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思想演变(精选8篇)
1.西方经济思想演变 篇一
敬爱的党支部:
我叫XX, 1983年5月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国企一名普通工人工作,母亲在家务农。从小就接受父母言传身教, 他们那种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任劳任怨的生活态度给了我最好的儿时教育,他们对我要求严格,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做人的基本道理。时至今日,他们还经常勉励我要好好学习,我也深深体会到父母对我们的苦心和期望,时刻不敢忘记他们的话。
童年是美好的,1990年9月到了我上学的年龄,和其他同龄小孩子一样走进了知识的天空。怀着对少先队组织的憧憬,我渴望了解红领巾。也就从那时起,我知道了那鲜艳的红领巾是革命先辈们的鲜血染红的,是少年先锋队的标志,少先队员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1995年9月我开始了初中生活。初中的生活相对小学的生活来说是既紧张又丰富。比起小学来说,不仅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还要学习历史、政治等其他课程,这些课程极大丰富我们的生活,开拓了视野,同时也意味着我们的学习负担的加重,也迫使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
9月,十六岁的我考入省重点高中。那时的我,充满青春朝气、奋发向上,对事物有着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知疲倦、事事争先,对未来有着各种各样的憧憬和希望。也正是在这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我开始大量的阅读书籍,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著作,这让我渐渐的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确立起了正确地世界观和人生观。我担任班级课代表,在我上高中三年时间里,曾多次荣获校三好学生,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加倍努力,为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中学时代,我怀着对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渴望,胸前佩带上一枚闪光的团徽,我是那样地自豪与骄傲。在共青团的生活中让我开始对“共产党”这个词开始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学习了党的理论知识,了解我们的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具有铁的纪律的政党,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才能振兴中华。党的事业是全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它要求优秀的人才加入并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因此,我对党的前途充满信心。
9月,我走出了生我养我的家乡,来到了北京,开始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经过辛苦的军训之后,我的大学生活便真正开始了。三个多学期时间里,我担任学生干部,做过许多社会工作。我热爱学生工作,更希望用自己的一腔热忱积极工作充实和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组织和协调能力。通过近两年的学习和工作,我的思想随之成熟起来,对党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思想上,积极学习和吸收党的理论知识,主动靠拢党组织,定期写书面思想汇报,争取党组织对我的帮助。行动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读书,刻苦钻研,更多的掌握科学知识,使自己具备将来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生活中,关心爱护周围的人,与大家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6月大学毕业,我来到上海公司上班。现实生活使我快速成长起来,也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使我具有了立足社会,放眼未来的真实本领。使我坚信信仰的力量,信仰就是旗帜,信仰就是方向。只要有了信仰,那么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会不改初衷,矢志不渝。作为一名国企的员工,我应该面对未来,坚定信念,把自己的理想与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紧密联系,创造永恒的青春,让青春为这个远大的理想奋斗。---月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同年---月参加了学院党委的党校培训,并顺利结业,成为了入党积极分子,之后我从思想和行动上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向优秀的党员同志看齐,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共产党宣言》等有关党的理论知识和先进事迹,听了优秀党员的演讲以及与同学们的相互交流,加深我对党的认识。我也知道,自己对党的认识仍较肤浅,需要不断学习提高。
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我将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不断的完善自我。继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关心国内外大事,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以谦虚的态度向身边优秀的同志、优秀的党员学习看齐,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从小事做起,从点滴中努力,并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人,带动身边的人共同进步。同时,自觉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争取从思想上早日入党,进而从组织上入党。
此致
敬礼
汇报人:
20xx年x月x日
2.西方经济思想演变 篇二
材料一 2011年10月9日,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讲话。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 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全面回顾了辛亥革命100年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 阐述了新形势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并进一步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国家完全统一希望。
——中国新闻网, 2011年10月9日
材料二 曾被妖魔化为“卖国贼”的大清首辅李鸿章, 一直是充满巨大争议的历史人物, 今年10月17日是李鸿章逝世110周年的日子, 中国书店出版社日前出版了《李鸿章回忆录》。据悉, 该书是由美国著名战地记者和历史小说家威廉·弗朗西斯·曼尼克思撰写, 曾引起全球轰动, 欧美各国无数次印刷传播, 但一直没有中译本。出版方说:“希望这本回忆录的引进, 能唤起一代人的记忆, 重现100年前风雨飘摇的晚清历史, 还原一代名臣的心路历程。”
——《深圳晚报》2011年5月8日
【综合解读】
1.近代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及阶段特征
(1) 方式:
①军事侵略:
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②政治侵略:
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③经济侵略:
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以甲午中日战争为界, 前期以商品输出为主, 后期以资本输出为主) 。
④文化侵略:
传教。
(2) 阶段特征:
1840~1894年:侵华的主要是英、法、美等国。目的是打开中国大门, 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主要手段是发动战争、强占领土、开辟商埠等。
1894~1901年:侵华的国家增多:除了英、法、美外, 德、日、意等也加入了侵华行列。侵华的形式发生变化:经济上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由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军事上列强趋向联合。
1901~1949年:侵华的主要国家是美国和日本, 先后出现过日本两次独霸中国和美国独占中国的局面。列强采取以华治华、扶植代理人的方针, 先后扶持了清廷、北洋军阀、国民党政权等。
2.近代三大革命运动的比较
3.中国近代史上的主要经济成分及其演变过程
(1) 自然经济:
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进一步解体, 19世纪末20世纪初解体加剧;新中国成立后, 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三大改造使自然经济消亡。
(2) 洋务经济:
19世纪60年代兴起, 甲午中日战争后破产。
(3)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甲午中日战争前以商品输出为主, 甲午战争后以资本输出为主;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美日乘机扩大对华侵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列强继续扩大资本输出;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加紧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取得在华经济上的独霸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4)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 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益萎缩和破产, 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和发展, 三大改造后被改造为社会主义经济。
(5)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确立统治地位, 抗战时期膨胀, 解放战争时期进一步膨胀, 新中国成立后消亡。
(6) 新民主主义经济: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产生,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发展壮大, 新中国成立后占主导地位, 三大改造后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4.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5.近代主要思想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6.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
(1) 阶级、阶层的广泛性:
地主、农民、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探索活动。
(2) 内容的进步性:
除义和团外, 其他都具有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进步性。
(3) 学习的层次性:
从学技术到学经济、政治, 从仿效立宪到主张共和。
(4) 前后的继承性:
先后提出的救国方案, 既有继承, 又有发展;既是量变, 又是质的飞跃。
(5) 鲜明的时代性:
与中国社会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相关, 在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期间的救国方案以反侵略为主要内容, 如义和团的“扶清灭洋”等。
(6) 方案的不可行性:
这一时期所有的救国方案或无法付诸实践, 或不能成功。
【模拟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
2分, 共20小题4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改编) 《李秀成自述》中写道: (定都天京后) “开立军伍, 整立营规, 东王佐政事, 事事严整, 立法安民, 将南京城内男女分别男行女行, 百工亦是归行, 愿随营者随营, 不愿随营者各归民家。……男与女不得交谈, 母子不得并言。”这体现了
A.太平天国建立了军事化的社会组织
B.对普通老百姓计口授田
C.太平天国是政教合一的农民政权
D.太平天国注重社会生活现代化
2. (原创) “在欧洲, 没什么东西能令我们感到如此奢华。”1860年10月7日法国军队闯入了一座世外桃源, 被它的壮丽景象彻底征服。可是, 这处“世外桃源”却被他们毁了。下面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毁“世外桃源”的还有英国士兵
B.当时的皇帝光绪帝逃往西安
C.毁“世外桃源”是因为其鸦片被烧毁
D.这次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3. (改编) 南怀瑾说:“历史的记载, 不外人与事。从人的方面来讲, 大概又分两个方向来立论, 拿旧的观念说:一个是经, 一个是权。经是大原则, 不能变动, 权又叫做权变, 就是运用的方法。”就中国近代而言, 下列属于“权”的是
①民主革命 ②太平天国 ③维新变法 ④辛亥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 (改编) 袁世凯曾经把当年促使清帝逊位的历史性一幕非常形象地称为“拔大树”。“拔大树”最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
A.标志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已完成
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为政治民主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5. (原创) 前不久央视一套播出了电视剧《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故事开始于1934年的山西省汾西县, 小伙计出身的当地人陈海子收货款时遇到正在执行潜伏任务的共产党区党委书记雷钧, 这次偶遇为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红色的火种, 陈海子最终成为共产党员陈志。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雷钧是长征后到山西汾县潜伏的
B.雷钧潜伏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八路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C.其时东北沦陷, 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地化, 民族危机加深
D.亲眼目睹家人在潘家峪惨案中被杀, 陈海子下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
6. (原创) 南方都市报2011年8月16日载:1947年, 东江游击队中队长李汉辉向广东博罗地主黄观荣立下借枪借粮的字据。借据上写着 (原实物上文字) :“收据 在一九四七年八月下洞黄观荣七九步枪两条, 子弹两百粒, 手枪一条, 子弹五十粒, 稻谷一千多斤生猪两条。此致 (打出江山来算账) 经收人中队长李汉辉四七八月”。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其时博罗已进行了土地改革, 地主黄观荣的土地被没收, “被迫”借枪借粮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人民解放军正在组织战略决战
C.借条是假的, 当时中共领导的军队已称为解放军, 不存在游击队
D.蒋介石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已被粉碎
7. (改编) “江南制造总局是官办的, 大权掌握在封建官僚手中, 经费由清政府调拨, 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 因为不计成本, 不考虑经济效益, 所以缺乏发展动力。”可见江南制造总局的性质是
A.带封建性质的资本主义企业
B.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C.带近代性质的封建企业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8. (改编) 下表反映出的近代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A.民族工业两次发展都是外向型的
B.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C.民族工业发展利用了大量外资
D.进出口贸易大增, 说明外贸发展势头良好
9. (原创) 下图是中国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曲线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的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清朝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和各种实业团体的涌现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中国融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及近代经济的发展
10. (原创) 某同学用“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四句诗句形象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下列人物或事件与“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关的是
A.辛亥革命
B.清华大学学生抵制、焚烧日货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等实业团体的建立
11. (原创) 福建华侨邱忠坡早年赴南洋经商, 1875年回厦门创办万兴轮船公司, 后参与厦门太古码头的投资, 兼营进出口贸易, 成为太古洋行的买办。邱氏家庭还涉足厦门的房地产、商铺等行业。下列关于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万兴轮船公司是洋务企业 ②邱氏创办企业得益于清朝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邱氏企业具有买办性质 ④邱氏企业家庭性产业特点突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2. (原创) “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 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 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1929年后中国仍能“坚持下去”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没有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B.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C.资本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洋务运动的影响
13. (原创) 卢作孚是重庆人, 1925年创办民生实业有限股份公司, 以爱国救国为号召, 以精良的管理和高效的营运, 仅10年时间就使外轮退出川江航线。下列不属于民生实业有限公司在与外轮斗争中取胜的原因有
A.政府政策的鼓励
B.人民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C.企业管理得法
D.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影响
14. (原创) 右图是中国人民邮政局为纪念林则徐200周年诞辰而发行的邮票, 一套两枚。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邮票上的“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生死荣辱观的最好体现
B.从林则徐生活的时代背景和衣着可以判断他是旧式阶级的代表
C.邮票中的场面发生在鸦片战争中英军占领广州后
D.林则徐编译了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15. (原创) 1901年11月李鸿章临终前曾给远在上海的盛宣怀写信:“四十年来百战身, 几回此地息封尘;经营庶富羞言我, 纽握机权耻授人。尽一分心酬圣主, 收方寸效作贤臣;诸君努力艰难日, 莫误龙华会里人。”李鸿章“经营庶富”的活动最终“羞” (没有成功) 的根本原因在于
A.缺乏资金、燃料、技术
B.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C.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
D.经营不善, 管理不精
16. (原创) “一个环绕康梁的精英集团与以张之洞为首的官绅集团, 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思想对峙……后者主要是清政府内部有关洋务政策的辩论, 而前者则是攸关传统政治秩序的义理基础的论争, 也是中国现代意识形态斗争的序幕。”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有
A.官绅集团主张向外国学习
B.精英集团主张废除君主制
C.两大集团的主要分歧在于要不要变革制度
D.两大集团的对抗实质是两大阶级的对抗
17. (原创) 有人说:“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很高明。”“高明”之处在于
A.通过论战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B.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C.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新思想
D.组织团体宣传自己的思想
18. (原创) 2011年国庆节, 近6米高、两吨重的孙中山先生画像, 耸立在天安门广场正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对此, 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孙中山
A.是民主革命先行者, 他的宝贵思想是人们永远应该铭记的
B.领导的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 建立了中华民国
C.晚年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改组国民党, 迎来了国民大革命运动
D.致力于民主革命的精神激励着后来人为革命前仆后继
19. (原创) 1919年, 因××大学学生所办的《新潮》杂志批评社会事件, 当时在任的该大学校长回复教育总长时说:“敝校一部分学生所组之《新潮》出版之后, 又有《国故》之发行, 新旧共张, 无所缺畸。……大学兼容并包之旨, 实为国学发展之资。”下面对该大学及该大学校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地
B.该大学学术思想空前活跃
C.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都曾在该大学任教
D.该大学校长的办学方针实则不利于新思想的传播
20. (原创) “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 有三李 (李大钊、李达、李汉俊) 并称之说。三李的学说各有特色。”下列思想或活动与“三李”没有任何关系的是
A.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
B.主张“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
C.参加党的“一大”
D.“中国文武制度, 事事远出西人之上, 独火器乃不能及”
二、非选择题:共
4小题60分。第21题15分, 第22题15分, 第23题15分, 第24题15分。
21. (改编) (15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并在《建国方略》等著作中, 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初步蓝图。……所以说, 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赵大春《纪念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
材料二 政治制度, 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 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 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 无配合的制度, 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材料三 2011年10月9日,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胡锦涛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 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并进一步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国家完全统一希望。
——中国新闻网, 2011年10月9日
近年来, 国民党领导人吴伯雄、马英九等都强调“中国国民党一定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训, 体现孙中山先生的精神”。
(1) 对于辛亥革命的百年庆典, 很多人主张在武汉举行, 也有不少人主张在南京举行。你支持哪一方?请说出理由。 (3分)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辛亥革命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哪些契机。 (7分)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辛亥革命时期, 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的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原因有哪些。 (3分)
(4)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你认为当前海峡两岸人民应如何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精神”? (2分)
22. (原创)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面是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 (上) 的《民族工业发展状况图》。
材料二 1898年大生纱厂破土动工, 次年投产。1907年在崇明创办大生二厂。从1914年到1921年的8年间, 大生两个厂的利润有1000多万两。1921年又设立大生副厂。不久改称大生第一、第二、第三纺织公司。此后由于天灾、军阀混战和经营规模过大, 出现亏损, 资金周转不灵。1922年以后开始被银团监管。1925年江浙财团接办大生各厂。1935年第二纺织公司倒闭。1952年第一、第三纺织公司公私合营, 1966年国营。
——《百科名片·张謇》
材料三 对近代民族工业“黄金时代”的表述,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有两种不同说法:人教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 进入了‘黄金时代’。”华东师大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列强忙于厮杀, 无暇东顾, 中国的民族工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直持续到1923年前后。”
——陈康衡《正确理解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 概括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线索。 (3分)
(2) 材料二大生纱厂的发展中有几个关键年份:1898年创办、1914~1921年鼎盛、1935年部分倒闭、1952年公私合营。试分别分析其原因。 (8分)
(3) 材料三中关于民族工业“黄金时代”的说法, 你赞同哪一种?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4分)
23. (原创) (15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866年12月, 奕等人认为西方国家制造机器、枪炮、船舰等科学技术都从算学中来, 于是建议在同文馆内增设天文算学馆, 招收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等人入馆学习。建议刚刚提出, 就遭到顽固派反对。……1867年6月, 倭仁让人罗列同文馆十大“罪状”, 对同文馆进行全面攻击。
——李德征《中国近代史》, 中华书局1982年版
材料二 顽固势力反对对封建专制制度作任何变革, 声称变法改革就是祸乱国家, “宁可亡国, 不可变法”。维新派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 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而且愈变愈进步。“祖宗之法”必须随时因革, “无百年不变之法”。
——《中国近代现代史》, 人教社普通高中教材
材料三 正是在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 建立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新的范式:这是一批体制外的知识分子, 不仅从根本上走出了充当“官的帮忙、帮闲”的传统知识分子的老路, 同时也避免落入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成为“商的帮忙、帮闲”与“大众的帮忙、帮闲”的陷阱, 而获得真正的人格独立与个体精神自由;他们永不停止对彼岸精神理想的追求与对精神 (思想、文化、学术) 的探索, 因此对此岸的现实存在总不满足, 永远对现状持批判态度, 永远是“新的, 改进的运动的先锋”……我们所说的“北大精神”所指的正是北大为中国知识分子所提供的这样一种精神规范。
——钱理群《北京大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1) 据材料一, 指出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的核心内容。洋务派在此内容下进行了哪些活动? (5分)
(2) 分析材料二中的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的政治、经济背景及历史意义。 (3分)
(3) 据材料三, 指出“北大精神”的本质特征, 分析“北大精神”出现的时代背景。 (5分)
(4) 综合以上材料, 谈谈你的认识。 (2分)
24. (改编)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 西学西艺西史为新学, 旧学为体, 新学为用, 不使偏废。
——张之洞《劝学篇》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 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 是零买的, 而不是批发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严复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 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以孝治天下, 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学有中学之体用, 西学有西学之体用, 分之则两立, 合之则两止”。
——《侯官严氏丛刊》
材料三 一个多世纪以来, 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 鲁迅为青年开出“必读书目”, “少看或不看中国书, 多看外国书”。鲁迅的《拿来主义》喊出了对待外来文化最响亮的口号:“拿来!”
——《重视塑造国家文化形象》
(1) 据材料一, 说明洋务派对待传统文化与西学关系的认识, 并说明其局限性。 (3分)
(2) 材料二中严复认为中学和西学有何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 (5分)
(3)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 判断中国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并分析其原因。 (4分)
(4) 综合上述材料, 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40分)
1.A 2.A 3.C 4.B 5.C 6.D 7.C 8.B 9.D 10.C 11.D 12.B 13.D 14.C 15.C 16.B 17.B 18.B 19.D 20.D
二、非选择题 (共60分)
21. (1) 选答一种即可。武汉:武昌起义打响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清朝统治土崩瓦解;辛亥首义的旧址、遗迹和纪念建筑众多。 (3分) 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地;南京有中山陵等与孙中山密切相关的纪念场所。 (3分) (2) 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分) 经济上: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奖励兴办实业。 (2分) 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实业救国思潮兴盛。 (2分) (3)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专制主义影响根深蒂固等。 (3分) (4) 认识:两岸应摒弃前嫌, 共同完成国家统一;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2. (1) 线索:1902年以后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五四运动后达到高潮, 1923年后发展速度减慢。 (3分) (2) 创办:列强资本输出, 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朝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分) 鼎盛:列强忙于战争,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兴办实业政策的实行;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3分) 倒闭: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连年战争的影响。 (2分) 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改造。 (1分) (3) 选答一种。人教版:此“黄金时代”出现于一战期间。理由: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列强忙于战争, 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而随着一战的结束, 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加强了侵略, “黄金时代”结束。 (2分) 华东师大版:此“黄金时代”延续到1923年前后。理由: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 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列强虽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但程度远比不上战前;五四运动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2分)
23. (1) 核心:要不要学外国的先进技术。 (1分) 活动: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创建海军、建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4分) (2)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分) 意义:抨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宣传了维新思想, 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1分) (3) 特征:人格独立与个体精神自由。 (1分) 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蔡元培的“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知识分子大量吸收西方思想。 (4分) (4) 认识: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斗争激烈;思想解放运动不断高涨;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发展历程。 (2分)
24. (1) 认识: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1分) 局限性:继续维护封建统治 (或没有挣脱传统制度的束缚) 。 (2分) (2) 差异:中学重等级和封建道德;西学重平等和近代法治。 (2分)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主思想的传播。 (3分) (3) 态度:否定。 (1分) 原因:“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 (3分) (4) 认识: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持传统文化特色;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传统文化的发展, 也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西方经济思想演变 篇三
关键词: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近代演变;重点内容;主要途径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对社会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给以了绝对的肯定。因此,对我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从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一 中国经济伦理思想的传统、近代和现代
简单来说,我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与封建自然经济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对我国古代社会中存在的经济伦理思想进行分析可发现,其重要是指封建专制主义政治中形成的经济结构,被有关学者称之为“古代制度经济伦理思想”。总的来说,我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主要由古代宗教经济伦理思想和作为封建经济伦理思想两个部分组成。本文主要阐述和分析的是前者所指的我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随着历代封建统治者的主张和重视,在经济伦理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不同制度下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主导作用,从而对古代经济伦理带来极大影响,使其生存空间不断缩小。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与民族文化和宗教伦理没有非常大的联系,例如:勤劳节俭、注重根本和严禁浪费等,不只是存在于儒家思想中,在其它学派中同样也存在。在我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中,儒家思想在很多时候都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青睐,从而让人们形成较强的意识形态,以被许多人看作是我国传统济伦理思想。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我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是从德性主义和整体主义两个方面,对经济发展形态进行评判,主要是以道德礼义至上为主要标准,同时,在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发撒冲突的时候,必须将封建国家、皇帝或宗族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以体现我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标准化形态。从实际意义上来说,我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是从利益轻重方面、贫富方面和公私利益三个主要层次来体现的具体一点,国家一直都持有干预经济发展的权利,以维持基本的礼制等级,从而使经济管理体系可以得到不断完善。根据我国近代思想史的相关分析和研究来看,在封建统治体制濒临瓦解、新的生产方式兴起和发展过程中,我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起到的作用是维护封建旧制度,同时压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并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从而为近代经济伦理思想产生和演化提供有利条件。
二、我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近代演变的重点内容
我国传统经济伦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着较多相像的思想,从而成为我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近代演变的重点内容。首先,在利益观上,注重人情和情义,因此,在我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和发展主线上,儒家思想中的义本利末、以义制利,墨家思想中的看中“利”,成为了我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近代演变的的基础保障。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唾弃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的行为,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效率与公平等之间的关系,才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然后,在公私观点上,儒家思想提出的对每一个都要持有相同的关爱、要仁爱的对待犯过错的人、将公共利益放在个人利益至上等主张,为我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近代演变奠定了伦理基础,从而形成了“崇尚群体”和注重“整体利益”的传统理念。在当代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经济利益不断追逐、以个人利益为先的市场经济发展中,是我国经济伦理思想不断发展需要着重考虑的重点。接着,人人平等、不分贵贱的思想主张,成为了我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近代演变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贫富观主要强调的经济关系是促进社会和谐,反对贫富差距的存在,以实现人人安居乐业的经济发展形态。最后,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强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持生态系统平衡发展,从而促进人、自然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近代演变的重要内容是,合理利用各种高科技技术,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达到环保和节能的目的。
三、我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近代演变的主要途径
现代发展中,我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近代演变的主要途径是,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要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尤其是加大多学科研究、中西方研究力度,以为解决现存的问题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我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已经融合了经济学、历史学、伦理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给我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提供更多途径。因此,在对我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价值进行重新审视、对传统经济发展的形态进行分析、对现代公民理性伦理精神进行研究的同时,需要不断增强我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近代演变的研究意识,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伦理。以“共同富裕”为我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近代演变的主要内容和伦理基础。与此同时,不断加强中外经济伦理思想理论研究,在借鉴西方传统经济伦理思想和文化的同时,将全球经济伦理思想所倡导的“平等公正”和“宽容信任”等,运用到我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中,从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近代经济伦理思想的产生和现代经济伦理思想的形成,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促进社会生产方式不断更新、完善经济发展体系起到重要作用,从而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双阳.严复经济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田瑞星.梁漱溟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3]王小波.左宗棠伦理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4]朱昆.儒家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2.
[5]康哲.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
作者简介:颜程龙,男,(1988.05.06——),河北大学2013级伦理学专业研究生。
4.专题三 古代中国思想演变 篇四
古代中国思想演变
撰稿教师:赵利剑
审稿老师:李明赞
责编:陈敏
专题概述
中国古代思想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与学术体系,其基本学理和精神都产生于先秦百家争鸣这个伟大的轴心时代。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正统地位得以确立。魏晋时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局面。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明清之际则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专题结构 阶段 特征 内容 春秋战国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产生众多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的学派 诸子百家的兴起及“百家争鸣 秦汉 文化一统时代;儒家逐渐替代法家、道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秦:“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 文化多元时代;宗教盛行,儒家独尊地位受到冲击 道教和佛教兴盛 隋唐 文化隆盛时代;儒家继续面临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正统地位遇到挑战。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宋元 新儒学产生,向内省、精致趋向发展 理学兴起;心学产生 明清(鸦片战争前)沉暮与开新的时代 心学广泛传播;早期启蒙思想产生
专题梳理
一、儒学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形成 ①孔子的儒家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学说;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的社会现实,他又强调以“礼”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号召“克己复礼”,即恢复理想中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以实现社会稳定,同时以中庸思想和“和而不同”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他反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出现的苛政暴政,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
孔子对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兴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扩大的教育对象的范围;他以“成人”、“君子”为教育目标,提出“因材施教”等诸多重要教育原则。他整理编订古代文献,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传承。
②孟子的儒家思想
孟子是战国时代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以“性善论”作为其思想理论的基础,并发展了孔子“仁”、“以德治民”的观点,提出较为完整的“仁政”理论,要求统治者停止兼并战争,减轻赋税,制民之产,尊贤使能;他还提出了以“民贵君轻论”为代表的民本学说,成为其思想体系中最为宝贵的成份。
③荀子的儒家思想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他认为人性本恶,但通过后天的教化可以教人向善。他发展了孔子“礼”的思想,提出礼法兼治、王霸并用的主张以适应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2.秦汉时期: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秦朝推行以 “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文化专制政策,以儒家为首的先秦各家学派(法家除外)遭受沉重打击。
汉初借用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恢复经济。随着汉朝进入鼎盛时期,汉初很多社会遗留问题如王国问题、匈奴威胁等,具备了解决的条件,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便对统治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
董仲舒是汉代最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他借鉴道家、阴阳五行家和法家学说,对儒家进行重大发展,其理论核心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他宣扬“天”是万物主宰,以天子统治人民,后者应无条件服从天子,而天子须听命于“天”。这套理论为皇权披上神权外衣,使君王行使权力有了合法的依据,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他还提出了“大一统”的理论,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迎合了汉武帝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的需求,因此被汉武帝采纳。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魏晋隋唐:儒家面临佛道挑战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原,随后道教也在民间兴起。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民生痛苦,人民易接受宗教。汉、唐儒学偏于训诂、注疏,墨守定论,对古代经典不敢有所突破,面对魏晋乱世也束手无策。而由于佛、道长于对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为儒家所不及,也吸引了大量社会上层人士。其间统治者出于维护统治的目的,也曾大力扶持宗教。自汉以来儒家唯我独尊的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4.宋明理学:儒学的复兴
①理学
背景:北宋时期,儒家学者致力于复兴儒学、抨击佛道,又冲破汉唐儒学束缚,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人生的关怀结合起来。
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
思想观点:
“理”是世界的本源,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则是儒家伦理道德,即“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但被后天欲望所蒙蔽,因此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强调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 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即“格物致知”。
②心学
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对程、朱理学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不满。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
明中期以后,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天生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即可恢复良知。他提倡“知行合一”,用良知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
③评价
理学以三纲五常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但也重视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有积极作用。5.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
①背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市民工商业者力量发展;君主专制加强,禁锢思想,吏治腐败,积弊丛生;理学盛行,推崇孔子。
②代表人物
明朝思想家李贽否定儒家经典和孔子的权威,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说教,肯定人的正常需要,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开朴学先河。
王夫之继承并发展前代思想家的唯物思想。
二、不同思想的交流与融合 1.儒家之外其它重要思想
①道家
春秋时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他以“道”为万物之本原;主张“无为而治”,建立“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其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因素,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相对的,主张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可获得精神自由。
西汉初年,民生凋敝,国力衰弱,恢复经济成为统治者当务之急。提倡“清静无为”的道家受到重视,成为“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论基础,故道家名重一时。但随着西汉国力增强,对匈奴威胁和王国问题的解决日益提上日程,道家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其地位逐渐被儒家所替代。
东汉后期,道家学说的某些内容与阴阳五行之说以及民间流行的巫术结合,逐渐形成道教,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颇为盛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②法家
法家的先驱人物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等人。战国时期李悝、商鞅等人均以法家思想指导变法。战国末年韩非子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汇集了早期法家“法”、“术”、“势”等派学说,主张三者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
法家推崇君主的地位及权力,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政治需要,因此成为战国时的“显学”,后来成为秦统治天下的政治理论。但法家提倡的“严刑峻法”也使秦朝政治具有急政暴虐的特点,是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汉代以后,儒学独尊,但法家学说仍在政治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历代统治者多采取儒法并用、“外儒内法”的统治方术。
③墨家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出身于平民阶层。他的主张有“兼爱”,即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爱人;“非攻”,即反对兼并战争;“节用、节葬”,反对奢侈浪费;“尚贤”,即反对任人唯亲,主张选举贤能。他的主张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战国时代具有很大影响。
2.思想交流与融合
①儒家对法家的影响: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以礼乐教化使人向善。其学生韩非子继承“性恶论”,但认为礼乐教化吾无力约束人性中的“恶”,而应以强制手段,如“严刑峻法”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②董仲舒的“新儒学”:西汉时期,董仲舒将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大一统”等主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③宗教对理学、心学的影响:汉朝佛教传入中国,道教也在民间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对儒家独尊地位造成严重冲击。北宋时,儒家学者为复兴儒学,一面抨击佛道,一面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理学的“天理”说、“格物致知”说、心学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等观点,均受佛道影响。
④北宋时期,王安石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精神领导变法,具有鲜明的“援法入儒”的特点。
三、重要的文化现象及文化政策 1.百家争鸣
①背景
战国时期是重大的社会转型期。井田制彻底崩溃,土地私有制在各国先后确立,各诸侯国兴起变法运动,官僚集权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百家争鸣正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的这些巨大变革。
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在古代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许多新鲜的思想素材。
春秋以来,私学兴起,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诸侯纷争,社会动荡,为知识分子流动和思想自由创造了社会环境,活跃了战国时代的学术空气,造就了一批有见解的思想家。
战国时社会变革也促使阶级关系变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复杂化,各阶级从维护本阶级利益出发,寻找自己的代理人,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抨击批评对方,以确立自己的学说,这诸多因素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②表现
诸子:各种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百家:泛称,形容诸子之多,有儒、墨、名、法、阴阳、道、纵横、杂、农等家。
百家争鸣:诸子各家之间所展开的互相驳难、互相论辩的学术局面;士对各国诸侯游说,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
③影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2.焚书坑儒
①原因
秦朝建立了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的集权体制,以政治手段压制战国以来繁荣发展的诸子学说。由于儒家具有厚古薄今的历史观,儒生以古非今的言论被秦统治者认为不利于其统治,故有“焚书坑儒”之事。
②过程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一些儒生批评秦始皇滥施刑罚。秦始皇下令追查,活埋460名儒生。
③后果
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原因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的遗留问题如王国问题、匈奴威胁等必须加以解决。汉初所推崇的道家“无为”主张落伍于时代。而统治者的“有为”势必加重人民的负担,使阶级矛盾上升。儒家“仁政”、“民贵君轻”等学说则可以缓和矛盾,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挥,更进一步适应了神话和加强君权和防止分裂的政治需要,有利于以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
②表现
汉武帝启用儒生参政,以儒家推崇的“孝、廉”等品德作为选官标准,又以儒家经典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并设五经博士,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各郡县设学校。
③影响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两年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利于思想文化领域中的自由活跃与竞争。
4.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明清沿用科举选官制度。由于科举发达,对考试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严厉控制读书人的思想,明朝规定科举命题集中于四书五经范围内,考生答卷不得有个人见解,必须采用八股文的形式。使儒生只知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一旦考中大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八股取士败坏了明清两代的学风,造成“万马齐喑”的局面。
文字狱指因文字著述和言论而得祸、立案入狱的案件。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治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为巩固统治,加紧进行文化专制,打击异端,钳制思想。知识分子或因具有“反清复明”思想而获罪,或因触犯皇帝权威而招祸,更有大量穿凿附会之事。清代的文化专制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埋头于古书堆中做考据之学,学术思想死气沉沉。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60分。)
1.《论语·乡党篇》记,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马夫属“圉”,为最下等级之人。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体现了
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
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
C.孔子“仁”的主张
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2.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对其教育活动叙述不正确的是
A.孔子讲学的教本是四书五经
B.孔子讲学注意“因材施教”
C.孔子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D.孔子教育学生要“温故而知新”
4.有关老子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主张在政治上“无为而治”
②主张进行社会改革
③开始对宇宙本源的探讨
④其思想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5.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A.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思想比较活跃,善于思考
B.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条件
C.周王室衰微,思想控制不力
D.各诸侯国政府的大力提倡
6.有的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这些流派按顺序应是
A.儒、道、墨、法
B.道、法、儒、墨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7.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后世尊称他为“亚圣”,并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观点中,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的是
A.“奖励耕战”
B.“崇尚自然”
C.“民贵君轻”
D.“无为而治”
8.一对父母得知自己的孩子在外偷了东西,如果按照荀子的理论,他们对孩子的态度应是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只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因畏惧而不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误不是恶,“大盗窃国”才是恶
9.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下列思想体现儒家民本思想的有
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⑤“天下为主,君为客”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10.“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是下列哪一思想家的主张
A.孟子
B.韩非子
C.墨子
D.庄子
11.下列主张属于墨子提出来的是
①选举贤能 ②今胜于昔 ③无为而治 ④兼爱非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③④
12.汉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采用“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这种统治思想源于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
13.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曾言:“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从董仲舒的这句话中可以发现,他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14.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①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②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③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④“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16.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的主体
17.儒家思想在战国受到冷落,秦朝遭到封杀,自汉武帝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思想。这表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③事物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④儒家思想的影响在逐步扩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④
18.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19.下列对朱熹理学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②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提出理是万物的本原 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维护统治 ④主张“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智者不以无过为喜,人之大德在于改过,作一新人。”王阳明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A.勉励人谨言慎行,避免犯错
B.说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C.指出智者以有过为喜,以重生为荣
D.强调知过改过,日新月新的重要性
21.明清的民主思想将抨击的矛头指向程朱理学,是因为程朱理学
A.束缚和摧残人性
B.破坏传统文化
C.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
D.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22.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可否再嫁?”程颐答:“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下列思想家中,观点与程颐对立的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23.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的观点,其社会根源是
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D.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
24.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①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②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③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的背弃 ④顾炎武主张废弃儒家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5.明末清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和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A.都反对君主专制
B.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反映
D.都代表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26.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进步性在于
A.反对私有制
B.反对君主专制
C.反对中央集权的制度
D.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
27.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28.儒家思想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①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②统治者的提倡
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④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9.下列我国古代反映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包括
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春秋》 ④《天下郡国利病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0.下列说法,可以代表士人的经世致用思想的是
①“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③“出而为帝王师,处而为天下万世师”
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第31、32题12分,第33题16分)
31.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李斯上奏)“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原因何在?(2分)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的统治者和学者先后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些措施?(7分)
32.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唐代学者颜师古对此的解释是:“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春秋公羊传》„„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
材料三
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1)三则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2)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有何本质区别?(2分)请结合韩非子、董仲舒和黄宗羲三位思想家所处时代的特点,分析造成三者思想区别的原因。(4分)
33.阅读下列材料:(16分)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的主体部分。孔子所奠定的儒家学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几经演变,充实着和改变着自己的内容和形态: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强国之道的求问时,指出:“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材料二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的策问时,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面。”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的基本主张是什么?(2分)
(2)汉武帝时,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在中国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根据材料与所学的知识,分析儒家为什么能在西汉取得独尊的地位?(4分)
(3)据材料三与所学的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的突出特点。(2分)
(4)结合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史实,说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各派别是如何对待传统儒家学说的?并分别指出他们这样做的原因。(6分)
(5)运用哲学观点,简要回答在新时期对儒学应该采取的态度。(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A
4.D
5.B
6.D
7.C
8.A
9.A
10.B
11.C
12.D
13.B
14.B
15.D
16.B
17.C
18.C
19.B
20.D
21.A
22.A
23.C
24.B
25.A
26.B
27.B
28.B
29.B
30.A
二、非选择题
31.(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2分)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2分)
(2)战国时期,诸子力图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分)
(3)均是以思想统一实现和维护政治统一。(2分)秦朝钳制思想,摧残文化;(1分)西汉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推动了教育和儒学的发展,但不利于思想的自由发展(2分)
32.(1)韩非子主张法治,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君主专制的建立;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有利于以思想统一加强政治统一;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后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有一定影响(6分)
(2)前两人的思想客观上为君主专制服务,而黄宗羲的思想则带有反君主专制的民主色彩。(2分)韩非子:战国时期,重大的社会转型期;董仲舒:西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巩固与发展时期;黄宗羲: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专制制度强化,传统社会逐渐衰落(4分)
33.(1)“仁政”,省刑罚,薄税敛。强调忠信的伦理道德。(2分)
(2)儒家的“仁政”主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能适应统治者需要。而且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统”为核心,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和大一统的需要。(4分)
(3)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其将“天理”引入儒,强调“天理”是世界的本原。(2分)
(4)维新派的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革命派提倡民主共和,反对儒家传统道德。
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在新文化运动中,猛烈批判儒家旧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口号。
维新派力量弱小;为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袁世凯掀起复古尊孔逆流。
(6分)
5.管理思想之演变的总趋势 篇五
一、世界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一) 创新:当前和今后管理的主旋律
跨世纪的年代是多变的年代,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任何已有的和常规的管理模式都将最后被创新的模式所取代,管理创新是管理的主旋律。当前对管理创新发展趋势的研究主要有这么几个观点:①管理创新的内容: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观念创新和市场创新等几个方面。把创新渗透于整个管理过程之中。②组织中的个体都是创新的主体,随之而来的是需要一个适合其创新的环境和机制。③企业个性化,因为竞争的激烈性,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模仿别人是难以生存的,所以,成功的企业必须注重自己的独到之处。即具有独特个性化的产品和个性化的经营管理方式。
(二) 知识:管理中的重要资源
世界经济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的发展使得知识已成为最为重要的资源。在信息的催化之下,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企业如何具有独特的属于自己的知识已成为企业能否生存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企业管理中如何获得知识,如何使用知识,如何使知识变为更多的知识,如何把知识直接的转化为生产力,这些都是知识经济中管理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这里需要考虑的问题有:①知识经济构成的机制是什么,有什么规律,传统的经济理论在知识经济中还有多少人价值。②知识经济中的企业应该是一个什么形态,其机制是什么,应遵从什么规律。③知识经济中企业的终极目标是什么。④知识经济条件下人性有什么改变,在这样的人性下面,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最为合适。这一系列问题都将引导着管理理论的深入发展。
(三) 企业再造:企业中的一场管理革命
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了一场企业再造革命,被喻为是“从毛毛虫变蝴蝶”的革命,也被认为是继全面质量管理运动后的第二次管理革命。
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在1993年所提出的企业再造,到1994年年底的调查显示,在600多家欧美的大型企业中,有七成正有推行企业重建计划,其余也有半数企业正在积极考虑。随着企业再造运动的发展,亚洲国家一些公司也在开始重新考虑企业的构成模式。企业再造运动主要在两个方面和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同:一是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变成为信息过程的增值管理模式,即衡量一个企业的有效性的主要标志是---当一个信息输入企业以后,经过企业的加工然后再输出,信息所通过企业的任何一个环节其管理环节对此信息的加工的增值是多少,从工业的新产品链到信息的价值链,形成一个企业的价值的增值过程。如果不对该信息进行增值就要进行改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企业管理机制观念的改变;二是企业再造不是在传统的管理模式基础上的渐进式改造,而是强调从根本上着手,“要改变企业的运作模式就彻底改造,把旧的全部忘掉、全部抛弃,唯有破除过去,才能创造新机”,这样的企业再造革命是建立在信息网络遍布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的基础上的,在企业的内部职工可以得到与自己有关的任何信息,这样大大减少了信息流动所带来的时间损失,不仅提高了效率、精简了人员,还使得每个员工都对企业的全局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使企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四) 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出现奠定了未来的企业模式
技术和知识在急剧地增长,其无论多么先进的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被淘汰,因此一个企业要保持持续发展,就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的更新知识。学习型企业是美国麻省工学院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不仅要求企业中的每个人都要终身不断的学习,不断获取新知,不断超越自我,而且要求企业也要不断的学习和不断的超越。要达到学习型组织需要有这几个方面的扎实功基础:①系统思维,这是五项修炼的核心。企业在处理问题时要扩大思考的空间,通过电脑模拟把事件的前因后果都考虑到,建立系统的处理模式。②自我超越,这是五项修炼的基础。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最理想的环境,不是用降低理想来适应环境,而是用提升自己来达到理想,这需要创意和耐力,需要不断的学习和不断的超越。③改善心智模式。强调每个人都要以开放求真的态度,将自己的胸怀扩大,克服原有习惯所形成的障碍,不断的改善它,最后还要突破它,这样才能以一个全新的心智模式出现。④建立共同目标前景,这里是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使命,组织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未来的目标才能完成的。⑤团队学习。团队学习是组织中沟通与思考的对话工具,强调彼此不在本位,不自我防卫,不预设立场,在不敬畏的情况之下共同学习。团队学习是适应环境聚变的最佳的方法,唯有大家一起学习、成长、超越和不断的进步,才能让组织免于失败,创造出不断成长的绩效来。
(五) 快速应变:“十倍速时代”的新挑战
市场的复杂多变,且变化的速度在日益加快,这是当今被人们称之为“十倍速时代”的主要特征。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迅速就化的市场的需要,是当今企业管理中的一大难题。企业只有快速反应、快速应变才能生存。企业行为不仅是比价格、质量和服务,还要比反应、比速度、比效率。在这商机稍纵即逝的时代,谁抢先一步谁就把握了获胜的先机。企业快速反应能力的建立成为管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管理工作效率的持续提高成为衡量组织效能的首要标准,敏锐的观察力是预测和预见未来的首要条件,抓住时机果断决策使企业始终和市场的变化同步,不但要建立效率高、适应性强的生产体系,而且还要尽可能建立其处于警状态的高效率、有战斗力的团队以期能迅速及时处理因为环境变化而产生的新课题,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六) 权力转移:所谓权力的转移就是组织结构的倒置
传统的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型的,最上面的是企业的总裁,然后是中间层,最后是基层。指挥是从上而下,决策来自最上层,下面是执行层,但是接触最多的是基层。在多变时代,顾客的个性化日益突出,当上层的决策和用户的要求相矛盾时,在传统的组织结构中,是执行上面级的决策,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正好相反,在金字塔的最上层是用户,然后是第一线的基层工作人员,最后才是中层的最高层领导者。这个倒金字塔不仅仅是把组织结构进行一下简单的颠倒,而是要求员工的知识、能力、技术等方面都必须得到持之以持续地发展,能获得独立处理问题的管理才干。这样一种转变是整个管理观念的变化,上层从领导转变为支持服务,员工从执行转变为独立处理问题。
(七) 战略:实行全球战略是企业决胜的关键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缩短,国与国之间甚至是洲际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在单一折区域内进行,而是以全球作为竞争的舞台。竞争的全球化对每个企业来说都受到它的冲激,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全球化为企业施展才华提供了新的空间。这里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①企业的竞争战略是否是从全球化的角度来思考的,或者说企业是否把自己看成是地球村的一员,
②人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企业是否从人球范围内统筹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即依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利税和不同金融风险来配置资本,依据不同地区技术发展水平和优势设计相应的技术了展中心,组织技术开发和根据经营需要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③注意全球的协调,不仅注意国内企业的研究和开发,更重要的是不断建立国际间的技术协调型研究开发机构,提高综合技术竞争能力。④建立基于国际分工协作的高效的生产体制。⑤完善全球营销网络的建设,启用当地的人才尽量使销售本土化。⑥做好全球的战略整合,建立起全球战略管理超级系统。
(八) 交融与冲突:指的是跨文化管理中的交融与冲突
企业竞争的全球化必然带来管理活动的国际化。管理活动受从头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行为准则、社会习俗的全面影响,当其与不同的文化相结合时,就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文化和管理风格。典型的美国式以“法”为主的管理,强调个人价值、强调严格的制度、理性决策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等等。而典型的日本式管理是以“理念”为主的管理,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上下协商的决策制度,员工对组织忠诚与组织对社会负责。而中国式管理则是以“情”为主,注重发掘人的内在价值和积极性,强调管理的人和效应,对制度管理比较松懈,理性精神严重不足。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通过对日本的管理模式的反思,企业的经营理念在不断的变化,开始重视社会效益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及职工的稳定,而日本也在强化人事的竞争机制,摒弃论资排辈,开始强调能力至上的观念。中国应该如何建立既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又吸纳人类一切先进文化成果的管理文化模式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九) 战略弹性:战略弹性是企业竞争的制高点
企业面临经营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得企业必须具有快速的经营反应能力。获得这个反应能力必须建立自己的战略弹性。战略弹性是企业依据公司本身的知总值能力,为应付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情况而具有的应变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由人员、程序、产品和综合的系统所构成。战略弹性由组织结构弹性、生产技术弹性、管理弹性和人员构成弹性所组成。战略弹性来源于企业本身独特的知识能力,而企业人的知识本身的构成和其组合方式是构成战略弹性的关键。一旦企业建立起自己的战略弹性,企业即形成了组织的活性化、功能的综合化、活动的灵活化,这一切即构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从而就建立起别人无法复制的战略优势,竞争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十) 管理最优境界:管理最优境界的实现是管理的终极目标
没有管理的管理是管理的最优境界。没有管理不是取消管理,而是使管理进入更高的层次和更高的境界。传统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的个性和创造力,而未来的社会由于员工的知识更加的丰富,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的便捷,这样就可能形成全新的管理模式:①人人都是管理的主体,重大的决策,员工即是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②以人为本,顺应人性,尊重人格。员工不是在制度的约束之下进行工作,而是自动自学觉的把工作视为人生发展的组成部分。③通过管理文化的构建,创造一种高度和谐、友善、亲切、融合的氛围,使企业成为一个密切协作的团体;④遵循形式,顺应社会经济运行的自然法则,使管理成为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这样就使企业成为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有机整体,企业因此能够协调、有序、高效地运行。这里和管理行为就达到管理与被管理的完全重合,不同文化和谐的融合及个人理性和组织理性的高度一致,由此,管理的最优境界就实现了。
二、关于近年国内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综述
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的管理理论研究和世界水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一、世界管理理论的主流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的管理,管理中的主要研究对像是市场经济中的企业,而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间很短,所以管理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二是西方的管理思想是一种自由竞争式的充满学术气息的理论,管理大师们以建立各自的学派为目的,而我国始终用比较统一的思想和理论指导管理工作,这样对学术本身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三是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在实践中不断归纳总结,然后提升为理论形态的科学认识。可供研究的案例的匮缺和研究经费的不足,使得中国管理学研究还处在较低的阶段,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要形成,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尽管如此,我国管理理论界对建立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还是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介绍西方理论多,而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少;二是学院味较浓,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足,这和我国的教育科研体制有密切的关系;三是没有形成管理理论的流派,在管理理论的研究上,基本上还是单兵种作战为主,没有能形面协同效应,所以在管理理论研究上整体效应不高;四是受政治影响较大,没有把管理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同政治理论分开,这样就无法形成独立性较强的学科,从而也影响了整个管理科学的发展。
我国管理理论的研究各有侧重,为了叙述方便,我们以学派为标志加以划分。
“我国近些年来也出现了众多的学派,从其代表作来看,可分为企业模式学派、管理现代化学派、质量中心学派、新管理过程学派、新经验主义学派和机会论为核心的当代管理学派等六大学派”。进一步我们可以归纳成下述四个学派:
1、管理工程学派
这一学派主要是把自然科学中对系统研究的成果向管理领域移植,以取得对理科学研究的深化。尽管我国的管理科学起步较晚,但是进入80年代以来,一系列自然科学研究的生重大理论突破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现代系统理论的建立。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理论、全息理论等等这些跨学科的科学理论的建立为管理理论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方法,从而促进了管理科学的系统学派的发展。
2、中国经典文化管理学派
这一学派在挖掘中国古代灿烂管理思想并结合当前的管理实践需要方面作出贡献。其主要从事两方面的研究,一个是从事古代兵法智谋对当今经营管理借鉴研究。另一方面是把我国的儒家思想和现代管理理论研究联系起来,试图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的管理思想结合起来。
3、中外比较管理学派
自八十年代初,西方学者研究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发现了日本企业管理中文化优势后,发现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样文化对管理影响的研究逐渐成为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西方文化对管理的影响、东方文化对管理的影响、东西方文化融合对管理的影响,这些都成为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并逐渐形成重要的研究领域。
4、管理模式学派
自90年代后期,由于中国企业试图摆脱粗放经营管理模式,寻求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各种管理模式应运而生。管理模式是在管理人性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一整套具体的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论体系并将其反复运用于企业,使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自觉;加以遵守的管理规则。《G管理模式- --人+制度+创新》提出“多维博弈人性假设”认为,管理行为人性的表现具有多维性,在特定的管理场中,管理行为人根据其他行为人的人性表现调整自己的行为取向,从而形成管理互动。
6.西方经济思想演变 篇六
我于XX年X月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在我身边一直有很多的优秀的共产党员(XX、XX、XX等),我一直受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熏陶,心灵深处早已埋下了共产主义的理念,沐浴着党的阳光。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接受党的教育。尤其受到曾经为军人的外公感染,每次探望他时都可以听到许多军人的故事,他崇高品质与坚韧的意志潜移默化中给我灌输着党的性质与宗旨。
XXX年,我小学毕业,考入XXX。三年后,又继续在那读高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我在思想上逐渐懂得了,青年人要成长进步,必须自觉靠近团组织,主动接受组织的教育和培养。通过组织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我于XXX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六年里,由于思想进步,学习优秀,在同学的鼓励下我曾担任过XX科代表。
XXXX年,我高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XXXXX管理系,而后担任班上的宣传委员。在大学学习期间,我通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和老师的教育与培养,使我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感情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升华。我更加渴望加入到党组织中来,以更好地接受党的教育与培养。为此,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党组织郑重地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向党表明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甘愿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从此,我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等方方面面,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学习和工作之余,积极主动找党员谈心,向组织汇报思想。四年大学生活,我在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信仰最终牢固地确立起来,练就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最终以品学兼优而顺利毕业。
XXX年,被XXXXX聘用工作至今,目前一直担任着XXXXX的职务。来到XXXXX,走入社会这个五彩缤纷的大舞台,我时刻提醒自己,要想不迷失方向、必须跟党走。参与工作后,我被党组织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这种政治上的进步与追求成为我刻苦学习的强大精神动力,使我更加理性地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使我以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来认识与把握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握时代的脉搏,立志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于是在参加工作之初,我结合当时的工作体会,及时向党组织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表达自己要求加入党组织,自觉接受组织教育和培养的愿望。从此以后,我更加自觉地结合工作实际、思想实际,开始了认真刻苦的业务学习与思想改造过程。
由于组织对我思想的肯定及其他团员、同事的支持,我在XXXX年被评为XXXX优秀团员;XXXX年被评为XX优秀团干;XX年,被评为XX先进生产工作者;XX年,成功取得了XX职称。
回顾这十多年来的进步历程,我深深感到,没有党的教育和培养,也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功,也就没有
我今天的事业。正是这种思想上、政治上的引导和鼓舞,使我一步步地确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政治信仰和为党为祖国为人民而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与追求。这种政治信仰与追求,成为我成长的方向盘和指南针,是我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柱。
值此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落下帷幕之际,在举国上下、全党内外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以《决定》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伟大征程中,我作为一名时代青年,一名即将跨入党组织大门的一分子,深知其中的指导意义,这将知道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上不断前行。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了。为此,我将坚决拥护以习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努力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并以此为指导,加强思想建设,牢记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以党校三尺讲坛为阵地,忠诚党的干部教育事业,不断加强政治修养,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和全党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向着共产主义美好明天奋勇前进!
本人签名:XX
7.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及原因 篇七
一、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但被冷落
儒家思想提出“仁”的学说, 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 强调“民贵君轻”, 提倡放宽刑罚, 减轻赋税。这些主张虽有一定的进步性, 但在当时诸侯纷争的情况下, 儒家思想无助于实现统一, 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 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二、秦朝时期遭到压制
秦朝时期, 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 非议郡县制, 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 不但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 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遭受压制在情理之中.
三、西汉时期获得独尊地位, 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宣扬“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理论, 正适应了汉武帝实现“大一统”, 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由此便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尽管后来受到一些冲击, 但从来没有动摇儒家思想作为封建国家统治思想的地位, 相反后来的儒学体现了兼收并蓄, 与时俱进的特点, 这也正是它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四、鸦片战争到文化大革命, 儒学的影响力愈来愈弱, 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之初, 就曾将村塾中供奉的孔子牌位撤掉, 发动起义后他们掀起了猛烈的反孔活动, 如果我们把太平天国对儒学的冲击看做是因为他们对宗教的狂热的话, 那么接下来的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批判就更为激烈了,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旧礼教, 旧道德发起猛烈攻击, 揭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鲁迅更斥之为“吃人的礼教”, 儒学的地位受到严重动摇。
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马克思主义无可挑战地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儒家思想便一直遭遇厄运。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掀起了“批林批孔”的闹剧, 对儒学进行了有组织地全方位地彻底批判。至此, 把对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批判推向了一个高潮, 儒学的社会影响变得微乎其微了。
五、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对儒学重新再认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对中国的传统儒学思想也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 总的原则是弘扬其中的优良部分, 剔除其中的糟粕。新一代领导人提出了要弘扬民族精神的号召, 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政治上的大一统的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团结, 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经济上的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道德修养上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国际关系。
8.管理思想演变中的张力 篇八
上世纪50年代,英国的C.P.斯诺进行了《两种文化》的讲演。作为财政部公务员和小说家的斯诺,敏锐地感受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隔阂,认为西方社会的智力生活已经分裂为两个极端集团:一极是文学家(狭义的知识分子),另一极是科学家(尤其是物理学家),二者之间存在着互不理解的鸿沟。小说家的东西,物理学家是不看的,而物理学家的东西,小说家看不懂。文学家认为科学家过于乐观、浅薄,缺乏人文底蕴;科学家认为文学家短视、反智,看不到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光明前途。在文学家眼里,科学家是文盲加上技术偏执;在科学家眼里,文学家是科盲加上杞人忧天。即便互相之间照顾到面子不说得那么决绝,也是一种指尖碰触一下帽沿的礼貌,而不可能形成敞开心扉的交流。两种文化的冲突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发展。科幻小说《侏罗纪公园》作者是科学家,他对科学的反省使他转向文学,并通过小说表达了对人文缺失、科学一枝独秀的担忧。
关于人文和科学两种文化的冲突,已经有不少人在进行研究。但是,从两种文化冲突角度来观察管理思想的发展演变,似乎还很少有人注意。如果我们把斯诺的看法移植到工业革命以来的管理领域,就会发现,管理思想的演变,正是在两种文化的张力推动下,或者说是两种文化的互相牵制和矫正下,推动着管理理论的发展。
在工业社会之初,以自己的天才和良知来推动管理思想探索的,有两个非常杰出的人物。一个是英国的数学大师巴贝奇,他试图把各种数学方法用在刚刚兴起的机器工业生产管理中,写出了《论机器制造业的节约》。另一个是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他在自己的纺织厂热心实验,用人道主义的关怀改进对工人的管理手段。由此,奠定了管理学发展的两条路线:一条是科学化路线,另一条是人文化路线。两条路线似乎根本没有相交,然而,在他们身后,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两条路线在向未来的延展中,不管哪一条,只要单兵突进发展迅速,另一条就会产生一种矫正效应。表面上的不相交,却在事实上互相把对方拉到自己影响力所及的范围内。尽管二者的基本倾向是互相排斥对方,却正是因为排斥而产生引力,从而调整着管理学的发展方向。
古典管理学诞生之初,泰罗和法约尔可以称为管理理论的“双子星座”。工程师出身的泰罗高举科学的大旗,他的宗旨就是以科学取代经验,在他的努力下,企业管理从生产流程到组织结构,一切都要以科学为依据,一切都要服从科学,管理思想取得了划时代的进展。然而,同样是工程师出身却更重视经验归纳的法约尔,对管理的认识与泰罗截然不同。他以自己的高层体验和丰富的实践总结,特别重视管理中的人文因素。他所归纳出的“五大管理要素”和“十四条管理原则”,处处渗透着一种智慧的洞察。对于管理活动,他很少谈到科学派挂在嘴上的“最优”,而更强调“恰到好处”和“微妙”。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泰罗和法约尔是完全不一样的。法约尔为了消除人们的误会,强调自己同泰罗并不对立,但是,他也承认他同泰罗的方法不一样,正是这种方法不一样,决定了法约尔同泰罗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比较一下泰罗和法约尔对待数学的不同态度,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两人的区别。泰罗推崇数量方法,他的标志就是秒表,他的拿手好戏是“精确测定”;而法约尔不大提起数学,恰恰相反,在号召管理教育进大学课堂时,法约尔特别指出,大学里高等数学太多了,招生时对数学的强调过头了,“预备课也特别重视数学,而且预备课里几乎谈不到学习文学、历史与哲学”。法约尔甚至直截了当地说:“长期的个人经验使我懂得,高等数学对管理企业是没有用的,采矿工程师与冶金工程师几乎从来用不到它。我感到遗憾的是,我们的高等学校的学生被迫进行漫长无用的数学学习,而同时又有很多必要的东西应该学习却没有学习。”(《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正是法约尔对数学方向的背离,才使得他所创立的管理学理论框架得以呈现出浓厚的人文色彩。
经济大危机冲击下,管理学经历了从古典向现代的演变。揭纛现代管理的领军人物是巴纳德,而巴纳德恰恰是一个知识结构上严重偏科的人物。他的语言天赋非常人能及,他的音乐才能足以安身立命,然而他的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严重缺乏,并因为缺乏科学学分而未能从哈佛毕业。在他统领贝尔公司期间,因为他那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对失业者的同情,对志愿活动的热爱,使他赢得了极大的社会声誉,领导公司从经济大萧条中走了出来,然而,他不重视利润,不关心财务数据。当其他电话公司都采用了自动交换机时,他还坚持人工接线,因为温柔的女中音要比冷冰冰的拨号音更好听。但是,接线员在经济危机中,会因为巴纳德不裁员的承诺而感动,但在经济正常后,却会因为工资过低而恼火。正因如此,巴纳德在管理的人本理念、协作本质等方面有着深刻的洞见,开创了现代管理学思想体系,然而在财务和赢利方面却十分薄弱。他自己说过:“我是在把对经济理论和经济的关心退到第二位的——虽然是不可或缺的——地位上的时候,才开始理解到了组织以及那里的人类行为。”这句话固然可以作为巴纳德把人本放在效率之上的证据,同时也反映出他的软肋。对巴纳德的这种偏向,他的理论继承人西蒙进行了出色的矫正。西蒙在观念上完全接受了巴纳德的理论,而在方法上却彻底走向科学方面。西蒙自己认为,他并不是管理学家,而是科学家。正是数理领域的高深造诣,使西蒙成为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专家,并获得了图灵奖。西蒙一直强调,社会科学要发展,就得追求自然科学式的严密性和精确性。西蒙对从法约尔到古立克那种“管理谚语”的批判,对“管理原则”的放弃,处处表现出自然科学式的努力。西蒙的这种努力,不动声色地矫正了巴纳德的理论方向。当日本学者占部都美等人断言“所谓现代管理学,就是巴纳德—西蒙理论”时,似乎没有意识到,他们二人,实际上也是互相矫正的。
当代管理学中,依然存在着科学与人文的冲突和矫正。名声极大的德鲁克,完全不用数学方式,甚至极少使用数据说明问题。在德鲁克的著作中,处处渗透着一种人文精神,却基本上没有类似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子。尽管德鲁克并不排斥科学,更不反对科学,但是,他对管理的界定,始终没有向自然科学靠拢的迹象,甚至社会科学常见的问卷调查之类手法,德鲁克也一概不用。他的所有观点,富有见地,却很难用科学方法“实证”。很多人都认为,学院派对德鲁克的排挤,是“有眼不识金镶玉”,讥之以忌妒心理和小肚鸡肠。但从学院派的角度看,如果对德鲁克的各种说法进行数学式的求证,确实有可能发现瑕疵。所以,学院派认为德鲁克不是学者而是“记者”,不仅仅是因为德鲁克来到新大陆时的身份是《金融时报》派出人员,而且很可能是因为他的文章风格非学术化。德鲁克对学院派不服气的地方,也不在于要争得一个学者头衔,而是要把自己的写作同新闻报道区别开来。所以德鲁克强调他是作家而不是记者。如果把德鲁克的著作同学院派的著作(如迈克尔·波特)相比较,就不难看出,德鲁克更偏向于人文,学院派更偏向于科学。然而,德鲁克的存在,对于学院派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幸事。正是德鲁克(包括与德鲁克类似的一批人)的研究,时时在敲打着学院派,使他们不至于在数学模型的道路上走得过远,以致于同企业实践完全脱节。而学院派那些充满了公式和模型的论文专著,也反过来对德鲁克式的洞见进行着各种科学化检验,防止其偏离科学。
上述现象,勾勒了管理思想发展的大致轨迹,细究起来,就这一主题,可以进行十分具体的探究。例如,即便在泰罗的科学管理团队中,具有人文倾向而且对泰罗形成一定矫正的也大有人在。像泰罗的密友甘特,两人的合作中也经常争论,而其争论的焦点,往往与科学与人文两种倾向有关。同样是工程师出身,甘特更注意人的因素,泰罗则抱怨甘特的某些做法不够精确严密(如关于效率工资,泰罗的差别计件工资制力求精确,却难以实施,甘特的任务加奖金制不够严密,却便于推行。细论起来,在管理实践中的普及程度,反而是甘特的方法更实用更常见)。再如,西蒙的科学倾向是显而易见的,同西蒙合作的密友马奇,却更倾向于人文追求。在马奇同西蒙合作的《组织》一书中,几乎完全被西蒙的科学倾向同化,而在马奇自己的课程中,却偏爱用小说和电影作为教材,试图把管理教学和研究拉向人文一边。再具体一点,同样是研究组织学习的阿基里斯和圣吉,阿基里斯就立足于对组织学习给出逻辑和模型化解释,而圣吉则突出领悟和人文化操作。类似现象,在管理学界比比皆是。
毋庸讳言,在管理研究领域,直到今天,科学和人文缺乏对话,互不理解,甚至互相抵牾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有时还相当严重。在中国,“文科傻妞”和“理科呆瓜”的戏称,不正是科学和人文对立的映射吗?尽管笔者很厌恶这种标签语言中的轻浮、浅薄和妄自尊大,但正是这种缺乏尊重和理解的语言,反映出斯诺所说的两种文化对立,在中国同样严重,甚至更严重。即便是十分严肃的学术性对话,那种认为人文研究“不是学问”,或者认为数理研究“没有价值”的偏见,也屡屡可见。重视这种对立,走出这种对立,是管理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西方经济思想演变】推荐阅读:
论经济发展与购物方式的演变08-09
初级西方经济学作业08-15
电大西方经济学期末考07-17
西方经济学选择及答案08-24
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感想09-10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习题11-19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08-04
电大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08-14
西方政治思想史11-12
西方经济学复习题(多选)打印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