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资料

2024-06-20

丝绸之路的资料(通用8篇)

1.丝绸之路的资料 篇一

丝绸之路路线图

一、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正是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条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东岸。

在这条昔日的丝绸古道上,遍布着历史上遗留下的名胜古迹。这里有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千年前的地下军阵—秦兵马俑;有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的终点—嘉峪关;有“鸟的王国”之称的青海鸟岛;有如诗如画的“塞上江南”;有歌舞和瓜果之乡美称的吐鲁番盆地。

你知道著名的“丝绸之路”是谁开拓的吗?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张骞。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二、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上述这条道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比如敦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是一片经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当东汉初年打败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迁,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领了伊吾(今哈密)以后,开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从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焉耆到龟兹,就和原来的丝路北道会合了。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而北方的东部与西部也时分时合。在这样的形势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与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长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龙涸(今松潘),经青海湖畔的吐谷浑都城,西经柴达木盆地到敦煌,与丝路干道合;或更向西越过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与丝路南道合,这条道被称作“吐谷浑道”或“河南道”,今天人们也叫它作“青海道”。还有从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叶(今托克马克附近),进入中亚地区。这条道路后来也被称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最为兴盛。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名字的由来

一、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the Silk Route),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我们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

二、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输向中来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张骞开辟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德国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成专著《丝路》。从此,丝绸之路这一谓称德到世界的承认。丝绸之路,概括地讲,是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这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丝绸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线分为南、中、北三道。丝绸之路(Silk Road)古代贯通中西方的商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命名。不过他所指的系“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国于河间地区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所谓西域则泛指古玉门关和古阳关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地区。后来,史学家把沟通中西方的商路统称丝绸之路。因其上下跨越历史2000多年,涉及陆路与海路,所以按历史划分为先秦、汉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按线路有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之别。陆上丝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为“北方丝路”与“南方丝路”。陆上丝路所经地区的地理景观差异很大,人们又把它细分为“草原森林丝路”、“高山峡谷丝路”和“沙漠绿洲丝路”。丝绸是古代中国沿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为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也被用作丝路的别称,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

海上丝路在中世纪以后输出的瓷器很多,所以又名“瓷器之路”。总之,丝绸之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丝路是古代中西方商路的统称;狭义丝路仅指汉唐时期的沙漠绿洲丝路。

丝路兴衰丝路起始时间史学界尚无定论,但至迟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丝绸已从陆路传入波斯,再转贩至罗马帝国。公元前4世纪西方古文献中已对蚕丝有了记载,并指明“其丝货有贩至印度者”。公元前3世纪以前,西方已称中国为“赛里斯”(Seres),其拉丁语意为“丝之国”。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8年?~前87年)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派张骞(公元前164年?~前114年)出使西域,“凿空”丝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他再度出使西域,其副使分赴大宛(今费尔干纳)、康居(今阿姆、锡尔两河流域)、大月氏(今阿富汗中西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于阗(今和田)、扜弥(今于田东)等地,从此开通丝路。汉武帝又开河西四郡,筑河西长城,起亭障直至盐泽(今罗布泊),与乌孙联姻,设使者校尉(后改西域都护府),移民屯田。汉出使各国使者、商人“相望于道”,“相属不绝”。中亚、西亚的商人“不绝于时日,商胡贩客,日欸于塞下”。新莽时期(公元9年~23年)丝路中断。班超(公元32年~102年)在重开丝路中功绩卓著,曾派甘英使大秦(罗马帝国),至条支(今伊拉克)遇西海(今波斯湾)而返,这是汉代中国官员沿丝路西行最远者。

隋唐(589年~896年)丝路空前繁荣,胡商云集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定居者数以万计。唐中叶战乱频繁,丝路被阻,后虽有恢复,规模远不如前,海上丝路逐渐取而代之。北方陆上丝路指由黄河中下游通达西域的商路,包括草原森林丝路、沙漠绿洲丝路。前者存在于先秦时期,后者繁荣于汉唐。沙漠绿洲丝路延续千余年,沿线文物遗存多,是丝路的主干道。其起点一般认为是长安(今西安),其实它随朝代更替政治中心转移而变化。长安、郏鄏—洛阳、平城(今大同)、汴梁(今开封)、大都—燕京—北京曾先后为丝路起点。草原森林丝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穿蒙古高原,越西伯利亚平原南部至中亚分两支,一支西南行达波斯转西行,另一支西行翻乌拉尔山越伏尔加河抵黑海滨。两路在西亚辐合抵地中海沿岸国家。沙漠绿洲丝路是北方丝路的主干道,全长7000多公里,分东、中、西3段。东段。自洛阳、长安至敦煌。较之中西段相对稳定,但长安以西又分3线:

①北线由长安沿渭河至虢县(今宝鸡),过汧县(今陇县),越六盘山,沿祖厉河,在靖远渡黄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较短,沿途供给条件差,是早期的路线。

②南线由长安沿渭河过陇关、上邦(今天水)、狄道(今临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黄河,穿西宁,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张掖。

③中线与南线在上邽分道,过陇山,至金城郡(今兰州),渡黄河,溯庄浪河,翻乌鞘岭至姑臧。南线补给条件虽好,但绕道较长,因此中线后来成为主要干线。

南北中三线会合后,由张掖经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葱岭(今帕米尔)或怛罗斯(今江布尔)。

自玉门关、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咸海间)。北道上有两条重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至南道的于 阗;一是从龟兹(今库车)西行过姑墨(阿克苏)、温宿(乌什),翻拔达岭(别垒里山口),经赤谷城(乌孙首府),西行至怛罗斯。由于南北两道穿行在白龙堆、哈拉顺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条件恶劣,道路艰难。东汉时在北道之北另开一道,隋唐时成为一条重要通道,称新北道。原来的汉北道改称中道。新北道由敦煌西北行,经伊吾(哈密)、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北庭(吉木萨尔)、轮台(半泉)、弓月城(霍城)、砕叶(托克玛克)至怛罗斯。西段。葱岭(或怛罗斯)至罗马。丝路西段涉及范围较广,包括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历史上的国家众多,民族关系复杂,因而路线常有变化,大体可分为南、中、北3道:

①南道由葱岭西行,越兴都库什山至喀布尔后分两路,一西行至赫拉特,与经兰氏城而来的中道相会,再西行穿巴格达、大马士革,抵地中海东岸西顿或贝鲁特,由海路转至罗马;另一线从白沙瓦南下抵南亚。

②中道(汉北道)越葱岭至兰氏城西北行,一条与南道会,一条过德黑兰与南道会。

③北新道也分两支,一经钹汗(今费尔干纳)、康(今撒马尔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与中道会西行;一经怛罗斯,沿锡尔河西北行,绕过咸海、里海北岸,至亚速海东岸的塔那,由水路转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

南方陆上丝路即“蜀·身毒道”,因穿行于横断山区,又称高山峡谷丝路。大约公元前4世纪,中原群雄割据,蜀地(今川西平原)与身毒间开辟了一条丝路,延续两个多世纪尚未被中原人所知,所以有人称它为秘密丝路。直至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发现蜀布、邛竹杖系由身毒转贩而来,他向汉武帝报告后,元狩元年(公元前122 年)汉武帝派张骞打通“蜀·身毒道”。先后从犍为(今宜宾)派人分5路寻迹。一路出駹(今茂汶),二路出徙(今天全),三路出莋(今汉源),四路出邛(今西昌),五路出僰(今宜宾西南)。使者分别在氏、莋、昆明受阻。汉武帝为征服西南夷,在长安西南凿周长40里昆明池,习水军以征伐,后由郭昌率数万巴蜀兵平定西南夷,并分土置郡县。南方丝路由3条道组成,即灵关道、五尺道和永昌道。丝路从成都出发分东、西两支,东支沿岷江至僰道(今宜宾),过石门关,经朱提(今昭通)、汉阳(今赫章)、味(今曲靖)、滇(今昆明)至叶榆(今大理),是谓五尺道。西支由成都经临邛(今邛崃)、严关(今雅安)、莋(今汉源)、邛都(今西昌)、盐源、青岭(今大姚)、大勃弄(今祥云)至叶榆,称之灵关道。两线在叶榆会合,西南行过博南(今永平)、巂唐(今保山)、滇越(今腾冲),经掸国(今缅甸)至身毒。在掸国境内,又分陆、海两路至身毒。

南方陆上丝路延续2000多年,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出海通道被切断,沿丝路西南道开辟的滇缅公路、中印公路运输空前繁忙,成为支援后方的生命线。海上丝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达到顶峰,明中叶因海禁而衰落。海上丝路的重要起点有番禺(后改称广州)、登州(今烟台)、扬州、明州(今宁波)、泉州、刘家港等。同一朝代的海上丝路起点可能有两处乃至更多。规模最大的港口是广州和泉州。广州从秦汉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商港。明清实行海禁,广州又成为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泉州发端于唐,宋元时成为东方第1大港。历代海上丝路,亦可分三大航线:

①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

②南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

③西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广州、泉州在唐、宋、元时,侨居的外商多达万人,乃至十万人以上。丝路意义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古代东西方最长的国际交通路线,它是丝路沿线多民族的共同创造,所以又称之为友谊之路。在丝路上起居间和转运作用的大宛人、康居人、印度人、安息人、阿拉伯人、西突厥人等对中国丝绸的西运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也为争夺丝路贸易权发生多次争斗,尤以波斯与东罗马之间的斗争最激烈。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张骞西域问佛名的故事

《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中记述:汉武帝元狩年(前122年至前117年)中,派遣大将军霍去病讨伐匈奴。霍去病率军把匈奴从皋兰追击到居延海,斩杀了匈奴单于王之首。匈奴部属首领发生内讧。昆邪王杀了休屠王,率领他的部属五万余人,投降汉朝。霍去病从战利品中获得匈奴的两尊金像。霍去病班师回朝后,把这两尊金像奉献给汉武帝。汉武帝以为是大神,就把这两尊身高一丈有余的金像陈设到甘泉宫里。汉武帝并不大祀,但常率领群臣烧香礼拜。这就是佛道东传的开始。到了开通西域时,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赴大夏国〓去问金像名号。张骞从西域归还后,对汉武帝说:“在大夏国的旁边,有一个身毒〓国,另一名也叫天竺〓,那里有浮图像(佛陀)。”从此中国始闻有浮图(佛陀)之教。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西侧,以全景式连环画详细地描绘了这一故事。共五组画面,全幅画面呈凹字形,每组画面都有榜题,有的清晰尚存,有的亦漫漶不清。第一组画面位于全图右侧下部:有一王者,手敬香炉,跪拜顶礼;左右各立臣属三人,躬身合掌,持笏顶礼。墨书榜题:“汉武帝将其部众讨凶奴,并获得二金[人]长丈余,列之于甘泉宫,帝为大神,常行拜谒时。” 此组画面表现,汉武帝获得金像,同群臣礼拜的情景。第二组画面,位于全图右侧上部:一座宫殿,匾额上书“甘泉宫”三字。殿内立金像两尊,头有肉髻,衣着袈裟,已是佛陀形象。

榜题仅存方框,文字亦漫漶不清。

此组画面表现汉武帝把两尊金像,陈设在甘泉宫,时常礼拜的情景。

第三组画面,位于全图下层:一王者骑于马上,左右臣属八人,后有侍者执曲柄伞盖。王者对面,一人手持笏,跑拜辞行。后有二侍从,持双节,牵四马。马上驮着物品丝绸。画面中间是榜题,上书:“前汉中宗既得金人,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题记中“前汉中宗”可能是画工笔误)。

此组画面表现,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向汉武帝辞行告别的情况。

第四组画面,位于全图的左侧下部:一人骑马在先,二侍从持节骑马随后,穿行在荒无人烟的山峦中。

榜题仅存方框。文字漫漶不清。

此组画面表现,张骞带领侍从人马,跋涉在去西域途中。

第五组画面,位于全图的左侧上部:三人行至一西域方城,两人手持双节。城内佛塔高耸,城外两僧人向城内观望。榜题仅存四字:“[至]大夏时”。

此组画面表现:张骞带领侍从人马到达了大夏国,并见到了大夏国的僧人、寺院和佛塔。[注释] ①大夏国:西域古国。《史记·大宛传》说: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魏书》、《隋书》、新旧《唐书》皆说:大夏即是吐火罗国,后被大月氏族所灭。在今阿富汗一带,亦叫犍陀罗国。②③身毒、天竺:都是印度古时旧称。[附记]

一、此故事依据《魏书》卷114《释老志》译写。原文见中华书局标校本《魏书》第8册,第3025页。

二、此故事又见如下佛经资料:(1)《历代三宝纪》卷2。见《大正藏》第49册,第29页。(2)《广弘明集》卷2。见《大正藏》第52册,第101页。(3)《佛祖统记》卷35。见《大正藏》第49册,第328页。

三、研究此故事画的论著参见:(1)马世长先生著《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见《敦煌研究》1981年试刊第1期。(2)孙修身先生著《从〈张骞出使西域图〉谈佛教的东渐》。见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组编《敦煌学辑刊》第2集,第128页。(3)金维诺先生著《敦煌壁画里的中国佛教故事》。见《美术研究》1958年第1期。

四、此故事画涉及到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问题。对这一问题,从古到今都有争议,史家们争论的焦点是:霍去病大败匈奴,获得两身金人是史实。但这两身金人,是否就是佛像?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是史实。但出使西域的目的,是否就是去问金人的名号?大多数史家认为:这是佛教徒伪造历史、杜撰的故事而已。目的是为了提早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借此提高佛教的地位。但在唐代时的历史著作中亦有佛教传入中国在汉武帝时,匈奴祭天金人就是佛像的论点。详见马世长先生《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敦煌研究院孙修身先生同意: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应是汉武帝之时。霍去病所获金人就是佛像。它虽不是佛经传入中国之始,却是佛像传入中国之始。展开其他相似回答(2)隐藏其他相似回答(2)liuyuezhu 2008-9-22 9:18:50 124.135.97.* 举报 张骞西域问佛名的故事 《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中记述:汉武帝元狩年(前122年至前117年)中,派遣大将军霍去病讨伐匈奴。霍去病率军把匈奴从皋兰追击到居延海,斩杀了匈奴单于王之首。匈奴部属首领发生内讧。昆邪王杀了休屠王,率领他的部属五万余人,投降汉朝。霍去病从战利品中获得匈奴的两尊金像。霍去病班师回朝后,把这两尊金像奉献给汉武帝。汉武帝以为是大神,就把这两尊身高一丈有余的金像陈设到甘泉宫里。汉武帝并不大祀,但常率领群臣烧香礼拜。这就是佛道东传的开始。到了开通西域时,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赴大夏国〓去问金像名号。张骞从西域归还后,对汉武帝说:“在大夏国的旁边,有一个身毒〓国,另一名也叫天竺〓,那里有浮图像(佛陀)。”从此中国始闻有浮图(佛陀)之教。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西侧,以全景式连环画详细地描绘了这一故事。共五组画面,全幅画面呈凹字形,每组画面都有榜题,有的清晰尚存,有的亦漫漶不清。第一组画面位于全图右侧下部:有一王者,手敬香炉,跪拜顶礼;左右各立臣属三人,躬身合掌,持笏顶礼。墨书榜题:“汉武帝将其部众讨凶奴,并获得二金[人]长丈余,列之于甘泉宫,帝为大神,常行拜谒时。” 此组画面表现,汉武帝获得金像,同群臣礼拜的情景。第二组画面,位于全图右侧上部:一座宫殿,匾额上书“甘泉宫”三字。殿内立金像两尊,头有肉髻,衣着袈裟,已是佛陀形象。榜题仅存方框,文字亦漫漶不清。此组画面表现汉武帝把两尊金像,陈设在甘泉宫,时常礼拜的情景。第三组画面,位于全图下层:一王者骑于马上,左右臣属八人,后有侍者执曲柄伞盖。王者对面,一人手持笏,跑拜辞行。后有二侍从,持双节,牵四马。马上驮着物品丝绸。画面中间是榜题,上书:“前汉中宗既得金人,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题记中“前汉中宗”可能是画工笔误)。此组画面表现,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向汉武帝辞行告别的情况。第四组画面,位于全图的左侧下部:一人骑马在先,二侍从持节骑马随后,穿行在荒无人烟的山峦中。榜题仅存方框。文字漫漶不清。此组画面表现,张骞带领侍从人马,跋涉在去西域途中。第五组画面,位于全图的左侧上部:三人行至一西域方城,两人手持双节。城内佛塔高耸,城外两僧人向城内观望。榜题仅存四字:“[至]大夏时”。此组画面表现:张骞带领侍从人马到达了大夏国,并见到了大夏国的僧人、寺院和佛塔。[注释] ①大夏国:西域古国。《史记·大宛传》说: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魏书》、《隋书》、新旧《唐书》皆说:大夏即是吐火罗国,后被大月氏族所灭。在今阿富汗一带,亦叫犍陀罗国。②③身毒、天竺:都是印度古时旧称。[附记]

一、此故事依据《魏书》卷114《释老志》译写。原文见中华书局标校本《魏书》第8册,第3025页。

四、此故事画涉及到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问题。对这一问题,从古到今都有争议,史家们争论的焦点是:霍去病大败匈奴,获得两身金人是史实。但这两身金人,是否就是佛像?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是史实。但出使西域的目的,是否就是去问金人的名号?大多数史家认为:这是佛教徒伪造历史、杜撰的故事而已。目的是为了提早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借此提高佛教的地位。但在唐代时的历史著作中亦有佛教传入中国在汉武帝时,匈奴祭天金人就是佛像的论点。详见马世长先生《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敦煌研究院孙修身先生同意: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应是汉武帝之时。霍去病所获金人就是佛像。它虽不是佛经传入中国之始,却是佛像传入中国之始。

93321480b 2008-9-22 21:41:33 58.217.249.*

2.丝绸之路的资料 篇二

1古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历史根源,可追溯到西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138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张骞及其使团开辟的这条通往亚、欧、非三大洲的通道,1877年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所著的《中国》一书中首次命名为丝绸之路[1]。从此,这个说法很快得到东西方众多学者的赞同。丝绸之路历史上作为沟通亚、欧、非三大洲的唯一陆上国际大通道,在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北非、欧洲之间进行贸易、技术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古丝绸之路的价值分析

1促进了贸易往来。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以后,中国通往西域各国以及欧洲大陆的货物贸易开始逐渐兴起。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运输大通道,中国的丝制品及铁器、金器、银器等贵重物品经由西域各国,流向欧洲。而西域各国的葡萄、 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等也经由古丝绸之路流向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2推动了文化传播。丝绸之路最初以商贸往来为主,但随着后期的发展,沿线各国文化交流逐步扩大,主要包括宗教意识、音乐、舞蹈、杂技、语言等多方面。从西汉开始, 出现在印度以及中亚的宗教在人们进行货物贸易时传入中国。许多当时从事宗教活动的建筑场所,在我国依然存在。 中国本土诞生的道教,以及在中西亚影响深远的犹太教、伊斯兰教,还有在欧洲大陆广为人知的基督教等,都随着古丝绸之路传播到亚欧大陆的各个角落。另外,经古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西域乐器,后来成为我国民族乐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西域传入我国的乐器很多,影响最大、与民族思维方式与文学艺术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被称作“民乐之王”的琵琶。琵琶是南北朝时,通过古丝绸之路由西域的波斯经新疆传入我国[2]。

3促进了技术交流。在古代,西域人依靠农业和畜牧业, 生产能力低下,农具工艺简单、落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把汉族的铸铁、缫丝、灌溉等技术带过去,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带动了西域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作为古中国科技发达象征的四大发明,也沿着丝绸之路广泛的传播, 流传到西域以及更远的欧洲。

3新丝绸之路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府经过与中亚邻邦合作,贯通了东起中国连云港、经中亚诸国西至欧洲大陆一端荷兰鹿特丹的铁路线,正式宣布新亚欧大陆桥开通,这意味着与发端于中国,以现代化的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代表,经由中亚连通欧洲的,与古代丝绸之路并行“新丝绸之路”从此诞生。

4新丝绸之路的价值分析

4.1有利于深化区域经贸合作

新丝绸之路比传统的亚欧大陆桥减少了近2000公里的运距,缩减了亚洲与欧洲的运输距离,对亚州及欧洲经贸发展的双向辐射也越来越明显。当前亚洲经济发展较快,全球大约有66%的人口居住在亚洲,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亚洲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外贸易蓬勃发展,该区域的GDP总量已占到全球总量的30%,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欧洲国家。与此同时,亚洲地区与欧洲双边贸易额不断不断扩大,各个领域的合作也日趋频繁。

因此,建设新丝绸之路,使其尽快成为亚欧的重要交通运输通道,是亚洲经济崛起及亚洲和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稳步增长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有助于深化亚欧经贸合作,推进亚欧大陆经济一体化进程。

4.2有利于加速中国西部大开发进程,促进全国立体开放格局的形成

2000年1月,我国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2012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这是国务院批复的第三个西部大开发五年规划。西部大开发的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从而缩小中西部差距[3]。

但是,十几年来,西部大开发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中西部发展差距依然很大。从表1可以看出,2000~2010年东部内陆地区与西部地区GDP的比值始终在2.8以上。只是到了2011-2013,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东西部的差距才有所缩小。

因此,开发西部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和任务。新丝绸之路的建设,为中国西部地区提供了对外开放的通道, 使西部区域能够便捷地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有利于加速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促进全国立体开放格局的形成。

4.3对中亚各国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中亚即亚洲中部内陆地区,包括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步伐加快,在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特别是资源能源领域合作成效显著。2013年9月, 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这为中国与中亚国家深化经贸合作带来巨大机遇[4,5]。

新丝绸之路所经过的中亚国家大部分为内陆国家,国内没有港口和出海口,因而铁路运输是其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以哈萨克斯坦为例,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国,面积为272.49万平方千米,领土横跨亚欧两洲。2013年,中哈贸易额达到286亿美元,中国成为哈萨克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各类投资累计超过260亿美元,哈萨克斯坦已成为中国第一大投资目的地国。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 的计划构想整体上与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斯坦—新丝绸之路”倡议相符合,因而这一计划得到了中亚各国的支持。从资源禀赋角度看,中国与中亚各国的贸易互补性非常强,深入开展贸易往来的潜力巨大,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双边贸易额如表2所示。

中亚各国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几乎垄断这条路上的贸易往来。16世纪后,由于欧洲人开辟了海上贸易通道,古丝绸之路逐渐被边缘化,中亚各国经济走向衰退。 通过新丝绸之路,中亚国家向西可以实现和欧洲国家的联接, 向东可以扩大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成为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枢纽和中转中心,促进中亚各国的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4.4能抵御传统亚欧运输通道产生的不确定性风险

自18世纪开辟航运通道以来,海洋运输已成为最为成熟的国际贸易运输方式。目前亚欧贸易货物往来主要通过海洋运输。在亚欧海运线路中,由于经过苏伊士运河的航线海运距离较短,除石油以外的一般海运货物运量,经过苏伊士运河的运量占到亚欧贸易海运货物运量的80%。苏伊士运河位于中东的要塞部位,为亚、非两洲分界线,是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唯一通道,是国际海上通道最重要的“十字路口” 之一。

但是,经过苏伊士运河的亚欧海运航线也存在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一是经过苏伊士运河的收费不断上涨,增加了亚欧贸易的运输成本,也影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2013年5月1日,埃及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全面上调了所有通过苏伊士运河船只的通行费,上调幅度为2%到5%之间。埃及自政权更迭以来,国内经济低迷,民生问题频发、国内政局不稳。 而“卢克索热气球爆炸事件”又使作为埃及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受到重创,造成埃及经济困难。苏伊士运河通行费历来是埃及政府重要收入来源,上调通行费可以使埃及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稳固执政基础。二是海盗出没使得经过苏伊士运河的亚欧海运航线安全性受到影响。由于苏伊士运河附近的红海等水域常有海盗出没,使货物和人员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新丝绸之路陆路运输通道的建设,可以为亚欧贸易开辟另外一条主要的运输通道,降低过度依赖亚欧海运通道的风险,实现运输方式和线路的多元化。对中国而言,亚欧运输通道多元化后,可以减少对外贸易对海洋运输的高度依赖, 增强抵御亚欧海洋运输通道风险的能力。其次,也可以为欧洲和东亚国家提供更多的陆运中转服务,获得运输的服务收入。

4.5对我国具有深远的安全保障价值

我国西部地域辽阔,与13个国家接壤,边境线占全国陆地边防线的90%,是关系我国国防安全的重要区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西部的恐怖分裂活动频发,三股势力(指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仅在新疆地区就制造了上百起涂毒、抢劫、袭警、暗杀、爆炸、 甚至冲击公安局等地方政府机构的暴力恐怖事件,造成600多人伤亡。被他们杀害的既有无辜的人民群众,也有公安武警战士、爱国宗教人士和少数民族基础干部。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客观上减轻了恐怖分子在中亚的生存压力,加上俄罗斯和我国在中亚的影响力有限,相当长时间内中亚地区将成为“三股势力”的温床。这将对我国西部造成极大的安全压力[6]。

通过建设新丝绸之路这一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可以提高打击国际反华势力和分裂势力、国际国内犯罪组织的能力。 通过与中亚及周边国家共建新丝绸之路,在上海合作组织平台下,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有助于共同消除地区稳定的潜在威胁和滋生地区极端势力、恐怖主义、跨国犯罪活动的温床,维护地区安全稳定,提高我国在区域安全保障中的快速反应能力,增强我国在区域安全的影响力,保障国防安全和边疆稳定。

4.6推动沿线旅游业发展

2015年6月,丝绸之路旅游部长会议暨第七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丝绸之路旅游国际大会在西安举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执行主任祝善忠认为丝绸之路不仅是连接东西的贸易路径,同时也是文化、艺术、宗教交流连接的桥梁,丝绸之路沿线区域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正在成为当今全球旅游的重要网络。

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丰富,沿线我国段的西北五省, 有世界文化与自然资源4处,其中陕西西安是公认的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起点,旅游资源丰富。沿线的中亚五国共计拥有14项世界遗产,其中哈萨克斯坦4项,乌兹别克斯坦4项, 土库曼斯坦3项,吉尔吉斯坦2项,塔吉克斯坦2项。其中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为中国、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3国共有。但是新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开发相对滞后,旅游总收入不高,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与其处于偏远的西北地区,交通不便具有很大的关系。

交通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促使旅游活动实现时效化和便捷化,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加强新丝绸之路这一联系亚欧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降低游客交通成本,缩短游客出行时间,对于提高新丝绸之路沿线区域旅游业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育红.“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任宗哲,石英,白宽犁.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任保平,马莉莉,师博.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新阶段西部大开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4]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蓝皮书2014-2015欧亚时代[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5]Prabir De,Biswa N.Bhattacharyay.重修丝绸之路:迈向亚洲一体化[J].当代亚太,2009,(3):37-56.

3.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的玉石之路 篇三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张骞所走的这条“丝绸之路”恰是在古代的一条“玉石之路”上拓展出来的。

感谢上苍对中华民族的眷顾,亿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地质板块无比剧烈的运动,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和田玉矿。2002年6月,中科院考古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组织探险考察队,跋涉昆仑山脉,对和田玉矿点、白玉河籽料原生地及古代玉石运输路线进行实地勘察。考察队在沿途发现了大量玉石标本和古代先民活动的遗迹,寻找到许多有关“玉石之路”形成和发展的证据。考古证实,大约在三千多年前新疆一带就有采玉、琢玉的部落,并始有和田玉流入中国内地。河南殷墟商代妇好墓出土了七百多件玉器,对其中三百件玉器进行分析,大部分都是和田玉。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女性军事统帅。她生前曾率一万三千大军,攻打西部的鬼方国,掠夺到很多玉石及其制品。

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西晋时期,在河南汲县战国墓中出土了一批古简,其中整理出一篇《穆天子传》,记载了近三千年前的周穆王驾八骏马车西巡游猎之事。周穆王从中原出发,途经甘肃、内蒙古和新疆,最终抵达昆仑山西麓。当时仍是母系社会的部落首领西王母,不仅款待周穆王,还赠他八车宝石,留下一段佳话。周穆王返途中,又在一些采玉、琢玉的部落处获取不少玉石,满载而归。这也许是和田玉由新疆进入中原最早并较可信的史籍。郭沫若先生作诗云:“国玉出昆山,西巡竹纪年。中原王母迹,献玉贺平安。”

古代先民从昆仑山和田一带,由近及远地向东西两翼延伸,把和田玉运到很远的地方。向东经甘肃、宁夏、山西,入河南;向西经乌兹别克斯坦,到地中海沿岸的欧亚各国。此即最早的“玉石之路”。周穆王西巡路线,就是这条古道的东线。

专家从甘肃青海地区齐家文化等其他史前文化遗址出土的许多和田玉器,前苏联乌兹别克斯坦史记载,公元前二千多年就有新疆碧玉发现等资料分析,甚至推测很可能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了“玉石之路”的雏形。“玉石之路”在汉武帝时被重新开发利用,商贩们从中原向西域运去大量的丝绸和药材,归来时又带回大量的玉石和当地特产。因运输玉石取此道而闻名,汉武帝在甘肃驿站设置“玉门关”,玉石到此便是进入国门了。唐代为保证商路畅通无阻,在龟兹设立安西都护府,在于阗(产玉地)筑城屯兵。以后历代这条古道上以玉帛交易为主的经济文化往来益加繁荣,有诗为证:“归随汉使千堆宝,少答朝王万匹罗”(唐·杜甫);“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元·维吾尔族诗人马祖常)。

数年前,笔者到过玉门关遗址。一座用黄土夯筑而成的四方形小城堡突兀地耸立在戈壁滩砂石岗上。大漠落日,思绪无限。沉重的驼铃声伴着苍凉的羌笛声依稀地在耳边响起,玉门关如同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正向人们诉说着发生在“玉石之路”上的许许多多故事……

4.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篇四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1-4]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出使西域的张骞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骞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 2 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张骞才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国王热情地接见了张骞,并帮助他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游安居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

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故事一:历史上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古罗马的恺撒大帝去剧场看戏。他身上那件绚丽夺目的长袍使所有的观众目瞪口呆。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皇帝的新装赞不绝口,连看戏都没有心思了。一打听,才知道那件漂亮的长袍是用中国丝绸制作的。

从那以后,华丽的中国丝绸在欧洲各国出了名;用中国丝绸制作的衣服,成了最时髦、最讲究的服装;华丽的丝绸被誉为最珍贵的衣料,甚至和黄金等价。人们把中国叫做“赛里斯”,就是“丝绸之国”的意思。

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那么,中国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为了开辟这条道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故事二: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笼统地称为“西域”。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的命令使西域,想联合西域的国家共同抗击匈奴。他带着一百多人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他们在一个黑夜里逃走了。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过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当初出发时的随从只剩下了一个人。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哉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等情况。听了他的陈述,人们才知道,西域并不是王母娘娘和众神居住的琼瑶仙境,也不是传闻中的流沙千里、草木不生的恐怖世界,那里有许多希望和汉朝友好通商的国家。于是汉武帝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联合乌孙等国共同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故事三:蒙古帝国与丝绸之路:在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骑兵征服北亚之后的13世纪,丝绸之路才再度得以畅通,在蒙古铁骑势如破竹的进攻下,这次西征到达德国和波兰,从而形成了包括中国西域、伊朗、俄罗斯在内的空前的大帝国。成吉思汗的子孙忽必烈在中国建立元朝,任用波斯人和维吾尔人作官,此时威尼斯商人马克波罗绮西域南道到达元朝都城—大都,他回国后写下了著名的《东方 4 见闻录》,其中也介绍了“黄金之岛”日本。

在马克波罗的书中记录有“牌子”一词,这是元朝皇帝颁发的一种通行证,它可以在蒙古帝国领域内自由旅行。因为蒙古势力抵达西亚,所以在中国与欧洲之间,持有这种牌子的商人可以直接来往进行贸易活动。

此时天主教也传播而来,据说当时作为罗马教皇委派的使者也访问了大都,一百多人还接受了洗礼。但是,蒙古的西征也带来了破坏性的一面,压榨中亚城邦国家,从而导致城市荒废。

故事四:铁木尔帝国与丝绸之路: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控制着河西走廊及哈密一带,中亚一带则被控制在自称为成吉思汗后裔的铁木尔帝国手中,铁木尔一生征战,建立了一个东起中国北部边境,南抵印度北部,西至小城邦国家,北至俄国南部的大帝国。铁木尔王朝热心于建设华丽的建筑,表现了对学识和艺术的深刻理解,首都撒马尔汗就是集东西方文化之大成之地。但是,铁木尔帝国在远征中国途中,随着铁木尔君主之死,快速走向衰退,丝路上的游牧民族也由盛至衰,丝路贸易也趋于败落。

故事五:清代的丝绸之路:公元17—18世纪,天山南路、北路处于准噶尔贵族控制之下。这对建国于中訽的清朝来说是一片难以控制的地区,但是,在乾隆年间,即公元1755—1758年平定了准噶尔贵族叛乱,称此地为“新疆”,并在伊犁设伊犁将军府。此时,为清朝立下功绩的吐鲁番郡主被特许建立了苏公塔,以记其功。清朝还在各绿洲驻有少量军队,并允许其自治,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发生伊斯兰教教徒叛乱,同时勾结俄罗斯军队南下。为了对付这种情况,清朝在新疆设省,并大量移民。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原混乱,新疆也处于内乱之中,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10月1日建立了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故事六:玄奘三藏赴印度:在唐王朝建立后不久,唐三藏便起身赴印度取经。但此时的丝路大部分控制在突厥手中,唐朝禁止出国旅行。公元627年(一说629年)唐三藏还是悄悄地从长安出发,越过边关,绮河西走廊途径伊吾(哈密),高昌(吐鲁番)向西边进发,当时唐三藏认为伊吾、高昌为异教之地,但却意外 5 地得到了热情的接待,特别是信仰佛教的高昌国竟有僧人三千人。此后,唐三藏又向西绮塔缤斯、塔什干、撒马尔汗等地抵达印度。唐三藏还留下了西行记录《大唐西域记》一书共12卷。(后人根据他的行记写了一部脍炙人口的神话小说《西游记》)

故事七:造纸术的传播:在唐代有一件不能忘却的事情就是造纸术的传播。公元751年唐与波斯在塔缤斯河展开了一场会战。唐军大败,只好后退。在被送往撒马尔汗和巴布缤的战俘中有一名造纸工匠。这名造纸工传播了了造纸术。唐朝对西方文化十分宽容,在长安建有罗亚斯德教寺院、伊斯兰教寺院,宫廷中也使用被叫做色国人的西方人才。据说倍受唐玄宗、杨贵妃宠爱的安禄山就是伊朗血统的混血儿。

故事八:维吾尔族的兴起:代替突厥而取得蒙古高訽支配权的维吾尔族,公元840年被(土耳其血统的)柯尔柯孜追至蒙古高訽的维吾尔人在征服了东土耳其斯坦之后,控制了许多城邦国家。此后逐渐地放弃了游牧生活,在绿洲定居下来。现在生活在绿洲上的维吾尔族人便是他们的后裔,但是,有的学者指出:古代维吾尔族与现代维吾尔族没有直接关系。唐朝在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在维吾尔人的支持下,此乱才得以平息。由此看来,唐朝与维吾尔保持着和睦的关系,保证了西域的安全。

5.描写丝绸之路的散文 篇五

我们按照事前所做的“浅功课”行走,有个大致的行程计划,自选交通工具,自择宾馆旅店,自定游览景点,自控行走节奏。

我们的第一站是敦煌,第二站是嘉峪关,第三站是张掖,第四站是兰州,从甘肃的最西北端走到了甘肃的中部,穿过了整个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很重要的一部分。

敦煌是一个甘肃省酒泉市代管的县级市,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为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敦煌闻名于世。敦煌曾经的辉煌是因为这里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繁荣的“自由贸易区”,是中华民族在对外贸易、对外开放中传入了佛教文化,并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莫高窟便是这极具生命力宗教文化沉淀、传播、传承的载体。

敦煌,伴随丝绸之路的兴盛而兴盛,一度是河西走廊四郡之一,甚至曾经成为一个小国的首都。同时,敦煌,也因丝绸之路被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替代而衰落,曾经荒芜多年。可以这么说,这里,敦煌与否,都与丝绸之路有关。

我从有关资料中了解到,汉唐之后的丝绸之路在沙漠绿洲中延续千余年,其中的主干道全长7000多公里,由长安或洛阳,分南北中三线向西进发,三线会合后,由张掖经酒泉、瓜州至敦煌,再经阳关、玉门关通往西域。

我们在整个河西走廊的行程中,曾有多个地方,看到和听到有关张骞与丝绸之路的故事。丝绸之路,这四个字,在眼前,在耳际,在脑间,摇来晃去,像茧丝般从四面八方缠绕着我,让我无法挣脱。当然,我倒是很愿意接受这样的缠绕,并享受这样的缠绕。

那么,丝绸之路给西域各民族和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呢?那就是中国的丝织品、麻织品、茶叶、陶瓷、漆器、铁器等输出至西域各国;西域各国的葡萄、石榴、胡萝卜、橄榄、畜产品、琉璃、西海布、珍禽异兽等传入中国。在丝绸之路,中华民族与西域各民族经济贸易中不断繁荣,由此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发展和繁荣,诸种宗教,特别是佛教传入关内,并迅速形成一种强势的佛教文化,向中原传播。也由此可见,人类在文明发展中,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将别的民族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也可以将我所拥有的文明成果与别的民族分享,从而加快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在当下的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中,其他形式的丝绸之路依然存在,并且已经进入了激情燃烧的年代。如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等等;人们面临的是地球村时代、互联网时代、全球化时代,没有新的丝绸之路是不行的。

河西走廊之行回来后,获悉总书记主持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倡导深化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加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并表示中国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项目建设提供投融资支持。无疑,这是中国与相关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举措。

6.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 篇六

从此她开始自己练习跑步了。为了找到领跑的感觉,每天上午10点下午4点的课外活动时,她都会准时在操场上跑步。到了三伏天,大操场上空无一人,她顶着烈日,不停地跑,出的汗湿透了全身,仍然在坚持。在年终进行的体育课3000米长跑测试时,在班里位居第一。她终于找到了领跑的感觉,那就是,自强不息。从此她一直把“寻找领跑的感觉”这种理念延伸到了工作中,在每一个岗位上她都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大学毕业后,凭着过人的才智,她如愿以偿地进入了清华大学当了一名教师。这是一个让同龄人十分羡慕的职业,过了两年,她觉得自己不适合做教师,就在众人的惋惜声中辞了职,应聘到微软公司当了一名普通的文员,后升任服务部经理和事业发展部经理,她是微软公司最年轻的中国经理人,她领导的部门在微软公司历次的业绩评定中都名列前茅。在微软工作了6年,她学到了丰富的贸易理论和实际经验。后来她又到思科公司任市场营销部经理,她所领导的团队是亚太地区的最佳团队。,她出任卓越网首席执行官,在网络公司普遍举步维艰的,她把卓越网带向赢利,迅速把卓越网打理成了中国网上第一音像店。在卓越工作了两年,她还是感觉生活有些平淡,她觉得自己是一个为梦想而活着的人,她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享受永远领跑的感觉。她看到中国偏僻地区的一些小商品、工艺品出口到美国,要经过很多渠道、很多周转才能在美国的商店里出售。要是美国的商店能直接来中国山沟里采购该多好呀!只是没有一家公司来为他们的贸易提供服务。想到这里,她决定辞去卓越网的职务。

7.“丝绸之路”上的唐三彩 篇七

丝绸之路最早由汉朝的张骞所开拓。公元前119年,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他带着价值巨大的金帛货物到了西域各国, 开始了东西方最初的大型商贸交往。从此, 商品在丝绸之路上交流, 文明在丝绸之路上交汇, 民族在丝绸之路上交融, 物种在丝绸之路上交合。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之路。

在这条古代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上, 最早运送的是中国的丝绸, 因而就被称为丝绸之路。此后, 中国的陶瓷器以及工艺技术如烤烟技术、蚕桑技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等也是从这里传向西方。而西方及中亚各国的物产, 如葡萄、黄瓜、胡椒、大蒜、玻璃、香料等也由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茫茫数千里戈壁、沙漠, 食物、饮水资源极其匮乏, 环境恶劣堪称之最。“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王维道尽了丝绸之路上苍凉;“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也说尽了丝绸之路上的战事、动乱和纷争, 以及由此引起的艰难险阻。然而就在这沙漠、草原、高山之间, 在这说不尽的艰辛和酸楚之中, 那些无名英雄往来于“丝绸之路”, 或肩扛手提, 或驼队成群, 生生地走出了一条传载千年的文明之路。

唐三彩, 作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巅峰之作, 是“泥”与“火”淬炼的结晶, 是我国古陶瓷艺术中, 一朵富丽堂皇的奇葩。大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灿烂的时期之一, 以其造型多样、色彩绚烂、装饰华美而深受各国的热捧与喜爱;以其举世无双的东方智慧和五彩缤纷的形式美向全世界亮相, 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量, 成为“丝绸之路”上大唐帝国向西输出货品的主力军。唐三彩, 不仅作为商品在亚、非、欧三大洲交流, 如今更作为发掘研究丝绸之路的重要证据, 还原再现了丝绸之路当时的历史场景与盛况。作为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沙漠之舟”, 骆驼是唐三彩作品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或昂首嘶鸣, 或漫步前行, 或跪卧休息, 或静立驻足, 姿态各异, 动感十足。在呈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画面同时, 还为我们描述了在沙漠中, 骆驼与人的互动、协作。

1965年关林出土的三彩载人骆驼就将人与洛阳相互合作、和谐共处, 共同抵御沙漠困苦的场景表现的淋漓尽致 (图1) 。该作品通体施以白釉, 头顶、颈下、驼峰、尾部、四肢局部以及人物着装用以黄釉, 鞍毯施以黄绿白蓝等多色, 使作品色彩绚丽多姿。骆驼昂首眺望, 四肢劲健;背垫彩毯, 峰驮兽囊, 载有水壶、食品、丝绸等物, 执着跋涉于“丝绸之路”。驼上人俑, 手扶驼峰, 举眉放眼, 跪姿悠闲。

据史书记载, 唐代的洛阳长安两地作为国际性大都市, 旅居于此的波斯人、突厥人、中亚人、日本人和非洲人数量很大。深目高鼻多须, 头戴翻沿帽的阿拉伯人、高目多须的中亚人、辫发无须的西域人、皮肤白皙面部轮廓清晰的欧洲人和皮肤黝黑的非洲人比比皆是, 经商、贸易、传教、交流、戏耍等各行各业、五花八门。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 不少洋玩意儿传进中国, 唐都长安、洛阳荡漾着蕃语蕃音。琵琶又称“批把”, 汉代的刘熙在《释名·释乐器》中就指出:“批把本出于胡中, 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 引手却曰把, 象其鼓时, 因以为名也。”可见琵琶是引进的西域乐器。最早在我国出现的是直项琵琶, 直到南北朝时, 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 曲项琵琶才由波斯经现在的新疆传入我国。直至盛唐, 曲项琵琶已经成为宫廷乐队的主要乐器, 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57年在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唐墓出土, 现珍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三彩载乐驼俑, 不仅反映了胡人在大唐国土的生活状态, 还真实地表述了唐帝国与西域在音乐上的紧密结合。骆驼昂首挺立, 驮载了5个汉、胡成年男子。中间一个胡人在跳舞, 其余4人围坐演奏。骆驼载乐陶俑巧妙地夸张了人与驼的比例, 造型优美生动, 釉色鲜明润泽, 是唐三彩的代表作。

此外, 在洛阳唐墓出土的三彩胡人执事俑, 就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在洛阳生活的胡人形象 (图2) 。浓眉多须, 头盘红巾, 身着褐绿色短袍, 束腰坦胸, 足穿黑褐色长靴。人物右手持汗巾披于肩, 左手持筋贴于腰。整体造型憨厚恭谦, 生动地再现了当时饮食业胡人的形象。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兴盛, 不仅为大唐帝国带来丰富多样的物资, 促使了经济的高度繁荣, 还将东西方文化进行融合。通过丝绸之路, 印度的“佛教”文化走进了中国, 千百年年来, 诞生了无数典故、神话。《玄奘取经》就是从丝绸之路上走过, 带回佛教的经典, 使佛教这种外来宗教在中国传播, 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佛教道路, 使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和佛教有关的事物也在中国民众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中国原本是没有狮子这种动物的, 但是, 从汉开始, 狮子这种动物就陆续传入中国, 然而由于数量十分有限, 一般的民众往往不能够见到这种稀有的动物。所以, 唐代以前的中国人几乎对狮子这种动物并不了解, 因此在古汉语中, 狮子就有着几种不同的称谓, 民众只知道狮子是一种凶猛的动物, 有百兽之王的称谓, 狮子的神秘莫测, 使得古时的中国人对狮子产生了一种敬畏之情。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 狮子这种动物也被逐渐介绍到中国, 而在佛教故事中, 狮子已经成为菩萨的座骑, 佛教这种将凶猛动物驯化的本领更增加了佛教在中国大地传播的可能性。在唐代艺术品中, 就出现了不少狮子的造型, 比如狮子背负莲花盘就是唐三彩常用的一种装饰手法。人们在感叹狮子的力量和雄武之余, 也被佛教对狮子的驯服本领所折服, 因此, 唐三彩所塑造的狮子, 没有唐代以前的狮子造型那样张扬。

1958年西安市郊区唐墓出土的唐三彩狮子就十分典型 (图3) 。这是一个比较文静的狮子, 它尽管依旧威猛雄健, 眼凸鼻张, 却以坐姿示人, 静态中虽然有一股蓄势待发的英武之气, 却分明是一头已被驯服的狮子。狮子两耳直立, 张口屈身;前腿直撑, 后腿前曲, 作啃痒状。狮尾卷曲, 狮毛细真, 造型生动, 灵巧逼真, 釉色艳丽, 精美珍贵。

唐三彩在通过丝绸之路也遍及了中亚、西亚、北非进入非洲和欧洲, 目前在国外出土的唐三彩有前苏联、伊拉克、伊朗、叙利亚、约旦、埃及、苏丹、意大利、朝鲜和日本等, 所到之处无不引起热捧, 当地匠人争相模仿, 先后有“新罗三彩”、“奈良三彩”和“波斯三彩”诞生, 可以说, 唐三彩在丝绸之路上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见证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贸易的往来、友好的积淀。

8.“丝绸之路”的起点 篇八

在西安,他(她)们看到的是一幅现在已几乎消失了的城市风景:电车行驶在灰色的马路上,空气中弥漫着是自行车的铃声和笼中的鸟鸣,而非是流行音乐和汽车排气管的突突声。旅行团里其他人在饮食上的保守让这老两口觉得特别有趣,团里的多数人一看到宴会上的主菜——被灵巧地切开并打褶的“松鼠鱼”——就皱眉头,因为鱼眼亮亮地盯着那些要对它动筷子的人。还有几位特别着迷很柔软的饺子,便偷偷地把馒头也塞进了手提包与照相机的盒子,但等第二天出门再拿出来时,才发现馒头已硬得像白色的鹅卵石了。在去回民坊的面包车上,导游为了煽情,告诉旅游团里的人说大家已经来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丝绸之路”的起点(以前叫长安或大兴)。布伦达的反应很平常但却不一般,她对回民街那些价格宰人的围巾没有兴趣,也不情愿让人哄着掏钱包。她就问“既然如此,那些小小的毛毛虫在哪里呢?”但没有人接她的话。面对她的固执,领队便想法安排去了当地一位老人的家里,老人家里的客厅里有一个钟形的玻璃罩,里面的桑树枝上爬着胖乎乎、半透明的蚕。那位老回民给大家上了茶(茶里加了冰糖和大枣),但没有人喝。于是他便回到了木躺椅上,慢悠悠地抽起了他的铜水烟。布伦达凝视着那些蚕,看它们一点一点地吐丝,直到把自己包在自产的纤维中,形成一个顶针大小的蚕茧。那些起步早的蚕已经完成了茧的外围,不用看以前的同伴,本能讓它们知道变形即将到来。“这行业的起步真难啊!”布伦达感叹说。

公元756年,在长安落入安禄山的手中后,大多数的商业丝绸产品都被移到了长江以南。养短命的蚕现在成了年轻人的一种娱乐,就像在英国人们养仓鼠。这些小东西虽然不会成为终身伙伴,但在几天或几周内还是很吸引人的。得知我在中国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自己养过蚕,我朋友商南的小朱看见了一位退休教师和他的孙女在我阳台下面的“情侣园”里折桑树枝。第二天他到我房间来的时候,带了一盒未孵化的蚕卵和桑叶。我没有意识到那些桑叶去了哪里,直到第二天它们出现在冰箱底层的保鲜盒里,我的莴笋都被给压扁了。这个在家里的“养蚕”实验没有按计划实现,结果是几个蓬松的茧球颜色很离奇,有的像粉红色的糖老鼠,有的像黄色的止咳糖浆。小朱否认自己给它们上过色,并将这归罪于“现在的气象人员用怪异的化工产品人工降雨”。带着山里人吃家乡饭长大的智慧,他又加了一句:“谁知道天上会有什么东西掉到我们吃的东西上呢?”

丝绸在历史上一直是人们垂涎的物品,而桑蚕不服西方的水土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上可不是件小事。普林尼在其《博物志》中说:“蚕像蜘蛛一样结网,这种网是女人奢华的衣服面料,称之为丝。”(盖乌斯·普林尼·塞孔都斯Gaius Plinius Secundus,生于公元23年(一说24年),卒于公元79年,世称老普林尼(与其养子小普林尼相区别),是古罗马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以其所著《博物志》(又译《自然史》)而留名后世——译者注)。在古罗马,有身份的时髦女人都会有一件精致的丝绸衣服。古代发现丝绸奥秘的是一个女人,名叫嫘祖,大约生活在公园前27世纪。传说不是很正确,有一种说法是14岁的新娘嫘祖有天下午在户外饮茶,有个奇怪的东西掉进了茶里,嫘祖小心地把那东西捞了出来,浸湿的那团东西被热水一泡化开了,但那一束束的丝线却没有断。嫘祖把那东西一挤,挤出了一只小毛毛虫,她看那东西既不是黄蜂,也不是周围树丛里的虫壳,而是一个蚕结的茧。她接着像玩翻线游戏一样把那些丝缠在手指上,发现这种东西的拉伸强度很大。绕动的手指使她联想到了造一台织布机来织布。

不同版本的传说都把嫘祖看成是一个先古时代有抱负的科学家,在观察到蚕在桑树上的活动后,她可能是为了解剖而把蚕茧泡在了水里。把那些丝线分开后,她就把丝线缠绕在跟前的树桩上,由此她肯定蚕茧可以为人做衣服的面料。

敬奉嫘祖的神殿称其为“先蚕娘娘”,这在中国的好几个省,如在东部的江苏依旧盛行。不论嫘祖是一个碰巧有所发现的悠闲妇人,还是一位机智的能工巧匠,所有的传说都带有发明的痕迹。嫘祖乃轩辕黄帝的正妃,而黄帝乃是位神话式的半虚构人物,据说他在位一百年,整个汉民族都宣称是他的后裔。直到今天在延安的黄帝陵,还展示有一长串让人开眼的发明创造,后世的历朝历代就是靠这些发明创造而繁荣和立国的。举两个例子,比如他发明了车轮,编撰了第一部中医经典。值得一说的是,黄帝的丰功伟绩和其正妃的发现旗鼓相当。中国长期以来对丝绸产品的垄断,最终让中国的形象定位是:这是一块奢华和充满魅力的国土。将自己的妻子塑造为一个全国现在看来很有意思,考古证据不支持对嫘祖的传说。从陕西省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墓冢里出土的文物中就有蚕茧的痕迹,这就说明蚕的家养至少比嫘祖要早两千年。

在我写此文的时候,“丝绸之路”很是火爆。在那条艰难的路途上,中国的丝绸、调料和其他商品被驼队和马帮从陆地运往西方。现在这条路被认为是商业光辉的顶点,也成了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文化交流的灵感资源。2013年9月,在习近平成为国家主席后不久,他就在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了一次演讲,期望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正规化,连接近东,前苏联和土耳其,在少有的富有诗意的演说中他说:

nlc202309081119

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亲切。

——引自习近平2013年9月7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

在强调“远亲不如近邻”时,习近平着重指出,“上海合作组织”将继续为中国和中亚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提供框架,并将特别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加强政策沟通;第二,加强道路联通;第三,加强贸易畅通;第四,加强货币流通;第五,加强民心相通。他的演讲有很多中哈睦邻的例子,如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阿拉木图的市民帮助过作曲家冼星海,正是在这座城市里,冼星海创作出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等著名音乐作品,为了感谢当地人的厚爱,他还创作了交响诗《阿曼盖尔德》,歌颂哈萨克领导人的反抗伟绩。

习主席友好的言辞孕育着政治信息,通过“一带一路”建立与西北的友好关系,和他执政后提出的方针“中国梦”很吻合。除了明确的经济驱动外,从唐代以后人们就没有见到过以展示 “软实力”来加强中国和中亚关系的这种方式。仅仅就中国语言教育的一项输出统计就可以印证习主席的远见。新疆师范大学在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建立的“孔子学院”每年的招生人数达到了3000人。

对于那些待在中国却又无法随旅行团去看敦煌石窟和阿尔泰山脉的人,可以在西安的大唐西市领略 “丝绸之路”上的几处名胜古迹。新建的大唐西市建在原来的西市(原名为利人市)遗址上,是隋文帝当年执政时于公元583年开启的一个贸易场所。在这里,历史的遗痕和现代媚俗闪烁着宏伟的色彩,是当下中国一个名副其实的缩影。在主商务区的楼上,随意看去四处都闪耀着丝路的风采。迷宫式的走廊里每一个区的檐口都装饰的是打褶布艺,里面则是丝路沿线每个国家的 “主要文化产品”。有波斯的珐琅调味品套具,闪亮的金色土耳其水烟袋,铜铸的罗慕路斯与雷穆斯吸吮母狼奶(罗慕路斯与雷穆斯Romulus and Remus在罗马神话中是一对双生子,是罗马的奠基者,出生后被人抛弃,由一头母狼养大——译者注)。所有的东西都是明码标价,数字后面的零越来越多。产业链的“红宝石”——一家印度餐馆——开业的时候,提供为期一周友情舞蹈表演的是一群来自“宝莱坞”的小明星 (宝莱坞Bollywood,是位于印度孟買的影视中心——作者注)。

看到大唐西市,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习近平主席在阿拉伯人面前引用的哲学家冯友兰的话: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引自“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对于一些游人来说,这里的商业区是一个充满奇迹的走廊,具有多元文化特色,而对于有些人来说却是一个不雅的大杂烩。和谐也罢,不和谐也罢,都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展望这个没有了飞机的宏伟机场,这里的其他市场综合设施倒也的确在阐述长安作为“丝路”东方终点的商业历程,也更加彰显出这个城市的国际大都市特色。

我眼下感到最不爽的一个问题是有的上海人、北京人和“海龟”(指出国留学回来找好工作的年轻人)当着我的面诋毁西安,说西安是个“大乡镇”,说“这个污染严重的地方到处都是没有品位的人”,“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不发达的地方呢?”这些话让我感到气愤。的确在近五年来,咖啡店和出售进口啤酒的酒吧才在西安多了起来。然而要是用这种肤浅的方式嘲笑西安缺乏现代潮流,那就只能暴露出一个人自己的短视,用中国人的话说“犹如井底之蛙”。

小看西安缺少外国人的人可以去看陕西历史博物馆、小雁塔的西安博物院或者是大唐西市博物馆。在那里,你可以研究(正宗或仿制)的“唐三彩”陶瓷雕像,看当地人是怎样对待到这个城市来的外国人的。这些显得有些抽象的雕像让人看不出他们是来自哪个国家,其中有的可能是阿拉伯人,骑着驮着几麻袋货物的骆驼上,还有蓄着大胡子、甩着袖子欢快饮酒的。展览的标签上把好多人列为是“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民族,这是当时在北方边界上对汉人统治有威胁的半游牧民族。

曾经在当时首都的东市和西市转悠的有古索格代亚纳人,波斯人和土耳其人,西市附近有两个聂斯托利派的教堂和两个琐罗亚斯德教的教堂。(聂斯托利派Nestorian就是我国人常提到的景教。而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则是在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东最有影响的宗教,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也是中亚等地的宗教是摩尼教之源,在中国称为“祆教”“火祆教”或“拜火教”——译者注)。中国人言“买东西”(直译就是买东市的和西市上的货)就是指这两个地方。市场上的文化特色就是沿“丝绸之路”回流的商品,有龟兹(今天的库车)的红毡,鄂尔多斯的白毡,费尔干纳(位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的医用牛黄与霍乔(位于今天的俄罗斯)的明矾(此乃造高级纸和上色的重要原料)。对于那些习惯到西七路去买纸,到光大路去买家具,到光大南路去买花卉的人来说,出售相同的东西而扎堆的商店,其零售可以说颇具“中国特色”。这种固定模式可以上溯到唐朝,当时的大街有行市 (东市大约有220个这样的行市),同类商品顾客可以有竞价的选择。在西市,有西市署和平准局管理物价,保证商品质量、买卖公平,商户根据规定的时间营业。“行”里既有上等的手艺人,如金匠和银匠,也有普通的菜贩子和鱼贩子,钱少的人可以到那里去捡便宜。每平方米不足五十克重的丝被称为是“茧绸”,有一个专门的行市,由于质量差,“茧绸”直到十九世纪才出口到了西方。

历史记录上有天才型的商人,如窦毅不顾大家的讥讽买了一大片低洼荒地,经过改造后变为房地产,成了像克罗伊斯王那样的大富豪(克罗伊斯Croesus是里底亚最后一代国王,以财富甚多闻名——译者注)。长安的编年史上也记载着有公益心的宋清,他“居药四十年”,以“辄焚券,终不复言”而有名。至于王酒胡乃是无人比肩的大富豪象征,黄巢起义失败后,城里留下了上千的死人,其中包括不少外国人。王酒胡出面帮助唐僖宗,在修复城墙的时候,大手一挥就从“柜坊”(早期的银行)拿出了三十万贯,当皇帝新修安国寺时,他又出了十万贯。

nlc202309081119

企业家的公益精神至今闪现在21世纪的商人中。在经营桑葚饮料获得财富并让陕南的许多农民富裕起來以后,魏文利(笔名卫可,粉丝称其为“果汁皇后”)便开始弘扬“丝路”精神。她在大唐西市的零售中心是其新开发的护肤化妆品启动基地,该产品综合的是天然物质,有桑叶、桑树皮、丝蛋白和蚕蛹中的提取物。其科学依据源于中医,原理来自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桑葚、味酸、甘、单食,止消渴、利五脏关节,通血气,久服不饥,安魂定神,令人聪明,变白不老。

捣汁饮,解中酒毒,酿酒服,利水汽消肿,并称“桑之精华尽在于此”。

这种的面霜和手霜的成分天然无毒,即便口服也对人体无害。

这个市场曾经有一个似乎让人说三道四的地方,其附近有专门做招魂生意的,只有一棵柳树标志着那儿是个刑场。贾斯汀·希尔写女诗人鱼玄机传记的时候提到有位官员被弃市,并株连到了家里的所有男性(贾斯汀·希尔Justin Hill,英国著名作家,曾经作为志愿者在中国和厄立特里亚支教七年,二十出头时就有对中国颇有研究的作品。他后来曾在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创意写作创作)。

狱警把他用囚车拉倒了经营斧头、马鞍和衣服的西市,那里的波斯人“巴扎”也有很多买粥的小摊。这天早上,他兄弟和儿子们的尸体也将躺着这儿的灰尘里,旁边的观众是一群糊里糊涂走向屠厂的牛。

牛走后,狱警继续前行来到了刑场,就在不远处的放生池边,好对信奉宗教和迷信的人在排队从鱼贩子的手里买鱼,然后又掏钱给神父帮他们放生,以便为来生积德。

元大人禁不住流起了口水,他努力想把口水吞下去,但嘴里有木球太难了。像个饿狗一样他的口水开始往下滴,他摇着头甩嘴里的绳子,但却甩不掉。

望着放生池里的清水,他多么期望自己这辈子没有吃那么多的鱼,那么多的牛羊肉、猪肉、虾和鱿鱼啊!他多么期望自己从未穿过绸缎,而是多祈祷几次。现在他要死了,他感受到了一生中的罪孽,所有被他革职的人,所有他曾经侮辱过的人,因为他妒才嫉能。透过这一切,他听到的是附近的牛叫声。

——引自贾斯汀·希尔 著

《大唐才女鱼玄机》第412-413页

鱼玄机之罪据说是打死了一名女婢,也被处死在这儿。贾斯汀的描述是当刽子手的刀挥起来的时候,天上忽然下起了大雪。

大唐西市除了上述的慷慨商人们的魅力,其最大的宝藏也许依旧还在地下。从经济效益上讲,西市竞争不过东市。据记载东市位于兴庆宫的西南,唐玄宗在此祝寿和举行马球比赛使周围大厦林立的地段别有情致。2015年3月,为了搞清东市的确切位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兴庆宫西南角以南约300米的地方进行了考古发掘,考古队估计大唐东市位于今天西安城外的东南方位,在经九路以西,友谊东路以北,安西街以东,咸宁西路以南。换句话说,其总占地面积为90万平方米。出土的文物有雕着酒家店名的瓷壶,而地窖中的条件则显示出了科学家的智慧。当代对这一地区的热衷也许会妨碍更大的发现,虽然政府和把这块土地已经买走并准备开发房地产的“正方房地产公司”(该公司隶属于中铁一局)达成了协议,但百分之九十的区域如今已经是高楼林立了。

当地有句话,“在西安随便踢开一块土疙瘩,说不定就有文物”。就大唐西市而言,这句话绝对是真的。就在这附近,在唐代曾经有个绰号叫“骆驼”的小贩,由于背驼,推车失控碰到了一堆砖上,结果是撞出了一罐金子,就偷偷地独吞了。藏起来的财富也许仍旧可以私吞,但都未必是金钱。发掘汉景帝陵墓,人们发现了两千多年前的茶叶,而距兴平很近的御茶膳房酿制、牌子胡里花哨的蟾蜍酒配方又会是怎样呢?计划还在初期,但东市的地基将会被但东市的地基将会被保存在汇集当地文物的博物馆下面。那些寻找“丝绸之路”起点的人又可以“买东西”了。

罗宾·吉尔班克Robin Gilbank 出生于1981年,英国北约克郡人North Yorkshire,中世纪英语文学博士,从2008年起在西北大学任英美文学专家。出版有英文专著:《最美丽的谎言家》The Prettiest Liar (2012年)等。与人合译的有贾平凹的《废都》等。

上一篇:信息化工作亮点及思路下一篇:论文化与影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