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以及经验借鉴论文

2024-10-22

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以及经验借鉴论文(精选6篇)

1.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以及经验借鉴论文 篇一

新加坡城市旅游发展经验借鉴

——以滨海旅游综合体、名胜世界以及克拉克码头为例近日,笔者与海南旅游投资商赴新加坡考察城市旅游,本次考察重点侧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城市重大旅游项目的引擎带动,城市老旧城区的文化复兴与更新以及城市旅游的国际化营销等。重点考察了四个旅游区域和项目,包括总投资300亿人民币的圣陶沙名胜世界以及全球第四个环球影城主题公园——新加坡环球影城;拥有28自然观光景点的圣陶沙岛;美国金沙集团投资超过400亿人民币的Marina购物娱乐综合体,每年接待300万游客的驳船码头和克拉克码头城市文化复兴区域等。考察归来,感触颇深,新加坡虽是一个国家,但从城市旅游发展角度来看,它又是一座旅游城市,每年吸引1000万游客。所以,笔者从城市旅游发展的角度,以四个具体的项目实例展开介绍,探讨有何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滨海金沙——超大商业购物娱乐综合体

滨海金沙是在新加坡三条河汇集到出海口处的一片公共绿地上发展起来的,现在已经发展成一座超大商业购物娱乐综合体。项目总投资达到70亿美元。目前金沙主要以酒店住宿、购物、会展中心和综合娱乐为主。从国际一线品牌的时装和化妆品,到其他特色的零售购物,以及珠宝首饰等一应俱全。金沙项目欧美游客占到50%以上。金沙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大厦顶层观光和无边界游泳池。支付20新币可登上50多层的观光平层,向北可以看见新加坡CBD区域的天

际线以及主城区,向南看见新加坡河流以及外海区域,甚至看见印尼的巴淡岛,是观赏新加坡城市景观的良好位置。整体而言,金沙项目的工程施工比环球影城更为细腻,无论从地面铺张、景观配置还是建筑设计方面都是如此。

环球影城——主题公园驱动的典型

新加坡环球影城总体布局局促,整个布局呈环形一共包括7个主题区域,为好莱坞大街、马达加斯加区域、遥远城市区、纽约大道区、科技之城、埃及文明区和失落的世界。中间是一个人工湖,把7个区域串起来。比较经典的项目是水上世界表演以及史瑞克4D电影和过山车。环球影城有3条主线,第1条是游乐主线,第2条是餐饮主线,第3条是购物主线。弄清楚了这几条主线,就清楚里面的所有骨架了。总体而言,环球影城的项目以亚洲人居多,和我坐侏罗纪水上世界的6个人,有3位是来自印尼,其余2位来自日本。不难理解,亚洲人的消费习惯和欧美人还是有很大的文化差异。

圣陶沙岛——观光旅游的乐园

圣陶沙除了名胜世界之外,其他的自然观光景点、餐饮和酒店设施也非常丰富。按照新加坡旅游局圣陶沙地图提供的信息计算,圣淘沙岛上有28处自然观光景点,65家精致餐饮、咖啡和饮品店,6家精致礼品店和各景点内的旅游商品店,以及不包括名胜世界4座酒店在内的另外10家四星和五星国际品牌酒店。3个海滩都以大众观光

为主,但还是有明确的细分定位,东边的西乐索海滩以热烈激情的沙滩酒吧和餐饮为主,适合观光游客和年轻运动;西边的丹戎海滩和巴拉湾海滩相对安静,增加许多儿童设施和度假酒店,适合家庭观光与度假游客。

驳船码头和克拉克码头——城市文化传承与再生的典范

驳船码头和克拉克码头都是新加坡河岸的核心区域,驳船码头是100多年前新加坡开展对外贸易的核心区域,是新加坡最热闹的地带之一,紧邻CBD区域。驳船码头商业街有100多米长,以商业餐饮为主,约30多家各种形式的店,以海鲜、西餐、音乐餐厅和小酒吧为主,含有少量的工艺品零售,主要建筑形式以南洋骑楼建筑为主,建筑形式比较统一,但是建筑色彩相当鲜艳,绿色、红色、白色、黄色……值得一提的是驳船码头的商业味道比较浓厚,整个街区几乎以餐饮为主,缺乏多元化的设施和公共停留空间,克拉克码头在驳船码头靠北,克拉克码头是新建的城市文化区域,主要业态包括三部分:餐饮、零售和小型办公。餐饮超过70%的营业面积,餐厅约60家,零售店5家,办公空间8家左右。但是公共空间比较大,游客可长时间停留,并欣赏对岸的风景。此外,街道两旁的景观设置和店铺设置,形成强有力的城市活力效果。

从以上几个旅游区域和旅游项目的介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值得借鉴的经验。

重大旅游综合项目带动城市旅游发展

这几年,新加坡政府花大力气来创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以前的城市公园观光和消费已经不能够满足国际游客以及周边地区竞争的需要,所以,必须靠重大的项目甚至新的国家旅游政策来带动旅游发展,滨海金沙和名胜世界两个项目就是很好的证明。这两个项目的投资商均具有良好的国际旅游大型旅游综合项目的投资和运营实力,而这两个项目的总投资额共计超过700亿人民币。这对国民总数不到500万人口的新加坡来说,从税收收入增加、基础设施提升、拉动消费以及就业甚至国际形象等都是一个很大的直接效应,这两个项目直接就业人口1万左右,间接拉动就业人口在5万左右。可以说,以这2个项目为带动的旅游经济直接推动了新加坡经济GDP最近3年以接近20%的速度发展。这对于城市化的中国,在满足人口消费需求增长的今天,对于城市政府的主导者,需要引进和发展什么重大的旅游项目,将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不要盲目追求旅游项目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旅游项目的质量。

老旧城区的文化复兴与更新助动城市旅游发展

新加坡河这片区域是新加坡城市最先发展的地方,所以,这一片成为新加坡的历史文化区域,地理位置较好,但是建筑相对老旧,地面狭小,所以,对驳船码头和克拉克码头的改造成为新加坡城市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邀请国际知名城市规划专家和建筑专家先后对新加坡河域进行城市规划更新和克拉克码头的商业业态定位和

建筑设计改造。同时,征求市民的意见,共同为这些片区的发展献计献策。现在,这些片区重新焕发生机,当地政府对区域的更新规划和建筑立面改造后,成为了夜间生活的集聚地。

国际化营销推动城市旅游发展

新加坡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汇处,周边聚集了亚洲不同宗教国家,凡是经过新加坡樟宜机场的航班都是国际航班。所以,政府非常重视旅游的国际化营销,和地区性营销,亚洲地区主要抓马来西亚、中国、日本、印度以及印尼。据不完全统计,滨海金沙和名胜世界两个项目至少有50%的游客是中国游客,所以在我国大大小小的旅游展览,几乎都可以看见这两个项目的展台。新加坡近年来对南美洲市场做了有针对性的促销。具体的内容包括突出独特的旅游项目体验(尤其是滨海金沙和名胜世界),舒适的购物环境以及多元化的文化体验等。

2.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以及经验借鉴论文 篇二

新加坡政府从1961年开始实行工业化战略, 首先在裕廊地区建立工业基地, 从最初的0.06平方公里起家,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 到今天裕廊工业区已经成为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工业区, 开发面积达63平方公里。

裕廊工业区发展至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61年9月拓荒开始到70年代末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时期。这一阶段经历了“代替进口”向“面向出口”的策略转变, 其分水岭是1968年6月裕廊镇工业管理局的成立。裕廊镇工业管理局成立前, 裕廊工业区由经济发展局负责经营, 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制定发展规划, 开展拓荒填土工程, 大规模地建设工业基础设施。创业初期主要是发展面向国内市场的工业, 减少工业制成品的进口, 摆脱单纯依赖转口贸易的发展模式。裕廊镇工业管理局成立后, 接手裕廊工业区, 开启了裕廊工业区发展新时期。明确提出要逐步转向国际市场, 实行出口导向策略, 并要积极利用外资。第一阶段主要是为了解决新加坡国内就业问题, 改变其工业落后的面貌。所以大力发展以传统手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性产业, 比如饮料、玻璃、印刷、纺织、玩具、电子零部件等产业。

截至1979年末, 裕廊工业区的企业有1099家, 占全国工业区企业总数的48.62%;雇佣工人数99809人, 占全国工业区工人总数的50.37%。经过18年的发展, 新加坡的失业率从1961年的12%下降到1979年的3.3%, 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由1961年的7.6%上升到1979年的27%, 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资本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主导时期。80年代起, 新加坡逐渐失去人口红利, 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不占优势, 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 1980年裕廊镇工业管理局制定了一个总体规划, 开始着手重组经济结构, 加大资本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 促使工业转型升级, 成功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

这一阶段, 研发、设计、工程、信息科技等行业逐渐兴起, 电脑及其附件制造业以及石化制造业也相继投资建厂。此外金融、交通、商业、酒店餐饮等服务业也取得了同步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成为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双引擎。

经过十年的发展, 1990年裕廊工业区的企业达到2000多家, 工人总数达13万人, 约占全国的一半。裕廊工业区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70%以上。其中具有高附加价值的资本密集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占到三分之二以上。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主导时期。进入90年代, 技术主导的高科技产业日渐蓬勃发展。园区内的许多企业依靠技术革新实现了价值链的高速成长。90年代见证了裕廊工业园以商业为主导、以客户为中心、以国际化为聚焦点的转变。1992年国际商业园一期工程完成, 商业园集商业、工业和办公于一体, 是商务和科技中枢, 更好地满足了高科技产业的需求;1995年晶片园开始发展, 与此同时, 一个世界级的化工中枢也开始建设, 奠定了新加坡全球化学枢纽的地位;1997年商业园二期工程也顺利完成, 紧接着同年启动了面向21世纪的工业园土地计划, 目的是进一步集约利用土地;1997年开始着手成立裕廊学院, 旨在为技术研发提供智力支持。

第四阶段, 从2000年起至今是知识密集型的创新产业主导时期。进入21世纪,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工业园区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 将成本效益分析和知识经济融合到工业园区的设计和发展之中。2000年建立了新加坡第一个物流园, 是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为其全球客户提供服务的亚洲第一个物流基地;21世纪信息园也建设成功, 集工作、生活、娱乐和学习于一体的占地200公顷的纬壹科技城2004年开始建设, 将在未来15至20年内, 分三个阶段发展, 包括启汇城和启奥城, 以建设集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商业中心、住宅、体育设施于一体的理想天地。纬壹科技城将是急速增长行业如生物医学、信息传播及媒介业等知识密集业务的发展标志, 并也将是创新与实验的热点。2006年裕廊岛地下储油库开始投入使用, 进一步巩固了新加坡全球化学枢纽的地位。实里达航空工业园也开始建设, 预计2015年竣工, 用作宇航维修和检查工作, 飞机系统与零件的设计和制造, 以及一般商业性的航空活动。2010年新加坡第一个综合的化学后勤园和新加坡第一个世界顶尖的生物医学研发基地——生物科技园建设完成。

截至2011年, 裕廊工业区开发面积达60平方公里, 企业数量已经超过8000家, 雇佣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劳动力, 对GDP的直接贡献率是25%。裕廊工业区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仍然保持了竞争优势, 把知识密集型产业推向了一个更大的发展台阶[1]。

2 裕廊工业区发展现状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 裕廊工业区现在已经形成包括航空航天、船舶、生物医药、传媒、化工、通讯、电子等在内的13大工业体系。

航空航天业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20年来, 每年保持着12%的增长率。2011年产值达到57亿美元, 超过100家公司落户在实里达航空工业园, 雇佣了超过18000名员工。

船舶业是过去几年来增长最快的一个行业, 2011年产值为127亿美元, 雇员达90000人, 船舶维修占世界20%的份额, 自升式和半潜式钻井平台制造占世界70%的市场份额。2004年建设了占地面积13公顷的近海船舶中心, 进一步巩固了全球船舶业的领导地位。吉宝集团、胜科海事集团等造船厂和斯伦贝谢公司、哈利伯顿等海事设备供应商云集于此。

生物医学行业最近几年也增长迅速, 2009年对新加坡GDP贡献率为4%, 雇佣了超过16000名员工。2011年50多家公司和30多家公共部门机构共雇佣了4300名研发人员, 产值210亿美元, 2015年有望突破250亿美元。

传媒业发展迅速, 2005年营业额达182亿美元, 为GDP贡献了49亿美元附加值, 雇佣员工大约55000人, 电影、游戏、动画等产业齐头并进, 全球传媒巨头比如卢卡斯影业、育碧公司在这设有分公司。

新加坡是世界能源和化工中心的领导, 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和靠近终端市场, 世界上有95家石油化工企业落户裕廊岛, 裕廊岛是世界前十的石油化工中心, 2011年化工行业产出452亿美元, 占新加坡制造业产出的28%。

20世纪90年代通讯业开始起步,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新加坡已经逐渐成为世界IC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中心。2011年, 通讯业产值627.4亿美元, 雇员超过140000人。全球前15的软件公司总部都在新加坡, 超过80家顶尖的软件公司云集裕廊。

电子工业是新加坡经济的引擎, 2009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94亿美元, 电子工业占41.5%, 贡献了新加坡制造业附加值的30.6%, 雇佣员工76000人, 占制造业总就业人数的19%, 2011年电子工业产值713亿美元。

1998年, 经营裕廊工业区的管理机构——裕廊镇工业管理局更名为裕廊集团, 裕廊集团的发展和裕廊工业区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可以透过裕廊集团的相关财务指标来看整个裕廊工业区的发展情况。表1为裕廊集团2001~2010财政年度 (Financial Year) 营业收入和总利润统计表。

从表1可以清晰地看出裕廊集团2001~2010财政年度的营业收入FY2001~FY2008呈稳步上升趋势。2009财年有所下降, 但是2010财年又强力回升。总利润FY2001~FY2007不断增加, 2008和2009财年有所回落, 2010财年回到2008财年水平。虽然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裕廊工业区的发展造成了一个暂时性的冲击, 纵观近10年的发展, 裕廊工业区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1]。

3 裕廊工业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裕廊工业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 已经日益成为新加坡经济的引擎, 被认为是新加坡的心脏地带和最重要的工业区。回顾这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认真总结裕廊发展的成功经验, 对我国工业区的发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1) 工业区区位的合理选择和使用。裕廊地区建立工业基地的优势在于:第一, 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裕廊濒临大海, 拥有水深近12米的天然海港, 航道接近国际航线, 可以停泊远航巨轮, 方便原材料的进口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运输;新加坡西南部最大的河流裕廊河横贯区内, 水路运输通畅;工业区临近新加坡至马来西亚的铁路、公路干线, 陆路运输系统发达。第二, 广阔的开发空间和低廉的征地成本。裕廊地区幅员辽阔, 可供开辟的面积达62.46平方公里;这里土地荒芜、居民稀少, 迁徙安置成本较低。第三, 土地后续开发前景广阔。裕廊地区可以把丘陵夷为平地, 堆积下来的土可以用来改造原有的河道和填平沼泽、大海, 一方面有利于地形的平原化, 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生产和生活用地的供给。裕廊工业区集交通、土地等优势于一体, 合理的区位选择为裕廊工业区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2]。我国新建工业区选址要充分考虑交通区位因素, 当地资源禀赋优势, 同时要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工业区的建设管理及经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包括园区定位、空间布局、社会功能分布及园区经营管理模式、服务体系等, 都需要统一的规划来提前做好安排协调, 使园区各项要素发挥最大的效率。

(2) 工业和生活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及时和完善。1961年9月破土开工建设时, 首要任务就是致力于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通讯、厂房、港口、码头、铁路、公路等方面的集中的、快速的建设。经过长达近7年的集中性建设, 到1968年6月工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新加坡政府通过政策引导, 鼓励员工在裕廊安家落户, 开始建设城市—产业一体化模式的新型工业市镇, 裕廊工业区因此一跃成为裕廊镇。为此在园区内沿裕廊河两岸规划住宅和各种生活设施, 兴建了学校、医院、商场、银行、娱乐设施等, 为园区产业提供教育、医疗、购物、金融、娱乐等服务, 使裕廊工业区发展成为集生产和生活的综合体, 走上了发展产业、发展城市之路。现在裕廊镇已经发展成为新加坡西南部最大的市镇之一[3]。我国人口众多, 城市化水平较低, 要从发展城市的角度出发发展工业。发展工业就是发展城市, 一个工业区就应该是一个城市区, 一个工业市镇就应该是一个居民生活区。裕廊工业区的成功经验在于牢固树立了办工业就是办城市的理念, 生产和生活二者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因此我国建设经济开发区在完善工业基础设施的同时要同步完善生活基础设施, 走新型市镇化道路, 一方面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 另一方面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3) 为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主要体现在裕廊工业区先进和完善的治理模式。1968年6月裕廊工业区的管理由经济发展局转交到裕廊镇工业管理局手中, 由此开启了一个治理模式的创新发展时代。裕廊镇工业管理局是通过立法形式设立的半官方机构, 是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工业区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管理局的主要领导由政府委派, 其下属人员实行聘任制, 政府只核拨管理局的启动资金, 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后, 管理局以土地使用费作为继续建设的资金来源, 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4]。由此可见管理局在其权限范围内按企业化运作, 只受法律约束, 不受政府部门的干预。管理局集行政职能和经济职能于一体, 既发挥了政府的长处, 又发挥了市场的作用。政府负责园区发展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园区内的企业则是按市场化运作。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二者相得益彰, 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1998年, 裕廊镇工业管理局更名为裕廊集团, 在形式上彻底完成了向一个企业的过渡, 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园区制度设计和安排的先进性确保了裕廊工业区的持续的稳步发展。裕廊工业区成功的经验在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政府赋予管理当局高度自主权和政企分开[5]。结合我国国情, 本文认为在开发区建设阶段可以以政府主导的模式为主, 充分发挥我国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在后续发展时期, 政府要逐渐放权, 成立市场化运作的专职管理机构, 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开发区的发展。政府主导加市场运作的模式, 一定要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职责, 定位清晰,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各自的优势。

(4) 实行对外开放战略, 制定优惠政策, 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1959年新加坡政府决心走工业化道路, 在开发裕廊工业区前颁布了两项法令:《新兴工业豁免所得税法令》和《工业扩展豁免所得税法令》, 作为发展工业的基本优惠政策。1967年为了发展“面向出口”工业, 新加坡政府逐步颁布了一些鼓励出口的政策。1967年底通过的《经济扩展奖励豁免所得税法案》进一步放宽了获得优惠税率的企业资格的标准。1975年又通过了《经济扩展奖励豁免所得税 (修正) 法案》, 把“新兴工业”的免税期从5年延长到10年。进入80年代, 为了吸引高附加值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 裕廊镇工业管理局制定了十年总体规划 (1980~1990) , 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一些优惠措施和便利。其中包括为高增长型的企业设计和提供具有差异化的设施和厂房, 建立新加坡科技园以容纳科技开发性企业等。90年代以来, 裕廊工业区进一步加大优惠力度, 加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建设理念不断涌现, 技术园、科技中心纷纷建立, 为外商投资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进入21世纪, 裕廊工业区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转变发展模式, 推出出售非核心资产、引导发展私人业界为主的工业房地产市场等一系列举措, 旨在和客户共享最大利润。招商引资, 有效地缓解了新加坡国内建设资金不足的局面, 为工业区的起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为裕廊工业区的后续发展提供了长足的动力。当今世界经济越来越一体化, 为此我们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 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人才, 充分利用全球经济发展成果。

(5) 每一次转型升级都比较成功。裕廊工业区从1961年发展至今, 经历了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 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技术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每一次华丽的转身都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大形势。新加坡政府审时度势, 能够善于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大方向, 主动推动裕廊工业区的转型升级。这种转型升级有赖于工业区的自我演进和人为推动的结合[6]。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 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我国经济强劲发展是依靠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资本积累所带动的经济增长。目前这种经济增长方式, 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并且给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带来威胁。我国的经济开发区要把握当今经济发展的新特征, 顺应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走科技之路, 逐步淘汰落后产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完成产业升级转型, 唯有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http://www.jtc.gov.sg.

[2]田伯平.新加坡开发裕廊工业区的经验与借鉴[J].改革开放, 1995 (6) .

[3]苏简亚.新加坡与苏州工业园区[M].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4 (8) .

[4]谭旭峰.新加坡裕廊工业区的经验启示[J].中国高新区, 2005 (2) .

[5]中新两国工业园区发展的制度比较[N].中国改革报, 2002-8-28.

3.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以及经验借鉴论文 篇三

关键词:公共租赁住房租金定价方法借鉴

一、我国公共租赁住房租金定价方法分析

2013年12月6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的通知》中对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定价机制做了如下规定:公共租赁住房租金原则上按照适当低于同地段、同类型住房市场租金水平确定。政府投资建设并运营管理的公共租赁住房,各地可根据保障对象的支付能力实行差别化租金,对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采取租金减免。社会投资建设并运营管理的公共租赁住房,各地可按规定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住房保障对象予以适当补贴。各地可根据保障对象支付能力的变化,动态调整租金减免或补贴额度,直至按照市场价格收取租金。

1.成本定价法

成本定价法的基本出发点从是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维护两方面考虑。成本定价法主要由基准地价、建设成本、折旧费、维修费和贷款利息等构成,确定租金价格的方法一般是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成本法的优点在于租金水平与市场价格接近,可以保证投资回报率,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成本法缺点是受政府政策的影响较大,政府对成本运用行政权力的减免力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价格水平;成本法一般是按照固定的成本组成来制定价格,没有联系市场租金价格,无法表现出市场租金变化的影响;另外,区位因素对租金的影响无法再成本法中体现,这种方法无法很好的发挥公共租赁住房的保障作用。

2.市场租金下浮法

市场租金下浮法就是一种以房地产市场价格为参照的定价方法,能将公共租赁住房与房地产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地考虑市场价格的影响是市场租金下浮法的最大优点,通过这个方法制定的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能够反映房屋的区位价值;能够影响同区域的商品房价格,抑制周边商品房市场价格;这样又能使投资者更加积极地参与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市场租金下浮法定价的缺点是很难准确估计市场租金的水平,而且以市场租金为参照很有可能使制定的租金大于承租人的住房可支付能力,使他们无力承租公共租赁住房。

3.收入法

收入法是根据承租人的不同收入水平,按其收入不同收取不同比例的租金。例如日本公营住宅就是主要以承租人的收入为主要参考,按照收入不同将家庭分成不同阶层,不同阶层的家庭收取不同的租金。收入法的优点是把家庭的住房可支付能力作为制定租金的主要考虑因素,能做到让低收入家庭租到与其能力相匹配的住房,很好地体现了公共政策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收入法的缺点是仅根据家庭住房支付能力定价,没有考虑市场租金的影响,无法体现区位价值,无法与变化中的市场环境相适应。同时,收入法定价没有考虑到开发建设成本,可能发生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问题,而开发商需要保证一定的盈利空间,若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差价由政府补贴,会加大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另外,收入法定价要时刻考虑家庭收入的变化,然而家庭收入的变化有很难掌控,在实际的定价过程中很难掌握其收入的变化。

二、我国公共租赁住房定价存在的问题

1.金定价标准模糊

大多数城市都依照中央文件的要求,按照略低于同区域同品质住房市场租金水平确定租金水平,那么难点就在于如何确定同地段、同品质、同类型住房的品质和类型,地段是如何划分,公共租赁住房租金在周边市场租金基础上下浮比例为多少,这些问题目前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及解决办法,这就使得公共租赁住房租金定价受商品房市场影响较大。另外一些城市所说的保本微利的原则,公共租赁住房的成本受国家的宏观政策以及建材市场等影响较大,这里的成本如何确定,微利中所指的微利又是多少,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2.保障对象界限划分不合理

国家关于公租房的制度设计中,有些满足廉租房准入条件的家庭也可以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并且还可以得到廉租房补贴。这说明公租房和廉租房保障范围之间的界限并没有完全分开,公租房保障对象包含了部分廉租房对象,有部分城市规定了保障对象收入水平的上限,但是没有明确规定收入水平的下限,这样就给公共租赁住房租金定价也造成了困难。

3.租金采用一刀切制度

公共租赁住房的保障对象是“夹心层”人群,是不满足廉租房要求又买不起经济适用房的范围内,目前很多城市对公共租赁住房的收入不设限制,这不仅导致了保障对象的可支配收入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其住房支付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大部分城市都是实行一刀切制度,租金统一都按市场价格下浮一定比例统一定价。这样就导致收入相对较低的群体仍然无法享受公共租赁住房,而收入相对较高的群体能够享受尽可能多的保障房资源。实行差别定价,行程梯度住房消费观,才能真正“夹心层”群体住房困难问题,才能真正做到“住有所居”。

三、国外(地区)公共住房租金定价方法借鉴

英国、美国和新加坡的主要是根据低收入家庭的可支付能力确定价格;德国确定租金价格的主要依据是房地产价格和管理成本;日本通过综合考虑低收入家庭的可支付能力、家庭结构,以及房地产市场价格来确定公共组屋的价格;我國香港地区的定价策略是综合考虑低收入家庭的可支付能力、房地产市场价格以及管理成本。通过分析国外发达国家公共住房政策和租金的定价方法,借鉴其发展的成熟经验,能够帮助完善我国公共租赁住房租金定价机制,从以上的分析中得到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居民的可支付能力为定价的主要考虑因素

根据以上对各个国家租金定价的分析得出,如果租金制定的过高,则低收入家庭需要将其大部分收入用于住房支出,这样就无法实现保障意义,导致公共住房政策的失败。因此应该从居民可支付能力角度出发,并且租金价格不宜过高,例如日本公营住宅充分考虑承租人的可支付能力,租金仅为承租者平均月收入的17%~18%。

(2)实行租金补贴制度

与过高的租金相对应的,制定的公共住房租金也不能过低,不能完全按照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及可支付能力确定。若租金水平过低,则无法及时的回收公共住房的投资成本,这样会给政府财政造成严重的负担,最后可能会影响公共住房政策的可持续性。发达国家的公共住房的建设模式一般是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充分考虑社会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各项具体指标,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各界社会投资者积极参与到公共住房的建设中。因此,部分发达国家都是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以市场价或成本价为定价基数,超出低收入者可支付能力的部分由政府给予补贴,比如美国等根据不同收入阶层的具体情况对承租者实行补贴,新加坡则是直接对公共住房建设管理机构给予补贴。

(3)完善的法律制度

发达国家的公共住房政策都是与完善的法律制度配套执行的。部分国家住房保障纳入其国家法律体系中,比如限定公共住房建设、规范出租或出售过程中的相关行为,以及违规的处罚措施等。其中对于公共住房的价格水平作出了相关规定,比如定价原则、租金标准、价格调整和监督等已经通过立法形式加以明确和保护。完善的法律体系有助于公共住房价格政策的有效实施,确保了公共住房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迪,高鹏,董纪昌.公共租赁房租金定价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3).

4.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以及经验借鉴论文 篇四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调整新疆农业保护政策

本文在了解WTO农业协议的.基本规则和主要成员国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基础上,分析了主要发达国家农业保护政策的起源、农业保护政策的调整,并对新疆农业保护提出政策建议.

作 者:王鹏飞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学院经济学系 刊 名:新疆财经 英文刊名:FINANCE & ECONOMICS OF XINJIANG 年,卷(期): “”(5) 分类号:F3 关键词:WTO   农业保护政策调整   政策建议  

5.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以及经验借鉴论文 篇五

[论文关键词]税收管理税收管理环境税务代理价外税

[论文摘要]税收管理环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直接关系着税收管理的效果。美国的税收管理环境广受推崇。本文分析了美国税收管理环境的特点,同时结合我国税收管理环境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优化我国税收管理环境的基本构想。

税收管理环境是构成和影响税收管理的重要因素。税收管理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和谐的税收管理环境做保障。因此我们应积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税收管理环境。众所周知,美国的税收征管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美国税收管理的成功,既得益于比较完备的税收制度,更在于其有序的税收管理环境。

一、美国税收管理环境的特点

(一)健全、完善的税收制度环境

1.美国的税法权威性高,体系完整。其中,国内收入法典是美国税收基本法,联邦、州、地方分权立法,财政部门制定规章,联邦税务局的裁决以及法庭的判例等共同组成美国税法体系。美国的税收法律条款非常复杂,但操作性很强,真正做到了每一项税收征管程序都有法可依。用美国华人的话说,美国的税收管理对纳税人而言好比如来佛的手掌。

2.强大的执法力度。美国税收人员的权利是非常大的,为了收缴你所偷、漏、欠的税款,他们随时可以拿走你的东西。如果他们怀疑你谎报了收入,还可任意在你的住宅、办公室等处安装窃听器,窃听你谈话的内容,拆开你的邮件,甚至冲入你的私人住宅。因此,在美国,人们信奉这样一句格言“世界上只有死亡和税收是无法避免的”。

(二)发达、规范的税务代理市场

由于美国税法种类繁多,且条文多而细,一般纳税人很难弄明白,故大部分纳税人均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代理纳税事宜。美国社会中介机构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遵照法律办理业务,恪守为客户保密原则, 且收费合理,因此,美国的税务代理比较普遍。

(三)广泛的部门协作化管理,先进的护税协税网络

美国税法比较具体明确地规定众多的社会职能部门必须与税务部门采取一致行动,以确保税收征管更加有力有效,如税法规定任何负有纳税义务的公民离开关境前必须缴清税款,否则,海关不许离境。再如,金融机构每年3月底4月初都要为客户开列清单,按纳税人的报税号列出年收入明细表,一方面邮递给纳税人,另一方面通过微机联网传递给税务部门,以便

于监控。美国市场交易较少采用现金,因此税务机关较容易掌控税源。据统计,美国个人收入的90%以上都能被税务机关掌握。因此,在美国偷逃税比较困难,即使侥幸成功,被税务审计出来的概率也非常大,这都得益于各部门通力协作。

(四)强有力、专业化的税务审计

由于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普遍应用和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因此税务机关的主要力量放在了税务审计上,其人员占到了全体人员的50%以上。税务审计人员都经过严格的专业化培训,审计过程从选案到处理、司法都体现了高度的专业化,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税务审计质量的公正性。

(五)自觉的纳税意识,全民参与税收的氛围

1.纳税意识是美国公民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美国人眼里,纳税是付出了一部分劳动所得,获得的是高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享有权。所以照章纳税被认为是一个公民理所当然的行为准则。上至总统,下至百姓,概莫能外。由于美国在流转环节征税实行的是价外税,其由消费者直接负担的特征十分明确。财产税也是个人直接交纳,因此,美国的税基本上都是个人直接负担交纳的。美国公民作为纳税人,以对国家交税而感到骄傲也就不足为奇了。

2.美国建立了比较发达完善的个人信誉评级制度。纳税申报记录往往被作为衡量个人信誉等级水平的重要标准,一旦纳税人个人信誉度受损,势必对他今后的工作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可以说信用制度是美国税收能实现严格管理的重要保障。

3.美国言论自由化的民主氛围使社会公众关注税收政策,热衷税法讨论。首先议会制定、修改税法都要经过参、众两院的激烈辩论,并通过固定电视频道向社会直播。另外,总统竞选中各参选人员提出的税收政策、涉税违法案例的审判等都会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热点,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税收,营造了一个全民参与税收的氛围。

美国税收管理环境的特点,其实也集中体现了美国治理税收环境积累的经验和成功的做法。这其中除了由美国的特殊国家政体结构所决定的部分是不能也无法借鉴的,其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优化我国税收管理环境的基本构想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税收管理环境与前几年相比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财政体制仍有弊端,地方政府干预税收执法现象严重;税务代理业落后;税收执法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和执法难的问题;公民纳税意识淡薄等。针对我国税收管理环境的现状同时结合美国的经验,提出以下优化我国税收管理环境的基本构想:

(一)优化税收法制环境

1.加强税收的立法工作。提高法律层次,对以《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形式存在的法规和规章,进行认真清理和修订,尽快以法律形式代之。完善税收法律体系建设,解决税收法律盲点与死角。协调好税法与民法、刑法和行政法的关系。2.加大税务执法力度和独立性。可以考虑建立类似于税务警察这样的专业又独立的执法机构。主要负责税收保全、强制执行、抗税户的处理和涉税犯罪人的缉拿,保护税务人员执法时的人身安全。在税务警察的基础上设立专门的税收监督机构,对税务机关及税务人员的执法行为、税务警察的警务活动进行监督,严惩徇私枉法的执法人员和部门。

(二)优化体制环境

1.针对地方政府干预税收执法的现象,应加快完善我国的分税制。即在科学划清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基础上, 完善现有的财政预算办法,逐渐从目前的“基数法”过渡到“因素

法”。建立起与地方的利益和责任相一致的地方税收管理体制。根除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配套的体制根源,为税收提供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2.加强部门协作,完善协税护税网络。健全税务机关同其他执法机关及社会组织之间协同配合的机制,尽快建立起由公检法、银行等部门构成的协税护税网络。积极拓宽与工商、银行、海关、公安、外汇管理等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与互联互通的共享渠道,制定与有关部门的信息交换与数据共享制度。强化对纳税人动态监控和跟踪管理制度,加强税源控制,随时掌握税源变化情况,做到“开源堵漏”。

3.完善税务代理制,规范税务代理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务代理是税收管理的必然延伸和有益补充,是影响和制约税收管理效能的重要外部环境。针对我国的税务代理还比较落后的状况,我国应采取措施,积极扶持税务代理业。提高税务代理的执业质量,对税务代理人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考试合格者须加入税务代理理事会,以会员的身份执业,由理事会指导和监督代理人的代理行为。同时,加大对税务代理的宣传,提高社会的认可度。

(三)优化税收文化环境

良好的税收文化氛围将有助于税务机关借助非法律的、非行政的税收人文力量进行税务管理。主要途径有:

1.注重税收宣传形式的创新。税收宣传、教育的形式应力求多样化,内容做到通俗易懂。税收宣传、教育的目的是要让纳税人真正认识到他们为什么必须纳税,消除纳税人对税务部门的对抗心理。而对大多数纳税人来讲,“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之类的宣传难以理解,更难以使他们理解征税的必要性。因此,税收宣传应贴近生活,可以采用报纸、广播、电视、文娱节目等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从纳税人的日常生活中为他们指出税收的“影子”,避免专业化。

2.将税法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中。建议建立一个免费的电话咨询系统,为需要帮助的纳税人提供纳税方面的指导、咨询;从长远来看,可以对在校学生进行税务教育。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编制不同的税收课本,把税法课作为中学、大学的必修课。让纳税意识深入未来的潜在的纳税人。

6.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以及经验借鉴论文 篇六

专家表示,借鉴国外城镇化发展经验,城镇化的推进需要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此外,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避免贫民窟和城市病问题的出现。

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绿色发展

从国际经验来看,城镇化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人口向城镇集中,并因此促进村镇发展为小城镇,小城镇向小城市转化,大中城市的规模日趋扩大。第二阶段主要表现为人口流向城市的速度加快,大中城市迅速发展,小城镇发展速度相对减慢。第三阶段人口继续向城市集中,但速度变慢,主要以流向中小城镇为主。同时,大城市人口也向小城镇迁移,由此推动小城镇快速发展。

以欧洲为例,欧洲的城市独具特色,注重空间合理布局,重视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崇尚保护自然和历史风貌,致力于城市体系协调发展。近些年来,欧洲城市更加注重智能、绿色、低碳,努力探索现代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表示,欧洲城镇在文化历史的传承、规划体系的完备、管理和经营城市的理念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经验。中国需要告别以短期行为促进城镇发展的时代,通过改革来促进城镇治理和规划的完善,实现城镇发展方式的转型。借鉴欧洲城市发展经验,中国需放弃很多传统的城市管理理念,从加强公共服务入手,改革城市治理结构,更多引进市场化机制来促进中国城镇发展。

专家认为,中国是一个资源短缺比较严重的国家,城镇化速度加快必然给耕地合理利用以及资源保障、环境保护等带来一定挑战。在城镇化建设中,必须认真解决资源短缺、环境脆弱与城镇化发展的矛盾,大力提倡建设低碳都市、绿色城镇,走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对如何实现低碳、绿色城镇化发展之路,李铁认为,实现低碳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成本太高不易推广,并且容易被形式化,单纯追求视觉的“绿色”、“低碳”效果却不能从根本上降低能耗节约资源。要正确借鉴欧洲经验,实现低碳发展必须把握三个因素:一是政府的引导;二是市场的作用,三是正确的消费观念。

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表示,我国城镇化建设可以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发挥“后发优势”,避免发达国家高排放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另外,必须要有一种低碳、可持续的创新意识,并让国内消费形成低碳、环保理念。

警惕贫民窟城市病两大问题

专家表示,城镇化涉及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结构变迁、城镇合理布局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国外城镇化发展来看,有两大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高度关注和警惕。

“一是贫民窟现象,例如拉美地区,贫民窟现象较为严重,国家中等收入陷阱很大。二是城市过分集中带来的城市病问题。”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慕海平表示,城镇化过程中这两大问题需要高度关注。

慕海平认为,贫民窟本身是可以避免的,它不是必然的。贫民窟出现的两个主要条件是:农民失地和社会政策不到位。以巴西为例,巴西的农奴制解除之后,失地的农奴直接进入城市,没有土地后,城市的社会政策跟不上,就形成了贫民窟。社会政策和土地制度紧密相关。另外,对于城镇化集中所带来的交通拥堵、人口过度集中等城市病问题,只能在某些方面能够较好解决,很多问题难以避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上一篇:农村幼儿园招生计划下一篇:物业管理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