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与情人书评

2024-06-26

儿子与情人书评(精选8篇)

1.儿子与情人书评 篇一

《儿子与情人》是英国作家劳伦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中的父亲莫雷尔是一名矿工,遇到其妻子两人相爱并结婚,但婚后不久,由于长期的沉重劳动和煤井事故使他脾气暴躁,夫妇两人经常发生争吵,慢慢发觉原来两人之间的爱情只是昙花一现。母亲开始将自己的全部感情都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一开始,母亲最看好长子威廉,希望他能出人头地,但是威廉在去伦敦当律师的时候过度劳累致死。大儿子去世后,莫雷尔太太则把全部希望寄予在小儿子保罗身上。围绕着保罗的除了母爱,还有和米莉安、克拉拉的爱情,在恋爱的过程中,保罗因一直爱着自己的母亲而无法真正地爱上其他女人。他和米莉安兴趣相投、渐渐擦出火花,然而米莉安想在精神上占据保罗使他喘不过气,莫雷尔太太也对她没有好感,保罗进退两难,最终放弃了米莉安。和米莉安分手后,保罗又与克拉拉相恋,但两人之间的爱情不是灵魂的结合,只是肉体上的狂欢,短暂的激情过后注定要破灭。

母亲在保罗的身上倾注了太多母爱以至于这种感情变得畸形,一定程度上也在摧毁保罗,在母亲的影响下,保罗无法做出自己选择、走自己的道路,一直到母亲去世,他才挣脱束缚,真正长大。

小说除了描写这一畸形的感情,还批判了英国工业社会中的物质文明,强调人应坚持原始的本性。

2.儿子与情人书评 篇二

《儿子与情人》是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的一部长篇小说。在这篇小说里,作者讲述了一个家庭的人物关系和命运。这是个看似普通的家庭,有父亲,有母亲,有孩子,其中有男孩也有女孩。就是这个看似普通的家庭,却发生了不同的人物命运。尤其是其中的”母亲”,她是整个家庭的核心,她的人物性格是理解《儿子与情人》一文的重要线索。

一、年轻时候的母亲

年轻的时候的母亲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对生活充满期待和美好的期盼。“母亲”的初恋作者的笔墨不多,寥寥数笔。但就是那么少的篇幅,却告诉我们“母亲”的性格。那是“母亲”的年轻时候,应当说人刚成年的时候对生活的态度是充满幻想和不切实际的,但是“母亲”的性格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成型---喜欢宁静的生活、有主见但是内向胆小。

(一)喜欢宁静的生活。

体现在“母亲”和初恋的谈话,“我不喜欢,我恨做生意!”他激动地喊道。“你可能愿意做一个牧师吧。”她半恳求地说。“当然,我喜欢做一个牧师,我认为自己能做一个第一流的传教士。”传教士相对于生意人来说,工作的危险系数和稳定系数都要小得多,而且传教士要求人品要非常的正直。“母亲”的恳请充分证明了她希望她未来的丈夫从事稳定和人品要好。体现出“母亲”的性格特点安静、内向、理想主义。

(二)有主见。

“母亲”的有主见体现在初恋中就是母亲希望“他”能够做一名传教士,而且面对“他”的软弱,一度用言语去刺激“他”,希望以此激起“他”的“男人”的冲动。这充分体现母亲心中有自己的主见,而且一旦主见认定之后,会付诸行动,锲而不舍。

(三)内向胆小。

“母亲”的内向胆小体现在初恋的段落中,就是“母亲”知道了他因为父亲破产,去了诺伍德当老师。而且一去两年,沓无音讯。两年后母亲才去亲自探望“他”的境况,知道“他”已经结婚了。这充分说明母亲的内向和胆小。“母亲”既然已经认定了“他”,而且还自认为自己了解“他”,甚至怂恿“他”与家庭抗争,那么在“他”遇到苦难的时候就不应该袖手旁观。而是应该主动出击去寻找和帮助她。但是文中的“母亲”选择了等待。直到两年之后才去寻找,确得知“他”已经结婚的消息。也许“他”也曾经等待甚至期待“母亲”的到来。可是最终没有出现,只能被迫接受生活的现状与富有的寡妇结婚。

二、婚后的母亲

应当说作者是早早就交代了故事的结局的,早在故事开篇的初恋过程,劳伦斯就简要的交代了母亲的性格特点,婚后的“母亲”的性格和所作所为不过是人物个性的放大和转移变化而已。

(一)生活的刺激,使母亲的性格发生了变化

“母亲”的丈夫莫瑞尔先生是个矿工,因为跳舞跳的很有魅力而且带给“母亲”人生观中从没有过的体验而爱上了这个矿工。“母亲”在第一个情人节和莫瑞尔先生相识,在第二个情人节和莫瑞尔先生结婚,在第三个情人节为莫瑞尔先生生下第一个孩子。。。婚姻的蜜月期只有短短的六个月,赤裸裸的现实就将“母亲”带入了现实中。

首先是经济原因。婚前莫瑞尔先生告诉“母亲”现在住的房子和隔壁的房子都是自己的,而事实是这些都是莫瑞尔先生的母亲的。他们居住需要支付租金。家里的家具也都是借款买的,而且还没有还清。矿工的工资时高时低,而莫瑞尔先生又喜欢喝酒让“母亲”过着“月光族”的生活,让“母亲”没有安全感。

其次是生活的磨练使“母亲”丧失了生活的激情,使原本丈夫的优点现在都变成了缺点。“母亲”和莫瑞尔先生的相恋就来源于和莫瑞尔先生在酒会上的跳舞,是莫瑞尔先生的充满激情的舞姿吸引了“母亲”,让“母亲”下决心嫁给莫瑞尔先生。可是后来在一次“母亲”与邻居的谈话可以看出“母亲”的变化:“你不去跳舞吗,太太?”她隔壁的一个邻居问她。“不,我从来没有想跳舞的欲望。”莫瑞尔太太回答。“真怪!你嫁给你丈夫可真有意思。你知道他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舞棍。”“我可不知道他这么有名。”莫瑞尔太太笑着回答。这充分证明“母亲”的对于莫瑞尔先生继续跳舞的实际表示不满。

(二)莫瑞尔先生的变化是“母亲”性格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母亲”婚前没有充分了解莫瑞尔先生的性格和工作。蜜月期的莫瑞尔先生签约保证永不沾酒,并带上禁酒会的蓝缎带招摇过市。而且对“母亲”总是态度温和和彬彬有礼的。这让“母亲”对生活依然充满期待和想象。但是,自从房租和借款的事件出现后,莫瑞尔先生开始自暴自弃,又开始去跳舞,去酒吧酗酒,晚归,粗鲁甚至打人。“母亲”因此大受打击,开始变得对生活失去信心。

(三)受自己父亲的影响,“母亲”的择偶观有问题,这是“母亲”一直没有认识到的。“母亲”的父亲是个清教徒,“母亲”认为父亲就是所有男人的典范。而且父亲英俊而高傲,对人冷嘲热讽,热情,但好支配他人。“母亲”深受父亲的性格特点影响,从劳伦斯文中的交代看,“母亲”喜欢思索,聪明颖悟,尤其喜欢和一些受过教育的人讨论有关宗教、哲学、政治方面的问题。因此在这一点上,莫瑞尔先生文化低、工作艰苦借据的生活实际不能符合“母亲”对生活的理解和接受。必然在长期的辛苦的借据的生活中发生性格的变化。

另外,身受父亲的影响“母亲”的言辞犀利,冷嘲热讽的处事态度也刺激了莫瑞尔先生,最终也伤害到了“母亲”自己。莫瑞尔先生文化不高,个性洒脱活泼,这些曾经在“母亲”眼里是优点的,在长期的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全部变成了缺点,婚后“母亲“做的最多的就是对莫瑞尔先生的“劝导”,但是全部是用冷嘲热讽的语言,这种表达方式不仅没有改善莫瑞尔先生,反倒变本加厉的使莫瑞尔先生变本加厉。这都是促使母亲性格变化的原因。

三、由对丈夫的失望从而把关注的目光转移到儿子身上

由于“母亲”不善于与人沟通,尤其是和知识素养都相差很多的莫瑞尔先生,所以,“母亲”从对父亲的失望,到对莫瑞尔先生的冷淡,到对莫瑞尔先生的无视,都是“母亲”性格转移的推动力。

(一)长子威廉的夭折,促使“母亲”性格走向畸形

长子威廉是“母亲”的希望,“母亲”从对莫瑞尔先生的失望中逐渐把生活的重心转移到教养孩子身上。长子威廉最为出色,从记录员做起甚至一度走出小镇来到大城市工作,当然挣得薪水也是小镇的几倍。威廉的出色使“母亲”的付出有了收获。但是随之而来的威廉的夭折却彻底打碎了“母亲”生活的希望。长子威廉的夭折真正促使母亲的性格发生畸形,从对长子的期待转移到过分的对次子保罗的畸形的母爱中去。

(二)对保罗的母爱变成畸形的母爱

3.《儿子与情人》的人际关系分析 篇三

关键词:《儿子与情人》;劳伦斯;人际关系

引言

在欧美文学作品中,挑战人伦极限,思考心灵生存空间的大作应属劳伦斯的自传小说《儿子与情人》。从这个小说的题目,我们或许就会较为明了地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暖意与暧昧,什么样的环境能让一个儿子与情人的角色可以互换在一起。在今天人类精神自由高度开化的今天,我们依然还会有一些传统的界限和戒律来维持和守护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在劳伦斯的小说中,为我们上演了一个家庭闹剧,这个闹剧在今天的世界的各个国家还在上演并将继续上演着。即使闹剧的主角不同,闹剧的具体情节也会有所不同,但是这些闹剧的背后都有一个看不见的力量,那就是爱。可是在爱的名义下的伤害与控制却是劳伦斯笔下的人物主人公的命运遭遇。当爱情遭遇亲情,当婆婆遇到儿媳,当婚姻进入冷战,拿什么来拯救。本文嘗试以保罗的情感经历为线索,探讨《儿子与情人》的人物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背后的原因和对我们的今天所处时代的指导意义。

一 《儿子与情人》的故事梗概

劳伦斯是本篇小说的作者,由于自己童年成长过程的特殊经历,促使他在《儿子与情人》这篇小说中,用保罗这个人物形象来向读者描述和诉说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的初期,一场偶然的邂逅成就了保罗父母的美好姻缘,由于缺乏足够的理解与体谅,双方在价值观,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反差,于是战争每天都在酝酿或者爆发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中,保罗出生了。可想而知,在这么一个不和谐的家庭中,保罗需要经历怎样的情感煎熬。起初,保罗母亲对保罗并不是十分宠爱,她所疼爱的是自己的长子,也就是保罗的哥哥。一次意外,保罗的哥哥夭折了,在伤心欲绝之后,保罗的母亲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自己的小儿子身上。

幼小的保罗在这种浓烈的爱中渐渐地长大。后来,保罗的父亲去世,母亲并没有表露出常人应该有的悲伤,反而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解放的自由与愉悦之感。保罗母亲对儿子的爱竟然多了一些越过母子亲情的元素,这其中有对丈夫爱的补偿,也有自身对爱的渴求。可是当所有的爱如洪水般汹涌而来的时候,已经渐渐长大的保罗的理智与情感陷入了不可名状的挣扎与斗争中,这种矛盾在他的女朋友的出现时,达到了巅峰的状态。因为母亲的爱已经变成了一种变态的控制。它担心有人把他从自己的手中将儿子保罗抢走,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上,保罗的母亲都要牢牢地控制着整个事态的发展局面。最后,保罗,保罗的母亲,包括保罗的女友和地下情人都在各自的生活中吞咽着无比痛苦的苦水,文章以悲剧结束。

二 《儿子与情人》的人际关系分析

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四口之家,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将故事大发展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转弯处。在这篇小说中,所有的主人公的命运与人际关系的核心就是各自对爱的理解。由于各自理解的不同,人物之间的亲疏远近也不同。

首先,保罗父母的关系。

应该说,在整篇小说的篇幅安排上,作者并没有安排太多的篇幅对保罗父母的关系进行过多的渲染与铺垫,但是,从全文的构思来看,保罗母亲婚姻的失败以及爱情生活的不如意是整篇小说发展的关键。年轻时候的保罗母亲只是一个简单的姑娘,在一次偶然的聚会上与保罗的父亲可以说一见钟情。从起初的相逢,到后来的相爱,以及最终走到一起,他们的速度在当时还是蛮令人惊讶的。虽然物质条件还算可以,保罗的父母不算是今天屌丝们所宣讲的“裸婚”,但是他们的爱情发展速度可以称得上今天所流行的“闪婚”。

在缺乏足够的了解与磨合下的爱情是注定会磕磕碰碰的,保罗的父母的爱情婚姻生活在婚后不久就陷入了生活的无尽的漩涡之中。保罗的母亲埋怨丈夫不够浪漫柔情,婚前的甜言蜜语都化作了婚后的柴米油盐。这种简单枯燥的家庭生活让保罗的母亲对曾经所向往的爱情,浪漫的爱情渐渐地失去了信心与热情。所以,睡在同一张床上的两个人,彼此却在内心深处筑起了一道无比坚固的心灵城墙。这道城墙不会自己倒塌,直到双方中有任意一方的离开。最后,保罗的父亲熬不住着令人窒息的生活,在一次大病中永远的向这个曾经给过他激情与希望的女人和身后的世界说出了最后的再见。一个爱情的悲剧最后输给了现实,这种僵化的夫妻关系,其实双方都是受害者,双方也都是责任人。

其次,保罗与母亲的关系。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母亲与儿子的关系可以说经得起所有磨难的考验。保罗母亲对于自己儿子的爱也是这样的。在失去了曾经的婚姻的美好的期望之后,保罗母亲渐渐地将这种夹杂了复杂情愫的爱倾注到自己唯一的儿子身上。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爱曾经让保罗感到了以往所未有过的体验与领悟。可是,随着保罗一天天地长大,保罗体内的青春能量也在母亲一次次的爱的抚慰中得到强化与增长。于是,从起初的对母亲的情感的依赖渐渐地演化为一种越出人伦界限的恋母。这种犯罪的心理感觉让母子双方的关系进入了一种跨越母子的情感的范畴。两个人的情感角色渐渐地向文章的题目所暗示的一样,儿子与情人的方向发展。可是,正如保罗母亲的第一次的婚姻失败和情感破灭的原因一样,保罗母亲母性中所特有的控制与占有让保罗,对这份不可以见光的爱产生了本能的抵触与怀疑。可是由于自己儿子的身份让自己的角色进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与局面。保罗想逃,却无处可逃,保罗陷入了巨大的精神危机之中。

最后,保罗与女友的关系

在整篇小说中,作者特意地强调了保罗女朋友的地位,以及和保罗母亲最后的冲突与矛盾,其核心的意义是通过这种发展的道路帮助保罗自己找寻真正的爱情。可以说,保罗与女友的关系就是真正的爱情。他们彼此相爱,他们彼此接受,他们一起享受着爱情给他们带来的激情与美好。可是,在爱情的天平上,保罗的摇摆不定让自己心爱的女人也难以面对关乎于未来的爱情抉择。当保罗最终放弃并挣脱母亲所谓的爱的怀抱之后,保罗的女友却无法继续和她相处。因为,一旦爱的伤口产生,愈合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可是他们彼此并没有耐心走完和经过这段爱情的过程,他们输给了时间。

结语

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最浓烈和集中地表达。亲情是天地间最无私的情感。可是当无私的亲情与纯洁的爱情糅杂在一起,双方最大的优势将会变为最致命的伤害。保罗的母亲没有错,她没有拥有和享受到女人应有的幸福和满足。保罗的女友也没有错,她的爱那么单纯就像水晶一样透明,难道保罗错了吗?保罗的爱,无论是对母亲的爱,还是对女友的爱都是真心的。那么谁是这场情感悲剧的始作俑者呢?答案是工业发展给人带来的情感空虚与茫然所滋生的一系列的危机。今天,这种危机依然在我们身边发展着,但是,我们希望《儿子与情人》的悲剧不要在今天再度上演。

参考文献

[1]陈良廷:《儿子与情人》,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5页。

[2]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06页。

[3] D.H.Lawrence,Sons and Lover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4, 第502页.

[4]冯季庆:《劳伦斯评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年版,第22页

[5] 陈光明:浅谈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外国文学研究,1991

年版,123-128页。

4.《儿子与情人-上集》读后感 篇四

《儿子与情人-上集》读后感(1)

小说背景设置在作者劳伦斯的故乡--诺丁汉郡附近的一个矿区小区。父亲莫瑞尔是个普通矿工,和其他人一样他努力挣钱养家,当然,有时也会上当地的酒吧喝酒,偶尔法发酒疯,由于长年沉重的劳作和频发的煤矿事故使他变得脾气暴躁;母亲出身于中产家庭,有一定教养。婚后,母亲开始厌弃丈夫粗俗,转而把她的全部感情和希望倾注在培养孩子们身上。她竭力阻止儿子步他们父亲的后尘,下井挖煤,千方百计敦促他们跳出下层人的圈子,出人头地,实现她在丈夫身上未能实现的精神追求。长子威廉,风度翩翩,身材高挑,举止优雅,是她最喜爱的孩子;女儿安妮,活泼开朗,乖巧董事,长大后成为教师;二儿子保罗,性情内廉、敏感,这点像极了他的母亲;还有小儿子亚瑟,从小崇拜父亲,但他整天无所事事,缺乏长久性,最后陪着朋友去报名,误打误撞参了军。

自从保罗出生后,夫妻间的感情不和,母亲觉得他们再怎么样也会不到从前的温馨,但此时的她仍旧年轻貌美,因此吸引了本教区的牧师,牧师认保罗为教子,且经常借此名以到家里来,两人交谈甚欢,有一次被提前收工回家的莫瑞尔撞见,他便大光其火,两人大吵一架,母亲坚持声称他们之间什么都没有,还怪罪父亲没有风度。

长子威廉才华横溢,而且聪明好学,成年后独自到伦敦闯荡,成为伦敦著名律师的文书,起先他会将挣来的钱寄一部分回家以贴补家用,自从爱上了上流社会的.交际花路易斯之后就把钱全用在她身上为讨她欢心,一场突如其来的怪病夺走了他年轻的生命。失去威廉后母亲痛苦流涕好几天,整个人好像丢了魂一样,任谁劝都没有用。保罗看着这一切,又是着急又是生气。

母亲从此更加细致地照顾对二儿子保罗。保罗生性敏感,从小就能轻而易举地察觉到母亲情绪的变化,也总是想方设法去安慰她使她高兴,在他心目中,母亲是他生活的全部,这地位之牢固谁也无法动摇,当父亲喝醉酒回到家与母亲吵架时,他会恨不得父亲赶快死掉,这样他就可以完全拥有母亲了;他也会吃醋,大哥威廉还在的时候,他会生气母亲给威廉的爱太多。母亲有什么心事总是会与他诉说,他也如此,她就曾直接的对保罗说:“你知道的,我从来没有一个真正的丈夫!”随着莫瑞尔年岁的增长,保罗心里渐渐觉得他好像才是这个家的男主人。虽不像威廉那样才华横溢,引人注目,保罗有他自己的特点,他身材魁梧,充满绘画天赋,还在比赛中二度获得一等奖,他把奖金全都拿回家交给母亲,她感到很欣慰,但她本身对绘画并不太关心,因为此时她的全部心思仍在威廉身上,为了能与人分享他绘画的喜悦,保罗和母亲的好友农场主雷沃斯太太的小女儿米丽娅姆越走越近,米里亚姆同样性格内向,但她很懂得欣赏画作,两个少年之间萌生爱意,但母亲极力反对,她百般地挑米里亚姆毛病,保罗在母亲和女友之间徘徊,也常因为母亲的不喜欢而冷落米丽娅姆,他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之间的感情进展得这么慢,最后化为一场痛苦的波拉图式的拉锯。由于他送米丽娅姆而晚回家,母亲竟然气得晕厥过去。

5.儿子与情人书评 篇五

论文关键词:儿子与情人;畸形关系;恋母情结;恋子情结

劳伦斯,20世纪英国作家,是20世纪英语文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作家之一。主要成就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游记和书信。生于一个煤矿工人家庭。年轻时当过教师。劳伦斯创作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影响。劳伦斯的作品过多地描写了色情,受到过猛烈的抨击和批评。但他在作品中力求探索人的灵魂深处,并成功地运用了感人的艺术描写,因此,从他生前直到迄今为止,他的作品一直被世界文坛所重视。

《儿子与情人》是他的力作,也为劳伦斯赢得了广泛的声誉。这是一部几乎作者本人自传体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保罗即为劳伦斯自我的影子。这部作品以十九世纪中叶英格兰中部诺丁汉郡劳伦斯家乡一带煤、铁矿区与水乡阡陌纵横交叉的地带为背景,描述了一幅煤矿工人家庭的生活图景,真实而生动地传达了当时的历史和社会气息。这部小说的前半部带有很大的自传性,真实地记叙了劳伦斯早年的生活经历。劳伦斯生于1885年。父亲是矿工,缺少教育;母亲出身上流社会,有良好的修养。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使他们经常吵吵闹闹。但这种差异使劳伦斯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从母亲那里至高无上的关怀。也许是母亲过分溺爱,劳伦斯有严重的恋母情结。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们相互爱着,几乎像丈夫跟妻子那样的爱,同时又是母亲与儿子的爱。我们俩就像一个人,彼此那样敏感,我们之间不要语言。这挺可怕,弄得我有些方面不正常。”一般认为,小说中的儿子保罗就是劳伦斯的化身,而莫雷尔太太就是劳伦斯的母亲莉蒂娅,保罗的女友米丽安就是劳伦斯的初恋情人杰茜。《儿子与情人》的主线之一是以劳伦斯和杰茜的私情为蓝本,而劳伦斯母亲那强烈变态的母爱足以扼杀劳伦斯任何正常的爱情。

一、恋母情结

恋母情结又称俄狄浦斯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根据弗洛伊德心理学,葛楚与保罗的感情远远超出了正常的母子之爱。葛楚以对儿子的爱来填补由于对丈夫的失意而造成的情感真空,试图从儿子身上得到她本该从丈夫身上得到的爱。关于这一点劳伦斯在给出版商的信中这样说:……当儿子长大起来时她(葛楚)挑选他们作为情人,首先是最大的儿子,随后是第二个儿子。这些儿子由于与母亲之间的爱的推动而来到人世,并且一直受到这种力量的推动。然而,当他们长大成人时,却失去了恋爱的能力,因为母亲作为他们生活中最强大的力量牢牢地控制了他们。……这些孩子一旦与女子接触便趋于分裂。分裂是劳伦斯早期三个实现自我的阶段“分裂—寻求联系—超脱”中的第一阶段。而在《儿子与情人》一书中,保罗精神上的分裂倾向,完全符合弗洛伊德心理学中的“俄荻蒲斯情结”的症状。

二、保罗和母亲之间的“俄狄浦斯”情结

《儿子与情人》小说主人公保罗的父母莫瑞尔夫妇。他们两人是在一次舞会上结识的,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婚后也过了一段甜蜜、幸福的日子。但是,两人由于出身不同,性格不合,精神追求迥异,在短暂的激情过后,之间便产生了无休止的唇枪舌剑,丈夫甚至动起手来,还把怀有身孕的妻子关在门外。小说中的夫妇之间只有肉体的结合,而没有精神的沟通、灵魂的共鸣。父亲是一位浑浑噩噩的煤矿工人,贪杯,粗俗,常常把家里的事和孩子们的前程置之度外。母亲出身于中产阶级,受过教育,对嫁给一个平凡的矿工耿耿于怀,直到对丈夫完全绝望。

保罗母亲对丈夫的失望、不满和怨恨使莫瑞尔太太把自己的感情、爱怜和精神寄托转向了儿子,或者说,莫瑞尔太太把自己经历过的精神磨难和一心要解决的问题“折射”到了儿子的身上,于是一场灵与肉的冲撞又在母子之间展开。母亲的这种性变态使儿子心酸,惆怅,无所适从。有了母亲,保罗就无法去爱别的女人。在母亲几乎是声嘶力竭地哀叹“我从来没有过一个丈夫”、一个“真正”的丈夫时,保罗禁不住深情地抚摸起母亲的头发,热吻起母亲的喉颈。这种“恋母情结”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固恋”,使他失去了感情和理智的和谐,失去了“本我”和“超自我”之间的平衡。因此,保罗的情感无法发展、升华,他的性心理性格无法完善、成熟,从而导致了他一生的痛苦和悲剧。幼年时期的“恋母”情结,使保罗成了感情上和精神上的“痴呆儿”。他虽然爱恋着米莉安,但却不能像一位正常的血肉之躯,理直气壮地去爱她。这不但使自己陷入了困境,也给米莉安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保罗见不到米莉安的时候会感到闷得慌,可是一旦跟她在一起却要争争吵吵,因为米莉安总是显得“超凡脱俗”或非常地“精神化”,使保罗觉得像跟母亲在一起那样不自在。保罗只要跟别的女人在一起,灵魂就会被母亲那无形的精神枷锁控制着,感到左右为难,无法获得自由。在他和米莉安俨然像一对夫妇在亲戚家生活的日子里,保罗得到了米莉安的肉体,而在精神上,保罗仍然属于自己的母亲。米莉安只是带着浓厚的宗教成分,为了心爱的人做出了“牺牲”。所以,在那段日子里,他们也并没有能够享受青年男女之间本该享受到的愉悦。实际上,肉体间的苟合,只是加速了他们之间爱情悲剧的进程。在这一次次灵与肉的冲撞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一个个伤痕累累,肉体和精神均遭受了巨大的摧残。保罗的父亲在家里、在亲人面前永远成为格格不入的“边缘人”。保罗的母亲在精神上从来没有过一个“真正的丈夫”,只能从儿子身上寻找情感的慰藉,而这种努力又常常被其他女人所挫败,后来心理、生理衰竭,得了不治之症,早早撒手人寰。米莉安虽然苦苦挣扎,忍辱负重,但并没有得到保罗的心,保罗直到摆脱母亲的精神羁绊,可以与她重归于好,永结良缘时,最终还是狠下心来,拒绝了她的婚求,孑然一人,继续做精神上的挣扎。只沉迷于肉体欲望的克拉拉也很快结束了与保罗的风流,回到性格粗俗、暴烈、无所作为的丈夫身边。可以说,在这些灵与肉的冲撞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沮丧、可悲的失败者,找不到一个最终的赢家。其实,在人们赖以繁衍生息的大自然被破坏,在人性被扭曲,在人类的和谐关系不断被威胁的社会中,灵与肉的争斗本来就是残酷无情的,到头来谁也成不了赢家,成不了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人。

三、恋子情结

莫雷尔太太的“恋子情结”产生于她的情感孤独和性爱饥渴,是母爱、情爱和性爱纠葛矛盾的结果。莫雷尔太太出身中产阶级,受过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礼,说一口标准的上流社会英语。她情感丰富,对爱情怀有美好的愿望。在一次圣诞舞会上,她与未来的丈夫、热情潇洒的瓦尔特?莫雷尔一见钟情。瓦尔特来自矿工阶层,十岁就开始做童工,下井挖煤,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他满口粗语,感情上无法与妻子产生共鸣。当初,莫雷尔太太并未意识到下嫁矿工会失去中产阶级的一切享受和社会、经济地位。婚后,繁重的劳动、生活的贫困、家庭生活的负担,使莫雷尔在精神上陷入了忧愁与苦闷之中,他开始酗酒,打骂妻子和孩子。以此发泄心头的烦恼。因此,对于妻子来说,莫雷尔失去了一个丈夫应有的温柔和体贴,变成了一架冷酷的“工作机器”。妻间爱情的失落使莫雷尔太太倍感孤独,对性爱的渴慕使她将自己全部的情感与希望倾注在儿子身上,希望让儿子来代替丈夫的位置。此时,母爱发生了畸变。莫雷尔太太对儿子的情感中包含有对丈夫的爱的渴望,融人了男女之间的爱恋意识,从而使自己在情感上再也离不开儿子。因此,莫雷尔太太是一个“被迫从精神上遗弃了丈夫,而把全部的爱倒向了儿子的母亲,渴望从儿子身上捡起失落的青春的梦的母亲,一个无可奈何的母亲”。

6.儿子与情人书评 篇六

作为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延续, 生态主义体现了社会与文化的批判精神, 它手持反逻各斯主义这一武器, 展开了对现代社会机械文明的强烈声讨。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随着生态主义的蓬勃发展, 生态主义批评不再仅仅聚焦于父权男性主义对女性压迫和支配的批判上, 而更多地关注工业机械文明对自然的破坏, 直接将矛头指向人类中心主义和父权思想, 痛斥了其将自然和女性这两者贬低及割裂开来的社会现象, 挖掘出这种社会现象背后的二元对立体系。总而言之, 生态主义的目的在于将“妇女运动与保护自然相结合, 强调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争取男女平等与保护生态环境这两个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 目的是改善两性关系, 恢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二、劳伦斯与生态主义

劳伦斯喜欢亲近大自然, 他认为只有大自然才能使他的心情轻松愉快, 因此, 在他的诸多小说中都少不了对美好自然的描写, 同时他也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生态的渴望, 对因机械工业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表示出极大的愤慨。正是在这一困惑和迷茫之中, 他开始思索现代人类所该有的精神出路, 即男女平等、人与自然的和谐。劳伦斯的人生经历极大地解读了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

劳伦斯是二十世纪杰出的现代主义小说家, 被公认为“现代主义高峰之一”。在劳伦斯看来, 西方社会的主要矛盾体现在工业机械与自然、人类本性之间的冲突。人类的本性和心灵受到工业机械的压抑和迫害, 这加剧了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就是欲望解放、复归自然。从某种意义上说, “崇尚人性的复归, 相信血的意识, 赞美肉体的魅力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不仅体现了劳伦斯创作思想的核心, 而且也构成了其现代主义小说的基本内涵。”

三、人与自然和谐

劳伦斯孩提时住在乡村, 那里有清澈见底的溪水, 纯净湛蓝的天空, 清新扑鼻的泥土味和质朴善良的农夫, 所有这一切美好的时光画面给了他全新的感受, 令他无限向往与热爱。在他眼里, 人类从自然孕育而来, 被自然赋予了生命, 所以人类和自然相互依存、息息相关, 只有交融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才能源源不断地从其中获取代代衍息的活力。正是对自然的这种热爱之情, 劳伦斯的作品中无一不流露出对美好景色的向往。在《儿子与情人》中, 对花鸟等自然景色的描写经常出现在文中, 而且篇幅之大, 令人吃惊。这正是因为劳伦斯强烈的自然意识, 使他不厌其烦地在描写自然风景的基础上解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这部作品中, 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主人公心理活动的相互穿插, 寓情于景, 令读者回味无穷。在劳伦斯的写作风格中, 一个重要的叙述方法便是用景物反射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 为情节的发展打下伏笔。

《儿子与情人》中描写了在十九世纪时英格兰诺儿汉一带的煤矿区。“从席尔贝和纳塔尔往下的河谷接连开发新矿, 不久这一带就有了六个矿井, 铁路从纳塔尔出来, 顺树林环绕地势很高的矿岩地下行……六个矿就像几枚黑钉分布在乡间, 由一条弯弯曲曲的细链——铁路线接起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自然生态在工业文明的破坏下的乡野之景。一面是工业机械的蓬勃兴旺, 而另一面却是土地、空气、森林、能源、生物等逐渐衰竭, 人类陷入到恶性循环当中, 与之息息相关的生活环境在严重的污染中日益恶化, 在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的同时, 付出的却是生活环境日益衰竭的代价。纵观人类社会工业文明的发展史, 不难看出, 在工业文明对生态破坏这一问题上, 劳伦斯是有先知先觉的。

四、实现性别和谐

劳伦斯的创作主题始终围绕着男女关系, 探索性别的和谐, 美满婚姻的构建。在劳伦斯的眼中, 和谐的男女关系应该是“我们就像一朵玫瑰, 我们满怀激情要成为一体, 同时又要想分相离这是一种双重的激情。”工业机械文明的破坏不仅仅表现在对自然上, 还体现在对人性的摧残上, 它不仅异化了自然, 更异化了人类。在这部小说中, 主人公夫妻关系的不和谐间接导致了畸形的母子关系, 两个儿子都带着心理疾病, 即所谓的恋母情结。正是由于工业机械文明破坏了自然, 抹杀了人性, 人们生活在现代及其工业的巨大阴影之中。劳伦斯曾说过, 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兴盛时期, 有钱阶级和推动工业发展的人所犯下的严重罪行是:他们将工人投入到卑贱和凌乱的生活环境, 投入到丑恶的劳资关系当中。

作为二十世纪初英国著名的小说家, 劳伦斯揭露了工业文明对人类、对自然的无情压抑和掠夺, 探寻和建立和谐的男女关系和美满的婚姻生活, 他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点在作品中一览无遗, 并时刻告诉我们, 现代人类的唯一出路是建立男人与女人,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摘要:本文站在生态女性主义的立场角度对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进行分析, 以探索如何在男权主义和工业机械文明的双重压迫下重新构建男女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关系。

关键词:二元对立体系,生态主义,机械文明

参考文献

[1]布莱恩·巴克斯特.生态主义导论.曾建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7.

[2]陈明, 肖庆华.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及其文学探究.文学语言学研究, 2007.

7.儿子与情人书评 篇七

关键词:本我;自我;超我

作者简介:孔佳佳,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2

1、引言

劳伦斯是二十世纪最独特和颇受争议的小说家之一。他的思想细腻,大胆且深邃,在其代表作《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对人际关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索。故事的大背景是英国工业革命,小说的主人公保罗·莫瑞尔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他的母亲莫瑞尔太太婚后生活并不如意,后来又遭受到长子去世的打击,便将所有的希望都转移到保罗身上。因此,保罗与母亲的关系异常亲密,在这种亲密之中甚至滋生出不同寻常的依赖,以至于他缺乏爱别人的能力,他也因此备受折磨。本文致力于从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角度解读文本中主人公的自我,以揭示主人公人性扭曲的内在心理根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文学界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以分析人的潜意识而闻名,并提出了三重人格结构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组成。本我是无意识的,基本上由性本能构成,只受自然规律即生理规律的支配,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代表理性,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协调本我与外界的关系;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准则,是理性化的自我,作用在于以“道德原则”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使人遵循社会道德规范。弗洛伊德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影响人格的发展。

2、保罗的人格结构

保罗的人格在在他与米丽亚姆和克拉拉的关系上面体现的尤为明显。他与米丽亚姆的关系体现了他的超我。保罗与米丽娅姆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一种柏拉图式的恋爱。保罗渴望把这种激情同肉体上的激情融为一体,而在与米丽娅姆的交往中,他的这种渴望受到了抑制。米里亚姆从小受到的教育是绝不可以失去童贞,她爱保罗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她把委身保罗视作基督一般的自我牺牲,她不能完全的交出自己,这也就意味着她不能完全的接纳保罗,这让保罗备受折磨,好像自己热情的火焰无处可去,只能在体内灼烧自己。事实上,保罗也对童贞非常的羞怯,他需要有人把他带出这个困境,而米里亚姆,一个比他更羞怯的人,是绝不可能救赎他的。相反,在米里亚姆面前,日渐膨胀的欲望使得保罗加深了自己的罪恶感,这是本我同社会的反抗,但在与米里亚姆的爱情中,他最终败给了社会,而他的自我也就只能到别处去寻找实现,保罗精疲力竭了,除了离开,他别无选择。在与米里亚姆的感情中,保罗克制了自己的本我,以至于自我发生了变化,人格产生了扭曲。内心的火焰在米里亚姆这里没有得到宣泄,为他的热情找到出口,这成了他在当下首要的需求,而克拉拉·道斯抚慰了他的焦躁不安。

保罗与克拉拉之间的关系则反映了保罗内心的本我。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构成部分,这些强烈的发自本能和欲望的非理性冲动,一味追求满足。在米里亚姆那里得不到满足的本我在克拉拉这里找到了归宿。一想到克拉拉,他就浑身发热,好像有一团活生生的东西,一个新的自我,一个新的意识——本能与冲动。克拉拉是个有夫之妇,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为社会所不容的,这肯定是违反了超我的原则,但是他内心的欲望如此强大以至于让他可以忽视社会的眼光。与克拉拉在一起,他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在经历过一段疯狂的岁月之后,他的本我得到了宣泄,自我得到了平衡。可是很快,这种平衡又被打破。克拉拉满足不了他的精神需要,他们更像是肉体上的伙伴,但却从未走进彼此的心灵,他们的灵魂是分离的,也是孤独的。渐渐的,内心的空虚开始压过一切,过去的欢愉甚至开始成为一种负担,保罗又开始受到了束缚,内心又尝到了痛苦,当他冷静下来再次审视这一段关系的时候,社会的准则开始起作用,最终他出于罪恶感和责任感把克拉拉还给道斯,这里的罪恶感和责任感都是超我的外在表现。

3、本我与超我的碰撞

保罗的本我与超我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碰撞,而保罗自身也在两股力量之间苦苦挣扎。在与米里亚姆的感情中,他的超我压过本我,但在压抑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离开了米里亚姆;在与卡拉拉的关系之中,他的本我胜过超我,然而当自我得到平衡之后,两者又再次失衡,他又选择了离开。其实,他的人格与他的母亲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保罗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矿工,粗鲁暴躁;母亲莫瑞尔夫人则出身上层社会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温文尔雅。两人婚后不久,因性格、志趣的差异,常常争吵打闹,夫妻两人形同陌路。当然,这里还存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因素,在维多利亚时代,女人总是或者说是只能依附于男人,她的父亲、丈夫和儿子。莫瑞尔太太对于上层的中产阶级生活有着美好的向往,可她的丈夫在她看来是个没有上进心的男人,当她发现丈夫不能让她过上想要的生活之后,她便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将自己的所有热忱都奉献给了儿子,儿子们也都积极回应了母亲,而保罗对母亲尤其体贴入微,关心着她的一举一动。无形之中,保罗成为了莫瑞尔太太的工具,她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行地加在了保罗的身上,扼杀了保罗的个性。更重要的是,莫瑞尔太太还诱导保罗鄙视父亲,这也为保罗的恋母情结埋下隐患。父亲对于儿子而言应当是个伟大的存在,可以说每个儿子小时候都是以自己的父亲为榜样,在自己心中都对成为怎样的男人有些许期待,可是莫瑞尔太太剥夺了保罗的这份期许,也使保罗丧失了男子气概,使他丧失了去爱人的能力。

保罗起初并没有发现这一点,只是一心的想要回报母亲的期待,尽管可能这份回报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掺杂了什么其他的因素,他只深情地告诉母亲:“有了你,我决不会结婚——永远不。”后来,他却只能对她抱怨:“你活着时,我永远也遇不着合适的女人。”这时,他已经发现了母亲对他的影响,虽然他也曾经反抗过,可最终还是难逃母亲的影响,以至于最后他甚至希望她能够死去。

另一方面,保罗本我和超我的碰撞还有其社会历史的原因。维多利亚时代,女人的地位不高,只能依附于男人,而社会对女人的童贞特别看重,它要求人们学会克制。保罗和米里亚姆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都是那个社会的受害者。在最好的岁月里,他们都以自己想要与爱人有身体接触为耻,不止米里亚姆,保罗也尽力回避着与米里亚姆的身体接触。劳伦斯认为这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他在小说中写道:“他( 保罗) 认识的许多很好的男人都像他一样,被他们自己的童贞所束缚,无法解脱。他们对他们的女人极其敏感,宁可永远不拥有她们,也不愿对她们有一丝一毫的伤害和不公平。”莫瑞尔太太深受这种环境的影响,为人特别冷静和克制,保罗自小就佩服母亲的这一点,认为母亲是圣洁的,当他对米里亚姆有渴望的时候便也更觉自己的龌龊。

4、结语

正如保罗所料到的那样,在他母亲去世之后,他才真正摆脱了束缚。米里亚姆又找到了保罗,想要安慰他受伤的心灵,但是却被保罗拒绝了。可能他对刚获得的自由感到茫然,也可能在经历过这些之后,他终于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结尾处,保罗紧握双拳,紧闭双唇,尽管四周黑暗笼罩,他仍坚定地向前走去,把过去抛在了身后。

参考文献:

[1]Lawrence·David.Sons and Lover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Press, 1994.

[2]冯季庆.劳伦斯评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3]胡亚敏.理智与情感在现代文明中的撞击——读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03:35-38.

[4]罗艳.本我与超我的冲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8.儿子与情人书评 篇八

关键词:劳伦斯、女性观、冲突、工业革命、新女性

【中图分类号】I561.074

一、《儿子与情人》中的三种女性形象

1.1莫瑞尔太太

作为小说《儿子与情人》开篇出现的女性角色—莫瑞尔太太,是一个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教育,有着忠实宗教信仰的女子。这个女子气质高雅,有着上流社会大家闺秀的风范。这样一个注重精神生活的女子最后却嫁给了一个只注重感官生活的普通矿工,过着和其他矿工妻子一样的普通生活,“暮色垂降时,不爱出门的主妇们便戴着白围裙站到小巷的拐角处扯闲话,把两条膀子抱在一起,莫瑞尔太太孤零零无人作伴,幸好她已对此习以为常了”[1]。她的丈夫每每结束繁重的工作后,便会去小酒馆和几个朋友喝酒,每次酒醉回来,两人总是话不投机,她嫌丈夫话语粗俗,丈夫认为她不够体贴温柔,不能理解她。然而,两人每次争斗之后,莫瑞尔太太都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价值标准,一心想要改造丈夫却在一次次期望后落空。与莫瑞尔婚姻生活的开端就已经预示着她未来的悲剧性结局。一方面,她是维多利亚时代男权主义的牺牲者。同时,她又不甘心降低自己的价值标准,成为丈夫的附属品,所以,她开始为自己的存在和女人的权利进行抗争。而她的丈夫莫瑞尔先生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资本主义工业化背景下,是一个典型的现代产业工人的悲剧代表,干活的环境危险、肮脏,下班后只能靠酒精来麻醉自己,成为了为资本家干活的机器,而他人性的本能也被压抑和摧残。莫瑞尔家庭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牺牲品。

在这之后,她将所有的爱和生活重心放在了她的孩子身上,努力将他们培养成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上等人。作为他们孩子威廉、保罗深受其害,在母亲这样几近变态的呵护下,他们失去了自我,成为了母亲的藉以达成自己心愿的工具,特别是小儿子保罗,他和母亲相处的时间最长,母亲对他的束缚是他严重心理缺陷的罪魁祸首。他的爱情每次都是无疾而终,因为母亲会用尽一切办法阻止他和女友的相恋。可见,莫瑞尔太太对抗争之路的理解太过极端和片面,虽然在这期间,她参加了妇女俱乐部,写文章,看似她成了人生的赢家,但是家庭却已分崩离析,丈夫与她成为了路人,儿子成为了她的傀儡。她感到寂寞,她虽然在孩子们长大后控制了整个家庭,但是她牺牲了自己的温柔,成为了有控制欲的强者,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严重威胁到了男人的权威。在文章的结尾,当莫瑞尔太太生命走向尽头之时,儿子保罗仁慈地杀死了母亲。

劳伦斯本人在其所著的《男女关系与人格》中,谈到两种气质的女人:粗俗的和温柔的。这两种女性气质便产生了两种类型的自信心:有的女人像公鸡一样自信,有的女人像母鸡一样自信。[2]显而易见,莫瑞尔太太属于像公鸡一般的工业革命女权运动兴起的新女性,为了追求自己的权利勇往直前。但是,劳伦斯在这本书里也提到:这些新女性变得像公鸡一样自信,将所有的激情和时间投入到某种目标中,但归根结底,她们还是母鸡,她们害怕看到自己母鸡的自我,遇事拼命证明自己多了不起,比男人更像男人,但这一切根本是脱节的,她失去了母鸡般的自信,从来没有真正拥有过女性的幸福,如此自强不息地度过一生后,她突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所以,莫瑞尔太太的悲剧命运从她开始为自己抗争便已注定。

1.2 保罗的第一任女友—米丽安

米丽安是保罗的第一任女友,她的名字Myriam,在希伯来语中意思是《圣经》中的圣母玛利亚,因此,这一任务的名字就已象征着米丽安的“母亲”特征。保罗从小受着母亲的精神约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认识了这样一个清纯的女孩,从名字的象征已经能够看出,他是以母亲为模型来寻找自己的心上人。既是如此,米丽安或多或少与莫瑞尔太太有着些许相似的性格特点。首先,米丽安也是十分重视精神生活的,她的强烈的精神欲望是她想要完全占有保罗,她不甘平庸。在爱情方面,她一直想象着“到处都有一些公主,被头戴铁盔或帽插羽毛的骑士所爱恋。” [1]从这里可以看出,米丽安一直活在美好的幻想中。她的信仰和精神高于一切的价值观使她不可能和保罗像正常情侣那般恋爱。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米丽安在和保罗相恋时的改变,保罗,作为男权世界的代表,没有接纳米丽安的改变。所以,这一人物的出现,笔者认为反应了劳伦斯多重女性思想:一方面,米麗安象征着母亲一类的新女性,她的出现说明他是欣赏和受到吸引的,另一方面,正如之前对莫瑞尔太太的描写一样,这类女性占有欲强,不甘人后,挑战了劳伦斯的男权观,他对此是反感的。所以,米丽安与保罗的这段关系反应了劳伦斯的女性观:抗对男权为主宰的女性不会有好的结局,只有身心合一才能收获幸福。女性最终是男性的从属。但是,即便是这样,劳伦斯还是欣赏有独立思想的新女性,不过,当他们强大到威胁男权的地位时,事情的结局就会发生改变,从这一点看,劳伦斯是矛盾的,处于男权和女权的斗争的纠结状态中。

1.2 保罗的第二任女友—克拉拉

在和米丽安的恋情瓦解以后,保罗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三个女人—克拉拉。与米丽安的柏拉图式的恋爱完全不同的是他与克拉拉更多的是尘世间的俗人之恋。劳伦斯塑造了一个和米丽安完全对立的形象。克拉拉缺乏精神生活,但当她面临婚姻不幸时,毅然与丈夫分居,公然向传统挑战,所以,这也是一个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保罗和克拉拉的爱满足了保罗的感官需求,但是,保罗并不满足于纯物欲的爱恋,受母亲的影响,他多少对精神世界是有要求的,这在他和米丽安的深沉爱恋中得以体现,而这一切,仅靠短暂的肉体欢愉是不能满足保罗的精神世界,而且,克拉拉因为之前受伤的婚姻生活对男人充满了敌视,她参加了妇女运动,认为,女人不能向生活低头。最终,她的结局也一定是有悲剧色彩的,因为在劳伦斯的眼里,纯粹追求感官感受的女子注定也不能得到幸福。[2]所以,前两位女子—莫瑞尔太太和米丽安这类精神世界丰富、意志力强的女子不能得到幸福,因为他们缺乏生活的激情和温柔,注定是生活的失败者,而后一位克拉拉为代表的追求物欲,精神空虚的女子也不能得到幸福,因为这两类都挑战了男权主义,抑制了男性在两性中的统治地位。endprint

二、导致劳伦斯女性观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背景

劳伦斯生活的年代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英国。此时,英国还处于传统的父权统治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男性占有统治地位,女性只能居于从属,不能享有和男性同等的权利。劳伦斯对男女关系的认知必定是男权占主导。

但我们不能忽略的另一个事实是,这个时代,也是工业革命萌芽的时代,各种新兴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文化带来了剧烈的冲击。正如这部小说开端所描写的那样,人们成了机器的奴隶,社会的工业化进程腐蚀了人们的灵魂,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在这样的背景下,女权运动也随之悄然兴起,女性为争取自己的权利积极勇敢地抗争,所以在这部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劳伦斯起初是支持以保罗母亲为代表的这类新女性的,她们接受过正统教育,有素养,不愿向恶劣的生存环境屈服,但是,这种强烈的占有欲望极大地威胁了男性的权威,这也极大地挑战了劳伦斯心里最传统的男权观。这让他感到恐惧,所以他才有了这样的感叹:这样追求公鸡式自信的女性失去了女性真正的幸福,在如此自强不息地度过一生后,她突然发现自己从没生活过,生活留给她的只是一片空白。[3]

2.2 劳伦斯的生活经历

《儿子与情人》是一部自传式的小说,劳伦斯的母亲莉迪亚与小说中的主人公莫瑞尔太太一样出生于中产阶级,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来也是认识了矿工亚瑟。亚瑟举止鲁莽、酗酒成性,与优雅的莉迪亚差距很大,虽然,莉迪亚也尝试改变他,但都以失败告终。所以,儿子成了莉迪亚的全部精神依托。劳伦斯的朋友乔治后来在回忆劳伦斯孩提时代的生活时说:劳伦斯出生时特别瘦小,所以莉迪亚特别宠爱她,恨不得把心肝挖出来给他。[4] “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劳伦斯,势必形成了与母亲之间超越一般母子关系的感情。劳伦斯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认识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爱人—杰西,但母亲却百般阻挠,他们最终没能在一起,母亲死后,他和一个已婚女性私奔,但是这个女孩又是占有欲极强的类型,这让劳伦斯苦恼不已。所以在这部小说中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都能找到他母亲和妻子的影子。里面所反应的男权思想正是劳伦斯心中那被苦苦压抑的灵魂。[5]

三、结语

《儿子与情人》这部小说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实际是劳伦斯心中三种爱的代表:与母亲的母爱,与米丽安的柏拉图之爱,与克拉拉的肉体之爱。这些爱是保罗灵魂的所有。这三位女性的结局都以悲剧收场,但是我们在里面可以看到三位女性在当时不向现实低头,勇于抗争的斗士形象。这样暗淡的结局不仅有社会的原因,男女平等之路漫长,但,我们用不能放弃对美好明天的向往。

参考文献:

[1] [英] D.H.Lawrence 著《儿子与情人》,方文华译,译林出版社,2003,8

[2] [英] D.H.Lawrence 著,《劳伦斯论男女关系与人格》,王子予译,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136

[3] [美]迪奈尔丁.斯耐德著,《劳伦斯的觉悟:一個智者的传记文学》,陈德民译,堪萨斯大学出版社,121

[4] [英] D.H.Lawrence 著《劳伦斯书信选》,,刘宪之译,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56

上一篇:学科渗透德育教学总结下一篇:乡镇人社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