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双体系

2024-07-30

建筑工程双体系(共8篇)

1.建筑工程双体系 篇一

双体系总结

根据集团公司要求、我们在全矿范围内开展了“员工操作达标体系”和“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以下简称“双体系”)建设工作,适应了煤矿安全形势的需要,进一步增强安全预控思想,规范员工行为,提升了员工素质和提高了矿井安全管理水平,为杜绝零打碎敲事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成立专门机构,双体系办公室和领导组,督导“双体系”建设工作进展情况,指导队组做好操作达标关键点指导工作,协助队组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

二、各单位成立以一把手为“双体系”工程建设的第一责任者的双体系建设机构,明确分工,有力的推进了双体系建设工作在生产区队的实施。

二、通过军事化、精细化、流程化和标准化的建设思想,规范员工行为,提高人员素质,努力打造“人人都是安全员”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确保了“双体系”工程建设具有可操作性、适宜性和符合性。

三、通过“班前礼仪”八步曲和“入井准备”八步曲的贯彻实施学习。让员工从班前会开始,就按照标准严格执行,提高思想警觉意识,规范员工行为。

四、通过编制《关键岗位操作标准》和《关键岗位责任制》,给予员工明确的行为指导,规范了员工操作行为,确保操作达标,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五、“双体系”工程建设办公室,建立了完善的“双体系”考核激励机制,将“双体系”工程作为对下属单位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督促、调动作用。

2.建筑工程双体系 篇二

1国内外实践教学研究的现状分析

在提高工科学科教学质量的途径中,实践教学无疑要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各种实习( 课程教学实习、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科研训练、毕业论文工作等环节。因此,设置合理可靠的实践环节并确保其质量,就关系到应用型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从国外高教界的研究成果看,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可通过高质量的“学校—企业”的实践教育,如德国纽伦堡技术大学采用的“双元制”( 实践— 理论—再实践—再理论) 的循环教学模式,强调企业与学校的充分互动以及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美国各类工科院校也均建立了通过模拟企业生产过程来设置校内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如麻省是让经过良好校内训练的大学生进入社区企业进行实训,并将这一部分实训课时设置为总学时的40% 左右。同样,国内高教界也普遍重视各层次的含有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我国在2011年的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提出“各高等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拓宽实践教学范畴, 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杨叔子院士也提出“在( 学校) 学中做,在( 企业) 做中学”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全国各知名高校均构建了校外实习基地来提高工科学生的教学质量。重庆市教委推行的重庆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也有“到企业做工一个月”的要求,突出学校企业的联动,让大学生在校内学知识并到实际中去检验和提高。因此,强化校内实验模拟与校外实习训练两大实践平台的“双平台”建设是提高工科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2]。

现阶段,我国众多公办地方高校大多由专科升格而来,本科教学历史不长,与知名高校相比,地方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实践课程设置脱离实际、 内容不新、课时不足,实习基地少,实践教学质量调控和评价不完整、不理想等缺点和不足[3]。而重庆三峡学院作为典型的地方高校,远离重庆主城区,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几乎存在上述全部问题,毕业生综合能力不强,创新思维和工程理念更是缺乏。因此,通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逐渐认识到工程和创新两大能力( 双能力) 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进一步明确了构建校内实验模拟平台与校外实习训练平台的两大实践平台( 双平台) 是两大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2 “双平台双能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 1 “双平台双能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本实践改革依托重庆三峡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双平台双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其构建体系见图1。其中专业实践环节是本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

2. 2 “双平台双能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内容

针对现阶段地方高校校内实验课程设置不合理、 校外工厂实习流于形式的缺点,笔者以图1的“双平台双能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基础,从下列4个方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 改变按课程分配和管理实验室资源的旧模式,整合实验资源,实现实验教学、大学生创新实验以及教师科研活动共享式平台,给予大学生创新能力锻炼的机会。

2) 改变实验教学由单一课程组和学生班级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形成交叉型的教学指导团队和兴趣型的大学生学习团队。

3) 改进专业实验课程的内容,设计接近工程实际、知识交叉的实验内容,使实验教学内容体现食品工程项目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4)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方案,根据食品企业不同工种的特点来灵活编制实习大纲和实习指导书[4]。

通过这些措施,将原先僵硬的、以验证型为主的校内实验课程改革为以交叉性、开放性、团队性的实验课程,使大学生在校内平台上初步形成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 另一方面,将原先流于形式的校外实习进一步改革为严格的、贴近实际的实战锻炼,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

2. 3实施流程

在“双平台双能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笔者设计了实施流程( 见图2) ,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该实践教学改革朝预期方向顺利推进。

2. 4保障措施

1) 在专业实验课中增添工程设计类和研究模拟类的实验项目。同时,通过对三峡库区特色农产品加工这一实践课程的强化使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使校内实验模拟平台在培养大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5]。

2) 改革“放羊式”的实习管理模式,建立高效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实习基地运作和管理模式,将学校教师、企业技工以及管理人员组织起来,形成专门的指导团队。

3) 制订具体的管理办法保证上述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形成教师工作量分配、教学质量、教材编撰、 经费管理等相关奖惩措施,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

3 “双平台双能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效果

本项目自2010年实施以来,以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校内实验模拟和校外实习训练两大实验实践平台为基础,着力培养大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了提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以及毕业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目的。2013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批综合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学生,该年级近7成学生曾获得学校和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各种荣誉称号,4级过线率达到78%,6级过线率达到34%。3年来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9篇,每年近40人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4年共申请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13项,且有1组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获得重庆市二等奖。此外,有142人深入食品生产第一线开展校外实习活动,毕业生一次就业情况良好,截至2013年6月底已达90% 以上,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评价也越来越好。这些数据均反映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同时,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双平台双能力”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已覆盖本院应用型专业发酵工程和园艺专业,受益大学生每年可达230人,成效显著。

4小结

我国地方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还存有不足,但通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构建校内实验模拟平台与校外实习训练平台( 双平台) 可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 双能力) ,从而将毕业生综合专业素质与现今社会对食品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提高毕业生竞争力。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我国地方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指出通过构建校内实验模拟平台与校外实习训练平台(双平台)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双能力)的可行途径。同时,详细说明了地方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双能力双平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案、内容、流程和保障措施,并结合实例说明“双能力双平台”实践教学体系良好的实施效果。

3.双融合构建新型产学研合作体系 篇三

目前,罗汉果已在苍溪县进行了区域性的规模种植示范,4000亩的罗汉果种植基地已纳入寻乐书岩现代农业园区总体规划,正进行选址认证;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科研实践基地和苍溪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已完成选址认证,正进行前期准备工作。为深化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产学研战略合作,苍溪县推行“双融合”模式,构建“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园区+公共平台”的新型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体系,大力实施基地、科研、园区三大核心项目,推动农业技术、资本、市场深度融合。

双引融合

推进项目高端化

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坚持“三个优先”,改变过去招商引资只注重引进项目、资金而忽略引进人才、智力团队的现象,实现一个现代农业园区就是一个科技创新孵化器、就是一个引才引智基地。一是优先引进智力型产业资本。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注重优先引进有创新研发团队、科研院校作为支撑的智力型产业资本。二是优先为产业型智力资本搭台唱戏。在推进产业规划发展中,注重引才引智,优先为既有专家团队、研发队伍,又有一定资本,具备投资能力的产业型智力资本搭建平台,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既要招得来,更能留得住。三是优先引进产业高端、前沿的人才、技术和项目。紧盯国际国内500强企业、上市公司、行业领军企业,突出高端产业项目引进,推进更多的高端型人才、技术和项目进驻苍溪县。力争“十三五”期间,引入硕士、博士等高端人才200人以上,与30家以上全国著名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战略合作。

双链融合

推进成果本土化

坚持科研链与产业链相结合,实现科研成果的就地转化。一是坚持全产业链布局。将科研机构建在产业链上,与生产、储藏、运输、加工、营销等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无缝对接、深度融合,有效打通农产品研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坚持多产业融合,以红心猕猴桃、苍溪雪梨、罗汉果等为主,开展多产业综合性研究。二是坚持土专家与洋秀才相结合。加强研究院、科研实践基地与县猕猴桃研究所、苍溪梨研究所等本土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的横向沟通合作,打造一支“永久牌”的科技专家队伍,为苍溪县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持久的科技支撑。三是提高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化率。围绕“十三五”期间“千场万户”和“12345”培育规划,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加强与研究院、教学实践基地对接,充分发挥其科技转化纽带作用,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经济社会效益,为苍溪县脱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

双基融合

推进服务定制化

坚持教学实践基地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相结合,分类指导产业发展。一是科学布局教学实践基地。以位于东青的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科研教学实践试验基地为主体,围绕全县“十三五”期间十大产业发展带和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布局,建立教学实践试验站(点)。二是开展定制化服务。坚持问题导向,从园区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文化建设等方面,实行“一园一策”,为每个产业基地、每个园区提供定制化服务、个性化诊断,分类指导每个园区发展。三是加强新型业态指导培育。教学实践基地以培育农业新型业态为主攻方向,推进产业基地和园区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建设一批农业观光型、体验采摘型、电商结合型等各具特色的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丰富教学实践内涵,拓展产业基地发展空间。

双产融合

推进效益最大化

坚持罗汉果与猕猴桃两大特色产业相衔接,提升产业发展效益。一是创新栽培模式。立足于猕猴桃、罗汉果套种和梨芋套种等栽培模式,积极探索开发出更多类型的间、套种栽培模式和种养结合等产业经营模式,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和产业发展效益,力争园区亩土地收益突破3万元。二是加强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以猕猴桃、苍溪雪梨、罗汉果等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围绕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三是推进产业化经营。今后5年,新培育猕猴桃、罗汉果家庭农场500家,专业合作社3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

双园融合

推进产业全域化

坚持全域现代农业园区与农户生态庭园相结合,推动区域脱贫奔康和精准扶贫。一是围绕“两个一百亿”目标抓全域规划。“十三五”期间,将围绕红心猕猴桃和苍溪梨、林产业、生态养殖、优质粮油等“两个一百亿”的产业目标,科学规划建设综合性园区和各类专业园区100个,构建园区全域覆盖的发展格局。二是紧扣“四位一体”建生态庭园。实现户均有一个产业庭园、一套生态农居、一个技术明白人和一套订单保单,建设新型生态庭园5万户。三是坚持“一园三区”建农业园区。坚持一个现代农业园区就是一个产村融合发展示范区、一个脱贫奔康示范区、一个农村改革试验区,突出产业融合发展、新型社区建设和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实现“一片一园区、一村一产业、一户一庭园、一人一万元”的建设目标。

4.兰陵县双体系建设 篇四

双 体 系 建 设 实 施 方 案

二0一七年二月兰陵县矿业有限公司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双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集团公司各矿山:

为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及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科学预防能力,促进矿业集团安全持续稳定。根据《关于深化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推进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鲁安发﹝2016﹞16号)和市政府办公室《临沂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召开全市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的通知》临安监函字〔2016〕64号文件要求,公司确定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及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工作,制定双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如下:

一、方案目标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非煤矿山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方案和安全风险预判分级管控工作的实施意见切实解决“想不到”、“管不到”、“治不到”的问题,持续提升矿山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从根本上防范较大以上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建立双体系建设安全组织机构

为进一步规范和推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及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设,加强隐患排查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领导,特成立安全组织机构,具体组成如下:

组长:宋xxx 副组长:xxx 安全科长:xxx 组员:王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职责:全面负责隐患排查标准化建设工作;负责定期进行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督促检查隐患排查标准化建设工作落实情况。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胜龙矿业安全部,安全隐患排查标准化建设日常工作由公司安全部负责。

三、双体系建设工作日程安排:

(一)第一阶段(4月15日前-5月),全面进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

1、安全风险分级。公司安全部组织矿井安全管理人员对矿山的提升运输系统、通风系统、机电系统、防排水系统、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等可能出现风险的危险点进行安全风险进行风险分级,排查出的安全隐患按月排查整改。

2、治理动员部署。通过宣传和每月10日召开安全生产会议进行动员。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形成人人要安全的文化氛围。把生产事故遏制在萌芽状态。

3.公告警示。在每个矿山工作岗位下发岗位风险告知卡,公平本岗位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安全风险、风险等级、事故预防、应急措施,让每一个职工都了解本岗位的安全风险和处置方案。位作岗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应急设备设施和撤离通道等。企业对可能产生安全隐患和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岗位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明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4.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矿山企业每月定期安排管理人员下井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安排领导代班下井,与工人同时下井,同时升井,对排查出来的安全隐患下发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落实人员、资金、整改措施及时进行整改。

5.矿山应急管理。矿山应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并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有关应急预案相衔接。矿山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半年组织一次桌面演练。并及时对应急救援预案进行修订。

6.安全档案管理。所有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必须严格归档,存档备查。

(二)治理整改阶段(6月--7月)

1、自查自纠阶段结束后,各矿井要对照隐患排查出来的问题,认真进行整改,并将自查自纠和隐患整改落实情况拍照上报安全部。由矿安全部汇总后向相关领导汇报。

2、隐患排查治理

(1)对于一般的安全隐患,由矿长组织安全部督促整改,落实;

(2)对于重大安全隐患,安全部应该及时向上级领导组汇报,并报备县安监局。同时严格按照隐患整改方案及时整改。

(三)督查检查阶段(8-9月)

对于发现的安全隐患,当月必须完成整改。要及时下达“五定表”。督促各矿井采取有效措施、明确责任人、整改期限进行整改、确保安全隐患整改落实到位。

(四)回头看复查整改阶段(10-11月)

由矿长组织深入进行安全隐患的复查整改工作,每月10号定期召开安全会议,对发现的安全隐患督促整改到位,对未及时整改的矿井按照矿山安全管理办法进行处罚,确保安全生产双体系建设的顺利实施。

(五)评先竖优考核总结阶段(12月)

从12月份开始,由矿长牵头,对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对落实不到位的矿井,除取消年终评先资格外,按相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

四、双体系建设的工作要求

1、强化组织领导。各矿长要切实把开展落实“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及安全风险预控”活动摆上重要议程,加强组织领导,各矿井组织人员严格进行安全隐患的治理工作。

2、落实主体责任。“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及安全风险预控”是安全生产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矿井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落实到个人,落实主体责任,对安全隐患排查不到位的、整改落实不到位的,都要进行严格处理,对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依法处理,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严格执行“四不放过”。

3、制度保障。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制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制度、顶板分级制度、领导带班下井制度、培训学习制度、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等。要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全面排查治理安全隐患。从制度上保障双体系建设的顺利实施。

5、加大宣传力度。各矿山要深入职工进行广泛宣传,使其深刻认识到开展“安全风险预控及安全生产隐患排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利用悬挂安全条幅,观看重特大事故安全教育视频、定期安全培训教育、定期安全会议等进行教育宣传工做。充分依靠矿长、安全科长、注册安全工程师、工程师、安全技术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和岗位员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发挥职工的能动性,切实参与到“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及安全风险预控”的双体系建设中。

5.建筑工程双体系 篇五

项目三部第十七周工作总结

到了快要分别得时刻,我们的双体生活也将在这充满不舍气息的时刻画上句号。时间如白驹过隙,四个月的双体之旅给我带来的是什么?而我又学到了什么?回顾点点滴滴,也许我现在能一一说出的很少,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沉淀,我会领悟得更多。

一、技术方面

在双体的学习时间充足,即使是作为软件技术小白的我在这方面也能够有收获。至少这让我在全国二级的考试上能够轻松应对。

(一)通过学习知道了JAVA是一种可以撰写跨平台应用软件的面向对象的设计语言。并且我能够运用eclipse编写的JAVA程序,如求数字之和、贪吃蛇游戏等。通过学习数据库能够运用PLSQL简单的设计表格,插入数据,并实现增、删、改、查的功能。

(二)通过学习静态页面能够在各网站上找到其源代码,能够对页面进行简单的美化。如运用font调整字体及字体大小、颜色;运用backcolor调整页面的颜色,background设计页面背景;以及运用valign调整文字在页面中的布局等。

(三)掌握了Word文档编写和PPT制作,能熟练地编写和运用,知道对于背景的设置以及在每页都会出现的固定图片、文字最好在母版中设置好。动画效果能够做出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各种图片、文字颜色的搭配尤为重要,最终效果应该让整个页面看起来丰满而舒适。

二、职场方面

到了双体才发现职场无处不在,有时一句话、一个动作就可以表现你个人的职业素养。在这里我学到的是怎样让自己从一个学生转变为一名合格的职员。

(一)通过近四个月的能力磨炼,让我知道了在做事情的时候必须认真、仔细对待,要想到各种突发状况以及对应的解决办法。尤其是时间管理方面,让自己的生活有条理有头绪。

(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士,我认为首先是要让自己的装扮看起来

双体系卓越人才教育基地

职业,这会给人一种沉稳,做事认真的感觉。其次是自己在言行举止方面都应当注意,要对上司绝对的尊重,若其有错,私下提出来就好,没必要大庭广众下指出错误。要想在职场中屹立不倒要有强大的EQ。

(三)规划对于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双体我学到的是如何让自己在一周到头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对自己要有明确的规划,为了目标努力的奋斗,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从小目标开始一点点的进步。

三、上周检视

(一)专业核心课均按时上课。

(二)因为放假的原因本周的周总结在周日12:00完成。

(三)密码修改的后台工作基本完成已经移交给组长。

四、下周计划

(一)周一至周五上午9点至11点复习核心专业课。1.周一复习通信信息网。2.周二复习光线与通信。3周三复习现代交换原理。4.周四复习电信传输原理。5.周五复习通信信息网。

(二)周一晚11点整交职场关键能力论文。

霍子义

6.建筑工程双体系 篇六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不能再单纯地把学校的单一评价作为学生综合能力考核的标准,而应该把企业和学校的综合评价作为考量学生的指标体系,这就要求要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学生质量的“双评价”机制。“双评价”机制的评价标准包括评价内容、指标体系以及运行办法等等。建立双评价机制的依据

1.1关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思考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对正常儿童的基恩那个开发情况与脑残病人的技能丧失情况做深入的研究,同时对超常儿童,白痴学者,患孤独症儿童,学习障碍儿童等特殊人群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人类的七种智力,分别包括: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际关系智能,数学逻辑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而由医学界专家进行研究表明,人类的每一种智力都是由大脑的一个部分决定的,例如在大脑右侧的某个位置,主要控制着人类的音乐天赋,影响着人对音乐创作及欣赏的水平。人的智力是由很多功能组成的,各个功能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人类自身的智力是由以上七种智力表现出来的。每一个正常的人都不同程度的具备以上的几个智力,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水平并不相同。有些人在某一个智力上比常人更丰富,他们如果能够充分的发挥出这种智力,就会做出比常人显著的成绩;而有些人在其他的智力上有突出的天赋,经过自己的努力,也会取得成功。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让我们知道:人的智力是由功能不同,但是相对独立的智力组成的;(2)每一个人类个体都具有多重的智力,只是个体与个体间的智力水平不等,(3)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水平,发挥个人的特长,都能取得成功。

多元智能理论的建立,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职业教育应当针对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状况选择相适应的评价形式,也就是多元的评价体系,即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实践做出客观的评价,实施以学生个体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教育在每个人身上得到成功,取得最佳效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1.2关于职业特殊生的思考在关于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一直都只重视着普通中学的学生评价,从没有重视过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评价工作。职业学校的评价工作,大多都是在模仿普通学校的学生评价方式,不能根据职业学校的独特点去挖掘新的评价方法,导致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评价工作受到各方质疑,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欠缺。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使得职业学校没有自己的特色,不利于教学质和效率的发展。

目前,在职业学校的学生评价体系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甚至有些学校把学生的评价工作成为象征性的形式,根本达不到预期目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较为欠缺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如果仍旧以理论学习效果作为评价依据而忽视学生实践教学效果,会造成职业学校只重视理论学习而轻实践的学风,会使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考试分数高,但是实践能力低下,影晌到以后的学生就业。一言以蔽之,现阶段缺乏一个有职业学校特色的、多元的、较为准确的学生评价体系。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2.1对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评价文化基础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没有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称不上职业教育,而是培训教育。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应当包括人文知识的积累、文化修养的陶冶等方面。对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企业用人的重要依据。但是,职业教育的文化基础教育与普通学校的也是不同的,职业学校的学生评价标准不能完全套用普通学校的评价标准,不能以学生的笔试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不同的专业对文化基础的评价标准也不同,对于对文化基础要求较高的专业课适当调高对文化基础的评价标准,但有些专业对文化基础的水平要求低,可以适当的调低对文化基础的要求,但总体而言,应该体现以下几点:(1)对文化基础有一定的掌握或了解,便于在实践中的应用。(2)将该文化基本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需要,与学生将来毕业后要实现的目标相衔接。这是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的特色和实际教学中的难点,在评价中应该占有较大比例。

2.2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应用型的特征,高职学生素质主要体现在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指一个人可否进入职业以及能否胜任职业工作的条件,包括有胜任职业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等等。这就要求思想道德教育要与职业素质培养结合起来。首先,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培养敬业精神,增强服务观念,倡导诚实守信,全心奉献社会。其次,要加强价值取向引导。价值观是人们关于各种价值标准为核心的基本价值信念、理想的观念系统,是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和现象所持有的内部标准。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是一种行为动力,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再次,要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个体顺利完成其所从事的特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特征。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估价自己,有自知之明,不自卑不自负。

2.3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评价对学生的专业知识通过运用纸、笔对答问题,根据对问题回答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分数,依据分数的高低对学生做出评价的方式固然有必要,但这种评价只能说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知识的情况,而难以判断在未来职业活动中的成败。从目前情况看来,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毕业生实际状况的矛盾较为突出,用人单位普遍感觉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较差,缺乏实践活动能力和创新精神,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有较大的差距。这种状况的改变也牵动着对现行的评价方式的改革。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和职业教育目标,职业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除运用传统方式外,应更加注重在更接近他们未来的“实际工作情况”条件下进行,即在情境中评价。这种评价能够对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的最重表现做出较好的预测,学生的智能技巧也是在具体情境中开发和培养出来的,情境中的评价不是一门课程结束或任务完成后才进行的评价,而是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是在个体参与学习过程中轻松进行的,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自然进行的,这种评价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优异的反馈,识别他们的强项和弱项领域,提出应该继续学习有关领域的建议或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提出有用的建议。

2.4对学生社会能力的评价所谓社会能力,是指在从事职业

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即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它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主要包括交往与合一作能力,塑造自我形象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反省能力,组织执行任务的能力,竞争能力等等。

l社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必须培养的,与专业能力并重甚至超过专业能力的一项必备的能力。在实际的职业生涯过程中,职业学校的学生将来不仅要与物(机器)打交道,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一个不善于与人进行沟通和文流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可能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社会能力的培养不能完全指望课堂教学,也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方式对其获得的效果进行评价。对于社会能力莱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透过日常观察或其他渠道实施过程性的评价,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映学生的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什么样的大学生最受用人单位的欢迎,通过对来校招聘的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调查问卷显示,具备下列八种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①价值吻合(认同企业文化及理念)②忠诚企业(诚信)③较强的学习能力④敬业精神⑤专业技能⑥沟通能力⑦协作能力(团队精神)⑧富有激情(自信力)

我们认为高职学生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坚持以下几个指导思想:一是要力求现实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和适应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为前提,着重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素质和组织、协调、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素质。三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记实与评议相结合、自我评定与互相评定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各类用人单位的调研,可从下列指标中初步判断一个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1)基础性素质(占80%)

①思想品德素质(20%),包括诚信素质、行为规范、公益劳动等;②科学文化素质(50%),各门课程考试成绩;③身心素质(10%),体育活动及心理素质等。

(2)发展性素质(占20%)

包括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文体特长、外语与计算机能力、社会实践等。结语

7.建筑工程双体系 篇七

导师 (tutor) 一词原义为监护人或保护者。牛津大学诞生之初, 学生年满14 岁符合条件者即可入学, 年幼冲动常与居民发生矛盾与冲突。作为监护人与保护者的导师由此应运而生, 被要求与学生同住书馆或寄宿舍中以指导其学业进展和品行养成, 随后该词逐渐引申出教师、教育者之意。作为当时精英教育理念的外在形式之一, 导师制“以古典人文主义为主要教育内容, 以学生的理性培养、性格养成为宗旨, 以和谐的绅士培养为目标, 是绅士文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反映”。[1]1379 年, 威克姆 (Wykeham) 在所创建的新学院中首创付酬导师制, “使原先非正式的和无报酬的导师教学向制度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标志着牛津大学制度化导师制的最初确立”[2]15 世纪末16 世纪初, 以学院制为载体的导师制在牛津大学得以普遍建立发展。19 世纪初, 牛津大学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制度改革, 形成了以学院为依托, 以导师个别教学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导师制 (tutorial system) 。之后导师制被许多大学借鉴和复制并有许多成功案例, 但也由于成本巨大而使其在本科生教育中的推行难以普及, 而多用于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上。

2 中国高等教育导师制探索与问题

导师制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影响可谓久远。早在1913 年金陵女子大学设立的年级顾问和学生个人顾问以及1916 年北京清华学校所采用的“顾问制”便已初具导师制雏形。顾问由学生自选或学校指派产生, 每名顾问负责训导10 人左右。“凡学生有关于学业、思想、家庭的问题都可向顾问请教, 而当学生有过失时, 学校亦需征询所属顾问的意见。”[3]。随后大夏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纷纷开始设立导师制。1938 年3 月颁布的《中等以上学校导师制纲要》和《实施导师制应注意之各点》及7 月颁布的颁布《切实推进导师制办法》则标志着国民政府统制的高校导师制制度体系基本建立, 导师制在各大学也渐次普及开来。

20 世纪90 年代我国高校扩招以来, 为应对由此出现的教与学矛盾, 导师制在高校中的探索与实践又活跃起来。曹十芙将中国目前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归纳为全程本科生导师制、高年级导师制、低年级导师制、英才导师制、学生宿舍导师制5 种类型[4]。陈余丹则更进一步细化总结出“社团导师制”、“项目导师制”、“论文导师制”、“英才导师制”、“科研导师制”、“素质导师制”、“全员导师制”等类型[5]。实现导师制的学校寄希望于本科生导师制能够解决诸如学生管理队伍人员不足、学生日常管理服务、学生学业规划指导、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学生就业指导等与学生一切相关的问题。然而实行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首先是优秀导师的匮乏。教育部本科院校合格评估指标中师生比要求比例为1:18, 而普通地方高校勉强达到甚至是超过这一比例的不在少数。对比美国斯坦福大学1∶3 和普林斯顿大学师生比例为1∶6 的师生比, 教师数量基础差异巨大。此外并不是所有专任教师都能胜任这一职责。担任导师者往往需要十分熟悉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及阶段目标, 了解学生心理;高年级导师因为要指导论文写作, 往往还需要熟知学术动态。他们往往既是教学的主力, 又是科研的骨干, 部分甚至还要担任行政工作, 因此优秀导师的数量可谓是少之又少, 而如果放低要求, 又与导师制的本质相背离。其次, 由于真正的导师制施行成本巨大, 但在各学校的绩效考核中又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虽然有各项考核制度、指标、表格等量化手段来试图保证导师制的质量, 但是程序化仍是施行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教师几乎没有充足时间、也没有足够兴趣对学生实施“个别化的”、“非正式的”课下交流或指导。再次, 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以及本科四年过多的课程设置, 使高年级学生宁愿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与就业“相关”的课程, 或去准备考取研究生、选调生、公务员及各类资格证, 也不愿去准备导师的辅导课或认真撰写课程小论文。此外, 很多时候高校管理者更愿意积极调动导师的科研热情, 千方百计地强化教师多出科研成果以作宣传, 而不是加大导师制这种费时而又难以评价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各种成本投入。种种因素极易造成导师制的施行最终流于形式, 反而增加了师生双方的负担。

3 应用型英语专业双导师设立的必要性

本文提出的应用型英语专业双导师指的是“学业导师”+“职场导师”这两种导师概念。2000 年3 月教育部批准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将英语本科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三大模块。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属于夯实学生英语语言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基础课程, 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指的是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方面的课程, 而相关专业则明确指向有关联的外交、经贸、法律、新闻、教育、科技等等专业知识。目前, 许多定位为应用型的英语专业所开设的商务英语、英语翻译、旅游英语、酒店英语等方向课和课程群也可归入这一类。可以说, 应用型英语专业相较于传统英语专业来说, 有意弱化英语语言、文学方面的素养培养而突出职业英语能力的强化。

“学业导师”的设立来自于目前应用型英语专业学生生源质量的迫切压力。《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学生在语音、语法、词汇、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工具书使用和文化素养方面都有详实的入学要求。然而在专业摸底测试及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 能达到这一基本入学要求的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比例并不高。以最能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写作能力为例, 《大纲》要求“能根据提示, 在20分钟内写出100 个单词左右的短文, 无严重语法错误, 意义表达清楚;能改写课文内容;能书写简单的书信、便条和通知等应用文, 格式和行文无严重错误, 书写规范。”但相当部分的学生习作往往出现较多的中式英语翻译和表达, 以及较多的基本语法错误。而课堂教学过程也验证出这些学生在语音、听力和口语方面也差强人意, 同年级各学生之间英语语言水平差异较大。因此, 一、二年级基础阶段通过学业导师的指导和督促补齐学生在专业技能上的个人短板是极其必要的, 在没有实行分级教学的院校更显其现实性和有效性。

“职场导师”的设立既是培养学生职业理念, 缩小人才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差距的有效手段, 也是完善应用型英语专业师资建设的一种必要补充。目前, 转型为应用型英语专业的院校其师资背景基本上都以英语教育为主, 擅长于教授所谓的“课堂英语”。教学模式往往是由原英语教师在研究了诸如导游英语、酒店英语、外贸函电等ESP类教材后便把教材内容原样教授给学生。且不论某些教材编撰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涉及到该行业相关的职业特点、职场经验、经典案例、未来趋势等便是这类教师所力不从心的。师资队伍中真正具有行业经历和丰富执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可谓凤毛麟角。因此, 职场导师的设立不仅是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必要措施, 也是应用型英语专业建设的必然之路。从挖掘现有师资潜力和保持师资长期稳定的角度来看, 选调部分专职教师进入相关行业公司进行半年或一年的在岗实习然后才开展相关课程教学是一个比较可靠和稳妥的途径。而聘请具有丰富职场经验的行业精英人士为兼职教师和职场导师, 并将之与高年级学生的见习实习有效结合起来则是一种更为高效的办法。而如果能将学生在见习实习中暴露出来的语言能力方面的不足反馈到学业导师, 并在后续高年级课程中有针对性的加以强化则是需要进一步努力达成的方向。

4 双导师选聘、管理与考核

在达成双导师教育理念共识的基础上, 应该进一步建立具体的制度来保障应用型英语专业双导师的选聘、管理和考核工作的完成和持续健康发展。学业导师设立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 即在一、二年级的本科生中实行学业导师制。对于首次试行导师制的学院来说, 学院直接给学生委派导师较为务实。而经过两三年的实践后, 高年级学生对于导师的评价口口相授就可以比较客观地帮助低年级学生挑选相关导师,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导师的工作能力和效果。这个阶段的导师选择可以由学生自行通过教务系统网上进行, 这就需要教师上传教育简历及专业特长等个人资料。两种方式都应注意控制导师指导的学生数, 导师与学生比例在1∶3—4 之间为佳[6], 过多的指导人数会使这一制度成为形式。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以具体需要为宜, 但基本上应该至少覆盖期初、期中、期末三个时间段来方便导师的监督和反馈调整。学生可以询问专业学习中的疑难困惑, 或是其他心理、人际等任何想要咨询的问题。一般来说, 选聘的导师须受聘于任课教师岗位, 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了解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熟悉本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 以便合理高效地帮助学生制定学业提升计划。制度的成效有赖于导师高度的责任心、高尚的师德和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学业导师的指导对于第一学期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导师应该在和各科任老师良好沟通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业基础, 分析其短板所在,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并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并持续地加以跟踪和督促。让学生了解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总体框架, 使学生掌握课程之间以及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为学生选课提供咨询和指导, 给出合理的选课方案和建议。同时, 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关心学生的生活、心理状况, 对学生在生活、心理上的问题应当给予指导、建议和帮助。此项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需要导师每学期初制订工作计划, 并通过导师指导手册这样的手段来督促导师工作的开展, 也利于对指导目标和效果进行总结和改进。

职场导师在英语专业三、四年级的本科生中开始执行。这一阶段的学生经过两年大学课程的学习和思考, 对于个人未来职业意向应有基本的指向性, 此时挑选专业方向则比入学即定专业方向要理性和现实得多。需要指出的是, 应用型英语专业的方向课程也不等同于职业教育, 主要还是在教授基本职业英语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确定自己未来乐于从事的具体职业。因此, 专业方向各课程应与实习见习紧密联合起来, 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根据个人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初步确定毕业后乐于从事的职业, 并积累好需要的从业经验, 以便更快更好进入工作状态, 顺利融入职场大环境。基于这种考量, 担当职业导师的教师应当具有双师型背景, 本身具有行业从业经验或考取过诸如导游证之类的行业资格证, 能对学生给予切实有效的职场经验辅导。或者聘请相关行业的优秀从业人士, 结合其所在单位的资源优势, 在见习实习中进行持续的针对性辅导。以旅游英语为例, 可以在各大景区、旅行社、五星级酒店、文化会展公司等聘请资深的导游、人力资源或部门经理等担当学生实习阶段在该部门的职业素养指导工作, 其指导效果必定比相关的课程教师要实用、宽泛得多, 而反馈回来的问题也有助于课程教师下一级学生教学工作的持续调整和改善。

对于学业导师的考核可以通过系部建立学业导师工作档案, 每学期至少一次检查和讨论学业导师工作, 通报信息, 研究问题, 交流经验。同时, 学生方面通过网上评教或者填写导师指导手册的方式进行, 内容涉及工作计划、指导内容、指导次数、指导实效及改进建议等方面。学校根据学业导师制工作的具体情况, 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或工作经验交流会, 并对优秀学业导师进行表彰。对于职业导师的考核也可参照指导手册的内容通过学生进行评价, 尤其通过观察学生的实习总结中个人职业素养的进步来确认指导效果, 以此来确定该职业导师下年度的聘任决定。

5 结语

应用型英语专业双导师制度的建立可以说是目前该办学层次下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可靠可行的一种途径。虽然在具体施行过程中仍然会产生一定的问题, 但只要在应用型英语专业建设中能做到凝聚各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 完善相关的导师辅导制度并对其进行有效考核和及时调整, 必然能找出适合本校实际的应用型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高效体系。

参考文献

[1]应跃兴, 刘爱生.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嬗变及启示[J].浙江社会科学, 2009 (3) :87-92.

[2]何齐宗, 蔡连玉.本科生导师制:形式主义与思想共识[J].高等教育研究, 2012 (01) .

[3]刘振宇.论民国时期高校导师制的施行[J].高教探索, 2012 (6) :94-99.

[4]曹十芙, 周清明.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进展[J].高等农业教育, 2006 (2) :55-58.

[5]陈余丹.我国本科生导师制若干问题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12 (1) :36-40.

8.建筑工程双体系 篇八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证书制度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陈国华(1956- ),男,福建龙岩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处长,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及自动化、高等职业教育。(广西南宁53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资助项目“高职院校电力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桂高教[2005]168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031-02

所谓双证书制度,是指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必须通过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国家就业准入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近年来的实践来看,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制度,必须进行深入的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使二者达到有机衔接。

一、双证书制度与高职院校的内在联系

学历证书即毕业文凭,是一种学历证明,表明持有者的受教育程度,即“学”过什么;职业资格证书是一种工作能力证明,表明持有者能“做”什么。前者强调“学”,后者强调“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国职业资格制度建设的指导原则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由此可见,实行双证书制度是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其培养目标的要求。

推行双证书制度是落实职业能力培养的保证,是当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途径。因此,高职教育应加快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接轨工作,把实行双证书制度作为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战略,积极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为经济建设培养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目前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与双证书制度的不相适应之处

1.在思想观念方面,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某些高职院校办学思路还未从根本上发生转变,有的将高职教育“边缘化”,认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附属品,有的将高职教育“普教化”,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用原有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将高职教育办成了普通高等教育。①加上我国长期单一文凭制度的影响,形成了一种重学历证书轻职业资格证书的氛围;学校在办学上盲目追求高层次等。

2.在学时分配上,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实习实训条件不足。这些问题造成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技能水平不高,达不到企业的要求。

3.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不一致,造成考证与教学冲突。一直以来,大多数高职院校专业计划的制订都没有认真参照职业资格要求,因此一些职业技能课程虽然名称相同,但学校的课程大纲与职业资格的考试大纲截然不同,学生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还需要另外参加培训,花费相当多的时间、精力和费用,甚至影响正常学习。②

4.缺乏高水平的“双师型”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当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工作,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实践能力较弱,不能满足双证书制度的要求,严重阻碍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

5.双证融通转换机制还不健全。目前主要还是“毕业生考证”,较少考虑社会上拥有职业资格者如何获得学历证书(或学历资格)。在台湾地区,持有执业资格证书者,加上一定的工作年限,也能获得相应的同等学力资格。如乙级证书加四年工作经验即可相当于专科学校毕业,可参加科技大学的入学考试。③

三、高职院校建立与双证书制度相适应的教学体系的策略

1.转变观念,在办学思想上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定位和方向,改变“重理轻技”的做法。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实施双证教育的前提,高职教育实施的“双证书”制度特别强调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高度统一和均衡互补。只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职业技能训练,毕业生将难以快速适应就业岗位;只重视职业技能训练而忽视学历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毕业生将难以适应变化的就业岗位需求,可能会出现就业后很快失业的情况。

2.专业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做好地方产业结构和市场人才需求预测的基础上,按照社会职业分类,结合行业资格证书制度来进行专业设置,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需要。

3.课程设置方面,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其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来确定课程与教学内容,按照文化与基础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充实专业与技能教学,强化“学生想学什么技能,社会需要学生掌握什么技能,我们就要教好教会什么技能”的教改思路,使实习与实训课时占总课时的50%以上(台湾地区为70%④)。鼓励专业课、技能课教师认真研究分析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编写讲义,形成校本实训教材,同时提出实验实训仪器、设备配置及建设计划,保证满足教学需要。二是要求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一致,解决教学与考证的冲突。如新疆克拉玛依职业学院,学生通过二年学习,毕业时不用参加由职业技能鉴定部门举行的资格考评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而是在完成所有课程之后直接获得相关工种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⑤

4.改革考评模式。目前高职院校考试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技能的倾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双证制度的实施不利。笔者认为,高职院校除传统的闭卷考试外,还可以采用开卷、口试、技能测试、现场操作和答辩等多种方式,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5.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具有一大批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是保证学生取得“双证”的关键。每年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认真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及顶岗的制度。同时,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课酬分配及学生鉴定培训课程安排方面,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6.大力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要结合职业岗位的实际环境开展,同时结合生产、服务实际,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比重,增加职业技能实训周数,强化职业技能训练。

7.实行灵活的办学机制,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为推行“双证书”制度提供保障。我国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有相对独立的体系和运行机制,但缺乏实行“双证书”结合培养的沟通方式、媒介以及政策。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行,可以说为寻找有效的“双证书”结合培养沟通方式和管理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8.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教学体系改革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还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把教会学生做事与做人结合起来,加强德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身心素质、创新意识、自学能力和艰苦奋斗精神,强化职业能力的形成。在职业技术训练中注重培养他们的职业基本素质和爱岗敬业意识,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在教育过程中还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

9.突出教学管理的重要地位,通过加强管理来确保“双证书”制度的实施。第一,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实施“双证书”的要求和质量。第二,建立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管理质量重心下移,充分发挥教学系(部)的作用。第三,深化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这个基本要求来开展教学管理工作。

[注释]

①张超,颜嘉慧.“双证书”制度下的教学管理[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37.

②黄锡昌.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存在的问题[J].职业圈,2000(20):106.

③④左家哺,屈中正,彭蝶飞.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258,259.

上一篇:国企公司调研报告范文下一篇:装卸车间二月份行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