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其研究对策

2024-06-26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其研究对策(8篇)

1.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其研究对策 篇一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表现成因及调适对策

摘要: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作为道德失范行为的一种新类型,在现代社会中表现日益突出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可以归为四类,即色情与暴力行为、剽窃与侵犯行为、谩骂与攻击行为和诈骗与侵害行为。根据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我们从高校、网络与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出发制定了调适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表现、原因、对策

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是指个体在网络环境下缺乏网络道德的约束或自律而产生的一种非常态行为,它作为道德失范行为的一种新类型,在网络社会中表现日益突出。我们于2010年5月对集美大学师范学院、航海学院、财经学院等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有效回收132份。根据我们调查发现,大学生作为网络群体中的重要成员,其道德失范行为比较严重,因而有必要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进行适当的调适。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表现

通过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色情与暴力行为

色情与暴力行为是指网络主体浏览色情网页、制造和传播与色情、暴力有关的信息比如文字、图片、视频等,或进行色情聊天等行为。大学生的色情与暴力行为一般表现为浏览色情或者暴力网站,少部分大学生还存在非法传播色情暴力信息,甚至从中获利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从未浏览过色情网页的大学生只占29.8 %,而“偶尔” 浏览过和“经常”浏览过的大学生分别占43.5 %和6.7%。在大学生接触黄色、暴力网站的原因当中,大部分是出于“好奇”,或“跟风”,大家都去我也去。但大学生对浏览或传播色情网页的态度一般都是比较积极的。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浏览色情网页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2.剽窃与侵犯行为

剽窃行为主要是指大学生剽窃他人的科研成果、侵犯知识产权,比如论文或其他数据资源。由于在网络社会中,信息的采集、复制、传输和处理等手段日益便捷,再加上相关的网络知识产权法规不完善,使得大学生的剽窃行为变得十分普遍。侵犯行为是指网络主体侵犯个人的隐私权、知识产权,或入侵他人计算机窃取资料等行为。据我们调查发现,在网上弄到过机密或他人的私人信息的占42.7 %,其中76%的同学认为这种行为“无所谓”。这说明大学生的侵犯个人隐私行为比较明显,并且大部分学生对此举造成的危害并没有客观的认识。

3.谩骂与攻击行为

谩骂与攻击行为是指网络主体在使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没有遵循尊重他人、善待他人等网络道德规范而产生的任意辱骂他人和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等行为。大学生是进行网络交往的重要群体。但是有些大学生在进行网络交往时,出现了任意谩骂他人或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的现象。据我们调查发现,57.1% 的大学生在网上(比如聊天室、论坛、BBS等)发布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出现的“人肉搜索”现象,更是将网络攻击延伸到了现实层面。如2007年的张殊凡事件,起因是CCTV在《净化网络视听环境迫在眉睫》报道中采访了北京市学生张殊凡,张殊凡在镜头里说道:“上次我查资料,突然蹦出一个窗口,很黄很暴力,我赶快给关了。”新闻一经播出,猫扑网站随即出现了多个帖子来攻击“很黄很暴力”这5个字,还有人制作了色情漫画图来影射张殊凡。

这起事件严重侵害了张殊凡的身心健康,给她和家人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4.诈骗与侵害行为

诈骗与侵害行为是指网络主体利用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特征以匿名身份或假冒他人身份发布虚假信息,甚至对他人进行情感上、钱财上的欺骗和诈取等行为。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的普及,大学生网络欺诈行为近年来有上升趋势。一部分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填报个人的虚假信息,假冒另一身份或利用网络交往中的一些漏洞获取不义之财。2010年5月,成都三名大学生因疯狂盗取千余QQ号,在半年内诈骗40余万元而被捕。这类行为不仅对公共财产和社会治安造成了破坏,而且更加损害了当代大学生健康向上的整体形象。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成因

1.高校不够重视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

现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内容和形式都存在与时代脱轨的状况,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走过场、形式主义现象严重。尤其在如何进行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出现问题,道德教育只强调抽象的道德原则,而不太重视人格的培育,忽视了道德习惯的培养。此外,在教师配备、教室使用与课时安排上,思修课程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2.社会转型时期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嬗变

首先,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和新的社会冲突的涌现,置身于校园的大学生脆弱的心理难以适应社会冲击,产生了许多的心理困惑与障碍,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浮躁化、世俗化甚至庸俗化的言行。其次,部分大学生对目前的社会风气不满意,对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贫富差距加重、与存在的诸多问题表现出了较强的负面甚至偏激倾向,影响到了网络道德规范的形成。再次,面对就业政策的转变,高期望值与现实工作条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不少大学生普遍产生一种失落感,为了平衡这种失落感,很多人投向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越来越多的人习惯把网络当成消遣对象,无节制的上网,使一些同学主体性逐渐丧失,盲目陷入网络潮流。

3.网络的虚拟性诱发不受道德约束的言行

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就为一些人传播不负责任的信息,甚至进行人身攻击提供了便利条件。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要遵循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规范,因而现实的规则对个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而在“网络社会”中,一个人在网上往往不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滥用自己的权利。也就是说,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在网络上的虚拟社会中失去了约束力,无法有效地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4.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复杂多样的,其心理特征是动态多变的,而且很容易受一些社会不良文化因素的误导。大学生由于心理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往往道德辨别力较差、道德意志力不强,自制力较差,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和抗诱惑能力较弱,在五光十色的网络文化面前很难固守良知、把握方向。因此,互联网的隐匿性造成的道德约束力和青年学生道德意志力的弱化,是目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重要原因。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调适的对策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因此,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调适必须从高校、网络与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出发,来制定对策。

1. 高校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德育工作

一方面,应不断充实德育的内容,除了重视对学生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传授,更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高度的道德责任感。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让学生以管理者的身份来对待网络问题。亲身的参与不仅能强化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和道德观念,而且还能提高网络的自我教育功能。

2.国家应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网络秩序

要真正遏制网络道德失范和网络犯罪现象,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网络法制建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时对利用网络进行诈骗、偷窃、发布虚假消息、传播色情、制作病毒等违法、犯罪行为,还需加大打击惩治力度。此外,还需要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净化网络环境,从源头上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及时填补网络漏洞,增强防火墙功能,严密监控互联网入口,最大限度的剔除和限制色情、犯罪等不健康的内容和信息,努力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的、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3.大学生应增强道德自律意识

所谓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体自我约束,并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我们大学生要学会自律,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不仅不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而且更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杜绝任何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的产生。在网络生活中必须做到三点:第一,明确“自律”是为己,不是为人。真正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而不是装腔作势做给别人看。第二,注重小节。有的大学生认为在网络生活中只要不犯“大过”就行,“小节” 无足轻重。因而在网络上谩骂他人、偷看隐私等道德失范行为时有发生。第三,要具有自制力。不仅不盲目跟风参与网络不文明行为,反而要理智地阻止他人的不当言行。

参考文献:

[1][苏]伊·谢·科恩《自我论》 三联出版社,1986.

[2] 张 机《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表现及调适对策》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

[3] 叶松庆 《真切帮助大学生提升道德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4

[4][英]彼得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

[5]檀传宝《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0.4

附录: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调查表

同学您好,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参与我们的调查!通过这份表格,我们希望能够对现今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道德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而通过一系列的分析与归纳,得出结果,进而为解决此问题提供更好的方案。

一、单选题

第1题:您的性别是?

男女

第2题: 您一般在网上所填的资料是真实的吗?

都是不全是都不是

第3题: 是否有上过一些黄色网站或一些关于暴力的网站?没有偶尔经常

第4题: 有没有试过放一些虚假信息或者是一些根本不经确定的东西在网上或者q群上面流传?没有偶尔经常

第5题: 是否在网上的一些论坛或在q群上面发表一些过激的言论?没有偶尔经常

第6题: 是否会在网上公布私人的(包括您自己和他人的)照片、资料(例如空间或者是博客)?没有偶尔经常

二、多选题

第10题:您认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成因有哪些呢?

高校不够重视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社会转型时期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剧变

网络虚拟性诱发不受道德约束的言行大学生自身素质问题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1题:您认为纠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方法有哪些呢?

高校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德育工作国家应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网络秩序

大学生应增强道德自律意识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谢您的参与!希望您更加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精神生活!并祝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进步!

2.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其研究对策 篇二

一、当前中学生道德失范的表现

中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总体现状是积极规范、健康向上的,大多数中学生的道德行为是来自善良动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2)但少数中学生的道德失范也不容忽视。当前中学生的道德失范表现大致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极少数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社会公德缺失。

在当今物质化严重的时代,人们的功利性凸显,中学生也出现了些功利性的行为表现,人际关系出现了危机,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真正的友谊,只有利用与被利用,只有自私自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感情越来越淡漠,没有利用价值就不会有感情的付出。对待教师和长辈也缺乏应有的尊敬,举止不够文明。

《中学生守则》明文规定———爱护公物、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可是现在有些高中生却完全不顾这些规定,公然

校的学生,其身份同时又是中小学教师,学习和推广普通话是对自己学生的一种负责任的体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度。56个民族中,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各民族语言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马来—玻利尼西亚和印欧等语系。由于汉族是主体民族,说汉语的人占多数,中国语言可粗分为汉语和少数民族语。其中汉语可分为普通话和方言两种,方言又分为北方方言和东南方言。北方方言包括官话(元明以来泛指北方话)和晋语(山西省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东南方言包括吴语、粤语、闽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等;而少数民族语分为藏族语、蒙古族语、彝族语、朝鲜族语、维吾尔族语、苗族语等几十种[1]。普通话正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通用语言,是全国人民相互交流的桥梁。作为中小学教师,也许只有探亲、出差或旅游偶尔到外地去,但是我们的学生将来也许要长时间到外省求学或者长期到外省工作,因此作为教师进修学校学生不仅仅为了自己的普通话等级证,更重要是为学生搭建通向外地的桥梁。其次还要认识到教师进修学校学生学好普通话的可行性。普通话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一些基本规律,平常有意识多听多说,普通话是可以学好的,学习语言很大程度上在于语言环境,现在经济发达了,科技水平迅速提高,电视已经普及,新闻联播的播音员说的是标准的普通话,是我们模仿学习的良师益友。

(二)实行“测试―培训―测试”的教学新模式

通常的普通话教学模式是“培训―测试”,但这种模式有它的局限性,培训的过程往往是一个纠错的过程。如果本来已经正确掌握的内容仍然花费大量的时间其实是一种浪费,好钢应该安在刀刃上,普通话学习的时间应该花在纠错上。要纠错就首先需要发现错在哪里,因此什邡教师进修校创造性地在课桌和教室墙壁上刻画,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甚至为所欲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都被渐渐淡忘,乱扔果皮纸屑,浪费严重,节俭意识淡薄。

(二)极少数中学生道德态度失范———纪律、法律意识淡薄。

现在中学生违反校规,不尊敬师长,不守纪律,无故旷课,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打架斗殴等违纪行为屡见不鲜。校园暴力事件,包括对教师的暴力事件如辱骂甚至殴打教师,以集团或集团力量为背景而发生的学生间的暴力事件,如打群架,欺负弱小同学等现象也是接二连三发生。这些违反了纪律和法律的事情是不允许的,而作为学习过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的中学生来说却没有意识到,足以看出他们的纪律、法律意识的淡薄。

(三)极少数中学生道德观念失范———道德行为评价标准出现偏差、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

一些中学生对于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其判断评价标准是模糊或者错误的,其突出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非道德行为的推崇与模仿。如某些中学生对拉帮结派、群架斗殴等行为不仅不认为不道德,还认为是讲义气,进而推崇甚至模仿。而对一些道德行为反而认为是不道德的,如学生尊敬师长的行为,在某些中学生看来是“拍马屁”,从而对其嘲讽和打压。

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知与行未必

开辟了普通话教学的“测试―培训―测试”的新模式。在培训之前首先对每一个学生作一个系统测试,测试内容从声母韵母到篇章朗读和真人对话全面而系统,这样测试通常花费几个小时,刚开始试行时很多人不理解,学生不理解,很多老师也不理解,认为培训时间本来不多测试都占据大量时间,但事实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这种新模式的优越性很快显现出来。通过普通话测试员的测试,通过测试员记录学生的错误之处,学生全面而准确地发现了自己在哪方面的不足,以后的时间就只花在这些针对性的纠错上,反复听正确的普通话录音,并跟着说一遍,把自己的读音录下来与标准读音比对,再反复听说反复纠正,结果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一天比一天迅速提高。经过我们所培训的学生,不仅全部达到了教师上岗要求的二级乙等水平,一部分学生达到了一级乙等的水平。前面已经述及学好普通话首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这种先测试后培训的一个好处还在于对前面提到的一些在教学上很精通的老师先发现他们在普通话方面的不足之处,这些老师通常自尊心强而且不服输,有助于压压他们的傲气,使他们能静下心来虚心学习,使得后面的培训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新的教学模式达到了教书又育人的双重效果。

三、结语

普通话培训是教师进修学校学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我们有必要作好这项工作,通过不断地探索,针对进修生的特点,创造地运用一些新的方法,完全能够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夏阳.中国普及普通话现状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合一。有了对道德的认知,可能产生道德的行为,也可能不产生道德行为。从认知到行为是一个由内到外、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实现这个转化的中介和动力就是行为者的自觉和努力。中学生对于究竟应该如何行为,通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已经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例如有关社会公德、传统美德的内容,中学生不是不清楚,只是由于缺少自觉自愿地选择,在实施行为时偏离了这种道德认知,出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

二、当前中学生道德失范的成因

(一)家庭对子女的溺爱。

现如今的大多数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是十足的小公主、小皇帝,家长对其娇生惯养、百依百顺甚至是放纵,这样就使孩子产生了优越感,不少学生已经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觉得都是理所当然,没有任何的约束力,认为只要有爸妈在,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逐渐养成了一些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不良习气。

(二)学校德育的偏离。

现在学校教育主要还是智育,毕竟应试的总方向没有变,德育成为配角,道德教育由此松懈,给学生一种错觉,只要成绩好什么都无所谓,什么道德之类的都是次要的,评价学生用得更多的是成绩优良。正是由于此,现实中品德兼优的学生越来越少。再者,学校的道德教育侧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以知识的形式出现的,讲授的是人生观、世界观,这些长效性的东西无法真正地成为道德素质,只是说教,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符合身心发展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却很少涉及。

(三)社会风气的影响。

人是社会化了的,所以社会对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作为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完整的思维能力,逐渐接触了社会。“由于社会处在改革转型期,人们往往在实用性、功利性、世俗化和物质化的思想指导下,把人才片面理解为一种生产力资源,把人看成是未来生产实践的工具,认为谁向客观世界摄取得多,创造的财富多,业绩大,谁就是人才,导致当代人在生存实践中,更多地关注如何凭借知识技能去认识、支配或征服外部世界,并获取物质回报。”(3)

互联网的盛行,使网络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网络的虚拟特性,一切都是虚幻的,中学生有可能会觉得在网络中很难讲道德,也不需要讲道德,导致了学生有一些不良行为。再者不健康的网络文化也错误地引导学生的价值观,颠覆了在学校学习到的、形成的价值观。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行乞行业的盛行、见义勇为反而被索取赔偿……这一系列的事情已经使那些从小听着雷锋、孔融故事的高中生迷惑了,到底哪个才是对的,很多中学生选择了沉默或木然地接受。导致这些的原因就是当今的社会风气、人们的觉悟。

三、当前中学生道德失范的解决对策

分析问题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对当前中学生道德失范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后,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是有很深的社会环境根源的。青少年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兴衰,健康高尚的道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为此针对道德失范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一)家庭应该放弃溺爱,给孩子正确的爱。

溺爱是错误的,家长认识到这一点后应坚决地放弃,给孩子以正确的爱。给孩子自由不是放纵,培养孩子自理的能力,不把孩子当成家里的“中心”,而是家里平等的一分子。以身作则“告知”什么是对的,身教重于言传,这个道理是人人皆知的,先做给学生看,经常地做给其看,更多地运用心理学的暗示、从众等效应,让孩子慢慢地去学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

(二)学校改变德育方式。

学校应该改变知识化德育的模式,应该重视道德知识的宣传和道德意义的教育,使学生切身体会什么是道德,使学生掌握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把德育的侧重点应该放在与社会生活紧密的联系上来,通过一些直观的事件结合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体会,内化为自身的东西。重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知‘道’为‘智’,体‘道’为‘德’”(4),德育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这样既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对他们行为的要求,还要引导他们重视个人修养,“知”与“行”的重点在于“行”上。

(三)净化社会风气,人人有责。

社会是大家的,净化社会风气人人有责。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大力宣传,造成育人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青少年建构正确的道德人格,其中最根本的是帮助青年学生正确理解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从根本上提升当前中学生的道德素质。

注释:

(1)闵德美.大学生道德失范成因与对策分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2)湛涛.家庭溺爱成因的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及矫正.生活与德育.

(3)郑洁萍,邓煊东.论学生的道德偏失及其素质改善.教学与管理,2007-2-20.

(4)金诚,邓和平.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生成机制及其特性.教育探索,2007年第1期.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学生中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并给予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道德失范,成因,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闵德美.大学生道德失范成因与对策分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2]湛涛.家庭溺爱成因的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及矫正.生活与德育.

[3]郑洁萍,邓煊东.论学生的道德偏失及其素质改善.教学与管理,2007-2-20.

[4]金诚,邓和平.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生成机制及其特性.教育探索,2007年第1期.

[1]闵德美.大学生道德失范成因与对策分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2]湛涛.家庭溺爱成因的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及矫正.生活与德育.

[3]郑洁萍,邓煊东.论学生的道德偏失及其素质改善.教学与管理,2007-2-20.

[4]金诚,邓和平.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生成机制及其特性.教育探索,2007年第1期.

[5]陈兴国.高中生道德失范现象及教育对策.当代青少年研究.

3.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其研究对策 篇三

初中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危害性对策互联网已成为全球的第四大媒体,虚拟的网络世界让广大青少年们趋之若鹜,汹涌澎湃的网络热潮涌入校园,中学生已成为网络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但互联网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平添了许多烦恼。不可避免的网络负面影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中学生群体中也日渐凸现,并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报告,在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中,我国青少年学生(18岁以下)上网人数仅占上网者总数的

5.6%,而到了2007年7月第20次报告中,18岁以下上网的人数占上网者总数的17.7%,并且现在仍在变化增长。据第29次CNNIC报告初中学历网民净增3318万(http://tech.163.com/special/cnnic29/)学生占网民的30.2%,1.55亿,学生仍然是网民的最大群体根据网络调查,我们据此可分析到青少年是电脑网民中占比例最多的一大部分,而且初中学生在这其中的比例也相当大。

一、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危害性

因为网络的虚拟性而让许多学生忽视网络文明而导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老師们不能把它当作一种简单的错误行为,而这种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学生内心的诸多问题,极具危害性。

以下对我所在学校的学生初中生上网进行的调查:

学生的上网地点:51.5%的学生在家上网;28.5%的学生在朋友家或亲戚家上网;12.1%在网吧或电子游戏厅上网;在学校上网占7.9%。学生的上网目的:55.64%的学生主要在娱乐、消遣(如聊天,看电影,听音乐等),15%的学生玩游戏,23%的学生上网查资料,9%的学生上网学习,还有8%的学生上网干其他事情。这里只有32%的学生上网时为了增进知识,其他的68%是为了娱乐消遣,聊天交友玩游戏等。一部分学生对网络上不道德的行为认识不够,对基本网络道德要求还是不太清楚,只有63%的学生上网有注意遵守基本的网络道德要求。

通过对我校三个年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相应的数据分析,在八年级中,学生对上网娱乐比例更大,可能跟青春期有关,还有学习压力的原因吧,相比较而言,低的年级学生对网络上不道德行为认识越浅,而网络失范行为对初中学生又会产生哪些影响?

第一,网络道德失范很容易导致处于发展期的中学生人格发展错位。由于网络的匿名和隐蔽性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没有现实社会道德约束,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学生完全展示着个性和本我的一面,寻求感官上的刺激。网内网外的“双重道德标准”极易使涉世未深的中学生价值观念扭曲,思想意识模糊,直接导致人格发展错位。

第二,网络道德失范会导致中学生思想品德畸形发展。中学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家长和学校更注重学生成绩,而忽视了思想上的变化,传统的德育教育对中学生没有任何吸引力。中学生一直想在社会中想挣脱学校和家长的约束,很容易被一些非法团体控制,利用网络实施诈骗、盗取他人网络财富等等。

第三,网络道德失范严重影响了初中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通过调查我发现,大多沉迷于网络的学生共同问题都是不喜欢与人沟通,对外界环境不适应,学习兴趣不浓,这样造成情感压抑性格孤僻等。脱离社会群体,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过度依赖网络,个体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第四,网络道德失范直接导致学生素质下降,校园不稳定因素增加。由于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有限,网络资源的丰富与快捷使得一些学生巧走捷径,放弃了刻苦钻研,滋长了弄虚作假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养成浮躁的学风。

二、防范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对策探讨

网络德育是伴随信息网络技术而出现的新型德育形式,做好网络德育工作是防范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举措。学校德育受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因此,应优化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环境,落实社会和家庭的德育责任,建立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德育合力,是提高德育效果的重要措施。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进行对策探讨。

首先,教育工作者需要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教育者应了解网络,而不是一味反对、禁止,更应积极能动地去宣传健康的网络学习娱乐的新阵地。要让学生分清虚拟社会与真实社会的不同,向他们分析社会的复杂性和必定存在的某些不足。加强学生与同学与教师与家长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克服心理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认清网络思想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其次,学校要创设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环境,要努力提高和培养学生高度的道德责任感。法国现代著名物理学家约?居里说:“科学是不会有罪过的,有罪过的只是那些滥用科学的人们。”作为网络德育的受教育主体——中学生是接触网络最广泛的群体,是高科技网络技术的拥有者,如果违背道德准则,其危害性往往更大。因此,加强科学道德责任教育不仅可以积极预防网络道德失范,同时又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出现孤僻、固执和不合群等网络心理障碍。

再次,优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性、互动性的文化。网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也离不开网络。因此,我们要尽快建设贴近学生的学校德育网站,利用网络打造学生网络主流文化,引导学生网络道德向好的方面发展。努力建设让网络环境朝一个积极向上的、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最后,家长也要对网络有个准确的认识,有些家长简直是“谈网色变”呀,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戒除“网瘾”成为不少家长的心头大患。怎样才算是染上了“网瘾”?专家分析:现在,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孩子上网聊天,只要是在正常的范围内,不影响学习和生活,都可以视作是一种流行的正常的需要。专家建议:家长应该理解孩子,应该正常地引导孩子健康地使用网络、如何交友,这样既可以亲身体验网络,又可以找到与孩子的共同语言,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总之,科技的发展也呼唤着道德的进步,加强网络德育,净化网络环境,重视中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这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朝伟,魏换霞.当前初中生网络道德问题调查与分析.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09).

[2]王立山.浅析初中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学周刊,2011,(25).

4.我国当前权力道德失范及其治理 篇四

[摘要]行政道德是政府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行政道德失范现象日渐突出,这不仅是由于行政管理主体与行政体制自身存在着诸多问题,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还在于缺乏强有力的社会监督制约机制。解决行政道德失范,必须从加强公共行政伦理建设,提高行政人员的行政道德素质,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行政道德;失范;原因;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道德失范现象大量出现,行政腐败问题日趋突出。行政腐败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腐蚀着社会肌体,涣散了党心、民心,败坏着社会道德风气,对社会稳定构成了极大威胁。

行政道德失范是指行政权力异化,指本来是国家及其工作人员按照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行使行政权力,但是发展的结果却变成了异己的力量,超出了政府的控制,行政权力变成行政主体损害国家及公众利益、谋取私利的工具。综观行政道德失范现象发生的领域和现实中发生的案例,目前行政道德失范的现象大体可以分为权力寻租型、公贿型、贪污腐化型、卖官鬻爵型、渎职型、官商型等几类。不过无论哪种类型的行政道德失范,其实质都是一样的,就是行政主体放弃或违背了行政权力的公共性,进行非公共的活动,为自己谋取私利,最终导致行政腐败。它的危害极大,致使行政效率低下,政策执行走样,行政目标难以实现。长此以往,公众势必会对政府失去信任和信心,严重者会引发社会动荡。

一、引起行政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关于导致行政道德失范的原因,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是概括地说,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

(一)行政道德失范的内因

行政道德失范的内因,主要是指行政管理主体与行政体制自身的原因。

行政管理主体而言,他的双重人格,使其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角色冲突,需要他在公与私、权利与义务之间作出选择。这时候,其自身的道德意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习惯,一言以蔽之,道德修养如何,便成为决定其选择方向的关键性因素。这实际上是一个道德价值判断的过程。一般地说,如果行政主体自身素质差、道德修养不高,行政道德规范与实践脱节,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就可能失控,导致行政道德失范现象发生。

行政主体对行政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正确的话,那么,当他在履行行政道德义务时,支配他的行为方式的内在心理动力,即道德感情,就会出现偏差,以致是非混淆,善恶莫辩,而道德感情偏离行政道德准则的直接后果,便是道德意志危机,缺乏克服内心障碍和外部困难的勇气与毅力,进而造成道德信念滑坡,个人人格与组织人格错位,道德责任心建立不起来。这样,日积月累,积淀于行政主体的心底,养成不良的道德习惯,行政道德失范就不可避免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行政主体自身的素质差、道德修养不高,是行政道德失范的内在根据之一。

行政道德失范的内在根据之二,是行政体制自身的问题。所谓行政体制自身的问题,既包括行政组织结构,又包括行政组织管理两大问题。它们是“组织人格”的物化形式,又是“组织道德”的具体体现者。“组织道德”是行政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贯穿于行政目标、行政分工、行政协调、行政授权、行政管理幅度与层次、行政集权与分权等诸多方面。“组织道德”与行政道德失范的关系至为密切。“组织道德”规定并影响着组织行为。如果出现政府机关“经商”、公检法“下海”一类组织行为,那么,行政道德失范就会以加速度进行,造成结构性的行政道德失范。“组织道德”失范,反映行政体制自身的弊端。诸如政企不分,政府职能泛化;机构叠床架屋,编制缺少立法;用人制度不公开,人浮于事,因人设事,人满为患,干部素质低下;行政权力过分集中,行政决策靠领导人“拍脑瓜”;管理目标不明确,行政效率低下;行政无程序,行政监督无法;等等。这些属于行政体制自身的毛病,都为不道德的组织行为预留了空间,并引发出法人犯罪、单位集体犯法的非正常现象。其结果,必然造成大面积的行政道德失范。

(二)行政道德失范的外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引发行政道德失范

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其实质就是分配向交换的转变,从而不可避免地将金钱推上了愈来愈重要的地位,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深深地卷入了市场。于是,人们开始更多地承认金钱的作用,金钱发挥作用的领域也被泛化,其中包括公共权力在公共行政领域中被大量地交换,权钱交易就是一个典型。在这种金钱交易关系泛化的今天,部分人已经把金钱当作崇拜的对象,成为价值取向的核心。这就使得原有的价值体系、道德标准受到较大冲击。同时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不同利益主体为了各自的利益,有时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用回扣、贿赂等多种方式向握有实权的行政人员“进攻”,与那些缺乏免疫力的人员达成权钱、权物、权色交易,从而导致行政腐败。

2.多元价值目标冲击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建立法治国家的实践,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改变着人们对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认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西方价值观的不断渗透,如实用主义、存在主义、唯意志论等,对人们的道德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宽松的政治环境,极大的选择自由,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选择实现自己理想的目标,谁都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人们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进而导致道德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即人们对自身或他们的任何一种行为,似乎都可以找到一种价值观的肯定赞扬或否定批评的评价依据,甚至截然相反的行为也都可以找到对其行为有利的文化支援。这种多元价值观深刻地影响到行政道德领域,导致国家公职人员道德价值取向紊乱和行政道德失范。因此,行政道德失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行政人员受多元价值目标的冲击和影响。

3.缺乏强有力的社会监督和制约机制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说:“人一旦有了权力,就滥用权力,使用权力直到尽头。”权力的这种无限扩张的倾向决定了对其监督和制约的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社会管理层面的各种规章制度建设都取得了很大进步,对权力的社会监督和制约机制也随之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但与迅速发展的客观现实相比,毕竟还存在着许多“真空”地带。同时,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人治”传统的社会,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权大于法、情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也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一些腐败现象难以得到及时惩处,一些已出台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在某些现实条件下难以真正发生实效,使得行政道德失范现象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遏制。此外,由于对一些违反行政道德的行为处罚太轻,一些腐败现象难以得到及时有力有效的遏制,由于官官相护现象的存在,许多违法行为得不到惩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政道德失范的进程。

二、行政道德失范的治理路径 行政道德失范和行政腐败,是人类社会管理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中国正处在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包括行政腐败和行政道德失范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对此,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还要对之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治理。

(一)加强公共行政伦理建设,提高行政人员的行政道德素质 行政伦理是以一定的价值体系为基础、以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增进以及个人人格的完善为目标,通过自律和他律的方式,调节行政主体、行政行为的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行政伦理建设的目的,是要在政府官员中形成普遍的、完美的道德人格,即行政伦理的道德人格。所谓行政伦理的道德人格,是指国家公务员与其他职业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国家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道德尊严、道德品质、道德境界以及所理解与实现的社会道德价值的总和。行政伦理道德人格是政府官员长期的习惯性道德行为的升华,是评价国家公务员综合素质的最重要标准。

以行政良心和道德自律为主,在行政良心和道德自律中反映和遵从着行政义务和道德他律,即构成行政伦理道德人格的总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政府官员的自身素质才是解决行政失范的根本。因为我们知道,不管是行政体制改革,还是加强监督制约机制,都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只是解决了不能贪、不敢贪的问题,都是从外部、他律的角度解决问题的;只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行政主体自身的素质,才能真正解决“不想贪”的问题,才能从根源上杜绝行政失范。此外除了要加强公共行政伦理建设,还要提高行政人员的行政道德素质。

崇高的社会主义行政道德素质的形成并不是自然的,必须通过反复的教育和灌输。列宁在谈到培养工人的社会主义意识时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因此,必须运用教育和灌输的方法提高行政官员的行政道德素质。行政官员的行政道德素质的构成是一个以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二)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道德监督制约机制

孟德斯鸠曾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很容易滥用权力。”任何权力,如果没有监督与制约,都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即使这种权力的存在有多么合理和必要,也不能保证其权力的行使不会造成坏的结果。因此,我们要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结合我国当前行政腐败和行政道德失范的现实,学习和借鉴世界上许多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瑞士、新加坡、香港等)的经验,他们都将行政道德法律化,依靠法律的强制性、惩罚性来维护行政道德的纯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要加强人大监督,扩大社会监督,重点抓行政监督,不仅要对已发生的问题的非道德行政行为进行监督,而且要对日常行政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切实形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且只能依法办事、以德办事的实践环境。行政道德法律化的优点在于,它为政府官员解决伦理冲突提供了一般性的指导,也为惩罚那些违背最低道德要求的行为提供了依据,但是缺点则在于它停留于一般性原则的指导,在实践中往往难以操作,并且如果严格执行的话,也会损害政府部门内部的工作气氛。

(三)加快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5.科研道德失范问题须标本兼治 篇五

2007·3求是杂志科研道德失范问题须标本兼治!秦伯益近年来,科技界科研道德失范、学术腐败等不良现象时被披露。对于这些不端行为和作风,我们既不能因为存在外在的社会因素而宽宥那些道德失范的个人,也不能只追究道德失范者的个人责任而看不到这些失范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根源。对待科研道德失范问题,既要加强对科技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也要努力建立社会各方面的监督约束机制,为科技人员自觉遵守科研道德创造良好的主客观条件。第一,要自律,也要他律。科技工作容不得弄虚作假,科技成果要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造假的科技成果最终都会在实践中败露。因此,科技人员应该诚实守信,要耐得住寂寞清贫。科技人员要懂得,是科技成果商品化,而不是科技人员的人格商品化;是科技成果带有商品属性,而不是科技人员的人格带有商品属性。为此,应强化科技人员的道德自律和他律。科技人员的道德自律和他律是保证科技人员行为规范所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为什么要强调自律?人是有理性的。人只有协调好“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关系,才能使社会和自己可持续发展。一个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甚至为了自己的发展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的人,终究要处处碰壁,不可能获得成功。社会对个人的承认,最终是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标准的。一个一味向社会索取而无所奉献的人,不可能在社会中得到发展。社会中能自律的人越多,社会就越安定、越进步。科技工作者的任务是探索未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发现的现象和发明的技术都要公之于世并由后人在实践中验证或证伪。因此,科技成果容不得半点虚假。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人员的道德自律既是职业操守的必需,也是立身处世和事业成败的根本。为什么要强调他律?善恶的判断依据不单是道德规范的标准,更主要的是社会进步的标准。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是善,有害于社会进步的是恶。为使人们的行为尽可能对社会有利,社会就需要用各种措施如教育、舆论、纪律、法律等来规范人的行为,这就是他律。一个正常的、理性的社会必须有健全的监督制约机制,以充分发挥他律的作用。在科研领域,他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制定科研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严肃处理违规败德行为,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和奖惩办法。第二,要治标,更要治本。常言道:“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其一:治标———医病。近年来,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很多大专院校都制订了科技人员的道德行为准则,严肃处理了学术界出现的一些道德失范行为,起到了积极的教育作用。制订科技人员道德行为准则的意义不在于制订条文本身,而在于促使科技人员贯彻执行。其中,国家专门机构监督、群众监督、同行监督,尤其是新闻监督是最为重要的。过去在“内外有别”、“家丑不外扬”、“注意对外形象”等似是而非的认识下,一些单位往往“文过饰非”、“报喜不报忧”,把很多不道德行为,甚至违纪违法事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结果顾了一时的“面子”,损了根本的“里子”。贯彻道德行为准则的关键在于要有严格的监督执行机制,而体现“自律”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体现“他律”的行政纪律处分也是不可缺少的。其二:标本兼治———医人。科技人员道德自律的建立要靠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一个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方面有严重欠缺的民族是不可能建成创新型国家的。这些年来,我国加大依法治国的力度而取得的成绩是十分显著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的立法、执法工作还任重道远,科技领域中的很多不良行为甚至腐败事件,往往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来处理。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了二三百年才形成现在的法律体系,即使这样,尚有空子可钻。因此,结合近年来科技界的具体事例,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科技立法已刻不容缓。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全体公民依法行事,以德行事,社会就可以走向有序和谐,科技界的道德状况也会返璞归真。(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原院长)责任编辑:于波红旗论坛HONG QI LUN TAN56

6.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其研究对策 篇六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在教师、学生、学校等方面存在问题,对此,提出对策如下:要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教师素质、加强监督管理;转变教学理念、苦心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核形式;改变学生观念、树立职业理想。

关键词:中职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210-02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进一步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时代感,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教育部于2008年将《职业道德与法律》列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必须课。

一、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意义

从本体论上来说,《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一门讲授各种职业人所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和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必须知道、遵守、维护和运用的一些法律知识。由此可见,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意义非凡。

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当代中职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对中职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生不仅要积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还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知识。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可以帮助中职学生掌握必要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进一步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和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促进全面健康成长。二是党的十八大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可以帮助中职学生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知荣辱、有道德的人。

以上内容既是《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开设的原因,又是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意义所在。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就本人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谈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方面;二是学生方面;三是学校方面。

(一)教师方面

1.教学理念偏差。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今社会绝大部分老师是能做的,但是也会有些老师做得不足。这一点,在中职德育课方面尤为明显。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一是社会上的很多人、企业等诸方面对中职教育认同感普遍很低;二是学生素质方面也不是很高。这就导致,教师本人认为这些学生“孺子不可教也”,很难培养出“经天纬地,济世救国”的人才,从而对职业的成就感认同不高。所以,他们在教学方面不会那么用心钻研,讲课有糊弄的成分。笔者认为,学校和教师共同的理念应该是:“让每位学子拥有幸福人生。”他们虽然不能成为国之栋梁,但是他们只要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劳动、服务大众,并且感到幸福快乐。他们就是在为社会做贡献。作为他们的老师,应该感到高兴和满足。因为,教师教书育人的价值实现了。

2.教师资源缺乏。表现在教师数量和教师专业素养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本身德育课教师就少;二是由于教师缺乏成就感,很少有老师愿意教德育课。所以,学校会请一些专业课教师或者在读研究生(包括非专业对口的研究生)兼职交德育课。学生本来就对理论性很强的德育课反感,再加上以上老师专业素养相对较低。所以,学生会经常逃课或者上课做其他事情。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虽然笔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在读研究生,但是课堂效果也不理想。

3.教学方法陈旧。一是部分学校多媒体资源的不足,导致有些教室至今还没有多媒体设施,老师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二是部分学校师资队伍老龄化严重,年龄大的老师不会用多媒体教学,也只能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三是有些年轻老师,即使会使用多媒体,也往往是在网上下一些别人上传的课件,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针对性,起不到想要的效果。

4.考核方式老套。“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可见考试,对学生的重要性和可怕性。中职学校德育课是考查课,是由任课老师自己决定考查形式。相对其他科目考试来说,简单一些。也正是如此,学生往往马马虎虎应付。有些老师也马马虎虎,考查也就是写篇小论文或者是交一份作业,很难起到考查的效果。

5.理论脱离实践。《职业道德与法律》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学科。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必然的。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二者往往背道而驰。有些老师只是在课堂上大讲书本上的理论,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常生活中,本身都不能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学生怎么能信服。

(二)学生方面

1.生源质量相对较差。中职学校生源质量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学生学习成绩差,他们中大多数是来自学习成绩差的毕业甚至还没有毕业的初中生。二是社会上打工的未成年人,感到打工困惑,想再回学校学习。三是没有考上高中,又想要文凭的学生。

2.理想信念淡薄。许多中职学生对国家大事、时事新闻、职业理想、个人理想毫无兴趣、漠不关心,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缺乏信念,把花样年华浪费在恋爱、吃喝玩乐、打架斗殴、拉帮结派,梳妆打扮上。

3.厌学情绪严重。由于中职学生本身学习成绩就差,加之进校目的和动机不纯。所以,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思想。有些学生还经常无故迟到、旷课,即使勉强来听课也是聊天、玩手机、睡觉,不做作业或者抄袭他人作业,考试作弊或者不参加考试。

4.思想认识不足。部分中职学生分不清真善美、假恶丑,只要自己过得“爽”,过得“任性”就满足了。他们热衷于吃喝玩乐和恋爱,不分环境,不顾场合,抽烟喝酒、打牌赌博、搂搂抱抱、卿卿我我。

5.道德滑坡。有些学生好吃懒做,以多欺少,偷骗抢夺。有些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文明礼貌,不团结同学,不尊重师长。有些学生破坏公共财物,不讲究集体卫生,不注意公共形象。以上种种现象,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6.法律意识淡薄。由于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非常淡薄。有时,就连自己是否违法犯罪都不知道。部分中职学生经常出现偷窃、敲诈勒索、打架斗殴、拦路抢劫等,甚至还出现女学生未婚先孕,将婴儿杀死的现象。

7.心理素质差。由于受年龄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轻者表现为自卑,不愿与人交流;抗压能力差,遇到一些小事就过度焦虑。重者患病,精神抑郁,甚至选择自杀。

(三)学校方面

1.师资队伍不足和教学资源短缺。上文说道,部分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教师业务水平也有待提高。同时,教学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也存在很大不足。这些,对德育课的教学极为不利。

2.监督管理不足。部分中职学校对德育课老师的教学监督存在漏洞,不查教师的教案、课件、课堂。有时抽查,形式大于实质,效果很一般。对于外聘和兼职教师的管理更是过于宽松,只要教师按时来上课就可以,至于所讲内容、课堂效果如何,经常是不闻不问。

三、几点对策

(一)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教师素质、加强监督管理

首先,学校要下大力气引进专业人才,建设一支思想道德高、业务水平强的师资队伍,是教好德育课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招聘相应数量的专业专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同时,学校还要尽可能多的提供教师学习、进修、科研的渠道,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其次,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特别是外聘和兼职教师的教案、课件、课堂效果等方面的监督。对于不符合学校教学规定的教师,学校要及时督促其改正。最后,学校自身也要完善管理。比如,加强对德育课的重视力度,增加与德育课相匹配的课时数量;把德育课与学校日常的德育工作相结合,校领导和教师要以身作则,起到带头示范作用;聘请相关专家来校讲学、组织学生观看法治节目、参观爱国基地等都是很好的德育形式。

(二)转变教学理念、苦心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核形式

第一,教师本人要十分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即使身处中职学校,也是在为家庭、国家、社会培养人才,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有些中职学校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把启迪学生思维、改变学生人生、培养学生成才作为执教理念。第二,教师要苦心钻研教材,把重点知识从多而广、大而杂的教材中甄别出来,在有限的课堂内,最大化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还要做到“不唯书,不离书,提炼书”。第三,好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可以在改进方法上下功夫,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谈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首先,“深入学生”和“哥们义气”相结合。每次上课都会提前20分钟左右到教室,像哥们一样和他们聊天,拉近彼此的距离。同时,了解学生的状况,以便上课时把课本知识与他们的实际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拉拢贿赂”与“同上贼船”相结合。每次上课前为了提起他们的精神,活跃课堂气氛,会放一些学生喜欢的歌曲和短喜剧,有时上课程内容后,还有时间就放电影。为了看电影,他们往往会很配合老师学习本节课程。最后,“自由平等”和“形式多样”相结合。“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例如:他们回答问题可以不用站起来、可以选择不回答、可以像电视节目上一样请求其他同学回答、可以质疑问题;他们迟到、去洗手间可以不用打报告;等等。但,不是无原则的自由。他们往往都非常配合,违反纪律反而少了。笔者讲课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在讲职业道德方面,会播放一些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视频。例如:《道德观察》《老梁故事汇》《感动中国》等。在讲法律部分,会播放《法律讲堂》《今日说法》《天网》《一线》等等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视频。有时,会尝试让他们中的佼佼者上台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与课本知识相关的经历,甚至讲课。笔者也会和他们分享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与课本知识相关的故事。总之,在课堂上没有问题回答错误这一说。所以,笔者的课堂学生们很活跃。第四,考核方式很“任性”。学生们最怕考试。所以,笔者的考试很简单。但是,要求学生平时认真学习。平时成绩占百分之六十,考试成绩占百分之四十。考核方式也多样,例如:可以选择考试、可以选择写小论文、可以选择讲课等等。总之,学生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考核方式。“一个都不会挂科”。

(三)改变学生观念、树立职业理想

“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对内因有反作用”。学校和教师在改变自己的同时,更要改变学生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中职学生通过刻苦学习也可以拥有美好的明天。从而,激发他们的斗志,树立其远大的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7.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其研究对策 篇七

一、当前我国网络新闻的发展特点

1. 网络新闻的自由度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扩大

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与沟通, 这就使得网络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一般来说, 网民可以直接将自己的意见或建议采用跟帖或者评论的方式发表出来, 或者也可以将自己了解到的新闻发布在网络上, 这充分说明了传统媒体传播的局限性, 提高了网络新闻的自由度。

2. 网络新闻意识形态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淡化

传统的新闻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 大多注重政治军事方面的新闻主题, 这种禁锢式新闻传播使得人们过于被动地接受新闻信息。因此, 这种媒体传播方式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淡化, 被社会所淘汰。如今, 网络新闻的主题开始从政治军事方面转移到民生方面, 更加注重新闻的趣味性, 而传统新闻的意识形态也就随着网络新闻的出现而不断淡化, 逐渐趋于多元化, 方便人们的生活。

3. 网络新闻的时效性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 新闻媒体所经历的过程相对比较漫长, 从报纸、广播、电视转变到网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 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发生之后往往需要经过撰写、修改、广播等过程传达给大众, 而网络新闻也就在当时可以直接通过视频等各种方式发布在网络上, 并随时更新新闻, 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特点, 并且新闻的信息量也非常大, 这也满足了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当前我国网络新闻道德失范问题的表现形式

1. 虚假的网络信息过于严重

在网络环境开放的情况下, 网络新闻的自由度主要取决于其独特的传播方式, 并且网络新闻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具有时效性、互动性、海量性等优点。网民可以直接在论坛、贴吧、博客等网络圈中发布或者转载新闻。与此同时, 各种虚假新闻也越来越多, 影响到网络新闻的真实性, 例如网站上出现各种获奖等虚假信息、超低价购物陷阱、诈骗、通过QQ群等及时通讯发布虚假信息等。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网民的正常应用, 降低了网络媒体的信誉, 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价值的严重失衡。

2. 网络新闻与信息监管不够严格

由于现代化社会正处于一个开放的网络环境中, 在网络中出现大量的暴力或者色情的内容, 通过发散式传播, 产生了较为恶劣的影响并影响了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目前, 这一现象已经成为网络新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另外, 还有一些用户在正常上网的过程中, 还会收到以邮件方式发送过来的各种不良信息, 影响到用户的正常应用, 对网络环境也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网络新闻道德失范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

1. 建立完善的网络新闻法律体系

积极加快并完善网络新闻法律体系建设, 从根本上杜绝网络新闻失衡问题的出现。目前相关的网络法律, 远远不能适应网络新闻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应制定适合网络新闻导向的法律法规, 并尽快建立较为完善的网络新闻法律体系。在具体实践中, 要严格执行网络新闻发布的有关规定, 对网站要实现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发布新闻要注明出处, 并按着传统媒体的转载要求进行转发。

2. 创建和谐的网络新闻舆论环境

为了能够有效地制止网络传播环境中的一些失范现象, 需要形成扶正祛邪的和谐网络新闻舆论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将管理网络舆论纳入重要工作日程, 成立对网络舆论进行搜集、分类、研究的专门机构, 建立网络舆论预警机制, 及时应对突发事件;推进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就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新闻发布会;尝试建立网络新闻阅评制度, 定期对重点网站开展新闻阅评, 促使网站提高报道质量, 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实行网络大检查和群众举报机制, 从而创建和谐健康的网络新闻舆论环境。

3. 严格自律提高网络新闻的真实性

传播网络新闻的网站, 首先要严格自律, 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 确保网络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官方的新闻网站, 要作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主力军, 勇于担当重任, 尤其是对重大新闻与突然发性事件的报道, 要做到准确、客观与公正, 提升其公信力。网络新闻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多制作原创新闻, 对转载的新闻应及时核实, 标注具体出处, 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李颖.浅议在网络传播中新闻的自由问题及展望[J].科技资讯, 2007, (6) .

8.企业营销道德失范的成因及其对策 篇八

关键词:企业营销道德;失范;现状;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2—0109—03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在企业营销中,也出现了许多营销道德失范的行为。这些行为的存在,不仅危及到了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而且更重要的是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一、企业营销道德的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许多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社会提供大量的生产和生活产品,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有一些企业将获取利润当作其唯一的责任,无视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违背市场公正原则,违反企业营销道德规范,损害消费者利益,给社会和消费者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和危害。这些问题主要有:

1.产品推广、宣传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在现代企业营销中,产品的推广和宣传对于企业营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产品的推广和宣传就没有产品的营销。然而,一些企业在产品的推广和宣传中,或者有意隐瞒产品的有关信息,或者过分夸大产品的功能效用,或者对消费者进行误导,或者玩弄文字游戏,进行不实宣传,使促销信息失真,诱使消费者做出错误的判断与选择。

2.销售中的道德问题。(1)产品促销中存在的价格欺诈问题。产品的推广和宣传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将产品销售出去。在促销中,一些企业以不实的“厂价”、“批发价”大做广告,抬高标价再声称特价优惠,大搞价格欺诈。也有些企业在促销中打出“买多少送多少”、“礼上礼”、“折上折”等“优惠”旗号,为消费者设下层层连环套。(2)销售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有些营销者,或者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回避产品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不愿披露与产品有关的危险,或者为牟取暴利以次充好,短斤少两,经销假冒伪劣产品,甚至是有害有毒的产品等。(3)营销中存在唯利倾向。比如有些医药商店,不愿经营微利但却非常有实效的药品,而对于药效一样但包装精良、价格昂贵的药品,或者进口药品却趋之若鹜等。(4)不正当竞争。有些企业为了达到自己的营销目标,在营销竞争中采取诸如低价倾销、账外回扣、请客送礼、财色贿赂、盗取商业机密、侵犯对手知识产权、恶意抢注人商标、散布虚假信息、仿冒知名品牌等不正当竞争行为。(5)订立价格同盟。一些生产、经营企业互相串通,订立价格协议或达成价格默契,人为地垄断价格,以获取高额利润。

3.售后服务中的道德问题。对于出现问题的商品,在售后服务中,一些企业往往难以兑现购买商品时的服务承诺。对于应当承担的产品质量责任,百般推委,承诺退换的,只换不退;承诺可修可换的只修不换;承诺的免费维修是有条件的;不按时交货;货实不符;安装不及时等等,使消费者费工费时,劳神伤财,吃尽苦头。

纵观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整个过程,在每一个环节上,企业都有可能出现道德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无论对于消费者、企业自身,还是整个社会来说,其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都是巨大的。

二、企业营销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企业营销道德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仔细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企业经济效益至上的推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利润的追逐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但对于有些企业来说,把追逐利润当成了企业一切工作的唯一目的,只见“钱”不见人,只见利润不见社会责任。在“一切向钱看”的指导思想下,一些企业不惜损害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不惜承担违背道德和法律可能带来的风险。

(二)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求生存、求发展就成为每一个企业首要面对的问题,在这种压力下,一些企业往往会置企业营销道德于不顾,设法通过钻法律的空子,损害国家、社会、公众的利益,谋取不义之财。

(三)企业营销人员道德素质不高。在一些企业,不少营销人员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素质普遍低下。在营销工作中,不是以消费者为本,而是认为营销就是把企业的产品“推销”出去,为此不惜采取各种损人利已的违背营销道德规范,甚至违背法律规范的手段开展营销活动。

(四)市场规则不健全,管理不完善。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但总的来看,由于相互不配套,原则性条款较多,操作性不强或弹性较大,而使一些營销者可以从容打“擦边球”,钻法律的空子,从事违规营销活动。而管理部门政出多门,分工不明,职责不清,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都想插手,利益均沾;遇到棘手的事,则相互推诿,都不负责。加上一些管理人员政治及业务素质不高,办事讲人情、讲关系,讲“意思”,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执法犯法,不仅违规营销活动得不到有效治理,而且还对不道德营销行为与活动起到了助长的作用。

(五)政府对企业营销道德失范行为的监管、惩治力度不够。政府对于企业营销行为的监管不仅需要做到有法可依,还要做到执法必严。法律法规不完善的结果是政府对企业营销的失范行为难以做到有效打击,而执法过程中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又使企业的营销失范行为得不到应有的经济、法律制裁和道德惩治。此外,由于我国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和企业统一的信用登记制度尚未建立,致使我们对企业不道德的营销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没有信用制度的监督与约束,企业不道德的营销行为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不存在法律之外的风险,也不造成对企业信誉的损害,无疑,这也是企业营销道德问题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的政府方面的原因。

(六)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首先是消费者对于要购买、消费的产品缺乏必要的信息了解,对企业的促销等各种销售策略缺少理智的分析,往往被商家的促销广告牵着鼻子走,被营销人员的花言巧语乃至激将法所蒙蔽。其次是消费者在消费中,也往往缺乏向商家索要诸如发票等消费凭证的意识,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后难以有效地维护自身权益。第三是很多情况下,消费者利益受损后,由于损失较小,而维权过程烦琐,费时费力,维权成本较高,而自认倒霉,放弃维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姑息纵容了一些企业的不道德营销行为。

此外,社会上不良道德风气的影响也不容小视。当前,整个社会的风气恶化,使遵守道德规范的企业较不遵守道德规范的企业交易的成本更高,加之不遵守道德规范的企业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治,实际上这也是对遵守道德规范的企业“守道”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打击。

三、加强企业营销道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企业营销道德失范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企业、政府和消费者三方的共同作用。因此,加强企业营销道德建设,规范企业营销行为,也要从这三方面寻找答案。

(一)从企业方面来说,毫无疑问,企业营销道德失范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自身。而加强企业营销道德建设,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树立“以消费者为本”的营销理念,坚持“义然后利”的企业发展价值观,这是加强企业营销道德建设的根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要有效益,要获取利润。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必须要树立“以消费者为本”的营销理念,坚持“义然后利”的企业发展价值观,要使“企业在谋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自觉履行道德义务,对社会负起责任。”[1]

2.加强企业营销道德建设,要求企业领导者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这是加强企业营销道德建设的关键。常言道:“企业好不好,关键看领导”。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必须要懂得:不道德营销行为也许能给企业带来眼前利益,但绝不会长久,最终必然会被消费者所抛弃、所淘汰。因此,提高企业领导者自身的道德素质是从源头上有效避免企业不道德的营销行为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3.加强企业营销道德建设,还必须要对广大的企业营销员工进行持续的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这是加强企业营销道德建设的主体。对广大企业营销员工进行道德教育,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对营销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营销伦理规范,培养起正确的营销伦理意识,并通过构建有效的营销道德考核机制,对他们偏离伦理规范的各种行为及时地进行纠正和引导。

4.加强企业营销道德建设的根本保障是加强企业的道德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直接影响企业营销道德的重要因素。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其所倡导的共同价值、共同意识,使企业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对企业目标的实现和营销道德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企业文化的核心即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是诚、信、德,企业的行为规范、准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就必须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5.加强企业的道德建设,还需要能够正确地看待市场竞争带来的压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必须要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而要增强营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绝不是,也绝不能通过不道德的营销行为,谋取不义之财来达到,相反,只有通过诚实的经营,过硬的产品品质,良好的服务信誉,才能实现。因此,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营销企业必须要首先练好内功,变压力为动力,才能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二)从政府方面来说,企业营销道德的失范,政府难辞其咎。市场规则的不完善,市场管理的不到位,对企业营销道德失范行为的监管缺失,惩治不力等,都是政府必须要反省和亟待加强的地方。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法律体系,为企业营销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市場经济是法制经济。比较完善的市场法律体系,对于促使企业自觉地规范自身的营销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为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许多现实问题上,依然存在着无法可依现象,企业在营销活动中的许多不道德行为得不到制裁。而现在已经制定、颁布的法律法规中,有的已经脱离实际,急需修订,有的原则性过强,缺乏实际操作性。这些问题的存在,就给一些不法企业或者营销人员提供了钻法律漏洞、打擦边球的机会。因此,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市场营销法律法规体系是加强企业营销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2.严格执法,加大对不道德的企业营销行为的惩治力度。在我国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也由于执法中的浓厚的“人情味”,不仅许多不道德的企业营销行为得不到惩治,即使是得到了惩治,往往也是象征性的,甚至这少的可怜的象征性惩治,也由于企业的“不配合”而难以有效执行。执法不严,违法难究,致使企业不道德的营销现象屡禁不止。爱尔维修就说过:“当人们处于行恶能得到好处的制度下,要劝人从善是徒劳的。”[2]因此,不仅需要提高各级政府、监管部门的依法行政水平,而且也要加大对不道德的企业营销行为的惩治力度,使其在不能违法的同时,也不敢违法。

3.要建立起企业信用的社会评价体系,对企业的不道德营销行为进行监督和披露。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诚信经济。这种诚信经济是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完善的诚信制度和法律制度来加以保障的。当前,我国的信用社会评价体系还没有根本建立起来。借鉴其他国家已有的经验,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实际,我国社会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进行诚信立法,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社会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法律的保障;二是要加紧建立一套覆盖全程的社会化信息管理系统,以实现对个人、企业、团体和机构的信用,比如企业登记、合同履行、应收应付账款、银行贷款偿还、产品质量、企业经济合同纠纷以及法定代表人信用记录等情方面信息的动态监督。这些信息是向全社会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点击查询,从而有效地防止商业欺诈等不道德的营销行为的发生。

4.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作为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者,政府对企业的社会市场行为负有监管之责。在当前,政府要真正做好这一工作,就首先要改变现在对干部政绩的考评、任用过分突出对经济发展指标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斩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链条。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明确自身的服务定位,使各种工作决策程序化、公开化、透明化,避免成为一些不法企业的保护伞,从而为所有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良好环境。

5.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观念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一个社会道德水准比较高,社会风气比较好,那么置身其中的各个市场经济主体就更有可能选择道德的行为,做出道德的决策;相反,置身于一个道德水平普遍比较低,社会风气比较差的社会中,各个市场经济主体就有更大的可能做出不道德的决策,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也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为此,就要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八荣八耻”教育,通过教育,要在全社会牢固地树立起以诚信经营为荣的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强大的诚信经营的社会舆论,从而使各个市场经济主体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要兼顾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消费者的权益。

(三)从消费者方面来说,就是要倡导理性消费,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首先,消费者要树立起理性消费的观念。消费者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直接的作用对象。在交易中,消费者对于相关消费信息往往知之甚少,面对形形色色的商家促销诱惑,很难保持应有的冷静,这也是消费者的利益之所以会受到损害,不道德的营销行为之所以能够得逞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防止市场营销中的不道德行为,使自己免受侵害,消费者就必须要树立起理性消费的观念,做到理性购买,使不道德的营销行为难以有施展的市场,无机可乘。其次,当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消费者应该勇敢地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揭发不法企业的不道德行为,使不法企业受到应有的惩罚。决不能忍声吞气,姑息养奸。只有广大的消费者都积极地行动起来,抵制市场营销中的不道德行为,企业营销中的不道德行为才能得到抑制,并进而促使营销者遵守道德及法律规范,积极从事正当的营销活动。

参考文献:

[1]柴艳萍.商业和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52.

[2]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讲义I:自然与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8.

[3][美]约瑟夫·W·韦斯.符彩霞译.商业伦理:利益相关者分析与问题管理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王方华,周祖城.营销伦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劳动合同书(管理人员)下一篇:XX年教育局巡察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