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存在的问题

2024-08-23

美丽乡村存在的问题(8篇)

1.美丽乡村存在的问题 篇一

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是凝聚了生活美、社会美、环境美、时代美、百姓美的生态和谐之美,而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在农村的体现和实施就是美丽乡村建设。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响应“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福建省委省政府决定今年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全省整治1000 个以上村庄,打造100 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要求按照生态文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村庄环境整治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推进重要通道、重要流域沿线,重点区域、风景名胜周边以及有代表性的美丽村庄建设。由于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投资较大、涉及面广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加之全省各地差异化较大,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科学规划,因地施策,克难攻坚,加快推进。

一、现状和问题

(一)各地普遍缺乏切实可行的村庄规划

虽然前些年我省大力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基本上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不少村庄规划编制存在不切合实际的“批量生产”现象,规划成果难以落实。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与当地生态、文化、产业相结合,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突出特色。在今年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中,大部分村庄原有的规划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方面不到位,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规划缺乏可实施性;还有的村没有规划,原有规划的低标准或缺失,造成的后果是为完成今年考核任务而边建边规划,或把规划舍弃,直接做村庄节点整治设计,这样结果势必造成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实施,村庄整体风貌不完整,可能导致建成的项目推倒重来或需要加以改建,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福建省宜居环境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关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到:“美丽乡村建设要以村庄规划为引领,不适应建设需要的规划,要修改完善后依法报批”。然而,各地在执行中,限于经费及时间,不注重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长期行动计划的科学制订,短期行为多、长远设计少,视野狭隘,缺乏全域一体的建设理念。

(二)组织领导职责不明,参与各方认识不同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参与,组织协调难度较大。为此,省政府成立宜居环境建设指挥部,苏树林省长任总指挥,要求各市、县、区主要领

导亲自抓,相应成立指挥部,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相对于省里的高度重视,各市县的重视程度略显不足。省里年初下任务,但在督查中发现各个美丽乡村建设点大都在第二季度才进入设计委托阶段,一些市县到第三季度还未完成整治方案。若按照省宜居环境建设指挥部年初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在剩下的三个月内突击完成,建设质量将可想而知。分析原因,我们认为主要在于不同层级政府和不同职能部门对美丽乡村建设意义和目标认识不清,在具体实施或参与建设时职责不明,所表现出的积极性和行动力必然不同,难以形成建设合力,导致工作迟迟难以开展。对于美丽乡村建设,一些基层领导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搞搞清洁卫生,改善农村环境” 的低层次认识上,甚至更错误地认为它只是给农村“涂脂抹粉”、“穿衣戴帽”展示给外人看。

(三)项目设计标准缺失,设计同质化现象明显

省委省政府在推出美丽乡村建设任务时,未能及时颁发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和考评制度,导致各地在项目设计中虽然以“生态、乡土”等为主题,但通常都是建立在非本土文化的所谓“因地制宜”理念之上,忽视地域文化和自然条件,一些地方更是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盲目跟风攀比,从而导致美丽乡村设计在相互模仿中同质化发展。设计人员缺少对乡村文化和现代农民生活习俗的研究,盲目套用理想化的城市景观设计模式,美丽乡村失去了质朴、自然亲切的乡村韵味。如有的采用城市手法,未考虑当地实际,设计规模偏大,未采用乡土材料,投入较大,乡土气息不够。南安市梅山镇鼎诚村部分河道两岸护坡硬砌,计划两岸堤面铺砖,既不生态,也不美丽。

(四)资金投入渠道单一,群众参与热情不高

《福建省2014年宜居环境建设项目考核抽查办法和奖补实施细则》(闽宜居指办〔2014〕34号)提出,对列入“千村整治”工程的非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720个村庄,按照每个村庄基本补助90万元的标准,对于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243个村庄,按照每个村庄基本补助110万元的标准,对于已获得2013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的14个村庄进行差额补助。对列入美丽乡村示范村庄创建名单的,且经年终考核验收达到优秀的村庄,再给予每个村庄30万元的资金奖励。应该说省财政经费只是美丽乡村建设经费的补充,但地方政府尚未能有效引入社会资本,地方财政缺乏配套资金,导致在一些村庄建设仅靠这笔经费,建设项目只能围绕这点费用精打细算。相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建设经费难以支撑,村干部及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二、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规划编制的审查制度,加强规划科学合理性

前两年突击完成的“全覆盖”式村庄规划,超出了各地规划管理部门审查监督的能力,一天论证十几二十个村庄规划成果的现象较普遍,导致这轮全省村庄规划成果鱼龙混杂,质量普遍不高。正因如此,规划“无用论”再次喧嚣,致使美丽乡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均不再重视村庄规划。村庄规划的重要性毋庸赘言,规划成果是否“有用”,关键在于政府应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审查和监督机制,促使编制单位要深入住户,充分了解村民对住房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环境建设、文化活动等方面的需求,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编制有用的规划。同时,更要督促规划编制单位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落实村民参与行动,编制单位要采取适当方式向村民宣讲规划意图和规划内容,征求广大村民的意见后,让村民充分理解规划,取得的村民认可,最后规划方案要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依然是龙头,只有在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引导下,才能真正达到“环境美、生活美、文化美、布局美、建设美”的“五美乡村”。

(二)完善组织制度,健全管理机制

本人认为相比于一把手亲自抓,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的制度建设更为重要。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到规划、产业、发展、环境卫生、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相关部门都要根据自身的职能,切实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力度,推进部门工作和服务向农村延伸,要在政策上扶持美丽乡村建设,简化审批手续,降低相关规费。当前我国城乡二元差异明显,农村大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历史欠账严重,美丽乡村建设任重道远,不能指望靠运动式的突击行动就能够达到目标。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成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出台相关文件,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领导机制、目标任务、指标体系、实施步骤、工作原则和考核办法进行框架设计;落实规划编制,提供资金保障,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务实长效、直面现实的工作机制,把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项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体系,加大农民群众自评、自治力度,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在具体工作指导中,应建立组织协调机构,统一认识,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指导,只有做到 “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到哪里,相关部门的服务和资金配套就跟到那里”,乡村才能真正“美丽”。

(三)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科学引导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主体是村民,但由于村民普遍缺乏乡村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正确指导理念,且受到城市居住标准、价值观、建筑形式等影响,求新求变,盲

目追求城市化景观形象,忽视了乡村景观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加之一些地方急于求成,不考虑自身特点,照葫芦画瓢,把乡村包装成为了“新城市”,最终使“美丽乡村”却不再是乡村景象。应该认识到,本次美丽乡村建设有别于单纯完成任务式的“穿衣戴帽”工程,真正从村民日常生活入手,利用现有条件,在最大限度节约成本的同时,利用自然要素来打造艺术、生态、和谐的生活环境。通过建筑立面的美化、绿化景观的增设、文化小品及场地设施的布置,为村民带来真正实惠且舒适的生活。乡村特色景观是美丽乡村最直接的外部表现,在规划整治中应从自然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提取乡村景观特质,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乡村特有的要素,形成地域特色鲜明的乡土景观,有针对性的地进行乡村景观设计的引导,形成地域性较强的景观空间,更好地演绎乡村景观特色,抵御美丽乡村建设景观同质化。如在平潭白青乡,滨海石头厝是其最具特色的乡村景观,因此在整治中,要充分利用废弃石厝、沿海漂流木等当地特有的材料来搭建公园、营造景观。

(四)加大宣传力度,引进社会资本和引导村民参与

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农民群众的幸福安居。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主动参与,再好的政策,再多的扶持,再大的投入,也难以发挥长久有效地作用。紧邻我省的广东和浙江省的美丽乡村建设已开展多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政府应组织引导我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的村民代表前往学习取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村民只有看到实实在在的案例,才能增强建设美丽乡村的信心。通过村民的口口相传,通过政府的宣传教育,让建设美丽乡村的理念根植人心,将美化环境化成村民的自觉行动,人人动手种花草,户户整洁护环境。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加强宣传力度,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加强宣传报道,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鼓励农户投工投劳参与建设。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各类民间资本以不同方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多元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投入机制,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持久的动力,增强共建共享美丽乡村的合力。

三、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是各级政府应对经济社会背景下村庄困局,提升村庄发展条件的重要行动,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组织和村民自下而上的配合,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同时引进市场,发挥政府、农民、市场三方的协调互动;美丽乡村建设任重道远,不能一蹴而就,是长久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分阶段实施建设,我省应在认真总结“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抓好顶层的制度建设,量力而行,逐步推进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切忌运动式“全覆盖”。

2.美丽乡村存在的问题 篇二

1 存在的问题

1.1 总体方面

从理论上讲, 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 这是一个有机整体, 缺一不可。但是通过调研发现, 美丽乡村建设经过多年发展仍然仅仅是重视基础建设, 房屋改造以及环境卫生的改善。对于生态农业的建设, 提高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共同推动。在国家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之后, 各级政府部门都积极响应, 但是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在推行美丽乡村建设时各自为政, 不仅造成美丽乡村建设时各个地区名称的混乱, 更重要的是由于名称繁杂诸如“文明村”、“生态村”、“生态文明村”等等让人无所适从。

1.2 生产方面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完善粮食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8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农村改革的重点及方向, 为进一步推动农村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但调研发现, 在实际建设当中, 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仍然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1.3 生活方面

美丽乡村建设的工程体系不完善。在美丽乡村建设中, 各级部门的重点都放在地面工程建设上, 诸如农村道路改建, 电力饮水安全, 农房危房改造等, 但是对于生态卫生方面的垃圾回收处理、污水处理等没有投入足够资金进行完善, 这就说明美丽乡村建设的工程体系还不够完善, 这样很有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

1.4 生态方面

与过去相比, 农村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不再是单一的破环生态行为, 而是逐渐变为生产生活生态三种行为, 农民过度使用化肥农药, 污染型企业向农村转移, 农民生活垃圾随意堆放, 这一系列的行为都造成了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饮用水大气污染严重。

2 政策性建议

如何规划设计好美丽乡村, 建设好乡村家园, 针对突出问题, 特提出如下政策性建议。

(1) 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工作需要实事求是, 随着城镇化和旧村改造, 或整村拆除, 或拆改结合, 逐渐转变为城市新社区。

(2) 统一管理机构, 制定美丽乡村名称制度, 统一管理机构, 各个部门紧密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工作。建立协调机制, 共同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3) 围绕农业生产, 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 特别是东北、河南等产粮大省, 一定要加大基本设施投资, 完善基础设施, 积极推进机械化农业, 解放劳动力。自上而下各级领导部门应从加大田间道路、粮食收割再处理机械设备推广等方面努力, 提高生产效率, 努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4) 确保粮食种植安全, 建立粮食种植的风险共担机制,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种粮风险, 保护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做好农用机械普及推广工作, 减轻农民劳动压力, 进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5)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当中遇到任何问题, 不相互推诿, 及时解决。在实际工作当中应因时因地制宜, 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调整建设政策, 确保不给基层部门、老百姓带来麻烦。

(6)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管理方面, 要确保“建设一处, 服务一处”不搞面子工程, 让国家投资落到实处, 让基层百姓实实在在体会到政策的好处, 根据各地区经济文化环境差异, 因地制宜建设公共基础设施, 并且做到不荒废、不浪费。

(7) 建立生态农业, 通过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协调发展建立循环型农业, 既可以减少农用化肥的过量食用, 又可以减少养殖排污对环境的污染。并且农作物使用有机肥既可以降低投资又可以提高农作物质量, 同样的道理也适合于养殖业, 这样既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又避免了对环境的破坏。

(8) 统一处理生产生活垃圾, 特别是农药化肥的包装物, 农用薄膜等, 既降低了因分散处理造成的处理难度, 又因为集中处理可以引进专门除废设备而提高了处理能力。

(9) 加强对农民的义务教育。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农村投资力度加大, 农村经济发展得到了巨大飞跃, 但与此同时因文化程度不高造成的社会问题又广遭诟病, 所以加强义务教育, 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势在必行。

3 结论

为了更好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基层部门都确定了协调管理部门, 乡村建设的各个协调管理部门应协调一致, 各负其责, 更重要的避免大量资源浪费, 通过统一规划设计, 建设一个老百姓满意的美丽乡村。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特别针对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 可以发现更多有针对性的问题, 以及在建设美丽乡村总体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本文探讨如何针对美丽乡村的建设性意见, 做好顶层设计,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体系。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生产,生活,生态

参考文献

[1]和沁.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模式与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3, (9) .

[2]胡静林.加快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转型升级, 推动美丽乡村建设[J].中国财政, 2013, (13) .

[3]黄克亮, 罗丽云.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J].探求, 2013, (3) .

[4]黄杉.国外乡村发展经验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探析[J].华中建筑, 2013, (5) .

3.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乡村旅游;碎片化;旅游品牌;景区容量;农村经济发展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8-0005-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18.003

1 问题的提出

1.1 乡村旅游的概念

关于乡村旅游的定义概念,目前并没有比较完整一致观点,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卖点。以色列的Arie Reich与Odrd Lowengart和美国的Ady Milman简明扼要地说: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具有农村区域的特性。何景明和李立华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通过对上述研究学者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梳理,我们可以这样概括: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带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小规模、离散性的旅游活动。

1.2 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

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在20世纪80年代,到了90年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城市居民对乡村田园旅游逐渐向往起来,乡村旅游发展进入快车道。但是,我国乡村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乡村旅游实践发展的速度快于国内对其的理论研究,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2 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宏观管理力度不够

2.1.1 政府管理服务不到位。乡村旅游是一项产业,涉及到的层面较多,农村地区农业的发展、乡村社区建设、观光旅游、特色农产品、土地资源、历史文化遗产等需要有一个比较统一完整的部门进行规划,实现对农村地区整体协调管理。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乡镇政府在农村旅游管理方面,管理不够细致,机构配置不健全,缺乏统一的协调领导部门,在对农民和旅游企业的服务方面做的基础性工作不够。

2.1.2 缺乏整体的规划与控制。许多乡村旅游区缺乏总体规划,容易出现一些严重破坏环境的现象,如一哄而上、修路造房、没有经过充分的科学调研和论证。对于一些旅游资源的开发,科学研究不够深入,利用程度较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无序,影响乡村地区整体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得一些旅游景点的相关基础服务设施不足,降低了游客的体验效果。

2.2 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对乡村旅游理解层次肤浅

由于乡村旅游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在其经营模式和发展规律方面,无论是乡镇政府还是农村居民,都没有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乡村旅游的综合功能。对于旅游景点的开发设计、宣传风格、基础服务水平认识不到位。在旅游文化的渗透方面挖掘不够。不少乡村就是盲目跟风,看着周围邻村开发旅游资源,就凭着一时的热情和兴趣盲目投资开发,在经营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计划。从总体上看,乡村地区对旅游项目的效果功能认识比较肤浅,心中无多少主意。

2.3 无序盲目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

盲目发展对社区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随着游客的进入,使得乡村地区的环境压力增大,一旦超出了当地的景区人口承载量,就会对景区资源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由于科学技术和人才的欠缺,对于景区的游客容量设定、项目可行性、经济性等研究论证不足,使得一些优质的旅游资源因为使用不当或过度开发而失去原有的价值意义。

2.4 旅游景点的配套服务水平不高

到乡村地区旅游的大多是城市游客,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使得他们对基础配套服务的要求相对比农村居民要高,但是很多景点附近的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并不是很完善,旅游前后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服务品质较差,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2.5 旅游产品呈现碎片化,景点布局单调

乡村地区旅游景点大多依靠自然景物而建或者在农家田园附近,由于农村地区田地的阻隔,导致景点不能连成一体,在一定程度上是碎片化布局,这就增大了游客的旅游负担。很多旅游产品的开发层次较浅,不能满足城市游客的多方面需求。

3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3.1 政府主导,完善管理体制,实行规范化管理

在企业管理中,人们提出“向管理要效益”的经营理念,这一经营理念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同样适用。因而,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实现乡村旅游管理规范化。

3.2 保护乡村传统文化,突出其自身特色

在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要通过合理地利用当地政府的力量来制定法规保护当地文化和地域特色。同时,还要及时有效地利用政府相关部门的宣传力量,使得旅游者能够感受到当地文化的精髓,更加尊重当地乡村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使得当地的居民更加具有自尊、自信。

3.3 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周围的环境,不能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就采取短期行为,对资源过度利用。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优化旅游景点的布局,从长远的角度设计旅游路线,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做好相应的绿化工作,提高对农村地区地理环境的保护。

3.4 拓宽融资渠道,消除生产进入瓶颈,完善基础设施

第一,政府部门统筹发展,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批拨扶贫资金,这有利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利于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和迅速发展;第二,引入外资,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注入新鲜“血液”,拉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第三,鼓励村民出资合股联营,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乡村旅游开发工作中,这有助于增强村民的责任感。通过整体规划的指导,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完善旅游

设施。

3.5 实现产品差异化,创造旅游品牌

农村地区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路线设计方面,要走出模仿复制的老路,学会走精品化、差异化路线,创造属于乡村地区的个性品牌。各景区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在自身的优势景点进行深入的挖掘,提高单线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加大对旅游景点品牌的建设力度,创造优秀的乡村旅游品牌。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集中,旅游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影响着旅游地的流行程度,各景区应该注重塑造旅游品牌。

4 结语

乡村地区旅游的发展是未来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从目前来看,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随着农村地区对旅游资源开发经验和旅游市场经营管理经验的日益丰富,其旅游相关基础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品牌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乡村地区旅游的发展会不断成熟。

参考文献

[1] 袁箐,沙强,阮文佳.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综述与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15,(3).

[2] 郑耀星,叶颖.人性化理念视角下美丽乡村善行旅游的开发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15).

[3] 张曼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4,(14).

[4] 贾翔,高静,童索凡.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休闲旅游模式探析[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

(6).

[5] 龚金红,杨珍珍,谢礼珊.国内旅游集团环境政策、实践及策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8).

4.美丽乡村建设概念及宏观问题 篇四

1、美丽乡村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第一次提出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共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而随即出台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依据“美丽中国”的理念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新农村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的提法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提出。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

——总书记在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2、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2015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美丽中国”被纳入“十三五”规划,首次被纳入五年计划。而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它既秉承和发展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宗旨思路,又顺应和深化了对自然客观规律、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遵循,使美丽乡村的建设实践更加注重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更加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更加关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更加关注农业功能多样性发展,更加关注农村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保护和传承农业文明。

背景现状:全国农村现状,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方面

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仅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但是目前的现状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重视基础设施等生活方面的建设和环境治理、村庄美化等生态方面的建设,却忽略了加强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等生产方面的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共同推动。为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基层部门都确定了管理部门,但经调研发现,管理部门并不统一,有的地方是由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有的地方是由农业工作办公室或农委负责,有的地方是由宣传部负责,有的地方是由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这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国家下发的文件的渠道不顺畅,监督检查的执行不力等。

(二)生产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农村机械化工作水平提高,大型机动车、农机具增多,而农村道路已经远不能适应农业机械发展的需要。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重视灌溉设施的配套,而对排灌设施重视不够,一旦遇到强降雨,就会发生洪涝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

2、农业生产组织建设不规范,没有发挥作用。一是部分合作社的成立是为了套取国家政策资金,在农业生产中并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二是国家鼓励成立的千万元农机合作社,效果没有达到预期。

3、粮食种植风险的共担机制缺失。农民种植的规模越来越大,必须依靠越来越多的贷款购置农业生产所需物资、支付土地租金,付出大量利息。一旦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颗粒无收,农民将受到致命的打击。农民种植粮食的风险越来越大。

4、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步履维艰。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然而实际上,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难以推行。

(三)生活方面

1、美丽乡村建设的工程体系不完善。投资的主要对象是地面工程建设,如村内道路、文化广场、农民危房改造等,而对地下工程,如污水设施建设关注不够。

2、政策制定中没有充分考虑“立地”问题。一些地方在推行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只提出一些建设项目,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政策,但对下级部门则按照一定的进度进行考核、验收,由此给地方政府造成巨大债务。

3、政策执行时引发的基层矛盾比较突出。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基层执行政策时,容易出现一些矛盾。

4、基础设施的管理机制缺失。尽管农村基础设施现都比较完备,但由于乡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出现无人管理的情况,损毁情况比较严重,导致国家投资的浪费。

5、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已形同虚设。许多村民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要求村“两委”解决,而对自己没有利的事情则坚决反对,从而造成事难议、钱难筹、工难派,这一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遍,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

6、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缺失。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多个部门,但彼此之间缺乏协调,每个部门都选择自己的示范村,从各自的业务出发实施相关项目,这种方式导致国家投资的分散,难以达到预期的成效。

(四)生态方面

1、化学投入品带来的污染日益严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农用化肥施用总量呈现出明显的增加态势,且施肥强度有增无减。农用塑料薄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特别是在水资源十分短缺的西北地区,农用塑料薄膜对保水保墒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之而来的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2、农药包装物污染危害越来越严重。农药包装物(特别是农药瓶)等污染日益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部分。目前,由于缺乏包装物回收制度,农民在使用之后往往丢弃在田间地头或水体之中,造成二次污染。

3、农村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措施严重缺失。近几年来,规模化养殖造成的污染明显呈递增态势。养殖场主大都忽视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污水、粪便随意排放和堆放。

4、农作物秸秆称为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因素。由于耕作方式、农业机械等方面的不匹配,农民对农作物秸秆还田的认可度不高。作为生活燃料的部分秸秆大多都堆放在地头、路边,其余的则在田间焚烧,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5、农村生态垃圾、生活污水称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大难点。与过去相比,农村生活垃圾成分越来越复杂,包括厨房垃圾、塑料制品等,垃圾产生量也越来越大。同时,由于很多农民家庭都没有下水道,生活污水任意倾倒在院外的路上。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呈加重态势,成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5.发展乡村旅游存在问题 篇五

上农家土炕、吃土鸡、摘水果,这些似乎已经成为乡村旅游“千村一面”的服务项目。记者近日在青海省贵德县农家风情旅游区看到,很多旅游接待点没有特色旅游项目,游客品尝完农家饭菜之后,便围坐在桌前玩麻将、打扑克,旅游内容十分单调、乏味。

在黄河岸边经营着一家“农家乐”的农民马宏介绍说,近年来,游客到乡村旅游已不纯粹是吃吃喝喝了,他们更希望感受和体验农村生活、农业生产、民俗文化等多种内容。由于配套设施不全,档次上不去,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接待点难以适应消费者需求。经常驾车旅游的西宁市民李作明介绍说,青海的很多“农家乐”不提供住宿,即便能住,房间里也没有洗漱用品及电视等设备。

6.美丽乡村存在的问题 篇六

问题和对策

乡村两级领导干部作为党在农村基层最直接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直接面对农民群众,其作风优劣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影响党的基层政权的稳定和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前几年 , 我乡发生了几起基层领导干部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件 , 曝露出部分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在作风上的一些严重问题 , 为了掌握基层干部作风现状,为解决存在问题提供决策依据,近期我们对马市坪乡村两级干部作风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乡村两级干部队伍作风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乡党委始终高度重视乡村干部作风建设,采取多种手段狠抓基层干部作风:一是充分依托乡党校,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共培训乡机关和村组干部 200 多人次,通过教育培训夯实干部作风建设思想基础。二是对19个村的12名主要领导干部进行了调整,通过“两推一选”使 35 名党员走上村干部岗位,充实了基层组织班子,提高领导班子整体水平。三是出台了 “末位淘汰制度”、《马市坪乡村级干部管理办法》等干部管理制度,对干部严格进行考核,不断完善推行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同时完善了机关规范化管理,依靠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四是先后开展了机关纪律

共9页 第1页

作风整顿、警示教育、乡机关作风集中教育整顿等活动,通过集中整顿促使乡村干部作风转变。通过这些努力,乡村两级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新的提高,作风得到明显转变。广大基层干部积极投身 “三个文明”建设,深入基层、立足实际,锐意改革、致力发展,发扬民主、依法办事,极大地加快了我乡农村发展的步伐。

在肯定乡村干部作风的同时,我们发现,少数乡村领导干部在作风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无法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是面对农村税费改革带来的困难,精神状态不佳。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组织运转出现了不少困难,无钱办事的现象比较普遍,相当一部分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由此导致部分村干部精神状态不佳,村干部只在应付工作,对群众急需解决的热难点问题显得束手无策。对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信心不足,在发展上不是主动去寻求对策,而是眼睛向上,等上级给优惠政策,靠上级出思路,向上要钱、要物、要政策,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创造性 ,出现了人心涣散的局面。

二是面对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思想观念不新。

一些领导干部不爱学习、不爱钻研,市场意识淡薄,接受新事物较慢,思想观念保守,工作循规蹈矩,缺乏开拓创新的勇气和魄力;有的安于现状,盲目乐观,满足于“步子不大天天走,成绩不大年年有”,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和入世对

共9页 第2页

农业的冲击,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一些领导干部没有看到市场经济体制在日趋完善,思想深处还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新形势下农民增收和产业结构调整缺乏深入思考,跟不上党的号召和国家的宏观政策要求,不能以市场为导向引导群众致富。

三是面对执政为民促进农民增收的使命,服务意识不浓。

一些领导干部宗旨观念淡薄,为群众服务的自觉性不强,对“执政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认识不到位,抱怨乡村干部的工作太杂,责任过多,压力过大。个别干部对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漠然视之,推诿扯皮,久拖不决,使一些简单问题复杂化,最终导致矛盾激化,甚至造成群众越级上访或过激行为。一些乡干部和村干部一碰到开展活动就讲报酬,对于又苦又累的工作不主动承担,而是极力回避。

四是面对转变作风求真务实的要求,工作作风不实。

主要表现在个别干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比较严重。工作作风飘浮,方法简单,习惯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整天泡在“文山会海”之中,不愿意沉下身子抓落实;有些乡村干部对复杂问题和热点问题工作方式得意粗暴,不愿意耐心做工作;一部分干部不愿意深入到困难的地方和矛盾多、问题大的地方,不能真正下势解决问题;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深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总结推广群众创造出的好做法、好经验;个别乡干部还存在着当“走读官”的共9页 第3页

现象,或是身在农村,心在城镇;有的干部整天浑浑噩噩,对本地区的实情心中无数,汇报时搞文字和数字游戏,欺上瞒下。

五是面对转变职能提高效率的要求,纪律观念不强。

一些村领导只看到干部多工资压力大的劣势,没有发挥干部多的优势,不能广泛团结和充分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乡机关单位内部管理松懈,人浮于事现象严重,工作效率不高;个别村和部门无视组织纪律,对上级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贯彻落实不力,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干部不遵守纪律,迟到早退和缺勤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干部在机关无所事事,不工作,不学习,打麻将,玩扑克,混日子。

这些不良风气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说来是与少数乡村领导干部放松党性修养,缺乏党性锻炼,没有真正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有关。这些都程度不同地削弱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损害了党的形象,成为影响农村稳定,影响农村改革和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产生乡村领导干部作风问题的原因分析

乡村领导干部队伍在作风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虽然出现在少数干部身上,但严重影响了整个基层干部队伍的形象,影响了农村的各项工作。分析起来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具体讲有以下几点:

一是部分党员干部自身学习不够,对党的方针政策不能深

共9页 第4页

刻理解和贯彻执行。少数干部平时不注重学习,尤其是不注重理论学习,缺乏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政治鉴别力,对党和国家的一些路线、方针、政策理解不够深,执行不够严。对新问题、新情况认识不清,思想观念模糊,不能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跟不上国家宏观政策的步伐,从而慢慢放松了对自己的党性要求。一些干部将组织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看作自己谋求利益的资本,干工作、办事情不讲原则讲私情,不讲党性讲关系,不讲奉献讲报酬。甚至有一些基层干部认为现在无法解决实际困难,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二是部分领导干部忽视了对主观世界的改造,理想信念发生动摇。由于平时加强自身修养和党性锻炼不够,没有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和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出现偏差 ,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信仰及封建残余思想观念的影响,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等价交换等思想意识在一些干部的头脑中产生,面对农村工作辛苦、待遇低的实际,特别是税费改革后给乡村带来的财政困难的情况,感到前途渺茫,思想不平衡,干工作论报酬、做事情讲“实惠”的想法在头脑中占了上风,少数领导干部不愿意在农村扎根创业,而是想着过渡几年回城。

三是对基层干部的培养锻炼不够,干部组织和带动群众的能力不高。就乡干部来讲,全乡机关干部整体素质不是很高。给干部的学习和锻炼没有创造好的条件和机会,使不少干部理

共9页 第5页

论上没有提高,业务上没有发展,政治上没有进步,相当一部分乡村干部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实用技术知识不如农村中的科技能人和私营业主,处理农村复杂问题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不如农村德高望重的群众和老干部、老党员,对引导群众致富没有感召力。从村级干部来看,由于农村干部岗位缺乏应有的吸引力,素质稍高的农村青年通过参军、外出打工等渠道离开了农村,致使选拔村干部面很窄,特别是农村青年党员少,一些村党组织存在着后继乏人的现象,在这样一个状况下,致使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与农村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距较远,成为影响基层干部作风建设的瓶颈。

四是在对基层干部的管理上缺乏有效机制,干部队伍没有充分彰显出活力。一些村领导干部存在“一年干、两年看、三年等着换”的思想,工作上急功近利,为了出政绩,不惜虚报浮夸,损害群众利益。在人事制度改革上有时观念保守,求稳怕乱,使干部队伍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乡干部在同一岗位时间偏长,退下来于心不忍 ,走出去勇气不足,提拔机会相对偏少,轮岗交流力度不大,造成精神状态不佳,创新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低下。对村级干部的管理长期以来重使用,轻管理,村干部在作风上出现了不少问题。特别是村级民主制度建设不完善,加之监督检查不够到位,对村干部约束不力,致使村级工作运行不顺畅,村级重大事务和财务开支决策不民主、透明度不高、随意性较大的现象较为普遍,群众意见较大。

共9页 第6页

三、改进乡村领导干部作风的几点对策

改进乡村领导干部队伍作风是巩固基层政权、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是解决农村各种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针对我乡农村领导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应从强化干部培训和改进干部管理等方面下功夫:

一是进一步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夯实思想基础。多年的实践证明,要经常性地开展乡村两级干部思想作风教育整顿活动,不断增强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和提高精神境界。在此基础上建立基层干部理论学习新机制,健全乡村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培训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推进干部理论学习的规范化、制度化。要建立干部培训调研制度,完善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及时掌握各类干部的知识需求,加强对干部理论学习的检查督促和考核,不断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效果,使理论学习成为广大基层干部的自觉行动,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党的各项建设、各项工作中去。要采取在乡党校集中培训、党员电化教育、组织干部外出参观等多种形式,对乡村干部进行培训教育,不断丰富教育培训形式和扩大干部培训覆盖面。在培训内容上,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重点,引导乡村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政绩观和群众观,同时大力开展农村政策、先进实用技术、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教育,帮助广大干部掌握更多的新知

共9页 第7页

识、新技能、新本领,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努力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二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对乡村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工作。要改进基层干部的考核和日常管理,积极探索建立乡村干部能力和业绩的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民主评议、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制度和定期考核、日常考核制度,增加考核过程的透明度,使干部目标责任管理机制更趋完善。按照“五个好” 乡党委和“五个好”村党组织的目标要求,严格考核基层班子,进一步开展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解决乡村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在制度建设中应继续推行领导包抓联系点制度、“三三制”等制度,严格实施“首问负责制”、“岗位目标责任制”、“办结报告制”、“责任追究制”和“末位淘汰制”等“五制”,促进基层干部工作作风转变。

三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以民主选举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制度建设,坚持和加强村务公开制度,为群众监督创造条件,从制度上约束干部行为。进一步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明确“两委会”各自的具体职责和议事规则,强化村级班子民主集中制建设,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创新村级财务管理,推行“村财乡监督”制度,通过严格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减少或避免因村级财务管理混乱而使集体资产流失、引发干群矛盾等问题的发生。进一步加强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

共9页 第8页

计制度,明确审计对象、范围、内容和审计流程,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四是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基层难题,减轻基层领导干部的负担。当前基层领导干部存在某些作风不实问题,与乡村目前存在的困难不无关系。如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名目繁多的评比检查,各种会议和应酬,给基层领导干部形成了很大压力,以致产生浮夸虚报、弄虚作假现象。因此,对基层领导干部既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教育、严格监督,又要关心爱护,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调动和保护好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要积极寻求解决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的实际困难,推行县局帮扶乡镇、下派干部包村等扶持乡村的工作制度。要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解决村干部工资待遇问题,继续兑现离任村干部待遇,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领导干部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坚强的党性、优良的作风,为基层干部树立榜样。

7.乡村造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七

改善生态环境作为西部大开发的突破口, 是林业建设中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退耕还林等六大重点工程的实施, 使林业发展突飞猛进, 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人士改善生态的热情空前高涨, 尤其是非公有经济投资林业异常积极, 股份制、家庭林场等多种造林形式百花齐放, 林草覆盖面积大幅增加, 但作为造林主力军的乡村造林却难尽人意,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

(1) 气候变化大, 干旱日数长。降雨量大幅减少, 且雨期相对集中于秋季, 春旱或冬旱严重, 对于量大面宽的乡村造林, 无疑成活难度大增。

(2) 乡村造林整地质量差, 整地方式不能因地制宜。目前各地乡村造林整地依靠行政手段, 群众整地、造林一哄而上, 缺少技术监督, 甚至部分整地达不到目的和要求, 还因整地与栽植时间不配套, 损失土壤墒情, 降低了造林成活率。

(3) 苗木暂存、假植技术粗放、运输周转时间长。由于产——运——栽过程脱节或异地调运, 部分苗木因处理不当, 栽植前已经死亡或濒临死亡。

(4) 受自然条件限制, 人口稀少区域荒山较多, 造林任务难完成, “大会战”模式的造林使基层干部穷于应付, 群众疲于奔命, 造成部分干部群众抱着完任务的心态, 敷衍了事, 蒙混过关, 不按造林技术规程植苗。

(5) 盲目发展, 造林缺乏科学依据。尽管各地林业部门都有造林作业设计, 实施方案等施工技术指导, 但由于种种原因, 往往被束之高阁, 难与施工者见面, 造林活动依靠行政手段和技术人员, 遵循别的地方怎么整地我就怎么整, 别的地方发展什么品种我就栽什么树, 群众整地、造林定量完成任务, 无法谈及造林技术应用。

(6) 专业技术人员知识老化, 观念陈旧、责任心不强, 在指导林业生产实践中, 不能有效推广应用先进技术, 林业生产活动科技含量低, 不能跟上新时期可持续发展林业和林业的跨越式发展要求。

(7) 我国现行林业政策整合六大工程后, 乡村林业投资偏少 (苗木费) 或基本没有, 制约了乡村造林中名优特新品种及速生高效品种的推广应用及管护经费的严重不足, 而集体或乡村群众也无法筹集足够资金, 因此, 乡村林业基本形成了“重造轻管”的林业经营管理特征, 毁林、放牧等森林“三乱”现象不时发生, 尤其偏远山区, 群众法制观念淡漠, 生态意识差, 林牧、林农矛盾相当突出。

(8) 经济效益较低。乡村造林一般林种以防护林为主, 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 造林树种老化, 生长速度较慢, 管理粗放, 生长周期长, 难成材或成材晚, 木材利用率较低, 经济效益低下。

(9) 税费改革中要求取消农民义务工, 减轻农民负担, 所以乡村造林在模式和经费方面存在新的矛盾。

2 乡村造林的对策

面对这些不利因素, 调整机制, 采取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乡村林业才能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1) 规划, 作业设计必须扎实、准确、科学, 有很强的操作性。

(1) 外业调查数据、图表应准确、详实。

(2) 认真分析, 研究造林地的土壤、地形、气候、水文、植被、人为活动及造林目的, 并分别安排整地、造林措施。

(3) 树种选择应根据造林目的贯彻适地适树原则, 同时考虑种苗来源, 造林经验、栽培技术、管理办法、成材周期、造林成本。充分考虑树种生物学, 生态学特征, 合理营造混交林, 尽量不造或少造纯林。

(4) 整地应根据立地条件合理安排整地时间和整地方式, 对植被稀少, 生态薄弱难以恢复, 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 可采取不破坏植被和省工省资金的小坑整地法;冬旱严重地区在春季边整地边造林, 可减少地表蒸腾以利保墒;对冬季雨雪较多地区, 可在秋末冬初进行大穴、大坑整地。

(5) 加大造林密度。乡村造林影响因素较多, 成活率、保存率较低, 适当加大造林初植密度, 是提高保存率的有效途径。造林适当密度可由下式计算:

适当密度=标准造林密度× (2-地区同树种造林平均成活率)

2) 从政策宣传入手, 重点做好规划设计的推广运用, 由作业设计指导整地造林等施工全过程, 达到组织者、管理者、技术指导者、施工者熟悉掌握作业设计或施工方案, 使管理者、施工者目的明确, 工作思路清晰, 工程建设顺畅。

3) 调整工作机制, 提高劳动效率。乡村林业的发展, 应抓好政策、方针和工作方法的调整和改革。一是调整政策机制, 保证造林资金足额到位。二是实行苗木招标机制和苗木调运三级管理体制, 杜绝弱小苗, 濒死苗, 人情苗等等外苗木, 保证苗木质量。三是改进管理机制, 实施捆绑式县、乡、村领导、技术人员管理目标和技术承包责任制。四是引进激励制度, 严格奖罚, 加强管理人员内控。五是在保障国家、集体、群众利益前提下, 进一步开放林地管理机制, 促进业主林业发展。六是改革林业资金管理机制, 造林资金、苗木补助与管护资金合理安排。

4) 增加科技投入, 引进、发展科技人才、实现科技兴林, 推进乡村林业发展。一是通过技术员工进修、培训、参观、学习, 提高林业科技人员素质及其业务技能。二是组织造林专业队并全面培训, 促进他们科技意识, 造林技术, 生态意识和经济意识的提高。三是建立林业科技成果及其效益研究、推广示点, 推进乡村林业发展。

5) 量力而行, 适量分解造林任务。对人员稀少, 林地资源丰富的偏远乡村, 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 鼓励单位、个人及联营者, 对其投资开发利用, 以免出现任务过大而进行长距离大会战, 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降低干部、群众的造林积极性。

6) 推广林药、林草间作等混农林业, 提高林业前期效益;发展速生、速果树种, 增加中短期林业经济效益。

7) 增强防火意识, 减少森林火灾。大力开展护林防火宣传教育, 建立健全护林防火组织及各项规章制度, 并且要严格控制火源。

8)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重视营造混交林, 栽植抗病虫害树种, 扶持天敌, 加强监测预报及检疫力度, 改变单一化学防治为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体系。

摘要:面对生态环境建设中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社会各界改善生态的热情空前高涨, 林草覆盖面积大幅度增加, 但作为造林主力军的乡村造林难尽人意, 文章分析造成乡村造林裹足不前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乡村造林,存在问题,政府职能

参考文献

8.美丽乡村存在的问题 篇八

关键词: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原则;对策

中图分类号: F590.7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3-0421-02

乡村旅游合作社作为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合作互助组织,能够将乡村旅游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聚集和合理配置,实现对乡村旅游的有效管理[1]。这种组织形式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有效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有着重要意义。由于我国乡村旅游合作组织的发展时间短于一般农民合作经济组织[2],在许多方面还很不规范。要使乡村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明确合作社组织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从多方面着手加以解决。

1 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合作发展的意识不强

合作发展是农民合作组织的本质所在。由于乡村旅游合作社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工作难度比较大,又不能给地方带来直接的税收收入,导致很多地方政府及相关决策者不能正确认识乡村旅游合作社建设的重要意义,对乡村旅游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有的采取不鼓励、不支持的态度,有的只管建立、不管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乡村旅游合作社运行效率不高、运转困难。

1.2 外部保障环境不完善

政府鼓励和支持对于乡村旅游合作社的发展十分重要,尤其在发展初期,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实施优惠的信贷、补贴等经济政策,可为乡村旅游合作社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加强。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已出台了相关政策,但相比于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的需求而言,扶持广度和力度还远远不够。(1)在乡村旅游合作社的法律地位上,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乡村旅游合作社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注册目录里也没有,导致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合作社在注册时碰到了“无此注册类别”的难题,甚至被工商部门拒绝注册。即使经过合法注册,具备了独立的民事主体地位,由于登记在工商部门,但业务上又由农业部门负责管理,导致很多乡村旅游合作社在具体操作中困难重重,很多问题无法解决。(2)在政策优惠的覆盖面上,还未建立起涵盖税收、信贷、财政等全方位立体化的政策体系,仅针对个别示范性合作社,对于多数规模不大、刚刚起步的乡村旅游合作社来说,能享受的优惠很有限。

1.3 内部运作机制不规范

由于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时间较短,内部管理机制建设还很不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发育得不够成熟。问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1)重建立、轻管理。不少乡村旅游合作社没有明确定位,组建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国家资金补助和政策扶持,在实际运作中,大都流于形式,缺乏规范管理,有的即使制定了规章制度,也存在有章不循、合而不作的现象。长期不规范组织和不正常活动使得一些合作社出现私企化倾向,少数管理人员控制了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权,削弱了合作社对农民的吸引力。(2)重利润,轻服务。乡村旅游合作社根本目的是实现社员利益的最大化。由于缺乏外部约束机制和监管部门的监督,更没有内部监事会等监督机构来实现与社员有效制衡,使得乡村旅游合作社较其他类型组织更容易出现投机取巧行为,部分合作社负责人利用职务之便,将合作社收益资本化为个人财产,只顾自己赚钱很少考虑社员的利益,广大社员权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

2 乡村旅游合作社建设的原则

2.1 服务系列化

随着乡村旅游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农户生产、生活需求将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要求为社员服务的合作社业务朝着系列化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系列化服务不仅为社员的生产、经营提供服务,还要在教育培训、信息咨询、信用担保、社会福利等方面扩展服务领域。规模较大的合作社,要围绕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为社员提供接待前、接待中、接待后的系列化服务,形成集旅游产品开发、服务标准制定、宣传营销、品牌建设、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体系。跨区发展、开放办社将成为发展趋势,相关要顺应这趋势,为乡村旅游合作社跨区域活动创造条件,主动为跨区域活动提供服务,引导不同类型间的乡村旅游合作社通过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实现做大做强。

2.2 管理民主化

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社成功的经验之一便是实行民主管理。我国乡村旅游合作社在建设过程中也必须遵循此原则。在允许合作社带头人发挥才干的同时,确保乡村旅游合作社“民办、民管、民收益”,切实保障广大社员的主体地位和经济利益。管理民主化原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主选举制度。农户自愿加入,也可自由退出,社员1人1票,对合作社领导人选举和重要事项具有平等表决权利。(2)民主的管理方式。合作社的重大决策须通过社员大会或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特别是要提高合作社财务管理的透明度,盈利除按股分红外,还要根据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大小进行分配。(3)健全监督机制。有专门监事会负责对合作社经营管理进行监督,定期向社员大会做工作报告和决算报告。

2.3 运营机制企业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提出专业合作组织要向企业化经营方向发展。因此,实现企业化运营也是乡村旅游合作社需要坚持的建设原则之一。乡村旅游合作社的经济组织性质必然要求调整传统营运机制,在继续服务好社员的同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和市场交易,并在同其他企业充分竞争中获得发展,逐步走向企业化。企业化运作方式要求合作社实现社员、经营者的分离,社员通过社员大会制定合作社大政方针,选举董事会,并由董事会聘任职业经理人负责合作社对内管理和对外经营,通过灵活组织形式和多样融资途径,兴办龙头企业,拓展经营领域,谋求利润的最大化。

nlc202309032004

3 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3.1 提高思想认识,明确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方向

各级政府部门要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强化对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统一思想,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领导,为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特别要将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有计划、按步骤推动乡村旅游合作社开展工作。同时,要把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与相关部门绩效考核挂钩,对促进乡村旅游合作社建设和发展作出显著成绩的个人和单位予以奖励。

3.2 完善外部环境,提升乡村旅游合作社的合作水平

3.2.1 因地制宜,出台地方性法规和实施细则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在乡村旅游合作社注册登记、示范章程以及配套扶持政策、财务会计办法等方面还需要更加细化、更具有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规和细则加以明确和统一。因时、因地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实施办法,在注册登记方面,要积极和工商管理部门协调,制定出乡村旅游合作社的具体登记管理办法,为乡村旅游合作社登记提供便利;在扶持政策方面,要争取税务、金融、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尽快出台针对乡村旅游合作社的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3.2.2 注重对合作人才的教育培训 针对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合作社人才短缺、社员素质不高的现状,要通过加强教育培训,造就一批具有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高素质合作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设立教育培训专项资金,建设合作社培训中心和培训基地,自上而下设立专门的机构,定期对合作社干部和社员开展培训指导。(2)整合多方资源,编写实用性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教材,特别是对于涉及乡村旅游合作思想、合作技巧、运作模式等方面知识的科普辅导读物要加大开发力度。(3)探索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学习考察等形式,尝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合作社人才培养机制。可以与大专院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同培训合作社干部和骨干社员,也可通过组织到合作社发育较好地区考察学习等形式,提升合作社成员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步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全面的乡村旅游合作社人才队伍。

3.3 规范内部运作,提高乡村旅游合作社的竞争力

3.3.1 加强规范建设,完善运行机制 乡村旅游合作社要增加社员的凝聚力,提高运作水平,必须紧紧围绕规范化建设中心,规范合作社的章程、机构设置、表决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制度,切实保障合作社高效率运转。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规范组织设立。逐步健全社员大会、监事会、理事会等组织机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2)规范运行机制。探索建立风险调节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双向约束机制,确保对农服务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明确社员和合作社的权利和义务,促进社员利益共同体的形成,提升合作水平。(3)规范组织服务。政府部门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扩大服务领域,健全合作社的服务内容[3]。重视市场研究和开拓,在制定标准、执行标准、共创品牌等方面有所作为,切实提高合作社的服务水平。

3.3.2 转变经营方式,提高合作水平 乡村旅游合作社要积极转变经营方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现自我服务、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加强产品营销和市场开拓,积极参加各类旅游展销会、推介会、旅游博览会等,与旅行社、旅游代理机构建立业务关系,逐步形成自己的销售网络。注重合作社品牌建设。通过报纸、电视、杂志、网络等形式开展品牌宣传,善于利用各种新兴媒体如博客、微博等树形象、打品牌,已经形成特色的合作社还可以申请注册产品商标,建立自身竞争优势。大力推进标准化服务,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实现服务质量的管控。

参考文献:

[1]刘 涛. 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基于莱芜城岭村和房干村的案例分析[J]. 社会科学家,2012(1):77-81.

[2]胡 敏. 我国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和转型——兼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升级[J]. 旅游学刊,2009(2):70-74.

[3]姜明伦. 基于新农村建设视角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与发展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 经济问题,2007(10):85-87.

上一篇:寓言、典故成语范文下一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