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2024-11-16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共8篇)

1.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篇一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

分享到:

游啊游旅游网 时间:2011-03-19 09:45:3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游啊游 浏览

31次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各少数民旅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和保护少教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岌展和创新,鼓励各民簇加强文化交流,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要内容。新疆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积淀深厚、文化形态多样、民间文艺丰富多彩。目前新疆已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术支持、社会参与的宝贵格局.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保护和岌展少数民旅语言文字。自治区政府制定实施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有关规定和实施细则,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各级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机构.加强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在一些高等院校设立了民族语文专业,培养了大批从事少数民族语文教学、科研和翻译的人才。在新疆,新闻、出版、广播、电髟、电视等都广泛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新疆日报》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等4种文字发行,新疆电视台用4种语言播放节目,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5种语言广播,新疆人民出版社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等6种文宇出版各类图书。新疆各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与音像制品中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占到70%以上。在各类教育中均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中小学校使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俄罗斯等七中语言文字授课:高校使用4种语言文字授课。一年一度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中,新疆使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等多种文字的试卷。为保证用少数民族语言教学.政府还组织编写、翻译、出版了大量的少数民族语言教材。

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工作的健康发展。目前已研发出“博格达维哈柯文排版系统”、“锡伯文、满文文字处理和轻印刷系统”“新疆2000多种图文排版系统”、“阿拉伯文及多种排版系统”等软件。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共享信息化时代的成果。

2.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篇二

在众多的学者研究中, 也有一些专家关注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但在经济的迅速发展下, 认为民族文化也应和经济发展一样, 把原有的观念全部丢掉, 进行全新的改造, 把落后的、陈旧的思想要全部改换为新观点、新认识。但在现实当中, 并不是所有传统的东西都是不健康地、都是落后的、都是消极的, 在传统的民族文化当中也有其精华部分, 这些精髓直接展示了少数民族的个性, 也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团结发展, 是少数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笔者考虑到上面这些因素, 主要研究如何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使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部分得到发扬光大。也希望引起广大专家学者对这方面的关注和研究。

一、经济发展的同时, 忽略了文化的发展

国家政府针对少数民族贫困的现状, 采取多种措施帮助这些地区和人民尽快脱离贫困, 由于情况的特殊性, 在扶贫工作中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 20世纪80年代, 物资投放式, 这种方式根据各个少数民族上报的物资缺额, 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拨付, 逐级把各种救济物资下放到一家一户手中。第二,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首先带动一些区域达到富裕的目标, 这种方法是使少数民族的一些地区脱离贫困, 从而可以使这些地区的人民摆脱贫困, 以达到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第三, 1994年以来, 从带动一个地区富裕到具体帮助每家每户切实脱离贫困, 工作重点实现了转移, 工作的目标也发生了改变, 从帮助整个地区转为帮助每一位人民, 工作的方式方法也发生了转变, 从以前的重大建设项目扶持, 转变为重点扶持每户居民, 争取实现全民富裕, 家家富裕。

从上面这些论述可以看出, 中央人民政府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主要有两个时期:一个是救济式扶贫, 一个是自主式扶贫, 在扶贫工作的不断前进和探索中,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 但在这种情况下, 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却被人们遗忘了, 笔者力求研究各个扶贫时期的文化情况。

(一) 输入式扶贫:忽略了传统文化

我国自1978年以来, 由于近十年的经济后退现象, 因此增添了大量的贫困人口, 国家的经济现状也不容乐观, 当时我国实行政府统一调配的原则, 那个时期的扶贫工作主要是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下拨救济款项, 由各级民政系统逐级下放。这种救济方式依靠政府的大批物资投放, 只能缓解人民的温饱问题, 没有解决人民的生产发展问题, 使少数民族人民的贫困不能彻底解决。这种全部依靠国家物资救助的方式也忽略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由于少数民族大都居住在山区, 交通不便, 信息不发达, 很多先进的思想观念根本无法传入这些地区, 如果要使全部少数民族地区摆脱贫困, 也存在很多的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 当时国家只能采取物资救助的办法来缓解当地人民的贫困问题, 长期这样, 这些地区的人民每年都等着国家的救助, 形成依赖思想, 普遍认为自身只能依靠国家的救助才能生存, 少数民族自身无力发展。当时国家为了保护山林, 不准居民在山中放牧, 这也抵制了少数民族原来的生活方式, 更使得少数民族居民无所适从, 对自身的未来发展充满了迷茫。

(二) 自主型扶贫:制约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在国家进行物资式救助以后, 1984年, 中央人民政府发出了关于彻底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居民贫困现象的通知, 指出了现阶段扶贫工作的重点, 从而使国家扶贫政策得以转变。从以前的国家财政投入, 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补贴的形式, 转变为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内一些区域实行经济开发的方式方法。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二十年的扶贫工作中, 逐步找到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策略, 可以使这些地区摆脱贫困, 走向富裕。在刚开始的探索中, 少数民族地区依靠开发自身自然资源来达到脱离贫困, 现在认识到这种方法不利于民族的长远发展, 已经注重开发自身的旅游资源。这种方法不但可以使民族发展得到长盛不衰的目的, 又可以使民族文化得到发展和弘扬, 有效解决了当地人民的贫困问题, 但在这种现象下, 民族文化为了迎合旅游人群的需要, 失去了个性发展。利用旅游开发尽快脱离贫困, 这种方式国家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已被国家纳入扶贫重点方法。

二、筹措扶贫方法, 发展民族文化

在分析了上面这些问题之后, 那么制订何种政策才能有利于扶贫工作的开展呢?不但要使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得到传承, 也要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笔者以为, 可以加强下面几方面的建设:

(一) 制订有关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法律法规

在国家扶贫工作中, 要制订保护扶贫工作的法律法规, 要把政府制定的一些临时性文件规定具体上升为法律法规的形式。在少数民族的扶贫工作中, 要在国家“十一五”思想的指导下, 把这近二十年的扶贫工作经验和政府的一些措施规定逐步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出现, 使少数民族的扶贫工作具有法律保障, 在这个前提下, 把有关扶贫的法律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法律结合起来, 制订更加齐备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我国现在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法律很少, 我国法律对于少数民族权利的规定方面, 主要的以经济权利为主, 忽略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 所以, 在国家的法律建设中要增添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内容, 并且利用多种方法使这些内容具体化。

(二) 少数民族人民要注重自身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扶贫手段的多方运用, 多种多样的主流文化和外来文化也进入少数民族地区, 对当地的传统文化形成了有力地排挤, 对于这种现象, 少数民族人民常常认为自身文化身份低微, 或者坚决抵制外来文化的进入。所以, 要想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行保护, 这些地区的居民首先要端正态度, 正确认识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 了解自身文化的优越性, 美国著名学者认为, 只要流传下来的文化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的学生更加明确地提出, 每一种文化都有各自的个性和存在价值, 应该重视这些存在价值, 不要用其他的文化观点来评价另一种文化。每一种文化的优劣, 只在本文化范围内进行比较。

(三) 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民族文化

只有少数民族地区才有特殊的民族文化, 这种民族文化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根本无法看到, 因此利用开发民族文化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最为合适, 也有利于长期发展, 把这些民族文化转变为商业价值体现出来, 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如果把少数民族的文化放在一边不加利用, 最后只能使这些文化自己走向消亡。但也应注意到, 并不是一切民族文化都能开发, 比如一些关于宗教信仰的文化就不适合在公共场所展示, 因此, 在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与发展中, 一定要注意到这个问题, 可以分为“展示部分”“隐蔽部分”, 使得“展示部分”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魅力, 同时又保护了少数民族文化中一些宗教信仰, 对少数民族的生活没有影响, 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 民族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内容更加丰富

在少数民族的扶贫建设中, 由于多种方法措施的有效运用, 多种具有时代气息的因素也同时进入了这些地区, 和当地的传统文化形成鲜明对照, 在互相碰撞的过程中, 出现了文化重组的情况, 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吸收具有现代意味的有利因素, 本身得到优化发展, 这种重组现象使得少数民族文化更具发展生命力, 所以少数民族要紧紧抓住扶贫开发的有利时机, 不但使自身经济得到迅猛发展, 同时也使自身的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使传统文化精髓得到继承和发扬。

(五) 政府在民族文化发展中具有的作用

政府的政策在广大人民的意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 政府在制定政策前, 要充分考察当地的实际情况, 制订的政策要符合人民的意志, 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作好导向作用。在传统文化方面, 要发挥政府职能, 掌握当地传统文化优势, 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摘要: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但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略显滞后, 为了尽快帮助少数民族走上富裕之路, 使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中共中央和地方政府多方筹措, 积极思考, 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方法帮助他们脱离贫困,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少数民族经济获得发展的过程中, 民族文化也或多或少地出现了许多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在保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同时, 如何做好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扶贫开发,保护,传承

参考文献

[1]郝建团.浅谈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9 (02)

[2]刘力伟.努力开创全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新局面[J].民族论坛.2010 (02)

[3]黄胜红.文化软资源: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 (05)

3.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政策研究 篇三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政策

一、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经济政策

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必须依赖于经济政策。只有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体的经济地位,才能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有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机会,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积极主动的使用母语。在这方面,中国的少数民族经济政策值得借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尽管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自然地理的制约,以及社会发展程度低、生产条件差、科技和文化知识不够普及等原因,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比较,发展相对落后,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还相当困难,还有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的温饱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中国自八十年代中期大规模地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扶贫工作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始终是国家重点扶持对象。

中国自七十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实施了农村、国企、财税、金融、投资、外贸、流通、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同时,随着国家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少数民族地区发挥各自的沿海、沿江、沿边特点,积极发展边贸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在全国对外开放总体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

七十年代末以来,国家在保留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补贴并设立发展基金等多项优惠政策的同时,鼓励少数民族地区从本地的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外引内联,发展边境贸易,支持少数民族地区通过积极稳妥的改革,推动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措施包括优先合理地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财政支持,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给予扶持,扶持对外扩大开放,组织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开展对口支援,也照顾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殊需要。在新世纪初中央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这样一个战略,主要是针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同时国家又颁布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和“兴边富民行动”规划等等。这些政策措施,有利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体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从而为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维持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语言政策

影响少数民族语言群体的外部因素包括政府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政策。如果语言政策没有对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人权提供足够的保护,这些少数民族群体就有可能放弃他们的母语。只有支持性的语言政策,才能鼓励少数民族群体维持和发展他们的母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语言的生命力和濒危》里总结出政府的态度和他们的支持,也就是从政策上重视语言多样化,对少数民族语言提供法律保护,以防少数民族语言被占主要地位的语言被动或主动地同化。

罗伯特·菲利普森认为,语言政策和许多与政府有厉害关系的事渗透并且相互关联。很多欧洲国家并没有把语言政策的责任分配给一个具体的政府部门,但很多部门都与影响语言政策的决策有关,如,文化部门:在面临变化,国际化和日益增强的商业化时,维持并促进民族传统和本土语言在电影、音乐和文学中的创造力;商业部门:保证用一系列语言来装备商业界,使之顺利进行进出口贸易;外事部门:保证外交官、国内公务员和专家在国际事务和地区链接中能用外语工作;教育部门:在普通教育和专业高等教育中,给公民提供各种语言能力和对不同文化的理解;科研部门:保证科技团体能胜任用国际语言进行交流(在合作项目,会议,杂志等),并且也能用相应的当地语言交流科学进展。.

实际上,语言政策在上述的所有领域中都占有一定的位置,但在学术界和政治官僚界,似乎没有一个能保证语言文献规划,地位规划和习得规划以及贯彻和监控这些有法定资格的活动的基础机构。在语言问题有着高度优先权和政治影响的地方,政府拨专项资金来进行特殊的语言政策的研究。如一个多世纪以来就是双语国家的芬兰,1970年初以来的加拿大,尤其是在联邦层面和魁北克省,还有后法西斯主义的西班牙,特别是在加泰罗尼亚和巴斯克地区。当第十五个成员国加入欧盟时,有人估计六人中有一人在家说另一种语言而不是这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语言。除了这些当地的和区域性的语言外,还有很多新来的语言,如难民和劳工移民散居在外的语言,难民和劳工移民非领土性的语言,以及象吉普赛那样的非领土性语言。

因此在语言政策的制定中,对少数民族的语言如何定位,是保护还是同化,是拯救还是任其自身自来,关系着少数民族语言的生死存亡。对此,刘宝俊教授认为,尊重而不是歧视少数民族语言,平等对待而不是用棍子胁迫,共同发展,携手前进,步向‘天堂’,这是我们制定民族语言政策的基础。

三、全球共同行动,保护少数民族语言

全球的少数民族语言群体都面临着祖先语言的快速流失。这种危机促使草根阶层和政府层面都做出努力拯救少数民族语言。虽然这些努力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显著成效,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努力在继续。

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研究表明,少数民族语言是能够保持和发展的。一项名为“拯救万帕诺亚格语”的研究项目显示,消失的语言还有可能复活。这种印第安土著语言曾在新英格兰东南部盛行,但19世纪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说了,只在当地地名中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9月该项目得到麦克阿瑟基金会的支持,受助者计划搜集整理用该语言撰写的历史典籍,为该族儿童开设相关语言课程。这门上传已久的语言有望真正复活。

澳大利亚有102种少数民族语言,会说这些语言的人都是老年人。新南威尔士采用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来支持少数民族语言的维持、复苏和再创。一家澳大利亚电视台5月开始通过广播向青少年传授当地土著语言努嘎语(Noonger),主要讲解该语言的日常用语。

新西兰在保护土著语言毛利语方面进行了多年的努力,成效显著。新西兰毛利语区推行土著语言毛利语,开展毛利语言习得活动。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多数毛利儿童已经不懂得他们祖先的语言。语言学家认为毛利语已经成为一种濒危语言。为了挽救毛利语,毛利社区建立了所谓的“语言巢”,社区中还能讲毛利语的许多老人志愿到学龄前儿童学校担任护理人,为这些学校中的毛利儿童讲授毛利语。2010年度,新西兰退出一个名为Te Whanake的毛利语学习数字资源系统,集教材、学习指导、光碟、教师手稿和词典于一体,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土著语免费教学资源。

总之,只有全球共同行动起来,积极促进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保护和发展,我们才不会失去宝贵的语言文化财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M].商务印书馆,2011(12):3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1999,9.

[3]Robert Phillipson,English-Only Europe:Challenging Language Polic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13-23.

[4]周庆生.国外语言规划理论流派和思想[J].世界民族,2005, 4,3.

[5]刘宝俊.语言与民族感情[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 (3):113.

4.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篇四

XXX [摘要]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有着多元的民族文化。在各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有很多民族特色很浓的少数民族村寨。其产业结构、民居样式、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特点。民族村寨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 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但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有的村寨破坏少数民族传统建筑风格和生态环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2014年1月25日,镇远县报京乡报京侗寨25日晚发生寨火,100余栋房屋被烧毁。报京大寨是黔东南北部地区最大的侗寨,曾是中国保持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报京大寨距离镇远城南39公里,居住着470余户、2000名侗族同胞,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因此,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刻不容缓。

[关键词]特色村寨,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文化保护,保护性开发

近几年以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支点战略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湖北省民族部门紧密围绕湖北武陵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先进自治州建设,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突出特色,扎实工作,在开展恩施市枫香坡等17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基础上,重点实施了17个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其中2009年5个:恩施州咸丰县官坝水脉苗寨、来凤县舍米湖村、宣恩县两河口村彭家寨、宜昌市点军区车溪土家族村、襄樊市宜城市王台回族村等,2010年和2011年又启动了12个:宜昌市枝江县安福寺乡秦家塝村、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集镇、巴东县东壤口镇雷家坪村、长阳县武落鈡离山、恩施市营上村、宣恩县谭家坝村、荆门市沙洋县沙洋镇三峡土家族村、恩施州恩施市盛家坝乡小溪村、建始县高坪镇石垭子老街、利川市沙溪乡繁荣村张高寨、利川市水井村、咸丰县麻柳池),为全省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特色,丰富了内涵,拓展了领域,提升了质量。

一是改善基础设施。二是壮大主导产业。三是彰显民族特色。四是繁荣民族文化。湖北省民宗委先后制发了《关于在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开展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和《湖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五年规划》(2011-2015年),相关管理制度、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工作总体规划已全面展开。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成为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工程。通过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少数民族群众改造特色民居的热情,少数民族群众在享受特色村寨建设成果的同时,体会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关心,看到了党和政府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决心,进一步充满了信心。同时,通过试点示范,民族地区各县市政府和部门都自发组织到试点村寨参观学习,激发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了民族地区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开展。少数民族群众对民居改造工作交口称赞,他们说:水电路气房,样样比过去强,日子越过越亮堂。基层干部认为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增进民族团结的重大举措;他们都表达了加快少数民族特色民居改造的愿望。

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是发展生态旅游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是在新形势下对尊重民族文化平等权利,保护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是促进少数民族群众民生改善的客观需要。

我的家乡湖北省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便是湖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保护的试点之一。为此制定的四点计划:一是科学制定规划,提升特色集镇水平。聘请宜昌市建委等【作者简介】 单位和专家对集镇进行科学规划,制定了《潘家湾土家族乡集镇总体规划》,对现有集镇环境进行特色化、绿化、亮化、黑化、净化、美化改造,努力打造民俗旅游、农业观光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等具有土家特色的民族集镇。二是争取各方重视,多渠道筹集项目资金。采取“项目支持一部分,政府自筹一部分,市场化运作筹集一部分”的方式,多方筹资,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以省财政厅“1 1”对口帮扶为契机,先后争取环境整治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宜昌、宜都两级市直部门先后落实重点项目5个,资金300余万元。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探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取“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先后吸纳外来资金500余万元。三是精心组织实施,建设土家特色集镇。先后组织集镇居民12批470人次到车溪土家族村、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白岩坪村、神农架林区等地参观考察,学习经验,开阔眼界,并通过广播、公开栏、会议等方式宣传民族政策,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建立干部全员包户责任制,保持总体风格一致,一户一个设计方案,一户一个协调专班,定期督办通报。四是谋求长效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特色集镇改造坚持与经济效益、改善民生、弘扬民族文化“三结合”。同时对富有特色民居老屋、烈士陵园制定保护措施,发掘民俗文化遗产,建设省级民俗文化博物馆,民族特色日益浓厚,旅游产业逐步壮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条例,打造宜都市特色集镇、窗口集镇、环境优美集镇,2009年,宜都市委、市政府在潘家湾土家族乡启动“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项目内容涵盖“13个一”工程。2012年5月相继启动了特色集镇改造、民族文化博物馆、集镇供水等五项工程。集镇改造规划已全部完成,根据集镇规划,特色房屋改造已动工100余户,完成改造85户,施工人员达到120人,完成投资610万元。

2012年11月22日,省民宗委经济发展处调研员袁金山一行前往潘家湾土家族乡,检查验收该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宜昌市民宗局副局长王邦华等陪同验收。

自开展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以来,潘家湾土家族乡紧扣土家文化主题,高起点、高标准制定《潘家湾土家族乡集镇总体规划》,先后投资2100余万元,对集镇和部分村居民点环境进行了全面改造,全乡累计改造新建特色民居545户,民族特色逐步显现。先后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省民族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荣誉称号。验收组先后查看了吕家坳村庄集镇建设、沈家冲村居民点建设和乡集镇特色民居改造,参观了乡民俗文化博物馆。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验收组对该乡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自开展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以来,全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验收组强调,要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工作,确保民族村寨特色。通过我对我们乡镇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保护工作的调查,我总结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保护工作要做到以下五点:

一,要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试点村寨的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让利于民;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企业与村组、村民共存、共生、共荣;坚持按照“两型社会”建设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把科学发展观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具体落实到特色村寨建设的全过程,不仅深得政府和村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而且保证了少数民族村寨健康、快速的建设和发展。

二,要注重产业定位,科学规划,让村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产业是带动少数民族村寨稳定脱贫、逐步致富、持续发展的根本支撑。要坚持把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充分挖掘和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有效对接市场需求;找准产业定位,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逐步到位,有效避免了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出现的盲目性、随意性、甚至破坏性问题;注重让村民在村寨发展中尽可能多地获得利益,实现富民富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作者简介】 三,要坚持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充分调动项目业主和农民的积极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社会广泛参与。作为政府,必须要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加强主导和引导,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归口到相关部门直接管理,帮助解决规划和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作为项目业主、村民,他们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主体,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既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关系到他们及子孙后代的利益问题,保护和发展需要他们付出,成果也是他们享受。同时,项目业主和村民参与的热情度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

四,要重视整合政策,捆绑资源,努力形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合力。政策和资源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是要充分利用相关职能部门的独特优势,抢抓机遇,多做政策的争取、督办和落实工作。二是要充分发挥地缘、人缘、资源优势,大力做好招商引资、引智工作。三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政策资源、自然资源,充分发挥政策和资源的最大效应。四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功能,针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

五,要坚持保护为主,发展第一,突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优势。独具特色既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优势的体现,也是根本出路。试点村寨在保护和改造特色民居中,坚持“整旧如旧”的原则,在设计风格上,充分体现土家族民居的典型特征;在建筑用材上,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坚持现代性、节能性与环保性原则;在布局上,强调实用性与现代生活需要相适应。在传承和保护特色文化中,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既挖掘整理、妥善保护了一大批土家族传统文化遗产,又深入研究和挖掘民族服饰、习俗、歌舞等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和载体,开发、打造了一批弘扬优良传统、体现时代精神、富有创新魅力、达到领先水平的民族文化精品,把以土家族民风、民俗、民情为特点的人文景观与秀美迷人的自然景观有机结合,以民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为龙头来带动少数民族村寨发展。

5.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篇五

摘 要: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在少数民族居住的传统村落中,更是积聚了民族、民俗文化的核心精髓。但是,随着当今全球化、城乡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文化变迁显得尤为突出,村落文化正在走向没落。本文从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现状及问题入手,以渝东南为例展开讨论,针对目前传统村落文化变迁的问题提出几点保护建议。

关键词:渝东南;传统村落;变迁;保护

一、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现状及问题

(一)民族村落缺乏文化自信

受到自然、历史等多方面的影响,民族村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些村民认为其自身传统村落经济条件落后,阻碍新城镇化建设,于是将其进行随意地整改,将古朴的石板与建筑拆掉,铺上了水泥路,将饱经沧桑的泥墙粉刷得白亮光洁等等,这些行为都说明了民族村严重缺乏文化自信。

(二)政策对民族村落的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村落中,对供居民居住的居所进行问哈保护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单一的依靠政府的支持根本难以完成任务,这时,运营机制成立的多样化,就成为引入社会力量进行文化保护的重要手段。另外一方面,我国目前所颁布的法律中,对于传统民居的产权流转并没有相关的明确滚定,就造成了土地使用权一直在本地居民手中流转拥有,无法吸引市场经营资本的投资。

二、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文化变迁与保护――以渝东南少数民族为例

(一)渝东南少数民族村落概况

在我国当今的文化历史发展中,我国渝东南地区主要实行“一区五县”的管理区域,其中的“一区”是指重庆市黔江区,剩下的五县分别对应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以及武隆县这五县。渝东南地区的总体占地面积大约1.98万平方公里,现今人口总计约有369.87万人,该区域内包含多个国家级别的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拥有49.4%的森林覆盖率,与渝东南地区内的其他市区相比较,整整多出了8.3非百分点。自2016年终,国家相关文化部门对外公布了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重庆市区域内有74个村落被录入,其中渝东南地区有45个,比例占有达到60%。在“一区五县”范围内,石柱土家族自治县3个,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8个,酉阳土家族自治县22个,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4个,武隆县4个。由此可见,位于渝东南地区中的酉阳土家族自治县是传统村落分布数量最多的,基本在重庆市范围内的占比达到30%,明显可知,酉阳土家族自治县是重庆市地区中的中国传统村落第一县。

(二)渝东南少数民族的历史与特色

渝东南少数民族是我国典型的山地民族,同时也是一个频繁迁徙的民族。该民族的分布十分广泛,分支也极多。渝东南少数民族具有独特的历史与特色,自古以来,该民族就有依山而居的习惯,并且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民族风情的山居文化。渝东南少数民族的居住有很多种形式,最基本的有干栏式,泥瓦式。居住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由于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居住文化也呈现出地域特色。渝东南少数民族的居住习惯,反映出该民族的生活习惯,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看出渝东南少数民族对聚居的?m应,这是一种地域文化,这种居住习俗与地域文化,是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体现。

(三)村落发展中的文化变迁

渝东南少数民族遗留下了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城镇化工作的推进,渝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或多或少发生着文化变迁。例如:第一,由于政府对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传统村落风貌随着新城镇化建设的“整改”而变得千篇一律;第二,传统村落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其民居的老化现象严重,年久失修,文化荒芜现象严重;第三,由于受到商业利益的诱导,有的政府将其传统村落视为旅游发展重点,将其过度商业化,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失去特色,失去本真。

(四)村落的保护与利用

针对渝东南少数民族面临的种种问题,使我们认识到村落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性。对于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根据渝东南少数民族村落文化的核心精髓,在不破坏,不随意篡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原有建筑风格、村落历史风貌前提下,发展村落旅游经济,提高村民收入,同时,对于一些有保护价值而年久失修的传统村落建筑要及时进行维修和复原;第二,对于一些无法适应当地人口增长的村落,要整体迁出村落遗址,选择新的地点建立新村,将旧村开辟为观光场所;第三,开展渝东南少数民族村落环境整治,完善和净化古村落的卫生环境,完善公共设施,同样也是在不随意篡改传统村落原有建筑风格、村落历史风貌前提下,改善村落卫生面貌;第四,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将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为旅游发展的前提,统筹安排、相互促进。第五,加强渝东南少数民族村落及周边的绿化管理工作,有效监督渝东南少数民族建筑修缮改造工作,进一步做好渝东南少数民族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并形成法制化管理。

参考文献:

6.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篇六

活动期间,除展览丰子恺的《护生画集》和演出话剧《最后之胜利》外,还开展包括“天工遗风——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光照大千——丝绸之路的佛教艺术展”、“民族管弦乐组曲《山水化境——富春山居图随想》音乐会”、“浙江婺剧综艺——欢乐春节”、“老照片,新北京”展览等7大系列活动。

首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节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中华文物交流协会、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和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共同主办。

让两岸同胞共享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11月12日,首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节在台中市佛光缘美术馆开幕。

文化部副部长、中华文化联谊会顾问杨志今,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柳河,以及台中市副市长徐中雄、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执行长如常法师、台中惠中寺住持觉居法师、台湾中部美术协会理事长倪朝龙等两岸嘉宾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开幕展览“丰子恺的《护生画集》”。当晚,杨志今一行还观看了话剧《最后之胜利》。

杨志今在致辞中指出,中华民族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载体与具体体现,蕴含着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希望通过创办海峡两岸文化遗产节搭建一个新的交流平台,让海峡两岸同胞共享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交流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为两岸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贡献力量。

如常法师在致辞中表示,佛光山星云法师非常高兴两岸携手促成首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节,佛光山愿继续致力于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促成两岸交流和平富强的中国梦。徐中雄在致辞中表示,非常高兴也非常支持首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节在台中揭幕,台中是台湾的“文化城”,拥有众多文化资源,愿与大陆展开全方位文化交流合作。

随后,杨志今等与到场嘉宾共同参观了首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节开幕展览——丰子恺的《护生画集》,下午会见了台中市市长胡志强,晚上在台中市文化局长叶树姗的陪同下观看了游本昌演出的话剧《最后之胜利》。

参观展览时,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李刚表示,台湾与大陆近年来交流日益频繁,此次能来举办“海峡两岸文化遗产节”,大家都很开心。他特别强调《护生画集》能在佛光缘美术馆展出,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好因缘,两岸未来也将继续扩大宗教、文化的交流。

而主演《最后之胜利》中弘一法师角色的游本昌,笑言“自己就是看《护生画集》长大的,丰子恺对众生的爱,值得我们弘扬与学习。”他巧妙地形容这次的活动是因缘很好、来源无尽,是星云大师多年来弘扬佛法的悲心愿力所创造出来的因缘,此次有机会来台湾办文化活动,十分欢喜。

对于这次的活动,策展人张家献详加说明,策展工作以文化交流为出发点,首先向台湾民众介绍丰子恺《护生画集》,丰子恺的作品具有劝世功能,简单的生活小事都能成为一件作品。丰子恺的艺术需要透过人去思考与感受,再反映出来的普世价值,能深深感动人。并特别感谢艺术家游本昌不计成本,率团来台湾演出话剧支持这次活动。

展览内容丰富多彩精典绝伦

这次海峡两岸文化遗产节活动7大项内容分别为:

一、丰子恺《护生画集》原作展览。2013年11月12日至12月10日,在佛光缘美术馆台中馆展出。这是浙江省博物馆从丰子恺先生的好友广洽法师捐赠的《护生画集》中精选的124件原作。

二、弘一法师话剧《最后之胜利》。于11月12日晚上演出。此剧叙述弘一面对日军强硬利诱与威胁,不惜以身殉教,弥留之际,以坚定信念写下“最后之胜利”,表达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三、“光照大千——丝绸之路的佛教艺术展”。展期从2013年12月20日至2014年3月24日,展品71组、133件,地点在台东史前文化博物馆。

四、浙江婺剧综艺——“欢乐春节”。婺剧,俗称金华戏,流行于金华一带,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音乐高亢、气势磅礴、节目精彩。2014年2月17日至18日,在南投文化局演艺厅登场;2014年2月20日至3月5日,在高雄市佛陀纪念馆演出。

五、“老照片、新北京”展览。由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组织展品,将在2014年3月至4月在台南萧垄文化园区举办。

六、民族管弦组曲《山水化境——富春山居图随想》音乐会。该音乐会由浙江省歌舞剧团历时2年时间精心打造、著名作曲家刘湲和青年作曲家姜莹合作完成、两岸120名音乐家合奏,将于2014年5月21日在台北两厅院、5月25日在台北中山纪念堂演出。

七、“天工遗风——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展示华美瑰丽工艺精品38项、500件,将于2014年6月1日至15日,在台中文化创意园区展出。

“中国漫画之父”丰子恺及《护生画集》

丰子恺是中国漫画艺术的先驱,同时也是近代有名的随笔散文家、西洋美术音乐家兼教育家,一生著作多达150多种,《护生画集》是其代表作,创作过程长达46年。他去世已多年,遗留给后人以丰富的艺术遗产。他的漫画可谓别具风格,有着国画的深厚根基,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生动的图像。特别是他取材多是人世间的辛酸事,为劳苦大家抱不平,因而他的漫画深受人们所喜爱。

1928年前后,弘一法(李叔同)师曾三度来上海,与丰子恺、李圆净共商《护生画集》的创作。弘一法师界定护生画集的款式——一幅画配一首诗,并亲自参与护生画第一、二集的策划,题写诗文。弘一法师圆寂后,丰子恺遵循师嘱,完成护生画六集,共有450幅护生画、450幅诗文。护生画以优美柔和的情调,令阅者生起对生灵的悲悯之心。2012年是佛教南山律宗一代高僧弘一法师圆寂七十周年和《护生画集》创作缘起85周年,由弘_法师和其弟子丰子恺共同创作的《护生画集》也重新出版。

《护生画集》的绘画是有特殊因缘的,根据丰子恺自己在《护生画集》第三集序言中的说法:画集起源于弘一法师50岁时(1929年)与丰子恺同住上海居士林,合作创作了护生画初集,共50幅。由丰氏作画,弘一法师写诗。后来法师60岁时(1939年)住福建泉州,丰氏避寇居广西宜山,又作了护生画续集,共60幅,由宜山寄到泉州去请弘一法师书写。这时,法师从泉州来信嘱咐丰子恺,希望于“朽人七十岁时,请仁者作护生画第三集,共七十幅;八十岁时,作第四集,共八十幅;九十岁时,作第五集,共九十幅;百岁时,作第六集,共百幅。护生画功德于此圆满”。丰子恺自思,“那时寇势凶恶,我流亡逃命,生死难卜,受法师这伟大的嘱咐,惶恐异常。心念即在承平之世,而法师住世百年,画第六集时我应当是82岁。我岂敢希望这样的长寿呢?”因此覆信给弘一法师说,“世寿所许,定当遵嘱”。结果,五集护生画尚未完成,弘一法师已经圆寂,由作为学生及合作另一分子的丰子恺继续努力。

7.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篇七

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 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是一个多山的省份, 盆地、河谷、丘陵, 低山、中山、高山、山原、高原相间分布。目前, 云南除汉族外, 还聚居着26个少数民族, 是特有民族最多的省份。每一个民族有着自己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 独树一帜的民族音乐文化, 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 多彩的舞蹈文化。其中有广为世人所熟知的用葫芦丝和象脚鼓来伴奏的傣族孔雀舞, 景颇族载歌载舞的目瑙纵歌节等等。

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地理条件、经济条件的制约以及汉族文化的强大影响, 一些少数民族所特有的音乐舞蹈文化正在慢慢的消失。云南大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在山地地区, 地理位置偏远, 交通不畅, 生活相对简单, 信息闭塞, 但随着公路、通讯的不断飞速发展, 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介的大肆渲染、无孔不入, 引领着无数的少数民族年轻人改变着原来祖祖辈辈单一、稳固的音乐文化生活。开始接受并学习新潮的流行文化, 深受汉族文化取向的影响, 使得本民族原有的音乐文化正在逐步消亡。以景颇族祭祀舞蹈—丧葬舞为例, 最老的祭祀者已有70岁, 而30岁以下的年轻人已经没有人会跳, 这种边跳边唱的祭祀舞蹈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 有可能在几年成为只能在工具书中才能查找得到的名词。再如德昂族的泼水节歌舞, 由于傣族泼水节的影响力, 很少人了解或是感受过德昂族的泼水节, 德昂族不同于傣族的服饰、习俗和歌舞, 也在逐渐的被淹没。

二、国家深化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方针、政策

1999年6月13日,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发[1999]9号) , 《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它标志着我国21世纪的教育, 将进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阶段。

为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水平,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国发[2001]21号) 。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在中小学音乐素质教育中有选择的加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元素, 可以实现对正在逐渐消亡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急需保护和传承的现实意义, 使本土文化得到宣传和认识, 实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后继有人。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还可以对青少年起到熏陶和培养鉴赏力的作用。

三、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入课堂的价值与意义

现在, 昆明市的各小学都在推行大课间, 以昆明师大附小为例, 除广播体操外, 还在课间操中间加入了由民族舞蹈素材编排的健身操, 其中运用到了少数民族音乐和舞蹈的素材, 通过集体课间活动的形式潜移默化的将少数民族音乐和舞蹈传播到儿童当中。这样可以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像一粒种子一样, 扎根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 最终开出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瑰丽花朵。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逐渐消失的原因, 一方面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人才匮乏, 后继乏人;另一方面则是公众对这一范畴的了解、认识太少, 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感兴趣的群众范围不广泛, 从而制约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市场的发展。在中小学的音乐素质教育中加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元素, 对培养人才、培养受众群体, 推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实现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的保护与传承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云南省可以依托本省独有的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 自主编写少数民族音乐教材。同时中小学音乐素质教育承担起宣传、介绍民族音乐的媒介和桥梁, 一方面可以起到保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使之可以很好的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广大青少年儿童们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的了解自己的家乡和民族, 了解中国, 进而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国家、建设家乡、建设国家的远大理想, 这有利于各民族团结, 社会安定和经济健康发展。

首先, 针对中小学学生的身心特点, 编写系统介绍少数民族民歌演唱和乐器演奏为内容的音乐教唱或者培养鉴赏力的音乐教学教材。

其次, 在中小学进行科学实验, 检验教材的合理性及缺陷, 及时修改和调整内容。

再次, 通过学校的实际教学实验, 得出科学的教学结论, 不断完善教材及教学手段和方法, 从而便于在全省中小学, 全国中小学乃至海外华侨中文学校中进行推广和宣传。

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需要教育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们共同其心协力、艰苦奋斗, 遵循教育教学的科学规律, 利用好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 结合实际, 编写出教师和同学们乐于接受、有丰富教学内容、寓教于乐的教材, 为全面提高青少年儿童的素质, 实现各民族大团结, 打好精神文明基础, 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稳步快速发展, 发挥积极深远的作用。同时, 也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延续和发展, 实现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德宏组采风问卷调查表:芒市第一小学、芒市民族中学、瑞丽姐告小学、陇川县章凤户弄小学等4所学校的问卷调查表。

[2]百度百科

[3]德宏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4]潞西市电子政务门户网站

[5]云南德宏瑞丽市门户网站

[6]云南德宏陇川县宣传网

[7]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8]云南省三生教育网

[9]昆明师大附小网站

[10]《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史上的历程碑——首届“全国高校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作者:张天彤常飞《中国音乐》2009.4.18.

8.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篇八

关键词 学校;文化;少数民族;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3)35-0001-02

基金项目 “以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成果(GA093026)。

作者简介 黄红(1966—),男,广西田林人,硕士,广西百色市田林县高级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学校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农村普通高中学校有义务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田林县位于广西、云南和贵州三省的交界处,居住着8个少数民族。他们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独特形式和风格的民族文化,有些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北路壮剧)。我校开展“以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研究,一方面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能从当地社会、经济、民族特色的实际出发,为当地校本课程建设提供参考范例,突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围绕课题研究,推进学校特色建设

(一)建立机构,优化科研队伍

2009年9月,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由黄红校长任组长的课题组,研究成员分三个层次共46人,一是专家教授,如中央民族大学李锦芳教授、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彭运峰教研员和杨健儿、广西百色市教育局教科所陈平宙副所长、百色学院教师等;二是民间艺术传承人,如田林县壮剧团黄志元团长、北路壮剧第十代艺师传人闭克坚艺师、那拉瑶族村现任长老盘福军、利周乡民族“歌王”李会勇等;三是我们学校的一线教师。这支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提供了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教育理论、课程理论、科研技能与方法,丰富了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保证了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人力资源。

(二)利用高校资源优势,推进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还没有进入国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行列,正处于教师全员教育培训过程中。对我们学校来讲,校本课程开发尚相对陌生,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们主动与广西教育学院、百色学院等高校联系,让高校为我们高中提供一定的教育教学资源与平台,与高校共享一些硬件或软件资源(如校园网互通),共同使用教育教学方面的有关资料。2010年6月,我校邀请广西教育学院的彭豪教授到我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解读与方法”为主题的讲学培训。通过培训使老师们增强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新课程管理模式,了解国家对课程管理的总政策,把握校本课程的意义、目标、特征、功能、类型、原则、程序、评价与管理。

(三)聘请民间文艺传承人到学校授课,把民族民间文化引入课堂

随着课题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我校先后聘请6名民间艺人为兼职教师,每星期安排两次授课,传艺带徒。这种民族民间文化进入课堂的举措,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培养了学生对本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认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而且为本区域内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依托民间艺人和学校,让民族学生接受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民族文化人才,使优秀民族文化得到系统传承。而且通过民族知识在学生中的普及,让学生影响家庭,家庭影响村寨,村寨影响社会。整个区域的领导与群众,掀起了对民族文化抢救与保护、弘扬与传承工作掀起了热潮,唤醒人们已沉睡多年的民族意识,也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了为中华民族伟大振兴而学习的目的,全面提高了基础教育的质量。

(四)与当地民间戏团合作,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一切为了山区学生一生发展”是我校的办学理念,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促进学生心身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2010年9月以来,我校分别与县文化馆、县壮剧团、弄平剧团联合创办5个艺术特长班。一方面,发挥学生的特长优势,发展特长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另一方面,展示学生能歌善舞的艺术才华和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2011年元旦晚会中,王如辉老师作词编曲、自己演唱的壮族歌曲《呶戏芮》,吴雨璇老师改编的艺术特长生演出的《壮族敬酒歌》,李会勇师傅参与主编的壮剧《读书改变命运》都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精湛的舞台表演,获得广大观众的充分赞扬与阵阵掌声。

二、两个困惑

我校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一项继往开来的、顺应民生的大好事,得到党委、政府、民委、文化、教育等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但目前出现了两个突出的问题。

一是语言沟通与记录有出入的问题。我们课题组深入本地区域内少数民族生产劳动生活的聚居地,走村串寨,调查、访问、记录、收集少数民族文化等相关材料的时候,有些民族语言无法用汉字记录,或是记录不完整、不到位;有些保存悠久的图书资料是先人用不规范的民族语言书写的,或形字、声字、自造字,大伙无法认知;有些是口耳相传的,没有文字记载,如《瑶族过山榜》。

二是学生高中毕业后如何进入高校学习深造问题。我校在开发以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开设了一些特长班、兴趣班,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掌握民族文化知识与技能的民族学生。可是高考过后,他们有些尴尬。有些高考成绩低的学生无法升学;有些高考成绩较好的学生由于没有相应的高校或专业无法继续深造;有些高考成绩好的学生不愿进入相应的高校或专业。

参考文献:

1 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J .民族研究,2000(6).

上一篇:工会成立大会的讲话下一篇:中医护理技术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