004年日本政府对华无偿资金合作累计1457.31亿日元,技术合作累计1505.58亿日元。围绕社会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我国向独立行政法人国际协力机构(JICA)等部门选派29716名培训员,招聘6618名日本专家,接待13244名项目调查团和青年海外协力队人员。以我国改革开放和日本对华经济合作为契机,中日两国政府和民间开展了大规模人才交流活动。财团法人海外技术者研修协会(A0TS)自1959年开始,采用官助民办方式接收发展中国家培训生。培训生接收企业为大企业时,培训经费由日本政府补助2/3。而培训生接收企业为中小企业时,培训经费由日本政府补助3/4。经过近50年的努力,AOTS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主动拓展培训领域,精心组织教材开发,尝试定量分析培训效果,积极协助学友会自主开展人才交流活动,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参训人员的赞扬。我国1979年—2005年向AOTS选派23340名培训生,占同期AOTS培训生总数20.9%。十几年来,我国每年选派二十几个培训团组,学习借鉴日本市场经济管理体制和发展经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培训成果。

维护外国劳动者权利

日本自1993年开始实施外国培训生技能实习制度。按照规定,外国技工在企业接受一年培训,经过技能考核合格则转为技能实习生。技能实习生属于合法劳动者,两年实习期间与日本人同工同酬,享受勞动法律保护。不过十几年来有关“技能实习生工资偏低,甚至达不到最低工资标准”的抱怨乃至愤怒之声不绝于耳。这是由于一些中小企业将实习生技能等级评估得较低造成的。如何防止中小企业滥用外国人培训和技能实习制度招揽廉价劳动力,关键是了解日本劳务市场运作方式,熟悉日本劳动标准、劳动安全卫生和工伤保险知识,依法签订劳务合同,明确规定劳动工资、劳动时间、休假和劳动条件,拟定发生纠纷、事故和违法行为时的处理方案,积极主动、有理有据地与日方友好协商,努力做到平等互惠和互利双赢。

日本1993年—2005年总共接收70.5万名外国培训生,其中政府发展援助项目培训生17.4万人(24.7%),民间企业团体接收53.1万人(75.3%)。近几年,我国平均每年赴日培训生5万多人,我国已经成为日本引进技术人才的主要对象国。据日本通产省2000年调查,日本大约缺少21万名程序员和系统工程师。2001年3月,日本政府高度信息通信网络社会推进战略本部(IT战略本部)制定《e—japan重点计划》,提出要进一步积极接收外国IT技术人员等专门人才。2002年7月19日,日本法务省公布日本与中国相互认证IT技术考试资格。从而使我国IT考试合格人员即便不具备大学或同等以上学历,或10年以上实际经验,也可以申请“技术”签证赴日本工作。今后,日本将继续积极吸引外国高级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大力招聘外国青年技工。对于我国来说,关键是如何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做好赴日前教育培训,以促进中日人才交流与经济技术合作。

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中京女子大学人文学部部长驹井洋先生认为,维护外国劳动者权利不应该过分依靠中央政府和私营企业,而应该主要依靠地方自治体和非营利民间团体。许多外国劳动者没有日本公民身份,很难依法得到中央政府的保护。而私营企业的宗旨在于追求利润,可能不遵守劳动法规,甚至侵犯外国劳动者合法权益。《地方自治法》规定自治体要为本地居民(而非公民)服务。2000年4月1日施行的《地方分权一揽子法》规定地方自治体应该自主统一地广泛承担居民卫生保健管理、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发展教育等地区行政事务。特定非营利活动法人(NPO法人)等民间团体活动与地方自治体行政之间具有互补关系,两者相互合作,可以为外国劳动者维护正当权利而发挥中央政府和私营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日本地方自治体尤其是外国人聚居城市和农村的自治体以及数以万计的民间团体和志愿者,多年以来热心于外国侨民子女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对保障外国劳动者子女基本教育权利和促进多民族和谐共处做出了历史贡献。随着外国留学生、培训生和劳务人员的增加以及多元文化教育的普及,日本社会将阔步迈向国际化,与亚洲等地的发展中国家携起手来,共同进步。

展望未来

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增进两国国民的相互理解和友好感情,中日两国政府于2007年12月28日将2008年确定为“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日本国外务省牵头,在文化、学术、环保、科技、媒体、影视和旅游等领域开展一系列两国青少年交流活动。2008年—2010年,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海外技术者研修协会等机构将与中国有关部门在环境能源领域合作开展总计1万人的培训工程。2008年—2011年,日本将每年邀请约50名包括气候变化领域科研人员在内的中国青年科研人员短期访日。

展望未来,中日人才交流事业前景广阔,必将不断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上一篇:贯彻落实组织工作会议精神情况汇报下一篇:班级图书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