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2024-07-13

核能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共7篇)

1.核能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篇一

核能的安全与中国核能事业的发展

摘要:核能,即原子能,是指核反应时释放的能量。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一方面发展核能,另一方面,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国家找到安全、永久处理高放射性核废料的办法,核能的安全与否的问题长期以来争扰纷纷。世界核能的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足公众接受性的问题。和其他技术相比,公众容易过高估汁了核能的风险。它源于公众对核能安全和废物处理的担心,但是不完全取决于技术因素。改善核能公众接受性的关键在于改变核能的风险特征。必须把核能安全的技术、管理和监督工作放到首位,在利用核能造福人类的同时,把其危害性降到最低。

关键词: 核能、安全、中国、核能发展

1、引言

核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在资源逐渐枯竭的当代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自核能利用以来,特别是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都十分重视核安全,而近日日本大地震造成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事故再次引起全球的集体关注,由此核安全的问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对于中国而言,我国政府和核安全管理当局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核安全的政策、法规和导则。多年来,我国的核安全状况是良好的,为了保持良好的安全记录,不断提高我国的核安全管理水平,决不是驾轻就熟、轻车熟路不思改革就能奏效的,无论是监管者,还是实施者,都需不断提高认识,以新的理念与技术,实现新的管理。核安全涉及到各种学科,知识面很宽;核安全是全方位的,不能挂一漏万;保证安全性的要素是相互关联的,具有整体性和平衡性;一些核安全要求的提法较为原则,其真正内涵需要在实践中加以理解和不断从积累经验中来体会。为此,我们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核安全的本质要求。

2、核能的性质

核能,即原子能,是指核反应时释放的能量。人们利用核能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种是将核能最为一种中子能,利用核裂变产生的大量中子以生产军用或民用的同位素,进行各项研究;另一种是将核能作为一种热源,利用核反应所释放的热量来供热、发电。按照传统的能源分类标准,核能长期以来都是以不可再生的一次能源的身份出现在能源领域。它作为能源的一种,其地位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确立起来的。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核能也经历了由新能源到常规能源的变化过程。在核裂变技术被人类熟练的掌握之前,由于技术的限制,核能并没有被广泛开发利用,不能归入常规能源之列,甚至都不能称其为新能源。能源危机的出现使得人们将目光转向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核能也是在此时才作为新能源被各国采用,随着前苏联及美国在核技术上的发展,核能逐渐被世界各国广泛利用,并日益成熟,转向常规能源之列。

核能作为能源的一种,其地位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确立起来的。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核能也经历了由新能源到常规能源的变化过程。在核裂变技术被人类熟练的掌握之前,由于技术的限制,核能并没有被广泛开发利用,不能归入常规能源之列,甚至都不能称其为新能源。能源危机的出现使得人们将目光转向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核能也是在此时才作为新能源被各国采用,随着前苏联及美国在核技术上的发展,核能逐渐被世界各国广泛利用,并日益成熟,转向常规能源之列。

3、核能的安全

虽然对核设施产生的辐射照射对工作人员和周围居民的健康影响还存在一些争论,但一般而言,核设施在正常运行工况下的环境安全性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事实上,像核电站这样的大型设施,在正常运行工况下对周围公众产生的辐射远远低于天然本低的辐射水平。在我国,要求核电站正常运行况下对周围居民产生的年辐射剂量不得超过0.25mSv,而我国目前核电站实际产生的辐射剂量己远远低于这个限值。在世界范围内,天然本低的平均辐射水平为2.4mSv,我国为2.3mSv。科学已证明,核电对公众健康的影响远远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许多健康风险,即使对核能持批评态度的CSU对核电风险的评价结果也是如果。核能系统事故条件下可能产生的辐射后果是影响核能公众接受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几十年运行经验表明,现有核电机组的设计与运行是足够安全的,核安全固然是公众关心的重大问题,但从技术上来说它已不是核电发展的主要障碍。目前全球核电对电力工业的贡献,一直维持在17%左右,它已经是一项成熟的技术,而不是实验室规模的研究课题,核电已经是一个工业行业。所以我们必须把核电作为一个行业,考虑它在市场竞争中的存活。在此条件下,核电的经济竞争力,已经上升为主要因素。为此,我们的核安全要求必须是适度的,它对社会产生的风险,以大大小于其它替代能源可能产生的社会风险、大大小于其它社会活动所产生的社会风险、大大小于因缺电所带来的社会总风险为限。总的来说,核能的基本安全还是有保证的。经过几代科学家的持续努力,核电站的安全性取得了重大进展。科学家早就将防止“燃料棒熔化”锁定为核电站安全的关键,并找到了目前看是较有效的应对方法。核能专家指出,从三哩岛、切尔诺贝利到福岛核电站事故,都是因为在需要冷却的时候不能冷却,导致燃料棒熔化造成核辐射。现在各国包括我国正在发展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则比较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虽然日本的核泄漏事故尚未对中国造成影响,但中国政府已经全面升级核安全措施,不仅对空气环境加强监测,对现有核电站进行安全排查,还透过媒体向民众公布核污染信息,有关核问题专家以及医卫专家给民众普及防辐射知识,力求以最充分的准备应对“最坏情况”。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以后,我国国务院连发5条措辞严厉的规定:立即组织全面安全检查;加强正在运行核设施的安全管理;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要立即停止建设;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国务院会议之后,环保部就立即开始行动,全面排查所有已经运营、在建和筹建的项目。

4、核能的公众接受性

核能的公众接受性不仅与核能系统内在的安全特性有关,还取决于很多其他的因素,例如公众对核能风险的认识了解程度、个人对风险的控制能力、与核能相关的利益分配、以及媒体报道等等。就是说,核能的公众接受性不仅与核能系统的客观风险的大小有关,还与人们对其风险水平的主观判断和感知(称为主观风险或感知的风险)有关,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后者会对公众接受性产生相当 大的影响。如何有效地与公众进行沟通,使公众对核能的风险有一个切合实际的了解,从而改善核能的公众接受性,是世界各国政府与有关核能安全机构所面I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德国核能的实施经验表明,投入必要的人力与物力资源切实做好公众的沟通工作是核能发展的客观需要,相反,如果在这个方面没有做好有关的工作,对核能发展将会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甚至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在德国。关丁公众对核能的认识存在这样一个笑话,当一名中学生被问及如何鉴别家里用的电是来自核电站还是燃煤电站时,他的回答是,核电站发的电对手产生的麻木感觉更强。无疑,媒体的报道对公众接受性有很大的影响。应当认识到,该报道本身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媒体追求轰动效应的报道方式。

在我国,虽然核能的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但关于核能安全性的争论也开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一些媒体报道中,对核能安全性的报道存在明显的偏差。例如,有的报道对切尔诺贝利事故导致的人员死亡数目进行了不切实际的夸大。在关于核能安全性的讨论中,如何与公众和媒体进行育效的沟通日益得到专家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有关机构在这个方面已经开始进行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5、我国核能安全现状

有消息显示,中国计划建造更多的核电厂,发展规模及速度将堪比美国20 世纪70 年代的核电发展高峰。部分参与中国核能计划人士的保守估计,从现在起到2020 年,中国将兴建两座核反应堆。此外,根据预测,至2015 年,中国的核电产出将达320 亿千瓦;长期以来,中国核能事业实现着稳定、持续的发展。1991 年12 月,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主建设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结束了中国无核电的历史。“九五”期间,中国开工建设的核电机组就有8套。2002 年,秦山二期一号机组2 月并网发电;广东岭澳核电站一号机组5 月投入商业运行;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一号机组也成功并网发电。这八套机组形成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江苏田湾三大核电基地。

健康发展的核能事业,是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核电是高科技产业,自主发展核电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核电要越来越安全,越来越经济,科学技术是保证。发展核电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关系则更为密切,主要体现在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上。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核电是安全、清洁、经济的能源。发展核电对推进中国能源多元化,提高能源的安全性,改善能源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能源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6、中国核能事业的发展

首先,中国核电发展必须严把质量关。核电是人类主要的清洁能源,具有高效、环保、低成本等特点,大力发展核电等清洁能源,是中国为了适应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需要而提出的重要经济战略,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核电高速发展的时期。根据我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占全部装机容量的4%。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建设28台核电机组。笔者认为,中国同时或者陆续建设这么多核电机组,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建设质量,千万不能为了追求发展速度而降低了建设质量。因为核电一旦建成,将会长期运行,就会接受时间的考验,就将对我们的子孙后代产生影响,只有严把质量关,才不会给我们的子孙后代造成麻烦。

其次,中国核电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变化的因素,考虑天灾的因素,确保安全。此次日本核泄漏,是由于特大地震引发的,其核泄漏的严重后果,需要时间的考验才能获得真实的评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严重后果,在其发生后20多年间才逐渐地显现出来。因此,中国核电建设在设计的层面上,就应该充分考虑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在抗震方面的设计应该做好最坏的打算。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千秋万代不出问题。即使是为此而付出经济成本,也应该在所不惜。

其三,中国核电设施应该做好严格的监测和维护。福岛第一核电站这次发生事故,固然有特大地震引发的因素,也可能有老化运行的因素。今年2月7日,东京电力公司完成了对于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的分析报告,报告称机组已经服役40年,出现了一系列老化的迹象。笔者虽然无从得知当局是否及时对老化现象进行了针对性的处理,但老化现象明显不是一朝一夕造成,一开始就对老化现象进行处理,应该是做好维护的重要内容。中国目前有13座核电站正在运行,虽然已经有严格的监测和维护机制,但仍然马虎不得,尤其是一旦监测出问题,一定要及时处理,才能确保安全。

其四,中国核电设施一定要事先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在安全运行的时候,就要提前做好一旦发生紧急事故如何处理,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紧急事故都要分别做好处理预案,并且要在一定时间段内进行必要的演习,以避免一旦发生紧急事故而束手无策。只有这样,才能防范于未然。

7、结语

由于核能特殊的发展历史背景和辐射风险的物理生物特性,关于核能安全性的争论一开始就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敏感的问题。在技术上,核能系统在正常运行工况下的安全性已被社会所广泛接受,目前争论的焦点是事故条件下核能系统的环境安全性,特别是低概率高后果事件的辐射风险。核能的公众接受性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挑战,它不仅与核能系统的安全性有关,而且还决定于社会、政策等其他许多因素。因改善和提高核能的公众接受性,首先要长期保护核能系统是好的安全运行纪录和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要求保持优异的安全纪录。另一方面,还需要在加强与公众和媒体的沟通、增加公众对核能风险的性质与水平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增强安全相关信息的透明度等方面开展富有成效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论文《核能的安全与公众接受性》——张作义

2、论文《我国核能安全立法体系的建设》——李晶晶 屈 植

3、论文《关于核能安全性与公众接受性的若干讨论》——曲静原

4、论文《我国核能安全立法研究》——宋爱军

5、网页:http://

6、网站:新华网

2.核能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篇二

1.1 核能的概述

20世纪出现了一种新的能源———核能, 核能利用起初是重核裂变产生的能量, 当时的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核爆炸的可能性, 并且急需应用于军事战争, 随着二十世纪三大计划之一的“曼哈顿计划”的诞生, 带来了世界第一颗原子弹, 随后, 美国又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两颗原子弹, 核武器被应用于战争。20世纪50年代后, 进入了核能利用和平时期, 1954年苏联奥不灵斯克核电站投入使用, 标志着人类进入到核电时代。

1.2 核能开发

1.2.1 核军事应用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 先进的工业国已经注意到了核能的威力, 相继开发研制,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核武器被应用于战争, 战争带来惨重的结果, 核武器给人类带来了不可想象的噩梦, 人们开始意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20世纪50年代后, 前苏联和美国继续研制核武器并开展核军备竞赛, 其他国家为了打破核垄断, 也努力进行核技术的研究, 英国、法国、中国等相继研制出了核武器。

1.2.2 核电应用

20世纪50年代至今, 世界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时期, 开始核能和平利用的新阶段, 核电站应运而生, 美国是世界上核电站最多的国家, 仍在运行的有104座核电站, 为世界核电事业发展提供了经验。日本作为一个能源严重匮乏的国家, 目前运行的核电站有53座, 全国35%的电力来源于核电, 日本进入到了核电为主的时代。截止到2012年11月, 中国已有15座在运行的反应堆, 26台在建机组, 中国已成为世界在建机组最多的国家。

1.3 核能利用的利弊分析

核能利用是一个很特殊的能源开发, 它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的发展, 造福于人类, 另一方面它存在着潜在的风险, 对人类生活造成威胁、带来风险, 使之怀疑核能的开发利用, 进而对核能产生阴影。

1.3.1 核能利用的优点

核能的利用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缓解了能源危机, 改善全球气候变化, 同时也有利于世界暂时的和平。核被应用于战争开始, 战争就产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使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了核武器带来的益处, 核武器可以用来稳固国防, 提升国际地位, 带来国家的安定, 目前世界上已有9个国家拥有核武器。在当今世界常规能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 核能的开发利用更加的重要, 核燃料所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发电, 因此, 广泛发展核电站, 可以节约大量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核能发电成本也低于火力发电, 比较经济, 并且核电站发电效率高, 同时核电站危害大大低于煤电, 核电站不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也不排放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 所以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1.3.2 核能利用的缺点

核能利用带来的危害也同样困扰着我们, 核武器的出现, 使人类生活在核战争威胁下, 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的原子弹, 给日本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土地受到破坏, 幸存者饱受各种辐射后遗症的折磨, 以至于这两个地区至今都摆脱不掉原子弹爆炸所带来的影响。当然, 用于发电的核能也有许多安全问题, 核电站排出的废气、废水、废渣给环境带来的污染, 核泄漏事故所带来的灾难后患无穷, 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都波及大量人口, 土地受到污染而荒芜, 人们远走他乡, 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很多人们都死于这场事故引发的疾病。这些危害都时刻提醒着我们核能利用的安全性, 科技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风险。

2 核能利用引起的伦理问题

2.1 核能利用引起的科技问题

2002年, 俄罗斯核与放射物安全联邦监察委员会主席尤里?维什涅夫斯基说, 俄罗斯的核工业企业丢失了许多核材料, 是由于苏联解体后, 在核工业城一些生活和工作的工人和科研人员失去了往日优厚的待遇, 为了生存, 与黑帮勾结在一起, 开始从事走私、贩卖核材料的勾当。这些由于核技术人员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的负面后果, 可以看出核技术人员责任与道德的重要性, 在当今和平与发展为主的时代下, 核技术快速发展, 核技术人员受政治干扰可能被动的发展核能, 又由于科学技术的不够成熟, 尚存在着很多意外, 核技术人员往往对科技后果考虑不足, 导致核能利用的负面效应。这些技术人员有责任把研发的技术用来服务于人类, 但由于道德的缺失, 没有很强的责任心, 导致科学技术滥用, 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

2.2 核能利用引起的安全问题

2011年3月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 地震引发海啸, 造成比自然灾害更严重的是福岛核电站核泄漏, 放射性物质剧增, 污染附近海水还危害人们健康, 核电站附近20公里范围内居民全部疏散, 附近海域也没有渔船作业, 事故的发生将会影响人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主要是因为土地、水源、空气都被爆炸产生的辐射物污染了, 大批灾难后出生的孩子都带有先天性的疾病, 同时核事故不仅会造成身体的伤害还会造成心里的创伤。除自然因素造成的核事故还有人为因素, 人是核电站的主要控制者, 所以由于技术人员的操作不当和安全意识不足都不可避免事故的发生, 然而这些事故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3 核能利用引起的生态问题

核能利用产生大量核废料, 影响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引起了诸多生态伦理问题。所谓核废料泛指在核燃料生产、加工和核反应堆用过的不再需要的并具有放射性的废料。这也是核能发电的弊端, 核能发电一定会产生和废料, 如果处置不当, 会造成严重生态破坏, 像前苏联曾把核废料直接或间接地倾倒于北冰洋, 这种做法严重的影响了生态环境, 地球上任何一个生态系统被破坏, 如不能短时间内修复, 都会危及整个地球生态, 并最终祸及人类自己的生存发展。核废料的产生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发展和利用核能的过程中, 需要生态伦理予以规约。

3 核能未来发展的解决对策

3.1 加强核技术人员道德责任

科学界需要有道德自律, 核技术人员的良好伦理道德素养对科技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这些技术人员不仅具有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良好的道德品质, 还要具有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工作目的,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科技发展, 造福于人类。在面对利益的诱惑和政治文化等冲突时, 一定要把人放在第一位, 尊重生命, 核技术人员要以“发展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为原则, 这样才能更好的利于核能的发展, 使核能为人类服务, 发挥核能的无限潜能。

3.2 核安全监管机制及核安全文化的建设

建立一个科学的核安全监管机制, 树立正确的核安全理念, 确立核监管原则, 具有足够的监管权力, 制定核安全许可制度, 明确列出违反条件的处罚条例, 设立现场检查部门, 进行随机抽查, 并且要有完善的核技术法规标准体系, 制定核电站管理规章制度, 最主要的是要组建核事故应急管理机制, 在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处理和善后管理中, 采取有效的措施, 加强安全工作, 有效避免重大损失。

核安全文化指的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 这种概念超出一切之上, 那就是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必须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质就是要求整个核电厂的工作人员都处在一个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条例的环境中, 核电安全是每一个工作人员的事, 所以必须进行核安全文化教育。核安全文化对核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重视并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 会带来丰硕的核安全的有形结果, 忽略核安全文化, 必然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3.3 树立正确生态伦理观

地球生态系统中所有生命物种都参与生态进化过程, 它们的生态价值都是平等的, 人类没有权利剥夺任何物种的生存权利, 也不能肆意破坏生态环境, 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核生态伦理是以尊重生态环境为宗旨, 为现代以及子孙后代继续发展为目的, 强调人类在核开发利用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 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强调核开发利用的同时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造成生态环境灾难, 人类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 要靠着自然资源才能生存, 没有环境资源人类就没有生存下去的资本, 所以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军事等暂时的发展或者国家民族尊严。由于核能开发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所以我们更需要一种道德标准, 树立一种可持续的生态伦理观, 以此促进核开发利用的完善发展。

3.4 完善核能研发政策

在核能开发利用中隐患最大的就是核武器, 在核武器出现的这几十年间, 国际上曾多次尝试销毁核武器, 因此形成了核不扩散条约, 但该条约存在诸多弊端, 它规定无核国家有权和平使用核能, 并且政策约束力只针对加入该条约的国家, 也没有对非成员国进行惩治的规定。该条约的出现使各国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并没有因此停下研发核武器的脚步, 像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皆不签署核不扩散条约, 这样就造成一种没有任何条约可以制裁他们的一种局面, 朝鲜又先后加入、退出该条约, 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不禁让我们怀疑该条约的权威性, 我认为首先已经加入该条约的国家不能以任何理由退出, 要严格遵守规约;其次世界各国都要加入条约, 使核不扩散条约必须纳入每个国家的政策制度;最后, 任何国家都没有权利擅自修改条约, 必须经过世界各国共同协商决议。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核武器滥用的现象, 更有利于核能的治理, 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 而不是带来战争、带来灾难。

参考文献

[1]冯昊青.李建华.基于发展核电的生态经济价值及其伦理思考[J].天地人文:150-153.

[2]王士航.董自励.科学技术发展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张华夏.现代科学与伦理世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4]马栩泉.核能开发与应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5]冯昊青, 李建华.核伦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8 (7) .

[6]苏永杰.姜维国.核能利用与环境保护[J].能源环境保护, 2006 (4) .

[7]张存浩.科学道德建设与科技工作者的责任[J].学会月刊, 2002 (10) .

3.核能和平利用成就瞩目 篇三

今年是中国核事业创建50年,也是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20周年。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张华祝9月1日在北京说,近日,国务院就进一步推进我国核电建设作出决策,批准了浙江三门、广东岭澳扩建项目,各建设两台百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广东阳江项目和浙江秦山二期扩建项目正在报审过程中。

逐步提高核能在能源供应总量中的比例

张华祝说,中国把核电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提高核能在能源供应总量中的比例。在经济发达、电力负荷集中的沿海地区,核电将成为电力结构的重要支柱。中国核电建设在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引进技术,推进自主化的方针指导下,统一技术路线,采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核电机组的安全水平和经济性,实现大型核电机组建设的自主化和本地化,提高核电产业的整体能力。

2003年,中国大陆核电的累计发电量438亿千瓦时,上网电量415亿千瓦时。在浙江、广东两省,核电上网电量均超过本省总发电量的 13 %,核电成为当地电力结构的重要支柱,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运行的核电机组安全情况良好,核电厂周围环境的辐射水平一直保持在环境本底水平。

他说,中国核能事业创建于1955年,在较短的时间里,以较少的投入,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核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营运管理等方面,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和实力,能自主设计建设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也具备了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建设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的能力。

据张华祝介绍,中国自主设计建设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于1991年建成投产,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1994年建成投产的大亚湾核电站开创了中外合作建设核电站的成功范例。1996年开始,中国自主设计建设了秦山二期核电站;与国外合作建设了岭澳核电站、秦山三期核电站和田湾核电站。截至2004年7月,共有9台核电机组投入运行,总装机容量701万千瓦;建设中的江苏田湾核电站2005年将全部建成投运,届时核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913万千瓦。

积极开展其他形式核能利用的研究

张华祝说,在发展核电的同时,中国积极开展其他形式核能利用的研究,现已成功地完成了低温核供热的工程试验研究,由国家863计划支持的高温气冷堆于2003年年初达到满功率,中国实验快堆正在建造中。在核电建设的带动下,核燃料循环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技术进步。核电站燃料组件制造实现了国产化;乏燃料处理工厂在建设中; 两个专门处理中低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置场建成并投入使用;放射性固体废物深地层处置研究也在积极开展。

他说,中国的核燃料立足国内,将同步建设与核电发展相适应的核燃料循环产业。核电燃料组件依靠国内生产,天然铀资源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采用闭式核燃料循环的路线,通过对核电站乏燃料的处理,提取钚制成铀钚混合燃料供核电站使用,并为以后快中子堆核电站的发展创造条件。

他还说,中国同位素与辐射技术在医疗卫生、工业、农业、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到2003年底,全国从事核技术应用的单位有300多家,总产值约4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10年,全国同位素和辐射技术应用的产业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关注核能的安全重视对外合作

张华祝说,中国特别关注核能的安全。在中国核电起步之初,就通过制定法规、建立机构、明确职责等措施,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和与国际接轨的核安全标准,对核电站和其他民用核设施进行安全许可审查,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中国建立了核电站核事故应急管理体系,十多年来,该体系有效运作,为保障核电站的安全作出了贡献。

4.核能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篇四

关于核能的利用

1986年4月25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反应堆的工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连续切断反应堆的电源,使主要冷却系统停止工作。于是堆芯温度迅速升高,造成氢 气过浓,以至26日凌晨发生猛烈爆炸。核电站所在地区有2.5万居民,这些居民从 26日晨开始疏散,共用了34个小时。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大量放射尘埃污染到北欧、东西欧部分国家,瑞典、丹麦、芬兰以及欧洲共同体于4月29日向前 苏联提出强烈抗议。据前苏联官方公布,这起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卢布(约合29亿美元),如果把苏联在旅游、外贸和农业方面的损失合在一起,可能达到数千亿美元。同时,在核事故的危害下有33人死亡,8吨多强辐射物泄漏。300多人因受到严重辐射先后被送入医院抢救,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造成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大一次灾难。1986年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被定义为最严重的7级。新华社电 乌克兰紧急情况部13日说,已废弃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一座建筑的屋顶坍塌,没有人员受伤,电站周围地区辐射值没有变化。(2013年02月15日03:15;来源:北京晨报)

5.辩论赛___核能发展弊端 篇五

第一:核能是绿色能源吗?

也许你会认为核能不会像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那样产生大气污染,也不会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但是你错了!其实事实完全相反。用于核电的原料之一是铀,铀浓缩设施需要依靠煤炭提供电力的工厂。这些工厂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的二氧化碳。此外铀浓缩过程还会排放大量氯氟烃,氯氟烃除了导致臭氧层变得稀薄以外,还是比二氧化碳强度高一万到两万倍的温室气体。此外由于核能发电热效率较低,比一般化石燃料电厂排放更多废热到环境中,故核能电厂的热污染较严重。而且,在核发电过程中,每年又要向空气和水中持续排放超过上千万居里的放射性同位素。尽管核工业坚持说,某些放射性物质从生物角度不会引起严重后果。但事实远非如此。

第二:核能是高效能源吗?

核工业的真正经济价值从来就没有被认真地分析过,这其中包括铀浓缩的成本,发生核事故后的巨大经济索赔,拆卸到期反应堆成本,现有核反应堆的维护,核原料和废料的运输和将放射性核废料储存25万年的所需费用。这些总和比获得的商业价值高10倍乃至百倍千倍!核电的真实成本,是其燃料成本的上百倍。人类目前只是被核电站其燃料成本的低廉所迷惑!

第三:核能的利用安全吗?

1988 年联合国发表了一项报告,警告说,如果打起核大战,地球上的50 亿人将有40 亿人在当时死伤或在战后饿死。我们都知道 由于发电的核原料在制造过程中设计敏感技术---铀浓缩,不排除有些国家打着和平利用铀浓缩的幌子来发展自己的用于战争的核技术,因为每一座1000兆瓦的核反应堆每年就可产生200公斤的钚。钚是核武器所需的燃料。5公斤钚就可以制造一枚原子弹。而一个反应堆每年可以产生200公斤的钚。因此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个拥有一个核电站的国家每年可以制造40颗原子弹。“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地区性的核危机开始频频爆发,先是南亚地区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继进行多次核试验,之后不久在中东地区,伊朗核问题也被正式捅上了台面,西方国家纷纷指责伊朗以和平研究为幌子研制核武器。就在国际社会为伊朗核问题一筹莫展的同时,原本就已经让人头大的朝鲜核问题再次出现反复,全球防扩散机制出现了最严重的危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因为核技术不仅是用于军事上才会威胁到人类安全,核技术本身就是极度危险的。

其实历史上,核泄漏事件曾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

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受污染面积达390万平方公里。在过去20年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总计达900多万人,完全消除这场浩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至少需要800年,而持续的核辐射危险将持续10万年。1979年发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哩岛核电站的一次严重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1977年,斯洛伐克境内的核电站反应堆因温度过高导致事故,几乎酿成一场大规模环境灾难。1957年前苏联核事故造成70-80吨核废料发生爆炸并散播至800平方公里的

地上····

除了可怕的核泄漏之外,在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核废料,极少有人知道它处理的难度,这也是造成公众对核电站抱无所谓态度的主要原因。核废料不同于废电池,统一收集密闭封存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核废料中不能被完全用尽的核物质仍具有极强的放射性,且具有残留时间长、毒性剧烈的特点。即使贮存过百万年,其残留物质中的核辐射剂量仍能超过允许剂量的一千万倍以上。然而不幸的是,当今处理核废料主流方式任然为封存填埋,要寻找一处安全、永久存放核废料的地点。这个地点要求物理环境特别稳定,长久地不受水和空气的侵蚀,并能经受住地震、火山、爆炸的冲击。但数百年后,这些存放地点会不会发生破坏是无法预料的。如果不能妥善处置将会给当地环境带来毁灭性影响。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核电站在运行时不能出半点差池。问题是” 人有失手,马有乱蹄",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诸多努力将这种情况的出现尽可能地减少或推迟,但是做到绝对杜绝人为失误是不可能的。我们对所有安全措施的严守都只能是为我们提供一种近似的而非彻底的安全。为了人类的未来,应该严格限制人类使用核能。

第四:发展核电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作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德国正在考虑永久放弃核能源转而制定了一个新的风电发展长远规划,到2050年占总用电量的50%。法国是世界上核电发电比例最高的国家,但是其政府早在几年前就已决定淘汰核电,并制订了一个时间表逐步实现能源无核化!美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目标是要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比例

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表达出对于发展新能源的热情:“我们将利用太阳、风和土壤来为我们的汽车和工厂提供能源”

第五:我们还有更好的选择!

人类现如今核能利用的主要方向是核能发电。但在我方看来,全球“禁核”照样能实现完整的能源供应。

风电一直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能源,装机容量每年增长超过30%。

全球可再生的风能资源是整个世界预期电力需求的2倍。而且目前国际上已经能做到,风能度电成本低于核能,第六:这不仅仅是个能源问题,中国的能源开发重点不应该是核能!

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处于重工业发展的中期,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能源消耗处于快速上升上时期。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不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这是无可非议的。美国新任能源部长 朱棣文上台第一个讲话就讲了,说是我们美国的很多产品之所以价格高,是因为我们在节能减排上做了大量的投入,你中国之所以低,你是因为没有投,因此我要代表美国人民收你能源税。

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写过一本书《无畏的希望》,其中有两句话很深刻:“ 一个控制不了能源的国家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未来”、“增加美国竞争力最后一个关键的投资是能源基础设施” 其一,拉起低碳经济大旗,可以有效的打击政治对手。在美国看来,其主要政治竞争对手一是俄罗斯,二是中国,三是潜在的印度。其二,拉起低碳经济大旗,可以在“世界金融中心”失去作用的情况下,以能源排

污许可费和新能源技术作为向发展中国家的提款机!

总之种种迹象都表明,核能开发弊大于利!现如今对核能的开发也是一种赌博!就以核电站为例,我们赌的是在现有设计方案完全正确,施工队伍完全按照标准施工,核电站寿命40年内电站工作人员无丝毫马虎,无大的自然灾害,无恐怖袭击,无军事打击!而我们的赌注是我们子孙后代的幸福啊。更何况大家都知道这小概率事件几乎不会发生!

据美国国家科学学院所公布的报告指出,绝大多数联邦政府用以制造核子弹的地点将不可能完全清理干净,造成这些土地再也无法为大众使用。报告中说:“在许多地方,无论是具幅射性或不具幅射性的危险废料都将继续存留。遗害人类与环境达数万或数十万年之久。这些对人类与环境所造成难以承受的危 害,将很难彻底地把它们清除,不论是现在或是可预见的未来。

而这样的说法其实并不新鲜。这份由能源部委托所汇整的报告则更进一步强调,政府可以试着宣布部分地区永久禁止入内,但却缺乏科技、金钱和管理技术来防止污染向外蔓延。此外,部分污染物已“移出”核弹工厂的界线,其它地方也将出现同样的现象。

毕竟搭建围墙把这个地方围住是一回事,如何能永远地维持净空则又是另一回事。

事实上,政府对这些土地使用的掌控已出现松动。

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布什政府也曾经提出过“无核世界”的口号。奥巴马再次提出建立“无核世界”的问题。

通过“去核”最终走向“无核世界”并非幻想

4月8日,美俄两国领导人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签署新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取代已经到期的美苏第一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两国把部署的战略核弹头分别削减到1550枚,被部署的战略运载手段也相应减少。朱明权指出,如果单纯从数量上进行分析,这自然是一个削减力度颇大的条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有人曾经问过爱因斯坦一个问题,人类如果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各国会使用什么样的武器?爱因斯坦回答:“第三次世界大战具体用什么武器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人类使用的肯定是石块和木棒――因为人类文明已经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核战争当中毁灭掉了。”

这个故事曾广为流传,虽然它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爱因斯坦等这些开启了“核时代”的科学家们的确为核武器“忧心忡忡”。在学界,学者们把爱因斯坦的此种“忧虑”比作“从狂热到理性”的回归。

6.核能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篇六

核能是目前世界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一次能源供应总量的5.8%,电力供应总量的13.4%。在以中国等亚洲国家大规模核电建设的拉动下,世界核能产业已从停滞期逐渐进入到复苏发展阶段。在核能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即是保证其安全性。如何在重大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等)发生时确保不发生重大核泄漏事件,是核工业者在核电站的选址、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等全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世界核能发达国家均采取了多种措施来预防和应对。

事件背景及进展

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大规模海啸。灾害发生后,日本境内共有4座核电站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1座核电机组自动停堆。截至15日,大部分受影响的核电站机组摆脱紧急状态,但仍有机组存在冷却问题。12日,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因冷却系统故障,出现反应堆堆芯燃料部分熔毁,导致堆芯水蒸气外泄产生的氢气和建筑物内的氧气发生剧烈反应引起化学性爆炸,但并非内部核反应堆安全金属外壳发生爆炸,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和反应堆安全壳没有受损,不会造成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泄;核电站附近放射性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为反应堆减压所排出的放射性蒸汽,而不是核燃料外泄。14日,该电站3号机组也发生类似的氢气爆炸。15日,2号机组现场发生爆炸,导致反应堆用于盛装冷却水和控制内部气压的容器底部压力控制池受损;4号机组发生氢气爆炸,失火燃烧,现已扑灭。目前,福岛第一核电站1、2、3号机组冷却注水工作仍在继续,而第二核电站4台机组已全部安全停止了运转。据报道,因福岛核电站爆炸而泄露的放射性污染物正在乘北风向日本各地扩散开,包括东京在内的日本关东地区,已检测到比通常更高的放射性物质。但日本官方表示,现在检测到的数值对人体健康没有太大影响。日本政府已将这次核事故初步定为4级,低于1979年的美国三里岛核事故(5级)和1986年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7级),即造成“局部性危害”,但预计随着事态发展会对事故等级进行调整。日本在运核反应堆55座,核发电量占该国总电量的30%左右,此次地震也使该国电力供应受到较大影响。

据日本专家指出,除去此次地震为日本史上最高等级地震的客观因素之外,发生事故的核电站设备老化和抗震能力不足也难辞其咎。福岛核电站使用的反应堆均为上世纪70年代投入运行,是从美国引进的老式单层循环沸水堆,冷却水

直接引入海水,只有一条冷却回路。沸水产生的蒸汽用来直接推动涡轮,一旦发生故障,蒸汽里就带有辐射性物质。根据东京电力公司在今年2月7日对1号机组的分析报告,该机组已经服役40年,出现了一系列设备老化的迹象,包括原子炉压力容器的中性子脆化,压力抑制室出现腐蚀,热交换区气体废弃物处理系统出现腐蚀,并为其制定了长期保守运行的方案。此外,由于建设期较早,其配套设施的抗震能力偏低(抗震测试强度最高为7.9级),为事故发生埋下隐患。同时,东京电力公司没有充分考虑核电站应对海啸的能力也是造成本次事故的重要原因。此次地震的断层达到400公里,并且产生了大海啸。但电站运营商东京电力公司在核电站建设时只设想了断层几十公里、海啸数米左右的情况,导致应急电源因海水浸泡无法启动。

针对日本地震后出现的紧急情况,我国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紧密跟踪日本发生的海啸对运行核电站和在建核电工程可能的影响,做好运行核电机组监测并重点关注海水系统和环境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到目前为止已经确认本次地震对我国各核电厂安全没有造成任何影响,且在我国境内未发现任何放射性异常。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3月15日权威发布,日本中北部区域在中低层大气中风向由西南风转西北风;高空大气主要以偏西风气流为主,近期由于降水发生,有利于放射性污染物质沉降,影响范围缩小。未来三天(16日至18日),日本核电站核泄漏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质主要影响区域为日本中部、北部及其以东的北太平洋区域,对我国没有影响。

核能发达国家核能安全发展态势

美国:周密的核应急体系

美国是开发核电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大规模将核电推广使用的国家,其核反应堆数量、装机容量以及核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美国早在1954年就出台了《原子能法》,1974年出台了《能源改组法案》。这些法律为核应急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美国核应急法律法规体系较为完善,经费预算明确充足,各级核应急管理部门及单位之间协调运作良好,各类应急预案涉及范围较广,层次清晰。1979年三里岛事故后,美国开始建立联邦、州、地方、核设施营运单位等四级核应急体系,实行属地管理,符合应急工作快速、高效等内在要求,也符合核设施点多面广的客观要求。

美国核应急技术支持体系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其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集事故监测、评价与事故信息报知于一体的核应急技术支持体系:整合了应急资源,实现技术和信息多方共享;建立了大气扩散模型,适用于核、生、化等事故的后果预测和评价;核设施营运单位与政府共建一套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统一管理、共同监视。

法国:标准化+统一协调管理

法国的核电比例超过本国电力总量的75%,是世界上核电比例最高的国家,其核电规模仅次于美国。法国核电站一直安全运营,迄今未发生过一起核事故,法国人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58座核反应堆也没有感到恐慌。究其原因,标准化的先进技术加上研发、设备制造、生产运营及安全监督的统一协调管理是法国核电产业的特色。法国对核电站采取了系列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法国所建的58座核电机组分三大系列,其中34个为100万千瓦、20个为130万千瓦、4个为150万千瓦,这三大系列均采用同样技术,并采用总体工程管理模式。法国原子能署(CEA)全面负责全国核能战略、整体规划和研究开发;阿海珐集团负责从核燃料的前端提取生产到核电站设备的研究、设计和制造,直至核废料的后处理和储存等一体化运作;而法国电力公司则作为政府授权的唯一核电运营商专门负责核电站的运营、管理、销售和售后服务。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成立的核管理局除制定核安全规则之外,最重要的是担当核电“警察”,行使监督核设施运行安全的职责。2002年法国在核管理局的基础上又扩建成立了国家核安全与辐射防护总局,增加了对放射性废料长期监管的职能。每年核安全局对大型核用户作700次-800次核查,采取检查、抽查和民意调查等形式。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一天、一周或半个月的时间,来看运营商组织管理,核安全的文件,执行操作程序的过程。核查不仅涉及核电站的设计、设备,更主要的是对整个核电站人员是否发挥积极性,他们之间是否有协调的团队精神尤为关注。此外,法国的核安全文化高度强调透明化。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要及时通报,使公众与政府相信核能发展的安全。核电站内部采取透明的管理体系。通过建立一个独立的监督层,从核安全总监、核电顾问、核电站检查组、高级安全顾问到安全工程师,随时对不同的管理层监督,每年定期写检查报告,并直接将结果向国家安全当局汇报。

日本:巨灾难掩强大的防灾抗灾能力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核能规模第三大的国家。虽然在这次该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灾害中受损严重,但必须指出的是,作为地震多发国家,日本是世界上为应对地震灾害准备最充分的国家之一。灾害管理的法律法规非常完备和细致;日本政府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建立了应对地震和海啸的最先进的预警系统和基础设施;拥有世界上最严格的建筑规范;从民间到政府,救灾措施专业细致;同时非

常重视对国民进行防震教育,民众的防震意识和自救行为高效有序。此次地震发生后,核电站自动保护系统启动使核反应堆立即停运。首相菅直人立即宣布核安全紧急事态,为了保护福岛县附近居民免受核辐射,日本政府采取了如下及时有效应对措施:第一,马上疏散核电站附近居民。根据福岛县发出的指示,距离福岛县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2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居民、距离2号机组1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居民合共约30万人要马上撤离,以免遭受辐射的危险。日本政府还根据核设施的具体情况和变化,划定和不断调整疏散区半径,15日菅直人鉴于事件趋于严重,要求在核电站20公里至3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也要做好防止核辐射的准备。第二,军方立即介入除染。日本自卫队中央特殊武器防护队在首相菅直人的命令下,派遣6辆除染车进入爆炸现场附近开展除染工作。15日,日本陆上自卫队的一支穿戴特殊防辐射服的防化部队,已经紧急开赴福岛第一核电站,接替中央特殊武器防护队。第三,政府马上组织向可能受影响的居民派发碘片等药物,防止身体吸入辐射,并组织医疗力量进行人员辐射检测。此外,日本政府还发布指引,要受影响地区居民避免皮肤裸露在外,关闭所有门窗,停止一切空调系统运作,避免吸入或皮肤受到辐射。第四,对于遭受地震海啸影响的核电站,通过释放反应堆容器内水蒸气以降低反应堆内压力,防止更大破损;同时向反应堆注入海水降低堆内温度,防止积聚的热量继续熔毁燃料棒。

我国核能安全发展态势

我国核能产业发展起步晚,但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目前在建机组占全球在建核电总规模的40%以上。我国目前在运核电机组共13台,其中除秦山一期核电站采用二代核电外,其余12台在运营核电机组都是二代改进型核电机组,在安全性上都超过此次发生事故的福岛核电机组。核电站的选址均远离断裂带,而且建在稳定的基岩上,抗震、防洪标准等都做到了“高一级”设防,并且受国家核安全局的严格审查。在国家核安全局的牵头下,中国的核电安全规范也完全满足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要求。过去20年来,未出现任何导致放射性外泄的安全事故。

但问题和隐患也客观存在:我国核电运营经验还不足,第一个核电机组到1991年才正式并网发电,至今刚刚20年;一些核电站在保养和维护方面,存在操作不规范的地方;与外方的技术合作,在个别项目上也出现了衔接不好的情况;大规模建设之下,行业人士可能会产生麻痹松懈的心理,认为技术有保障,就可能不按规范运作;核电建设中急于求成的心理可能造成核电站施工质量不达标,从而造成安全隐患;核电安全的科学普及以及信息公开工作尚显不够。

启示与建议

自1954年第一座核电站投入运行以来,仅经历了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核能发电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全球有超过30个国家拥有核电站,在运440多座核反应堆,累计安全运行了13000堆年以上,核电已与火电、水电一起构成了世界电力来源的三大支柱,其在缓解世界能源紧缺和保护环境方面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利益是毋庸置疑的。人类无法且没有必要完全放弃核能,关键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保障其安全性。对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对能源需求不断高涨的我国,需要辩证看待核能,从能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战略性产业角度出发,必须要坚持核能发展不动摇的基本原则,不能中断发展。历史上,人类每项技术的发展都付出过惨痛的代价: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仅飞行了59秒就坠落;航天飞机也经历了挑战者号、哥伦比亚号两次失事,使14名宇航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即使已商业运营的民航飞机也常有空难发生,各种交通事故每天都在发生;煤矿也时而发生瓦斯爆炸。这些造成的伤亡要远大于核电站事故造成的伤亡。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相反更需要做的是全面汲取几次重大的核电事故在技术上、管理上及事故处理方面的宝贵经验和教训,为今后核能的安全发展做好万全准备。基于此,提出建议如下:

(1)从国家能源系统角度出发加强核能规划

需要综合考虑全国能源结构、资源存量、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环境风险等因素,从系统角度进行合理布局。从国家到核电企业各层面需要强化安全预案,全面加强核电站安全标准。这次事故后,国际核能界肯定会对核电站的安全性重新加以评估,例如设计基准地震的考虑、场址的选择、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如海啸的影响等。德国总理默克尔即于12日晚宣布,德国将全面检查境内17座核电站的安全标准;欧盟于15日在布鲁塞尔召开核能安全紧急会议,将重新审查欧盟各国的核能安全标准以及执行情况,重点是检查各国核电站应对地震的预案,以确保各国核电站的安全;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均表示将重审各自的核电站计划。我国从国家相关部门到企业层面都应不断总结他国经验教训,加强核电站从规划到建设运行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评估工作和核安全的监控,提高核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更科学地评估今后核电站(特别是内陆核电站)的规划、建设和发展。

(2)从法规政策配套措施等层面做好安全发展保障

需要结合国情,在更高层面上架构核电安全机制。尽快出台《原子能法》,以原子能立法为主旨,建立核安全相关技术标准认可机制、管理办法及工作程序;

建立相对独立和较为完整的核辐射安全监管技术能力体系;建立核电厂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提高核电工程公司的准入条件;建立全国联网的放射源监管系统及完善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等。各核电站之间还应加强应急联动机制,目前我国还缺乏这方面机制,需要在国家层面加以推动。

(3)加强先进核电技术的研发应用

日本受影响核电站采用的是二代核电技术,最大问题就在于遇紧急情况停堆后,须启用备用电源带动冷却水循环散热。而以AP1000为代表的三代核电技术采用失效概率低的非能动安全系统,仅利用地球引力、物质重力等自然现象就可驱动核电厂的安全系统,从而冷却反应堆堆芯,带走堆芯余热,并对安全壳外部实施喷淋,进而使核电站恢复到安全状态。反应堆堆芯熔化概率(CDF)提升至10的负7次方数量级,远低于目前对二代的10的负5次方的要求。但三代技术的大规模建设必须依赖配套产业链,所以国内企业对AP1000的消化吸收的进度成为了中国核电未来由沿海逐步延伸向内陆的速度。而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快堆、超高温气冷堆、钍基熔盐堆等)具有革命性技术进步,反应堆具有固有安全(非概率安全)特性,无需场外应急。但第四代核能技术目前还在研究阶段,2030年前尚不能投入商业运行,目前需要加强相关研究工作力度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4)建立核电安全应急处理队伍,加强核辐射损伤的防治研究

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重点立足软硬件双过硬的积极预防。加强核辐射事故医学应急救援、急性核辐射危重病人抢救、有效抗放射和促排药物等特殊药物研制等。尽量避免或减轻可能发生核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日本在这次核电安全处置过程中活跃着一支专业化队伍,我国也应尽快组建一支专业化核电安全应急处理队伍,来应对可能发生的核能危机事件。

(5)建立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制度

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消除因不了解带来的盲目担忧。本次日本核泄漏事件产生的心理层面影响要远大于实质性影响,在众媒体的聚焦下,对核安全的担忧将被放大,或将在短期内影响全球核电事业的发展。从历史上看,大级别的核事故都会引起对核电安全的社会性忧虑。美国在三里岛事故、欧洲在切尔诺贝利事故之后核电的发展陷入停滞。针对公众核能与核辐射基本知识的缺乏,需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核与放射突发事件应急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组织编写核与放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科普知识和公众心理

7.美国为韩国核能发展松绑 篇七

原有协定不允许韩国发展独立的核燃料循环

根据原有协定,美国不允许韩国在发展民用核电的同时,发展独立的核燃料循环,即美国既不准韩国在未经美国许可情况下进行铀浓缩,也不准韩国对乏燃料进行后处理(亦称再处理)。因此,韩国只能进口低浓缩铀或直接进口反应堆级浓缩铀,使之在民用核反应堆中经中子打击产生核裂变,从而获得受控核能,并转化为热能与电能。对美国产铀进行浓缩,韩国必须一事一报,事先获得美国批准。对经中子辐照的核燃料棒中伴生的含钚的乏燃料,韩国只能将其临时放置在核反应堆旁边的水槽中降温,而不得从中擅自提取钚。

美国对韩国处理核燃料的立场,大致是它对其他非核武器国家在发展民用核能时处理核燃料的普遍政策,即限制它们发展独立的核燃料循环,不准其借机生产高浓缩铀,也不准从事乏燃料的后处理。美国的这一政策是出于防止核武器扩散的考虑。因为获得核武器必须首先拥有武器级裂变材料,主要是高浓缩铀以及武器级钚,而高浓缩铀的来源就是通过对天然铀提纯以及对低浓缩铀的进一步提纯。不准浓缩铀,就从源头上切断了获得制造核武器所必需的核材料的途径。同样,只要不对乏燃料进行后处理,就无法提取存在于其中的钚,也就不可能走以钚为基础的核武器发展道路。

但是,美国的这一政策并非完全普遍,而在实际操作中采取了有差异的国别政策,尤其是它对日本和印度这两个国家网开一面。在早年美国同日本谈判民用核能合作时,日本已经拥有了再处理技术,美国无法要求日本废止使用这一技术。按照在韩美原子能协定修订谈判中担任美方首席代表的美国国务院负责防扩散与裁军事务的前助理国务卿罗伯特·埃因霍恩的说法,“那时候对于核技术扩散的忧虑并没有这么严重”。当时,美国只要求日本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规定,将所有核活动置于国际监管之下。包括日本国内以及法国为日本后处理所获得的钚,一概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安全保障。

印度坚持发展核武器的权利,不愿以非核武器国家身份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在小布什政府时代,美国开始同印度谈判民用核能合作,此前印度已相对独立地发展起核燃料循环,尤其是建立起乏燃料工业基础。美国出于务实与地缘战略考虑,并未坚持印度必须放弃浓缩铀与后处理才能从美国获得核技术与装备的立场。美方因放弃防扩散的原则、同印度开展民用核能合作而被世界诟病为纵容印度发展核武器。

美国让步,基本满足了韩国三大目标

在这次韩美谈判修订原子能协定时,韩国就是利用美国在推动国际民用核能合作时采取的国别政策,向美国讨要类似优惠待遇的。韩国的理由是,它是一个十分需要民用核能的国家,必须在发展核能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处理核燃料的自主权。即使这种能力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管,韩国也必须拥有这种自主。在谈判初期,美国坚持反对韩国进行铀浓缩和乏燃料后处理,致使谈判无法取得进展。但鉴于朝鲜已突破核武器发展的瓶颈,美国若再继续反对韩国发展铀浓缩与后处理技术,将不利于维护与韩国的同盟关系。因此,美国在最近两年的谈判中做出让步,在继续防范韩国可能发展核武器的同时,基本满足了韩国对谈判提出的三大目标。

在世界范围内看,韩国的民用核能发展处于较为先进的水平。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最新发布的资料,韩国目前运行着24个核反应堆,在世界上名列第六,仅次于美国(99个)、法国(58个)、日本(43个)、俄罗斯(34个)和中国(27个),发电功率达到21667兆瓦,同样位列第六。同时,韩国核电使用量占全国电力消费总量的比例较高,超过1/3。为此,韩国每年得从海外进口4000吨铀用于核反应堆使用,同时将伴随核发电所产生的约700吨乏燃料存放于各个核电站堆场的水槽,以做临时性处置。随着韩国民用核能发电的开展,它所积累的核废料已达一万吨,现有的储存能力将于2016~2017年完全耗竭。

在这次修订条约的谈判中,韩国政府提出了三大政策目标:美国放宽在核燃料供应、乏燃料管理和核电出口三方面对韩国的限制。作为交换,韩国仍得按照符合防止核武器扩散要求的方式与美国开展合作。

首先,根据修订后的新协定,韩国在核燃料供应问题上将获得显著松绑。之前,韩国由于不被允许进行铀浓缩,它只能大量进口铀。如果韩国对来自美国所产的铀做任何进一步的浓缩,必须事先获得美国批准,而且铀同位素235的浓缩度不得超过20%。协定修改后,韩国就不必再向美国申请批准,这给韩国带来很大方便。

但是,面对朝鲜发展核武器,美国对韩国可能发展核武器也并非没有顾虑。在上世纪70年代的苏联对外扩张阶段,美国曾经考虑将其在东亚的一些驻军部署到欧洲,这在当时引起了韩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紧张。韩国一度秘密发起过核武器研究计划,因被美国察觉而中止。2000年初,韩国原子能研究所以原子蒸气激光同位素分离法秘密进行了多次铀浓缩试验,并成功获取了0.2克浓缩铀,其平均纯度为10%,最高达77%。这不仅违反了《韩美原子能协定》,还违反了1991年朝鲜和韩国签订的《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其中规定朝韩不拥有核再处理设施和铀浓缩设施。朝鲜发展核武器很明显违反了这一宣言,但韩国秘密从事铀浓缩也同样违反了这一宣言。韩国事后表示是个别研究人员出于兴趣而私下进行了这种浓缩试验,美国也确实帮助韩国搪塞了过去,但美国对韩国的警戒并未放松。尽管这次修约给韩国开了口子,但只允许在反应堆级别上韩国有自主铀浓缩的自由,而对铀同位素235的浓缩度则不得超过20%。

其次,美国这次也放宽了对韩国开展乏燃料后处理的限制。新协定为韩美在储存、运送、处理核乏燃料方面加强技术合作提供了依据。但是,韩国真正寻求的是对乏燃料做后处理的权利,以取得其中的钚,再将钚的化合物当作新的可裂变核燃料,在反应堆中循环利用,使得铀燃料棒中最大可达94%的材料重获利用,并使核废料减至1/10,从而大幅减少处置核废料的负担。据报道,新版协定仅允许韩国在本国的研究设备内使用美国所提供的乏燃料以研究干式高温再处理技术,并非允许韩国全面处理它发展核电产生的所有的钚。在这方面,美国还是有着底线,华盛顿担心更多国家以韩国为榜样,要求发展独立的核燃料循环能力,那将造成更大的核扩散风险。

总体而言,达成双边原子能协定的修订,韩美双方都做了妥协。韩国得到了在铀同位素235浓缩度在20%以下情况下的更大自主权,但仍承诺不获允许不开展更高程度的浓缩,因此与武器级裂变材料仍然保持一段距离。同时,韩国虽然获得了采用美国乏燃料进行先进后处理研究的权利,但并未获得工业化后处理钚的批准。另外,韩国还获得了更多的核能技术与装备出口的权利,但其出口到哪些国家必须获得美国的同意。

韩国在与美国核能合作的同时虽仍受美国的制约,但较之前已大获松绑。所以,如果韩国行政部门将这一新的协定送交韩国国会审议,估计不会遭遇多少困难。不过,因过去旧版《韩美原子能协定》以及韩国与其他国家签署的29个原子能协定都未经过国会批准,韩国政府可能因而认为新版《韩美原子能协定》也未必需要国会批准。在美国方面,白宫必须将这一新协定送交美国国会审议,奥巴马政府需要解释美国政府在长期反对韩国进行铀浓缩以及后处理之后,为何现在放弃这一坚持。美国行政部门必须解释为什么对韩国做出的妥协在技术上难以导致韩国发展核武器,还需要解释为什么这对国际社会的防扩散努力不会造成太大负面影响。如果它能说服美国国会,那么明年3月这项新的协定就将生效。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副院长)

上一篇:图书馆工作的自我总结下一篇:美发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