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活动

2024-09-27

走进活动(11篇)

1.走进活动 篇一

三走进活动感想

在假期中,我与几名同学走进了锦湖名苑社区,决心参与社区活动,我们一行人一大早就来到了目的地,在路上,我们发现了向上的小广告与废纸,由于准备不足,手头上只有塑料袋,面对着满墙的小广告,只好去五金日杂店去更新装备。

随后一行人来到了社区活动中心,一群老爷爷老奶奶在那里打乒乓球,我们为他们的活力所感染,也都拿起乒乓球拍和他们一起活动。

在我们准备返回时,遇上了一位保安,他给了我们一个钱包,要我们帮助寻找失主,我们只好交给了学年主任。但是其中得到的信任却是弥足珍贵的。

通过此次走进社区活动,我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也受到深刻的教育,同时提高了我解决和认知能力,增强了我服务社会的素养和意识。实践证明,社会实践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贴近生活,实践成才,大学生应发挥知识技能优势,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发展,并在活动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中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社区服务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也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因为那是我们中学生的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不记报酬也是我们中学生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讲的服务,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为祖国的明天尽力!

2.走进活动 篇二

一、丰富校园生活, 开掘实践渠道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 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传统的教学将学生局限在仅有的几本教科书里面, 势必导致学生真实世界的缺失、自由活动的萎缩, 最终导致学生创造角色的缺席!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改变以‘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 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儿童生活的联系。”因此,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对自我、自然、社会、科技、文化引起足够的关注, 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1. 选择实践课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 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 范围越小越好, 让学生在活动开始之前便“跃跃欲试”, 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探究因这份心动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例如, 开展“让学生与校园环境对话”实践活动, 活动前我带着学生参观了我们美丽的校园, 再以调查表的形式让学生将自己感兴趣, 想研究、探讨的问题罗列出来。统计表明, 许多学生对学校的香樟树产生了浓厚兴趣, 当我拿着一根香樟枝条走进课堂, 让学生谈谈对香樟树的认识时, 个别学生说了它的外观和气味, 我趁势提问:“大家想不想进一步了解你们感兴趣的香樟树呢?”孩子们有的说:“我想知道它会不会开花结果。”有的说:“我想了解它的生长过程。”有的说:“香樟树的价格很贵, 种香樟树可以发财, 我们学校为什么不多种一些香樟树……”我告诉学生, 吉水香料油产量曾占到全国的30%, 并远销欧美和东南亚等地, 吉水香料油的主要原料来自香樟。一个课题就这样产生了。

2. 编辑手抄小报

办手抄报既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丰富学生的知识, 又可以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勇于动手的实践能力, 还可以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如开展“我是小编辑”的活动, 首先让孩子们自由组合, 每组推荐出一名组长任总编辑, 其他成员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 自拟栏目, 自己写稿、编辑、排版、设计等, 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办完, 力求做到内容充实、图文并茂。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组合, 进行办报合作实践。在办手抄报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发挥创新潜能, 办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手抄报。例如, 有办“环保知识小报”的, 有办“数学知识报”的, 有办“语文学习报”的……真是种类繁多, 各具特色, 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在孩子们设计的手抄报整个版面中, 他们还根据各自小报的特点, 配上精美的图画, 使手抄报展示出引人入胜的魅力。学生办完手抄报后, 师生民主进行评议, 根据评议结果, 给予奖励, 激励孩子们以更加高昂的热情投入多种综合实践活动中。

二、立足家庭生活, 扩展实践内容

以家庭为课堂, 让校园、家庭、社会共同发挥教育功能, 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这也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家庭实践活动为辅助, 以学增知, 以劳辅德,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 收看时事新闻

现在是信息时代, 学会搜集、整理信息, 可以使学生耳聪目明, 头脑灵活。为了让学生在这方面得到锻炼, 我要求学生在家里, 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上等多种信息渠道搜集信息, 择其重要的两三条新闻, 写在“每日信息”摘录本里。学生积极参与到搜集、整理信息的活动中来, 不但拓宽了知识面, 开阔了眼界, 提高了阅读和习作的能力, 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养成了关心国内外大事的好习惯。如前不久的“叙利亚战争”, 孩子们通过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等途径了解了叙利亚战争的情况, 学生一个个讲起来头头是道。通过开展这项活动, 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他们还对“战争、和平、学习、奋进”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受到了爱和平、爱学习的教育。

2. 学习生活技能

劳动课是对学生实施生产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劳动课的教学质量, 我校对劳动课的内容做了一些必要的有限的调整和补充, 针对我校地处县城, 大部分家庭有菜园的特点, 在上好“种青菜”“养鸡鸭”“养兔子”等传统课的基础上增设了“养蚕”“织布”“缝纫”等特色课, 较好地完成了劳动知识的传授。另外我们还要求学生获得一枚“学农章”, 每个学生必须经过“种植章”“管理章”“养殖章”“收获章”四个内容的考核。每个部分又制定了不同的达标要求, 如“管理章”要求: (1) 能按时给庄稼拔草。 (2) 会正确使用肥料给农作物施肥。 (3) 会识别三种以上农作物的病虫害, 在争章达标中诱发学生学“农”的兴趣。

三、关注社会生活, 生成实践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要做, 要真正做, 只有到社会上去, 以社会为学校。这样, 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 都可以大大增加, 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在关注社会生活细节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 增强科技意识, 掌握迈入新世纪必需的劳动技能。

1. 进行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能力, 是学生接触社会、感受生活的良好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就社会发展的某一现象进行调查, 弄清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活动中, 学生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 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校旁边有一条河, 以前河水清澈, 河里有许多小鱼小虾, 可现在河水浑浊, 河面有很多漂浮物, 还散发出一阵阵腥臭味。针对这一现象, 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调查活动, 让学生通过调查, 查清原因, 提出治理对策。第一, 以小组为单位, 各自拟出调查提纲。第二, 沿河进行观察、访问, 并做好记录。第三, 对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第四, 交流调查结果。学生通过调查交流, 归纳总结出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沿河两岸的许多人家将生活垃圾倒入河中, 既污染了河水, 还堵塞了河道。二是上游有一个造纸厂的废水未经处理便排入河中, 既污染了河水, 还使得原来河中的鱼虾无法生存。针对家乡河被污染的原因, 学生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1) 大力宣传“爱护环境, 人人有责”, 增强沿河两岸民众的环保意识。 (2) 建议规范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 并对其进行集中整治, 严禁将生活垃圾倒入河中。 (3) 责令造纸厂科学处理工业废水, 如果未经处理排入河中, 则应受到处罚。

2. 开展实践竞赛

综合实践活动不能等同于课堂教学, 旨在通过多种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检验内化知识、运用知识, 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综合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实践竞赛不失为一种好途径。如组织开展“抓俘虏——找错别字”比赛, 比赛的具体操作设计可以这样进行, 赛前宣布要求: (1) 学生自由组合, 以小队为单位。 (2) 到街上找广告牌、铺面等地方的错别字, 在自己家、邻居家门联等处找错别字, 加以归类记录, 同时进行矫正。 (3) 根据搜集整理的记录评出优胜队, 予以奖励。实践证明:竞赛汇报时, 孩子们兴趣很浓, 纷纷说出自己小队找到的错别字, 并写出正确的字。

3.让学生走进数学活动 篇三

关键词:走进数学活动

体验学习乐趣

提高操作能力

自主、探究、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适时有效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自悟、自得,从而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根据数学课的特点,真正让学生走进生活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下面就我自己的体会谈一谈:

一、内容的选取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具有可操作性。

数学活动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这个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其内容不仅是其年龄段感兴趣的,也是该年龄段做得到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活动中更好地积累经验,感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从而体会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为今后更有效地学习打好基础。二、活动过程中。及时交流,互相启发。逐步完善。

数学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过程,再小的活动都不可能一下子完成,要经历确定活动目标、内容——拟定活动计划——组织具体实施——交流反馈评价等程序。在活动过程中,既要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创造,又要及时反馈、及时指导,还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例如,在学完《圆的认识》后,为使学生能灵活、正确使用圆规画圆,进一步了解圆心、直径、半径等名词,鼓励学生画一幅以圆为主流的平面图。学生作业交上来后,有简笔画、水彩画、想象画、漫画等,种类繁多,色彩鲜艳。但构思比较简单,主题欠鲜明,只是大大小小圆的组合,寓意欠深刻。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并不急于品头论足,而是适时组织同学在小组、全班范围交流创作的意念、创作过程及创作体会,从而感受别人思维的不同,互相启发,逐步完善自己的作品。最后,一批主题鲜明,构思新颖,时代感强的作品脱颖而出。这样,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失败、尝试了方法、体验了过程,这就是收获!更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知识、能力方面的提高与发展。

三、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仅是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进行的合作学习活动。实践活动的开展,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了解、关注,并试着去分析解决自己所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看来可能是幼稚的,没有意义的,而有些问题是他们根本无法解决的。但我们更明白,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不是只为了让学生真正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更不是要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而是注重在关注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是怎样发现问题的,是怎样思考并试图解决问题的,在关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学生的身心、情感、思维、态度都有了哪些变化,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自己,关爱生活、发展自己,这才是开展实践活动的目标所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学习《统计表、统计图的整理和复习》时,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调查访问、翻阅书报、杂志、课外书获得信息,巧妙地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在这一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是脱离生活的各种练习,而是充分体现实践活动的再创造,情感体验伴随着活动的始终。因此,他们敏锐的新闻触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良好的审美观念等,展现了现代孩子超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另外,在每次活动中,我们都十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真正保护了每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在评价中点燃思维碰撞的火花,拓展知识的视野,了解斑斓的世界,共享成功的喜悦。

四、师生互动,有助于更新观念。

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这么一个崭新的课题,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已不在被学生所接受,因为它面向的不仅仅是学生,而是更广阔的生活世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学生是学生,教师也是学生。而在某些方面,学生比老师更富有想象,创新能力更强,这就意味着老师要向学生学习,让师生关系真正走向平等,使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认真反思,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形势。六年级同学的《奥运会情况统计表》、《我国搜寻飞行员王伟派出舰船、飞机数量统计图》等,表现了现代孩子对社会的关注。他们已不再只是向老师学习加、减、乘、除运算的小不点,而是关注社会大家庭的一分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老师作用的最大发挥,是为学生在自由空间的自由展现创设良好的氛围,提供广阔的空间,给学生信心,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能做好。老师自己要虚心,不先入为主,不存偏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尊重学生个性,尊重人与人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而不能强求一律,厚此薄彼,建立真正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五、让学生走进生活数学。

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参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手中的工具,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比如教学厘米、米的认识时,对于这些长度单位,二年级学生是不清晰的。我从比高矮等实际事例人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宽、平伸两臂的长度、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等。通过实际的操作,感知了厘米、米的长短及这些长度单位的实际运用。由于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在充分操作过程中,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并抽象成清晰的概念,同时也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六、综合利用知识。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综合起来,能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一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二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是21世纪拔尖人才所必须的素质,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

4.走进秋天活动总结 篇四

土门子小学陈晓红

一、活动过程

在引导学生确立活动主题时,从学生们的各种意见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有亲近大自然的强烈愿望。的确,在这个特别的季节里,孩子们更想走进大自然,感受秋天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秋天是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天高云淡、大雁南飞、金色的田野、蟋蟀呢喃、绽放的菊花、飞舞的落叶……这一切,都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又恰逢周末,所以,我们师生共同商量,把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确定为“走进秋天”。

活动中,孩子们走出校门,在家长的带领下,带着对大自然的神秘和向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极力地寻找,尽情地感受,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表现十分活跃;他们把自己的收获用稚嫩的笔画下来,用文字记下来,用一张张生动活泼的照片拍下来。在成果展示活动中孩子们踊跃展示自我才能、共同分享他人的成功喜悦,三二班的姜瑞林在秋游后提出了心中的疑问:秋天树叶为什么会变黄?

在实践体验中,孩子们的收获真不少,三三班的李欣雨利用周末到农村姥姥家,与姥姥、姥爷一起参加了秋收,认识了一些农作物和很多昆虫,培养了观察、调查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大胆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通过活动,学生对秋天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大自然有了一种亲切感,大自然成了他们的第二课堂。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也对学生在校外怎样进行实践体验作了有益的探索。

二、活动意义

5.走进网络活动教案 篇五

教学过程: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都离不开网络。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快捷、便当的互联网便为大家了解、认识、探索外面的世界提供了一条捷径。不容忽视的是,当前许多同学却沉溺于“网吧”不能自拔,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上网聊天、游戏和交、友等,给自己、家庭、学校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节班会课我们来走进网络、讨论网络、正视网络。

一、上网情况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上网情况

1、你是否有上网()

A、有上网 B、没有上网

2、上网的时间()

A、经常 B、一周一次 C、一月一次 D、偶尔有

3、上网的目的A、看热点新闻 B、上聊天室聊天 C、玩游戏 D、查找学习资料

4、(1)上网入聊天室()

A、有 B、没有

(2)入聊天室占上网时间的比例()

A、全部 B、3/4 C、1/2 D、1/3以下

(3)入聊天室的目的A、交朋友 B、学习 C、倾诉 D、渲泄

5、(1)上网玩游戏()

A、有 B、没有

(2)玩游戏的时间占用电脑时间的比例()

A、全部 B、大部分 C、小部分 D、没有

(3)玩游戏的目的()

A、娱乐 B、锻炼手脑 C、D、竞赛

(4)认为玩电脑游戏是()

A、增长了知识 B、锻炼了手脑 C、影响了学习D、影响健康

6、互联网对个人兴趣爱好性格的影响()

A、兴趣更广泛、求知欲更强 B、对其它活动的兴趣减少

C、淡化了与人的交往,性格比以前孤独

D、业余时间充实有意义

二、学生阐述对互联网的认识(对互联网不客观、错误的给予纠正和引导)

三、小品表演和上网心理分析

1、小品表演:

小明对上网入了迷,经常沉迷于玩游戏、聊天交朋友。而其父母认为是孩子学习累了让他放松而不加以引导和制止,结果小明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为了小明的学习能有回升规定小明在没有考上大学之前不准碰电脑。沉溺于电脑的小明出走了,找到网上认识的朋友,而这些朋友却没有收留他,小明彻底绝望了,无路可走的小明只好认错回家。

情景中的小明因为处理网络和学习、娱乐的问题不妥当,与家长发生了争执。本次事件中的“当事人”之一的网络,它在我们的学生的生活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学生发言)

2、上网心理分析

(1)挑战好奇——网上游戏:网上游戏的设计完全抓住了中学生的好奇、好胜及征服欲望等心理特点,使自控能力差的学生迷恋于其中。

(2)寻找友情——网上交友:通过网上聊天交友,可以了解异性内心的感情世界,感受到异性的体贴和理解,同时释放、缓解自身的情感压抑。这整个过程进行地比较秘密,不会招致老师和家长的过问。

(3)倾诉烦恼——网上聊天:由于网上空间的隐蔽性和虚拟性,不必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地址,不必担心对方会泄露自己的小秘密,思想没有负担,可以进行真实的对话。因此学生有了烦恼不愿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却愿意向自己的知心朋友倾诉。由于怕朋友泄露秘密或不理解,网络就成了中学生的最好选择。

四、学生叙述上网对学习的影响

五、总结

6.走进社区活动方案 篇六

“爱心进社区”是法学院研究生社团爱心社的主打活动,本次活动联合法律援助协会,活动形式不局限于到敬老院奉献爱心,而是走进社区,对居民进行普法宣传,开展法律讲堂,结合自身的法律知识来进行爱心的传递。

二、活动目的

通过普法宣传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法律知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三、承办部门和活动对象

承办部门:法学院研究生爱心社

活动对象:法学院全体研究生

四、活动安排

宣传时间:xx月xx日至xx月xx日

7.让多媒体走进幼儿教学活动 篇七

在教学中 ,适时、适度 、适量地运 用多媒体 进行辅助 教学,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根据其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手段有以下优势:

1.运用多媒体 ,能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孩子们在多媒体的多感官的刺激下,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明显长于其他刺激。

实例1:

在“我喜欢 ”的主题中 ,为了让孩 子认识越 来越多的 动物,我在网上搜索下载了一些动物的视频播放给孩子们看,孩子注意力非常集中,丁丁指着豹对我说:“老师,为什么按这个老虎叫豹呢? ”我笑着摸摸她的头,回答道:“老虎的身上没有这么多小点点,所以这不是老虎是豹。”等放到老虎的时候 ,丁丁开心 地叫 :“老师 ,老师 ,这个是老 虎了 ,对不对? ”结合这些动物的视频,成功地激发了孩子们想认识它们的兴趣。

实例2:

一次安全 教育《危险 的东西不 能碰》中 ,我通过在 网络上搜索一些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方、一些危险的东西的图片视频进行活动,帮助幼儿形象理解“危险的东西不能碰”,在活动中,幼儿观看得都非常认真。可见孩子对于一些直观的教育还是非常感兴趣的, 教学效果比老师的平白说教要来得好。

2.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意识 ,帮助幼儿学会学习 。

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 对于一些有危险性的行为 ,可以用计 算机多媒 体技术模 拟实现 ,并可以让 幼儿参与进来。如在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时,对如何用电、发生煤气泄漏怎 么办等 ,可以设计 成不同场 景 ,让幼儿选 择模拟操作 和进行教 学模拟 ,然后鼓励 幼儿自己 探索 ,在电脑中寻 找答案 ,最后与同 伴分享经 验。这种 主动探索 的方式 ,让幼儿学 会了怎样 学习、怎样 求知 ,迎合了时 代对教育 发展的要求。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幼儿园有着广阔的前景, 我们只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精心设计课件,适时适地适量适度地运用,就一定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引导幼儿操作简单的多媒体 ,体验活动的乐趣 。

人机交互是电脑的一大显著特点, 在幼儿与电脑接触的同时,能立即产生反馈信息,这种交互方式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例如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往往设计一些有游戏情节教学软件,让幼儿动手操作。比如在数学课《比长短》中,为了引导幼儿按事物“长到短”、“短到长”的规律进行排列,我设计了以下情节:森里的小动物们都觉得自己是最高的,因此请小朋友们帮忙帮他们比比长短。我引导孩子在电脑上进行排列,如果排错了,那么动物会自动回到原来的位置,按两种规律中的一种排对,就会有鼓掌的声音。幼儿对这种操作非常感兴趣, 他们在与电脑的交互中巩固了正确比长短的本领。

二、多媒体的作用令当今幼儿教育不容忽视

现代科技发达, 运用电脑帮助自己进行工作的教师越来越多,特别是教学工作时更加离不开电脑,它对教学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在电脑上网搜索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视频、图片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从而帮助教学。

1.在幼儿园教育中实施多媒体教学有重要作用 。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逐步深入和多媒体课程的日趋发展,多媒体教育手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在幼儿语言活动中开展多媒体教学,不仅能使教学过程充满童心、童趣,更能充分活跃幼儿思维,激发其表达欲望,对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有着深刻的影响。在语言教学活动中使用多媒体,为故事、儿歌等配上生动形象的声音和动画,使幼儿全方位地获得大量生动、形象 、具体的表 象 ,激发幼儿 的好奇心 和求知欲 。同时,在语言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调动幼儿语言表达的积极性和运用语言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多媒体中创设班级网页是孩子在园生活的 “放大镜 ”。

经常会有家长这样说:“今天, 宝宝回家说当了娃娃家爸爸,不知道小家伙当爸爸是什么样子! ”“宝宝说今天一起染裙子啦? 小家伙手上肯定弄得很脏,好像很好玩的样子! ”……无意间的闲聊, 能发现家长除了关心孩子每天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外,更感兴趣的是幼儿在每个环节中的过程、表情、细节。为了满足家长的“期望”,我们经常会拍摄孩子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瞬间”或者自主游戏时的“大人样”,然后放在班级网页上,这样就能让家长第一时间看到孩子的“幼儿园生活”。除了孩子的在园照片外,我们还记录了宝宝们的许多趣事、宝宝的作品展,开设了家园讨论平台、育儿经,等等。班级网页就像孩子们幼儿园生活的“放大镜”,能使家长随时随地了解孩子的在园生活。

当幼儿园在网上拥有独立的网页时, 就等于为自己搭建了一个让世界了解幼儿园的舞台。孩子在幼儿园的活动掠影,就是我们呈现给家长的节目表演。

三、教师需灵活地在幼儿教育中发挥多媒体积极的作用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应该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正好符合这一需要, 图像逼真、色彩鲜艳,具有动画功能。特别是Flash,它就像动画片一样可以整理播放一个情景, 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深受孩子的喜欢。但一样东西都是存在正、反两面性的,如何发挥多媒体的积极作用,一直是我们探讨和研究的内容。

1.纠正教学活动都必须辅之多媒体技术的观点 , 教师应根据活动重点,酌情选择。

在教学活动中, 我经常会借助多媒体下载一些Flash或者图片制作成PPT, 认为只要用到现代教学媒体就能上出新意,就能强化教学效果。这是老师们对现代教学媒体认识的偏差,过于强调电脑的作用,有时候却忽略了自己。

在一次音乐教学活动《蝴蝶花》中,我在网上下载了蝴蝶花歌曲的动画Flash,希望幼儿看着生动的动画形象,能更容易记住歌曲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当出示课件的时候,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的确激发了兴趣。但是在活动慢慢进行下去的时候,我发现孩子更多的是关注课件中的动作,孩子们跟着里面的人物很开心地一起做动作,真正动口练习的幼儿很少。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幼儿学唱歌曲,为了使幼儿体验活动的乐趣,我设计了让幼儿学做动作。但实际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在活动中学会的重点是跟着歌曲做动作, 这与预设的目标恰恰相反。活动反思中,我想帮助幼儿记忆歌词内容有很多方式, 比如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孩子学念或者以相应的图片激发幼儿的兴趣,也能帮助幼儿记忆。这些“死板”的方式,比起“活”的课件,更能突出教学重点。

2.合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与其他手段有机结合 。

电教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载体, 为幼儿园教育带来了生机,而当它与其他传统手段有机结合形成合理结构时,则能更好地发挥优势,优化教育技术的过程。

在小班健康教育《干净食物人人爱》活动中,我先引导幼儿看动画故事《丁丁生病了》,形象的媒体讲述了为了丁丁半夜会突然发烧、肚子痛,原因是放学在摊头上吃了不干净的羊肉串、回家吃了没洗的苹果,让很多细菌进入胃宝宝,所以肚子痛了。使小朋友知道吃不干不净东西导入危害,启发幼儿谈论生活中的经验,说说我们应该怎么做,怎样不让细菌坏蛋伤害胃宝宝。在短短的20分钟内,多种媒体的有机结合,使幼儿在轻松的气氛中获得了知识,学习了正确的行为。

8.网友“走进中国科学院”活动举行 篇八

在一天的参观活动中,网友们先后造访了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以及高能物理研究所。4家单位纷纷将自己最能够为社会公众所理解的“看家法宝”展示给网友,人民网、科学网也都结合网友的微博,对这次活动全程做了微直播。

数学院超级计算机机房发出的轰鸣声,让人连连惊叹;在自动化所,几位网友挽起袖子,和乒乓球机器人过过招;在研究生院,网友们则在门前的大草坪上共同合照了一张“毕业照”;而在高能所,网友们钻进了地下“迷宫”,见到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真面目。

驻足在数学院華罗庚纪念室,人们迟迟不愿离去。“中科院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他们对祖国的一腔热血,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太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了。”北京科技大学在读博士吴从风对《科学时报》记者说。

专程从深圳赶来的周先生有备而来。作为山东省高密市高新技术区管委会的一名工作人员,他带着实际的产业需求来取经。“地方太需要科技支持了。我这次来北京,就是想看看中科院研究所有没有可能合作的项目。”而且,他发现“这里的大科学家都很亲切,和普通学校里的老师没什么区别”。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科学网博主方锦清和中科院的缘分算起来,已经几十年了。他说:“其实我一直跟中科院有合作,但这次来又有新的收获,中科院的确发展很快。”

从“公众科学日”到网友“走进中国科学院”,中科院不断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近公众。通过类似活动,公众能够深入了解中科院,中科院也能够集合、发掘更多的社会智力资源。

9.“走进新农村”活动 篇九

5月17日早上,我早早地来到教室,猜测着今天的走进新农村活动将是什么样的?正当我想入非非时,潘老师一声令下:“走了,准备出发了。”同学们个个兴奋不已,跟着带队的老师来到小操场举行启动仪式。在张校长讲完话后,大部分的`同学都提了全校为蒲江县复兴学校捐的书籍。这时,潘老师提了一样东西交给我,哦?是什么呀?原来是给农村小伙伴的礼物,挺沉的。是什么东西呢?水彩笔?铅笔?油画棒?还是……?我又开始猜测。“组长,快走呀。”后面的同学叫着打断了我的思路。“哦,知道了。”我慌忙答道,紧跟了上去。就这样,我们小组坐上了长途汽车。

经过了大约两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来到了蒲江县复兴学校,老远就看见几十名带红领巾的小朋友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绽开了花儿般的笑脸,为我们打开了校门。接着,我们下了车,排好队。复兴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为我们举行了欢迎仪式。在校长和复兴乡乡长讲完话后,我们就浩浩荡荡地向农村小伙伴家里走去。一路上我们欢声笑语,就像一只冒险队勇往直前。约摸走了四十多分钟后,我们来到了农村小伙伴的家里。一进她家的院子,小时候在农村里生活的彭俞彰已经按耐不住,摩拳擦掌地要从草丛里中捉几只蛐蛐儿来观察。赵云翔和袁杨也跑进了草丛仔细寻找起蛐蛐儿来。女生们看着这几个未来的“法布尔”都笑了。待男生们捉着蛐蛐儿后,我们女生也上前去凑热闹,只见那几只蛐蛐儿被他们弄得团团转,真好玩!

在“热身后”,我们书归正传,调查起农村小伙伴的学习情况来,经过我们分析和整理,得到了以下答案:

1、复兴学校的同学们学习环境不错,课程齐全,和我们不一样的是他们所用教材为人教版。

2、他们并没有特长班学习,因为乡里还没有开展特长班。

3、课间的活动也非常的丰富多彩,可以跳绳、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等。

4、复兴学校的上学时间为周一至周四早上八点三十分到下午四点二十分,周五下午三点三十分放学。

调查完正事,小组组员们又活跃起来,对什么都好奇,瞧,爱提问的杨诣指着田里的绿苗问道:“这是什么东西?”指导老师回答她:“这是缸笋”杨诣点了点头,笑了。就在这时,小伙伴的妈妈叫道“吃饭了”,我们都争先恐后地来到了饭桌前坐下。桌上已摆满了香喷喷的农家菜,有家常豆腐、缸笋烧肉、辣椒茄子、回锅肉、番茄蛋花汤等。看着这满满一桌子美食,大家都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不一会,一桌的饭菜被我们一扫而光,袁杨竟吃了三碗饭,我也比平时多吃了不少呢,这农家菜真让我们胃口大开呀!

10.走进活动 篇十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温州市素质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导,以推进温州教育“十大工程”为契机,通过开展“走进学生心灵走进学生家庭”(简称“两走进”)活动,进一步提升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水平,努力构建家校互动的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工作方法

(一)全面提高教师育人水平,走进学生心灵世界。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认真贯彻《温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全员培训实施办法的通知》(温教师〔XX〕58号)精神,县教育局每年举行一次全县班主任论坛,各学区各校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班主任培训活动,提高班主任专业化水平。班主任上岗实行从见习班主任到副班主任,再到班主任的适应过程,以确保班主任能胜任岗位。开展骨干班主任,班主任新秀、班主任中坚、班主任宿将评选活动;继续深化、完善名班主任与终身班主任评选制度。

2.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各学校要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每班、每学期至少开设6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每校均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室)。县局直属学校2013年前、其它学校2015年通过温州市心理健康教育一级辅导站的评估。在教师中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活动,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c级上岗资格证培训。所有班主任须持心理健康教育c级上岗资格证。

3.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教师要以人为本,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因人施评,实施多样性(评价内容、方式、主体、标准多样性)评价,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全面发展。

4.构建青少年教育网络。加强与社区、公安、综治等部门的联系,积极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创设全社会关注、参与青少年教育的良好氛围与育人环境。

5.建立“重点”学生帮扶档案。各中小学要适时做好所谓“偏常生”(学习有困难、心理有困惑、行为有偏差)等“重点学生”监管与辅导工作,继续深化德育导师制,对“重点学生”进行思想上引导、心理上疏导、学业上辅导、生活上指导,让全体教师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各职业学校应在新生入学前做好家访摸底工作,建立“重点学生”帮扶档案,安排专人负责,建立专业团队,跟踪辅导。

(二)走进学生家庭,形成学校、家庭育人合力。

1.切实做好学生家访工作。家访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的重要桥梁,各校要把做好家访工作作为加强家校联系、了解学生家庭状况、提高家长素质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根据学校实际、班级实际与家庭实际,以实地走访为主,灵活采用信件、电话、短信、电子邮件、qq等多种辅助形式。家访要覆盖每个学生家庭,对贫困生、学困生、单亲生、行为偏常生、家中发生重大变故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学生等“重点学生”家庭要重点家访;教师对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应家访1次,对“重点学生”要做好跟进工作;学校应把家访作为教师基本工作内容,每学年进行工作考评,建立家访长效机制。所有家访教师均要填写家访手记,报所在学校汇总。

11.大班融合主题活动:走进四川 篇十一

嘉兴市长水中心幼儿园是一所大规模的新居民幼儿集居园,来自四川、河南、云南、安徽等地的幼儿占生源比重的81%。历经两轮市级课题的实践,我们发现携带多元背景文化的幼儿真正融入,是文化上的共通,即经历一个不同文化的碰撞、接纳进而互赏的融合过程,而各地丰富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就像一张张彰显平等的身份证,让新居民幼儿能较为自由地出入同伴群体。对于弱势群体来说,这是一条可调适“新鲜人”与本地幼儿群体文化冲突的一条新路径。因此,我们以生源背景文化差异为动因和资源,开发以乡土文化为载体的融合主题活动,并在主题建构中促进教师对生源背景文化的理解。

前期调查显示,幼儿对四川文化的了解是零星而模糊的,包括占比重42%的150名四川籍幼儿。《走进四川》乡土文化主题应融合需要而生,由家园共同采集乡土资源而来,划分为自然风光、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本土特产、饮食文化六大版块,通过整合环境创设、乡土活动、区域游戏,家园互动等形式,促使幼儿在环境和课程的互动中体验浓郁多彩的四川文化,我们和幼儿一起走近四川,探究美丽多彩的天府之国。

二、主题活动目标

1.丰富幼儿对四川的特色小吃、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地域文化的感知。

2.了解和表现青花瓷、剪纸、川剧、民居四个典型的民间艺术元素。

3.发挥得天独厚家长资源,玩一玩民间游戏,过一过特有的风俗节日。

4.以主人翁身份传递和展示家乡文化,借助川文化的探寻之旅进而自信融入。

三、主题网络

四、环境创设

(一)整体环境创设

1.四川地域文化溶入其中,师幼共同创设川艺吧、风俗节日、自然风光、特产小吃长廊、利用楼道环境布置青花瓷、脸谱墙等,使幼儿在浓郁地域环境中感受四川的美,感知四川文化的博大精深。

2.鼓励幼儿收集四川特产、名胜风光图片或照片、服饰、特产包装盒等物品,布置川剧小票友、民居剪纸墙等区域活动环境。

3.在活动室内挂一幅中国地图和四川地图,让幼儿了解四川在中国的地理位置、四川特产等情况,拓宽幼儿的视野。

(二)心理环境创设

1.将一些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的“游四川”的照片张贴在主题墙,使幼儿能在看照片的同时,对同伴讲述家乡巴山蜀水的美丽风情。

2.营造“我们是一家”的温馨和睦的班级氛围。

3.帮助四川籍幼儿在主题活动中建立自信,体验身为小主人的自豪感。

五、家园互动

按参与活动的内容细分为亲子制作、环境共设、亲子民戏、方言汇粹、家长助教五个版块。

1.请家长配合帮助幼儿共同收集四川的各种图片、照片、特产、工艺品等,为主题开展提供物质支持。

2.通过带幼儿返乡、看电视、上网等形式,让孩子欣赏四川服饰特征、习俗、文化,向孩子介绍四川的节日与风俗。

3.带领孩子共同品尝或制作1—2种四川特有的菜肴(麻婆豆腐、泡椒鸡爪等)或小吃(如酸辣粉、担担面等),体验四川饮食文化。

4.邀请四川籍家长助教童谣、民间艺术等活动,让幼儿亲身感受民俗文化。

5.和幼儿一起玩一玩四川民间游戏,做一做、尝一尝四川小吃。

六、班级区域活动

七、供选择的主题教育活动

八、主要活动教案、实录和活动照片

活动一:社会《走进四川》

设计思路:

带领幼儿走进主题的起始课程,取材于风土人情板块,是主题的铺垫和引领,促使其关注四川同伴,了解同伴的家乡,进而产生爱四川、爱祖国的情感体验。

活动目标:

1.认识中国地图,能从地图上指认出四川省及省会的位置。

2.初步学习四川省的风土人情和民俗节日等典型的乡土知识。

3.关注同伴,激发对四川的欣赏和进一步的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已经要求四川籍幼儿向家长问清楚自己是四川哪个县的人。

2.布置四川的自然风光、特产和民俗图片长廊。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开飞机

四川籍幼儿走上讲台,面对小朋友一一介绍自己的详细地址。

(二)认识四川省及省会在地图上的位置

(三)“快速找图片”游戏,教师描述内容,幼儿找到长廊中相应图片

(四)师幼回顾总结

四川是中国的一个省份,省会是成都。四川还有很多美丽的风光特产和有趣的风俗,等着我们去发现,在这个有趣的主题里,我们还将邀请四川小朋友的家长给我们上课,和爸爸妈妈一起品尝四川小吃。

(五)活动延伸

1.在科学区放置木质中国拼图,供幼儿拼搭。

2.向四川小朋友请教一句四川话,在晨间谈话时交流。

活动二:科学《国宝大熊猫》

设计思路:

“国宝熊猫”是隶属于“走进四川”大主题中的特色物产版块,通过对国宝熊猫的探究,激发其对家乡的自豪感。

活动目标:

1.知道四川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是中国的国宝。

2.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熟悉熊猫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大熊猫的喜爱。

活动准备:

1.在中国地图上用红色线圈标注四川卧龙保护区。

2.熊猫瓷砖画廊(滚球、吃竹笋、吹泡泡)、熊猫标志、生活习性课件。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题,引发幼儿对熊猫的兴趣

谜语:像熊比熊小,像猫比猫大,竹笋当粮食,竹林里安家。

nlc202309041344

(二)观赏走廊熊猫瓷砖画,讲讲自己的发现

(三)大熊猫的故乡在哪里,将熊猫图像贴在相应区域“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

(四)观看课件,讲述熊猫的生活习性

(五)讨论大熊猫为什么被称为“国宝”

(六)成立大熊猫保护队,用绘画、宣传、自制图书等方式向大家宣传保护国宝大熊猫的知识

活动三:健康《花轿抬幺妹》

设计思路:

本节课取自四川民俗板块,以四川婚俗为导线,设计用花轿抬幺妹的方式,帮助幼儿感受四川婚俗的特点,强调同伴间的分组合作,设定角色进行游戏。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了解我国四川民间婚礼习俗。

2.能随音乐尝试合作抬花轿,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3.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对四川风俗的理解和感受。

活动准备:

《金蛇狂舞》乐曲,纸箱轿子2架,绣花红盖头、两把小椅子。

活动过程:

(一)在《金蛇狂舞》的音乐声中幼儿进入场地

(二)了解四川婚俗特点,借助儿歌游戏

新娘语句:盖上红盖头,身穿大红袄,今天我要做新娘。轿夫语句:新娘新娘快快来,坐上我的小花轿。

(三)学习游戏《抬花轿》

1.播放音乐,幼儿尝试四人一组练习抬轿子的步伐。

2.选用两种抬轿方式进行游戏,如用手扶着花轿竿走,用肩膀抬花轿竿。

(四)合作竞赛抬幺妹

(五)结束活动

全班幼儿分成有抬轿的,有新娘新郎,有吹唢呐的,有撒花的,共同组成一个送亲队伍,鼓励幼儿大胆表演。

活动四:语言《赞四川》

设计思路:

《赞四川》改编自民间童谣,课件设计形象地揭示四川的地名和特产的对应关系,通过导游角色扮演感受四川的地大物博,在班际角色游戏中交流和品尝独特的四川饮食文化。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熟悉四川地名及相应特产,萌发幼儿对家乡的自豪感。

2.感受四川民谣对仗工整,朗朗上口的特色,对四川产生热爱和向往之情。

3.以多种形式感受四川独特的饮食文化,体验四川的地大物博。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反映四川的图片、故事等,向家长了解四川的名胜和特产。

2.围绕儿歌制作的课件(地名和特产)、四川风情图片展、民俗节日和家乡的味道饮食长廊。

活动过程:

(一)播放课件结合视听解说,理解童谣内容

教师以导游身份逐句解说相应的地名和特色,帮助幼儿建立特色与地名的对应。

(二)熟悉四川童谣,教师描述某一景点和特产,请幼儿猜,并利用课件印证

(三)我是小导游,以自己的经验介绍四川各地的特产

(四)尝尝四川特产

1.引导幼儿观察四川特产的包装,了解特产的名称、商标、产地。

2.在长廊中开展混班角色游戏《家乡的味道》交流、品尝家乡特产。

附改编童谣:《赞四川》

绵竹年画酒中画,广元刺绣似山花,青神竹编誉神州,成都蜀锦甲天下;豪放火热巴渝舞,四川民歌太阳出,茶道道出川茶味,酒令品出川酒醇,火龙狮舞自贡灯,变脸绝技美名传。

活动五:美术《辣椒真辣》

设计思路:

红红的辣椒,辣辣的川妹子,辣椒是四川特产也是饮食文化的标志,活动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听觉、味觉、视觉的亲身感受,尝试用色彩来表现对辣的感受。

活动目标:

1.表现小朋友吃辣椒时的情景,学会用色彩来表现对辣的感受。

2.知道红辣椒是四川特产和饮食特色,探究四川人爱辣椒的缘由。

活动准备:

1.辣妹子歌曲视频。

2.红辣椒每组一个,四川辣椒酱一瓶。

3.记号笔、纸、油画棒等作画工具,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辣妹子歌曲视频

(二)观察辣椒,尝尝辣酱

引导大家谈谈吃辣的感受,仔细观察同伴的表情。在畅谈的同时,模仿同伴吃辣酱后的表情,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创作欲望。

(三)发挥想象,创作作品

(四)欣赏交流,感受成功

1.展示幼儿作品,交流作画感受,如自己画的是什么,用何色彩来表现对辣的感受,师生共同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表情奖、最佳色彩奖。

2.谈话延伸:为什么四川人爱吃辣?

四川大部分地方是盆地,很潮湿,吃辣椒可以把身体里的湿热排出,有益身心。四川人性格也像红辣椒一样热情。

活动六:剪纸《手拉手》

设计意图:

剪纸,是四川民间艺术的一种载体,它有着小巧精致的形式,淳厚朴实的民族风格和寓意深厚的内涵,深受小朋友的喜爱。这次剪纸活动是《剪窗花》活动后的一次提升,幼儿在观察、探索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连续对折、绘画、剪纸以及装饰等,表现和四川小朋友“手拉手 心连心”的感情。

活动目标:

1.在观察、探索的基础上,学习用连续对称剪纸等方法表现手拉手的人物。

2.体验剪纸成功的喜悦,巩固幼儿对四川民间艺术活动的兴趣。

3.表达和四川小朋友“手拉手心连心”的深厚感情。

活动准备:

1.剪刀人手一把、铅笔人手一支、白色以及彩色长方形纸若干、水彩笔每组一盒,篮子每组一只。

2.“手拉手”剪纸作品和半成品各两幅,KT板草地背景图一幅。

nlc202309041344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音乐游戏《找个朋友》

1.师幼一起手拉手,围内外圆圈,随乐跳舞。

2.出示剪纸。

(二)引导幼儿自己观察、探索剪纸“手拉手”的小朋友

(三)介绍剪纸“手拉手”的操作方法及注意点

(四)引导幼儿用彩色长方形纸再次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提醒

(五)作品展示与交流,在KT板上布置“和四川小朋友手拉手心连心”作品集

九、主题活动反思

在主题活动中,我们注重营造整合互动的氛围。首先是整合的环境,力求每个角落都渗透着浓郁的四川风情,使墙面、楼道、室内空间、区域空间等形成一个整体,注重观赏和操作性的结合,比如我们提取青花瓷、剪纸、民居、川剧为四川艺术四元素,开设供幼儿操作体验的“川艺吧”,并在其下设八个角色游戏活动区作为支撑,如“川味小吃加工坊”、“川剧大舞台”、“青花瓷坊”、“剪纸吧”等。活动室墙面和走廊壁画内容反映四川人民劳动、生活、节俗场景以及服饰和建筑特色,在廊道陈列四川民间玩具鸡公车、铁环等,摄取典型的四川民间游戏布置成跳房子、抬花轿、翻花绳等游戏区,过道上悬挂幼儿制作的“剪纸”、“花灯”、“川剧脸谱”等民俗工艺,使幼儿对四川乡土文化有直观、整体的感知。

其次是生生互动与主题课程的整合,强调和同伴一起亲历亲为地探究并在游戏中体现。主题活动的深入应以相应的角色游戏和区域游戏为支撑,比如,饮食文化的渗透先缘于集体活动的统领,逐步发展为班级里的《川菜馆》、《小吃加工坊》等游戏,进而扩展为全园性的游戏《家乡的味道》,始终贯穿在幼儿的生活之中,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

最后是家园互动的整合,乡土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应在真实、自然的生活情境中提升和重组已有的经验,持续地唤起幼儿参与四川乡土文化的热情。途径一:深入社区,参观体验,如欣赏蜀绣、品尝川菜小吃、学习四川方言、参与社区的四川民俗文化节等。途径二:引入园所,分享文化,挖掘家长的特长、职业、人际关系等资源,向幼儿介绍四川民俗文化,服饰、语言、建筑文化,和幼儿一起制作四川的特色菜肴和小吃,助教民间游戏等。途径三:走进家庭,品位文化,利用节假日去四川籍家庭做客,开展“快乐家庭日”等活动,体验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通过一家家的走访,我们品尝到了四川酸辣粉、探究了腊肠和熏肉的制作,学会了常用的四川方言,在四川乡土文化主题活动中拉近彼此距离。

主题活动的意义在于使幼儿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浸润和塑造,逐渐产生文化认同感,进而能真正成为这个民族和地域的一员,这种情感和影响是深入骨髓的,获得了对某一民族和地域的文化认同感,也就获得了健康成长的文化根基,使其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能保持自身特色,使以成人文化为基调的乡土文化也会自然地转化为幼儿视角的乡土文化,并获得传承、创新与发展。

上一篇:情人节祝福问候语短信摘录下一篇:案例弃婴安全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