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管理科职责

2024-07-13

设备管理科职责(精选12篇)

1.设备管理科职责 篇一

设备管理员岗位职责

一、认真贯彻执行公司有关设备管理的方针、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对本单位的设备进行全面管理。

二、按照公司要求,负责本单位的设备管理基础工作。

三、制定本单位设备管理使用制度和在用设备的操作规程,定期检查设备的使用情况,宣传指导和培训管理工作。

四、负责建立设施、设备台帐,统一管理,对日常设备进行维修管理。

五、参加设备、设施更新、改型工作,需添置设施、设备的申请与办理。

六、根据公司生产实际情况,编制可行的维修计划,交相关人员对设备实施维修,确保生产、运营要求。

七、负责建立设备技术资料档案,完善设备资料。

八、负责本部门、本岗位设备资料的管理工作,及时、准确、齐全的填写设备档案和上报的报表。

九、负责指导生产部门、操作人员对设备正确使用、维护管理,做好设备的现场管理与督促。

十、负责检查设备的运转记录的填写和设备的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十一、配合各部门工作的开展,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2.设备管理科职责 篇二

一、行业机构调整带来的新机遇

2009年9月, 国家烟草专卖局召开了首次全国烟草行业设备管理工作会议, 这是烟草行业重组后召开的第一次设备管理专题会议, 也是国家烟草专卖局明确行业设备管理职能后的第一次专题会议。

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重组后, 面对生产点多、装备技术落后、产品结构不良的不利局面, 应审时度势, 加快发展, 不断保持技术装备水平与行业同步, 提升竞争力。坚持以“设备完好, 持续改进, 提高效能, 保障运行”的行业设备管理目标为指引, 在确保设备正确使用、精心维护、科学检修、保持完好状态的基础上, 不断总结设备的使用、保养、维修、成本控制的经验, 应用新技术, 研究新工艺, 适应新需求, 科学统筹规划设备资源, 努力提高设备的综合使用效率和效益。因此, 要求设备管理工作者要迅速更新设备管理理念, 重视设备基础管理和技术进步工作, 实施设备综合管理。

二、公司一体化多点管控模式给设备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河南省卷烟工业的设备管理工作应围绕公司经济运行这一中心工作, 以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提高设备保障能力为基点, 努力提高设备的现代化水平, 促进设备资源有效利用和经济合理运行, 提高整体效率, 充分发挥设备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实现品牌多点生产同质化的要求, 从而不断促进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要求各生产点不断创新设备管理的新模式, 适应新需要, 统一各生产点的制丝工艺技术, 加快卷包设备的更新置换, 并持续关注行业技术发展的动态, 及时做好现有设备升级改造, 不断提升设备对工艺和质量的保障能力, 确保设备高质、高效运转。积极开展设备效能竞赛和技术创新, 不断完善设备管理制度, 实现设备管理的科学化和标准化。按照“智能化生产, 数字化管理”的信息化管理理念, 建立起完整、详实的企业运营数据库, 实现设备管理的现代化。

三、实施设备综合管理是提高设备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多年来, 安阳卷烟厂不断加强设备管理各项基础工作, 从坚持做好设备的基础保养和维护工作入手, 形成了制丝车间的设备点检和设备区域承包制, 动力车间的巡检加委外专业保养模式, 以及卷包车间的例保“分段保养法”及设备轮保等模式, 使设备长期保持了完好、稳定、高效的运行状态, 为企业标志品牌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积极探索“设备健康管理”新理念, 把事后维修的设备缺陷管理及预防维修的设备过剩管理, 向以精细化、科学化为核心的“设备健康”管理转变。探索建立科学的设备检、维、修体系, 不断增加设备维修的手段, 对重点设备采取轮保、项修、大修相结合的维修模式, 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设备的全寿命周期进行研究。实施“设备健康管理”, 依据设备健康档案对设备进行一生跟踪管理, 使设备管理工作由过去的粗放管理迈向精细化管理, 由被动管理转为主动管理, 为实现设备综合管理奠定基础。通过积极开展TPM管理及设备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 找到主要设备管理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实现卷烟设备管理上水平。

四、实施设备综合管理应掌握的基本内容

设备综合管理是广义的设备管理, 即设备的技术和经济的全面管理, 要求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备的物质运行形态, 包括设备的研究、设计、制造、购置、安装、使用、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二是设备的价值运动形态, 包括设备的投资、折旧、维修费用支出与核算、更新改造资金的管理和经济效果分析等。实施设备综合管理可以充分体现设备管理的“一生原则”、“全员原则”和“价值原则”。通过开展全员生产维修TPM新模式, 借助设备管理专用软件进一步细化、量化设备管理考核体系, 建立科学的技术人员激励机制, 从而实现设备综合管理的真正目的。

1. 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

实施设备综合管理, 需要建立一支精干的设备专业管理队伍。要通过优化组合、量化考核、年度考核等建立具有竞争压力的人员动态考核体系, 真正形成副厂长主管、设备部门主抓、车间设备主任具体负责、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工段和班组成为主体的设备管理网络。同时积极推行TPM (全员生产维修) 新模式, 使全体员工都投身到设备管理工作中来, 形成生产靠设备、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统一理念。坚持专管与群管相结合, 充分发挥广大生产工人和检修工人管理设备的积极性。同时深入开展“6S”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 活动, 使操作人员做到“四懂” (懂结构、懂原理、懂性能、懂用途) 和“三会” (会操作、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 。各级生产现场人员关注、熟悉、了解设备, 不断固化设备现场的标准化作业, 通过开展“6源” (污染源、清扫困难源、故障源、缺陷源、浪费源、危险源) 深度治理活动, 不断打造优良整洁的现场设备环境, 达到行业清洁生产的标准。

2. 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

传统的设备管理多注重于设备的技术管理。在设备管理的考核指标中也突出了考核设备的技术指标, 满足于把设备管好、用好、修好, 而对经济效益不很重视。运用设备周期费用的概念, 就可以克服重技术轻经济的做法, 改变在设备使用上只重工艺需要, 不讲合理使用和发挥设备潜力的现象。通过设备管理专用软件量化设备管理的各项指标, 实现设备的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准确结合, 进而达到“设备保工艺, 工艺保质量, 运行低消耗, 生产高效率”的设备管理最终目标。设备综合管理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任务就是采取各种措施, 使企业设备消耗的费用最少, 即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运用寿命周期费用的概念, 在选购设备时就不会只重视采购成本而忽略使用成本。

3. 设备综合管理与技术培训工作相结合

3.设备管理科职责 篇三

摘要:设备管理问题一直是影响基层管理水平与效果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影响基层单位面貌与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运用TPM设备管理技术,推行全员、全系统、全效率设备管理理念,可以有效提升基层设备管理水平。

关键词:TPM;基层;设备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影响一个基层单位形象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员工的精神面貌,二是以设备为代表的物的状态。人的精神面貌可以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手段来提升。而设备的状态则需要采取有效的设备管理方法与手段来解决。但是,长期以来,受专业分工的影响,设备管理被认为是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与设备操作人员没有什么关系,因而,形成了一种设备管理与设备操作分离的态势。设备操作人员不负责设备管理,而负责设备管理工作的人员不负责设备操作。设备管理水平一直难以得到提高,设备效率难以得到最大化发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设备综合效率OEE偏低;二是设备运营成本偏高;三是设备MTBF和MTTR偏低,四是设备现场管理状况不尽人意,导致环境糟乱,影响基层管理形象,给人以不好的印象。

因此,如何寻找一种能够解决以上问题的设备管理技术与方式,提升设备管理水平,降低因为设备故障率增加而产生的维修费用和产量损失,提高生产效率就显得非常关键。通过参加中石化集团公司TPM设备管理技术培训班,我们系统学习了TPM设备管理技术,发现这是一种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的好技术。之后,我们在本单位推行了该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TPM设备管理技术简介

支撑TPM设备管理技术的内容有八项,人们称之为“八大支柱”,分别是:促进设备效率转化的个别改善,以操作者为中心的自主维护,以维修部门为主的计划维修,以导入新产品与新技术为主的初期管理,以构筑品质保全机制为主的品质保全,以提升间接管理部门效率为主的事务改善以及以提升安全、卫生与环境管理水平为主的环境安全。

因此,TPM设备管理技术涉及企业各个部门以及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全员、全过程参与设备管理来提升设备管理水平。

三、基层单位推行TPM设备管理技术过程简介

既然TPM设备管理技术对提升设备管理水平非常有效,我们就在集团公司TPM设备管理培训项目组的指导下,在胜利油田分公司热电联供中心下属的河口热力大队热力一队对此项技术进行了推行。具体做法是

(一)成立TPM設备管理技术推行领导小组。我们在队班子会议上对TPM设备管理技术的作用、效果与意义进行了系统学习,统一思想,进而成立了以书记为主的TPM设备管理技术推行领导小组。

(二)全员发动。为了统一全队员工思想,使大家认识到改善设备管理的重要性,我们在请中石化TPM培训项目组给全队员工进行TPM设备管理技术培训的基础上,组织全体员工有针对性的讨论并解决相关问题。

(三)建立保障机制。任何技术的推行都需要相关的规章制度为保障。为了使TPM设备管理技术在我单位得到有效推行,我们对原来的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与完善,从而建立了一整套与推行TPM设备管理技术密切相关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主要包括

一是建立了5S管理制度。为了确保设备管理现场整洁有序,我们实施了现场5S管理,在对工作现场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的基础上,将设备5S保持状态列入职工考核指标,对各个操作岗位进行考核,借以提升职工素养。

二是建立了点检制度。按照点检12个环节的要求,我们请设备管理人员为每一名职工所操作的设备列出了关键点,要求每个班次都要对这些关键点进行检查,并将点检情况记录在案。考评则根据记录情况以及设备运行情况进行。

(四)强化培训制度。TPM设备管理既是一项技术,也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机制,其核心是通过推行此技术,提高一线生产人员的基本素养,并使员工与企业一起成长。

对此,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一是涉及技能与理念提升的问题,我们聘请集团公司胜利培训学院等单位的专业培训师来解决;二是涉及习惯养成方面的培训,我们通过晨会、班会、队会等途径解决;三是涉及新技术问题的培训,我们请相关专家解决等。

四、基层单位推行TPM设备管理技术取得的效果

通过推行TPM设备管理技术,我单位设备管理水平、员工精神面貌、现场状态、设备综合效率等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具体概述如下

(一)现场状态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于推行了现场5S管理,所以,热力一队生产现场设备整齐划一,一尘不染;环境井然有序,卫生清洁。看到这种变化,职工们自己感到,“在这样的环境工作,可以多活20年。”

(二)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实践证明,现场状态与人的精神面貌呈正相关性。在未推行TPM设备管理技术之前,由于现场状态较差,所以职工精神面貌低迷,表现懒散。推行此技术之后,职工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了。

(三)设备综合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由于点检工作、自主保全工作、目视管理等工作做得好,所以,设备综合效率OEE得到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现在,设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延长了一倍多;设备平均维修时间间隔MTTR增加了一倍多等。

五、结论与建议

以上是我们推行TPM设备管理技术的一点做法。实践证明,TPM设备管理技术确实是一项行之有效的管理技术,值得在生产中推行。当然,在推行此技术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

一是认识问题。有人认为,TPM设备管理技术适用于这样的企业,不适用于那样的企业。实践证明,作为一项管理技术,TPM设备管理技术几乎适用于所有企业。之所以有人会提出以上问题,是因为惧怕采用这样的技术会给企业增加负担,根本原因是对此项技术不了解。

二是财务制度制约此技术作用的发挥。尽管采用此项技术可以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但是,由于国有企业财经纪律中的专款专用资金制度的限制,节约的成本不能用来激励职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工积极性的激发与调动,因而制约了该技术作用的发挥。相反,如果是在私营企业,由于其财经纪律比较灵活,可以将推行此技术所节约的成本中的一部分提取出来,作为奖励基金,所以,容易形成良性循环,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此技术的作用。

三是推行TPM设备管理技术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组织文化。实践证明,三流的管理靠人管人,二流的管理靠制度管人,一流的管理则需要文化管人。推行TPM技术的核心在于提升员工素养。

4.设备管理员职责 篇四

2、负责建立和完善设备资料档案,负责设备管理的日常事务。

3、跟踪国内外设备管理的先进水平,完善设备运行、维护、维修的先进管理模式和制度,达到管好、用好、养好设备的目的。

4、对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设备能耗负有统筹、监控和提出改进方案的责任。

5、负责对新购或更新设备的先进性、合理性提出核定意见。

6、负责对新接楼宇主要设备的会审、质量监督、接管的技术工作。

7、协助相关专业主管对重要设备安装、改造、更新、维护、维修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

8、负责检验、测量、试验设备的管理工作。

9、对设备的正常、安全使用负有督导责任,勤查勤看设备现场,对设备班组的现场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

10、负责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安全用电以及节约用水的日常事务。

5.设备管理岗位职责 篇五

1.做好选矿设备选型的考察及技术资料准备工作,为招标选矿设备做技术支持;

2.负责选矿设备安装质量、隐蔽工程的验收工作; 3.负责筹建期间公司设备开箱验收及备品配件的检验工作;

4.负责建立健全公司设备台账、卡片,完善设备技术档案资料(包括图纸、说明书、装箱单、合格证等); 5.负责选矿设备安装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的处理工作;

6.负责选矿设备的安装调试、试车验收及移交工作; 7.组织、管理、安排好设备维修人员的工作; 8.负责投产前选矿设备操作规程的编制工作,并做好岗前培训;

9.完成领导交办的临时任务。

6.设备管理部门职责 篇六

一、设备管理部门主要职责

1、具体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设备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建立公司设备管理和维修的各种规章制度,制定设备配件消耗和消耗定额及储备定额,做到执行有细则、检修有标准,消耗有定额,考核有办法,达到设备管理程序化和标准化。

2、负责应用设备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方法,进行设备的状态监测和维修新技术的推广,掌握设备的使用、维护和检修动态,促进公司设备管理工组不断提高。

3、负责组织公司各种设备检修计划项目、内容、方案、备品、配件的审定和资金的平衡及计划的编制,并总体组织实施和验收。

4、依据设备操作、维护、检修三大规程和标准,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设备的监督检查、抽查、指导和考核。

4、负责公司设备及润滑技术的管理,定期组织公司级设备联检,做好特大、重大设备事故的管理、分析、处理等工作。

5、按照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负责生产设备、厂房固定资产的管理,对设备的分类、分级及设备的统一编号管理,协助财务部搞好设备固定资产的管理,6、参加技改、技措项目的讨论、审定、负责具体设计和设备的前期管理,并组织实施,及时按有关要求上报统计资料和报表,负责设备

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7、每月定期组织召开一次公司设备例会,传达有关设备管理文件精神,评议上月各生产部门设备管理指标完成情况,通报设备事故分析结果及相应预防措施,讨论设备管理方面建议和要求,提出下月设备管理工作目标和要求。

8、建立健全物资、备品、配件、计划、申报、审批、采购、入库验收登记及出库管理程序。

9、负责公司用水、用电的外协工作及对外供水、供电的审批和手续办理工作。

10、负责全厂自动化设备及计量设备管理和年度检验及审验、鉴定工作。

11、负责公司生产、生活、锅炉、压力容器、起重设备的管理和年度审核及档案管理。

12、负责设备运转率的考核。

二、设备使用部门主要职责

1、按照上级有关设备管理的方针、政策和决议及公司设备管理制度的要求,具体负责本部部门范围内设备的全面管理工作。

2、负责组织和指导本部门范围内的设备使用维护,积极应用新技术和设备管理新方法,来不断提高设备完好率和运转率。

3、按时提出设备年度检修计划和月度定检计划及配件材料计划,并积极承担设备管理部门委托的检修项目和其他管理工作。

4、负责本部门范围内的抢修、定检、辅机设备的计划检修工作,并负责检修、抢修实施过程的质量检查和自检验收工作。

5、负责建立本部门范围内的设备档案,及时整理、分析设备运转和维修等各种技术资料,并进行统一管理。

6、负责本部门范围内的设备润滑技术管理。

7、负责本部门范围内设备的巡检监督检查工作,一般事故的处理和事故的分析,并按有关规定要求及时上报。

8、负责本部门范围内设备管理活动的开展,设备管理的检查、考核、评比、总结工作。

9、负责本部门范围内设备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理工作。

10、每月组织一次本部门范围内设备例会,并及时参加公司设备管

7.设备管理科职责 篇七

振华公司针对浮法生产线上设备数量多和运行强度大等特点, 坚持“设备精度管理”方针, 贯彻“完善设备功能, 提升设备精度”的核心理念, 全面加强微缺陷治理和标准化维护, 紧紧围绕设备“受控、高效、零缺陷”的管理目标, 严格从建立样板维护检修路线、推进TPM自主保全工作、开展设备运行定期分析工作、建立设备润滑台账、坚持每月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微缺陷治理和标准化维护等方面入手, 通过对生产组织、安全监控、物资与设备保障、现场执行情况反馈等有效的监控手段, 完善企业设备维护检修管理机制的管理理念、目标, 积极推进设备维护检修管理模式, 不仅提高了设备运行质量, 也降低了维修成本。既保证了生产线上设备的安全与高效运行, 又优化了企业设备综合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 实现了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树立企业设备维护检修管理机制的管理理念, 创新管理模式, 大力开展“检修分离”体制创新, 探索设备维检新思路, 不断深化以预防为主的“点检定修制”内涵, 确保维检体系顺利运行, 科学有效地调配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 合理制定各生产线设备经济指标, 以点检定修制为核心, 采用事前预防、事故预知和事后维修多种手段并存的维修策略, 同时辅以全员参与的TPM岗位点检活动, 逐步形成点检、检修、技术保障三系统并存而又紧密配合的特色维检体系于一体的企业设备维护检修管理机制。

在功能划分上, 企业设备维护检修管理机制根据设备运行状况、检修作业项目要求, 启动检修流程运作;检修系统通过柔性设定检修模型, 控制检修空间和时间, 执行标准化作业, 规范检修全过程;技术保障系统依靠自身技术优势, 建立设备技术规程体系, 完善设备功能, 攻克设备维修难点, 以建立样板点检路线、推进TPM自主保全、开展设备运行分析工作为抓手, 为点检、检修提供全方位技术保障, 并服务于现场。

一、建立样板点检路线, 扎实推进维护检修工作

针对岗位巡检和专业点检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问题, 由各车间点检作业负责人 (班工长、车间主任) 牵头, 分别确立一条工艺流程较复杂的线路为样板维护检修路线, 对样板维护检修路线实行“八定”管理, 即定设备台账、定维护检修和润滑标准、定最佳维护检修方式、定点检周期、定最佳检测方法、定每台设备责任人、定点维护检修记录格式和内容、定缺陷管理和检修管理流程。

具体做法是建立健全设备管理网络, 完善操作规程, 明确设备管理的责任人;实行设备责任人挂牌制, 将设备现场管理承包到人, 把设备的操作和管理制度、巡检点和润滑点制作成提示牌放置现场, 提醒操作人员定期巡检、维护人员按期维护, 使管理人员便于监督管理。根据“八定” (定点、定标准、定人、定周期、定方法、定量、定业务流程、定点检要求) 原则对设备进行管理。并按“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PDCA) 模式编制了点检定修的业务流程。设备综合维护检修管理体系是以现场检查 (点检) 为起点、以点检人员为主导、以预防维修 (定修) 为宗旨的管理体系, 它包含设备现场信息搜集和整理, 涉及维修的计划、组织、监督和验收。

二、扎实推进TPM自主保全活动, 形成全员自主管理设备新局面

详细制订TPM自主保全工作推进计划, 着力培养全厂职工对设备的自主改善和自主发现问题的意识, 重点开展点检技能学习培训、点检困难地点改善以及焦点课题攻关活动, 使职工熟练掌握设备结构和机能, 消除潜在设备缺陷。

三、开展设备运行定期分析工作, 实现设备管理精细化

专业点检人员、技术人员以及点检作业负责人坚持每周对设备劣化趋势、备件材料消耗等进行分析, 及时制订和调整设备检修计划、材料备件申报和费用控制计划, 建立备件材料合理储备定额, 将费用指标分解落实到每个点检人员, 在保证设备高效运行的同时, 进一步降低备件材料费用。

(1) 收集基础数据, 完善原始资料。以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 详细记录现场数据。采集设备实时状态数据, 加强定期测试, 统计试验数据, 形成原始资料。利用这些数据、资料, 定期全面分析, 判断设备状态, 从中可以发现问题, 使检修更具有针对性。

(2) 完善设备状态监测系统, 加强设备异常状态分析。根据目前实际情况, 对机组等主要设备安装了一些在线监测装置, 主要有机组的振摆度测量、定转子的间隙测量、风机系统的振动温度和压力以及检测等。当设备有异常情况出现时, 实行异常状态分析和重点跟踪, 采取强化跟踪监督措施, 掌握状态变化规律, 找出故障的根源, 利用小修机会进行彻底处理, 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

(3) 加强设备维护保养工作, 及时消除设备缺陷。对润滑油质要求相当高的设备机组采取现场处理, 故障率明显下降, 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 延长了设备的寿命周期。对设备存在的缺陷及时处理, 做到大缺陷不过天, 小缺陷不过班。确保设备处于健康运行状态。

(4) 应用统计数据, 预测设备状态。要使统计数据预测设备状态, 首先找出统计数字与设备机组状态参数之间的联系。对机组运行小时数、设备工况、启停机次数等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有些设备虽然检修周期已到, 但其运行小时累计比其他同类型设备少, 于是就适当延长了设备的大修周期。而有些设备虽然未到大修周期, 但其运行小时已超过计划小时, 就适当提前小修, 发现一些重大缺陷及时进行了处理。运用这种方式进行预测, 每次小修前, 就能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工作, 节省了检修时间。

(5) 合理确定检修项目, 尽量缩短检修工期。由于对设备进行了较全面的状态监测和技术分析, 掌握了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 废除了一些不必要的检修项目, 如每次维修时根据设备的原始监测数据分析设备各部件的运行情况, 适当取消一些重大项目, 近几年, 维修时只拆到故障部位, 缩短了检修期。维修后未发生任何临时性再维修现象。

四、建立设备润滑台账, 保证设备润滑正常

为了使各润滑点能按周期进行换油、加油, 保证润滑质量, 设备管理部门把润滑台账从原来设备动态台账分离出来, 建立设备润滑台账, 便于监控。同时各级设备管理人员坚持每月对设备润滑情况进行检查, 对润滑管理形成闭环管理。

将各车间所有生产设备划分为关键设备、重要设备、一般设备三个等级。关键设备是指该设备出现故障后将造成装置的全部或部分停产的设备;重要设备是指承担重要功能但有备用, 单台出现故障可进行不停产修理的设备;一般设备是指出现故障对生产影响不大的设备。润滑管理的重点放在关键设备和重要设备。

实行大型机组按质换油与小型机组定期换油相结合的润滑管理策略, 规范大型机组润滑计划管理, 结合设备使用手册和运行规律, 详细制定年度润滑计划, 明确各类润滑油的润滑周期和指标范围;对关键设备的润滑定期进行, 通过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及时掌握设备润滑情况, 保证设备润滑及时与到位。

五、坚持每月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技术水平

每月对机修、机电人员培训及考试, 促进了人员的学习热情, 提高了技术水平, 提高了设备运转率。对于重要关键设备, 利用检修、巡检、维护等时机进行现场培训, 请生产厂家和专家为管理和操作人员讲原理、讲操作、讲维护修理, 并采取现场操作与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法, 使职工熟练掌握“四懂三会”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每日对设备的运行状态、润滑情况等进行仔细检查, 对设备现场维护做到“三勤一定”, 即勤检查、勤擦扫、勤保养、定时准确记录。要求严格执行“清洁、润滑、紧固、调整、防腐”设备维护十字操作法。对设备现场巡检遵循“听、摸、闻、比、看”五字现场巡检法, 在巡检过程中携带“三件宝”, 即扳手、抹布、听诊器。设备运行做到“四不准” (不准超温、超压、超速、超负荷) 和“四不漏” (不漏水、气、油、液) , 彻底杜绝“跑、冒、滴、漏”。

六、全面加强微缺陷治理和标准化维护

振华公司管理层从建厂初期就强调了设备管理、设备维修在公司整个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在公司主管领导和设备管理部门主要领导的亲自参与下, 对如何建立设备管理、设备维修体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确定了公司精益维修的战略框架。以现场TPM (全员维护) 为基础;以计算机维护管理信息系统 (SAP/PM) 为现场维护和专业技术维护的载体;以预测诊断、可靠性分析为技术手段;构建生产系统运行状态综合预警和精益维护体系。其具体做法如下。

(1) 构建“三维一体”设备管理体系。各车间部门专业维修人员的预防性维修保养 (PM) ;公司全体生产人员参与的全员生产性维修 (TPM) ;设备管理部门的设备维修管理的设备状态监测 (CM) 。

(2) 计算机维护管理信息系统 (SAP) 。对设备管理和维修保养所发生的各项活动进行记录, 分析设备的维修成本和备品配件费用, 在设备整个使用周期内进行动态跟踪。

(3) 构建一体化外包维修商管理。在非核心业务的后勤供应、技术服务方面, 采用外包维修商管理, 通过一体化管理大大提高了设备管理的工作效率, 降低了设备维护费用。

(4) 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对全厂三条生产线的所有设备进行全面排查, 详细掌握每一台套设备、每一个部件运行状况, 整理出各种微缺陷项, 通过对这些项目进行统计、归类、登记, 对每一条微缺陷都指派专人负责, 限期整改。对于整改有难度的, 积极与设备厂家和外方专家沟通, 并邀请外方专家协助解决。

七、效果

振华公司自实施企业设备维护检修管理机制以来, 生产线上的设备都能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各级设备管理与维护检修人员的工作也能做到严谨、高效和务实, 不但能够认真贯彻和落实各项规定与制度, 还通过深化开展“如何使设备正常运转、降低设备故障、减少事故停车、合理维修”等工作, 不断完善设备管理基础, 促进了生产过程精细化、生产流程智能化、生产工艺最优化, 实现了信息流、工作流的高度集成和统一, 点检、检修、技术保障三大系统通过科学有效的紧密配合, 组织技术人员对三条生产线的所有设备进行全面排查, 共整理出各种微缺陷520项。2011年以来, 共整改微缺陷项目236项, 邀请外方专家协助解决8项, 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都有明显提升, 设备周检定修计划兑现率和日检修计划兑现率均达到100%, 重、特大设备事故为零, 主体生产设备和生产动力设备故障停机率等均好于公司的考核指标, 设备功能完好率达到99.8%。设备运行效率明显高于历年同期水平, 提高了劳动效率, 降低了公司设备维修外委费用, 产能不断扩大, 主要设备故障率逐年下降。实现了维修费用、备件费用稳定受控, 其他管理费用均衡、稳定、经济和高效的生产目标。有效提高了设备精度和稳定性, 促进了产能的增加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改善了设备作业环境、提升了产品质量, 实现了设备的经济可靠运行。

八、结语

8.浅析机械设备管理 篇八

关键词:机械设备;管理;问题;措施

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机械设备的结构及应用日趋复杂,机械设备的管理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如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设备利用率不高等,这此问题是企业设备管理落后的根本原因,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市场导向的作用,企业管理也越来越社会化、市场化,企业要想在生产中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就需要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处理好机械设备管理中所突显的问题,来维持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快速发展。

一、机械设备管理中的问题

(一)管理不规范

长期以来,很多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管理的最大问题就是管理不规范,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对机械设备并没有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只是凭经验、凭感觉来管理;其次,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只是停留在依靠说明书和经验进行维修的层次;再次,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制度管理,在设备管理工作中主观性较大。

(二)激励机制的不健全

激励机制不健全是困扰很多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的一个问题。在相当多的企业机械设备当中,并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即使建立了所谓的激励机制,也只是让员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做的不好就会采取惩治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鼓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挫伤了限制员工的积极工作态度,大多数员工的工作变成应付差事,甚至会形成员工与组织的对抗心理,这样的激励机制,很容易造成员工的流失。

(三)组织机构的不灵活

组织机构的不灵活是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的又一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直线式的组织结构,极容易造成家长式的管理方式,领导缺乏有效的授权,完全是一个个人指挥企业的所有管理工作,各部门分工不明,职责不够明确,一旦发生问题容易造成推诿扯皮,极大影响力组织的绩效。

其次,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协作不力,无法发挥团队作用,也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很多部门和员工只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与其他部门和员工没有太多的关系,无法形成一个有效统的工作团队。

再次,设备管理人力资源适应性不强。现在很多企业的设备大都是专门针对某种施工工艺的大中型专用设备,专业性太强,但此类工艺没有任务就要处于闲置状态,假设长期没有任务,设备就有闲置报废的危险。同样,设备的管理人员专业技能也存在着单向性。使用者只会使用、维修者只会维修、保养者只会保养,这是对人力资源的大浪费,同时也无法适应市场专多能的要求。

另一方面,管理体制落后还体现在维修体制落后上。如今,现在随着设备使用的市场化,很多国外的复杂先进的机械设备进入国内市场的各领域,然而很多企业的维修技术水平还远远的落后于先进的机械设备。

二、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

(一)实现规范化管理

企业要想实现在对机械设备的规范化管理,一是需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二是要建立、健全设备管理档案。首先,从长期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具有强烈的科学性,也是在企业中实现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的保证,只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才能实现科学管理机械设备,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完善的机械设备档案体系是设备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机械设备档案,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机械设备的使用性能,现存状况、调动情况、维修情况,能够及时发现机械设备的问题并进行维护,充分发挥设备的潜能。

(二)深化组织机构改革

对于企业机械设备的管理着眼于整个企业的管理,不应该是只服从少数管理人员的命令,更不应该是各个部门各自为政。这就要求企业深化组织机构改革,形成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系统,对于管理中的决策问题要有更多的人参与,互相监督、互相协作、互相提醒,增强大家的团队意识,发挥整个团队对设备管理的作用。

(三)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首先,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定期的对主管设备的管理人员、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进行业务技术培训。通过培训,让他们系统地学习设备科学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现代化科学管理水平,能够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去指导实际工作。例如,管理人员通过能根据本单位实际,切实抓好设备管理基础工作,采用新技术,提高设备完好率,搞好设备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操作人员通过培训应能够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努力达到“四懂三会”的境界,所谓“四懂”指的是懂性能、懂原理、懂作用、懂构造;所谓“三会”指的是会操作、会保养、会排除故障。维修人员通过培训能够学会准确、迅速地排除故障,掌握设备维修,学会维护保养设备的技术,消灭隐患,能当好设备的“保姆”。

其次,要完善维修机制。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

一是对要机械设备的维修进行预防。这是从预防的立场出发,为了对设备的异常做工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在拟订的设备计划(或设计选型)和设备安装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维修。要想做好预防维修,就需要进行技术分析并掌握设备缺陷,并加强日常工作的检查,如,定期更换零部件,机油调整等工作。

二是根据设备运转周期对机械设备按预订的计划进行定期维修,这种方法对大型、连续性生产装置比较适用。要想做好定期检修,企业需要制定好完善的计划,制定好相关标准,准备好相关材料,组织好参加维修人员,争取一次性检修成功。

三是对机械设备进行事后维修。所谓事后维修指的是,机械设备设备发生故障后所进行的维修。在企业中,有一些设备是比较重要但他们并没有备机,对于这类机械设备应尽量避免这种维修。而对于那些对企业的生产影响力不高但又有备机的设备,采取事后维修可节约维修费用,是一种比较经济合理的维修方式。

参考文献:

[1]陈航.浅析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大众科技,2007,(4).

[2]盖卫强.现代企业机械设备管理[J].山西建筑,2007,(15).

9.设备管理员岗位职责 篇九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机动设备管理的方针、政策、上级主管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做好公司机动设备管理工作。

2.全面掌握机动设备的使用保管与维护、检修状况。负责编制下达年、季、月度的大修理计划,并检查督促贯彻实施。

3.按规定编制上报设备大修与更新改造计划,按上级批示组织实施。参与大修、技改、新增设备的竣工验收、安装、选型工作,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存档。

4.督促设备使用部门建立健全设备的使用台帐、运转记录、事故分析等原始资料。建立技术档案及上报设备报表。

5.制定和完善机动设备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检查督促贯彻执行。防止机械事故的发生,按“三不放过”的原则,调查处理机械设备事故。

6.负责了解设备维修计划的完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掌握设备的静、动态技术状态。

7.参与废旧及闲置设备的鉴定和处理工作。

10.设备管理员工作职责 篇十

1. 在厂部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做好厂生产设备计划管理的各项工作。

2. 建立设备原始档案,包括名称、型号、进厂编号、生产厂家,购进日期、价格、合同单,随机带来的全部资料,开箱验收、安装、调试、验证等所有记录说明及参与人员名单,与生产厂家联系方式、电话、地址、联系人等。

3. 负责拟订厂生产设备年、季、月大中检修计划,负责为厂生产设备维修提供可靠的情报,及相关资料。

4. 负责检查、督促生产设备的维护和安全运行,制止不符合文件要求的生产行为。

5. 建立设备的保养、维修,排除故障措施等记录,设备书面操作规程。

6. 参加对设备事故的分析,查找发生的原因,并定出防范措施,负责定期组织对受压容器和仪表的检查检修,并做好相应的验证工作,详细记录在案。

7. 负责每年对技术档案进行整理。对所有借阅的一切资料要办理借阅登记手续,订制借阅制度。

8. 负责处理好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关系,完成本部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情。

1.监督设备的正确使用,做好设备维护和保养工作,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生产。

11.设备管理科职责 篇十一

【关键词】设备诊断;全员有序;状态监测

0.概述

设备管理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代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管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发展。随着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如何提高设备的综合效能成为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的问题。设备管理经过几代的发展后,已经进入了综合集成管理时期,各种维修策略及体质层出不穷。

近年来,设备诊断与状态监测技术已经逐渐发展为现代设备管理的重要方法。灵活运用振动监测诊断技术、红外热成像技术等技术,可以准确、迅速地解决短期、局部的设备问题。但是,企业的发展需要的是可持续性,需要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在市场疲软、生产成本不断升高的局面下,必须通过深化企业改革,改善经营管理局面,提高管理水平来增加经济效益。

我们在实践中有机地把技术与管理结合起来,在充分考虑企业规模、设备条件和经营目标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能够保证企业管理系统良性循环、协调发展,最终取得良好效益的设备管理模式。

本文就基于状态监测及设备诊断的全员有序设备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

1.设备诊断

设备诊断技术的概念:

1.1概念

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是设备诊断技术的两个组成部分,既联系又不同。状态监测是对设备状态进行初步识别;故障诊断则是对该状态的进一步分析和判断。

1.2设备诊断技术的分类

1.2.1简易诊断

概念。

简易诊断就是使用简单的方法,对设备状态快速作出概括性评价的技术,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1)使用各种简单、便于携带和便于在现场使用的仪器及检测仪表。

(2)由设备维护人员在生产现场进行。

(3)仅对设备有无故障、严重程度及其发展趋势作出定性预判。

(4)涉及的技术知识比较简单,易于学习和掌握。

(5)需要把采集的故障信号储存建档。

1.2.2特点

设备简易诊断适宜于安装调试阶段用以检查和排除运输过程及安装施工过程中的缺陷,以及在使用维护阶段进行状态监测,发现事故隐患,掌握设备的劣化趋势。

1.3精密诊断

1.3.1概念

精密诊断技术是使用精密的仪器和方法,对简易诊断难以确诊的设备作出详细评价的技术。一般包括一下几个特点:

(1)使用各种比较复杂的诊断分析仪器或专用设备。

(2)由具有一定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及专家在生产现场或诊断中心进行。

(3)需要对设备故障的存在部位、发生原因及故障类型进行识别和定量。

(4)涉及的技术知识和经验比较复杂,需要较多学科配合。

1.3.2特点

近些年开发的计算机辅助设备诊断系统和人工智能与诊断专家系统等,也都属于精密诊断技术范畴,一般多用于关键机组和诊断比较复杂的故障原因。

精密诊断一般除用于设备的开发研制过程外,更多用于维修阶段,由于它所需费用较高,一般只在当简易诊断难以确诊时选用。

1.4设备诊断的现场开展

(1)定机组—把停机损失和维修费用大的设备選定为对象,并根据人力情况,确定一定数量的可管设备。

(2)定参数—结合拟用诊断方法,把最能表征设备技术状态和故障发展趋势的参量,选定为参数。

(3)定测点—把能对设备技术状态作出全面反映,以及距敏感点路径量短和便于测量的点列为选定测点。

(4)定周期—根据不同设备和测点及劣化情况,选择定期、随机和长期监测,根据故障频度确定监测周期。

(5)定路径—使用简易仪器或数据采集器进行巡检时,为提高工作效率,需要选定工作路径和建档方法。

(6)定标准—根据设备有关标准,分别选定绝对、相对和类比判断标准。

(7)定仪器—根据选定参数,选择可靠性好便于使用的仪器。

(8)定人员—为积累经验和便于比较,应固定检测人员,或实行区域承包制。

2.全员有序设备管理

2.1概念

全员有序设备管理模式将设备管理的范畴由传统以管机为主,扩大到管理设备人机系统,并特别关注人机系统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即设备相关人员(操作和维修)对设备的意识、与设备关系,具体操作、保养和维修设备的能力。

2.2意义

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往往非常细小。通常设备出现故障会有前兆,这些前兆实际上给予很多机会来提前处理。这些征兆一路往下发展的过程,用设备保养的专有名词来讲,叫做劣化。全员参与设备维护,一个很主要的方式就是实现对设备劣化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处理,避免设备劣化拖延成大的设备故障。

2.3实际的结合

2.3.1设备故障的常规应对措施

通过在现场调研总结,结合设备故障五种原因的应对措施来进一步说明全员参与设备维护的意义所在。针对设备出现故障的五种原因,一般可以相应提出以下五种解决对策。

(1)基本条件的整备:基本条件的整备是指针对设备自主保养的三大基本条件,即清扫、给油和螺栓再紧固、制定操作基准并进行培训。

(2)使用条件的遵守:使用条件的遵守指的是,要想办法让员工遵守公司制定的措施。依照“培训→监督→考核→追踪”的机制来执行。

(3)劣化复原的展开:在制定了合适的规则,并保证员工能够遵守的前提下,找到合适的方法。例如,让一线人员明白螺丝螺帽松了就要紧固;润滑油没有了就要加油;设备脏了就要清扫。

(4)弱点对策的实施:弱点对策的实施是针对设备设计上的弱点进行的整改对策。它的关键在于产品和设备怎样重新改造。(维修人员为主,操作人员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

(5)人为失误的防止:运用防呆手法降低执行的难度,进行相应的培训,避免人为失误。

2.3.2解决问题的效果

随着设备技术水平的进步,设备的精密程度和复杂性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操作人员负责生产过程的操作,维修人员负责设备状态管理和故障排除的局面。由于体制和分配机制的原因,很多企业的操作员工关注的只是生产计划的能否按时完成或超额完成,经常使设备处于超负荷运行的状态,设备常常出现人为不当操作和维护不周导致的故障停机;而设备维修人员,长时间忙于设备停机后的故障排除和生产恢复,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执行更多设备预防性维修的工作和预防维护计划制订。由于操作人员不需要对设备的状态好坏负责,尽管他们天天使用设备,了解设备的日常信息和状况,仍然不能很好地将相关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给维修人员。维修人员虽然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维修经验,但由于并非天天接触设备,加上一些专业维修队伍常常负责企业内众多的设备维修工作,却又获得不了他们维修这些设备所需要的日常状态变化的准确信息。此时设备状态信息的准确传达出现了隔绝,常常导致设备状态不能及时有效地排除。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要有效消除设备故障,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及时识别设备的劣化进程。

(2)对操作人员的基本维护技能建立标准,并培训到位,执行到位。

(3)充分暴露设备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4)对设备的劣化及时复原。

(5)员工要清楚地知道操作使用设备的规则并执行到位。

(6)有针对设备设计缺陷进行持续改善的机制。

(7)积极防范人为失误。

3.总结

12.设备管理科职责 篇十二

目前,许多重型装运设备的使用单位,都配备自己的维修团队。总体来看,实力参差不齐,许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国企)的维修往往是名存实亡,普遍存在着大活干不了,小活没人干,冗员低效,水平不高的现象。

济南鲍德炉料公司车间维修团队主要承担120余台重型装运设备的维护、保养、检修等工作,实现了“维修零外委”,确保出车率保持在90%以上。通过多年的积淀和传承,铸就了一支"技术精、作风硬、效率高"的优秀团队,并形成了具有自主特色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四三二一”维修管理模式。

二、“四三二一”模式具体内容

所谓“四三二一”模式,就是提升“四”种意识,推行“三”类维修,细化“两”组管理,突出“一”个重点。

1.“四”种意识

在此管理体系中,以提升员工的四种意识为突破口,即提升班组成员的竞争意识、服务意识、成本意识和创新意识,强化基础管理,寻求新的突破。

(1)提升竞争意识:对日常维修人员继续推行计件绩效考核,并进一步细化工时考核标准,让维修工参与到工时的制定中来,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对一些特殊岗位,如汽车电工、轮胎修补工、车辆保养岗位、卫生清理岗位等,均实行竞争上岗,且全部统一纳入计件考核。班组每月根据多劳多得的薪酬分配制度,坚持“末位淘汰”的原则,制定了严格的奖惩方案,破除“出工不出力,上班混饭吃”的思想,树

产量400t,每吨硫酸按600元计,每年损失24万元。合计造成的损失为每年79.2万元。信息卡推行后,2012年,仅出现1次工艺装置停车的情况。

(2)社会效益:减少了仪表故障给工艺操作带来的不便,降低了工艺装置因仪表故障停车风险,对延长各工艺装置立“上岗靠竞争,在岗要专注”的观念,解决冗员低效、“贵族员工”的问题。最终实现岗位优化,多创多得。

(2)提升服务意识:加强沟通交流,定期邀请驾驶员代表,到维修班进行沟通交流,讲述各自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及所遇到的不顺心的事,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使大家更好的交换思想认识,使维修人员能够站在驾驶员角度,设身处地的为驾驶人员着想。并邀请驾驶员参与到维修班组管理中来,根据驾驶员联系交流会上反馈的信息和维修班管理人员平时收集的信息,每月评选服务态度好的“微笑之星”、责任心强的“责任之星”及创效多的“创效之星”,适当给予经济奖励,激励大家学先进、找差距、补短板、上台阶、争第一,实现微笑服务,用心维修。

(3)提升成本意识:树立节约意识、成本意识。加大修旧利废的力度,对制动分泵、轮胎火补、铆换蹄片等日常工作定量修旧。严格辅料管理,消耗超节,考核仓库主管和维修班长。设置辅材收集箱,收集未用完的、遗落的螺丝、垫圈、锯条、焊条、胶等。对于各种易耗品,若发现检修完成后,现场仍留有或使用不合理,则应考核相关责任人。从制度上去约束,在管理中来堵漏,使节约成为一种习惯,营造“物尽其用光荣,大手大脚可耻”的氛围。

同时,从设备维修上精打细算,借报废车辆的时机,对报废设备的主要总成进行性能对比。通过设备间的总成互换(驾驶室、发动机等),达到降本增效、优化车组运力的目的。

(4)提升创新意识:针对以往高压油泵、方向机精密配件出现故障,只能更换,无法自行拆检维修的现实情况,

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员工检修劳动强度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员工技能提升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管理奖三等奖)

[编辑:刘雷]组织技术骨干,立课题,限期限,破除“只求安安稳稳,不愿创新冒险”的思想。通过“拆检维修———就车调试”的循环维修模式,对比理论数据与实际工况数据之间的差距,逐渐摸索出了两大精密总成件的维修方法,年节约费用超过10万元。

2.“三”类维修

在维修工作中推行三类维修,即以可靠性为中心,根据设备不同使用阶段、不同运行单元所表现出的不同故障模式,提出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维修,来恢复设备固有的可靠性,提高设备运行效率。

(1)推行“预防维修”。“护”为主,“修”为辅,实施设备维修档案化,为全队120余台装运设备分别建立档案,详细记录其维修、配件更换、保养等信息。通过对记录数据的对比和分析,找出配件质量、设备运行、人员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措施。针对汽车队运输货物为钢渣、水渣等高温、高腐蚀性的炉渣,运输环境差,设备故障极为频繁的现状。通过数据分析、可行性讨论,先后推行“四个一”操作法和“六定”管理法,即每台车每天早上点检一次,每周抽检一次,每台车每月计划检修一次,每台车每月保养一次;“六定”为定人、定点、定时间、定车组、定周期、定标准,实现了“救火式”抢修向“预防维修”转变的良性管理模式,使整个维修系统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2)推行“标准维修”。所有设备运行要求定标准,该班组对整车分解为35个系统,并细分为200多个关键部件和部位,全部按汽车出厂要求标准化,维修作业全部实施流程化管理。按标准、按流程制定绩效考核标准,定期对设备性能、日常维修项目进行测评。借此正面激励政策,促使全员主动提高维修质量,主动提升技术等级,主动提出改进方案,努力实现全年零返工,维修质量节节提高。

(3)推行“改善维修”。实施课题研讨制度、同时采用“重奖提案、重奖革新”的措施,鼓励维修员工从减少频发故障、提高运行寿命出发献技献策,进一步提高设备可靠性。针对斯太尔车辆举升报警容易出现异常的问题,实施了“举升抱刹联动控制保护系统”的研发,实现了设备的本质化安全,现已成功获得专利;针对斯太尔电路易发故障和水渣车辆驾驶室腐蚀严重的现状,提炼了通过济钢集团认证并以职工姓名命名的“马新正模拟电路检测法”、“周志强七字驾驶室整修法”,大大提高了维修效率,走出了一条“识才、育才、用才”的职业化维修团队建设之路。

针对车辆长期运行带来的主要总成件使用寿命缩短的问题,成立攻关小组,成立了7个承修小组,专门负责发动机、变速箱、后桥、铲斗等各大总成件的修复,变“车辆修理”为“总成更换”,同时延长了各大总成件使用寿命;确保了设备的最佳性能,使设备处于可控状态。

3.“两”组管理

坚持“把工作做到无可挑剔”,把维修班下属的轮胎组、保养组作为试点,细化两组管理,大胆改革,勇于尝试。

(1)在轮胎组试行新的轮胎管理,从新胎入库,在用轮胎管理,到旧轮胎的跟踪,全部实行定车、定人、定胎的责任制度,并详细的记录在轮胎电子台帐中,细化到车,到桥,到轮。使每一条轮胎从购入、使用,到翻新、报废都有据可查。严控成本,杜绝漏洞。实行周转胎制度,变原有的“旧车修补”为“总成互换”,减少修补等待时间,提高运输效率。同时强化检查与考核,定期组织对轮胎气压、编号、使用情况的专项检查,统计驾驶员用胎量、车公里数、胎公里数或胎用天数,统计轮胎工月修补量、维修质量、驾驶员投诉等,综合各项检查情况,对驾驶员、轮胎工进行实绩考核。最终实现“账目清晰,责任分明,修补规范,考核严格”。

(2)在保养组实行分类保养,针对车辆运输货物的种类、运输班次、设备型号、运行工况的不同,分别对各车组的各类装运设备制定出不同的保养期限、维护标准,将现在统一的“机油3个月更换、齿轮油6个月更换”的“三、六”模式,细化为“二、六”、“三、八”“四、十”等7种不同的保养模式。对空气滤芯实行“当月清理,隔月更换”的保养模式,大大降低了设备保养的成本支出。并根据车间每月对各车组下达任务量的变化,对保养工作进行适时的调整,确保设备得到最好的保养和维护。

4.“一”个重点

突出安全这一重点工作,讲求实效,注重方式和方法,用智慧的管理来保障安全。

(1)智慧一:区域化管理。由于班组区域分散,安全监管难度大,为此,建立分级管理人人有责,安全分区监管的模式。将安全责任层层传递,将维修区域整合划分成四个区域。每个区域选择1名该工作区域内威信高、安全意识强、有责任心的人员负责该区域的安全监督工作。区域责任人负责查找区域内存在的安全隐患;检查区域内各设备情况;及时发现制止违章作业;落实互保联保等。

(2)智慧二:安全管理坚持“细、实、活、多”四字方针。

(1)维修安全管理,关注“细”字。细节虽小,影响重大。转向系统的一个螺丝往往就决定了危急情况下一次交通事故能否避免。要求大家做工作一定要细,组织编写了《车辆技术参数标准》、《发动机大修规程》、《变速箱装配标准》等一系列技术标准,要求员工维修时认真对待每一个步骤、按技术要求装好每个螺丝。使员工做到了“四有”———

文章编号:1671-0711(2013)08-0016-02

大型设备滚动轴承运行噪声的监听诊断

喻颖,齐青松,蒋滨羽

(湖南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湘潭分院,湖南湘潭411100)

一、前言

滚动轴承的噪声可以反映它的运行状况,损伤及润滑等情况。目前,对设备运行的振动测试和分析技术已趋成熟,而对于设备运行噪声的研究相对滞后,对现场经验的依赖性较强。

噪声的监听,可以使用听诊器,也可以使用原始的听音棒的方法。对噪声的监听,可以作为旋转滚动轴承运行状态的一种辅助诊断分析手段。运用得当将有助于减少轴承的损毁,减少停机时间和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二、噪声产生的原因与诊断

1.噪声的形成主因

作业有程序、操作有规范、安全有要点、动作有标准。

(2)落实安全规章制度,立足“实”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健全了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严格考核,实实在在落实,才能保证班组工作在一条良性轨道上高速运行。多年来,建立了一整套的安全管理制度,从维修安全隐患的汇总及预防,到违章行为的处理等,包括了维修的各个环节。同时,狠抓各项安全工作、安全规章制度的落实。使安全规章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落实到岗位中、落实在实处。

(3)安全教育“被动”变“主动",体现“活”字。实施安全批评的“风雨雷电”。对承受能力比较弱的职工预先“透透风”;对思想基础比较好的职工,轻洒“毛毛雨”;对坠入迷途不知返的职工重打“惊天雷”;对受到批评后灰心丧气的职工,及时“充充电”。注重班组安全管理的方式方法,使大家不畏惧管理,而是投入其中,将安全管理由"严管重罚"向"人性化管理"转变。

(4)安全提醒,保持“多”字。在生产活动中多留一个神,多说一些话,多提一个醒;对习惯性作业要多纠正、多检查;对安全意识差的人员要多教育;对精神不在状态

(1)轴承的固有噪声。

(2)因设计、加工误差而产生的噪声。

(3)伤痕及污物引起的噪声。

(4)缺油脂。

2.诊断分析

对滚动轴承的运行噪声的度量及诊断分析主要有强弱大小和噪声频率这两个主要判断指标。

(1)固有噪声。

这是滚动轴承本身具有的一种噪声,属正常噪声,即使加工装备均为理想尺寸,也不可避免。

特征:轴承转动时发出的一种平稳、连续的声音,声

的员工要多谈心;对员工提出的安全建议要多采纳;对易发生事故的区域和岗位,在工作中力求多一点确认,多一些查看,进而达到多一个预防,多一个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3)智慧三:动态监控。针对每天的维修工作都是经常变换的,在管理上实施动态管理。通过岗位自查、区域互查、班组巡查的“三项检查”活动,引导维修全员加入到安全工作中来,每个人都肩负着发现隐患,纠正违章的责任,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跟踪、全方位控制和全天候管理,形成了一张岗位自查、区域互查、班组巡查的安全动态监控网,实现了安全生产。

三、结语

“四三二一”维修管理模式,是在多年基层管理中不断总结提炼的工作理念和方法,通过“提升四种意识,推行三类维修,细化两组管理,突出一个重点”,使车间的设备管理不断创新,持续发展,是一种适合当下多数维修企业的、较为先进的、实用性极强的维修管理模式。

(管理奖三等奖)

上一篇:工程项目的实施方案下一篇:综合实践课折纸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