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摘选赏析

2024-08-18

唐诗摘选赏析(通用12篇)

1.唐诗摘选赏析 篇一

冯唐诗赏析

1.冯唐简介:冯唐,男,真名张海鹏,1971年生于北京。金牛座。1990年-1998年就读于协和医科大学,获临床医学博士,妇科肿瘤专业,美国工商管理硕士。现居香港,曾就职于麦肯锡公司(McKinsey&Co)。曾为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总经理。2011年10月,当选为华润医疗集团有限公司CEO。已出版长篇小说《万物生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北京北京》、《欢喜》、《不二》,散文集《猪和蝴蝶》、《活着活着就老了》、《如何成为一个怪物》、《三十六大》,诗集《冯唐诗百首》。

2.诗简介:

2.1成诗时间、出处:出自冯唐《三十六大》之二十四<大喜>里的“其三十”。《三十六大》原为2009年始在男性时尚杂志《GQ》中文版专栏文字集结,计36封公开信:写给小师弟、唯一的外甥、90后、文艺男女青年同志们;致司马迁、马拉多纳、韩寒、唐玄奘并梁思成;甚至写给自己的公文包„„就世间有所感悟的人、事、物们,讲四十不惑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传授“金线”之上的俗世生活。

2.2诗: 无题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3.简析:

3.1第一遍阅读:

第一次读这首诗肯定是理解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啦。这首诗就是说春天的时候,干枯的小溪、小河等等,都开始有了水流;花草树木开始由枯萎长出新枝,渐渐变绿,慢慢繁盛;一阵温暖柔和的春风轻轻的拂过十里长的距离;但是这一切的好,都不如你好。初初读这首诗,觉得也没什么稀奇,不过就是首情诗罢了,先写了一堆漂亮的景色,最后以一句“不如你”来反衬出“你”的漂亮。3.2第二遍阅读:

品位遣词造句。字数15字,4443;用字(都是春字开头)。后来读第二遍,开始有点细细品读它的意味。这首诗总共就15个字,以极少的字数表达了诗人想表达的感情,突然觉得这种极简主义的用法,不是寻常人能用好的。再看,诗人前三句都是四个字,最后一句只有三个字,前三句都以春字开头,最后一句偏偏就没有春字,始才意识到诗人行文不拘一格,真不是一般诗人敢这样来写的。前三句句式一致,描写的景象也属一类,最后一句突然改变句式,描写的对象也突然改变,于是在峰回路转间将诗推向了高潮。3,3第三遍阅读:

这个时候,忍不住又从头再来读这第三遍,再细细品味一遍。这一次就开始尝试去体会诗中所描写的意境。闭上眼睛,开始在脑海中描画诗中所述的场景,自己置身于一片森林中,身旁是潺潺的溪水,花草树木都焕发生机,情不自禁的就会听到鸟语,闻到花香,这时,一阵温柔的微风拂过我的脸庞,我知道这一定是春风,因为夏天的风太过炙热,秋天的风太过无情,冬天的风太过冷酷,只有这春天的风会是如此的温柔,如此的温暖人心。就在我沉浸在这一片美好的景象中时,诗人峰回路转,突然告诉我,这一切温暖的美好的事物,都不如那一个女子美,都不如那一个诗人心中爱慕的女子美。一句“不如你”犹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一瞬间清醒了,明白了,原来先前的一切,都不过是诗人在为了最后这一刻做铺垫,为了最后赞美那个女子而做的铺垫。这一瞬间,诗的感情被推向高潮,而我的心情也跌到了谷底,因为,我不是那个女子,不是诗人爱慕的那个女子,所以,没有人为我写诗,更没有人能为我写出如此好的诗。此时,只能放下书卷,心中萦绕着一丝忧伤,出去散散步,以求能缓解一下。3.4第四遍阅读:

散步归来,又情难自禁的开始想这首诗,这时拿起书来,又读一遍这首诗,这次有点感觉诗人似乎想表达的不是这么简单,并不只是想像那些情种诗人一样写首诗表达一下爱慕之意就算了,似乎还有更多的东西可以挖掘。于是又开始再次品读起这首诗来。这一次读完,发觉诗人原来前三句以自然之美来进行铺垫,最后一句以人来收尾,其实真正想赞美的既不是自然之美,更不是这个女子的美,其实诗人想赞美的是爱情,是诗人真挚的爱情,不得不说诗人可能还是有点自恋的一个人。但谁又能说真挚的爱情不是最美的呢?这样的爱情,既是自然的,天性使然,同时又是人类的心理效应,既和自然有关,又和人有关。这时候,才明白诗人的立意原来不是那么简单的。一点春色难入诗人法眼,一个女子也难入诗人心田,原来是男女之爱,真挚的爱情,才是诗人在赞美的、在歌颂的。3.5第五遍阅读:

待到读至第五遍时,渐入佳境,深入诗的内涵,开始探究其本质。最后才发觉,诗人真正想说的不是春色,不是女子,不是男女之爱,而是:爱没有分别,只要是爱,就是这世间最美好的事情,也只有是爱,才是这世间最美好的事物。

这个时候可以和前段时间的热映电影《西游 降魔篇》进行一个对比,相信大家应该都已经看过这部电影了,有很多评论认为,这是周星驰近年来最好的作品,也是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品。那么我们看到,在电影结尾处,唐僧提到,世间的爱没有大小之分,男女之爱也是大爱,跟此诗的深沉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处就不得不再提到作者冯唐,是一个对于佛学有较深入研究的人,所以,才会提出如此和佛教理念基本一致的理念。个人感觉这首诗表达这种“爱没有区别,就是最美”的观念,所使用的方法比《西游 降魔篇》更加的自然与巧妙。大家最终都只是想表达出爱不分大小、种类,爱是这世间最美好的事物。电影花了大量绚丽的画面,再加上一个悲伤至极的男女情爱的故事,作为铺垫,最后在结局处,借主人公之口,说出了导演、编剧想表达的思想内涵;而冯唐在这首诗中用的字词常见得不能再常见,整首诗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总共就15个字,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冯唐巧妙就巧妙于此,用了最朴实的语言,最简单的词语,最精炼的字句,描画出的不过只是一副春天的景色和一个美人而已,根本只字未提什么爱不爱,什么爱美好不美好的问题,初看之下,不过是首普通的情诗罢了。但是不能细细去品位呀,一品位就会发觉越来冯唐此诗是顾左右而言他,本意根本不是在写一个女人,更不是为了赞美什么春天的自然景色,在不用一个“爱”字的情况下,便将爱的最高意境和爱的本质,诉说得如此贴切,不得不惊叹其用心的巧妙,也恰恰是这种简单的表现更好的暗示着爱其实是简单的,简朴而纯粹的才是最美的,这也就是天工造物,大巧不工的意思了吧!

同时,冯唐还通过此诗,将读者很自然的分了类,有些人读着就只是首情诗,有些人看到了其中美好的爱情,有些人则看到了其中的爱的本质,这是为什么?这就是读者本身的素质不同,(当然,这种素质,既有后天学习到的素质,也有天赋在其中,)当读者读了几遍,品位到了什么,体会到多少,都尘埃落定之后,不同世人之间的素质,便立刻高低立判,浮夸和沉稳立分,一览无余。虽然冯唐这一手是有点残忍,但也不失机灵之感。一首短短的小诗,便可将人们划分出三六九等,不得不惊叹作者的聪明呀!

4.结语:通过对于这首诗的阅读及细细品味,最后小结一下我个人的感悟,那就是:爱,不应该有分别心,最简单最质朴的,便是最美的。

2.唐诗摘选赏析 篇二

1“三美”思想简介

诗歌用简炼的文字、美妙的语音, 多样的形式向人们展示着艺术之美, 意蕴之深。而诗歌翻译也同样包含有艺术创作的成分, 因为无论译者用何种体裁将之译出, 读者都会期待译诗能将原诗的艺术之美, 意蕴之深传达出来。许渊冲教授针对文学作品的特点和读者的期待, 于翻译实践之中总结出了文学翻译“三美”说。

“三美”思想借鉴于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的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的话:“其在文章, ……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 一也;音美以感耳, 二也;形美以感目, 三也。”[1]他把鲁迅的话应用到译诗上便提出了“三美论”。关于意美, 许先生阐述道:“意美有时是历史的原因或者是联想的缘故造成的, 译成另外一种语言, 没有相同的历史原因, 就引不起相同的联想, 也就不容易传达原诗的意美。”[2]因此在传达原文意义时要兼顾表面与深层含义, 字间与言外之意, 在译文中尽量选择译入语文化语境中的词汇来传达原诗的意蕴, 使得译入语读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在内心中收获感动。中国古典诗歌对平仄、押韵, 节奏和句数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译文可以借用译入语中常用节奏和押韵手段使译诗和原诗一样拥有悦耳的旋律, 和谐的美感, 这便是音美。此外许先生还提出“关于诗词的形美, 还有长短和对称两个方面, 最好也能做到形似, 至少也要做到大体整齐。”[2]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还应关注诗句长短和对仗工整。此外, 许教授还对三者的重要性进行了比较:“意美是最重要的, 音美是次要的, 形美是更次要的。也就是说, 要在传达原文的意美的前提下, 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 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 努力做到三美齐备。”[3]这便为译者践行“三美”思想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

2 许渊冲英译“将进酒”赏析

2.1 意美

意美是诗歌翻译的基础和根本, 而正确理解原诗则对意美的传达起着决定性作用。诗歌不同于小说, 字字精练, 句句传情,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一致”这便形成了诗歌的意境[4]。因此对诗意的整体把握应建立在对诗中字词透彻理解之上, 进而透过诗中词句所勾勒的图景延伸至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将进酒》是乐府旧题名, 李白在创作过程仍以饮酒放歌, 及时行乐为主题, 但却根据自己的感受及体验将其深化。该诗写于李白遭谗毁离开长安之后。酒香激发情感, 诗意疏泄愤懑, 作者借第一人称抒发内心中相互角力的忧愤与自信。全诗大起大落, 悲、乐、狂、愤、愁五种情感转换对照, 越发凸显苍凉之感。诗中各种意象、辞格的运用, 节奏的缓急均与情感的波澜相呼应, 这是原诗的总体意境。为了再现原诗意境之美, 许渊冲教授主要运用了“深化, 等化, 浅化”三种方法。根据许先生的观点, 所谓“深化”即包括特殊化, 具体化, 加词, 一分为二等译法;所谓“浅化”即指一般化, 抽象化, 减词, 合而为一等译法;所谓“等化”则包括灵活对等, 词性转换, 正说, 反说, 主动, 被动等译法[5]。下面通过对原文与译文的对比赏析来理解许先生对“三化”的具体应用及对“意美”的生动传达。

标题“将” (读作“qiang”) 为“请”之意。“将进酒”就是请喝酒之意。作者借由劝酒抒发内心苦闷。西方没有劝酒的习俗, 英语中的cheers主要用于祝酒, 二者意义并不完全对等, 所以在此, 许先生采用直译的方法将之译为“Invitation to Wine”来传达中国文化中的劝酒之意。诗篇开头由两个排比长句起势, 黄河那滚滚之势恰合诗人追求自由, 追求理想的豪放之气。然而第二句却突然转入人类不得不面对的“悲”—时光与生命的短暂。自然与人生, 空间与时间的对照使意境由雄浑转入悲怆, 人们愈发感受到生命的渺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西方人是可以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意境的, 所以作者将此意象保留, 通过由“come”这一动词搭配而出的两个词组“come from”和“ (ne’er) come back”以对仗的词形将匆往的岁月形象地表达出来。第二句中“高堂明镜悲白发”, 实则“我”在悲白发, 拟人辞格的保留也会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但对于“一朝一幕”短暂时间跨度内“青丝”变“白发”的夸张手法许先生并未予以保留。出于对形美及音美的双重考虑, 许先生将其浅化为“once”, 并通过“snow-white”和“silk-black”两个均是由名词加形容词构成的形容词形成对仗, 在对照之中补偿了夸张手法所带来的意境, 加强了“悲”的效果。既然人生苦短, 该如何度过?“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在这句中有两个词需要注意理解。一是“得意”, 二是“金樽”。“得意”在汉语中有两种意思, 一为“称心如意”;二为“感到非常满意”[6]。此句中应为第一种理解, 许先生在此处将其“深化”为“when hopes are won”, 这样形象化的译法便于读者理解其内在含义。而“金樽”是古代盛酒器, 有的既可盛酒, 又可温酒, 多用铜制, 故称为“金樽”[7]。因此Bynner和Burton Watson译文中使用的“Golden Cup”和“Golden Cask”均为错译。在此为了避免文化差异对诗意的破坏, 许先生将之浅化译为“wine-cup”。李白极爱“月”这个意象, 在其很多诗歌作品中均有体现。在月光带来的影绰朦胧中, 在酒带来的清香醉意中人能体会世间的美好。许先生又用“莫”, “空等化译为“never, empty”, 双重否定之中强调劝酒之意, 月色与金樽, 美酒相映成趣, 意境之美、饮酒之乐开始体现, 情感也开始由悲 (grieve) 转为欢 (high delight) 。“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斤散尽还复来”中“必”和“还”充分表现了诗人自信。许先生运用双重否定“not…in vain”, 以及比较级“more”将此种自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饮至此处, 酒精的作用已使李白处于半醉的亢奋状态之下, 其用词也开始显现夸张之风。译者在此保留夸张辞格, 将“千金”等化为“a thousand gold coins”。自此诗篇进入小高潮, 即由欢进入乐, “merry, glee”再现了这种情感演变。诗人高呼欲饮三百杯亦是夸张手法。许教授将cup (杯) “深化”为Cupfuls (满杯) 衬托诗人的冲天豪气。诗到此处, 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前面的“欢, 乐”均是为“愤”的爆发作铺垫。诗人一边向朋友岑勋和元丹丘劝酒, 一边以歌抒发愤懑。许先生将岑勋和元丹丘“浅化”为“dear friends of mine”是为了减少读者在此处文化障碍。在“请君为我倾耳听”句中, 许先生运用移就辞格在“ear”前加了“willing”一词, 深化译法生动凸显主观感情的能动作用, 不仅增强诗句的感染力, 也使得读者将注意力立刻转移到下面的“歌辞”之上。“钟鼓馔玉”指富贵人家宴饮时演奏的音乐和精美珍贵的食品, 这里代表“富贵”[8], 是中国语言文化中所特有的, 主要作用是表现宴饮场景。因此许先生将其“浅化”为“rare and costly dishes”, 既具体传达出“钟鼓馔玉”所喻之意使译入语读者容易理解接受, 又满足了诗句音美的需要。接下来“寂寞”一词的翻译更妙, 许先生并未直接译出, 而是以寂寞产生的原因—“forgotten through the ages”让读者自己体会其结果, 诗的含蓄之美尽显。由眼前到古往, “陈王”是诗人引用与自己相同有际遇之前贤, 借其大宴欢谑之貌发出历史悲叹。将“陈王”具体译为“the prince of Poets”, “平乐宫”这个宴饮场所也省译为Palace可以减少读者的文化负担。为了凸显宴饮中的豪情, 译者用“cask”替代“cup”来展现“斗酒十千”, 并依照前文“drink one’s fill”的构词法使用“laughed one’s fill”表现酒兴与情感的巅峰, 既与前文遥相呼应, 又使译文意境得到升华。酒至酣处诗人拿出主人的姿态劝诱买酒, 并欲拿出自己的“五花‘宝’马”和“千金”之“裘”去换美酒。然而借酒浇愁却更添一份愁滋味, 得出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对于“万古愁”的翻译, 作者并未采取同前面“千金, 三百杯, 十千”相同的方法, 而是将“万古”虚译为“age-old”, 使读者在含蓄之中体味怀才不遇之悲, 难耐寂寞之愁的经历是贯穿人类历史始终的, 不仅是“万古”, 甚至是“千万古”, 这番悲与愁等诸多滋味在饮酒豪情之中融为人生佳酿。

正是译者对整体意境的深入理解与把握, 对细微之处的关照与斟酌使原诗的意境与气魄很好地表现出来。

2.2 音美

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律, 中英两种语言在语音, 语调上有着本质差别。汉语是声调语言, 而英语则是重音语言, 译者虽然无法找到两种语言逐一对应的音律规则, 但可以利用英语的特点再现原诗的“音美”。原诗为乐府旧题下的新辞, 配上乐曲便可在饮酒时放歌。诗人诗风豪放洒脱, 原诗中杂言的节奏, 换韵的手法[9]使得起伏跌宕的感情得以淋漓尽致地表达。这般乐感想要用一种音律规则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许先生却以他的艺术创造力向我们再现了原诗的音美。

就节奏而言, 原诗的节奏感很强, 吟诵时有音节的间隔与停顿, 有声调的升降, 亦有声音的延长。在译文中, 许先生根据原文十言, 七言, 五言, 三言相结合的形式发挥译入语重音语言的特点将译文表现为六音步 (如Do you/not see/the mi rrors bright/in cham/bers high) , 四音步 (如I will/sing you/a song/, please hear) , 三音步 (如I in/vite you/to wine) , 双音步 (如Dear friends/of mine) 相结合的形式。在韵律上则是以抑扬格为主, 一轻一重, 轻重有序, 跌宕的情感伴随着铿锵的节奏即刻自然表露出来。译者使用”Do you not see”而未用“Don’you see”就是为了达到保持节奏抑扬顿挫的目的。

就韵律而言, 原诗采用换韵手法将杂言中的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穿, 读起来琅琅上口, 节奏和谐。原诗中“来回”为平韵, “回”处换韵, “发, 雪, 月”为仄韵, “月”处结束又开始换韵, 如此“平仄”韵相间。而译文中许先生利用译入语的优势, 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创造力采取押尾韵的方式将译文行与行之间的韵律体现为abab ccddee fgfghh iijjkk llmmm, 隔行交互押韵与两行转韵相结合, 更为精妙的是押韵的词不仅末尾辅音相同, 很多甚至连元音都是相同的, 如“mine, wine;gold, sold, old等。许教授充分利用英语的语音特点, 创造性地生动再现原诗的音美, 使得原诗意境得到更好展现。

2.3 形美

“形”主要是针对诗歌的体裁而言。李白的乐府诗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在句式上, 原诗以七言为主, 又间以三, 五, 十言句。作者以诗风豪放著称, 因此在抒发感情的乐府诗中采取杂言的形式, 突破格律的束缚, 句式长短相间, 节奏缓急变化与感情的起伏跳跃相一致。在译诗中, 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 虽然不能达到与原诗的绝对对等, 但是许先生借助译入语的各种手段努力使得译诗的句式以12音节, 4音节, 6音节和8音节呈现出来。长短句相间拥有视觉上的间隔, 诗歌宏观上的视觉美得以再现。如使用字符“'”, o'er, ne'er, we're等。再如通过合译与增译, 例如短句处“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杯莫停“均以三句形成对仗, 诗句短促疾快, 强化痛饮的热烈气氛。此处合译之后为了重现原诗在形式上的对仗美, 译者又采取增译得方法加上四音节短句“cheer up, cheer up!”不仅在形式上形成对仗, 更深化了诗的意境, 形象还原真实生活场景, 痛饮, 频饮的热烈氛围得以深化。

此外, 译者还借用译入语形合语言的特点利用形式保留了语义的连贯美和情感的层次美。例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这句。由于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语言, 即使分开, 我们仍可很好地理解其中所包含的内在联系。而英语则是一种形合的语言, 其内在逻辑联系是需要一些词汇, 句法等手段展现的。因此译者将“白发”与“雪”进行合译, 通过英语构词“snow-white”和“silk-black”强化对照效果, 一个连词“though”不仅将对照体并置, 更将人生易逝的“悲, 憾”之意体现出来, 为饮酒做了第一层的情感铺垫。原诗中的“烹羊宰牛”在译文中译者对语序进行调整, 使烹饪顺序的表达在形式上符合逻辑顺序, “kill a cow, cook a sheep”, 再用连词“and”将“drink wine”联系在一起, 语义连贯, “merry”与“glee”将情感转变强化出来。接下来四音节短句对仗将酒兴向更高层推进, 酒至半酣的场面得以立体呈现。“古来圣贤皆寂寞, 唯有饮者留其名”是作者借着酒兴开始抒发真情的诗句。译者添加“how many”构成感叹句和转折连词“but”使前后语义紧密连接, 愤激之情喷涌而出。最后译者再一次进行语序调整“五花马, 千金裘”再译诗中顺序调换, 用“and”进行连接突出它们都价值连城“worth a thousand coins of gold”, 语句简洁, 但语义丰富。诗人倾其所有来换酒的目的与结果连为一句, “drown the woe age-old”已深入到内心最深层, 也是最为真实一层。此处“woe”与“delight, merry, glee”相对照, 与“grieve”相关合, 将全诗融为一体, 情真意切。

3 结束语

许渊冲先生深谙中西文化, 精通中西语言, 在翻译《将进酒》的过程中, 从“意美, 音美, 和形美”三方面进行关照, 使得原诗的灵魂, 感情, 音韵, 节奏和形式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许教授的翻译方法为译者从事翻译实践和读者欣赏翻译作品开辟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即从美学的角度理解和阐释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译者要以诗译诗, 充分发挥译入语的语言特点和自身的主体创造性, 使译诗不仅能够作到“达意”, 同时还要兼顾其作为诗歌的特点, 即音韵美和形式美, 力图在译诗中实现三者的统一。

摘要:诗歌翻译是一门独特的艺术, 既有译者创作成分, 又有独特的美学价值。许渊冲教授在其多年翻译实践的基础之上提出的翻译的“三美”学说正是兼顾了蕴含在诗歌中的“意、音、形”三大特点, 力求在译文中将三者之美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这为诗歌翻译提出了新的思维角度和实践方法。该文通过对许教授所译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将进酒》进行赏析, 分析其如何创造性地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美学价值, 从而证明“三美”思想对中国古诗英译的翻译实践活动的实用价值及贡献。

关键词:诗歌翻译,许渊冲,“三美”

参考文献

[1]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3]许渊冲.翻译六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4]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美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6.

[5]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6]中国社会科学院, 语言研究所, 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7]张爱华.唐诗二十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4.

[8]俞平伯.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3.探究小学语文唐诗赏析教学策略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唐诗赏析;教学策略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各种课程的广泛扩展,作为我国的文化财富唐诗就更应该受到重视,对小学生实施从小培养政策,让小学生意识到民族的文化底蕴,并从中学习到丰富的文化知识,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古典诗词涵盖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小学义务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关注当代小学生关于古典诗词的学习及赏析是有必要的。

一、小学语文古典诗词赏析的具体含义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传统文化底蕴充满着多样化,而古典诗词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古典诗词给我们展现的是一种古人的生活作风及其独特的思想及表达方式,例如,在《孔雀东南飞》这一诗词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用优美生动的方式写出了孔雀幽怨不舍的情感,如此的表现形式,也造成了现代人对于古典诗词理解上的障碍,所以,要想把古典诗词学好,不应只是简单地把表面意思理解好,而是要对深层含义进行挖掘与探索,正确地理解其中所包含的道理和意义。

二、关于小学语文唐诗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干预过多,导致其依赖性

在教学过程中,诗词教学关注程度是越来越高,但是仍存在着教师干预过多,导致学生失去了个人的观点,造成其依赖性,在小学语文唐诗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处于引导的角色,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及看法,尝试去想象、去理解古典诗词中所表达的意境及包含的意义,而不是一味地去照搬照抄,按照老师的思路去走,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依赖的心理,不会自己去思考,导致小学生想象力与创新能力的下降。

(二)注重死记硬背,不能理解含义

由于中华古诗词的博大精深,其数量也是非常庞大,而在小学期间,规定需要背诵的古诗词大约是在150篇,拥有一个记忆力好的头脑是非常重要,但死记硬背并不是学习唐诗的最终目的,而是要融会贯通地去理解,了解其中的意义,当前,一些教师的思想仍比较陈旧,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重视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及理解能力,使小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赏析缺乏主动性及积极性,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缺乏感性教育,开拓新式方法

现在语言与古代语言的区别在于,现代我们说的是白话文,特点是通俗易懂,而古代则是文言文,文言文的特点是用最少的字数去表达多层的含义,通过诗词赏析教育,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小学唐诗赏析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唐诗的基本特点,更重要的是在翻译时应保留住原诗词的神韵,例如,李白的《静夜思》,这是一首五言的律诗,单看名字就感觉充满着无限的意境,但由于许多教师只注重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更深层的意思不会进行细致的探讨,像为什么夜这么安静啊?作者又在思考什么呢?想表达自己的什么情感呢?如果像这样进行唐诗赏析教学,跟古板的教学方式相比更具有直接性、引导性,容易引发小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爱好,从小培养其对古诗词的意境理解,让唐诗越来越成为伟大的民族智慧。

三、小学语文唐诗赏析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积极采用游戏教学法

现今,唐诗在教学方面仍然是一个难题,而如何提高唐诗教学的成效,是我们目前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游戏教学法是当前教学中的有效方法,教師可以在课前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幻灯片播放,并找一些图片、视频等与课堂有关的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小学生更容易了解其深刻内涵。

(二)培养小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占据引导地位,而不是主体地位,教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想、去探索,而不是一味地接受教师所讲述传授的。

(三)注重唐诗美感的领悟

一首诗词的教学过程,要学会重视其阅读这一环节,充满感情地用优美的语言将其阅读,体会诗词中的韵律感、意境美,增强自身的感染力,把握发展的步调,长此以往,就会提高小学生古典诗词的赏析能力,引起与文章作者强烈的共鸣。

在小学期间关于唐诗赏析的培养是有必要性的,要把中国宝贵的文化财富传承下去,就必须不断地加强唐诗赏析能力的教育,帮助孩子深刻理解其意境,通过唐诗赏析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让小学生能不断地思考与探索,实现最终的领悟。

参考文献:

[1]李兵.小学语文唐诗赏析教学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

[2]吴迪.小学语文诗歌“立体化”教学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

作者简介:王廷玉(1959—),男,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人,汉,小教中级职称。

4.《静夜思》唐诗赏析 篇四

《静夜思》

朝代:唐朝

诗人: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文解释】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词语解释】

举头:抬头。

【诗文赏析】

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本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5.唐诗七夕简单赏析 篇五

【作品介绍】

《七夕》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7卷。

【原文】

七夕

作者:唐·杜牧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注释】

①七夕:旧历七月七日夜,相传此夜牛郎、织女渡银河相会。

②洗车雨:农历七月初六日下雨,称洗车雨。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杜牧的诗全集栏目。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繁体对照】

【七夕】杜牧

雲階月地壹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

6.李绅《悯农》唐诗赏析 篇六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悯农》

第一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前言】

唐代诗人李绅所写。《悯农二首》,题一作《古风二首》,是中唐诗人李绅年轻时所作的五言古诗。 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流传甚广。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3.谁知盘中餐:在台湾,香港等地写为谁知盘中飧(sūn), 国内采用简化字后,飧字用的很少,後才改为餐了。餐飧:昼饭为餐,晚饭为飧。

【翻译】

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赏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

第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注释】

1悯:怜悯、同情。

2粟:(sù)谷子,脱壳以后北方叫小米。

3犹:仍然。

4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5闲田:无用,不耕种的田。

【翻译】

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粮食全被佞官夺去而饿死。

【赏析】

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

7.杜甫《夜》唐诗赏析 篇七

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

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

新月犹悬双杵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

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檐倚仗看牛斗,

银汉遥应接凤城。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 )的秋天。此时诗人正寓居在夔州西阁。西阁面临大江,背负山崖,凭栏远眺,夔州的山川景物尽收眼底。在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独坐高楼,对着窗外空山的景色,听着远处传来的砧杵之声,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诗。

开头两句写景点题,写出山城深秋之夜的环境。

第一句点明季节、景物,第二句写出时间、人物。秋天夜空晴朗,因而更使人感到景物的凄清,气氛的幽静。夜色渐浓,露水在渐渐凝结、垂落,楼下的江水,在静静地不断流淌。周围的山峰,像巨人一样屹立。

夜风轻拂,一切都是那样柔和、安祥。然而这寂静幽美的境界,却触拨了游子的心弦,引动了他的万千愁绪。

三、四两句进一步描写夜景:远“处”长江水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灯火,那是夜泊的客船和渔舟,新月高悬,万籁俱寂,这时从城中传来一阵阵捣衣的砧杵之声,回荡在夜空之中。两句写景和上联结合,增加了画面的优美。在这幅画面中,高天是深蓝的.,疏灯是飘忽的,月光是柔和的,空山是黝黑的。秋夜、碧空、新月、露珠、江水、渔火、山峰,相互辉映,在这优美的画面之外,又传来断断续续的捣衣声,这岂能不触动诗人异乡作客的无限愁肠呢?

五、六两句由写景转到抒情。“南菊再逢”,是指诗人从成都东下至今已近两年。杜甫是永泰元年(765)四月从成都携家东下的,但秋天到达云安之后,因肺病、风痹等病复发,只得留下养病,次年夏初才抵达夔州。秋天,又从山腰客堂迁居西阁,因此说“南菊再逢”。此时诗人除了肺病和风湿痹症以外,还患有糖尿病,所以说“人卧病”。“南菊再逢人卧病”,刻划出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处境和心情。因为时局**,战争不断,诗人已经很久没有接到故乡亲人的来信了。夔州在长安和洛阳的南面,所以称故乡的来信为“北书”。“北书不至”,自然是有具体原因的,这里却说是“雁无情”,就取得了意在言外、言而无尽的艺术效果。

最后两句由个人的身世遭遇写到对故乡的思念。

8.唐诗《玉台体》赏析 篇八

《玉台体》由权德舆创作,这是一首描写妇女盼望丈夫回还的诗。

《玉台体》

作者: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注解】

1、蟢子:长脚蜘蛛,也作喜子。

2、铅华:指粉。

3、莫是:莫不是。

4、藁砧:丈夫的隐语。

【翻译】

昨夜晚,我的裙带突然松解,今清晨,又看见蟢子四处飞窜,莫非是,丈夫就要回来,我须得,好好梳妆打扮。

【韵译】

昨晚我裙带忽然松弛解开,早晨又看见蟢子双双飞来。要赶紧描眉擦粉梳妆打扮,莫非是我的丈夫快要回来。

【评析】

这是一首描写妇女盼望丈夫回还的诗。

南朝徐陵曾把梁代以前的诗选作十卷,定名《玉台新咏》。严羽说:“或者但谓纤艳者玉台体,其实则不然。”(《沧浪诗话》)可知这一诗集,香艳者居多。权德舆此首,标明仿效“玉台体”,写的是闺情,感情真挚,朴素含蓄,可谓俗不伤雅,乐而不淫。

人在寂寞烦忧之时,常常要左顾右盼,寻求解脱苦恼的.征兆。特别当春闺独守,更易表现出这种情绪和心理。我国古代妇女,结腰系裙之带,或丝束,或帛缕,或绣绦,一不留意,有时就难免绾结松弛,这,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夫妇好合之预兆,当然多情的女主人公马上就把这一偶然现象与自己的思夫之情联系起来了。啊!“昨夜裙带解”,莫不是丈夫要回来了吗?她喜情入怀,寝不安枕,第二天,晨曦临窗,正又看到屋顶上捕食蚊子的蟢子(喜蛛,一种长脚蜘蛛)飘舞若飞:“蟢”者,“喜”也,“今朝蟢子飞”,祥兆迭连出现,这难道会是偶然的吗?喜出望外的女主人公于是由衷地默念:“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我还得好好严妆打扮一番,来迎接丈夫的归来。

这首诗,文字质朴无华,但感情却表现得细致入微。象“裙带解”、“蟢子飞”,这都是些引不起一般人注意的小事,但却荡起了女主人公心灵上无法平静的涟漪。诗又写得含蓄而耐人寻味。丈夫出门后,女主人公的处境、心思、生活情态如何,作者都未作说明,但从“铅华不可弃”的心理独白中,便有一个“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伯兮》)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通篇描摹心理,用语切合主人公的身分、情态,仿旧体而又别开生面。

【作者介绍】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今甘肃秦安人,一说为陕西略阳人。少有文名,曾官礼部侍郎同平章事,因与李林甫不合,贬为山南西道节度使。诗多而无甚特色,只有少数乐府诗为人称道。

9.吴融《子规》唐诗赏析 篇九

吴融《子规》这首唐诗描写了怎样的情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下面一起来看下!

《子规》

举国繁华委逝川, 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 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 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 愁杀行人归去船。

赏析: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本篇咏写子规,就从这个故事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经历,正为下面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

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这样悲鸣又能有什么结果呢?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这一联中,“他山”(指异乡)与“旧苑”对举,一热一冷,映照鲜明,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后半篇继续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啼声的描绘。雨昏风冷,它藏在绿树丛中苦苦嘶唤;月落影斜,它迎着欲曙的天空凄然长鸣。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天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着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怎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呢?

10.秋兴唐诗赏析 篇十

《秋兴》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1卷第3首。

【原文】

秋兴

作者:唐·王昌龄

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

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

或问余所营,刈黍就寒谷。

【注释】

①门馆:馆舍。肃肃:清静冷落的样子。

②延古意:引发起思古之幽情。

③营:经营,谋求。

④刈黍:收割庄稼。指躬耕。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11.杜牧唐诗赏析 篇十一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赏析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12.唐诗《哥舒歌》赏析 篇十二

作者: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注解】:

1、窥:窃伺。

2、临洮:今甘肃泯县,秦筑长城西起于此。

【韵译】:

黑夜里北斗七星挂得高高;

哥舒翰勇猛守边夜带宝刀。

吐蕃族至今牧马只能远望;

他们再不敢南来越过临洮。

【评析】:

这是西域边境人民歌颂哥舒翰战功的诗。诗以北斗起兴,喻哥舒翰的功高;以胡

人“至今”“不敢”南下牧马,喻哥舒翰功劳的影响深远。全诗内容平淡素雅,音节

铿锵和顺,既有民歌的自然流畅,又不失五言诗的典雅逸秀。所以,沈德潜说:“与

《敕勒歌》同是天籁,不可以工拙求之。”然而,即使以工拙求之之,难道就失其俊

上一篇:骨干教师跟岗学习日志7(幼儿园)下一篇:深化干部作风整顿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