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分析

2024-10-05

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分析(精选8篇)

1.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分析 篇一

农村合作银行三年经营发展规划

(一)业务发展目标

1、存款目标。存款总额每年增长11%以上,至2007年末存款余额达到15.6亿元。

2、贷款目标。贷款总额每年增长9%以上,至2007年末贷款余额达到13亿元。

3、压缩不良贷款目标。不良贷款占比逐年下降,至2007年末不良贷款占比控制在20%以下。

4、利润目标。盈利水平不断提高,基本解决历史包袱。

5、资本充足率。不断充实资本金,至2007年末资本充足率达到6%以上。

(二)管理目标

1、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文件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票据扶持政策,大力开展增资扩股和压降不良贷款工作,确保达到专项票据兑付条件,并保证2006年6月份专项票据兑付到位。

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组织管理制度,“三会”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形成稳健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经营机制。

3、继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增强内控制度的时效性、严密性和可操作性,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实现安全无事故,切实防止各类案件发生。

4、完善用人和工资分配机制,进一步推动劳动用工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优化员工队伍结构,逐步建立学习型企业、服务型机关,全面提高干部和员工队伍素质。

5、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以先进科技为依托,加快业务处理的网络化和电子化建设的步伐,畅通结算渠道,增强服务功能,努力适应支持“三农”和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6、以培育企业精神为重点,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逐步形成符合农村信用社特点的企业文化。不断提高创建文明单位的层次,以企业文化建设,推动各项工作业务快速发展,不断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社会形象和声誉,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全区农村信用社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稳步推进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营机制

1、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进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一是加强联社“三会”组织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全区信用社社员接待日制度、理事、监事重大事项提案等制度,充分发挥“三会”重要作用,不断提高法人治理结构的运作水平。二是逐步建立健全全区信用社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规范财务会计信息、审计信息和非财务会计信息,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三是加强与社员代表的联系和沟通,广泛征求社员代表的意见建议,不断培育和增强社员的参政、议政、知政的权责意识,提高社员代表、理事和监事的参政、议政能力。

2、切实落实好国家的扶持政策。按照人民银行关于“产权明晰,资本金到位,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专项票据兑付条件,认真落实增资扩股及压降不良贷款计划的具体措施,确保专项票据如期兑付。一是加大清非盘活力度,创新清收措施和手段,多措并举,切实有效地实现不良贷款的“双下降”。二是规范股金管理,保持股本金和资本充足率的稳定性。严格执行银监会规范股金管理的规定,加强股金的规范化管理,认真开展自查自纠,保证股本金的合规性和资本充足率的稳定性,确保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的如期兑付。

3、加强全区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全区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不断规范提高我区联社统一法人的运作水平,按照省联社的要求推进银行类机构的改制工作。鉴于我区农村信用社支农任务的长期性,组建模式以农村合作银行为主。要正确认识改制成银行机构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坚持对外学习,对内交流、稳步提高的实施原则,力求在经营理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争取2007年末达到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的条件。

4、进一步推进“双工”制度改革。按照省联社“双工”制度改革的工作要求,推动和促进全区农村信用社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以转换经营机制为核心,制订出激励有效、约束严格、权责明晰、奖惩分明的管理制度,建立薪酬与经营效益和个人业绩相联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全面推行绩效考核、竞争上岗、重要岗位轮换和末位淘汰等制度,逐步形成优胜劣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工机制,切实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进一步改进支农服务水平,不断扩大支农效果

1、增强为“三农”服务意识。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对于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改进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方式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区农村信用社要以深化改革试点为契机,深刻领会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重要性,长期性,牢固树立为农服务的基本宗旨。要正确处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与加快自身业务发展、防范经营风险的关系,保证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要。既要把支农服务放在首要地位,又要大力开展商业化经营,并以商业化经营的效益来改善支农服务。

2、牢固树立服务“三农”市场定位,培育和巩固农村市场。一是加大信贷支农力度,积极支持“三农”发展。全区信用社重点支持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每年新增贷款60%以上要用于支持“三农”发展,在投向上坚持以农户贷款为主,加大对绿色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及种粮大户的资金支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社农”双赢目标。二是积极支持个私企业发展,提高信贷投放的针对性,坚持以龙头企业为重点,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有规模、有效益、有市场的个私企业发展,为个私企业提供快速发展的平台。三是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积极创新品种,增强服务功能和支农水平。发挥贴近农村、农业、农民的独特优势,开拓适合服务“三农”和自身发展的业务品种,深入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等具有支农特色的业务品种,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城区市场占有率,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营效益。四是深入开展信用村(镇)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的诚信意识,大力培养农村信用观念,增强农民信用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支农外部环境。

(三)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1、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健全内控管理体系。按照“统一法人、授权经营、分级核算、单独考核”原则,合理设定各项管理和业务工作权责。查找各项工作风险隐患点和薄弱环节,建立健全覆盖全部业务、岗位和工作环节的内控机制,确保各项业务工作得到有效约束和控制,有效防范各类责任事故和经济案件的发生。

2、加强监督管理,防范和控制风险。一是加强内控规章制度贯彻落实的监督检查,坚持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纠,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突出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岗位的监督检查辅导,切实防范和消除风险隐患。二是建立业绩评价体系,严格责任追究。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的考核、评议、诫勉、问责等管理制度,健全任期目标考核、离任审计制度,对资产质量、盈利水平、经营成果、运行效率及管理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加强责任追究,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落实管理责任,对发生重大案件和责任事故的,对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和责任追究,以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和员工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3、积极参与开展“创建彭城好银行”活动,促进全区农村信用社稳步持续健康发展。为解决全区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理念、内控管理、资产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按照徐州监管分局创建“好银行”的五条标准,不断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资产质量,通过积极参与开展创建活动,不断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使全区农村信用社建设成为“资本充足,治理结构合理,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良好”金融企业。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

1、加强全区农村信用社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干部工作制度、程序和考察、考核操作规程,建立和完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制度和办法,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建立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库,配全、配优、配强基层社领导班子,全面提高领导班子整体素质。二是健全完善对高级管理人员的任用考核,强化激励约束,加快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高级管理人员市场化任用机制。三是加强员工管理,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素质。进一步完善员工管理制度,规范全区农村信用社员工管理工作,全面改善农村信用社员工队伍素质。通过三年的努力,使全区农村信用社员工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有较大的改善。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打造具有农村信用社特色的企业文化品牌。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力培育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和具有时代特征的企业理念、企业精神、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全面形成体现全区农村信用社个性化的企业文化。二是以培育企业精神为重点,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全区信用社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与改革、发展、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员工树立“诚信、审慎”的企业精神,增强员工的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档次,不断满足广大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全面提高全区农村信用社的市场竞争力。

3、加强电子化建设,不断提高服务功能。全区信用社要不断适应新形势及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和计算机设备,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不断畅通结算渠道,积极开办各种适应形势发展和客户需求的个性化中间业务,拓宽利润增长渠道,提高服务功能和盈利水平。

本发展规划是对我区农村信用社发展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工作的总体部署。规划所提出的目标和任务,需要通过相应的重点专项工作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各社要从实际出发,把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省联社和上级部门的领导下,紧紧抓住深化改革的历史机遇,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区上下切实形成发展共识,凝聚发展力量,为全面完成全区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2.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分析 篇二

1. 盈利能力方面。

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国外银行相比, 存在较大差距。首先, 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收益率普遍很低, 只有5%左右, 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而同期英国银行业的平均资本收益率高达2 6%。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强, 但2000年进入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收益率也只有1 1%, 与国外银行同样存在较大的差距。

2. 资产质量方面。

截至2004年6月,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2万亿元, 比年初减少4014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15.59%, 比年初下降4.82个百分点。截至2003年9月, 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689.4亿元, 比2002年底增加72.4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7.4%, 比2002年底下降2.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比率的下降, 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不断提高, 但也不能排除部分银行扩大贷款规模或增加长期贷款数额, 即以扩大分母的方式, 来降低不良贷款比率。

3. 资本金方面。

截至2003年底, 包括政策性银行在内, 我国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为6.3%左右, 四大国有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5%左右, 远低于巴塞尔资本协议规定的8%的警戒线。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 产权结构单一, 治理结构不完善。

国有商业银行属于国有企业, 国家单一享有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国有产权, 导致所有者虚置、产权主体不到位, 银行内部监督机制薄弱, 无法实现整体的有效运行, 从而对国有产权保护不力。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的非人格化和它与政府之间的密切关系, 导致社会资源利用率不高, 使银行的坏账率和银行的风险增高。

2. 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经营模式单一。

近年来, 我国银行业虽注重拓展银行中间业务, 如委托理财、基金托管、代收代付和客户理财等, 加快发展电子银行和网上银行业务, 但从总体上看, 大部分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仍处于以国内业务为主的传统存、贷、汇范畴, 金融创新的步伐远落后于西方银行业的发展进程。

3. 信贷期限结构错配。

无论是从存量指标来看还是从增量指标来看, 近年来商业银行资产长期化、负债短期化的趋势十分明显。今年在国家宏观调控、信贷紧缩、不断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的情况下, 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比例继续上升, 信贷期限结构错配问题尤为突出。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会加大流动性风险, 引发商业银行支付困难, 直至最终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 国家中长期建设资金高度依赖银行供应, 会使经济风险过分集中于银行体系, 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更大的风险。

4. 外资银行的进入加剧竞争程度。

根据我国与世贸组织的有关协议, 在2006年底我国全面开放了银行业, 外资金融机构享受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等的国民待遇, 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在公平、对等的基础上展开竞争。

三、相关对策建议

1. 实现产权多元化, 完善治理结构。

实现产权多元化、解决政企不分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重要目标之一。在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的深刻变化下, 要对商业银行进行制度创新, 真正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标准, 建立内控严密、运转规范高效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 全面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 使我国商业银行成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机制健全、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过几年来的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稳步发展, 工行、中行、建行、交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先后在境内外上市, 在公司治理和经营理念上发生了深刻变化, 银行综合实力、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2. 进行产品与经营模式创新。

在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 产品和经营模式的创新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银行的竞争能力。各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正确选择服务对象、服务区域、服务行业和业务品种。加大以消费信贷等为代表的新贷款业务的比重, 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加大以信用卡、衍生金融工具等为代表的中间业务的创新力度, 优化银行盈利结构;利用分业经营政策日益松动的形势, 进行经营模式创新, 加强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 为将来的混业经营做准备。

3.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 整合现有资源和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通过出售部分股权给境外投资者, 与境外战略投资者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使境外投资者投入相应的资本、技术、管理及产品, 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也是一种很有成效的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方式。

4. 建立高效的监管机制。

借鉴巴塞尔协议的有关规定, 不断改革和完善商业银行监管体制, 对商业银行进行全过程、多方位的监管。通过完善各种监管手段和方式, 实现对各商业银行从市场准入到市场推出的全面管理。监管重点在原有以合规性为主的基础上, 逐步过渡到合规性和风险性并重;抓紧制定已出台的商业银行法规的实施细则, 以增强法规的可操作性, 尽快制定网络银行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监管方式, 强化社会独立审计体系和其他社会监督的作用。

5. 建立一支适应现代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要求的员工队伍。

首先, 必须建立一支具有较强领导力、控制力和执行力的管理团队;其次, 要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和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研究符合市场规则的激励约束机制;最后, 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 可考虑从境外聘请高级管理人员。

四、小结

3.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分析 篇三

关键词:商业银行;范围经济;混业经营

2006年底,中国加入WTO银行业五年的过渡期结束,根据入世有关协议,中国已经逐步放开对外资金和金融机构的限制,国内银行业的种种市场壁垒被破除,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正与我国商业银行展开全方位的竞争。面对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为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应当逐步实现混业经营,以不断提高综合经营水平。本文将就我国商业银行基于范围经济下的混业经营的发展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内涵

范围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的经营范围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概念,指利用经营单一产品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效应。银行作为企业的一种形式,与一般工商企业的不同在于其经营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因此在讨论银行业范围经济时,除了要考虑范围经济的一般理论外,还得考虑银行业自身的特点。其范围经济可被界定为银行业务领域的扩张或经营品种的增加所引起的边际收益增加或边际费用下降的情况。如果银行业务范围扩大后,其交易费用下降引起边际收益增加或边际成本下降,就表明银行实现了范围经济。

二、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原因

如果银行业务的发展长期受到严格限制,从事业务范围窄,只能从事传统的银行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那么将导致银行金融创新能力差,金融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差等问题,使得银行之间的低层次同质化竞争更趋激烈,过度的价格竞争将使银行发展进入恶性循环的轨道,因此开展多样化的业务才是银行良性发展、增加平均收益或降低单位平均成本的有效途径。

为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混业经营,即银行业兼营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以不断提高综合经营水平是可行之策。事实上,实行混业经营确实更容易出现范围经济。

(一)混业经营能够拓展资金的运用渠道,提高银行盈利

在分业经营条件下,银行的业务活动受到严格的限制,其主要业务活集中在贷款上。如果经济不景气,则贷款减少,存贷差扩大。而多元化的经营可以使得控股公司持有较少的资本,通过提供更多的信贷,从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因此,实行混业经营能够极大地扩展银行的投资渠道,使得银行内部资金结构的匹配更加合理,银行的资金得到充分的运用,从而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改善资产质量。

(二)混业经营能够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

混业经营能够改善银行的资金结构,使银行具有相对合理的资产组合,从而提高资产质量,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此外,业务的多元化可以使得银行的一部分亏损业务由其他业务的盈利来弥补,从而大大提高银行抵御外部经济因素冲击的能力。

(三)银行资产专用性低,进入成本低,易产生范围经济

相对于工商企业来讲,金融各行业相互进入的成本较低,这主要是由于金融业的资产专用性低这一特征决定的。对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来说,维持经营的资本、信息和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存在着很大的同质性,因此资产的专用性低。这样商业银行在承做证券、保险等其他金融服务时,行业的进入成本就非常低。这也是金融业容易出现混业经营、扩大经营范围,进而形成范围经济的重要原因。

三、混业经营在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制约,缺乏创新动力,其混业经营仍然处在较低的层次,与当前国际主流市场存在相当的差距。从整体看,我国银行业能否顺应国际金融业混业化自由化的潮流,打破业务限制实行混业经营,主要还是看其激励-约束机制是否能够建立起来。在这一根本问题没解决的情况下,业务限制的放开是有风险的。基于此,中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想要获得长足发展,应在以下几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完善治理机构,形成发展范围经济的平台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存在激励和约束明显不对称的现象,在经营机制方面存在规模偏好和费用偏好,内部控制并不完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发展范围经济的首要问题就是改善银行治理机构,采取有效地监督措施,从而控制风险。在这一点上,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鉴国外商业银行成功运作的经验,加大力度改革,建立起股东之间、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共同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使法人治理结构合理化,为从体制上参与全球化金融竞争创造条件。

(二)建立以银行控股公司为主的混业经营过渡模式,允许商业银行适度混业经营

扩大银行业务范围,允许银行适度混业经营,可以提高银行的绝对收益水平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水平。目前,我国金融业已经开始在不违背现行法规的基础上,寻求银证、银保合作的途径,探索混业经营之路。混业的窗口正在逐步打开,但现实条件告诉我们不能一蹴而就。目前国内经济和政策环境,还不具备全面混业经营的条件,所以应建立从分业到混业的平稳过渡途径。

参考文献:

[1]郭琼,王铮.金融混业涨潮[J].财经,2006,(24).

[2]马祥振,王文平.银行业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及技术进步一个理论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

[3]何卫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适用性[J].经济问题,2005,(4).

4.银行季度业务经营分析汇报 篇四

一、各项业务指标完成情况

(一)贷款总量稳中有升。一季度末,各项贷款xxx万元,与年初相比上升60万元。中储轮换贷款0万元,比年初下降90万元,主要原因是xxx国家粮食储备库根据中储粮(2006)8号文件精神,圆满完成中储小麦轮出任务xx万公斤,归还贷款xx万元。调控粮食收购贷款xx万元,比年初下降xx万元,原因是我行收回楠木粮站、定水粮站调控粮食收购贷款xx万元。流转粮食收购贷款xxx万元,比年初上升xxx万元,原因是我行发放xxx有限公司流转粮食收购贷款xxx万元。

(二)收息进度缓慢有因。一季度末,应计利息。

实施优质客户战略,有效促进了新业务发展。二是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贷效率。在坚持执行贷款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对纳入营销范围的客户提前开展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企业提出申请后,在3个工作日内搜集整理所有上报资料,及时向市分行前台提交调查材料,提高了办事效率。三是加强新业务知识培训,充实贷前调查人员,提高调查质量。在进一步加大业务学习,深刻领会和理解信贷政策、新制度办法内容的同时,通过举办贷款调查培训班、业务骨干授课等各种形式带动全体信贷人员学习业务知识和新制度办法规定,调整充实信贷力量以适应新业务发展的需要。今年2月对xxx有限公司投放粮食流转收购贷款xxx万元。对xxx有限公司进行了信用等级评定、内部授信及公开授信,授信额度xxx万元,预计今年追加贷款500万元。通过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不仅培育了新的收息增长点,也提高了农发行的知名度。

(三)积极抓好财务挂账工作,提高我行信贷资产质量。按照国家财务政策,支行积极与政府、财政、审计、粮食等部门多次汇报沟通,围绕应挂尽挂政策,切实做好粮食财务挂账工作。经五部委重新清理认定,我行98年6月1日以后挂账xxx万元,在2005年和2006年共计利息xxx万元,已通过风险基金收息xxx万元,下欠xxx万元一并从企业剥离挂账。

(四)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加快抵债资产处置进度。

今年以来,我行采取内部挖潜与外部促压相结合,一是落实不良贷款清收任务,先后派专人、专车,垫支费用与法院及清算小组的同志一道去xxx等地催收棉麻公司应收账款,确保我行最大限度受偿,预计收回应收账款150万元。二是通过发公告、登报宣传联系抵债资产购买人,加快抵债资产处置进度,目前已将xxx意向购买资料上报市分行。

三、业务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优质客户少。xx虽然是农业大县,但不是农业强县、基础薄弱,符合农发行贷款条件的优质客户较少。自开办新业务以来,经过多方调查、营销,只培育了xx两个优质客户,累计发放商业性贷款仅xx万元。优质客户缺乏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实力不强,可供抵押担保的物资少,有的企业根本无抵押担保物资。二是管理水平低下,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市场竞争能力较弱。从调查情况看,除xxx生产规模较大外,其他企业有的是家族式管理的小企业,有的甚至就是手工作坊,无法成为农发行所需要支持的优质客户。

(二)中间业务发展迟缓,经营环境不佳。在车辆保险业务办理过程中,保险公司给各家的优惠条件和费率不一,有的保险公司提供给客户的优惠比xx行的优惠多10%甚至20%,即使给予同样优惠的同时,又将代理保险10%至20%的手续费以现金方式返还投保人,导致我行开展业务处于被动。

四、围绕下阶段重点挂账目标,切实加强信贷管理工作。

(一)全面完成xx信贷管理系统数据采集工作,提高电子化管理水平。一是做好xx信贷管理系统上线准备工作,对职工做好前期思想动员,加大对该系统重要性的阐述和宣传,积极营造声势,使每位员工心中有数。二是做好人员、设备准备工作,为该系统顺利上线运行创造良好的软、硬运行环境。三是严格按照采集标准完成数据采集表的填报工作,做好与会计综合业务系统相关数据衔接核对工作。

5.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分析 篇五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全面实施个人经营性信贷业务,随着规模的逐渐壮大,伴随而来的便是信用风险的存在。本文笔者通过专业的研究调查,对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的现状和问题,总结了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最后表明了针对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目录

目 录

绪 论..............................................................1 1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介绍....................................2

1.1基本理论简介................................................2 1.2特点及分类..................................................3 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现状与问题分析..................3

2.1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现状分析..................3 2.2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存在的问题分析............4 3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成因分析............................5

3.1法律、信誉机制尚不健全......................................5 3.2缺失个人信用机制............................................6 3.3银行缺失自身风险管理机制....................................6 3.4停滞不前的风险技术分析水平..................................6 3.5机械的风险管理模式..........................................7 3.6 金融产品缺乏创新机制........................................7 4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7

4.1现代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的选择..............................7 4.2建立健全个人信用机制........................................9 4.3建立和完善个人经营性贷款的法律和风险保障机制................9 4.4扩大中介服务体系............................................9 4.5增强借款人信用的意识,优化社会信用环境......................9 结 论..............................................................11 参考文献...........................................................12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绪 论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经济市场体制发生了巨大的改革和变化,一大批个体户、私营企业如春笋般发展起来,由此产生的便是个人经营性贷款。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项目的推出,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欢迎,由于个人经营性贷款帮助私营企业稳固地位、提升产业利润,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了惊人的业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的存在,特别是信用方面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信用风险的长期存在,这将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我国商业银行在扩展业务的同时,一定要建立起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防范的有效机制,这将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而言举足轻重,具有深刻、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的有效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风险防范的策略和依据,其目的在于帮助商业银行度过难关,取得更大的收益。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介绍

1.1基本理论简介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基本理论包含了信用脆弱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预期收入理论以及个人信用缺失的成本收益,下面对这四种理论分别做一简单介绍:

首先是信用脆弱理论,现阶段,对于此种理论的阐述,能够利用信用运行状况加以分析,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信用机制不可缺失,信用机制能够衔接各个部门的正常工作,使得人们能够相互信任、相互信赖。然而,信用机制的缺失势必会打破整个系统的平衡,会让很多诚信的行业牵扯进来。所以,信用脆弱将是导致贷款风险的一大主观因素。

其次是信息不对称理论,作为导致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信息不对称将会导致不确定性的长期存在,如此一来,事情预期的结果将会与实际结果大庭相径,显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信息不对称作为一个主要宏观因素而长期存在。

其次是预期收入理论,预期收入理论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被学者普鲁克所提出,那个时期正是经济复苏的大好时机,很多企业都需要获取资金的帮助。因此,商业银行开始面对个人进行经营性贷款,由此便产生了预期收入这一理论。商业银行通过预期收入理论对客户进行贷款期限的划分,在通过充分调查的情况下给予放款,如此一来,便降低了信息风险出现的概率。

最后便是个人信用缺失的成本收益,在个人信用体系中,包含了个人的品德、资本情况、债务偿还能力以及生存条件等因素。由于个人信用的缺失,个人信用制度便应运而生。如果一个人的个人信誉资本损失高于个人维持信誉支出的时候,表明他的诚实度越高;相反,他的诚信度将会很低。此种效应我们将通过图1向大家做一展示: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图1个人信用缺失的成本收益分析示图

上图中,我们利用Y轴来表示个人信誉资本损失,用X轴表示个人维持信誉的支出,OP线作为划分诚实与不诚实的临界线。可以看出,当Y轴数据大于X轴数据的时候,个人信誉资本损失与个人维持信誉的支出完全相同;当Y轴数据大于X轴数据的时候,个人信誉资本损失明显高于个人维持信誉的支出;当Y轴数据小于X轴数据的时候,个人信誉资本损失明显低于个人维持信誉的支出。

1.2特点及分类

1.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相比于其他贷款而言,具备如下特点: 一是贷款人具备强烈的还款意识;二是贷款的时间比较短暂,导致风险性加大;三是款项的利用途径较多,导致大量的不稳定因素;四是要求贷款人能够一次还清所贷资金;五是银行对资金的监督管理机制比较严格。

2.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的具体分类: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个人经营性贷款分为两个基本类别,分别为系统性、非系统性风险。后者风险类别主要包含了抵押物、操作、外汇以及个人信用风险等。本文重点针对信用风险进行研究和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现状与问题分析

2.1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现状分析

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政策推出比较晚,然而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创新,个人经营性贷款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局势,增幅相对较大。与此同时,商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的信用风险也在不断增大,下面图2是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利润柱状图;图3是2008-2012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柱状图。

图2近几年商业银行利润柱状图(单位:亿元)

图3 2008-2012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柱状图(单位:亿元)

由图

2、图3可以看出,银行业巨额利润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近年来,即便是小额贷款机构不断疯长,但是也依旧没有停止商业银行扩展的步伐,众多地方商业银行发展速度非常快。在银行利润疯长的背后,其实也藏着让众多人心惊胆寒的一件事,那就是不良贷款的整体攀升。

2.2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存在的问题分析

1.落后的信用风险识别与衡量技术

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产业方面所投入的成本十分之大,然而取得的效果却微乎甚为,也就是说投资成本与所得收益不成正比。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信用风险识别与衡量技术的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管理方面没有建立起有效风险识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别机制,出现信息不对称、数据冗余等不良现象;同时,在进行信用风险分析和衡量的时候,依然沿用了传统的技术,这将直接导致风险衡量的不准确和不合理。主观能动性过于强烈,引发权重和指标确定的不合理,对集中风险也没有做好科学的识别与衡量。总之,这一系列不科学的因素都是由于信用风险识别和衡量技术的落后所造成的[1]。

2.陈旧的信用风险处理方式

在我国,商业银行在放款之前,并没有考虑到后期风险的应对策略,处于一种被动的位置,没有积极采取有效防范和应对风险的决策,只有当风险发生时才寻求补救措施,这种被动处理信用风险的方式显得陈旧而又过时。信用风险一旦发生之后,补救措施极有可能是于事无补,这将直接导致商业银行发生亏损的后果。由此看来,陈旧的信用风险处理方式也将是信用风险长期存在的一大主要因素。

3.不完整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科学风险控制机制,没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急剧扩大市场,从而没有及时注意风险防范机制的创建,也没有对风险做到科学、合理的评估,在风险防范方面显得一穷二白。在授信方面,多数商业银行采取分散和多头授信的方式,这样一来,授信活动显得杂乱无章,没有统一的控制方案,出现授信失控的局面。在信息沟通方式上,商业银行内部各个部门独树一帜,平时没有做好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衔接,使得信息传递受阻,信息不确定性因素加大,导致信息的遗漏和误差[2]。在监管上面,商业银行内部监督管理部门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没有树立起权威性和震慑性,因而起不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效果。这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出现,归根结底都来自于不完整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成因分析

3.1法律、信誉机制尚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采用的法律法规包含了《担保法》、《合同法》、《商业银行法》等,然而,这一系列法律法规重点针对一般性的贷款,对于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行为的规定并未涉及,特别是对于贷款主体的失信、违约等行为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和制约,这将阻碍着个人经营性贷款的良性发展。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在开展业务的时候,没有具体的参考依据,更没有具体的惩治和制约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对于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难以做到有效的控制与防范。

3.2缺失个人信用机制

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主要来自于银行与贷款人间信息方面的不协调,从而使得贷款人产生道德方面的风险。贷款人要想保证诚信,及时足额的还清银行贷款,首先就是自己的资金来源,如果贷款人没有偿还债务的能力,那么将会导致违约情况的发生。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人信用风险防范机制方面投入的力度并不大,也就是说缺失个人信用机制,这将导致事情的难度扩大、复杂程度过高,从而贷款人信用风险发生的几率也将随之提高。

3.3银行缺失自身风险管理机制

现阶段,商业银行在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同时,不断的投入资本以获得技术性支撑,并且通过学习国外发达国家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以满足当前信用风险管理的要求。然而,在风险控制与管理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对静态因素分析的能力较强,也特别重视,而忽略了动态因素的有效分析,特别是仅仅针对局部因素进行分析,而忽略了整体因素的分析和管理[3]。例如:目前对于个人经营性贷款的违约率进行了客观、详细的分析和探索,而对于违约贷款人资产、所在区域以及违约原因并没有做到行之有效的分析和掌控,与此同时,对于商业银行自身风险与未来发展趋势并没有做到详细的分析。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缺失有效的自身风险管理机制,分析个人信用风险的水平有待提升。

3.4停滞不前的风险技术分析水平

在我国乃至于世界各国,商业银行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发展时间并不长,对于风险评估技术的要求特别高,具体涵盖了贷款人征信的查询、抵押物质的调查以及抵押权的分配等。由此可见,需要具备一定经验和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和团队作为支撑,然而,现阶段,由于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尚处于发展阶段,我国风险评估技术型人才十分短缺,没有资深的信用风险技术专业评估团队,这将是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评估的一大客观因素,此因素将长期存在。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3.5机械的风险管理模式

抵押贷款作为商业银行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防范所采取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此种方式长期的发展,已经显露出很大的缺陷与不足之处。通过分析研究,具体的缺陷包含了抵押手续的繁杂、抵押产品的难以抉择、抵押产品价值的难以评估以及抵押产品的后期处理与维护等[4]。除此之外,机械的风险管理模式之下的抵押贷款将抵押产品的价值大打折扣,最终变现的价值少之又少。同时,抵押贷款模式逐渐占据了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防范的很大比例,这样一来,导致管理模式的混乱,甚至将资信高的客户排除在外,让银行失去更多的客户和更大的利润,也为套取银行资金的非法分子创造了条件。

3.6 金融产品缺乏创新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的时间并不长,可以用短暂来形容。那么如何在扩大这条业务线的同时而又轻松的规避与之而来的信用风险,这就需要银行参照贷款人的本质特征,特别要强化贷款利率、贷款期限等因素的有效组合。在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的同时,必须要突出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然而,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自身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并没有提出可行性的方案和依据,没有加大资金力度的投入去实现创新。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金融环境的快速变化,没有有效的金融产品创新机制,将很难在市场上立足,很难适应行业的发展。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之下的客户层出不穷,客户与银行、客户与客户之间的风险无处不在[5]。针对不同类别的客户,就需要不同类别的金融产品相对应。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这项新业务的时候,大多时候的利率都是固定不变的。面对竞争日益增强的金融市场,商业银行必须要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研制出具有创新意义的金融产品,特别是要强化浮动利率的创新与研制,唯有此,方可规避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方面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

4.1现代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的选择

在我国,商业银行规避信用风险所采取的方式大致包含了四类,四种信用风险模型分别为:KMV模型、JP摩根的VAR模型、RORAC模型和EVA模型,此四类模型具有一定的特殊代表意义。商业银行在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的同时,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同样选用了这四类基本模型[6]。然而,实践发现,此四类基本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与预期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就是说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模型的设置并不是十分合理。与此同时,四类基本模型是国外发达国家经常所选用的风险管理模型,与我国商业银行某些方面、某些业务存在一定的冲突,实际上并没有参考的价值。基于此,我国商业银行在使用四类信用风险模型的时候,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用适用的模型惊醒信用风险的量化和管理。此外,我国要吸取国外先进经验,通过对自身实际的考察,做好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的有效规避和防范,这将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发展和实施的业务之一。下面通过信用评级、证券市场有效性、数据资料、模型假设前提四个方面,对四种信用风险模型的实际意义做一探讨:

1.信用评级

信用评级在我国发展起来已有数十年的时间,可以说截至目前,其收获相当之大。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而言,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信用评级机制的不完善,这也是直接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快速发展的一大主要因素[7]。究其原因,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制度或多或少受到当地政府的干涉与影响,导致缺失真实性和合理性。由于个人经营性贷款的借款人,很多都是家族连锁产业,他们之间互相作证,所提供的证据、信息材料相对而言缺失诚信,这将严重制约着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发展。信用评级体制的不完整、标准的不统一、法律体系的混乱,将直接影响四种信用风险模型进行信用风险量化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2.数据资料

由于国际市场体制的不断转型和快速发展,给予我国带来很大的压力,而我国市场体制改革时间并不长,对于数据资料的获取和收集显得比较迟缓,特别是一些历史性数据资料的收集,更是难上加难。此外,我国商业银行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的业务发展时间较短,收集数据资料的经验不足,导致数据资料信息的失真。这一系列因素直接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几率的升高,也将导致四种信用风险模型难以做好信用风险量化工作。

3.利率市场化

现阶段,利率市场化潮流席卷全球,我国在此方面也获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距离预期的目标相差甚远。通过对利率之间的关系分析,可以看到,商业银行的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利率与市场货币利率并不存在直接关系。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可谓是既艰巨又困难,这直接影响到四种信用风险模型的有效利用[8]。

4.模型的假设前提

模型假设前提作为四大模型中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还存在另外一部分假设前提,然而,这些模型的假设前提根本不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还起到阻碍性的作用。

4.2建立健全个人信用机制

当前,在商业银行中,个人信用机制的建立是通过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其目的主要是针对贷款人行为的一种监督,查询贷款人的征信等问题。通过个人信用机制的有效建立,能够强化贷款人的诚信意识,为整个市场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商业银行通过对个人信用机制的有效建立,能够时刻掌握贷款人的征信情况,以此来提高信贷质量和盈利水平,并且能够有效规避个人信用风险。

4.3建立和完善个人经营性贷款的法律和风险保障机制

基于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的类型和风险发生的概率,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和完善贷款实施办法和可行性方案,这其中涵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以此来确定贷款人的具体情况,包含了贷款人的收入来源、偿债能力。通过建立和完善个人经营性贷款的法律和风险保障机制,一方面能够降低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的保障商业银行信贷办法的有序进行。

4.4扩大中介服务体系

所谓中介服务实质上就是作为商业银行与贷款人之间的中间人,通过中介服务机构,贷款人能够获得资金帮助,商业银行能够实现更大的收益。中介服务机构能够帮助商业银行规避个人经营性贷款的信用风险,创建适合商业银行发展的环境和空间。然而,我国众多中介服务机构的规模普遍较小,后备人才比较短缺,对市场的了解不够深入,担保过程中出现缩手缩脚的现象,生怕被连带,责任意识尚不强烈。基于此现状,国家应该扩大中介服务体系,以便适应当前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转型,能够服务于广大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9]。

4.5增强借款人信用的意识,优化社会信用环境

商业银行在应对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的同时,一定要强化信用机制和信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用意识的创建,与此同时,要强化信用环境的有效创建。唯有此,方可规避和防范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具体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要通过各种方式强化信用机制的宣传与教育,让人们从心底里去接受信用和遵守信用,这就是要强化借款人的信用意识,让借款人能够恪守承诺,不做违约的事情;其次,要借助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力量,创建借款人违约惩罚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确保制度雷厉风行的实施,严格控制个人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结 论

现阶段,商业银行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的业务发展处于开端时期,任何一个环节的有效控制都将是控制信用风险产生的概率,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将长期作为商业银行获利的根本性业务,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借助内外部力量,全面创建有效规避个人信用风险机制,将违约行为遏制在萌芽之内[10]。本文通过对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深入研究,提出了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的现状和问题,总结了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最后表明了针对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通过文章的详细表述,让我们对商业银行规避个人信用风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与此同时,对于个人经营性贷款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将长期存在于我国,因此,这项艰巨的任务将会持续性的研究下去,也将会有更多的研究和著作应运而生,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预防和控制的焦点问题之一。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参考文献

[1]石新中.论信用概念的历史演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张欣,张卫平,曹志鹏.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监督管理[A].经济、技术与环境—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杜蓝玲.论个人经营贷款的风险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2008年02期 [4]陈红霞.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新途径[D].浙江大学,2008年

[5]崔世明,郜更跃,吴志广.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操作风险防范[J].现代金融,2008年12期 [6]陈钢,王满四.个人经营性贷款中银行贷前监控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16期 [7]姜美华.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电子银行业务经营情况分析 篇六

电子银行业务经营情况分析

xxx市联社电子银行部:

我辖电子银行业务在省市联社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帮助下,各项业务得到了稳步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一、有关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一)信通卡发行量和卡内余额

截止9月底,我辖信通卡存量 张,完成全年任务100.59%。卡内余额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79 %。采取的措施一是利用布放农信“村村通”机会,宣传以折换卡方便支取;二是宣传信通卡无年费,小额帐户管理费等优势条件;三是利用代发各种农业补贴机会,宣传信通卡优势,促进发卡量。

(二)特约商户及POS布放

目前我辖营销的POS各类有传统直联POS、农信银POS、农信“村村通”POS三种。截止 月底,我辖发展直联商户 户,台;农信银 户,台;农信“村村通” 户,台。在发展特约商户的工作中,我们根据POS的功能特点,有针对性的筛选客户,努力占领收单市场。比如直联POS优先考虑零售类商户超市,大型批发市场等大量收款,且有刷信用卡需求,对外转汇款没有特殊要求的客户,但此类商户须在我辖网点开立对公结算户。而农信银POS主要针对有跨行转款需求一般批发户,农

信“村村通”农户主要针对农村内小商店、小农资超市等。二是加大对信用社主任、柜员、会计、客户经理培训力度,使他们熟悉各种POS特点,加大营销力度。

(三)ATM布放及交易量分析

目前我辖布放ATM 台,开通运行 台,还有一台存取一体机任务未完成。整体运行平稳。开机率95%,平均每台每天 笔业务。业务主要集中在信通卡取款。ATM交易量差距较大,主要是城区信用社ATM交易量较大,而布放在农村较偏避的交易量明显较少。主要原因一是信用社ATM开通时间不长,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客户未认识到信用社ATM;二是个别社ATM布放位置选择不够合理,影响交易量。三是信通卡较其他行市场占有率低,造成客户在信用社ATM交易量小。

(四)网银业务和短信平台

我辖网银业务未正式对外开通,是试运行阶段,目前业务运行平稳,未发现问题。短信平台业务发展稳定,便利性使信通卡客户主动开通短信平台,开通用户 户。电话银行 户。

(五)村村通业务

截止9月底,全辖共布放EPOS机 部,市联社分配全年任务为 部,完成任务的107%。覆盖xxx114个自然村,覆盖率为%。其中: “基层建设年”帮扶村EPOS布放任务涉及 个村,已完成 台,个村,剩余北齐同村和西安家庄村 个农村尚未布放,正积极筛选合格农户,近期完成。

EPOS使用情况方面:农户对存取款和查询功能使用较多,消费、转账功能使用率低。在机具利用率方面,全辖EPOS使用率不高,尽管已为商户布放机具,却没有操作过实际业务。主要原因一是宣传力度小,大部分农户还没有认识到EPOS的方便、快捷。二是EPOS功能限制,目前该机具只支持信通卡,其他银行卡不支持消息和查询等功能,再就是EPOS限额低,存取现单笔1000元,不够方便。三是农户还是持币消费习惯,没有形成持卡消费理念,造成消费业务偏少。四是还未支付特约农户手续费,造成使用积极性不高。

二、下月工作计划

一是对外加大对信通卡、POS机、ATM机等电子银行业务的宣传力度,扩大市场占有率。二是对内部职工加大培训力度,使信用社职工人人都懂POS机相关知识,人人都是营销员。三是加大对本部室人员培训和学习力度,扩展知识面,学懂学精业务知识,更好的促进工作。

总之,我们按照职责分工,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扩大我辖电子银行业务的市场占有率。

7.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分析 篇七

(一)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上市银行中,7家银行设立了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9家银行设立了基金公司,11家银行设立了金融租赁公司,3家设立了信托公司,3家设立了金融消费公司,1家设立了资产管理公司。“全牌照”是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

根据混业经营的股权架构不同,结合我国混业经营实践,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分别为经营性金融控股公司和纯粹的金融控股公司。

1. 以中行等为代表的经营性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该模式下,银行作为母公司,下设证券、保险等子公司,进而涉足多个金融领域。银行在集团中地位更高,进而决定了集团的经营战略可能会偏向银行业务。经营性金融控股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多采用海外控股和信托控股的方式控股证券公司,实现多牌照混业。中国银行便采取海外投资的方式,获得全牌照证券子公司。

2. 以平安集团为代表的纯粹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该模式下,集团主要承担总体战略规划设计及全局风险管理,银行、保险、证券、投行等专业金融服务职能由其全资或控股的子公司分别承担,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内部资源配置实现全能制经营运作。这种模式中,“混业”主要体现在集团层面,各子公司实质上并不算“混业”,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和中国平安都属于该模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特点

(一)混业经营已经成为银行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型银行目前普遍涉足证券、保险、信托和基金业务,如中行、农行、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和中国平安等;小型银行也开始涉足其中一到两个业务领域,如洛阳银行的金融租赁牌照,以谋求混业经营。

(二)目前的混业经营还处于初级阶段

一方面,多元化平台种类不多,混业经营架构尚不完备;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业务仍处于核心地位,非银行业务对集团的贡献度仍偏低。以中国银行为例,截至2014年末,基金、保险、证券等五家子公司共实现净利润27.61亿元人民币,占集团总利润的1.55%。

(三)国内银行倾向于以独资或控股形式设立非银子公司

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国内银行通常倾向于独资或控股形式设立非银子公司。尽管商业银行在这些非银行领域缺乏经验和人才,但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商业银行仍有意愿持有较高的股权。以建设银行为例,其持有建银国际100%股权,持有建信基金65%股权,太平洋安泰70.35%股权,建信信托67%股权,建信租赁75.1%股权。

三、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发展趋势

(一)金融控股公司将是未来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主要模式

经营性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下,母公司的战略管理能力较强,但“防火墙”效应较弱。而纯粹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效应明显,各子公司独立性强,但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成本较高。

综合考虑上述优缺点,未来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里,大银行或将偏向于采用经营性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模式,使其经营多元化而又不失去银行业务的主体地位,小银行则可能偏向于成为纯粹金融控股集团中的一员专注发展银行业务,最终形成小银行“纯粹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大银行“经营性金融控股公司”的趋势。

(二)券商、股权投资将是未来混业经营的重点

当前,信托、基金、保险、金融租赁的牌照已经对银行放开,而关于混业经营牌照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券商牌照、股权投资两大板块。

目前监管政策尚不允许商业银行持有券商牌照,但部分银行通过海外投资等方式获取该领域的资格,获取了该项业务带来的高额收益。如2014年,中行证券业务净利润增速高达167%,占集团利润的比重也提升0.31个百分点;目前商业银行对企业的支持主要是以发放贷款等债权方式,发展投行业务可以通过控股公司进入上市承销等传统投行领域,更能促进商业银行体系内投行业务与信贷等传统业务的互动发展,通过组合创新和交叉销售将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整体优势,将成为推动银行收益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三)防范风险是银行未来混业经营的关键所在

混业经营为银行带来了产品的融合及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但混业经营中极易产生关联交易行为,从而形成风险传染、将会对混业经营产生致命冲击。因此,在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中要时刻防范风险,将风险防范根植在每个员工心中,以规范和约束商业银行经营行为。

四、关于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集团公司的战略领导地位

以并表管理为指导思想,强调母公司的战略领导地位。具体执行中要坚持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坚持集团战略优先、兼顾子公司独立性,坚持按市场原则和法律关系处理管理事项,围绕统一的品牌战略、统一的客户战略、统一的多业务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统一的管理职能部门开展业务。

(二)以客户需求为中心,逻辑整合业务单元

按照客户需求整合集团业务资源、划分业务单元,可以通过提高各业务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加强对经营环境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因为以客户为中心的逻辑整合对传统分业模式和子公司的改造是渐进的,调整成本相对较低。

(三)立足信息化平台,整合营销渠道

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是银行综合化经营的技术保障,商业银行必须尽快着手更新或升级现有的信息技术系统,建立起多元化的业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系统、复合型产品创新和销售的信息技术平台以及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并以此为基础,重整组织架构,将营销渠道调整为适合于交叉销售的组织架构,为顾客提供完整的一站式服务。

(四)建立防火墙,完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由于存在着风险传染性等特殊风险,需构建内部控制机制,强化内部控制理念、培育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完善治理结构、健全内部制约机制。一方面通过“一分离三限制”,即“法人分离”、“业务限制”、“资本流动限制”和“信息流动限制”,构建适度有效的风险“防火墙”,另一方面建立包括指标体系和预警界限标准的数据处理、预警信号显示和风险应对策略。

摘要:当今全球金融业混业经营已成为趋势,在我国,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互联网+”的提速,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将成为实践中的现实,也将成为我国金融业经营的“新常态”。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现状、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未来的混业发展方向,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对商业银行未来混业经营发展模式选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傅苏颖.银行混业经营动力足年内获券商牌照概率大[N].证券日报,2015-06-24.

[2]胥佳康.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对策[J].银行家,2010(09).

[3]刘毅,于薇.美中商业银行分业及混业经营的经验教训与我国未来经营模式的理性选择[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0(05).

[4]王子立,罗莹.混业经营趋势下我国金融监管模式之构建[J].财经政法资讯,2011(03).

8.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分析 篇八

关键词:银行;经营转型;经济均衡

中图分类号:TU2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124-02

引言:基于战略化的发展目标,我国的经济建设水平在信息化、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背景下实现了全面的快速提升,然而通过细化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充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却始终处于不均衡的单边式发展状态下,具体表现为人们储蓄与投资行为的不均衡、消费与收入的不均衡、经济进出口发展的不均衡等。诸多的不均衡发展状态导致一些企业的高储蓄仅能通过向银行的间接融资来实现高投资的转化,因此凸显了我国金融运行中存在分布不均,间接融资高于直接融资、资金储备多、资本量有限、银行服务主要以存贷业务居多,其他服务业务较少的不合理现状。因此,单就银行体系来讲,如何解决这些不均衡的发展矛盾,关键就在于如何促进银行的经营转型,使他们通过合理的业务拓宽推进储蓄向投资的高效转化,并在提升良性转化率的同时进一步强化银行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稳定性,使人们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从而真正缓解人们储蓄行为与消费活动的不均衡发展现象。

一、调节经济失衡发展、切实推进银行经营转型

(一)合理的银行经营转型方向

合理的银行经营转型方向主要在于如何有效优化银行的储蓄投资,使之路径进行彻底转变,将储蓄资金一部分从间接融资形式中分离出来,将其合理的投入直接融资计划中,从而转化为投资效能,体现投资转化的真正价值。在这一转型方向中,需要我们构建综合经营的银行体系,合理促进银行开展丰富的业务服务,切实发挥人性化的优势服务功能,并主动承担更多的直接融资服务职能,使有资金需求及提供资金的双方在银行的直接融资调解中开展丰富的直接融资交易。当然在直接融资的交易中,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无论银行调节的多么规范,融资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与间接融资的风险主要由银行承担不同,直接融资以资金融出一方作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因此有效的降低了社会融资的集中风险,令银行体系免受系统性风险的压力,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社会经济金融运行的高效性与稳定性。从民众的角度来讲,银行体系在综合的经营开展中为广大老百姓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投资渠道与投资工具,他们不再唯储蓄论,而是通過丰富的投资工具将储蓄延伸到直接融资进程中,合理增加了金融资产的健康流动性,其产生的积极影响效应无疑是多方面的。首先可以提升全社会的直接融资比例,令银行进一步扩充长期资金的合理来源,同时居民在较低的投资风险中其平均的投资收益将持续增长,这有利于进一步丰富人们的保障性收入并提升他们的消费信心。另外成功的投资将进一步提升人们的资产变现能力,并变相增加他们的持续投资能力与综合消费需求。

(二)科学的银行经营业务转型思路

为了切实促进银行经营业务的多元化发展与经营效益的持续盈利增长,推动银行服务格局的全面变革与战略化转型,我们应科学的通过深化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构转变与金融服务的需求增长,展开激烈的竞争比拼,并进一步强化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从而切实促进银行脱离传统的融资中介禁锢,实现向智能型、全面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合理转变。在转型实践中,银行将不再是社会资金的提供者,而是国民经济财富的综合组织管理者。基于以上科学目标,我们必须摒弃以往落后的业务发展思路,促进优势业务结构的合理整合、完善调整落后的以存贷业务为主的批发式服务模式,使其扭转为综合的、全方位的、多元化的业务服务体系,通过科学的业务转型真正强化银行自身的竞争优势与服务经营特色,展现银行转型经营的深刻核心理念。当然在谋求业务转型之路上,我们应充分依据当前国际及国内银行的发展特点及行业发展趋势,遵循市场的战略转型准则,并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立足于现代化的金融行业服务本质,即以人为本、多元发展的服务理念。总之我们应积极探索、丰富探究存贷业务及其增值服务的新境界,促进两者的并重发展,以营利为主,淡化特色服务与效益增长对单一资本的依赖需求,力争营造银行业务服务的突出特点,树立良好的品牌服务形象,并使之跻身于国内银行业的前列,突破固有经营格局,真正实现银行经营业务的全面发展。

二、银行经营转型的科学策略

(一)逐步深入,促进银行综合管理业务的广泛开展

基于目前我国金融行业经营业务较分散、各项监管机制仍属于严格的分业管理等现状,我们应合理转变,促进银行体系综合经营业务的广泛开展,令其服务功能更加多样化。同时在业务实践中我们应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积极的在金融机构的合力监管下顺应市场环境特点,增强银行的内部管理能力,并在人才储备方面下功夫,实现逐步深入的拓展管理。首先我们可促进新兴业务的拓展,促进金融延伸产品的服务发展,例如令市场的资产证券化、促进资产托管、代客理财等创新业务的开展,并使银行服务业务的范围及内涵进一步深化。另外我们还应合理促进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开展证券保险业务、基金理财、信托业务等,有力的加深复合交叉等新型产品的推广力度。银行体系拥有较多的机构网点,因此具有客户分布广泛、联系高效等特点,我们应充分利用银行的这一优势将各机构网点作为产品的代销服务站点,合理丰富交叉销售服务业务。再者银行体系具有资金储备实力雄厚、面向广大受众操作规范、在客户心中信誉度较高等优势,因此我们可利用高信用等级将其他金融产品进行信用升级操作,尤其对一些特定的债权或信托产品可提供担保服务,从而合理提升发行效率,降低银行发行成本。人性化的托管服务是银行提升公信力与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因此银行体系应有效的利用这一途径丰富开展信托基金服务业务,为私募筹集基金提供托管服务等,通过高效、规范化的运营操作进一步提升银行的群众影响力。再者,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与创新突破给银行体系带来了丰富发展的创新突破机遇,因此我们可大力促进银行系统对非行业新领域的深入探索研发,可令其先行跨入一个或几个非金融银行业务中,通过逐步的深入再进行循序渐进的拓宽。待相关行业环境成熟后,银行体系可利用风险可控性开展全方位的收购、兼并等拓展计划,从而真正实现全面的综合经营。当然并不是所有银行均能实现这一终极目标,对于规模较小的银行只要坚持将一项或几项业务做强,坚持合理的选择性,创建属于自己的特色核心业务,才能真正实现结构强劲的高竞争力并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价值。

(二)提升消费性金融业务比重,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提升金融业务比重就是要求我们以扩大内需为宏观目标,促进居民储蓄合理的向消费转化,并继续通过多热点、多元化的服务业务拓宽调整居民的消费结构。为了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均衡性发展,我们只有切实扭转以往以生产经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有效提升消费性金融业务比重,并促进两者的均衡性发展。首先我们应依据不同层次、不同种类客户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并结合时下流性的消费热点,大力拓展消费信贷业务。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目前房、车、旅游、保健医疗、子女教育、保险已成为社会消费的新一轮热点,而这些投资往往需要大量资金,因此我们可充分发挥银行的消费信贷服务职能,使其支持领域进一步拓宽,例如增加分期付款的消费范围、零首付贷款服务、还本付息服务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居民的收入计划变现能力,令其通过合理的消费切实提升生活质量。

结束语:面对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及其结构性整合不均衡的现状,我们只有充分遵循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政策,深化银行的经济调控职能,以经营转型为目标丰富银行体系的融资渠道、实现综合服务业务的拓宽,并合理提升消费性金融业务的比重,才能真正使我国经济建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实现均衡、持续、高效、全面、快速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工商银行上海分行

参考文献:

[1]邹韬.银行金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时代.2008.

上一篇:中一职称语文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下一篇:支部书记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