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院的先进典型

2024-09-13

敬老院的先进典型(共11篇)

1.敬老院的先进典型 篇一

敬老院院长先进事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计个人的得失是共产党员的本色。敬老院60岁的***院长就是一位这样的党员,他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化作实际行动,把全部的光和热倾注在敬老院的事业上,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实践着,谱写了一曲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赞歌。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工作,他把一个破烂不堪的敬老院变成了一所县级标准化敬老院,受到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赞扬。荣获县优秀共产党员。

善开导,多宽容,以诚相待换真情。面对这些无儿无女的老人,蒋院长把爱倾注在这些孤寡老人身上,凡是到敬老院来的老人年龄都较大,身体多病又无儿女照顾。他总是把这些老人当做自己的亲人来对待。如今老人讲究过大寿,这些无儿无女的老人也很羡慕别人过生日,他就把老人们的生日写在纸上贴在办公室的墙上。每当有老人过生日,他都精心准备,多蒸几个鸡蛋,做上几个可口的菜肴和大家一起为老人祝寿,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春节期间,服务员发现几个老人情绪有些低落。通过细心观察得知,原来老人看见别人都有亲属来探望,自己亲人没来,心里有点儿不是滋味。蒋院长主动与其亲人进行了沟通,在大年初三他们的侄儿突然到来,老人欣喜异常。提起这事,老人的心里都暖暖的。

舍小家,顾大家,义无反顾动真情。17来,*院长很少回家过年、节,经常在敬老院陪伴老人。他想,越是过年过节,老人越需要温馨和关照,不把老人的生活安排妥贴,总是放心不下。他家里的农活再忙,只要是院里有事,二话不说,院里的事要紧,一年四季除了农忙在家打点一下,其余时间基本上都在院里,难怪他妻子、儿女都说:“你的心总是牵挂敬老院这个家”。他们坚持以人为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为五保老人服务。五保老人的冷暖他们时刻记挂心上,什么时候该添制夏衣冬被,他们提前作好了准备;五保老人有了病痛,请医拿药,忙过不停,对待五保老人胜过自己的亲人。负责特护的服务员,对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每天端水、喂饭、洗衣擦身、端屎端尿,经年累月,不怕脏、不怕累。他们并没有特殊的津贴,仅仅是凭自己的责任心、爱心,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工作。

淡名利,勤耕耘,甘当人民的孺子牛。说句真心话,凭现在党的富民政策,加上他吃苦耐劳的韧劲,几年功夫,也可能着实的赚到一大把,如今同村那些原来较穷的家庭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发财了,而他却落伍了。凭心而论,敬老院的工作是份苦差事,待遇是低了点,尝过多少的酸咸苦辣,付出了许多心血,流下了不少的汗水。十几号人,只有连炊事员在内二个工作管理人员,但他却淡泊名利,认为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爱上了敬老院这项事业,哪怕是苦一点,清贫一点也是心甘情愿。他想只要全心地在扑这片小天地里,发出光和热,上对得起党和政府,下对得起需要关照的院民,问心无愧就行,做人讲诚信,是党员讲党性,工作敬业爱岗,对事业要执着追求,善始善终。

奉献爱,搞建设,践行爱心抓产业。为了有效破解敬老院经费缺口问题,坚持不等不靠、积极创收,走以副补院的路子,抓了“三个开发”。一是开发种植项目。把院前院后的2亩空闲地全部栽上蔬菜,一年四季从不间断,解决了敬老院一部分的吃菜问题;二是开发养殖项目。在多种经营生产上,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了技术难度不高的肉猪养殖为突破口,通过尝试,效益十分明显,全年养猪10多头,为改善敬老院生活提供了保障。三是开发保障项目。建成了院内花园,扩建了老年医疗室,添置热水器、电视机、电风扇等设施,订阅了大量报刊供老人阅读,为孤老们创造了安度晚年的良好环境。

冬去春来,院里来了一批又一批老人,他们在这充满爱心的绿洲里,过得开心,住得舒心,人变了,观念大变样了,院里的各项工作总是积极主动配合,院里吵闹事少了,守纪律、讲文明、讲团结的人多了。通过蒋院长以真心换真情,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你敬他人一尺,他敬你一丈,***同志他将毕生的热血倾注给老人们的爱,站在最平凡的岗位上,用最平凡、最明快的点滴行动,诠译着一位共产党员最朴实的情怀,为了老人们的幸福,他依旧默然的为之而为之,真是爱之倍加,赤心可照。

在敬老院这一块小天地里,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用平凡的人生,爱的浇洒,谱写了一位共产党员的真实情怀。在敬老院这一块小天地里,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用平凡的人生,爱的浇洒,谱写了一位共产党员的真实情怀。

2.敬老院的先进典型 篇二

孩子生病了怎么办、将来怎么受教育……当一个个问题摆在敬老院院长和其他老人们面前时, 无奈之下敬老院将孩子的亲人告上了法庭……

半夜送来的孩子

3月15日, 当记者来到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敬老院说明来意后, 传达室的赵启荣老人指着旁边的一位大妈说:“这就是敬老院专职照看孩子的贾奶奶, 几年来都是她一直照看那孩子。”

在敬老院东南角的一间房子里, 7岁的刘刘一个人趴在电视跟前, 电视里播放的是他和贾凤芹老人都喜欢的河北梆子。

记者的到来似乎没有惊动这个小家伙, 他还是紧紧盯着电视并不时地拍动自己的小巴掌, 嘴里哼哼唧唧地叫着。

一尺之外, 是刘刘的床, 一块海绵垫子上铺了一层塑料布, “昨晚他又把被褥尿湿了, 没办法, 他不知道大小便, 裤子、被单隔上两天就要洗一堆。”贾大妈说。

刘刘的衣服都是好心人捐赠的, 贾大妈会给他改一下尺寸。贾大妈说:“其实这孩子什么都懂, 每次我们问他想不想妈妈, 他都会摇头。依我看他就两个毛病, 一是不会说话, 二是管不住拉屎撒尿, 即使这样, 我们这里也没人嫌弃他。”

今天是周日, 按惯例敬老院吃的是饺子, 刘刘喜欢吃饺子, 贾大妈像往常一样用一条布带把刘刘拴住, 早早去食堂排队了。

看到贾大妈去打饭, 赵启荣老人走了进来。“这个孩子我们都喜欢, 别看脑瘫, 不能说话, 我们说什么他大都能理解。”

提起3年前刘刘被送到敬老院的那个晚上, 已经76岁的赵启荣老人记忆犹新, “那天晚上都快12点了, 大家都睡下了。突然我听到外面有人砸门。借着门外车灯的光亮, 赵启荣透过门缝看到外面停着一辆警车, 而砸门的正是镇里负责民政事务的办事员石喜峰 (音) 。赵启荣打开大门, 只见民警怀里抱着一个熟睡的孩子。

民警说, 孩子是被遗弃的, 现在无人照看, 窦店镇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想让他在敬老院寄养10天。当时在场的贾大妈赶紧把孩子抱进屋里。

说到孩子被送来的时间, 贾大妈刚好端着饺子走了进来, 说:“2006年3月6日晚上, 到现在已经3年了。”

为脑瘫儿放弃天伦之乐的老人

从进敬老院的第一天晚上, 刘刘就一直待在贾大妈身边。“他父母没离婚前, 一个姓刘的保姆照顾他, 所以我们后来就叫他刘刘。”贾大妈说。

“孩子长得很漂亮。”贾大妈回忆说, 刘刘刚来不久, 很多人都想领养他, 但是当认出刘刘就是附近河口村班玉兰家的孩子, 而且还有毛病后, 就再也没有人说收养了。

“这3年来, 没有一个亲人来看过刘刘。”已经62岁的贾大妈有些担心地说, “刘刘刚被送来时, 走路都成问题, 经常摔跟头。我现在身体还行, 过几年不好了, 刘刘该怎么办?”

因为没有人领走刘刘, 敬老院承担下了照顾孩子的重任, 而原来看护其他老人的贾大妈成了刘刘的专职保姆, 敬老院每个月给她发300元的工资。

刘刘是“脑瘫儿”很快得到了印证。比起同龄的孩子, 他发育慢, 生活无法自理, 而且一直都不会讲话。但是, 敬老院里的老人们都不嫌弃他, 经常自掏腰包给刘刘买这买那, 贾大妈的那点微薄工资也多是给他买了吃的。这个被遗弃的孩子没有得到父爱母爱, 却得到了老人们的疼爱。

因为要照顾刘刘, 贾大妈3年来一直没有回过家, 虽然她的家就在离敬老院不远的丁各庄, 贾大妈说:“我儿子、女儿都成家了, 平时都是他们来看我。如果我回家了, 这个孩子就没人看了。”

“刘刘喜欢看电视, 我忙的时候, 就用一根布带把他拴在床上, 他也很听话, 一个人乖乖地看电视。别看他不会说话, 但他不高兴的时候会跺脚, 高兴的时候会拍手, 看到不喜欢的电视节目会拉着我的手要求换台, 冷了、饿了也都主动找我。”贾大妈说。

有时候, 贾大妈也会领着刘刘到院子里玩, 到附近的村里玩, “他很喜欢和同龄人在一块, 可是其他孩子看到他一般都会躲得远远的, 更可气的是许多大人都叫他大傻子, 这对孩子的自尊心伤害多大啊!”贾大妈伤心地说, “所以我们一般会到离敬老院比较远的地方去。”

3年来, 贾大妈日夜陪在这个脑瘫孩子身边, 她说:“以后我就在这里养老了。”当记者问是不是因为舍不得刘刘时, 贾大妈的眼里闪过一丝泪光。

命途多舛的脑瘫儿

刘刘被送到敬老院时, 院长是附近交道一街的老支书周占, 半年后来了一位新院长李成。

看见跟10多名老人生活在一起的孩子, 今年60岁的李成觉得不是长久之计。孩子大了, 怎么受教育等问题都是敬老院解决不了的, 他开始为刘刘的事情东奔西走。

李成首先找到送来孩子的良乡派出所。“派出所的领导说送孩子的事情是经镇领导同意的, 以前捡的孩子也都是送到敬老院。结果双方闹得不欢而散。”李成说。

在李成的坚持下, 良乡派出所最终答应帮忙再找找孩子的母亲班玉兰。李成最后得到的是一份盖有良乡派出所公章的“情况说明”。在这份说明里, 刘刘的身世被揭示了出来。

家住河口村的老人刘德光 (音) 告诉记者, 孩子的父亲叫李金发, 母亲叫班玉兰, 原来都是窦店砖瓦厂的工人。1996年5月两人结婚。婚后因为生活琐事, 两人经常发生争吵。2002年10月3日, 刘刘出生, 但随即被诊断为“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新生儿吸力性肺炎”。

刘刘的出生并没有让夫妻俩的感情好转。2005年年初, 在刘刘两岁多的时候, 李金发以感情出现裂痕为由, 起诉离婚。同年6月, 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判决孩子由班玉兰抚养, 李金发每月付400元生活费, 直至刘刘成人。

2006年3月1日, 班玉兰因与前夫李金发发生矛盾服毒自杀, 被送到良乡医院抢救。在河口村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事:离婚后, 李金发曾多次以复婚为名, 把属于班玉兰的财产骗了回去, 因此, 班玉兰曾多次想自杀。

贾大妈告诉记者, 班玉兰住院期间, 刘刘被几度“易手”。班玉兰喝药当天, 她的哥哥、姐姐就把孩子送到了孩子的爷爷奶奶跟前, 但李家认为孩子判给了班玉兰, 于是当天晚上, 他们就又把孩子送回了班玉兰所在的良乡医院。

2006年3月1日晚上11点左右, 良乡派出所接到良乡医院护士长纪某报案:“今晚10点左右, 有一病人家属将一个小男孩放在住院处三楼东侧楼道内离去, 现小孩在楼道内哭叫长达1小时左右, 目前无人看管, 要求处理。”

无奈之下, 良乡派出所将孩子交给班玉兰的姐姐照顾。然而3月6日中午, 班玉兰的姐姐将孩子放回了良乡派出所门口。经窦店镇政府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同意, 3月6日晚, 派出所连夜将刘刘送到敬老院寄养。

2006年3月10日, 趁医务人员不注意, 班玉兰离开良乡医院后, 至今下落不明。刘刘也成了没有亲人要的孩子。

敬老院将孩子亲人告上法庭

李成曾找到孩子的姑姑, 但对方称刘刘已经判给了母亲, 此外, 李金发外出打工, 所以她也管不了。

李成又找到民政局, 打算将刘刘转到儿童福利院, 让他和同龄的孩子一起成长。但民政局的人说, 刘刘父母双全, 不是孤儿, 按照规定不能送福利院, 也不能享受孤儿补助。

李成说, 他最担心的是刘刘的未来。“以后怎么生活?生病了怎么办?往最坏的方面想, 孩子死了怎么办?我们不是监护人, 都没法火葬他。否则他的父母找过来, 敬老院承担不起责任。”

在律师的建议下, 敬老院决定走法律途径。

2月24日下午两点, 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窦店人民法庭开庭审理了此案。

作为原告的敬老院将刘刘的祖父母、外祖母及其居住地居委会、村委会作为被告诉至法庭, 要求五被告履行监护职责, 将监护对象刘刘从原告处接走, 依法安置, 并向原告支付34个月的护理费、住宿费、医疗费、生活费共计2.72万元。

庭审时, 刘刘的祖父母一方表示:根据当初的离婚判决书, 孩子应由其母亲抚养。且离婚后, 孩子的父亲每月都给400元生活费, 直到孩子母亲失踪, 不知道给谁才停掉。该代理人表示, 李金发现在四处打工, 没有固定的居所, 不适合也不应该监护刘刘。

而刘刘的外祖母李淑华在庭审最后表示同意承担抚养孩子成人, 但因为每月只能从3个儿子处拿到60元的生活费, 所以实在没能力抚养孩子。

3.敬老院的好院长 篇三

1994年李光碧从松林镇计生站调任松林镇敬老院院长时,松林镇敬老院才刚刚投入使用,缺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当时收养的12位老人,全由李光碧一人护理。她既是服务员、管理员、炊事员,又是一院之长。家里的生活生产没法过问,一心只扑在工作上。

老人的一日三餐,要视每个人的需求而定,还得做到随时想吃随时供应;为确保有足够蔬菜自食自用,李光碧还得担负起耕种院里菜地的农活;为解决老人的油肉问题,她每年还要养2~3头猪;平日里的窗明几净、认真打扫是保证老人健康的必须,而老人衣物、床单被褥定期更换也是李光碧一个人的事。

由于老人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生活环境,性格各异,吵嘴闹矛盾的事时有发生。李光碧也在这种环境里练就了调解疏导的本领。她平日里注意观察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和心理动向,发现问题及时出面解决。在院里,她对老人尊敬有加,从不直呼其名而是按当地习俗冠以尊称,使养老院更有家的感觉。发现老人情绪不好,李光碧就给老人讲笑话、唱山歌。遇到天气好,李光碧还领着老人们爬山、郊游,让大家增进团结。李光碧的细腻和技巧使老人们终日一起谈笑风生、和睦相处。

到了老人生日,她就特意准备好吃的,组织大家一起祝贺。1999年,陈天明、何占英两位老人90岁生日在同一天,她精心安排,为老人合办了隆重的生日庆祝会。当地群众和社会各界几百人前来祝贺,镇领导还为老人带来了礼物,附近居民也为老人送来寿匾,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老人心里温暖,非常幸福。大家都说这些老人有福气,比有儿有女的老人还幸福。

有的老人也常思家心切,每次李光碧都亲自送这些老人回家看看。2001年,87岁的刘玉海老人要去丁台村侄子的家,李光碧专门找车送,遇到没通车的地方,李光碧就背着老人走,一步一步把老人背到他侄子家。

老人生病,她细心照料,老人离开,她戴孝守灵。建院至今的12年里,敬老院共收养孤寡老人20名,其中有18位先后病故。这12年中,李光碧关爱老人的故事举不胜举,感人至深,李光碧的爱搭建成了这个温暖的家。现在也成了老人的她,看着这些年老体弱的老人,仍然坚守岗位,肩挑重担,她说她舍不下老人,更要对得起“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

4.乡敬老院先进事迹材料 篇四

乡敬老院始建于1989年,座落在xx公路30公里处,总投资30万元,占地面积1300m2,房屋面积920m2,有耕地8亩,现有五保老人20人,管理人员2人。15年来,敬老院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老人,强化管理,逐步发展,不断改善院民生活条件,提高五保老人的生活质量,敬老院建设全面发展,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连续14年被县政府授予先进敬老院,XX年被省民政厅授予全省先进敬老院,被南充市人民政府授予市级模范敬老院称号。到敬老院来调研、考察和参观的领导和客人已逾1500人(次)。

一、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敬老院建设

敬老院建成15年来,党政班子换一了届又一届,但每届班子都十分重视敬老院建设,把敬老院建设作为党委、政府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50年代初,ql乡曾有过敬老院,但由于管理不善,60年代末已倒闭。80年代末,原南充地区行政公署根据农村五保老人不断增多的实际,提出乡乡镇镇建一所敬老院的要求。ql乡党委、政府一班人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于89年下半年作出了重建敬老院的决定。为了建成高规格、高质量的敬老院,乡上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为副组长,民政、武装、财政、计生、团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敬老院建设领导小组。经过八个月的努力,一座占地面积1020m2、房屋面积626m2,总投资万元,可接纳20名五保老人的崭新敬老院展现在人们面前。之后对敬老院又进行了四次整修和扩建,用去资金万元。每次整修,党政主要领导都要亲自到现场规划,确定施工力量,想方设法落实资金。XX年,敬老院创建市级模范敬老院,搞内部装修,添置设备,扩建养猪场,共需资金万元。当时,敬老院只有1万元资金,乡财政帐上只有3000元。怎么办?党委书记、乡长和分管领导3人各垫支1万元,解决了敬老院创模缺资金的紧迫问题,当年敬老院顺利通过市级模范敬老院验收。

敬老院建成后,党政主要领导经常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嘘寒问暖。夏天看热不热,电扇转不转,冬天看冷不冷,棉被厚不厚,帮助敬老院解决建设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二、选配有一位热心敬老院工作,全心全意为五保老人服务的好院长

89年底,敬老院落成了。选谁来敬老院“组阁”?党委会开了三次,也没有定下来。后来,敬老院住地所在村在任支部书记唐道金被提了出来。当年不足40岁,任支书已经10年的唐道金同志政治思想好、工作积极,政绩突出,人缘好,热心公益事业,到敬老院当院长肯定是一把好手。会议确定,由分管组织的领导去找他谈话。没费口舌,唐道金同志欣然接受了任务,一边当支书,一边当院长。任职之初,敬老院百业待兴,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安排好村上的工作,就迅速赶到敬老院忙里忙外。不知多少个春播秋收季节,他忙着为敬老院抢播抢收庄稼,而他家6个人的承包地全部落在多病的妻子和年迈的父亲身上。任院长14年来,他坚持以人为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为五保老人服务。五保老人的冷暖他时刻记挂心上,什么时候该添制夏衣冬被,他提前作好了准备;五保老人的生日他记在笔记本上,到时,他备办酒菜,为老人祝寿;五保老人有了病痛,他请医拿药,忙过不停,对待五保老人胜过自己的亲人。1996年12月25日深夜,五保老人李应金得了急病,唐道金摸黑到4里路外去请来医生,为他治病,直到凌晨5点病人的病情缓解了,他才去睡,第二天早上7点不到,他又出现在敬老院的菜地里。唐道金同志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为了敬老院的建设,只要为了五保老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再苦的活他都要争着干,深受五保老人爱戴和社会的赞扬,他先后八次被评为敬老院建设先进个人。

三、完善规章制度,加强院务管理

院内制定了一委八制度和六簿一册。成立了院务管理委员会,制定了院长任期责任、工作人员岗位责任、院办经济责任制度,卫生、安全制度,会议学习制度,请销假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实物管理制度和院民守则;建立了院务管理记录簿,会议学习记录簿,院民工作情况记录簿,请销假记录簿,环境卫生评比登记簿,五保老人健康情况记录簿和五保老人花名册。敬老院不但将各种制度装祯后挂在会议室的墙上,供大家学习,还经常组织院民交流遵章守纪的经验和体会。〖1〗〖2〗

在财务管理上,在征得党委政府同意后,将过去财务开支由出纳(院民兼)管钱、院长审批,院内注帐改为乡政府分管领导审批,民政所管帐,院长管钱,每季度末按时做帐,定时向院民公布。敬老院的各项建设工程,一律向社会公开承包,接受群众监督。由于实行了规范化管理,敬老院的各项工作和日常生活井井有条,深受社会的好评,他们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已在全市推广。

四、大力发展院办经济,不断实现以院补院目标

在院长唐道金同志的组织和带领下,敬老院充分利用敬老院现有的各方面条件,多方创收,确保“以院补院,略有节余”的办院方针。XX年新建猪场160m2,建羊圈100m2,发展养殖业,当年出槽肥猪15头,收入9450元,饲养母猪7头,出售仔猪137头,收入万元,养羊30只,收入9000元,养鸡30只,收入600元。利用院内的8亩耕地大种经济农作物,收入4665元,全年创收近4万元。今年,他们继续抓住发展院办经济不放松,饲养生猪30头,出售小猪200头,饲养黄羊50头,还饲养了鸡、鸭、鹅,年创收6万余元。

五、努力改善院内环境,不断提高老人的生活待遇

5.龙场镇敬老院先进事迹材料 篇五

龙场镇敬老院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服务老人,强化管理,逐步发展,不断改善院民生活条件,提高五保老人的生活质量,敬老院建设全面发展,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

一、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敬老院建设

敬老院建立以来,党政班子换一了届又一届,但每届班子都十分重视敬老院建设,把敬老院建设作为党委、政府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敬老院建成后,为了实现了标准化建设、科学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的敬老院,镇上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民政、武装、财政、计生、团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敬老院建设小组,对敬老院的建设和管理进行监督和管理。现以镇长孙全华为组长,贺奎为副组长的敬老院建设小组经常到敬老院视察、调研,实时了解敬老院的情况,解决院里的困难问题。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们还经常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嘘寒问暖。夏天看热不热,冬天看冷不冷,棉被厚不厚,帮助敬老院解决建设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冬天来临的时候,领导们为他们送去煤炭,供他们生火取暖。每每逢年过节,领导们还专程为老人们送去礼品,和他们谈心,让他们感受政府的关怀,感受人间的温暖。

二、倡导人文服务,弘扬敬老风尚

敬老院成立开始,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老人服务的思想”,把“百善孝为先”的中华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把自己当做老人的儿女,象孝敬父母、长辈一样对待院里的老人,细心观察老人的需求,贴心为老人服务。

目前院里的老人都是由政府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户,总共46人(其中肢残3人、1人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其余养员也均是高龄老人。

敬老院工作人员李敏、赵苇自入院以来,他们放弃了照顾家里老人、孩子的时间,放弃了节假日,全身心的投入到敬老、爱老的事业中。他们坚持以人为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为五保老人服务。五保老人的冷暖他们时刻记挂心上,什么时候该添制夏衣冬被,他们提前作好了准备;五保老人有了病痛,请医拿药,忙过不停,对待五保老人胜过自己的亲人。负责特护的服务员,对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每天端水、喂饭、洗衣擦身、端屎端尿,经年累月,不怕脏、不怕累。他们并没有特殊的津贴,仅仅是凭自己的责任心、爱心,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工作。

春节期间,服务员发现几个老人情绪有些低落。通过细心观察得知,原来老人看见别人都有亲属来探望,自己亲人没来,心里有点儿不是滋味。服务员主动与其亲人进行了沟通,在大年初三他们的侄儿突然到来,老人欣喜异常。

三、慰藉精神需求,营造温馨家园

敬老院不仅在物资上满足老人的需要,也时刻注重老人的精神需求。在每个老人心中营造浓浓的亲情氛围,让每个老人都能找到家的感觉。

有几位老人刚入院的时候,因过不惯院里的生活,心里有抵触情绪,火气特别大,并且假装生活不能自理,每天躺在床上让服务员侍候。服务员知道老人的心结,就象对待亲人一样,每天一日三餐喂给他吃,还给他洗脸、洗脚、剪指甲、端屎端尿。在服务员坚持不懈的感召下,老人逐渐找到了家的感觉,不但站起来自食其力了,还在院种植地斩草灭虫,呵护蔬菜。

敬老院里有个“生日角”,院长把每位老人的生日都记了下来,每当有老人过生日时,院长都准备丰富的饭菜,大家就围坐在一起,为老人燃起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敬老院为了丰富老人的业余文化生活,给老人们买来了电视、二胡以及各种棋牌供老人们娱乐。

四、完善规章制度,加强院务管理

院内制定了管理规章制度。成立了院务管理委员会,制定了院长任期责任、工作人员岗位责任、院办经济责任制度,卫生、安全制度,会议学习制度,请销假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实物管理制度和院民守则;建立了院务管理记录簿,会议学习记录簿,院民工作情况记录簿,请销假记录簿,环境卫生评比登记簿,五保老人健康情况记录簿和五保老人花名册。敬老院不但将各种制度装祯后挂在墙上,供大家学习,还经常组织院民交流遵章守纪的经验和体会。

在财务上,实时报账,实时监督,实时公开。敬老院的各项建设工程,一律向社会公开承包,接受群众监督。由于实行了规范化管理,敬老院的各项工作和日常生活井井有条,深受社会的好评,他们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已在全市推广。

五、努力改善敬老院环境,不断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新的敬老院拥有宽敞明亮的住房,洁净卫生的食堂,配套齐全的娱乐室,满院飘香的花园,方便舒适的浴室等优雅的环境。敬老院占地5亩,床位55张,床位他们将会搬进新居,安享晚年之乐。

六、社救与自助相协调,生活丰富多样化

院内拥有23平方米的猪圈,院民养着4头猪,在院内及院外共有1亩多的土地供院民进行生产劳动,栽种玉米、豆类、瓜果、蔬菜等农经作物。既为敬老院提供一定物质基础,同时还丰富了老人们的闲暇生活。

纳雍县龙场镇社会事务办

6.孝亲敬老先进材料 篇六

——记---镇孝亲敬老先进个人同志的先进材料

-----,---镇一位纯朴的农村女教师,现在----学校工作。提起她,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张平凡而祥和的脸。

----自幼生长在大山深处一个贫困的教师家庭。她的身上流淌着祖辈父辈们淳朴善良的血液。母亲是教师,也是她人生的榜样。工作任劳任怨的母亲也是一个孝顺的好媳妇,祖父祖母都活到八十多岁,父母再辛苦也没有让老人受罪。,一家人很清苦,但在善良的气氛中让---学会了爱和感恩。

-----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敬老爱幼,屡次被评为县、镇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三八红旗手等。不求名名自扬,她成长为中村镇颇有名声的骨干教师。

她,不仅是深受---人民喜爱的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更是一位广博人们敬佩和称扬的孝亲敬老的模范。

---的公公婆婆膝下儿女成群,但二老却一直生活在晓溪夫妻身边。婆婆患有脑血管病,多年行动不灵便。她总是在忙碌了一个星期后,还要为全家人改善伙食,洗大堆大堆的衣服,收拾凌乱的屋子。很多人说不知道她瘦弱的身体里哪来的那么大的劲,都有点同情她了。可她这样咯咯笑着说:“我嫁给老公时,就是看上了他家的两位老人,他们真的很好。”的确是这样的,他对老人好,老人对他也很疼爱,好多次她感冒有病,两个老人比自己得了病还着急,抢着去街上诊所为她买药。她以心换心也换来“幸福”。

婆婆终于瘫痪在床了,一睡就是四年。这对她来说是灾难性的四年。孩子在读书,她在学校又挑着重担,自己和丈夫的身体都不好。公公一夜之间头发全变白了,她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怎么办呢?再难也不能让老人受罪啊!儿女虽多,但各有各的困难,与其为了老人兄弟间矛盾重重,不如一个人负担算了。吃亏是福,别让老人作难,再说老人习惯了也愿意跟着他们啊。

起初,摸不准病人拉屎拉尿的信息,病人常常弄脏衣服和被褥,满屋子的怪味令人作呕,处理赃物时,他和丈夫不禁呕吐半天。后来还好,可以用便盆接屎接尿,但也免不了意外。

这不是长法。不能弄垮了身体影响了工作啊。经多次和家人亲朋商量,还是请个人照顾老人吧。照顾病人的事不好干啊,中间换了三个人,都因为受不了病人折腾走了。她也很能理解人家的难处,一有空就接替保姆为婆婆端水喂饭、接屎倒尿、擦洗收拾,连保姆也很佩服她、喜欢她,最后一个保姆就这样留了下来,直到病人终老归山。

公公现已八十多岁,双耳很聋。按亲朋帮忙拟定的合约,婆婆由陈老师夫妇养老送终,公公就理当归其他的儿子管。但老人看了合约就当场撕掉了合约,流着泪说他绝不离开这个家。善良的----也舍不得像亲生父亲一般的老人啊。还像以前一样过吧。

----更加关心这个孤单的老人了。老人爱吃什么,她就常常为他老人家做,顾不上做就帮他买或给钱让他自己去买。老人牙不好,咬不动硬食,她就老把菜炒得很烂。老人孤单,她常常提醒丈夫早点回来,多陪陪他,哪怕坐在一起看电视也好。她常常打电话提醒上县中的女儿,多给爷爷打电话,说话时找个没人的地方声音高点,要不爷爷听不见。

可怜的老人对这个好儿媳产生了深深的依赖,他像个老小孩般离不开自己的孩子们了。有时他们夫妇出门去,老人就会焦躁不安,要不给他老人家打个电话,回来他一定会埋怨个不停。

有一次,--老师正在学校上课,有老师说:“你公公来了。”她上完课来到办公室,见公公垂头丧气的坐在那儿等她。见到儿媳,他几乎眼泪汪汪,“家里忽然停电了,电视也没法看……我也没报纸看了,不见你捎,我来取……我还没吃饭……”老人真个像个孩子。同事大姐朱老师倒惹笑了:“---媳妇当成妈了呵,看你爸像个孩子。你真是了不起啊!孝顺!”晓溪也笑了,无语,但很开心。她倒不是因为别人的赞誉,而是因为老人对自己这颗依赖的心很温暖。

----老师不仅对自家老人好,她对所有的老人小孩都有一副慈悲心肠。在学

校,老少同事都很喜欢她的勤劳善良和热情。她很尊敬老年教师,他总说老年教师是宝,身上有我们少走弯路的宝贵经验,要虚心学习才对。她善解人意,总能体察老年人的难处,总是热情的帮老年教师做很多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打印、抄写,跑路等,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她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行动感动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老师在邻里之间影响也极好。她为人和气,又尊老爱幼,乡亲们都称赞她。老院子里有两位大妈,都是孤单一人住着,儿女们另住也不常来。----上下班老遇到她们,总是老远又说又笑和老人打招呼。有时去地里摘菜,回来就顺手给老人抓点。买了好吃的东西就顺手赛一点在她们手里让尝尝。中秋节,学校发月饼,她给邻居家每人尝一点,等拿回家已所剩无几了,但她比自己吃了乐意。

她在院子里还是个和事佬。婆婆媳妇有时间喜欢和她诉苦,婆婆说媳妇不好。媳妇说婆婆不好。不管谁说什么,陈老师从不过话扯是非,而是从中调解,想方设法说出对方的好。她的道理总是让人信服,那是因为她就是大家的榜样啊。

----不仅是一位好老师、好媳妇、好邻居,她还是一位还妻子、好妈妈。她的丈夫多年带高中,任务重,工作忙,而且身体一直不是很好,有时脾气也比较躁。她能理解丈夫的难处,所以家里的小事她一般不去烦劳丈夫,只要丈夫有个好心情,她便就有好心情。丈夫对她躁,她反又说又笑,一团乌云就散了。所以他们夫妻关系和睦,她,是丈夫及全家人的开心果。对于她的宝贝女儿,她以自己为榜样,教育她能吃苦、爱读书爱学习、尊老爱幼。因此,陈老师有一个温馨的,和谐的,安详的家。

7.敬老院的先进典型 篇七

1.1 赡养方式

经过对当地居民的走访, 我们了解到当地的赡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A.几个儿子轮流供养;B.年老父母分开, 各归一个儿子扶养;C.父母归某一个儿子扶养, 别的子女须按月送来钱或者米;D.父母独居, 生活费由子女们共同分摊。E.独子赡养;F.集体赡养。

其中集体赡养是针对“老单身汉”或老年丧子的老人。就家庭养老而言, 这类老人没有实施养老的主体, 必须依靠集体和社会的救济。农村基层集体养老制度包括“五保”制度和“敬老院”制度, 以“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或扶养人或其赡养人和扶养人无赡养能力或扶养能力”来定义需要制度给予支援的老人, 只有在老人“无后”情况下, 集体才会负担起养老的职责。我们走访的夕阳红敬老院也特别强调这一标准。在这里, 有两个问题值得强调出来, 它们反映了国家养老制度和养老观念之间的冲突:第一, 国家养老制度中将女儿也作为赡养人, 但当地“女儿不负责养老”的习俗依然存在;第二, 集体养老的被养标准无法规避将“无后”作为原则, 而“无后”在当地村民心目中至今仍是一个引为“耻辱”的标志。

其中第二种方式比较少见, 根据调查, 我们发现当地养老习俗主要以第一种和第三种为主, 即由几个儿子轮流供养, 时间间隔多为一两年。当地村民觉得这种养老方式比较理想, 既显得公平合理, 又能减轻负担, 同时使老人的生活有最基本的保障。至于第三种养老方式在当地也较多见, 老人一般由长子扶养, 吃住在长子的家里, 其他子女则按月送生活费, 或者就是送一些生活用品。而在第三种养老方式下, 老人的房产一般由长子继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当地的养老习俗是比较重视平均主义的。

在这里我们要提及一下“搭伴养老”方式。“搭伴养老”是指老年男女双方不进行结婚登记而生活在一起, 实现晚年相互照料的一种老年“再婚”生活方式 (应属于同居的范畴) , 同时包含养老的内涵。这在当地也存在, 但数量极少, 主要是因为在道德伦理上备受争议, 并且还受到双方家庭关系的影响。

1.2 养老观念

当地的养老观念具体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

1.2.1 养儿防老。

“养儿防老”这是千百年流传的习俗, 特别是在农村, 这种习俗根深蒂固。老了只能跟儿子生活, 由儿子养老, 表明自己“教子有方”, 否则颜面丢尽。而且, 即使父母开通, 愿跟闺女生活, 做儿子的也一万个不同意, 因为那样易受到亲朋好友、邻里乡亲的议论、指责, 被误认为儿子不尽孝道。虽然农村基层集体养老制度中将女儿也作为赡养人, 但这和乡村中“女儿不负责养老”的习俗难以协调。

1.2.2 家庭养老。

当地农村老人普遍要求家庭养老, 拒绝社会养老。认为把老人送进敬老院是不孝的表现, 老人也以进养老院为耻, 把它当成是自己成为儿女累赘的结果。其实, 社会养老已是必然趋势, 敬老院也并非往日的“孤老院”。在敬老院生活既不会“丢脸”, 更不会“孤独”。因为敬老院里有专职的服务人员, 众多老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 相互交流, 或许日子过得比家庭养老更加有滋味。

1.2.3 几世同堂。

农村老人们都讲究子孙环膝, 儿孙满堂。事实上, 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 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是合二为一的, 几代同堂, 这是传统大家庭的情形。传统的大家庭由于人口多且多以农耕为业, 人口流动率很低, 一家一户成了最完整的社会细胞, 根本没有家庭养老功能社会化的可能, 家庭养老是自然的选择。可以说, 家庭养老是一种制度化的传统, 不少中国人不仅乐于接受, 而且习以为常。

2 现状分析

通过对上述当地农村养老习俗的认识, 我们可以了解到由于传统养老观念和家庭养老模式的制约, 养老机构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阻碍。

2.1 家庭养老仍占主流

通过上述对当地养老习俗的具体描述, 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地的养老模式仍由家庭养老为主。事实上, 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的农村基层集体养老制度至今尚未健全、完善, 这便意味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家庭养老依然是农村养老保障的基石。

2.2 养老观念滞后

通过调查, 我们得知当地的养老观念普遍滞后。虽然现在有一部分人赞成入住养老机构养老, 比如在对护理员的访谈中, 明确表示非常赞成敬老院的养老模式。但多数人仍旧持传统的养老观念, 认为家庭对老人的赡养是天经地义、约定俗成的事, 老人对家庭的依赖更是顺理成章, 进养老院养老是老人无后、儿孙不孝的表现。另外通过对当地老人的访谈, 我们得知在乡村里, “五保户”和“孤老”、“绝户”等一样是一种“恶毒”的语言, 因此, 现在有不少老年人都不愿以“五保户”的身份进入敬老院养老。养老观念的滞后是阻碍已拥有经济能力的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的一大原因, 它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养老市场的有效需求, 阻碍着机构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机构养老与中国老年人的选择偏好存在着差距。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 老年人大都习惯于选择家庭养老, 而不愿意脱离熟悉的场所与一群陌生的人安度晚年;另一方面, 情感保障是老年人极为重要的需求, 每天来自家庭成员的亲情慰藉和熟悉社区邻居的交流, 是机构养老所无法替代或者无法完全替代的。在中国城乡, 即使子女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 老人们也不愿意选择养老院, 这表明这种情感需求的满足渠道是相当单一的。因此, 中国老年人的价值偏好是居住在熟悉的家里, 享受天伦之乐而不是在养老机构。

由此可见, 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越来越多的家庭将照料老年人的生活视为负担并越来越不堪承受这种负担。改革开放30年来, 虽然市场经济已经深入人心, 各种西方观念日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行为, 但在养老模式的选择方面却依然效果甚微, 机构养老模式在中国许多地方依然水土不服, 即使在家庭养老难以为继和老年服务需求急剧增长的条件下也很难发展起来。

3 未来瞻望

上世纪90年代初, 我国每10个年轻人养一个老年人, 现在这一比例已经达到3比1。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出现4个老年人、1对夫妇和1个孩子的所谓“4、2、1”格局, 家庭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照料的资源越来越少, 老年人照料问题将更多地求助于社会。

有调查表明, 20%的老人有入住养老院的愿望。但目前, 我国现有养老院的数量仅够0.86%的老人入住。据统计, 2006年初, 全国城乡有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和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服务机构39500多个, 总床位149.7万多张, 其中农村乡镇敬老院29680多个, 总床位89.5万多张。目前, 这一数量虽有不少增加, 但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中国的养老事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的中国社会, 家庭养老仍然是主体, 尤其是在人口众多的广大的农村。

机构养老虽存在一定的不足, 但生活不能自理、亲属照顾有困难、雇不起保姆或者保姆照顾不好的老人, 不得不选择机构养老, 因而, 农村民办养老事业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 中国传统的完全由家庭成员解决养老问题的家庭养老方式虽然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 但仍会长期存在, 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选择机构养老模式, 但作为中国未来养老模式的主流, 能够被普遍接受的模式将是“居家养老+社区照料”这种模式既能够保留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诸多优势, 又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做法, 可以利用超越家庭之外的社区照料来弥补家庭保障的不足, 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从而形成中式为主、西式为辅的中西结合的养老模式。

4 小结

基于传统养老观念的根深蒂固、中国社会与老年人的选择偏好以及家庭养老模式在农村仍占主流, 机构养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成为中国人安度晚年的主流模式。养老习俗之于任何一种养老模式都有巨大的影响, 它和传统的孝道原则一起构成了乡村家庭的社会文化脉络。而如何协调养老习俗与机构养老之间的关系, 不仅要转变传统观念, 也要求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传统的养老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 传统的养老习俗与新兴的养老方式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在对泰州市夕阳红敬老院实地调研的基础上, 从思想观念和赡养方式两方面分析了农村养老习俗对农村养老机构的影响, 以期寻求养老习俗与机构养老之间的双向协调。

关键词:农村,养老习俗,家庭养老,机构养老

参考文献

[1]陈运飘, 杜良林, 曾骐.普宁西陇的老人赡养方式与吃伙头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7, (02) .

[2]穆光宗.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理论分析[J].社会科学, 1999, (12) .

[3]杨晋涛.川西农村“称粮”习俗和亲子关系探讨[J].思想战线, 2002, (05) .

8.敬老院里的婚纱照 篇八

所以,我一直离小李远远的。听说他最近又换了新车,我更加嗤之以鼻,有这闲钱潇洒,就没有闲钱把老人带在身边?

一个周末,我和老公去逛街,远远地就看见小李和他妻子向我们走来,后面还跟着两个摄影师。看这阵势,一定是去拍婚纱照。我打算避开他们,小李却径直走向前,冲我喊:“小希,你去哪儿?”我说去逛街,出于礼貌,我也随口问了一句:“你去哪儿?”没想到这一问,让小李眉飞色舞地说:“去敬老院补拍婚纱照!”

我很惊讶,这审美还真不一样。敬老院有啥风景?小李见我疑惑,又说:“你别想错了,是给我爸妈补拍婚纱照的。老两口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张婚纱照,我得给他们完成心愿。”听他这么说,我心里突然柔软起来。

反正闲着无事,我便随小李去了敬老院。原来在我印象里又脏又破的敬老院,竟然窗明几净,鸟语花香,有池塘供垂钓,有花园供赏花,有菜地供栽种,有娱乐室供休闲。空调、电视、洗衣机应有尽有,配套设施极其完善,还有专人负责饮食起居。“这条件真不错!”我不由得赞叹起来。

小李父母见了小李两口子,高兴得合不拢嘴,不停地嗔怪道:“才来几天,你们怎么又来了?我们在这挺好的,真不用担心,你们安心工作就行了。”看两位老人容光焕发,我就知道老人说的是大实话。小李说明来意,老两口更是开心得不得了。换装,化妆一番,老两口深情相拥,激动得满含热泪,最终照出了一套满意的婚纱照。

回来的路上,我问小李:“怎么想到把老人送养老院,这里开支比家里多吧?”“那肯定的,这里一个月要三千多。”小李说,当年,他把父母接来,老人不习惯住楼房,一天到晚没事做,闲得发慌,再加上老人腿脚不好,一个星期难得下趟楼,他和妻子要上班,也没时间陪老人。有同事介绍了养老院,他去参观考察后,觉得那里挺适合老人的,宽敞明亮,跟老家差不多。带老人去看过后,他父母果然都喜欢那里。小李就给老人办了入院手续,考虑到父母在老家一起住惯了,又给老人申请了一个单间,小李隔三岔五便带着妻儿来看望老人。“父母在这住得挺习惯的。一晃已经两年了。我最近换了辆空间大点的车,到时可以拉着老人到处转转。”

9.孝亲敬老之星先进材料 篇九

吴作锋,腰坪乡段家湾村一个普通的农民。默默无闻,但是在段家湾提起他,村民都说是个孝敬老人的好模范。他的父母已经七十多岁了,由于地方风湿病,二老腿脚行动不便,于是他就一直守护在二老身边,孝敬二老。他们家兄弟三人,大哥在县城,二哥在省城,本来他也能去外面的世界,过更好的生活,可是因为二老舍不得这老后川,于是他也陪着二老守在了这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小村庄。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是在吴作锋这里这句话却不是这样,在他的心里也不是这样。他总说老人把他们拉扯这么大很不容易,他是老小,哥哥姐姐们都忙,他要好好照顾老人,给老人在村里撑起门户。二老的风湿病是让他最操心的,为了能让二老过的舒服点,他利用自己学过的中医泡制了洗脚洗腿的药水,为老人洗脚擦腿,只为了老人不再受到疼痛的折磨,只要听说哪里有治疗风湿的药或者医生,他总要带着二老去试试。他的孝心可以说是人尽皆知,都夸作锋是个孝子。

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不但孝亲,对村里的老人也是敬爱有加。他遇见村上上了年纪的人总会上前去打个招呼,是礼貌也是给父母撑起了面子,都说老吴家有个好儿子,遇到村里老人有个什么事,他也总是热心的去帮忙。平常有闲暇时间,他也喜欢和老人拉拉家常,发上一锅烟,泡上一壶茶,让父母和村里的老人打打麻将,老人们排解了孤单,也找到了乐趣。哥哥姐姐虽然常不在村里,可是物质上却很照顾二老,家里过年过节东西多的时候,他总忘不了给邻居几个年纪大的人也送上一点。吴作锋,他不过一个普通农民,却在践行着中华自古以来的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他虽然比不上古人扇枕温衾,行佣供母,却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中华美德。他放弃了去外面世界的机会,他让妻儿去了县城生活,自己却留在了农村,种几亩薄田,更多的是敬心侍奉老人,让老人安度晚年。

10.孝亲敬老先进事迹材料 篇十

XX,男,1964年4月生人,中共党员,现任XX镇XX村民委主任,该同志自2008年担任村干部以来,对工作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对群众以礼相待,一视同仁,诚实守信,乐于帮助别人,多年来,对岳父如亲父般孝顺,兄弟和睦,邻里团结,遵纪守法等方面事迹感人,赢得了人们的认可。

XX与其妻共育有一子,虽然生活不是很富裕,但多年来生活和顺,可是不幸突然降临在这个温暖的家庭,2011年1月69岁的老岳父被检查出患有胃癌,要求全部切除,XX毫不犹豫的拿出家里的积蓄送老岳父到台州医院做手术,手术后老人只能吃流质食物,他就自己买了个小电子炉在医院中亲自给老岳父熬粥喝。出院后,XX几次送老岳父到上海华山医院复检,眼看着老岳父病情好转,可不幸又再一次的来临。

2011年2月的一天53岁的兄弟XXX突然在昏倒在家里,经医院诊断为肺癌,高额的手术费难住了XXX一家,“先治病,钱的事情我来想办法”XX如此道。

同年,56岁的兄弟XXX的病情再次复发,需要做左肺切割术,家庭的重担再次加在XX一个人的肩上,他为了两个兄弟,为了老岳父不仅付出了高额的医药费,还在他们住院中上上下下的忙活,忙病人的饮食,忙陪夜,还忙病人的心理问题,人一下子瘦了十来斤。

XX不仅对自己的至亲无私的奉献,还对村里的村民热诚的服务,并且热心捐助老年公益事业。

作为村主任,XX为村民患者解决实际经济困难和生活困难,如在村民李金患有糖尿病,右脚腐烂,其妻又远走高飞,家中只有一个初中生的情况下,XX主动送他到医院治疗,并负担其高额的治疗费;在村民XX患有精神病时,XX主动到他家中动员其家里人送去医院进行治疗。

XX对村中的老人尤为关注,他经常说“我们都会老,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所以从他担任村主任后,对投资老人的福利事业花了很大力度,如每年的农医保,对全村的60周岁以上老人实行减半加纳保费等。

11.大都会美术馆:艺术的敬老院 篇十一

如同美国的多数博物馆建筑一样,大都会美术馆的设计也是中规中矩的巴黎美院风格,既不难看,也不抢眼。这种风格就像制服,老远就会告诉你,这儿矗立着一座文化的殿堂,老实人觉得高雅,酷人则嫌它迂腐。

它们都是19世纪美国“镀金时代”的产物。当时的美国建筑师尽是留法的“海归”,巴黎美院风格更是公共建筑和某些私人豪宅的流行款式,就像如今,亚洲各大城市热衷于兴建玻璃幕墙摩天楼——把经过简化的物质符号视为文明进步的表征,是多数后发展社会的共有倾向。

那是一个不可重复的时代,催生强盗大亨的同时,经济繁荣、技术创新、系统的高效运转,又带来更大的财富,而财富的积累导致有闲阶级的出现。

对于那些幸运者,附庸风雅开始成为生活的必需。加之美国富豪很多兼有慈善家的身份,对于文化机构的建设通常能大力鼎助。比如卡内基和摩根,便竞相捐献私人收藏,并筹建博物馆。大都会美术馆的发起者和主要赞助人之一,便是金融家老摩根。

和卢浮宫一样,大都会的收藏也是浩如烟海,非要花上几天时间,才能勉强看出个大概。那里的展品,同样按照主流艺术史源流布置,从埃及到希腊、罗马,经中世纪、文艺复兴,直到现代艺术。此外还有一些无法纳入这一体系的非西方艺术作为补充,包括传统中国艺术。由于大都会的巨大声名,这些内容对于多数读者并不陌生。倒是该馆的两个附属展区非常有意思,但又通常会被忽略。

一处是回廊分馆,地处曼哈顿北端的华盛顿高地。这座展馆来自洛克菲勒的捐助,四周林木葱茏,可以俯瞰哈德逊河谷。这里专门展出欧洲中古艺术,建筑物本身就是一件精细的作品。它的大量建筑部件,来自旧大陆的中世纪废墟,运到纽约后,再逐一拼接成修道院的式样。它和母馆的最大区别,在于这里的展品放置在一个仿真的原始文脉中,而不是孤立于具体时空之外。另一处设在第五大道的主楼,在它的顶层花园。

在纽约的美术馆中,如果把东53街的现代美术馆看做新型艺术寄居的合作公寓,大都会美术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则更像一处传统艺术的敬老院。对于这里的文化机构,吸引低龄公众的眼球,恐怕远比迎合领导口味来得重要。1998年起,大都会每年夏天会在这里安排一位当代艺术家的个人展。印象中最热闹的是前年夏天,当时美术馆楼顶平台上,出现了波普艺术家杰夫·孔斯色彩俗艳的不锈钢雕塑。

此外,馆内的当代艺术展厅还摆着达明·赫斯特那条卖出了1200万美元天价的鲨鱼标本。是否值得一看,取决于个人口味。这些是我们时代最酷的偶像级作品,至于为什么“酷”,圈内人有很多理论。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作者只出创意,不用动手。传统艺术对于超人技艺的强调,今天已经过时。它们的制作过程更像一种产业,一种外包加工时代的艺术产业。

自从有了后现代,艺术便不再关乎自然、生活或想象,这就像取消了艺术的金本位制。后来我们看到的东西,逐渐变成艺术的衍生产品,就像次级贷款。酷人们举着镜子,让我们看里面有一块金子的影子,然后又有了金子的影子的影子,然后他们又说,金子的影子比金子更值钱。

上一篇: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下一篇:初中语文试讲新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