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电气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共8篇)
1.工学结合模式下电气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篇一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隶属于河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办学实力雄厚。近年来, 我院以升格为契机, 创新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形成以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专业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 工学结合、医教协同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主要介绍我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1 构建正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目标
1.1 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 号) 中指出,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实验、实训、实习是3 个关键环节。因此,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前提[2]。在教学过程中, 体现“以人为本,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形成以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 工学结合、医教协同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3] (教职成[2015]6 号) 也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突出做中学、做中教, 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 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1.2 定位实践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后, 在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上应达到的水平或标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目标是围绕实际岗位职业技能而制订的具体要求, 应当以产业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 实践教学应包括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创业能力、资格证书等几个方面[4]。根据卫生行业和现代健康服务业的需求, 在对护理人员所从事的岗位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以培养所需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岗位创新能力为实践教学目标。
1.3 定位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实训基地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物质基础,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学院致力于将校内实训基地职场化、将校外实训基地课堂化, 努力打造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施完善、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管理规范, 集教学、培训、护理竞赛及技能鉴定于一体, 能从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单项技能训练到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训练3 个层次全程培养所需的教学与职业岗位良好对接人才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行动态合作, 形成系统、完整、规范化的校外实习基地整体管理模式。
2 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精心提炼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呈现的具体教学内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5]。
2.1 构建融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于一体的课程体系
内容体系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 是各种实践项目和形式的具体表现[6]。依据“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方向, 以理论知识学习为基础, 以护理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教学指导思想, 大力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融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于一体的课程体系, 即“五模块、两结合”课程体系。
2.1.1 “五模块” 包括基本综合素质模块、岗位基础能力模块、岗位核心能力模块、拓展能力模块、实践技能培训模块, 各模块课程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体现“注重整体、加强人文”的现代护理专业理念, 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本综合素质模块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课程、身体素质课程、人文素质课程。岗位基础能力模块指由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所构成的专业基础课程, 包括人体结构学、正常人体功能、病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护用药理学、护理学导论、护理心理学、健康评估等。岗位核心能力模块指针对职业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开设的专业课程及证书培训课程, 包括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护理综合技能实训及技能强化、教学见习等。拓展能力模块指专业岗位方向课程, 是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开设的课程。根据调研, 护理专业设置临床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口腔护理、涉外护理等课程, 主要实现分流培养, 满足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与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要求。实践技能培训模块主要开展实践技能培训。
2.1.2 “两结合”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穿插实践培训, 包括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和集中的实践技能培训, 强调“工学结合、医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高职特色, 加强技能培训, 增大实验实训课程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比重 (达60%以上) 。
2.2 精心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五模块、两结合”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打破了原有传统教学体系将理论与实践完全分隔开来的局面, 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穿插在整个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必须认真研讨每一个学科特别是专业课程, 整合适应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内容, 通过实践、改进、总结, 编写“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案例;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PBL)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积极开展技能竞赛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开展情景模拟和综合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采用项目教学和微课相结合的方法,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构建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多层次、分段式、递进式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3 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条件是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服从于教学内容体系, 涉及教师队伍、实验实训室、实习基地等方面。
3.1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点, 培养“双师型”教师, 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建设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7]。我院专任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引进”“内培”和“外送”三结合模式。通过引进, 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双师”结构;通过“内培”和“外送”, 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双师”素质。采取多种方式, 开拓多种渠道, 积极主动地吸引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引进一批护理专业建设急需的专业教师, 将在医院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引进的重点对象。
开展“内培”和“外送”, 不断提升专任教师素质。将教师培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多层面、多方式对教师开展培训。充分利用本校优势资源、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以及科研院所、高等级医院等社会资源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 建立政府、学校、行业 (企业) 三方合作培训教师的机制。
重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与医院合作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分期分批安排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下基地实践, 积极鼓励教师取得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3.2 改善实习实训条件,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在于着力营造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和职业岗位氛围[8]。
3.2.1 完善校内实训场地设施, 实现校内实训与职业场景的有效对接以高职护理专业综合技能实训为核心, 建成了一个面向护理专业教学、兼顾社会培训的实训基地。学院根据校内护理专业实训项目教学标准, 结合行业岗位职场特点, 重点加强职场软硬件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按照模拟医院环境、模拟护理工作场景、模拟护理工作流程的仿真原则, 形成实训基地硬环境模拟临床护理的实际格局, 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礼仪、实训过程引导等软环境上模拟护理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8], 使我院校内实训基地条件具备与护理工作岗位的高度仿真性、技术水平代表行业领域的先进性、实训项目与岗位工作的高度同质性, 实现校内实训场景、设备配置及操作流程全部与临床工作有效对接。从2011 年升格以来, 我院新校区两栋实训楼建成并投入使用, 实训基地面积增加到3.2 万平方米, 实训实验室增加到130 多个, 实训工位总数达到7 300 个, 设备总值增加2 000万元。
3.2.2 提升校外实训基地教学能力, 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坚持走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 升格以来新增40 家有带教能力、设备先进、有300 张以上床位的“三甲”综合性医院为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突破100 家, 为实现教学过程与临床实践“零距离”对接提供保障。建立“校中院”, 实现资源共享:学院提供便利条件, 支持附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扩大实训场地, 深化合作, 开展见习教学、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教师双向交流、校院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及实训项目等, 全面实现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的资源共享, 共同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科技攻关等。
3.3 加强实训教学管理
我院校内实训教学管理已经有了完善的管理系统, 主要采用学院-教务处-主任负责制。加强校外实训管理, 坚持动态监测校外实训基地变化情况, 建立校院师生反馈联络网, 形成系统、完整、规范化的校外实习基地整体管理模式。全面引入适用于基地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估体系, 定期召开教学、实习研讨会, 为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4 健全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反馈体系
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管理制度对规范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保证实践教学有序进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9]。
校内实践教学管理实现院、督导办、学生三级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由院领导、教务处、督导办成员组成院级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由督导办主任、教学干事、督导办成员、学生辅导员等组成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由学习部成员、各班学习委员 (或信息员) 组成学生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建立包括院级、督导办教研主任在内的领导听课制度、巡视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例会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评教制度等, 对于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职责范围、检查依据 (质量标准) 、教学要求、教学纪律等均做出明确的规定。
校外实践教学管理实现学院和医院共同建立并完善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构建由医院、学院、学生3 个主体组成的教学质量评价和反馈体系。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由院校共同进行质量管理和教学评价, 由学校和医院两个育人主体实现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应该更多地体现“教、学、做”一体化改革的要求, 体现实践教学评价过程性、发展性评价的特点[10], 因此必须重视反馈系统的构建。利用网络平台构建顶岗实习、日常实训课的反馈平台, 通过教师填写指导日记、学生填写日记和周记的方式, 及时了解学生在顶岗实习等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表现;通过学生信息员、电话、Email、QQ群等, 了解日常实践教学动态, 把握实践教学反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运用就业跟踪调查, 了解毕业生在医院的表现, 加强与医院的交流沟通,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提升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 在工学结合背景下, 我院采用工学结合、医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 有利于实现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爱芳.工学结合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 :38-41.
[2]武峰.高职模具专业“五层次, 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 (6) :62-64.
[3]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职成[2015]6号.
[4]朱敏红, 刘峻.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结构研究[J].职教论坛, 2011 (6) :17-19.
[5]梁熠葆, 王晓江, 罗怀晓.基于能力本位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0 (17) :157-158.
[6]马静颖.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管理观察, 2009, 26 (5) :100-101.
[7]王襄, 赵红, 刘竹林.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8 (4) :163-165.
[8]谭严, 吴永平, 张前菊.高职院校区域共享型护理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重庆医学, 2011 (22) :3145-3146.
[9]杨瑞军.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 2010, 25 (4) :158-159.
2.工学结合模式下电气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篇二
关键词:实践教学;计算机;现状;构建;创新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统一,有利于提高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构建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
1.体现计算机应用专业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本质就是将“工作”和“学习”这两个不同的事物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
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目标的关键环节,是立足于企业需求,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核心。
3.体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目前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中,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是中职学校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受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设施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未能全面、深入、有效地进行。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最近几年,中职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虽取得一些进步,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中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依然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
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做到“一切为了学生”,课程设置的“学科性”痕迹较重,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仅仅是为实践而实践,没有真正做到从社会及企业的需求出发,也没有做到为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术能力而设置实践课程。
2.实践教学缺乏较为完善的实践指导教材
目前,在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具有校本特色的教材少之又少,由于时代的发展,不少内容陈旧、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落伍的教材仍然在实践教学中使用,这些教材不能与时俱进地进行更新,课程知识体系上衔接不够,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内容,使计算机应用及相关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学生仅简单机械地学习一些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严重影响了学生在新时期下专业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3.实践教学活动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理想
中职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对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项目缺乏管理,不利于学生团结协作、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基地的规模较小、数量不足,这不利于学生外出实践活动的开展。
4.实践教学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较为缓慢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知识也随之更新,计算机应用专业相应课程的理论知识也随之产生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实践技能发生较大的变化。
根据上述几方面的内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的原有模式及体系已很难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实现中职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大力推行实践教学。
三、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构建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新模式
1.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构建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应当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此外,通过岗位群构建以及模块化的课程设计,亦可以使学生在具有一定基础后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进行岗位选择。
2.构建校外实习基地,增加校企合作深度
在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背景之下,更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而从计算机应用专业特点而言,其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中职学校应主要注意如下几点:
(1)将校内课程设置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岗位需求有机结合。
(2)努力争取长期合作的企业,建立和长期校外实习基地,签订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合同,深化校企合作。
(3)结合校外实习基地,积极进行创新教学。
3.优化融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为一体的专业师资队伍
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建设一支融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为一体的教学团队。通过实训教学环节,聘请企业专家及技术人员利用假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促进专业教师自身的成长。
4.实行学生双证书制度,提高任职岗位技能
学校实行双证书制度,对学生严格要求。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环境,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想顺利进入社会只有毕业证书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可建立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体系。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里具备双证书的优势,还提高了学生的任职岗位技能。
中职学校应将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作为本校的一个长期任务,在不断地探索和实验过程中,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通过完善的实践体系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其创新能力,使学生逐渐成长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3.工学结合模式下电气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篇三
张铮
结合数控技术专业国家示范院校建设课题——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课题组积极开展先期调研工作,目前已完成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策略的思考与选择的专题研究。
为深入全面了解国内工学结合人才开展情况,我们选择国内工学结合人才模式教学改先进院校——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调研,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成功实践,以便吸收、借鉴与提高,使数控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起好步、走好路、从而获得成功的实践经验。
一、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开展情况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央地方共建的一所省属职业院校,依托国防航空国防科技企业和四川省区域经济建设,行业特征明显。
该院已实践的工学结合模式主要有:
(1)“双循环工学交替”模式
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等航空企业产学合作,在制造类专业实施了“学校(理论)—工厂(实践)—学校(理论)—工厂(实践)”“双循环工学交替”和“学校教育教学+企业顶岗实践”培养模式。
该模式于2000年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
与四川航空公司等企业密切合作,在民航服务专业实施了“联合培养、共同考核、双向选择、企业使用”的“一条龙”式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
该模式于2004年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3)“三方”合作模式
在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与教育服务中介机构、数十家专业软件厂商“三方”合作,按照“提供优质服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利益共享、成本分担”原则,发挥各自优势,各司其职,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该模式于2004年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4)“订单式”、“定制式”合作培养模式
先后与空军5719厂、上海泰永企业有限公司、成都中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产学合作,在航空机电设备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物业管理等专业以“订单式”、“定制式”方式校企联合培养专门人才。
(5)“双证制”模式
依托航空企业、建筑企业、计算机公司,基于反向设计原理,在机械、建筑、计算机各个专业开发并实施了凸显高职教育特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的“双证制”和“多证书”培养模式。
集成上述各种教育模式申报的“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荣获2004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教改主要做法
通过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数控专业带头人等交流,总结该院工学结合教改主要做法:
1.一专业一模式,求实效
该院推进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时,专业带头人提出适合本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努力实践,不求模式一统,注重与专业实际情况符合,所以实效较为明显,也容易获得专业教师认同。
例如双循环工学交替形式主要在制造类各专业中实践,而在航空发动机维修专业中,则结合飞机发动机不同型号,进行定制(按一
种型号发动机维修要求培养)式合作培养模式。
计算机软件专业则开展“三方”合作培养模式,实际上是由政府牵头,学院与软件企业进行合作办学等。
依据专业特点选择合适工学结合模式进行实践的思路是正确的,可供借鉴。
2.不求永远、双赢即可
该院介绍定制式合作培养模式时,我提问:“这种定制式合作培养围绕着一种特定的航空发动机展开,能否一届接一届地持续?”,其实很显然,当企业定制到一定数量的人才后,需求将迅速趋于饱和,也许一届、二届以后就会走到终点。
这就带来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学院投入巨大精力进行该项教改是否合算,对于这个问题,该院的解决之道是专业教学及其实训主要由企业承担,这是企业本身需求决定的。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模式成功实践是否一定要求该模式具有长久生命力”。实际现代社会即使是一种新职业,其生命周期都不是很长久,有的甚至很短。追求长久不一定正确。只要双赢,有利于毕业生提高就业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即使合作一次就到终点,也是值得尝试的,当然要进行教改成本分析与控制。
三、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教改成果提炼
教学改革成果提炼是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强项,至目前为至,该院已成功申报了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与该院重视教学改革成果提炼密不可分。
如何提炼工学结合教改成果,这是我们这次调研关注的重点问题。
该院十分注重教改过程中的资料积累,同时在教改立项之初就明确结题要求,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结题材料十分丰富,为进一步申报教
学成果作了充分准备。
该院工学结合成果提炼资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立项批准文件及各类改革配套教学文件;
2.教师发表的各类教学改革论文;
3.企业合作证明材料;
4.工学结合各类考核材料;
5.配套特色教材及成果。
经过几年探索及积累,该院将几个有实践支撑的工学结合模式集成一个教学成果申报,成果获奖可能性及奖项级别均得到提高。
四、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所遇难题
1.企业积极性
以前企业接受毕业生实习是指令性任务,现在企业以经济利益为中心,接受毕业生及指导力度大不如以前;
2.质量保证
某些专业学生企业分散度大,教师难以深入指导与评价,质量难以保证。学生长期从事单一工作,积极性及认真程度下降。该院认为如果工学结合过程中学校放任自流,将失去工学结合的意义。
3.教学管理
为适合企业要求,需提前集中授课(或工学结合结束后回校集中授课),对教学管理提出新挑战,要求教学管理适合工学结合无疑于又一场革命。
4.工学结合模式下电气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篇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着教师教育培养出高素质、专业化的新时代教师,这给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过去,在多数人眼中,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似乎只要掌握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就能成为教师,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我国的教师教育比较重视学术性而忽视师范性,忽视师范生向教师转化的重要过程和途径——教育实践。近年来,教育实践活动偏少影响了高师院校培养的未来教师质量、阻碍高师学生任职后的专业成长已被人们普遍意识到。面对基础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各高师院校纷纷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初等教育专业也进行了教育实践改革,把过去的集中实习改为贯穿高专三年的认识性实习、专业实习、集中实习的全程性教育实践,并在此基础上,以工学结合形式,进行顶岗实习的实践和探索。
一、顶岗实习是教师专业化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一)顶岗实习的理论基础
1.教师专业化理论。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思想浪潮,极大地推动了许多国家教师教育新观念的形成和新制度的建立。教师职业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所教学科知识,还应具有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明确提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一个合格的现代教师不仅要有知识和学问,还要有与教师职业相应的品格和技能,要有对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的深刻认识,要有不断思考和改进教育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①。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策略,成为世界各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教师专业化需要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则需要师范生通过教育实践,在真实教育情境中获得。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由外而内的授受过程,它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伙伴)帮助,以个体已有经验为基础积极地建构过程,即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据此,高师院校应重视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强调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对个体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意义,使师范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建构知识、能力。而传统职业教育的模式是重理论轻实践,对于实践在形成缄默知识、个体的教育信念、专业情意和专业能力方面的价值没有足够的重视。
3.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是最富有创造性的现代教育方法论之一。它的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我们对这个问题所建议的答语是: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怎样教就怎样训练教师”。②也就是说教与学都应以“做”为中心,要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以“行”求知,“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教学做合一”思想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原则,为高师培养服务基础教育的实用型人才,进行实践环节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顶岗实习是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1.顶岗实习是实现高专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初等教育专业则主要是为小学教育培养合格的教师,即具有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必要专业知识的“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这就需要为师范生充分提供以真实教师身份接触小学教育教学的锻炼机会和实践平台。
2.顶岗实习是基础教育教师角色转型提出的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要求教育培养出能“生产、创新”知识的人才,因而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而且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教师角色要从过去那个复制知识的“教书匠”,转变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社会的需求、学生的需要,能不断调整、改进、更新教学方法,使师生双方都获得长足发展的“教育家”。面对基础教育的变革对教师角色转型的要求,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就需要转变教育观念,通过紧密联系中小学,产学结合,从封闭单一转变为开放多元的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服务并促进基础教育发展。
二、初等教育专业顶岗实习的实施
(一)分阶段、渐进式的全程教育实践
在反思、总结过去师范教育得失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原来的教育实习时间太短、太集中,不利于师范生职业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自以来,我校教育与管理系初等教育专业进行了全程教育实践的探索和研究。该探索研究主要是把原来安排在大学最后一学期的一星期的集中见习和一个月的毕业实习,改为贯穿大学三年的具有过程性、阶段性和渐进累积性的全程教育实践。具体实施步骤为:
1.第一、二学期是认识性实习,进行教师职业感受教育活动。聘请优秀小学校长、优秀小学教师到校开展讲座活动;带领师范生到小学进行参观,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状况等,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一线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等良好职业意识。
2.第三、四、五学期每学期进行30个课时的专业性实习。组织师范生到小学当教师的助手,进行参与性观察,观察小学教育的诸环节、班级活动的开展、师生的一日生活等,并深入课堂听课,学会评课,尝试组织班级活动,进一步体会教师职业的特点。
3.第六学期进行8周240个课时的毕业集中实习。毕业集中实习在原有认识性实习、专业实习等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在大学教师和一线小学教师的指导下,以真实教师的身份全面担任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亲身体验、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的基本环节和一般过程。
(二)顶岗实习的具体实施
通过认识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集中实习,师范生有了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基本能力,有了对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认识和体验,因此,在第六学期七周的毕业集中实习结束之后,按照学生的就业意向,愿意今后当老师的学生,在学校的帮助下联系小学,进行近十三周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缺少老师的城市小学进行顶岗实习,有经济报酬;另一种是到比较偏僻的缺少老师的农村小学去顶岗实习,没有经济报酬。顶岗实习要求师范生以真实教师的身份全面参与所在学校、班级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独立处理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这种工学结合方式,有利于师范生将所学到的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激发其研究的意识和能力。顶岗实习延长了实习时间,让师范生以真实教师的身份参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突出了师范生的实践性和探索性,使其体验了教学中的隐性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师范生更好地完成由生到师的角色转变。
三、顶岗实习的效果
经过几年来实践与探索,初等教育专业的`顶岗实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工学结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师范生在认识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集中实习的基础上进行顶岗实习,做到了工学深度结合。这种实习改变了以往师范生易脱离教育实际、“临床经验”少的局面,而且师范生还有机会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进行“没有依靠”的独立实习。因而每个师范生需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态度来对待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碰到问题时必须独立面对和处理,遇到困难还得主动向一线老师请教。通过与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百分之百的“面对面”、经历碰到疑难问题的质疑、思考以及反复钻研,师范生不仅能较快、较熟练地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技能,培养了班级管理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工学结合方式的顶岗实习提高了师范生职业能力,促进了师范生的职前教师专业发展,也提升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很多毕业生由于拥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特别是届毕业生谭凌强和麦茜,参加桂林市秀峰区小学教师录用考试,均以优异成绩被正式录用。谭凌强工作后获得桂林市和广西小学美术课现场执教比赛一等奖,自治区学制视角下贸易经济学科建设和教学体系发展再加强高校思政课大班化教学实效性的思考浅析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如何做到优质教育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实训平台的设计试论中学生物课堂艺术性教学语言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试论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运用贸易经济专业教学改革与设计中学信息课教学方法初探
一等奖;麦茜在广西全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暨首届教师教科书美文诵读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二)产学结合,服务基础教育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与一线教师重视对教育教学进行研究与反思是分不开的。顶岗实习让师范生全面真实地参与、体验教育教学实践,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职业情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师范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实现高师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目标。
在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今天,师范生到偏僻农村小学去顶岗实习,有利于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于农村教育经费紧张,农村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不多,流动也比较少。同时,农村教师的教学经过一段时间后容易形成“高原”现象。相对而言,顶岗的师范生拥有较新的教育理念,较高的理论水平,能弥补农村小学教师的不足,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顶岗教师的不计报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缓解农村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顶岗教师能够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改变部分学生由于厌学而辍学的现象,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通过对农村教育情况的了解,顶岗教师还可对学校的管理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进而促进农村学校的发展。师范生通过顶岗实习,产生热爱农村教育的感情,进而也可能留在岗位上继续从事教育事业,这对于解决农村缺乏教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总的来说,工学深度结合的顶岗实习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对于高等师范院校说,也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内涵建设和发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适应并服务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
[注释]
①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99.
②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重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91.
[参考文献]
[1]许凤琴.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化[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3).
[2]冯晓燕.浅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现实意义[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4).
[3]王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7).
[4]陈英,郭寿良.高师学生“顶岗实习”的社会价值探讨[J].教育探索,2007(8).
[5]吴文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现代教学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
5.工学结合模式下电气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篇五
王青松 湖南娄底职业技术学院(417000)
【摘要】研究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此,我院会计专业立足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创新教学模式,在工学结合的“三段递进+角色轮换”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形成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五化教学模式”,实施工学结合项目化的会计专业课程开发,建成一批精品课程,校企共同开发项目化系列教材,采用“一体三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已取得明显成效,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6.工学结合模式下电气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篇六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 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它以职业为导向, 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 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 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 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鼎新和发展的基本标的目的。是中等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通过最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践证明,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顺应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过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还处于一个摸索阶段, 整个模式的各个环节都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 其中构建适应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迫切。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涵。它集中体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 也是教与学活动实施的主要内容, 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标的目的。因此, 构建科学、准确、适用的课程体系至关重要。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课程体系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知识、能力、素质架构, 选择课程门类, 肯定教学顺序的教学系统,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 立足现有资源的原则。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教学模式,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难组织实施, 因此, 构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应脚踏实地, 立足于现有各种资源和条件。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考虑到学校、企业、学生及教师等因素的制约, 如学校的办学条件、企业的现场环境、学生的热情和接受能力、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等。
第二, 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职业学校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响应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突出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课程体系中的职业性要求, 就是要按照对准岗位设课程的原则, 根据专业响应的手艺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性”要求, 就是要按照“工学紧密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 根据职业岗位 (群) 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标准, 以提高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 构建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性教学的课程体系。
第三,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协调的原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中职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两个构成部分, 毋庸置疑, 实践教学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应占据相对主导地位, 但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也不能忽略理论教学的地位。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应形成融合互补、共同促进的模式, 使它们在培养职业能力时共同发挥作用。一方面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为一体, 形成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在教学安排上灵活设计“实践———理论———再实践”的结构顺序。
第四, “工”与“学”相协调的原则。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 达成了职业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工”与“学”是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两个方面, 二者一律重要, 不能顾此失彼, 因此, 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构建课程体系时应遵循“工”与“学”相协调的原则。最近几年来职业教育鼎新的重心逐渐转向职业技能的培养, 把就业能力以至上岗能力作为中职课程开发首要考虑的问题。有些几乎是从一个极端迅速走向另一个极端, 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课程开发的唯一出发点与立足点, 其专业性特征中还特别体现了岗位式的特点, 以特定的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来设计课程, 也就是说, 强调毕业就能上岗工作。但也导致课程设计片面强调职业岗位的针对性, 忽略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周全素质的培养, 使学生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面对多变的职业市场易陷入捉襟见肘的尴尬场面。
第五, 应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使学生掌握某一种岗位技能, 还应该包括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当代社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功效层出不穷, 新的理论从产生到实践应用的周期不断缩短, 职业技能需要更新, 技术岗位不断被更替, 同时有大量新的工作岗位产生。因此, 学生要有足够的心智和技能去应付社会与职业的变化。这就要求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应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 这类综合应变能力可以通过适当调整岗位技能的深度与广度, 通过合理综合通用性知识与专业性技能, 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教育, 有限的职业要求与个体无限的发展潜力来实现。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本质上就是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因此, 构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途径就是企业全程参与。
(一)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
课题体系的构建是为了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 学校与企业应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 这是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前提。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改革调研, 调研报告必须经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充分论证, 并对以下事项达成共识:行业、企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情况;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应设置的专门化标准的目的;就业情况;现行的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对策等。在此基础上, 学校与企业共同确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签订协议, 共同实施校企合作方案。
(二) 企业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传统教育模式体现的是学校和学生的关系, 而这一关系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还拓展到企业, 学生能否了解、熟悉、认同企业文化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成功实施具有关键作用。此外, 职业素质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 需要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冶, 因此,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 应安排响应的企业文化传播课程或实践活动, 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 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 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
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 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 企业技术技能专家直接担任相当大比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企业生产场地直接承担学生技能训练与上岗实习重要教学活动, 这些都使得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按企业岗位来设置课程, 也使得专业课程的开发必须由校企合作完成。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使得课程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 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校企课程要依据所面向的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进行开发和设计, 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成课程目标。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需要通过行业分析得出, 因此, 课程开发必须建立在行业分析的基础上, 制定职业分析———学习分析表, 把职业的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 依此开发专业课程。职业需要的专门技术技能训练的时间长短、强度大小、程度难易必须依据行业分析得到的职业标准和熟练程度要求而定。课程内容的设计, 按照课程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进行课程内容的框架设计。打破学科知识的逻辑演进序列, 按照课程目标涉及的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横向组织, 以保证学生掌握应用技术为目标, 将不同学科或不同种别的传统课程进行有机地整合、重组。课程实施中多采用应用为主的课程范型, 训练学生完成实际工作具备的能力, 从而缩短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以及学生与工作岗位的差距。
(四) 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能体现核心职业能力培养, 而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就是最典型的核心职业能力。因此,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按照行业标准和相关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 将行业的职业标准及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到专业教学体系中, 对照行业的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以及评价标准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将行业资格证书教育作为核心专业课中的重点课程, 突出“课证融合”的教育理念, “课证融合”将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衔接起来, 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并将其贯穿于培养计划的全过程, 从而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同时, 在课程体系构建时也应尽可能引入体现企业技术标准的相关课程, 并与企业共建教学资源, 促进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共同成长。
四、结束语
7.工学结合模式下电气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篇七
【摘要】分析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提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及相应的构建方案。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101-02
教学质量评价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工学结合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由于经贸类专业的特殊性,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本文就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构建方案。
一、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正不断改革创新,推出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试图以此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近几年的实践证实,工学结合的模式确实不失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而该模式也在高职教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经贸类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及经贸行业的特殊性,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工学结合就是把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注重的是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工学结合的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学生知道什么,因而传统的卷面形式的考试不适应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评价。对于工科类专业来说,推行工学结合模式很容易实现,一个企业就可以接纳较多的学生实习。然而经贸类专业的学生要求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实习单位能够接纳的学生人数有限,尤其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岗位,接受的实习生数量就更少了。这就使得学生实习分散,学校管理难度加大,同时,企业对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有些甚至只是应付式的参与,使得教学评价结果不尽如人意。
二、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每一个评价体系都应该遵循的原则。对与高职教育而言,其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专门人才,尤其是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那么对该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就必须结合社会和企业的相关标准,使得评价更具科学性。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对于评价指标的选取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并通过相关专家的评估和认可,确保其能够科学、合理的反映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特性。
(二)全面性与简洁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一个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如办学条件、办学定位、学生质量、教学活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等,此外,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同行评价、企业评价等等,评价主体不同,其视角、立场都各不相同,能够更好地反映教学工作的好坏,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对这些因素和环节有一个全面的考虑和全方位的把握。在对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把握和评价的同时,要突出强调重点因素,在评价体系的设计过程中,既要注重指标的覆盖面和系统性,也要根据当前的专业和办学模式突出重点。
(三)可操作性原则。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既要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以及专业的教学规律,正确、客观、合理地选择评价指标,更需要注重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让评价体系能够真正的落到实处。因此,在选取指标体系时,要注意指标选取要“适中”,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细致和繁杂。选取的指标尽量能够量化,如果不能量化也要对其有一个合适的定性,若是某些指标确为难以收集或是无法清晰的对其标准进行界定,则不予考虑。在评价指标选定之后,为便于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汇总、归类、分析,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评价表格。
(四)发展性原则。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校在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要不断改进和提高,那么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必然要随之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同时,构建评价体系应该以有利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为目标,其评价导向和评价结果应该要能够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激情,应该有利于师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三、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案
(一)构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选取相关的评价指标和确定各指标的权值两个方面。指标的选取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专家经验编制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权值的确定方法包括比较平均法、对偶比较法、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的教学实践情况,在总结专家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就是把要分析的对象层次化,根据问题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从属关系,把各因素按不同层次组合,得到一个多层分析的模型。根据教学质量评价的特点,笔者构建了一个三级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其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专业水平教师学历、技术等级、职业资格等
“双师型”高职教师
教师的职后培养情况
教师道德建设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遵守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
教师考核机制对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评价是否完善
优秀教师的考核和培养
课程建设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注重实践
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符合要求
教学内容与实践挂钩,体现工学结合
课时安排合理,内容充实
教材设置按照工学结合模式编写教材
基于教学实践工作开发编写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合理
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充分互动
合理的安排后期监控和考核
学生学习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
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氛围良好
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
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都有所提升
实习与实训专业技能了解行业动态
熟悉行业工作流程
生产操作规范、熟练
工作成效高效、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
独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职业道德按时上下班
工作态度积极
遵守职业操守
社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沟通能力
正确处理社会关系
(二)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是多元化的,在工学结合背景下,企业(顶岗实习单位、用人单位)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对于工学结合背景下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可通过学生、教务督导、同行以及企业等方面展开,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学生评价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座谈会、问卷调查或是网上评价等方式,获取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学态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反馈。教务督导的评价可以通过定期进行常规的教学检查比如中期检查等,还可以不定期的组织听课、评讲等。同行的评价则是邀请该专业的同行教师或专家进行听课、讨论。企业的评价是工学结合背景下教学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可以对实习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进行评价,还可以配合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提出建议。
总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密切相关,对于工学结合背景下的经贸类专业,其情况相对特殊,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已经不能全面合理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高职院校和相关专业的专家、教师应积极探索,建立并逐步完善该方面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努力让学生、老师、企业等都参与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形成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则岭,陈星.工学结合背景下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问题与建议[J].当代职业教育,2013(4)
[2]罗振华.浅谈高职经贸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010(2)
(责编何田田)
【摘要】分析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提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及相应的构建方案。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101-02
教学质量评价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工学结合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由于经贸类专业的特殊性,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本文就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构建方案。
一、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正不断改革创新,推出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试图以此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近几年的实践证实,工学结合的模式确实不失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而该模式也在高职教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经贸类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及经贸行业的特殊性,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工学结合就是把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注重的是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工学结合的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学生知道什么,因而传统的卷面形式的考试不适应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评价。对于工科类专业来说,推行工学结合模式很容易实现,一个企业就可以接纳较多的学生实习。然而经贸类专业的学生要求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实习单位能够接纳的学生人数有限,尤其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岗位,接受的实习生数量就更少了。这就使得学生实习分散,学校管理难度加大,同时,企业对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有些甚至只是应付式的参与,使得教学评价结果不尽如人意。
二、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每一个评价体系都应该遵循的原则。对与高职教育而言,其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专门人才,尤其是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那么对该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就必须结合社会和企业的相关标准,使得评价更具科学性。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对于评价指标的选取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并通过相关专家的评估和认可,确保其能够科学、合理的反映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特性。
(二)全面性与简洁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一个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如办学条件、办学定位、学生质量、教学活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等,此外,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同行评价、企业评价等等,评价主体不同,其视角、立场都各不相同,能够更好地反映教学工作的好坏,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对这些因素和环节有一个全面的考虑和全方位的把握。在对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把握和评价的同时,要突出强调重点因素,在评价体系的设计过程中,既要注重指标的覆盖面和系统性,也要根据当前的专业和办学模式突出重点。
(三)可操作性原则。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既要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以及专业的教学规律,正确、客观、合理地选择评价指标,更需要注重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让评价体系能够真正的落到实处。因此,在选取指标体系时,要注意指标选取要“适中”,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细致和繁杂。选取的指标尽量能够量化,如果不能量化也要对其有一个合适的定性,若是某些指标确为难以收集或是无法清晰的对其标准进行界定,则不予考虑。在评价指标选定之后,为便于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汇总、归类、分析,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评价表格。
(四)发展性原则。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校在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要不断改进和提高,那么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必然要随之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同时,构建评价体系应该以有利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为目标,其评价导向和评价结果应该要能够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激情,应该有利于师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三、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案
(一)构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选取相关的评价指标和确定各指标的权值两个方面。指标的选取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专家经验编制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权值的确定方法包括比较平均法、对偶比较法、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的教学实践情况,在总结专家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就是把要分析的对象层次化,根据问题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从属关系,把各因素按不同层次组合,得到一个多层分析的模型。根据教学质量评价的特点,笔者构建了一个三级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其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专业水平教师学历、技术等级、职业资格等
“双师型”高职教师
教师的职后培养情况
教师道德建设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遵守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
教师考核机制对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评价是否完善
优秀教师的考核和培养
课程建设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注重实践
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符合要求
教学内容与实践挂钩,体现工学结合
课时安排合理,内容充实
教材设置按照工学结合模式编写教材
基于教学实践工作开发编写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合理
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充分互动
合理的安排后期监控和考核
学生学习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
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氛围良好
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
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都有所提升
实习与实训专业技能了解行业动态
熟悉行业工作流程
生产操作规范、熟练
工作成效高效、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
独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职业道德按时上下班
工作态度积极
遵守职业操守
社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沟通能力
正确处理社会关系
(二)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是多元化的,在工学结合背景下,企业(顶岗实习单位、用人单位)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对于工学结合背景下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可通过学生、教务督导、同行以及企业等方面展开,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学生评价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座谈会、问卷调查或是网上评价等方式,获取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学态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反馈。教务督导的评价可以通过定期进行常规的教学检查比如中期检查等,还可以不定期的组织听课、评讲等。同行的评价则是邀请该专业的同行教师或专家进行听课、讨论。企业的评价是工学结合背景下教学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可以对实习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进行评价,还可以配合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提出建议。
总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密切相关,对于工学结合背景下的经贸类专业,其情况相对特殊,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已经不能全面合理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高职院校和相关专业的专家、教师应积极探索,建立并逐步完善该方面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努力让学生、老师、企业等都参与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形成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则岭,陈星.工学结合背景下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问题与建议[J].当代职业教育,2013(4)
[2]罗振华.浅谈高职经贸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010(2)
(责编何田田)
【摘要】分析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提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及相应的构建方案。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101-02
教学质量评价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工学结合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由于经贸类专业的特殊性,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本文就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构建方案。
一、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正不断改革创新,推出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试图以此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近几年的实践证实,工学结合的模式确实不失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而该模式也在高职教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经贸类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及经贸行业的特殊性,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工学结合就是把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注重的是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工学结合的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学生知道什么,因而传统的卷面形式的考试不适应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评价。对于工科类专业来说,推行工学结合模式很容易实现,一个企业就可以接纳较多的学生实习。然而经贸类专业的学生要求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实习单位能够接纳的学生人数有限,尤其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岗位,接受的实习生数量就更少了。这就使得学生实习分散,学校管理难度加大,同时,企业对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有些甚至只是应付式的参与,使得教学评价结果不尽如人意。
二、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每一个评价体系都应该遵循的原则。对与高职教育而言,其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专门人才,尤其是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那么对该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就必须结合社会和企业的相关标准,使得评价更具科学性。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对于评价指标的选取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并通过相关专家的评估和认可,确保其能够科学、合理的反映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特性。
(二)全面性与简洁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一个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如办学条件、办学定位、学生质量、教学活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等,此外,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同行评价、企业评价等等,评价主体不同,其视角、立场都各不相同,能够更好地反映教学工作的好坏,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对这些因素和环节有一个全面的考虑和全方位的把握。在对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把握和评价的同时,要突出强调重点因素,在评价体系的设计过程中,既要注重指标的覆盖面和系统性,也要根据当前的专业和办学模式突出重点。
(三)可操作性原则。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既要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以及专业的教学规律,正确、客观、合理地选择评价指标,更需要注重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让评价体系能够真正的落到实处。因此,在选取指标体系时,要注意指标选取要“适中”,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细致和繁杂。选取的指标尽量能够量化,如果不能量化也要对其有一个合适的定性,若是某些指标确为难以收集或是无法清晰的对其标准进行界定,则不予考虑。在评价指标选定之后,为便于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汇总、归类、分析,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评价表格。
(四)发展性原则。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校在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要不断改进和提高,那么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必然要随之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同时,构建评价体系应该以有利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为目标,其评价导向和评价结果应该要能够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激情,应该有利于师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三、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案
(一)构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选取相关的评价指标和确定各指标的权值两个方面。指标的选取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专家经验编制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权值的确定方法包括比较平均法、对偶比较法、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的教学实践情况,在总结专家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就是把要分析的对象层次化,根据问题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从属关系,把各因素按不同层次组合,得到一个多层分析的模型。根据教学质量评价的特点,笔者构建了一个三级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其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专业水平教师学历、技术等级、职业资格等
“双师型”高职教师
教师的职后培养情况
教师道德建设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遵守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
教师考核机制对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评价是否完善
优秀教师的考核和培养
课程建设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注重实践
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符合要求
教学内容与实践挂钩,体现工学结合
课时安排合理,内容充实
教材设置按照工学结合模式编写教材
基于教学实践工作开发编写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合理
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充分互动
合理的安排后期监控和考核
学生学习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
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氛围良好
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
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都有所提升
实习与实训专业技能了解行业动态
熟悉行业工作流程
生产操作规范、熟练
工作成效高效、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
独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职业道德按时上下班
工作态度积极
遵守职业操守
社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沟通能力
正确处理社会关系
(二)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是多元化的,在工学结合背景下,企业(顶岗实习单位、用人单位)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对于工学结合背景下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可通过学生、教务督导、同行以及企业等方面展开,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学生评价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座谈会、问卷调查或是网上评价等方式,获取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学态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反馈。教务督导的评价可以通过定期进行常规的教学检查比如中期检查等,还可以不定期的组织听课、评讲等。同行的评价则是邀请该专业的同行教师或专家进行听课、讨论。企业的评价是工学结合背景下教学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可以对实习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进行评价,还可以配合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提出建议。
总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密切相关,对于工学结合背景下的经贸类专业,其情况相对特殊,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已经不能全面合理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高职院校和相关专业的专家、教师应积极探索,建立并逐步完善该方面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努力让学生、老师、企业等都参与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形成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则岭,陈星.工学结合背景下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问题与建议[J].当代职业教育,2013(4)
[2]罗振华.浅谈高职经贸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010(2)
8.工学结合模式下电气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篇八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2009)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36-0092-02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正当的社会职业,履行职责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包括职业道德认识、职业情感培养、职业责任感形成、职业价值取向、职业意志锻炼、职业理想树立以及良好的职业行为与习惯的养成。加强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是高职生就业以及适应自我发展和引领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推进,企业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工学结合模式的新形势下,构建高职生职业道德的评价机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的必要性
工学结合主要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生产性的实践锻炼合为一体,来培养满足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增多,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人际关系会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产生正面或负面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工学结合导致学生比较分散,致使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时间交错、地点分散,这对原有集中统一的教育管理模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我国新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下,对高职生应该以爱岗敬业、艰苦奋斗为基础的职业情感教育,以诚实守信、办事公道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以甘于奉献、服务社会为宗旨的职业精神教育,以遵纪守法、廉洁自律为基本要求的职业纪律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时代特征的职业操守教育,以加强合作、勇于创新为导向的职业理念教育为主要内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高职生职业道德素养。
道德规范的制定仅仅是道德建设的基础,道德规范的落实才是道德建设的关键。要使制定的道德规范得到落实和遵守,就必须建立和完善道德评价机制。构建科学规范的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对于提高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约束和促进作用。科学地开展学生职业道德评价活动,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把握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激发大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不断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从而促进校风和学风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是十分必要的。0000000.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的构建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的构建,既要坚持评价标准、内容和方式科学性和发展性的原则,做到公平、合理地评价学生,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使评价机制成为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不断完善的推进器,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目的。道德评价主要由主体、客体及依据三个要素构成。评价主体即参与评价的机构和人员,主要是与被评价对象紧密联系的相关机构和人员,如学校、教师、学生,甚至可以是社会团体。评价客体即评价对象,可以是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学生群体。具体来说,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道德状况、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都可以成为大学生职业道德评价的对象。评价依据是评价过程中依照和使用的评价标准、评价根据和评价方法等因素。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构建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
(一)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育应该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它是学生在理论学习和生产性的`实践中必须遵守的共同行为准则,是工学结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工学结合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的体现,是学校开展工学结合各项工作的依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职院校在推进工学结合过程中若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改革和发展就无从谈起。然而,规章制度不是摆设,要重在实施和落实。高职院校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如学习纪律、劳动纪律、工作要求、岗位职责、社会实践要求、顶岗要求、课程标准等,让学生知道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评价(本网网 )机制要改原先的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评价主体要从单一教师评价改为教师、班组、师傅、同伴、企业等多方面评价。对高职生职业道德修养的评价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个体依据职业道德标准对自己思想、行动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评价制度。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进行自我评价既体现了对学生的信任,又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形式。自我评价是高职生通过对自我行为与思想的反思,督促高职生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进行自我调节和约束。职业道德规范自我评价表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以及实习小结等内容。
2.同伴评价。同班同学之间、同车间工友之间.因为平时交流较多、彼此比较了解,所以他们之间的相互评价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在评价中,对每一位学生都应是全面的、细化的和量化的,要实事求是、公正、客观地进行评价。依据这一特点,可以在每一实训实习段进行同伴之间的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在评定表上记分或作书面的描述,并对每次评定结果都要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做到静态与动态相结合。职业道德规范同伴评价表应包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甘于奉献、服务社会,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加强合作、勇于创新等五个项目,在每个项目中又有一系列基本要求。评价按“非常好、好、较好、一般、尚待改进”五个等级进行评分。
3.班组或师傅评价。班组或师傅评价主要是车间主任、班组的组长或带班师傅对学员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特别在实训实习结束前应写好对学员的职业道德表现和业务能力的评价。学生职业道德规范班组评价表内容应和同伴评价表内容一致,由班组或师傅进行填写。
4.企业评价。企业对学生职业道德优劣的评价,是对学生群体表现的宏观综合性评价。企业对大学生的肯定与否定、赞扬与谴责,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影响社会对大学生的感情和评价,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行为,言论。大学生要正确对待企业的评价,认真听取,分析筛选,虚心吸收。同时,高职院校要重视企业和社会舆论在学生职业道德评价中的作用,发现、挖掘学生中的职业道德典型,表彰和奖励职业道德模范,并加强宣传,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综合素质考核表由企业或指导教师填写,包含职业道德、岗位表现、工作规范、业务能力、工作实绩等五个要素,每个要素按完成情况分为ABCD四个等级,然后结合学生情况,对该要素给予A-D四个评定等级,每个等级权重为l、0.8、0.6、0,最后得到学生综合素质得分。
5.指导老师评价。指导老师作为工学结合的组织者和直接参与者,他们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以及综合素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指导老师在操作洋价过程中,首先要参与同伴对同伴的评价,并与学生个人单独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要肯定学生的优势,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提高和发展的建议,同时要填写工学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表。其次,指导老师的重要任务是组织、协调、平衡和总结各个评价主体的评价活动,要把平时的各种评价进行积累整合,形成一个比较客观的实在的总结性评价。
(三)采取有效的评价手段
有效的评价手段对高职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是可以采用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方法。表扬可以从学生的入党推优、岗位轮岗、岗位提升、就业培训、创业资助、各类评奖荣誉等几方面来统筹考虑,使职业道德好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多岗位轮岗,更高的职位上锻炼。二是采用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方法。认真观察和了解学生平时的表现情况,挖掘学生在日常表现中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三是从动机的好坏来评价。学生在顶岗中出现的事故,应具体考虑学生的动机,以免造成错误评价。
三、结语
总之,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的构建是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要求。高职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的确立和完善,能够使职业道德教育目标、任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为加强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依据,使高职生明确“先做人,后做事”的思想,进而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具备崇高道德品质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文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应金萍.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机制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9(6).
[3J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工学结合模式下电气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推荐阅读:
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的探索与实践08-13
工学结合实习周记(第八周)08-15
电工学数字钟课程设计报告07-11
北京大学工学院课程报告专用纸08-10
读写结合策略研究07-25
线上线下结合营销案例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