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2024-07-18

佛山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12篇)

1.佛山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篇一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改说明

[小字体] [大字体]

日期:2010-01-04 来源:佛山市规划局 阅读:1550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06年5月8日由市政府颁布实施后,为实现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提供了技术依据和平台,保证了城市建设的公平和公正。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规划管理工作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已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已废止,《规定》制定的重要依据已发生了改变。同时,近三年先后出台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城镇燃气技术规范》、《新建铁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等一批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以及《佛山市道路建设规划管理规定》等地方规范性文件,需对《规定》进行调整衔接。

二是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城市轨道、加气站、超高层建筑等新的设施,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划要求以指导其建设。

三是近年来城乡规划建设出现一些利用技术手段规避规划控制性要求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对《规定》进行完善。

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市规划局开展了《规定》的修订工作。《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版)》已于2009年11月27日由市府办颁布,并于2010年1月1日起实施。主要修改内容如下:

一、关于“总则”

明确了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依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二、关于“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1、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由原来的四个阶段调整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2+5组团”可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总体规划,并要求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2、明确城市重点地区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先开展相关规划研究;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三、关于“城市用地”

1、参考建设部2008年《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征求意见稿)》,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137-90)》的基础上,对佛山市城市用地分类进行了调整。区别于原先的10个大类,48个中类,80个小类,新的佛山市城市用地分类沿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分为10个大类、47个中类、71个小类。

2、针对土地使用兼容性的问题,明确规划土地使用兼容性一览表只适用于规划条件出具前,规划条件出具后的用地功能调整按相关规定执行。明确所有兼容的建筑的用地面积不得超过总用地面积的30%,计容建筑面积不能超过总计容建筑面积的40%(独立占地的两个指标要同时满足,非独立占地的按计容建筑面积控制)。

3、对于用地内配套设施的设置制定了用地面积和计容建筑面积双控指标,如工业项目所需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之外,计容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总计容建筑面积的12%;物流仓储用地内所需管理或办公用地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的3﹪,计容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总计容建筑面积的7%;医疗卫生用地、教育用地等用地内所需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的2%,计容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总计容建筑面积的4%。

4、对规划编制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设用地绿地率等指标进行了调整,优化了平台绿化以及停车场的绿化率折算方法,并增加了滨河绿化带宽度控制要求。

四、关于“建筑容量 控制指标”

1、明确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出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时,不得在原有建筑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

2、配合城市建设需要,增加了穿越城市道路的空中人行廊道的设置要求。

3、取消了公共开发空间和骑楼章节,但在附录三中补充了公共开发空间和骑楼的指标计算方法。

五、关于“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优化了居住建筑的间距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医院、幼儿园等特殊非居住建筑的间距需满足日照要求。对于超高层建筑,可进行日照分析后合理确定间距,但需经过专家论证和社会公示等程序进行确认。

2、超高层建筑、城市重点地区和特定区域建筑的退让应综合考虑交通影响评价专项研究及城市设计等要求,合理确定建筑退让距离。

3、增加了建筑退缩地下轨道保护区的要求,其范围由规划部门确定后公布实施。在地面轨道干线两侧的建(构)筑物两侧退缩轨道交通距离,应满足《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的要求。

4、根据建筑高度进一步细化了面宽要求,规定城市滨水地区的民用建筑物的面宽要求应按照城市设计要求执行,并在附录3中增加了建筑面宽控制示意图。

5、规定了住宅、办公、商业三类建筑的计算容积率的层高标准,如住宅建筑层高不应大于3.6米,超过时需用建筑面积乘以相应的倍数纳入容积率的计算。

六、关于“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的分级在原先四级的基础上增加了组团级,自此公共设施按市级、区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和组团级共五级配置,划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市政公用、社区服务、商业服务等六类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汇总表中增加了服务规模(万/人)一项,配置级别由两级增加为四级,新增了区域统筹和组团级别,配置标准也有较大调整。

七、关于“道路交通”

1、根据《佛山市道路建设规划管理规定》,佛山市道路交通形式由原先的四级变更为六级,且要求各类道路设计与建设应按《佛山市道路建设规划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2、对于大型项目的开发建设,要求按照《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有关规定,由建设单位在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规划方案阶段进行交通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由规划管理部门组织进行技术审查后,作为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规划方案审查的依据。

3、规定新建立交桥和人行天桥,桥梁主体须与悬挂绿化一体设计(包括种植槽、喷淋系统、排水系统等),同步施工。桥梁的设计应考虑城市管线布置通道(可燃、易燃工程管线不宜利用交通桥梁跨越河流)。

4、明确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要求与地下空间的规划和利用相结合,协调和处理好现状和规划的地下管线关系;地面线要求红线控制宽度不宜小于60米,并与相交道路相协调;高架线要求红线控制宽度不宜小于40米,并与规划道路网、交通设施相协调,注意城市景观设计和与环境的结合,做好环保措施。

5、根据城市建设需求,增加了国家铁路章节,提出了铁路与城市道路交叉形式和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范围。

6、为解决停车难问题,对多种建筑类型的停车泊位配建指标进行了调整,如住宅统一下限为0.8个车位/100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综合性医院由0.5提高到1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中小学提高到3车位/百师生,幼儿园提高到2车位/百师生。同时,规定人行道不得设置停车位,建筑退缩的公共空间在不影响景观、道路交通的前提下可设置停车位,但不能计入应配建停车位。

八、关于“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1、增加了供水加压泵站和污水处理厂的选址要求和用地控制指标,调整了雨水、污水泵站规划用地指标。同时,明确了城市暴雨强度计算公式,规定城市雨水规划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的重要性选用1~5年。

2、增加规定变电站的设置在满足安全的基础上还应符合城市景观要求。同时,增加了电力线路保护区的概念及范围。

3、增加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范区内进行铁路、交通、能源等国家、省、市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以及学校和医院等建设,建设项目申请人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经评估确定需要治理的,应拟订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方案,经主管部门批准后,该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应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步进行设计、施工、竣工验收。

九、关于“景观与环境”

1、鼓励建筑物采用建筑节能技术,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并要求相关设施的设置应结合建筑主体进行一体化设计,并报规划管理部门审批。

2、要求规划应尽量保留现状水体,充分体现岭南水乡特色,不得减少城市水面率。应保护城市水体岸线的自然形态和生态特点,保持水体沿岸用地的开放性、公共性和可达性,保持水体和陆地间良好的景观通透性;水体岸线设计应充分考虑滨水公共场所的警戒水位、潮差和绿化。

3、规定围墙不得设置广告、防护网、广告栏(牌)或悬挂布幔、横幅;已经修建的实体围墙应改造成透空透绿围墙,因特殊情况不能改造的实体围墙,应进行垂直绿化。

4、增加了风亭的建设要求,明确风亭应当尽量与邻近建筑物结合设计或合建,且不应妨碍公共通道或行人出入口,不能严重影响相邻建筑的通风采光、市民生活和工作环境。

十、关于“特定区域”

将地铁出入口半径500米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定义为地铁上盖物业,并纳入特定区域管理范畴,十一、关于“附录三计算规则”

1、明确净用地面积以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正式划定用地范围的面积为准。不计入净用地面积的用地主要包括城市道路、高速路、城市河涌及其他有关控制线范围内的用地。

2、明确了室外地面起算基准点高程:对于场地相对平整的一般建设项目,可按照地块周边城市道路中心线交叉点规划高程的算术平均值增加0.2米作为室外地面起算基准点高程;特殊地块建设项目(如山地、坡地等地形起伏较大建设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经过规划论证后,另行确定建设项目室外地面起算基准点高程。

3、补充了住宅阳台面积计算方法,明确了阳台的定义和计算细则。

2.佛山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篇二

1 特色与优势

1.1 自然景色优美, 文化底蕴深厚

桃花岛是集自然、人文、神话为一体的非常有特色的岛屿。桃花岛即为金庸先生所著小说中著名的东海小岛。岛上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集海、山、石、礁、岩、洞、寺、庙、庵、花、林、鸟、军事遗迹、历史纪念地、摩崖石刻、神话传说于一体,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茂。桃花岛拥有舟山群岛第一高峰———安期峰;舟山第一深港———桃花港;东南沿海第一大石———大佛岩;是中国三大水仙名品之一的普陀水仙和浙江名茶普陀佛茶的主产地, 又是浙江省沿海地区林木品种最多的岛屿, 素有“海岛植物园”的美称。

1.2 历史悠久, 森林资源丰富

桃花岛历史悠久, 宋乾道在《四明国志》将桃花岛誉为“海上仙山”。桃花岛森林资源丰富, 全岛植被覆盖率75%以上。树木花卉资源十分丰富, 树木有73种、356个品种, 其中属于国家自然保护范围的珍稀树种达数十种。桃花镇绿化成绩突出, 已形成一个以河流、公路防护林、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为基本骨架, 以海岸、河网、山林绿化为特色, 村庄绿化、城镇绿化共同推进的综合性绿化体系格局。

2 指导思想

以创建省级森林城镇为目标, 充分利用舟山市桃花镇自然环境、森林资源、经济条件等优势, 制定“让城镇融入森林, 让森林拥抱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 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森林生态系统, 保障城镇的生态安全, 构建森林文化,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改善人居环境, 从而使桃花镇成为环境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经济发达的省级森林城镇。

3 规划原则

3.1 生态优先, 以人为本

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建设的因素, 如土地、资金、规模等, 充分结合景观生态学、生态规划等技术, 制定适合当地森林城镇建设的规划, 将生态、文化、休闲和休憩有效结合起来, 建设出既能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又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3.2 城乡统筹, 注重整体

镇域内田园、山体、海景与城镇内的各类森林绿地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构建良好的城乡统筹森林生态系统, 既能形成优良大环境, 又可以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将城镇外围森林体系对改善城镇区生态环境质量重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使区域生态达到综合平衡。

3.3 生物多样性

规划时应将各种类型的森林生态绿地之间的联系梳理清楚, 才能适合生物种族的繁衍和生存。对于不同的植物, 要根据其特性设计不同的种植规划。

3.4 以当地物种为主

严格从生态学原理出发, 以乡土物种为主建立城镇森林生态系统, 并适当引进经过试验研究确定能在当地生存的外来物种, 使城镇森林绿地的物种多样化。

3.5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根据桃花镇的自然特征, 突出桃花岛侠客仙岛、世外桃源、山海风光等特色, 营建空间结构合理、生态功能完善、植物群落丰富、多层次、全方位的“海岛人文森林城镇”。

4 总体布局

根据桃花镇绿化实际情况并结合桃花镇总体规划在镇域范围内规划建立“一心、一区、一廊”的森林城镇森林生态系统格局。

4.1“一心”

以中心镇区绿地系统建设为重心。中心镇区绿地系统建设以东南侧绿色山体和西北面田园池塘为自然背景, 以几处山脚下的集中公园为重点, 以现有自然沟渠的滨水绿带为联系。通过对镇区公共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绿地系统的补充和完善, 建立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森林城镇绿地生态系统[1,2]。

4.2“一区”

即桃花岛风景名胜区。桃花岛风景名胜区由西北大佛岩片区、东南安期峰片区和东北悬鹁鸪片区3个部分组成。根据桃花岛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特征、功能发展定位, 规划其性质为:以优美的海岛自然生态和独特的金庸武侠文化为主要特色, 融宗教文化、渔家风情于一体, 是以观光游览、海滨度假、文化探源、宗教祭祀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整个风景区空间结构为“两山一岛分三片, 一心四环连九区”的结构形态, 即由西北大佛山、东南对峙山和东北悬鹁鸪岛这两山一岛将风景区自然划分为3个片区, 由宫前服务中心发散出的海陆4条游览环线连接风景区内的9个主要功能区[3,4]。

4.3“一廊”

为联系城镇建成区、桃花风景名胜区的山林生态廊道, 是隔离风景区和城镇建设区的生态廊道, 在该区域内进行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建设内容, 发挥其生态隔离、调节大气循环、固碳制氧、引风防风等生态功能。同时在该区域内应注重森林村庄建设和滨海湿地保护。滨海湿地建设应结合滨海鱼类、鸟类保护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整个城镇森林生态系统, 以“一心”为核心, “一区”为亮点, “一廊”为特色, 对美化当地环境、充实自然景观内涵、提升景观档次、建设“海岛人文森林城镇”有重要支撑作用[5,6,7]。

5 结语

城镇森林是集生态、社会、自然、文化为一体的林业生态体系, 是生态化城镇的基本支撑。建设森林城镇对于改善桃花镇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形象和品位、维护生态安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桃花镇是海岛旅游名镇, 规划提出的建设“海岛人文森林城镇”特色突出, 定位明确。本规划在实地详尽调查城镇建设和森林资源发展状况的基础上, 探讨了海岛型森林城镇的切实可行的生态建设模式[8]。规划提出的城镇建成区绿地系统建设、防护林体系完善与提升、森林村庄建设等重点建设工程,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为浙江省海岛型森林城镇的规划设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摘要:分析了舟山市普陀区桃花镇的特色与优势, 介绍其森林城镇建设规划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并提出“一心、一区、一廊”的森林城镇生态系统绿化格局, 以期为建设舟山市普陀区桃花镇森林城镇提供参考。

关键词:森林城镇,建设规划,浙江舟山,普陀区桃花镇

参考文献

[1]黄士文, 谢国权, 陈晓强, 等.横河镇森林城镇建设的优劣势和规划原则浅析[J].中国园艺文摘, 2013 (10) :216-218.

[2]熊琦婧.森林城镇建设规划探讨——以余姚市泗门镇森林城镇建设规划为例[J].华东森林经理, 2011, 25 (3) :71-75.

[3]朱堂林.义乌市后宅街道森林城镇建设布局及特色分析[J].华东森林经理, 2013, 27 (2) :61-64.

[4]张建锋, 单奇华, 沈立铭, 等.浙东平原乡村人居林建设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33) :16622-16624.

[5]王柏昌, 储冬生.平原地区林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东森林经理, 2005 (3) :26-28.

[6]单奇华, 张建锋, 沈立铭, 等.林业生态工程措施对滨海盐碱地草本植物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 2012, 31 (6) :1411-1418.

[7]叶功富.城市森林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

3.小议城市森林规划的目标及原则 篇三

关键词城市森林规划;目标;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62-0211-01

1城市森林规划

科学家根据现代城市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在城区和郊区可以发展块、带状森林,将森林引入城市,使城市走进森林。利用城乡结合部纵横交错的河渠、道路和湖塘,建设林带、环带、林荫大道、森林大道,形成绿色走廊和绿色网络,并使之与城区绿地贯通。随着城市林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已把大力发展城市森林作为改善城市生态、提高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并制定了各种城市森林发展规划。

我国城市绿化发展不均,城市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到2010年底,预计我国城市建成区林木绿化率和绿地率分别只有43%和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为13m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保护人体健康、调节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等方面具有其他城市基础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城市森林建设作为城市绿化的立足点,能够全面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促进城市绿化的可持续发展,是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根本途径。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成部分,能够自我调节,自我平衡,不但可以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和繁殖场所,而且能够通过自身的生态功能,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城市森林的主要功能不是市场提供木材,而是为人们提供优美的人居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状况。因此,城市森林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城市森林规划的理论基础、指导原则,总结国内外城市森林规划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城市森林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城市森林规划的目标

城市森林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承担着提供健康安全的生存空间,创造和谐的人居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多种功能。城市森林建设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城市森林规划的目标是改善人与自然、自然与经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多元关系,城市森林规划的具体目标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2.1改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城市森林建设的核心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解决大气污染、热岛效应、水体污染等问题。城市森林以树木的光合作用与土地资源营养承载为条件,以转化和固定太阳能为动力,通过植物、动物、真菌和细菌构成的食物链(网),实现城市自然物流和能流的有机循环。城市森林是城市结构中的自然生产力主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城市森林的建设,促进包括动植物、微生物和环境在内的整个自然结构及其生态还原功能的发展,从而实现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达到改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2提升城市品位,体现城市森林的文化价值

城市森林在城市建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提升城市品位、吸引人才居住、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城市森林文化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以其独特的形體美、色彩美、音韵美、结构美,凝结着历史的、现实的各种自然、科学、精神价值,对城市居民的审美意识、道德情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丰富了城市的人文内涵。

2.3发挥城市森林的经济效益,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城市森林通过提供苗木、花卉等有形产品和制氧、调温、杀菌、滞尘等无形的生态功能产品,成为城市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产品的使用价值,是由自然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共同创造的,其商品价格具有影子价格与市场价格二者并存的特征。发挥城市森林的经济效益,有利于调动全社会参与城市森林建设的积极性,克服城市森林建设过程中政府和企业的负担、土地流转及资金筹措等困难。

3城市森林规划的原则

3.1生态优先,保证国土生态安全原则

这是城市森林规划所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善的生态系统,城市人居环境在存在着较高的风险:有限自然空间与高强度人类活动的矛盾,不同利益群体对有限自然空间的竞争等。城市森林规划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持水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保证国土安全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

3.2美化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森林规划,应根据建成区的功能特点和当地居民的需求,进行树种选择和绿化设计,以创造出优美的人居环境。例如,儿童公园的树种选择,应切合儿童天真活泼的特点,树木的色彩应欢快艳丽;烈士陵园、公墓的绿化,应体现出庄严肃穆的气氛,但又不能过于阴森,压抑;医院的绿化,则要把卫生,宁静的气氛充分体现出来;工业区周围树种的选择,则应重点考虑污染物,有害气体和粉尘的吸收

3.3尊重自然,突出本土特色原则

自然的地形地貌不仅是城市中一个很重要的自然景观,而且起伏的地形地貌有着降低噪音的作用。在城市森林建设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城市森林树种的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的规划依据,以利于形成稳定、有地区特色的城市森林景观;不仅城市森林的外貌、组成和空间结构应该按自然的模式配置,城市森林在造林、抚育、森林保护等各个管理环节上也应采取自然的模式管理。

3.4城乡一体化,系统优先的原则

城乡一体化,系统优先的原则要求城市森林各子系统之间、城市森林与城市生态系统和谐共存、协调发展,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效益及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城市森林规划应该从城市整体来考虑森林的结构和功能。城市森林规划的范围不仅包括城市内部绿地,也包括城市周围的城郊林带,还包括城市外围以森林为主体的林地。

4结束语

我国城市森林规划的理论正处在形成之中,但缺乏系统的总结。城市森林规划,不同于一般的林区规划,也不同于城市园林规划。城市森林规划的目标有3个:改善环境,保证国土安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城市风貌,体现城市森林的文化价值;发挥城市森林的经济效益,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通过对城市森林规划的实践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城市森林规划的理论和指导原则,探讨城市森林规划的性质、地位、对象,以及程序、深度和广度,与城市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构建城市森林规划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林业工作者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研究成果将会对城市森林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郑行希(1974-),男,江西上饶人,上饶市信州区农林水利局工程师,研究方向:林学。

4.乐山市城市绿化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篇四

二○○二年三月二十五日

第一条 为了促进乐山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化规划管理,提高城市绿化水平,精雕细刻乐山山水园林城市,结合乐山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制定本规定的依据为: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二)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三)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城[1993]784号);

(四)《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五)《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国发[2000]31号);

(六)四川省交通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关于加强公路建筑控制区管理的通知》(川交公路[2001]132号);

(七)《乐山市中心城区城市规划管理办法》;

(八)《乐山市城镇园林绿化管理办法》;

(九)《乐山市绿地系统规划》;

(十)《城市居住区规范设计规范》GB50180-93.(十一)《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范围为乐山市规划委员会和乐山市规范管理局直管的城市规划区。

乐山市中心城区分旧城区和新城区,其他区、市、县、自治县所辖城市的新旧城区由当地城市规定行政主管部门划定。

乐山市中心城区早城区范围为:肖公嘴滨江路南段旧大桥滨江路中段长江市场嘉定北路牛耳桥嘉定中路凌云大厦青果山路市委党校人民西路新村广场人民南路新村游园海棠路乐山工业学校—乐山师院滨河路肖公嘴。其余范围为中心城区新区。

第四条 本规定有关术语含义为:

(一)城市绿化:城市中栽种植物和利用自然条件以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景观的活动;

(二)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绿地包括:公共绿地、专用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化、风景林地;

(三)绿地率:城市一定地区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率;

(四)绿化覆盖率:城市一定地区内各类绿化覆盖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率;

(五)城市绿地率;是指城市各类绿地总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

(六)开敞式绿地:是指居住区绿地直接为当地居民享用的“福利型”绿地,并在居民视野高度内不能“隔断”;

(七)开放式空间:是指在建筑基地内,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广场、绿地、通道、停车场(库)等公共使用的室内外空间。

第五条 乐山市规划管理局和各区、市、县、自治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乐山中心城区和各区、市、县、自治县的绿化规划管理、审批,负责划定“绿线”。乐山市风景园林局和各区、市、县、自治县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绿化规划的实施,绿地的建设、保护和管理。

第六条 城市绿化必须符合下列措施要求;

(一)乐山市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区11m2以上,城市绿地率38%以上;

(二)城市新建住宅区:旧城区绿地率应大于25%,新城区绿地率应大于30%.其中集中绿地面积不得小于建筑基地面积10%;

(三)城市道路:城市主干道绿带面积占道路总用地面积比率不低于20%;次干道绿带面积所占道路总用地面积的比率不低于15%;

(四)快速通道:乐-峨、乐-沙、乐-

五、乐-夹、乐-井五条组团城市间快速通道上的绿带总面积占道路总用地面积的比率不低于15%,且通道两侧设置不小于15米的绿化带(或防护林)。在快速通道两侧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其建筑设施边缘与通道的边沟外缘的间距不得小于50米;

(五)城市沿江、沿河及沿铁路旁的防护林宽度应不小于30米;

(六)单位附属绿地面积占单位总面积比率不低于30%,其中工业企业交通枢纽、仓储、商业中心等绿地率不低于20%;产生有害气体及污染工厂的绿地率不低于30%,并根据国家标准设立不少于50米的防护林带;学校、医院、疗养院、休养所、机关团体、公共文化设施、部门等单位的绿地率不低于35%.第七条 第六条规定中第(二)、(六)款内绿地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降低5个百分点:

(一)建筑基地内设置开敞式绿地;

(二)基地内建筑向社会提供开放式空间;

(三)建筑场地内绿化覆盖率大于45%

第八条 项目业主在报批规划时,必须同时报批绿化平面图,绿化平面图的比例与总平面图比例、道路线型方案一致。大型建设项目必须报批绿化方案。其绿地指标必须符合规划设计条件,否则报批方案不予签批。

第九条 绿地率指标达不到第六条、第七条要求的,建设项目报批规划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规划可以审批:

(一)经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办理异地绿化手续,异地绿化后绿地指标达到

第六条、第七条要求的建设项目,在审批时,城市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应同时呈报异地绿化方案。

(二)确属城市功能需要的停车场(库)、市场、公共厕所、垃圾库、市政管线等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基地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下)项目;

(三)广告牌、宣传栏、各类岗、亭;

(四)经城市人民政府同意或城市规划委员会决定的可以降低绿地指标的特殊建设项目。

第十条 城市重要建设项目和重要地段的绿化建设用地,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绿线,予以严格控制。

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的绿化建设,必须与建设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绿化建设规划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不予以验收。

对于城市建设项目分期实施的,分期验收的,在后期实施的建筑基地内,业主必须先期实施临时绿化,临时绿化与前期建设工程同步验收,验收合格后向社会开放。

经城市规划确定的各类绿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出让。城市规划确定的各类绿地上的各类违法建筑,由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违法建筑业主必须原样恢复绿地。

第十一条 本规定适用以下计算方法:

(一)建筑基地面积的计算

1、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建筑在基地面积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正式划定的用地范围内面积。

2、建筑红线内基地面积小于5000平方米以下的建筑场地,基地面积算建筑红线的范围内面积。

3、单位用地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基地面积,算单位总用地面积。

(二)绿地面积(绿地率)的计算

1、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绿地面积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计算。

2、单位用地内新建、改建、扩建的绿地面积算单位用地范围内的总绿化面积。

3、建筑基地地内的水域面积算绿地面积。

4、出让、转让所得地块内因市政建设需要而无偿退让的部分面积,按该部分面积所占建筑基地面积比率,在规划要求的绿地率中扣减相应的百分点。

5、位于城市旧城区的建筑基地,确实难以达到规定绿化指标的,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将屋面地栽绿化面积(每块面积不得小于100平方米)折算成地面绿地面积。其折算公式如下:F=M×N,式中:F-地面绿地面积,M-屋面地栽绿化面积,N-有效系数(见下表)

屋面标高与基地地面的高差(单位:米)

有效系数(N)

小于、等于1.5 1.0

大于1.5,小于、等于5.0 0.70

大于5.0,小于、等于12.0 0.50

大于12.0,小于、等于18.0 0.30

大于18.0 垂直绿地不算绿化面积。

第十二条 本规定由乐山市规划管理局负责解释。

5.鞍山市规划局软环境建设公开承诺 篇五

一、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实施“阳光政务”工程,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事务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增强执行力和公信力。规划局及各单位、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办事准则、办事程序、监督渠道、服务承诺、重大事项的办理结果全部向社会公开。规划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出台前,要通过召开听证会,开通热线电话、公开登报等途径,征求管理相对人的意见。工作人员实行挂牌服务,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进程,强化电子政务传播政务信息、受理政务咨询、办理政务事项的功能。

二、进一步简化工作程序,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办事效率。不断强化规委会一级审批制度,实施联合会审制度,牢固树立主动为项目单位服务意识,切实提高审批时效。对所有规划编制成果和报建项目,及时上报规委会审批。简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申请书》中审核内容和审核单位。对于房地产项目,《申请书》中的相关部门的审核项目由原来的消防、环保、城建、人防等4项仅保留消防1项;对于工业项目,《申请书》中的相关部门的审核项目由原来的消防、环保、城建、人防等4项仅保留消防和环保2项。对规划编制成果和报建项目,一经市规委会审定同意,迅速主动与项目单位联系,督促、帮助项目单位办理后续相关承诺,确保建设项目能够在短时间内开工建设。

三、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建立政风行风建设长效机制,认真落实《鞍山市规划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鞍山市规划局纠风工作实施方案》、《鞍山市规划局政务公开实施方案》、《鞍山市规划局工作制度》等规章制度,从制度入手,以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人。通过聘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知名人士担任局政风行风监督员、在中层干部中签订“廉洁自律承诺书”和“纠风、软环境建设责任状”等方式,进一步强化政风行风建设,坚决杜绝吃、拿、卡、要、报,工作态度生、冷、硬、顶等不正之风。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软环境和政风行风机制,加大治理部门和单位不正之风的工作力度,加大行风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严肃追究违反政风行风建设有关规定的行为和责任人员。

四、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建立督查督办制度。认真贯彻《城乡规划法》和《行政许可法》,加大法制宣传和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力度。对涉软督办有关事项,由局软环境建设办公室牵头,分解立项,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范围和分工,各负其责,协调办理,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五、提高全系统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规划局良好形象,制定鞍山市规划局工作人员“六不准”,“六坚持”。

六不准:

不准利用职权索取、收受项目单位或下属单位的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

不准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娱乐、考察等活动;不准在项目单位或下属单位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

不准利用职权违反决策程序干预项目的立项、设计、审批等工作;不准利用职权违规为亲属朋友承揽项目提供便利条件;

不准利用职权为个人或小团体谋取私利。

六坚持:

坚持理想信念,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服务基层,切实增强勤政为民意识;

坚持清正廉洁,牢固树立廉洁从政观念;

坚持勤奋学习,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业务能力;

坚持依法行政,积极创造一流的规划工作业绩;

6.佛山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篇六

各科室、监察大队、审批窗口,各镇建管所:

为进一步规范规划建筑设计方案的审批管理,我局现对新建的民用项目、工业项目等报送材料作如下具体规定:

一、民用项目

(一)《昆山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审批申请表》(原件二份);

(二)规划设计文本(A3)1套,电子盘片一份;

文本应符合国家相关编制规范要求和深度;文本应有项目所在地镇政府和建管所等部门签字盖章,并加盖设计单位资质专用章、出图章和设计负责人、设计师注册印章。承接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设计单位必须取得丙级以上的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

文本中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1、设计说明;

2、项目区位图(1/1000或1/2000);

3、鸟瞰效果图以及沿主要道路建筑效果图;

4、总平面图,该图应达到扩初设计深度,并应包括以下内容:(1)该地块及周边的地形(现状和待建建筑位置、河道、道路)(2)建设基地用地界限(标明与周边建筑、河道、道路中心线等之间距离)(3)各项规划控制线(4)拟建建筑位置(包括地上和地下建筑)(5)基地内外的建筑间距、建筑退界距离(6)标注定位坐标,并提供CAD电子档(7)用地平衡表及技术经济指标(总用地面积、地上和地下总建筑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层数、机动和非机动停车位、公建配套的项目及规模、户数、户型比例等);

5、环境关系分析图;

6、规划结构分析图;

7、公建配套分析图;

8、景观绿化分析图;

9、道路交通分析图及静态交通组织(泊位布局)图;

10、建筑单体效果图及平面、立面、剖面图,建筑材料、色彩及其他有特点的细部设计;

11、竖向设计图;

12、各专业规划图等。

(三)中高层以上建筑项目需增加由相应资质部门编制的日照分析报告;

(四)《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复印件;

(五)因建设项目的特殊需要提交的其他相关材料,如建设用地许可证、交通影响分析报告书、环境评价文件等。

二、市域主要路(道路规划控制红线≥80米)两侧的工业项目

(一)《昆山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审批申请表》(原件二份);

(二)文本应符合国家相关编制规范要求和深度;文本应有项目所在地镇政府和建管所等部门签字盖章,并加盖设计单位资质专用章、出图章和设计负责人、设计师注册印章。

文本中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设计说明;

1、项目区位图(1/1000或1/2000);

2、沿主干道鸟瞰效果图;

3、总平面图,包括以下内容:(1)该地块及周边地形(现状和待建建筑位置、河道、道路)(2)建设基地用地界限(标明与周边建筑、河道、道路中心线等之间距离)(3)各项规划控制线(4)拟建建筑位置(包括地上和地下建筑)(5)基地内外的建筑间距、建筑退界距离(6)标注定位坐标,并提供CAD电子档(7)技术经济指标(总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层数、非生产性建筑占地比例等);

4、建筑单体平面、立面、剖面图等。

(三)《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复印件;

(四)因建设项目的特殊需要提交的其他相关材料,如建设用地许可证、交通影响分析报告书、环境评价报告、出入口设置许可文件等。

三、其他地区(玉山镇域及中心城区规划区范围内)的工业项目

(一)简装文本(A3)1套;文本应有项目所在地镇政府和建管所等部门签字盖章。

文本中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1、项目区位图(1/1000或1/2000);

2、鸟瞰效果图;

3、总平面图,包括以下内容:(1)建设基地用地界限(标明与周边建筑、河道、道路中心线等之间距离)(2)该地块及周边地形(现状和待建建筑位置、河道、道路)(3)各项规划控制线(4)拟建建筑位置(包括地上和地下建筑)(5)基地内外的建筑间距、建筑退界距离(6)标注定位坐标,并提供CAD电子档(7)技术经济指标(总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层数、非生产性建筑占地比例等);

4、建筑单体平面、立面、剖面图等。

(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复印件;

7.佛山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篇七

肇庆市是广东省林业生态质量最优、林业产业体系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亦是“广东省林业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城市”。《规划》显示,肇庆以“森林之都·美丽肇庆”为总目标,凸显“进入肇庆、走进森林”主题,构建森林生态、绿色惠民产业、森林文化三大体系,实施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四大工程,打造二园二路、三江四屏。同时,发展特色森林旅游、特色湿地旅游、最美乡村、竹林产业、珍贵树种文化、林下中药材、林产化工、林业交易博览等十大特色项目。中心区重 点项目包括将投资3500万元建设面积7650亩的北岭山森林步梯公园;投资5000万元建设规划面积约12000亩的羚羊山古栈道文化森林公园;投资5000万元建设肇庆新区中央绿轴,以东部、中部及西部3条森林景观带全景展现现代山水新城的风貌;投资3500万元建设全长6.5 km的紫云路森林景观大道。这些项目都将在最近开工建设,将成为带动肇庆建设森林城市、推动新一轮绿化肇庆大行动的领头羊。

(新闻来源:中国新闻网、新浪网)

各抒己见:

某官员:“盖房子动迁老百姓提意见的多、告状的多,但建设城市森林百姓都投赞成票,没有一个上访的、告状的。”

某专家:《森林之都·美丽肇庆建设规划》有前瞻性、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符合肇庆发展的实际。

网友Ice_kilo:我是肇庆人,支持肇庆发展,加油!

网友“味道十粥” :岭南特色,不可多得!顶起......

8.佛山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篇八

关键词:森林城镇;淳安县;汾口镇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6)01-0064-03

我国的森林城镇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放在突出地位,树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1]。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绿色浙江”、“生态浙江”、“森林浙江”的战略决策,掀起了浙江森林城镇规划与创建的热潮[2]。淳安县作为“美丽杭州”建设实验区,同时作为浙江省林业大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84%,是浙江省林业用地面积最大、森林蓄积量最多的县,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森林公园。依托生态资源,倡导“后发优势”,加强森林城镇建设,推动生态发展,把森林生态体系建设融入城镇已成为淳安县城镇建设最美好的目标之一[3]。

1森林城镇建设基础情况与分析

1.1汾口镇区域概况

淳安县地处浙西山区,钱塘江源头,因拥有千岛湖(新安江水库)而天下闻名。汾口镇境内武强溪是千岛湖主要源头之一。该镇地处浙西,西连衢州开化,北邻安徽歙县,是淳安县西南部的工贸重镇和交通枢纽,也是淳安县经济、文化次中心。全镇地域面积237 km2,辖51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总人口56万人。目前城镇建成区面积305 km2,建成区户籍人口6 000余人,常住人口1万人左右。汾口镇是浙江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也是全省首批省级中心镇之一,2005年被建设部等六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先后创下了省级卫生镇、省级教育强镇、省级生态镇。

1.2森林城镇建设现状

1.2.1建成区绿化现状

至2014 年末,汾口镇建成区总用地面积305 hm2,绿化覆盖面积17606 hm2,绿化覆盖率5772%,林木覆盖率467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233 m2。辖区内以山地为主,建成区绿化主要以公共绿地、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为主,建成区内建有杨旗公园、温馨花园等公共绿地为主的休闲绿地,园林绿地面积3214 hm2,90%以上的城镇居民出门平均500 m内可达就近的休闲绿地。沿武强溪两侧,淳杨公路、淳开公路、跨越工业园区道路、环湖南线连接线等防护绿化面积1125 hm2;居住区绿地面积361 hm2;企事业单位绿地面地713 hm2。

1.2.2镇域森林资源现状

汾口镇林地资源丰富,可利用林地面积146万公顷。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气候适宜,地形复杂,土壤肥沃,适宜各种林木生长,植物资源较为丰富,森林类型多样、树种资源丰富、珍稀树木较多、森林覆盖率795%。目前林业用地15 33333 hm2,其中生态公益林7 43813 hm2,用材林5 66667 hm2,经济林2 22853 hm2。

1.2.3古树名木资源

根据2012年全县古树名木调查,汾口镇共有散生古树名木168株,其中Ⅰ级19株,Ⅱ级49株,Ⅲ级100株。古树群16个,447株。共计古树名木619株。以樟、苦槠、银杏、柏木、枫香等为主,在地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农村。树龄最大的是仙居村土名下村处的古樟树,树龄达1 010余年。

1.2.4湿地生态系统

依据《湿地公约》中湿地定义与分类系统,千岛湖湿地属人工湿地类库塘(V1)湿地类型,汾口镇湿地系统包括河流、水库、水田等。流经汾口的武强溪,是千岛湖第二大河流(第一大是新安江),水量充足,每年水量相当于千岛湖的十分之一。武强溪漂流域面积450 km2,是淳安县水量最大,溪滩最宽的溪流,经百亩畈注入千岛湖。该区域是淳安境内千岛湖主要的汇水区域,以千岛湖西南部水域为主,呈半环状分布的城镇内河水系形成了丰富的河、湖、水库等湿地资源。

1.2.5村庄绿化

近年来,汾口镇围绕绿色文明建设,组织开展了创建绿色生态村的活动,将村庄环境整治与村庄绿化美化相结合,有力的推动了农村绿地建设。至2014 年底,全镇村庄绿化面积2 67415 hm2,创建县级绿化示范村15个,市级绿化示范村7个,省级绿化示范村3个,省级森林村庄6个。

2森林城镇建设理念和布局

遵循生态系统的协调共生、持续自生和生物多样的原则,构建以乔木为主体、点线面相结合,层次明晰、结构合理、生态健全的与“浙江省西部的工业强镇、商贸活镇、农业优镇、生态兴镇的现代化小城镇”相匹配的具有综合生态环境效益的近自然型森林城镇生态系统,从整体上优化城镇生态环境,提升城镇活力,通过森林生态建设、修复和发展,全面实现“山水美、农家富、社会和、机制新”的综合生态环境效益的近自然型森林生态城镇。

综合考虑汾口镇域格局及其绿地系统布局,在森林城镇景观空间结构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突出山体、滨水湿地等特色景观地带,建设以建成区城镇公园绿地为中心主体,以生态廊道为骨干,山体林地和片林为点缀,形成“两心、两轴、一环、三片”的总体布局。

(1)两心。

镇区:未来应积极实施“建新区,改旧区”策略,即通过道路交通灯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开新区建设框架,积极发挥自然条件优势,在镇区布置主中心,聚集人气,形成全镇公共服务中心,以此推进旧镇区改造。以德塘为主体建设成为镇主题公园的大面积绿化,以及位于工业和居住之间祝家花园等大型公共绿地,将形成自然生态景观核心,成为汾口镇的绿心。依托原有工业基础进行提升改造形成的工业片区和南部依托新建工业园区引导集聚。以工业园区绿地集点为面,形成以工业特色为主导,逐步提升工业园的绿化质量。并结合路网形成绿格相嵌,翡翠成环。一方面通过交通活跃城镇,另一方面借道路两侧的绿廊结合周边绿地串连成串,形成连续性强,易发挥城市森林作用的格局。

旅游服务核心:围绕毛家村、百亩畈村形成千岛湖游线上的重要旅游节点,布置休闲旅游服务中心,以生态自然保护为主导,可按风景区规划、生态旅游区规划,展开与功能适应的适度建设,严格控制建设量与开发强度,防止对景观资源、自然资源产生破坏。

(2)两轴。

城市发展轴:沿淳开公路形成的城镇发展轴,轴线南部集中较多的汾口镇历史遗迹,未来应重点控制村庄建设,严禁开采矿石,提高植被覆盖率,大力发展人文旅游。

水上游线景观轴:依托武强溪滨水景观带,通过设置码头,开辟水上游线,通过对河道梳理、滨水景观设计和多处游船码头的布置,形成千岛湖-镇区的水上游览线,可以沿线领略汾口现代城镇风貌,通过生态景观绿地与居住人文景观展现汾口形象。加强滨水空间的改造和控制力度,逐步完成滨湖路沿线的驳岸和滨湖绿化建设,形成汾口镇两道特色鲜明、景观丰富、功能多样的绿色屏障。进一步改善滨水景观,合理利用滨水空间,打造特色休闲旅游小镇。

(3)一环。

千岛湖景观旅游环线:围绕千岛湖形成的旅游景观环线,通过增加步道与非机动车道,扩展旅游项目,提高汾口旅游内容的多样性和吸引力。

(4)三片。镇域内结合河道、主要道路交叉口和组团中心规划多处街头绿地景观。

滨水景观片:位于镇域东部。坐拥武强溪、千岛湖。未来应明确控制建设规模,开展村庄整治,引导散户集中,加强生态建设,发展休闲旅游业。根据《浙江省村庄绿化规划指导意见》着力打造各行政村的公共绿地和生态观光农田、小山丘林地及片林等绿色基块。绿块是江河与道路或者其它林带林网叠加与连接“节点”,具有景观生态学意义上的斑块或基质的特征,成为协调城镇景观、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成为村民生活和休闲的主要场所。

生态景观片:即南部生态景观片、北部生态景观片。未来重点控制村庄建设,控制发展规模,开展村庄整治,提高植被覆盖率,建立绿化体系。在道路、河流原有自然条件的基础上,结合人文景观遗迹,以适当的基础设施投入,建成植被类型丰富,供城镇居民休闲观光的好场所。沿路、河、渠、堤、农田、村镇住宅等建设不同尺度的防护林带,形成绿色网点,从而构成水网化、林网化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3结语

汾口镇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建设森林城镇的良好基础。近年来,该镇以“美丽杭州”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围绕打造“浙西名镇”总目标,致力于森林城镇的创建。本规划秉持“森林城镇”建设理念,以城镇为载体,以森林植被为主体,通过构建布局合理、稳定的城镇森林生态系统,着力突出城镇、森林、湿地相融的特色城镇风貌,以期加快城镇生态化进程,促进城镇、城镇居民及自然环境间的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黎祖交. 关于资源、环境、生态关系的探讨——基于十八大报告的相关表述[J]. 林业经济,2013,(02): 1115.

[2]韩忠良,钱逸凡,沈建利.海宁市袁花镇森林城镇建设探析[J]. 华东森林经理,2014,28(3):5760.

[3] 熊琦婧. 森林城镇建设规划探讨——以余姚市泗门镇森林城镇建设规划为例[J]. 华东森林经理,2011, 25(3): 7275.

9.佛山森林公园游记200字 篇九

佛山森林公园游记200字

7月22日 晴

今天,我们去乌苏佛山森林公园游玩。经过3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来到了佛山公园,公园里空气非常清新,一级级的台阶顺着山势蜿蜒向上爬去,我们爬呀爬呀,终于爬到了山顶,啊!一大片开阔地,一眼望不到边,远处的房子都像火柴盒一样,这让我感到新疆真大呀!

下山后,我们去泡了温泉,这是山上天然的露天温泉,温泉冒着热气,散发着淡淡的硫磺味,梅子阿姨的银手镯泡了温泉后居然变黑了。

10.佛山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篇十

22008,乌苏佛山森林公园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及市旅游局关怀和帮助,乌苏森林公园建设有较大改变。“以改革求发展,以发展求生存,以资源优势促旅游”的思路。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道路。本着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以抓主体、增效益、强管理、促宣传,使森林资源发挥了更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在市旅游局的指导下,乌苏佛山森林公园经自治区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级景区。乌苏佛山森林公园经自治区林业厅推荐,国家林业局经专家实地考察和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认定为乌苏佛山森林公园为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公园提高知名度。

二、发挥资源优势,确立森林旅游产业地位。

(1)依托森林资源求发展。

如何保护“管理好,经营好,发展好”森林资源,成为公园工作的主题。我们充分发挥了森林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利用,不断探索发展森林旅游业的新路子,提高发展意识,引进资金上项目,特别是开发天山马鹿观赏园、生态园等确立了旅游产业带动林业经济腾飞的主导地位。

(2)分析优势,准确定位。

乌苏地区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有近临经济发达地区克 1

拉玛依市、独山子矿区、奎屯市各团场的地域优势,公园有广阔的森林草原,有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有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有高山湖泊素称新疆第二小天池之称,有凉爽宜人的自然气候,还有浓郁的民族民俗风情和千年人文古迹等。有上百年的蒙古喇嘛庙堪称全国第三大寺庙的夏日苏木喇嘛庙,根据以上资源特色,吸引游客进入公园就有八万余人次。公园以体现民族风情,突出生态特色,将公园定位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子上,为森林旅游业的发展确立了方向。

三、加强组织领导,制定长远规划,推进森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加大工作力度。为促进森林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我们具体做了以下三方面: 一加大领导力度。把旅游业作为乌苏林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由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部门领导共同抓,形成了健全的管理体系; 二是完善政策机制。制定优惠的政策,创造宽松的环境,扶持保护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乌苏市旅游局统一组织、协调联动,积极探索了景区的管理模式;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积极采取国家、集体、个人、(牧民)一齐上的方针,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走靠联合求发展的路子。

(2)谋划发展规划。

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原则,按照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方针,邀请新疆林业科学院编制了新疆乌苏国家森林公园可性性研究报告,请新疆天山西部林业勘察设计院新疆乌苏国家森林

公园可性性研究报告、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在市旅游局的帮助下向自治区旅游局申请了旅游景区星级厕所建设项目,在公园规划中注重了环境保护、旅游资源保护和环境容量的测算研究内容。与旅游经营者签定旅游安全及环境卫生目标管理责任书。划定责任区,使旅游区的安全有人抓,环境卫生有人管,为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公园的功能进行了划分。基础设施建设、绿化、旅游服务设施及配套工程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正在逐步实施。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游客增加旅游收入。

按照 “以招商引资合资合作为主,以自我收入为辅职工自营经济为补充" 的发展思路。广泛筹集资金,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在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将待甫僧景区的交通道路纳入乡、镇道路来建设,国家投入50万元、自筹资金60万元铺设沥青道路4.8公里。生态园修建休闲桌椅、建设人工景点、修建景区大门、架设景区路灯、地灯、钓鱼池、景区围栏等 ,投入168万元,旅游社会收入达到 650万元,同时提高了农牧民收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四、树立形象改善公园环境,加强森林旅游业的综合治理。

公园环境就是我们的形象,好的形象是我们最好的宣传。公园始终本着“先绿化,后经营”的原则,2008年绿化投资20余万元,使经营基础设施与优美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金三角”地区旅游品牌。我们在全园范围内启动了三项综合治理工程:

(1)在森林公园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治理。以公园美化环境

清理卫生为主。为旅游经营者划分卫生管理区,在综合治理环境卫生这项工作中共清除垃圾几十余车,植树、种花 17000 余株。基本改善佛山森林公园的环境面貌。

(2)在旅游经营方面进行综合治理。包括(清理乱占林地、规范旅游服务、旅游治安文明执法)等内容。进一步细化了公园管理,通过形象建设,使公园面貌焕然一新。

(3)邀请乌苏市旅游局的领导、卫生防疫、环保等部门保护森林资源、规范森林旅游等方面,对旅游区的经营户管理人员进行了两天的培训,增强了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工作水平。

五、强化资源保护,提高管理水平。

(1)逐步由被保护生态环境,向主动保护生态环境转变。公园在加强资源保护,确保森林旅游业健康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公园在各售票处设立标志型宣传牌十余块,其中入园须知五块、森林公园简介六块等,从而提高旅游经营者、游客、牧民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改善旅游服务。

森林公园是以增活力、出效益、促发展,由小规模低水平向大规模高档次发展。形成多结构、多产业、多效益的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也是最大限度发挥森林效益的重要形式。

六、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1)计划明年在全公园内开展接待服务区的绿化工程,用

3年时间完成此项工程。公园以谁建设谁绿化的原则,采取市旅游局监督公园技术指导,把接待服务区建设成和谐的景区、文明景区。

(2)继续做好森林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逐步完善森林旅游股份制的管理,由单一的游山玩水向多种需求的旅游形式转变。从具体思路上实施“旅游搭台、经济唱戏”。发挥自然优势,强化自己的特色,树立创新意识,包括(思想、管理、项目上的创新)根据游客不同的文化层次,开展不同的旅游项目。充分发挥山区旅游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自然资源优势,走联合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培育大产业带动大发展。

总之,我们要把森林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最具有活力、潜力的新兴产业、高效产业来发展。让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永伴你、我、他。

乌苏佛山森林公园

11.佛山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篇十一

【摘 要】集贤县林地图斑落界是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环节,也是实现落实林地斑块空间位置、查清林地资源利用现状、核实资源数据基础性工作。

【关键词】林地;资源;落界

林地图斑落界是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环节,是落实林地斑块空间位置、查清林地资源利用现状、核实资源数据基础性工作。

1.基本概况

1946年6月,设置集贤县,归属合江省,治所位于集贤镇,属合江省辖。1954年5月合江省并入松江省,集贤县属松江省辖。1954年8月,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集贤县属黑龙江省辖,属合江行署管辖县。1985年 1 月合江行署撤销,归佳木斯市管辖。1988年1月起,开始划归双鸭山市管辖。县城是从1956年由集贤镇搬迁到福利镇至今。集贤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地处东经130°39′30″—132°14′50″,北纬46°29′05″—47°4′3″,属长白山系完达山脉北部余脉。南靠双鸭山市,东和东北邻友谊县和富锦市,西南接桦南县,西、西北与桦川县接壤,东西长120公里,南北宽42公里,全县区划面积2283.4平方公里,地域特征“三山半水六分半田”,是以农业为主的县份。全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全县以海拔200m以下的平原区为主,面积约占75%以上,具有三江平原的典型性。 本县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6℃,日照时数2854小时,积温2680℃,无霜期132天左右,年均降水量567毫米。总人口数32万。行政区内分布着5个镇、3个乡(共153个自然屯)、6个国有林场。分别是:集贤镇、丰乐镇、福利镇、升昌镇、太平镇、兴安乡、腰屯乡、永安乡,爱林林场、丰乐林场、七星林场、峻山林场、太平林场、腰屯林场。此外,笔架山监狱管理局、安邦乡湿地保护区在集贤县行政界线范围内,红兴隆分局宝山农场、红兴隆分局二九一农场有部分经营区在行政界线内。公路:集贤县境内有多条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穿越其间。主要有:哈同(哈尔滨—同江)、依饶(依兰—饶河)、双桦(双鸭山—桦川)。铁路:集贤县是三江平原交通枢纽,国家铁路大动脉横贯全境。哈尔滨——双鸭山、哈尔滨——前进镇,全境经过集贤县。县域内有福利屯、太平镇、丰乐镇、笔架山、金沙岗、升昌火车站,县城火车站为“福利屯”。

2.主要自然资源及土地利用现状

集贤县辖区土地总面积225810.44公顷(包括二九一农场和笔架山农场)。县属土地总面积200564.58公顷,其中:国有土地71590.40公顷,集体土地128974.20公顷。耕地116108.5公顷,园地1877.7公顷,林地43778.85公顷,牧草地2865.92公顷,其它农用地9054.73公顷,建设用地11852.31公顷,其中,居民点工矿厂用地9061.49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145.75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645.07公顷。未利用土地15191.20公顷。

经本次调查林地面积46744公顷,其中森林面积41139公顷。林地占区域面积比例为20.70%,森林覆被率18.22%。

3.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

3.1森林资源现状

经本次调查统计,现林地面积46744公顷、有林地面积41139公顷。其中:国有中林地面积42916公顷、有林地面积37328公顷;集体中林地面积3817公顷、有林地面积3817公顷,其他中林地面积11公顷、有林地面积11公顷。

3.2特点

集贤县有18465公顷乔木林地面积规划为国家重点公益林,占公益林面积的67.2%,从整体上分析,集贤县森林资源主要呈现出以下七个特点:

(1)林木绿化程度加大,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

(2)幼、中龄林面积多,近、成、过熟林面积少。

(3)林地利用率达到88.0%以上,比原来增加了0.7个百分点,林地利用状况良好。

(4)林分公顷蓄积量由64.5立方米/公顷,上升到72.6立方米/公顷,单位面积蓄积上升明显,林地生产力有所提高。

(5)集贤县有七成以上的森林参与到了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建设中去,基本形成了一个生态大区,对加强生态建设,维持生态平衡,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使各林种的结构和其所发挥的作用更趋于合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用材林树种结构趋向单一、材质差,人工针叶纯林成为了集贤县主要的用材树种,且商品用材林占绝大多数。应进一步加大天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的营造和培育工作。

(7)林分质量低,生态功能差。集贤县有林地每公顷株数926株,有林地平均胸径为10.5厘米,有林地每公顷年均生长量3.47立方米,均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利用森林蓄积、森林自然度、森林群落结构、树种结构、植被总覆盖度、郁闭度、平均树高、枯枝落叶厚度等因子评价的森林生态功能指数,将森林生态功能划分为好(生态功能指数0.67~1.00)、中(生态功能指数0.40~0.66)、差(生态功能指数0.33~0.39)三个等级。我区的森林生态功能指数平均为0.46,生态功能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4.林地图斑区划落界方法

4.1主要技术依据

《国家林业局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落界规定》;《黑龙江省县(市区)林地保护规划编制技术规范》等。

4.2应用技术资料

2009年10月spot-2.5卫星遥感图像;北京80坐标系地形图;2004年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资料;2009年乡镇集体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资料;2010年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资料;各年度造林设计;各年度征占林地审批文件;各年度三类采伐设计等资料。

4.3图斑落界方法

4.3.1图斑落界工作组织及人员构成

由集贤县林业局组织领导,由黑龙江省林业监测规划院进行业务指导,林场、林业站技术人员参加认证落界、属性因子采集及现地调查认证工作。

4.3.2林地图斑落界方法

(1)遥感影像可判读图斑地块。直接利用遥感图像图斑的空间位置边缘进行落界。

(2)遥感影像不可判读图斑地块。利用各类档案资料进行卫星图像落界。

(3)遥感影像不可判读图斑地块且无档案资料的地块,进行现地GPS定位落界。

4.4属性因子调查

4.4.1图斑线调整

对于图斑线调整的图斑属性信息,可直接转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图斑属性信息。

4.4.2补充区划图斑

对于补充区划图斑的属性信息采集,可采取查取资源管理档案资料或进行现地补充调查的方法进行采集。

4.4.3现地核实认证

对于现地核实认证图斑的属性信息采集,必须按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标准,到现地补充调查采集属性信息。

4.5面积计算

面状图斑面积,按图斑落界几何图像进行微机求算;线状图斑面积现地确定宽地,卫星图像量取长度进行计算。

4.6现地验证

4.6.1图斑现地认证种类

主要是遥感影像不可判读地块,利用各类档案资料进行遥感图像落界和地类属性采集的图斑,地类有未成林地、苗圃地、无林地、 经济林地、幼龄林地。

4.6.2认证方法

根据落界图斑地类属性提取登记形成的Excel表格。将不同地类图斑按面积及图斑个数双重条件10%的数量抽取进行现地验证,如果现地验证某种地类图斑属性与利用档案资料采集的图斑地类属性面积精度低于95%时,对其进行延伸扩大验证量到该地类的30%,地类面积精度仍然低于95%时,此项地类全部进行现地属性因子采集。

4.6.3认证图斑数量

需要验证的图班及现地验证地图班详见附表。

5.落界结果

12.佛山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篇十二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问题随之产生。作为城市自然的代表, 城市森林能够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城市森林研究与应用正悄然兴起。虽然该研究领域尚处初期, 但必将成为21世纪林业研究的热点[1]。

与中国城市总体规划相对应, 中国的城市森林范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即建成区、市区、市域。其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重要组成部分[2]:a.城市建成区中的园林景点、公园、居民园区 (以点和斑块为主) ;b.道路系统 (街道、公路、水道、农田道、渠等) 的绿化带 (以带和网络为主) ;c.市区、市域内 (近远郊) 的风景林、森林公园 (含山地原野游憩林) (以片为主) ;d.市域 (远郊) 商品林、果园、农林复合经营 (以片为主, 视可能和需要而定) 。

城市森林 (urban forest)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绿化和城市园林, 其主要的特点是突破了过去长久以来以城市建成区绿化、美化为目标的狭义的城市绿化, 发展成为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森林体系[3]。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实际上是由点、块、带、网、片相结合的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其目的是把森林引入城市, 让城市坐落森林之中, 恢复森林与人类的本来面貌, 依据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 建设具有城市个性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山水城市、森林城市、花园城市和生态城市。全面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管理高效的城市森林体系, 实现城区花园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

2 景观生态学理论在中国城市森林领域的研究进展与问题

景观生态学在中国起步较晚, 但发展很快, 在城镇景观格局分析中很受重视。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开展了城市本地特征分析, 并在绿地系统规划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景观现状分析, 采用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等景观指数分析方法, 进行城市森林建设的格局分析;二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廊道设计的原则, 对基于热岛效应、污染源分布等局部环境问题进行的城市森林配置和廊道疏通设计, 以及基于污染物扩散进行的以道路和河流为主干线的廊道设计, 确定城市森林的骨架[4]。但是, 目前的研究基本上是停留在理论上和局限于建城区范围内的研究, 景观指数分析的实际生态意义难以与现实的生态过程相结合进行, 而宏观的规划又没有把城镇置于大环境背景之下, 规划的尺度与城镇环境建设所要求的尺度不能完全吻合。而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 斑块的大小、结构以及连接斑块的廊道特点则是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

3 中国城市森林规划方面取得的成就与问题

近年来, 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的规划与实践, 既借鉴了国外城市森林发展的成功模式, 也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精髓。从长春第一个森林城的构建, 到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规划与实施, 体现了中国城市森林建设蓬勃兴起的发展势头。

广东省先后有广州、中山、东莞、珠海、深圳等多个城市制定了以建立城市森林体系为中心内容的城市森林规划;北京市提出要建设成“城外青山环抱、城内绿化环绕”的现代化森林城市, 目前隔离区绿化林带、“五河十路”防护林带建设正在加快实施;贵阳市将城市森林建设的总体定位为“青山入城, 林海环市, 生态休闲, 绿色明珠”, 基本形成了以健全高效的城市森林体系、自然天成的城市生态绿岛、林城相依的环城生态林带;深圳市林木覆盖率已达46%, 形成以乡土优良树种为主, 乔、灌、花、草巧妙配置的五彩缤纷的城市绿化系统;上海市不仅开展500米宽的环城绿化林带建设, 还科学移植各类乔木20多万株, 并计划到2010年, 使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0%;安徽省怀宁新县城建设时, 对城区进行全面规划, 在城区以乔木可拥有量及城市森林覆盖率来规划绿地面积, 强调融解城市边界、建设开放性的立体绿色空间, 为县级城市开展城市森林建设提供了范例。中国城市绿化建设和城市森林建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森林布局、结构不合理;大量引入外来景观树种;乡土树种重视程度不够;为了快速形成景观, 在市内大量种植草坪, 而环城绿带多纯林或种植速生树种, 树种单一、景观结构单一, 结构配置不尽合理;城市绿化造林近自然化程度不高。

4 中国城市森林的景观生态与规划设计创新理念

4.1 景观生态领域

4.1.1 明确城市森林对于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

城市森林是涵盖建成区、市区及市域整个城市地域的林木系统, 通过森林生态系统网络的建立, 森林斑块与廊道的相互连接与贯通, 能够使其成为整个城市地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巨大载体。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多种成分, 植物多样性是前提和基础, 但更重要的是群落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因为动物和微生物不是靠引种就能增加的, 必须满足其生存的环境条件[4]。因此, 要改变目前在保护和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存在的一些错误观念和不合理做法, 如盲目引进外地树种, 盲目增加树种数量, 而从不考虑植物群落的绿量, 即群落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益。这些都必须靠建立多层次、多树种的复层混交绿化才能实现。

因此, 要从整个城市地域的角度出发, 本着城乡一体化的原则, 进行科学的城市森林发展规划, 合理布局森林, 增加群落的多样性, 注重乡土树种和乡土植被的利用, 大力保护和发展自然和近自然林模式, 提高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4.1.2 重视城市森林斑块的形状、位置及规模在城市森林建设中的作用

(1) 城市森林斑块的形状[5]

景观生态学认为, 紧凑或圆形的斑块在保护内部资源方面具有最高效率, 卷曲斑块在强化斑块与基质之间的联系上具有最高的效率。因此, 在森林斑块形状设计时, 以游憩和保护自然环境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其形状应尽量使其边界弯曲和突起, 增大与周围基质的接触面, 使人们能最大限度地接触到森林, 接触到大自然, 提高林地使用效率, 也有利于物种迁移, 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另外, 从美学的角度上来说, 弯曲的边缘有利于增加景观的层次性, 提高其观赏价值。以经济林、公益林等为主要目的的林地应尽量选用紧凑的形状, 减少与外界的接触面, 保护内部物种的纯度及防止有害物种的侵入。

(2) 城市森林斑块的位置

森林斑块的位置和森林斑块之间的相对位置对于整个城市森林景观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从物种保护的角度上来说, 相邻或相连的斑块内物种存活的可能性比一个孤立斑块大得多, 孤立斑块不利于物种的扩散和迁移, 进而影响到种群的大小, 加快灭绝的速度, 而相邻或相连的斑块之间物种交换频繁, 增强了整个生物群体的抗干扰能力。森林斑块应位于结点位置, 结点是指廊道的交结地区, 对“流”有重要意义。森林斑块要发挥自身的游憩、美化和生态效能, 就必须与结点耦合, 以调节“流”的运动。因此, 城市森林规划在注意提高整体效能的同时要考虑其相对位置和相互作用及作用边界的合理交接, 以覆盖整个城乡区域。

(3) 城市森林斑块的规模

绿地斑块的数目越多, 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多样性就越高;反之, 森林斑块的数目少, 则物种生境就减少, 从而加大物种灭绝的可能性。因此, 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中应尽可能地增加森林斑块的数量。对于大型动物的保护, 一般至少需要4-5个大型森林斑块, 这样对维持景观的结构及斑块内物种的长期生存比较合适。

大型森林斑块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于森林旅游和休闲。目前, 很多国家的城市都提出城市要有“绿肺”--也就是大面积的森林斑块。

4.1.3 重视森林廊道的构成与规模在城市森林建设中的作用 (1) 森林廊道的构成

从起源上看, 森林廊道可能是种植廊道, 亦可能是残遗廊道。出于游憩功能和生态功能的目的, 森林廊道最好由本地植物种类为主组成, 同时兼顾观赏性和城乡景观。乡土树种适应性强, 使森林廊道的连接度提高, 有利于物种的扩散与迁移, 有利于种群乃至生态系统的稳定。

(2) 廊道的规模

森林廊道共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线形廊道、带型廊道和河流廊道。线形廊道一般规模不大, 如树篱、林带, 它们一般是人工营造、自然残留或更新形成的。带型廊道出现的机率比较低。而河流廊道的宽度应该能宽到足够有效地控制水土的流失, 促使河岸两侧高地森林内部物种沿着河流的运动, 因此河流的廊道应该包含河流汛期淹没的地域、河堤及两侧的高地宽于边际效应的范围。

4.1.4 在城市森林建设中结合“绿道”的概念

“绿道”在欧美已经有很长的发展历史, 它是连接开敞空间, 连接自然保护区, 连接景观要素的绿色景观廊道。绿道的实质是连接性, 不只是简单地把娱乐区域连接在一起, 而且把野生动物的生境连接在一起, 把人类社区连接起来, 把城市和乡村连接起来, 把人与大自然连接起来[6]。它有着鲜明的景观生态学基础, 致力于连接破碎的景观斑块, 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将“绿道”建设与城市森林建设结合起来, 使两者能够相互补充, 真正实现“绿道”的“绿”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网络的完整性。

4.2 规划设计创新理念

4.2.1 将城市森林规划纳入人居环境建设的背景中

城市森林建设的好坏对于人类聚居环境的影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类聚居背景建设主要包括建筑城市景观环境、小城镇乡村景观环境和自然环境三个层面, 这与城市森林研究的“建成区—市区—市域”三个层面是不谋而合的。因此要在人居环境建设的三元论的指导下, 对各个层次的城市森林布局、群落构成、实施管理等进行合理规划, 并实现城市森林“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以求创造良好的人类聚居环境。

4.2.2 将城市森林与城市总体规划有机结合起来

长期以来, 以林木为主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发展规划相对落后, 一直处于“亡羊补牢”的状态, 总处于被动防守的地位。而且由于城市规划没有很好地与城市森林绿地建设结合起来, 导致有些地方的城市森林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随着城市的盲目建设, 侵占森林绿地、公园的现象十分严重。为此, 要把城市森林建设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起来, 作为其重要的一个分支, 使得城市森林规划与城市规划同步进行或者超前发展, 这样可以结合城市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进行超前规划。同时还可以把城市辖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建设与建成区的绿地系统建设结合起来, 在城市森林建设中体现城区绿岛、城边绿带、城郊森林的特色, 使城市森林与城市园林、城市水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协调, 融为一体。形成“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总体格局。同时可以避免走发达国家走过的“污染—治理—再建设”的道路, 这样我们就能发挥后发优势, 提高城市的建设效益。

4.2.3 加强小城镇地区的森林规划研究

从目前国情来看, 建筑城市和自然环境两部分的环境绿化建设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与实践, 而作为人类聚居重要背景的小城镇, 同时也是城市森林的重要载体, 其环境绿化建设还存在着许多盲点, 还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 应重点考虑和加强小城镇地区的绿化建设, 城镇绿地系统建设要考虑满足主要生态过程正常运行的最低需要, 实行大斑块绿地 (主要是森林) 为主体, 通过近自然的宽绿带为联系的生态廊道相连接的绿地空间布局体系。避免城镇绿化建设重复过去老城区建设的路子。因此, 城镇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规划应该是一个基于现实问题和长远发展的超前规划, 这样可尽早协调建筑用地和绿化用地的矛盾, 避免一些老城市绿地建设先建后拆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4.2.4 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大绿化格局

从市民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 协调城市的总体规划,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大绿化格局。以建城区为中心, 向外辐射, 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功能, 以生态公益林为主体的绿化生态网络体系。减少“岛屿状”生境的孤立状态, 增加开敞空间的连接度, 尤其要加快城市边缘和近郊带状和嵌型森林绿地的建设, 并根据气候特点, 建设绿色通风廊道和野生生物通道[7]。

4.2.5 逐步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和管理机构

由于城市森林是一个新兴的领域, 涉及森林、园林、城建、水利、农业等多个部门, 在评价城市森林建设水平的指标体系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可比性差。过去由于部门分工的不同, 城市绿化建设在建成区基本上是由园林部门负责, 而市域内则主要有森林部门主管。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管理办法, 其统计口径与管理措施也各不相同。如建成区绿化水平基本上是采用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几个指标;而市域内则是沿用一般森林上的标准统计森林覆盖率, 没有把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不能够把城市森林的三个层次纳入统一的评价标准, 这样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不能反映城市森林的建设水平。

因此, 应尽快建立起能够覆盖三个层面的统一的评价标准以及统一的管理部门。为了加强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上海已经将绿化局和农林局的森林管理部门合并, 组建了一个新的绿化局。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趋势, 同时为其他城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城市森林建设管理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4.2.6 城市森林规划应“以人为本”, 重视人的感受

城市森林建设的目的首先是要发挥其生态效益, 其次要为人类提供休闲、游憩和放松的场所。在充满着人造景观的都市里, 城市森林绿地是唯一可以使人体验和谐安详的自然气息的场所。但目前中国的城市森林建设中, 由于盲目地崇拜和模仿国外, 许多城市一味地追求纯粹、整齐、绿期长等景观效果, 不惜浪费水资源, 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大搞整齐划一的草坪建设, 从而造成城市森林无法发挥其生态效益, 形成绿化用地面积增加而生态环境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的怪圈。另外许多森林和草坪往往禁止人入内, 忽视了人类的精神需求与身心需求, 使城市森林的游憩功能无法实现。

因此, 在学习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验的过程中, 要学习其绿化的森林化、近自然化和生态化这些内在的精华, 而不是外在的模式。我们要建成的森林模式是要形成自然的或近自然式的森林结构和环境, 是充满野趣的, 从而能够让广大居民深入其中, 享受森林带给他们的乐趣, 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 同时兼顾森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陆贵巧, 刘彦琴, 岳德鹏, 张志强.城市林业主要研究内容及发展趋势[J].河北林果研究, 2004, 19 (1) :71-76.

[2]蒋有绪.新世纪的城市林业方向--生态风景林兼论其在深圳市的示范意义[J].林业科学, 2001, 37 (1) :138-140.

[3]中国森林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城市森林”卷 (查阅) 。

[4]彭镇华.中国城市森林[M].北京:中国森林出版社, 2003.

[5]王浩, 汪辉, 李崇富, 张文.城市绿地景观体系规划初探[J].南京森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3 (2) :69-73.

[6]李团胜, 王萍.绿道及其生态意义[J].生物学杂志, 2001, 20 (6) :59-61.

上一篇:数学课堂上的合作探究下一篇:小学四年级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