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思考的论文

2024-07-21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思考的论文(共11篇)

1.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思考的论文 篇一

随着水利工程施工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提升,工程质量管理越来越重要。由于水利工程自身功能以及施工环境的特殊性,加强质量管理是确保工程能够顺利完工的基础保障。管理体制、执行力、人员、材料、机械设备等都会对质量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确保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能够顺利的运行。

1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影响因素

因为水利工程的工序较多,并且施工环境比较特殊,所以影响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因素较多。人员是影响质量管理的重要因素,因为人员是主要的操作者,由于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管理。而施工材料的质量是影响工程质量的直接要素,如果施工材料的质量把关不严,施工单位的质量体系不完善,会对工程的质量留下巨大的隐患。机械设备的使用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合理选用,如果机械设备选用不当,影响到施工质量。施工方案是在施工之前针对工程实际状况而制定的,而有些施工单位由于技术水平不高,施工方案不合理,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强,没有按照规范标准执行,所以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管理。在水利工程施工期间,需要做好施工现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协调管理,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影响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因素较多,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还会有很多突发状况的发生,为工程质量管理提出了更大的难度。所以应该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且将质量管理制度落实到位,才能够切实保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水平。

2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完善措施

2.1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做好施工技术交底。为确保水利工程施工质量,需要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根据工程的特点确定质量管理内容与要点,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建立岗位责任制,从而确保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在施工之前,设计部门与施工部门应该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向施工负责人明确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且领会设计意图,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的标准操作,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如果施工过程中与设计图纸存在变化,应该及时与技术人员沟通,严禁随意更改施工程序。

2.2加强水利工程测量工作。水利工程项目的工程测量的准确度,和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是成正比的关系的,因此在进行施工操作之前,工程的测量工作一定要做好,不可马虎,为项目的施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正式施工之前,测量的控制方案要事先设计好,相关的负责人审核通过之后才能够开始具体的施工工作,施工的过程当中,要做好测量点线的保护工作,不能够随意的对其进行移动,施工测量的记录也要建立起专门的档案进行保留。

2.3做好材料的质量控制工作。在整个工程施工质量当中,水利工程材料的质量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工程材料在进入施工现场之前,要先通过监理人员的检查,检查达标之后才能够用于实际的工程建设。对于质量的控制问题上,施工方要派专门的工作人员对水利工程材料进行审查,除了要保证材料的质量之外,还要注意使用科学有效的检查方法,以保证检查的准确度。在工程建设项目当中使用的最多的材料就是钢筋水泥等等,选择这些原材料的时候,应对生产厂家的具体生产情况有详细的了解,这些货物的出厂证明需要仔细的查看,不能够使用那些不正规的生产厂家生产的材料,也不能够使用那些检验不达标的产品。对于混凝土和砂浆类的材料,应该按照调配的比例对其进行配置工作,并且在调配了一些材料之后要进行检验工作,以确保合格,合格之后才能够投入到正式的施工工作当中。钢筋混凝土的组织结构和预应力的混凝土组织结构,提前制作的样品都需要进行抽样检查,保证质量合乎标准。如果在设计工作当中需要工程建设使用新型的水利工程材料或者是新的组织构件的时候,技术上的鉴定工作一定要提前做好,确认质量上没有任何问题,技术操作上也都合乎规范,才能够投入到实际的操作当中去。

2.4提高施工的质量以及技术管理水平。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技术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在施工工作当中,技术包括的主要是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施工过程当中使用的机器设备。用于检查的仪器的科技含量等等。施工过程当中使用的技术含量如何,在施工的质量上也就有相应的体现,也就是说好的施工过程才能够做出好的工程质量。因此,施工单位在进行实际的施工操作的时候,一定要多使用新的技术和新的工艺,把各种合乎质量规范的技术、材料、工艺等等运用到实际的施工操作当中。

2.5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利工程建设离不开施工人员,施工人员的素质、观念、技能等是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人员由管理者、组织者、指挥者和具体的施工操作者组成。每一个水利工程参与人员都必须切实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管理者必须具有专业的管理知识以及丰富的管理经验,熟悉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而机械操作人员也必须掌握熟练的机械操作、维修和安全应对能力,施工人员需要具有专业的施工技术水平,并且具有质量意识。总之,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任何一个人员都必须切实从思想政治上提高质量管理观念,从技能和技术上切实持证上岗,保证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素质。

3结束语

水利工程建设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切实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加强质量管理。为了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水平,需要做好每个环节的质量监督,加强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提高施工技术水平。严格控制施工材料的质量,合理安排机械设备的使用。建立岗位责任制,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全面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为水利工程的优质高效完工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周洪明.浅论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5,5.

[2]邹前堡,陈新福.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探讨[J].科技广场,2010,4,30.

[3]王磊,朱雅男.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特点及质量管理控制[J].科技致富向导,,7,25.

2.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思考的论文 篇二

随着我国的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当前的水利工程质量容易出现诸多问题,工程质量问题。时有事故发生、令人担忧。水利工程质量是对水利工程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安全是指工程满足运行稳定,适用是指工程满足使用功能,经济是指工程投入的费用较少,美观是指工程形象符合美学要求。为了加强对工程建设管理,控制工程质量、工期、造价,以求提高经济效益,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中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改革措施,大致的阶段中,其核心内容可归纳为:工程建设质量分工负责、注重科技进步和质量管理、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三种方式。

2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水利工程施工中,常见存在的问题有:(1)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不高;(2)技术资质不具备、多种职能融一身;(3)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4)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太落后等等。

出现水利工程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2.1 行业不规范

有些项目法人队伍建设不够规范完善,主要原因为:(1)行政干预过多,违反建设程序,任意压缩合理工期,影响工程质量。(2)责任意识不强,质量意识薄弱,管理松懈。(3)项目法人责任制不够落实,项目法人“名不符实”,权责不统一,一是有些项目法人责任主体出现缺位现象,没有真正树立项目第一责任人的观念;二是有些项目法人单位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不高,对国家的法律法规懂得不多、理解不深、执行不够,甚至存在有法不依、规避监督和不执行法定的建设程序等问题;既没接受过专业知识教育,也没水利工程建设经验,缺乏应有的理论和技能培训,缺乏起码的从业资格;三是项目法人组织结构不合理,在项目相对较多的情况下,各部门人员在多个项目身兼多个职务,苦于分身乏力,要求其认真细致的对某一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监督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部分项目法人的自我约束机制不完善,落实不到位,管理不规范。(4)资金不到位,资金运作有问题,建设方要求承包方垫资,拖欠工程款,造成盲目压缩质量投入。(5)有些地方招投标不够规范。一是对投标人的资格审查不严;二是招标文件编制不够规范、水平偏低;三是少数地方还存在一些人为干预招投标活动和地方保护的现象;四是评标未能真正按照择优的原则,减少人为因素,有些项目被简单地采用最低价中标和相当于抽签的方式评标。(6)工程建设主体合同管理意识淡薄。有些项目法人对建设合同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合同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仍存在着认识差异;另外,由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多为各级财政投资,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拥有较多的决策权,造成部分管理者仍习惯于用行政管理手段来管理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流于形式。在项目法人制定和签署合同中,不时存在风险分配和变更索赔管理不合理转嫁的现象,不利于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

2.2 诚信缺失大

由于我国的行业信用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建立统一的全面的和动态的信用体系,监管难以到位。使个别水利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以及相关的执业人员有机可乘。有些项目法人缺乏有效的水利建设市场监督机制,缺乏对施工、监理单位建设行为的有效监管。虽然有些单位和个人屡屡违规失信,在一个地方违规失信,到另一地方或行业照样干而没有受到应有的制约、惩罚,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整个水利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

2.3 施工不规范导致工程质量差

(1)有些工程存在将主体工程变相转包、偷工减料、弄虚作假的现象;(2)部分施工人员业务素质差、技术水平低、实际经验不足;(3)不按规范施工,质量控制手段落后,管理水平低下,质量体系不健全,质量把关不严,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

3 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的措施与建议

3.1 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改革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管理制度。推行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总工程师负责制,制定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组建水利施工队伍,实行工程承包责任制。同时推行“全额承包、责任到人、共受奖罚、共担风险”的承包责任制。开展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效益达标活动,使工程建设与配套、管理、效益有机结合。从而使全市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很快得到改观,工程建设的优质品率逐年提高。

3.2 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

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该好就好,该孬就孬,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人情工程”、“关系工程”的弊端。首先,严把材料、设备的进货关。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根据国家、部颁技术标准先检测后使用,不合格的不使用。其次,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

3.3 培养后备人力资源

3.加强水利工程现场质量管理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水利建设 施工 质量管理

1、样板管理

样板是一种标准楷模,建筑工程的样板在施工中能起到指导施工的作用。样板要体现设计要求,达到指定的质量等级,把抽象的设计要求和繁复的质量标准、规范、规程等具体化、实物化,使全体施工人员,尤其是操作工人看得见、摸得着,便于对照。因而,推行样板管理是保证和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的有力措施,是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样板管理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须抓好以下5项工作:

1.1体现设计意图。满足设计要求是做好样板的前提。

1.2选用合格的材料。合格的建材是“样板”质量的保证,“样板”选用的材料,不仅要材性合格,而且还要注意规格、色泽及形体完整洁净等要求,尤其是装饰材料。

1.3选择合适的技术工人施工,这是样板成败的关键。在一般情况下选用技术水平中上的技术工人操作,容易把样板做好,在面上推广时也容易做到。若用一般技术工人操作,做出的“样板”水平低,无推广价值;但是用技术水平上等的技術工人,虽能做出高水平的样板,但在面上推广困难,无现实意义。

1.4在施工前向操作者进行技术、质量交底。施工前向操作者进行详细的技术、质量交底,是做好样板的重要环节,包括样板的名称、部位、使用的材料、技术、质量标准、操作要领等,使操作者做到情况明,要求清。

2、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管理

2.1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的作用与目的 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控是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有力的质量监控能使工程质量做到防患于未然,能控制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目标,有利于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降低工程成本。

2.2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的范围及重点 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监控的范围较广,从设计图纸、原材料到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被忽视,熟悉和掌握监控的范围及重点,有利于事前采取措施,使质量处于预控状态,在一般情况下质量监控的范围及重点为:

(1)学习及会审设计图纸是质量监控的首要环节。图纸是施工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施工前必须认真阅读,了解设计意图,因为一个不符合设计的产品是没有什么质量可言的。然而,按图施工是建立在学习与会审的基础上,要把学习与会审结合起来。会审不是简单地审查图纸差错,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施工。在有些场合下,虽然设计是符合规范的,但由于施工较困难,为保证施工质量,需对设计进行适当优化,以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规范的要求。

(2)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监控是质量监控的关键环节。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因而要对它进行监控。不仅要检查进场实物,还要检查质保书,看它的型号、规格、性能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钢材、水泥、防水材料等还要根据规定做复试。对易碎、易潮、易变形、易污染的物品,在运输、堆放、安装过程等环节亦要进行监。

(3)抓分部、分项工程按规定规程施工是质量监控的主要环节。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是单位工程质量的基础,因而质量监控工作应把它作为主要环节来抓。

(4)关键部位、薄弱环节是质量监控的重点。单位工程的关键部位与薄弱环节是根据工程对象和队伍素质决定的,如框架结构中的梁、柱是关键部位,混合结构中的砌体和预制楼板安装是个关键部位,在装饰工程中,如大面积水磨石地坪,外墙大面积贴面砖,或内墙大面积贴墙纸等都可作为关键部位。

3、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手段

质量监控对施工现场来说一般有事前监控、施工中监控和分项完成的监控。如对设计图纸、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监控,应在有关分项施工前进行,这样能更好地实现事先控 对于在施工中容易产生的质量问题,则应重点加强过程中的监控,做到随时发现随时纠正,真正做到把质量问题消灭在施工过程中。有些分项工程虽然已经完成,但离整体交工尚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对产品若不注意保护,则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应实行监控,直到交工为此,如地面面层、油漆、表糊等等,这些属于分项完成后的监控。

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手段,随着科学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完善,逐步走向系列化、科学化。然而当前我们应充分发挥传统和现有技术、质量管理方法,把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达到监控目的。在实践中应抓好下列几项工作:

3.1技术复核。重点应放在定位、引测标高、轴线、各层标高、成品、半成品的选用。

3.2隐蔽工程验收。是监控的主要手段,凡属隐蔽项目,必须进行全数监控,如地基验槽、桩基、钢筋、地下混凝土、地下砖墙、防水层、平顶吊筋、保温层、暗埋、管线、电缆、下水道等。隐蔽工程验收应按有关规程进行。

3.3材料试验。对钢材、水泥、防水材料,除应检查出厂合格证外,尚须按规定抽样检验。砖可检查出厂合格证或试验报告,其它一般材料检查出厂合格证。

3.4抽检。随机检查不受时间条件限制,容易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早,整改方便,提检频率也不受限制,是监控的一个有力手段。

3.5试水、通球检验。此项检验直接关系到使用功能,必须认真按规程操作严格把关。

4、质量验评管理

4.1查要细、面要广是正确评定质量的基础 在质量评定中检查要细致,覆盖面要广,这是作出正确评定的基础。“细”就是要逐项对照检查,不能走马观花,不求深入;“面要广”就是不能见一当十,检查覆盖面要大。在班组操作时必须全数检查,质量部门检查时抽查面要大,不应低于评定办法的规定,否则评定的结果会缺乏代表性。例如在检查室内抹灰时,只查大间不查小间,只看大间阴阳角,不看小间管道后面阴阳角是否顺直;只查墙面平整,不查空鼓等是不细的表现;在多单元工房检查时,在一个单元的少数楼层检查几间内抹灰后就对整个工程的内墙抹灰评定质量等级,这样显然检查面不广,评定质量等级依据不足。

4.2分项评定是做好单位工程质量评定的关键 分项工程质量评定是分部工程质量评定的基础,而分部工程质量评定又是单位工程质量评定的基础,所以分项质量不能认为是个局部,不碍大局,应看到它能牵动全局,所以分项工程的质量评定是做好单位工程质量评定。

5、结论

总之,一个优质的水利建设工程,是实施严格且先进的质量管理的结果。一般来说它是通过施工前期的质量管理和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李宇轼.工程监理概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10.

4.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思考的论文 篇四

论文关键词:水利工程 管理 基层 工程质量

论文摘要:质量问题一直是水利工程建设最重要的核心问题,特别是基层水利的建设,更要严格遵循施工流程,严格把关,把质量放在施工的首要位置。可是由于各种因素,在面临实际操作中,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问题往往难以把控。下面,笔者就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加强施工质量控制进行简单分析。

水利建设一直是我国兴国安邦的重要工程,为了保证水利工程建设在实施过程中更加便于管理,降低造价及节约资源,使水利建设能够发挥长远的经济效益,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不但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执行的依据和标准,更促使水利建设步入了标准化、统一化、法制化的新阶段。但是在目前局势下,县、区以下的水利建设执行起来非常困难,因为这些基层水利主管部门在组织水利建设的时候大多是由一些农民自行经营承建,对于施工的过程及质量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造成很多施工细节简单化,施工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虽然这些基层水利建设简单,规模较小,可是由于数量庞大,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约束,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1、基层水利工程特点

1.1规模小、种类全

基层水利工程量和大型水利工程相比,虽然规模非常小,但是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从专业角度讲,建设难度不亚于大型水利工程,因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启动资金比较宽裕,施工设备非常先进,大大减少了人力资源,机械化程度较高,施工队伍的资质高,对于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施工人员有足够的施工经验。由于基层水利的工程量较小,因此资金无法保证及时到位,导致机械程度不高,主要依靠人力资源,施工队伍素质低下,技术水平非常落后,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1.2投资少、工期短

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一般由地方政府拨款,因此资金投入有限,很多大型机械设备无法投入使用。另外,大多数地方水利需要赶在次年汛期来临前储备水源,工程非常紧张。在施工期间,工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比如要对设备进行必要的维护和维修,资金不到位,专用设备不能及时上马,这都会造成拖延工期,当工期进度失控,为了追赶进度,一些检测手段不能使用,监督机构仅凭经验进行判断,使工程质量大打折扣。

2、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的因素

2.1材料

大沙、水泥、钢筋、红土、砖等都是水利工程建设的所需材料,工程质量是否过关,首先要看工程材料是否过关。>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

2.2工具

工具一般主要指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机械器具,有大型设备如:起重机、吊车、铲车、桩工机械等,还有一部分低值易耗工具,工具的投入情况与工程品质同样密不可分。

2.3工艺

何谓工艺?就是设计合理,工艺可行,技术过关的施工方案。好的工艺水平,一定是按照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进行的,能够保证安全,减少资金投入,稳定施工进度,提高施工质量。

2.4环境

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每个地区的环境都不一样,地质、气象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进行工程设计初期,首先要进行环境考察,比如土壤情况、天气情况、水流情况等,要综合考虑,因地制宜,才能出来好的`规划方案。另外,由于有些地区环境的复杂性,某些大型设备无法运用,这些都要解决。因此,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2.5人员

人员是指工程建设的参与者,他们是对工程质量影响最直接的因素。因为整个水利工程是在他们手中产生的。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也最为严格,只有整体素质高的施工人员才能建设出高规格、质量好的工程。

3、基层水利工程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3.1技术落后,业务水平低

目前承建基层水利工程的施工单位大多数技术较为落后,业务水平较低。由于承建的工程规模较小,往往疏于管理,内部分工不明,责任划分不清,工作起来没有固定的岗位,缺乏实践经验,这样的施工队伍,根本无法承担高规格的工程任务。

3.2设计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较强

在工程建设前,一般需要进行方案设计,组织可行性的方案论证,可是由于部分地方水利单位责任意识不强,以为小规模的水利建设无需论证,一直按照先前的老路子来,造成设计方案不规范,缺乏创新,对于水利建设水平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3.3工程质量意识差

要提高基层水利工程质量的检测手段。目前,很多基层水利部门都缺乏对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视,仅仅依靠目测就对整个工程做出判断,这是非常不科学的。首先,在心态上就要对基层水利质量加强重视,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设计专门的监督机构,吸收检测人才,强化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的手段。

4、基层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4.1做好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

工程质量管理的工作非常重要,因此,要完善管理体系,在施工过程中做好监督工作。如果在工程建设中发现质量问题,要及时分析讨论,妥善解决,并做好记录工作,争取以后避免发生类似问题。

4.2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合同管理

施工单位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因此,要通过招投标的形式选择资质高的承建单位。在开工前,施工单位要对工程方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行整体评估,保证建设难度在自己施工水平范围之内。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杜绝事故发生,严禁没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施工。对于工程项目的难点制定质量等级,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4.3在各个环节实施严格监控

为了减轻验收压力,要从施工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督,监督人员要定期检查施工的记录是否真实,每个项目完成后及时检测,要做到边施工边验收,工程完工后,只需要进行一下整体检测就行了。

4.4正确处理业主、监理、施工方的关系

业主、监理、施工方本是互利互惠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三方关系的对立。监理和业主虽然作为管理者,但施工单位才是工程的建设者,他们的态度决定了工程的品质,三方之间遇到问题要及时沟通,这也是对工程质量负责任。

4.5落实工程负责人制度

工程建设本身非常复杂,部门较多,为了保证工程安全进行,质量过关,需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一旦遇到突发事故,需要有人承担责任。建议成立一个工程管理机构,专门制定施工制度,划分责任,对各部门之间的运行进行协调,保证施工队伍在安全、有序、高效的环境下工作。

参考文献:

[1]叶健.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化管理模式初探[J].江苏水利,2007

5.工程经济管理的若干思考 篇五

一、组建合理、高效的工程项目部

工程项目部是工程的主导,其管理方式和效率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利润水平,所以在项目开始时就必须成立一个人员搭配合理、管理模式高效的工程建设项目部。高效的管理模式即要把投资成本作为管理的核心,按照工程项目建设的规律,合理利用当地资源,通过合同管理的平台,有计划有组织地控制和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合理安排在岗人员,以实现项目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值得注意的是,实现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的目标,必须简化工程项目部的内部组织机构,实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即一体一级,把整个工程项目部分为合同部、项目经理部、安质部和工程技术部。这样可以避免一个部门受多头领导造成的效率低下的问题。曾经有某工程项目部下设集团指挥部、公司指挥部、南岸及北岸两个工区,整个项目部员工多达200人,而且每一级都有相应的“三部一室”,结果不仅实际管理效果不佳,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后来该公司对项目部进行重组,实行一体一级的管理模式,整合后项目部工作人员缩减三分之二,节省下来的员工工资就多达近千万元,不仅如此,整合后项目部员工的人均劳动生产率都大幅提高。自从施工现场实行景观管理后,现场施工就采取劳务分包的方式,各施工队伍自行组织施工,项目部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对工程安全、质量和进度进行协调、监督和指导。

二、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提高工程经济管理水平的关键

建筑工程本来就工程量大,施工地点分散,施工队伍情况复杂,因此大部分均采用粗放型的建设方式。这种情况下,完善的管理制度成为提高工程经济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完善的管理制度应包含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两方面的内容。具体而言,工程经济管理制度必须包含机械设备管理、施工现场物资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合同管理、成本管理、索赔管理等内容。通过这些涉及施工各方面的制度,约束并激励管理责任人的行为,明确其责任、权利及义务,保证工程经济管理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三、加强工程成本分析、核算、考核工作

为加强在建工程的经济管理,有效控制工程成本费用,建筑施工企业应该按照我国工程造价的相关法律法规、项目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等明确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的编制方法和计费标准。企业制定成本控制计划后,还必须从组织、技术、经济和合同等方面采取措施,确保工程成本处于可控状态。

组织措施即从组织方面保证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例如明确各层次项目成本管理人员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使各级项目管理工作人员都对项目成本控制负责任。

技术措施包含招投标阶段技术方案的设计、项目开工之前的施工设计及施工过程中不同技术方案的比较等。[2]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几乎都涉及技术因素,因此技术措施对于强化工程的成本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工程经济管理必须注重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的有机结合。在我国现有建筑市场上,工程造价员大多不参与工程施工方案的制定,造成懂技术的不懂经济,懂经济的不懂技术的尴尬局面。为此,应该充分强调工程师与造价工程师的合作,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确保工程项目施工既科学又经济。

经济措施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工程项目部要通过公开透明的.奖惩制度,调动所有员工的成本控制积极性,表现良好者能从中获取相应的经济报酬;另一方面是指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要通过对经营成果的数据分析,发现成本偏差的原因,预测未完工程的施工成本,如存在潜在问题,则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合同措施指参加合同谈判、制定合同条款时充分考虑到控制工程成本的因素。一方面,施工企业在对内劳务分包合同中要尽可能将工程风险转嫁给乙方,使乙方在执行劳务合同的过程中尽职尽责;另一方面,在与业主签订合同时,施工企业要合理划分与业主的权利与义务,力争通过寻找变更索赔点和加大变量索赔力度来增加工程收入,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四、正确认识工程成本与工程质量、安全、工期的关系

笔者认为,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工期本身就是对工程的一种投入,也应属于工程成本所指的重要内容。追求效益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由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许多建筑施工企业还停留在重进度轻效益的认识层面,不惜一切代价提前完成工程的例子比比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企业不能确保工程安全、质量和工期这些效益指标,就难以生存与发展。

结论:工程经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搞好这一工作离不开合理、高效的工程项目部,离不开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离不开贯穿于工程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措施,也离不开对工程安全、质量、工期和工程成本的科学认识。笔者认为,只有不断提高工程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工程项目部的工作效率,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程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士月.如何开展工程经济管理工作[J].经济观察,,07:67.

6.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思考的论文 篇六

1提高勘测设计质量的意义

水利勘测设计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首要环节,勘测设计质量是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水利工程勘测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水利工程质量和人民财产安全。有些水利工程项目,因勘测设计达不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而发生事故,所以勘测设计存在质量问题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新常态、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对水利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仍将处于大规模建设的高峰期。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奋力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必须进一步重视和提高勘测设计质量工作,确保水利工程质量。

2制度和组织保证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家对于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的投资也在逐年增加,水利工程建设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工程建设和质量安全极为关心,水利部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勘测设计质量工作。颁布实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水利部也先后发布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为水利建设工程质量、设计质量管理奠定制度框架基础。

,水利部批准在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设立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总站设计质量监督分站,具体承担全国水利工程勘测设计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此后,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根据国务院《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结合水利工程建设实际,着手开展设计质量监督工作的研究。,在多次研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水利工程设计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试行)》(送审稿),对人员条件、监督职责、监督内容、监督方式等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并于20,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总站设计质量监督分站启动了水利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监督试点工作。截止底,已现场检查在建的36项大中型水利工程项目,部署完成了409项水利工程项目的自查,有利推动了水利工程勘测设计质量工作。

3影响勘测设计质量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和水利工程设计质量现场监督检查,对我国目前水利勘测设计质量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发现影响勘测设计质量的主要问题如下。

3.1调查问卷反馈的问题

围绕单位管理体系、强条培训、影响水利工程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设计质量监督应开展的工作、以及对工程设计质量监督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水利甲级设计单位的答卷76份。

通过统计问卷,目前各单位设计质量管理部门设置率达100%;管理体系执行单体系的单位占44%、执行三体系的占56%;有58%的单位强条培训人员所占比例超过50%、培训人员比例低于30%的单位占22%。在所列举的15项影响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中,在答卷中均有体现,其中排在前六位的是:设计周期因素占92%、行政干预和前期勘察质量因素均占58%、设计人员资格水平因素占50%、设计费因素占39%、设计变更因素占了28%。对设计质量监督应开展的重点工作提出建议64条,对设计质量监督工作提出建议40条。本次调查覆盖范围较广,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通过数据分析,说明目前各设计单位对设计质量都十分重视,全部建立专门的质检部门;但人员强条培训需进一步加强,22%的单位人员培训比例仍低于30%,这将影响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设计水平;在影响设计质量的15个因素中,设计周期、行政干预、前期勘察质量、设计人员资格水平等因素均在50%以上,说明上述因素在设计院中普遍存在,是目前影响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3.2现场检查存在的问题

现场检查从抽查项目入手,重点关注项目的勘测设计质量,抽查勘测设计中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适当延伸扩展到勘测设计单位的内部质量管理过程和质量控制以及服务能力。从检查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强条”管理方面:强制性条文管理办法

执行有欠缺,有的仅在质量体系文件中明确强制性条文检查要求,缺乏执行强制性条文的`具体规定。

(2)“强条”培训方面:部分质量管理和设计人员对现行有效的强制性条文理解有误,设计人员对强制性条文不熟悉、了解不全面,应加强人员培训并制定相关制度,以制度为保障,进一步强化在设计中执行强制性条文的意识。

(3)设计变更方面:设计变更管理不规范,重大设计变更理解有误,报批不及时。

(4)环境、水保专业设计方面:环境、水保专业设计滞后,施工图设计达不到设计深度,需加强相应专业的施工图设计管理。

(5)计算机设计软件引进应用方面:计算机软件引进、使用存在问题,不关心计算机软件的有效性,应进一步加强计算机软件应用的管理,完善软件有效性确认程序和工作模式。

(6)标准有效性方面:设计标准有效版本管理存在问题,有使用作废标准作为设计依据的现象,应加强标准有效版本的管理,确保使用的标准有效,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7)自查方面:部分专业自查不认真,强制性条文自查不细致,存在漏查、应付检查等现象,应对照现行强制性条文全面补充自查。

4对问题的分析

从影响工程质量的角度看,影响设计质量因素,既有勘测设计单位的内部因素,也有其外部因素。

4.1内部因素

影响设计质量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以下五项。

(1)质量意识不强。有些勘测设计单位没有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没有认真执行质量控制体系。体现在有的单位策划文件不全、有的单位对勘测设计校审把关不严、有的单位仍存在自查流于形式及设计变更方案未及时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规定报批等情况。

(2)设计中全面执行强制性条文意识不强,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

(3)对环境、水保专业设计上重视程度不够,设计存在滞后和缺失现象。

(4)人员执业资格欠缺。勘测设计单位人员执业资格欠缺,主要技术骨干力量不足,不能全面满足勘测设计的要求。

(5)人员培训欠缺。由于缺少必要的培训,表现在有的设计人员对使用规程规范的有效性和适用性重视不够、不清楚规范使用的优先顺序、部分质量管理人员对“强条”有误读、设计人员对强制性条文了解不全面等方面,影响了设计质量。

4.2外部因素

影响设计质量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以下六项。

(1)市场行为不规范,存在恶性竞争,低于成本承担设计项目,影响工作质量。

(2)由于业主要求,造成的重大设计变更较多。此类变更大多缺乏健全的变更手续。

(3)合理的设计周期、设计费得不到保障。项目管理单位赶进度,勘测设计单位缩短设计周期,造成质量隐患。

(4)项目基本建设程序有待于加强。由于建设单位原因,有的建设项目没有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虽然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但仍存在开工前没有完全正式履行完审批手续的现象。

(5)有些强制性条文存在不适用问题。如测量专业的测量标志和埋石管理要求将“点之记”移交地方,但目前没有明确接收单位,导致设计单位无法移交。因此,需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强制性条文取消。

7.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思考的论文 篇七

1基层水利工程特点

基层水利工程是我国最为基础的工程项目, 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 因为当下基层水利工程兴建的主体是由农民自行进行修建的, 因此在整体质量上无法运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衡量, 在这种情况下, 一旦出现质量问题, 就会产生连带性的反应, 对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此, 要想解决水利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就要对其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 只有抓住重点解决问题, 才能有效的实现目标。

首先, 水利工程具有规模小的特点, 但是却具有众多的类型, 与大型水利工程相比较, 基层水利工程主要承担的功能是进行灌溉, 因此在规模上较小, 但是相关的配套设施却十分完善, 虽然如此, 基层水利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却不具备严格管理, 多数是由农民自行兴建的, 因此在机械化程度上是无法与大型水利工程相比拟的, 因此工程质量很难达到标准的要求。其次, 基层水利工程由于规模小, 投入的资金也相对有限, 所以不能开展大范围的施工, 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想完成工程量的要求, 施工质量多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 相关的监管机构也没有做足充分的工程质量检验, 由此造成工程质量不达标就投入使用, 很难不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2基层水利工程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影响工程质量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在技术手段上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在施工时所采用的施工技术往往是落后的, 并且由于工程量较小, 根本没有受到相关人员的重视, 造成分工不明确, 并且在这一因素的影响下, 施工队伍对工程任务的分工不明确, 因此才会导致工程质量与预期存在较大的偏差。

其次, 工程的施工都是按照施工方案进行设计的, 如果设计就不符合现实的实际情况, 那么在修建时的结果就可想而知。在开展施工前, 通常需要对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开展论证并且进行技术交底的工作, 一些施工队伍忽视了这一环节的重要作用, 直接进行工程的施工, 待发现问题时已经为时已晚, 进而就造成了工程质量存在一系列的安全隐患。

第三, 工程质量要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应该对这一问题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 始终将工程质量好坏的意识贯穿在施工过程的始终, 在这一意识的影响下, 工程质量才能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但是基层管理部门只重视工程进度, 却忽视了工程质量检测以及对整体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 进而仅凭借目测的方式就判定工程质量的好坏, 这一方式本身就是错误的, 由此可见, 工程质量水平始终得不到有效提升的因素就是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 相关部门的管理意识不强, 导致在行为上的表现也不尽人意。

3基层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首先, 要想实现工程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就要在工程质量管理的工作中多下功夫, 这是发展我国基层水利工程重要的手段之一。 只有加强对质量的监管, 才能实现发展的目标, 在工程兴建的过程中, 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及时对工程进行检验, 发现问题要在第一时间解决, 定期开展工程质量检验的相关会议, 各施工部门对施工中产生的问题开展积极的探讨, 将已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最为相关的工作经验进行累加, 这样在今后类似的施工中就可以有效的避免问题的再次发生。

其次, 水利工程的承建方, 也就是施工单位的资质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 因此在进行工程投标时, 就应该充分考虑到施工单位是否具备相关的资质, 在源头上保证工程质量, 在选择好合适的施工单位后, 还要对工程方案具有详细的认识, 以便能够确保施工方案的进一步落实, 建立起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 并且将双方具体的责任与义务落实在合同中, 保证各自的合法权益, 更重要的是确保工程的顺利施工。要明确施工方、监理以及业主之间的责任与义务, 将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化的处理, 避免其处于对立的位置上, 出现问题时, 各方需要进行及时的沟通, 以实现工程质量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 为了减轻验收压力, 要从施工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督, 监督人员要定期检查施工的记录是否真实, 每个项目完成后及时检测, 要做到边施工边验收, 工程完工后, 只需要进行一下整体检测就行了。另外, 工程建设本身非常复杂, 部门较多, 为了保证工程安全进行, 质量过关, 需要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一旦遇到突发事故, 需要有人承担责任。建议成立一个工程管理机构, 专门制定施工制度, 划分责任, 对各部门之间的运行进行协调, 保证施工队伍在安全、有序、高效的环境下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水利工程的建设是社会发展之根本, 尤其是基层水利工程的建设, 对于发展我国的传统行业具有重要的影响, 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在今后发展的过程中, 相关管理部门应该更加重视对水利工程质量的有效管理, 因为一旦基层水利工程的质量受到影响, 那么就会产生一系列的不安全隐患, 最终阻碍社会的安定与团结。

摘要:基层水利工程的建设关系到我国的生产生活, 进而关系到社会生活的稳定和谐, 因此只有加强基层水利工程的发展, 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发展与建设。其中质量问题是关系到基层水利工程建设的根本性问题, 只有加强对基层水利工程质量的有效管理, 才能实现发展的目标。影响基层水利工程质量的因素有很多, 多数是由人为因素所引起的, 在这种情况下, 就更加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严格的把控, 笔者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出常见的一些质量问题并且进行分析, 为基层水利工程的质量问题提供相应的对策, 希望有助于其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基层,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卢海玲.对小型水利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 (9) .

[2]刘亨忠.小型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7 (10) .

8.对当前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公益性

0引言

我国是水利大国,水利建设任重道远,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近年来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中呈现的一些问题,使得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维护受到干扰,导致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威胁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非常重要和紧迫。水利工程管理有了顺畅的体制才能保证水利工程设施功能的充分发挥,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1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不断深入,长期以来水管单位积淀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矛盾越来越突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水管单位定位不准、性质不明水管单位缺乏科学的定位和定性,既不像事业单位,又不像企业,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界定不清,单位内部长期事企不分,公益性部分运行管理经费没有得到财政应当给予的合理补偿,经营性部分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难以实现良性发展。

1.2管理经费严重不足各级财政对公益性工程的管理经费没有建立稳定的、有制度保障的拨款政策,大量公益性支出财政没有承担。由于水利工程设施公益性耗费补偿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费用严重不足,多数工程设施处于维持状态,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水利工程带病运行。

1.3机构臃肿、工程技术人员缺乏水管单位人员超编严重,管理单位急需的工程技术人员十分缺乏,技术力量薄弱,管理单位内设机构不科学,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1.4管理关系不顺、责任主体不明确、权责不清一些水利工程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没有形成按流域、水系统一管理的格局,从而造成管理职责不明确,影响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

1.5内部管理粗放,运行机制不活工程管理粗放,管理手段落后,技术含量不高,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规范化管理水平低,导致管理成本高。内部运行机制不活,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人事、分配制度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做法,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1.6水价标准低,水费征收困难水费是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的主要收入来源,水价能否达到成本和水费征收到位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水管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价偏低;水费收取率低,农业水费收取环节多,搭车收费、截留现象严重。

2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2.1历史原因多年来,水利工程建设国家长期包办,“等、靠、要”观念严重,“大锅饭”积习甚深。水利的特殊战略地位使得水利一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其职能也相应地被界定在进行公益性生产,特别是为农业服务的范畴内。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出现大量弊端和误区,对准公益性性工程中经营性部分的社会化、市场化的探索实践还不够深入。

2.2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重建轻管“的思想,使建设管理者不能长远考虑自己的工程管理行为,某些地方对现有水利工程的挖潜改造和强化管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投入多,运行维护投入少,财政拨款资金又远远不能满足运行維护所需费用。

2.3制度原因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①财政制度的原因,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国家财政投资主要用于了水利基本建设,公益性水利工程所提供的公益服务应该由各级财政来负担,但运行管理经费的补偿没有形成稳定的来源渠道;②市场准入门槛高,对于兼有经营性质的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缺乏市场准入政策,加之运营管理模式主要是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下属单位管理的单一,投融资渠窄。

2.4水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工作没有真正展开。我国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开展水资源的资产化管理,珍惜和充分合理利用每一滴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水法》第三条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但在实践中,对水资源管理多以行政权代替所有权管理,导致水资源管理中重视资源公益作用的发挥而忽视资源经济价值的实现。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配置资源,形成“资源无价”和福利用水,导致水资源的无偿开发与低效利用,一方面使水资源供求矛盾随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而日益突出,另一方面造成用水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最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严重制约因素。

3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建议

3.1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开展多种经营水管单位多种经营,是指水管单位在搞好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同时,依托自身水土资源和优势开展种植、养殖、旅游、餐饮、施工、技术服务等生产性经营性活动。水管单位必须结合自身的优点实事求是的开展多种经营,思路要清晰、重点要明确。水管单位开展多种经营的思路要遵循中央新时期的治水方针,在确保水利工程安全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的前提下,依托自身资源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壮大水管单位的经济实力。水管单位进行经营行活动管理要规范化;政府部门要加强指导、监督、协调和服务工作;水管单位要对多种经营活动进行充分的论证,确保投资效益;要加强财务管理,对多种经营独立核算、严格资金管理、加强内部审计:水管单位要深化内部改革,实行单位内部企、事分开。多种经营项目要建立现代企业制管理机制,条件成熟时可以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运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赁制、承包制多种形式融资,搞活生产和经营。

3.2积极创造条件、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和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分流的人员,水管单位应积极创造条件、广开渠道、吸纳安置部分分流人员。人员分流要立足内部消化,利用多种经营解决就业问题。进行内部消化时,首先对于经营性企业的法人给与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其吸纳分流人员。其次,参加社会保险时,争取一些优惠政策。对于那些具有自谋出路能力和意愿的职工,给与一定的鼓励和支持。参照国有大中型企业富余人员的安置办法和相关的国务院精神,可以对利用“三产”进行创业的人员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帮助他们顺利走向市场。同时,要根据有关法规进行明确资产划分和重组,依法办理相关的资产转移、产权登记手续。

3.3积极推行管养分离积极推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精简管理机构,提高养护水平,降低运行成本。在对水管单位科学定岗和核定管理人员编制基础上,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业务和养护人员从水管单位剥离出来,独立或联合组建专业化的养护企业,以后初步通过招标方式择优确定维修养护企业。为确保水利工程管养分离的顺利实施,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经核定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足额到位;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制定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企业的资质标准;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努力创造条件,培育维修养护市场主体,规范维修养护市场环境。

4结语

9.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思考论文 篇九

1.1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的特点。第一,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具有动态性。主要体现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投资形式多样,包括中央、中央与地方、地方投资等。建设的类型也较为广泛,包括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多种类型,这些工程都有一个特点受到自然环境、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巨大,在工程质量管理上就需要根据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及时进行改变和完善,因此,具有极强的动态性;第二,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具有综合性。水利水电工程庞大复杂,需要的技术工种较多,地理气候环境复杂,因此对施工质量的要求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管理;第三,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具有专业性。水利水电工程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具有严格技术要求,项目施工的专业性极强,因此,质量管理也必须是具有专业性,才能满足水利水电工程发展的要求。

1.2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首先,要提高质量观念意识。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是与人民生命财产密不可分的社会问题,工程质量才是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关键,因此,水利水电质量管理必须要提高质量意识观念,不仅要从质量管理领导方面提高,同时还要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基层工作人员对质量要求的意识。提高工程质量的认识,不仅要包括实体质量,还要包括形成实体质量的工作质量。此外,要在施工单位全面开展提高施工质量的培训教育课程,使得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能提高质量的认识,将工程质量与企业荣誉联系起来,只有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质量要求,满足社会对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要求;其次,完善水利水电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单位需建立科学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要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要分以下几个方面:(1)监督施工单位建立质量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制度,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制度和合同严格执行,加强对建筑过程中质量方面的检查;(2)监督监理单位施工中要根据监理合同,安排相应的监理人员,对施工各项技术措施进行规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控制等;(3)监督设计单位完善设计质量保证体系,在设计中加强对质量的控制;第三,加强对质量控制过程的力度。质量控制过程主要是指在建设中要对建设前、建设中和建设后的每个环节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不忽略每一个细节,发现质量隐患马上予以解决,保证每一道工序质量要求。对施工过程中的原料控制、技术人员控制要严格执行。施工过程每一个工序要做到责任到人,严格履行制度,施工人员资质要进行审核,保证工作人员质量。拥有专业的质检工程师负责项目的最终检查,同时要将质量检查报告交给监理工程师,保证工作环节不脱序,成功做到无缝交接。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员工考核制度,根据考核情况将施工质量与员工经济利益直接相关联,通过设计奖惩制度提高员工的施工热情与施工质量。

二、结语

10.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思考的论文 篇十

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处在加速发展阶段。随着重点建设项目大幅度增长,在繁重的建设任务面前,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工作,更具有挑战性。就以我们区建设局为例,针对工程建设项目越多,建设事业发展越快,就越要在工程质量安全上狠下功夫,狠抓不放,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下面,根据我们在抓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就如何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建设速度,适应建设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有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创新机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迫切需要建立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建设型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管体制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要完善安全生产管理的体制机制,强化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政府承担起安全生产监管主体的职责,确保企业承担起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职责,确保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承担起安全生产监管的职责。

应当说,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存在的权责不一致、职能界定不清、力量不足等问题,是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遇到的问题,需要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建设中逐

1步加以解决。因此,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安全监管体制的重大决策,充分认识完善安全监管体制的重要性,不遗余力地加强地方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执法队伍,切实提高安全监管的权威性和执法监督的有效性。

以保证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建设工程监督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在以往的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管效能,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充实、优化、整合监管资源便成了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全力保重点项目,优先保民生项目。对一些重点重要工程和社会保障性住房,按照“监、帮、促”,即“监管与服务并举”的思路,继续推行高效、便捷的监督管理制度,推广实行“监督机构驻场监督、施工现场交底指导、职能部门跟踪协调”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代建、设计、监理、监督机构的作用,对质量安全实施有效监管,力保这些项目的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成立社会保障性住房工程监督管理组,通过加强项目巡查力度,定期进行质量安全专项检查,确保社会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同时,更要在创新机制、完善制度方面狠下功夫。一是完善建筑市场与施工现场联动监管机制。发挥市场和现场的监管合力,把工程参建各方的质量安全行为监管摆到与实体监管同等重要的位臵来抓,特别是加大对施工、监理企业的质量安全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对项目经理、项目总监等管理人员缺位、以包代管以及不能履行质量安全控制职责的行为予以通报,并记入不良行为信用档案直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特别是将对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与从业企业的市场监管、资质管理的招投标管理结合起来,形成合力,规范质量安全行为,促进建立健全企业质量安全保证体系,落实保证工程质量及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和办法。二是完善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差异化监管机制。依托质量安全诚信评价体系,对企业按红、黄、绿分类实行差异化监管。三是建立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注重设计环节和施工环节的统筹监管,注重招投标管理、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安全生产许可和工程监理等环节对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作用,通过建立并实施全过程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监管效率。

落实责任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是安全执法和监督不到位,一些地方安全监管职责不清、监管不力,安全监察缺乏权威性和有效性。他要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切实履行安全监管职责。因此,我们要认真贯彻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建设工程中,必须落实质量、安全生产的法定职责与义务,强力构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的各道防线。

工程建设是一个庞杂的项目,牵涉到众多的参与者,实行质量安全问责制的前提是明确各方责任,给责任主体戴上“紧箍咒”,谁的问题谁负责,一旦出现质量安全隐患和问题,便能清

晰地追根溯源,责任到人,奖罚分明。

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建设项目的质量,也直接关系到施工安全操作、安全防护以及作业人员的安全。因此,设计单位出具的勘察、设计文件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应当满足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的需要,对涉及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应当在设计文件中注明,并向施工单位交底,对设计方案负质量安全责任。今后,凡重点、重要项目,要求设计单位必须派驻现场设计代表。

施工单位处于工地最前沿,是质量安全生产的“第一关”,必须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工程施工质量和现场安全生产的最直接责任。目前在建筑市场上,还存在着施工任务被层层“分包”,甚至最终落到一些明显不具备施工资质的建筑队手中的情况。因此,在明确施工单位负直接责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施工单位主要领导是质量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双管齐下促使施工单位不得不加强质量安全生产管理,履行投标文件中的各项承诺,一改“以包代管”的行为,自主自动把质量安全生产措施落实到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一个责任人。

监理好比“监考老师”,一旦监理不到位,将会埋下质量安全隐患。要经常组织专项检查,进一步促进监理责任落实到位。

强化监管

要强化建设工程质量安全领域监管力度。从对事故发生原因、事故发生过程、事故预防措施等方面入手,探索建立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的长效机制。大力整治淘汰限制使用建筑施工竹脚手

架、井字架、人工挖孔桩等落后施工设备和工艺,大力推广“四新”技术,引导施工企业积极提高施工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促进建筑施工生产力的发展。

要开展“大牌子、小队伍”专项治理工作。针对外地入当地施工、监理企业存在“大牌子、小队伍”现象,管理人员不到位或不能认真履行质量安全管理职责、以包代管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确保施工、监理企业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

深入开展“文明工地”创建工作,是一项促进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的好举措。通过定期举办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等培训班。并组织企业及技术人员观摩优良工程、文明工地,学优赶超。

11.对水利工程管理理念转变的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理念

中图分类号:TV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5-0091-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利事业在国民经济和基础产业的地位愈加突出。当前,我国正逐步从传统水利向现代化、多元化、科技化水利转型,各地水利项目建设发展较快,但水利工作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繁重而艰巨的任务。水利行业更是如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事关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无论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还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对水利事业提出工新的更高的要求。

1水利工程管理理念紧迫性

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档案在经济社会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是摆在水利工程管理人员面前的首要问题。在我国,由于水资源严重匮乏,长期以来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水资源过度开发、超载运行、不堪重负,使各流域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洪旱灾害频繁、水污染日趋严重、湿地萎缩消失、地下水枯竭、地面下沉塌陷等水生态环境危机,严重制约工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从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看: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 405亿m3,列世界第6位。但是,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分布与土地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匹配且往往出现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年的情况。我国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212 L/d(其中城市为228 L/d),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仅为66 L/d,均低于发达国家和同等发展中国家的用水水平。在调查评价的约29万km河长中,有34%的河长河流水质劣于Ⅲ类;在84个进行富营养评价的湖泊中,39个湖泊呈中营养状态,45个湖泊为富营养状态;在199万km3的平原区中,浅层地下水水质为Ⅳ、V类的面积占60%。水污染加剧的态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在北方地区调查的514条河流中,2000年有60条河流发生断流。河流功能衰减或基本丧失。较20世纪50年代,全国湖泊面积减少工14%。天然陆域湿地面积减少1350万hm2(减少工26%)。全国地下水超采区面积19万km2,累计超采量1531亿m2。这进一步印证工我国“水多、水少、水脏、水混”四大水问题的普遍存在。

2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管理理念转变

2.1 管理体制的转变

长期以来,水利工程管理中普遍存在着体制不全、机制不活、经费短缺、机构臃肿、管理粗放等问题。从而,导致工大量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严重衰减,严重影响工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水利队伍的稳定,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为此,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工国务院体改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明确权责、规范管理、界定水管单位类别和性质、推行管养分离、理顺水价形成机制等方面作工具体规定。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按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要求,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正确处理好水利工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关系、责、权、利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及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的关系。通过全面推進水管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水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充分发挥夯实基础。

2.2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的转变

为工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科学评价工程管理水平、保障工程安全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必须转变“突击式”的粗放型管理方式,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首先,要加强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工程管理标准和规范,并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加强日常管理和维修养护,加大检查和考核力度,始终保证工程安全良性运行。其次,要结合工程管理实际,科学制定工程管理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保证工程效益持久发挥奠定基础。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迫切要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不断提升设备设施的科技含量,提高工程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坚持以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为原则,通过水利信息网的建设、水雨情及工情测报系统建设、防汛指挥系统建设、水资源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建设、水土保持监测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结合水利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

2.3 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生态环境保护转变

面对日益恶化的水生态环境问题。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为工保证工程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流域、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的。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不但对保障供水安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保障生态安全、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充分认识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的状况、特性、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工解掌握各河流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才能真正有效地维护河流的健康生命,同时也才能更科学、高效地开发利用水资源。

因此,必须加强对流域、区域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基础研究,重点在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上做文章,提出河流健康的衡量指标,为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充分利用单一水利工程或水利工程群的作用。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统筹解决上游和下游、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三生”用水的关系,合理配置和科学调度水资源。要有针对性地利用供水、输水下程实施远距离、跨流域调水,缓解贫水区域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修复因缺水、污染而恶化的水生态环境。

2.4洪水资源化管理转变

洪水资源化是从我国实际情况巾发,按照新时期治水思路和理念,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地转变“人海为安”的思想。统筹防洪减灾和兴利。综合运用系统论、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等现代理论、管理方法、科技手段和利用工程措施,对洪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同时,努力增加水资源的有效供给、维系良好生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防洪抗旱支撑。

洪水资源化管理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洪水资源,缓解干旱缺水与水需求量快速增长的问题。不论是单一水利工程还是水利工程群,在以现代管理、信息技术等手段为保障确保工程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合理调控洪水,可以实现对洪水性质的改变,变害为利,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或减小干旱地区的灾害损失;可以补充地下和地表水资源。改善河流和水库天然淤积或冲刷状况,延长堤防和水库的使用寿命;可以为湿地、滩地等输送水沙改善水生态环境,稀释污水提高受污水体的白净能力;可以实现对季节性河流的调节,维持健康的河流生命等。因此,洪水资源化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洪水,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而获得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双重收益。

3 结束语

上一篇:森林防火主题教育教案下一篇:小学生社区义工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