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教育文档

2024-10-17

慎独教育文档(共11篇)

1.慎独教育文档 篇一

警示教育月心得体会

XXX部门 XXX

为全面落实从严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我公司根据集团党委相关要求,开展了以“坚持理想信念高线,严守党纪党规底线,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为主题的警示教育月活动。通过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全会精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内容,让我对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洁建设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特别是对“慎始慎独慎微”的深刻涵义及其在干部树德养廉和党性修养中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书记曾用“慎始慎独慎微”勉励和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走好人生每一步。他还强调:“成长为一名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党员干部只有把其作为思想修养和行为规范的理性界碑,时时刻刻严于律己,三省吾身,才能不断树立高尚的人格操守,坚定政治自觉、自律和自信,成长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

“慎始慎独慎微”是中华民族倡导的美德,是个人的一种境界和修养,古之文人高士一直以来特别注重恪守自己的为人风范和处事品格,时刻警醒自己慎独慎微,塑造高尚完美的道德修养。

“慎始慎独慎微”是党员先进性的体现,是提高党性修养的内在要求,是党员干部的自我操守。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应该

胸怀广阔,立足初始和小事,从为人民服务的件件小事做起,从事关党员风尚的小节把握,以身作则,自我约束,风清气正,树德养贤,在陶冶个人情操和遵章守纪上做到慎独慎微。这不仅是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是加强党性修养的内在要求,更是党员干部的自我完善和操守。

慎始慎独慎微,是党员干部将制度常置于心中的自我净化和约束,是将理论修养自觉内化为行为的哲学涵养。在新时期、新目标、新任务面前,我们每个党员都承载着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时代期望,需要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点上,不断慎思、自勉,不断自我净化、完善、革新和提高,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2.慎独教育文档 篇二

网络的这些特征在对社会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日趋严重。他们会认为没人认识“我”, 所以不必为“我”的言论和行为负责任, 从而引发了大量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侵犯隐私权、色情信息泛滥、谣言惑众、计算机病毒肆意传播、黑客骚扰等等, 这些不道德甚至犯罪行为的存在严重危及网络的安全和正常发展, 破坏着人类传统的良俗和美德。

消除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现象, 需要网络技术的完善和法律制度的健全。但任何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的技术措施不可能没有任何缺陷。网络安全漏洞无处不在, 网络攻击与防范之间的斗争是一场无休止的、不可能决出胜负的较量。法律制度具有约束力强等优势, 利用法律手段调整网络空间的社会关系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网络技术和法律都不能适应网络快速发展的情况下, 就需要大力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网络没有中心, 没有明确的国界或地区界限, 不受任何人、任何机构、任何国家的左右、操纵和控制, 使社会道德评价难以进行, 道德他律的作用弱化。这就对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使网络道德充分发挥其功能, 通过“慎独”教育, 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性和自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则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慎独”修为的倡导主要可见于《大学》、《中庸》之中。《大学》有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 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有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要求大学生在“独”的状态下, 自觉地用道德规范扼杀来自内心的诸种杂念, 不让坏的、恶的、邪的念头自由发展而成气候, 达到心灵纯净的境界, 古希腊的哲学家德漠克利特强调说:“要留心, 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 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 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更知耻。”

那么, 青年大学生在具体行为中当如何践行“慎独”思想的教育呢?践行“慎独”教育, 要做到慎言、慎微和慎隐。

目前网络社会主要还是通过语言文字达到交流之目的。故而慎言首先要保证不出污秽之言, 语言文明。其次, 不图一时之快地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谣言。否则此行为不仅仅是失信于某个网络人, 而且也会危害整个网络的生存环境。再次, 不进行言语攻击。一些所谓的“愤青”很冲动, 总是把对现实的不满, 用粗俗甚至污秽的语言发泄到网络中。事实上, “与人善言, 暖于布帛;伤人之言, 深于矛戟。慎独的根本落脚点是慎微。微, 即细小。慎微指大学生要注意小节, 在点滴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 防微杜渐。古人推崇“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 斐注) 。它说明恶是一个由小到大, 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一般来讲, 一种错误的言行, 在微小或萌芽状态时容易纠正, 但也正因为小, 往往被忽视, 错误容易在“问题不大”中失去警惕, 由小错误演变成大错误, 滑向不道德的深渊。在网络世界里, 有的大学生出于好奇和无聊, 沉湎于网上色情、暴力而不能自拔, 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慎隐指在独处、无人监督、有机会做坏事而不会被人发觉的情况下, 要严格自律, 不做越轨的事。慎隐是慎独的最高境界, 因而在做的时候往往也最难, 其原因就在于, 在当今的现实社会中, 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监督和内心信念来发挥社会作用的。但社会舆论监督只有在人们思想和行为是公开的情况下, 才能起到作用, 而对网络中的那种“不睹”、“不闻”、“莫显”、“莫见”的思想和行为, 往往因为网络自身隐蔽性的特点和网络控制管理技术的滞后而显得鞭长莫及。

只要大学生能够常怀“慎独”之心, 常修“慎独”之功, 真正做到慎言、慎微、慎隐, 就能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素质, 构建文明和谐的网络社会。

诚然, 慎独是一种道德修养, 是完全依赖自觉自律的行为, 也是一种自我约束与监督。这些年来, 我们经常号召公民“从我做起”, 从自律的角度讲, 这是必须的。但我们强调自觉、自律的同时, 不能忽视道德环境的作用。当一种良好的道德环境形成后, 就会产生一种道德氛围, 形成一种无形的道德压力, 这种压力, 能从心理上对善的行为动机起强化作用, 对恶的行为动机起弱化作用, 进而影响其道德意识, 甚至释放其道德的潜能。因为网络虽具有自由气质, 但是这种自由从来与秩序规范都不矛盾。自由永远与规范相伴, 权利永远与义务相随, 从来不会有绝对的自由存在, 没有约束的自由带来的是放纵, 放纵的利器不仅会伤害网络行为主体自身, 还会危及到网络的自由精神。所以网络世界需要道德环境来保障自由。

治理网络社会中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 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 构建文明和谐的网络社会, 需要采取外在约束与内在自律相结合的手段, 逐步形成“道德自律、法律规制、技术支持”的三位一体管理机制。如果传统“慎独”的道德自律精神能够真正为大学生所领会和接受, 将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统一起来, 自觉建立起一道自我保护、自我约束、扬善抑恶的内在防护墙, 那么它对根本解决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孟子·离娄上》.

[2]《荀子·不苟》.

[3]《朱子语类》卷十六.

[4]《庄子·渔父》, 引自王先谦.庄子集解[M].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8.

[5]杜雨梅.“慎独”与网络语境构建[J].浙江社会科学, 2006年 (5) .

[6]蔡蓉英.网络与慎独[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2年 (3) .

3.慎独教育文档 篇三

关键词 慎独 青少年 网络 自律教育 应用

一、青少年群体的网络道德现状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迅速普及,依靠网络,人们在生产、生活以及交往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可以说是空前的。网络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使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青少年作为最能接受新生事物的一个群体,已成为了目前上网的主力军。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阶段,生理、心理发育不够成熟,逆反心理严重,对是非的分辨力不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些特点使他们极易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迷失自己,出现网络道德问题、网络失范现象。

二、儒家“慎独”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慎独”最早见于《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和自我修身的手段。它指的是一个人在单独活动、无人监督,做某种坏事可能不会被人发觉的情况下,仍然能坚持道德信念,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去行动。其具体包括八个方面,分别是慎隐、慎微、慎欲、慎辨、慎言、慎行、慎始、慎终。也就是说,要隐处自律,注意细节,把握欲望的“度”,谨慎辨析身边事物的是非曲直和自己的言行,做事情的时候要秉持慎重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不仅要开个好头,还要坚持到最后,从而谨慎收尾。

儒家“慎独”思想做为我国先贤极力推崇的自我道德修养方法,在现代社会已鲜有提及。但仔细思量后不难发现,这种道德的自我修养方法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如今的网络社会并未过时,其依然具有自身的合理因素,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慎独”思想强调个体的理性和自觉,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形成道德自律,最终达到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在现实社会中,法律、道德、规章制度、公序良俗……各种外力林林总总、协调作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外在约束力。在他律的强大监督之下,人们的行为更加规范,整个社会也更加趋于有序。但在网络造就的虚拟社会中,网络固有的隐匿、虚拟、开放等特征,使得传统社会的他律机制很难发挥作用,整个网络社会趋于自由和无序。网络社会的规范更多依赖于主体的理性自觉。“慎独”是儒家自我修养的一种重要方法,其试图通过主体的道德自律,最终达到“至德”的理想人格。由此可见,“慎独”的本质是一种自律。这一本质使“慎独”思想可以被青少年群体的网络道德教育合理利用,用以应对当前青少年日益严峻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慎独”作为一种道德建设过程中的理性回归,与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培养在内容上相互统一、在主体意识上相互融通、在目的上相互吻合、在本质上更是高度一致,二者可以极为紧密地契合,这与规范网络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十八大以来,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我们要明确:“慎独”作为一种古已有之的立德、修身之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在网络如此普及的今天,非但没有过时,反而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意义。

三、在青少年网络道德自律教育中引入儒家“慎独”思想的意义

儒家“慎独”思想与青少年群体的网络道德自律教育具有一定的内在契合性,在青少年群体的网络道德教育中引入儒家“慎独”思想,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降低青少年群体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率

网络世界没有藩篱,缺少管束,对青少年而言,这是一个可以还原自我、自由呼吸的空间。青少年正处于向社会人转化的关键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不稳定。这种相对自由、缺少监督的环境,极易造成各种不够理性、有违公序良俗、不符合法律规范和道德要求的行为发生。近年来,青少年群体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频频发生,青少年群体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率节节攀升。

儒家传统的“慎独”思想,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主体的内心制裁,要求主体建立良好的内心法则,并借此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决断,通过自觉、自愿、自主、自决的行为,达到一种自我约束,最终实现道德自律。在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中,引入儒家“慎独”思想,可以增强青少年网络参与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增强可以赋予他们更多的理性自觉精神,从而对网络道德规范产生认同,并主动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会让青少年在参与网络时更加自觉地以道德理性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网络中自觉、自愿地履行规范,而不是千方百计地钻空子,最终降低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率,达到自律的境界。

2.有利于青少年在网络社会中实现人性的复归

与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直接交流的交往范式不同,网络社会中的交往是一种以符号为中介的间接交流。在这种“人—机”交往中,交往活动脱离了时空限制,交往范围与现实社会相比也更加宽广。这种冷冰冰的间接交流会淡化现实社会中直接交往所建立的富含情感的亲切友爱关系,破坏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社会价值理性和道德精神。在半真半假、虚实难辨的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交流减少、情感麻木,青少年长期沉浸其中,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个性,迷失了自我。正如网络文明的著名批判者马克思·斯劳卡所说的那样:“技术用某种我们并不总能预见的方式,规定着我们的行为,重新定义了我们的价值观,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在虚拟、错位的网络社会中,众多青少年迷失了自我和方向,变得感情麻木,正义感缺失,更有甚者,连最基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都丧失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异化”了上网的青少年,使他们缺失了最基本的人性,变成了技术的奴隶。

儒家传统的“慎独”思想强调道德自觉和道德理性,在任何时刻、任何环境中,都非常重视培养自身的道德责任感。在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自律教育中借鉴儒家“慎独”思想,无疑会及时唤醒青少年群体逐渐沉睡的网络人文精神,引导其关注自身精神家园,加强自身心灵塑造,自觉地将网络道德规范内化到自己的网络行为之中,从而让青少年在数字化、符号化的网络社会中,自觉发展人类道德,重建对于网络社会的责任感,最终在网络社会中实现对技术“异化”的超越,实现人性的复归。

3.有利于树立青少年高尚的网络道德理想

道德理想,是人们修养道德的目标追求,是对于理想人格的向往。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正如《中国科学报》早在1995年就曾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就像一条污秽的河流向全世界。网络社会在给人们带来丰富信息和交往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道德的滑坡、人性的“异化”。青少年群体正处于形成自己独立人格的关键期,普遍缺乏免疫力,在虚拟、无序的网络世界中,他们极易受到腐蚀,造成价值取向的庸俗化和低糜化。迷失网络道德方向,缺乏高尚的网络道德理想,是上网青少年存在的普遍问题。

儒家传统的“慎独”思想,强调的是通过主体的理性自觉,达到“至德”的理想人格,其中蕴涵着丰富而正面的人格价值成分。要达到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必须借助于主体的自觉、自律。将儒家“慎独”思想引入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有利于激励青少年在网络道德实践中严于律己、始终向善,有利于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树立高尚的网络道德理想。

四、借鉴儒家“慎独”思想,拓宽青少年网络道德自律教育的途径

1.家庭教育是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自律教育的“第一道关卡”

注重父母的言传身教,将儒家“慎独”思想融入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教育深刻而长远,父母的影响全面而持久,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习惯了人机对话,对当面的交流和沟通缺乏信心,失去了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面对这种现实,家庭教育的作用值得关注。父母的榜样示范、言传身教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进而对他们的品德和人格形成过程造成深远的影响。孩子如同一张白纸,父母就是第一位画师。父母如果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在生活中文明有礼、严于律己,那这种熏陶和感染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其形成高尚的品格,最终成长为具有较高道德水准的人种下善因。因此,我们必须注重提升家庭的道德品位,发挥父母的表率作用,并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运用慎独、自律的思想来引导青少年,使其在道德形成的开始阶段受到正确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保证他们是自心向善,而非迫于外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在外力监督薄弱的网络上也能克己自律。

2.学校教育是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自律教育最主要的途径

重视学校教育,将儒家“慎独”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作为道德传承的重要渠道之一,学校德育必须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以迎接现代文明的冲刷。儒家“慎独”思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自然应该被纳入学校的德育教育过程,这样才能提升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我们应该从教学过程入手,通过对“慎独”精神的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自律。首先,可以将“慎独”思想融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对青少年进行正确引导,提升他们的网络责任感,让他们以理性的眼光看待网络,以负责的态度谨言慎行。其次,还可以将“慎独”思想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学,可以专门对“慎独”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的讲解,让“慎独”思想的精髓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到青少年的思想层面,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

3.社会媒体教育是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自律教育最生动的“教材”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体是“人类身体的延伸”,人类与媒体的联系是天然的。要培养青少年群体的网络道德自律,媒体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电影、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利用其强大的感染力,将其开辟成伦理道德教育的新课堂,在其中树立正面形象,加强正面宣传,传播正能量。另外,还可以利用现在大量存在的德育网站,选择其中较有人气和影响力的,在上面开辟专门的栏目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慎独”思想,以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渗透和影响,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自律。

4.同辈群体的影响是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自律教育最有效的渠道

同辈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群体,它由年龄相近、地位相仿的人组成,这些人兴趣爱好相似,甚至连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也大体相同,而且长期呆在一起,经常交往互动。这种同辈群体在青少年中广泛存在,并对青少年的成长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青少年有自己特定的社交圈,许多青少年遇到问题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却愿意与朋友交流。同辈群体成员可以相互影响,已经形成了一种简单的亚文化交流圈。在这种同辈亚文化圈中成员间的相互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儒家“慎独”思想渗透到同辈群体的亚文化圈中,通过提升同辈群体的道德素质来达到让其成员自觉自律的目的。另外,同辈群体中往往有一些核心人物,这些核心人物为其他成员所追随和模仿,他们的言行对群体成员的影响最大。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辈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如果品德高尚,群体成员很容易争相效仿心存善念;同辈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如果道德素质不高,群体成员也很容易受其影响误入歧途。因此,我们可以培养同辈群体中核心人物的“慎独”思想,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增强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使之正确引导群体成员,使其成员能够自觉自律,形成较高的网络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 罗红铁.思想政治教育专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黄莉.“慎独”思想与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8).

[3] 李炳元.当代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刍议[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1(8).

[4] 李俊文.网络时代的伦理问题及其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08(7).

[5] 张彦论.网络空间的精神治理与青少年网德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7(4).

4.君子慎独作文 篇四

慎独”指的是 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刘少奇对慎独作了更通俗的解释,一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不做坏事。能否做到“慎独”, 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 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 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 的现实价值。较新的解释[编辑本段]这一解释是一些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儒学的学者所持的意见。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就是持守或牢固地保持自我的道德本性和本心。从功夫论说,“慎独”就是面对自我的身心如何“以心治身”;面对外部世界,如何不被外物所左右而保持道德自觉。从消极的角度说,“慎独”是一个防止和约束“自我非道德性”萌生和出现的过程;从积极的角度说,“慎独”则是一个保持和守护“自我”道德本性的过程清人主张释“慎独”的“慎”为“诚”,相应地有人就把“独”解释为“身”, 如陈硕甫说:“《中庸》言慎独,即是诚身。”( 见王先谦《荀子集解・不苟篇》,中华书局,)独的解释:《五行》篇的“说”,从丧服制度与内心悲哀的关系,解释《诗・邶风・燕燕》“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之诗句说:“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言至也。差池者,言不在衰�。不在衰�也,然后能至哀。夫丧,正�修领而哀杀矣,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谓独。独也者,舍体也。”另外还有“舍其体而独其心”、“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独”的说法。明确地把“心”界定为“独”,或者以“心”为“独”。《荀子・不苟》篇:“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明儒中,则有:刘宗周:“圣贤千言万语说本体说工夫,总不离慎独二字,独即天命之性所藏精处,而慎独即尽性之学。”(《刘子全书》卷五《圣学宗要??阳明王子》)“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刘子全书》卷八《中庸首章说》) “慎独之功,只向本心呈露时随处体认去,使得全体荧然,与天地合德。”(《刘子全书》卷六《证学杂解》) 慎的解释:《左传》:“慎守其一”《周书》:“慎,德之守也。守终纯固”上博简《三德》:“君子不慎其德”、“慎守其□”、“各慎其度,毋失其道”《成之闻之》篇:“敬慎以守之,其所在者入矣”、“言慎求之于己,而可以至顺天常矣。……故君子慎六位,以祀天常”《韩非子・解老》:“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真者,慎之固也。修之身,其德乃真。”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凡为吏之道,必清挈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从以上“慎”的一些用例,可以得出几点重要看法:一是“慎”与“守”直接合用,“慎守”可以解释为“持守”(或者“专注”);二是“慎”与“固”和“坚固”放在一起使用,其“慎”有牢固保持的意思;三是根据文句的意思,“慎”可释为“守”;四是“慎”关注的都是人的“内心”和“内在性”。根据这几点,“慎独”的“慎”完全可以从“保持”、“敬重”、“敬持”、“专注”、“持守”和“固守”等相近的意义上加以界定,这应该正是“慎独”之“慎”的确切意义。 生活中的慎独老百姓生活中的慎独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约束,对自我行为的约束,“慎”就是谨慎;“独”就是单独,也就是突出,出头;自古就有“枪打出头鸟”的说法,慎独是融合在老百姓生活中的中庸之道,要谨慎做“出头鸟”,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最突出的事情就是在一个单位中做事情不能超过领导,甚至不能跟领导平起平坐,生活中的慎独基本是流行的潜规则,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也是国人的一种处世哲学..

拙文中提到郑玄、朱熹两个人,是说“按照郑玄、朱熹的注释,‘独’是指‘独居’、‘独处’……”钱文则省去了郑玄,改为“按照朱熹的注释,独’是指‘独居’‘独处’”,这可能因为郑玄“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的注解十分明确,没有回旋的.余地,故只谈朱熹一个人。那好!就让我们来谈朱熹。

钱文说“朱熹对‘独’的 注释,是‘独者,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也。’而‘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决不能等同于‘独居、独处’。”“而且完全没有提到独居、独处。”那么,朱熹是不是没有提到“独居”、“独处”呢?他所讲的慎独包不包括“独居”、“独处”的意思呢?我想,这最好还是引用朱熹自己的言论来说明:

光祖问:“物格知至,则意无不诚。而又有慎独之说。莫是当诚意时,自当更用工夫否?”曰:“这是先穷得理,先知得到了。更须于细微处用工夫。若不真知得到,都恁地鹘鹘突突,虽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众所共知之处,亦自七颠八倒了,更如何地慎独!”(《朱子四书语类》第三卷《大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8页。)

(按:这里“慎独”与“众所公知之处”相对,显然有“独居”、“独处”的意思。)

“致知者,诚意之本也。慎独者,诚意之助也。致知,则意已诚七八分了。只是犹恐惧隐微独处尚有些子未诚实处,故其要在慎独。”(同上)

(按:“隐微”、“独处”,说得很明白。)

“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同上,第70页)

(按:这里的“人所不知之地”显然即指“独居”、“独处”。)

问谨独。曰:“是从见闻处至不睹不闻处,皆戒谨了。又就其中于独处更加谨也。是无所不谨,而谨上更加谨也。”(第四十九卷《中庸》一,第981页)

(按:“独处”,很明确。)

问:“不睹不闻者,己之所不睹不闻也。独者,人之所不睹不闻也。如此看,便见得此章分两节分明。”先生曰:“‘其所不睹’‘不闻’,‘其’之一字,便见得是说己不睹不闻处,只是诸家看得不子细耳。又问:“如此分为两节工夫,则致中和工夫方各有著落,而天地位,万物育亦各有归著。”曰:“是。”(同上)

(按:“独者,人之所不睹不闻也”,显然与“独居”、“独处”有关。”)

类似的言论还有很多,为节省笔墨,只引到这里。通过这些言论,朱熹是不是提到“独居”、“独处”,不是已经很清楚了吗?钱文指责我们误解了朱熹,那么,是我们误解了朱熹,还是钱文对朱熹作了“曲解”,同样不是已经很清楚了吗?

拙文谈论慎独,主要集中在朱熹的《大学章句》中。《大学》在同一段文字中出现两个慎独。前一个“慎独”,正如拙文所说,“是对‘诚其意而言,显然是指内心的精神状态,而与独居、独处没有关系。”没有表示异议。我们主要讨论的是下一段文字,认为朱熹对这一段文字的注解,反映了他对慎独的理解:

《大学》: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R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朱注:闲居,独处也。厌然,消沮闭藏之貌。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R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R其恶而卒不可�R,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

5.慎独作文素材 篇五

【名人故事】

《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泉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慎独自律,不为金钱所动,从而留下千古美谈。

◇秀才慎独的故事。从前,有个又饥又渴的赶考秀才,路过一片熟透的桃林,虽然他对桃子充满了渴望,但最终他只是咽了咽口水,便继续低头匆匆赶路。别人问他为什么不摘个桃子解解渴,他回答道:‘桃李无主,我心有主。’”

◇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个人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名人名言】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帮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重其独也。――《礼记・大学》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淮南子・说山训》

◇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如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之“诚其意”。――朱熹

◇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刘宗周

◇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

◇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就叫慎独。

【精彩文段】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慎独”乃人生的至高境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能无为,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甚至无所不为!才能坦然面对一切世间沉浮荣枯!我们的内心世界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就好象“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样,当我们在无拘无束无人管制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放纵的情绪,这种巨大的内在力量,很有可能会驱使我们去为所欲为。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便是考验他修养是否高深的时候;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便是考验他立场是否坚定的时候;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便是考验他能力是否强大的时候。

“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我们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条忠犬,可帮你避开处处陷阱,躲开种种是非;“慎独”是一剂良方,可使你内心清爽,外形昂然,对我们而言,无论是对前程、对事业,也无论是对时下、对将来,“慎独”都是十分必要的,一刻都不可疏忽。我们时刻都要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所谓清醒,也就是“慎独”。

人生如酒,或可口,或浓烈,或芳香,有了慎独,它可以变得更醇厚;

人生如画,或素雅,或黯淡,或明丽,有了慎独,它可以变得更美丽;

人生如歌,或悲戚,或低沉,或高昂,有了慎独,它可以变得更动听。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和法律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一书:“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东汉杨震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清代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无一不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慎独修养离不开在实践基础上的内讼自省,离不开严格的自我批评和积极的思想斗争,离不开经常性的自我道德审视、评价和扬弃。《论语》上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到慎独,注意清理思想深处隐而不显的不健康因素,反省在微小的事情上暴露出来的错误观念。“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许多劳教人员就是因为缺乏慎独意识,在某些“无人之境”中,利令智昏,心存侥幸,做了不该做的事,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直到进了监狱才懊悔不已。

朋友们,慎独是悬挂在你心头的一记警钟,慎独是阻止你陷进深渊的一道屏障,慎独是提升你自身修养走向完美的一座殿堂,而拒绝慎独最终结果就是彻底毁灭自己。因此,为人做事都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防微杜渐,警钟长鸣;不唯慎独,还要慎权、慎欲、慎微、慎众,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孤独中磨砺自我,在寂寞中成就事业,以逐步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并共同把我们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向更高的境界。

6.慎独作文800字 篇六

我想,是慎独之人。

何为慎独?《礼记·大学》言:“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即对原则的一种坚守。一人内心存在坚定的原则与思想,为了追求全无邪念,他必会自觉自愿的遵循自己的原则,使自己的思想,信念与行为举止纯然一体。比如,一个内心想要一个文明世界的人,那么他一定不会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闯红灯……甚至不会有这种想法,相反,看见这种行为他会制止,影响身边的人和他一起抵制这种不文明行为。此类人为君子,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独并不是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白天是人,晚上为鬼,这是违背了慎独的初衷的。慎独是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时时刻刻践行自己的原则和思想,能克制欲望,不会为所欲为也不会因为外物而动摇。

古时有一位高僧饥渴难耐,见梨而不食,同行者甚是疑惑,高僧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坚定本心;又有一官员王密欲献十金与杨震,道:“暮夜无人知”,杨震道“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不为所动。;今有一普通乡村邮递员,一人坚持走过20xx年的寂寞公路,尽管生存条件和工作环境恶劣,但从未误过一个班期,丢过一封邮件。王顺友的慎独精神陪伴了他20xx年。此三人,皆为慎独之君。他们坚定内心的原则,始终不为外物所动摇。

如果社会多一些慎独之君,那么社会上就多了一些自觉的人。他们在坚定原则与思想的同时,也在时刻发挥着净化社会,影响他人的功能。他们自觉自愿地发扬我国泱泱五千年文明,会带动很大一部分和他们一起行动,随之,这些被带动的人也会自觉自愿地感染更多的人,这样就会有中国蒸蒸日上、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图景。

慎独就像是一面盾牌,保护你的内心不被诱惑;慎独就像是一团火光,照亮你的内心给你希望;慎独就像是一盏明灯,指引你的内心走向前方的康庄大道。

7.小学慎独演讲稿 篇七

从古到今,慎独的精神无处不在,春秋时的曾子做到了“一日三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而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8.慎独为话题初中作文 篇八

你好!在你十七岁生日之际,妈妈不想再送你生日蛋糕这类的礼物,只想送你一个道理——慎独。我想,这应该是你人生路上最重要的礼物之一。

慎独,不是在众人面前的那些虚伪掩饰,也不是一个人独处时候无拘表现,更不是逃避自我的梦幻。慎独,是真正地自我面对,自我剖析,自我完善。

慎独,不是要求你此刻端坐在我的面前,让我仔细端详你时你的微笑;不是要求你将自己的心思写在自己的日记里,供自己的咀嚼;也不是让你独坐在房间里,对着镜子窥看自己的脸上的变化。慎独,是心的坦白,是心的纯洁,是心的升华。

人,一辈子,总是容易做好表面的上的自己,别人看得见的自己。你看舞台上的明星,生活中的名人,他们也许都有着自己辉煌的一面,都拥有别人授予的美好名声,但孩子,我希望你记住,当你在看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的时候,你都不要被表面的光环所迷惑,应该看到他们最本质的地方,即独处时候的光辉。真正的高贵并不在于优于别人,而是优于内心的自己。

因此,孩子,当你一个人面对某件事而周围没有人监督你、指导你甚至批评你的时候,你要小心了。因为此刻的你正面临着慎独的考验:

不要因为一个人独处,就露出自己凶残的本性——杀死一只蚂蚁,打死一只蟑螂。慎独,要求你怜悯万物,包括自己的敌人。

不要因为一个人独处,就露出自己邪恶的本性——想着如何耍手腕,怎样用诡计获得利益。慎独,要求你爱惜自己,不沦为一个奸邪的小人。

不要因为一个人独处,就露出自己慵懒的本性——不想学习,不愿劳动。慎独,要求你严格自律,即使无人竞争,无人提醒,也要朝着目标一个人坚持着走下去。

不要因为一个人独处,就露出自己冷酷的本性——对幸福没有感知,对他人缺乏感激。慎独,要求你充满爱心,用心去感受万物,用爱去回报感激。

孩子,慎独是真正的自律,一个人能做到慎独,必然能以最大的善意去对待他人,以最严格的要求去要求自己。做到了慎独,才是真正做好了自己。因为,人最大的敌人永远是我们自己。

孩子,在17岁生日的时候,我愿意你学好这个道理,勇敢地同时也是好好地面对自己,争取成为最好的自己。

9.古代名言资料讲稿关于慎独 篇九

-《中庸》

字面意思:没有什么东西比隐匿(时候)更易见,(也)没有什么东西比微小(时候)更显著的,所以君子在他独处的时候一定要谨慎。意义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这句话蕴含了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慎独。

慎独的释义是在独处中谨慎不苟。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习主席还在他的《之江新语》一书中引用了这句话,谈论要追求慎独的高境界。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做坏事比较容易,而在独处时也能一样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

慎独,包括 “慎心”,是指要诚其意,在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不管是酒色财气,总归“吾心有主”,不为所动。

慎独,也包括 “慎始”,意思是做任何事从开头就要十分谨慎。

还有就是 “慎终”,老子曾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意思是说,当事情结束时,要像开头一样慎重对待。

慎独还需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不会离经叛道,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慎独还需克服源自动物性的“利己”性。

历史上还有一些关于慎独的事例,杨震四次调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到郡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时,过去他曾推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在做昌邑的县令.晚上,王密去拜见杨震,怀中揣了十斤金子,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这么晚了,没有人能知道这件事.”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羞愧地退出去了。杨震的行为就是一种慎独精神的体现。

10.以慎独为话题的作文 篇十

慎独宛若深谷幽兰,独自盛开也要芳香四溢;

慎染就像六月芙蓉,即使身处淤泥也洁身自好。

做到慎独慎染,人生的航舰才能在正确的轨道上航行。北戴河供水总公司的马超群因丧失自律,不能慎染,进行“蝇贪”,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偏离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而被誉为“人民的樵夫”的廖俊波,半生为人民服务,却不带走一枝一叶。为官就为人民,即使被利益包围,仍以自律束己,从不沾染半分。“方兰生贵里,浩然天地秋”是他一生的写照。

慎独慎染不仅是对行为的考察,更是对内心的磨砺。

慎独慎染,方能守住内心的那份宁静与坚守。林徽因说“真正平静不是远离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

齐白石老先生,一生以画虾闻名,他的画生动灵巧,他的秘诀是每天坚持作画,不管有什么安排,未尝有一日废离。老人认为画虾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不能因被生活所累而有一天中断画虾,这是齐老的自律与坚守。

陈忠实隐居故里,每天坚持写作。二十年前,他拿起笔,伴着窗外那颗稚嫩的梧桐树苗;二十年后,他放下手中的笔,窗外的梧桐树已翠盖擎天。一曲《白鹿原》,情系在长安。这是陈忠实的坚守。

世人都曰慎独慎染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世人都晓慎独慎染好,惟有内心难做到。在电子邮件纷飞的现在,还有几人像尼玛拉木那样为几封信件每天徒步奔走?以雪山为伴,用梅花相送?有人问她:“生命与信件哪一个更重要?”她说:“一旦信件背在我的身上,便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慎独慎染的背后,她用生命做了赌注,无论如何,她都是生命的赢家。

习总书记说:“青年一代是新时代的主人。”在继往开来,不断砥砺前行的路上,青少年更应用慎独慎染为人生导航,自律自强,自觉抵制住诱惑。“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在纷杂的环境中,用慎独慎染为人生守门,未来便充满无限可能。

11.慎独教育文档 篇十一

松滋镇泰民族学校 朱丹

第一部分 设计说明 第二部分 教案: 第三部分 教学反思 第四部分 评委点评

第一部分 设计说明

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

八年级学生学习《中庸》就会学会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长大后对待上司更忠诚,为官者会更清廉爱民、仁政爱民,对待其它人更博爱。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信、自立、自强不息!

李二曲曾对“慎独”的境界作过这样的描述:“暗室屋漏一如大庭广众之中,表里精粗,无一或苟。明可以对人对天,幽可以执鬼执 1 神。”似这种对道德主体的高标准要求,无疑有利于把道德建设引向崇高境界。正因为如此,刘少奇曾主张把“慎独”作为共产党员修养的方法加以运用。他指出,共产党员“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这说明“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到了现代,仍可为我所用,没有过时。

由此可见,“中庸之道”对初中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初中生学习《中庸》,学习《君子慎独》很有必要。

第二部分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朗读并背诵。

2、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3、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讨论、交流

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教学难点:

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 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资料背景

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2、《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三、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

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

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

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情感未发为中发而中节为和,恰如其分即中庸。也就是说,情感在内心时,是一种适中的状态;表达出来后,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不及”,没有充分表达,二是符合节度,合适而恰当,三是表现得过分。第二种就叫中和、中庸。

“中庸之道”就是通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与方法达到最合适最恰当的状态。这个中间状态,标准状态是“天道”所要求的状态。“过犹不及”,离开了这个状态,都不合“中庸之道”。

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教师举例阐述:

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

四、研读《君子慎独》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一)朗读,解决读音、断句问题并结合课后注释和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2、学生自由朗读 男生、女生各齐读一遍

3、齐读

(二)阅读感知,探究疑难

1、首先提出了“性”“道”“教”三个概念,请解释这三个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性”指上天赋予人的本性、天理(包括仁爱道义等)。即:天赋禀 性特质。

“道”指人依照上天赋予人的正理行事(遵循本性做事)。“教”指修明道德,规范人的行为,使其完善。

“性”是上天赋予,“道”是“性”的表现,“教”为“道”服务。

2、实现“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文中提出了慎独自修的原则。

思考并交流:(1)这一原则的意思是什么?(2)怎么慎?(3)为什么要慎独?

【明确】(1)意思是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要坚持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必由之路。(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人不闻不睹之时亦谨慎警戒。即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3)因为“明道”非常重要,“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因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三原则之一,也是必由之路。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或者是“细节决定成败”。

3、中庸之道有何作用意义?

大本达道,可使“天地位”“万物育”,达到“太平和合”。

五、深化拓展

1、讨论: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

好好先生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人问他身体怎样,他说“好”。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好”。

他的妻子便责怪他:“人家以为你有德行,才把自己的噩耗告诉你,你怎么反倒说‘好’呢?”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弄得他的妻子哭笑不得。这就是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时下,像司马徽这样的“好好先生”多得可以扎成堆,他们的“光辉形象”大致是这么个模样:

“好好先生”把原则、正义、良心统统抛在了脑后,其本质是坏的。好好先生”多了,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正气得不到发扬和扶持,歪风邪气得不到有效遏制,腐败分子为非作歹有机可乘,是非分明、主持正义者受孤立、冷落。这样发展下去,社会是很危险的。因此,我们坚决反对做“好好先生”!

2、我们民族有着“慎独”的优良传统,一些清官多能以“慎独”自律。相传,我国东汉时有一位清官杨震。他在赴荆州任刺史途中,道经昌邑。当时,昌邑令王密得知,欲以厚礼报答杨震知遇之恩(王密任昌邑令,乃由杨震举荐),深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杨震以“四知”自警自诫,拒受厚礼,是“慎独”的典范。他的事迹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其人被奉为清官,写入正史。可见,若能“慎独”,就可以抵御贪欲滋生,堂堂正正地作人做官。慎独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一旦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当个人私欲成为至高无上的追求时,就会腐蚀一大批的心灵,就会危害到社会的健康发展。

3、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过犹不及

子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周而不比 事君数,斯辱矣

六、作业

1、摘抄文中名句并写点读书笔记。

2、背诵《君子慎独》

第三部分 教学反思

说到慎独,不该只是先哲和圣贤们的追求,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践行之。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人何境,我们都要做到严于律己,谨慎不苟。慎独的表现在于隐和微,它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便是此理。慎独来自于不断的反省自己。

课上,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提出,“君子慎独”能够很好的约束比较自觉地同学的言行,但是仅有这一句的不够的。因为毕竟还有部分自制力不够的同学,不能够做好“慎独”。班级仅仅做好“慎独”还是不够,要做到“慎群”。这个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频频点头。同学们又讨论明确了“慎群”的含义:我们在集体生活的环境中,要时刻保持独立自由思考的意识,不为他人左右。慎独不易,要有很强的自治力;慎群颇难,在做好自己的同时,要承担肃清环境的重任。“君子慎独”已经深入同学们的内心。

第四部分 评委点评

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君子慎独》这则文言文,其内容和道理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所以本课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和疏通文意、道德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重难点突出。《中庸》中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即在最隐蔽的言行上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在最细微的事情上能够显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也能做到谨言慎行,不做坏事。这是本文理解的难点,也是阅读理解文言文的一种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反复诵读和看听故事中,7 明白其意。我们知道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吸引学生阅读兴趣。

上一篇:入团仪式程序下一篇:假期当服务员实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