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生活化教学研

2024-09-15

美术生活化教学研(共8篇)

1.美术生活化教学研 篇一

美术教学生活化

主讲人:仇丽莉

《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当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美术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真实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眼睛总是东看看西望望,对喜欢的东西盯住不放。针对孩子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们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一切。

如在教学二年级的《纸拖鞋》时,我先让学生在家里仔细观察拖鞋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有哪些颜色,最喜欢哪种式样;在教学《小树快快长》时,我利用下午的活动时间,带学生观察了校园里的树,从而使学生了解到树的结构主要由树干和树冠两大部分组成,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树皮,知道了有的树皮表面光滑,有的树皮表面粗糙。通过细心的观察,学生还发现树叶的颜色丰富多彩,树的外形形状各异,可以概括为近似的半圆形、三角形、扇形、椭圆形。通过细致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用纸做自己喜欢的树时,就游刃有余了……于是,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美术课,我都让学生先翻阅一下这学期的美术书,说说这学期的学习内容有哪些和自己的生活有关,需要平时留心观察。于是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月亮、蝶儿、猫儿、鱼儿、自己的妈妈,自己的伙伴、老师……都成为孩子们热衷观察的对象,孩子们渐渐地养成了善于观察的习惯,其次,重视让学生留心收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达到物尽其用。如在教学美术第二册时,学生们翻阅了课本后,就发现了这学期要注意搜集一些石子、瓶盖、包纸、纽扣、珠子、彩色塑料管,各种形状的纸盒、塑料袋、图钉、果冻盒、蛋壳,圈筒卫生纸的卷筒……为了激发学生的搜集兴趣,可以在班组中设置几个纸筒,让学生把平时搜集的可以进行分类,并定期展示,对表现积极的同学,可以鼓励表扬,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因学生找不到课堂上急需的材料而耽误教学进程,又可以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留心生活,搜集材料,来创造美好习惯与意识。

二、开展生活化的课内外相结合的美术教学

1.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兴趣。

生活化是指来源于生活世界,回归于生活世界。情境,是指情景、境地,是在具体场合的情形、境界和情意。生活化情境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美术课上根据教学目标,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环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吸引学生的身心参与,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一、二年级的学生对小动物、禽类、童话比较感兴趣,以游戏性活动学习方式为主。如在教学第二册《太空里的植物》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消除因没有见过太空里的植物,而产生造型、表现的畏难情绪,所以我让学生们站起来,亲自感受植物的生长过程双臂抱紧了,蹲下,你是一棵植物种子;慢慢站起来,伸展手臂,你发芽,长大了。在我绘声绘色的朗诵声中,学生体验着植物的生活。有效地情景创设,不仅使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开始创作,也使学生们在头脑中生成太空里植物的具体形象,为学生大胆造型,积极表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如在教学第一册《童话里的小屋》一课时,我这样导入新课:森林里的白雪公主住在小矮人家里,可是可恶的皇后却用大风吹走了白雪公主的房子。这时我头饰扮演魔法师,拿出魔法棒,要帮白雪公主变出新房子。学生们个个迫不急等地睁大了好奇的眼睛,等待着。可是魔法师的魔法却失灵了,只变出一堆堆大大小小、长形、方形的纸盒、彩纸。所以魔法师只好求助同学们,让大家用这些材料帮白雪公主设计更美的新房子。学生们表现的兴趣一下子被带动起来了,要跃跃欲试了,就这样学生在生动、有趣、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童话里的小屋的造型与表现。

三、四年级的学生则对卡通明星,生活中的事件比较感兴趣,教学设计可以活动性、合作性学习方式为主。如在教学《可爱的班集体》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忆了师生在一起的欢乐的情境,学习了纸版画的制作基本方法,增添了学生学习纸版画的情趣性。而五年级的学生却对未知的世界比较感兴趣,可以以探究性,结合实践的学习方式为主。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普遍提高。

2.将美术创作与生活留言相结合。

孩子内心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通向孩子心灵之路要靠倾听与交流。我们以朋友的身份,真诚的态度与孩子交流,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使孩子们感到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朋友,这样宽松的氛围形成以后,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一节课35分钟与每班40多名学生的时间比例,除去我们对学生的新授时间需要10——15分钟,剩下的时间如果平均给每个孩子的时间就更是寥寥无几;而孩子们想对我们交流的东西却很,如果我们视而不见、见而不听,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孩子没有了感受、没有了交流,甚至是不会交流……为了解决这种状况,从去年开始我们对学生作业形式进行了小改革——采用留言式美术作业,即在自己作品的周围附加文字,记录自己在创作作品时的感受或记载自己创作作品的经过。这样就给了每个孩子想对自己说、想对父母说、想对老师说、想对伙伴说的空间与时间。生动的画面,稚拙的留言,正是孩子生活世界的写照,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3.通过美术日记,再现生活情境,表达感受 孩子的绘画作品,大多反映孩子的生活,而且大部分的作品都有孩子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我在教学的同时,主动与学校的语文老师沟通,鼓励学生在完成日记的时候可以用绘画的形式来描绘、记叙,主张让孩子们画美术日记。童眼看世界,美术来表达。记日记除了写,还可以画,图画同样可以表达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感,而且比文字形式更有趣,更富有想象力,更具巧妙的表达力。

4.及时创作,表现生活

儿童的感受源于对生活的体验,是他们心灵的反映,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认为应该及时、正确地引导和激励学生乐于动笔、勤于动笔,及时创作,表现生活。如,举行完跳绳比赛,假期旅游归来……同学们回味无穷,我们就引导他们闭目静思,回忆当时难忘的情景,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感受,当他们迫不及待想要倾诉自己的欢乐时,我就及时引导他们把自己想说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运用美术,美化生活。

将美术应于生活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要培养学生持久的实践兴趣与创造热情,教师必须要善于引导,善于让美术活动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活动,为学生创设运用美术的生活环境。例如,可以让学生设计校园艺术节的宣传画,布置节日中的教室,给班级出黑板报。设计班级中的学习园地,布置自己的房间,让学生把从美术课上的知识、技能运用在生活中,来美化生活,还可以由课内向课外适当拓展。如学习了《做面具》一课后,我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选取适当的内容,制作面具,进行课本剧表演。他们在生活中大胆地运用着美术来装饰,美化着生活。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地开发,有效地去利用好美术的生活资源,让美术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就在生活中,到生活中也能学到美术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持久的兴趣,学用结合,以达到学以致用,能学会用的效果。

2.美术生活化教学研 篇二

一、创设情境教学, 培养人文精神

任何美术作品都是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创作的, 都不可能在孤立的环境中形成。所谓美术创作情境, 就是指创作美术作品时所依赖的文化环境、创作条件和构思等。因此, 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 不能只停留在对学生单纯技能绘画培养层次, 必须把美术作品的创作放到特定的文化情境中,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周围事物, 认识到美术形式表现的多样性, 意识到美术对培养生活观察能力的贡献,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优秀美术的热爱。

在小学美术教学时, 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美术艺术的存在。如讲圆形纹样, 如果单纯地讲解图案的特点与规律, 并且用单一的练习方法, 会显得平淡乏味。为减小学生描绘圆形纹样的难度, 增加趣味性、应用性, 根据教学内容, 教师事先准备一些教具:带圆形纹样的盘子、坐垫、陀螺、中国结等, 还准备了几把单色无纹样的伞、盘子、陀螺等, 让学生利用多种材料 (如橡皮泥、彩纸、颜料等) 进行设计。

二、走进大自然, 在观察中体验生活

教学不等于课堂, 以往的小学美术教学通常是教师通过对教材上的图画进行分析传授学生美术技能, 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坐在教室临摹, 或是在课堂上冥思苦想, 结果只能使其既画不好又不会有新意。笔者认为, 在素质教育时代,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学生以采风、写生等方式, 走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就是观察, 孩子们大多时候依靠眼睛的观察, 所以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 捕捉美是学好美术的前提。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之心, 看他们的眼睛总是东看看西望望, 对新鲜的事物紧盯不放。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我引领孩子感受着大自然的一切。在教学过程中, 我利用课余时间, 带学生走进了校园的树, 在近距离地观察中学生了解到树的结构主要由树干和树冠两大部分组成, 通过触摸, 学生知道了树皮的质地, 表面有的光滑, 有的粗糙。细心的学生还发现树叶的颜色也是丰富多彩的, 树的形状各异, 学生概括为近似的半圆形、三角形、扇形、椭圆形。细致地观察之后, 让学生用纸做自己喜欢的树时, 他们就显得胸有成竹了。我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美术课上, 都会先让学生翻翻书说一说哪些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需要平时留心观察。于是周围的一草一木, 一人一事, 月亮、蝶儿、猫儿等在孩子们的眼里, 都成了热衷观察的对象, 长此以往, 孩子们善于观察的习惯就养成了, 再加上教师课前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正确的观察方法, 学生们也渐渐有了艺术的眼光, 为他们的创造和表现奠基, 使学生美之有形, 美之有物。

三、精心布置教学情境, 内化小学生的情感

小学美术教学可分为四个部分:视觉感受、审美心理变化、意象感受和心理共鸣。即在美术欣赏或创作中先产生视觉快感, 再有了意象和心里的感受, 最后产生情绪心理的共鸣。产生审美上变化和共鸣的外在因素就是这里所说的情境, 要使学生产生美的感受, 内化学生情感就必须重视对教学情境的设置, 使学生融入教学氛围中去, 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欣赏中国画时, 教师可以在教室悬挂一些有代表性的古代及现代的中国画, 让学生置身在中国画中, 引起学生的欣赏和学习欲望。在欣赏中国画的时候, 教师还可播放一些优美的古典音乐, 结合与之有关的古诗词对学生讲解这些画的背景、绘画者经历等, 达到情境融合的艺术境界。这样, 既渲染了学习氛围, 又帮助学习欣赏中国画的色彩淡雅、墨分五色的艺术特色, 以此来更好地内化小学生的情感。

四、改进美术课堂教学, 拓宽美术学习活动的渠道

改变狭隘、封闭的课堂式学习为广阔、开放式的美术活动, 把儿童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社会, 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让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充盈课堂:讨论、游戏、故事、表演、创作、展示、欣赏、评价, 使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探究的全过程, 促使每个学生真正动脑、动口、动手, 参加到学习探究、创意构思及自由创作中去。通过亲身感知、直接体验、主动观察、动手动口等方式, 重新认识外部世界, 重新认识自我, 在有意无意之间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技能、情感、态度、道德的变化和发现。

五、注重实践生活, 在生活中体验美的存在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 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 从而获得感知认识, 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可让学生通过调查活动, 接触社会, 初步探索有关“美术”的知识, 进而深化为获得搜集、整理、归纳、分析信息的方法。应让学生明白, 知识本身源自于生活, 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地探索, 我们思维的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3.美术生活化教学探析 篇三

生活化教学是以生活为中心,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美术生活化教学是将“美本身”还原为“生活本身”的教学,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教学。它淡化学科中心,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以美育美,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

一、体验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美

在生活化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个体体验、实践结合起来,在美术学习中感受生活的美。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因此,尽量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了解五彩缤纷的世界,扩展他们的视野,在接受自然美熏陶的同时,使之为创造艺术美打下基础。自然界的任何事物,如一片叶子、一块石子、一个器皿等,通过联想能变幻出很多东西。生活中会有许多使人难以忘怀的事。如上学路上、课间、放风筝、春游等,这些生活片断都可以用画笔把它描绘下来,用画笔叙述一种动物、一次游戏、一个生活片断。让学生通过想象“回忆生活”点滴来描绘画面,创作理想中的家园,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活处处是美,能回忆、体验生活中的美就能感受作品的美。通过生活中的常用物品引导学生回忆、体验最终进入美的欣赏,既习得解读作品的方法,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美,从而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美,为美的创造打下基础。在美术教学中,应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应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将美术教学回归生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模拟生活.让学生解读生活美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渗透于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在美化生活、提高物质产品的文化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美术素养。”明确要求在高中美术教学阶段引导学生学会美术理论,让美术理论成为解读生活的手段。具体到教学中,就是在观念上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学生自主发展;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生活经验的研究,紧紧围绕学生发展的目标,通过美术理论来解读学生的生活;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利用美术理论解读自己的生活,让学生进行愉悦性、创造性的学习,以达到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要求。

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美,关键是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激发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绘画兴趣。因为美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美的艺术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美即生活。理解生活,才能理解美、创造美。当课程涉及“乡土艺术活动了解”、“乡土造型艺术”、“乡土表演艺术”和“乡土艺术展览”等具体的实践活动,教师应挖掘乡土艺术中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民俗活动中有扭秧歌、舞龙、舞狮子等表演,拍照、录像收集素材刻不容缓,这是美术教师做课件收集的一手材料。课堂上让学生将这些活动场景进行模拟,有的运用于绘画,有的运用于布贴,有的运用于版画,表达自身的观后感受及认识,培养了实践创作能力。了解民俗风情这些乡土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让学生用心灵去体会母体文化的民族特性,使学生了解美术学科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灵活运用已有经验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创作活动,形成综合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模拟生活,引导学生用美育理论解读生活.内化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的体验。

三、走出教室。让学生创造生活美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在普通高中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氛围的创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广阔空间,充分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创造中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乐于探究的精神,用美育理论解读生活,创造生活,用美术的方式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走出“美术课堂”,即美术教学走出教室,利用和开发美术校本资源,探索开放式美术教学。一方面,积极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充分整合和利用本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有效地解决“只有共性、缺乏个性”的课程体系所造成的“千校一面”的现象,开发出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可选择性的校本课程。通过组织室外写生、现场人物访谈、实地参观活动、举办专题讲座等多样化教学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将美术教学的各种环境元素有机地结合,努力形成一种特殊的“场”效应,为美术教学增添活力,优化美术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依托校园环境资源,创设展示才艺的平台。通过策划美术实践活动,开辟美术文化宣传阵地,创建班级美术文化等途径,创设展示美术才艺和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注重对乡土教材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挖掘和利用,针对本地方特色开展美术教学,指导学生用各种材料(橡皮泥、米粉或泥土等)进行捏贴、拼贴、雕刻、拼摆、镶嵌,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这些别具一格的物产资源,并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善于引导,善于让美术活动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应用生活进行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究创新能力。美术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它在创造性教学上要比其他学科有更大的优势和自身的特点。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美术课堂成为一个艺术化、个性化、开放性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鉴赏艺术作品的环境,给学生一个直接感受、交流、创作艺术的空间。

四、浓缩生活,让学生发掘人性美

美育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进入一种超越自我之见、超越功名利害的境界,获得终极幸福。美育也是情感教育,能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情感转弱为强、转薄为厚,给人的高尚行为以推动力。美育具有普遍性和超脱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生活化的体验解读美术文本,以美育理论解读生活。课堂教学要通过引导净化学生思想,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以提升学生的人性美。

要学会另一种鉴赏方式,不是从色彩、线条、气韵等形式角度去鉴赏,也不是单纯地赞扬,而是通过细节的比较和联想,触及到更深层的历史痕迹和文化底蕴。内在美是支撑外在美的根本。《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和《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都明确指出了美术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生活化”要求。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美术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生活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是由人的活动所展开的世界,人是活动的主体,只有在活动中理解生活,逐步淡化知识的教化,才能主动地融人生活情境中并学会生活。

浓缩生活形式设计活动,这是开展生活化美术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首先,活动内容要体现生活性,是生活形式的浓缩;其次,活动形式要有新意,能激发学生全面参与;第三,活动要有意义,不哗众取宠,让学生通过活动有所收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参与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让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 篇四

小学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是生活美术教育。美术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一种生活学习,它应根植于生活,表现于生活,赞美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给生活以导向和启迪。让小学美术走进生活,不仅能够使学生在与实际生活密切结合的美术创造活动过程中,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启迪智慧,发展思维能力,增加想象力和创造力,加强对大脑的开发,从小培养学生对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使他们综合素质得到协调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在美术课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对事物缺乏兴趣,美术课堂中接触最多的是事物的照片、作品的图片,学生想象力减弱,技能跟不上,感受力也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艺术的美,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成就感、自尊的体验„„

(2)不能体会美术课的使用价值,很多学生会有这样的感觉,美术课就是画画课,它与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多数时候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不够紧密,只停留在完成美术作业上,只是把学到的知识变成绘画作品呈现在美术作业当中,却不能体会美术独特的实用价值。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不会应用。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针对所教的班级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经过这一段时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眼睛总是东看看西望望,对喜欢的东西盯住不放。针对孩子的这一特点,老师要经常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感知、去观察、去探索、去发现,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多做、多想、多问、多说,从各方面扩大学生的认识经验范围。我在教学中,开设写生课程教学,旨在引导孩子们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二、把生活带进美术课堂,在课堂中体会美

1、把生活中的文化资源引入美术课堂

《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用品、食品的包装袋上有非常精美的图案、文字设计,在教学中利用身边的文化资源补充课堂教学,是非常有益的尝试,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授手工课时,我从不规定学生带什么材料。而是让他们根据自己要做的手工去寻找,做手工的材料不是一定的,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去想象。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教育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会了学生对废弃物的利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在社会上是有用处的,能体会到学习的价值。

2.把生活化的场景带进美术课堂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如在上《小小食品店》一课时,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内容:布置食品店、写宣传语、卖泥塑食品,请一些小朋友上台推销“食品” 模仿生活情境再让学生去“买泥塑食品”,学生互相欣赏评价作品,然后将小花朵放在要买的泥塑作品上。看看谁的泥塑食品卖的最多,评出最佳设计师。通过这样的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参与了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与实践能力

3、把生活经验带入美术课堂

课堂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课堂应用意识的体现之一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课堂的角度,运用课堂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所以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以生活为切入口。如《花花绿绿的糖纸》一课,我从学生们平时选购糖入手,问他们平时都是怎么选择糖块的?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品牌、口味、色彩、包装„„然后扣住“美观”这个话题引出设计花花绿绿的糖纸制作要素,再引导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糖果、分析糖纸的形状、色彩。最后学生们用生活中的材料来制作糖果。生活经验让每位学生有言可发,有见可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把课堂带进自然,在自然中寻找美 自然是个美育的大课堂,万千美景,姹紫嫣红,怎能不引人入胜?在美术教学时,将课堂引入自然,“依靠直觉进行美术教育,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摆脱以往的一味掌握专业知识、临摹固定概念的画以及成人眼中的造型发展,轻松愉快的接受自然,从自然中自主地掌握知识。如在讲授《生命的甘露》一课时,让同学们去调查生活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如空气的恶化,水土的流失„„通过美术创作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的方法和途径。这样的练习,学生了解生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学习,培养了自主探究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与习惯,并与身边的大自然保持亲密的关系,对动植物富有爱心。适当的将美术课与大自然联系起来,让美术课堂亲近自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他们就能凭着直觉像大师那样作画。他们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提高认识,绘画水平就迅速得到提高。

四、运用美术,回归生活

1、从生活应用入手,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美术应用设计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凸显其实用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创意造型、色彩搭配、材料妙用等方法,对日常生活中的家居、服装、饰品等进行设计和改造,让美术设计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比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的装修设计,为家装设计出谋划策,“旧物改造“来为家装达到旧貌换新颜;利用自己的巧手设计制作装饰品来装扮生活、美化环境;精心搭配自己的日常穿着等等。教师还可以结合少先队活动,组织”创意手工大赛",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作品的平台。在教师启发、鼓励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生活设计的热情,诱发学生的创作冲动,更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体验到美术应用设计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2、从自然风光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去感应自然、观察自然,不仅有益于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述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亲近自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自主地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和有意识的创造美。比如面对蓝天、白云、山水、朝霞、落日以及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启发学生去发现这些环境美、自然美,认识、观察它们的造型、色彩等变化,并感受其瞬息变化所带来的自然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欲望。也可多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跟家人一起游览家乡、祖国各地的山山水水,并及时拍摄下美景。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大胆表现这些自然美景,激发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3.从生活情境入手,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孩子的绘画作品,大多反映孩子的生活,而且大部分的作品都有孩子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在完成日记的时候可以用绘画的形式来描绘、记叙,主张让孩子们画美术日记。童眼看世界,美术来表达。记日记除了写,还可以画,图画同样可以表达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感,而且比文字形式更有趣,更富有想象力,更具巧妙的表达力。

将美术应于生活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要培养学生持久的实践兴趣与创造热情,教师必须要善于引导,善于让美术活动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让小学美术教育回归生活的形式和途径很多,只要教师能从宏观上来理解美术教育的理念,通过教师在美术教学的形式和手段上不断探索和追求,那就会逐渐形成美术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特色,从而给现代小学美术教学带来一个生动活泼的欣喜局面。当然,让美术教育回归生活,并不是脱离美术新课程标准,脱离美术教材的一意孤行,而是在整理贯彻新课程标准中得一种返朴归真,让美术教学回归生活也并不是去冷落现存的美术教材,而是对现有的美术教材在教育过程中进行拓展和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美术新课程目标的各项要求,两者并不矛盾。

5.大学生课余生活调查研1 篇五

[摘要] 大学生活中有着充足的课余时间,然而,并非每位大学生都能处理好学习、生活。近日,针对大学生课余时间活动这个话题。了解我校同学的课余活动状况,我展开了对我校大一大二各专业的200名学生的调查我采取了任意抽样问卷调查,主要调查了大学生课余活动的内容。现在,结合一项专项调查结果,对我校学生课余活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 课余生活 质量 调查价值观生活方式

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属于大学生们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了。于是,我不禁要问:大学生们在课余时间都在做些什么?他们是如何点缀和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的?学习?工作?诳街?上网?……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营造一个活跃、向上、丰富的文化气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学生面临着来自校园内外的多重压力,课业负担繁重。同时,课余生活的质量也不断随之下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甚至造成学生的行为偏差。因此,增强大学生对课余生活的认识,控制课余生活的负面影响,提高大学生课余生活的质量尤为重要。如何充分利用自己四年的大学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技能,增长知识,修养身心,使自己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圆满的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课余活动内容取向概况

根据一项专项调查,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参加课余活动方面存在内容上的不同取向。在给出课余活动的12个选项之后,大学生作出了如下的选择。

体育锻炼 11% 校系活动和工作 13%聊天、社交 19%课余学习21%阅读课外书刊报纸 12.5%勤工助学 5%上网、打游戏 10%棋牌活动 4%睡懒觉 3%无所事事1% 其他 0.5%

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表现出有主次之分和多元化的特点。“课余学习”、“聊天、社交”、“阅读课外书刊报纸”、“体育锻炼”和“上网玩游戏”五项是大学课余时间参加的主要活动。而我校学生课余活动取向是以“课余学习”、“聊天、社交”、“体育锻炼”为主要活动。由于大学学习方式和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加之大学生活更加开放和丰富多彩,使得大学生的课余活动不再是传统的“三点一线”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的调查结论相比,“聊天、社交”成为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的第二位。我校学生也普遍承认用在这方面的时间不少。这表明,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对社会性价值观的认可程度正在提高。

二、大学课余生活取向表现出年级和性别上的差异

各年级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水平、对大学生的适应性以及学习任务不同,还有就是个人爱好上面的区别,在课余活动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专项调查表明,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的年级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各活动项目加权选择率的排序不同,“课余学习”被二、三年级学生排在第一位,被一年级学生排在第二位,而“聊天、社交”被一年级学生排在第一位,而在二、三年级学生那里却退居第三位;二是年级主导取向有差异,二、三年级的主导取向为“课业学习”,一年级的主导取向却是“聊天、社交”;三是各年级对“课业学习”、“聊天、社交”、“上网、打游戏”、“校系活动和工作”、“勤工助学”等五项的取向有明显的差异。而我校大一大二学生课余活动的主导取向普遍是“课业学习”,其次为“娱乐社交”。这反映了我校的学习气氛还是不错的。在与大一新生交谈中,我发现他们大部分对大学生活充满热情,积极参与各种社团、交际活动。在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紧紧抓住学习不放。反而大二学生经历了一年的大学生活后,感觉到那种当初汹涌澎湃的热情有所减弱。但许多学生称会更加抓紧学生称会更加抓紧学习,同时

也会积极参与一些有利于培养能力又有意义的校内外活动。

从整体看,我校大一大二学生在课余时间还是十分重视学习,特别是大一新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于我校刚刚入学的新生们,不熟悉大学学习的方式加上还保留着高中学习的状态,使他们主要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不允许自己落下。

一、前言

随着大学生独立意识增强、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逐渐增多,大学生对课余生活的时间安排与利用方面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研究大学生课余生活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找出产生大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因素,并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可行的解决大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对策,以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大学生课余生活的质量。

二、调查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江苏省某学院的100名在校的全日制的大专生进行了调查。其中,男生56人,女生44人,城市的学生31人,农村的学生69人,大一29人,大二39人,大三32人,机电工程系17人,材料工程系15人,化学工程系19人,环境工程系15人,管理工程系人18,信电工程系16人。

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以实现最终的分析与研究。

三、调查数据及分析

1.大学生课余生活的现状分析

这里所指的课余生活是指在课余时间里所做的各种活动。而课余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周一至周五从早九点到晚九点期间除去用于上课的时间所剩余的时间;另一部分是周末的全天时间。

(1)大学生课余时间及课余活动状况

①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裕

通过对所得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统计的100名大学生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的课余时间多在三到六小时,其人数为63人,比例占总人数的63%,而九小时以上的人数仅占5%。②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类型以娱乐主导为主

根据某种活动在课余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为标准,可简单地将大学生课余生活分为学习主导型、活动主导型、运动主导型、娱乐主导型等类型。在学生课余活动中选择率最高的是上网占89%,而和同学闲聊及打扑克、棋牌等也分别占55%和35%,这说明大学生课余生活类型是以娱乐主导为主。

(2)大学生对待课余时间的状况

学生对课余生活基本处于盲目状态,调查结果表明对课余时间认真安排的仅占12%,有一小部分会对课余时间稍做安排,而大部分的同学对于课余时间都基本不安排或随心所欲。

2.对比分析

(1)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对比分析

在大学生课余活动中做兼职或义工的人数很少,仅占15%,并且对于课余生活在“做兼职增加了社会经验”的影响的比例也很小,仅占16%。这就体现了大学生的课余活动脱离了社会,不利于大学生在技能和经验上的提高,也不利于大学生以后走向社会。

(2)产生大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之所以存在各种问题,之所以有上述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不仅与大学生自身因素有关,也与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及接触的人群等其他因素有直接关系。因此,分析造成大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因素就要从上述几方面入手:

①主观因素

产生大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主观因素是大学生自身。首先,在经历了多年的寒窗苦读之后,进入了大学,不仅升学的压力解除了,而且大学的学习压力小、空余时间多了、自由活动的空间也相对以前大了许多。因此,大学生就会放松自己,并对自己的课余生活没有一个合理的安排与利用,只是随心所欲的从事自己想做的事。其次,爱玩是每个大学生处于这一时期的天性,大学生是比较活跃的群体,喜欢接触新鲜的事物,再加之自控的能力较差,久而久之没有养成好的课余生活的习惯,以致于造成了课余生活对自身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②客观因素

第一,同辈群体。易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产生大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客观因素之一。如果说家庭是对一个人的社会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同辈群体对一个人的社会化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离开家庭来到学校,朝夕相处的是同学、室友,同龄人的相似性使他们彼此影响。由于大学生的交往关系是一种平等地位关系,在与同伴的接触中,如果发现某种举动是别人喜欢的,那么这种举动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强;而另一些举动是别人不喜欢的,就会减少这类行动的出现,由此调整自己的行为。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也是产生大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客观因素的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独生子女家庭较多,一些独生子女家长产生了“四过”(过分宠爱、过度保护、过多照顾、过高期望)和“四怕”(一怕孩子学坏、二怕孩子不成材、三怕孩子不孝顺、四怕孩子出意外)等倾向,而这些心理倾向往往就成了影响这一代大学生教育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这些孩子来到大学之后,一旦脱离了父母及家庭的约束之后,就会变得放任自流,生活和学习没有规律。

第三,学校及各种社团活动。由于学校及各种社团在大学生课余生活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是产生大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首先,学校对于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缺少关注及适当的引导,即使学校或社团组织了一些活动也是以宣传及创建校园文化为目标,但却忽视了学生的真实想法及要求,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学参与的主动性也不高,而且没有对学生的课余生活加以指导,帮助其分析和灌输正确的课余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使之能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积极的课余生活方式。其次,学校缺乏相应的娱乐设施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许正是因为这些课余生活场所的缺乏才导致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里无所事事,和同学闲聊、上网等。最后,学校缺少给学生提供接触社会、学习社会经验及技能的机会,使学生完全与社会隔离,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

四、调查结论

通过对皖西学院大学生课余生活的调查,从总体上对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及课余活动状况、大学生对待课余时间的状况以及课余生活对大学生的影响状况等课余生活状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时间的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及大学生在课余生 活上的主观想法与实际行动之间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通过上述的课余生活状况和对比分析发现目前大学生课余生活所存在一些诸如课余生活安排盲目、对课余生活的认识及评价不正确、课余生活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等问题,并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产生大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因素。总之,通过本次调查,反映出目前当代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的质量不高,无论是学生个人、还是学校都要高度的重视这一问题,及时从各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问题。

五.以下是我对调查结果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

(1)辅导员要加强课余生活指导

要想改变大学生目前的课余生活状况,解决大学生课余生活上的问题,首先就要从大学生自身入手,为使大学生成人、成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应研究社会与学

生的关系,关注社会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从多维度、多层面的角度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从理论准备入手,加强课余生活研究

要对学生的课余生活加以指导首先要有充分的理论准备。

(3)从学校及社团活动入手,开展丰富的课余生活学校要多支持和鼓励建立社团。

(4)从学校的设施设备入手,完善课余活动场所

学校除了对学生进行课余生活指导、开展丰富的课余生活之外,还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及设备的建设,尽可能为学生营造广阔的活动和娱乐空间。

(5)从大学生自身情况我们要树立良好的大学生活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远大的理想 从现在开始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庞桂美.闲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2]王雅林,黄鸿扬.闲暇社会学[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3]夏永华.大学生闲暇生活的道德教育[J].长沙大学学报, 2007,(04).[4]成功,莫可今.大学生课余生活状况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4).[5]王广红.理工科大学生课余生活状况及成因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

报,2002,(02).[6]杨建新.透视女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J].中国青年研究,2003,(09).[7]张凯.试论网络与大学生的课余生活[J].内江科技,2005,(03).[8]辛渐.聚焦大学生课余生活[N].大河报,2007-4.[9] 李艳秋关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6.美术生活化教学研 篇六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历史性变革。当前教育改革之最迫切的,是从各科的无限分裂走向新的融合,使各科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态关系。以美术课程为中心不断地与周边其它学科相互交融,特别注重综合性和人文性,能有效地传承文化,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陶冶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

然而以往美术教育在以下几个方面不适应素质教育:课程的综合性与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在教学中要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而不是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待美术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多地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组织课程内容,才会淡化学科中心,才会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才会努力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会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所以进行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特点及基本思路

(一)、研究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本课题的研究,要始终把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珠潜能与智力作为根本任务,重视学生的全面和谐展,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潜能和创新精神,不管是模式的构建,操作程序的设计,还是具体的干预措施,都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决不为课题而作脱离学生发展实际的形式上的研究。

2、主体性原则

新的操作模式或操作方法的形式与有效的运作,都有赖课题研究的操作者——教师与研究对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本行动研究将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作为实验变量与实验过程,并强调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参与实验操作中的创造性,以促进理性化的研究构想转化为有血有肉的教育实践。

3、过程性原则

本课题研究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的解决为一个循环,是从研究到实施的一个连续过程,需要科学地“走一步,看一步”。在研究过程中,使课题的研究与行动在实际过程中完全相互交织起来,在优化中发展,在发展中优化。

4、可推广性原则

研究过程中的新的认识,操作经验以及关于具体问题的解决,评价都要考虑到教学实际的需要,要有典型意义而已其有较强的推广价值。我们注重操作模式的构建和行动研究,更注得过程的优化,及时将这些研究成果加以总结、交流、推广。

“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摘自----《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广大一线美术教师展开了如何将美术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在此之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有语:“生活即教育。”让课本不再脱离生活实际,是我们广大教师当务之急的研究课题。现国内外踊现了许多关于此类课题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研究的特点

1、整体性与全面性

本课题是美术生活化教学研究。研究工作以课题领导小组为核心,研究工作紧密结合教学实践,发挥学校各方面活动的整体效度,达成集中实施实现整体推进的目标。

2、系统性与自主性

本课题以美术生活化教学为研究主题,自成体系,所有研究工作都将围绕研究主题展开。实验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特长,任教学科,学生基础等方面的不同,确定研究方法,使研究工作能在分工明确但相对宽松的情景下自主而有序地展开。

(三)、基本思路

1、在生活体验中把握新课标的脉搏

新课程中要求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在教学活动中,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体验生活,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竖立自信,张扬个性。

2、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体现生活化

新课标要求美术教学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生活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新课标也要求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3、关注生态式艺术教育带来的生机

生态式教育关心人的整体人格的形成,主张自我是人格的核心,强调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用生态式艺术教育理论来指导美术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显然也是一个我们值得关心的话题。生态式美育实施的主要方法是感受和体验:体验和感悟人生,体验和感悟生活,体验和感悟美的真谛,最终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所以说“感受生命、关爱生命、表现生命”应当是对儿童实施生态式美术教育的主旋律。自孩子一出生,就创设条件,让他们在充满爱的艺术氛围中成长。让孩子感受人间的关爱,感悟大自然的秩序,感受生命中的美,形成整体性的完美人格。

实验将利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书本、学生与社会、学生与生活之间的多种教育互动,形成一种互生互补和相互支持的有机生态式艺术教育组合,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感觉,人文素养和创造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高级生态智慧。

三、研究内容及目标

本课题旨在对新课程理念下学校美术教学生活化开发的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研究,采取联合开发的形式,探索小学美术生活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模式,教学结构和实施途径,力图促使学生在生态伦理观、心理健康、艺术素养、实用技艺、自然、生态、人文学科等方面综合基础上有所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文明、乐学、求美、创新”品质的人。同时通过研究,增强教师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形成学校特色。

主要内容:

(一)、关注生态,小学美术生活化校本课程开发途径的研究。

(二)、学生在关注生态,小学美术生活化校本课程开发学习中的生态、文化价值观、综合能力的培养研究。

(三)、关注生态,小学美术生活化校本课程开发原则研究。

(四)、关注生态,小学美术生活化及课程纲要、教材的编写研究。

(五)、通过关注生态,小学美术生活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形成学校特色研究。

(六)、关注生态,小学美术生活化课程在实施中教学结构的研究。

(七)、关注生态,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教学中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三大要素的优化组合。

四、实施步骤和方法

(一)、实施方法

7.浅谈美术教学的生活化策略 篇七

一美术课的课堂内容要生活化

艺术源于生活, 以生活为基调的作品才不会显得呆滞和空洞。在生活化美术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既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枯燥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又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美, 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比如, 在教学“颜色与心理学”课程中, 如果单纯地从名词定义上教学, 学生很容易产生反感, 对此, 笔者在课堂中找出两个身材大致相同的学生 (衣服颜色有所不同, 一个颜色偏深, 一个颜色偏浅) , 让他们站到讲台前, 仔细观察后, 同学们普遍认为穿深色衣服的同学比较瘦。又如, 笔者问学生:“在婚礼上为什么新娘要穿红色的衣服和鞋子呢?”学生都知道因为结婚是喜事, 所以要穿着喜庆, 笔者告诉学生这就是色彩心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从而引出课堂内容“色彩心理”激起学生的兴趣, 提高参与学习的激情, 使学生懂得同样一件事物, 颜色不同, 所带给人的感觉也不同。色彩是在客观上对人们的一种心理刺激。如黑色代表低调、高雅;白色代表信任、善良;灰色代表考究、沉稳等。不同颜色给人们的心理刺激也是不尽相同的。通过冷暖色的对比, 学生更能加深对色彩的理解。

二美术课教学环境要生活化

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周围资源鼓励学生在身边环境中寻找题材, 做生活的有心人。每名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 对同一件事物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教师应注重学生这一特性, 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在生活中形成敏锐的观察力, 如在“写生”教学中, 笔者组织学生到校园环境中去写生, 让学生仔细观察植物的形态和结构, 指导学生在写生过程中注重细节刻画, 让他们在户外写生中锻炼临摹和观察能力。在讲授中国古代书画时, 由于这节内容太抽象和专业化, 学生学起来很费劲。恰巧这几天正是沛县传统的“刘邦文化节”, 在大风歌广场举办名家书画展览, 笔者就带领学生一起去广场观赏。会展中的作品栩栩如生, 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他们一边赞赏着一边记笔记, 这样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笔者顺水推舟地引出中国书画的要素并谈了自己对书画创作的理解, 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领略中国古代书画的博大精深。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学生周围环境有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 把学校、家庭和社会联系起来, 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创作灵感。

三美术课的教学方式要生活化

美术课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可以弥补教学形式的单一性和呆板性。例如, 在《平面图形创意设计》教学中, 笔者将在网上收集的有关平面图形创意设计的图片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们, 其中一副用干枯的树叶纹理做出的鱼骨图片格外受学生关注。笔者问学生看到这幅图片后能联想到什么, 一位同学回答:“鱼吃树叶。”其他的学生哈哈大笑起来, 笔者告诉学生这幅图片干枯的树叶代表生活环境, 鱼的图形代表动物, 告诫我们如果再肆意破坏环境, 动植物迟早都会面临灭绝, 这是一幅很有意义的环保图片。这就把美术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感悟到了美术的社会意义。美术课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美, 例如, 在美术课堂联系语文中的诗词歌赋, 学生读诗文、品意境、画作品, 情还怕不油然而生?另外在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的特点上, 以学校的美术书画班为依托定期开展学生喜欢的美术活动, 激发了他们投身到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能力。

四美术课的课堂作业要生活化

美术课堂生活化是拓展美术学习的渠道, 使单调狭隘的课堂学习更为广阔和轻松, 课堂作业的生活化则是让学生的创造思维从课堂走向生活和社会。美术作业的布置可以通过学生亲身感知、主动观察、动手实践等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在布置《让画动起来》的课堂作业中, 笔者让学生利用周围生活环境中的物品创设来完成作业, 形式内容不限, 但要让画“动”起来。学生交头接耳地讨论起来, 思考如何做好课堂作业。再次上课时, 学生将上节课的作业拿出来展示。有的学生很有新意, 将作业画在鸡蛋上非常漂亮;有的将自己的创作画在叠扇上;有的学生做成剪纸, 形象生动, 创意非凡。通过将课堂作业生活化可以使课堂作业形式变得灵活多样, 让学生动手实践, 结合生活,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

总之, 美术教学应把美术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家庭联系起来, 注重美术课程与实践的结合, 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学习美术, 正确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 在生活中体会美的真谛。同时, 美术学科作为一门艺术学科, 更应走出传统的束缚, 把生活引入美术课堂教学, 让学生了解美术绘画不是苦思冥想而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使学生学会从周围环境和生活实践中寻找美, 发现美, 从而进一步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8.浅析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 篇八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化;审美

一、美术生活教学活动

小学的美术教育并不在于艺术的造诣,而是基本立足在培养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两个方面,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成长。美术教学活动就是促使学生参与生活并以生活为学习背景,拉近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的距离,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美术教学确实贴近生活。美术生活教学活动的开展目的在于关注学生以及周围生活的小学教育理念。

二、让生活走进教学

美术是一门生活的艺术,非常需要学生生活经验的沉淀,如果脱离了生活经验就丧失了原本应具备的色彩和魅力。故而美术教学应倡导学生走进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所需要的素材,并加以提炼成为作品本身。而教师也应熟悉生活,并根据教材学习需要去设计一个合理的研讨方案,促使生活场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以《买菜》这堂课为例,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安排学生在节假日等空闲时间去菜市场感受一些菜市场的沸反盈天。这样的经验比阅读书籍获取来得更为真实深刻,许多学生都主动与家长去菜市场采购。在课上的表现无论男生女生都打开了话匣子,使得课堂往往比平时局限在课本学习及欣赏图片要积极活跃得多。这时教师再适时提出“卖主一般如何装束?卖不同种类菜的人装束相同吗?有些怎样的语言动作?顾客如何讨价?……”等问题,再邀请学生上台演绎,绘画过程中学生的表述方式也比平时靠凭空想象要表现得更为丰富,会注意到更多的细节。这表明了只有让生活走进教学,脱离了“无源之水”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让学生从本质上喜欢上美术,激发其学习兴趣。

1.在情境中感受美

学生因为某些因素的限制不能自主去具有感受美术氛围的地方(博物馆、美术馆等)。停留在平面无奇的学习上,学生无法直观地感受到参与的快乐,而机械地学习会使得学生渐渐丧失学习兴趣,课堂的学习就难以收效。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弥补欠缺想象和生活经验的学生的最佳途径,这要求教师应钻研教材,挖掘美术绘画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感知美。譬如,在《中国青铜艺术》这一课上,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个Flash动画,也可以借助校微机教室参观“百度数字博物馆”,多方位、全面地观看青铜的结构和纹样等,并说一说青铜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内在蕴意。利用多种手段让学生能更细致地进行观察,也是教师借助美术媒介的一种方式。不断优化改善美术课堂的情境创设,这对于提高教学的成效有很大的帮助。

2.在评价中体验美

作品展示是检验成果的方式,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发表买菜经历时的感受,让师生共同评价,让学生给他人的作品提出一些可行建议,让学生阐述从优秀作品中所表现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以及表现的方式,是获取作品感染力和表现力的重要方式。而展示作品的行为重点在令学生知道生活中的许多场景都有着浓重的生活情趣,不要轻易错过身边的美好风景,这些风景是提供美术素材的重要创作来源。评价作品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理念和感受生活美好的重要方法。

三、发现生活中的美

美术教学尽管是在课堂上开展的,但教师应善于打破教学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脱离以往将教学与生活分离的上课模式,将生活实践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美术就是生活的认知,将美术教学尽可能的生活化。因为美术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生活的多姿多彩,才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创作灵感并提高其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章新.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探微[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01).

[2]支文渊.如何实现美术教学生活化[J].新课程:下,2011(07).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

上一篇:这事真让我后悔作文下一篇:职业素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