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测试题

2024-07-11

语文课程标准测试题(精选8篇)

1.语文课程标准测试题 篇一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测试题附答案

一、填空。

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2、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简答题。

1、怎样理解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答: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它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答:教师应该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4、学好语文课程,就要把握住语文教育的哪些特点?

答: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5、新课标对语文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是什么?

答:①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②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③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④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面貌实践能力;⑤具体建议。

三、论述题。

1、你能从新旧语文课程标准的对照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吗?

答:从2011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①最新课程标准更科学合理。如:2011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就新增了“语法知识”,改变了过去语文教学中“弱化语法”的做法,更契合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基本特点。但是在阅读实施建议中又明确提出了“可随文学习必要语文知识,但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②最新课程标准更注重语文课程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了其地位。如新增添了很多经典背诵的篇目,强调了汉字的书写,特别是明确提出了“要关注学生毛笔字的书写”和“关注学生基本行楷字的书写和对名家书法作品的临摹。”③最新课程标准更具有人性化,照顾到不同地区学生差异和同一地区学生间的个体差异。2011课程标准在不同环节中都强化了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尊重与保护,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保护与培养。

2、2011语文新课标修订的具体内容包括几个方面?

答: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②、进一步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③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④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⑤针对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增强了改革力度。

四、实践环节。

1、请以自己教学年级语文教材中某篇目为例,现场设计一课时符合最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设计(导学案、教学案等)。

2.语文课程标准测试题 篇二

关键词:本科口译课程测试,评估体系,评分标准,参数

1、Introduction

Interpretation means an extempore oral reproduction in one language, of what is said in another language. (Zhong Shukong, 1999:1) It is a“bridge”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Nowadays, contrary to growing and urgent demand upon professionals in interpretation field and its significance, the status quo of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is worthy of concern.What is to be done to improve college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then consequently to meet the great demand for qualified interpreters?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nterpretation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achieving this goal.

2、Existing problems

Currently in many universities its interpretation test takes the form of adopting two passages, respectively for English-Chinese interpretation and Chinese-English interpretation through either taperecording or oral reading of the original tests by teachers, who mainly grade students’performance by subjectivity and impression without a comparatively scientific grading standard, resulting in the large subjective proportion in the final grade of this test.

The unscientific, non-standardized and irrational interpretation test has seriously affected its effectiveness, correctness and reliability, which has set an obstacle to the fast improvement of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quality.To avoid unfairness due to personal and subjective factors in interpretation test,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formulate a set of feasible grading standard to regulate examiners’behavior, to enhance openness of tests, and to ensure objectivity, fairness and accuracy.Some pioneers in interpretation research have taken the initial step to establish grading standard system of their own.So let us make a critical analysis on the grading system they have set up, aiming at helping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standard for interpretation eval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3、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ree Grading Criteria for Interpretation Test

3.1 Liu Heping’s Mode

In her monograph Interpreting Skills---Thinking Science and Reasoning Methodology of Interpretation, Liu Heping puts forward her evaluation system on interpretation test.She combines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standards together and grades interpreting performance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speed of response and attitude toward released information, completeness, accuracy, clearness and logicalness of interpreting information, and capacity to handle change and psychological competence.Her idea can be clearly represented in the chart for interpreting evaluation designed by herself. (Liu Heping, 2001:53)

Figure 1.Chart for interpret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nly for reference)

In her chart, she supposes that,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an average testee, if there is no loss of information, no misunderstanding and no wrong expression, the interpretation performance can be graded as 70 to 85.If the testee does well in good consciousness of environment and source language speaker, and in extremely good language competence, the highest mark 90 can be given.The remaining mark would be determined by testee’s performance in good capacity to handle change and psychological competence.

Liu’s chart for grading interpretation performance with the pioneering significance contributes to the formulation of unified test criteria, and to the improvement of transparency of test.But these outstanding grading criteria still have their own disadvantages.Liu does not give the detailed mark each grading item occupies, which makes these grading criteria infeasible to some extent.And consequently in practice examiners still find it difficult to avoid subjectivity.

3.2 Chen Jing’s Mode

To better measure testee’s interpretive competence, and to avoid the possible vagueness and subjectivity, Chen Jing (2001) proposes that a concrete and detailed evaluation standard is completely necessary.The following chart presented by her explicitly expresses her idea on this issue.

Figure 2 Chen Jing’s quantitative chart for evaluation of interpreting performance

Chen Jing gives some elaboration on her quantitative chart for evaluation of interpreting performance in her article.Upholding Bachman’s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st, Chen concludes that knowledge command, skill competence and psychological competence are the three main focuses for the evaluation of interpretation performance.Sinc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pretation determine that skill training should be the focal point in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Liu Heping, 2005:112) , skill competence takes the largest rate in the whole grading system.Under the circumstance that college students usually begin their interpretation learning in grade four, at which stage students are supposed to have obtained a good command of language knowledge, so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grammar and syntax occupy only 5%.This decision by no means implies that these parts are unimportant.

Compared with Liu’s grading assumption, Chen’s mode is more detailed in grading items and in mark ranking.While to execute Chen’s mode, she has insisted that the interpretation test should take the form of interpreting on the mock spot for authenticity and video recording for repeatedly watching afterwards to give accurate mark.This suggestion is definitely constructive to improve the objectivity and accuracy of evaluation,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presents tremendous challenge to examiners with extremely hard work on the spot and after it.If encountering hundreds of students in college interpretation test, this method would be difficult to carry out considering the time consumed, labor and material resources.On the other hand, some items in her grading chart are hard to give marks on.For example, discourse ability and pragmatics are difficult to grade.And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item---completeness and accuracy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has not appeared in her chart.Without the complete and accurat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how can we assess whether the interpretation performance is a success or not?

3.3 Band Eight Oral Test Mode for College English Majors

Since the first execution of Band Eight Oral Test in 2003, and experiencing the growth in its popularity within 6 years, now more than ten thousand students from seven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participated this exam in the year of 2009.In this exam, English-Chinese interpretation and Chinese-English interpretation are the two task types out of three.

Take English-Chinese interpretation part in 2006Band Eight Test as an example, the grading criteria and division of information unit are as follows:

Figure 3 Grading criteria and division of information unit

As it is in its tentative stage, this exam experiences some weak points in its grading work.With a general view on its evaluation system, the grading criteria definitely neglect the importance of interpretation skills.Not any tiny consideration on these skills can be found in the grading criteria.For example, if the testees’interpretation is full of hesitation and pause which indicates that he/she is lacking in public speaking skills, would it be more scientific to subtract some marks?Another problem exists in its dealing with information.These grading criteria put too much weight on the completeness and accuracy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Even if this disposal is acceptable, its concrete grading attracts criticism.As figure 3 has shown, 2 or 4 mark will be given only if the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exists in testees’interpretation.But in interpretation, omission and addition are the frequently used devices to make our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fluent.That means it is because of properly using these devices that testees will lose some marks.This makes the grading work unfair and unreasonable to some extent.To put it in simple terms, this disposal method splits the completenes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s a whole.

4、Reflections on Formulating Grading Criteria

After a critical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ree well-designed grading criteria, we can draw some conclusions.Firstly, the grading criteria should necessarily be feasible and comparatively easy to conduct.Secondly, the grading criteria should manifest the focus the exam wants to test on.And thirdly, though presently it is hard to achieve consensus on some unified grading criteria, which surely should be achieved in the future, some parameters should certainly come into the consideration when formulating grading criteria, namely, language competence in phonetics, morphology and syntax, completeness and accuracy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extra-linguistic command, skill competence, and psychology.

5、Conclusion

This paper just takes an initial step in the process of achieving the standardization of interpretation test, while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Further research will be needed for designing feasible and scientific grading criteria, conducting empirical study and proving its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参考文献

[1]陈菁:“从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模式看口译测试中的重要 因素”《中国翻译》, 2002. 1

[2]冯建中:“论口译测试的规范化”, 《外语研究》, 2005, 1.

[3]《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上海: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 社, 2000.

[4]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 北京:中国 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5]刘和平:“对口译教学统一纲要的理论思考”, 《中国翻译》, 2002, 3.

[6]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7]《上海市英语中级口译岗位资格证书考试大纲》, 上海: 上海外 语教学出版社, 2002.

[8]《上海市英语高级口译岗位资格证书考试大纲》, 上海: 上海外 语教学出版社, 2002.

3.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地理试题命制 篇三

一、将内容标准转化为学业标准

这是试题命制的第一步。试题命制依据是课程标准。但现行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比较概括、抽象,规定性不强,进行试题命制前教师需要逐条解析内容标准,将内容标准转化成学业标准,使解析后的学业标准与学生的学习评价相匹配,成为测验试题命制的重要依据。如“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这条内容标准,其中“了解”需要教师做进一步解析。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一般要达到“通过阅读相关材料(能帮助学生认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的文字材料、图表资料等)能识别出人类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经历的四个阶段及先后顺序”和“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清楚每个阶段的大致内容或特点”的要求。这是教学要求,也是评价要求。具有这样清晰而明了的学业标准进行试题命制则易于操作。

二、依据学业标准命制试题

依据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以及学习内容与个人学习能力差异,学生的学习结果可划分成若干等级,如分为“不合格、合格、良好、优异”,“优秀水平、熟练水平、基本水平”,也可分为“A、B、C、D、E”,“1、2、3、4、5”等形式。无论怎样划分等级,都应清晰地表明学生的学习结果有差异。对于这些差异通过命制试题可以基本检测。即试题命制应有不同层次的题目,以便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对不同层次题目的命制借助布卢姆的认知能力分类理论(即认知水平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这些能力复杂程度由低到高排列,表明学生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学习质量的高低。借助这一理论命制试题的首要步骤是将转化的学业标准根据不同学生学习时需要达到的能力层次进行细分,从而获得试题命制时的明确指令,即评价标准。

1.分析认知能力

以学业标准“通过阅读相关材料能识别出人类在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经历的四个阶段的先后顺序”和“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清楚每个阶段的大致内容或特点”为例,命制与这两条学业标准相关的题目前,应分析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根据这一知识内容一般可分为“记得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经历的四个阶段”(记忆)、“根据提供的现象或材料能总结出地球的形状”(理解、分析)、“能对人类经历的这一漫长认识过程做出适当的评价”(评价)三个层次。依据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记忆属于低层次认知水平,理解、分析属于较为复杂的认知水平,而评价需要借助知识与经验进行分析,还要依据个人的情感和价值观判断,显然属于较高层次认知水平。这样可以依据梳理的认知能力层级命制出相应等级的题目,学生通过测验即可获得这一课程标准的学习层次和具体结果。

2.广泛收集材料

依据梳理的认知能力层级收集相应的材料,是命制试题的关键步骤。收集材料的关键是对应、简洁明了、清晰美观。对应即材料与能力层次要求相一致,充分而不多余,必要而不堆砌。简洁明了即给出的文字图表有用且必要,表述清晰,文字优美。清晰美观是图例清楚,线条明了,标注准确,干扰信息必要而逼真。如依据“记得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经历的四个阶段”收集材料时就是找出与这四个阶段直接有关的信息,考虑每个阶段涉及信息量很多,采用图示较为合适,图示中蕴含着丰富而直接的信息,易于学生通过观察获得信息进行判断,适合初中生认知特点。图1四幅图片“根据提供的现象或材料能总结出地球的形状”可以选择图2系列图示,配上说明性文字,可命出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较高层次的题目。

3.自创多样图像

自创图像包括自己制作和网上搜寻。地图是展示地理信息的窗口,一幅主题鲜明、图例清晰、内容简洁的图像能更全面展示问题的核心,更准确地表明问题实质。但在命制试题过程中,要找到一幅中意的图像非常难,往往广泛搜寻也难以发现合意的图像,自制图像就成为必然选择。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制图迎来了春天,往往一段复杂的文字通过Excel、画图工具就可转化成简洁明了的图像。如对“通过阅读提供的数据或图表资料,能概括出我国水资源的数量特点”的评价标准进行命制试题时,会涉及到一大堆数据(既要给出世界水资源总量排在前列的国家数据,也要给出人均水资源总量排在前列的国家数据),把这些数据放到题干中不仅让题目臃肿堆砌,也增加学生的阅读难度,弱化题目的考查目的。如把数据进行简单处理,用Excel中的制表工具,就可轻而易举地转化成颇具地理特点、学生一目了然的题目(如图3)。

获取图像资料的有效途径是到国家正规部门的门户网站查找,不仅资料真实可靠,而且有图像分辨率较高,主题突出,图例清晰,信息种类单一等特点。对初中生而言阅读难度不大,可获得必要信息,能很好提升学生读图能力。

4.精心编制试题

选择题的编制涉及题干与选项。题干一般包括材料与问题。材料分为文字和图表等。文字材料选取要与试题考查核心(知识与能力)直接相关,并简明扼要,不可拖泥带水,更不能漫无边际。如结合上述图2配以说明性文字,“在海边观察从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图中①至③所示现象”,这样表述精要,学生理解起来准确而无歧义,可节约阅读量和信息排查所占宝贵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判断。

读图分析题的编制。除题干表述精简外,重要的是明确考查目的:是知识与技能,还是记忆思维能力。初中生多停留在记忆考查层面,地理高级思维能力一般不做深入要求,但一些国策、重要国情、基本公式、地理规律等需要重点掌握及考查。因此读图分析题(填空题)所留出的空格是考查重要内容和一些经过简单思维获得的内容。

4.语文课程标准测试题 篇四

一、填空。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小学语文课和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正确把握语言的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太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4、小语新课标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认识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要求会写;第二学段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会写;第三学段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5、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默读时不(出 声)不(指 读)。

6、一至二年级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的话,写(想象中的)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 识)和(感想)。7、3至4年级学生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课内习作每学年(16篇)次。8、5至6年级要求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逗号)与(顿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二.选择

1、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C)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4、(2)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1)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4)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名词解释

1、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2、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冬至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同时培养一种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四、简答

1、汉语拼音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什么地位?

答:(1)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2)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3)汉语拼音帮助学生阅读。总之,汉语拼音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它也必将陪伴学生不断地学习生活

2、三维目标的整合有哪些策略?

答:

1、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1)明确导向的重点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2)要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避免贴标签式的教育(3)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1)多给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2)善于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将课外学习引入课内,有计划,有意识地做出安排,做好引导(3)课内的拓展活动和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都要注意量的问题

3、你认为,当前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存在哪些问题?

答:当前新课程起始阶段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程度存在花架子和假繁荣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活动安排不充分,学生能做的事没让学生做第二,视小组学习为小组交流,只讲不写.第三,小组内学习时间太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被大量剥夺第四,不该分工的分了工第五,团团围坐成摆设,小组学习有名无实第六,角色轮换周期长,优生独舞唱主角第七,离开课文讲迁移,舍本逐末,漫无边际,学生预习失去依托,有的甚至上成了政治课第八,座位设置老一套,不运用小组学习的学习方式,我行我素,雷打不动

五、论述

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一、填空。(40分,每空2分)

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和()的统一。2.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形成和发展。

3.语文是()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

4.课程目标根据()、()、()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的整体提高。

5.总目标中关于写作方面的目标是这样表述的:“能()()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需要,运用()的表达方式写作。”

6.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

7.阶段目标从()、()、()

()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还提出了()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和谐发展。

8.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的学习和()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提高(),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9.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10.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五条是“能主动进行()学习,在()中学习,运用语文。11.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培养()。发展(),初步掌握()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能力、()能力、()能力、()能力,正确的()祖国语文。

二、简答题

1.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2.新课标对你所任教的年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哪些目标?(请标明你所任教的年段)。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小学语文是一种______和______的基础工具。

2.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所使用的识字读本是______、《百家姓》和______ 3.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应该具有______的观点、自觉能动性的观点和______的观点。

4.现行教学大纲把小学阶段的识字量规定为______字左右,掌握这些常用字能够满足小学生______的需要。

5.识字能力由几个要素组成,它既包括掌握汉字的______、识字工具和______,也包括一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6.“听说读写宜并重”,从教学的角度理解,是指教学中要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不仅要抓______,而且要抓______。

7.小学语文评估具有鉴定、______、激励和______的功能。8.学习质量评估包括______和______两种方式。

9.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包括______、设计教学的能力、课堂应变能力和_____。

10.继续教育具有______、连续性、针对性、______、层次性和训用一致性的特点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8分)1.作为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向着科学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的标志性教材是()A.各地依据1978年教学大纲编写的实验教材 B.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 C.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 D.1963年《全日制十二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

2.在教学“燕”字时,要让学生注意到上面是“廿”,而不是“艹”,这是()A.针对学生知觉不精细的特点 B.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C.为防止熟字对生字的干扰 D.加强学生对同音字字义的理解

3.《义务教育大纲》指出: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是()A.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B.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C.理解课文 D.朗读和默读

4.教师教学工作评估的三个主要方面是()A.教学态度、教学目标、教学效果 B.教学用时、教学能力、教学效果 C.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效果 D.教学态度、学生学习质量、教学能力

5.建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有许多弊端,旧根难除。在1978年,一位著名学者对语文教学的“ 费时甚多,收效甚微”现象提出批评,他是()A.张志公 B.吕淑湘 C.叶圣陶 D.王力

6.小学语文教师上好语文课的根本前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他们的()A.课堂应变能力 B.设计教学的能力 C.语言表达能力 D.分析教材的能力

7.听力构成的要素包括()A.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 B.注意力、理解力、辨析力、记忆力 C.记忆力、理解力、复述力、注意力 D.记忆力、复述力、注意力、辨析力

8.小学阶段说话训练总的要求是()A.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先想后说 B.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演讲、注意礼貌 C.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先想后说、表情丰富 D.先想后说、注意礼貌,用普通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8分)1.编写小学语文教材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符合时代的需要;B.体系科学;C.语言文字规范;D.符合儿童年龄特征;E.为培养自学能力创造条件

2.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具有()A.综合性B.多样性C.连续性 D.阶段性E.实践性

3.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目标的正确描述是()A.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作文素养 B.低年级作文教学训练的重点是遣词造句的能力 C.中年级作文教学训练的重点是连句成段的能力 D.《义务教育大纲》指出:小学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认识事物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E.高年级作文训练的重点是连段成篇的能力

4.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听说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它们是()A.背诵 B.课堂讨论 C.听讲 D.听评 E.看图说话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文道统一”2.集中识字3.阅读能力4.口头作文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朗读在培养学生说话能力方面的作用。2.低、中、高三阶段作文教学的侧重点是什么? 3.怎样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听说能力? 4.如何理解评估的“全面性”?

六、材料分析题(8分)下边是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请加以分析,说说教师如何在指导学生表达自己意思上下功夫。有位教师教了《小木船》这篇课文后,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友谊破裂的事情。结果许多同学都雷同地写自己和同桌同学吵架,后来又和好了。

七、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结合实际谈一谈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增强训练意识和服务意识两方面下功夫,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2.试述如何以《义务教育大纲》的基本精神为指导,改进语文教学,推进素质教育。

2009—2010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填空。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小学语文课和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正确把握语言的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太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4、小语新课标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认识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要求会写;第二学段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会写;第三学段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5、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默读时不(出 声)不(指 读)。

6、一至二年级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的话,写(想象中的)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7、3至4年级学生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风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9冒号)、(引号)。课内习作每学年(16篇)次。8、5至6年级要求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逗号)与(顿号)、(分号)与(句号))篇(段)。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的不同用

法。背诵优秀诗文(60 二.选择

1、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C)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C)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A.学生;B.学校;C.教师;D.校长

4、(2)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1)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名词解释

四、1、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冬至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同时培养一种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和合作

四、简答

1、汉语拼音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什么地位? 答:(1)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2)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3)汉语拼音帮助学生阅读总之,汉语拼音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它也必将陪伴学生不断地学习生活

2、三维目标的整合有哪些策略?

答:

1、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1)明确导向的重点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2)要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避免贴标签式的教育(3)

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1)多善于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将课外学习引入课内,有计划,有意识地做出安排,做好引导(3)课内的拓展活动和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都要注意量的问题

3、你认为,当前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存在哪些问题?

答:当前新课程起始阶段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程度存在花架子和假繁荣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活动安排不充分,学生能做的事没让学生做第二,视小组学习为小组交流,只讲不写.第三,小组内学习时间太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被大量剥夺第四,不该分工的分了工第五,团团围坐成摆设,小组学习有名无实第六,角色轮换周期长,优生独舞唱主角第七,离开课文讲迁移,舍本逐末,漫无边际,学生预习失去依托,有的甚至上成了政治课第八,座位设置老一套,不运用小组学习的学习方式,我行我素,雷打不动

五、论述

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1、工具性与_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课程目标_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4、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5、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_三个维度设计。

6、课程目标中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7、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 阅读”、“ 写作”(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8、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9、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10、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11、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2、第一学段:识字和写字中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13、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4、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5、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_______,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16、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的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

17、教师是学习活动的_组织者和引导者。

18、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19、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_交际情境中进行。

5.物理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 篇五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6分)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从课程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等方面提出了课程基本理念,从“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课程目标。

2、课程内容由和两部分组成。

3、科学探究涉及设定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

4、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5、评价的方法有长记录。

6、根据物理实验的形式进行分类,物理实验可分为、、边学边实验、课外实验等类型。

7、、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器材、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实验结果。

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根据这一要求,可将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分为自评和他评两类。

9、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可参照“义务教育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针对、、动、媒体应用、教学效果、目标达成、教学特色等方面进行。

10、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包含的步骤有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制定评价标准;确定评价工具;收集资料,实施评价;给出评价结论。

11即时评价的方式包括 言语式评价包括赏识性评语和激励性评语进行评价。

12、物理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标准、四部分内容。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A、相互运动B、物质变化C、物质状态D、相互作用

2、(作品)评价是一种体现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性评价。

A、实验B、作业C、作品D、考试

3、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可分为三个维度,即了解、认识和(理解)。

A、掌握B、理解C、灵活运用D、知道

4、即时评价是一种(质性评价),具有低起点、勤评价、小目标、快反馈的特点。

A、量性评价B、质性评价C、言语式评价D、非言语式评价

5、(测验)是对学生某一阶段学习情况的评价。

A、作业评价B、测验C、作品评价D、成长记录

6、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A、科学素养B、实验能力C、实践能力D、综合能力

7、(即使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学现象做出的实时评估。

A、即时评价B、言语式评价C、非言语式评价D、量性评价

8、(科学探究)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设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内容时,将其纳入“课程内容”。

A、自主B、合作C、科学探究D、传统

三、简答题(32分)

1、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10分)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2、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应注意哪几个方面?(6分)

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3、对学生进行评价应注意哪些问题?(8分)

4、新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哪些建议?(8分)

四、论述题(16分)

新课程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哪些建议?

物理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科学探究、科学内容

3、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分析与论证

4、课程目标、科学素养

5、作业评价、测验

6、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7、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和方法

8、评价体系、他评、自评

9、教学基本功、学生活动、师生互动、教学效果

10、内容、标准、工具

11言语式、非言语式、言语式

12、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

二、选择题

1、D2、C3、B4、B5、B6、A7、A8、C

三、简答题

1、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2、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应注意哪几个方面?

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3、对学生进行评价应注意哪些问题?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重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注重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实现有效的评价反馈

4、新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哪些建议? 重视文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开发

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

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

四、论述题

新课程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哪些建议?

第一、教材要为全面落实物理课程目标服务 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倡导科学探究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第二、内容的选择

有利于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

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

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具有时代性 有一定弹性一,为不同的学生发展提供空间 第三、内容的组织

为实施科学探究提供便利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便于学生建构知识、提高能力

第四、内容的呈现

形式生动活泼

传递多种有教育价值的信息

6.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测试题2 篇六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前言、、内容标准、实施建议(C)

A.教学建议B.评价建议C.课程目标

2、下列不属于历史课程特性的一项是(B)。

A、思想性B、逻辑性C、人文性

3、历史新课标旨在培育具有(C)核心价值观的公民。

A、社会主义B、资本主义C、爱国主义

4、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C)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全面了解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

5、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这里所讲的“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①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②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 ③重要的历史概念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C)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阐明”等行为动词的内容为(B)层次要求 A、识记B、理解C、运用D、功能

3、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比较”等行为动词的7、充分体现(A)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A、育人为本B、普及历史常识C、教学方式的创新

8、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B)有着重要作用

A、科学素养B、人文素养C、道德素养

9、提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B)和现代化。

A、单一化B、多样化C、简单化D、复杂化

10、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强调:我国的时代精神的核心是(C)

A、发展变革B、改革开放C、改革创新

11、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核心是(A)

A、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

B、以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C、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为核心

12、历史课堂上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B)教学方式的实践。

A、合作法B、探究式C、讨论法

13、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充分利用,是历史教学顺利进行的(A)条件。

A、基础B、特定C、保障

14、教师在评价中要考虑到学生(C)的差异,要真正使评价能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A、学习能力B、整体C、个体

15、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与交流提供条件,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B)能力。

A、学习B、实践C、表达

16、历史习作主要包括学生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历史影视作品观后感、历史书籍等。是考查学生(A)的能力的方式。

A、收集和处理信息B、历史学习结果C、历史常识

17、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评价的主体的(B),注重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的相互结合。

A、单一化B、多元化C、形式化

18、学校历史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是(A)

A、历史教科书B、教学图册C、教师教学用书

19、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这体现了培养学生的(C)。

A、人生观B、价值观C、民族观

20、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培养学生的(C)。

①历史素养②人文素养③综合素养

A、① ② ③B、②③ C、①②

21、历史课程的实施,力求体现历史课程的(B)

①课程基本理念②课程性质③课程设计思路

A、① ② ③B、①③C、①②

22、《标准》(2011版)实施建议包括(A)建议.①教学建议 ②教材编写建议 ③评价建议 ④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A、① ② ③④B、② ③④C、① ② ③

23、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简述等行为动词的内容均为(A)层次要求

A、识记B、理解C、运用

24、新课程标准倡导加强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的途径有①学生和教师资源②教材资源③图书馆资源④社会历史课程资源(B)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

25、如果要论证春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下列哪方面的论据应当最有说服力(C)

A.专家的解释B.民间的传说C.古籍的记载

26、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比较”等行为动词的内容为(C)层次要求。

A、识记B、理解C、运用

27、《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增加了一个新的部分(B)

A、前言B、评价C、内容

28、下列哪个选项是《标准(2011年版)》对“世界古代史”的新增内容(C)

A、讲述布匿战争的故事

B、讲述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知道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C、知道《查士丁尼法典》,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

29、《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如,对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主要培养(C)

A、侧重于历史的时空观念等培养,了解传说、故事、演义与史实的区别

B、主要培养初步收集和阅读基本史料、多角度分析历史等能力

C、主要培养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分析、论证等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30、下列哪个选项不是修订历史课程标准的原因(C)

A、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B、完善《标准(实验稿)》的必然要求

C、促进教师不断学习的必然要求

31、与新课程基本理念不符合的学习方式是(D)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 探究学习D.被动学习

32、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指的是历史课程特性里的(C)A思想性B.人文性C.基础性D.综合性33、2011年历史新课标删减了很多内容,下面不属于删减内容的是(B)

A.对元谋人的了解B.. 对宋朝重文轻武的认识

C对尧舜禹的了解D.对南方古猿的认识

34、在历史教学中要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A)

和思想性、生动性的统一。

A.科学性B. 人文性C.目标性D.工具性

35、历史课程的实施必须以(D)为依据,力求体现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A.教学内容B.学生要求C.课程目标D课程标准

36、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促进学生的(C)以改善教师的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

A.智育发展B. 心理发展C.全面发展D.德育发展

37、不同的评价需要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根据评价的功能不同,不属于的评价任务类型是(B)

A.诊断性B. 主断性C.终结性D.形成性

38、(A)指的是教师对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的表现作出记录,从而评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建展和成效。

A.教师观察B. 学生自评C.历史调查D.历史制作

39、历史教学资源的核心部分,开展历史教学的活动重要依据是(D)A.校外历史资源B.网络资源

C. 学校图书馆D.历史教科书

40、对课程资源进行筛选,选取反应历史的真实状况具有代表性的资源,这属于课程资源利用的(C)原则。A.目标性B. 思想性C.精选性D.可行性

41、下列哪个选项不是修订历史课程标准的原因(D)

A、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B、适应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

C、完善《标准实验稿》的必然要求D、促进教师不断学习的必然要求

42、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标准(2011年版)》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中国古代史的概述方面的新变化(A)

A、难度要求相对提高B、内容叙述更加具体

C、内容叙述逻辑更严密D、难度要求相对降低

43、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标准2011年版》中“中国近代史”的新增内容(B)

A、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战的黑暗局面。

B、知道五四爱国运动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D、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

44、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也为了避免与初中政治学科的相关内容简单重复,“中国现代史”部分删减了一些内容。下列不属于删减内容的是(D)

A、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B、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

C、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D、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

45、下列哪个选项是《标准2011年版》对“世界古代史”的新增内容(C)

A、讲述布匿战争的故事

B、讲述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知道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C、知道《查士丁尼法典》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

D、简述阿基米德等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

46、《标准2011年版》把有些抽象而复杂、且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进行了删减或渗入到其他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中略加涉及,只要求学生稍作了解。下列“世界近代史”的内容中哪些渗入到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一历史事件中(B)

①简述宪章运动的基本史实②了解欧洲早期工业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中提出的基本要求③讲述‘五月流血周’和创作国际歌的主要过程,感受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④俄国十月革命的兴起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47、关于“世界现代史”从何开始《标准2011年版》对“世界现代史”的上限是如何修订的(D)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B、俄国十月革命的结束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D、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即20世纪初

48、历史教学评价的指向上应该既是学生的学习效益的评价,也是对教师的历史教学水平、能力与教学效益的评价。下面哪个选项不能作为评价历史教学的评价标准(B)

A、是否全面遵循《标准2011年版》理念B、是否符合学校主管教学校长的教学理念 C、是否从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D、是否落实教学三维目标要求

49、《标准2011年版》体现了哪些基本理念(D)

①育人为本的理念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③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念④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理念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0、历史新课标旨在培育具有(A)核心价值观的公民。

A、社会主义B、资本主义C、爱国主义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ABD)

A.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

B.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C.为高考备战D.发挥历史教育功能

2、初中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ABD)

A.重要的历史人物B.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C.重要的历史概念D.历史时序

3、初中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能力,主要指:(ABC)

A.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B.形成用口头和书面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C.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想象力

D.增强历史责任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4、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重功能,下列属于教学评价功能的是(ABCD)

A、导向功能B、诊断功能C、激励功能D、管理功能

5、初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ACD)。

A、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B、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D、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与评判中

6、初中新课程改革提出历史教学评价应以:(BC)。

A.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标准B.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C.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D.以提高教学成绩为最终目的7、初中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ABCD)

A.思想性B.人文性C.基础性D.综合性

8、有一条题目:“假如你是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的解说员,请向游客介绍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这条题主要考查学生(AD)

A.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B.发现问题的能力

C.获取信息的能力D、语言表达能力

9、历史教材包括(ABC)

A.教科书 B.教学图册 C.教师教学用书 D.教辅资料

10、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其资源包括(ABCD)A文字资料 B影视资料 C历史文物 D历史遗址遗迹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30分)

1、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历史调查既是一种活动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

3、纸笔测验是历史考试的主要形式。在测查时要注意对课程目标的全面考查,可采用闭卷、开卷、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等形式。(√)

4.课程资源包括:文字资源、实物资源、音像资源。(×)

5、新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的分析、综合、概括、比较属于知识与能力目标。(×)

6、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为便捷和更加丰富的信息来源。(√)

7.历史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等。(√)

8.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9、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专家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被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10、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11、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

12、学习内容的设计上要求能更加贴近时代、贴近每个班级、贴近生活。(×)

13、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是历史教育的其中一个功能。(√)

14、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

15、历史教科书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6、中国古代史板块的学习要求起码要知道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17、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历经清王朝晚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8、世界古代史从早期人类的出现,直到公元15世纪末期,其间大体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但有一些民族、国家未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延续发展过程。(√)

19、古代世界的三大宗教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20、资本主义制度是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得以确立的。(√)

21、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了现实日本明治维新。(×)

22、历史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学时要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多种历史信息资源,突出历史教学的特点。(√)

23、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以及改善教师的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

24、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原则目标性、思想性、丰富性、可行性。(×)

25、教师资源、学生资源不属于历史课程资源。(×)

26、评价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评价面向的少数精英,而不是学生大众。(×)

27、本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科学教育。(×)

28、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自身努力以及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

29、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

7.语文课程标准测试题 篇七

“修订稿”的基本定位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语文课程改革,使其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加符合我国语文教育的规律,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修订稿”的基本思路是:稳中求进,变中有度;校正偏差,谋求发展。在总体上走的是渐进式的道路。“修订稿”的正式颁布实行,将全面开启语文课程改革的新征程,预示着新的课程改革热潮的到来。

10年是一个节点,更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如何评价“修订稿”,现在的“修订稿”与2001年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相比较,它有哪些继承之处?又有哪些创新之处?这些新的变化折射出怎样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思想?我们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行为要做哪些调适?这些都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笔者从“修订稿”的主要特征及其突出的亮点对其作简要评述。

六大特征:“修订稿”充分凸显了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

特征一:“修订稿”是在延续“实验稿”课程改革发展思路的基础上修订的,“稳中求进”、“变中有度”是“修订稿”最显著的特点

“稳”,体现在坚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规划,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稳”,还体现在四个“不变”:一是课程标准的结构框架和设计思路不变,二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不变,三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不变,四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不变。

“变”,体现在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微观调适。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语文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需要在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的同时,更加关注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广泛和深入“修订稿”地吸纳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对“实验稿”进行积极的、必要的调整和完善,使概念表述更准确、阶段目标更明确、评价体系更科学、实施细则更具体。

特征二:“修订稿”充分体现科学发展的主题

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复杂的关系,追求平衡,和谐发展,是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提高语文教育的实效,新课程语文教育应处理好语文课程内部若干对辩证关系。“修订稿”提出“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语文教育的最优化,这是构建“和谐语文”的重要问题。所以,我们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必然要处理好其中的诸多关系: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主体性和主导性的关系、学科本位与学科特点的关系、超越与守正的关系、认知与情意的关系、目标与策略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生成与预设的关系、质疑问难与感悟积累的关系、过程与实效的关系。。对以上若干对关系,必须以全面的、相互联系的、相互渗透的辩正观点来处理,才不失片面和偏颇,只有协调好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关系,才能使语文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更加健康、顺畅地运行。

特征三:“修订稿”始终贯穿“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主线

十年的课改历程,“把课改进行到底”的发展态势,已迫切地显现在我们的面前。当下,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层面上,人们太多关注的是课堂上出新的理念、出色的亮点、出彩的课件、出众的老师才艺等等,却偏偏漠视了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观正在遭遇挑战。“修订稿”在“前言”、“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多次提出“应当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修订稿”倡导语文课程改革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把凝聚广大教育工作者共识的“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为了中华民族振兴”的理想追求作为统领语文课程改革的基调,这对我们如何走出课程改革的“深水区”具有引领作用。关注学生的发展,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转型,即将教学行为从对“教”的关注转向对“学”的关注,从对“学”的关注进一步转向对“人”的关注,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

特征四:“修订稿”坚持继承与发展相互渗透

“修订稿”在“课程基本理念”第二部分,强调“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在“课程设计思路”第一部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

以上这些表述都指明了继承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经验对于深入开展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前人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所有的发展、创新都离不开吸纳前人的成果,我们必须有分析有批判继承。在继承与创新关系上,要以科学的思想、时代的眼光,既要吸纳当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又要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既要积极探索创新,又不失掉语文教育的传统和本真。

特征五:“修订稿”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说

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性,长期以来都是一个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问题。2001年的“实验稿”给语文课程性质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界长期争论的一个较为科学的判定,是对语文教学实践成果的总结。“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提法是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

时隔10年,语文界特别关注“修订稿”对语文课程性质是否有新的定义。比照“修订稿”与“实验稿”发现,仍然是原有的表述,一字未改。这无疑有利于语文课程改革健康稳定的发展。有识之士坦言:“语文课程不管怎么改,有些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是不能改的,改了就会引起混乱,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语文课程功能的定位。”“修订稿”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只是让大家有一个“临时共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问题,还有待随不同时代发展而不断认识。现在的问题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这个问题的真正解决将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

特征六:“修订稿”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修订稿”在“前言”中开宗明义地提出,“语文课程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在“课程基础理念”特别强调,“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修订稿”以上的表述,较好地体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也体现了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

六大亮点:“修订稿”充分体现了开放、务实、创新精神

亮点之一:“修订稿”在“前言”中强调,语文课程不仅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更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

“修订稿”在“前言”中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意味着对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当今世界上,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中国语文是民族的,中国语文课程也应该是民族的。中华文明之根在语文,中华民族应在多元文明急剧碰撞的浪潮中占一席之地。但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新异思潮席卷而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面临被颠覆的危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裂缝日益加重加深,在这种形势下,语文教学更应责无旁贷地立足于民族精神,培植青少年的精神根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语文课程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作为语文课程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亮点之二:“修订稿”在“总目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当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大量信息以多种途径和不同的形式源源不断涌向学生、影响学生,从网络文学到课桌文学、地摊文学,不一而足,有真善美的,也有假恶丑的,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辨别真伪、是非、美丑的教育,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美好和健康的审美观。语文学科应主动承担学生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的重任,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功能。语文教材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宝库,是思想美、形象美、语言美的和谐统一体。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构建语文审美课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享受审美和乐趣。在对事物和情感的自由表达中,提高审美情趣。

亮点之三:“修订稿”直面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偏差,对某些表述作出积极的、必要的修正

“实验稿”曾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由于理解上的片面,导致许多语文课堂淡化甚至回避语文知识。语文课堂要不要讲授语文知识?“修订稿”对此作了回应,基于“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修订稿”旗帜鲜明地提出“在阅读教学中,为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同时强调“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语文知识教学的重新回归,既健全了作为课程的语文内涵,又弥补了“实验稿”的缺失。“修订稿”中呈现的主要是最基础的语文本体知识,这在课程目标和阶段目标中已依次列出。这就启示我们,语文知识应该是语文课的教学内客,语文知识本身就是语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专家对此曾有过论述:“我们现在需要反思和重构的不是语文知识系统本身,而是语文知识观。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上要变系统知识为有用的知识,变知识的掌握为知识的运用,变知识本身的单维取向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取向。”

亮点之四:“修订稿”吸纳各方面的合理建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建议”第三条中,在“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的表述中,增加了“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和“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两句话,这就说明,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应在语文学科活动中渗透。

在“基本理念”第四条中,提出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说明,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切实培养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亮点之五:“修订稿”高度重视阅读过程和方法,并就阅读过程中的学生行为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目的是提高阅读效率。

二是要求“利用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三是要求“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这是对学生阅读行为的一种要求。

四是要求“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目的是防止阅读时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亮点之六:“修订稿”对“评价建议”作了重大修改,增加了四个小标题,条理更清晰

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中最为敏感、也是最为困难的环节,评价已成为课程改革的“瓶颈”。语文课程评价是不是科学,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评价改革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应从学生发展的根本目的来评价教与学的质量。“修订稿”在教学评价方面有了显著突破,其中有两点调适值得注意:一是强调“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二是提出“评价结果的主观方式除了分数或等级以外,还应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

评价的改革一直是呼声高、措施弱、操作难。“可测”的落实,还要有系统的制度改革,这将是我们面临的攻坚性任务。教师必须落实评价改革的新理念,积极参与相关的实践探索,在评价改革中逐步完善,不断提高。

结语:“修订稿”凝聚了多方面的关心与智慧,它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份正式的课程标准(以前教学大纲都是“试用稿”、“实验稿”)。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将再一次促进语文教育思想的发展,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引领语文课程改革迈向第二个十年。

语文课程改革不是“-一次性”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有识之士坦言,“面对现在的语文课程新标准,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已经很完美了。要加强现实课程实践的反馈,以利于课程不断调整,进而减免不必要的代价付出。”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语文课程标准测试题 篇八

摘要: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问题一直是教学评价领域研究的关注点。采用美国学者波特提出的SEC模式,通过量化分析方法的研究表明,2015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在内容主题分布上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一致性不够,在部分领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考试评价要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应树立课程标准意识,明确考试评价功能,构建一致性评价标准。

关键词:高考;政治;试题;课程标准;一致性;SEC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1A-0056-05

国家课程标准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是我国素质教育在相应阶段的质量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1]。但国家课程标准本身只是一种政策性文本,并不能确保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与学业评价就能严格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而展开。只有当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相一致的时候,教学才能很好地贯彻课程标准,达成课改目标。高考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试题内容与国家课程标准是否一致?一致性水平如何?考试评价是否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理念,是否贯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些都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评价新课程实施情况的重要指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选择2015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作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量化分析,探究两者间的一致性水平,以期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改的推进与深化。

一、研究模式与方法的选择

研究结论一般与研究模式及其方法的选择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关联性,选择不同的研究模式与方法,研究结论也会有所不同。因此,研究模式及其方法的选择对研究活动及结论的获取具有重要影响。

(一)研究模式

研究高考试题内容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问题,需要通过统计学意义上可接受的量化指标来衡量课程标准与测验项目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在国际上,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评价研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致性研究模式主要有Webb模式、SEC模式、Achieve模式等三种。本研究采用美国学者波特(Porter)于2002年提出的SEC模式,又称“二维矩阵法”[2],从内容主题与认知水平两个维度来衡量高考试题和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人们在研究中发现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手段。根据研究手段的不同,研究方法有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分。在我国高考试题分析研究中,以往的研究者主要从命题理念、试题特点及其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定性研究,少有学者采用统计学意义上的信度、效度、区分度、标准差等指标进行定量研究。本研究选择2015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共同必修部分)与课程标准作为分析对象,尝试采用SEC模式下的定量分析方法探究高考试题与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水平。

SEC模式下的分析需要将高考试题与课程标准采用相同的方法编码到一个“内容主题×认知水平”的二维矩阵中。对两个二维矩阵表格中的单元格赋值后进行的系统计算结果即为任意两个变量之间的一致性。为保证变量之间的可比性,需要对每个单元格赋值进行总和为1的比值的标准化处理,之后根据SEC模式下的波特一致性系数计算课程标准与高考试题之间的一致性水平,其中波特一致性系数P的数学计算公式为:1-■。在波特一致性系数P的数学计算公式中,n表示矩阵中的单元格数,i表示矩阵中某一指定单元格,1≤i≤n。Xi表示矩阵X中的第i个值,Yi表示矩阵Y中的第i个值。波特一致性系数P的数值介于0和1之间,P=0时,表示两者间不存在一致性,也即两者间差异性最大,P=1时,表示两者间的一致性达到完美水平,即一致性水平最高。

二、具体研究流程

(一)内容与认知水平的分类

本文采用SEC模式的通用编码框架,即“内容主题×认知水平”二维矩阵对课程标准和2015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进行编码。编码之前,首先需要完成对内容主题和认知水平的分类。

根据课程标准,将内容主题分为十六个领域: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入与分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代国际社会;文化与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江苏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修订稿)》是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并结合江苏省的教学实际,为教师教学制定的一份指导性文件。在深入阅读《江苏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修订稿)》的基础上,研究者将知识与技能的认知水平分为三个层次: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具体分类如表1所示。

(二)内容与认知水平的编码

在确定内容主题与认知水平分类之后,研究者开始对课程标准和高考政治试题进行编码。

1.课程标准编码

编码者为两位学科教学(思政)专业教育硕士。两人分别对课程标准从内容主题和认知水平两个维度进行编码,编码结束后用SPSS18.0软件对得到的编码数据结果进行信度分析,计算得出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为0.965,说明本次研究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编码以课程标准中的条款数目为计量单位,对“内容主题×认知水平”的二维矩阵的每个单元格进行赋值,得到表2。

对表2中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表3。

2.高考政治试题编码

与上述编码方法类似,本文对2015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的分析是将每一道试题按其参考答案所设定的分值,以及对课程标准编码时采用的编码标准,分析试题内容所对应的内容主题,从内容主题与认知水平两个维度,将高考政治试题编码到“内容主题×认知水平”的16×3的矩阵中得到表4。然后与上述方法类似,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便与课程标准矩阵进行比较。endprint

对表4中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表5。

3.计算波特一致性系数

根据表3和表5的数据以及波特一致性系数计算公式,得出P=0.448,表明2015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与课程标准在统计学意义上一致性不显著。

三、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

研究发现,波特一致性系数P反映的是高考试题与课程标准在内容主题及认知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值,并没有很好地说明试题考核的内容与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相比是多还是少,也没有说明试题考察的认知水平与课程标准提出的认知要求相比是高还是低。为了更为深入地比较分析,研究者通过直观的图形从内容主题与认知水平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说明。

(一)高考试题与课程标准间的内容主题比较

从图1中可以看出,整体上,2015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内容主题强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这2个领域,而课程标准则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这2个领域。2015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与课程标准在“当代国际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3个领域上比较一致。

我们还发现,2015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考察的内容主题所占比例明显超过课程标准内容主题所占比例的领域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这6个领域。2015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考察的内容主题所占比例明显低于课程标准内容主题所占比例的领域有“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入与分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与生活”“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这6个领域。总体说明,2015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在内容主题分布上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不强,且在部分领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二)高考试题与课程标准间的认知水平比较

从图2中可以看出,2015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的认知水平强调“理解”,而课程标准的认知水平则强调“了解”和“理解”。2015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与课程标准在“应用”这一认知水平上比较一致。课程标准在“了解”这个认知水平上所占比例最高,而2015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在这一认知水平上几乎为0,但在“理解”这一认知水平上远远超过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总体上看,2015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与课程标准在认知水平上的契合度不明显,且高考试题考察的认知水平有明显的超标趋势,针对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检测不够到位。

四、思考与讨论

本次研究的目的不是要分辨高考政治试题质量的好与坏,而是希望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试评价工作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2015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与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水平不显著,表明在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且在推动课程教学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策略上还需多方面努力的。

(一)树立课程标准意识,增强高考试题的科学性

研究结果显示,2015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在内容主题分布上与课程标准一致性不够,在部分领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众所周知,考试评价是一线教师开展教学的“风向标”。一份高考试题中的内容分布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影响不仅会表现在高三的复习课,同时也会影响到高一、高二教学中重点的确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课时的划分。如果高考试题在内容主题分布比例上与课程标准偏离到一定程度,就会误导一线教师,导致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反复练习个别内容主题,忽视其他内容主题的学习,不利于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

此外,2015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在认知性学习目标上,理解和应用水平均超过课程标准的水平,尤其以理解水平最为明显,这反映了2015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在认知水平上有向高处发展的趋势。这势必会导致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会相应地提高教学内容的认知水平,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实现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要求高考试题的命题者在试题的内容选择与认知水平上要充分考虑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强化执行课程标准的意识,进而通过高考试题的达标准性来引导一线教师真正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二)明确考试评价功能,促进三维目标均衡发展

透过数据,我们发现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2015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在三种不同认知水平的分布上较不平衡。在课程标准的认知性学习目标中,以了解水平和理解水平为主,而应用水平较少。2015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在认知性学习目标中,了解水平几乎没有,主要集中在理解水平,其次是应用水平。两者在应用水平的要求上较低,对学生运用、分析、创造水平的考察较少,未能充分体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

高考通过纸笔测验的方式进行,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对较高认知水平的检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新课改倡导发展性评价理念,强调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全面性。思想政治学科学业评价应转变纸笔测验的单一评价方式,构建多元评价机制,将高考成绩与平时的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并合理分配平时成绩与高考成绩的比例,全面考察学生的分析、创造和运用水平,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均衡发展。

(三)构建一致性评价标准,实现评价模式的本土化

本研究借助SEC模式,从内容主题与认知水平两个维度,通过定量研究考察2015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与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研究过程较为顺利,研究结论也是可信的。国内学者刘恩山[3]和王磊[4]的相关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该模式的有效性。定量研究是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此种研究模式为以后的国际比较乃至我国课程改革等研究提供了重要范式。而我国在试题分析的研究中恰恰欠缺更为有效的定量分析模型以及相应的分析手段。国际上开发的一致性评价标准的成果和经验,为我国研究如何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改进学业评价提供了新的路径。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评价,说明国家课程标准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课程标准不是一个口号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一个实质意义上的评价工具。因此,学术界应该积极进行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评价模式的本土化研究,为检测学业评价的有效性提供科学的方法与手段。endprint

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评价旨在落实教育领域的规则意识,也是我国“依法治国”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在呼唤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评价的今天,形成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评价的意识并不困难,让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评价进入决策层面也较为容易,但真正的要在实践中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评价,就需要将课程标准置于课程体系的核心地位,真正发挥课程标准的纲领性指导作用,实现有“标”可依、有“标”必依、执“标”必严、违“标”必纠。希望通过本研究,我们对高考试题与课程标准能有更加直观和可信的认识,树立课标意识,执行课程标准,推进新课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和考试评价的有序、有信、有效、有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D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09/200412/4672.html.

[2]Porter, A. C. Measuring the content of instruction: Uses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 .Educational Researcher,2002,31(7):3-14.

[3]刘恩山,卢群,张颖之.2010年高考生物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J].基础教育课程,2010(9).

[4]王磊,黄琼,刘东方.中考命题与化学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2010(3).

责任编辑:杨孝如

Research on Consistency between 2015 Jiangsu CEPE

and Curriculum Criterion: SEC Mode

PU Xiang & GONG He-fa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China)

Abstract: Consistency between academic assessment and curriculum criterion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teaching evaluation research. This author employs the mode of SEC by American scholar Porter to conduct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2015 Jiangsu College Entrance Politics Examination (CEPE) and curriculum criterion, finding that they two lack consistency in content, and in some area there exis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o achieve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them,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awareness of curriculum criterion, clarify the function of exam evaluation, and construct consistent criterion of evaluation.

上一篇:分析在课程教学中数据挖掘技术的选择论文下一篇:《山西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