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几分之一教案 苏教版(共12篇)
1.三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几分之一教案 苏教版 篇一
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学具准备:学生用纸(每人一张长方形纸、每人2张圆形纸片),水彩笔。
一、引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你能说出几分之一的分数吗?
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个视频:孩子分蛋糕的视频,甲先分成8份,最后又来了一个孩子,甲将自己的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那么最后甲分得了16分之一的蛋糕。
师提问:在这个小广告中你看到了哪些分数呢?
生讲课师板书分数
师:孩子们,生活中这样的情况特别多,只要你做个有心人总会发现他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分数。
二、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助学题一。(生齐读)
谁来大声的帮我把讨论要求读一读(PPT出示讨论要求)
生讨论
师巡视,找到班级里比较差的一份助学单(可以是没有进行平均分的、也可以是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开始)
全班交流:
师:大家讨论得很热烈,我仔细倾听了小组内的讨厌,有些同学能把自己的想法清晰的表达出来,希望在接下来的全班交流中,你们能不吝啬自己的表达,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想法。
1、生1: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学生有补充和提问两种,先从提问开始。
提问:你能解释一下几分之几吗?
生:将直条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4分之1,其中的两份是4分之2.生补充:我要对你的说法进行补充。2个4分之一也就是4分之2。
2、生2:学生进行另一种平均分的补充(注意学生的每一种分数都要讨论到的点是:每份是8分之1.2份就是8分之2;或者2分8分之一是8分之2.)
3、生3:
师:同学们,刚刚同学们几种不同的分数,你发现他们都创造了什么分数(或者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几分之几;生:他们都选择了其中的几份
小结:3个几分之一都是几分之3.师:根据大家的小结,我们来看看你们的分数大小比较。这个问题谁先来。
生:我得到的两个分数是:
。他们的大小比较是:。
生1:我赞成你的想法,根据你的图形可以看出来。
(可以请3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比大小)
生2:我有一个小口诀:分母相同,分子大、分数就大。
师:板书。
师:那下面我们用大家的发现来观察几位同学的答案是否正确。
三、辨一辨
师:大家观察真仔细,也很认真倾听小伙伴们的发言。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了,请大家完成这道题(PPT出示辨析题)
四、创造几分之几
师:看来一点也难不倒你们,那么我们一起来进入助学题2.生讨论(教师巡视找出班级里有一样分数但图形不一样的)
师:展示8分之4,生讨论
师:有没有也表示8分之4的同学,但图形和他不一样的。
生展示:
师:仔细观察他们的图形,为什么都可以用8分之4来表示呢?
五、练习题
1、想做2讨论:
生汇报,生提问。
师:做这道题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师: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他们都是将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而且涂色部分和不涂色部分加起来就是一个整体。
2、想做5讨论
出示一个错误的答案,全班进行辨析。
六、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那我们再次回到课前的视频,你还能得到哪些分数呢?
2.三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几分之一教案 苏教版 篇二
我校一直着力于打造简约、高效、自主的数学课堂, 鼓励数学老师们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 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思想的形成.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背景下, 我尝试“放手”, 将课堂还给学生, 真正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一课, 通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索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引导组织学生学习百分数时, 跳出了教材、课堂这个狭小的空间, 发动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如商标中、新闻联播中介绍的百分数) , 关注在课堂学习中新生成的百分数, 使“单纯从书本中学数学”变为“密切联系生活做数学”.
这节课中, 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生成中研究探索数学知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我尝试用心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生成“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有什么用处”“在什么情况下用到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样一系列问题, 为学生的探索发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从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到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通过让学生调查寻找的丰富教材, 组织学生之间有效的交流讨论, 提升了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描述及评析】
一、我的课堂我做主, 学习内容我来定
在上这节课之前, 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前准备: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可以摘抄, 也可以拍照或将实物带来.
于是, 课堂伊始, 我就提问:“你在生活中找到百分数了吗? ”
生:“我在餐巾纸的包装袋上找到了百分数, 100%纯木浆. ”
生:“我在牛奶盒上找到了百分数, 100%纯牛奶. ”
生:“我在衣服的标签上找到了百分数, 85%山羊绒. ”
……
师:“百分数好找吗? 为什么那么好找? ”
生:“因为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见到百分数. ”
师:“这就说明大家都非常喜欢使用百分数. 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话题值得我们研究吗? 除了这个问题, 你还能想到哪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
小组讨论中列举出本节课学生期望研究的问题: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的用处、优势,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案例评析:课堂伊始, 我就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关于百分数, 你想知道什么? 想研究哪些问题? 学生在小组中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 畅所欲言, 学习积极性相当浓厚. 在全班汇报的过程中, 我根据学生的汇报, 着重引导出几个重要的问题:如百分数的意义、用途、好处、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等板书在黑板上, 极大力度地发散学生的思维, 这样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 感觉在老师和大家讨论我提出的问题. 一节灵动的课, 如果光有老师不停地讲学, 那绝对是不完美的, 因为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剥夺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的权利. 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生成的资源, 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课堂以最真实的本色,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我的问题我分析, 学习方法由我选
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 我征求孩子们的意见, 自己制定学习方法, 逐一解决.
师:“我们通过激烈的讨论列举这几个颇为关键的、继续解决的问题, 那么你们是想我来逐一告诉你们, 还是想自己研究呢? ”
生:“当然想自己研究! ”
师:“好, 那我们就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百分数的意义, 自己看书, 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 结合刚才我们找到的百分数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出来. ”
生:“85%山羊绒中的百分数表示山羊绒占整件毛衣的85%. ”
生:“100%纯木浆, 如果把整袋餐巾纸看作100份, 那么里面的木浆就占100份, 说明全是木浆, 没有其他物质. ”
生:“蛋白质28%, 牛奶盒上的这个百分数指的是蛋白质占整盒牛奶的28%. ”……
出示豆奶的营养成分:蛋白质34.5%, 糖20.5%, 脂肪10.67%, 矿物质28.5%, 维生素5.83%, 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很自然地利用表中的百分数去比较各种营养物质的多少.
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豆奶中蛋白质含量最高? 为什么这么容易发现? ”
通过我的追问, 自然就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研究———百分数的好处和用途.
结合刚才学生的比较结果, 我进行了小结:正是因为都把一个整体看成100份, 所以百分数非常便于比较, 人们在统计、调查、分析、比较的时候往往选择使用百分数来呈现研究结果.
师:“我这里有三袋纯度不同的牛奶:100%, 75%, 90%, 如果是你, 会选择哪种牛奶? ”
生:“我会选择纯度是100%的, 这样比较营养, 毫无添加. ”
生:“我要选纯度是90%的, 添加一点食用香料味道会更佳, 我就比较喜欢麦香味的. ”
案例评析: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我通过让学生在课前找百分数、课中交流、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文化特点.同时, 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 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生活中的百分数, 恰恰说明了他们对于百分数意义的真正内化. 接下来的练习中, 通过一个开放式的提问“你有什么想说的”, 很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的仔细观察, 同时应用刚掌握的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这组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得出了各种物质间的大小关系. 我恰到好处地引导:“为什么这么容易发现? ”立刻过渡到学生对于百分数优点的研究上.最后的三袋纯度不同的牛奶, 正是考验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学生在牛奶纯度问题上的表达, 引来了全班学生的一阵笑声, 但恰恰是这有趣的谈话, 足以证明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是透彻的.
三、我的疑问我解决, 学习效果你来测
此时还剩最后一个问题: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我开展了小组竞赛, 比一比哪组找到的最多, 借此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各种不同点:读写方式不同;表示的意义不同;百分数的分母看成100, 分数分母不唯一;分数可以表示分率或带单位表示具体数量, 百分数只能表示分率, 又叫作百分比或百分率;百分数便于比较, 分数则要通分;分数单位不同……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 我们找到了百分数和分数间的区别与联系, 下面就请你们读一读这两句话, 判断这些分母是100的分数都能改写成百分数吗? ”
生:“一根绳子93/100米, 用去了它的37/100. 第一个分数不能改写成百分数形式, 因为93/100有单位, 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 第二个分数可以写成37%, 把一根绳子看成100份, 用去了37份. ”
生:“23/100千克相当于46/100千克的50/100. 前两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 不能改写成百分数形式, 而最后一个分数可以, 改写成50%, 表示百分率, 是数量之间的关系. ”
师:“我这里还有一些百分数:1%, 18%, 50%, 89%, 100%, 125%, 7.5%, 0.03%, 300%. 选择你喜欢的读一读, 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 ”
生:“我最喜欢100%, 因为100%就表示全部, 非常圆满. ”
生:“我喜欢50%, 这个数和0.5, 1/2一样, 也能表示一半. ”
生:“我喜欢300%, 这个数是100%的3倍, 比1还要大, 说明超额完成任务. ”
生:“125%也比100%多, 比1要大. ”
生:“我喜欢0.03%, 因为这个百分数中还有小数, 很有意思.”
师追问:“那你们觉得0.03%这个数大还是小? ”
生:“很小, 因为如果把总数看成100份的话, 才占0.03份, 太少了. ”
案例评析:数学练习的价值, 不仅在于巩固知识, 反馈信息, 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形成技能, 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 拥有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能够自主探索和创新, 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 通过最后的几道练习, 能够很好测试出学生对于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 特别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百分数这个设计, 在测量对百分数意义理解的同时, 也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激发他们自主联系实际, 思考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和使用场景, 为后续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案例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 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 更需要不断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意识, 实现自我, 完善自我. 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把催生数学思想看成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把学生的自我发展当作教学的至尊追求.
“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 特别是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实际应用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 这节概念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对于百分数,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并不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放手”一点, 给学生创造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机会、空间和余地, 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 从学会到会学, 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自我调控, 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 享受自主的权利和快乐.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其实教师只需要在关键时给予点拨、评价, 在课堂中, 教师扮演的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的角色. 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如通过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可使学生学会多种思考方法;通过解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耐心细致、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特别是那些需要经过周密思考, 反复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摘要:“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 特别是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实际应用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这节概念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对于百分数,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并不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放手”一点,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生成“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有什么用处”“在什么情况下用到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样一系列问题, 为学生的探索发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放手”, 给学生创造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机会、空间和余地, 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 从学会到会学, 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自我调控, 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 享受自主的权利和快乐.
关键词:放手,自主探究,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史宁中.教育与数学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三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几分之一教案 苏教版 篇三
“认识比”是苏教版国标本数学六年级上册内容,本单元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内容的具体安排如下:
本单元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的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分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直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发展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对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比例及其他有关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
一、联系旧知经验,自主建构知识
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共安排4道例题教学比的知识,例1先认识两个同类量的比,初步理解比号、比的前项和后项;例2再认识两个不同类量的比,逐渐建立比的概念、理解比值及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例3和例4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从化简整数比到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使比的概念得到深化。
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完善认知结构。教材用比表示果汁和牛奶的杯数关系,表示白色方格与红色方格的个数关系;让学生利用常见的数量关系来理解路程与时间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借助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联系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已有认识,引导学生灵活、有序思考,合情推理比的基本性质,等等,让学生在应用已有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新知识,在建立新概念的同时深化原有认知,不断完善认知结构。这样的编排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合适的联系,而且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并在活动中全面、准确地理解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二、鼓励多样策略,培养探索意识
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教材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发现和探索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首先让学生填写质量和体积的比,并把比值相等的比填入等式,联系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已有认知进行合理推理,探索出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在建立比的概念之后安排了按比例分配的例5,它是“平均分”方法的发展。本教材对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解法没有做统一要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进行探索,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交流,并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可以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通过先求出1份的数,再求出几份的数;也可以把比转化成分数,再用分数乘法来解答。教材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化的,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又进一步沟通了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完整、更合理。
三、激活生活经验。培养实践能力
本单元后安排的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内容是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比较高,很难用尺直接度量出它们的高度,要通过某种规律间接测量获得其高度。教学时要结合具体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发现“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竿高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另一方面让学生应用所发现的规律或方法和经验,自主测量出大树或其他建筑物的高度。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乐趣,感受合作交流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P68-P70“认识比”例1、例2及相应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电脑出示:老师带来3幅黄山的风景图片,想看吗?
提问:哪幅图的形状看起来最舒服、最美观?(学生认为第二幅)
讨论:3幅图是同处景,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最美观呢?(太长或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
小结:这3幅图长和宽的长度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看来长和宽长度之间还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2电脑呈现例1主题图(2杯果汁和3杯牛奶)。
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根据回答板书)
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比(板书)。
评析以欣赏感受3幅图片的舒适、美观度切入,引发学生思考,既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制造一种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惊奇之中有一种期待,这些图片与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与此同时。及时呈现例l主题图,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此时揭示课题,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探究发现,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启发谈话:其实,“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2看书自学,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1)交流:读法、写法、各部分名称。
(2)介绍:2比3记作2:3(板书、讨论说明注意点及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3明确比是有序的。
提问:2比3是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3比2呢?
追问:为什么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中2是比的前项,而在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中2又是比的后项了呢?
总结:两个数的比是有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在比,不能颠倒位置顺序。
评析继引入环节中的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也可以……时”,进而根据果汁是牛奶的2/3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从二者内在的联系中揭示比的关系。在这样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另一种数学方法。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后,结合两个比的前后项的“不同”,巧妙帮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
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4完成“试一试”。
(1)讨论:
①指图中的1:8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②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③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2)交流。
(3)再认识:你知道第几瓶溶液最浓吗?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既利于后面教学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
(二)深入认识比
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电脑出示例2讨论完成表格,问:你是怎么求出他们的速度的?
(2)交流板书: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提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呢?(速度)
2揭示比的意义。
(1)观察:观察黑板上的几个比,讨论比与什么有关系?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
(2)小结:比与除法有关系,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板书)
评析通过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使学生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进而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通过题中的填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速度是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再通过用比表示这一关系重点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在描述比的意义时重点强调了比与除法的关系,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共同领悟中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本质的理解。
3自学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1)自学后小组讨论:
①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比和比值是一回事吗?
②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③比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2)交流完成表格。
(3)说说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哪里?
评析自学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适当安排学生看书自学是非常有必要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的情境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与掌握关于“比”的其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4内化比。
电脑出示:“在刚刚结束的我校乒乓球比决赛中,王勇同学以4:0大胜上届冠军李明获得冠军。”根据这则消息,小红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0。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比,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个比分只表示双方的成绩,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无论是从意义上还是形式上都是不同的。
评析学生联系自己课外积累的问题,与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相比,产生了疑惑,而教师则启发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问题,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为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的困惑。
三、自主练习,应用比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指导完成练习十三第1-5题。
3 了解黄金比——电脑呈现小提琴、五星红旗、东方明珠塔等图片。
谈话:欣赏完这些有何感受?(充满美感),原来这些图片都运用了一种很特殊的比——“黄金比”,当比值为0.618时,这个比就称为“黄金比”。
4回忆。现在知道为什么课前第二幅照片最美观了吗?它的宽与长的比的比值就接近0.618。
四、全课总结(略)
习题开发设计
一、渗透新旧联系
根据课本提供的相关习题乃至例题。分析其内容与学生已学的哪些知识是密切相关或相联的。从而把新旧知识或思维方法进行合理整合和渗透。既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又唤起旧知构建新旧知识链,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案例1由课本P68“试一试”的内容设计为:“一种洗洁液,加进不同数量的水后,可以清洗不同的物品。下图表示在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时洗洁液与水的比的4种情况。(灰色部分表示洗洁液,白色部分表示加进的水)如果将其中的(1)和(2)两种溶液混合倒进一个比较大的容器内,此时这个比较大的容器里洗洁液与水的比是多少?如果将(1)、(2)、(3)和(4)混合呢?”。
设计意图一是加深对比的意义理解和把握,同时把比与已学的分数的意义及分数的计算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习题的综合功能;二是学生通过求每种溶液中洗洁液与水各占每种溶液的多少时,可以用分数求出,也可以用按比例分配方法求出,既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又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拓展知识内涵
根据课本内容的特点,着手考虑对课本资源作必要的充实和丰富,注入诸如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探究新发现的元素。通过让学生练习,巩固新知,丰富知识内涵。进而在培养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的同时扩大了学生知识视野。
案例2由课本P72第3题设计为:“量出下列每一个三角尺上30。角所对的边和斜边的长,完成下表,仔细观察各个比及对应的比值,你有何发现?”
设计意图一是增加动手操作(测量长度)的机会,二是提升自主探究合作发现水平。学生发现“三角尺中30°角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规律,这是练习中的额外收获,在加深对三角尺边的认识过程中拓展知识的内涵,同时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的能力。
三、助推知识延伸
根据课本内容资源,着重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将现有的知识进一步延伸。设计的内容不仅利用双基能力的形成。而且要着眼未来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和思维方法,达到以旧引新、以旧促新的功能。
案例3由课本P74思考题设计为:“如图整个图形的总面积为90平方厘米。两个长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相当于小长方形面积的1/4相当于大长方形面积的1/6。
(1)求小长方形和大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多少?(2)求大、小长方形面积各是多少?”
4.三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几分之一教案 苏教版 篇四
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2、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经历几分之几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纸片、课件、圆形演示教具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看看谁来了,小精灵。
小精灵来你们一块学习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分之一,圆形的四分之一怎么表示呢?
指名说。生:把圆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四分之一。
拿出平均分成4份的圆形,拿起其中块,说:这样的1份就是这个圆形的四分之一。
师:把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几分之几。板书。
二、探究几分之几
1、就从我们手上的这张正方纸开始吧。
小组合作要求: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然后涂一涂,自己想涂几份就涂几份。涂好后用分数把涂出部分表示出来。最后跟小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生动手,师观察指导,提醒学生涂的跟别人不一样。
3、展示,生说明自己涂出的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为什么。
4、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我们来看看小精灵是怎样做的。出示图片,字: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四分之一,2份是它的()分之(),3份、4份呢?
学生说完整,师板书相应分数。
师:你能发现它们是怎么表示出来的吗?它们与四分之一有什么关系?
5、同学们能由四分之一想到四分之几的意思,真是举一反三,善于观察和思考。
现在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尺子,在本子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刻度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
生画完。师问:你能说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吗?
问:3份是几分之几,4份、6份、7份呢?这些分数里面都有几个十分之一,用一句话总的来说,十分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6、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你能照样子说出一个分数来吗?
学生说,师板书。
7、观察分数有几部分组成呢?教师选一个分数边说边板书各部分名称。指名说说别的分数各部分名称。
8、这么多分数,你能选一个举例说说是怎么表示出来的吗?怎么写?如四分之一,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分母就写四,取其中的1份,分子就是1。
9、现在你明白几分之几是怎么来的吗?能用一句话说说吗?
10、比较大小
出示例六的图形和分数,比较大小。
一组带图,一组没有图,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比较。然后观察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练习
1、你能把下面图中的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吗?
2、比较大小 3、12根小棒,你能拿出它的几分之几呢?
5.三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几分之一教案 苏教版 篇五
认识几分之一
(说课)
《认识几分之一》这节课主要是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这一节认识几分之一是放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时,这也是为认识几分之几做铺垫。
.通过这节的学习,让学生建立起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知道并了解生活当中的一些事物分不到整数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且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3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苹果
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
1)教师演示分圆片。指出: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2)指导学生读写
3)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并写上。
4)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 ?哪些不是?说出理由。(1)
(2)
(3)
(4)1.认识1/4 1)要得到一个圆片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2)教师演示把一个圆片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3)小结:像1/
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动手实践,训练学习思维)(小黑板看图填分数)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说一说各自的分数。2.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独立探究,完成第二组图片,1/4和1/3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等2题。
(五)作业
完成第96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认识几分之一
(反思)
《认识几分之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的开篇课,本节课我通过
一、激情导趣,诱发学习欲望。本节课我充分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选用了学生熟悉的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带着好奇心,初步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遇到平均分的情况,自然的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几分之一。即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诱发学生产生主动想解决问题的心理。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实物演示,有意识的引导,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几分之一,不但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也为学生独立学习延伸教学内容打下了好的基础。
6.三年级上册 认识几分之一教案 篇六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本单元对分数概念的教学仅定位于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它的产生和应用。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初步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而《几分之一》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了解分数的含义。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为今后深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二、学生分析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分数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无论在意义上、读写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借此,我要创设了大量操作实践活动,为学生获取新知搭建平台,为学生收获成果营造氛围。
三、设计理念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突出了在数学知识的获取上,要学生亲身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经历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数学,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从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通过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看一看、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中获取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内容:教材第90~91页内容,第91页“做一做”的第1题及练习二十第1~2题。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写几分之一。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用卡纸剪6个圆片,用A4纸剪2个圆片、2个正方形、2个长方形,学生每人一套,颜色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制造瓶颈,引入新课
(一)复习“平均分”的概念,渗透公平公正的思想 1.什么叫平均分?谁来说说? 学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那为什么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吗呢? 学生:都一样、这样公平
小结:好,接下来我们就公平公正的分一分这些圆片。
(二)制造瓶颈,引出分数
有谁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愿意的请站上讲台。教师有意请出6名同学上台参加这项活动。
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把这4个圆片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2个),2个圆片又继续平均分给2个人几个?,每人得几个?(1个),把这1个圆片继续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师:只剩1个圆片,怎么平均分给2个人呢?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让想到办法的学生演示)。
可能1:撕下来,一人一块。(随便撕)可能2:对折,平均分成2份,一人一份。
同学们喜欢哪种办法?(肯定选择2)好!就听同学们的,把圆片对折后撕下来,一人一半,得出半个圆片。
(1)“半个”,怎么表示?。想一想,说一说,由学生先说:如果说得出1/2,就顺 着引出课题—--分数,如果说不出1/2,就直接导入1/2这个分数,并板书课题:分数。
用1/2来表示这“半个”圆片,这是我们从数学王国里请来的新朋友,同学们想不想跟它们成为好朋友?想就认真听课,它只喜欢认真听课的同学哦!
(设计意图:复习近平均分的概念,是为了“分一分”活动的公平公正。《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教材提供了既丰富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现实情境,我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分数的含义。把4个圆片平均分,是为了给学生制造一个瓶颈。当只有一个圆片,想想怎么办?要想平均分,只能通过对折,每人一半;那么这半个圆片可以用哪个数字表示呢,在我们学过的整数中,不能找到表示半个圆片的数,所以要用新的数---“分数”来表示,从而引出分数,同时也指出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二、直观认识,学习新知 1.认识1/2(出示半个圆片,粘贴黑板上)
谈话:①刚刚的半个圆片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在半个圆片的右边写上1/2。(引导学生说说1/2的由来。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然后学生跟着叙述,最后自己叙述。)
操作:把学具圆片平均分成2份,哪一份是它的1/2.指出 1/2。折一折:师:请同学们拿出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2,并涂上颜色。练一练:半张纸,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对于分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借助直观学具,通过折→撕→说这个过程的活动,学生很容易理解分数1/2的来源和分数1/2表示的意义。)
2.认识1/4 谈话:刚刚老师让小朋友们把这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圆片的1/2。现在老师想把它平均分成4份,应该怎样分?谁来帮帮老师?
(1)指名板演,你能说说你的折法吗?(让学生试着说说1/4的来源。)(2)独立思考,举手汇报,让一两个学生说。
(3)小结:将圆片对折再对折,就把这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整个圆片的1/4。(4)操作练习,巩固提高
①拿出正方形的纸折一折,平均分成4份,在一份上涂上颜色表示这张纸的1/4,交流折法。
②拿出1张长方形的纸折一折,折出它的1/4,交流折法。③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一折,你能折出其它的分数吗?
④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选择作品粘贴黑板上,大家一起认识粘贴的分数。(通过展示更多的学生作品,学生了解掌握的分数就更多。)
师生一同总结:把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设计意图:《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前面学生已经会用折图表示1/2,知道1/2的来源以及表示的意义,有了这个经验,学生会把1/2的折法,说法迁移到1/4和其它分数的学法上。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迁移和类推的能力。)
三、读写分数
谈话:到这儿,我们认识了哪些分数?(学生会根据板书和自己折的分数说出认识的分数。)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现在我们来说说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所表示的意义。(1)以1/2为例,指着1/2,说出分数线,分母,分子。
(2)以分数的意义,指着1/2,说说分数线,分母,分子各表示什么?(3)指导书写:先示范,再让学生写。强调: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4)学生跟着教师写。(先写……再写……最后写……)师:谁再来说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思?(5)指着1/2问:我们读1/2的时候是从哪里开始读的?让学生听观察,总结出读分数是从下往上读。
(6)写、读、说其它分数。
(设计意图:由于分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分数的读和写还存在一些困难,所以没有探讨必要,老师直观的指出谁是分数线,谁是分母,谁是分子,以及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从观察老师范写中知道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牢记书写方法。读分数时,先让学生从听中去观察,知道读分数是从分母→分数线→分子的顺序读的。在这些都掌握之后,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其它的分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练习,巩固提升
1.师:指着板书,强调分数的产生跟“平均分”是分不开的,只有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2.课堂作业设计(课件出示)(1)说一说: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形的涂色部分。
师:这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生1:··· 生2:···
(2)涂一涂:看分数,涂颜色。
师:指着图问,你是怎样图的? 生1:··· 生2:···
(3)辩一辩:下列图形中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
师:这个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这个分数表示吗?为什么? 生1:··· 生2:···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这个环节主要是想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他们在本课时中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问题及时纠正,加以辅导。同时也达到巩固运用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更确切地说是认识了分数中的几分之一(老师板书:认识几分之一)。那么,在本节课中你还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分数----认识几分之一
→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分母(表示平均分的总分数)写作:
—— 1 →分子(表示取其中的分数)
读作:二分之一
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教学反思:
本课时教学的内容是第八单元分数初步认识中的《几分之一》,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我们在学习了自然数后学习的一节新课,它为我们以后学习分数的意义及小数等内容奠定了基础。分数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陌生,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上,分数与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时,我反复读教材,思索怎样设计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新知。
教学中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谈话发、讲授法、演示法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扶到放、分层递进地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
几分之一是分数的基础,于是,教学新课时,我主要采取直观演示和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圆片、折纸等,既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和“几分之一”的联系,明白几分之一的含义,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从1/2入手,到几分之一,由浅入深的展开。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示范对折先找物体的一半,再让学生折纸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从1/2出发,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充分感知1/2的来源,再出示课件判断能不能用1/2来表示,强调分数与平均分的关系。在学生建立1/2的表象含义的基础上再来学习1/4,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再自学折出几分之一的图形,目的是发散学生思维,创造更多的分数。这一环节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课堂上,我安排了三次折纸,学生参与度很高,每一次活动学生都积极思索,寻求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是感觉学生没有折出分数时的激动心情,是我激励不够,还是我的课堂太过于平淡。这点值得我深思。
总之:预设时想得很完美,课堂上还是有有很多的缺憾,有的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比如把握切入点:当学生说“半个圆片”可以用0.5表示时,我应该及时肯定,并指出0.5是小数,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直接切入课题。
教学时,先用分圆片活动,强调平均分,使学生清楚看到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两块,需要对折,两边完全重合,两块是同样大的,每块是整个圆片的二分之一;然后结合实际分,强调二分之一的读写方法;最后再让学生巩固二分之一的含义。
一、制造瓶颈,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时,我通过设计两道应用题:
1、学生把4个小篮球平均分给五年级2个班,每个班分几个?
2、把一个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应分多少个饼?这们不仅加深学生对整数的理解,又运用迁移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半个饼该用什么数表示?
二、观察实践,探求新知:
几分之一是分数的基础,分数和整数又有很大差异,于是,教学新课时,我主要采取直观演示和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饼、折纸等,既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和“几分之一”的联系,明白几分之一的含义,又发展了学生的基本素质。
1、教学例1时,先用实物演示,强调平均分,使学生清楚看到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块,两块是同样大的,每块是整个饼的二分之一;然后结合实际分,强调二分之一的读写法;最后再出示两图形让学生巩固二分之一的含义。
1.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
我巧妙的设计分月饼情景,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思索和讨论。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激情,课堂就会亲切自然。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
2.从1/2入手,到几分之一,步步深入中展开。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先找物体的一半,再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1/2入手,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充分感知1/2,再判断能不能用1/2来表示,在学生充分建立1/2的表象基础上再来学习1/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再自学折出1/4的物体,学生有不同的方法,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7.三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几分之一教案 苏教版 篇七
《认识克》教案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课前准备
教师: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1角、1元的硬币、羽毛、尺子、小型电子秤。学生:硬币(2分、1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合适呢?
二、新授
(一)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2.认识小型电子秤。
(1)介绍小型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我们可以先通过小型电子秤称出来。大家看这就是小型电子秤,使用非常简单,我们只要将要称的物体放在托盘上,电子显示屏就会显示出物体的重量。(2)用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
分别称出2分、1角、1元硬币重量。再让学生分别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克”。(二)体验克
1.教师: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那么黄豆大家见过吧!你感觉黄豆大不大?重量怎么样?那你估计下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确定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称一称,看看是否接近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说明。4.估一估
一本数学本大约有多少克?先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出数值,然后用电子秤称一称看看估得准不准。然后再让学生估一估文具盒的重量。(数学书约300克)
三、练习1.想想做做1(1)观察包装袋,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2)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有多少克?
师巡视,使用“学乐师生”拍照,收集学生典型成果,一会交流时展示。2.想想做做2 先出示一个桔子,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克?一个哈密瓜呢?然后再让学生完成。提高训练 3.想想做做6 活动:“称一杯水的重量”
(1)观察“想想做做”第6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2)说一说: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3)全班交流:
三、总结
用“千克”和“克”说一句话或讲一个小故事
四、作业
教材34页练习五2、5题
五、板书
认识克
克(称比较轻的物品)
用字母g表示
8.三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几分之一教案 苏教版 篇八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3页例3,做一做的2题及练习二十二第三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使学生感受比较与分类,猜想与验证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并逐步学会用此种方法解决问题。
3、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对分数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探究、交流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比较几分之一分数大小的方法。
2、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材料袋(每人两个同样的圆形纸片、长方形纸片)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二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中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本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因此,了解分数的产生和应用,会读会写,知道各部分名称,理解它的含义,会进行简单比较,既为学习分数初步认识作铺垫,更为小学生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初步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课前交流:
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你最喜欢谁?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
2、讲故事导入:
大家都知道猪八戒很爱吃西瓜,有一天,他找来一个特别大的西瓜,他很高兴地问:“师傅,这个西瓜我们怎么分?”孙悟空说:“还不简单,我们有4个人,每人吃”话音刚落,猪八戒就嚷嚷起来:“不行,不行,这个西瓜是我找来的,我要多吃一些,我要吃”小朋友,你们说,猪八戒如果吃了西瓜的,真能多吃了吗?为什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的奥秘。
(设计意图:创设故事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丰富的想象,以及创造性的运用,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9.三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几分之一教案 苏教版 篇九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98-10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够正确读、写。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纸 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星期天明明和芳芳去郊游。看,他们带来了哪些食品。(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
2、提问:这些东西怎么分才能使他们分得的一样多呢?(板书:平均分)
3、你们可以帮他们分一分吗?
把4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能分得几个? 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人能分得几瓶?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能得到几个?(半个)课件演示
师:把这个蛋糕怎么切?中间切开,为什么在中间切开?
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能分到它的一半,这一半能用整数来表示吗? 师:半个我们表示为二分之一个。(板书:二分之一)
二、新授
(一)认识1/2。
1、师:我们把左边的这1份给明明,明明就得到了这个蛋糕的1/2。
2、大家看二分之一是怎么写的。
先写一横,横线下面写2,横线上面写1,它读作二分之一。
3、大家在自己的草稿纸上写一写。
4、明明得到了这个蛋糕的1/2,那芳芳得到这个蛋糕的多少呢? 小结:所以我们说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1/2。它是指什么?
提问:谁还能完整地来说一说蛋糕的1/2是怎么得到的? 同桌相互说一说。
请生回答再板书: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二)表示长方形的1/2。
(1)出示:长方形纸。表示出一张长方形纸的“1/2”吗?小组合作动手折一折,并把它的1/2涂上颜色。比一比,谁做得又好又快。
(2)教师巡视,辅导怎么折
(3)投影展示三种折法,课件出示三种方法。
师:你是怎么得到这张纸的1/2的,你能仿照黑板上的这句话来说一说吗?【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4)问:为什么涂的形状不同这3种方法都表示二分之一? 【都是把这个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追问:涂色的表示二分之一,刚才没涂得空白的部分表示多少?
(三)小组合作判断:下面哪些表示1/2。
师:为什么其它不表示1/2?【必须要把物体平均分】
(四)书写1/2(1)谈话:看来,同学们对1/2了解得非常深刻了,1/2的各部分还有名称呢?(2)请你打开书本98页,自己看一看。交流:分数线,分母,分子
(3)教师说明:分数线它表示的是将一样东西平均分,分母表示的是将它平均分成几份,1就是其中的一份。
(4)像这样的数我们把它称为---分数。
三、认识其他几分之一
1、提问:除了“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1)请选择一张图形,折一折并涂色表示出你喜欢的几分之一,小组合作,折一折,说一说为什么是几分之一。
(2)并上台把你折的分数写下来,一起校对。其他同学把你创造的分数在草稿纸上写一写。
(3)师:为什么它们表示几分之一?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1)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2)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把一个„平均分成„份,每份是它的„)
3、想想做做第2题
4、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一条彩带,这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 把这个彩带看成1,第二个是把1平均分成几份?
四、比较大小
1、谈话:学生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谁来猜一猜,1/2和1/4谁大?(1)师:大家拿出两个同样大小的圆,小组合作,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观察涂色部分,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2>1/4(2)交流比较。
(3)用同样大小的圆涂出它的1/8,和刚才的1/4相比,结果怎么样?板书:1/2>1/4>1/8。
提问: 通过这三个分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同一个圆平均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那每一份就越小。(4)出示:一个大的圆表示1/4和一个小的圆表示1/2 问:这个1/4和这个1/2相比,哪个大?
这样的两个圆它们能比较大小吗?因此我们在比较两个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的时候一定要在什么前提下?(同样大小的圆纸片)
2、做“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在书上涂一涂。师:你是怎么涂的?(2)说一说,比一比。你是怎么想的?
3、做“想想做做”第6题.4、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出示:法国国旗,五角星,巧克力。
五、总结、延伸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数,它叫什么?
请观察今天我们学习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点?(板书:几分之一)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10.三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几分之一教案 苏教版 篇十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几分之
一、几分之几的认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从整数到分数是数学概念的一次扩展,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因此,本单元主要是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这一节认识几分之一是放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时,这也是为认识几分之几做铺垫。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让学生建立起分数的概念,知道并了解生活当中的一些事物分不到整数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学情分析
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认知上的突破,接受起来不算容易,为了能使他们更容易的接受本节课,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并让学生有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明确分数产生的实际意义。
(2)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会写几分之一。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增进学生间的合作意识。3.情感目标:
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
一、会读会写。
难点:初步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能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教学教具
白纸、月饼(或苹果、蛋糕)、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直接拿出4块月饼,让同学们说说把它平均分给2个人的时候一人几个?当有2个和1个时又是怎么分给两个人?(让学生动手分一分,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揭示课题,当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后,每人得到半个,那半个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吗?这就需要我们用一个新的数——分数来表示。(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学生思考后会有可能得出:
1、两个
2、一个
3、半个„„.【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例子,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感悟分数的含义,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二、探究体验P92
1、认识1/2 ①组织学生感知认识1/2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半,每一半就是整块月饼的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让学生用一个圆表示二分之一。板书一个圆的1/2(用途色部分区分来表示 学生认真观察初步感知二分之一)。板书:1/2 ②指导学生读写1/2 A、教师示范写二分之一
在写二分之一时,先写横线,表示平均分,然后在横线下写数字2,最后在横线上写数字1,这个分数就读作:二分之一。边示范边解读:“——”表示平均分,叫分数线,“2”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表示总份数,叫分母,“1”表示任取其中的1份叫分子,所以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B、组织学生写1/2 C、组织学生读1/2
2、认识1/4 教师再提问,如果我要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四个人又该怎么办? 让学生自己动手分出四分之一,写和读出1/4。
3、动手操作。
自己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出纸的四分之一并用斜线画出来。
(小组交流讨论:你拿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1/4?哪部分是这个图形的1/4?)
4、让学生发现分数:你们利用你们自己手上的纸张折出你们自己想要的分数并写出来。
(把学生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并让学生把分数写下来)学生有可能得出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任取其中的1份,就是几分之一 5.比较分数大小
拿出刚才月饼的1/2和1/4,让学生观察谁大谁小。
观察教材上的图片,观察1/3和1/4谁大谁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相同的物体,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反而越小)同桌合作,折一折纸,验证规律。
【设计意图】由实物到图形并让学生动手操作,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强化对平均分的理解。通过动手折1/4,说出自己的折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直观的体验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三.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P93做一做:
2.P96第2题,涂色的部分对吗?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四.梳理知识
11.三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几分之一教案 苏教版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搭、分、看、摸,从实物抽象出图形,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识别这些物体。
2.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实践能力。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导入(做房子游戏)
出示一组建筑物的图片:故宫、赵州桥、世贸大厦、东方明珠电视塔等。
讲述:看这些壮观美丽的建筑都是设计师和建筑师的杰作,看看都有些什么形状?你们羡慕吗?想不想也再做一栋,我们今天也来做做小小建筑师。
二、动手操作
1.取出自己的积木,设计你自己的房屋。2.介绍自己的作品。
3.小组合作建造房子,比赛,看看谁的房子最漂亮。
三、动手摸索:
搭积木,分一分,识形体。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学生动手拿一拿、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相互试一试。(你能说出它的名字吗?)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到处都有各种各样的图形。
学生自己动手拼积木,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来感知图形的特点。2.教师检查学生交流的情况。
四、巩固认识: 1.想想做做:1-3题。(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实物,让学生说一说它们各是什么形体? 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朋友吗?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请同桌合作,找一找、数一数分别有几个,填在书上。(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师读题,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
2.议一议
如果再让大家搭一幢房子,你想选哪些形体的积木?为什么?
五、总结评价:
12.苏教版三下认识几分之一教案 篇十二
1.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
2.在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经历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教学过程
一、唤醒经验,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上学期学过的分数。
2、复习1个桃子的。
课件出示:一只桃子
师:把一只桃子平均分给4只猴子,可以怎样分?
每人分得这个桃子的几分之几? 学生发言。课件演示:把1个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反问: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个桃子,平均分成4份,取了其中的1份。)
3、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认识分数。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4个桃的。
师:同学们,听说,在花果山上有一位猴王今天正准备给小猴们分桃呢,想去看一看吗?(课件出示第64页的例题图)猴王可是喜欢动脑子的小猴子,他提了一个问题,想听一听吗? 课件播放问题:猴王要把盘中的4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讨论:谁来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把4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盘桃的。追问:这里的是怎样得到的?
反思:分母上的4表示什么?分子1呢?
3.深化:8个桃的师:今年的桃子获得了大丰收,猴王决定增加桃子,它想把8个桃子分给4只小猴,请问每只小猴分着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反思:分母上的4表示什么?分子1呢? 4.比较1个桃子、4个桃子、8个桃子的师:同学们很聪明,一下子就学会了今天的知识。那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三个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得出结论:
分的物体不一样:分西瓜分的是一个物体,而分桃子是一些物体,所以先要把它看作一个整体;
分数的意义相同: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就
来表示。
5、课本“想一想”
另外一只猴王想把4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思考、回答、并说理由。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师谈话:同学们,小猴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分得了属于自己的桃,你们想经过自己的努力摘得智慧桃吗?下面我们来进行闯关游戏,好不好? 1.“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出示:分步出示第一行和第二行的问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中是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的?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怎样表示其中的一份?再填一填。
反思:填这些分数的时候,根据什么来确定分母?分子为什么都是1?这个“1”一定表示一个物体吗?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弄清题目后,独立完成。
思考:同样是把12个小方块平均分,为什么会得到不同的分数?
拓展:你还能把这12个小方块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可以用怎样的分数来表示? 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3.“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含义分一分,然后把每份涂上颜色,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四、谈话总结,沟通联系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什么新的认识?课件演示: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几分之一教案 苏教版】推荐阅读:
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几教案10-26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1-02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第一课时教案09-25
三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09-21
二年级数学上册 连加教案1 苏教版09-05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24时计时法苏教版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