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2024-07-04

外国建筑史复习资料(精选6篇)

1.外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篇一

很多的外国建筑史资料.txt35温馨是大自然的一抹色彩,独具慧眼的匠师才能把它表现得尽善尽美;温馨是乐谱上的一个跳动音符,感情细腻的歌唱者才能把它表达得至真至纯 本文由529949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1.古罗马古希腊美术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古罗马建筑特别发达 古罗马古希腊美术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古罗马建筑特别发达 的主要原因。要分条写。的主要原因。要分条写。1.古罗马古希腊美术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西方雕塑的传统发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但古希腊雕塑却又曾经被古埃及雕 塑深深的影响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原始公社的瓦解,世界上先后出现了最早的奴隶制国 家,古埃及就是其中之一。埃及的雕塑艺术大约始于公元前 4000 年,建筑业的 诞生,孕育了艺术装饰的萌芽。它长期保存了原始社会的残余,埃及的神话与宗 教信仰支配了雕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神话、宗教信仰的保守性是决定埃及雕刻 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埃及雕刻是为法老政权和少数奴隶主贵族服务的。由于受宗教思想意识支配,严格服从上层社会的审美观点和需要。古埃及雕刻除陵墓中一部分作品外,最有 影响的还是陵前和神庙的装饰雕刻及纪念性雕刻。金字塔就是最著名的雕塑。其 中最高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前的巨大狮身人面像采用一整块巨大岩石雕成,是古代最庞大、最著名的雕刻。埃及雕刻达到如此卓越的成就,是埃及雕刻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得来的。它的雕 塑艺术在古代世界美术史留下了灿烂的一页。古埃及雕塑的审美理想是追求永恒,而古希腊雕塑的审美理想是追求真实的美。希腊雕刻的题材大部分取自神话或体育竞技。当时,一些开明的统治者除致力 于内政武力外,还提倡发展美术和文艺,在公元前 6 世纪以后的几百年中,古希 腊科学、文学、艺术的名家辈出成就辉煌,雕塑艺术是这个时期灿烂的文化成果 的一个重要方面。爱琴海上有许多小岛屿,其中巴罗斯岛盛产大理石,为雕刻提供了最好的材料。希腊雕刻就艺术风格的变化、发展而言,可分为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 期。古风时期是雕刻家的训练阶段。这个时期经过雕刻家的长期探索,为后来的雕 刻家开辟了道路。其中最著名雕刻家是米隆。《掷铁饼者》是他的代表作品。古 典时期,希腊人的社会思想和宗教观念起了很大的变化,雕刻艺术逐渐趋向强调 人物性格情感的刻画。希腊化时期,雕刻家继承了传统的技法,赋予作品以新的 生命力和新的特色。古希腊的雕刻家们对人体有丰富的知识和高度的写实技巧。处理衣纹线条生动 流畅而有变化,不仅表现出衣服的质感,而且通过衣服表现人体的优美。希腊雕 刻创造了崇高、典雅、完美的人物形象。古罗马雕刻很大程度上是在继承了希腊雕刻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且在肖 像雕刻方面却有独特的贡献,这与罗马人崇拜祖先遗容的传统风俗是分不开的。由于僧侣风俗和祭祀礼节的流行,古罗马雕刻家较多刻画着衣人物形象。罗马 早期雕刻被少数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当时的雕刻家们雕刻的不少罗马皇帝的形 象,是把罗马皇帝当做英雄的统帅来表现的。如梵蒂冈博物馆收藏的一尊《奥古 斯都》,表现了罗马皇帝手执权杖,正在向部下训话传令的瞬间动作。这段时间的肖像雕塑以写实的风格见长。雕刻家们善于运用夸张、概括的艺术 手法,细致地刻画人物,舍去繁琐的东西,加强运动感。除此之外,古罗马雕刻

家还在罗马的建筑、广场、纪念柱等上面装饰了许多圆雕和浮雕。三世纪较有名 的建筑为塞普提米乌斯、谢维路斯凯旋门和卡拉卡拉的公共浴室。古罗马雕塑是西方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西方现实主义雕刻的发展作 出了杰出的贡献 2.古罗马建筑特别发达的主要原因 古希腊、古罗马 古希腊和古罗马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它们当时的势力范围,远远超出现在希腊和意大利的地理范围,影响到欧、亚、非三洲。古希腊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爱琴文化时期(约公元前 3000 年—约公元前 1100 年),但它 最繁荣的时期是公元前 5 世纪至公元前 4 世纪中期,史称“古典时期”。古希腊最 著名的雕刻与建筑,就产生在“古典时期”及其以后的“希腊化时期”。公元前 146 年,古希腊被罗马所灭亡。古罗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8 世纪—公元前 6 世纪的“伊达拉里亚时期”。以 后经历了“共和时期”(公元前 509 年—公元前 30 年)、“帝国时期”(公元前 27 年—公元 476 年),以“帝国时期”最为强盛。古罗马的雕刻、建筑名作多产生于 “帝国时期”。古希腊、古罗马雕刻 特别是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的雕刻,其共同特点是追求 一种和谐的理想美。它的突出成就集中体现在人像(包括神像)雕刻,特别是人 体雕刻上。古罗马的雕刻,其成就集中体现在肖像雕刻上,其特点是既写实而又 个性化。古希腊雕刻特别发达,以及流行人体雕刻的主要原因: 首先,古希腊的奴隶制,使农业和手工业之间有了更大规模的分工,体力劳动和 脑力劳动之间也有了明确的分工。这样就有相当一部分人专门从事与美术有关的 手工业劳动和艺术创作活动。同时希腊奴隶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奴隶制民主政 治,它比之其他国家的奴隶制专制制度,人的创造力较少受到压制,艺术匠师的 劳动较多地受到重视。其次,古希腊的文化艺术不仅是一种创作活动,而且是它的生活的一部分。例如,古希腊最发达的戏剧,最早起源于祭祀酒神的活动,后来发展成全民的庆祝节日。不仅每个公民每年演戏时至少有一天看戏的机会,而且政府还发放观剧津贴。同 样的,希腊人为了适应对外掠夺战争或防御战争的需要,也为了他们赖以谋生的 海上贸易,迫切需要体魄健全、尚武善战的斗士,为此从很早起就非常重视体育 运动。公元前 776 年,他们就在奥林匹亚举行了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这就 是现在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以后每四年举行一次,是全希腊的一次重大 的节日。在体育比赛中得奖的运动员,人们要为他们制作雕像以资鼓励和纪念。雕塑创作成了古希腊人生活的一部分。何况,笃信神灵的古希腊人还要为他们崇 敬的各个神灵造像,而希腊神话又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为神造像也是为 他们理想化了的人造像,神像也是人像。同时,由于古希腊人重视体育锻炼,以

锻炼出健美的身体为一种无上的光荣。这些随处可见的健美的人体,为人像雕刻 的发展创造了无比优越的条件。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古希腊男子在体育锻炼时是赤身裸体的。这既有利于锻炼出 健美有力的身体,又自然而然地培养出一种能够以坦荡无邪的态度去看待裸体形 象,并且自觉地、热烈地追求人体美的风气。以至一些全民性的盛大庆祝活动,成为炫耀与展示人体美的场合。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风尚和由此产生的特殊 的审美观念,决定了古希腊的人像雕刻往往采取裸体的形式,并且在表现人体美 上达到了一个难以比拟的高度。正如 19 世纪俄国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所 说的:“希腊人的雕像用了裸体刻画的形式:在他人看来,这或许是厚颜无耻、有碍观瞻的事,在古代世界,这却曾经是纯洁无瑕的诗章和对人的尊严的赏识。”(见《希腊艺术的一般特征》)此外,古希腊人是一个美学观念特别发达的民族。伯里克利就曾自豪地说过: “我 们是爱美的人。”他们在人像雕刻和神庙建筑上一再探讨正确的比例关系,就是 这种爱美观念的突出反映。这一切都为古希腊美术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比同时 代其他国家更优越的条件。古希腊美术能结出如此丰硕的成果,以至我们今天还 常常从中汲取营养,决不是偶然的。古希腊建筑 以神庙建筑最为发达。它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它的非常完美的建筑 形式。即用石制的梁柱围绕长方形的建筑主体,形成一圈连续的围廊,柱子、梁 枋和两坡顶的山墙共同构成建筑的主要立面。经过几百年不断演进,这种建筑形 式达到了十分完美的境地,基座、柱子和屋檐等各部分之间的组合都具有一定的 格式,称作“柱式”。柱式的出现对欧洲后来的建筑有很大影响。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人由于发明了由天然的火山灰、砂石和石灰构成的混凝土,在券拱结构的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建筑艺术方面,罗马继承了希腊的 柱式艺术,并把它和券拱结构结合创造了券柱式。使罗马的建筑物在艺术风格上 显得更为华丽。同时,为了适应庞大的罗马帝国的多方面的需要,古罗马人创造 了一系列新的建筑类型。罗马的建筑师维特鲁威,总结了前人的实践经验,写出 了系统的建筑学理论著作:《建筑十书》,首先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建筑三要 素:实用、坚固、美观。柱式 欧洲古代石质梁柱结构的几种规范化的艺术形式,是西方古典建筑的基础。它包括柱身的粗细、高低,柱上檐部和柱下基座的艺术形式。成熟的柱式,如希 腊建筑的柱式,各部分的比例有一个大致的规定,特点十分鲜明。不同的柱式一 定程度上决定着建筑物的艺术风格。多立克柱式 古希腊建筑最基本的两种柱式之一。公元前 5 世纪中叶达到成熟程 度。它的主要特征是没有柱础,柱子直接安置在台基上,柱高为柱径的 4—6 倍,柱身刻有一条条垂直平行的凹槽(一般是 16—20 条)柱头由方块和圆盘组成,没有任何装饰。它的造型粗壮有力,给人以深厚刚毅的感觉,近乎男性人体的美。

爱奥尼柱式 也译作“伊奥尼亚柱式”。古希腊建筑最基本的两种柱式之一,成熟 时期与多立克柱式大体相同。它的主要特征是有柱础,柱头的正面和背面各有一 对涡卷,柱高与柱径的比例增大,柱身凹槽也增多,给人以柔美的感觉,近乎女 性人体的美。科林斯柱式 古希腊建筑的第三种柱式,是在爱奥尼柱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的柱头上雕刻着毛茛叶,显得十分华丽,其他部分则与爱奥尼柱式相同。这种 柱式产生于公元前 5 世纪下半叶。2.美术作品 《三女神》(帕特农神庙正面山墙上的浮雕,大理石,高 112 厘米,公元前 449 年—前 400 年,现藏伦敦不列颠博物馆)这是希腊古典时期著名的雕刻杰作之一。旧称“命运三女神”。它原是帕特农神庙 正面山墙上右角末端的高浮雕。题材来自希腊神话。现存的这三个女神的雕像,头部和四肢都已失去,但那健美的身躯,恬静而潇洒的姿态,仍给人以极其优美 的形象。尤其是三女神的衣服的处理,希腊式薄衫穿在三女神的身上,纤细而又 繁复的湿衣褶,随着人体的结构而起伏,女性人体的优美轮廓,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得这些雕像不像是由冰冷的大理石雕凿而成,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米隆《掷铁饼者》(大理石,罗马复制品,公元前 5 世纪,罗马国立博物馆藏)米隆是公元前 5 世纪上半期古希腊著名的雕刻家。他善于运用写实手法创造性地 刻画人物在剧烈运动中的动态。《掷铁饼者》便是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代表作。米隆在这一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出色的充满活力的运动员形象。尤见作者匠心的 是,他出色地概括了掷铁饼这一运动的整个连续过程,表现了一种动态的美。掷 铁饼者张开的双臂像拉满的弓,使人产生一种发射的联想。铁饼和人头的两个圆 形,左右呼应;紧贴地面的右腿如同一个轴心,使曲折的身体保持稳定。整个雕 像给人的印象是:健美、庄重、和谐,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运动员之所以呈现出 裸体的形态,是由古希腊人的社会风俗所决定的。因为,古希腊人在从事体育运 动和宗教性的文艺演出活动时,男子往往赤身裸体。他们认为完美健康的人体乃 是人的骄傲,是神性的体现。这种社会风俗反过来也促进了希腊人体雕像的发展,并且形成了西方美术中崇尚人体美的艺术传统。萨莫德拉克的胜利女神(大理石,高 328 厘米,公元前 200 年左右,巴黎卢浮 宫藏)这一作品因 1863 年在爱琴海北部的萨莫德拉克小岛上发现而得名。雕像出土时 已成碎块,经过四年的精心修复,才重新站立起来,但仍然缺头无臂。以后又发 现了这一雕像的底座及女神的左手和部分手指的残片。对于女神原来的姿态是什

么模样,人们有种种猜测,都不足为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它是小 亚细亚的统治者德梅特里奥斯一世为纪念他在一次海战中大败托勒密王国的舰 队而创作的。它原安放在萨莫德拉克岛海边的悬崖上,面对着茫茫大海。胜利女 神虽是古希腊雕塑常用的题材,但与其他胜利女神雕像有重要的区别。首先,这 尊雕像的构思非常新颖,作者将底座制成一艘战舰的船头,胜利女神从天而降,飞立船头,引导着舰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它既符合纪念一场海战胜利的需要,又形象地表达了战斗胜利的主题。其次,作品充分发挥了雕塑立体造型的特点。尽管雕像已失去头与双臂,但不论从哪个角度都能感受到胜利女神展翅欲飞的雄 姿。雕像上身呈前倾姿势,静中见动;从侧面看,女神的乳峰为最高点,脸和双 翼的波状线构成一钝三角形,从而加强了前进的态势。像这样杰出的作品,无怪 乎巴黎卢浮宫要将它和该馆收藏的《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达·芬奇的《蒙娜 丽莎》并称为卢浮宫三宝。波利克利托斯《持矛者》(大理石,罗马复制品,公元前 5 世纪后半期)波利克利托斯是公元前 5 世纪古希腊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擅长表现青年运动员 的形象,所用材料都是青铜。据说他还写了一本论述人体比例的论文: 《规则》。可惜他的原作均已不存,只留下《持矛者》和《束发带的青年》等几件罗马时期 复制品。其中《持矛者》尤为重要。它塑造了一个体格健壮、充满朝气的青年战 士的形象,体现了古希腊人在希波战争胜利后对英勇保卫国家的战士们的崇敬心 情。同时,它也是作者长期研究人体比例的验证,即他认为最理想的人体比例,是头与全身的比例为 7∶1。按照这样的比例塑造的人体,显得比较粗壮,但它 是以均衡自然的体态和严格的比例表现出来的,符合当时希腊人审美趣味的标准 的人体美。以至当时的雕刻家们就把这座雕像称作“规则”,即把它看作是人体美 的规则和典范。普拉克西特列斯《赫尔墨斯与幼年的狄奥尼索斯》(大理石,高 213 厘米,公 元前 350 年—前 330 年,奥林匹亚博物馆藏)普拉克西特列斯是希腊古典时期后期最著名的雕刻家。《赫尔墨斯与幼年的狄奥 尼索斯》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 1877 年在奥林匹亚赫拉神庙内殿旧址发掘 出土的,故又称此像为《奥林匹亚的赫尔墨斯》。它表现希腊神话中的传信使者 赫尔墨斯抱着宙斯的私生子、希腊神话中的酒神、幼年的狄奥尼索斯去山中神女 那里,在途中稍事休息片刻的情景。现在,赫尔墨斯的右手已损坏,据考证,原 来的右手是拿着一串葡萄在逗孩子。这一雕像的主要特点是:赫尔墨斯的人体追 求一种女性的美,即整个人体自上而下形成三个自然的转折(头、躯干和下肢),使整个身姿构成一个 S 形,接近于后来在女性人体上所追求的曲线美。同时,作者还充分发挥了大理石质地的特点,努力追求人体肌肉的细腻变化和美妙含蓄 的线条,使整个人体更接近于女性肌肤的丰润。这与古典时期前期男性雕像所表 现的刚劲有力的风格,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一般都将普拉克西特列斯看作 是开一代雕塑新风的雕塑家。

《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希腊)(大理石雕刻,高 202 厘米,约作于公元前 150 年,巴黎卢浮宫藏)古希腊雕刻的美名,莫过于这座《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这一作品因为 1820 年发现于爱琴海中的米洛斯岛而得名。它是用两块大理石合雕而成的,接缝处在 裸露的躯干与衣服的交界处。端庄的身体,丰腴的肌肤,典雅的脸庞,娟美的笑 容,微微扭转的站势,这一切构成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姿态。尽管雕像的双臂 残缺,但由于年代久远,人们欣赏的心理已产生积淀,断臂反而诱发出人们美好 的想象,从而增强了人们的欣赏趣味,使人们愈加觉得它非同凡响。从艺术风格 上看,它融合了希腊雕刻中的崇高与优美的两种风格。它那阔大而简洁的手法,使人联想起菲狄亚斯在帕特农神庙上创造的庄严崇高的雕刻; 它那端庄优美的身 姿和容貌,又使人联想起普拉克西特列斯塑造的优美而抒情的女性人体雕刻。无 怪乎 19 世纪法国的雕塑大师罗丹要称这一雕像为“古代的神品”。

十五篇 外国建筑史之古希腊建筑

原文地址: 作者: 原文地址:十五篇 外国建筑史之古希腊建筑作者:奇怪 作者 公元前 8 世纪起,在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和爱琴海的岛屿上建立了很多小 的奴隶制城邦国家,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十分密切,总称为古希腊。古希腊的建筑是欧洲建筑的开拓者,它的一些建筑形制,影响着欧洲 2000 多年的建筑史。古希腊的建筑主要成就是纪念性建筑和建筑群的艺术形式的完 美。氏族时代的希腊,部落的政治、军事和宗教中心是卫城,在平民取得胜利的 共和制城邦里,卫城变成了祭祀守护神的圣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雅典卫城。

1、雅典卫城 公元前 5 世纪的雅典,其经济军事实力居于希腊之首,成为希腊的盟主。在 此时期,雅典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卫城则是达到了古希腊圣地建筑群、庙宇、柱式和雕刻的最高水平。雅典卫城位于雅典城中一个不大的孤立山岗上,它东西长约 280M,南北宽 约 130 米。卫城上现存最主要的建筑物是四座神庙,分别是卫城山门、胜利神庙、帕台农神庙和伊瑞克提翁神庙。

(图为 卫城复原图,正面为山门,山门右前为胜利神庙,左上为提翁神庙,右上为帕提 农神庙)雅典卫城的山门译名为普罗彼拉伊阿,建于公元前 437~432 年,建筑师穆 尼西克里(Mnesicles),位于卫城西端陡坡上,是卫城的入口,为了因地制宜,做成不对称形式。正面高 18 米,侧面高 13 米。主体建筑为多立克柱式,当中一 跨特别大,净宽 3.85 米,突出了大门。屋顶由于地面倾斜分两段处理,以使前 后两个立面造型一致。内部采用爱奥尼柱式,装饰华丽。外观简洁朴素、庄重。北翼是展览室,南翼是敞廊。两翼体量较小,使山门更加壮观。从山门口就可以 看到雅典卫城的中心-雅典娜女神铜像。

由于山门两侧是不对称的,于是由它南面的胜利神庙取得立面上的均衡。胜利神庙建于公元前 449~前 421 年,是爱奥尼式的,很小,台基面积 5.38m×8.15m,前后各 4 根柱子,大约是为了适合于它所奉的神灵,也为了和多 立克的山门调和,柱子比较粗壮(1:7.68),是爱奥尼中少有的。檐壁上一圈

全长 26m,高 43cm 的浮雕和基墙上沿 1m 高的女儿墙外侧的浮雕题材都取自反波 斯侵略战争的场面。胜利神庙是波希战争后第一个着手设计的建筑物,它的命意、它的选址、它的构图、它的装饰都是为了庆祝卫国战争胜利的主题,把这种纪念 永恒的保存下去。帕提农神庙(又称雅典娜神庙)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坐落山上的最高处,在雅典的任何一处都可望见,始建于公元前 447 年,前 438 年完工并完成圣堂中 的雅典娜像,前 431 年完成山花雕刻,主要设计人是伊克底努(Iktinus),卡 里克里特(Callicrates)也参加了设计,雕刻则由菲迪亚斯和他的弟子创作。其形制是希腊神庙中最典型的,即长方形平面的列柱围廊式。它是古希腊建筑艺 术的纪念碑,代表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被称为“神庙中的神庙”。

帕提农神庙呈长方形,除屋顶用木外,全部用晶莹洁白的大理石砌成,还用 了大量镀金饰件。建筑在一个三级台基上,神庙基座长 69.54 米、30.89 米 宽(另 一资料:长约 69.49 米,宽约 30.78 米),其建筑材料为石灰岩,外部由 46 根 高 10.43 米、底径 1.905 米的大理石柱环绕,巨大的圆柱在东、西各设置 8 根,南北各有 17 根。两坡顶,东西两端形成三角形山花,这种格式被认为是古典建 筑风格的基本形式。神殿外围的多立克柱式被誉为此种柱式的典范。神庙里安放 着雕刻家菲迪亚斯的作品—雅典娜神像。神庙全部是用雕刻和浮雕装饰起来的。从雅典各个方向都可以看到位于卫城顶端的神庙。该庙尺度合宜,饱满挺拔,风 格开朗,各部分比例匀称,雕刻精致,并应用了视差校正手法以加强效果,即每 根巨柱均向内微斜,被认为现存建筑最具均衡美感的伟大建筑。帕提农神庙是举世闻名的古代七大奇观之一,也是雅典最著名的古迹之一,有“希腊国宝”之誉,已有约 4,000 年历史。神庙的内部分成两个大厅,正厅 又叫东厅,内有双层叠柱式的三面回廊,加强了置放神像的空间的中央轴线感。厅内原本供奉着菲迪亚斯雕刻的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神像,神像据说高 12 米,由 黄金、象牙制成,眼睛的瞳孔也宝石镶成,在昏暗的庙中金光闪烁。古代末期,此雕像被罗马皇帝带往君士坦丁堡,从此下落不明。后面是国库和档案馆,内有 四根爱奥尼式柱子。几经战火的破坏和两千多年风雨的侵蚀,现在的神庙遗址大 多已是断墙残垣了,神庙中雅典娜的巨大金像也早已不知所踪。这一艺术珍品只 剩下西边保留着的一些石柱和其他建筑了。

伊瑞克提翁神庙位于卫城北部,传说这里是雅典娜女神和海神波塞东为争做 雅典保护神而斗智的地方,建于公元前 421 年~前 405 年之间,本为放置八圣徒 遗骨的石殿,是雅典卫城建筑中爱奥尼亚样式的典型代表,建在高低不平的高地 上,建筑设计非常精巧,充分利用了地形的因素,使得从各个立面都很匀称。

提翁神庙最著名的就是六女神柱廊,神庙东区是传统的 6 柱门面,向南采取 虚厅形式。南端用 6 根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少女像柱代替石柱顶起石顶,充分体现 了建筑师的智慧,她们长裙束胸,轻盈飘忽,头顶千斤,亭亭玉立。由于石顶的 份量很重,而 6 位少女为了顶起沉重的石顶,颈部必须设计得足够粗,但是这将 影响其美观。于是建筑师给每位少女颈后保留了一缕浓厚的秀发,再在头顶加上 花篮,成功地解决了建筑美学上的难题,因而举世驰名。现在真品收藏于博物馆,已用复制品顶替。神庙建筑历经沧桑,如今也只能依据这 6 根少女像柱想象当年 的繁华了。

2、柱式的演变进化 柱式是古希腊建筑的最大贡献,它的出现是建筑界的里程碑。柱式是一种建筑结构的样式。它的基本单位由柱和檐构成。柱可分为柱础、柱身、柱头(柱帽)三部分。由于各部分尺寸、比例、形状的不同,加上柱身处 理和装饰花纹的各异,而形成各不相同的柱子样式。古典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筑的 重要造型手段。典型的古典柱式有 3 种: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科林斯式。由 柱式体系组成的希腊神庙的基本形制就是用石柱围绕放神庙的长方形房间,前后 两端(一般是朝东、朝西的两窄边)在柱列上有高大的檐部,檐上有平缓坡度的 三角形屋顶(山墙)。柱子不仅是最显眼的建筑部位,而且它决定了整个建筑各 部分的比例与尺寸。多立克式: 多利克柱式一般都直接建在阶座之上,特点是柱头是个倒圆锥台, 没有柱础.柱身有 20 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建造比例通常是:柱下径与柱高的 比例是 1:5.5;柱高与柱直径的比例是 4 或 6:1;立面比较粗犷壮观,稳定有 力,因此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帕提农神庙(Parthenon)即采用的是多立 克柱式。

爱奥尼式:有柱础,柱身有 24 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柱子 比较细长,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又被称为女性柱。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 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Temple of Athena Nike)和俄瑞克忒翁神庙(Erechtheum)。

科林斯式:科林斯式出现的比较晚,它的特点是柱头象一株旺盛的忍冬草,其他的部分和爱奥尼式相同。忍冬草是希腊的特产,在严冬也生长得茂盛,深受 希腊人喜爱,所以成为了建筑装饰的重要题材。

古希腊柱式后来被罗马人继承,随着罗马建筑而影响全世界。

3、希腊的其他建筑 古希腊因为奉行民主政治,所以它的公共建筑是最有影响力的。其中重要的

成就是露天剧场。剧场一般利用山坡建造,逐排升高,视线和交通都处理的相当 合理,而且对建筑声学也有初步的认识。

后话,希腊自古以来就是爱琴海边的明珠,它的平民建筑虽然没有公共建筑 那么宏伟,但是即使从今天看来,也是与环境和谐搭配的典范。

十四篇 外国建筑史之古埃及建筑作者:奇怪 作者: 作者 古埃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这里产生了人类第一批巨大的纪念性建 筑物——金字塔。埃及领土分为上下埃及两个部分,尼罗河是埃及最重要的河流,也是孕育古 埃及文明的摇篮。尼罗河两岸富饶的土地为古埃及大规模建筑工程提供了最重要 的物质保证,河流提供了芦苇、纸草、和泥土作为建筑材料以及为运输岩石提供 了便利条件。

1、金字塔的演化 古埃及人相信人死以后,灵魂不灭,只要保住尸体,3000 年后会在极乐世 界里复活永生,因此他们特别重视建造陵墓。最早的陵墓形式主要是模仿当时的 建筑形式,如住宅和宫殿。因为在初期,陵墓被当做人死后的住所。渐渐的,皇 帝的陵墓改变了形制,第一王朝皇帝开始在祭祀厅堂下面修建台基——向高处发 展的集中式纪念性构图开始有了萌芽。多层金字塔的产生——第一座石头金字塔是萨卡拉的昭赛尔金字塔,大约建 造于公元前 3000 年,它基座东西长 126M,南北长 106M,高约 60M。它是台阶型 的,共分为六层。它已经把祭祀的厅堂从塔顶移到塔前,而把台基向上升起,发 展为形体单纯的纪念碑。昭赛尔金字塔的祭坛围墙和其他附属设施仍没有摆脱传 统的束缚。(图为昭赛尔金字塔)

公元前三千纪中叶,在尼罗河三角洲的吉萨,相继建造了 3 座相邻的大金字 塔,形成了最著名的吉萨金字塔群,它们是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它们都 是精确的正方锥体,形式极其单纯。其中最高的胡夫金字塔高 146.6M,底边长 230.35M;哈弗拉金字塔高 143.5M,底边长 215.25M;孟卡拉金字塔高 66.4M,底边长 108.04M,它们脚下的祭坛和附属建筑相对很小。胡夫金字塔建在一块巨大的凸形岩石上,占地约 5.29 万平方米,体积约 260 万立方米,是由约 230 万块石块砌成。外层石块约 11.5 万块,平均每块 重 2.5 吨,最大的一块重约 16 吨,全部石块总重量为 684.8 万吨。令人吃惊 的是,这些石块之间没有任何粘着物,而是一块石头直接叠在另一块石头上,完 全靠石头自身的重量堆砌在一起的,表面接缝处严密精确,连一个薄刀片都插不 进去。而塔的东南角与西北角的高度误差也仅 1.27 厘米。在尼罗河西岸广袤的沙漠中,金字塔的稳定造型和高大宏伟的形象是最好的 表现形式,历经几千年的风沙,金字塔仍然雄伟的矗立在大地上,向人们展示这 它光辉灿烂的历史。

2、峡谷里的神庙 古埃及中王国时期,首都迁移到了上埃及的底比斯,这里的尼罗河在峡谷中 穿行,两侧悬崖峭壁,金字塔那巨大的体量已经不适合这里的地形,于是皇帝们 仿效当地的贵族在山岩上开凿石窟作为陵墓。在这种情况下,祭祀的祭堂成为了 陵墓建筑的主体。比较有名的有曼都赫特普三世陵墓。一进入墓区的大门,是一条两侧密排着 狮身人面首像的石板路,长约 1200m,然后是一个大广场,它当中沿着路两旁排 列着皇帝的雕像。由常常的坡道登上一层平台,平台前缘的壁前镶着柱廊。平台 中央有一座不大的金字塔,紧靠它正面和两侧造着柱廊。它后面是一个院落,四 面有柱廊环绕。在后面是一个有 80 根柱子的大厅,由它进入小小的圣堂,是凿 在山崖里的。

3、太阳神庙 古埃及新王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的发展,皇帝专政的制度强化了,相应的,太阳神成为了古埃及的主神,而皇帝则被称为太阳神的化身,成为宗教统治的手 段。于是,太阳神庙就成为了最重要的建筑物。皇帝们经常把大量财富和奴隶送 给神庙,祭司们成了最富有、最有势力的奴隶主贵族。各地的神庙占有全国 1/ 6 的耕地和大部分的手工作坊,拥有金矿和航海商队。巨大的神庙遍及全国,底 比斯一带神庙络绎相望,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卡纳克(Karnak)和鲁克索(Luxor)两处的阿蒙(即太阳神)神庙。(图为卢克索神庙大门)

在新王国时代,除了上述最著名的两座神庙外,还有一种岩窟庙,或者称为 石窟庙。整座神庙除前面庙门外,都是凿入岩石山窟中,就像似岩窟墓一样。岩 窟庙是新王国时代神庙建筑的另一类型,其最典型的最伟大的建筑物就是阿布辛 拜勒神庙。阿布辛拜勒岩窟庙利用山崖开凿,庙门洞口两旁利用山崖的斜坡岩壁 雕刻出 4 座拉美西斯二世巨像,高 20 米。由庙门至后殿全长 55 米。在前半部分 的洞窟厅堂有 2 排 8 根 9 米高的人形角柱支柱。此外,还有内室、仓库等。在神 庙最深处的后殿,立有 3 位神像和拉美西斯二世本人像。整个建筑物,特别是它 的门脸,显得雄伟壮观。而尤为人们所惊叹的是,每年的 2 月 21 日和 10 月 21 日,阳光可以通过洞口射进后殿的 4 座雕像身上(迁移后的神庙,日期推迟一天),这是建筑师为纪念拉美西斯二世的诞辰日和登基日而特意设计的。这不能不说是 埃及文明的又一奇迹。

外国古代建筑艺术

西方古代建筑的范围,是指从古希腊到英国工业革命前的建筑。西方古代建筑主要以石 块砌垒,因而,不仅众多著名的建筑保存下来了,而且,这些不同年代的建筑之间的继承、变革关系十分明显,以下是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

一、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的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 宝库。因此,谈西方建筑及其风格,就不能不首先谈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 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这些

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首先是柱式。古希腊的“柱式”,不仅 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和风格的 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 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 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这些柱式,不仅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 美、崇高的风格,而且其比例规范也无不显出和谐与完美的风格。从外在形体看,三种柱式 各有特点,陶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 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柱子的收分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 健之美。爱奥尼克,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 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 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从比例与规范来看,陶立克一般是柱高为底径的 4--6 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子的 1/4,而柱子之间的距离,一般为柱子直径的 1.2--1.5 倍,十 分协调、规整而完美。爱奥尼克,柱高一般为底径的 9--10 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的 1/ 5,柱子之间的距离约为柱子直径的两倍,十分有序而和美。科林斯,在比例、规范上与爱 奥尼克相似。这些比例与规范,与这些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 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 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所以,这些柱式都 具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而以这三种 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或其它建筑,往往就成为了古希腊艺术乃至人类建筑艺术的 典范,如以陶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 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 以科林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 亭等。正因为这三种柱式如此美妙绝伦而意义重大,所以,有人十分肯定地指出:“古代希腊 建筑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特征可以归结为三种古典柱式,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仅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这种论断也是十分精确中肯的。

在古希腊的建筑中,不仅柱式以及以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古 希腊建筑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以神庙为主体的建筑群体,也常常以更为宏伟的 构图,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而又崇高的风格特点。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恐

怕非雅典卫城莫属了。卫城是古希腊人进行祭神活动的地方,位于雅典城西南的一个高岗上,由一系列神庙构成。卫城入口是一座巨大的山门,山门向外突出两翼,犹如伸开双臂迎接四 面八方前来朝拜“神”的人们。左翼城堡之上座落着胜利神庙,在构图上均衡了山门两侧不对 称的构图,山门因地制宜,内外划分为两段,外段为多立克式,内段为爱奥尼克式,其体量 和造型处理都恰到好处,既雄伟壮观又避免了体量过大而影响卫城内主体建筑的效果。在卫 城内部,沿着祭神流线,布置了守护神雅典娜像、主体建筑帕提农神庙和以女像柱廊闻名的 伊瑞克先神庙。卫城的整体布局考虑了祭典序列和人们对建筑空间及型体的艺术感受特点,建筑因山就势,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无论是身处其间或是从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较为完整 的艺术形象。建筑本身则考虑到了单体相互之间在柱式、大小、体量等方面的对比和变化,加上巧妙地利用了不规则不对称的地形,使得每一景物都各有其一定角度的最佳透视效果,当人身处其中,从四度空间的角度(即运动的角度)来审视整个建筑群时,一种和谐、完美 的观感就会油然而生,此时,崇高,就不仅仅是这座建筑群本身固有的艺术意境了,而是成 为了接受者、审美主体的一种鲜明、强烈的艺术感受。这座建筑群永恒的魅力,也就通过一 代又一代审美者的艺术感受流传下来,成为了一种审美的范本,一种于和谐中见完美,于完 美中显崇高,于崇高中见永恒的“高不可及的范本”。这正是古希腊艺术最杰出的品格和最伟 大的价值之所在。

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不仅是从时间先后来说的,而且是从建筑艺术的根本风格来说的。这种根本风格的内容就是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不过,这种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在古罗马建筑中又有了新的含义,正是这种新的含义,推动了古 罗马建筑艺术在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础上的大踏步地前进。如果说,古希腊人崇拜人是通过 崇拜“神”来体现的话,那么,古罗马人对人的崇拜,则更倾向于对世俗的、现实的人的崇拜 的直接表现,所表现的人的意识,也已从群体转向个体,“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 上的享受”。正是在这样一种意识的左右下,古罗马的建筑不仅借助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了古希腊艺术的辉煌成就,而且也将古希腊建筑艺术风格的和谐、完美、崇高的特点,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神殿”转入世俗,赋予这种风格以崭新的美学趣味和相应的形 式特点。古罗马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中曾经指出,建筑的基本

原则应当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这可以说是对古罗马建筑特 点及其艺术风格的一种理论总结。在这些特点中,显然仍有着古希腊建筑的和谐、完美、崇 高的风格内容,但是“合宜以及经济”的杠杆,又显然将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神”意,转变为了 世俗的人意。这一点,可以直接地从建筑类型、建筑外观的设计方面看出。古希腊最

杰出的建筑艺术都与神有关,而神庙的辉煌更集中反映了这一特点。古罗马的建筑最辉煌、最有艺术价值的则是为经济服务或为人的生活(物质、精神)服务的建筑,如广场、道路、桥梁、高架输水道、隧道、剧场、竞技场、浴场、住宅和别墅等等。这些建筑几乎全是直接 为人的物质生活或精神享受服务的。在艺术风格方面,它们也追求和谐,追求完美,追求崇 高,但已不是一种“神圣”的和谐、完美、崇高了,而是现实人生的一种“合宜”,是经济繁荣,和平安定,和追求现实刺激的“崇高”,有的“崇高”还直接与某种“悲剧”情绪相联系,如著名 的古罗马斗兽场,它那完美、和谐、崇高的造型,因与其功能性的悲剧意味相联系着,是沐 浴着奴隶血泪的一种崇高,所以,使这种崇高、完美,更具有了世俗性,它能让人赞叹、使 人振奋,但难以产生像希腊神庙的那种“神圣”感。这可以说是古罗马建筑风格中的和谐、完 美、崇高与古希腊建筑风格的最大区别。至于另一些世俗的建筑,如卡拉卡拉浴场,它那和 谐、完美而又雄伟的风格,也主要来自于世俗的情感,而不是来自理想主义的神圣意识。在具体建筑的造型风格方面,古罗马的建筑也是既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风格,又革新、发展了它。如古罗马大斗兽场的外部立面,特别是高 4 层的外部立面,就是古希腊柱式构图 的复写,它的底层是多立克柱式,第二层是爱奥尼克柱式,第三层则是科林斯柱式,在顶层 则围绕着壁柱。但是,古希腊的这种柱式,在古罗马的这座杰作中已不再像在古希腊建筑中 那样起结构作用了,它已蜕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装饰,真正起结构作用的部件是隐藏于墙壁之 中的结构体。同时,在屋顶造型方面,古罗马人更是极大地革新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方式,将古希腊习用的梁柱结构,代之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拱券支撑方法,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

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 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这种拱券结构因经济、实用,且审美效 果也很好,故不仅应用于神庙、宫殿等特殊建筑,而且扩展到日常生活的一切领域,如道路、桥梁、输水道、港口、剧场、住宅、仓库和下水道等。从而使许多雄伟建筑在表现和谐、完 美、崇高的同时,具有了一种明显的“圆”味。但同时,古罗马的建筑又在造型方面有意识地 借鉴和继承了古希腊建筑造型的一般特点,特别是柱廊的使用,常常鲜明地表现出古罗马建 筑与古希腊建筑的承继关系。例如古罗马的潘泰翁神庙(又称万神庙),它的主体部分是一 个带穹顶的巨大的混凝土圆桶,这种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而在 它的大门入口处,又靠着一个典型的古希腊的柱廊,柱廊由八根科林斯柱式组成,它的上面 则是一处三角形的山尖。整个建筑活脱脱地显示着古罗马建筑继承与创新的形象。

三、拜占庭建筑的风格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 395 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 2 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 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拜占庭建筑 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这一特点显然是受 到古罗马建筑风格影响的结果。但与古罗马相比,拜占庭建筑在使用“穹窿顶”方面要比古罗 马普遍得多,几乎所有的公共建筑成宗教性建筑都用穹窿顶,而古罗马建筑虽也有此类形式,如万神庙,但还不普遍。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 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 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

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 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 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第四个特点是在 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在这 一方面,拜占庭建筑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的语言,也极大地提高了建筑表情达意、构造艺术意 境的能力。谈到拜占庭建筑,就不能不谈到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因为,它不仅 综合地体现了拜占庭建筑的特点(包括风格特点)而且,也是拜占庭建筑成就的集大成者。

这座教堂的整个平面是个巨大的长方形。从外部造型看,它是一个典型的以穹顶大厅为中心 的集中式建筑。从结构来看,它有既复杂,又条理分明的结构受力系统。从内部空间看,这 座教堂不仅通过排列于大圆穹顶下部的一圈 40 个小窗洞,将天然光线引入教堂,使整个空 间变得飘忽、轻盈而又神奇,增加宗教气氛,而且也借助建筑的色彩语言,进一步地构造艺 术氛围。大厅的门窗玻璃是彩色的,柱墩和内墙面用白、绿、黑、红等彩色大理石拼成,柱子用绿色,柱头用白色,某些地方镶金,圆穹顶内都贴着蓝色和金色相间的玻璃马赛克。这些缤纷的色彩交相辉映,既丰富多彩,富于变化,又和谐相处,统一于一个总体的意境: 神圣、高贵、富有。从而,有力地显示了拜占庭建筑充分利用建筑的色彩语言构造艺术意境 的魅力。这座建筑也就当然地成为了中世纪,乃至人类建筑史上璀璨夺目,光耀千秋的杰作。

四、哥特式建筑的风格

公元 5 世纪,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进入了被史学家们称为“中世纪”的时期。此时的 欧洲,意识文化与文学艺术一蹶不振,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的灿烂景观,已成为了一个悠远 的梦,消失于漫漫的长夜中,唯有宗教文化,特别是基督教文化一枝独秀,不仅成为中世纪 精神的象征,也成为了中世纪权力的象征。可是就在这块文化的沙漠里,却奇迹般地诞生了 一种崭新的建筑文化——哥特式建筑文化,它那奇异、独特的形象,有如冲破天罗地网的雄 鹰,不仅展示了中世纪物质文化的成就,而且生机焕发地表露了中世纪精神文化的特征,将

欧洲的建筑艺术水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如果说整个中世纪的文学艺术,基本处于停滞 状态的话,那么,唯有建筑这只雄鹰直搏云天,高傲地飞翔,将艺术的辉煌撒播于欧洲的四 面八方。从一定意义上讲,哥特式建筑不仅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艺术,而且也是中世纪唯一具 有永恒生命力的艺术。然而,这一伟大的艺术,却不仅诞生于并不伟大的时代,而且也得 到了一个并不伟大的称号:哥特建筑。哥特,原为参加覆灭古罗马帝国的一个日耳曼民族,其称谓含有粗俗、野蛮的意思。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因厌恶中世纪的黑暗而“赠” 给中世纪建筑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本意是以此来贬斥中世纪的建筑风格,但后来,随着 历史的发展,这一称谓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贬性,而成了一种专有名词,在习惯上人们将与中 世纪的这种主要建筑风格一致的建筑,均称为“哥特式建筑”。最有影响的哥特式建筑,大 多是教堂建筑。这当然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有关。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意识是宗教意识,特别是基督教意识,与此同时,它也与当时较为发达的技术水平有关。因此,这两个方面的 影响,也就内在地决定了哥特式建筑的一般风格特点。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 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 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 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 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 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 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 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 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 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

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 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得生动、具体,也显示 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术。其次,从内部空间的特点,我们也可窥见其宗教情怀与技术手段。在哥特式教堂中,尖券与小拱的大量使用,赋予了空间与结构以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也为教 堂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新奇的格局。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仍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束状的柱子涌向天 顶,像是一束束喷泉从地面喷向天空;有时像是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树干,叶饰交织,光线 就从枝叶的缝隙中透进来,启示人们以迷途中的光明,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间的彩色玻璃 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 基督教的精神,而这种气氛的形成,又无疑得益于尖券、尖拱及空间结构等技术。在

哥特式教堂建筑中,享有崇高声誉的教堂比比皆是。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 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都是代表。它们的外部造型,细部装饰及内部空间的结构,都既 充分地反映了哥特式建筑的一般风格特点,又个性鲜明。所以,人们谈起哥特式建筑,往往 都要以它们为例。

五、巴洛克建筑的风格

巴洛克,是产生于文艺复兴高潮过后的一种文化艺术风格。它的外文为 Bar-oque,意为畸形 的珍珠,其艺术特点就是怪诞、扭曲、不规整。巴洛克建筑风格,是巴洛克文化艺术风格的 一个组成部分,从历史沿革来说,巴洛克建筑风格是对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一种反拨;而从 艺术发展来看,它的出现,又是对包括文艺复兴在内的欧洲传统建筑风格的一次大革命,冲 破并打碎了古典建筑业已建立起来的种种规则,对严格、理性、秩序、对称、均衡等建筑风 格与原则来了一次大反叛,开创了一代建筑新风。因此,从欧洲建筑艺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是继哥特式建筑之后,欧洲建筑风格的又一次飞跃,尽管在这种风格中,存在着显而易见 的迎合贵族阶级享乐、奢华、炫耀财富心态的世俗化倾向,但是,它的艺术创造的勇气及其

对后世(如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却是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从另一角度来看,也许正 是这种实用的“媚俗”倾向,使它得以摆脱神圣理性的制约,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新的天地,开创新的业绩,形成了自己不同于以前所有时代建筑风格的另一种特色。巴洛克建筑

风格的基调是富丽堂皇而又新奇欢畅,具有强烈的世俗享乐的味道。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 征:第一,炫耀财富。它常常大量用贵重的材料、精细的加工、刻意的装饰,以显示其富有 与高贵。因此,巴洛克建筑总是富丽堂皇、珠光宝气,装饰琳琅满目,色彩艳丽夺目。第二,不囿于结构逻辑,常常采用一些非理性组合手法,从而产生反常与惊奇的特殊效果。第三,充满欢乐的气氛。这一点,它承续了文艺复兴的传统,文艺复兴对外部世界的发现,特别是 对人的发现,彻底地突破了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的樊篱,恢复了人作为感性生命与理性精神 相结合存在物的现实尊严,提倡世俗化,反对神化,提倡人权,反对神权的结果是人性的解 放,这种人性的光芒照耀着艺术,给文艺复兴的艺术印上了欢快的色彩。如在绘画领域所出 现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将一种端丽、高贵、愉快尽显示承画面。巴洛克建筑正是在人 性的光芒下建造的,因此,常充满了欢乐的气氛。不过,这种欢乐与文艺复兴那“单纯的伟 大”与“高贵的静穆”不同,完全走上了享乐至上的歧途,所以,巴洛克建筑的欢乐气氛虽常 常使人激动,让人欢悦,但却难显“伟大”与崇高。第四,标新立异,追求新奇。这是巴洛克 建筑风格最显著的特征。它突破了传统建筑的构图法则和一般形式,抛弃了绝对对称与均衡,以及圆形、方形等静态平面形式,采用以椭圆形为基础的 S 形,波浪形的平面和立面,使 建筑形象产生动态感;又或者把建筑和雕刻二者混合,以求新奇感;又或者用高低错落及形 式构件之间的某种不协调,引起刺激感。著名的巴洛克大师波洛米尼设计的圣卡罗教堂是全 面体现巴洛克建筑风格特征的代表作。这座教堂彻底摈弃了文艺复兴及其以前建筑贯用的界 线严格的几何构图,室内外几乎没有直角,线条全为曲线,线脚繁多,装饰图案复杂,并使 用了大量的雕刻和壁画,五彩缤纷,富丽堂皇。与内部空间的诡谲相对应,教堂外立面也极 尽曲折变换,宛如起伏的波浪。在仅有上下两层高的立面上装饰了大量的动植物雕刻、栏杆、假窗和奇形怪状的图案。在拐角立面上装饰有水池、凹龛和人物雕像,拐角处的屋顶是一座 高高的方形塔楼,塔楼的每个边角也都有凹凸变化,整个造型的确如被扭曲了的珍珠。由

于巴洛克建筑风格具有欢乐的气氛,新奇、堂皇、荣耀,是享乐主义最适应的形式,因此,它也就被广泛地运用于那些专供享受观赏的建筑,如广场、街心花园、喷泉、水池等等。意 大利罗马的特列维喷泉就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它所在的广场是不规则形的,喷泉偏于 其一侧,中间是一个凯旋门形的墙,两边建有房屋,立面上满是雕刻和其它饰物,它们与喷 泉、岩石混成一体,于自然生动中透出新奇与富丽。

六、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艺术

洛可可风格出现于 18 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后期,流行于法、德、奥地利等国。对于建筑艺术 来说,洛可可主要是一种室内装饰风格。它是在反对法国古典主义艺术的逻辑性、易明性、理性的前提下出现的柔媚、细腻和纤巧的建筑风格。它的主要特点是一切围绕柔媚顺和来构 图,特别喜爱使用曲线和圆形,尽可能避免方角,如房间或院落里不要方的墙角,除了圆的、椭圆的、长圆的外,多边形的也要修成大圆角,并常常在各种转角处用装饰线脚软化方角,用多变的并常常被装饰雕刻打断的曲线代替僵硬的水平线。在装饰题材上,常常喜用各种草 叶及蚌壳、蔷薇和棕榈。这些题材不但用在墙面和天花板上,也用在撑架、壁炉架、镜框、门窗框、家具腿和其它建筑部件上,并且极尽模仿植物的自然状态。在装饰材料上,洛可 可风格的建筑常以质感温软的木材取代过去常常使用的大理石,墙面上不再出现古典程式,而代之以线脚繁复的镶板和数量特多的玻璃镜面。在色彩上,为了构成柔媚顺和,洛可可 风格的建筑喜用娇嫩的色彩,如白色、金色、粉红色、嫩绿色、淡黄色,尽量避免强烈的对 比。线脚多用金色,天花板常涂上天蓝色,还常常画上飘浮的白云。此外还喜欢张挂绸缎的 幔帐和晶体玻璃吊灯,陈设瓷器古玩,力图从装饰到小品、到室内物件的设置,显出豪华 的高雅之趣。然而,它的格调却因装饰手法的过于刻意,往往是脂粉之气过浓,高洁之意不 足;堆砌、柔媚有余,自然韵雅不足。所以,洛可可风格历来被认为是格调不高,侈糜颓废 的建筑风格。但是,由于洛可可风格注重功能,注重人的切身需要的一面,比起古典主义建 筑来人性以及人情味更浓,所构成的建筑室内空间气氛更亲切宜人,所以,洛可可风格一俟 产生,便很快风靡欧洲,到了德国,则更变成了超级洛可可,柏林夏洛登堡的“金廊”和波茨

坦新宫的阿波罗大厅可以说是其登峰造极的代表作品。不仅如此,由于洛可可创造了更多新 颖别致、精细工巧的片断,创造了许多生动活泼的手法,特别是一些洛可可风格的客厅和卧 室,非常亲切温雅,比起古典主义和巴洛克建筑来更宜于日常生活的需要,所以绵延、影响 至今。

西方古代建筑风格收集:

西方古代建筑的范围,是指从古希腊到英国工业革命前的建筑。主要以石块砌垒。

一、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古希腊的“柱式”,这种 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 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 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陶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 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柱子的收 分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克,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 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从比例与 规范来看,陶立克一般是柱高为底径的 4--6 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子的 1/4,而柱子之间 的距离,一般为柱子直径的 1.2--1.5 倍,十分协调、规整而完美。爱奥尼克,柱高一般为底 径的 9--10 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的 1/5,柱子之间的距离约为柱子直径的两倍,十分 有序而和美。科林斯,在比例、规范上与爱奥尼克相似。陶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 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以科林 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亭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雅典卫城。

二、古罗马的建筑艺术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如果说,古希腊人崇拜人是通过崇拜 “神”来体现的话,那么,古罗马人对人的崇拜。古罗马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在其《建筑 十书》中曾经指出,建筑的基本原则应当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 济”。这可以说是对古罗马建筑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一种理论总结。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 建筑的特点。代表:古罗马大斗兽场、古罗马的潘泰翁神庙(又称万神庙)。

三、拜占庭建筑的风格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 395 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 2 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 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 窿顶”。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 构图中心。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 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 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第四个特点是色彩灿烂夺目。代表: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四、哥特式建筑的风格 哥特,原为参加覆灭古罗马帝国的一个日耳曼民族,其称谓含有粗俗、野蛮的意思。它是文 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因厌恶中世纪的黑暗而“赠”给中世纪建筑的。习惯上人们将与中世纪 的这种主要建筑风格一致的建筑,均称为“哥特式建筑”。大多是教堂建筑。中世纪占统治 地位的意识是宗教意识,特别是基督教意识。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 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 奔赴“天国乐土”。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

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 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 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 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 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 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 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 国理想”其次,从内部空间的特点,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仍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束状的柱子涌向天 顶,像是一束束喷泉从地面喷向天空;有时像是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树干,叶饰交织,光线 就从枝叶的缝隙中透进来,启示人们以迷途中的光明,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间的彩色玻璃 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 基督教的精神,而这种气氛的形成,又无疑得益于尖券、尖拱及空间结构等技术。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都是代表。代表:

五、巴洛克建筑的风格 巴洛克,是产生于文艺复兴高潮过后的一种文化艺术风格。它的外文为 Bar-oque,意为畸形 的珍珠,其艺术特点就是怪诞、扭曲、不规整。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基调是富丽堂皇而又新奇 欢畅,具有强烈的世俗享乐的味道。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炫耀财富。它常常大 量用贵重的材料、精细的加工、刻意的装饰,以显示其富有与高贵。第二,不囿于结构逻辑,常常采用一些非理性组合手法,从而产生反常与惊奇的特殊效果。第三,充满欢乐的气氛。提倡世俗化,反对神化,提倡人权,反对神权的结果是人性的解放,这种人性的光芒照耀着 艺术,给文艺复兴的艺术印上了欢快的色彩。完全走上了享乐至上的歧途。第四,标新立异,追求新奇。这是巴洛克建筑风格最显著的特征。采用以椭圆形为基础的 S 形,波浪形的平面和立面,使建筑形象产生动态感;又或者把建筑和雕刻二者混合,以求新奇感;又或者用 高低错落及形式构件之间的某种不协调,引起刺激感。代表:巴洛克大师波洛米尼设计的圣 卡罗教堂、意大利罗马的特列维喷泉。

六、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艺术 洛可可风格出现于 18 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后期,流行于法、德、奥地利等国。洛可可主要是 一种室内装饰风格。它是在反对法国古典主义艺术的逻辑性、易明性、理性的前提下出现的 柔媚、细腻和纤巧的建筑风格。它的主要特点是一切围绕柔媚顺和来构图,特别喜爱使用曲 线和圆形,尽可能避免方角。在装饰题材上,常常喜用各种草叶及蚌壳、蔷薇和棕榈。以质

感温软的木材取代过去常常使用的大理石。墙面上不再出现古典程式,而代之以线脚繁复 的镶板和数量特多的玻璃镜面。喜用娇嫩的色彩,如白色、金色、粉红色、嫩绿色、淡黄 色,尽量避免强烈的对比。线脚多用金色,天花板常涂上天蓝色,还常常画上飘浮的白云。此外还喜欢张挂绸缎的幔帐和晶体玻璃吊灯,陈设瓷器古玩,力图显出豪华的高雅之趣。然而,它的格调却因装饰手法的过于刻意,往往是脂粉之气过浓,高洁之意不足;堆砌、柔 媚有余,自然韵雅不足。代表:柏林夏洛登堡的“金廊”和波茨坦新宫的阿波罗大厅

帕提农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建筑,建于古希腊最繁荣的古典时期。它原是雅典卫城 的主体建筑,是为了纪念雅典战胜波斯侵略者的伟大胜利而建的。它原是供奉雅 典的保护 神雅典娜的,“帕提农”在古希腊语中即是“雅典娜处女庙”的意思。它采 用希腊神庙 中最典型的长方形平面的列柱围廊式,建在一个三级台基上。屋顶 是两坡顶,顶的东西 两端形成三角形的山墙,上有精美的高浮雕。这种格式被 认为是古典建筑风格的基本 形式。神庙的列柱采用雄浑、刚健的多立克柱式,比例匀称,是多立克柱式的典范。整 个神庙的造型是建立在严格的比例关系上 的,体现了以追求和谐为目的的形式美。所以,整个神庙尺度合宜,饱满挺拔,各部分比例匀称,风格开朗,并有大量的精美雕刻相衬 托。现在神庙虽已残破,但那庄重而又完美的形象仍使人为之神往。雅典卫城(Acropolis, Athens)

【卫城简介】 雅典卫城,也称为雅典的阿克罗波利斯,希腊语为“阿克罗波利斯”,原意为“高处 的城市”或“高丘上的城邦”,距今已有 3000 年的历史。雅典卫城遗址位于今雅典 城西南,建造在海拔 150 米(此数据据自中文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2004 年 8 月 号,另一资料为 156 米)的石灰岩山冈上,是祭祀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神圣地,建筑群建设的总负责人是雕刻家菲迪亚斯。卫城,原意是奴隶主统治者的圣地,古代在此建有神庙,同时又是城市防卫要塞。公元前 5 世纪,雅典奴隶主民主政 治时期,雅典卫城遂成为国家的宗教活动中心,自希腊联合各城邦战胜波斯入侵 后,更被视为国家的象征。每逢宗教节日或国家庆典,公民列队上山进行祭神活 动。在希腊古代遗址中,最为有名的当属均建造于雅典黄金时期的雅典卫城。作为古 希腊建筑的的代表作,雅典卫城达到了古希腊圣地建筑群、庙宇、柱式和雕刻的 最高水平。这些古建筑无可非议的堪称人类遗产和建筑精品,在建筑学史上具有 重要地位。迄今保存下来的大量的珍贵遗迹,集中展示了希腊的古代文明。1987 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C(I)(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 录》,编号为 545-003,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为:“文明、神话、宗教在希腊兴 盛了一千多年。阿克罗波利斯包含四个古希腊艺术最大的杰作——巴特农神庙、通廊、厄瑞克修姆庙和雅典娜胜利神庙——被认为是世界传统观念的象征。” 【建设背景】 公元前 5 世纪,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邦里,从平民中产生了工商奴隶主。他们代 表着当时先进的生产方式。他们联合了以小农和小手工业者为主体的平民群众,进一步战胜了经营农业的贵族奴隶主,建立了城邦范围内的自由民民主制度。这 时候奴隶制并没有普及到生产的多数领域,小自耕农经济与独立手工业是古典社 会全盛时期的经济基础。小农和小手工业者在这些城邦里获得更加多的政治权 利。自由民民主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大繁荣与平民文化中健康、积极因素的进一步发 展。公元前 5 世纪上半叶,希腊人以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在一场生死攸关的艰险 战争中(公元前 500~前 449 年)打败了实行专制制度的波斯的侵略,进入了古 典主义时期。民主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光辉的高峰。希腊建筑也在这时结 出了最完美的果实。作为全希腊的盟主,雅典城邦在古典盛期领土面积约 1600k ㎡,有 25 万人口。同时的科林斯有 9 万人口,阿各斯(Argos)约 45000 人,有些城邦只有 5000 人或更少,雅典在战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城市类型丰富 了许多,造起了元老院、议事厅、剧场、俱乐部、画廊、旅馆、商场、作坊、船 埠、体育场等公共建筑物。建设的重点是卫城。【建设目的】 建设的主要目的是:第一,赞美雅典,纪念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和炫耀它的霸 主地位;第二,把卫城建设成为全希腊的最重要的圣地,宗教和文化中心,吸引

各地的人前来,以繁荣雅典;第三,给各行各业的自由民工匠以就业的机会,建 设中限定使用奴隶的数量不得超过工人总数的 25%;第四,感谢守护神雅典娜 保佑雅典在坚苦卓绝的反波斯入侵战争中赢得的辉煌的胜利。在这种情况下,自 由工匠的积极性很高。古罗马的历史学家普鲁塔克(Pluttarch,约 46~120 年)写到卫城建设时说:“大厦巍然耸立,宏伟卓越,轮廓秀丽,无与伦比,因为匠 师各尽其技,各逞其能,彼此竞赛,不甘落后。【卫城布局】 卫城坐落在雅典城中央一个不大的孤立的山冈上,山冈面积约为 4平方千米,山 顶石灰石裸露,大致平坦,高于四周平地 70~80m。东西长约 280m,南北最宽 处 130m。古代希腊城市具有战时市民避难之处的功能,是由坚固的防护墙壁拱卫着的山冈 城市。坚固的城墙筑在四周。自然的山体使人们只能从西侧登上卫城。高地东面、南面和北面都是悬崖绝壁,地形十分险峻。公元前 1500 年,这里是王宫所在 地,从公元前 800 年开始,人们在这里兴建神庙等祭祀用的建筑物,使之成为 雅典宗教活动的中心,并且逐渐于高地下形成城市。雅典作为最民主的城邦国家,卫城发展了民间自然神圣地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为了同时照顾山上山下的观赏,主要建筑物贴近西、北、南三个边沿。供奉雅典娜的大庙帕提农(Parthenon)从前在山顶中央,重建时 移到南边,人工垫高它的地坪。波斯人曾在希波战争中破坏了雅典卫城。人们在公元前 5 世纪后期希波战争结束 之后,修筑了一条“长墙”,长 65 千米,连结雅典与比雷埃夫斯港。此外,卫城 内的神庙也进行了重建。公元前 4 世纪以后,雅典人在山下建起了一整套建筑物,体现了雅典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如竞技场、会堂、扩建的狄奥尼索斯露天剧场、大柱廊等。17 世纪阿克罗波利斯遭受破坏,变成一片废墟。1833 年希腊建立王 国后,逐渐进行修复。【主要建筑】 雅典卫城是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是综合性的公共建筑,为宗教政治的中心地。现存的主要建筑有卫城山门、雅典娜女神庙、帕提农神庙(雅典娜神庙)、伊瑞 克提翁神庙(伊瑞克先神庙)、胜利神庙等,另有一座现代建筑卫城博物馆。〖卫城山门(Propylea,Athens)〗 雅典卫城的山门译名为普罗彼拉伊阿,建于公元前 437~432 年,建筑师穆尼西 克里(Mnesicles),位于卫城西端陡坡上,是卫城的入口,为了因地制宜,做 成不对称形式。正面高 18 米,侧面高 13 米。主体建筑为多立克柱式,当中一 跨特别大,净宽 3.85 米,突出了大门。屋顶由于地面倾斜分两段处理,以使前 后两个立面造型一致。内部采用爱奥尼柱式,装饰华丽。外观简洁朴素、庄重。

北翼是展览室,南翼是敞廊。两翼体量较小,使山门更加壮观。从山门口就可以 看到雅典卫城的中心-雅典娜女神铜像。另外,山门左侧的画廊内收藏着许多精 美的绘画。〖雅典娜女神庙〗 雅典娜女神庙在山门右前方,全由蓬泰利克大理石建成,蓬泰利克大理石的产地 就在雅典附近。18 英尺长、12 英尺宽的神庙内有一个爱奥尼亚式门厅和一个约 呈方形的内庙组成。一条饰以高凸浮雕、宽 18 英寸的中楣饰带,围绕在建筑物 外部。神庙分前庙、正庙和后庙,在神庙东面有一个执盾的雅典娜神像浮雕。〖帕提农神庙(Parthenon)〗 帕提农神庙(又称雅典娜神庙)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坐落山上的最高处,在 雅典的任何一处都可望见,始建于公元前 447 年,前 438 年完工并完成圣堂中 的雅典娜像,前 431 年完成山花雕刻,主要设计人是伊克底努(Iktinus),卡里 克里特(Callicrates)也参加了设计,雕刻则由菲迪亚斯和他的弟子创作。其形 制是希腊神庙中最典型的,即长方形平面的列柱围廊式。它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 纪念碑,代表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被称为“神庙中的神庙”。顾名思义,雅典娜神庙是祭奉雅典娜女神的神庙,“雅典”之名即源于此。相传希 腊古时候,智慧女神雅典娜与海神为争夺雅典的保护神地位,相持不下。后来,主神宙斯决定:谁能给人类一件有用的东西,城就归谁。海神波赛东赐给人类一 匹象征战争的壮马,而智慧女神雅典娜献给人类一颗枝叶繁茂、果实累累、象征 和平的油橄榄树。人们渴望和平,不要战争,结果这座城归了女神雅典娜。从此,她成了雅典的保护神,雅典因之得名。后来人们就把雅典视为“酷爱和平之城”。帕提农神庙呈长方形,除屋顶用木外,全部用晶莹洁白的大理石砌成,还用了大 量镀金饰件。建筑在一个三级台基上,神庙基座长 69.54 米、宽 30.89 米(另一 资料:长约 69.49 米,宽约 30.78 米),其建筑材料为石灰岩,外部由 46 根高 10.43 米、底径 1.905 米的大理石柱环绕,巨大的圆柱在东、西各设置 8 根,南 北各有 17 根。两坡顶,东西两端形成三角形山花,这种格式被认为是古典建筑 风格的基本形式。神殿外围的多立克柱式被誉为此种柱式的典范。神庙里安放着 雕刻家菲迪亚斯的作品—雅典娜神像。神庙全部是用雕刻和浮雕装饰起来的。从 雅典各个方向都可以看到位于卫城顶端的神庙。该庙尺度合宜,饱满挺拔,风格 开朗,各部分比例匀称,雕刻精致,并应用了视差校正手法以加强效果,即每根 巨柱均向内微斜,被认为现存建筑最具均衡美感的伟大建筑。有资料称“帕提农神庙是纪念希波战争胜利、祭祀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场所。”但 希腊国家旅游局也称“最近考古学家的发现完全推翻了这个说法”。

帕提农神庙是举世闻名的古代七大奇观之一,也是雅典最著名的古迹之一,有“希 腊国宝”之誉,已有约 4,000 年历史。神庙的内部分成两个大厅,正厅又叫东厅,内有双层叠柱式的三面回廊,加强了置放神像的空间的中央轴线感。厅内原本供 奉着菲迪亚斯雕刻的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神像,神像据说高 12 米,由黄金、象牙 制成,眼睛的瞳孔也宝石镶成,在昏暗的庙中金光闪烁。古代末期,此雕像被罗 马皇帝带往君士坦丁堡,从此下落不明。后面是国库和档案馆,内有四根爱奥尼 式柱子。几经战火的破坏和两千多年风雨的侵蚀,现在的神庙遗址大多已是断墙 残垣了,神庙中雅典娜的巨大金像也早已不知所踪。这一艺术珍品只剩下西边保 留着的一些石柱和其他建筑了。帕提农神庙相传是诸神从奥林匹斯山游曳到雅典的聚会地。帕提农神庙位于雅典 卫城的上首右侧。人们从入口处看不见它的正面,只能在一旁的角落发现它。在 这长 70 米,宽 30 米的空间里,46 根环列圆柱构成的柱廊直挺向天,昭示着希 腊文明的蓬勃向上永不凋谢。它是如此的残缺又异常的华丽,那多立克式的圆柱,大理石的凹槽质感仍然冰凉高贵,那列柱逐渐细小,到达顶端时无任何装饰的弧 形柱更显得优美均衡,岁月虽然令许多石柱倒塌,但那简约庄严的美却依然鲜活。帕提农神庙的雕刻装饰是由著名的建筑师和雕刻家菲迪亚斯承担的。从神庙西山 墙中央的人像到最引人注目的排档间饰上都可以领略大师的伟大。由 92 块白色 大理石饰板装饰而成的中楣饰带(另一资料的叙述为:柱间是 92 堵刻着各种神 话故事的庙墙)。有描述希腊神话内容的连环浮雕,浮雕所表现的紧张的搏斗,人与怪兽的撕扯生动逼真。天神们或威武或飘逸或闲散的姿态巧妙地贯穿在一 起,那肌肉的弯曲、战袍的飘扬、眼神的哀喜无不透露出雕刻者对美的热爱和对 生命理性的思索。〖伊瑞克提翁神庙(Erechtheion)〗 伊瑞克提翁神庙位于埃雷赫修神庙的南面,传说这里是雅典娜女神和海神波塞东 为争做雅典保护神而斗智的地方,建于公元前 421 年~前 405 年之间,本为放 置八圣徒遗骨的石殿,是雅典卫城建筑中爱奥尼亚样式的典型代表,建在高低不平的高地上,建筑设计非常精巧。它是培里克里斯制订的重建卫城计划中最后完 成的一座重要建筑。神庙东区是传统的 6 柱门面,向南采取虚厅形式。南端用 6 根大理石雕刻而成 的少女像柱代替石柱顶起石顶,充分体现了建筑师的智慧,她们长裙束胸,轻盈 飘忽,头顶千斤,亭亭玉立。由于石顶的份量很重,而 6 位少女为了顶起沉重的 石顶,颈部必须设计得足够粗,但是这将影响其美观。于是建筑师给每位少女颈 后保留了一缕浓厚的秀发,再在头顶加上花篮,成功地解决了建筑美学上的难题,因而举世驰名。现在真品收藏于博物馆,已用复制品顶替。庙中的雅典娜雕像直 立戎装,是所有雅典娜雕像所依据的形象。像前有金灯,一年只需加油一次,另 有棕榈树形的烟囱和木雕神像。神庙建筑历经沧桑,如今也只能依据这 6 根少女 像柱想象当年的繁华了。

〖胜利神庙(Temple of Nike Apteros)〗 建于公元前 449~前 421 年,是爱奥尼式的,很小,台基面积 5.38m×8.15m,前后各根柱子,大约是为了适合于它所奉的神灵,也为了和多立克的山门调和,柱子比较粗壮(1:7.68),是爱奥尼中少有的。檐壁上一圈全长 26m,高 43cm 的浮雕和基墙上沿 1m 高的女儿墙外侧的浮雕题材都取自反波斯侵略战争的场 面。胜利神庙是波希战争后第一个着手设计的建筑物,它的命意、它的选址、它 的构图、它的装饰都是为了庆祝卫国战争胜利的主题,把这种纪念永恒的保存下 去。〖卫城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主要收藏了雅典卫城及附近挖掘的历史文物,陈列品中以雅典鼎盛时 期,即帕提农神庙建造时期的文物最多。雅典娜古神庙的遗物也多有保留,由此 可见昔日雅典娜古神庙的英姿。【历史局限】 雅典卫城建筑群毕竟是在生产力相当低的奴隶制社会建造的,打着时代鲜明的烙 印。它的成就主要在艺术和工艺上,而在功能和结构上十分幼稚,建筑物仅仅是 雕刻品,建设资金的来源包括国有的奴隶矿场和作坊的收益,以及同盟国的岁贡。但为了建造那些建筑物,经济上几乎没有限制。所以,即使雅典卫城建筑群反映着自由民民主制度,表现了平民世界观中先进的、积极健康的因素,它仍然体现着阶级社会中建筑发展的片面性和矛盾。

2.外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篇二

一、 外国宪法教学中适当运用视频资料的优点

视频资料具有形象直观、表现力强、信息丰富、细节突出、多维互动, 感染力强等优点。在外国宪法教学中适当运用这一手段, 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视频资料表现力强, 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地领会抽象理论的深刻内涵, 化难为易。比如教师在讲授“英国国王在英国宪政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时, 如果只是单纯讲述, 学生们只能被动接受信息, 缺乏直接感知, 理解的深度有限。笔者在讲授该问题时, 佐以一段视频资料《英国议会开幕式》 (剪辑后分段播放, 总耗时不到2分钟) , 学生们完全被庄严肃穆的议会开幕式吸引住了。在观看过程中, 学生们发现国王以庄重的语调宣读完治国方略之后就离开了会场 (会议的内容完全与国王无关了) , 马上就能够领会英国国王在英国当代宪政体制中的“统而不治”。这时学生对教师的所讲授的理论就会产生认同和共鸣。

2.视频资料承载了大量信息, 特别是对事件细节再现十分全面, 能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并启发学生深入地分析具体问题。 比如在讲授选举制度时, 笔者设置了几个问题, (选民如何了解候选人基本情况?这种了解途径会对选举结果有怎样的影响?四位候选人各自有什么特征?这些特征可能会对投票产生什么影响?两位被访者如何看待选举?如果绝大多数选民跟他们的想法一样, 会带来什么结果?) 然后播放了一段视频《从大选看伊朗式民主》。学生们观看时非常专注, 有的学生还对一些细节专门作了记录。视频播完之后, 学生们积极性很高, 纷纷对之前的问题提出自己见解, 最后教师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归纳。通过这一过程, 学生们对选举程序的关注不再停留在理论表层, 他们对现实社会中的选举现象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自觉地探寻选举制度下的具体问题。

法学的基础是社会现实, 它必须始终关注现实。法学专业的课堂教学不能与社会现实脱节。因此, 教师在法学课程的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只是讲授法学基本理论, 而应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 使学生关注社会中形形色色的法律现象, 逐渐形成法律思维, 探索法律问题。因此, 视频资料的应用, 可以促成法学理论和法学实践应用能力的结合, 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视频资料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以声音、文字、图像多元方式再现某一情景, 可以弥补学生背景知识的不足。例如, 教师在讲授“德国战后制定的基本法具有浓厚的人权保护色彩”这个问题时, 不得不对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反人道的行径进行介绍。教师仅仅介绍当时迫害致死的人数、难民营的数量、摧残的手段等, 学生的体会可能不深。毕竟跨文化的差异和历史的变迁阻碍了学生们的认知。于是, 教师播放了一段视频《夜与雾——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 再现了当时纳粹的暴行 (扎满电网的集中营、骨瘦如柴被当做垃圾一样抛弃的尸体、冷酷的纳粹军官) , 学生们在静默的氛围中观看着, 有的学生还流下了眼泪。受到影片画面的渲染, 学生们被打动, 深深地体会到对人权、对人的尊严的漠视将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灾难。由此, 他们对德国基本法之人权保护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二、 运用视频资料的操作环节

教师要想在《外国宪法》的教学中用好视频资料, 应当在各个的教学环节中进行设计和安排, 做到目的明确、方法得当。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1.视频资料的设计。

教学中播放的视频资料应当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如果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不加选择地播放视频资料, 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本人对授课内容先有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因此, 教师自身要熟悉本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 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 在某些章节的某些知识点处有目的地设计一些视频资料环节。

2.视频资料的获取。

教师获取视频资料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直接从网上下载;从VCD或DVD光盘中截取视频;自己制作视频。直接从网上下载所需视频资料是最简便、最快捷的一种方式。教师必须遵照教学设计的原理, 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特征等方面出发来选择教学视频素材。通常能够从一些视频门户网站, 如土豆网、优酷网搜索到一些可以利用的资源。但是, 有时候可能搜不到急需的视频, 这就需要教师平时积累素材。比如, 新闻联播, 凤凰早班车等新闻节目和一些纪实性节目就不少时事新闻或报道涉及外国政要、选举、行政改革、制度变迁。教师可以凭借其职业敏感性记下新闻标题, 以备日后查找。此外, 教师还可以购买一些有关外国宪法的光盘 (涉及某国宪法制定过程、革命过程、社会政治状况的专题片、纪录片, 如《大国崛起》、《日本国宪法诞生》) 。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视频资料, 教师还可以用搜集的图片, 使用Windows Movie Maker 或会声会影, 加上旁白和背景音乐, 自己制作视频资料。

3.视频资料的编辑。

如果只需要某个视频资料中的一个片断, 可以利用Windows Movie Maker或会声会影对其进行编辑。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 对视频资料素材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 如剪辑、配音、配乐、字幕, 并制定严密的播放程序。

解决了技术性问题之后, 更重要的是针对视频资料设置问题。教师要通过反复观看视频, 围绕该段视频设计 (结合相关点) 提问, 必要时还要补充收集与知识点相关的背景材料。这样, 教师才能够灵活地运用自己选用的某段视频资料。对学生而言, 他们在观看时不是无目的的, 而是带着疑问去思考、去探索效果会更好。当然, 能否把视频资料与课程内容很好的整合起来并加以合理的组织甚至巧妙的安排将是对教师最大的考验, 这需要经验的积累, 只有不断地实践与探索才能驾轻就熟。

4.视频资料的播放。

播放视频的过程中, 教师不要一直不开口, 消极地等待视频播放完毕。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观看, 提醒学生注意某些细节, 对某些难点进行解释或补充说明 (因为教师对该视频的内容和背景知识已经非常熟稔) 。此间, 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反应, 了解视频的效果, 作为下一轮教学设计的参考 (效果好的, 可以继续保留。效果一般或不明显的, 必须进行完善。完全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最好删除不用) 。

5.视频资料的分析与讨论。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Stephen D.Brookfield在他的《讨论式教学法》一书中曾列举了讨论式教学的十五个优点。学生们通过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问答和辩论, 会自然而然走向更高层次的、更广阔的寻求真理之路。因此, 播放完视频资料, 就之前的设问进行讨论, 能够使视频资料的教学效果最大化。

教师可以用课件再次展示之前所设定的提问, 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首先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就提问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自由讨论 (耗时3-8分钟, 根据问题的多少、难易程度而预定讨论时间) , 然后归纳总结, 选派代表发言。事实上, 有时学生代表所表达的某一个观点可能引起新的争议和其他同学更多的思考。为了解决问题, 这种争议自然把大家的思维引向更深、更广的领域。然而每堂课都有其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时间限制, 教师应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几个有内部关联的核心问题。在讨论中, 难免会遇到某些障碍 (如概念的模糊、混乱) , 而影响讨论的进程, 所以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对问题加以讲授性的说明以帮助同学厘清思路。在相互启发以及自我反省中, 学生们的思维会逐渐清晰, 深化对预设问题的认识。在讨论中, 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切不可一味灌输自己的观点。

最后, 教师总结。讨论中不乏错误和缺陷, 教师必须认真地将这些错误和缺陷归纳出来, 加以修正、阐释和完善, 并且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另一方面, 教师的归纳可以将学生们讨论的零散见解有机地整合起来, 形成系统的知识。

三、运用视频资料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运用视频资料时除了基本操作的环节外, 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以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

1.选取视频资料应注意资料的可靠性和时效性。

教师所选用的视频资料最好是纪实性的资料, 主要使用新闻、记录片, 史料再现, 慎重使用影视资料。前几种资料客观性强, 能够真实地反映特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原貌, 比较可靠。影视资料往往有艺术加工的成分, 一旦误用, 可能还会让学生形成错误的观念。

在挑选视频资料时, 还要注意该资料是否新颖, 是否符合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如果所选用的资料完全脱离了现实 (某些制度和观念已经随历史的发展而变迁) , 那么就不要使用。因此, 教师应当注意国际风云变幻, 关注国外宪法领域的新气象, 及时更新知识结构。

2.不可滥用视频资料。

运用视频资料进行教学, 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和完善, 而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课堂教学的精髓在于师生的交流与互动, 教学相长。在教学中, 教师仍然要运用自己的声音、表情和动作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 可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 就不必借助视频资料, 不要以“播”代“讲”。只有恰如其分地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外国宪法本身是一门开放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凭一己之力来收集视频资料, 探索教学方法, 可能效果有限。如果任课教师们能够在网络上分享教学资料、探讨教学方法, 那么视频资料将会发挥更大的功效。

摘要:视频资料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表现力强;信息丰富、细节突出;多维互动、感染力。教学中适当运用视频资料将原本抽象枯燥的讲授变得生动有趣, 对传统教学有着很好的补充作用。教师在外国宪法教学中适当运用视频资料, 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 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能够丰富教学内容, 使知识点化难为易, 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视频资料,外国宪法,教学

参考文献

[1]李龙.中国法学教育的改革[J].中国法学, 1997, (6) :57-61.

[2]吴凡.论视频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4) :55.

[3]吴乐勤.数字化教学资料的获取与再开发[J].教育研究, 2006, (4) :66.

[4] (美) Stephen D.Brookfield, Stephen Preskill.讨论式教学法[M].罗静, 褚保堂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3.外国人关注中国山寨建筑 篇三

如果不是他回头打哈欠那一刻露出的黄皮肤、黑眼睛,美国人碧昂卡·博斯克还真以为自己正在伦敦街头溜达。事实上,那个打扮得像模像样的“卫兵”是这个名叫“泰晤士小镇”的房地产项目的保安。2009年,当博斯克坐上出租车从上海市中心一路开往此地,这个美国姑娘惊讶得差点大叫起来:“才一个小时的路程,好像已经不在中国境内一样!”

这位来中国留学的美国人后来发现,并不只有上海才有这样的异域景象。杭州立起了大约矮了2/3的“埃菲尔铁塔”,苏州搭起了一座多了两座塔楼的“英国伦敦桥”,还有美国白宫,从安徽小城阜阳到沿海特区深圳,不少地方都可以看到这座本该出现在大洋彼岸的白色建筑。

这些山寨建筑引起了博斯克的关注。这位美国《赫芬顿邮报》的记者,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时的专业是当代中国研究。她希望能够就这种经常被当作笑谈的做法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于是,她跑去跟开发商聊天,和相关政府官员座谈,还登门拜访住在其中的居民。今年年初,她有关中国山寨建筑的英文著作在美国出版,名叫《原本复制——当代中国的山寨建筑》。

“为什么中国在自己的城市里,建造的不是政治领袖的雕塑,也不是后现代的雕塑,而是一个遥远国度的地标,甚至是大洋之外的小村子?”博斯克抛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一个拥有悠久建筑传统的国家,人们会花好几亿搞出山寨版的‘凡尔赛宫’或者‘意大利小楼’?”

好房子的标准是,“跟好莱坞电影里看着一样”

在位于上海郊区的“泰晤士小镇”,售楼处打出了“在泰晤士,美梦成真”这样的广告语。在售楼中心,博斯克看到售楼代表拿着激光笔指着沙盘上展示的英式住宅模型,对看房的顾客介绍这个被宣传册誉为“梦想之地”的楼盘。

“你去过英国吗?”售楼代表颇为得意地介绍:“在这儿,我们有教堂,有泰晤士河,空气清新,就跟英国一个样儿!”

博斯克发现这样一组对比数据,2009年,当中国全国住宅销售均价是每平方米4518元人民币时,上海一些标榜“英伦风情”或“意大利小镇”的楼盘单价已经卖到了每平方米3万元。那时候,在北京郊区买一套西式别墅得花3000多万元,但越来越多的人还是选择掏钱住进了一个又一个“罗马花园”、“西班牙庄园”或“东方威尼斯”。

正如那位售楼代表所说,这些楼盘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跟国外一个样儿”。不少中国山寨小镇模仿得丝毫不差,让博斯克在电话那头不停地感叹“没有一个细节是被忽视的”——杭州的“威尼斯水上小镇”不仅房子跟欧洲的那个原版一模一样,连在石桥下摆渡的船夫都站在差不多的位置。

让这些老外不太明白的是,尽管对方进行了一手调研,开发商最终确定的方案看上去却像是“从观光明信片、好莱坞电影或者是杂志上抄下来的”。

“诸如杭州的威尼斯这样的‘移植城市景观’是为了在中国的土地上重塑中国人心中的外国景色,而不是展现这些地方今时今日的准确状况。”博斯克分析。来这里参观的游客向她赞叹眼前的异国建筑时,最高评价就是,“跟电视上看着的一样”!

成功生活的标准是,“吃中国菜,开美国车,住英国房”

不过,相比于山寨建筑本身,博斯克更为关心的是,为什么人们要这么做?她主动去敲住在这些山寨住宅里的中国人家大门,最常问的也是这个问题:“你为什么想要住在这样的房子里?”

虽然答案各不相同,但都指向一个相似的方向——住在这里就是实现了一个梦想。

这个梦想就像这些房子的宣传册上写的一样清晰明白:住在这里,你的邻居有可能是一对英国夫妇,推着婴儿车在公园里散步,你也会偶遇金发碧眼的美国教授,坐在咖啡馆里跟你一起喝咖啡。

“這里让我们拥有上层人的社会认同感。当我跟人说住在这里,人们会注意到我,对我印象深刻。这种感觉对我老公来说是件大事,他是个中年人了,需要一些标签展示他的社会地位。”住在深圳星河丹堤的张晓红(音译)对博斯克说:“中国这么多人,你想要出人头地,必须得拿出东西来展示,要么是你的房子,或者是你的车子。”

博斯克听过许多次这种“成功生活的标准”——吃中国菜,开美国车,住英国房。

经典的东西,只要中国想要,随时都可以拥有

在采访的过程中,博斯克很快发现,选什么样的城市去仿造,也是“有原则的”。

“在中国,人们仿造的都是一些历史上富饶的城市,我们看到中国仿造了纽约的曼哈顿,仿造了英国的伦敦,但是为什么从来没有看到仿造一个波兰的城市?”博斯克说:“我很好奇,中国人都会选择什么样子的城市去仿造?为什么选这些城市?”

她发现,很多西方媒体在评价中国的山寨建筑时,往往只是“表面化地讥讽”,使用“愚蠢”、“毫无新意”等贬义词,并没有认真地探讨背后的原因。他们最常见的答案是,中国喜欢模仿欧洲和美国城市,这是对于“强大经济体的仰慕和向往”,人们希望通过模仿强者,以期过上强者的生活,拥有同样富有的生活。

据此,博斯克分析说:“中国之所以要造这些房子,并不是仰慕财富,而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这是要向世界说明,‘别人有的,我们也可以有’! ”

“美国历史上也有一段时间不断复制其他国家的建筑,有时候连一条街都直接搬回来。中国也有借鉴其他国家建筑风格的历史,唐代的长安城就受到外来建筑的影响。”博斯克认为中国的山寨建筑现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

博斯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出设想:如果导致这些山寨建筑拔地而起的一大原因,是中国为了展示和西方平起平坐的能力,那么如果有一天,中国超越其他国家,会不会重新重视自己的传统?而到那一天,这些中国土地上的山寨建筑又会怎么样?

4.《外国文学》复习资料 篇四

一、名词解释

1.教会文学

又称为僧侣文学,在中世纪欧洲文学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主要指的是当时教士和修士写的文学作品,使用的文字是拉丁文、希腊文和教会斯拉夫文,基本体裁有基督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叙事诗、宗教戏剧。作品取材于《圣经》,创作目的主要是宣传宗教教义,鼓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以维护封建主阶级和教会势力的统治。代表作保罗的《伦巴德人史》等。

2.流浪汉小说

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是16世纪产生于西班牙的一种新型小说,这种小说以流浪汉等下层人物为主人公,多采用自传体的形式写成的。作品通过主人公不幸流浪谋生的经历,广泛反映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意义。代表作是无名氏的《小赖子》。

3.大学才子派

大学才子派是指16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他们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倾向,他们的戏剧创作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且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有创新。促进了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的发展和繁荣。为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和演出奠定了基础。其中以马洛成就最高,著名悲剧《帖木儿》,《马尔他岛的犹太人》和《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4.福斯塔夫式背景

是恩格斯1895年5月18日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在其历史剧《亨利四世》他是一个破落的骑士,在封建制度没落时期由贵族社会跌落平民社会,上与太子关系亲密,下与强盗、小偷、流氓、妓女为伍,通过他的活动,莎士比亚展示了上至宫廷,下至酒店、妓院等广阔的社会背景,再现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为塑造人物和展开戏剧冲突提供了广阔、生动、丰富的社会背景。这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成就。恩格斯称赞这种背景是希望作家们以莎士比亚为榜样,在广阔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塑造典型、再现生活。

5.三一律原则

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后由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即一部剧本只允许写单一的故事情节。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就是按”三一律"写成的。

6.维特热

维特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主人公,由于他追求自由平等,渴望情感解放,要求挣脱封建束缚,但又由于自身的软弱狭隘,缺乏坚强意志,找不到正确的人生方向,无力改变事实而痛苦绝望,维特的性格正反映那个时代年轻一代成长中的烦恼,所以小说出版后立刻引起强烈共鸣和反响,被翻译成欧洲各国文字,风靡整个欧洲,掀起一股“维特热”。

7.狂飙突进运动

18世纪70到80年代德国发生了一场全国范围的资产阶级文学运动,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运动的主力军是一群青年知识分子,为摆脱封建束缚突破德国社会的阴郁的气氛,他们强调“天才”,要求独立自由和个性解放。在创作上,从民族历史和民间文学中来选取题材,发扬民族风格赞成卢梭“回归自然”的口号。运动名称来自克林格的剧本《狂飙与突进》,理论旗手是赫尔德。代表作家席勒《阴谋与爱情》、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1

8.湖畔派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一批诗人从歌颂法国大革命到产生抵触情绪,蛰居到英国西北湖边,寄情于山水,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农村生活。歌咏自然,具有强烈的抒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是最早开创浪漫主义的诗人,代表诗人华兹华斯、骚塞和柯勒律治,《抒情诗歌谣集》是浪漫主义奠基作。

9.拜伦式英雄

是拜伦在东方故事诗中塑造的一系列与社会对立和命运抗争高傲孤独的叛逆者形象,他们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高傲倔强,愤世嫉俗,向往自由,忠于爱情,表现出对专制制度不妥协的精神,但他们的反抗点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终以悲剧告终。因为他们都有拜伦身上具有的英雄主义,因此称为拜伦式英雄。

二.简答题

1《伊利昂纪》体现的战争观

① 没有道义是非; 写的是希腊人攻打特洛伊城的故事,来源于“不和的金苹果”争

夺海伦的希腊女子而引起的。

②②歌颂战争双方的氏族英雄; 例如希腊人用奥德修斯的木马计攻下特洛伊城,表

现奥德修斯的机智聪明。

③③描写战争,但并不鼓吹战争。这部史诗主要描写战争,但是作者以一种客观的眼光叙述战争,看待战争。

2.荷马史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思想上:

1、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生活,颂扬了奴隶制初期形成的心得家庭生活,伦理道德风尚以及一夫一妻制。

2、表现了人的力量和智慧,肯定了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念。

3、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研究希腊史前社会的高贵文献。

艺术特点:

1、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剪裁得当,两部史诗是英雄传说的总汇,荷马能够广征博采,汲众家之长,避众家之短创作两部史诗。

2、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个性鲜明。奥德修斯是智慧和勇敢地化身,不和女神的蓄意挑拨,天后,爱神和智慧女神爱慕虚荣,互相嫉妒。

3、诗句流畅,自然优美,比喻生动形象。

4、叙事特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方法。作者以古希腊的历史为线索,通过优美语句,形象的比喻将巨著呈现出来。

3.《俄底浦斯王》命运冲突

古希腊悲剧重点表现人和命运的冲突,被被称为命运悲剧。《俄底浦斯王》中心人物是英雄而不是弱者,他在邪恶的命运面前总是努力抗争,而不是消极顺从,并且敢于面对现实,勇于自我惩罚。

他的悲剧不是有意杀父娶母的结果,而是毫无动机,在竭力摆脱

4.《神曲》的两重性

思想上:

新:(1)谴责了城邦党派纷争,渴望意大利和平统一。

(2)揭露了现实抨击教会和封建统治者的恶德败坏。

(3)肯定现实生活的价值,强调人的自由意志,推崇古代文化,表现初步的人文主义思想。

旧:(1)从世界观上来看,在诗中维吉尔和贝娅特丽丝的地位是不一样的。神学高于

哲学,信仰大过理性。

(2)在对诗歌中人物的态度上,但丁是矛盾的。例如对情侣相爱被杀的态度上。艺术形式上:

(1)在结构上严谨匀称,整个长诗分为三部,每部三十篇,每部精心设计,这种设计是中世纪神学对数字的解释。

(2)运用梦幻的形式,以及象征寓意的手法

(3)使用意大利民族语言来写作(中世纪之前规定使用拉丁文写作)

5.人文主义文学特点

(1)以人为中心反对神的权威

(2)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的人

(3)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

(4)崇尚理性反对愚昧

(5)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6.薄伽丘《十日谈》进步思想表现

(1)抨击天主教的罪恶,揭露神职人员的虚伪

(2)批判禁欲主义,强调人欲的天然合理性,表现一种无所不在,无可避免的人性的力量

(3)宣传个性解放,表现人文主义者新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7.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

性格的两重性:

一方面是滑稽可笑的喜剧人物,他深受骑士小说的影响,脱离实际,热忱与幻想,行为荒诞(大战风车,冲杀羊群);

另一方面,堂吉诃德又是一个严肃的悲剧人物,在荒诞可笑的行为背后,有着高尚的动机和崇高的理想。其实,他是一位可敬的理想主义者。

堂吉诃德的学识渊博,只要不提骑士道,他的谈吐都非常高明,头脑清醒,热情传播人文主义思想(主张平等,反对阶级统治)

堂吉诃德的形象代表一种理想和现实脱节,事与愿违,严重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文学典型。

8.莎士比亚的创作分期和艺术成就

创作分期:

第一时期:历史剧、喜剧时期喜剧(10部):基本主题:歌颂爱情和友谊。包括:《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中最富于社会讽刺意义的一部。塑造了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吝啬鬼”形象(夏洛克)。《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中的一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

第二时期(全盛时期):悲剧和悲喜剧时期。基本基调:。四大悲剧:《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雅典的泰门》:是莎士比亚最后一部悲剧,对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的作用作了深刻的揭露。

第三时期(晚期):传奇剧时《暴风雨》基调:平静,和谐

艺术成就:

(1)情节上具有生动性、丰富性,故事曲折,反映的生活有广度,以哈姆雷特为例,故事曲折,哈姆雷特表面疯疯傻傻,克劳狄斯表面和颜悦色;情节上多条线索发展,一条主线两条副线

(2)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3)创作方法上,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重性。

(4)语言具有丰富多彩,个性化形象的特点,例如哈姆雷特装疯时的说话,奥菲娅的9.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表现

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得形象,他的忧郁是忧郁理想的美好和现实黑暗的结果,他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但是面对父亲被杀,母亲另嫁,使他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忧郁的原因。

行动上的延宕:一心要复仇的哈姆雷特,在报仇的路上却迟迟不肯动手,而是拖延和犹豫不决,这是由于他面对的社会邪恶势力过于强大,作为新兴资产阶级代表的哈姆雷特还不能胜任“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

10.古典主义的思想特征

(1)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作品拥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2)思想上崇尚理性(理性王权统治所需要的道德规范)要求克制个人情欲

(3)把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作为典范,要求艺术形式的完美(主张“三一律”)

11.《伪君子》艺术特色

1遵循了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原则情节单纯集中:都是表现答尔丢夫的虚伪与欺骗;时间:24小时之内;地点:奥尔贡家里,而且只有一个布景,就是奥尔贡的客厅。

2全剧结构严整紧凑,喜剧冲突集中。人物形象鲜明。主要人物到第三幕才出场,通过开幕人物的议论,暗示了他的作为、欺骗、影响和权威。答尔丢夫第一次被达米斯揭露未被赶出反败为荣,第二次桃丽娜采用桌下计,又未能走他。一波三折,最后在大家抱头痛哭时出人意料的被抓走。

3喜剧还有机综合了多种戏剧因素。民间闹剧:打耳光、隔墙偷听、风俗喜剧悲剧:几乎家败人亡。

4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答尔丢夫:语言矫揉造作,长篇大论的玩弄教义,符合他伪善的性格。桃丽娜:犀利、明快、生动的语言显示她爽朗的性格和来自民间的智慧

12《伪君子》达尔杜弗的形象分析

1是个典型的宗教骗子,主要的特征是表里不一和伪善。达尔杜弗的形象集中体现了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伪善本质。

2达尔杜弗的伪善、凶狠、贪婪无耻的表现,生动地表现了宗教的欺骗性和宗教伪善的危害性。例如他对奥尔贡说任何东西也不要爱恋,而自己却贪吃贪睡,不肯错过任何享受的机会。剧本不但层层剥下了达尔杜弗伪善的外衣,使其本相毕露,并且指出了他的险恶用心和严重危害,即霸占奥尔贡的妻子、财产,把奥尔贡赶出家门。

3达尔杜弗的形象的社会意义在于切中时弊,把批判的锋芒直指教会以及打着宗教幌子进行秘密特务勾当的“圣体会”。达尔杜弗在欧洲已成为伪善者的同名词。

13浪漫主义特点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着力描写歌颂大自然。对卢梭的回归自然的崇尚,描绘异丽的自然景象。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善于运用夸张手法,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和出奇制胜的情节

14以《悲惨世界》为例,分析雨果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对社会黑暗的控诉。如:冉阿让被监禁19年的罪行“只不过是偷了一块面包”;芳汀从一个天真善良的姑娘,被迫害成流落街头,终因贫病交加而死的妓女。

2宣扬了以“仁爱”、“慈善”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收留冉阿让以仁慈感化他,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广施济贫的市

3坚持乐观向上的信念。如冉阿让被米里哀主教感化后,也像主教一样以德报怨。4人道主义的局限性:借人道主义感化统治阶级的矛盾,这是不可能的、是腐蚀剂。

三.论述题

1.《浮士德》浮士德一生追求的五个阶段有何意义?浮士德和梅菲斯特的关系,及思想内容。思想内容:

① 建立和表达了一套完整世界观体系──以性善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泛神论世界观;②再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

3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五个阶段:

(1)追求知识阶段

(2)爱情悲剧

(3)从政失败

(4)追求美

(5)事业悲剧

浮士德与梅菲斯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魔鬼梅菲斯特并不是西方传统悲剧的反面人物。在戏剧冲突,他是主要人物浮士德的对立面,他与浮士德打赌,致使浮士德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但是并不是只起着毁灭善与美的恶的化身,他又是激发浮士德永远向上、追求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动力。

2.《红与黑》分析

副标题“1830年纪事”红”指拿破仑时期士兵的红军装,代表资产阶级的力量。黑”指教职人员的黑教袍,代表封建社会反动力量。书名象征:复辟时期两大对立阵营,两种不同思想的斗争,突出了小说的政治意义。

思想内容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以于连的遭遇为线索,以维立尔市,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木尔侯爵府为活动舞台,形象地展示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错杂的阶级矛盾。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教会的黑暗和罪恶。辛辣地嘲讽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表现了强烈的政治倾向

于连的形象分析:

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1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

5.《外国美术史》复习资料 篇五

拉斯科洞窟:

阿尔塔米拉洞窟:发现于19世纪下半期,有名的“公牛大厅”《受伤的野牛》,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轮廓比较细腻,有明暗向背的粗细变化。与色彩渲染紧密结合,通过动态表现动物身体的结构,明暗起伏更为丰富,感情更加细腻,但奔放力弱。

母神雕像:“原始的维纳斯”在维也纳的维纶道夫出土的女神雕像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新石器时代的美术分为:天岩画,巨石建筑,《纳拉姆辛浮雕石板》一起写实的手法刻画了纳拉姆辛王率军征服山地部落的历史场面。

巴比伦艺术最完美的是:汉漠拉比法典石碑。亚述美术:浮雕《受伤的狮子》

新巴比伦美术:巴比伦城,其中最主要的主门是伊斯塔尔门,他是巴比伦城最完整的建筑。埃及美术:

吉萨金字塔是最大的朝福金字塔

狮身人面像是埃及最大最古老的室外雕刻巨像。

埃及艺术是为法老和少数贵族服务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正面律,宗教对埃及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埃及人都是虔诚的宗教徒,甚至法老也需要借助宗教力量治理国家。埃及艺术大多数是为死者服务的,所以把埃及艺术成为“来世艺术”

古王国时期美术:《老村长像》和《书吏凯伊》是古王国时期写实主义的杰作。古王国时期的浮雕《纳米尔石板》记载了第一王朝创始人纳米尔统一埃及的历史。

新王国时期美术:卢克索神庙和卡纳克神庙都是新王国时期的著名建筑,神庙的外形均为长方型,沿一条轴线建成,卡纳克神庙最惊人的部分是大圆柱厅,是世界上最大的圆柱厅。爱琴美术主要分为:1克里特美术2迈锡尼美术

古希腊美术

古希腊美术史通常分为荷马时期和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时期。

荷马时期:几何纹风格的陶瓶,造型简朴,大小不一,用于敬神和陪葬“几何风格时期”。

古风时期:古风时期美术成就主要是瓶画和建筑。东方风格,黒绘风格(阿喀硫斯与埃阿斯玩骰子),红绘风格。建筑:主要是神庙,典型形式—围柱式。多利亚式,伊奥尼亚式。雕刻:大型圆柱雕和建筑装饰雕刻。这一时期的特点:“古风的微笑”。

古典时期:建筑代表是雅典卫城建筑群,雕刻出现了写实而理想的人体。《赫尔墨斯与小酒神》是普拉克希特列斯的主要作品。雕刻出现真正的站立人体。达到了希腊雕刻艺术的顶峰时期。米隆的《掷铁饼者》 古典盛期最伟大的雕刻家是菲狄亚斯他设计了雅典卫城建筑。《尼奥贝群像》是史珂珀斯的作品的临摹本。

希腊神庙建筑形成了它的典型形式---圆柱式多利亚式和伊奥尼式(多利亚式是对刚强的男性人体的模仿)巴底神农庙,万神庙是拱券建筑的杰出代表

科洛西姆竞技场凯旋门是古罗马的重要建筑,君士坦丁凯旋门是最晚的凯旋门,纪念柱式罗马帝国纪念性建筑的另一种形式,《奥古斯都像》《卡拉卡拉像》 罗马浮雕具有记事写实的特征都具有历史的真实性。

“中世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圣·索菲亚”:就是圣智慧的意思。

拜占庭艺术:

拜占庭的建筑主要继承了罗马风格1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艺术中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2最能反映歌特式艺术雕刻成就的是法国的夏特尔教堂3镶嵌画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4最著名的歌德式建筑是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万神殿”是拱卷建筑的杰出代表。“科洛西姆竞技场”代表了罗马建筑的顶峰。“文艺复兴”的原义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的复兴”。

“尼古拉·皮萨诺”最早表现出对古典艺术兴趣。他是著名的雕塑家,主要成绩反映在比萨大教堂设计的布道坛的雕刻上。《基督降生》《基督受难》《博士来拜》

威尼斯画派:

创始人“乔万尼·贝利尼”注重风景的描写,把自然景色诗意化,使作品充满宁静和淡雅的情调。《小树和圣母》。贝利尼的学生乔尔乔纳的《田园合奏》最初的人物作品是《沉睡的维纳斯》

提香:作品人物粗犷意气风发显得壮丽热情富于想象力,色彩强烈,用笔奔放。《天上于人间的爱》其他:“委罗内塞”“丁托列托”“阿罗乔”。

佛罗伦萨画派

“乔托”是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伟大先驱之一乔托的艺术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分水岭。

“马萨乔”:继承和发展了乔托的传统艺术,他以科学的探究精神,将解剖学,透视学的知识运用于绘画。作品:《出乐园》《纳税钱》。

“桑德罗·波提切利”: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大师。作品《维纳斯的诞生》《春》表达了画家对美好事物的爱恋,洋溢着人文主义乐观精神。

2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美术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雕刻家多纳太罗,画家马萨乔 马萨乔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繁荣期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是: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2古希腊罗马学术资料及艺术珍品为反基督教神学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思想基础是人文主义。

产生原因:1城市的兴起开始突破宗教文化。2人文主义主张尊重现实反对神权至上主张艺术创作应该以人为主题尊重人格与思想。3当时提倡理性从而推动了教育的兴起也摧毁了教会的神学体系。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天才不限于艺术在数学机械工程医学地质学等方面都有所反映《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米开朗基罗:雕塑家画家,与达芬奇不同,作品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大卫》《创世纪》《洪水》《偷吃禁果》

“拉斐尔”:作品洋溢着明净的色彩,柔和的光线和宁静而优雅的节奏感。《西斯廷圣母》。《雅典学院》《西斯庭圣母》

尼德兰画派:

“罗伯特·康宾”“扬·凡·埃克”:《教堂中的圣母》《根特祭坛画》《阿尔诺芬尼夫妇像》4 老彼得格鲁盖尔在农民风俗画中满怀热情地塑造了许多的农民形象人如《农民舞蹈》《农民婚礼》

德国文艺复兴: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多才多艺,学识渊博,油画家,铜版画,家雕刻家,建筑师。他最早用版画表现农民和下层人民生活,《农民和他的妻子》《三个农民在谈话》《农民舞蹈》。小汉斯·霍尔拜因;《在伦敦的使节》 埃尔·格列柯(艺术奇才);油画《拉奥孔》 卡拉瓦乔与地方画派:

卡拉瓦乔:被称为是“推开17时期艺术大门的人”《女卜者》祭坛画《基督下葬》

现实主义:

伦勃朗·哈门斯·凡·兰《母亲肖像》《丹娜埃》。

“维拉斯贵支”:西班牙17世纪最著名的绘画大师。《卖水人》《早餐》《酒神巴库斯》《照镜子的维纳斯》。“文生·凡高”:《向日葵》《农民》《夜间咖啡屋》,都充满对生命的爱倾诉了他内心强烈的感情。

“高更”:《》主张舍弃细节及特征的描绘,把感受加以压缩,强烈而集中的表现印象观念和经验三者的综合。从而使艺术具有力感和率直性,并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为“综合主义”奠定基础。欧洲浪漫主义美术先驱-戈雅,《何维兰诺斯肖像》《费吉尔玛德肖像》《穿衣玛哈像》《裸体的玛哈》18世纪的法国罗可可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描绘全裸或半裸的妇女和精美华丽的装饰,它一方面不免浮华做作缺乏对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绘画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林,弗拉戈纳《秋千》和《浴女》 1

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

大卫《荷加斯兄弟的宣誓》《马拉之死》 2安格尔《白平松浴女》《大宫女》《泉》

3法国浪漫主义美术:借里柯《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萨达纳巴尔之死》《自由领导人民》

4法国批判现实主义:

库贝尔《奥尔南的葬礼》《石工》《画室》米勒《牧羊女》《晚钟》罗丹《巴尔扎克纪念碑》

印象主义:

(19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

印象主义吸收了柯罗巴松画派以及库贝尔写实主义营养在19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注意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印象主义画家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体,从而摒弃从16世纪以来变化甚微的褐色调子,并根据画家自己的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一 是以德加为代表,一是以莫奈为代表,莫奈:《印象·日出》《睡莲》马奈:《奥林匹亚》 二 新印象主义:发起人:修拉《阿尼埃尔的水浴》《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

三 立体主义:赛尚,毕加索,布拉克:它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他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维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两度空间的画面。四 凡高:《向日葵》《农民》《邮递员罗林》

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式17世纪意大利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是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十它有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罗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六是它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代表人物:鲁本斯《劫留西帕斯之女》《爱的乐园》,卡拉瓦乔,伦勃朗。贝尼尼:是意大利巴洛克风格中最著名的雕刻家建筑家画家,他与卡拉瓦乔完全不同,他一生显贵荣耀非凡,他的雕刻顶峰作品《圣徳列萨祭坛》。彼得·堡尔·鲁本斯:《镜中的维纳斯》《上十字架》《爱的乐园》。

威尼斯画派:产生于十五至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威尼斯画派的艺术家们对色彩特别敏感,追求色彩的热烈明朗与辉煌灿烂。他们的题材从宗教转向世俗,多描绘美丽的自然风光,作品带有一种享乐主义的情调。从绘画的体裁上看,由于威尼斯气候潮湿,不适合壁画的创作,他们发展了油画的创作。其主要画家有乔万尼·贝利尼、提香等。

印象主义:于19世纪60~70年代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他们反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吸收了柯罗、巴比松画派等的艺术营养,在十九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启发下,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印象主义画家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事物,并根据画家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其代表画家有:莫奈、雷诺阿等。

表现主义:十九世纪末到20世纪活跃于德国的一个艺术派别。他们对资本主义的都市文明不满,对压制人性和个性的机械文明十分反感,并从东方和非洲艺术中汲取营养。在艺术上,他们反对机械地摹仿客观现实,而主张表现“精神的美”和“传达内在的信息”,强调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和形式的重要性。其主要画家有康定斯基等。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后来逐渐扩展到美术等其他领域。后现代主义以艺术的大众性反对艺术的精英性,以粗俗、生活化反对精雅的艺术趣味;主张艺术各门类、艺术与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失,艺术品不仅要作用于视觉,而且应该作用于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美学主张,以及艺术的目的是制造“整体情景”等等。较有影响的流派有:环境艺术派、大地艺术派等。

与古希腊艺术相比,古代罗马艺术有哪些特点?:(1)与希腊艺术相比,古罗马艺术没有希腊艺术那样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幻想成分,而具有写实和叙事性的特征。(2)罗马艺术不像希腊艺术那样单纯,它的渊源复杂,既受了希腊艺术的影响,也吸收了西亚等地区艺术的影响。(3)希腊艺术主要用于敬神,围绕神庙和祭祀、纪念活动进行创作,带有理想化的色彩。罗马人的艺术则大多是以给帝王歌功颂德、满足罗马贵族奢侈的生活需要为目的的。(4)希腊人创造了世界最伟大的雕塑艺术。希腊雕塑强调的是共性和民族精神,而罗马人要求的是个性特征鲜明的肖像。罗马艺术家不仅追求外形的逼真,而且注重人物个性的刻画。(5)在建筑方面,罗马人取得了独特的成就。他们在技术和结构上都比希腊的建筑艺术有所进步,在建筑类型上也比希腊更丰富。简述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点:、(1)首先是它的豪华的特色。巴洛克艺术虽是为宗教服务的,有强烈的宗教特色,同时又有浓厚的享乐主义色彩。

(2)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3)极力强调运动,运动和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4)非常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5)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

为什么说17、18世纪的意大利美术在意大利美术史甚至欧洲美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17、18世纪的意大利美术共有三个主要流派:意大利学院派艺术、巴洛克艺术、和以卡拉瓦乔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艺术。这一时期的意大利美术在于历史转折期,对意大利甚至整个欧洲艺术都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承前是指继承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某些传统,如学院派主张绘画的标准是米开朗基罗的人体、拉斐尔的素描、格累乔的典雅与风韵等;启后是指它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它的多姿多彩,对后来的欧洲美术有着深刻的影响。如学院派艺术影响了古典主义艺术的发展;巴洛克艺术影响了罗可可艺术和浪漫主义艺术;而卡拉瓦乔的艺术,不仅在当时影响了欧洲各国的现实主义艺术,还对18世纪的市民艺术、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简述荷兰风格派的创作主张和主要艺术成就.:、(1)荷兰风格派是1917年在荷兰出现的几何抽象主义画派,以《风格》杂志为中心,因此得名。风格派拒绝使用任何的具象元素,主张用纯粹抽象的几何图形来表现纯粹的精神。在抽象化和单纯化的口号下,风格派提倡数学精神。其主要画家有杜斯伯格和蒙德里安。蒙德里安创作的《红与黑》、《百老汇爵士乐》是这一画派较有影响的作品。

6.外国民族音乐复习资料 篇六

民族音乐的概念:

广义地说:民族音乐就是各民族的音乐,是在民族或者一定的文化和社会集团中所共有并被继续传承的音乐总体。

狭义地说:民族音乐指的是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具有该民族的音乐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世界民族音乐的九大区划:

根据世界上各民族音乐风格特色的差异,并参照各种文化背景,将世界民族音乐划分为九大区域:

东亚音乐文化区,东南亚音乐文化区,南亚音乐文化区,西亚、中亚、北非音乐文化区,非洲音乐文化区,欧洲音乐文化区,北美音乐文化区,拉丁美洲音乐文化区,大洋洲音乐文化区。名词解释:

1、雅乐(日本):雅乐意为“雅正之乐”,是现存日本古典音乐中最古老的乐种。狭义雅乐是从中、朝传入的器乐合奏曲,日本称为唐乐和高丽乐。广义雅乐是把日本古代以来的祭祀歌舞,以及接受了从亚洲大陆输入的唐乐、高丽乐影响而新创作的音乐。

雅乐管弦乐《岳天乐》又称《岳殿乐》,属唐乐小曲。

2、日本能乐:能乐包括能与狂言。能是一种严肃的音乐剧,是音乐、舞蹈、戏剧相结合的综合艺术;狂言是以滑稽为主台词剧,音乐成分少,篇幅较短。

演员一般有二~三人“为手”或称“仕手”是主角,扮演神灵;“胁”主要配角,扮演人;“间”狂言中上场;“子方”儿童角色。

3、日本民谣:分类:从内容上看可分宗教民谣、世俗民谣;人群分,大人民谣、小孩民谣;音乐风格上看,分为追分型、八木节型、中间型;创作方式有创作民谣,自然民谣。

音乐特色 :

a多用不含半音的五声音阶。b多为分节歌。c多数曲子没有速度变化。d曲子无过分夸张而显清淡、单纯。e伴奏朴素平易。f发声自然多用本嗓。

4、朝鲜的雅乐包括哪几个:

管弦合奏:以乡笛为中心管弦合奏和以玄琴为中心的弦风流。

管乐合奏:以乡笛为中心的音乐和以唐笛为中心的音乐。吹打: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来演奏的音乐。歌乐:歌曲、歌辞、时调。

5、“傍梭离”的解释: 傍梭里又叫剧歌、杂歌、唱乐、唱剧、唱剧调。是用叫做“傍”的小鼓作为伴奏而长时间歌唱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傍梭里由唱、科(表演动作)、白三大要素构成。

6、朝鲜的其他乐器:大笭、轧筝、奚琴、、伽倻琴、杖鼓

7、蒙古“长调”:是蒙古的一种民歌体裁形式,旋律具有悠长舒展的特点,词与曲的结合方式是“字少腔多”、“一字多音”,句中、句尾常用拖腔。其结构由两个乐句构成单乐段,每个乐句又分为分句,每个分句的旋律大都呈一次起伏的波浪形,因此长调的每个乐段大致都有4次起落。其节奏自由,没有固定的节拍和节奏循环。下颚颤音(男声)和喉颤音(女声)是长调的两种特殊演唱技巧。

8、蒙古“短调”:是节奏、节拍循环规律明确的蒙古民歌形式。其速度多为中速或稍快,常用四二拍、四四拍。结构以单乐段为常见,每段由2—4个乐句组成,乐句之间形成平衡呼应关系。词曲关系多一字一音,较少拖腔。旋律简洁朴实,易学易唱,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伴奏乐器除了使用马头琴外,还常用扬琴。▲

9、东亚的音乐特征:

东亚音乐文化区具有追求古朴典雅的横向旋律音乐美的审美特征。其音乐形态如下:

(1)弹性节拍和弹性节奏: 存在着两种节奏型:一是非均分律动的自由节奏。二是均分律动的有规律节奏。

(2)五声音阶和五声性旋法: 在东亚各国,普遍存在的音阶是五声音阶。如:

Sol、la、do、re、mi、sol(中、朝等)。在中国等其它地方,也存在着各种七声音阶,但是,在其旋律进行中,往往按照五声音阶的方式进行,其避免了乐音之间的半音进行,而区别于欧洲强调导音倾向的半音进行。(3)渐变的音乐结构:

从单音阶结构看,中国汉族的单音常在音过程中有音高、力度和音色的变化,被称为“带腔的音”。

从乐曲结构看,中国戏曲的“散、慢、中、快、散”,日本的“序、破、急”、“起、承、转、结”,都属于讲求承前启后的渐变规律的曲式结构原则

(4)单音性的音响表现形式:

在东亚地区的音乐中,普遍运用单音性的音响表现形式,即:注重于横向旋律的发挥。

10、“甘美兰”的解释、乐器、音阶、艺术特点:32

甘美兰印尼语意为“用手操作”、“敲击”,指一套乐器组成的民族乐队,它所演奏的音乐也成为甘美兰。乐器:

旋律:波南、沙隆、根德尔、干邦等 节奏:根当、刚、克农等

其他管弦乐器:苏林、瑞巴布、格渣比

音阶: 斯连德罗音阶(五声音阶),基本等距离音程构成,采用1、2、3、5、6记谱。

培罗德音阶(七声音阶),由大小不等的音程构成,以1、2、3、4、5、6、7记谱.使用时只用五音,其余两音作为装饰音或经过音使用。

两种音阶体系不一致,如果换音阶的话,就要换乐器。艺术特点:甘美兰乐队除了乐器,还有人声的加入构成了多声音乐。其中,纯器乐的响亮乐器组多用户外;而包含歌曲演唱的轻柔乐器组则多为室内演奏。

(1)音乐结构原则:复音分层

a核心旋律层:由四个金属排琴分别在四个不同的八度上击奏出来,旋律易于辨认;

b装饰变化旋律层:由共鸣筒金属排琴、木琴、排锣等旋律性打击乐器和拨弦乐器切连朋演奏;

c对比旋律层:由竖琴、瑞巴布、合唱承担; d节奏层:由各种吊锣、斧锣、鼓奏出。(2)结构原则:句逗结构(3)音乐结构原则:循环曲式

11、“萨佩”:东马来西亚的2-4弦的拨弦乐器,琴体呈船形,由整块的木头雕刻而成,表面绘有图案。最早用藤蔓作为琴弦,现用钢丝弦。4弦中一根为旋律,其他为伴奏弦。

12、查宾:是流行于(西)马来西亚的一种舞蹈形式,据说14世纪时由穆斯林传教士传入。起初只用于宗教典礼,只允许男性参加,后来逐渐被用于传统的娱乐活动,女性舞者也逐渐被允许参与。舞者通常结伴而舞,并伴有传统的合唱。伴奏一般由弹拨乐器甘布斯、手风琴、小提琴、手鼓、大鼓组成。

13、弄迎:是马来西亚最著名的传统舞蹈。一般在庆典和社交场合演出。与葡萄牙民间舞蹈有关,是历史上葡萄牙人带来的舞蹈与当地文化长期融合带来的结果,在马六甲地区非常流行。

14、克恰:是巴厘岛的男声合唱剧。前身可以追溯到称为“散希扬”的宗教形式的多兰斯舞蹈。近年来,克恰渐渐淡薄了驱除恶灵之意,而作为观光艺术享有盛名。克恰在开始之前,由印度教的住持普曼进行祈祷仪式,使用的小道具是火(线香)、圣水和花。

15、巴利斯:印度尼西亚舞蹈。“巴利斯”是“列队”之意,运用在舞蹈上就是“战士的舞蹈”。这种表现古代王国兵士的速度和力量的仪式舞蹈流传至今,舞蹈集中表现了兵士们为保卫国家而拿起武器奔赴战场的英勇形象。

表演中,舞蹈者一边耸肩,睁大眼睛,环视四周,迈着大步上场。表现了巴利斯舞蹈中男子汉的性格。巴利斯舞蹈与音乐及其协调统一。肯坦鼓的演奏者非常注意的看着舞蹈者的动作。音乐是ABA三部形式,各个部分别称为:基拉克、巴盘、基拉克。基拉克以简短音型的多次重复来营造勇猛果敢的气氛;巴盘则是演奏柔和的旋律,舞蹈动作优雅。

16、康:泰国的歌舞剧,假面剧“康”。是以宫廷生活为基础,在宫廷的礼仪、婚丧嫁娶、宗教形式中演出的。除了女性角色和丑角以外,其余上场人物(神、人、鬼)都带假面具。康在上演的时候,音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伴奏由皮帕特乐队担任,是以打击乐器为主而加上部分管乐器的合奏。舞蹈的动作语言全部采用古典舞蹈技巧。

17、鼻笛:菲律宾乐器。作为与先祖的交流以及爱情的私语,鼻笛是一件完美的乐器。在竹子一端的竹节中间,开有一个小孔,用鼻笛斜压在上面呼气演奏,就像睡眠中微弱地呼吸,能发出纤细的声音和流畅的旋律。分布范围很广:从东南亚到大洋洲,欧洲和非洲。是一种演奏旋律的乐器,是一端封闭的管子。▲

18、简述东南亚传统音乐的特点50 a在乐器方面,以青铜和竹子为制作材料的乐器成为本地区的特色之一。

b以二拍子、四拍子为基本节拍,音乐多数是平稳、沉着的。c采用把一个八度分为七个大致相同的“七平均律”。用五声、七声音阶。d注重横向发展的单音音乐形式,但在音乐组织中,往往产生复音层叠的效果。

19、拉格:原意为“感染人的心灵”。是印度古典音乐中特有的一种现象,它是一种旋律框架,每一种拉格都有它自己所特有的音阶、音程以及特定的旋律框架,并表达一种特定的情绪。此外,其本身又带有按音乐逻辑展开的曲体结构的性质。塔拉:是印度人对节奏、节拍的总称。

斯鲁蒂:是印度音乐中音的最小单位,原意为“听到”。印度音乐中,把一个八度分为22个律,每一律就成为一个斯鲁蒂。20、什么叫“卡瓦利”及其演唱形式60 卡瓦利是南亚次大陆伊斯兰教的一种宗教歌唱形式。“卡瓦利”一词起源于阿拉伯文意为“吐露、表达”。原本是阿拉伯伊斯兰教祈祷者颂歌的一种神秘主义色彩的诗歌,中世纪经伊斯兰苏菲教派传入印度次大陆后,与当地地音乐联系起来,并转换成了卡瓦利的音乐形式。早期服务于宗教,现今成为大众音乐,其内容也多以政治讽刺和爱情为主。其演唱形式,一般开头用乐器前奏,呈现旋律主题;接着主唱独唱,展示所使用音阶;歌唱的主体部分,主唱唱完一段后,再由集体反复歌唱。音阶、节奏独有即兴发挥,由简到繁,由慢到快。

21、格扎尔:“格扎尔” 一词起源于波斯语“爱情歌曲”,公元10世纪时以诗歌形式出现在波斯。初期格扎尔只是一种可用于演唱的诗,诗的内容多数为对爱情的追寻、期盼与相思等情感,并且多为男士向女性示爱。也有部分表现哲学和宗教内容的诗。传入印度后,格扎尔则被视为一种歌词很优美的歌曲。

22、《船歌》:在孟加拉称为“巴提亚利”,一般由掌舵的船夫演唱。通常采用散板,节奏自由,速度比较缓慢,旋律婉转曲折,常常有轻微的滑音,使旋律更显得圆润、柔和。情绪比较哀怨。船歌的典型乐句特征是歌手的唱腔在一个音上延长,经过短小的装饰音转折后在同一长音上结束。船歌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歌颂大自然的,也有歌唱爱情的,并且隐喻着哲学意味。船歌的风格影响了整个孟加拉的音乐。

23、保乌尔:“保乌尔”是指蓄长发,留长须,颈上围着念珠和各种红色细线,身穿长袍,手里弹着艾克特拉独弦琴、边唱边舞的托钵僧。由他们所演唱的歌曲被称为“保乌尔歌曲”。保乌尔歌曲分为:阿萨---班达那,导入性歌曲;普雷姆●塔特瓦,以人和神的爱为主题歌曲;德哈----塔特瓦,寻找身体各部分的深层意义;古鲁—塔特瓦,讲述神或宗教圣人和伟大的领导者的故事等几种类型。

1、《六度》、《春之海》属于日本筝曲。

2、尺

八、筝、三弦合称为“三曲”属于日本。

3、农乐四物:大鼓、大钲、小金、杖鼓。

4、呼麦可以分为:鼻腔呼麦、喉呼麦、腹腔呼麦。

5、泰国的传统乐器:鳄鱼琴、竖笛、三弦胡等。

6、缅甸的传统器乐主要有:弯琴、围鼓等。

上一篇:多规合一机制下一篇:教师教学工作月考核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