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小课题实施方案(8篇)
1.地理小课题实施方案 篇一
高一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
实施方案
一、立题背景
一直以来,中学地理教育在教育界都处于困境和低迷的状态中,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而这不仅仅是我们绥阳的地理教学现状,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这一共性。尽管现在地理已经成为高考科目,但因为初中统考课程设置的影响,初中学校对地理教学不够重视,认为地理是一门副科,导致高中地理教学短时间内不能摆脱低迷的阴影。就我们绥阳中学来说,学生主要来自乡镇中学,学生在小学和初中的学习期间,一直受传统课程设置观念和地理专业师资薄弱的影响,地理的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也不高,学习效果不佳。而这种状况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学生进入高中后,在地理课堂上的学习状况很糟糕,课后主动的有计划的复习地理的学生为数不多,高中地理学习劲头明显不够。而且在高一阶段由于大部分班级理科意想的学生占大多数,使得我们的地理教学更是举步维艰。
如何立足于学校实际,激发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已经成为摆在各个高中学校地理教师面前的共同难题,而在高中地理教学界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以“兴趣”入手解决方案。激发高中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这一课题是国内外研究得比较多的基础性的课题。但是各国各地区的具体条件有所不同,激发学生兴趣的具体措施也是有很大的差别的。随着地理学科教育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具和教学方式的不断使用,社会对学生要求的不断变化,激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措施也是不断的发展和更新的。
为了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抓住机遇,立足于我校的实际情况,充分的发挥地理学科的独特优势,更好的完成地理教育教学目标,我们地理组提出了“高一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这个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挖掘潜力和欣赏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动
绥阳中学 骆天力。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专题和知识都会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诱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欣赏学生的亮点。几乎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个良师,都有一个鼓励者。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为新时代的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应该只做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该做育人的伯乐,帮助高中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的、主动的、快乐的去学习。
三、课题思路
本课题是以绥阳中学高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首先对2014级高一学生地理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的状况。然后,将这一课题进一步细分为以下五个子课题:
1、影响我校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2、课堂教学中培养地理学习兴趣的有利和不利因素,3、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5、关于课外兴趣小组激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探讨;每个子课题的研究都由专人全程负责。最后,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括,力图能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主要措施。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是针对我校近年来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不高,教育教学效果不佳而提出来的,课题研究的客体是2014界高一新生,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激发高一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我们将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主要研究了以下一系列的问题。
1、关于我校高一学生地理学习情况的调查;
2、影响我校高一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
3、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5、关于课外兴趣小组激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探讨;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
2、分析法
3、对比法
4、实践反思法
六、课题的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2013年8-9月)
1、做好课题的申报和论证。
2、组建课题组,商议研究计划。
3、撰写开题报告和召开课题开题会。
(二)、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3月)
1、初期试验阶段(2013年10月)
①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请本校科研资深的老教师对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
②对我校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情况进行摸底。
③编制问卷,对影响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
④组建中心研究组,研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
⑤每周星期五下午召开课题研究会,定期对每学年的课题研究活动进行总结。
2、后期实践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3月)
探索“激发高一级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措施”,在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对具体措施进行改善,力求所实施的措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同时,对教育实践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等进行整理改进。(三)、总结阶段(2014年3月)
1、处理数据资料,整理研究成果,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课题研究成果的整理
4、结题鉴定。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
负责人:骆天
方法指导:王登尚、罗福翔、余昌毅 调查报告:张普亮、高洋、黄兴梅、王红、罗红宇 论文、经验文章撰写:张景钦、娄永强、张世霞、骆天
八、研究条件
本课题研究组成员为绥阳中学全体地理教师。学科组长骆天为课题负责人,课题研究组的组长。本课题组成员,年龄结构层次合理。地理组内既有专业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王登尚、罗福翔等高级教师作指导,又有余昌毅、张世霞、罗洪宇等绥阳县骨干教师作技术支撑,还有张普亮、杨建超、娄永强、张景钦、骆天等年轻老师干劲十足。老中青教师相互合作,工作积极性高,教科研气氛浓厚。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绥阳中学高中学生。绥阳中学的高中学生,主要来自绥阳县城和周边乡镇地区,地理原有基础参差不齐,挖掘的潜力很大。绥阳中学的高中学生,在正式录取的基础上,有少量的择校生,和县内其他农村高中的学生有一定的可比性。本课题研究的开展,对我校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学校新校区较为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都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地理小课题实施方案 篇二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学习,“语文小课题”型,“语文应用强势”型,实践,观照
从语文领域的视角纵览业已进行和规划中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实践, 其中与语文领域的文化、知识发生最紧密联系的、对语文能力应用最多的、主要经由语文教师指导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体现出了什么样的特点?提出了哪些需求?凸显或隐含了怎样的问题?其完善、普及的路径何在?它们给语文教师的任务角色提示, 对语文教师在构建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教学策略具有实际的助益。以下从实践行为的分析入手, 予以观照解答这一系列问题的焦点。
一、“语文小课题”型研究性学习:适选性与求取研究含量
1.“语文小课题”研究性的实际与实用价值
“语文小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类型指标, 它和不被指称为“语文小课题”的研究课题一样, 是语文研究性学习中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单位, 自主选定和完成的研究课题;但“语文小课题”选题、研究的主要智能往往依托着语文学科课程领域的广义内容, “语文小课题”的研究内容一般广延和拓展着语文学科、以语文学科为核心向边缘交叉学科辐射融会, “语文小课题”预设的研究时间跨度不大, 通常以学期而非学年、学段计, 其调研需求量适中, 其成果形式亦相对小型化 (小论文、小制作) , “语文小课题”的研究活动一般安排以每周一节课的研究性学习, 在课程课业功能、研究方法和过程上与非小课题研究并无本质的分野, 但因其自身与语文学科课程的联系、与语文学科教师指导的关系、与语文学科课程学业/学科知识观的相互作用以及在语文学科课程学习负荷中的轻权重等的特殊性, 学生对其的认同和选择度是高的, 以调研为例 (如表1) :
除却学校、学生人群可能的个别性 (如文科重点学校/理科重点学校, 理科班学生/文科班学生) , 这一小样本调查的结果, 还是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第一, “语文小课题”似更适宜倚重文献研究、传媒资源、思辨性写作的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性学习;第二, “语文小课题”在难、深度和课业负担两方面, 较为宽容。在目前高中课业普遍吃紧的高负荷现实中, 研究性学习如何“嵌入”并“优势化”, 或许是个理论问题, 但毋庸置疑地, 还是个严峻的实践问题。“语文小课题”型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在此节点上便具有更加现实的需要和价值。
注:淮安市楚州中学某届高中二年级学生, 总数114人。
2.“语文小课题”研究性的操作重点
“语文小课题”在操作中的一般情形是:选题切入口较小, 对象内容较单一, 从表象上看, 实施中的研究步骤可较少、疑障较少, 完成不难。于是, 如何提高“研究性”的含量便成为关键。选淮安市楚州中学某高二学生的课题为例做些提示:
3.人文选题:概览及选题揭示的教学含义
以下所列系高二年级学生自选的人文类小课题, 为便于考察分析, 我们根据所选课题的大致主题和研究对象, 将其粗略分为五大类:
(1)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杜甫诗作中的爱国主义;宋词研究;剖析李清照;唐诗的发展;《红楼梦》人物矛盾。
(2) 中国现代作家与作品研究。鲁迅小说人物塑造;鲁迅小说中经典人物的现实意义;鲁迅杂文的现实意义;余秋雨旅行前后文风比较;论依娃的文章。
(3) 文化的研究。高中语文教材统计与分析;古代文学家与饮食文化;由孔子谈中国先秦文化;中国古代思想对金庸的影响;老舍笔下的车夫。
(4) 外国文学研究。保尔精神的社会价值;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研究;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简·奥斯汀写作风格初探。
(5) 流行文化。网络文学现象调查研究;中国当代青少年文学研究;余光中的作品研究;浅谈网络文学的影响;琼瑶的作品、诗。
上列小课题的研究指向、范围性状, 总体来看, 体现了现阶段高中学生人文科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取向和水平 (当然, 它或许还不太能代表生源薄弱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情况) 。这些小课题的确定, 反映或隐含了现时高中学生语文学习/人文科学学习/社会学习领域的一般能倾和发展可能。
语文学习/社会文化学习的要求和价值选择, 例如, 整体阅读、个性化阅读、批判性阅读、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语文学习;关注不同社会的文化思想/思潮、文化运动流变、特质及影响的社会文化学习。
大语文知识的现状与大语文能力发展指向, 例如, 从课本中引出的比学科教学更具深度的知识点, 由日常阅读拓展出的语文/人文知识面;文本深度阅读;关注文化热点并评价。
语文学习的思维和热点, 例如, 重思辨文本思想/文本价值;倾向于文本内容的认知;古典文学文本/现代文学文本认知;流行文本的热读。
阅读的兴趣/动机和阅读视野, 例如, 阅读兴趣的社会热点定向性;阅读动机的社会传播趋同性;阅读视野大可超越语文的学科索引。
批判力/创造力等个性特征, 例如, 对文学的社会评价的反审;深入文本置疑的兴趣;对个体的阅读经验的反思;对课堂权威话语导向的怀疑。
综上所述, 这些小课题研究的展开, 也给语文教师的学养、视野、教学思想与方法、学生观、知识观以多种揭示, 可以说, 它们还间接地向教师发出了一系列的诉求:除学校学历教育的学养/本专业的学养外, 较多侧面的人文学养;社会大众文化的认知面、审美经验、文化阅历、文化敏感;跨学科/论学科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学生是社会人的观念;学生是最大的潜能开发对象;知识的“动态”观;学生的“经验”观。
二、“语文应用强势”型课题:探索结合点与求取普适性
1.探索与学科课程的结合点
一方面, 研究性学习的跨学科、泛学科要求和由此决定的综合学习功能毋庸置疑。另一方面, 目前学校课程规整的体制和师资的学科化现状, 对于研究性学习给予了相当的限定和制约, 研究性学习在这一学校的现实背景中, 要完全实现预设的理想, 还存在有一定的矛盾和困难。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的结合点、交叉处, 或许正是研究性学习在目前教育情境中得以大面积实施/研究有效/师生有积极性/教学有价值的一条捷径。提倡完全脱离、避嫌于学科课程教学, 人为使之游离于学科课程教学与学科教师之外, 不仅不切合教育教学实践, 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容易导致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失控、教师职责蹈空。对这一问题的辩证处理, 可以参照如下思路:第一,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学科领域知识;第二, 在学科领域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研究性学习课程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第三, 在特定的情况下, 将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教学打通进行。[1]
“语文应用强势”型课题, 是一种研究性课程与语文学科课程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和内容。我们把带有以下种种内容特征和功能指向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称之为“语文应用强势”型课题:基于语文能力的各种智能元素的, 以语文能力发展为中心, 丰富语文学科内容的等等毫无疑问, 它带有强烈的学科色彩, 与学科教师工作密切有关, 但它还不是学科课程的简单延展或应用。因为它的学习方式、学习程序、学习对象、学习目标、学习评价仍是自成一派的研究性学习。
“语文应用强势”课题, 从选题立项到研究对象、过程、方法、结果, 都与语文学科课程的内容、方法、教学资源、教学目标有各式各样的联系, 这一联系, 又通过使用/活用/应用/移用表现出来, 如, 老舍笔下的《车夫》, 选题衍化自语文课程教科书的《在烈日和暴雨下》, 研究对象的体裁——小说、作者——老舍、作品——《骆驼祥子》, 均属于学习内容的延展, 研究方法之一的文学分析, 不少视点和激发体现出阅读训练的实绩。就目前的实践反馈, “语文应用强势”课题的自发性形成和形成的数量规模, 表明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水平, 不一定能够表现, 更一定难以发挥, 研究性学习提供给了学生一个突破学科学习的局限, 展现自我学科能力的舞台, 学生的“大语文”积淀得以从沉寂和枷锁中“自我救赎”;研究性学习中的学科应用强势型课题, 在特定意义上规划了该学科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蓝图。它可成为该学科的实验课程和实践课程, 从这一意义上, 研究性学习与语文学科课程的结合点, 又是学科课程功能最大化和学科课程社会化的重要节点。
2.求取研究性学习的普适性
研究性学习的普适性, 在这里系指:第一, 研究性学习内容/研究任务的群体可接受性, 即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受众面”——学生参与研究的相对普遍的适应、学生选定研究对象相对普遍自觉自愿, 学生在学习心理上的反应是动机+兴趣+预期的成就感+低焦虑;第二, 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研究成果的大众化, 即成果是非学术化、成人化、专门化, 通常表现为 (学校) 社会效益期待的弱化或淡化, 培养目标是注重非“精英”学生的个性化学历发展的;第三,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运行对于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而言的普及化, 即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选择、处理/教学指导/教学互动环节是有一定行为常规可依的, 便于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操作的, 是教师群体根据个人能力和特长都能组织的, 课程运作中师生不同水平程度、专长指向、认知个性和创造都有发挥和实现的空间和可能。
“语文应用强势”型的研究性学习, 因其与学科相结合贯通并活化学科学绩的特点, 因其推行学科方法、迁移创新性研究并得到学科智能库有力支持的特点, 而具备了相当的普适性。在这一实践领域, 关于“研究性学习专题”的实验[2], 给出一些观察和思考的点, 具有一定的考察评鉴价值。
首先, 应用的目的——背景。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突出的普遍性问题之一:相当部分学生的课题存在盲目立项、传抄成文等流弊, 一定程度地造成了研究性学习课程零绩效。“专题模式”面向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较弱和阙如的学生群体, 意图通过提供专题指南和专题研究指导的方式, 方便学生快速搜索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 快速进入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情境, 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事研究提供情境准备、资讯准备、认知准备。另外, “专题”模式也给具备一定研究能力的学生提供研究视角和手法的启发。
“专题”模式旨在降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课程成本”, 从学生快捷进入研究程序, 较大可能地完成研究过程——体验、学习、发现的角度;旨在大面积推展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 增强中学创新教育的力度。
其次, 含义和功能特点, “专题”与“课题”的区分:“专题”是供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问题类集, 它较专门研究或讨论某一特定问题的“课题”的内涵与外延都大, 一个专题提供一类问题, 这类问题的数量可以无限量增值, 一个专题可以准确、衍化不同的小课题。在研究性学习中某一特定的“课题”, 一般不宜或难以有数个研究者多个重复选题, “专题”则一般可以由数个研究者作多个重复选题, 进行个人化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中的“专题”的主要功能:第一, 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种易操作的“语文应用”型研究的普适性的教与学内容框架, 有利于实施基于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第二, 更便于一般水平或学习困难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 了解掌握的研究方法, 完成研究任务, 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第三, 有利于学生实际经历/体验社会科学研究的大致/一般过程和意义。第四, 鼓励诱导学生的大语文学习和社会应用的热情和动机, 并强化语文学科的课程绩效。第五, 有利于改变学生的语文方式, 优化学生的语文学科价值观。第六, 便于语文学科教师施行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指导、评价。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法[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124.
[2]张兰芳.《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专题》的编制与作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4.
[3]吴旭辉.语文课题学习与文化阐扬[J].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 2000 (11) :7-11.
[4]缪水娟.开设语文专题研究课,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 2000 (11) :12-15.
[5]潘涌.文学教育的新起点——评高中新大纲新教材的文学特色[J].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 2000 (11) :16-17.
[6]刘智运.创新性学习——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学习理论[J].教育学, 2000 (9) :1-5.
[7]霍益萍, 张人红.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J].教育发展研究, 2000 (11) :25-26.
3.地理小课题实施方案 篇三
【关键词】《弟子规》;教育传统;道德
一、我们开设《弟子规》这门课程的意义
现代教育,相对于授业和解惑,我认为“传道”我们还做得很缺乏,虽然平时我们教师也告诫我们的学生要回家帮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可说说只是说说,作用并不大,因为孩子对于回家帮父母做点力所能及之事的理解并不够。看看我们现在学生的生活状态就可以知道,他们的为人之道。如给人打招呼的习惯没有;每天吃饭睡觉要父母叫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那更不用说做家务,还有很多其他的为人之道的细节。我们并没有教导孩子要那么做,似乎这样的教育方式正在流失。我们看看《弟子规》,这些细节、习惯、为人之道我们能在其中找寻到。孩子学习《弟子规》,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终身受益,其对于孩子的成长的现实意义和对于孩子获得幸福人生的意义,那是不言而喻。
一年级的学生需要我们与家长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最终实现培养其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百善孝为先,《弟子规》的开篇也是“人则孝”。我们一年级课前三分钟的“力行故事”结合《孝孝龙奇幻记》的相关故事指导孩子如何在生活中行孝,说出自己是如何做的。把被动的检查变为主动展示,学生成了真正的主角。一件很有压力的任务变成了表现的好机会,一年级的宝贝们很喜欢。
九九重阳节也是中国的老人节,在二年级品德课学习“重阳节”这一节时,对 “老人节这一天,你们准备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做一件什么事?”的问题有几个学生回答说他们要为爷爷奶奶收拾屋子扫地,要为姥姥姥爷洗脚、洗衣服,为爷爷捶背,……。八九岁的孩子能想到这些,真的是很不错。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我们学校这两年来一直在进行《弟子规》的教学与践行,孩子们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
二、教师深入的学习《弟子规》
我组教师深入学习《弟子规》的内容,有专门的自学内容《细讲弟子规》、《启迪心灵的钥匙》《学庸论语》《朱子治家格言》等,每位老师跟据自己所担任的年段选择内容并摘抄阅读材料中的精华部分。每次在完成的过程中,都能在集体备课的时候,分享一下自己摘抄的句子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体悟,在落实的过程中,又怎样影响着自己。尤其要听一些专家对《弟子规》的讲解,别看就只有十几个字就能够总结其内容,可其中包含的哲理,现实意义,人生之道却是普通人看了后无法理解的。我们只有深入的学习《弟子规》,才能更好的把《弟子规》的真谛传递给学生。
《细讲弟子规》一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弟子规》。
1、“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这不仅是有些行为的指导,其中包涵了“礼节”。如果孩子懂得尊重长辈,孩子的恭敬心会自然的落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所以,第一个是吃东西这件事,教孩子当他一看到菜,是先给长辈吃,他的德行就在这夹菜当中在提升了。诚于中,形于外。有恭敬心的孩子懂礼节,他知道处处尊重别人,替人着想,脑筋灵活。真正的活泼是思想的活跃,是处处能替人着想,才是真活泼!这以往理解的活泼真是太肤浅了,学习礼节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当一个孩子处处很有进退之礼,谁交给他办事都会很放心的。那他往后的人生一定会遇到很多贵人的,有很好的前途。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对于孩子都是影响一生的大事!
2、“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为什么小时有本事,大了未必佳呢?我一直纳闷呢?原来小时候很多本事都拿来炫耀了。我们不能在结果停留,那我们就活的不明白了。学贵在立志,先要明确我们学本领的目的是什么。现在的小孩子,当长者没有好的榜样给他,他就没有什么志向,慢慢就终日游手好闲,很无聊。不知道读书是为了什么。在一年一班我问他们“你们读书是为了什么呀?”小班长先说的,她说:“妈妈说好好读书挣更多的钱。”看这么丁点的孩子,就钱钱的。大人都给了孩子们什么样的价值观啊!
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这是错的。我告诉孩子们:“我们读书最重要的是学本事,有了本事就可以帮助别人,谁帮助的人越多谁的本事就越大。”医生学的本领能帮助谁?老师学的本领能帮助谁?邵涵说:“医生能帮助病人治好病。”李想说:“老师能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孩子们回答的多好啊!有了这样的本事国家就会给我们发工资,我们就可以凭我们的本领生活了。
“想一想说说自己读书是为什么?”孩子们说着自己的“志向”……孩子们都很受教的。学贵在立志!孩子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在他很小的时候抓起!
三、用生活解读《弟子规》,引导学生践行《弟子规》,做有道德小学生
把《弟子规》的内容深入到孩子的内心,我们需要在教学中结合孩子自己的生活实际,让孩子通过生活去理解《弟子规》的真谛。《弟子规》的力行一直是校本课的重点,在集体备课中大家交流了个自年段所采取的检查与监督措施。高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分小组,学生间相互检查与监督。学生管理学生,使整个班级的学生能主动的自主学习实践《弟子规》。
1、一年级的校本课,把《弟子规》的诵读时间调整为十分钟。诵读时基本上都能做到:“眼看书 手指字”。开学初佟一凡、程佳浩、赵莹、乔好、谷成等部分孩子小动作多易分散注意力,屡说无效。他们在课堂纪律上每堂课都要占用一些时间,使《弟子规》的诵读量始终不能有所突破。这些宝贝成了我特别关注的对象。课堂上我不在指出他们的错误,发现他们有一点好的表现就立刻肯定并表扬。经过两个星期的努力他们的状态有了较大的改观。乔好、赵莹已经从大头疼到班级的好榜样了。越是顽劣的孩子,越是要用柔和的爱来引导。
2、经文讲解处,换为用动画片的形式讲解。这样一来枯燥的《弟子规》讲解变成了生动的动画片,果然孩子们兴趣浓厚。动画一开播那一个个小脑袋不动了,一双双大眼睛都盯着大屏幕。爱做小动作的赵莹、谷成都被吸引住了。故事后的问题结合故事主题来提。记得学“父母呼 应勿缓”这句时,朱星宇同学听完问题就把答案说出来了。方式对了,孩子是乐学受教的!
3、每个月,在各个班级对《力行弟子规》好的学生进行两次评比表彰。一是为激励学生;二是树立榜样;三是希望以此引起家长的关注进而与我们合作,帮助学生在家力行《弟子规》。一年级的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极积性明显提高,课上课下的行为自律多了!
结语
4.地理小课题实施方案 篇四
一、问题的提出
地理活动是根据学生的兴趣构建的课堂活动形式,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自主性的特点。通过活动实现课程目标,变学科的“封闭型”为活动的“开放型”,在学生参与活动中,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使用处理地图、图表的能力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应用地理信息手段进行交流、表达的能力;为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提供舞台。因此,地理活动是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配套工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1、以开展地里活动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地理能力的发展。
2、将有效教学理念深入师生心田,并且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可持续发展;教师能身心健康、快乐地工作、生活、学习,促进其专业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边研究,边总结。
1、进行问卷调查摸底,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课题研究目标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
2、确定研究主题,在研究主题的过程中,写出案例分析及反思报告。
四、课题研究对象和方法
对象:初一初二学生。
方法:
1、文献法:运用该方法研究中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的理论指导。
2、问卷调查法:深入学生,了解当前学生读图、用图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3、个案法:通过部分学生读图、用图的个案研究,找出规律,形成培养学生地理基本素养的方法与策略。
4、总结归纳法:针对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从中探索出更有效的途径,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五、研究步骤
本课题计划从2011年5月——2015年5月,研究周期为三年,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1、5——2013、5)为准备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具体做法:
为课题顺利进行,准备理论书籍和学习资料,实验教师积极自学和参加各种培训,继续教育,学术研究,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新动态及可以借鉴成功,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同时请教研室专家指导。从而提高理论水平。
2、通过问卷调查,基本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现状。
第二阶段:(2012年5月——2013年5月)为实践研究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理论落实到实验中,形成阶段性小结。
第三阶段:(2013年5月——2014年5月)为汇集总结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汇集统计和分析
5.小课题实施方案 篇五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科研能力为基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坚持面向实际,重在实效,重在通过小课题研究,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使教师不断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通过小课题研究,帮助教师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问题意识和能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所从事教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质量。通过小课题研究,培养每个教师的课题意识,培养教师的课题研究方法、流程,为今后承担大型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小课题领导小组
四、工作目标
1.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保证教研活动课题化,提高科研成效,创建合作、共享、创新的学校文化,创建教师发展型学校。
2.研究和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真实的问题。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切入点,教师根据自身实际,个人兴趣,对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立项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3.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学会研究,成为学习者、研究者,提高自我发展意识,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提高教育质量。扎实、高效地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大力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五、小课题研究的途径
小课题研究常常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个人为主体、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研究。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不同兴趣、不同特长、不同需要和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不同的问题进行个性化的研究,甚至得出个性化的结论。
六、小课题研究计划安排及实施流程
学校小课题研究的周期为一学年。
(一)准备阶段
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教师交流,主要交流在“课堂与教学”中遇得到的问题与困惑,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教师或学科组申报课题。学校科研处进行审定并批准。
实施阶段
教师开展实践研究:分析问题、寻找对策、实践应用、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包括:查找相关的理论文献与资料、收集他人成功的经验与案例、记录自己的教学体验与反思)。
学科教研组进行问题跟踪,组织教学观摩和主题研讨。科研处组织中期检查与交流。开展优秀青年教师沙龙活动,让青年教师进行交流,通过思想碰撞,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教师继续进行实践研究。组织青年教师轮听课及赛课活动,结合学校的教学月检及公开课等活动,配合教务处抓好青年教师的研讨课。
(三)总结阶段
教师总结研究的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学校开展结题鉴定。组织开展学校小课题研究评选,结合评选优秀青年教师活动,总结好的做法,树立典型。
七、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管理
实行个人、教研组、学校“三级管理”机制。以学科组或个人自主管理为主。即学科组或个人负责自主选题、课题申报、实践研究、中期报告、结题答辩等。学科教研组负责组织交流与分享、包括“选题”阶段的教师沙龙和“研究”阶段的教学观摩和主题研讨,课题推荐、开题把关、过程管理、中期检查和全程评价。学校成立“教师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校级领导、科研处、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以及有课题研究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专业引领,具体工作由科研校长牵头,科研处、教务处负责计划推进安排,各教研室、教研组分头开展行动研究。
八、研究成果评价及奖励办法
教师小课题研究实行“全程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能力评价”与“态度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1、在小课题研究中,要求每个学科组或老师个人要有研究方案,科研处制定《小课题研究跟踪调查表》,加强对课题研究的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思路,让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
6.“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篇六
一、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1.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如何有效的落实素质教育和课改要求,如何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如何走教育教学质量的内涵提升之路等,将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教师心中的困惑也不断增多。校本小课题研究无疑顺应了课程改革推进的需要,将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以课题化的形式呈现并予以探讨实践。通过针对性强、具体而又可操作性的小课题研究实践,达到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实施的目的。
2.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校本小课题研究的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或制约各学科教学质量效果提高的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际,是从教情、学情、校情出发,由教师个人或教研组教师共同确立、研究的,研究成果直接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性课题,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科课题的研究有了较强的生命力和研究价值。同时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在教中研,在研中用,这种教、研、用一体化、系统性的行动研究,对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促进教师成长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具有较大的作用。
二、总体思路及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成长就是成果”的教育科研新理念,按照“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秩序的认真扎实开展小课题研究。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要纳入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之中,与实施精细化管理结合起来,与新课程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与降低教学基点和学科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与指导学习方法开展校本学习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小课题研究的提出与实施,不断推动教育科研为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从而形成“本校化行动、低重心运转、小步子发展、实效性评价”的教育科研工作新思路、新途径。
1.本校化行动。强调课题研究立足本校、本班,通过最大限度地整合研究力量和教育资源,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扎扎实实开展行动研究,全力解决本校、本班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2.低重心运转。降低教育科研工作重心,倡导以教研组为依托,以教师个人为主体,选择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实际、最迫切和最突出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
3.小步子发展。每一个学期或一学年为一个周期,学期(年)初确定研究课题,校内申报立项;通过一个周期的研究实践,基本能够完成课题实验,解决所确立的研究解决的问题;学期(年)末汇总整理并进行结题鉴定。以达到“小步子、快节奏、高效益”的目的。
4.实效性评价。教研处从过程性资料、终结性成果和实质性效果三个方面对各个小课题研究情况进行评定;过程性资料指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第一手资料;终结性成果指发表或获奖的论文、经验总结、研究报告以及会议交流的典型材料等;实质性效果指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改进提高和自身专业发展的实际效果和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小步子。因为是小课题,就更有能力和精力去做。我们倡导“小题大做”,“小题”就是研究的问题要“小”:切入点小,范围小,内容单
一、具体,以此来逐一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做”就是要以科研的方式进行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研究,把一些相关、相近的重要问题 “串连”起来,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在研究中讲究科学、探索规律、1 提升经验。
2.低台阶。是指课题的难度要低,通过个人的力量和备课组的协作能够解决。
3.快节奏。由于课题小,问题具体,我们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坚持半年至一年每人解决一两个小课题,通过三、五年的努力,就能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成果共享,就能有效地促进教育行为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4.求实效。问题要实,措施要实,效果要实。在研究中,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研究管理、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研究一切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坚持课题到课堂教学中去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去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去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去用。
三、参加人员及研究时间 参加人员:学校所有一线教师
研究时间:2010—2011下学期、2011—2012下学期
四、基本步骤
1.确定课题。根据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困惑,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富有意义、带有较普遍性的问题作为研究题目,以学科备课组或个人为单位,确定一个小课题进行研究。
2.制定方案。在调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每个备课组或个人要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式两份,上交教务处一份),确定研究的课题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和参与成员,明细课题研究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等。
3.组织实施。依拟定的《小课题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研究实践。学校将加强理论学习和培训,加强课题研究的引领和指导,通过理论自修、专家引领、主题研讨、教学观摩等形式,积极落实课题研究各项工作。
4.总结反思。在课题研究后期及时收集过程性研究资料进行建档,整理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全面总结课题研究的得失,并反思得失的成因。
5.成果评定。由学校组织上报结题。
五、小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1.统一思想认识。开展小课题研究符合当前广为开展的校本研究趋势要求,符合教师的实际科研能力水平,符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要求全体教师务必要统一对开展小课题研究重要意义的认识,按照本《方案》要求,认真筛选课题,精心组织实施,切实在全校形成一个“全员参与,个个尝试,人人研究”的良好局面,切实走一条“学习——研究——实践——提升——再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发展路子和“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合作)解决”的小课题研究探索途径。
2.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 校长
副组长:教学副校长
成员: 部门主任 教研组长 相关人员 具体工作由教务处组织实施
3.加强对研究骨干和实验教师的培训。分层对教研组组长、备课组长和全体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小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教改经验和研究成果,讲述小课题研究的初步构想,让各学科组长明确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以点带面,发挥学科组长的带动辐射作用,以增强全体教师研究小课题的责任意识,激发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兴趣和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策略和方式方法。并组织同年级教师认真分析本组、本学科中带有共性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最终确定研究内容做好准备。小课题确立后,共同拟定整个研究活动计划 , 形 2 成具体完整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案大致包括 :课题名称、参加成员、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具体的实施步骤(研究进度计划)和采取的主要措施等。
4.建立小课题研究例会制度。小课题研究就是要解决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它有别于专家层面上的课题研究。所以,小课题研究有着其特有的灵活性,需要定期不定期的对其进行动态修改和论证。为了使小课题的选定更科学,研究的目的更明确,方法更易于操作,每月分别组织召开小课题研究讨论会。针对课题组成员提出的具体问题、研究方法、具体的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讨论,自由开放地各抒己见,把专业切磋、经验分享、互助合作、思想碰撞、信息交流真正做出来,使一个个问题更加明朗,使研究的思路更加清晰,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小课题研究扫清疑惑,保证课题的正常开展。
5.开展小课题研究评比竞赛活动。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小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一是开展上展示课活动。要求每学期各备课组要推选一人上体现小课题研究成效的展示课。二是开展说课竞赛活动。由执教教师紧扣所选定的小课题向评审小组从教材分析、教学流程、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四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设计意图,接受评审小组评价和质疑。三是开展听评课活动。要求执教教师紧扣小课题研究内容,对所执教的研究课从教学流程、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小课题实施策略、目标达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自评、他评,肯定优点,找出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四是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等不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6.切实搞好成果鉴定。为了验证小课题的研究方法是否得当,研究过程是否科学,研究的问题是否解决和有效,到学期或学年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全面的总结,形成书面材料,课题领导小组将对各教研组实验教师研究情况和进程进行考核,并视其效果聘请有关专家进行鉴定,推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并结集编印。
7,学校规定从2009年开始凡是晋升中,高级职称教师,本必须具有校本小课题研究成果。
六、研究预期成果
1.提交本课题研究工作报告一份。2.每学期(年)提交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有一定学习借鉴价值的研究论文和案例专辑,总结出具有指导性和推广价值的经验。
3.建立小课题研究的长效机制并通过一段时间的小课题研究探索,培养一批在市、州、省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型”教师。
4.结集编印我校小课题研究成果系列文集。
7.地理小课题实施方案 篇七
然而, 针对婴幼儿特殊配方奶粉而言, 目前在生产加工、产品标准、市场销售、进口管理等方面尚存在诸多空白与不适, 导致国内市场产品奇缺, 难以满足消费需求, 与产能严重过剩的普通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特别是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 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特殊配方奶粉全称为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奶粉, 其属于医学配方, 但不是药品, 而是一种特殊的食品, 主要用于医学营养治疗。当妈妈或宝宝本身出现特殊的健康问题, 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或不能使用普通婴儿配方奶粉时, 才能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比如有的孩子会对母乳过敏, 有些早产儿生命力特别弱无法吸食母乳, 宝宝因特殊体质 (如牛奶蛋白过敏) 或疾病 (如患有苯丙酮尿症) 对普通婴儿配方奶粉不耐受等原因, 就需要使用特殊配方婴儿奶粉来喂养。
据了解, 目前常见的婴儿特殊配方奶粉有无乳糖或低乳糖配方奶粉、乳蛋白部分水解配方奶粉、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或氨基酸配方奶粉、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婴儿配方奶粉、氨基酸代谢障碍配方奶粉等等。如有的早产儿出生后生命力特别弱, 无法吸食母乳, 就需要选择早产儿奶粉。此后, 当宝宝身体各项指征达标后就可转换为母乳或普通奶粉了。对于过敏宝宝而言, 则需要医生依据其过敏的轻重程度依次选用相对应的适度水解蛋白奶粉、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和氨基酸配方奶粉, 并根据宝宝的情况适时调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 大部分孩子的过敏情况会好转, 从而逐渐过渡到普通婴儿配方奶粉。
表面上看,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奶粉面对的是“小众群体”, 但在我国, 由于人口基数大, 加之“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将迎来生育高峰, 其实这个“小众群体”的数量并不低。近年来, 我国早产儿发生率逐年攀升, 容易发生过敏的宝宝也不少, 再加上一些特殊疾病等原因, 实际上很多宝宝都需要用到特殊配方婴儿奶粉。但调查发现, 目前在医院里能够购买到的这类奶粉都是进口品牌, 而且品种并不齐全, 国产品牌几乎没有, 一些特殊疾病的患儿, 如枫糖尿症患儿所需的奶粉很难买到, 致使家长四处寻找购买渠道, 常常是医生搞到了一点就给家长一点, 搞不到孩子可能就断顿了, 还有的家长从非法渠道买到的是没有经过认证的“三无”产品, 存在安全隐患, 严重影响到宝宝的健康成长。
造成这一窘况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 但与标准法规滞后、技术门槛较高、进口管理限制过多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特殊配方奶粉是有医学特征的食品, 需要有临床试验, 技术门槛较高, 而我国目前尚没有一个可以做婴幼儿特殊配方奶粉临床试验的法律程序和平台, 有关特殊配方奶粉的现有标准不是很完备, 配套标准更没有出台。有关部门虽然在2010年和2013年分别发布了相关的产品标准通则, 但是相关配套标准、审核细则以及临床实验规范等还没有发布, 导致国内乳企很难实现量化生产, 而允许进入国内的外企特殊配方奶粉品种又非常有限, 因此, 很难满足市场需求。
8.地理小课题实施方案 篇八
关键词:中图版地理教材;课题研究;教学实践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为落实《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关于“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察、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等实践活动”的理念,在设计时主要采用主课文内容与配套课题研究内容相结合的双系列设计体系。课题研究的实施对教学有显著促进作用,同时,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实践经验和对策。
一、 护常识,知地识象
表1是必修3个模块设计的11个课题题目和课题目标汇总表。从表1可以看出,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部分配合章节主课文共设计11个课题,课题研究内容涉及自然地理4个、人文地理4个、区域地理3个,课题研究的开展和有效落实能使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生产、走进社会,知地识象。
笔者常常为课堂上学生对教师列举的一些最基本的工农业生产常识的缺乏,而导致课堂教学陷入困境感到困惑,现在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而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对于每一章节教学内容都设计了相应的课题研究内容。例如,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对应的课题研究是“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课题目标是观察、记录某物体正午影子的长短,通过观察、测量、记录,证实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并了解其变化规律;必修1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应的课题研究是“我的一日生活与自然资源”。课题目标是通过对自己一日生活中所使用的自然资源的探究,理解自然资源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获得自然资源对人们生产和生活影响的证据。必修2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对应的课题是“读地图和照片研究城市变化”。课题目标是调查所在城市(或感兴趣的某一城市)的空间结构变化及特征、城市化的过程及特点,并试着分析变化原因。必修3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应的课题是“认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课题目标是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主要功能,认识其主要用途。这些与课文教学内容对应的课题研究目标内容可以扩充学生的地理常识,增加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同时,这些常识和感性认识与对应章节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为课堂教学进行认识储备。课堂上教师在学生丰富常识和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引导、梳理,再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二、促能力,析因明理
高中地理学科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为宗旨,同时应传授基础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地理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生产中出现问题的能力。这些知识的领会和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形式作为载体。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部分设计的11个课题研究很好地实现了这一载体功能。整理11个课题研究共涉及:观察、记录、测量、证实、了解其变化规律、模拟实验、了解效应的原理、探究要素相互关系、画影响链图、调查、理解、获得证据、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了解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探索解决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写出报告、理解主要问题和对策、认识主要用途等19个不同要求层面行为动词。这些行为动词涵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通过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定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达到高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使学生学会析因明理。
三、练视角,认同内化
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便于落实,各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而谈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实,教师常常手足无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实分为感受、认同、内化三个层次,互为基础。学生只有参与生活、生产实践才能有具体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在学生体验和感受的基础上引导,用地理的视角分析、理解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等地理问题,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长期强化学生将会实现观念内化,并在今后的生活和生产具体行为上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念。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基础和关键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具体的社会实践。如我的一日生活与自然资源,课题目标是通过对自己一日生活中所使用自然资源的探究,理解自然资源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获得自然资源对人们生产生活影响的证据。读地图和照片研究城市变化的课题,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学生将直接接触到具体的社会现实,体验和感受真实的社会现象,为认同和内化打下必要基础。
四、重效率,统筹兼顾
【地理小课题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地理课题开题报告10-24
地理课题研究计划10-29
地理课题研究报告提纲07-13
八年级地理课题说课稿10-22
《小学一年级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培养研究》小课题研究方案09-11
美术小课题07-24
历史小课题结题报告06-19
美术小课题,结题报告07-09
初一数学小课题计划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