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学习定义(共8篇)
1.混合式学习定义 篇一
尽管合作学习在三十年前就开始了,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合作学习的确切定义,国内外却有着不同的表述方法。其中,我国教育家王坦将其表述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这个定义国内运用较多。
合作学习就是学生在一个小组内一起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合作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合作学习的评价反馈三个方面来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己分配工作,相互帮助,根据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得到表扬或批评的次数,来总评小组行为分数。与传统方法比较,合作学习可以持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那么,如何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合作学习的内涵包括:它是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一种目标导向,即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更高更复杂学习行为的活动;它以各小组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而且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进展的。是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
2.混合式学习定义 篇二
●图标与定义——概念
虽然学习计算机操作时是以掌握方法、步骤等程序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 不过在学习和问题解决过程中,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共同发挥作用。尤其, 陈述性知识会为执行某个实际操作程序提供必要的信息。计算机的陈述性知识中最典型的是图标、按钮、命令、窗口和定义等概念。这些概念是操作计算机的前提条件。单击、双击等操作之前需要先知道什么是图标、按钮、命令等操作对象;在保存文件之前需要先搞明白什么是文件、文件夹;在输入汉字之前需要知道什么是输入法……这些概念性知识是学习操作的前提性知识之一。
加涅 (罗伯特加涅, 当代美国著名的学习和教学心理学家) 把概念分成了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具体概念对应着事实性知识。这些内容有着非常强的直观性。像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鼠标指针、图标、按钮、命令、桌面等都是具体概念。在计算机操作时虽然不需要用语言精确描述它们, 但需要学习者达到辨别、识认的程度。
除了这些具体概念作为前提性知识外, 有时还需要定义性概念。例如, 在文件操作前需要先建立文件、文件夹的概念、进行杀毒需要了解关于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使用电子邮件前需要知道电子邮件地址的组成规则……这些定义性概念可以不需要知道定义的具体文字, 但概念需要理解, 能达到运用的程度。
在计算机中, 许多定义性概念并不是完全抽象的, 也有一定具体性体现。像文件、文件夹这类定义性概念也有着自己对应的图标。
概念是学习计算机操作的前提条件, 也是进一步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如果希望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 形成对技术应用的条件、适用的情境、问题解决等的认识, 这些概念将成为更深入理解的基本条件。
概念的学习也是信息技术课的目标。帮助学生最终形成像“对信息技术社会的认识”等复杂的概念也是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之一。
●图标与定义的学习
概念的学习与正例、反例、练习密切相关。
加涅认为学习具体概念需要学习者在获得具体概念时用回忆、辨别的方法。在具体概念的学习中, 教师应当: (1) 告知学生将要学习什么样的概念; (2) 呈现概念的正例, 强调相关特征; (3) 呈现有可能混淆的反例, 并解释它们为什么不是概念的正例, 以识别正例的方式来让学生练习概念的应用; (4) 提供间隔练习以促进保持与迁移。而邵瑞珍教授认为,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要经历理解符号代表的意义, 建立符号与事物之间的等值关系;对事实进行归类, 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理解概念、事实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步骤。
学习信息技术中的概念也需要符合这样的过程。初学者是从认识图标、命令、按钮开始学习计算机操作的。首先要认识它们的具体样子。能在众多不同中图标、命令和按钮中将要操作的对象辨别出来, 然后才能进行相应的操作。了解、识别出这些图标、按钮、命令、窗口……是学习计算机操作的前提条件。
当能够辨别图标、按钮、命令、窗口后, 才能尝试对图标、命令进行操作。学习者会一边操作一边观察, 体会操作后的结果与反应。在尝试中, 逐步建立图标、命令与具体事物、功能间的联系。这是初步学习操作, 建立联系的过程。
小学低年级学生初学“画图”软件时, 首先要认识图标 (如图1) 。包括它的样子、出现的位置以及如何操作等属性。然后尝试对它的操作, 知道通过对这个图标的操作能够打开“画图”软件, 这样就初步建立起图标与软件之间的联系。
初学时, 通过对图标的操作建立“画笔图标与画图软件”联系。当学习者建立这种联系后, 就达到了“知道”的级别, 但这时还不熟练。为了达到熟练的程度还需进行反复练习。在多次重复使用这些图标、按钮、命令后, 学习者会逐渐加强这种联系, 最终达到自动化或者接近自动化的程度。熟练后, 每当要启动画图软件时自然而然地去双击画图图标。能够熟练使用某一种软件的人往往会有许多操作可以不加思考地应用。
取得了更多操作经验后, 学习者还会表现出一定的分类水平。熟练的操作者知道像画图、Photoshop等是图像处理软件, 可以处理不同的图像;Word和PowerPoint是同一个公司的软件, 可以在相邻的位置找到样子相应的图标……学习者知道根据不同属性的分类, 会有利于自动化的形成。不过分类对于操作者来说, 有时会有一些困难。因为在软件中的分类需要遵从软件设计者的标准, 有着很大的主观性。分类标准的不统一有时会对使用者有一定影响。例如, 在Word中, 许多学生不太理解为什么“打印”命令会在“文件”命令菜单中, 而“选项”为什么在“工具”菜单中……
概念性知识是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性条件。对计算机的图标、按钮和命令这类概念性知识的学习、首先要经历具体、识别两个阶段, 从记忆到理解, 再到能够灵活运用的程度。
●针对图标与定义的教学
概念学习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规则-例子-规则”, 另一种是“例子-规则-例子”。在学习中, 教师既可以有正例, 也可以有反例。通过反例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明白学习的内容。
在学习“写字板”中的“保存”时, 可以考虑用以下步骤来完成教学。
首先说明要做的事情:将编辑好的文本保存下来。然后说明保存的方法、步骤。认识“保存为”对话框中的一些特征, 像“保存在”、“文件名”、保存按钮等, 组织学生实践。这是学习保存文件的正例。
然后, 可以展示容易与“保存为”相混淆的“打开”命令 (如图2) , 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 从而明确正确的“保存”是什么样, 需要在哪里进行特别检查, 以避免混淆……最后, 可以在不同的任务中保存, 来进行间隔练习。
在概念性知识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用语言表述图标、命令等具体特征。利用这些典型特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例如, 可以向学生介绍画图软件的图标, 是在笔筒中插了几支画笔;窗口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像一个叉子“×”等。使用这样典型特征的描述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认识并辨别出来。
对具体概念语言往往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 因此在概念性知识的教学可以考虑使用演示的方法, 直接展示给学习者。为了促进其直接观察, 一些比较小的图标、按钮等可以考虑局部放大后展示给学生。
3.移动学习定义研究 篇三
【关键词】移动学习 自主学习 M-learning
追溯人类学习的历史,学习技术和方式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发展变化。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学习已然成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传统的教育体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求知的欲望和发展的需要。随着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微电子、集成电路等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对正在迅速普及的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和微内容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平台的教育技术环境正在向以手机及移动设备为大众媒体的新兴技术环境转变。随时随地的学习是人们的向往,而移动互联网、普适计算技术的发展则为移动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教育逐渐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区、走向任何信息技术普及到的地方。为了实现教育领域的“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4A),移动学习这种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型学习方式应运而生。
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M-learning研究人员对移动学习的概念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些研究者关注的是学习的移动性;一些研究者关注的是非正式情境下的学习,等等。这一现状也在促进人们对移动学习进行积极深入的思考。本研究整理了如下关于移动学习定义的表述:
Clark Quinn从技术的角度对移动学习作了这样的定义:移动学习是通过IA(Information Appliances)数字化设备来实现的学习,这些IA设备包括Plams、Windows CE设备和数字蜂窝电话。
Alexander·Dye等人则认为移动学习是一种在数字化便携设备帮助下发生的随时随地的学习,这些设备必须具备清晰地呈现学习内容和无线通信的功能,以便为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技术支持。
在芬兰,由爱立信、Telenor Mobil等公司联合发起的名为“Telenor WAP Mobile Learning”的研究项目报告中将移动学习定义为:由于人们地理空间流动性和弹性学习需求的增加而使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这些以技术为中心的对移动学习的理解占据文献的主流。在这一观点下,移动学习被看作是使用PDA 、移动电话、iPod、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学习,强调移动学习的技术特征。
Chabra & Fifueiredo则认为移动学习就是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的在任何设备上接受学习的一种学习形式。
Georgiev等人认为“移动学习的本质是现有远程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从另一侧面来讲,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乃至远程学习的一部分”。
Quinn将移动学习定义为移动计算技术和数字化学习的交点,Paul Harris在此基础上将移动学习理解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学习经历。
他在进一步的解释中提到移动学习应该能够使学习者通过手机或者是PDAs享受片断化的学习。这些基于与e-learning关系的移动学习被看作是e-learning的扩展,因此,它们更多地关注其和e-learning的关系。
在移动学习研究初期,移动学习的概念同设备和终身学习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是在其后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很快发现移动学习的重点不应该仅停留在设备层面,正确的研究方向应该是更多的关注学习者的移动性。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就目前而言本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移动学习的基本内涵:
(1)与网络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相比,移动学习不再受制于电脑,强调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节奏基于一些便携式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移动学习可以说是一种基于移动设备的远程学习形式。
(2)移动学习是一种非正式的学习,他可以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也可以是在不经意间发生,学习的形式多样,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学习者对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通过课堂之外的学习活动来进行意义建构。
(3)移动学习是一种自我主导式的学习,学习的发生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需要,学习过程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指导,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特点。
(4)移动学习是基于资源的学习,移动学习资源是移动学习系统的实体,学习者真正需要获取的是学习资源。
(5)移动学习不是一种孤立的学习方式,他可以以独立的形态存在,也可以与传统学习中的课堂教学相结合起到补充和辅助的作用,移动学习还可以与网络学习相结合,作为网络学习的一种拓展和补充。
基于对上述移动学习内涵的理解,本文认为“移动学习是自然发生的,利用无线网络和移动媒体设备提供相关资源来进行的非正式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移动学习的开展主要就是利用无处不在的工具和技术(如播客、流媒体等)。移动学习是一种嵌入式的学习,它以强大的技术为支撑,是网络化的、片段化的学习,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习的发生就像我们呼吸空气一样的自然。
【参考文献】
[1]Mlearning : mobile,wireless,in-you-pocket learning. http://www.linezine.com/2.1/featu-res/cqmmwiyp.htm.
[2]Mobile Education-A Glance at the future http://www.dye.no/articles/a_gianc e_at_the_future/index/html .
[3]周海棋. M-Learning研究综述. 202.112.92.88/journals/upload/DEONLINE_ [2006-3].
[4]Chabra T, Figueiredo J. How To Design and Deploy Handheld Learning. http://www.e-mpoweringtechnologies.net/eLearning/eLearning_expov5_files/frame.htm.
[5]Tsvetozar Georgiev, Evgenia Georgieva, Angel Smrikarov. m-Learning-a New Stage of E-Learn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 CompSysTech'2004.
4.混合式学习定义 篇四
ISO质量体系术语及定义学习资料
一、质量的术语 1.1 质量
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1.2 要求
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表达应遵守的准则的条款。1.3 等级
对功能用途相同产品过程或体系所作的不同质量要求的分类或分级。1.4 顾客满意
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1.5 能力
组织体系或过程实现产品并使其满足要求的本领。1.5.1能力
经证实的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本领。
二、有关管理的术语 2.1 体系(系统)
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2.2 管理体系
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2.3质量管理体系
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2.4 质量方针
由组织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关于质量方面的全部意图和方向。2.5 质量目标
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
2.6 最高管理者
在最高层指挥和控制组织的一个人或一组人。2.7 质量策划
声表电子有限公司
ISO质量体系术语及定义学习资料
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 实现质量目标。2.8 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2.9 质量改进
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提高质量要求的能力。
2.10 持续改进
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
2.11 有效性
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2.12 效率
达到的结果与所使用的资源之间的关系。
三、有关组织的术语 3.1 组织
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安排的一组人员及设施。示例:公司、集团、商行:企事业单位、慈善机构、代理商、社团或上述组织的部分或组合。
3.2 基础设施
组织运行所必需的设施、设备和服务的体系。3.3 工作环境
工作时所处的一组条件注:条件包括物理的、社会的、心理的和环境的因素(如温度、承认方式、人体工效和大气成分)。3.4 顾客
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3.5 供方
提供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3.6 相关方
与组织的业绩或成就有利益关系的人或团体。
声表电子有限公司
ISO质量体系术语及定义学习资料
3.7合同
有约束力的协议。
四、过程和产品的术语 4.1 过程
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的或相互作用的一组活动。
4.2 产品
过程的结果。
4.3 设计与开发
将要求转换为产品、过程或体系的规定的特性或规范的一组过程。
4.4 程序
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五、有关特性的术语 5.1 特性 可区分的特征
注1:特性可以是固有的或赋予的。
注2:特性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
注3:有各种类别的特性。5.2 可追溯性
追溯所考虑对象的历史、应用情况或所处位置的能力。
六、有关合格的术语
6.1 合格(符合)满足要求 6.2 不合格(不符合)未满足要求 6.3 缺陷
未满足与预期或规定用途有关的要求。6.4 预防措施
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6.5 纠正措施
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声表电子有限公司
ISO质量体系术语及定义学习资料
6.6 纠正
为消除己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6.7 返工
为使不合格产品符合要求而对其采取的措施。6.8 降级
为使不合格产品符合不同于原有的要求而对其等级的变更。6.9 返修
为使不合格产品满足预期用途而对其所采取的措施。6.10报废
为避免不合格产品原有的预期用途而对其所采取的措施。
6.11让步
对使用或放行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产品的许可。
6.12 偏离许可
产品实现前,偏离原规定要求的许可。6.13 放行
对进入一个过程的下一阶段的许可。
七、有关文件的术语 7.1 文件
信息及其承载媒体。
7.2 质量手册
规定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7.3 记录
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的证据的文件。
八、有关检查的术语 8.1 客观证据
支持事物存在或其真实性的数据。8.2 检验
声表电子有限公司
ISO质量体系术语及定义学习资料
通过观察和判断,适当时结合测量、试验所进行的符合性评价。8.3 试验
按照程序确定一个或多个特性。8.4 验证
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8.5 确认
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用途或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8.6 评审
为确定主题事项达到规定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
九、有关审核的术语 9.1 审核
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9.2 审核方案
针对特定时间段所策划并具有特定目的的一组(一次或多次)审核。9.3 审核准则
一组方针、程序或要求。9.4 审核证据
与审核准则有关的并且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注:审核证据
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9.5 审核发现
将收集到的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进行评价的结果。9.6 审核结论
审核组考虑了审核目标的和所有审核发现后得出的最终审核结果。9.7 审核委托方
要求审核的组织或人员。
声表电子有限公司
ISO质量体系术语及定义学习资料
9.8 受审核方
被审核的组织。9.9 审核员
经证实具有实施审核的个人素质和能力的人员。9.10审核组
实施审核的一名或多名审核员,需要时,由技术专家提供支持。9.11 审核计划
对审核活动和安排的描述。9.12 审核范围
审核的内容和界限注:审核范围通常包括对受审核组织的实际位置、组织单 元、活动和过程,以及审核所覆盖的时期的描述。
十、有关测量过程质量保证的术语 10.1 测量控制体系
为完成计量确认并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10.2 测量过程
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10.3 计量确认
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10.4 测量设备
为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物质或辅助器
械或它们的组合。l0.5 计量特性
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征。10.6 计量职能
确定和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具有管理和技术责任的职能。
ISO体系项目组 吴海波
5.混合式学习概念 篇五
混合式学习(B-learning)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以上解释由Singh & Reed 提出。)
“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 ”(以上定义来自正式倡导“混合式学习”这一概念的何克抗教授)
目前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混合学习”理论的内涵
虽然国内学者对混合学习的定义有所不同,但他们普遍认为混合学习是网络学习和传统课堂学习的相互结合和互补,既发挥课堂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结合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国内外学者对混合学习的定义,对于“混合学习”理论的本质涵义可以理解为:
混合学习是指为达到“教”与“学”的目标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所有的“教”与“学”中的组成要素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使“教”与“学”的相关成本达到最优的理论与实践。
对这个内涵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混合学习研究的本质是对“教”与“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通道的研究。
混合学习不仅关注技术通道,更重要的是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通道。即研究哪些信息传递通道最具典型性,采用什么样的信息传递通道能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和提高学习效果。有效学习的先决条件是学习通道的选择与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相适应。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信息传递通道主要包括:教室、虚拟教室、基于Web的课程、印刷品、光盘、视频、电子邮件、电话、教练与导师、电子绩效系统(EPSS)、软件模拟、在线协同、自定步调的E-Learning、移动和无线通道等。
对信息传递通道的研究就是要提高学习效果和确保教学质量,这与Singh&Reed提出的关于“混合学习”的5R之说本质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要在“合适的”的时间为“合适的”人采用“合适的”学习技术和为适应“合适的”学习风格而传递“合适的”技能来优化与学习目标对应的学业成绩。这个可以认为是混合学习理论的核心。
2、混合是“教”与“学”相关的多方面的组合或融合。
混合学习不是形式上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简单混合,而是与“教”与“学”相关的多个方面的组合或融合。主要包括基于不同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的混合;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不同学习环境的混合;不同教学媒体的混合;构成教学系统的教学媒体、教学材料、传输介质、学习环境、教学资源、学生支持服务的教学诸要素混合使用等。
3、混合学习的关键是对“教”与“学”的所有要素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
混合学习遵从施拉姆的媒体选择定律,即最小成本和最大价值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适当地选择与组合媒体,以实现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一是以人为本,选择合适的学习风格使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二是从实际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教学设计模式和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用最低的成本产生最大的学习效益或商业效益。
4、混合学习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发展起来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混合学习以多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适应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类型的学习目标、不同学习环境和不同学习资源的要求。教学方法以“主导—主体”双主模式为主,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强调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者而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帮助者和支持者。学生不再被当成知识接受的“容器”,而成为认知的主体,教学的过程成为在一定的环境中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四、“混合学习”理论的特点
通过对国内外与“混合学习”相关文献资料的学习和研究,对“混合学习”理论内涵的总结与探讨,可以得到如下关于“混合学习”理论的特点:
1、时代性 “混合学习”是教育领域出现的一个较新的名词,自其在企业培训中被提出到作为一种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有近10年的时间。尽管其相关的一些理念已经存在多时,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或作为一种有发展前景的教育理论,不管在企业培训中还是在学校教育中,都引起了人们积极探讨和投入应用实践。“混合学习”理论明显具有时代特征,它是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的,是在E-learning(网络学习)进入低潮后人们对纯技术环境进行反思而提出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创新,“混合学习”理论也必将不断完善。
2、综合性
“混合学习”理论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混合”是与“教”与“学”相关的多个方面的组合或融合。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要素等诸多方面的有机结合。二是“混合学习”的理论基础深厚,相关的支撑理论不断地被提出。混合学习的理论是多元化的,是多种理论的混合,主要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思想、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教育传播理论(麦克卢汉的“媒体是人体的延伸”的理论和施拉姆的媒体选择定律)、首要教学原理、活动理论以及创造教育理论等。
3、应用性
混合学习实践起点则源于企业培训,最先在企业中得以应用。采用混合学习的方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减少了成本投入,增加了商业收益。而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很多国家在研究混合学习理论的同时也着手进行了实际的应用实践。在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中,不同学者和老师将混合学习理论应用到教改中,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2009年,美国教育部通过对1996年到2008年间在高等教育中开展的实证研究数据进行元分析,指出与单纯的课堂面授教学、单纯的远程在线学习相比,混合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大量的研究和试验表明混合学习在学校教学、教师培训以及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的运用,确实增强了教学效果、改进了培训投入-产出比、提高了学习者满意度。
4、发展性
“混合学习”理论的发展性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混合学习”理论的内涵将会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混合学习的模式和方法将会越来越多样化,混合学习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是课程)将会越来越广,其趋势将遍及所有课程,将会打破语言和地域障碍,精品的学习资源将逐步实现全球共享;二是“混合学习”理论的应用将会不断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学校、企业、机构、国家等参与到其中。混合学习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大力促进教育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3、传统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设计有啥区别
1、教学内容不一样。虽然教材没有改变,但传统的教学内容就只是单纯的课本知识。利用了信息手段后,可对教材进行加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过去静态的、二维的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字、动画、图像构成的动态的、三维甚至四维教材。网络教学的运用,又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2、教学过程不一样。传统的教学设计下,教学过程基本上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整个课堂由教师主导,学生很少或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课堂真正由学生主导,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
3、学生学习方式的不一样。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掌握“如何学”的能力。学生必须有独立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协调能力等。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而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只是充当忠实的听众的角色。很少或者没有发挥自己主动性的机会。学到的也只是课本内容的复述。
4、教师角色的不同。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设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
1.“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在传统教学设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E-Learning的基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是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特征,其学习内容是交叉学科专题,所以主张运用的教学模式是研究型学习、资源型学习和合作型学习,教学周期是以星期甚至学期为单位,教学评价是根据学生的电子作品集。”
2.“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3.“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综合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
4.“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策划,创设教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以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5.“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以现代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把教学设计的理论用于教育信息化实践中,从而把教学设计的思想带入教学一线,实现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更新。学科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信息化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的开发工具,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推动教育信息化。”
6.“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基础,以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能适应信息时代多样化教学目标的要求,其主要特征是:以学为中心,丰富的学习资源、强调任务驱动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和协作学习,重视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校园网、网络教室、多媒体等已经渗透到了各级各类教育当中,在教学设计理论研究中,也有很多关于教学媒体选择和教学策略设计的成果,但是否真的存在所谓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呢?在第六个关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定义中,作者概括了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以学为中心,丰富的学习资源、强调任务驱动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和协作学习,重视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那么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否具备这些特征呢?我们一一来看。1)以学为中心
顾名思义,以学为中心就是以学习为中心。加涅在《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及《教学设计原理》两本专著中鲜明地指出:“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的学习”、“教学设计必须基于人们如何认识学习的知识”、“为学习设计教学”。可以说,“为学习设计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违背这个前提就是错误的教学设计。不管是传统的教学设计还是信息化教学设计都是“教学设计”,因而都是“以学为中心”的。2)丰富的学习资源
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目前网上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各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可以说这是当代教育良好外部环境的体现。丰富的学习资源为教学提供了支持,也为教学材料的选择和教学策略的设计提供了支撑。但丰富的学习资源并不必然意味着优质的教学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并不是资源越丰富越好,资源的选择和设计要根据学习者的特征、需要以及学习目标的需要。如果在有限的时间内采用的资源过多,超出学生的认知负荷,就会给学生造成认知负担,也违反了“以学为中心”这样教学设计的根本原则。因此,丰富的学习资源只能作为传统教育环境和信息化教育环境的区别,而不足以作为传统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区别。教学设计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为学习设计教学,为学习选择和设计学习资源。
3)强调任务驱动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和协作学习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国教育都非常重视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体现在学习方式上,就是强调任务驱动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等。事实上,不管有没有信息技术的参与,都可以开展任务驱动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只要我们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条件。因而,这几种学习方式不是信息化教学才能开展的,因而也不是信息化教学设计区别传统教学设计的特征。另外,教学设计的根本宗旨是“为学习设计教学”,因而要求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的设计,而不是单纯为了学习方式的转变而转变。
4)重视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教学设计始终关注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突出表现在形成性评价上。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结果的反馈,基于这些反馈进行教学修改。评价的方式可以有访谈、问卷、测试、档案袋等等。这些都可以得到关于学习过程的信息,因而也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在对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过程中包含了对学习资源的评价,学习资源的选择和设计是否合理当然影响教学效果,因而是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的一部分。可以看出,重视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并不是信息化教学设计区别传统教学设计的特征。
因此,我不同意所谓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说法,教育可以信息化,是因为教育环境的改变,教学设计没有所谓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将教学看成是一个系统,它的态度是开放的,只有“恰当”和“匹配”,而无“现代”和“落后”;教学设计的宗旨只有一个:“为学习设计教学”,这个宗旨始终没有变。
1、教学内容的变化。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 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过去静态的、二维的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字、动画、图像构成的动态的、三维甚至四维教材。网络教学的运用,又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6.混合式教学模式学习心得 篇六
5月19日在泰安市第六中学听取了于松老师的《手持设备在数据统计中的运用》的观摩课及北京教育学院王长沛教授的《教学实验室在教学中的运用》的讲座。我们收获颇丰,深有体会。下面我谈谈我的几点心得。
一、混合学习观
混合学习“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其目的在于融合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综合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集体教学形式、基于“合作”理念的小组教学形式和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它转变了学生的认知模式、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角色,是学习理念和教育理念的一种提升。混合学习模式下,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师生、生生以及人机互动,由于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教师也由原来的课堂主宰者和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混合学习具备学习资源提供的灵活性、为个别化学习提供支持以及提高教学效率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混合学习强调通过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结合来强化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谋而合。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认知过程的个性化差异,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因此赋予学生高度的自主性,要求学生具备高度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即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往往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针对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对比研究也发现,单纯的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效果并不好,甚至比“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还差,而不同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往往能取得喜人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处理好自主学习和面授学习之间的关系,折中的办法就是将两者以一定的比例按照某种模式进行整合,也即开展混合式教学,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统一起来,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为这种统一创造了条件。
二、混合教学模式设计
混合学习模式下的课程设计以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需求分析和特征分析为
基础,以特定的学习环境为前提,必备的要素包括完善的网络环境、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课件、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网络试题库、网络交流平台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的具有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师,其中计算机网络环境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是平台,网络教学资源是载体,教师是灵魂。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与上述各要素融合起来,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形成新的教学结构,以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余胜泉等认为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主要有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课堂教学、在线和发展性教学评价等四个主要环节;黄荣怀等认为混合式学习是由课程导入、活动组织、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四个关键环节构成。
三、混合教学模式
7.混合式学习定义 篇七
常州天合,混合式学习准确对接培训目标
文/ 钱存稳 培训杂志
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合”)成立于 1997年,通过多年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已成为一家拥有1万余名员工的国际型企业。伴随着公司业务的快速增长,如何更加科学高效地培养公司的核心人才,通过人才储备满足公司战略目标的需要也就成了培训中心的当务之急。
当传统式课堂培训已经无法满足公司的战略需求时,天合培训中心通过不断地努力和积极地探索,整合了一套极具天合特色的混合式培训模式,这种培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线上线下形式互补,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之上。
在线培训大放异彩
2007年以前,天合的培训主要以传统式课堂培训为主。之后,鉴于公司的快速发展,员工已经无法在工作日抽出整段的时间参加培训。综合企业本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天合在2007年引入e-Learning,实现了企业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
随着在线学习的不断发展,天合成立了网络大学。天合网络大学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课程设置围绕企业业务实战进行。庞大的课程库能够在提升学员个人岗位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不同学员的多方面需求,学员可以在网络大学中自由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课程,直属领导也可以根据学员的实际工作情况为下属制定学习计划,进行知识全面覆盖。除了网络大学提供的课程之外,天合也将公司内训师的授课内容拍成视频上传其中,积累了大量针对性很强的内部课件,供学员学习参考。
e-Learning是个非常好的工具,它满足了学员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随地学习的要求,企业如何利用好e-Learning平台并发挥其作用,成了学习的关键。天合经过多年摸索,总结出以下几种方式,持续推进e-Learning的应用,并成功地将其转化为企业成长的重要战略伙伴。
广而告知 多方推广
为了使e-Learning深入人心,培训中心采用了诸如“行销式”宣传、举办宣讲会、举行颁奖典礼等多种新颖的方式。“行销式”宣传
e-Learning的推出,培训中心借鉴了行销的方式,在公司内部的宣传栏、食堂等区域投入了大量广告,将不同风格的海报张贴到潜在客户(公司员工)可能到达的所有角落。同时,在e-Learning放号给学员之前,制定了整套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以保证e-Learning实施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新员工一旦入职,e-Learning管理员就会为其开通账号,并分配必修课程,让其利用e-Learning视频学习公司的相关介绍(新员工培训课程已拍摄成视频并制作成标准课件上传于e-Learning平台)以及一些通用管理类的课程(见图表1)。完成必修课学习之后,e-Learning管理员方可在新员工引导表上签字。举办宣讲会 分享好经验
为了让学员了解所有关于e-Learning的问题,培训中心定时举办宣讲会,接受参加过宣讲会的学员申请账号。会上,除了对e-Learning本身的优点及相关流程进行详细阐述之外,还对e-Learning平台涉及的具体操作一一演示并答疑,以保证每一位学员都能清楚相关规则。
同时,培训中心还会召集季度、e-Learning优秀学员进行学习分享,通过邮件、海报等宣传方式召集大家参加座谈会。座谈会上,大家可以一起交流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找出解决困难的方法,分享通过在线学习给自身带来的提升等一系列话题,每次两个小时的分享会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学员学习的热情,更极大地增强了学员持久学习的信心。举行颁奖礼 授予高荣誉
在激励学员的学习热情方面,培训中心推出颁奖典礼。
由于公司物质激励政策的限制,采用该方式可最大程度地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通过邀请公司高管参加颁奖典礼、优秀学员现场分享、颁发优秀学员奖牌等措施来达到激励的目的。同时,对获奖学员将会“登海报、广宣传”,并在公司内刊《天翼》上刊登相关信息。
定时“加油” 按期总结
每月中旬,e-Learning管理员用“小闹钟”的方式提供贴身服务,提醒后进者加油(见图表2)。另外,对于使用率较低的学员给与冻结账号的处罚,并将释放出来的账号给新员工,以保证每一个账号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
除此之外,e-Learning管理员定期汇总并编制报表,每个月末以邮件形式发送给全公司(见图表3)。报表除了包含必要的学习数据外,还推出TOP10榜单,将TOP10的学员及部门以邮件和海报等形式进行大量的宣传,以此来激励学员你追我赶地积极使用e-Learning。
每位学员学完课程后所获得的学分将由虚拟T币累积计算,1学分可获取1T币,学习成绩排名前十的学员给予T币的奖励,每个季度都设置了T币与实物奖品的兑换时间,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
在天合,e-Learning使得培训中心在保证了培训并满足公司发展战略的同时,大大地节省了组织培训的人力、物力,节约了大量的培训经费,达到了双赢的效果。线下学习形式新颖
天合的培训部门以“满足学员目标为最终目标”,为达此目标,除了保有传统的线下学习方式,大家做出了各种新的尝试和努力。建立“天合图书馆”
8.混合式学习定义 篇八
摘 要:文章针对当前出现的一些主流热门的教学方法,介绍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的概念,并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92
一、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的概念
(一)微课
随着互联网上“微信”“微博”“微电影”等热门技术的出现,在学校教育领域也出现了“微课”的概念。简单讲,微课一般是指“微型的授课或课堂”。不过,从国外的研究文献上看,“微课”通常包括“微课件”和“微课堂”两个含义。也就是说,一个“微课”代表一个“微课件”,而多个“微课件”组成了一个“微课程”。我们通常说的“微课”主要指的是“微课件”。
所以,“微课”是一种基于课程标准和授课核心内容(教学重难点)设计而成的,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可谓是时间简短、本质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教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综上所述,微课的基本特点是视频化、简洁化、反馈性、交互性。从设计方法来看,微课通常有以下两种制作方案:一种强调内容的传递性――单播式微课,纯视频形式;一种强调内容的交互性――交互式微课,具有交互性的视频形式。
(二)慕课
2012年以来,慕课异军突起,在世界各国大学引发了一场网络教育新趋势。慕课是“MOOCs”的音译,翻译过来的意思为“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它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学习的平台,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的学习者提供多种形式的免费网上课程。比较著名的平台包括:Coursera,Udacity、EdX,这三大平台课程针对高等教育,并配备学习和管理系统。
慕课能吸引众多大学的目光,是因为它能为大学之间的国际化交流、共享、竞争和发展提供具有深远影响的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让一所大学的影响轻易跨越地域限制而遍及全球,这不仅提升了大学的“软实力”,同时也提供了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机遇。
从某角度看,慕课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像是一个融教育、娱乐与社交网络为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先进的技术工具和手段、课件和视频,能让学生产生一种亲临教学现场的感觉,进而带来较好的学习体验。综上,慕课就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最新形式,为学习者提供的一种全新的在线学习形式,通过新颖的技术手段、以更加吸引人的视频形式呈现给学生。
(三)翻转课堂
国外对“翻转课堂”的理解是:一种以课堂面授教学为基础,利用多种技术工具来实现教学流程重组的教学组织形式。具体来说,翻转课堂是重新调整教学组织结构和教学分配时间,将学习主动权放给学生,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和学生交流、讨论、答疑,共同研究解决重难点,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要在课后,通过视频讲座(微课、慕课)、听博客、阅读电子书、网络上与同学讨论、查阅资料等完成学习任务。
(四)混合式学习
混合式学习就是“一种将面授教学与基于技术媒介的教学相互结合而构成的学习环境”。通过这两种学习模式的重新组织和实施,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有人认为,“混合式学习”是技术、场所、教学方法的多面融合,而不是简单的教学组织形式的结合。所以,我们理解的混合式学习就是不同学习方式和教学要素的相互结合,它借助面授与网络这两种学习模式的优势来重新组织教学资源、实施教学活动,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这其中,混合式学习不是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和教学形式的简单改变,而是教学理念、模式、组织方式的综合性变化。
二、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之间的相互关系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这些涌现出的学习形式相互间是什么关系呢?实际上这些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些用语是一种教学思想或教学模式在不同的技术环境下或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它们所蕴含的教学理念、指导思想、基本技术实现方案彼此关联、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教学技术新概念图。见下图:
翻转课堂与混合式学习,两者在含义上有所重叠,都是让学生更加灵活、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参与性更强。实际上两者是从不同侧面在谈同一个问题。混合式学习是翻转课堂的指导思想,而翻转课堂则是混合式学习的具体实施方案。
慕课与微课。当前慕课仍然以课堂演讲视频为主,但是视频长度控制在8~15分钟,其实这就是一个个的微课。所以微课是慕课的技术实现形式,即微课为慕课提供了更加符合学习者心里需求的技术解决方案,更能吸引学员学习,更能有效地展示慕课。
微课与翻转课堂。微课就是翻转课堂的具体技术设计方案,或者说,微课是实现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常用的课件设计技术方案。
综上所述,在混合式学习的思想指导下,翻转课堂是网络教学的实施策略和方案,即为教师提供一些切实可行和可操作的网络教学设计思路,使教师能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有章可循。也可以说,翻转课堂是联系理论(混合式学习)与技术实现(微课)之间的中介物;微课则是实现翻转课堂的一种重要的设计方案,强调学习资源的碎片化分割、学习路径的交互选择、教学视频的短小化和知识点学习的即时反馈。而慕课则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最新形式,其通过新颖的技术方案来使得原来的教学视频更加吸引学生的眼光和兴趣,更容易大范围地传播,从而使得网络教学的课件形式、技术解决方案和工具都产生相应的变革。
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些新生的事物,我们要积极研究和尝试,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既不能盲目追风,轻易“翻转课堂”,又不能一概排斥,忽视现代化教育手段带来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混合式学习定义】推荐阅读:
混合式学习理论07-09
混合式教学与慕课11-10
《混合运算》09-25
混合动力发展11-05
混合动力电机简介10-27
混合运算(除加、除减)说课07-18
分数混合运算一教案09-04
四年级四则混合运算题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