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的芦苇》教案

2024-08-14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的芦苇》教案(10篇)

1.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的芦苇》教案 篇一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单元)

第一课《举手的秘密》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露”,会写6个字,参照词语库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故事中的“我”是怎样进步的,感悟到尊重、信任和鼓励能使处于困境中的人产生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4.使学生认识到课文中的高老师之所以能巧妙地给予“我”鼓励和信任,是出于她对学生的热爱。爱护别人,与人为善,才能有效地帮助别人,启发别人克服困难。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懂得学习时要充满自信。 2.了解高老师的做法,理解她对学生的“爱”。知道爱护别人,与人为善,才能真正地帮助别人克服困难。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录音磁带。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你们有自己的秘密吗?谁愿意悄悄地告诉老师?有一个小朋友和你们一样,也上三年级,他有一个秘密,你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举手的秘密。 2.师范读课文。 二、学习生字词,初读指导。 1.各自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文中生字新词,想办法记住字形、弄懂词语的意思。 (2)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能说出故事的大体内容。 2.检查初读效果: (1)小黑板或投影出示生字词: A.谁能准确地领大家拼读这些生字词?指名领读。擦去拼音再读。随机抽查生字词读音。注意多音字: 露lù lòu 找出课文中这些字读什么音,读读这些句子。 B.小组内相互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字形、弄懂词语意思的? C.组织集体交流,教者适当总结带有规律性的办法。鼓励学生有创见。比如:记字形,可以用熟字换偏旁的办法。记“仍”,把“扔”(或“奶”)的偏旁去掉,换上“亻”(单人旁)。“份”还可以用加一加的办法识记。记“况”,左边“冫”,右边“兄”。“题”:左边是“是”,右边是“页”,注意“页”字要写在“是”字最后一捺上。 (2)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A.各自练习说。 B.指名当众讲述。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三、巩固练习。 1.比较下面各组字,组成词。 仍偏()急()兄()分() 扔()扁()隐()况()份()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对话,尝试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试一试,你能正确认读下面的词语吗? 隐约虚荣心露馅儿声调习惯 仍然心照不宣一份情况偏偏 2.出示句子: “那浅浅一笑,照亮了我快乐的童年。” 指名读。那是谁的笑,为什么会这么大的魔力?今天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感悟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说说“我”遇到了什么困境?在遇到困境后,“我”心里是怎么想的?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直接描写:不敢举手,出于虚荣心;动作、表情描写:“脑袋嗡的一下蒙了”“低着头从座位上站起来,脸红得发烫……眼泪很快流下来”。) (2)结合实际,谈感想:你有没有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我”这样的困境?在困境中,你最希望什么? (3)指导朗读:想一想该怎样读,为什么。 (4)指名当众朗读,说出自己对所读内容的感受。 (5)师生评议。 2.默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在“我”很伤心的时候,高老师是如何对待我的?(“一双温暖的手搭在我的肩膀上”“亲切的笑容”)如果将课文中的“搭”换成“放”,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看到高老师“亲切的笑容”,想想“我”会怎么想? (2)思考:高老师是怎样引导“我”走出困境的? “当你真的能回答问题……如果你不会……我就知道……” (3)高老师提出今后“我”怎样举手,是对“我”一个人说的,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高老师不当众提出这种办法呢?(高老师对我十分尊重。举左手、举右手是师生二人独特的沟通办法,既维护了“我”的自尊心,又使高老师知道了真实情况,可谓巧妙,能看出高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是师生俩的秘密。点题。 (4)齐读三、四自然段。 3.轻声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想一想: (1)高老师引导“我”走出困境了吗?指名读课文中相关句子。 (2)每每当“我”在课堂上与高老师的目光相遇时,我俩都心照不宣地相互一笑。请同学们仔细体会这种情形,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高老师和学生心心相印,情感交融。联系课题,体会师生俩的秘密非常美好。) (3)如果你是当时的“我”,你有什么话想对高老师说? (4)男女生比赛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采取分组读,师生共读等方式。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体会题目《举手的秘密》中的“秘密”二字,为什么用这个词? 2.你喜欢课文中的高老师吗?为什么? 3.你学到了什么? 4.你希望老师跟你之间有什么“秘密”吗?可以用小纸条告诉老师。 五、课外活动。 小组同学合作,将课文改编成三个场景的课本剧。 板书设计 14.举手的秘密 秘密(老师的爱)露馅儿(不自信) 从容(自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再现课文。 (1)火车接龙朗读课文。 (2)指名表演编好的课本剧。 提示指导: a.可增加一个角色――“我”的同桌,通过“我”与同桌的对话表现“我”的内心活动。 b.在表演的过程中,安排小记者采访。如:谈谈你对这位老师的看法。当你身边的同学回答问题时由于紧张结巴起来,你觉得该怎样做? 二、游戏巩固,识记生字。 ①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②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 a.将生字分类: 左右结构的字:抢、仍、况、份;半包围结构的字:题。上下结构的字: 室。 b.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 ③给生字组词。 三、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①出示生字卡,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生字各部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比例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写字。 a.教师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学生安静,正确执笔,摆好坐姿。 b.学生对照范字临写。每个字写两遍。 c.教师巡视,及时评议。遇到共性问题可以范写指导。将学生写得好的作业即时展示。 四、词语积累。 ①自己读、记词语。 ②将好的词语收录到自己的词语库中。 五、作业设计。 1.把你心中的小秘密写下来。 2.自制本课生字卡。 教学反思: 第二课《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2、 联系已学课文和生活经验加深对寓言的理解。 3、 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具准备:陶罐和铁罐各一个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看一看,老师讲台上摆的是什么?板书(陶罐和铁罐)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在这两个罐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自由发言。 3、师归纳。 国王的御厨里有一只陶罐和铁罐,铁罐仗着自己坚硬。常常傲慢地奚落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精美,而铁罐却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 三、学习1――9自然段了解陶罐与铁罐的性格特点。 1、听1――9自然段的录音思考:这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铁罐自命清高,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板书:奚落 2、哪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奚落”的意思。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3、这几个自然段也就是常讲铁罐常常用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 4、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① 陶罐的短处是什么?铁罐又是凭什么来奚落陶罐的? ② 铁罐用了哪些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③ 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请同学们边读就边把有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5、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6、小黑板出示对话,体会各自态度。 ①“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陶罐一开口就是“你敢碰我吗?”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不敢>。它根本就没有把陶罐放在眼里,它称呼陶罐“陶罐子”直呼其名,说明它有没有礼貌?<没有>。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铁罐态度的词来。<傲慢>。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不敢,铁罐兄弟”。陶罐有没有生气?<没有>。它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礼貌地称呼它为兄弟,并承认自己不敢碰它,说明陶罐怎么样?<很谦虚>。 ②请同学们自学后面的句子,看看这些句子体现了陶罐和铁罐怎样的态度?铁罐:傲慢、狂妄 陶罐: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 ③请同学们看到书101页的插图,看一看,哪个罐子是陶罐,哪个是铁罐,为什么呢? 7、指导朗读1――9自然段。 ①通过1――9片段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铁罐的傲慢、狂妄,陶罐的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我们就来分角色把1――9自然段读一读。 ②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读出陶罐的谦虚。 ③分角色朗读:男生读铁罐说的话,女生读陶罐说的话。叙述的语句就由老师朗读。 ④请两位同学把刚才读的内容演一演。 四、总结

2.教科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练习题 篇二

你的家乡有哪些名胜古迹或值得一看的景观?选择你最熟悉的一处地方,给大家介绍一下。

二、基础知识。(46分)

1、写字考查。(9分)

①请你认真抄写唐代诗人张必的诗句,做到规范、漂亮。(3分)

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来风。

②请你用正楷字正确地书写下列词语。(6分)

zēnɡ yuán xīn xiānɡ mí màn

ɡuī lì ān wèi jǐnɡ tì

2、请你补充词语。(6分)

( )妙( )肖 ( )( )人口 失( )落( )

( )涌( )急 ( )( )自荐 安( )无( )

3、请你按要求写句子。(8分)

①请你用“舍己为人”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黄鹤楼是我国江南三大名楼。(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火车快开了,爸爸还没来,我急得团团转。(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精彩回顾。(17分)

①在本册课文中,我们跟随作者攀登了气魄雄伟的(长城),参观了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莫高窟),认识(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哈尔威船长,聆听了(飞夺泸定桥)和(草地夜行)两个长征中的故事,感受到了(“神州”5号)发射成功的喜悦,懂得了(勇气)和(自信)是成功的朋友。

②有关黄鹤楼的对联:( )(一幅)

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④毛泽东在《七律· 长征》中有一句诗:(大渡桥横铁索寒)是描写飞夺泸定桥的。

⑤写四个带“然”字的词语。(四字词语)

⑥《警惕大自然的报复》一文告诉我们一个(谁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道理。

5、品读句子,完成要求。(6分)

“黄山归来不看松”。是呀,黄山群松的气势,天下何处能再现?黄山松那生命的活力,又有什么地方的松树能与之相比呢?

①请你改写上面的句子,将句号去掉,句意不变。(4分)

“黄山归来不看松”。是呀,黄山群松的气势,天下不能再现。黄山松那生命的活力,没有什么地方的松树能与之相比。

②对“黄山归来不看松。”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2分)

(围绕着“黄山松独特的美”来答即可)

三、阅读天地。(18分)

(一)《丰碑》片段(8分)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4分)

(1)覆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晶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军为什么“愣住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想对军需处长说些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10分)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至今,历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月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者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结束的。

1、用“﹏”画出原文中的一个设问句。用“—”画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2分)

设问:请问历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

反问: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

2、“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个比喻句,把(长征)比作(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2分)

3、请把短文按总分总的关系分成(3)层,用“//”文中标明。(4分)

一层:1、2句 二层:中间部分 三层:最后一句

4、你还知道长征中哪些故事?请写出其中的两个。(2分)

四、快乐习作。(30分)

请以“一件令我________的事”为题写篇作文。

要求:

(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

(2)内容具体,语言通顺。

3.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的芦苇》教案 篇三

课题

食物中的营养

单元

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人体所需的营养种类和数量是有一定范围的,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均衡。

2.搭配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的方式,获取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分析以及集体的研讨,形成认识。

2.有效处理营养需求量与食物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处理后的信息科学地搭配菜品。

科学态度目标:

在理解平衡膳食的基础上,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科学知识可以指导人们科学饮食。

重点

人体所需的营养种类和数量是有一定范围的,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均衡。

难点

有效的处理营养需求量和食物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处理后的信息科学的搭配食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新课聚焦

家长经常告诫我们不要挑食和偏食,这是为什么?

点拨:这是因为食物的种类非常丰富,它们各自蕴含不同的营养成分,只有不挑食、不偏食才能使我们获取更全面的营养成分。

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不同种类的食物,并从中获取多种所需的营养成分。

【注意事项】

我们从食物中获取的各种营养必须合理搭配,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正常生活和成长,这就是营养的均衡。

【思考】

怎样合理搭配食物才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呢?

板书课题《营养要均衡》刘老师工作室制作。

挑食、偏食会营养不良。

交流讨论

从营养均衡的科学概念入手,激发学生对食物搭配的兴趣。

2.科学探索

活动1:了解“平衡膳食宝塔”

1.“平衡膳食宝塔”是每天进行均衡膳食搭配的标准。是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适合我国普通健康老百姓的膳食搭配建议。

“平衡膳食宝塔”可以为我们选择食物、获取均衡营养提供参考。

2.阅读“平衡膳食宝塔”

①“宝塔”中哪类食物能给我们提供能量?

②哪类食物能支持我们的生长发育?

③哪类食物能使我们保持健康?

④“宝塔”中不同种类食物食用量的多少,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3、阅读指导

(1)“平衡膳食宝塔”,按照食物的营养成分,把食物分成哪几类?

【明确】

共分五类:

①谷类

②蔬菜水果类

③禽畜肉、鱼虾和蛋类

④奶类及奶制品和豆类及豆制品

⑤油脂类。

(2)每一层食物的用量是多少?说明了什么?

【小结】

①第一层五谷类:主要含糖类,能提供能量。每餐都应该多吃。每天应吃300克-500克,差不多3-4碗饭。饭、粥、各种粉面、面包、饼干、玉米、番薯等也属于这一层。适当多吃粗粮,如糙米等。

②第二层蔬菜、水果类:各式蔬菜水果组成,含有各类维生素和矿物质,帮助我们健康成长。每天我们应该多吃,蔬菜400克-500克(2-3盘);水果100克-200克(1-2个苹果的量)。完整的蔬果比鲜榨的更有益,因为含有更多的纤维。

③第三层禽畜肉、鱼虾和蛋类:吃得要适量:畜禽肉类50克-100克,鱼虾类50克,蛋类25克-50克。这一层食物含有大量蛋白质,能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大脑的发育,帮助肌肉生成。鱼类是最值得推荐的。既能提供蛋白质,又含脂肪较少。

④第四层奶类及奶制品、豆类及豆制品:我们每天应适量吃,含有蛋白质和脂肪:奶类及奶制品100克,豆类及豆制品50克。这一层食物含有大量的钙质,能帮助我们的骨骼和牙齿健康成长。

⑤第五层油脂类:热量高,能提供人体能量。我们每天应少量吃:25克。油炸类食物也含有大量的油脂。脂肪对人体同样很重要,缺乏会间接造成湿疹等皮肤病,极度缺乏会导致发育迟滞等。

(3)“宝塔”中食物的用量呈现由多到少的变化规律。“宝塔”中各层的面积和食物在“宝塔”中占据的位置各不相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小结】

说明了各类食物在均衡营养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

(4)水,也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之一。我们每天至少喝多少水,才能满足身体生长的需要?

【资料】

我们每天至少要喝1200毫升的水。

(5)盐是维持人体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食物。有的人喜爱菜淡一点,有的人喜爱咸一点。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小结】

多吃盐也对人体有害无益。科学家们研究的结果表明:盐能使人体“水化”,就是说盐对水有某种吸附力,人体内盐分多了,要求水分也相应地增加,从而使过多的水分滞留在体内,因此引起高血压。建议每天食盐量为3-6克。

播放视频《食物中的营养》

4.认识平衡膳食算盘

橘色算珠表示谷物,每天应该摄入5~

份;

绿色算珠表示蔬菜,每天

4~5

份;

蓝色算珠表示水果,每天

份;

紫色算珠表示动物性食物,每天

2~3

份;

黄色算珠表示大豆坚果奶制品,每天

份;

红色算珠表示油盐,每天

份。

儿童跨水壶跑步,表达了鼓励喝白开水,不忘天天运动、积极锻炼身体的推荐

播放视频《中国儿童平衡膳食算盘》

活动2:依据“平衡膳食宝塔”检验自己“一天的食物”记录卡

对应“平衡膳食宝塔“中的食物名称,把自己”一天中的食物“记录卡摆好。看一看自己吃的食物是否在每一层都出现了。各种食物的使用量与宝塔中的使用量是否接近。

对应到“平衡膳食宝塔”中。

同学们分析一下,今天的食物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点拨:肉类偏多,蔬菜水果类明显偏少,而且晚餐总量不够,饮水量缺乏。

总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素。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食、挑食!

阅读“平衡膳食宝塔”

学生回答

回答,交流

讨论

查阅资料

谈观点

观看视频

阅读资料

观看视频

交流、讨论

具体认识膳食宝塔各层信息。

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通过认识平衡膳食宝塔和平衡膳食算盘,了解到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不同种类的食物,并从中获取多种所需的营养成分。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充足。

人体需要丰富的食物和营养,需要合理搭配才能获得必要的营养成分。用自己一

天中的食物搭配与整体需要与“平衡膳食宝塔”比较,来了解均衡膳食的意义和操作方法。

能利用所学合理配搭膳食营养。

3.科学研讨

研讨一:”平衡膳食宝塔“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教师点拨:

人体每天都在进行各种活动,所以对提供能量的食物需求量最多;维生素和无机盐在食物中含量比较少,需要适当地食用含有这类营养成分的食物;为了让我们身体更健康,我们应该不偏食、不挑食。

研讨二:说一说自己在饮食上有什么特点,是否存在问题。

肉类偏多,蔬菜水果类明显偏少,而且晚餐总量不够,饮水量缺乏。

研讨三:参照“平衡膳食宝塔”,对一天食物做哪些调整?

教师点拨:

根据“平衡膳食宝塔”的搭配标准,我们给“一天的食物”记录中所吃的食物进行改进和调整,适量地增加了水果和蔬菜以及汤,这样就能达到营养均衡。

为了让我们的身体保持长期营养均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膳食搭配原则?

我的膳食营养原则:

1.荤素搭配。

2.粗细粮搭配。

3.每日吃适当的新鲜水果和蔬菜。

4.最近运动量比较大,需要多吃糖类

食物,补充足够的能量。

5.最近手指间有一些脱皮,需要多吃含有维生素的食物。

交流、讨论、回答

交流、讨论、回答

交流、讨论、回答

通过交流、讨论,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们能够用简要的语言描绘“平衡膳食宝塔”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通过对一天的食物的分析改进,知道

我们要科学地进行饮食搭配,均衡地获取营养。

4.拓展提高

营养不合理会有怎样危害?

多吃盐,血压高

肉类吃多,易血脂高

暴饮暴食,消化不良

糖果多吃,牙疼

猜测

交流

讨论

了解营养不合理对我们身体健康造成的损害。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充足;搭配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在科学探究中,通过阅读资料的方式,获取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分析以及集体的研讨,形成认识。在理解均衡膳食的基础上,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2.6

营养要均衡

4.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的芦苇》教案 篇四

可怕的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家乡常见的自然灾害,了解曾发生在我国的自然灾害,认识自然灾害的可怕性,认识大自然有着不可抗拒的一面。

2、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遵循自然规律,爱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自然灾害的可怕性,认识大自然有着不可抗拒的一面。

2、遵循自然规律,爱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自然灾害方面的图片,文字资料及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难,家乡自然灾害的剪报。

教学过程

活动一:通过自然风光,引出课题。

1、欣赏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大自然是美丽的。

2、你知道大自然发怒是什么样子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大自然的另一面。(齐读课题《天有不测风云-----可怕的自然灾害》)

活动二:创设情景,感受灾害。

1、教师提问: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印尼海啸的一段视频,我们一起去看看。

2、引导学生看完视频,说出自己感想。

3、小结:多么可怕的自然灾害,灾难一旦发生,人类的家园可能在一瞬间就被毁灭,人的生命可能被无情地夺走……

活动三:自然灾害知多少。

1、把自己了解的一些自然灾害的种类、危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写一写。

2、资料展示学生说说自然灾害以及它的危害。

3、师:自然灾害的种类有很多,给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灾难,近几年来世界各国发生很多自然灾害我们一起看看。

4、小结:自然灾害的发生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害,让我们家园被受摧残。我们国家近几年发生过哪些灾害呢?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大家在小组内交流。

活动四:我国的自然灾害。

1、课件播放发生在我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如《唐山大地震》、《1998年特大洪水》、《汶川地震》。

活动五:如何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

1、学生自主讨论,代表展示。

2、一起学习各种防治措施。活动六: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5.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的芦苇》教案 篇五

课题

用气球驱动小车

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教材分析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是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3课。教科书从一组橡皮筋图片引入,引导学生认识到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弹力,由此引出本课的主题“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环节,让学生回顾玩橡皮筋的感觉,思考“能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吗”。第二部分“探索”环节,第一个活动引导学生组装橡皮筋小车,第二个活动主要研究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第三部分“研讨”环节,这部分主要包括两个讨论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橡皮筋缠绕后被拉伸产生的弹力为小车运动提供了动力;第二个问题指向小车行驶远近与其动力大小的关系。第四部分“拓展”环节,教科书利用图片,为“如何让橡皮筋产生不同大小的力”这一问题提供了指导,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在橡皮筋可承受范围内,被拉得越长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也越大,资料部分对橡皮筋产生的力做了科学的解释。

在前两课学习了用拉力、反冲力作为动力驱动小车后,本课要学习另一种力——弹力。本课仍以“动力”和“小车运动”为线索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主要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效果和产生的条件。以橡皮筋为例,通过实验来了解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学情分析

橡皮筋是学生熟悉的物品,也经常使用,比如发射小球、拴系袋子、制作模型时的连接……但是,如何将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这个动力来自于哪里,这种动力对小车的行驶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学生还不太明白,但却十分感兴趣。因此,本课以“如何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作为教学起点,进一步发展学生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也为后续制作小车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学习

目标

1.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2.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形变。

3.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4.会安装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

5.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6.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7.认同收集数据作为证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8.体会到不同小车具有不同类型的动力。

9.认识到改变橡皮筋的弹力大小会对小车的运动有影响。

重点

安装橡皮筋小车,研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难点

收集数据说明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我们都玩过橡皮筋,拉一拉会有什么感觉?我们能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吗?橡皮筋是一种用橡胶与乳胶做成的短圈,一般用来把东西绑在一起。具有伸长率大、回弹性好、价格低、使用方便等特点。用手拉一拉,会感觉到橡皮筋富有弹性,拉伸后可以缩回复原。利用橡皮筋的这种弹性可以驱动小车。把橡皮筋缠绕在小车车轮的轴上,松开转动车轮的手,橡皮筋就会带动车轮转动,从而使小车运动起来。

学生交流讨论,对之前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

旨在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反冲力驱动小车的概念。

讲授新课

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实验材料:小车、车轴、车轴套、橡皮筋。制作步骤:(1)把橡皮筋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车架上,另一端固定在车轴上。

(2)

转动车轮,让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松开手车轮就会转动。

制作须知:(1)橡皮筋套在车架上稍拉伸后,接近车轴位置,不要太长,也不要太短。太长了,缠绕的前一两圈没有弹力;太短了,多缠绕几圈弹力就太强,车轮容易打滑。(2)如果车轮多缠绕几圈橡皮筋后开始打滑,可以给小车加上一些重物,如在小车上加一些钩码,直到小车可以顺利向前运动。制作原理:实验用的小车车轮与车轴是固定连接在一起的,车轴转动就会带着车轮一起转动。我们把橡皮筋缠绕在小车车轮的车轴上,松开转动车轮的手,橡皮筋就会带动车轴转动,从而使小车运动起来。

小车行驶方向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方向的关系。

当我们把橡皮筋往后绕时,松开转动车轮的手,橡皮筋就会回缩,从而带动车轴向前转动,使小车前进。

当我们把橡皮筋往前绕时,松开转动车轮的手,橡皮筋就会回缩,从而带动车轴向后转动,使小车后退。

研究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先推测一下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然后设计实验检验我们的推测。

实验目的:研究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实验猜想: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行驶得______;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少,小车行驶得______。(填“远”或“近”)

实验材料:安装好的小车一辆、软米尺一个、橡皮筋若干、记录表一份。

实验步骤:(1)确定一人为操作员,两人为测量员,一人为记录员。(2)在小车的车轴上缠绕不同圈数的橡皮筋来做对比实验。建议缠绕的圈数为10、15、20圈,相同圈数各实验3次。(3)每次实验都要从相同的起点开始,并要准确找到终点,用软米尺测量出距离并及时填好记录表。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橡皮筋缠绕多圈时要比缠绕圈时产生的力大,因此作用在小车上的力就大。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行驶得远;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少,小车行驶得近。实验结论:在一定的限度内,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多,它的弹力大,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长,小车行驶得远;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少,它的弹力小,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短,小车行驶得近。观看视频资料《小车运动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而关系》。

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哪里?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橡皮筋的弹力。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如手拉橡皮筋时也会感到橡皮筋反抗拉伸的力,这种力就是弹力。生活中弹力实例有很多,如衣裤松紧带、弓箭、拉力器、弹弓等。

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在一定的限度内,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得越远。因为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它产生的弹力越大,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越长,小车行驶得也就越远。

尝试让橡皮筋产生不同大小的力。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我们用力拉动拉力器,会感到弹力,这是由于物体被拉伸导致的;我们按压弹簧时,会感到弹力,这是由于物体被压缩导致的……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形状改变产生弹力导致的。人们利用弹力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如球类、撑杆跳、蹦床、衣裤松紧带、弹弓、弓箭、拉力器等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准备3根细绳、6根橡皮筋、7个质量相同的钩码,如图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我们会观察到,挂的钩码越多,橡皮筋伸长得越长,它的弹力就越大。此时虽然每组橡皮筋都是两根,但是产生了不同大小的力,力的大小我们可以依据钩码的数量来判断。

观看视频资料《生活中的弹力》。

组装橡皮筋小车过程按照组装方法,将橡皮筋小车组装完毕,并试验小车是否可以运动。

各小组分别实验,总结关系。

每次实验都要从同一起点开始,用软尺测量出行驶的距离,并及时在活动手册上记录。

缠绕不同圈数进行实验,相同圈数实验。

3次,求平均值。并记录分析。

研讨任务:各小组之间依据记录单的实验数

据,思考并讨论研讨问题,总结出研讨结果。

想办法使橡皮筋产地不同的力。

解决橡皮筋能否带动小车轮子转动这个问题。

在用橡皮筋带动小车轮子转动方面应引导学生思考,为后续制作小车时解决动力方式提供支持。

用数据或现象进行解释,发展学生的证据意识,让实验取得的证据与实验结论联系起来。

关于“弹力”科学的解释,符合学生对概念理解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水平。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形变。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板书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小车行驶距离越远(近)

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少)

产生的弹力越大(小)

作用的时间越长(短)

6.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的芦苇》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3.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质疑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启发学生理解“愚公”本意指是“愚蠢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按照“移山”问题的提出,移山的过程,移山的结果这样的顺序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读课文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内容: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争论。引导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区别。第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大多数人都同意,其妻子的献疑是出于关心。是一场民主的讨论;第二场争论是与智叟的对话,是针锋相对的。

2.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愚公与智叟两种不同的态度,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引导学生体会:智叟惧怕困难,而愚公有不怕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

3.读课文,引导学生自学。老师设疑:参加移山的人有哪些?移山过程中,开始是家里人,后来是邻居,四面八方的人,最后是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搬走了。

四、学生讨论:

如果玉皇大帝没派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移走吗?

五、归纳通读全文,组织学生讨论。

这则寓言的题目为“愚公移山”,其中对“愚公”并没有讽刺的意味,看似愚,实则不愚;智叟的“智”就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暴风骤雨,但没有克服困难和智慧的勇气,目光短浅。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读了这则寓言之后,引导学生谈对愚公移山的体会,并向课外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加深对愚公精神的理解。

七、积累内化

1.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选四个字的词语。

2.完成课文后的练习。

3.识字写字。

认读本课生字。

运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字形。

形声字:霄、渤、痴、娥。

7.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的芦苇》教案 篇七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让它们自由生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四年级上册的课文。它处于本册第四单元,这一单元的教材以“人与自然”为主题,以“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为训练重点。《让它们自由生息》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瑞士的日内瓦,这个以油画般的湖光山色闻名遐迩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却有野草和鸟儿可以自由生息。在那里野草有园林工人定期修剪、养护,鸟儿可以与人们和睦共处。文中日内瓦人对野草、野禽的偏爱令人钦佩。

2.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在本课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日内瓦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采用的是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叙述方式;

(3)会认瑞、筋、镶、嵌等9个字;会写钢、筋、政等10个字;掌握钢筋、统一等6个词语;会用 “虽然……但是……”、“几乎”造句。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日内瓦人是怎样让“它们”自由生息的。

难点:了解课文采用的是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叙述方式。

4.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5.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望强,有一定的探究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比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此,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读题质疑,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自读自悟;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入到课文描写的特殊意境,理解日内瓦这座城市的与众不同。

三、说教学、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学本课时,我采取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拨法和读写结合法,以课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他们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三、教学流程设计

本课教学流程是: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质疑导向--朗读训练、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1.检查预习、质疑导向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提出:“课题中的‘它们’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让它们自由生息?在什么情况下自由生息?自由生息之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并把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多读几遍。【设计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读意识和探究意识。】

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之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并让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为解决突破教学难点作好铺垫。

2.朗读训练、探究体验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从那几方面写“让它们自由生息”,日内瓦人是怎样让“它们”自由生息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跟同学们交流。

预设学生的交流汇报应解决如下问题:

(1)哪些自然段让你感受到野草在自由生息的?哪些自然段让你感受到小鸟在自由生息的?读读有关的部分,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2)日内瓦人怎样让野草“自由生息”的?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相机出示课件:学生谈到的重点语句;日内瓦美丽的自然风光.)学生朗读、理解,并引导感悟:一般的现代化城市对野草会怎样?这个现代的国际化城市为什么带有如此“野”(自然)的气息“虽然……但是”表明什么?“只有……没有”看出什么?

(3)日内瓦人怎样让小鸟“自由生息”的?找出课文第5、6自然段中有关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一环节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朗读、探究体验中,突破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日内瓦这座城市的与众不同以及日内瓦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课文从野草和鸟儿两方面描述日内瓦人怎样“让它们自由生息”。这是叙述性文章一种常见的叙述方式。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指名读课文,提问:课文用什么方法连句成段的?重点出示:日内瓦的鸟也像野草般自由生息。(1)“也”说明什么?对什么而言?(2)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课文写“野草”、“鸟儿”两部分内容和第4、5、6自然段都是围绕重点句进行具体描述的。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在三年级学到的“抓到重点句,理解段的内容”的学习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每个部分都写了什么,进而理解全文的重点句“让它们自由生息”。 接着,我还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假如你是这里的一只小鸟,你会怎样对别人介绍你在日内瓦快乐、自由生活的?”

4.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在总结全文后,我设计了课件“让地球家园更美丽”,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事例,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共享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设计意图:教育不是告诉,也不是外塑,而应是在学生情感与文本引起共鸣时,及时将文本进行拓展,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四、作业设计

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课文特点,我设计了如下作业:

1.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2.课后练习3:读句子,用带点的字各写一句话。

3.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家乡的星岛湖风景迷人。

四、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是我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突出了重难点,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巩固和掌握本课所学的知识。

附板书设计:

让它们自由生息

随处可见

野草 ﹤

定期修剪、养护

鸟儿 活得自在、有尊严

人与自然的和谐

8.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的芦苇》教案 篇八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本课16个生字,会写其中7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千奇百怪”,“异口同声”。用“有的……有的……”练习说话。

2.通过朗读,体会问句所表达的语气,初步感知省略号的用法。

3.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树叶的形状,了解树叶的颜色。

(二)能力训练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从多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观察习惯和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事物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三)美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

师生采集树叶。

课件。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朗读问句

1.板书课题(板书: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2.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课题。学生评价。(你觉得他或她读得怎样?)

②教师相机指导,读出疑问语气。

过渡:树叶都是绿色的吗?(让学生说出不同的颜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请小朋友们打开书。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可以高声读,也可以默读,还可以下位找伙伴一起读。总之,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

2.课文中还有两个这样的问句,请找出来读一读。(师生共评,个别读,齐读。)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说出这两个问题答案的呢? (学生结合上下文自悟“异口同声”。)

(三)以读代讲,引出问题

1.师生分角色朗读1-3自然段。

2.提出问题,启发争议:你们同意课本里小朋友的答案吗?。你认为树叶都是绿色的吗?树叶的形状都是椭圆形的吗?(出示椭圆形树叶,感受椭圆形一词的意思。)

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秋天,老师带领一部分同学在美丽的大自然里采集树叶,找到了答案,大家一起来看看。

[出示课件:师生采集树叶的录象。]

(四)精读课文,赏析理解

刚才看了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采集树叶的情景,我们发现了树叶原来有这么多的颜色和形状。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描写了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呢?

1.找一找课文中描述树叶颜色和形状的部分。(第7小节)

默读,标记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欣赏朗读)

2.议一议:赏析理解重点句子。

①“原来,树叶不仅有绿色的,还有红色的、黄色的、紫色……”。

<1>读句子,认识省略号,了解省略号在句中的意思。

<2>展示收集的树叶,引导发散思维:除了课文中描写的颜色,你还有新的发现吗?(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收集的树叶,通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树叶都是绿色的吗》教案

[日期:-10-17 11:02:4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字体:大 中 小]

关键字: 四年级,语文,教案

过比较、讨论、交流,再选代表发言。)

<3>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新发现,并用一个词语概括许许多多的颜色。(教师相机给予肯定和表扬。)

<4>课件出示:“五颜六色”的树叶。(板书:颜色五颜六色)

<5>读句子。(省略号处,让学生自由补充。)

②“树叶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有的像针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有的像扇子,有的边缘像锯齿……”

<1>读句子,找出句中描写树叶形状的词语。

<2>课件出示“千奇百怪”的树叶。(板书:形状千奇百怪)

<3>展示采集的树叶,引导发散思维:除了课本上出现的形状,你还能发现更有意思的树叶吗?(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比较、讨论、交流,再选代表发言。)

<4>读句子。(省略号处,让学生自由补充。)

小朋友们,当你们有了新发现的时候,会是什么心情?(高兴、惊喜)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情来朗读第7小节。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7小节,体会新发现后的惊喜、兴奋的心情。

④师生互动,试背第7小节。

老师太喜欢第7小节了,已经悄悄把它背下来了。背的好请给点掌声鼓励,背的不好也请大家指出来,我一定接受。

请大家把课文美美地读几遍,相信你们会超过老师的。

⑤仿说句子,根据课件提示,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课件出示云的形状,课间十分钟图画。)

(五)鼓励质疑,课外延伸

1.师生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树叶并不都是绿色的,树叶的颜色是(指板书:五颜六色),树叶的形状是(指板书:千奇百怪)小朋友们在生活中还碰到过类似的问题吗?如:铁树不开花吗?

乌鸦都是黑色的吗?……

2.学生质疑、释疑。(教师提示:可用“……都是……的吗”?提出疑问,也可以帮助同学解决疑问。)

3.教师简评:小朋友们的问题真有趣。咱们在课堂没能解答出的问题,可以在课外查找资料,请教爸爸、妈妈,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发现大自然神奇无比,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五、板书设计

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颜色 五颜六色

形状 千奇百怪

9.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九

就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说,自认为还是紧紧扣住了目标的,只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慢”似乎成了我的标签,(2个课时,3节课紧巴巴讲完,够汗颜的!)在反思自己不足的同时,我也在想自己到底有何特别之处,或许这“慢”也就是自己与众不同之处。“慢”也有慢的好处吧,对于问题的回答,可以等待更多的学生,可以等待他们的勇气爆发;有时候也在想,课堂上如果也真过急促,可能效果也并不好。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想想自己的特别之处,课堂有自己的个性。

这节课我借助了课件,这在平时基本也是不用的。从另一个层面,我这节课也有点作秀啦!不过,看来我还是秀出了自己的特点--慢。

10.教科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十

1、能引导学生掌握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错乱的句子,训练组织句子叙述的能力。

3、积累名言名句。

4、阅读几体现为人类造福的中外神话,渗透为人类造福的。

5、通过举办为班级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捐赠活动,培养学生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如何排列顺序错乱的句子。

3、进行捐赠时,不要使受捐赠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搜集我国古代神话故事,和古希腊神话。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引导学生掌握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的方法。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错乱的句子,训练组织句子叙述的能力。

3、积累名言名句。

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如何排列顺序错乱的句子。

3、培养学生搜集积累名言警句的兴趣和习惯,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诲。

教学过程:

一、“练”的第一题

照样子换个说法再写个句子。

1、出示例句中的问句,引导学生读一读,注意这个句子是问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2、读后,请学生说说这个问句是什么意思。指出反问句无须回答的特点;

3、刚才同学们所说的意思就是例句中这个句子,把问句换了一种说法并加强了语气;

4、自由读第一句,试着自己换一种说法,然后汇报、;

5、小组内部独立完成第二、三句后,班级交流;

6、引导学生反复读这几个句子。

二、“练”的第二题

按适当的顺序排列句子。

1、先让学生自由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想,每句都讲了什么意思。找出这几句话的内在联系;

2、知道每句的意思后,再引导学生概括一下这几句话的内容;

3、小组讨论,可以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

4、汇报交流;

5、指名按照排列好的顺序依次读;

6、完整地齐读这几句话。

三、日积月累

1、让学生自由读这两个句子;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每个句子都体现了什么意思;

3、老师简单介绍诸葛亮和爱因斯坦,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

4、反复诵读这两句话;

5、拓展延伸:交流自己所搜集的有关要为他人、为社会造福的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几体现为人类造福的中外神话,渗透为人类造福的;

2、通过举办为班级生活有困难的同学的捐赠活动,培养学生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进行捐赠时,不要使受捐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搜集我国古代神话和希腊神话。

教学过程:

一、知识窗

1、先让学生读读这些神话的名字,区分出哪些是的,哪些是古希腊的;

2、让知道这些神话的学生分别讲述自己所知道的故事。讲故事之后,请学生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想想这些神话中的人物是怎样为人类造福的;

3、让学生说一说,哪个神话是你最喜欢的,为什么?

4、:这些神话,无论是古还是古希腊的,都反映了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主人公都是为人类造福,这样才能流传千古,以至后人歌颂他们;

5、请学生把自己所喜欢的神话讲给家人或好朋友听。

二、大家一起来

(一)课前向学生发起倡议:为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或在社会上遇到困难的人,我们在班级的范围内举办一次捐赠活动

(二)召开讨论会,拟订计划,形成书面材料

1、举办这次捐赠活动的意义:为了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或社会上遇到困难的人,使他们能度过难关;

2、确定捐赠对象,弄清楚这个捐赠对象的生活方面的情况;

3、捐赠的钱物分配;

4、这次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人员分工(钱物的接收人员、登记人员、保管人员及捐赠人联系的人员等)

(三)开展捐赠活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活动要有秩序;

2、态度要热情平等;

3、说话有分寸,不要使受捐助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上一篇:中秋之夜初三600字作文下一篇:浅谈酒吧节日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