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的构想

2024-10-05

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的构想(精选9篇)

1.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的构想 篇一

3.1 服务方面的全方位

原则和方法性的管理档案,思想之间可以用独特的联系建立起来,才能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实体保管”的方式。主体是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统计等主体的档案更要创新性的发掘其中的服务模式。信息计算机网络化以及新型载体档案都是档案管理模式创新包含的内容,当然也有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对于重点的捕捉,对于突破的求得并及时准确的提供档案才能够更好的开发利用资源。对于管理模式的全方位的获取,物质和技术都应该是强劲有力的保障。企业信息开放利用中心的建立,以及对档案的开放,对于公开现行文件的深化都必不可少。如今运营的现有企业中,无法适应的纸质模式是进行管理现存档案和企业日常运营中非常冲突的方面。如今这种情况对于档案资源全方位的服务就十分重要,对于数据信息的进一步加深更是如此,这样才能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尽快提取出来。可以入手的几方面有对于资源档案电子化的加强,这样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你就可以了解。

3.2 信息开放中心的构建

日益发展的信息社会,日益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今天的档案资源管理与服务如果还使用传统和人力的实体保管方案很明显不能够适用。以WEB平台构建起来的太钢档案的管理服务的模式能够在开展企业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时候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样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就能够有效的提高档案的资源效率。开放利用和回收档案资源时,将信息开放化的方式能够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档案模式想要更好的优化,就要采用新的服务方式然偶胡就可以将档案宣传的内容和重点等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

其实很多的途径都能够实现信息开放的多元化,对于支持用户通过登录系统的信息查询方式是其中一种,另一种就是针对客户的实际需要然后提供各种各样的远程服务,适应时代的发展从而将信息系统高效的建立起來。

3.3 层次编研的不断深化

档案资料的编研工作另一方面重要的内容是对于档案原始信息的充分优化,如此来说就要注意到很多的东西,一方面是企业日常工作和实际数据运行方面,将原有数据整理就很重要,还有一方面是处理信息根据现实工作的需要。有价值的信息才能更好的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企业各种档案编制的需要。这样也才能更好的发展企业。这个过程中面对数量较多的档案应该根据实际需求,而且排列也应该有优先级别的分类,也要和企业自身的利益相关的非常密切,不断深化的深层次编研就显得非常重要。

3.4 规范化制度不断建设

企业项目工程全过程管理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说项目前期的预知管理,以及档案管理项目开工统一和实时监控,以及的最后的总结反馈。而面对如今分散管理的档案更是出现不完善的制度,力度不足的业务监督问题。面对这些情况,首先建立和健全档案的各种规章制度才能够保证档案的残准确和完整,其次对于在工程档案中大力推行电子文件档案才能够真正将详实的素材提供给企业的文化建设。当然,一个工程档案审查考核制度的建立才能够更好的让经营档案管理工作流程流畅的进行。当信息资料有价值的时候有才能够汇总和检查的更加及时,而相对没有什么借鉴意义的资料也能够很好的分类和汇总。

4 小结

如今很多的设施不到位或者方式落后的信息处理方式都很频繁的出现,尤其是现行企业资料档案处理中会出现这些问题,企业较低的档案信息处理问题以及缓慢的开发速度问题都应该得到解决。一个新的思路和新的方向去解决新颖的方案信息问题就指日可待,如今企业真正持续发展的动力也就是档案资源,充分将档案资源价值发掘出来,就要将档案服务的新模式探索出来。而本文则将实际情况结合在企业中,提出切实可行的创新方式和解决方案,在实际问题中去解决和分析,也就会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和现实应用性。本文的解决方案虽然有所提出,但是还是应该从实际出发,坚实的踏出每一步。

参考文献

[1]李翠屏.档案馆知识服务研究[D].山东大学,2010.

[2]贾晓青.基于用户行为关联规则的档案信息服务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4.

[3]王兴娅.基于要素分析的高校数字档案信息服务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2013.

[4]张梦婷.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研究[D].南昌大学,2013.

[5]冯惠玲,张斌,徐拥军,加小双,丁子涵,刘晓菲,张倩.多学科视角下的档案学理论研究进展[A].中国档案学会.创新:档案与文化强国建设——2014年档案事业发展研究报告集[C].中国档案学会:,2014:61.

2.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的构想 篇二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人力成本,激励机制

绩效管理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与企业总体的战略目标具有紧密联系。完善的绩效管理系统不仅能够有效衡量企业的绩效, 帮助管理者制定员工工资、晋升等, 而且能够在有序的培训计划下促进员工的专业发展,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如果想要获得更为显著的竞争优势, 适当加强绩效管理十分必要, 其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及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绩效管理的特征与内涵

1. 绩效特征。

所谓“绩效”, 主要可概括为下述几项特征:其一是衡量目标达成的重要考核标准。从本质上说, 绩效考核就是一种过程管理, 其不仅包括对年终效益的考核, 同时也容纳了月度、季度指标, 通过不断激励员工完成个体任务, 帮助企业达成最终的发展目标;其二是绩效的核心在于利益分配。绩效工资的分配比例与员工考核紧密相关, 与利益分配无关的考核没有意义。其三是绩效可以有效促进企业成长。一言蔽之, 绩效考核不仅可以合理的分配企业利益, 而且能够有效推动企业发展, 在不断改进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企业效益的全面提升。

2. 内涵概述。

绩效是指企业期望获得的结果, 其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展现的处于不同层次上的有效输出, 一般包括个人绩效与企业绩效两个方面。虽然企业绩效的达成以个人绩效作为基础, 但是实现了个人绩效却不一定能够保证企业绩效的获得。只有当按照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将总绩效层层分散到的每一个个体均实现了企业要求, 企业绩效才在真正意义上得到了实现。绩效管理作为企业员工对目标及目标实现形式达成共识的过程, 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凭借客观、有效的衡量标准动态、科学地衡量员工效果及工作效率。绩效管理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简洁规范的沟通平台, 其改变了传统的自上而下传播命令及检验成果的形式, 在不断地沟通、评判、反馈、辅导中实现了管理者对员工职业能力的培训、开发及对员工的职业发展进行了适时激励, 为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准备了前提条件, 为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常态问题

企业的正向发展使之市场份额亦相应增加, 但难免出现部分与其实际规划不相适应的地方, 这其中定然与未制定全面均衡发展的绩效管理机制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一般企业多采用传统绩效管理模式, 强调对于员工的考核管理, 与企业整体战略规划的结合并不紧密, 导致部门发展速度多出现不协调的现象, 导致企业战略预期目标无法及时实现。借以企业内部角度展开分析和思考, 不难发现当前企业在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常态问题主要包括下述几类。

1. 绩效管理工作基础薄弱。

具体地说, 造成工作基础薄弱的首要问题在于管理理念脱离实际。当下仍有很多企业错误认为绩效管理可以解决企业发展中的一切问题, 但是实际上大多管理问题的形成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积淀而产生的, 其形成原因大多错综复杂, 如果仅是依靠绩效管理,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连串的“连锁问题”, 取得“立竿见影”的奇效。其次, 是对于员工的绩效管理认识不足。以企业销售部为例, 这一部门通常认为自身是脱离于其他部门而存在的, 只需将产品销售出去即可, 无须其他部门协助。孰不知, 若是没有生产部门的严格制造, 没有研发部门的产品改善, 没有财务部门的价格制定, 销售部门是无法独立完成产品营销的一系列工作。但由于其忽略与相关部门间的配合, 导致各部门常因利益而发生冲突, 严重阻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所以, 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内部绩效管理必须设置合理的奖惩制度, 提高设计部、制造部、销售部等部门在各个环节的通力合作。

2. 与总体发展战略相脱节。

企业各部门的绩效标准并不是来自企业战略目标的逐层分解, 而是由各部门依据自身的工作内容单独提出, 员工绩效管理出现了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脱节, 员工利益始终难以与总体利益保持一致。以生产部门为例, 一些员工为了能够突显自身工作价值, 常常关注于其他部门的运作或者具备较高难度的挑战, 而对于自身所需完成的基本任务一拖再拖, 从而耽误了整个部门的进度计划。绩效管理是一种自上而下分散工作任务及传递绩效压力的过程, 只有当企业员工与企业的生存发展紧密联合,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将企业变成一个团结的有机整体, 在各方的努力下早日实现企业为自身制定的合理目标。

3. 考核指标设置有欠科学。

即过于一般化, 将工作质量、任务、态度、技能、纪律性、协调性六个方面统一划归为全体员工的考核指标, 未针对各部门业务的不同而设定重点指标, 使得员工绩效不能被准确而全面地统计。同时, 实践应用中也常见实际考评过程中参与考评者的组成单一, 绩效考核过程随意等现象, 最终难以真正发挥绩效管理的实质作用。

4. 绩效评估人为干扰较大。

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能够客观评判员工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情况, 在判断员工是否具有潜在的发展能力的基础上给予员工公平的奖励分配。但从当前部分企业绩效管理的考核评估结果来看, 仍然存在较大的人为干扰性。比如, 由于管理者在考核期的不同心情, 而造成相似员工间存在较大分数差距, 使得考核结果存在片面性。除此以外, 绩效考评制度中也存在着由于考评偏差带来的缺陷, 如考评组织的构成大多由经管理者指定, 而这部分人员对于基层员工的了解并不全面, 致使绩效考评的真实性多有不足, 针对性亦有欠缺。

5. 忽略人力资本的影响力。

人力资本一般指在单位投入中, 员工所贡献的技术、知识、管理方法及创新概念的总称, 其具体包括单位内相关专业人员及管理者两个方面。可以说, 人力资本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中对于企事业单位前景的影响具有决定性作用。例如, 企业为了防范内部管理资料泄露, 时常限制员工工作能力及职业素质的提高, 甚至只将这类核心机密交由高层管理者掌管, 拒让员工知晓, 导致人力资本的价值难以得到认可, 使员工因信任危机而降低工作动力, 单位凝聚力直线下降, 进而逐步出现人才流失现象。

三、优化企业绩效管理模式的工作思路

1. 建立以科学为先导的绩效评估体系。

即先行制定职位说明书, 明确每一员工权益, 并清晰列出企业各个岗位的具体职位说明, 详细记录不同岗位员工应予实现的相应标准及需要履行的职责, 确保企业各项目标在此标准的督促下顺利实现。其次, 明确员工能力及工作目标。该目标需经过员工、管理层及人力资源部三方认同, 具有可评估、具体、可实现、与员工职责相关、受时间限制五个特点。为此, 企业应于每年年初先行制定发展战略大纲, 再在月度评估后进行详细设定下一月度的阶段性目标, 保证目标设定的实时性、科学性。最后, 交由绩效考核小组根据不同岗位职责及员工目标设计详细的考评项目, 通过与各职能部门沟通协商, 了解员工具体的工作目标及工作性质, 同时在参考部门经理意见的基础上, 依次完成能力、态度、工作效果三个方面考评内容的选定, 为全面、公平地考核员工绩效做好充足准备。

2. 促进绩效考核与激励战略有机结合。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常会因为团队、人员、任务及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只有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体系结构, 才能够有效约束及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对此, 为在时间及空间上有机协调个人以及企业间的行为联系, 企业有必要适当利用激励机制引导个人行为。激励作为一个多元化的体系, 不仅与员工的奖金与工资有关系, 而且能够促进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形成员工奋发的内因。所以, 企业应将员工目标与考核目标紧密相连, 只有成功的将员工发展目标与考核目标有机结合, 才能给其带来足够的发展空间, 培养其对于企业的归属感, 使得企业在培养人才的同时, 也帮助了员工潜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挖掘, 进一步实现了企业战略目标。除此之外, 企业应将战略计划与绩效目标有机整合, 制定合理的长期战略计划, 在经营过程中根据自身业务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短期发展目标, 以协调企业长期战略与短期目标的联系, 通过环境以及时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指标权重, 有效发挥绩效考核对于企业发展的约束与引导效用。

3. 构建标准化绩效管理目标战略体系。

目标体系是员工绩效管理的核心部分, 要想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 企业有必要从前瞻性、动态性及逻辑性的角度和谐统筹战略、人员及运营流程, 在三者紧密结合中顺利实现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具体地说, 第一步即应明确目标任务, 加深计划分解。“细节决定成败”, 只有具有足够细致清晰的执行计划, 才能使员工透彻理解企业战略, 在保证企业上下对战略策略理解一致性的基础上获得最佳执行效果。第二步即明确员工职责, 定位员工角色。当每一个员工在工作时被定以确定的任务时, 往往会激发自身的责任感, 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 使企业项目在科学化、具体化的分解中获得高质量完成。第三部即把握细节, 构建标准化运营流程。企业应积极推行标准化的流程管理, 在将具体任务分解为标准化细节动作的过程中, 可以有效加强部门合作, 整体提高企业作战及执行能力。可见, 在标准化运营流程的统一指标管理下, 能够有效、及时监督和管控员工绩效考核, 为战略目标的实现夯实资本基础。

4. 采用系统周期法完善绩效管理流程。

绩效管理作为一个既与企业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又能确保员工工作执行状况的系统过程, 往往会受到企业文化、环境因素、企业战略目标等多方面影响, 但只要能够不断激励员工为实现企业愿景而奋发努力, 就能使各部门在反复循环的周期性管理中共同实现企业效益的快速提升。鉴于此, 为保障绩效管理的有效性和实时性, 企业可采取系统周期的方法完善绩效管理流程。通过严格遵循建立战略规划、完成目标分解、制订绩效进度、实施绩效考核、反馈绩效结果五个循环步骤, 依序导出绩效管理的最大效能。当然, 企业还可以将员工绩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均作为一个单独的系统进行具体实践, 在综合考量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企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条件下提高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开发效率, 为全面提升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做好充足准备。

5. 全面实施并推行员工自我管理机制。

此举是专门为企业内部员工而设, 即需要员工自行管理工作效率, 在主观能动性的驱使下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其次, 进行持续不断地学习与培训, 在强化自身责任感的基础上实现对业务的持续创新。需要提出的是, 企业必须同期改变错误管理理念, 摒弃将员工视为成本的错误认知, 将员工列入为企业创收效益的“资产”内, 以加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意识, 继而提高企业核心凝聚力。期间, 企业管理层应积极与绩效考核小组进行沟通, 通过优化绩效目标及考核方案, 促进员工管理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四、结语

员工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借助员工自身目标的达成促进企业经营以及战略目标的实现。不过, 当前企业管理中大多数管理者往往忽视了员工的绩效管理, 很大程度影响了企业纵深发展的步伐。为此, 企业要想尽早实现“高绩效”管理, 首要成立专业绩效考核小组, 将财务、人力资源、企划等多部门成员纳为旗下, 确保企业经营与战略目标被有效分解至每一位员工身上, 实现企业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的协调一致。本文为了有效弥补企业关于员工绩效方面的不足之处, 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途径, 从根本上为构建全面、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提供良好借鉴。随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日渐完善, 企业绩效管理已经远远超越传统的绩效评价, 并“化身”成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管理系统。在企业面临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时, 完善的绩效管理系统能够有效激发员工归属感以及责任感, 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提供不竭支撑力。

参考文献

[1]蔡飞, 王倩.企业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4) .

[2]肖嘉.企业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4) .

[3]袁清.浅谈企业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09 (12) .

[4]陈超.刍议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界, 201 (11) .

[5]王磊.企业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文化, 2012 (6) .

[6]王义秋, 彭静.关于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实施问题的若干探讨[J].东北大学学报, 2004 (6) .

[7]李翔.论企业管理中的责任目标与绩效管理[J].中国商界, 2010 (8) .

[8]洪斌.以战略绩效管理为导向的X航空公司绩效管理体系设计[D].云南大学, 2010.

[9]张敬.基于B/S模式的招商银行分行业绩考核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2010.

[10]介翔.中小企业绩效管理与考核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 2012 (10) .

3.浅析企业档案室管理模式的转变 篇三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模式;转变

档案的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联系,是一个企业发展点滴的记录,是企业决策时的重要参考,是企业重要机密的统一管理,因此,做好企业的档案管理与企业的发展前途密切相关。但是,传统的档案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展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越来越与企业的发展脱节,越来越不适应企业档案管理的需要。因此,转变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发挥档案管理的作用迫在眉睫。

一、企业档案管理现状

(一)企业档案管理含义

档案管理是指企业对所有可能有用的知识与信息进行有效的资源组织,利用最优的方式对资料加以开发和利用。档案管理是企业在各个活动中形成的信息与资料,是企业发展的记录与见证,可以说,档案就是一个企业的兴衰成亡史,每一个企业都能够从自己的档案资料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机会。

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一般可分为三种(按集中程度),档案集中统一、档案分级管理、档案分散管理。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各有其优势,集中管理利于保存,能够建立有效完整的档案查阅中心。而分散保存,能够对档案进行合理有效的分类,将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细化。

(二)企业档案管理存在问题

1.企业没有对档案管理形成良好的认识

企业存在的目的大多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档案管理在很多企业管理者看来,不仅不能直接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相反,还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很多企业是没有独立的档案管理机构的,这就使得很多企业的大决策、大事件都没有得到良好的记录,企业在作出决定的时候也没有大量的档案资料作为参考。要处理好此类问题,就需要企业管理者深刻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作用,档案管理是一笔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档案管理没有形成制度化管理

在档案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企业员工长期借阅,没有及时归还。企业档案记录者没有及时做好档案记录与整理,使得企业的档案断链等等,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一个完整有效的制度,对档案的编纂、归还时间等作出一个明确界定,就很容易导致企业档案缺失,不完整的情况发生。

3.档案管理的技术水平落后

很多档案管理还停留在手工阶段,这就使得档案的重新整理和归类成为了很大的问题,同时,档案一般采用一式一份制,这就很容易造成档案的丢失。传统的档案录入和管理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还不能取得好的效果,企业方就应该积极转变档案管理方法,不断将新的科技与档案管理联系起来,使得档案能够被更好的保存与管理。

二、如何推进企业档案管理模式转变

(一)更加注重档案的“质”而不是“量”

传统的档案制作和管理时,只重视档案数量的多少,规模的大小,这样的档案管理模式下,就使得档案管理的工作量巨大,且档案不仅难以参阅,参考价值也较低。因此,广大企业应该行动起来,派遣专业的档案管理团队对企业的档案进行整理,将一些实际价值不大,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档案进行销毁或者统一处理,使得档案的价值提升,能够真正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二)将管理档案实体向管理档案信息转变

大多数企业的档案管理都是对档案实体进行管理,纸质的资料不仅容易破损,也更加容易丢失,这对一些机密档案和文件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要依托网络计算机知识,积极对企业档案进行录入,实现档案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这样新型的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档案的查找与取悦,也能对机密文件和档案做备份和保密工作,确保企业的运行安全。

(三)重视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

推进企业档案管理模式转变最主要的就是促进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现代档案管理工作远远不同于手工整理档案,手工管理档案的时期,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不仅要对计算機知识有着十分透彻的了解,也要能够对系统内的档案进行分类和维护,确保档案的完整和安全性。因此,企业应该广泛组织各种培训会,不仅让档案管理人员从头脑中对档案管理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能让其具有更好的档案管理技术和手段并积极利用新手段促进档案管理模式的转变。

(四)搭建网络平台,实现档案信息共享

新的档案信息管理模式下的重要一方面就是能够实现信息共享,信息共享不仅能够让企业员工能够对企业有了更强的认同感也能够促进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提升。同时,档案共享能够让大家能够对档案有更深入的了解,发现一些档案的不足,进而能够完善档案。更为重要的是,档案信息共享就能够在企业决策时发挥重要的参考作用。这就需要企业的档案工作者,积极推进以计算机为基础,以现代档案管理方法为手段,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对档案进行更好的归档与管理。

三、结束语

4.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的构想 篇四

一个企业的档案信息记录着整个企业的发展历程,它既包含着企业发展的技术投入,也有企业发展的经验总结。所以,企业的档案管理对于整个企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保证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其中档案管理产业化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企业档案管理产业化需要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本身需要较强的专业素质,而且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也需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不断的提高档案信息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档案在企业中的意义。

2.2 体制创新

第一,对企业档案进行一体化管理。一体化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档案的利用率,将档案、信息、资料等一切信息资源进行集中管理,也有利于不同信息管理部门的交流合作。

第二,加强全过程控制。全过程控制就是将原来的档案管理模式向档案材料全过程管理模式转变。这就需要在进行档案管理的工作中,将档案信息的生成、收集、处理、入库、利用等整个过程进行记录,对其进行全程管理。

第三,将考核机制运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来。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本身应该具有较强的知识能力,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计算机应用以及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将考核机制引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来,对培养以及激励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起到促进作用。

2.3 创新管理模式

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而且信息技术也受到了很多企业的欢迎,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企业档案管理中来是档杆管理发展的趋势。在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中,通过建立一个数据库,将那些纸质的档案资料进行处理后,将其转化为电子信息档案,并将其储存在数据库当中,当使用的时候,指需要通过计算机或者其他设备连接到数据库,就可以快速的查找到,这极大的提高了档案的利用率,同时电子档案也非常的方便保存,也能有效的保证档案的完整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工作中,要对档案管理又足够的重视,对当前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创新,从而不断的完善企业的档案信息管理,发挥档案的真正作用,最终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赵薇。企业档案管理创新与服务模式探析[J].办公室业务,,05:201-202.

[2]侯林。企业档案管理功能服务模式创新[J].东方企业文化,2013,11:88.

[3]张秀华。企业档案管理创新与服务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23:176-177.

5.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的构想 篇五

摘 要:企业文秘与档案管理工作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如何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之一。传统管理方法下,文秘工作主要负责企业、领导日常工作安排,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处理各个部门之间的文书、公文等,而这些文书和公文就构成企业档案管理的基础部分。在新时期下,随着企业管理理念的不断改革,效率成为企业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将企业文秘与档案管理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是很有好处的。

关键词:文秘;档案管理;结合;效率

6.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的构想 篇六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 档案管理 重要性

论文摘要:信息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给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影响。档案管理工作在企业乃至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行档案管理相当于将各类知识进行浓缩、融汇,是信息的传承。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档案,可以说是人类文化与知识的结晶,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实现档案信息化,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分析,加以提取并利用,既能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又能降低档案管理的成本,还能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可谓一举多得。

1对档案信息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所说档案的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是档案对于本单位的价值,另一个是档案对于其他单位的利用价值。从这两个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出对档案进行管理的重要性以及档案的可利用价值。开发与利用档案信息是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的法则下,适者才能得到生存,与时俱进的强者才能得到发展,这就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高明的智者或聪慧的企业家都能做到与时俱进,并高效地开发与利用档案信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1档案信息的生命力源于开发与利用

首先,要重视推广交流以及服务环节的紧密连接。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企业就要重视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利用,这是保障企业与时俱进的需要。因此要立足于广泛地搜集信息,其中包括政策、高科技、新的管理模式、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等各方面的信息持有,并从中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归档以及动用网络平台进行录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的信息。

其次,在信息的开发与利用的时候,要注意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甄别和求证,不断提高分析、整理的能力,使其信息开发与利用功能得以释放,进而提高信息开发与利用的工作价值。因为你提供的信息有吸引力、现实性强、参考价值大,就必然会引起领导者的注意和研究,这也是信息开发利用重要性的一个方面。

1.2 提供的档案信息要及时准确

信息重要性具有可采用性和价值性。为此,档案工作者要在浩瀚的信息之海中,应以猎人般的敏锐嗅觉、科学工作者般的缜密思维去汇集有用的信息,还要善于用档案管理系统的网络进行收集。为了确保信息的及时与准确就要定期举办各单位兼职档案员培训班,着力宣讲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信息收集及时准确的必要性、档案信息申报标准及要求。以此来提高信息提供者的素质,力求信息提供的质量高、可信度强,从而保证信息提供的时效性。

2 建立企业档案信息网络平台的重要性

2.1 建立信息网络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档案信息网络平台是适应市场经济高速发展、新科学、新技术不断涌现的需要。因为任何一个企业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就有可能被时代的发展的大潮所淘汰;只有跟上时代的速度,适应时代的发展的步伐,才能积淀发展的实力。为什么有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了,而有的企业可以发展到跨国公司的高度?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在于企业领导者重视信息开发利用的程度。运用网络平台资源共享,其效能是显而易见的。

2.2 建立档案信息网络,做到信息共享,共同开发与利用

企业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工作有其独到的地位与作用。为了使企业领导者在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时体现其科学性,可行性,就必须发挥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的功能作用。档案信息系统在大范围集成化、凝聚信息量,利用计算机管理就能使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档案信息的总量也出现了惊人的增长速度。所以运用计算机的管理功能,就能使档案信息达到图、文、声一体化,并在视觉和心理上,引起了领导者的关注。同时也体现出了档案信息存储量巨大、保管时限长、存储成本低和调用与参考及时的显著优势。

2.3 建立信息网络平台强化档案管理功能的需要

作为档案管理部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与优势,这就是掌控大量的资料,存储相当多的信息。因此,要把信息的开发与利用纳入现代化管理工作之中,并不断强化档案管理的功能,提升档案信息管理的质量。企业建立档案信息网络,就为企业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提供一个平台。档案管理者利用网络获得大量信息,对信息及时进行分类开发编著。把企业内部网络与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相关公开信息的链接就可以共享资源,在节约资源的同时,把信息公开职能逐渐迁移到档案管理信息网络中,让档案信息利用者形成一种意识,有利于档案管理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企业各职能部门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档案信息进行有效的利用与开发,从此提高其工作效率,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为企业增创效益。档案管理部门要精心地做好档案的收集工作,依据企业生产特点,切实搞好跟踪服务。对企业的基建、技改措施、科研等项工作。需要档案管理部门主动上门服务,以保障档案收集信息齐全,这样才能保证及时了解需求,提供必要的资料。例如:一个大型基建项目,从项目立项开始,档案管理人员就要事先编制归档工作计划、标准及要求,事中进行跟踪管理,参与计划与鉴定,事后进行归档资料的审查与验收。凡是对企业有价值的信息都应为档案收集的内容,以保证馆藏质量。以此享有丰富的信息量,开发才会有丰富可采用的信息,利用才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档案管理工作职能的加强,就在于把档案开发利用的价值植于生产,科研的建设之中,从而将档案知识财富及其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从而获得新的效益。

3着力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及信息开发与利用的能力

档案的管理部门在认清企业档案信息管理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同时,也理应加强对档案管理的科学性,信息开发与利用的价值性和独特性进入深入研究,在保管好大量信息的前提下,应及时地进行分类、鉴别及收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有价值的信息。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以适应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为此,要强化五种意识:

3.1 强化学习与运用现代化管理知识的意识,提升档案管理的能力

档案工作者有别于其他专业,不仅专业性强,也要求其涉猎现代化管理知识,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与档案管理相关的法律知识等。应当提供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修提高的机会,以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其作用是活用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让档案信息所具有的功利性能有效地激活并开发与利用,为企业发展服务。同时也要在电子档案管理上有所创新。

3.2 强化超前意识,丰富档案信息

档案管理人员要了解和熟悉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掌握企业基本的生产属性,了解企业产品更新与发展的动态,以便随时地介入,以获取更加丰富的信息。要坚持做到三优化:第一,优化档案材料的征集范围,制定详实的工作标准。第二,要优化接收征集工作程序,明确重点、解决疑点、理顺难点。第三,要优化整理归档分类登录等工作,做到精化,细化和量化,使档案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企业相关部门,为理顺企业管理服务。

3.3 强化精通业务意识,不断吸纳新的管理工作标准与要求

业务学习要融会贯通,善于捕捉新的相关知识并适时地补充,以此来提高档案信息管理能力,有效地盘活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工作。

4总之,企业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工作是现代化管理企业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要在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管理工作标准,提高管理质量。因为这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所以企业档案管理人员要认真围绕管理,生产和效益这三个基准点,审时度势地进行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以此推动企业管理在质与量上有一定的提升,进而使企业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聂云霞. 信息公开环境中信息服务之对策思考[j]. 档案学通讯,(6):37-39.

[2]李金峰.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 档案学通讯,2007(3):27-29.

[3]周毅. 档案信息化中的信息技术外包策略[j]. 档案学研究 ,(1):54-56.

[4]徐拥军.企业档案知识管理模式:基于双向视角的研究[m].中国档案出版社,:33.

7.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的构想 篇七

一、实现煤炭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内容和模式转变的途径

(一) 实行企业档案管理一体化。随着高科技时代的飞速发展, 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和一体化对于煤炭企业的档案管理来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 对于加强企业档案一体化管理而言, 档案管理工作中要及时对各部门和各基层单位的生产情况、人事调动等信息进行整理、归档, 然后还要将各部门档案进行分类, 建立企业档案管理资源库, 保证各项资源都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在档案中。其次, 还要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 企业的档案管理中也必将更多地涉及到电子档案和电子文件的管理, 就电子档案的一体化建设来说, 档案管理部门更需要加强管理, 完善电子档案的生成、传递、处理、存储、查阅、收集等方面相关的规章制度, 从而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和安全运行。最后, 合理处理好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之间的工作关系, 保障二者完美结合, 使档案管理工作流程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

(二) 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的转变。现今, 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进行档案的记录和保存工作, 但是还是有一大部分记录使用纸质材料, 当前管理的模式依旧停留在档案管理早期手动保存、查询等等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不仅繁琐、复杂, 浪费企业的人力资源, 而且对于档案的保存、传递等都产生不便。且纸质材料容易受环境条件损毁, 也不利于档案的长久保存, 可能会造成档案材料的缺失和内容失真。陈旧的档案管理模式对于档案的合理利用以及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所以, 要实现煤炭企业档案优化管理, 首先要做得就是对档案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档案管理系统也在不断优化升级, 为了促进我国档案建设与时代接轨, 与国际信息接轨, 必须与时俱进, 推进档案信息化管理, 采取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 利用信息资源, 以达到更快捷、更准确、更科学地为人事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首先, 健全档案网上信息系统, 将企业中的档案信息录入系统, 便于部门进行高效查询。其次, 积极开发利用本地区信息资源, 各部门联合组建本地区人才信息库, 为各部门提供详细的人才信息, 为用人单位选才发挥效力。再次, 实现电子材料与纸质材料的联合, 将纸质档案与信息系统、各项登记联系起来, 互相核对, 找出档案内容不完整、不规范之处, 及时修正, 促进档案管理的规范性。

(三) 档案管理和排放方式的合理。现阶段档案管理仍然以纸质档案管理为主, 是档案管理中的基本工作, 由于各生产单位上交档案的时间不规范, 造成档案归档时间不一, 档案管理工作也就相对有了一定的难度, 一般而言, 档案管理人员都是在归档时凭经验在每一个全宗之后预留出位置, 排放以后所接收的档案, 这极不利于档案的科学管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 档案排放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编制档案实体存放索引, 使得索引能够及时显示出档案的排放位置, 这样既可以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也可以让档案排放管理变得更加简单和灵活。此外, 随着数字化档案管理应用的实现, 档案管理也可以更加灵活多样, 实现档案在分散或集中时的有效控制, 从而保障档案排放和查询更加快速化和便捷化。

二、加强煤炭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内容和模式转变的意义

首先 , 加强对煤炭企业的档案管理可以有效地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方式的转变, 档案管理工作在日常工作的基础上, 可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提升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实现档案信息为企业的生产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其次 , 在实践方面, 将现代的管理理念运用于煤炭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实践中, 可以有效提高企业中对档案管理应用率不高、档案管理意识不强、档案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为档案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方向 , 为我国企业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再次, 实现科学有效的档案管理可以提高企业发展决策的科学性。档案管理涵盖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人事等各个方面, 积极发挥企业的档案在企业经营和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可以减少决策风险, 促进管理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夏惟, 关智英, 邢艳敏等.新形势下煤炭企业档案管理的工作思路[J].煤炭技术, 2011, 30 (11) .

[2]周英.企业档案管理的网络信息化及开发利用[J].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27 (3) .

[3]孙彩霞.浅谈如何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的规范化[J].中文信息, 2014, (10) .

[4]徐方.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档案管理的影响与对策[J].办公室业务, 2012, (7) .

8.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的构想 篇八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一、前言

二十一世纪作为信息时代,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在市场中竞争的重要手段。企业档案管理是企业生产建设中全部信息资源有效整合的重要工作环节,企业档案将企业经营中产生的信息有效记录,已经成为了企业中的潜在价值,在企业实际建设中有重要性作用。企业如果想要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对企业经营建设中的全部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化管理,保证档案管理工作与企业经营建设步伐一致,增强企业对于经营风险的抵抗能力。

(一)传统企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档案管理改革工作进度缓慢。目前,世界经济格局逐渐向多样化发展,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与企业生产建设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部分企业开始将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希望可以保证企业经济建设。但是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改革需要较长的时间,新型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在没有形成的过程中,就约束了在该段时间内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1]。

我国在明确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就已经开始帮助企业进行现代化企业建设,让企业形成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明确企业工作人员实际工作内容及责任,企业管理及经营在科学的模式下形成。企业进行经营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创造企业价值,档案管理工作就是将企业创造的价值进行管理,帮最企业在经营建设中将经济效益最大化。我国市场格局在快速发展中,企业并没有将档案管理工作进行重视,造成档案管理改革工作进展缓慢,甚至部分企业并没有提出系统性的改革措施。

2、观念落后。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将企业实际生产建设中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更是企业在生产建设中的一种挂念。就我国目前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角度进行分析,我国企业档案管理观念并没有与信息技术水平相一致。企业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档案管理工作最原始的阶段,对于企业信息资源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并未给与重视,甚至部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还是以纸质的形式进行管理。

部分企业在发展中已经认识到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已经开始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将档案管理工作向数字化转变。但是企业在档案管理改革中常常是在盲目的情况下开展,没有专业性的档案管理理念作为改革工作的支撑,造成企业仅仅关注对于档案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中信息资源再次开发利用的程度有限,改革后的档案管理工作效果没有达到预想效果[2]。

3、机构地位低下。我国企业长时间对于档案管理工作都有着错误性的认识,让档案管理工作在企业的实际建设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企业生产建设中的其他部门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企业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有着明显性的认识错误,对于档案管理改革工作认识不够,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实际也没有得到应有的经济报酬,档案管理工作并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保证,甚至部分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都较为困难。

档案管理机构在企业实际生产建设中地位低下,会造成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动力,部分档案管理专业性人才不愿意参与到企业生产金蛇中,企业档案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生产建设关键因素时,怎样提升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一直将企业管理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企业档案管理机构一直在企业中的地位低下,就会严重影响到企业在市场中的经营建设。

4、信息化没有落实。企业在逐渐向信息化转变过程中,部分企业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做好准备,在接受到电子邮件后,部分工作人员还是使用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对于电子邮件中的内容并没给与重视,造成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在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3]。

(二)知识管理与企业档案管理。知识管理能够推动企业进行信息化的转变,完成企业从产品生产到产品销售各环节的沟通,提高企业在激烈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在企业档案管理中使用知识管理模式最终目的就是将企业经营建设产生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进行发现,提升企业经营规模,让企业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有着重新的认识,档案管理不再仅仅是对企业生产建设信息进行记录,更参与到企业自身文化建设中,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改变企业发展中的瓶颈。

(三)知识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模式

1、企业档案知识管理必要性。社会经济格局已经由原先的工业化建设转变为信息化建设,这就需要企业在建设中能够将信息资源合理利用,让先进的信息资源成为企业经济建设中的主要动力[4]。

知识管理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是彰显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衡量标准,在经过系统性的管理后成为了企业实际生产建设中的潜在资源。企业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进行重新认识就会发现其价值,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将企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将信息中的潜在价值参与到企业创新建设中,科学化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是企业提升在市场销售中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2、企业档案知识管理目标。在计算机在企业经济建设过程中广泛使用时,档案管理工作也在进行改革,档案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顺利经济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在建设中,应该要将建设目标进行明确,传统档案管理工作可以理解为企业生产建设的历史,新型的档案管理应该将企业经营建设中所产生的全部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化管理,方便企业经营者进行查询,将信息资源进行信息文档式的管理,方便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使用[5]。

3、企业实施档案知识资源管理重视的问题。在信息时代,企业应该加强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档案管理不再是传统的企业历史,能应该能为企业经济建设提供新的途径。传统档案管理工作较为枯燥,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也没有动力。在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会对社会经济建设格局有着充分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在也不会被繁多的工作任务所约束,档案工作人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保证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企业在推动数字化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时,应该对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行认识。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工作不在受到时间及空间上的约束,企业人员也能够对信息资源进行更加高效的整合。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建设中,知识管理是模式建设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企业应该拓宽知识管理资源的收集,保证企业有充足的信息资源,提升企业文化水平。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也应该进行转变,因此知识背景下的档案管理工作内容也开始发生了转变,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加强自身文化租养,保证能够将企业档案中的潜在信息进行发掘,拓宽企业经济建设思路[6]。

二、结论

在知识时代中,谁掌握了信息资源就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档案作为企业中最重要的信息资源,对其进行科学性管理在企业实际建设中有着重要性作用,档案管理工作也在面临着严谨的调整,本文就是希望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晓娟,马瑜,左田原,黄兰.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档案管理——一种知识资产观[J].档案学通讯,2012,04:76-79.

[2]秦伟强.浅析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J].现代商业,2013,03:93-94.

[3]李晓虎.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在知识管理背景下的分析[J].中国商论,2015,15:38-40.

9.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的构想 篇九

——由“独家授权协议”引起的思考

任全娥

2012-9-21 16:43:10 来源:《情报资料工作》2012年03期

【英文标题】An Industry Chain Analysis and Win-win Mode Idea on Digital Public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A Consideration Aroused by the “Exclusive License Agreement”

【作者简介】任全娥,女,1972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北京100732

【内容提要】 学术期刊的数字化生产、传播与利用,在我国形成了日益复杂的产业链条与利益主体。由“独家授权”问题带来的争议,促使我们重新梳理数字化学术期刊的产业链条,探索合作各方的共赢模式。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技术提供商构成了产业链的主要节点,制度供给模式、技术实现模式、个性化服务模式配套实施,才可能实现产业链上各个节点之间的合作共赢。

Digital publication, dissemination and use of academic journals have become the industry chain and benefit main body.Disputes over the “Exclusive License Agreement” made us reorganize the industry chain of digital public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as well as search for win-win modes among cooperators.Content providers, service providers and technology providers have become the main links of the chain.Only if we apply institutional providing mode, technology realization mode and individuation service mode coordinately, can we achieve the cooperation and win-win objectives of different links of the industry chain.【关 键 词】学术期刊/数字化/产业链/共赢模式academic journal/digitization/industry chain/win-win mode

【编 者 按】随着数字化资源的日益增多和学术期刊数据库的飞速发展,这些数据库提供的数字资源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欢迎。与此同时,“独家授权”和“捆绑销售”的问题也逐渐进入公众的视线,一方面是读者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却是相关费用的日益上升,“捆绑销售”带来的资源重复问题也不断凸显出来。各种矛盾的交织和各个利益主体的博弈,使得本来就错综复杂的关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和微妙,从而引起社会各界和主管部门的关注。问题的症结到底在何处?面对这些令人头疼的问题,是束手无策还是积极寻找解决的良策,是有担当的学者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本刊邀请既是经常性的使用者又是本领域研究者的任全娥博士和苏金燕博士,把她们近期对公众关注的这些问题的研究心得发表出来。希望她们各有侧重、各具纵深的研究和见解能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借鉴意义的思考。

万方数据和中华医学会于2008年2月29日共同宣布正式启动合作战略,合作双方就医学期刊出版的数字化转型达成一致意见,中华医学会将独家授权万方数据来实现其旗下115种医学专业期刊的数字化服务推广[1]。与此同时,清华同方正在积极和多家期刊社谈判,愿意以高价买断他们的期刊数字版权,并在检索出的每篇论文中提供该“被买断”期刊封面照片,期刊上印着“独家”标识以明示读者。“独家协议”这种数字期刊赢利模式改变了以往单家杂志签约数字技术支持商的形式,提出了系列杂志电子版权资源独家合作的构思。从理论意义上说,这种独家高额群体信息资源代理一方面扩大了传统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渠道,丰富了数据库(技术支持商)信息服务的内容,顺应了传统期刊数字化转型的行业趋势;另一方面,也将引起传统学术期刊对原创内容的价值进行重估,思考是否可以以集群方式从信息服务商处获得高额版权转让费。

但是,新的模式也会产生新的问题。例如,收录独家数据库后会产生期刊论文的网络传播与影响力下降、数据库资源垄断与价格上涨、用户的使用不便、学术资源数字化产业重组与盈利分配模式等问题。此时,最需要的是国家相关部门开展系统研究,进行政策协调与宏观管理,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理顺数字化学术期刊的产业链关系;探索多方共赢的新盈利模式,保障学术期刊、数据库以及论文作者的利益;鼓励数据库运营商之间的有效合作与资源整合,最大限度提升期刊内容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价值,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学术信息需求,发挥期刊的学术交流本职功能。

1、期刊数字出版“独家授权协议”

期刊独家数字出版授权也称为期刊独家网络出版授权,属于独家数字出版授权的一种,其他形式的独家数字出版授权还有图书、会议论文、博硕士论文、工具书、报纸等。根据同方知网与各类期刊编辑部签订的独家数字出版授权协议,期刊独家数字出版授权可以定义为:信息内容服务商以独家方式制作、出版和发行出版机构印刷型期刊的任何电子、网络等数字化产品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未经信息内容服务商和各出版机构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使用各出版机构出版的期刊制作、出版、发行任何电子、网络等数字化产品和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

在进入独家授权时代,截止到2008年年底,已有630种期刊与同方知网签订了独家授权协议,其中核心刊物460种,非核心刊物170种,社科类期刊240种,自科类期刊184种,大医学类期刊206种(其中以中华预防医学会的64种期刊为核心)。参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的学科分类体系,目前已签独家授权的学科为72种,只有畜牧、动物医学和武器工业两个学科尚没有刊物签署独家授权协议。万方数据的选刊范围集中在大生命科学、工程技术、大学学报和图书情报四个领域;维普数据库公司不搞独家授权业务;龙源期刊以非学术期刊收录为主,授权方式既有独家授权也有非独家授权[2]。

有学者呼吁,“独家协议”影响了学术交流,导致读者引用资源的不全面,对期刊杂志社与图书馆等订购单位都有不利影响,国家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加强管理。这是因为期刊都希望能够被广大学者阅读、参考或在研究中引用,但“独家协议”无形中使那些签署了独家协议的期刊屏蔽了某些研究群体。同样,因为许多单位经费有限,相似的数据库只能订购一家,因此,无论期刊与哪一家数据库签订“独家协议”,均会失去另几家数据库的用户,使这些用户无法使用独家协议期刊上的论文,造成这些期刊的被引率下降。在目前主要以被引指标来评价期刊的评价体系内,容易造成期刊评价结果失真。长此以往,将使这些期刊在评价中处于不利境遇。同时,学术资源制作商与期刊杂志社签订“独家协议”,造成价格上升,无形中将成本转嫁给了订购单位;有的单位为了保证所订期刊的全面,不得不同时订购多个数据库的使用权,造成重复和浪费[3]。然而,某些学术期刊出版人则认为,损害研究者、读者、期刊和信息服务部门利益的不是“独家协议”,而是“捆绑销售”。我国现在的操作模式是,图书馆不能单独购买数据库中某一部分或某一类直至某一种期刊,而必须全库捆绑购买,这就造成订购单位的成本上升。只要数据库肯拆零卖,其实过度竞争和资源重复的问题就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决。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应用理论研究室主任徐升国认为,这种签署“独家协议”、买断学术资源的做法,会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也符合国际期刊数据库的运营潮流。这种做法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期刊社的版权,有利于促进期刊数据库更好地发展[4]。但是,“捆绑销售”却是与良性市场竞争与用户需求相悖的,是技术提供商过于强势的“霸王”表现。

当前围绕独家授权协议产生的期刊数字出版产业争议,不论是来自产业上游的内容提供“独家协议”,还是走向产业下游的服务提供“捆绑销售”,都与我国数字化学术期刊的产业链条没有理顺、盈利模式还不成熟有很大关系。

2、数字化学术期刊的产业链条分析

在国内期刊数字化网络化领域,随着各方利益主体的不断涉入,在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与传播领域也形成了日益复杂的产业链条。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传统期刊与数字期刊在各自的内在机制上是有区别的。传统期刊拥有正式刊号、主管主办单位和事业或企业法人身份,政府对其有一套成熟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思路;数字期刊则是一种网络化的信息产品,它的生产者、发布者可以是期刊社,也可以是任何一个企业,对于数字化期刊还没有形成十分明确的、专门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办法,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5]。但尽管如此,知识生产与学术交流永远都是连接学术期刊产业链条的主轴线,链条上的内容供商、服务提供商与技术提供商共同承担着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功能,如图1所示。

2.1内容提供商

从知识生产与学术交流方面看,作者是知识生产与创造主体,期刊编辑部扮演的正是内容提供商的角色。传统学术期刊一直将全文经营作为自身产业的生长点,这一生长点受到数字化、网络化知识环境的影响。最明显的是,数字图书馆提供的学术信息服务非常方便,使得用户可以便捷地进行网络浏览或付费下载。这种便捷将本属于传统科技期刊的读者拉入到数字图书馆的消费群体中,从而使以此作为收入来源的传统期刊面临生存的危机。同时,根据目前数字出版的趋势,数据库的内容服务是未来的主要赢利点。因而各大数据库出版商开始“跑马圈地”,争相开出优惠条件与各期刊社签订论文网络传播权的独家转让协议,逐渐进入恶性竞争。

对此,各个期刊编辑部无所适从,顾虑重重:一是出版商给的钱杂志社是否有权全额支配,要不要给作者,应该给多少?二是怕影响其评价。大多数期刊对转让费并不是太在意,最关心的是核心期刊评价用哪一个数据库,加入一家会不会顾此失彼,失去读者,降低引用率和影响因子,影响其核心期刊的评定。三是怕歧视。数据库出版商为了拉拢期刊签署独家转让合同,开出了费用以外的差异化服务——快速上网、专题推荐、采编系统,等等,非独家转让的学术期刊则实行滞后服务,由此带来影响力下降的潜在危险。面对这些数字化问题与生存危机,作为内容提供商的期刊界开始觉醒,突然意识到数字版权的重要性以及“内容为王”的真正涵义,纷纷提出构建以“把关人”为主导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6]。目前,大部分期刊社正在另辟蹊径,尝试其他数字发行渠道,如通过自建网站进行期刊论文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或者参加期刊群或行业门户网站。

2.2技术提供商

数字技术提供商实际上直接联系着内容提供商与服务商,需要它对知识内容的生产与服务提供技术支撑。但是,技术提供商凭着对数字技术的熟练掌握,在复杂的产业环境下不断拓展生存空间。他们是当前数字出版的主要推动力量,在目前的学术期刊产业链条中,技术提供商几乎身兼多职。在数字内容提供方面,知网与万方等数据库公司凭借其强大技术实力与资源优势,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定制了各种数字化产品,直接服务于终端用户,在国内外拥有广泛的科研用户群,成为事实上的数字图书馆。在数字内容提供方面,学术期刊内容提供商的一些好的数字产品开发出来之后,却没有力量搭建大型的数字传播渠道与网络平台,不得不转手技术提供商,否则就会无缘市场通道,无法与大量的数字信息用户见面,也就谈不上资源整合基础上的网络显示度与被引率。2011年年初,万方数据库正式成立数字出版事业部,全面布局数字出版,意在打造一个“品质信息”数字出版平台[7]。可见,技术提供商已经意识到数字出版平台的重要性,已经开始在这方面抢占先机。

但是,内容生产与知识创新是期刊编辑的传统优势,期刊论文是国家的精神财富,技术提供商无法以主导性姿态进入内容的创新。因此,作为技术提供商,他们也无法独立将内容提供和技术提供集于一身[8],只有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内容提供商之间的密切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2.3服务提供商

数字图书馆是直接连接用户的数字知识产品流的终端,用户的需求直接决定着其服务内容与实现形式。理论上,数字图书馆是应然的知识信息服务提供商,但是,事实上我国目前的信息服务提供商是作为技术提供商的各大数据库公司。他们强大的技术优势与灵活的市场敏锐性,正迎合了我国学术期刊管理中低效、迟钝的运作服务模式,也弥补了数字图书馆建设中“重技术平台,轻用户服务”的缺憾。因此,很多大型数据库都以数字图书馆作为自己的发展定位方向,直接面向来自于科研第一线的终端读者群,这使信息用户不但可以绕过纸质期刊环节,还可以绕过数字图书馆或信息服务机构,就可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数字图书馆或信息服务机构只能通过购买数据库的数字产品来满足读者的数字信息需求,不得不在产品定制与个性化服务方面陷入被动,处处受制于数据库商。数据库商作为市场主体,必然以商业赢利为目的,其在产业链中所处的明显优势也必然会促使其不断拓展自己的盈利空间。他们一边通过签署“独家协议”来控制内容提供商,一边又通过“捆绑销售”来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损失信息服务机构与信息用户的切身利益,导致“赢家通吃”的局面甚至趋势。

2.4产业链节点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技术提供商既是实质意义上的信息服务提供商,又可以通过与传统期刊签署“独家协议”等形式成为内容提供商,实际上控制了学术期刊产业链的上游、中游与下游。尽管大多数期刊担心数字期刊对纸制期刊发行量带来冲击,但是由于互联网传播传统期刊的赢利模式尚在发展初期,信息服务商向期刊编辑部提供相关服务并支付低廉的资源使用费,就可从传统期刊编辑部获得巨大成本出版的内容数据[9]。学术期刊与数据出版商两者利益博弈的结果呈现出一种不对称的状态,二者之间并没有达成一个良好的平等协议,形成了以技术服务商为主、期刊出版主体为辅的格局,而此时数据出版商并没有及时提出合理的共享方案,期刊界日益不满。

因此,为了使信息服务商与内容供应商之间形成真正共赢的产业链关系,尽快促使我国的中文学术信息数据产业走向成熟,增强国际竞争力与世界话语权,需要利益各方共同探索更为优化的合作共赢模式。

3、共盈模式构想

商业模式的本质是赢利模式,在宏观上涉及内容提供商与技术提供商的商业博弈,微观上则涉及“成本——价格——收益”的经营模式,更涉及“需求——服务”模式的变局。如果沿着这一思路分析,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做法,从知识生产源头开始重组产业链条,实现各方共赢的运作模式。因此,本文吸取国外数字化学术期刊的出版经验,从制度供给模式、技术实现模式与个性化服务模式三个方面提出如下构想。

3.1制度供给模式构想

学术资源带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准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学术资源具有使用上的非竞争性,一部分人对其使用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其使用,因而是可以共用的[10]然而,出于私益,它在消费上却可能存在着竞争,有时甚至是恶性竞争,还会出现“独家协议”、“捆绑销售”等损害期刊、作者与用户利益的现象。因此,对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上应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是一个关系到国家科技进步平台的大事情,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管理,不能将其完全交给市场,必须在尊重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传播规律的前提下加以干预。

政府干预的方案与规则仍然需要从产业链分析入手,全面协调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上的各方产业主体,提供相关配套政策体系支撑。这些产业主体都处于知识产业链上的重要节点:作者/研究机构(知识创造节点)——出版机构(知识生产节点)——信息服务商/平台运营商(知识传播节点)——用户/图书馆(知识利用节点),制度供给就是整体协调节点之间的利益关系。

(1)在知识的创造与生产节点,政府主导建设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平台。该平台应由政府主导,定位于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直接监管的一个国家级出版工程,旨在梳理各种知识成果产生渠道,明晰知识创造的主体构成,出台吸引优质期刊资源和原创论文资源的导向政策,防范优质稿源外流之后的国有知识资产流失。同时,鼓励国家级基金会、专业学会或协会大力资助并主管学术期刊数字化,组织专人(或依托某期刊社)制定相关规范标准及具体的实施办法,各学(协)会期刊在此平台上进行远程在线编辑、在线排版、在线审校协同工作,按业务流程进行统一在线管理等[11]。以根深蒂固的“内容为王”理念为指导思想,构建内容主导、技术为辅的数字化期刊赢利模式,也一直是国外运作较为成熟的知识生产产业链模式。我国数字学术期刊目前还只是以加入大型的数据库技术提供平台为主,即使以刊社联合起来独家授权形式实现集约化,也不过是增加了与其合作时的谈判砝码,并没有成长为合作的主导方。因此,建议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基金资助为主要形式,强化政府干预力度与监管力度,引导我国学术期刊数字资源建设与盈利模式逐渐走向成熟。

(2)在学术期刊的数字传播节点,政府制定市场运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与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建设大型专业化公共检索平台与知识链接机制来实现学术信息资源的虚拟整合。首先,完善数字知识产权政策,界定作者、期刊、数据库服务商享有的网络传播权,出台学术期刊数字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其次,在此基础上鼓励国内的同方、万方、维普、龙源、台湾华艺等数据库技术商借鉴国外的爱思唯尔(Elsevier)、施普林格(Springer)、汤姆森路透(Thomson Reuters)集团等数字期刊平台的运作模式与经验,整合期刊学术资源,充分发挥数字化学术信息资源的检索平台、统计平台与评价平台的功能(具体的技术实现模式下文有详述)。再次,大力倡导“开放获取运动(OA)”,鼓励学术期刊与学者将自己编发与撰写的学术成果在网上公布,从而使读者能够免费获取、共享和传播学术思想。这是学术界对学术资源商业化的一种主动性回应,有利于促进学术资源的公共化和免费化,同时也扩大了学术成果及其作者的学术影响力,有效促进术成果的社会转化。

(3)在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等用户知识利用节点,政府通过制定信息服务机构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强化“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信息服务机构需要合理定位各自的用户群体,明确用户信息需求特点,积极主动与内容提供商与技术提供商进行平等谈判、合作,提出合理化的全方位个性化服务需求。作为用户的终端节点,服务提供商居于整个产业链条的“神经末梢”,对用户需求最为敏感,及时地进行需求反馈可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术信息资源及产品服务形式。

3.2技术实现模式构想

在有效制度供给的前提与大环境下,从技术层面更容易实现如下模式:搭建专业检索平台,实现基本元数据的集成共享;元数据与全文数据分开经营,持续推进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分散运作,元数据分散在各自的平台上,网络共享程度较低,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成共享。不但如此,而且还引起了信息服务商之间争夺资源的“恶性竞争”,因此,建议在我国政府科研管理机构统一组织和支持下,由权威科技文献情报机构联合国内几家有实力的大型数据库机构及行业学会、协会或团体主办的期刊,集群建设我国科技期刊论文引文数据库系统。同时,通过电子资源识别码(DOI号)为数字产品在网络空间上赋予唯一合法身份和标识,成为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的依据。目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成立中国DOI注册机构,可以为中国期刊申请办理国际DOI码,并实现我国科技期刊文献与中英文参考文献的链接[12]。

这样,通过知识链接将期刊元数据与全文数据间进行跨系统的链接,使期刊元数据与全文数据分开经营,同时作为盈利点,以用户检索行为作为市场导引,将各期刊社和数据库商的效益相关联,大家同时受益于某一检索行为。对期刊社而言,进行期刊的数字化制作可以直接通过用户检索的全文下载来获取收入,让高质量的文献吸引更多的客户浏览和下载,直接反映出相应的效益。对数据库商而言,真正开发和经营科技期刊元数据,如国外大型数据库CA、EI和Web of Science等类似产品,不必付费给编辑部用来买断其数字文献专有使用权,减少数据库的扩展成本,省略向单位客户的推销费用,将经营的重心转移到出版平台的开发推广,特别是资源整合与数据挖掘等主体业务上,进行信息组织、数据集成与知识链接,提供更完善和人性化的服务。这样,期刊社经营版权,数据库商经营元数据,分工明确,共同遵循市场化原则,利益成为网络出版整体运作的主要动机,不管是单个检索行为还是数据库整体出售,期刊都能获得部分利润,公开、透明的分配机制能准确反映期刊办刊状况,检验其内容受读者欢迎的程度,将提高期刊编辑部参与网络出版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期刊网络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增强科技期刊数字化可持续发展能力[13]。

3.3个性化服务模式构想

当下的数字化学术期刊的“捆绑销售”盈利模式完全没有顾及图书馆与终端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不过是某些数据库企业为求得生存的权宜之计,不可能走得太远。“介质-传输”模式改变了知识产业的“供给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额外需求,是实现眼球积聚,进而实现规模收益,最终实现赢利的必由之路,也是自在之途[14]。在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谁不围绕用户需求不断完善服务模式,谁就会被淘汰出局。这个“微时代”存在很多“长尾用户”与“长尾需求”现象,市场主体可以通过提供“微支付”等个性化定制的服务模式立于不败之地。

4、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生活与学术研究的数字化与网络化已铺天盖地、势不可挡。这一环境对学术期刊与科研信息的生产、传播、利用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无论什么样的技术方案与制度安排都不可能完全控制这一强大趋势。因此,面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无序、重组、竞争、合作等问题,市场与用户会通过自组织功能不断变换、调整与优化。但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特别是发展初期与混乱期,必须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与经费资助,制定相应的市场规则与调控政策,发挥宏观协调与引导功能,而不能置之不管,任其发展。数字化期刊产业链的梳理与共赢模式的实现离不开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与服务提供商的通力合作或功能重组,也离不开信息技术、工作标准、知识产权等的不断进步与逐渐完善。

学术期刊数字化“独家授权协议”是市场竞争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关键问题是这些IT企业依靠其强大的信息技术力量在很大程度上进入了数字出版市场之后,如何建立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学术出版的制胜法宝是“内容为王”,同样,学术期刊数字化的可持续发展共赢才是王道。那么,学术期刊数字资源的“捆绑销售”则是与共赢模式背道而驰的,因为它放大了一方利益却损失了另一方的利益。在我国数字化期刊产业链各节点中,技术提供商一直处于强势地位,通过“独家协议”正在并已经控制了内容创造和提供商,但是任何形式的“捆绑销售”都必须代之以“个性化服务”才可能共赢。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国养老产业最新调研及投资前景战略预测报告下一篇:时间都去哪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