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动态生成(精选7篇)
1.高中历史教学动态生成 篇一
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动态生成
内容提要:本论题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认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动态生成的本质特征,结合典型的教学案例探究阅读教学动态生成的实施策略和实现途径。旨在通过研究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思考,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获得成功,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以全新的视角走进我们的课堂,人本思想的教育理念,前沿而全新的教育理论,自由活泼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启了一片教育新天地。当我们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重新审视当前课堂教学时,也深刻认识到促进教学动态生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动态生成”的含义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概念,它是指在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或观点为契机,合理地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思考,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获得成功。
“动态生成”教学观念要求教师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学生,而要着眼于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成长,站在人生发展的制高点对其动态生成进行智慧的选择和高超的把握。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机械地按原先设定的一种思路进行教学,而是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能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二、“动态生成”的切入点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动态、多元化的对话和交流,真实的课堂不会是预设不折不扣的执行和再现,而是充满变数的生成。捕捉生成的切入点很多,诸如以下几种:
(一)文本的意义空白点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发现文本的空白,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二)学生的质疑
“学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课本质疑。面对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要因势利导,巧妙化解,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三)学生有价值的错误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生成性”教学,不但要求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放过一处细小的但又有很大教学价值的“错误”,并立即把它作为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及时地转化为一个随机生成的教学环节。惟其如此,才会逐渐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
(四)学生独特的思考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地、耐心地俯下身来倾听,倾听来自各个角落的声音,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尽兴地表达见解、展示才华,让个性化的阅读真正“生成”。
三、“动态生成”的实现途径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在动态生成中充满生命的活力,然而要激发、捕捉和运用课堂上有价值的信息,使之成为生成性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对教学有充分的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
首先,要求教师具备以下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素质:
(一)充分尊重、相信学生
这是一切的前提。教师只有以尊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相信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生命潜能的人,才会真正用心、精心地去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展示、交流、研讨、探究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反之,任何肤浅的“做秀”,都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生成”。
(二)适时引导、褒扬学生
新课程倡导生成,并不是片面的追求生成,不是漫无目的、脱离“文本”的生成,更不是一种什么都对“舍本求末” 的生成。教师作为生成教学的“引领者”,还应把握好动态生成的目标原则、文本原则和价值原则。在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体验的同时,为了避免学生发生认识上的偏差,形成错误的价值观,教师要相机引导,提升“生成”的价值,让课堂在生成中真正精彩起来。
还需注意的是,无论何时何地,对于任何学生的任何一次新的发现、有益的探究,教师都要发自内心地对这种精神给予鼓励和赞扬,并努力在班中树立敢于发现、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敢于超越的学风。
(三)深钻教材,海纳百川
特级教师钱梦龙谈他的备课方法时说:“每次备课,我总要把课文一遍一遍地读,反反复复地想。有的课文语言优美,声情并茂;有的课文说理严密,逻辑性强。我就采取不同的读法来评析、鉴赏、品味,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读出了心得,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由于这些心得都来自亲身的阅读体会,课文也早烂熟于心,因此教学中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还不时带点激情。”可见,备课是教师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后的创造性工作,它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当然,教师要在课堂上应对自如,还必须拥有丰富的背景资源。一堂优秀的教学设计背后往往有丰富的背景资料作支撑。所以,教师要有储备意识,不断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养。有人问一位特级教师:“您备这节课花了多长时间?”这位教师回答:“备课只有一个晚上,但我准备了一辈子。”可以说,一堂精彩的课,就是教师海纳百川的结果,只有教师的桶里装满了“活水”,才能让学生取之不尽。
(四)随机应变,推波助澜
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孕育着创造,蕴藏着生成。这就要求教师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教师要练就敏锐、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并能灵活、机智、巧妙地处理课堂生成的真本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个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
其次,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奠基
“预设”是教师对教学的总体设计和达成结果的预测,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
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预设的主体是教师。“生成”是建构与生长,是师生与具体的教育情景发生交互作用,是师生、生生之间交往和对话中出现的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情况、新问题。生成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本质是一种探究。
预设与生成不是一组矛盾,成功的课堂应该是二者的有机统一。预设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生成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发展。可以这样说,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动态的生成。教师在预案中要巧妙地设计“生成点”,促进课堂有效的生成。
很多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生成资源看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劲,其实又何尝不是潜心钻研的结果!浙江省特级教师金明东老师在执教《鸬鹚》一课时,如果没有对“抹”字独特感悟和精心预设,学生怎会有“抹出幸福生活”的创造性思维?李海达老师如果没有对《鸟的天堂》中树与鸟互为依存的关系的深入理解,也不会有学生对鸟和树的关系的精辟的辩论。生成缘于预设,但要使生成精彩起来,又不能拘泥于预设。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二)加强交往,在对话中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强调交往双方要“敞开与接纳”,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精神的高度融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过程。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新的思想和言语。
教学《小珊迪》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我明明不要火柴,为什么还买了孩子的火柴?”老师设计的意图只是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寻答案,没有料到有个小学生能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这件事,非常感动,马上说:“我们都爱惜自己的生命。我们也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尊重、善待他人,珍爱所有的生命。”我们看到,正是这种平等的对话成就了有价值的生成。
(三)留有思考空间,在自主感悟中生成
就像一幅好画要“留白”一样,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不能满堂灌,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感悟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的思想鲜活起来,自主地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在与文本的碰撞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荷花》一文写道“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教师让学生想象荷花会有哪些姿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出:亭亭玉立、随风舞动、含羞低头、翘首期盼„„教师再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如果你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你会听到、看到、想到些什么?”让学生走进文本自由充分的想象,从而达到深化课文内容的目的。
再以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大赛中《军神》一课为例,在理解“手术中一声不吭”这一部分时,师生之间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
师:疼痛在加剧,但他始终忍着,一声不吭。手术三个多小时,病人始终是一声不吭。什么是“一声不吭”。
学生:不出声,一句话都不说,一点声音也没有。
老师:三个小时的手术在拒绝使用麻醉的情况下,要把息肉一刀刀割掉,难道他就不疼吗?带着感受读一读这段话。
学生:读
老师:会读书的读到一个句子就会浮现出很多情节,假如我们就站在手术台旁,闭着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手术台上哪些情景?第一刀割下去,第二刀,第三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他咬紧牙关/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痛上加痛,更疼更痛„„
老师:当我们眼前看到这些情景的时候,你的耳边仿佛又听到了哪些声音?
学生:器械碰撞/沃克的汗滴下来的声音/咬紧牙关的声音/咯吱咯吱的声音/白垫单被抓破的声音。
老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你内心有什么感受?
学生:坚强/勇敢/什么痛苦都能忍受„„
老师:正如沃克医生所说,他就是一块 学生:会说话的钢板 老师:他就是一个 学生:真正的男子汉
老师: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段话„„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刘伯承在手术过程中忍受着剧烈的疼痛,从心底体会出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具有钢铁般的意志。
(四)创设情景,在体验中生成
语文课要有人情味,这是语文课的人文性和情感因素决定的。编入语文课本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产物。事实上,任何一篇传世之作,无不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凝聚。因此,在语文课上教师必须不断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山东徐慧颖老师讲授的三年级的《给予树》(片断)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师: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啊!在圣诞节的前夕,她一无所有。(此时舒缓的音乐起)如果现在你就是金吉娅,当你来到商场,走到了这棵挂满了心愿卡的给予树下的时候,小女孩的心愿卡深深地吸引了你,(冲着一个学生说)来,金吉娅(把这个孩子引领到前面,让这个学生摘下挂在给予树上的心愿卡),读读小女孩写了什么?
生读:快乐的圣诞节又到了,可是我总想哭,我一直盼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我要做她的妈妈,不让她孤单,请好心人帮我实现这个愿望吧!
师:哦,小女孩是在盼望一个洋娃娃啊,白天,她一个人孤零零的时候,一直盼望着;晚上,她面对黑漆漆的屋子,也一直盼望着;甚至连作梦啊,小女孩都在想着洋娃娃。金吉娅,(对拿心愿卡的学生说)看完小女孩的心愿卡,你的心里想些什么?
生:我一定要帮她实现这个愿望。
老师接连问几个学生:那你呢?你呢?你呢? 众口一声:我要帮助她。
师:可是,金吉娅,这是妈妈辛辛苦苦攒下的钱,是让你帮哥哥姐姐实现愿望的。你确定要给素不相识的小女孩吗?你想清楚了吗?
学生纷纷坚定地说:确定!想清楚了!我要帮她买到洋娃娃。(学生此时好像把自己真的当成了金吉娅。)
师:再带着理解读这句话。金吉娅送给小女孩的仅仅是一个洋娃娃吗?她还送给小女孩什么?你说,你说,你说„„
生1:仁爱
生2:关爱
生3:温暖、同情
生4:关怀、体贴
生5:真诚的心
师:是的,送给她真诚的心,送给她希望,生活的希望,多么善良的孩子!我感受到了她的,也感受到你们的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徐老师讲得非常投入,此时,不仅听课学生融入了课文的情境,全场听课教师也被这真挚的情谊深深打动。徐老师抓住重点句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引起学生与金吉娅的共鸣,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以净化。
(五)拓展延伸文本,在积累内化中生成
开放的语文课堂给了我们学习的开放空间,它所延伸的领域十分可观。我们可以在适度延伸的领域中寻找生成点。
教学《风姑娘送信》时,学生不光对课文内容感兴趣,还迫不及待地设想其他动物收到风姑娘的信时会有什么表现,还得意洋洋地进行表演,乃至说到自己也收到了风姑娘的信的心情。尽管学生的欲罢不能使课文不能在一教时中完成,但我们相信学生的收获肯定不会少。
学习了《长城》一文,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赞叹不已,教师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到网上搜集资料,开一次“神奇伟大的古代建筑”的介绍交流会。学生搜集的资料从国内到国外:有的介绍了“阿房宫”,谈到了秦始皇的残暴;有的介绍了“圆明园”,谈到了八国联军的罪恶;还有的谈到了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艾菲尔铁塔”„„学生在独立寻找资料、选择资料、分析资料、独立阅读思考的过程中,必定融合进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并产生了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不仅拓展了课程资源,还为学生把握文本、学习语文、认识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大语文背景,学生在搜集、积累中不断内化、生成。
实现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既是思想观念问题,也是方法策略问题。只要我们从心底认可、尊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把它当作是宝贵的课堂教育资源,当作灌注出无边春色的“源头活水”,那么就一定能让我们的小语课堂充满绚烂的生命情趣与浓郁的春天气息。只要我们充分地相信学生,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的空间,学生定会如鱼得水,其主动性、创造性定能最大能量的发挥,进而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的课堂也势必会愈发精彩迷人,我们和我们的学生也必将会饱享教育的幸福!
2.高中历史教学动态生成 篇二
一、要精心地预设生成、弹性地设计教案, 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
课堂的生成不是随意能产生的,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教师课前除了要自觉预计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 还有目标的设计不能过分偏向认知目标, 应更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要形成“弹性化”方案, 从而给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足自主、自由思考的空间。精心预设离不开弹性的设计。
1. 空间可以伸缩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专题性的教学体系, 不苛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不求面面俱到, 从而扩大了学习的空间,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地伸缩学习空间也无妨。这在高一新课程教学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浙江省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
2. 目标可以升降
所谓目标的升降, 指的是在课堂推进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 条件的变化随机采取应对措施,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 促进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这是因为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 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 既不是由教师单方面决定的, 又不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因此, 当授课的班级学生水平不同, 授课中感觉学生的认知水平超出或没达到我的预设时, 我都会及时调整一下教学目标, 把目标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因为我认为从教学的目标来看, 课堂教学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
3. 环节可以增补
课堂千变万化, 有着较强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学生一旦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教师就要做出灵活的反应, 适当增补教学环节。假如因为这个而延迟了教学进度, 又有何妨呢?再怎么样也比不上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吧。
二、要善于倾听、平等对话、宽容地接纳, 还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
假如教学课堂像军营, 强调铁的纪律, 正襟危坐, 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教师不苟言笑、一脸的严肃, 讨厌学生的超前插话, 不允许交头接耳, 不允许与老师争辩等等, 这样的课堂教学绝对是无法生成的。所以一定要还课堂自由度, 努力营造善于倾听、平等对话、宽容接纳的氛围。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以发自内心的热情去容忍、接受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让学生服下宽容这颗的“定心丸”, 不怕错误, 大胆展示, 真情告白, 张扬个性, 这样课堂的动态生成也就呼之欲出了。宽容是课堂生成的“保护伞”。
三、教师要理性地认识, 机智地筛选生成, 做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
历史教学经常会用到一些人物图片, 例如朱元璋、武则天、康熙、周恩来等人物, 每当这时学生总喜欢对图片中的人物外表评论一番并问一些他们的私人生活问题之类的, 面对此景此情你打算怎么办?我想我们教师应该理性认识机智筛选, 做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在教学实践中, 有的教师一味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 在教学过程中让教围着学转, 一切跟着学走, 学生想学什么就教什么, 学生想怎样学就怎样教, 结果一堂课像一盘散沙, 课堂纪律松散,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下降。热热闹闹的生成场面, 不过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对话;貌似创新的生成结果, 其实已经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清楚地看到不是所有课堂出现的问题都对学生的学习有价值,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在课堂里解决。
3.初中历史动态生成性教学探议 篇三
【关键词】初中历史 动态生成 教学探议
初中历史课的教学长期以来都侧重于灌输教材知识,而轻视或者忽视教学中能力和生成性知识的提升,使得历史课的精彩程度大打折扣。因此,本文借鉴前人对于动态生成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初中历史课的一些学科特征,对初中历史课的动态生成型教学进行了探议。
一、动态生成性教学简析
在《教育心理学》中曾经提到:作为“有效使用”学习策略的一项重要原则,生成性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学习策略来重新加工学习材料,从而产生某些新东西。将这种“动态生成”与教学结合后,“生成教学”这种新的教学形态就产生了。其也被称为“动态生成性教学”或者“生成式教学”。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性教学是通过教育者对学生感兴趣和有需要的事物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不断地调整活动,最终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目标的教学发展过程。它是一个由师生共同学习和建构的,认知自己、他人乃至整个世界的动态过程。其追求的是多元、动态、开放、互动的教学形式。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性的优化方法
随着新课改,在教学目标观、教学价值观、教学资源观、教学过程观以及教学评价观等方面,课堂教学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并且这也对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下文通过与具体的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一些优化办法,期望能为优化初中历史课堂的动态生成性的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
(一)教师应该树立“动态生成”的教育观
课堂教学要实现动态生成,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的课程知识观、资源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首先,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师生关系,这能为“动态生成”中民主氛围的生成起到积极作用。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消极、被动的接受者不是学生的身份,学生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教学,与教师共同体验教学,并且注重学生完成自身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如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平等互动,学生没有在课堂中展现大胆创意和言论,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积极评价,这种教学是缺乏生命和活力的教学。并且,教师要学会用多元的连续性思维而非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来思考。也就是说,为保证课堂上的生成是持续的,在教学中教师看待学生的方式应该是多元思维的,而不能只用简单的“是、非、好、坏”来评判学生的学习表现。
(二)以弹性预设开启初中历史的动态生成
作为教学的两个方面,预设和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同时,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成缺乏预设是盲目的,而预设缺乏生成往往是低效的。新课程教学认为弹性预设是非常必要的,并倡导补位“过程生成”。初中历史课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营造一个动態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设计是为动态生成而设计,并尽可能将教学的生成控制在预设范围内。
以初中历史中的《洋务运动》为例。这一课预设的教学目标包括:①学生能够列出在洋务运动创办的主要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并熟知洋务运动对历史的影响;②学生能够说出洋务运动中主要的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创办者、创办背景以及运营情况,并阐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这样的教学目标明确了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以及能否达到预设程度的要求和规范。并且,案例中教学目标设计陈述的对象不是教师,而是学生;行为动词描述的不是对于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而是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检测的对象不是教师具体完成的教学任务,而是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这样设计教学活动的方法和路径,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以及整体素质的全面均衡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
(三)以情境建构充满生命力的初中历史教学
在原有水平上止步不前,或者比个体的现有水平还高很多,都不是教育应有的水平,教育应该是稍稍高于原有水平。这也就提示历史教师在每节课都要找出最佳教育时机和最恰当的切入口,直接激发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辩证性地思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催化动态生成。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其他学科,联系学科内部知识是在建构动态生成的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时必须注重的。
在讲美国南北战争这一课时,一位教师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林肯为人宽厚、温和、谦逊、仁慈,可是他当选总统却成为一场残酷战争的导火线,这是为什么?这场悲剧的战争能不能避免呢?为什么林肯赢得战争胜利,自己最终却被刺身亡?在这个案例中,通过设置这个对比鲜明的情境,教师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自觉到课本中去寻找答案。由此可见,在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创设情境,通过巧妙问题、导入情境,提问以及总结,能使教学充满生命力,也不至于陷入到程序化的圈套。
三、小结
4.高中历史教学动态生成 篇四
涟水圣特外国语学校 徐敏
内容摘要:教学是一种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教学预设是课前所作的准备,生成却是发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于教学现场及教学情景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而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体现,因此,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而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努力形成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主动
生动
活动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新课程所要求的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遵从总的新课程理念,《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要有新的变化,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体现趣味性、体验性、应用性,使课堂真正地动起来、活起来。
一、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外在的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表现为学习兴趣。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源泉。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源于文化生活,脱离实际生活的语言是不存在的。枯燥单调的课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为学生创设英语氛围,学生的情绪为周围所感染,英语才会绽放出它的魅力。
每堂课的开始部分,我通常安排一些能让学生活动起来的Warming-up exercises:比如开火车数数,轮到的同学要站起来大声说出自己要数的数;或者边唱歌边配上动作,还可以边读绕口令边击掌,这些方法都能很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10分钟中拉回课堂上来,《新课程标准版(实验本)》教材中,很多歌曲和绕口令都是这方面很好的素材。更值得一提的是,该教材教师用书中为我们提供的游戏Simon says是Warming-up exercises中效果最突出、学生百玩不厌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每次游戏结束时获胜的学生都会为自己的成功欢呼,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A good beginning is a half done.”,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它只是a half。在接下来的教学时间里,如果总让学生坐着听说,坐着读写,很容易出现学习效果降低的死角,也会有一部分,而且越来越多的学生会觉得枯燥而开始走神。要使课堂上的小主人们积极地投入到每一个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我同样也采用了“全身运动教学法”(TPR)引发学生兴趣,运用游戏活动稳定学生兴趣,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兴趣,创设情景发展学生兴趣,使枯燥单调的学习变得更为有趣。例如:在单词教学中,学生们会读了以后,通常是开火车检查读音。这时候,我让学生们发挥小主人公精神,自己选择开火车的方向。往左往右,或者往前往后,然后这列“火车”依次读出单词。这样一来,学生们每次都会因为争着想当the head of the train(火车头)而努力地读准、读好每一个单词。在教完本节课的新单词进行巩固或复习时,让学生认读所有单词,这时的认读是起立大声读出;也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小图片,边读边出示卡片;还可以听口令做动作,Paint yellow/red/green„。这些做法都能让学生身心得到活动,避免了机械操练,单词也在无意注意中记了下来。
学习者参与自己的学习目标的实现,积极发展各自的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体现。
二、以情景引导思维,设计“任务型”活动注重体验性。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交际过程是借助情境来实现的。“情境”不仅指实际生活情境景,还包括模拟交际情景、表演情景、直观教具情景、想象情景等。小学生好表现爱表演,表现欲强、很少害羞,情境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最有效手段,还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积极参与的好方法。
会话教学中将学生的“动”融于具体情境中,在情境教学中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首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打破呆板的“井田式”座位顺序,把学生的座位安排成各种很随意的排列方式,几人一组,就好像课间在聊天、游戏一样,这样可减轻学生的紧张拘束感,也为他们创设了比较真实的生活情景。
情景表演最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为了表演成功,他们会很积极而精心地设计出表演内容,更会细心地把准备好的内容展现出来。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内容已嵌入学生的脑子里。例如学习了见面打招呼,互相介绍的句子后,引导学生模拟真实的生活情景,在课堂上表演出来,从Hello!Nice to meet you!到Bye--bye.See you .从姓名What’s your name?到年龄How old are you?亦或其它的问题,老师都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预订的教学目标进行情景表演。除了真人表演的对话,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玩具、木偶等自己喜欢的物品来表演木偶戏,自己帮配音,这样效果也很好。因为充当配音小演员及造型可爱的小玩具同样是孩子们喜欢的事与物,学生们在说说笑笑、玩玩跳跳中,既感到轻松愉快,又达到了“动手又动脑”的目的。
因此教师可以按照教学计划把每节课学生所要学的内容设计成真实有意义的“任务型”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创造意识,自始至终引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围绕任务目标学习新的语言知识,从而达到目标,感受成功。
三、以游戏激励思维,注重语言的应用性。
英语的获得是交际活动的结果,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进行交际。利用游戏比赛将所学语言输出,这也是交际应用的过程。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将游戏引入课堂,能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课堂形式。根据学生爱玩、好胜心强的天性,将整个课堂设计为不同的竞技场,把游戏转变成比赛,让他们在这些表现舞台上尽情施展自己闪光的一面。比赛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以应用。组织教学中,通过比赛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集中到课堂上来;操练时,比赛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复习时,比赛使学生不会觉得老师是在简单重复。我在复习课中复习数字时,要求学生们能够流利地数出学过的数字,我安排了“数字擂台赛”。挑选一位同学当擂主,快速地读出这些数字,记下他所需的时间,然后其他的同学可以向他挑战。战胜擂主的就成为新擂主,名字被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为了不使部分掌握得不是很好的同学失去信心,我在这部分学生中也设立一个擂主。两个擂主,随你挑战。比赛中的激烈竞争,使学生都积极地把数字牢牢地掌握下来。语言得到应用,知识牢固掌握,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互动交流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而有个性的学习。“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苦读精神固然值得借鉴,但现在我们提倡的是用轻松愉快的教学方法,去迎合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我们有责任让每个孩子都在其乐无穷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实现新课程的使命:学生生动活泼、充分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2版
5.高中历史教学动态生成 篇五
上海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程红兵
听课时间:20xx年12月9日
听课地点:上海市宝山实验学校
背景介绍:笔者参加了由上海市教研室组织的“语文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主题教研活动。上午先后听取了三位老师的三堂课,下午进行研讨交流。
甲老师是一个教龄5―6年的教师,课上得不错。特别是让学生读的第一个场景,音乐响起,教师说:当……,音乐没有停;学生说:当……,音乐没有停;……气氛渲染得特别好。遗憾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留给学生多少弹性空间,分析作品的过程中常常有贴标签式的鉴赏,没有质疑,没有追问。
乙老师的课让学生提出了10个问题,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将这些问题弃之一边,不闻不问,这等于把孩子们耍了一下。学生就是课程资源,学生所提的10个问题,有4个指向“侍者”,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侍者”,去分析,去讨论,这就是基于学生的教学。
教师的提问以及预先设计的答案要周延,如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音乐家们会如此镇定?学生的回答是:因为他们热爱音乐。显然,这个答案不能让教师满意。教师追问:热爱音乐的人都会镇定吗?这个追问是可以的,但是后面教师自己的答案却值得商榷,教师的答案是:因为他们所热爱的东西有超过生命的,因为他们的爱达到了一定境界。这种反证法太抽象了,不能让学生理解信服。
丙老师的课,课前对学生心里的调节做得很好,学生很快入境。开头很大气,让学生读标题,从中获取相关信息:时间、地点、事件。课的最后环节,教师设问:感动的最高奖颁给谁?学生答:老船长。教师说:那么请大家给老船长写一个颁奖词。这个要求有问题,文章本来写的就是群像,是为男女两位主人翁设置的背景,群像重在共性,教师还要在群像中选一个最佳的,毫无必要,脱离了文章实际。
本次活动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主题教研,但是三位执教者在这一点上恰恰没有做好。
甲老师是因为预设的答案太多,因此难以生成,从教师口中背诵出诗一般的优美答案,就决定了这堂课上学生不可能生成什么东西,因为教师不断地试图启发学生往预先设计好的标准答案上靠,结果就无法生成。
乙老师的课是教师预设的问题太多、太具体,难以生成,很多问题要求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知道,凡能异口同声回答的问题都不是真问题,无法生成什么精彩的东西。
丙老师的课都是教师设问,没有学生提问,而且教师所设计的问题都是肯定性解读,没有任何质疑,所以也难以生成。教师完全掌控教学进程,课是全预设的,不开放,无法生成。要开放,要留白,才能生成,提问要有张力。
这次活动的组织者所选的课文是非常适合本次语文教学活动“动态生成”的.主题的,课文选自好菜坞的电影大片,不是文学经典,是一部人工痕迹很深的作品,是斧凿之作。但它是适学之文,是适合初中学生学习的作品,如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学生还是能够辨识出来的,这是这堂课开放的基础,是让学生生成的先决条件。
课文选择了三种人:音乐家、老爵士、老船长,既突出身份不同一般,又突出在这一人群中的身份不一般。不一般的人,才有不一般的修养,所以在危难时刻显示出特殊的精神。写的是群像,因此毫无疑问要突出人物之间的共性――在不平常的时空下,表现如常的行为,体现出不平常的意义――面对死亡,展现人的镇静、人的从容、人的如常,体现人的尊严。但是共性太多,文学就缺乏美感了,于是作者想方设法要写出三者的不同:音乐家用艺术传递精神:老爵士用外貌展现贵族的气质:老船长以殉船体现职业操守。写法上尽量变化不同的手法:写音乐家更多的是写动作;写老爵士更多的是写外貌;写老船长更多的是写心理。又比如,同样是用环境衬托,写音乐家、写老船长都用人来衬托,但是写音乐家是用周围人的慌乱来衬托,是虚写,写老爵士是用“侍者”来衬托,是实写,而写老船长则是用物来衬托,用海水来衬托,同中有异。这都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笔者的建议是,教师只需要让学生充分阅读,然后提出学习建议:阅读课文后,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去充分地感知,充分地讨论。
主持人语:
肖培东老师提出的“徘徊”、“突围”,其实就是主张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我的理解是,“徘徊”就是学生学习任务有难度,学习过程有曲折,学习行为有尝试、有挫折、有调整;“突围”就是通过尝试、调整,使学习活动走出困境和疑难,使教学任务在比较艰辛的努力中完成,并使学生获得新的认知。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徘徊”中“突围”呢?
6.高中英语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初探 篇六
陶行知先生在1919年发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说:“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 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 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 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 教固不成为教, 学也不成为学。”“因此, 教学做是合一的。”陶行知先生倡导把原先的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革除灌输死知识的旧方法, 强调教学做合一, 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共同实践, “再创造”“生活性”课堂。
“动态生成性教学”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和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体现和发展。它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课堂情境对预定的教学进程、策略、方法等进行及时调整以使学生的生命和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和发挥的、尊重学生主体作用并使学生主动和积极参与的教学过程。
二、高中英语课堂中“动态生成”的实践
教学活动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 精心的预设是上好课的基础, 也是动态生成的起点。“预设”为“生成”做准备, “生成”是“预设”的终极目标。实现动态生成, 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精心预设;二是抓住动态生成的时机, 使互动最大化, 使学生主动性发挥最大化。
(一) 精心预设, 为“生成”做准备
1. 认真钻研教材。
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6 Unit 1Art, 第二课时阅读导学案预设“Lead in (导入) ”“1.Brain Storm (头脑风暴, 集体研讨) Question:Can you list some forms of art?Answer:painting, dance, opera, literature, music, photography, paper cut, etc.”。此预设使大脑开阔, 其答案用图片导读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
2. 全面了解学生。
该导学案预设“Lead in (导入) ”“2.Show typical pictures (展示典型图片) ”, 增加了课本中没有的内容, 如齐白石和徐悲鸿的作品图片, 看看学生对本国著名画家的了解程度。
3. 及时调整“预设”, 为“生成”创造条件。
该导学案增加了导入时间, 如“Lead in (导入) ”中“3.Read the passage as quickly as you can and get a general idea of the passage.由原来的5分钟增加到7分钟, 这样给学生更多的时间阅读, 以便导入更多的信息, 为“生成”创造条件。
(二) 极力发挥课堂的动态生成性
在教学中, 预设是必要的, 但归根结底, “预设”要为“生成”服务, 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的动态生成性为最终目标。
1. 动态生成性课堂给教学赋予了“生命性”和“生活性”。
该导学案预设“二、Output (输出) 4.Fill in the chart”, 改进书本上原有的表格, 师生互动共同形成新的表格, 充分体现了动态生成性。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加上教师的评价, 便于学生自我检验, 师生及生生合作、交流对话、心灵碰撞,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成为课堂主人, 强化课堂动态变化的本质, 进一步落实了生本教育理念。
2. 动态生成性课堂把教师作为了客体。
该导学案预设“二、Output (输出) 4.Fill in the chart (4) Ask a student the time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forth period和Teacher Evaluate”, 教师作为动态生成的客体, 充当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生成的催化剂, 让学生作为动态生成的主体, 充分发挥主动性, 自我总结出本文阐述的西方文化艺术的四个阶段及其艺术家和代表作, 促使课堂教学向深、广、远、未知方向挺进。
3. 动态生成性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标。
该导学案预设“二、Output (输出) 5.The further comprehending (加深理解) ”, 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对三个极具创造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展开讨论:
(1) 什么影响了艺术的发展?
(2)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 艺术绘画会消失吗?
(3) 在这四种绘画中, 你喜欢用哪一种风格的绘画装饰你的床头?
这种讨论有利于调动学生大胆思考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充分体现了根据学生实际和课堂背景对预定的教学不断进行调整, 使学生的生命个性充分张扬和发挥, 知识层次获得更好的创新发展。
4. 强化学生生命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经历“再创造”。
该导学案在最后设定看图听音乐, 与其说是个预设, 倒不如说是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 引导学生经历“再创造”过程。音乐和绘画的完美结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水平, 使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开发创新,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满足学生探求的欲望, 展现课堂发挥的生成性和课下拓展的再造性。
三、研究成效
通过动态生成性课堂实践, 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深入探究课堂问题, 抓住时机促成动态生成, 充当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生成的催化剂, 主动构建“动态生成性”教学课堂,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使教学成为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生命发展的历程。
通过动态生成性课堂实践, 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使生命个性充分张扬和发挥, 知识层次获得更好的创新发展,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研究是我们提高课堂教学的源泉, 教育工作者要师陶研陶, 深刻领会像陶行知、叶澜等教育家的教育理论, 不懈地学习和努力, 不断地追求和探究。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究和挖掘先进理论的真谛, 强化教师的“催化剂”作用, 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适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注重提升, 推进动态生成性课堂高层互动。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 课堂效果经常出现达不到预设目标的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只注重了“静态教案的预设”, 而忽视了“动态学案的生成”。本文通过探究高中英语课堂的动态生成性, 提供引发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途径、策略和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英语课堂,动态生成,生成性初探
参考文献
[1]边守正.陶行知选集, 2010.
7.高中英语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初探 篇七
关键词:英语课堂 动态生成 生成性初探
一、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
陶行知先生在1919年发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陶行知先生倡导把原先的教授法改为教学法,革除灌输死知识的旧方法,强调教学做合一,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共同实践,“再创造”“生活性”课堂。
“动态生成性教学”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和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体现和发展。它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课堂情境对预定的教学进程、策略、方法等进行及时调整以使学生的生命和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和发挥的、尊重学生主体作用并使学生主动和积极参与的教学过程。
二、高中英语课堂中“动态生成”的实践
教学活动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精心的预设是上好课的基础,也是动态生成的起点。“预设”为“生成”做准备,“生成”是“预设”的终极目标。实现动态生成,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精心预设;二是抓住动态生成的时机,使互动最大化,使学生主动性发挥最大化。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做准备
1.认真钻研教材。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6 Unit 1Art,第二课时阅读导学案预设“Lead in(导入)”“1.Brain Storm (头脑风暴,集体研讨) Question:Can you list some forms of art? Answer:painting,dance,opera,literature,music,photography,paper cut,etc.”。此预设使大脑开阔,其答案用图片导读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
2.全面了解学生。该导学案预设“Lead in(导入)”“2.Show typical pictures(展示典型图片)”,增加了课本中没有的内容,如齐白石和徐悲鸿的作品图片,看看学生对本国著名画家的了解程度。
3.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创造条件。该导学案增加了导入时间,如“Lead in(导入)”中“3.Read the passage as quickly as you can and get a general idea of the passage.由原来的5分钟增加到7分钟,这样给学生更多的时间阅读,以便导入更多的信息,为“生成”创造条件。
(二)极力发挥课堂的动态生成性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归根结底,“预设”要为“生成”服务,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的动态生成性为最终目标。
1.动态生成性课堂给教学赋予了“生命性”和“生活性”。该导学案预设“二、Output(输出)4.Fill in the chart ”,改进书本上原有的表格,师生互动共同形成新的表格,充分体现了动态生成性。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加上教师的评价,便于学生自我检验,师生及生生合作、交流对话、心灵碰撞,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课堂主人,强化课堂动态变化的本质,进一步落实了生本教育理念。
2.动态生成性课堂把教师作为了客体。该导学案预设“二、Output(输出)4.Fill in the chart ④Ask a student the time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forth period和Teacher Evaluate”,教师作为动态生成的客体,充当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生成的催化剂,让学生作为动态生成的主体,充分发挥主动性,自我总结出本文阐述的西方文化艺术的四个阶段及其艺术家和代表作,促使课堂教学向深、广、远、未知方向挺进。
3.动态生成性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标。该导学案预设“二、Output(输出)5.The further comprehending(加深理解)”,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对三个极具创造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展开讨论:
(1)什么影响了艺术的发展?
(2)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艺术绘画会消失吗?
(3)在这四种绘画中,你喜欢用哪一种风格的绘画装饰你的床头?
这种讨论有利于调动学生大胆思考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体现了根据学生实际和课堂背景对预定的教学不断进行调整,使学生的生命个性充分张扬和发挥,知识层次获得更好的创新发展。
4.强化学生生命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经历“再创造”。该导学案在最后设定看图听音乐,与其说是个预设,倒不如说是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经历“再创造”过程。音乐和绘画的完美结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水平,使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开发创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探求的欲望,展现课堂发挥的生成性和课下拓展的再造性。
三、研究成效
通过动态生成性课堂实践,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深入探究课堂问题,抓住时机促成动态生成,充当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生成的催化剂,主动构建“动态生成性”教学课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使教学成为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生命发展的历程。
通过动态生成性课堂实践,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使生命个性充分张扬和发挥,知识层次获得更好的创新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研究是我们提高课堂教学的源泉,教育工作者要师陶研陶,深刻领会像陶行知、叶澜等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不懈地学习和努力,不断地追求和探究。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究和挖掘先进理论的真谛,强化教师的“催化剂”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适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注重提升,推进动态生成性课堂高层互动。
参考文献:
[1]边守正.陶行知选集,2010.
[2]叶澜.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9).
【高中历史教学动态生成】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10-07
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08-21
高中历史分组教学策略09-08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讨09-20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索07-08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08-20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谈08-24
谈高中历史教学法10-20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有哪些?06-20
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