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18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2024-10-25

乡镇18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精选10篇)

1.乡镇18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一

2018年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队总结

2006年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队总结2007-02-01 11:04:16

驻村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我们驻××*村工作队自驻村以来,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心全意实践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当好“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宣传者,肩负起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光荣使命,圆满完成了驻村工作的各项任务,真正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切实当好了单位的“代表”,当好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代表”。现将一年来驻村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以打

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增强农村发展后劲,促进农民增收,逐步使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生活富起来、精神乐起来、生态好起来、村容美起来、班子强起来”。要做一个合格的驻村工作队员,就必须认真学习农村政策、规章制度和相关的会议精神,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才能做到对新农村建设的目的理论准确,表达清楚,更充分的认识与理解新农村建设的重性。因此,工作中,我们注重学习,认真思考,并结合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坚持学习相关的理论,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工作才能,增强自己的工作自信心,逐渐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帮助自己更好的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注重调研,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的科学规划

由于我们一直在机关单位工作,没有农村基层的工作经验。进村后,我们首先深入农户家中,认真做好调查,了解民情,熟知村民的要求与愿望,仔细

分析与研究,掌握好第一手材料,做到心中有数。再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实现农业特色优质化、道路房屋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社会秩序和谐化的目标,科学合理的规划××*村的建设项目,做好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重点突出,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根据实际作出了××*人畜安全引水工程、道路建设、科技文化活动室和建设工程项目及××*村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三、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的新农村建设氛围

在认真做好调研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我们做好宣传工作,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建设氛围,让群众充分了解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一方面工作队员先于村小组长及党员群众,认真学习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任务、目标,特别是仔细领会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群众尽快过上小康生活;另一方面是召开群众大会,由乡党委、政

府领导和工作公文写作队员向群众反复宣讲建设内容、规划项目、建设实施方案、过程、步骤。通过宣传,提高了群众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更为建设项目的实施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深入基层,用心为群众办实事、搞服务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增强包扶村经济发展的后劲,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我们通过多方关系协调资金 10万元,帮助里新修了进村500米水泥路,并对村内1500米道路进行维修,方便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着力提高村民致富能力。科学文化素质低是影响农民致富的重要原因,我们从加大科技扶贫力度着手,加强科学技术培训,大力开展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充分利用文化大院这一教育阵地,开展技术培训,截止目前共举办

农业科技培训班 5期,共培训村民800人次,明显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和种田能力。并帮助群众发展蔬菜大棚100多座,使××*村群众的经济收入得到明显增加。驻村工作中我们紧紧抓住群众关心的问题,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了村民欢迎。

(三)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提高了党员干部带领村民致富的能力。经常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培训,建立健全了民主管理制度,实行村务公开,每月召开一次党员会,讨论学习好富民政策,学习致富技术,真正起到致富带头作用。抓紧抓好理论学习工作,搞好“三个结合”,与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着力培养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典型,通过党员身边的人和事来教育、感化、引导、激励他们,取得了显著成效。并要求驻村干部和每位村两委成员人人写出一篇切合实际的自查报告,广泛征求意见,使问题得以有的放矢的解决。

(四)实施“文化大院”建设,提高村民自娱自乐的能力。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建成了集培训与娱乐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大院,充分发挥文化大院的作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文化大院“活”起来,成为了村民劳作之余的好去处。

通过一年来的工作,驻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减少了不稳定因素,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生活问题,为全村两个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是密切了党群关系,通过帮助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送去党的温暖,密切了党群关系。三是改进了工作作风,驻村干部通过参与帮扶活动,亲身感受困难群众生活的艰辛,从中受到教育,鞭策我们更加勤奋工作,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党风廉政意识。

驻××××××乡××*村工作队

2007年元月10日

2.乡镇18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二

为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2012年年初, 按照区档案局的部署, 我们率先在全区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乡镇、村创建活动, 取得了初步成效。8月, 长春市乡镇、村档案管理现场观摩暨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创建活动推进会在我们办事处召开。与会领导对街道档案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为真正达到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乡镇、村的创建标准, 年初, 根据吉林省档案局、吉林省民政厅、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乡镇、村创建活动验收方案的通知》 (吉档联发〔2013〕1号) 精神, 通过找差距, 补不足, 上层次, 使街道档案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下面按照创建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乡镇、村的验收标准, 就创建“示范乡镇”的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1为开展档案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多年来, 街道领导一直重视和支持档案工作, 将其纳入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成立了档案工作领导小组, 将档案工作纳入街道工作目标考核体系, 与其他各项工作同部署、同检查, 为档案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确保了街道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街道办事处在办公用房紧张的情况下, 设置独立的档案库房, 为综合档案室和分室配备了专兼职档案员, 配备了档案工作软件, 增添档案柜、微机、 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等必备的档案装具、设备。

在这次创建工作中, 街道主要领导亲自过问, 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分管领导多次调度, 现场办公, 解决档案工作发展和创建中遇到的问题。不仅多次在行政村相关人员参加的会议上部署档案工作, 还亲自深入各行政村现场督促村级档案建档及创建工作的相关事宜, 积极协调相关部门配合档案创建工作, 保证了乡镇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2巩固和加强基础业务建设

我们街道办事处的档案工作基础较好, 档案门类齐全, 档案数量较多, 到目前为止形成的档案涉及文书档案、荣誉档案、建设项目档案、土地承包档案、林权改革档案、五保供养档案、因灾倒塌房重建档案、因灾损毁房屋补助档案、优抚对象临时救助档案、会计档案、污水处理工程档案、司法见证、司法调解档案、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档案、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档案、征收社会抚养费案件卷宗等16个门类, 共计8546件 (卷) 。大部分档案实现实体集中统一管理, 其他档案在街道站、所分室保管。建立健全了档案管理制度和业务规范, 及时修订和完善了各类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 确保归档材料的齐全完整。

村级档案管理有了新的突破。针对村级档案意识薄弱, 档案保管条件较差, 档案资料不多的实际, 我们因地制宜, 创新村级档案管理模式, 尝试开展村级档案街道代保管, 即“村档街管村用”。目前, 在23个行政村中, 除了2个行政村具备独立保管条件自行保管外, 其他21个行政村都实行了“村档街管村用”, 同时制定了《行政村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 建立健全了“村档街管村用”的相关制度。“村档街管村用”为村级档案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保管条件, 保证了村级档案安全, 实现了村级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同时, 要求自行保管档案的行政村, 改善保管条件, 提升管理水平。目前街道所属的幸福村和前城村档案室都参加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村的创建活动, 取得了明显成效。

3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为保证街道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 我们配置了档案专用软件, 使档案现代化管理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目前, 全街道各门类档案全部实现了档案案卷级目录计算机检索, 部分档案实现全文检索。 建立了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土地承包、林权改革、五保供养等26个门类民生档案数据库, 库存数据共计7596条。

开展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一网三站”建设, 充分发挥乡镇 (街) 建档用档服务站和农业科技信息传递站的功效, 积极面向农村、农民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档案信息、涉农政务信息的查询服务, 开展了对行政、医院、养老、托幼、学校、养殖大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指导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了街道档案工作在农村各项事业中的作用。

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乡镇创建活动, 提升了全街档案工作整体水平。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档案信息化水平不高, 信息传播不畅;村级建档的基础还比较薄弱, 档案资材收集不够全;街道档案综合服务水平有限, 档案服务经济建设、服务民生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要以这次检查验收为契机, 按照省、 市有关部门的要求, 全面做好街道档案工作, 使其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与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也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 本文以奢岭街道办事处的档案建设工作为例, 详细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乡镇创建活动的意义及作用。

3.乡镇18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三

一、2006年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

(一)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指导

按照中央提出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搞好总体规划的要求,2006年,各省(区、市)都下发了贯彻落实中发〔2006〕1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意见,陆续编制完成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规划,并调整充实了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机构,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全国上下形成了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一些地方还对农村干部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宣讲中央文件精神,引导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有关部门也结合自身职能,出台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性意见,重点从抓好规划工作、加强分类指导、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投资整合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做好试点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对地方发展改革委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按照中央提出的全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的要求,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预算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切实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2006年全年用于农村建设的中央投资超过600亿元,所占比重较上年继续提高,其中用于粮食生产、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农村沼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比上年大幅度增加。地方各级政府也普遍增加了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国约有2/3的省份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比上年增长20%以上,个别省份增幅超过了40%。

(三)着力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活设施

紧紧围绕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设施,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抓好“水、路、气、电”四件事。为确保“十一五”期间解决农村1.6亿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国家加大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度,2006年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中央投资比上年增长2倍,当年可解决近29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安排农村沼气工程中央投资比上年增加15亿元,新增农村沼气用户约260万户;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支持西部地区县通乡油路改造和东中部地区乡通村油路改造。国家还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无电地区电力设施建设,完善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

(四)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继续大力支持粮食生产。2006年以来,继续加强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启动了西部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对中部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4省大型排涝泵站进行更新改造。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和植保工程,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全年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4.9亿吨以上,在前两年累计增产粮食5000万吨的基础上继续稳定增产。

(五)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国家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增加,明确提出要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3年内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至2006年上半年,全国已有3.96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标准分别由10元提高到20元,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4880万学生全部享受免学杂费政策。农村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有条件的地方正在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六)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各地、各部门继续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2006年,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继续扩大。中央财政还安排125亿元资金,对种粮农民生产资料增支部分实行综合直补,补贴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继续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农民种粮收入预期。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农资生产和市场,继续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调控,深入开展化肥等农资市场检查,稳定农资价格。为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对保障农民工各项合法权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农民务工收入继续提高。预计全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量有可能接近200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比上年增加300元以上,实际增幅超过6%,是继2004年和2005年之后,连续第3个农民收入增幅超过6%的年份。

(七)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进入综合改革的新阶段。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对下一阶段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做出具体部署。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国务院对进一步完善改革政策措施,健全体制机制,确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提出了具体意见。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农业保险试点稳步推进。国有林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国家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做出重大调整。积极推进支农投资整合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推进县级政府支农投资整合的指导性意见,明确了“规划先行、加强衔接、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务求实效,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整合思路,并在全国确定了50个整合支农投资试点县(市),支持和鼓励试点县(市)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创新体制机制,目前各试点县(市)工作进展顺利。积极探索在新农村建设领域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建后管护,落实管护责任,努力改变重建轻管现象。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新农村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性和完整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庄建设,注重形象工程,没有抓住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根本;一些地方急于求成,提出了要在3—5年内建成新农村等不切实际的口号;一些地方不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广大农民的参与度不够、热情不高,个别地方还借新农村建设之名,随意调整农民土地,动用农民宅基地,侵犯农民合法权益。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引导和克服。

二、2007年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

2006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明确了2007年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2007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更有针对性的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向前推进,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

第一,继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我国农业基础薄弱、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状况还没有改变,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仍没有根本扭转,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为此,要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2007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努力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要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继续加大支农投资整合力度,抓紧建立支农投资规划、计划衔接和部门信息沟通工作机制,努力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实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

第二,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区域化布局、优质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水平大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科技水平不断得到增强,但我国人多地少,农户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农业总体上仍然没有摆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投入来实现增产的外延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8%,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80%的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30%多一点,比发达国家大约低了50个百分点。综合机械化水平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07年,要继续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继续建设国家大型粮棉油生产基地,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支持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及中部排涝泵站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以及旱作农业节水示范工程。继续实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加强对农民建设现代农业的引导和示范。在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同时,发展健康养殖业,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启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工程。

第三,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步伐。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公共服务滞后,是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突出表现之一,也是长期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要坚持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入手,明确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优先序,因地制宜地加大支持力度,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2007年,要继续抓好水、气、路、电建设。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度,优先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病区和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确保“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任务如期实现。继续加大农村沼气投入,积极发展适合各地特点的农村清洁能源。支持县乡公路改造和通村道路建设,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抓好中西部农村电网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落实城乡同网同价政策。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加大村容村貌治理,建设整洁、舒适、文明的农村人居新环境。

第四,继续抓紧解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扭转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2007年在全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提高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继续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要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民培训和权益保护,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阳光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全面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第五,不断创新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逐步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必须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这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扎实推进的内在动力和根本保证。2007年,要继续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要求和部署,逐步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加快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和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支持国有林场改革和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搞好水权制度改革,推进农垦体制改革。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继续加快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4.2010年新农村建设总结 篇四

2010年,我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东荀为目标,紧紧围绕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坚持“稳步、有序、高效、求实”的思路,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目前,全村“三清三改”工作稳步推进,村容村貌有所改善;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逐步推进;农村新貌正在形成,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整体推进,开创了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一、主要成效

1、以规划为龙头,推进新村建设。在推进村庄整治的工作中,我村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思路,邀请了省规划设计人员到我村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我村建设有序推进,全村工作全面启动,现已完成改厕100户,新建沼气池100个,沼气使用率80%以上,受益农户100户,346人,清沟280多米,修建养鸡大堋11个,规划内新建房屋12栋,撤除茅草屋4栋,通过村庄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突出主导产业,推进新产业发展。按照“立足资源、突出特色、规模发展、培植产业”的原则,抓好产业规划,重点发展种养殖两大主导产业。今年全村新增养殖户6户,年出栏肉鸡100000只以上,同时,在确保粮食稳产的基础上,大力调整整产业结构,充分挖掘比较优势,围绕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目标,致力发展特色产业。

3、围绕产业发展,培育新经济组织。本村养殖协会组织运作正常,效果明显。同时,不断壮大农业经纪人队伍建设。新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完善,为我村的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结合全民创业,培育新型农民。我村根据全民创业的实际,狠抓了农民知识化工程、公民职业化工程、“阳光工程”。我村利用远程教育站点、村实用技术培训站,按照务工型,种养型等进行分类培训,以满足各种创业人员的需求。今年我村共举办农民培训班3期,培训农民160人次,畜牧知识培训班1期,培训农民89人次,通过农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农民的养殖水平和就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5、发展先进文化,塑造新农村风貌。深入开展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文明乡风系列活动。大力推进文明村镇建设,文明村创建水平不断提高,我村还建设起了农民文化书屋1个,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夯实基层组织,建设村好班子。以村委换届为契机,着力抓好了班子建设。同时,以先进性教育为平台,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保垒作用,通过党员的带头示范,充分调动农民群众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二、主要做法

1、坚持科学正确的路径,充分调动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只有充分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才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取得成效。为了引导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我村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营造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召开恳谈会形式广泛宣传发动;使农民群众志成城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给他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实惠。通过引导和动员,一改过去农村建设“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真正形成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新农民建设生动局面。

2、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从“三清四改”入手,着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形象工程,不做表面文章,不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设立始终坚持“自主申报、择优定点、动态管理”的原则,做到成熟一个实施一个,从“三清四改”入手,从完善基础设施入手,做到“三清”工作全面铺开,“四改”工作有序推进,着力解决农民最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

3、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民产业发展。我乡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不偏离“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以发展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农业产业的发展,推进农业经营。一是抓好产业规划。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科学制定我村农业产业规划,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二是抓好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养殖基地建设。三是抓好龙头企业培植。着力扶持发展农业,发挥其带动辐射效应。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建立长效的建设和管理机制。我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盲目推进,不贪大求洋,而是根据村情村貌和农民群众的经济状况,长远谋划,建立机制,有序推进各建设点建设。一是积极完善“理事会”等民间自治组织形式。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让理事会自主“理事”,自主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方式和速度,建立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建设机制。二是着力健全村民自治的长效管理机制。引导村民建立村规民约,把阶段性整治与日常管理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长期有效地坚持下去。三是狠抓各项民主管理制度的落实。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整个过程和所有领域,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三、主要特点

1、把拓展农民致富门轻、增加农民收入融合到村庄规划中。我村不仅把拓展农民致富门径、增加农民收入体现在产业规划中,也体现在村庄规划中。按照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原则,将村庄规划成自然生态型、田园农庄型、产业依托型、着力打造整洁卫、自然和谐、功能配套的宜人的居住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在抓村庄规划外在美的同时,把拓展农民致富门径,增加农民收入也纳入村庄规划 中同步考虑。

2、实施了“整村推进”工作试点。为了更好地配置资源,做到资源共享,在抓好以自然村建设的同时,着力抓整个行政村整体推进。在其他建设点的示范带动下,全体村民主动要求开展新农村建设。对全村进行统一规划。村干部帮助下正按照规划要求扎实推进。

5.乡镇18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五

一年来,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努力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任务,为红河县垤玛乡以及河玛村委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一、工作情况

(一)调查了解,找准问题。面对新情况、新任务,我抓紧时间深入村寨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红河县垤玛乡河玛村委会是一个典型的哈尼族村寨,地处垤玛乡境西部,村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现有党员40名,其中妇女党员5名。全村面积54平方公里,海拔 1180-2250米,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县乡弹石路横跨境内,距县城104公里,辖12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以种养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基础薄弱,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社会矛盾纠纷隐患多,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削弱,党员主体意识不强。为全面了解掌握情况,今年年初我深入到河玛村进行调研,及时发现影响和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如党建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党员活动室缺乏必要的设备设施,制度不健全不规范,党支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村

级班子抓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对照乡党委确定的“以茶叶为龙头、竹子为后劲、生猪为试点、草果为续”的产业发展思路,河玛村委会在因地制宜求发展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对照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在卫生公厕建设、卫生路修建等方面还有差距;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村民小组仍然存在人畜饮水困难,特别是达白、河玛、达垤等村民小组和村完小及村委会驻地饮水困难问题很突出。根据调查统计河玛村委会目前仍有1200余人、600余头大牲畜存在饮水困难。

(二)积极主动,抗击旱灾。作为新农村指导员,我把自己当作一名乡村干部,切实履行职责,敢于担当重任,全力投身于抗旱救灾保民生行动之中。去年9月以来,垤玛乡遭受了60年不遇的严重旱灾,河玛村委会13个村民小组不同程度地出现饮用水困难,农作物大面积受灾,抗旱形势十分严峻。为此,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是努力从州水利局协调10万元资金投入修筑引水沟渠和铺设管道工程,及时解决了达白、达垤等村民小组的饮用水困难。二是深入村寨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修复灌溉沟渠、疏浚河道,有效地改善了300多亩农田灌溉用水。三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加快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目前,经过协调,河玛村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已经立项并开始施工。四是积极协助村治保会、调委会认真排查调处各类涉水矛盾纠纷,组织群防群治队伍、护林员加强护林防火工作,及时有效地扑灭了多起山林火灾,确保了大灾之年无大害。

(三)服从安排,认真履职。根据县乡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安排部署,我不断加强学习,尽职尽责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一是认真履行新农村工作队队长和指导员双重职责,做好管理与服务工作,贯彻落实县新农办交办的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协助乡党委抓好其它工作。二是认真参与并圆满完成第四届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选举产生了河玛村委会党总支委员和村委委员,配齐了各村民小组的班子成员。在选举过程中,我不仅配合村选举委员会做好各项筹备工作,而且积极参与县乡选举工作指导组的督促指导工作,全面学习和掌握了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相关规定和原则,以及整个选举流程。三是按照乡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积极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引导农民依靠科技,充分利用水土、气候等优势资源,不断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大力发展冬早蔬菜。今年,河玛村积极引进资金和技术,发展冬季蔬菜西葫芦260亩。此外,还针对垤玛乡人多地少的现状,通过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增收。四是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在河玛村委会探索出了“党总支+党员服务队”的模式,组建了服务意识强、服务水平高的党员服务队,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开发冬

季农业的积极性。五是积极争取派出单位、上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加大对垤玛乡、河玛村的投入力度。州委政法委的领导给予大力支持,先后投入11万元,修缮了村委会办公楼、厨房、场院、道路等基础设施,为河玛村委会活动室配备了36套桌椅、2台办公电脑、1台打印机、1台电视机,为每个村民小组配发了1个篮球。同时,我还积极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向河玛小学校捐赠了价值15000余元的办公用品和学习用品,通过因特网申请获得一个爱心组织——“阳光计划”的资助,现在已经收到该组织为学校募集的第一批书籍102册。六是结合本职工作,协助乡村两级完善基层综治维稳组织建设,加大群防群治力度,努力维护当地的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七是认真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普法教育,进一步提高群众科技致富能力,不断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发现了一些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要今后继续努力改进。如协调和争取各级各部门资金、项目、技术支持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农村工作经验还不够丰富,处理农村复杂问题的水平、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和顽强拼搏的意志都还有提高等。

三、明年的初步打算

无论明年是否还能继续担任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我都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继续做好或支持好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

一是要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开发致富项目,培育支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要督促和协助村干部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真正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是要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切实帮助解决好制约乡村发展的“瓶劲”问题。

四是要宣传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州县委“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引导当地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五是要组织开展种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等科学技术知识培训,牢固树立群众的科技兴农、科学致富意识。

红河县垤玛乡河玛村 赵健忠

6.乡镇18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六

一、××村基本情况

××村位于××乡西南部、距乡政府20公里,辖11个自然寨,15个村小组,总户数449户,总人口是1619人。其中拉祜族814人,占总人口的48.8%,汉族185人,占总人口的11.1%,佤族670人,占总人口的40.0%,其中党员46人,分8个党小组,预备党员4人,入党积极分子7人,无党员空白点。

全村国土面积42.02平方公里,退耕还林面积1078.7亩,荒山造林面积1945.6亩,森林覆盖率63%。平均海拔高度1362米,年平均气温19.3度,年降雨量2067毫米。其中,水稻、甘蔗、茶叶、蚕桑是本村主要经济作物。

全村还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546平方米,有教职员工8名。目前整个行政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69人,其中小学生119名,中学生50名,全村建有文化室7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今年县粮食局支助村委会10500.00元人民币,各类办公用品等。

二、全年的工作情况

1、加强学习,树立形象,为了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政策水平。一是注重政策理论学习。努力掌握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学习农村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工作思路,坚持每天收看新闻联播,重点关注农村工作和聚焦“三农”;二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基础知识学习,向书本学,向行家问,向农民朋友请教,尽早的适应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需要;三是狠抓作风纪律建设。工作队的一言一行都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树立良好的形象,用严格的组织纪律和朴实的工作作风赢得农民朋友的支持、理解和尊重。

2、调查摸底,了解现状:为科学谋划新农村建设工作,我深入走访农民,开展调查,详细了解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共走访调查43户,117人次,对全村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为全面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广泛宣传,统一认识:在认真听取了乡村主要领导关于乡情、村情后就驻村入户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教育。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传达市委、市政府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此外,还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党的“强农、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提高村民对新农村建设工作思想认识,极大地推动了广大村民搞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信心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4、农业生产方面:本村今年耕地面积5551亩,其中水田1261亩,旱地4290亩,比去年增长了15.2%。

5、经济方面:2009年本村收入308万元,比去年增长9.1%,人均收入961元,比去年增长12.6%,人均有粮453公斤,比去年增长3.1%。

6、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莫汉挡墙一道共42.6立方,村小学学生宿舍及教师办公用房一栋及300平方米的场地一块,下芒糯人畜饮水工程已经完成,新村公所302.75平方米的建设任务及团结,下芒糯两个整村推进项目正在实施。

7、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经过努力,今年我村广播电视接收器共完成154台,覆盖率为34.9%。

8、“冬农”开发工作:油菜种植面积821.1亩,其中党员示范地86亩,小麦200亩,其中农田50亩。洋芋30亩。

9、林业工作:今春以来,通过认真宣传发动,严造防火声势,在村委会全体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防护下,至今没有发生过重大火灾。

10、社会治安工作:维护稳定,大力宣传安全防范意识及禁毒教育知识,打好禁毒人民战争,巩固本村“无毒村”成果。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1、由于受地理条件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的渠道单一,群众文化水平低,接受新科技和新技术难度大,致使我村的经济增长的快慢受到制约,起步慢各项社会事业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2、由于群众基础薄弱,深挖、管排、积水等的修建资金欠缺,修建沙石路面的工作建设有待于上级给予支持和帮助。

四、未来工作打算和计划

1、经济方面:甘蔗现有面积1776亩,目前冬植高海拔优良品种120亩,计划春植下田、山地共320亩。茶叶现有面积800亩,其中无性系5亩,计划培训一批种植、管理、加工技

术人员。做好油菜后期管理及跟踪技术指导。

2、规划落实明年造林(西南桦)2500亩及核桃300亩。申请米那,南拉一二组间伐思茅松及下芒糯小组砍伐西南桦指标。

总之,在今后新的一年里我还需要更加努力学习,改变以往的工作方法、态度,并且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全

7.加强乡镇农机管理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七

1 更新思想观念, 转变工作方式, 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乡镇是最基层的组织, 和老百姓打交道最多。设立服务监督台, 热情解答机手提出的问题, 搞好技术咨询服务, 认真接待群众来访, 让他们高兴而来, 满意而归。新型农机具日新月异, 其性能和特点都优于旧式的, 所以对新型号的农机具, 我们农机员都要有清楚的认识并了解它们的功能和性能, 以及经济效益等, 做好可行性分析论证, 使购机者能够得到可观的经济效益, 这样当老百姓来咨询购买什么样的农机具时, 我们可以给他们提供优质服务和最新的农业机械信息, 让老百姓了解当前的政策, 购买农机具还有补贴, 补贴费是多少。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乡镇农机工作人员举办培训班, 讲解了有关大型农机具的正确操作与出现的故障和故障如何排除等。从理论到实践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系统讲解, 培训结束后, 我们又进行了专门考试, 合格的准予上岗, 不合格的继续培训教育直至合格为止。提高了农机手的操作水平和能力, 以确保农机具有良好的技术状态, 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根据主管部门的安排, 利用农作物成熟的时间差, 组织农机跨区作业, 提高农机的作业效率, 降低使用成本,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 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 加大宣传力度, 确保农机安全管理

事实证明, 农机驾驶人员违法违章驾驶、操作农业机械, 存在安全隐患, 易发生农机事故, 很大程度都是因为农机驾驶人员安全意识差所造成的。要定期开展农机驾驶人员安全教育培训, 形成制度, 运用典型农机事故案例和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 农民对农业机械法的思想意识有的比较淡薄,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农机手进行宣传和教育, 利用广播、集市、橱窗、宣传车、印发小册子等形式, 开展农机安全讲解活动, 让农业机械法和农机安全知识深入人心, 做到家喻户晓。比如, 在夏收秋忙季节, 正是我们大型农机具的繁忙季, 在使用之前一定要做好全面的检查与维修, 只有这样才能又快又节约时间, 如果不按规定进行年检年审, 不知道车辆哪里有问题, 在使用过程中有时后果将不堪设想。再比如拖拉机违章载人现象非常严重, 有的驾驶员无视法律、法规, 安全生产意识淡薄, 经常违章载人, 拖拉机已成了村民赶集、进城务工、走亲访友、甚至接送小学生上学的主要交通工具, 一台手扶拖拉机少则载3~5人, 多则十几人, 且多为老弱病残、妇女儿童, 一旦发生大的农机事故, 肇事者就会面临倾家荡产的灭顶之灾, 而受害者也由于得不到经济赔偿及时救助而酿成惨剧。为了降低生产经营风险, 呼吁机手积极参加拖拉机交强险和其他商业保险, 让机手明白, 买了保险可解除他们因农机事故而产生的经济后顾之忧。由此引发的事故屡见不鲜, 所以安全隐患极大。通过宣传和教育使广大农机手进一步了解了农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以及安全作业的常识, 提高了机手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 为今后的农机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3 建立农机具档案, 实行规范化管理

党的十七大以来, 惠农政策扶农政策相继出台, 购买大型农机具有了补贴, 农民争相购买。为了摸清各村大型农机具的数量, 我们农机技术人员逐村进行走访调查, 认真核实情况, 做到村不漏户, 户不漏人。到乡后我们农机员再做汇总, 以村为单位, 将机具型号、购买时间、年检年审时间、技术人员姓名及联系方式一一登记在册, 并存入电脑, 为农机普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4 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 考勤制度, 实行奖勤罚懒制度, 做好综合管理工作

首先是制定各项制度。一是工作分配制度:把各项任务细化、指标量化, 使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职责。二是考核制度:根据各自分工不同, 实行干部年终考核百分制。三是奖惩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 如果我们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 那么工作起来将是懒散、拖拖拉拉、没有很大的热情。为了调动农机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们实行了奖勤罚懒制度, 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我们大力奖励, 对迟到早退的、对工作不热情的, 我们提出批评, 甚至做出相应罚款, 决不手软。以奖励为主, 奖励与惩罚相结合;以表扬为主, 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 精神与物质相结合。以此来激励农机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推动整个农机管理目标的实现。

5 提高乡镇农机人员的综合素质, 以人为本, 内强素质, 树立文明形象

为提高农机人员的文化水平, 我们订阅了杂志和报刊, 方便大家及时了解最新信息和当前政策, 使农机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文化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增强为民服务观念,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 造就一支作风过硬、品德优良、知法懂法、精通业务的基层农机管理服务队伍, 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从而得到了社会和农机手的好评, 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优质服务”, 使农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 体现“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促进社会和谐。

8.乡镇18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乡镇档案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这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高瞻远瞩,顺应潮流、深得民心的历史选择,是符合国情、利国强农的重要部署,是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档案部门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自觉地将档案工作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国家档案局、民政部、农业部于2007年12月11日以档发〔2007〕10号下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引导档案工作切实有效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全面深入发展”。

一、乡镇档案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

1.原有管理体制与现行的工作要求不相适应。《档案法》赋予乡镇人民政府全方位的档案工作职责,而原有管理体制却不太健全。一是管理机构不落实,档案室并非是一个工作机构,没有列入政府机构序列,没有专门的人员编制,实质只是一个档案库房;二是管理体制不顺,各镇档案人员兼职过多,面对工作任务大量增加、上级业务部门对工作的要求和群众对档案的需求越来越高,事实上光靠一名兼职人员来完成各项工作已不太现实。

2.现行机构编制与工作任务不相适应。政府机构改革以后,镇兼职档案人员仍为1名,而乡镇机关档案工作任务日趋繁重,镇级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档案的案卷数量和门类增加,室藏内容丰富,已成为集中管理多种门类和多种载体档案的综合档案室。与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的是目前镇一级机关仍都不设专职档案人员,人员队伍也很不稳定。每年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镇档案人员变动工作。

3.传统档案工作要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范围越来越宽,镇档案人员除了整理好本单位每个年度的档案和对所属单位进行监督指导外,还要做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的工作内容的档案业务指导工作,如农村宅基地置换、村容村貌整治、农业合作社、农业园区、民营企业档案等。这些在新形势下产生的档案,镇档案人员还需要有一个了解熟悉的过程。

(三)各地对乡镇档案工作的体制和管理模式已经或正在进行着尝试

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中产生的众多变化,各地档案部门清醒地认识到新的形势对乡镇档案工作已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于是各地对乡镇档案工作的体制和管理模式已经或正在进行着尝试,据笔者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湖南省双峰模式。湖南省双峰县在乡镇设立档案馆,乡镇档案馆是经乡党委、乡政府批准由县编委认可设立,具有对内对外两种职能的机构,与其他站所同级,享受同等待遇,并将档案管理人员列入公务员序列编制,做到专职专责。一般明确乡镇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兼任馆长,配有一名素质较好的专职档案人员为副馆长,均有国家公务员身份。工作经费列入乡级财政预算。①

二是山东省胶州模式。山东省胶州市营海镇建立镇“档案信息中心”,该中心为正股级事业单位,编制4人,作为鎮档案管理的职能部门集档案收集与整理、档案信息查阅、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镇政务信息公开、镇情村情教育、档案业务监督指导等多种功能为一体。②

三是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模式。2007年1月25日,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文同意大朗镇建立档案馆。文中指出:市政府同意大朗镇建立档案馆,实行一套人员两块牌子,即在挂东莞市大朗镇档案馆牌子的同时,挂东莞市档案馆大朗分馆的牌子,业务上接受市档案局指导。③

四是村档乡管(村档乡管村用)模式。湖南省怀化市从村级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村档乡管村用的模式。2006年,怀化市档案局将开展“村档乡管村用”工作列入了各县(市、区)档案局目标管理责任制,要求各地选择一至两个乡(镇)进行试点。④

二、乡镇档案工作的发展对策

(一)转变理念——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当作一项专门事业

1.强化乡镇档案工作是适应我国国情的需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乡镇是形成档案的基础,农业农村人员在档案利用者队伍中占有很大比例,尤其是随着民主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对民生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如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基础不扎实将会留下巨大的遗憾。

2.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当作一项专门事业来规划和发展。我国乡镇档案工作经过近60年的努力,取得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已经突破了管理本机关档案的范畴。根据《档案法》、《乡镇档案工作试行办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乡镇政府档案工作的职责归纳起来有五大任务,即管理好本机关档案;监督指导本乡镇所属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为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提供档案利用服务;提供政府公开信息的公共服务等。为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在思想认识上提倡和逐步普及一种观念,即改变传统的乡镇档案“工作”观念,树立乡镇档案“事业”的意识。要推进这样一项专门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切实加强领导,要把档案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给予机构、人员和经费上的保证。做到确保四个到位,即思想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形成管理有序、工作有效的档案工作网络,把乡镇档案工作建设成为一项专门事业。

(二)创新体制——探索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乡镇档案管理模式

1.探索并施行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乡镇档案管理模式的意义。“乡镇档案工作的模式” 既包括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乡镇档案工作的体制问题,又包括乡镇机关与所属单位之间的监督、指导和互动等乡镇档案工作的运作机制问题,还包括整个乡镇档案信息和实体的流向等实体管理问题。

建立科学的乡镇档案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种好的模式可以产生长效机制,起到决定性、改革性作用。原来传统的乡镇机关档案工作模式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也明显地体现出阶段性。现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原有的模式在体制、机制和档案管理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显现出了不相适应之处,我们只有通过对乡镇档案管理模式的积极变革才能实现新的适应。

2.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档案工作管理模式。根据各地探索的经验,我们需从中总结出一种相对科学可行的组织形式在我区进行试点,并在取得成功后加以推广,使乡镇档案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得以真正落实。2008年,我区档案局研究完成了由上海市档案局立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档案管理模式研究》的科研项目,并已在庄行镇建立了档案工作的实体机构——“庄行镇档案信息服务中心”,由办公室主任兼任主任,原镇机关档案人员为专职副主任、另配一名档案协管员,形成由镇党委、政府领导全镇档案事业,党政办是档案工作的负责机构,镇档案信息服务中心是乡镇档案工作的事业服务机构的管理模式。镇档案信息服务中心作为全镇从事档案工作的实体机构,负责对乡镇机关及辖区所属单位档案工作进行规划、监督、指导,并对档案实体进行管理、提供利用服务。从而确保《档案法》规定的乡镇政府在档案工作中对档案实体的保管利用和对基层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两大职能全面履行。

(三)经费保障——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事业发展资金列入公共财政预算

在区、县档案事业经费年度预算中,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镇档案事业的经费列入预算,用于乡镇机关和基层单位合格档案室建设,解决必须的档案装具,为基层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创造必要条件。同时按照《档案法》要求,对在发展乡镇农村档案事业中贡献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适当奖励,推动乡镇档案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城市反哺农村”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各级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提供了可能。党和国家把努力解决“三农”问题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各级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的财力不断向农村倾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在发展乡镇农村档案事业中争取主动,加大投入,以确保乡镇农村档案事业的发展与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目标的实现相适应、相协调、相配套。

(四)法律保障——通过法律、法规的修改和业务规范的制订加以保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问题要得以根本解决,还需要从法律、法规上加以保障。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本次国家对现行《档案法》进行修改的机会对此有所突破。

1.在《档案法》修改中,首先应明确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对档案工作的领导职责。现行《档案法》第四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事业的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但《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五条却将其限定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即使不重视档案工作也无法追究其任何法律责任,因此,法律、法规应明确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事业的建设列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其次,应明确提出乡镇设置档案机构和配备专职档案工作人员的要求。从档案工作机构来看,在乡镇建立档案工作的实体机构是很有必要的。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近60年的历史,乡镇档案工作几经反复,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编制等问题而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需要对档案法律、法规进行适当的修改,用法律的手段来保证乡镇档案机构的设置和专职人员的配备,

2.制定业务规范。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单位的调研,结合各单位的工作职能和以往年度的归档情况,以新建立的镇属事业服务中心为重点,研究制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镇各类单位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如XX镇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XX鎮各个事业服务中心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XX行政村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XX居民委员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等,为乡镇档案工作提供一套标准的业务规范。

9.乡镇18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九

2010年,我们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文件精神,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主题,全面开展了我村新农村建设各项推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我村新农村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新农村建设推进情况

我们按照区委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的总体安排和工作部署,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一年来,我们共投入资金471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修建村屯内巷路3条,2公里,投资96万元;砌砖围墙12000米,全面完成了村屯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在村容村貌方面,我们狠抓了“三改一建”工作,着力建设环境优美、整洁的文明的人居环境。围绕“三清”,投资30万元,投工投劳1050个,出动推土机1台,小四轮12台,修建固定垃圾投放点6个,发动村民清除卫生死角20多处。同时建立了垃圾清运队,每个月检查一次环境整治情况,对出现问题的路和农户及时解决,使环境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村屯美化绿化面积13500平方米,共投入资金27万元,四旁栽植各种花草树木2万株,村屯主街进行了全面绿化;村屯排水沟4条3公里,户户安装了水泥管;全村共拆除破旧厂房80间,拆除违章建筑10间,泥草房改建20户,确保了村容村貌整洁有序;全村安装太阳能路灯130盏,共投入资金240万元,从而使群众居住亮化环境得到了改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三是在社会事业发展 方面,结合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工程,我村完善了村级卫生所、文化室、图书室、计划生育活动室等设施,时时组织村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电话入户率达80%,并深入开展了平安方台创建活动,完善了农村救助救济,五保户供养制度,全村纳入农村“低保户”45户、135人。同时,开展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参合农民达2980人,参合率达95%。四是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按照标准化、专业化、区域化的发展要求,以项目和基础建设为突破口,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一年来,全村共完成农业产业化项目投资5万元,重点建设了13个蔬菜大棚和2个温室,并引资120万元建设了饲料加工厂1个,通过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带动了全村四大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全村优特粮种植面积达1.2万亩,生猪饲养量达2200头,个体工商户达35户,劳动力转移680人。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领导,成立组织,广泛宣传。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内涵丰富,领域广泛,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首先我们根据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村两委班子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要求村屯干部、党员群众要形成合力,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并成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村两委班子成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制定完善了“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同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全面促进新农村建设稳步向前推进。其次我们进行广泛宣传,层层发动,当好“宣传员”。新农村建设需要全社会力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号召农民自己动手,建设家园,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 建设的积极性。为此,我们组织人员深入村屯、农户家中,利用村民会议、村干部大会,党员大会等有利时机,灵活采取召开动员会,发放宣传单,培训农民工等形式,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要求、措施等,不断营造人人动手,户户整治,村屯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从而统一广大农民群众思想,形成工作合力。

(二)发展经济,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如何能够找到好的致富项目,使广大农民兄弟兜里鼓起来,是我们村两委班子不断思考与探索的长久课题。为此,结合我村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着重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积极调整结构,加快调整步伐。我们注重发挥资源优势,把发展生产作为我们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主要抓了三件事:1.建设牧业小区,通过招商引资200万元,在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方台村,建现代化养猪场1000平方米,年出栏肥猪1000头,细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0人,年利润50万元;2.发展特色产业。在哈肇路两侧建蔬菜大棚总计15栋;3.发展劳务经济,全村输出劳动力730人,创收益900万元。

二是倡导文明、和谐发展。全村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各种渠道丰富广大农民的业余生活,利用农闲季节,组织起秧歌队,极大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同时成立了综治巡逻队、治安调解委员会等,全面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并全面实行“三公开”即村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充分体现了民主,全面接受群众的监督。

(三)典型引导,以点带面,和谐发展

今年我们村仍然是省级试点村。我们以技术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努力改善农村面貌。从3月份开始,制订了任务分解表,将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容村貌分解落实到人,为了有效的推进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给予完成整改任务的农户优先挂牌(十星级文明户)的办法表扬先进,鞭策后进。通过这种方法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便提前完成了环境整治工作任务,通过改建修缮危草房、修建水泥路面、栽植各种花草树木、修建休闲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卫生所、农民书房等配套设施的完善,逐步完成试点村整治工作,并建立和落实了长效管理机制。目前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同时引导农民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使农村村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村新农村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新农村建设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主题表现在一是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产品加工层次较低,产业链条短;一些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制约了农民增收。二是新农村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三是农民的主体意识淡化。大多数农民存在“等、靠、要”思想,特别是在投资投劳方面不积极,部分农民没有把新农村建设当作自己的事情。个别农民把新农村建设和村容村貌治理当成任务来完成,缺乏主动投入和参与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

四、下步工作

我村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努力拚搏,锐意进取,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制定发展思路,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以建设新农村为契机,确定“三个建设”的发 展思路,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好农业产业化建设;二是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目地搞好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以丰富农民生活为出发点,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1、继续加大农业产业化建设力度。加大牧业小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同时,发展立村产业,成立各种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各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2、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村内所有街路的硬化建设,继续扩大沼气池建设,计划建10座。同时全面完成标准化休闲广场建设。

3、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活动。建设新农村必须转变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培育新型农民。依据各种载体,深入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新风貌。深入开展具有浓郁农村特色的文化活动、体育健身活动,组建村民秧歌队,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促进家庭、邻里和谐。

总之,我们村新农村建设,虽取得了一点成绩得与其它乡镇的试点村相比与区委、区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当前仍存在资金紧张,力量不足问题,还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集中力量,加大投入,精心组织,高标准,严要求,把我村新农村建设推向新的阶段,全面按时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

10.乡镇18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十

南政村地处城郊,位于县城北1公里处,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毗邻108国道、地处南政乡的中心位臵,土壤肥沃,井汾双灌,地势平坦。耕地面积2620亩,农村经济总收入23472万元,农村人均收入6112元。民营企业发展较快,形成了以双庆铸造为代表的工业、以和利隆为中心的肉食加工企业的格局。

南政村自2008年之后,新的党支部组建以来,党支部群策群力,迎难而上,为全村做了许多民心工程,其中党员人数125人,现在村民在支部领导下为新农村的建设而共同努力、奋斗。特制定如下发展规划:

一、生产发展

1、经济发展思路

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围绕经济抓创建,抓好创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围绕企业搞服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本村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围城经济。掌握投资各项目的引进,结合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及新一轮环境经济的高质量需要,选好项目,抓好村现有土地的开发,按集约化开发的要求,做好土地的规划,实现土地的最有效利用,以良好的投资环境营造招商引资的良好态势。

2、今后三年来经济发展的措施、规划目标

(1)运输业发展规划:成立运输集团公司,将村里的个体运输户,实行集中管理、集中营运。健全组织、培训专业技能人员,逐步形成运输业集中有序健康发展,打造运输业品牌。

(2)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南政村的从商人员占到人口比例的一多半,对商业、服务业户除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外,还将规划出专门的商业、服务业用地,逐步实现商业、服务业网点的一体化、集约化。

二、生活宽裕

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150元,目前,家家有冰箱、空调、洗衣机等主要家电、有专用卫生厕所,30%以上的农户有私人轿车;摩托车,老年车等基本交通工具达到95%以上。

为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一是加快农业发展步伐,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坚持依托产业发展对全村村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二是增加远程教育的观看次数,开展6—8次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班。建立了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电脑网络系统,及时为村民提供致富信息。努力培育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三是在人均耕地减少后,为增加其收入,给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依托村里的各个中小企业,争取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500个。四是预留一部分土地让农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大力发展与周边企业相关服务业,增加其收入。五是引进、开发适合农民创业的项目,提供项目选择参考,培养一批村民创业带头人和致富领路人。提供一定的有利条件,发挥农村能人的作用,培植一批农业经营大户、农民企业家因地制宜,积极引导村民走出去,了解外面的发展空间,寻找一条符合自己的发展路子;鼓励村民改变原有的生存空间,多渠道、多方位发展以农业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村民切身体会到要想发展。同时实施“凤还巢工程”,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农田灌溉是农村最重要的一项工程,将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争取了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对我村水利设施进行了全面的整顿,建成渠道6500米,提高农业的抗旱能力,促进粮食增产,提高农民收入。

今年将投资10万元,新建集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文化广场。能极大地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通道绿化、村庄绿化、广场绿化栽植树木3000余株、草坪绿化1200平米;建立了三个垃圾池,对全村的垃圾进行了集中处理,改善南政的环境面貌。全村主街道全部进行硬化,并安装路灯,划分卫生责任区,使村容村貌得到了较大改观。购臵体育活动器材,方便人民群众生活,促进经济发展。

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对村民自发成立的崇文教育基金进行有力的支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弥补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短缺,使本村尊师重教风气比过去更浓厚。

三、乡风文明

始终把提高村民素质作为乡村文明建设的核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科学意识、文明意识、现代意识。以开展学科学、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农村移风易俗活动,加大公民道德、政策法律宣传力度,深入开展民间文艺活动,争创文明村、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等活动。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村民活动阵地建设。在村部建设一个综合性的村民活动、培训中心,建立图书室,阅览室,使村民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场地;其次以实现“平安南政”为目标,继续开展“综治三包”活动,成立禁赌、禁黄、禁毒、老年劝导小组;实现社会治安稳定,无黄、赌、毒、盗等违法犯罪现象;成立村规民约执约队,倡导村民学文重教、崇尚科学,喜事新办,丧事简办、遵纪守法、移风易俗新风尚。

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新农村医疗合作站,逐步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真正解决农民看病难,彻底消除因学致贫、因病致贫现象。

通过乡村文明建设,争取全村达到无违法犯罪、无聚众赌博、无打架斗殴、无吸毒迷信,形成崇尚科学、行为文明、尊老爱幼、邻里互相、人心思上,人心思好的良好氛围。

四、管理民主

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促进管理民主,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一是建立健全党组织和村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行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二是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搞好村务公开,对重大事项要做到事前公开,发扬民主,让群众参与决策;三是坚持和完善党小组长、村民组长按期选举制度,把公道能干、群众拥护的人选到领导岗位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四是实行由村民或村民代表评议党员、干部的制度,加强群众监督;五是要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把村民自治制度落到实处。要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使广大党员、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让农民当家做主,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六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加大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依法办事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团结,村民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平安祥和的社会环境。

通过广大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用几年的时间,争取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成为全乡乃至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南政村党总支部 南政村委员会

上一篇:2024版商学院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奖惩评分标准下一篇:楼盘营销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