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财政课题研究

2024-11-27

国家财政课题研究(通用8篇)

1.国家财政课题研究 篇一

当前中西方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09级财政学张晨林I200902050

摘要:文章首先对建立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进而列举近年来我国在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成果,与世界各国进行比较,力图从中发现问题并得到启示,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字:转移支付;分税制;一般性转移支付;横向转移支付

我国自实行了分税制的税制改革后,税收制度逐步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然而,国家财政制度从整体上来说发展并不平衡。因为从世界各国的财政制度发展的历史来看,分税体制如要长期稳定运行稳定运行,必须加以配套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被忽视,从何处入手加快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国内的研究较少。

一.建立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财政转移支付作为一种财政补助,是由分级预算制度和分税制度两个要素的存在而产生的。虽然作为财政支出一个重要部分,但却有它自己的特殊性质:资金上的预算性,范围上的政府性和产权上的无偿性。同时,这也是确定财政转移支付的标准。

因此,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在政府预算中通常起到三种作用:

(一)弥补分税制度的缺陷。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统一的标准设计分税制度后,通常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一些地方分到的税收超过其需要的合理数量,二是一些地方分到的税收少于其需要的合理数量。为了保证各地的正常的生产建设,促进分税制的正常运行,大多数国家都会采用财政转移支付对其进行调节,例如对前一种情况的地区实行定额上缴,对后一种情况的地区实行总额补助等。一般转移支付就是这种具有弥补分税制度缺陷的转移支付。

(二)为公共政策的实施提供资金支持。政府为公众制订了许多相应的公共政策,而要将其贯彻执行下去,没有财政资金的支持根本不可能。因为基层政府的正常运行也需要资金,而这种资金和政府购买性支出又有区别,因此将其作为专项转移支付归入财政转移支付中。

(三)作为补偿性的资金支付。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政府之间,所不同于前

两者的是,这种资金支付带有调节政府之间关系的作用。例如,地方政府为响应中央政府的产业政策,大力调节自身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所造成的税收损失;还有,因战争冲突、天灾人祸所造成的地方经济损失等等,转移支付通过横向支付的方式都可以加以补偿。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财政转移支付作为独立的财政范畴,不仅财政收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对国家稳定其政治制度、促进经济平衡快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中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特点

首先看中国。从1994年分税制体制实施后,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得到了较大提高。主要原因是由于深化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除此之外还有分税后中央政府税源上得以扩大的原因。在财政结构上,中央与地方的理财关系逐步走向规范,建立了以中央政府为主,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相结合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强有力地支持了地方事业的发展。总体来看,现阶段我国在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方面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成绩:

首先,我国转移支付的总量在不断扩大。根据《2006年预算报告》,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初,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总额仅为560.75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为99.8亿元,专项转移支付363.37亿元。到2008年时,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为22945.61亿元,其中税收返还4282.19亿元,转移支付为18663.42亿元。在财政转移支付当中,一般性转移支付为8696.49亿元,专项转移支付9966.93亿元。

其次,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重点投向中西部地区。据统计约占85%以上的转移支付资金。中央根据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财政收支困难的现状,果断从交通水利等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和“三农”方面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并配以政策性贷款,效果显著。

再者,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的结构有所改进。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中央转移支付的比重日渐提高与转移支付的重心逐渐下移。2008年,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94年的14.3%提高到37.3%,占中西部地区政府支出平均达54.4%,是当地支出的主要来源。并且,为了加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联系,从提供财政资金支持方面来干预地方财政资金流向,一方面使得转移支

付的重点转向市县基层政府,另一方面使得全国性的财政支出向日益规范化和公平化的方向发展。

三.与外国比较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

但是,与西方当今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发展比较完善的国家进行比较,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移支付的技术路径有缺陷。近年来,财政部在规范转移支付管理上做了许多工作,将转移支付分为一般补助和专项补助,但尚未理顺分税和转移支付资金的关系。因为,按预算体制三要素理论,地方财政的分税资金应当包括税收分享资金和超收奖励资金两部分,但按我国的现行制度,对地方超收奖励属于中央对地方的一般转移支付,这就产生了重大的口径差异。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明明是地方政府税务工作的成果,变成了带有无偿性的转移支付,并且这种“转移支付”又缺乏预算管理的稳定性!除了难以为这笔资金定性外,还有更为严重的后果:它造成了中央财政收入和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的虚高。中央政府对地方一般转移支付的虚高会造成某些误导作用,如:对转移支付资金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作用的评估会降低等等。在这一点上,日本经验可以借鉴。日本的转移支付资金集中于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对各级地方政府直接进行转移支付,因此转移支付主要是纵向的。目前,日本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主要包括五种类型,即地方交付税、国库支出金、地方让与税、固定资产税拨付和交通安全特殊补助。其中,地方交付税的比例最大,相当于我国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地方交付税是指在中央税收入中留出一定比例作为中央与地方共有财源,由中央政府制定标准在各地进行分配,其目的在于促进地区间财力的均等化,保证其公共产品的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日本的地方交付税制度是一种配给税和平衡交付税的双重形式,资金来源较为稳定。

(二)转移支付名实不符。首先,一般补助的规模过小。在国外的转移支付制度中,一般补助处于基础地位,通常有50%以上的水平。而在中国,据2008年财政部统计,一般8696.49亿元,仅占转移支付总额的46.6%,但在扣除税收返还和超收奖励后,真正起到平衡地区财力不均的资金就变得非常有限。

再者,一般补助的项目过多,在财政部的《2009年政府收支科目分类》中70%左右的转移支付项目是在过去特定时期形成的,后来并不随着经济情况好转

而取消,反而形成现在固定的基数补助,这是一个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真正具有均衡地区财力价值的一般补助资金由于受到这些“伪补助”的分化,增长速度变得很慢,作用受到限制。

还有,中国的专项补助项目数量巨大且管理办法不明。2005年时做过统计,约有41项内容交叉重复,涉及资金156.37亿元;有65项没有管理办法或管理办法未公开,涉及资金705.89亿元,占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20%。按项目分配的专项转移支付有71项,具体分配到44149个项目上,其中10万元以下的项目有8825个。其实专项转移支付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补助项目与部门挂钩,以致越补越多,越补越杂,而且资金使用绩效变得越来越低。单从建立转移支付法律来看,难度很大。从西方近些年的经验来看,以英国为例,根据英国法律规定,中央财政对地区、郡、区的转移支付可分为专项补助和地方补助两种。专项补助要求地方政府用于专门项目,如城市公共设施,社会治安和环境保护等。专项补助约占全部转移支付支出的10%。地方补助又称地方收支差额补助,是根据中央核定的地方总支出和地方税收入的差额进行补助,其约占全国转移支付支出的90%。并且地方收支差额补助的计算有严格的核定公式:

收入支出转移额=标准支出评估值-营业房产税-市政税

标准支出评估值=事业考核项目×单位成本+-地区费用调整

虽然英国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数量不多,但在管理上严格把关,基本起到了宏观调控的作用。为了确定中央对地方政府的专项转移支付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全国在此项目上的公共服务能否达到均等化,英国采用了因素分配法,具体是三项步骤,即收集资料,设计计算公式和评价公式。有些学者认为,将这种与转移支付制度相配套的核定方法法律化,并长期贯彻执行,正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三)我国转移支付的透明度不高,资金绩效较低。我们知道,转移支付主要采用上对下补助的方式,这就有一个上下透明的问题。如果转移支付资金是透明的,那么市县基层政府就可以在年初将它们列入预算,并及时组织实施,按计划完成项目,并及早发挥作用。但如果专项补助的项目是不透明的,基层政府就只能被动的观望等待,一旦项目下达,则往往因错过了有利时机而难以实施,或者为完成预算而形成“年终突击花钱”。例如前段时间,国内某公安局年底为单位领导购置ipod当做U盘使用,立刻轰动全国。在我国,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

付是不透明的。各项转移支付资金要在全国人大通过预算草案后才陆续分配和下达,而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要在下半年才能视中央财政状况陆续下达。这就带来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像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可以说,财政制度上的这种弊病间接影响了政府形象,迫切需要改革。

为避免这点,西方国家往往采用《财政体制法》或《转移支付法》的这样一种法律形式,公布今后几年内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的主要方式,项目和数额,以提高地方政府的预算透明度。以德国为例,政府将财政关系的主要框架写入宪法,《德国财政平衡法》明确了联邦与州以及州与州之间的税收分配、各联邦州之间的财政平衡、增值税分配和财政平衡的实施与结算的主要内容,这就使德国的转移支付制度更加规范和透明。

三.关于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

(一)规范转移支付的统计方法,明确各地转移支付的实际情况。将税收返还、超收奖励以及上下级财政之间的预算借款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栏目中去除。关于超收奖励,上文刚刚已经谈过,那么税收返还和预算借款又是怎么回事呢?先看税收返还,税收返还是随分税制改革中出现中央与地方共享税而出现的名目,是指由中央代收后将属于地方的部分返还给地方。那么这里就存在问题:本文在开头曾经提到转移支付的“三性”中最重要的产权上的无偿性,那么税收返还作为地方在分税制中本应属于自身的收入,是显然不符合这种性质的。而上下级财政之间的预算借款出现的原因是因为有些地方的财政收入具有季节性,一旦在财政收入较少的月份发生较大的财政支出,就容易发生资金周转困难的现象。由于预算借款必须偿还,因此也与转移支付的性质不符。

(二)精简转移支付项目,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应当发挥一般性转移支付平衡地区作用,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基本支出数额,通过实地调查统计(比如政府统计部门与部分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的方法取消在以前特定时期所形成的转移支付,就可以相应的扩大对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的转移支付,使其财力需求与财力供给相适应。鉴于我国专项转移支付的数量大,种类多的特点,改进专项转移支付的方法可以采用地区整合法或种类整合法。即可以按照各省所需的专项转移支付分别归入各省的转移支付中并根据各省发展情况及时加以调整;或者将专项转移支付按照种类或者相似点大小加以归类,每类专项

转移支付再列出各省所支数额,这样也可以看出新形势下各省专项转移支付的增长速度。

(三)尝试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不仅在救灾、水源和生态保护方面,而且城镇化与新农村的建设,也需要各省级甚至各市级政府通力合作。在5·12 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各省份对四川进行了有效的专项救济帮扶,在最短时间内减少了人民财产损失,取得了成效。而与此相反的是,2005年黑龙江扎龙湿地的荒火事件就是某一地方政府的政策和措施给其它辖区带来成本的例子:原因是乌裕尔河上游的某些地方政府修建了多数取水工程,使扎龙湿地水源断绝著名的“丹顶鹤故乡”变成了无鸟栖息之地,竟至发生火灾。为了挽救“地球之肾”,最后大庆市和齐齐哈尔市协商共同筹资300万给扎龙湿地人工补水,才初步还它原貌。所以说,辖区外溢效应会造成免费搭车现象,难道非要上级政府出面干涉才能纠正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完全可以通过有关地方政府之间达成合作协议,利用转移支付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沿海省份出现不同程度的“用工荒”现象,即制造业加工业企业招募不到足够的技术工人。其实也可以通过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知道,沿海制造业加工业的工人主要来自中西部省份,而这些地方经济相对落后,难以对技工教育加大投资规模。如果沿海省份与中西部省份建立旨在促进技工供给的专项转移支付,那么相信随着中西部省份技工供给数量的提高,技工供需会逐渐平衡,“用工荒”会逐步缓解。

【参考文献】

【1】 蒋洪,朱萍.公共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2】 哈维·S·罗森.财政学(第七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 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六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 丛树海.公共支出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5】 金人庆.《2006年预算报告》.新华网,http://news3.xinhuanet.com/fortune/2007-06/27.

2.国家财政课题研究 篇二

一、国家财政支持幼儿教育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20世纪后,各国(地区)普遍认识到了幼儿教育的社会公益性,增强了责任意识,开始逐渐介入幼儿教育发展当中, 除了在政策、管理方面的调控外,在国家公共财政上也向幼儿教育进行倾斜。

OECD,也就是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主要通过公共财政介入幼儿教育,实行幼儿教育的免费普及制。 其他国家采用国家财政与家庭交费并举的方式进行幼儿教育的扶持,也承担起政府的社会公共职能,如新西兰政府对社会公益性的幼儿教育机构及幼儿家庭进行财政补助[2]。

此外,我国的澳门地区也实行了学前教育一至两年内免费的政策; 台湾地区采用K教育的模式,优先扶持文化资源薄弱的地区,然后推广至全岛。

二、幼儿教育的市场化缺陷及国家财政的有效作用

( 一) 充分发掘幼儿教育具有的正外部效益

经济学中有 “外部性” 这一概念表述,它指的是经济行为能给第三方构成影响的话,不管影响是正是反,就说明这一经济行为带有外部性。

从幼儿教育的属性及作用上看,其带有很明显的正外部性,能对第三方的国家形成正影响,一方面幼儿教育能够提高个人的教育素质,提升民族的文化修养,降低贫穷率; 另一方面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生产力的提高会产生重要的拉动作用,是形成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人才供应保障。

( 二) 调控幼儿教育市场化造成的缺陷

1. 信息不均衡,供需双方存在矛盾

幼教市场因为资源众多,往往使幼儿家长难以真正分辨出最具市场价值的教育机构,极易受到幼教资源的位置分布、宣传口号等方面的影响,虽付出了较高价格,却没有获得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服务。

国家财政的介入能够打破幼教资源卖方单一化的市场主导功能,从而通过提高幼教资源的质量,保持供需双方的和谐有序。

2. 幼教市场难以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的主旨之一就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显而易见,幼教市场由于自身的市场属性,难以做到资源的双向流通。教育作为一种投资,受制于投资者,也就是家庭的经济状况,如只是采取单一化的市场途径,会导致经济状况不佳的家庭难以获得较好的教育资源,引发贫穷等社会问题。

国家财政的介入,可以有效调节教育资源的流通,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 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保障社会公平。

三、我国国家财政支持幼儿教育的途径

( 1) 进一步将幼儿教育纳入法律体系,细化相关扶持办法。现阶段,我国已将学前教育纳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 体现了国家对学前教育的关注,但在具体的扶持办法上,要进一步细化。

( 2) 国家财政用于幼儿教育的公办园所,要有效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形成教学品牌,使更多的幼儿获益。

( 3) 依附于企事业单位的幼儿园所,要进行形态剥离,转变为社会福利资源,国家财政进行拨付时,可以选择试点园所,将其纳入社会福利体系。

( 4) 合理引导国家财政支付方向, 优先发展教育资源较落后的偏远山区及欠发达中西部地区的幼儿教育,以点带面,层层推进,最终实现全面覆盖。

( 5) 严格资金监督管理,确保国家财政专项资金切实用于幼儿教育发展领域。

针对我国的教育状况,国家在法律和政策上应有所倾斜,稳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丰富义务教育体系,提高国民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摘要:从全球范围来看,国家财政支持幼儿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世界性发展新趋势,分析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是基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是弥补幼教市场化缺陷的重要手段。针对现阶段我国幼儿教育在国家财政投入机制上存在的不足,需要从制度建设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着力改善。

关键词:幼儿教育,国家财政,市场缺陷,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瑞兰.财政扶持下的幼儿教育[J].东方青年(教师),2013(22):263.

3.“国家财政”教学设计 篇三

提前布置学生确立“财政与生产,财政与生活”课题,收集有关材料,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

【导入新课】

播放第一小组同学收集的青藏铁路通车和北京地铁建设的视频。青藏铁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也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从2009年起到2015年,北京将争取每年高水平开通一条地铁线路,2010年使北京轨道交通通车里程力争从2008年的200公里增加到300公里。

播放视频后提出问题:架“天路”,修地铁,耗资巨大,应该由谁来投资,说明了什么问题?

【推进新课】

一、财政及其作用

1.什么是财政?(课件显示,教师借导入材料作简略的点拨)

2.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充分运用第一小组同学收集的导入材料,将财政的第二个作用调前学习。教师就新课导入的视频,由课件步步设置探究问题,完成分析。

[合作探究一]

●除刚才观看的青藏铁路和北京地铁外,大家还知道哪些由国家投资的基础设施工程?

(学生交流回答,依次展示有关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三峡工程的资料和图片,教师做归纳。)

●假如国家的各项建设完全由个人或企业来投资,结果会怎样?

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点拨:国家的各项建设完全由个人或企业来投资,即完全由市场来调节,既有促进资源配置的一面,也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在师生共同探讨中,懂得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资金需求量大、周期长、投资风险大,个人不愿意也无力投资。因此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和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2)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出示幻灯片,由第二小组同学汇报探究材料。

结合图片课件,运用教材第65页探究材料:2003~2007年,国家财政支出大幅向改善民生倾斜。全国财政用于教育支出五年累计2.43万亿元;用于医疗卫生支出五年累计6.294亿元;用于社会保障支出五年累计1.95万亿元。另自2008年3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

[合作探究二]

●结合图片和材料,你认为这体现了财政什么作用?

收入分配公平、教育公平和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正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相关数据和事实,可以归纳得出: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通过财政收支的方向调整等协调地区差距,通过个人所得税税率调整等缩小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财政通过增加对教育和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促进教育公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合作探究三]

●出示幻灯片,由第三小组同学展示收集到的材料: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我国为什么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财政政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幻灯片“假如……”,依次假设不同经济运行状态,归纳应对不同经济运行状态的财政政策:

结合幻灯片指导学生观察,两种不同的经济运行状态与应对的财政政策的特征——相反或叫逆风向调节。

结合幻灯片,体验我国1993~1997年、1998~2003年、2005年以来不同时期经济运行状况下国家财政状况的变化。通过我国近年来财政政策的适时调整,从实践上证明上述探究的正确性。

二、财政收入与支出

根据这部分知识点密集的特点,通过设计连锁的问题,既能使知识成串成块,又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合作探究四]

●第四小组同学在探究中了解到,要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关键是增加财政收入,正确处理好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关系。

(1)什么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财政收入有哪些来源?财政支出又有哪些用途?

出示幻灯片,教师简要点拨: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的来源有四个——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讨论分析中教师可着重强调——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的最重要来源。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为5.13万亿元,其中税收收入为4.9449万亿元,超过96%以上。

国家对筹集的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有五个——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及债务支出。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哪些?财政收入是否越多越好?

合理进行财政支出才能发挥财政的作用,只有增加财政收入才能保证财政支出。那么,怎样增加财政收入呢?也就是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哪些呢?

[合作探究五]

●再现前一张幻灯片,分析得出:只有经济发展了,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增加,国家通过税、利、费等途径筹集的资金才能不断增加。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财政收入的决定因素,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出示幻灯片,以第五小组同学收集到的一道探究题为载体,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和思维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描述经济现象的曲线,并就拉弗曲线总结点评:①拉弗曲线反映了在一定增幅内,提高税率有利于增加税收,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但在社会财富一定的前提下,如果税率超过了一定幅度,将最终导致财政收入下降。②拉弗曲线对我们的启示是:在社会财富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③假如我是财政部长,我将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至此进一步归纳,财政收入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要保证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一是要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发展,二是要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3)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关系怎样?

老师结合财政收入支出结构图进行总结: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关系,不外有三种——财政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请同学们讨论——是财政盈余好,还是财政赤字好?回首1993年到2008年我国不同时期实行不同财政政策,总结归纳:国家要根据每一年的具体情形,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我国制定合理的财政收支关系,是要经过法定程序来进行的,一般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审议通过。审查批准的年度基本的收支计划,就是国家预算;而每一年度结束将财政收支结果形成会计报告,这就是国家决算。正是通过国家预算和决算,不断地调整财政收支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的作用。

布置课后作业:(实现由课堂合作探究到课后自主探究的飞跃)

最后请同学们看一段关于家乡建设的视频。

指导学生将本课研究性学习活动推向纵深,尝试以“射阳财政与人民生活”为课题,拟定研究的子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本课内容时,我确立新课程理念,用满腔的热情,认真了解研究学生,积极整合开发课程资源,从身边事例、最近时事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通过富有激情的话语、灵巧的课堂应变能力,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和学生一起走进知识的殿堂。我注意运用层层推进的方法,通过列举贴切案例,使学生能正确把握所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同时鼓励学生举出与此相关的多个案例,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和迁移能力,准确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尽最大努力摈弃死记硬背的做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积极主动地实施探究学习,切切实实增强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

4.国家财政 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1.知道财政、国家预算、国家决算的含义

2.理解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3.了解财政收入的含义和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渠道

4.把握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5.知道财政支出的含义及主要种类 6.了解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辨证的、全面的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正确分析、观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本框学习,增强学生国家观念,教育学生关心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经济建设为重。

二、教学重点: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1、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2、财政收支平衡

四、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讨论式教学法、讲授法、图表分析法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社会所创造出来的财富如何在个人间进行分配,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并且在分配时兼顾效率与公平。那么社会所创造出来的财富能不能全部由个人支配呢?先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探究一:上海徐家汇地铁站。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的动脉,以其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的优势,成为许多大城市缓解道路拥堵的重要手段。但地铁建设投入大(平均造价约为6亿元/千米),成本回收周期长,使许多城市望而却步、望“铁”兴叹。思考: *仅仅依靠个人出资能兴建地铁吗? *修建地铁耗资巨大,但又确确实实能改善城市交通,方便群众生活,如果个人难以承担,应该由谁来办? *修建地铁的资金从哪里来? 由此可见,诸如地铁、公路、桥梁、铁路和电站这样的基础设施工程投入大、成本回收周期长,仅仅依靠个人无法兴建,只能由政府出资兴建。而政府本身是不创造财富的,它从哪儿获得收入呢?另外修建公共基础设施只不过是政府职能当中的一部分——提供公共服务,上学期我们再讲到政府职能的时候,提到了政府还有其他三大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外交活动,派遣驻外使节,这些都要求政府有所支出,它又该如何花钱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经济生活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第一框 国家财政

(二)课堂过程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何为财政?

一、财政

1.含义:国家的收入与支出

国家为什么要有财政,即它为什么要占有和消费一定的社会财富? 2.目的:履行对内对外职能

那么国家应该如何实施财政工作呢?能不能想收入多少钱就随时去收多少钱?收上来的钱想怎么支出就怎么花?显然不行。国家在收钱和花钱之前,必须由

3.国家预算: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基本收支计划 最后一年下来,钱有没有按照事先的预算那么收支,还要有一个 4.国家决算:上一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

通过预算和决算,让全体公民对政府的财政活动进行制约和监督,毕竟政府自己不挣钱,都是从公民那儿收来的,所以政府能收多少钱,该怎么花这个钱都应该事先征得老百姓的同意,事后给老百姓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而不能为所欲为。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有关国家的钱从哪儿收,又该怎么花方面的具体情况。

二、财政收入与支出

首先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 1.财政收入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那么国家具体是通过哪些渠道,来筹集资金的呢?

(2)筹集的具体渠道: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①税收收入:讲清其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马克思说:“赋税是喂养政府的奶娘。”

②利润收入:讲清并不是所有企业利润都需上缴国家,联系公司基本类型及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国家的利润收入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税后利润按规定上缴国家的部分,国家从参股企业中取得的股金分红收入。引导思考这是因为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③债务收入:讲清国家在内需不足情况下,发行一定债券,用于刺激经济,拉动经济增长。这是辅助性的。

④其他收入:讲明这个占有很少的一部分,国家不能乱收费,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探究二: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为5.13万亿元(不含债务收入),其中税收收入为4.9万亿元(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

算算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谈谈这一比例说明了什么。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俗话说得好“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说得很露骨,但却很实在,也同样适用于国家。国家要想更好地履行对内对外职能,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就必须获得大量的财政收入,那么如何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呢?有人说这还不简单,无非就是向个人多收点税,让国有企业多交点利润,理是这个理,但不能忽视一个大的前提,因为如果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使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受挫,消费力不足,反过来影响扩大再生产)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反之,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没钱投资;没有路,东西生产的再好也卖不出去)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该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即

(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①分配政策

其次从根本上说,要想既多收税和利润又不影响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及购买力,主要依靠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税收、利润才能持续地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即 ②经济发展水平

这是基础性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说我们把整个社会的财富看作是一块大蛋糕的话,分配政策是如何分配蛋糕,经济发展水平,就是怎么做这块蛋糕。只有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把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做大,相应的分到国家的才能够越多,财政收入才能持续增长。

在探讨了财政收入方面的有关问题后,我们再来看一看财政支出方面的知识。2.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简单理解就是国家花钱。即:

(1)含义:财政支出就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个人花钱,无非就是衣食住行,那么国家都把钱花到哪些地方呢?

探究三: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 通过图片展示,我们可以看出(2)具体用途

①经济建设支出:在全部经济建设支出中,基本建设和支持农业的支出占绝大多数,反映了国家财政参与经济建设的重点。在我国目前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首位。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也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

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主要包括这些单位的人员经费支出,设备购置、维护及公务费用支出。科教文卫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但所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有所下降。指出这样的情况在改善之中。目前我国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加大对此的支持力度。

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指用于政府机关、司法部门、驻外机构、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国防科研方面的支出。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稳中有增,说明政府在加强宏观调控,转变职能。但国防建设方面的支出稳中有所下降,说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④社会保障支出:指国家财政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的各种费用。国家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⑤债务支出:国家用于偿还各种债务本息方面的支出。注意国家财政发行债券、向金融机构借款,形成财政收入,偿还这些债务属于财政支出。债务既是财政收入又是财政支出。国家债务主要用于国民 经济建设。

财政支出来源于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的多少又直接影响着财政支出的状况,可见收入与支出紧密相连,那么二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在这些关系当中,哪一种是最理想的呢? 3.关系

(1)财政收支的三种情况:支大于收,有赤字;收大于支,有节余;收支相等。

在国家财政预算与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它表明国家筹集的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2)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3)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我们说略有赤字,应当视为平衡或者基本平衡。如果财政赤字出现了较大数额,那就意味着国家的支出要靠借债来维持,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会引发通货膨胀。必须把财政赤字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财政的本质就是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这两个方面,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说白了,财政就属于我们所说的经济四环节当中的分配环节,只不过分配的主体是国家而不是企业和个人)。就在这一收一支之间对我们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

三、财政的巨大作用

(视频:财政的作用1)由此可见,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促进教育公平和就业,让人们上得起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视频:财政的作用2)通过财政还可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让人们看得起病;(视频:财政的作用3)通过财政还可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让人们老有所养;总而言之,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视频:财政的作用4)通过财政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除此之外财政还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视频:财政的作用5)像铁路、还有我们上一堂课提到的地铁,还有诸如能源、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青藏铁路:总投资逾330亿元人民币,2001年开工,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三峡工程:总投资达2039亿元,1993年三峡工程正式动工2009年将如期全面竣工;西气东输:投资规模1400多亿元,工程在2000-2001年内先后动工,将于2007年全部建成。)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这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由此可见,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视频:财政的作用6)国家通过财政支持基础设施行业和落后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我们知道,自去年以来,我国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滞缓,那么在这种形势下,国家财政又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又该如何发挥作用呢?(视频:财政的作用5分06秒—7分55秒)由此可见,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的制约时,政府要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方面的财政支出、减少税收方面的财政收入,刺激总需求的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我们把这种增支减收的财政政策称之为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者也叫做短片中提到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相应的在07年的时候,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 快转为过热,2007年中央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当年中央财政赤字为2450亿元,比上年减少500亿元;发行长期建设国债500亿元,比上年减少100亿元。

由此可见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我们把这种增收减支的财政政策称之为紧缩性财政政策。总而言之,通过政收支上的调节能使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这样就使得国民经济能够平稳运行,由此可见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5.国家财政说课稿 篇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中第八课“国家财政”。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课后总结反思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国家财政》这一框承接了上一课个人收入分配这部分内容,是对国民收入的延展和深入。同时又引出了下框税收,因为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本框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可以为学生积极参与经济生活注入新的动力。

(二)学情分析

有关财政领域知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较陌生的,平常生活中是较少关注的。另外,财政知识是较为宏观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也较难。这需要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在情境中构建知识、情感升华,以达到知情融合。本人根据以上新课标、本课的地位及学情,结合高一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参与能力基础,联系生活,确定本课时需达成三个目标: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增强学生国家观念,教育学生关心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经济建设为重。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财政、预算、决算、财政收支的含义,理解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及财政的巨大作用。

能力目标:联系国家财政政策的材料,说明财政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事物内部联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教学重点: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这点,才能理解和掌握财政及为以后《税收》打下基础。教学难点:财政的作用

难点的依据:对于财政为什么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理论性比较强,牵涉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理解比较困难。

二、教法、学法分析:

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本节课我打算:在教法上,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运用了直观演示法、学生辩论、分组讨论、事例分析、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在学法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活动中亲自体验、由理论到实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接下来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畅所欲言》

通过让学生回忆不平凡的2008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国家都投入了巨大资金,引导学生得出这些投资都是来源于国家财政的结论,从而引入新课。

回首过去的2008年,它带给了人们无限的感伤和无限的快乐,在这一年中,真的有太多太多的事情让人难以忘怀,不知在咱们同学的心目中,08年的哪些事情让你至今仍记忆犹新呢?(学生发言)多媒体展示:

①08年雨雪冰冻灾害,国家投入抗灾重建资金360亿元

②国家抗震救灾总投资644.1亿元,09年在投入1000亿进行灾后重建恢复工作 ③神七研制总投资300多亿元 ④奥运场馆总造价为205亿元人民币,奥运会总投资4500多亿元 ⑤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计划总投资达40000亿元

问题:国家投入的大量的资金从哪里来的?从而引入国家财政的话题。(板书)

(二)新课探究:

活动一:(学生阅读课本,然后回答问题)

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本64页的内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什么是国家财政? ②财政的目的是什么? ③财政的本质是什么?(板书)

在学生对财政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后,我通过一段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财政汇报材料引出本课的第二部分理论,国家预算、国家决算、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的含义便呼之欲出。活动二:(阅读材料,小组讨论)

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61316.9亿元,完成预算的104.8%。全国财政支出62427.03%亿元,完成预算的101.7%。预计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65720亿,比2008年增长8%,财政支出预算总额将达到7.6万亿元。

提出问题分组讨论:①在材料中出现的数字61316.9与数字62427.03说明的是我国的什么情况?而数字65720和数字7.6万亿又说明我国的什么情况?

②材料中数字61316.9和数字65720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而数字62427.03和数字7.6万亿共同代表的是什么? 通过第一个问题,得出结论:说明的分别是国家决算和国家预算,并由学生找出含义

通过第二个问题,得出结论:共同代表的分别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然后指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它们的含义,完成定义的教学。通过具体的数字,既便于学生理解,又形象直观,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板书)

在定义教学完成后,我会继续引导学生分析08年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情况,从而引入财政收支关系的教学。活动三:(对比分析,展开辩论)

通过小组讨论,正确得出财政收支关系:①支出>收入→财政赤字②收入>支出→财政盈余③财政收支平衡 然后把学生分成正反两组进行辩论:论题为:财政出现赤字好不好?辩论后教师进行总结性发言,指出如何正确的看待财政赤字。(板书)

在学生充分了解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后,引导学生分析财政收入的来源和财政支出的分类 活动四:(分组讨论,角色扮演)

情境分析: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获得收入?你又如何分配这些收入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派出代表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上台进行自我演讲。得出收入的来源和支出的分类,然后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最后的总结,得出结论。(板书)

随后引导学生通过观看08年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构成结构图片加深学生印象。在对财政的来源和支出分类做到详细的了解后,我会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财政的作用 活动五:(材料展示,分组讨论)

在这个板块中我会用多媒体展示三段材料,通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出财政的三个主要的作用。

材料一: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2006年:全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是536亿元,全国免除了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200万名学生的学杂费。

2007年: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

2008年:我国从2008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这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

此外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的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家电下乡,种粮补贴等惠民活动火热进行中。

探究问题:上述材料体现了财政有什么作用?

得出结论: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板书)材料二:南水北调总投资343多亿元,青藏铁路总投资339多亿元 西电东送总投资700多亿元,西气东输总投资940多亿元

这些都属于基础建设行业,利国利民,但是却存在着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利润不高的特点 探究问题:这类项目个人愿不愿意去投资?没人投资行不行?国家的投资说明财政有什么作用? 得出结论: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板书)

材料三:目前,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逐步显现,为此国家拿出4万亿的财政支出,目的是为了刺激国内的需求,保持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探究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板书)

四、课堂小结和反馈练习:

在课堂小结中我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做到自我的反思和总结,这样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反馈练习:

1、在我国财政收入的形式中(B)

A、利润收入是所有企业税后利润中按规定交给国家的部分 B、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稳定可靠的形式

C、债务收入是国家财政通过借贷的形式从国外取得的。D、利润收入是财政收入中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形式。

2、影响财政收入的基础性因素是(D)A、税、利、债、费 B、国家政治权力 C、国家的分配政策 D、经济发展水平

3、财政赤字意味着(C)

A、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 B、财政收入大于支出 C、财政支出主要依靠借债来维持,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D、国家财政收入计划未能完成。

五、板书设计

含义 目的 本质

国家财政 财政的作用

实现 形式 分 类

国家预算 财政收入 主要来源

国家决算 财政支出 支出分类

支出>收入 财政收支关系 收入>支出

6.国家财政课题研究 篇六

1994年3月23日

外专发[1994]88号

一、应聘来华工作的外国文教专家(含外籍工作人员和外籍教师,下同),领取的人民币工资、生活费和离职补贴费需兑换外汇时,按国家外国专家局、财政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规定的的购汇比例,即单身专家月工资的70%,带家属专家月工资的50%,外籍工作人员(外籍教师)月工资的30%,在外汇指定银行购汇。

聘期为一(学)年的外国文教专家,合同期满后其离职补贴费(半个月工资)可全部购买外汇。外籍工作人员(外籍教师)不享受离职补贴。

外国经济技术专家按与聘用单位签订的合同或协议规定的的购汇人民币限额购买外汇。

二、财政预算内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聘请的外国专家,如需购买外汇,按财政部发布《非贸易非经营性外汇财务管理暂行规定》执行。

三、贸易和非贸易经营性单位聘请的外国专家,如需购买外汇,按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暂行规定》办理。

外国专家持《外国专家证》(国家外国专家局制作)和专家本人的有效身份证件在外汇指定银行购汇。

7.国家财政课题研究 篇七

一、凉山州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与使用情况

凉山州11个扶贫重点县的扶贫资金来源, 主要有中央扶贫贴息贷款、中央扶贫财政资金、以工代赈、中央专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补助、省级财政安排的扶贫资金等。从“十一五”期间的扶贫资金投入来看, 虽然资金投入曾经一度有所下降, 由2005年的43304万元缩减到2006年的33316万元, 但总体上, 随着政府近些年扶贫解困政策的强化, 2009年的资金投入已基本上与2005年持平 (详见表1) 。

所以, 从资金投入力度看, 凉山州财政扶贫资金总体上投入相对稳定, 而且, 在近年来还具有一定的增长。根据凉山州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省、州、县市下达安排扶贫、两资项目总增加到1835个, 投入资金43843.15万元, 其中:财政扶贫资金8357万元、扶贫贴息贷款16700万元、省两资6716万元、州本级财政配套资金与财政扶贫资金5513万元、县市配套资金6557.15万元。

从投入方向上看, 2006—2010年, 凉山州扶贫办从其特殊的地理与人文特征出发, 围绕着解决温饱和稳定解决温饱, 将资金重点用于推进新村扶贫、劳务扶贫、产业化扶贫、移民扶贫、“三房”改造等工程, 投入领域涉及种植业、林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其他生产行业、基本农田建设、人畜饮水工程、道路修建及改扩建、电力设施、电视接收设备、学校及设备、卫生室及设施、技术培训与技术推广、资助儿童入学及扫盲等 (详见表2) 。

注:数据整理自《四川年鉴 (2006-2010) 》

注:数据整理自《四川年鉴 (2006-2010) 》

从资金的帮扶效果来看, 在直观的贫困干预层面而言, 不断追加的扶贫资金投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凉山州的贫困状况。据统计, 截至2010年12月30日, 全州2010年实施的1680个扶贫项目, 直接帮助了12.74万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新村建设扶贫工程完成了90个村的计划任务;“三房”改造扶贫工程完成了36383户贫困家庭的住房改造;劳务扶贫上帮助1633人解决了就业问题;完成55公里的村道建设;帮助150户残疾人家庭完成了房屋改造;建成沼气池4300口;3个溜索改建人行吊桥项目全部顺利完工, 等等。

但是, 进一步评估扶贫资金对贫困干预的广度与深度, 我们发现, 直观层面的评估难以深入反映资金效率, 尤其是无法精确反映扶贫资金具体投向领域的输入与输出效益, 而且, 也无法在动态意义上考察扶贫资金投入成效。基于此, 选取贫困发生率及扶贫资金的单位效益进行分析, 考察不同投向的资金输出效益, 无疑是进一步提高资金效率的基本需要。

二、凉山州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评估

贫困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因此, 考察凉山州扶贫资金使用效率, 也需要从动态视角进行考察。而动态性的贫困衡量, 可以借助时间序列数据, 用“贫困发生率” (贫困人口调查指数, 等于贫困人口数/总人口数) 来反映, 这也是目前为止测算贫困程度最常用的方法, 它有助于提供贫困“广度”的重要信息。

从贫困发生率的变化来看, 凉山州的贫困状况大体上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格局 (详见表3) 。而与这一变化规律成反方向变化的是, 扶贫资金投入在2005—2009年间经历了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如果剔除其他因素对贫困干预的影响, 仅就资金投入与贫困发生率的相关意义出发, 表3则清晰地反映出了扶贫资金的投入数量与贫困发生率具有极强的相关性, 增加扶贫资金投入事实上有助于减少贫困的发生。

而进一步考察不同投向的扶贫资金对贫困减少的支持力度, 利用2005—2009年间基础设施、技术培训与推广等领域的扶贫资金投入与贫困发生率进行相关分析, 我们发现, 不同项目的减贫贡献相差甚大。

以道路和电力设施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贫困发生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扶贫资金在该领域每增加1%, 贫困发生率减少4.8%。技术培训与推广方面, 扶贫资金投入与贫困发生率也呈现出负相关关系, 资金投入每增加1%, 贫困发生率减少4.9%, 这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高度契合, 显示出技术知识的推广有力地增加了贫困人群的人力资本积累, 从而对减贫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然而, 进一步测算扶贫资金对农业投资的减贫效果,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除了林业投资与减贫具有正相关关系, 资金投入每追加1%, 贫困发生率减少3.3%外, 其他农业领域投资则与与减贫具有某种背离关系, 其中, 种植业投资每增加1%, 贫困发生率增加1.3%;畜牧业投资每增加1%, 贫困发生率增加2.1%。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除了样本数据不够充分等因素之外, 可能在于林业扶贫投资侧重于经济林建设, 而种植业、畜牧业投资偏向于传统作物及养殖品种, 不同物种的在特定时段内的产出市场价值差异较大, 经济林建设相对于传统种养来说具有较高的市场回报。至于人畜饮水工程方面的投资效果, 数据分析显示, 该领域投资与贫困发生率显著负相关, 投资每增加1%, 贫困发生率减少3.8%, 这解释了强化贫困人群的生活保障可以有效地改变贫困状况。

注:数据整理自《四川年鉴 (2006-2010) 》, 其中, 扶贫资金投入是在表2数据基础上, 以2005年为基年, 根据2006年到2009年四川省消费价格指数扣除物价因素后的调整结果。

鉴于不同投向扶贫资金与减贫的相关分析, 只能大致反映出扶贫资金在不同领域的输入输出效果, 这种分析无法动态显示出单位资金的减贫变化, 为此, 我们进一步按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扶贫、生态扶贫等分项目测算单位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整理凉山州11个扶贫工作重点县2006—2010分年度的新增建及改扩建道路里程、新增教育和卫生用房面积、新增基本农田面积、新增经济林面积、科技培训人数等数据, 并考察分项目的年度扶贫资金投入情况, 我们发现, 分项目扶贫资金的单位效率在某种程度上逐年下降。以万元资金的产出成效为例, 除去农田面积数据结构性异常变化无法反映资金的单位效益外, 其他领域的资金产出分别如下:基础设施建设上, 2005年每万元扶贫资金尚可完成0.32公里的道路建设, 在不考虑2009年明显的异常反应外, 到2006、2007、2008年度则分别下降为0.12、0.09、0.07公里;经济林建设方面, 2006年万元扶贫资金完成的项目建设面积为0.17公顷, 到2009年则降低到0.06公顷;科技培训上, 2005年每万元扶贫资金可资助培训的贫困人口数是1037人, 到2006、2007、2008、2009年则分别降低到378、478、292、267人;教育与卫生投资上, 2006、2007年度的万元资金单位产出分别为62.8、104.7平米, 到2008、2009年则降到56.9、57.7平米 (详见表4) 。

三、凉山州扶贫资金减贫成效的分析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 就减贫力度而言, 总体上看, 凉山州的扶贫资金对贫困具有一定意义的消解作用, 其不同投向的扶贫资金对减贫的贡献高低, 排序大致为技术培训与推广→基础设施建设→人畜饮水工程→林业投资→种植业→畜牧业。但进一步考察分项目的万元扶贫资金的单位产出效率, 则一个普遍现象是扶贫资金的产出效率趋于降低, 不同项目的减贫成本越来越高, 这需要引起重视。

而进一步透析万元扶贫资金单位效率下降的深层次原因, 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扶贫制度设计上的不合理, 这表现如下:首先, 扶贫机构设置欠科学引发掣肘等问题。从目前来看, 凉山州的扶贫机构设置, 既有纵向的层级结构又有纵横交错的条块结构, 这种交错安排虽然达到了相互制约与监督的作用, 但客观上也造成政出多门、扶贫资金投入苦乐不均现象, 如, 以工代赈资金、财政扶贫资金、救助式扶贫分别由发改委、扶贫办、民政部门管理, 在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情况下, 往往急需资金的项目由于部门间的推诿而资金不能及时到位, 从而客观上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 资金投入上缺乏科学引导机制。从凉山州情况来看, 在扶贫资金投入总量有限的情况下, 资金投向的决定或凭借管理部门的经验或根据贫困人口意见而定, 甚至存在着长官意志, 再加上很多时候为了均衡贫困县之间、贫困人口之间的利益, 有限的扶贫资金被平均划分, 以撒胡椒面的方式投入到各项目中, 这种投入机制客观上使得产出最高的项目, 如技术培训与推广类具有显著减贫效果的项目每年能得到的资金注入严重不足 (年均得到的扶贫资金只有一二百万元) , 这无疑直接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下降。

注:数据整理自《四川年鉴 (2006-2010) 》;其中, X1是万元资金的新增建及改扩建道路里程, X2是万元资金的新增教育和卫生用房面积, X3是万元资金的新增基本农田面积, X4是万元资金的新增经济林面积, X5是万元资金的科技培训人数。

据此, 通过综合考察不同投向的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并进一步分析其减贫成效降低的原因, 笔者建议, 凉山州要进一步提高扶贫资金的减贫效 (转50页) (接34页) 果, 需要在下述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 优化扶贫资金的使用结构。按照不同投向的资金产出效率, 实行差异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确保高效率项目的资金需要。根据凉山州不同项目资金的减贫力度与成效, 笔者建议, 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作物种植及科技推广等具有显著减贫成效的领域, 可优先安排并追加扶贫资金, 至于农业投资, 则需要在目前的项目结构中, 突出民族地区的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的方式提高扶贫资金的减贫成效。第二, 拓展扶贫资金来源, 加大财政扶贫力度。鉴于扶贫资金数量投入与凉山州贫困发生率之间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 可考虑增加中央以及省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 同时加强对口援建对口扶贫等横向扶贫机制, 条件可行的情况下, 也可考虑通过发行扶贫性质的福利彩票来拓宽扶贫资金来源渠道。第三, 理顺扶贫机构设置, 强化各部门的协作机制。为此, 需要在进一步明确各扶贫资金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的基础上, 通过引入第三方部门以消除现有管理体制的弊端。

参考文献

[1].王卓.扶贫陷阱与扶贫资金政府管理效率.四川大学学报, 2008 (6) .

[2].章元, 丁绎镤.一个农业大国的反贫困之战——中国农村扶贫政策分析.南方经济, 2008 (3) .

[3].张全红.中国农村扶贫资金投入与扶贫减少的经验分析.经济评论, 2010 (2) .

[4].郭佩霞.民族地区扶贫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探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9 (3) .

[5].庄天慧, 杨宇.民族地区扶贫资金投入对反贫困的影响评价——以四川省民族国家扶贫重点县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0 (8) .

8.我国国家财政教育支出的演化模型 篇八

关键词:我国国家财政教育支出统计数据 遗传算法 经济演化模型 经济预测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利用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历史统计数据(《中国统计年鉴》)[1],借助计量经济学工具和遗传算法进行回归分析,找出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演化规律的形式的某些方面,建立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演化的一个计算机仿真模型,是一个有意义的工作。本文是这一工作的一部分。

二、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历史数据的实证分析和经济演化模型

据文献[1],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普及和深入而高速增长。利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和遗传算法,我们对1952-2006年的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1、先进行数据截取:1952年至2006年的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演化数据作为模型创建样本;用以预测2008至2030年的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主要指标取值。所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

2、然后对主要经济指标系例数据作出散点图(图1中的圆圈表示)。

3、据数据散点图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函数形式的设定:由于给定结构的经济系统常态增长具有最大可能值(经济系统的最大负荷)和对负荷的一定的占据速率(经济增长速率),所以回归函数有可能具有如下的形式:

首先确定各参数的粗略估计值。L是曲线最大极限值即经济系统的负荷,b与逻辑斯蒂曲线的增长速率正相关即与经济系统对其负荷的本征侵占速率正相关,a近似与曲线的缩小因子即经济系统内在的交易费用等耗散因素的作用强度正相关。据这三个参数的意义其估计值可近似由统计数据的演化态势进行估计。我们取为:L=11925,a=15839,b=0.17158。e是数据起始点的值11;f是数据起始时间1952。

在此基础上,借助遗传算法[2],对统计数据回归函数的参数进行优化估计,得出精确的统计数据回归函数完备表达式。最后得出的优化参数值是:L=11925,a=15839,b=0.17158,残差值为86954。

于是,我们得到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演化的数学模型(单位:亿元):

4、据回归曲线进行主要经济指标在未来20-30年(取2008年至2030年作为预测区间)的取值预测(图1中的加号表示)。

5、据回归曲线进行经济系统演化态势分析:回归曲线的相变点(回归曲线的拐点即经济增长相变点)位于z=L/2=5963亿元附近;饱和值约为11925亿元;由仿真曲线可以看出,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加速增长期目前已经接近其临界点;仿真曲线显示,未来20年仍然是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的高速增长期(一直延伸到2030年以后);接近极限点的时间(约2030年),就是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结构的变革期开始的时间;经过结构调整,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将开始新一轮逻辑斯蒂演化。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总体态势目前处于接近相变点(5963亿元)的高速增长时期,并且还将持续高速增长20年,开始渐渐接近其饱和值(11925亿元)。认清这一基本态势,从各个方面规划和协调我国对教育支出,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高速增长,应该是未来二十年我国国家财政教育支出政策的基调。

四、结论

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系统是一个稳健的、沿逻辑斯蒂路径运行良好的、功能强大的复杂自适应演化系统,我国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值将在不发生世界大战或或严重自然灾害的条件下,将持续高速增长20年,到2030年开始渐渐接近其饱和值11925亿元,进入经济和教育结构调整期。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2

[2]姚洪珠、邓飞其 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的动态演化模型与演化规律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7/2

上一篇:优秀班主任教学心得体会下一篇:兵役概论作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