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2024-08-14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共11篇)

1.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篇一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我听了沈老师的课之后又重新备的课。沈老师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她一些丰富的提问方式能极大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课堂的一开始我出示了一些常见的绳子。接着让孩子们拿出他们自己准备的绳子。通过和他们的操作互动,慢慢揭示线段的三个特征“线段是直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其中第三个特点我是通过孩子们准备的绳子让他们感受到线段的第三个特点。三个特点板书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假设你是线段,你会如何介绍自己?”这个问题提完之后,孩子们都非常兴奋,积极性很高。在想想做做中,四点画线段这题中,有一大半的孩子们漏画了。这与我在教授过程中没有详细地教导有关。整节课需要孩子们动手操作的.部分很多。我发现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当然这样的方式也能很好的让孩子们感受到。线段的三个特点就是通过孩子们动手操作自己感受出来的。通过这节课,我也明白了设计提问的重要性。一个问题如何表达很有学问。问题既要精炼又要能提起孩子们的兴趣,这需要在备课的时候反复琢磨。这点我需要多向老教师们模仿和学习。动手操作机会多了并不意味着课堂就能杂乱无章。学生的听课习惯需要反复提醒和教导才行。

2.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篇二

1.“线”与“光线”

老师通过课件呈现教材中的主题图(城市夜间的射灯景象),说“射出了一道道直直的线,这些灯光射出的线都可以看作射线”。“灯光射出来的线”应该说成“灯射出来的光线”,说得更妥帖一些应该是“这些射灯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看成射线”。在这里,教材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光线”来引出数学概念中的“线”与“射线”,是对生活概念数学化提升的过程。“灯光射出来的线”是讲不通的,灯可以发光、可以射出光线。

2. 射线、直线的视图选择

一些老师在教学“射线与直线”时,都注重强调“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至于怎样去展示“无限延长”的过程与结果,大多是在黑板上或是在PPT上象征性地“延长”一些,很少有将其延长到黑板边缘或是超出PPT的显示范围。在只用射线、直线的一部分来代替射线、直线时,也没有跟学生做任何交待:“由于射线、直线是无限长的,我们只能用它的一部分作代替画在黑板上。”

3.“一端”与“一个端点”

有老师在揭示射线和直线概念时,不慎说成“把线段的一个端点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的两个端点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一端”不是“一个端点”,“两端”也不是“两个端点”,在这里是“线段的一头或是线段的两头”,还可以理解为一个方向或两个方向。端点只是一个点,在数学上“点”是没有大小之分的,更是无法将“点”延长的。

4.“有长度”与“有限长”

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的异同点”时,一位老师说“线段是有长度的、可以量”。难不成射线就没有长度、直线也没有长度?无独有偶,老师在引导学生观察“角”的两边时,学生说:“角的两条边是一样长的。”(因为老师黑板上画出来的角的两条边看上去确实一样长)老师随即反问学生:“射线有没有长度?”在数学上,“线”是不分粗细的,但线一定是有长度的。只不过射线、直线的长度是无限的,我们说它是“无限长”,而线段的长度是确定的、是可以度量的,它是有限长。“有限长”不是“有长度”,“无限长”更不是“没有长度”。也有老师将线段的特点板书成“有长短”,而射线、直线却板书成“无限长”,“无限长”不是“没长短”。

5.“可以看作射线”但“它不是射线”

在如何处理“认识射线”一课的主题图时,确有一些老师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在光源处标注上一个圆圆的“点”,为了突出还把这个“点”做得比较大,还分不同颜色,还将夜空中的光线覆盖上一条符合数学意义的射线,因为主题图中的光线是“由细变粗”的,这是生活中的真实现象,并且由于制作等原因,那些光线看上去好像还有“波折”。面对这样的囧境,很多老师都照本宣科地说:“这些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作是射线。”没有老师作这样的补充:“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还不是数学上的‘射线’,那数学上的射线是什么样子的呢?”这就是生活概念与数学概念的区别。

6.“线段是不可以延长的”

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比较线段、射线、直线的异同点时,居然说出:“线段是不可以延长的,射线可以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直线可以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还引导学生得出射线、直线都比线段长,射线无限长,直线更是无限长,言下之意是“直线比射线更长”等结论。射线、直线本身就是“无限长”,根本就不能无限延长……相反,线段本身是有限长的,倒是可以将线段适当延长或无限延长,不是说“把线段向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吗?怎么又说“线段是不可以延长”的呢?

7.“这是老师在上海拍的一张照片”

一位老师通过课件将教材中的主题图出示给学生,并说:“这是老师在上海拍的一张照片,请各位同学说说感受。”这样的情境引入也太假了,老师为了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或者是情感距离,居然把“地球人都知道的”教材上的例题图说成是“老师在上海拍的”。我们可以设想,学生们会对老师的行为作何评价?

8.“从一点出发,无限延长”

有位老师在揭示“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之后,向学生解释道:其实射线还可以理解为从一点出发无限延长得到的。生活中经常会有“从(某)一点出发”的事实,数学中也有“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可以组成角”。但是,作为对射线概念的理解,“从一点出发”是如何出发的?向什么方向沿着什么路径出发?是沿着直直的线出发?还是“波浪式”出发?再者,又怎么能将一个点无限延长呢?在数学上,“点”是没有大小的。

9. 直线、直的线、直直的线

有些老师在比较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时总是找不准恰当的词来表达,有的甚至说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是它们都是直线。“直的”“笔直的”“直的线”“直直的线”都是能把这三种线之间的相同点表达清楚并且准确的。

1 0.“射线的不同点是一个端点、无限长”

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比较线段、射线与直线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时,得出了如下结论:“线段的不同点是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射线的不同点是一个端点、无限长,直线的不同点是没有端点、无限长。”如果是通过列表的方式比较线段、射线、直线的异同,也许表格中填写的确实是上面的内容,但是转换成口头表达就不能这样说了。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相比较得出的结果,不能单独说谁的不同点是什么,而就说成谁和谁相比不同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应该表述为:线段、射线、直线的不同点是:“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线段是有限长的,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

11.生活中的线与数学中的线是不等值的

一位老师在复习线段时,打开激光笔照射在教室的墙上,引导:从激光笔出发到墙上的一个光点之间的线叫什么名字?学生居然异口同声地喊出“线段”。在这里,准确地说学生只能看到一个光点,其余的激光笔射出光的光源点及两个点之间的所谓线段根本就不可视,也许当空气中的灰尘浓度足够大时,中间的“线段”会有点“形”,而激光笔的光源点和墙上的点由于视角的原因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个。倒不如就用教材中的内容:用两手将一根毛线或细绳拉直,两手之间的部分可以看作是线段。

3.《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篇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48—4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用具

直尺,毛线,课件, 每个学生一张白纸、一张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位特殊的客人(蓝猫)。这位蓝猫十分好客,她还还给小朋友带来一份礼物,想看看蓝猫带给我们的是什么礼物吗?

老师拿出一根毛线,放在实物投影上,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根毛线,发现了什么?(生:弯的)

教师拿起毛线,两手把它拉紧,提问,现在怎么样了?(生:变直了)老师把毛线贴在黑板上。

师:现在,老师告诉大家,这时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叫线段。(揭示课题:线段。)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蓝猫给小朋友带来礼物的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始学习。)

二、观察探究,学习新知

1.认一认

人有高有矮,线段也有长有短,这条线段从这儿(一个端点)开始,到这里(另一个端点)结束,这两点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端点。(板书:端点)那么,线段有几个端点?(生:两个。)

学生指一指。

那你能说出线段有哪些特点吗?(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那么,线段在图上怎么表示呢?

现在黑板上这条线段躺累了,它想下来走走了(取下线段),现在它站了起来,它是线段吗?这样是线段吗(分别呈I、/、\、U型)?为什么?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位置可以不同,可以横着可以竖着,可长可短,但是弯弯曲曲的都不能说成是线段。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线段的图形,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直观形象的帮助学生形成线段的表象。)

2.找一找

小朋友们真聪明,蓝猫还带来了一群小朋友,想让大家从这些小朋友中找一找线段。(课件出示“想想做做1”。)

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

其实,在我们身边到处都可以看到线段。看看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它们都可以看成线段。

请小朋友们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并不局限于课堂,它应由书本走向生活。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数一数

小朋友们真厉害,找到这么多线段。其实,我们前面学的一些图形里也有线段,你能找出来吗?(课件出示“想想做做2”)

指名找一找,并到课件前指指线段,然后说说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强调有顺序的数,并与四边形、五边形等知识联系起来。)

其余小朋友把数得的线段条数填在书上,指名反馈。

4.画一画

线段我们会也找了,也数了,但是蓝猫还有一个小小的请求。

你能画一条线段吗?

哪位小朋友愿意当一回勇敢的小画家? 用手边的工具画一条线段。

学生自己画。

画完后请小朋友说给你同组的同学听一听,你是用什么画的?怎样画的? (学生交流画线段的方法和步骤。)

(设计意图:学生积累了对线段的认识后,鼓励学生寻找、利用手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自己得出画线段的方法。再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折一折

小朋友们表现得非常出色,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其实,我们还可以折出线段来,让我们听听蓝猫是怎么说的。

(我们不仅可以画出线段,还可以折出线段来,不信的话你可以拿出一张纸来和老师一起折折看!)

拿出长方形纸片,教师示范折,要说明折痕才是线段(师:直吗?那么端点在哪?)。

(小组内折一折,说一说,比一比。)

(1)折一折,然后指给你的组长看一看你折的线段在哪里,指一指它的两端。

(2)折出的线段在小组里比一比,看谁的最长谁的最短。

(3)折出最长的线段。

怎么样,相信了吧,还可以折出线段来呢。那么我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用直尺把这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

(1)在黑板上任意点两点,指名板演。

其余同学在自己课本上完成。

(2)如果有三个点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4”。)

想像一下,连出来的会是什么形状?到底是不是呢?试试看。

独立完成第5题,课件演示。

表扬画得好的小朋友。

(3)那么,如果有四个点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5”。)

学生独立完成。

你画出了几条?还有不一样的吗?(课件演示)

三、课堂总结,知识拓展

今天,蓝猫和我们一起去线段王国游玩,结果我们发现线段王国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你觉得有趣吗?好玩吗?哪位小朋友愿意说一说,你在线段王国里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完善了知识结构,体验到探索成功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老师相信蓝猫听了大家的回答一定和老师一样为大家高兴,那么蓝猫想带大家去它家作客,想去吗?真的很想去?下面我们就和蓝猫一起出发吧!(课件演示)

(1)去蓝猫的家有两条路,一条直的,一条弯的。你想走哪条?为什么?

(2)其实蓝猫的家就是由很多线段组成的,小朋友们,你们能用线段帮蓝猫设计更美丽的家吗?

学生画,画得好的贴在黑板上。

4.认识线段的教学反思 篇四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知识产生的全过程,进而将这种知识掌握得最牢固。在认识线段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多次操作,深切体验。先让学生在“拉直曲线”的操作中,感受线段的特征,后又让学生“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生活中的线段,最后是让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着画线段,进一步形成对线段的表象。学生们也在这“再创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树立了自主学习的信心。

二、注重练习开放,拓展思维。

练习形式多样有趣,富于开放性,是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的有效途径。教师精心设计了“数线段──折线段──连线段”等练习来加深学生对线段特征的认识,拓展学生对线段的认识,使学生在练习中充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之所在,但在本节课的实际教学中,拓展的深度还不够。

三、注重知识学习,数学思想渗透不足。

5.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6、7题。【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验线段的特点。2.会量、画线段。【教学准备】 课件,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题目,学生完成习题。

2、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例6。

1、课件出示一条弯曲的线,请学生量量这条线段的长度。

2、这样弯曲的线段量长度的话方便吗?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3、课件出示一条拉直的线,告诉学生: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4、学生在教室里找你所看到的线段,并说一说。

5、学生总结线段的特点。

6、教师总结: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二)、学习例7。

1、课件出示例7,学生读题目要求。

2、学生说一说应该怎么画?

3、学生说,教师相机课件出示画线段的方法。A、左手握住尺子,右手握笔。

B、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刻度3的地方停止。C、再在线的两端各画上一个端点。

4、教师总结: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还有两个端点。

三、巩固提高。

1.你能看出下面哪条线长吗?在长的线段后打“√”。

2.下面哪些是线段,在()里画 “√”。

3.填一填。

(1)线段是()的,有()个端点。

(2)两点之间可以画()条线段。4.数一数,图中有()条线段。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线段和学习了量画线段。我们还知道了线段的特点: 1.线段是直的。2.有 2 个端点。3.线段是有长有短的。

6.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并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建构出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情景图:小明家和学校两点之间有3条路,只有中间一条路是直的,用红色的线段表示,其他线段都是曲线。(小明从学校回家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这种类似的事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线段。

二、互助探究

1、感受线段的“直”

(1)请同学拿出刚刚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一根线,观察一下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你能将这根线变直吗?(同桌合作完成)学生用手拉住线的两头,用力向两边一拉。师:这样拉出来的线跟原来的线有什么不同? 板书:直的。

师: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都是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现在请同学们把你手中的线段举起来,请同桌互相看一下你们的线段。

现在请看老师的线段,这样直是线段吗?这样还是线段吗?为什么?(将线的一段松开)

(2)指出: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3)请同桌小朋友互相指一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3、建立线段的表象:

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线段是什么样子的?现在请把你的想象的线段画出来。(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画)

这个同学画得很直,可是你能一眼看到端点了么?为了让大家看到端点,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实心的小圆点来表示端点,也可以用小短竖来表示端点。(示范)请同学在自己原来的本子上补充。

4、变一变(竖着的,斜着的)这些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5、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线段(渗透线段有粗细长短)

(1)实际生活中的线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的数学课本上就有线段,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请学生来指一指,为什么这条边会被看成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呢?还有那条边也可以被看成线段呢? 除了课本,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很多东西的边也是可以被看成线段的,你能找一找吗?

(2)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3)学生举例。明确:如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同时要求学生指一指或摸一摸它们的每条边。

(4)小结:是啊,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尽管它们粗细长短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两个端点,而且都是直直的。

三、量线段

(1)线段可以用尺子量出它的长度吗?

(2)用尺子量出课本第5页的三条线段,并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线段下方,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3)比一比(视觉误差)

四、画线段

(1)先用手势表示出3厘米大约有多长?(2)尝试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3)汇报画法。把笔尖从0刻度开始向右画,一直画到刻度3,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下面写上3厘米。(边解说,边画)

四、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1、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并且说明理由)

2、完成教材第5页 第2题。

3、完成教材第6页第1题。(说一说画线段的步骤)

五、课堂小结

7.“认识图形”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篇七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0~71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 学生已经学习了分类的知识, 而本课时安排的内容是学生在巩固已有分类思想的基础上, 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另外,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 所以教材呈现的内容主要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一些物品, 让学生通过说一说、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活动增加感性认识, 逐步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并会在实际情境中分辨这些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分类的思想, 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感性认识, 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 并能准确识别。

2.通过操作活动, 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3.经历物体的分类、观察、触摸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等过程, 发展学生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充分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的特征, 知道这四种图形的名称并能准确识别出来。

【教学难点】

1.描述几何物体的外形特点。

2.准确说出4种图形的名称。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立体模型、几何图形卡片。

学生准备:每小组准备形状各异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师:你们认识它吗? (出示机灵狗的图片) 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机灵狗带来了一些物体, 我们来看看都有什么呢? (出示主题图, 学生汇报)

师:机灵狗知道大家刚学习了分类的知识, 想请同学们帮忙把这些物体分类。 (学生汇报)

二、物体分类, 体验形体

1.同学们分得真好!今天大家带来了许多生活中的物体, 接下来老师请你把你和你同桌带来的物体放在一起, 对这些物体按照形状分类。看看哪组合作得最有效, 最迅速。

2.下面老师请表现得好的小组来汇报, 说说你们组把物体分成了几类, 每一类都有什么?

三、观察操作, 交流新知

(一) 认识四种几何形体, 准确说出其名称

1.认识球。

师:刚才我们把同一类物体放在一起, 你能选择一种描述一下它们长什么样子吗?

生:这个是球, 球是圆圆的。 (举起球)

师:请其他同学找出你桌子上面的球, 仔细观察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举起球体模型)

生:它是圆滑滑的, 能滚动。

师:你总结得很好, 球是圆圆的, 可以随意滚动。 (将球的实物贴在黑板上, 板书:球)

2.认识圆柱体, 区分圆柱和球的不同。

师:下面老师再请同学说一下, 你还把什么物体放在了一起?

生:把圆柱体放在了一起。

师:为什么把它们俩放在了一块?

生:因为它们都是只能横着滚的, 形状一样。

师:老师要求每位同学将这类物体找出来, 变换方向摸一摸, 看一看, 一会儿老师找同学说说它长什么样子。

生:它能滚动, 球也能滚动, 但是它只能横着滚动, 长得很长。

师: (举起圆柱模型) 谁再来说一下它长什么样?

生:长长的, 两面是平的, 中间是鼓鼓的, 可以滚动。

师:那大家知道它的名字是什么吗?

生:圆柱。

(老师拿出圆柱的实物, 将实物贴在黑板上, 板书:圆柱体)

3.认识正方体。

师:下面老师再请同学说一下, 你还把什么物体放在了一起?

生:把正方体和正方体放在了一起。

师:那正方体长什么样?

生:它有8个角, 不能滚动, 每个边都是一样长的。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这个物体叫正方体。 (将正方体实物贴到黑板上, 板书:正方体)

4.认识长方体, 发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不同。

师:下面老师再请同学说一下, 你还把什么物体放在了一块?

生:把长方体纸盒放在了一起。

师:请大家找出长方体仔细观察, 再变换方向摸一摸, 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师: (手中拿长方体) 你能说说长方体长什么样吗?

生:有6个面, 和正方体不一样的是它的边有的长有的短。

(老师拿出长方体的实物, 将实物贴在黑板上, 板书:长方体)

(二) 从实物抽象出模型, 建立空间观念

师:大家看这是什么物体? (课件出示茶叶桶, 展示圆柱体从茶叶桶中逐渐脱离的过程, 如图1)

师:让学生举例在生活中见到过的四种形状的物体。 (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体的实物, 再分别出示其对应的数学模型)

(三) 课堂小结, 认识4种几何图形的平面图

小结:这节课我们借助生活中的物体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板书“认识图形”) 老师把它们画在了纸上, 你还能认识吗? (分别展示4种几何图形的平面图, 让学生说出每一个图形的名字, 贴在相应的几何名称上面)

四、联系生活, 玩中求学

1. 师:

同学们今天表现得特别棒, 为了奖励大家咱们一起玩个“摸一摸”的游戏, 请一位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玩一玩。老师这里有一个不透明的袋子, 袋子里有我们今天认识的4种物体, 我提要求你来摸, 同学们当裁判, 看看他摸得对不对, 摸对了表扬他。 (请两位同学, 分别摸出一个圆柱, 一个正方体)

2. 师:

现在老师改一下游戏规则, 你们提要求, 老师来摸, 好不好? (故意摸错, 把长方体摸成正方体, 把圆柱体摸成球, 学生发现错误, 并且纠正)

五、适时练习, 巩固新知

展示机器人, 数数有 () 个长方体, () 个正方体, () 个圆柱, () 个球。 (出示图2)

六、畅谈收获,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七、课后实践, 发展兴趣

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今天学习的4种几何图形, 拼出一个自己喜欢的作品, 下节课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如图3所示。

【教学反思】

1. 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次教学有的放矢, 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优势, 让学生能够准确认识4种图形, 充分体现“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另外, 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能够以学生为核心,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研讨交流的机会,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信息, 逐步发现和探索4种图形的特征。

2. 提供丰富的操作活动, 促使学生形成多种体验。

本节课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教师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等数学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视觉、听觉、触觉) , 充分感知4种几何图形的特点, 保证了学生进行数学合作学习与探讨的实效性。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活动经验, 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教师给学生制造了充满探索精神、自由表现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亲近数学, 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促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 注重实物与数学模型的转化过程,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8.“认识图形”教学纪实与反思 篇八

教学目标:

1.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经历对物体的分类、观察、触摸和比较的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初步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3.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能够正确识别这几种图形。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模型、图片,以及各种实物。

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实物。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我们每个小组的桌面上有个盒子,是老师给你的礼物,你们想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生:想。

师:你猜猜里面是什么?

生:我猜是糖果。

生:我猜是玩具。

…………

师:到底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看一看。(学生打开盒子观察。)

师:能不能把这些物体分分类呢?(学生分小组讨论进行分类。)

二、动手操作,感知图形

(一)分一分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

生:球分一类,长方形、正方形分一类,圆柱分一类。

生:方的和方的分一类,圆的和圆的分一类。

生:圆的分一类、方的分一类、圆柱一类。

生:我们把长方的放在一起,把正正方方的放在一起,把球放在一起,把圆的放在一起。(图略。)

师:你们同意他们的分法吗?有什么不同想法吗?

生:我同意第四组的汇报,他们分得很细致。

生:我也同意第四组的分法,他把形状一样的放在一起。

师:这组同学把这些图形分得很清楚,他们把形状相同的分在了一起,分成了4堆,你们也会和这组同学一样,按形状来分吗?

师:请你们组的同学把每一种物体举起一个让大家看一看。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分一次,分完的小组可邀请别组小朋友参观,介绍一下你们怎么分的。

师:按照形状的不同,我们把这些物体分成4类。(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各类实物。)

(二)摸一摸

1.认识长方形。

师:请大家拿起一个你最喜欢的物体,然后把它举起来,看谁举的高。

师: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其实这些物体在数学王国里也有好听的名字。

师:(拿出一个长方体贴到黑板上。)你喜欢的物体是这样的,谁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生:长方形。

生:长方体。

师:它不叫长方形叫长方体。同学们说一遍。

生齐:长方体。(教师板书:长方体。)

师:你能在桌上找到长方体。(学生举起一个长方体。)

师:请你像老师一样仔细看一看,再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学生观察。)

师:谁能说一说感觉怎么样?

生:看起来长长的。

生:有一面是长方形。

生: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2.认识正方体。

师:再看一个,这是什么?(出示正方体贴在黑板上。)

生:正方体。(教师板书:正方体。)

师:跟老师说一遍——正方体。

生齐:正方体。

师:像刚才摸长方体一样仔细看一看是什么样?再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硬。

生:方方的。

生: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师:(手拿一个长方体。)摸一摸是不是平平的。

(再拿起正方体。)正方体正正方方的,摸起来平平的。

师:老师觉得长方体和正方体长得差不多。你们能区分开它们吗?

师:请你举起一个长方体。(学生操作。)

师:再请你举起一个长方体。(学生操作。)

师:请你举起一个正方体。(学生操作。)

3.认识圆柱和球。

师:看看桌上,我们还有哪几个物体不认识?拿起一样你最喜欢的物体,像刚才一样认真看一看长的什么样,再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然后和同座的小朋友说一说。

(学生活动。)

师:谁愿意把你喜欢的物体介绍给同学听?

生:我喜欢圆柱体。

师:老师把你喜欢的圆柱体贴在黑板上。(教师出示圆柱体贴在黑板上。) 有什么感觉?

生:圆柱体摸起来滑滑的,上下摸起来平平的。

师:谁来介绍你喜欢的物体?

生:我喜欢球。

师:它是什么样的?(教师拿球贴在黑板上。)它和我们玩的小球长得一样,所以就把它叫做球(板书课题:球。)(图略。)

师:刚才这个叫圆柱,把“体”去掉,读一遍“圆柱”。

生齐:圆柱。

师:还有一个没发现,老师把圆柱和球放在桌子上,轻轻一推,发现什么?

生:它们可以滚动。

师:球可以这样滚。(教师演示前后左右滚。)圆柱可以这样滚。(前后滚。)endprint

生:圆柱倒下才能滚,球怎么都能滚。

师:对了, 圆柱倒下才能滚,球怎么都能滚。

三、生活中的图形

师:看黑板,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些生活中的物体,如果他们跑到书上、纸上、报刊上,你们还认识它们吗?我们试试看。

师:(教师依次出示各种物体的图片)这是——

生:球。

生:长方体。

生:正方体。

生:圆柱。

…………

师:大家都是火眼金睛。

师:生活中认识了新朋友,可别忘了我们身边的老朋友。

(《找朋友》的音乐响起,老师和学生一起做游戏。)

四、巩固练习

师:找到你们的朋友了吗?生活中的老朋友和认识的新朋友都能给我们带来快乐。那让我们再跟新朋友聊一聊。

师:你们还记得这些新朋友的样子吗?

生:记得。

1.猜谜游戏。

师:那么, 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找一找。老师来说儿歌,小朋友轻轻找这些物体把它举起来。

师:圆圆鼓鼓小淘气,滚动起来不费力。是哪一个?

生:球。(学生举起球。)

师:正正方方6张脸,平平滑滑都一样。它是谁?

生:(学生举起正方体。)正方体。

师:上下平平一样粗,放倒一推就滚动。

生:(学生举起圆柱。)圆柱。

师:长长方方一物体,平平常常随处见。

生:(学生举起长方体。)长方体。

师:在生活中,像这4种形状的物体还有很多很多。看一看我们教室,想一想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和我们今天认识图形一样。

生:我们教室里的灯管是圆柱体的。

生:我们教室里的粉笔盒是正方体的。

…………

2.蒙眼猜物。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大家愿不愿意呀?

生:愿意。

师:游戏的名字叫“蒙眼猜物”。这个游戏要3个同学一起玩,第一个蒙住一个小朋友的眼睛,旁边的另一个同学递给他一件物品,让他摸一摸,猜猜手里是什么图形。你猜是什么?(教师指导一组学生做游戏,其他学生观察游戏的方法和步骤。)

生:球。

师:大家看懂了吗?3个人一小组,游戏开始。

(学生游戏,老师巡视。)

师:刚才老师看大家玩得这么高兴,老师也想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师:你猜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图形?

(露出长方体中有一个面是正方形的那部分,让学生猜猜。)

生:我认为是正方体。

生: 我认为是长方体。

师:这一面可是正方形。

生:我认为是正方体,因为露出的这个面是正方形。

师:到底是什么图形呢?大家看。

生齐:长方体。

师:为什么有一个面都是正方形了,它反而是长方体呢?说说你的发现。

生:这个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长方形,所以它还是长方体。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说得也有理有据。像这样,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他四个面是长方形的物体。它是长方体,不是正方体,在我们生活中有些牙膏盒和药盒,就是这样的物体。(屏幕出示。)

3.数一数。

师:大家看——(出示多媒体)看这是什么?

生:一只小狗。

师:你们喜欢它吗?看一看它是有哪些物体组成的。

生:长方体。

生:正方体。

生:圆柱。

生:球。

师:那你来数一数,球有几个?

生:2个球。

师:数数长方体有几个?

生:4个。

师:正方体有几个?

生:1个。

师:圆柱体有几个?

生:4个。

师:小狗陪我们玩了这么长时间,已经很累了,想回家。请大家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把它送回家。

生:用圆柱和长方体搭个车,就可以把它送回家了。(教师演示。)

师:用两个圆柱,上面摆一个长方体就成了一辆车,小狗坐在小车上回家可轻松多了。

五、总结拓展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认识了哪几种立体图形?

生: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师:其实,在数学王国里,还有许多其他形状的图形,大家看这是三菱柱,这是六棱柱,这是圆锥,这是三棱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这样的物体,只要同学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一颗探索数学奥秘的心灵,那么就一定能掌握更多的本领。老师给大家留一项作业,在生活中也找到这些物体画出来给老师,好吗?

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中的内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习有关几何的知识,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建立几何直观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除了着重体现“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这一课标的要求,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充满童趣的学习氛围。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走进学校的大门,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伊始,我通过“猜一猜”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对探索知识的好奇心,让孩子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在复习巩固部分,我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蒙眼猜物”游戏既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配合以及互相沟通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对新授知识的掌握情况。

2.把课堂变成学生交流的平台。

在这节课上,学生的参与面很广,通过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理由,使学生在不断观察、说理、思辨、修正自己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地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立体图形,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设计易混的图形,提高学生的辨认能力。

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尤其是当一个正方形的面朝向学生时,学生易认为这是正方体,虽然也会有学生会认为是长方体,但到底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这就须要引导学生依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去判断到底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在“蒙眼猜物”结束的时候,我把这个难题很自然地抛给了学生,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学生在不断思辨的过程中提高了观察能力及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能力,更加进一步地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不足:

9.《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篇九

实验小学 张露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9-60页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能用直尺画出不定长的线段。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教学难点:画线段、数线段。

教具准备:课件、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教学过程 :

一、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拉一拉,初步感知线段。

提问: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毛线,它的形状是怎样的?

老师捏住线的俩端,把它拉直。

提问:现在线是什么形状的?(板书:直直的)

说明: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认识线段)

师:两手捏住的地方,是线段的端点。(板书;端点)

提问:请小朋友找找看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板书:端点)

师:它的两个端点在什么地方?(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指的又快又好,还有人想上来试一试吗?)

师:请同桌合作,互相指一指毛线的哪一段是线段?两个端点在哪里?(指名同桌演示)

(2)教师演示变式。

(先弯)提问:为什么不可以看成线段?

(老师再向不同的方向、位置、长短展示)边展示边提问: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

师总结:我们把线拉直,不管他的方向、位置、长短怎样变化,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可以看成线段。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小组讨论一下: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指名汇报)

师:小朋友已经认识了线段,请你来当小判官。(做“想想做做”第1题)

2、找一找、折一折,了解线段的特征。

(1)折一折

师:在生活中,除了可以把一些物体的边看成线,我们还可以折出一条一条的线段。

(教师示范折)先把长方形的纸对折,打开,纸上有了一条折痕,这条折痕也可以看成线段。追问:为什么?

请学生照样子折一折。

师:请小朋友折一条和这条线段同样长的线段;折一条比这条线段短的线段;折一条比这条线段长的线段。

(指名让学生大胆的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比较。)

小结: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有长有短)(2)找一找

师:现在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拿起一本书,摸一摸书的一条边)我们可以把书的这条直边看成线段。你能找一找这条线段的2个端点吗?(请生指一指)

师:你还能把书的哪条边也看成线段?(请生指一指)它的2个端点在哪? 师:除了可以把书上的边看成线段,还可以把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边也看成线段?

3、数一数,体会线段的特征。

(出示图)师:其实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出示“想想做做2”)。

(指名操作:选择其中的一个图形指一指它每一条边的2个端点)

4、画一画,理解线段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折出了线段,小朋友还能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吗?

师: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生:直尺

师:除了尺,还能借助什么?为什么?

生:沿着书、文具盒、铅笔的边画或者是用尺子画

师:你们是怎么画的?(引导学生交流线段的画法与步骤)

师:请同学们动手画一条线段。(学生动手操作,展示)

师:老师把小朋友的画法编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儿歌)

5、连一连,强化线段的特征。

师:学了这么多,比比看谁是最心灵手巧的人。

(1)师:给你2点,你能连接这2点画出一条线段吗?请小朋友完成课本60页第3题。老师也来画一画(课件演示)

师:连接这2点还能画出另外的线段吗?

(2)(出示第4题)(再出示)师:“每两点”是什么意思?

师:说得真好,每两点就是指(电脑出示问题)画画看。生:能画3条,是三角形。

(3)师:(出示4个点)4个点你还能像这样连一连吗?连完之后数数一共能画几条。

引导:(出示学生画4条线段的图形)你画的和他一样吗?

(针对学生的画法)启发: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三、全课小结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连接5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特点:

1、线段是直的2、线段有俩个端点

3、线段有长有短

教学反思:

在《认识线段》这节课中,我很重视学生从操作中形成概念,巩固提高。新课开始,我让学生先想想然后动手把桌子上弯曲的毛线变成直的。教师动手把线拉直。然后从中抽象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用手拿着的两端就可以看成线段的两个端点。数与形的结合,学生容易记忆,容易理解。

再次,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在生活中找线段,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点。紧接着,通过动手折线,折出一条线段,再折一条比这条线段长的线和比这条线段短的一条线段来扩展学生的思维。整个活动过程中,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以及数学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表明,线段是有长有段的,可以比较,可以度量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最后,我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对线段的理解,尝试着动手去画线段,再次强调线段的特征:直直的且有两个端点 上完这节课的反思:

10.《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篇十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绳、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

(一)、感受线段的直

1、(课件出示鸟巢图)小朋友们,这是什么?

是啊,这是鸟巢,今年暑假,在这里隆重的举行了奥运会。看!100米的赛场上,运动员们争分夺秒、奋力拼搏。

2、(课件出示跑道图)这是100米跑道,这两条分道线有什么不一样呢?

是啊,这条是直的。(板书:直)

3、(课件出示毛线图)那你们看,这条毛线的形状是怎样的呢?你能想个办法让这条毛线变直吗?请小朋友们拿起桌上的毛线试一试。(指名前)你是怎样让它变直的呢?

4、(课件出示拉线图)是啊,我们捏住线的两段,把它拉紧了,线就直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读两遍。

(二)、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演示)我想请位小朋友来摸一摸这条线段是从哪儿到哪儿?(指名摸)老师两手捏的这个地方是线的哪儿?线的两头也叫两端,(出示端点)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板书:端点)读两遍。那线段有几个端点呢?(板书:2个)

(三)、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师画线段图)用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两个端点、直的。这两个端点有时侯也可以用两个小圆点表示。

(四)、小结线段的特征

1、(演示)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生指)(出示)那这样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说说你的理由,好吗?(演示:换根长)那这样呢?(演示:)那这样呢?为什么?

2、那线段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啊,线段必须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板书)小朋友们记住它的样子了吗?

(五)练习:

(出示想想做做1)那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生答)

师:为什么说这几个是线段呢?

(六)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线段

1、(出示尺)这是什么?你能在这上面找一找,找到我们刚学的线段吗?(指名)

是啊,尺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那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生说说)

2、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出示图片)如:门框的边、楼梯台阶的边、屋檐的边、护栏的栏杆、桥的牵拉绳等等,这些都可以看成线段。

(七)图形中的线段

师: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图形,它们的身上也藏着线段,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数一数。(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二、折线段,认识线段有长有短

1、(出示长方形纸)这是什么图形?它有几条线段?哪4条?(生指)除了这四条外,你能用它再创造出一条线段吗?(可以讨论讨论)

2、展示:(指名前)你能折出一条比它长的吗?比它短的呢?比竖折更长的呢?

指出: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有长有短)

三、画线段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会数线段,还能创造线段,说明线段已经成了大家的好朋友,你能把这位好朋友画下来?拿出本子试着画一画。边画边思考:

①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

②画线段时要注意些什么?

展示:他画的怎么样?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画的吗?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呢?

你们是用什么画的?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是啊,只要边是直的都可以画线段。

四、组织练习

1、出示想想做做3

师:给你两点,你能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3题。

师: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2、出示想想做做4

师:给你三点呢?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是这样吗?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下。(演示)

师:是什么图形?

3、出示想想做做5

师:给你四个点呢?先猜一猜?再画一画,看看能画出多少条线段?(展示)

师:我们在画的时侯,怎样画就能画全了、不遗漏?课件演示有顺序的画。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六、拼图形

师:小朋友们,你们可别小看这线段,它可以组成许多美丽的图案,请看:(课件出示)

11.《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与反思 篇十一

1.乐乐家来了2个客人,冰箱里有4个桔子,该怎样把这4个桔子分给2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个?生答。结合生答,提出:每份分的同样多,数学上叫“平均分”。

乐乐又拿出2个苹果,该怎样把这2个苹果分给2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个?请生答。结生答,再次强调:每份分的同样多,数学上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反思:这一环节在于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因为这是分数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2.乐乐在招待客人的时候遇到了难题,冰箱里只有一个蛋糕了。“该怎样把1个蛋糕分给2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呢?”乐乐不知道怎么分了,同学们愿意帮帮他吗?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不过,乐乐还是有疑问,请看大屏幕:同学们,一半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字来表示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一起来和分数交朋友。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反思:这个环节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引入,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一半,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无法用自己学过的数字来表示,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1.认识二分之一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结合前面引出的一半,学生仔细观察课件演示。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一半正好是其中的一份,这一份是圆的1/2,另一份也是圆的1/2。使学生明白只要是平均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每份都是原来的1/2,初步理解1/2的含义。

板书:1/2,读作:二分之一(多让学生读一读,知道分数的读法)。

再回到乐乐该怎样把一个蛋糕分给两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这个问题上,先让学生回答,再用课件演示。

反思:这个环节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知二分之一产生的过程。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让学生能对二分之一进行初步的理解。

(2)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小组活动,你能创造出二分之一吗?让学生动手折自己的长方形纸片,并用彩笔涂色表示出二分之一。

学生展示交流,教师巡视,并将不同折法的优秀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全班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反思:这个环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在操作過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加深对二分之一的理解。同时,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不管怎么分,只要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观察判断,巩固认识

课件出示巩固习题“下面哪个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

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判断理由。

反思:这个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比较判断,掌握平均分的思想,对二分之一形成正确的理解。使学生明白如果分成二份的大小不相等,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

2.认识四分之一

(1)动手操作。你能通过折正方形纸片创造出四分之一吗?让学生自主动手,并用彩笔涂色表示。

(2)展示交流。小组成员交流,教师巡视,挑选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在全班说一说四分之一的意义。

(3)教师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反思: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折出四分之一并交流展示,然后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3.自由操作,创造分数

(1)用你手中的正方形纸片,你还想折出几分之几?涂色表示,汇报交流。

(2)教师引导,一份表示几分之一,两份呢?三份呢?折出你喜欢的分数,涂色表示并能正确读出分数。

(3)课件演示几分之几。学习分数家族成员名称。

反思: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创造分数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学生通过涂色明白涂一份和涂几份创造出的分数是不同的,从而明确认识,形成分数的完整概念。

三、分层练习,拓展提高

1.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2.看分数涂颜色

3.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就连语文成语里里也有数学呢。不信你看,下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几个有关数字的成语,你能用分数表达吗?

反思:这三个练习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来理解分数的意义,既帮助学生深化了平均分的思想,又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延伸铺垫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你有什么收获吗?

总评: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小组合作,小组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2.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课件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几分之一,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分数。

3.我在设计练习时做到分层设计,形式多样,联系实际,注意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自主练习,达标练习和拓展练习,加深了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运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党务工作者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两学一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