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精选8篇)
1.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篇一
课文朗读大赛,成就明日之星
楼塔镇中心小学 盛丽娟
【设计理念】
无论何时何地,朗读教学都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纷乱繁杂的争论声中,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上,以各种新的模式、方法、技术手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大家不断地追异求新,与时俱进,完全可以用“异彩纷呈”来形容。可是,细细品味下来,在这“繁华”的朗读教学中,承载的语文味似乎有点越来越飘渺了,难怪很多老师戏谑地将朗读教学称之为“散乱的活跃”、“虚伪的美丽”。究竟怎样进行朗读,怎样才能朗读得好?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时下,大家对阅读教学中的读相当重视,特别是在一些展示课上,读的分量很重,读的形式也多样化,可谓“读”领风骚。然而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朗读虽然是学生自主的一种学习行为,但是高效地读,还是低效地读,就与教师如何引导有着决定性的关系。作为课程改革的践行者——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朗读加强操作层面的贴心指导,加强朗读的实效性。【设计过程】
朗读作为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不仅可以把语言完整、艺术地表达出来,而且还能运用语气、语调等传达出哪些“不可言传”的韵味,那些“意在言外”的储蓄。高明的朗读者,不但能充分把握住文字资料中各种语词的明确含义,而且能精细感受文本言语形式背后的语体色彩,准确地传递出作品中的情与理,使听者在对有声语言的接受中,得到直接可感的刺激,从而透过文字符号感受到世界事物的真切映象。经过长时间、有目的而又科学化的朗读训练,我们的学生同样也会具备这样的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朗读的修炼,可以让我们的语言,由贫瘠荒凉的旷野变成丰沛富饶的田园。我们的语文课堂就需要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读书,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积淀,把人家的思索变成自己的实践。在平日的课文朗读中,我发现,爱朗读的孩子一定能学好语文,擅长朗读的孩子一定拥有超乎寻常的语文水平。所以,为了让我们班每个孩子都喜欢上我的语文课,都喜欢听我朗读课文,都能和我一样爱上朗读。在课堂上,我总是想方设法调动孩子们朗读的积极性,并把这种积极性一直延续到课外。
大凡选入人教版教材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或句式工整,或语言优美,或结构独特,趣味浓厚,比较适合孩子们朗读。针对这一特点,我每节课都腾出大部分时间放手让孩子们尽情地读,还适时地范读,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比较强,也学得快。而家庭作业这一块,我也经常布置朗读、预习类的作业。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的朗读热情高涨,我趁热打铁,为孩子们举办
了一次盛大的课文朗读大赛。为了使朗读大赛能如约举行,所有参赛人员都必须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本次活动,作如下说明:
准备时间:一个星期(11月17日至11月24日,准备期间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可以一个人参赛,也可以几人组合,形式自定。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段时日,我每天的家庭作业都布置这项任务,并通过网络和家长联系,了解孩子们的准备情况。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非常重视此次活动,有的请家长评判,有的对着镜子练习,还有的孩子录下自己的声音,反复地听,寻找更美的声音,更有甚者几个需要组合的孩子,一起编舞,共同出谋划策。)
选择内容:本册的课文,(规定内容,主要是降低难度,因为本册课文,我都在课堂上重点辅导过,朗读技巧孩子们已略知一二,朗读好的孩子可以利用这次机会,有所创新,更好地发展自己;而疏于朗读的同学也不会特别胆怯,这些课文都已经能熟读成诵了,也就没那么令人担心了。)
参赛人员:三(1)班全体学生(共45名)
参赛形式:赛前抽签决定出场顺序,可以一个人一组,也可以几个人一组,但一组最多不超过5人。
比赛行程:本次楼塔镇小三(1)班课文朗读大赛分三次进行:①初赛时间为11月25日星期四下午语文课,全班同学参加。②复赛时间为12月2日星期四下午语文课,晋级复赛的人员共17名。晋级复赛的同学也同样有一星期的时间准备,选定的内容必须是本册课文,可以和初赛时的内容不同。③决赛时间为12月9号,晋级决赛的同学共12名,决赛的内容为课外文章,共准备12篇,提前一天抽签决定朗读内容。
本次比赛,孩子们尽心尽力,十分重视,准备相当充分。有的朗读古诗,并针对古诗的意境设计了动作;有的以对话朗读的形式演绎课文,使听众耳目一新;有的以组合的形式,为诗歌编排了舞蹈,还配上音乐,更具有观赏性,他们把秋天捧在了手上,舞出了秋天的韵味„„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上台,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我的心被那动听的声音一次次震撼着,感动着„„这是一次朗读的盛会,这更是一次朗读比武。孩子们尽情发挥着自己的才能,演绎着自己动听的声音。孩子们太有才了,太有表演天赋了,我越看越欣喜,越看越激动,也用相机记录下了他们的身形,储存了他们魅力四射的声音。
这是孩子们舞动的时刻:
他,是我们的顽皮大王,但是在朗诵古诗《望天门山》时,他眯着眼睛,多陶醉呀!
她,是我们班的学习积极分子,声音柔美动听,她朗读的是《狮子和鹿》,没有音乐,没有附加的动作,但仅凭声音,就能把你带入惊险刺激的动物王国。
听,听,你听到了吗?这就是《听听,秋的声音》,让他们以优美的动作和声音带你进入秋天吧,你听到秋天的声音了吗?“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蟋蟀振动翅膀„„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实践反思】
我自幼酷爱朗读,且常读得摇头摆尾入情入境,因而,在教学中,我也十分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这学期,有幸目睹自己的偶像——窦桂梅老师的风采,并且认真倾听了她的讲座,在场的老师无不为之动容,气氛异常活跃。因为对朗读的热爱,也就孜孜不倦地研读起她写的这本《跟窦桂梅学朗读》一书,很是喜欢,也很实用,激起我对语文朗读教学新的热情。我一点一点地内化吸收,很是享受。最近,我每次备课,都会情不自禁地读起课文来,一
句一句读,一段一段背,或来回踱步沉思,或伏案正襟危坐,或低头闭眼冥想。不论多长的课文,我总要读个几遍,有时候都熟读成诵了。于是每节语文课我们三(1)班教室里总能传出悠扬而富有激情的读书声,这声音是我们楼塔镇小最动听的声音,这声音吸引了不少其他班的孩子驻足观看,我知道自己是在用实际行动教育孩子该怎么样读课文。这个班是我本学期新接的班级,短短两个多月,我们班孩子的朗读水平提高很快,也得到了学校多位语文老师的赞赏。尤其是在布置这次朗读作业之后,参加了朗读大赛的同学都异常兴奋,并且也渐渐爱上朗读,每次语文课,只要我一布置自读课文,孩子们会一遍,两遍,三遍毫不厌烦地这样一直读下去。记得我们班的楼楠同学,在准备这次比赛时,她把这篇要参赛的课文读了15遍。而李勋报同学,虽然平时的语文成绩并不出众且经常忘做家庭作业,可是他却能在准备期间每天坚持练读12课《听听,秋的声音》,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晋级决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比赛结束后,我又为孩子们安排了一项习作训练,写一写自己参赛的感受。(题目自拟,字数不限,重点强调的就是要有真情实感)文以载道,语以抒情,为准备本次比赛,负载着孩子们浓浓的情感,而比赛结束正是抒发强烈感情的最佳温度。趁热打铁布置习作训练,学生情感和心理在比赛中已经产生了表达的欲望,学生自然“情动”而“辞发”,“不吐不快”。此时,让孩子们动笔写写自己的感受,会倾泻出一发不可收拾的情感。笔尖在孩子们的手里尽情飞舞着,流露的是他们的真情,感动的是读者。我欣赏着孩子们的作品,时而紧张,时而忍俊不禁,时而害怕,时而欣喜„„五味陈杂,值得细细品味。
自从参加课文朗读大赛之后,孩子们变了,他们喜欢上语文了,原本只是少数人发言的僵局已被打破了,孩子们变得愿意说了,愿意朗读了,愿意表现了,这是良好的开始。我相信我们三(1)班的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出色,越来越耀眼,将成为我们楼塔镇小的明日之星。
我想,我们小学语文老师,一定不要忽视自己对于课文的朗读,因为朗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保障;只有教师的语言赋有美感,才会激起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教师动情的范读会深深感染学生,感动学生,震撼学生,使他们全身心进入情境,这种语言的蕴涵是学生用心感悟的,用情拥抱的,这种朗读的情境,可能会永远留在学生的记忆里,其语言蕴含的理解是任何语言的表述都无法比拟的。
2.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篇二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 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体验有些事情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猜猜这节课我们要上什么课?
生:上数学课。
师:为什么你们那么肯定上数学课呢?
生:你是数学老师, 就一定上数学课。
师:真的? (我故意亮出手中的音乐和美术课本)
确定老师上数学课的请坐好, 还有其他想法的请举手。
(设计理念: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下一环节, 效果肯定比直接进入教材中的主题效果要好得多。)
二、探究体验
师:老师这有几个选词填空题。 (课件出示)
请从“一定”“可能”“不可能”中选择一个词, 把下面的几句话补充完整, 并说明理由。
1. 太阳 ( ) 从西方落下。
2. 语文老师今天没来, 她 ( ) 生病了。
3. 地球每天 ( ) 在转动。
4. 我从出生到现在 ( ) 没喝过一口水。
5. 有人敲门, ( ) 是妈妈回来了。
6.5天后 ( ) 下雨。
师:现在大部分学生已经完成, 但有个别小男生随意说话。这样, 给女生奖励一朵小红花, 同意吗?
女生:同意。
男生:不同意。
师:请男生冷静, 只要你们表现出色, 老师这里的红花多着呢。
现在看一题, 请一位男生回答, 并说明理由。
男生:太阳一定从西方落下。
师:同学们请坐好, 有问题的请举手, 好, 全班一致通过。
师:现在谁来回答第五小题。
女生:有人敲门, 可能是妈妈回来了。
师:我发现有几个男生举手, 不同意女生的观点, 现在请男生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男生:填不可能也行。因为我刚给妈妈送上飞机, 妈妈出国了。
(设计理念:无论口头表扬还是物质奖励, 都有些片面性, 因此我决定团体激励和物质表扬相结合, 重在团体。)
师:现在能猜出老师要上什么课吗?
生:可能上美术课。
师:到底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来做一个游戏再猜。 (出示球和带子)
生:上活动课。
师:老师把这6个红球全部放进袋子里, 随便摸一个, 会是红球吗?
生:一定是红球。师:为什么?
生:袋子里全是红球, 所以摸出的一定是红球。 (板书“一定”)
师:能摸出篮球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摸出篮球, 因为袋子里全部是红球。
(板书:不可能)
师:同意吗?
学生个个坐得端正。这时, 我又从自己的衣袋里拿出一个黄球, 展示给大家看并放进袋子里。
师:现在如果随意从袋子里摸一个球, 摸到的一定是红球吗?
生:有可能是红球, 也有可能是黄球。
一生:我摸出的一定是红球。
师:这名男生说“一定”是红球, 你们同意吗?
生:袋子里有红球、黄球, 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红球, 也可能是黄球。 (板书:可能)
3.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篇三
4.找出成语中意思相反的词。
扬长避短()——()
自始至终()——()
转危为安()——()
阴差阳错()——()
5.选字、词填空。
着了过
中国人民志愿军罗盛教正好走()这里。他听到叫声,知道出()事,就急忙向河边跑去。他一边飞奔,一边脱棉衣。冰窟窿里泛()水花,罗盛教猛地跳()下去。冰下的流水很急,不知把孩子冲到哪里去()。
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给飞机装上雷达,()飞机在夜里飞行十分安全。
()爸爸的回头只发生在一瞬间,()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日积月累
1.把诗句补充完整。
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____。
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____。
2.用动物的名填空,补充成语。( )视眈眈 画( )点睛 老( )识途
3.名人名言填空。
______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梁实秋多责备_______,多原谅_______。——谢觉哉
快乐读书屋
1.选择人物填空:
本册书第一篇课文就讲述了爱国将领邓世昌的故事,在这本书中,还有一些人物,他们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
吉鸿昌宋庆龄华罗庚贝多芬
选择人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从小就深知对人要讲信用的_____________
死也不倒下的爱国将领_____________
才华出众不畏权势的音乐家_____________
冲破阻力回国工作的数学家_____________
2.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溪里涨满了春水。一根根原木随着流水往前淌,像一支舰队在前进。
这段话共有______句话,描写的是小兴安岭______季的美丽景色。分别描写了树木、融化的积雪、_______、溪水、_______五种景物。
仿照画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___________像______。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是按_______顺序具体描写了小兴安岭四个季节的美丽景色。
3.读短文,回答问题。
爸爸告诉小华
( )爸爸告诉小华:“120是急救电话号码,像这样的服务电话还有很多,如110是匪(f5i)警(jing)电话,119是火警电话。 114是查号电话,121是天气预报电话,122是道路交通事故报警电话。”
()小华家最近安装了一部电话。
()小华问爸爸:“真奇怪,怎么一打电话救护车就来了______”
()一天,爷爷病了,爸爸连忙拨(b6)打120,救护车很快就到了。
()听了爸爸的话,小华觉得电话的作用可真大。
按顺序重新排列上面的句子,把序号写在( )里。
在_______上中填标点。
遇到下面的情况,可以拨打什么电话?你知道吗?
(1)小华想知道少年宫在哪,可以拨打______查问少年宫的电话号码。
(2)小华的妈妈想知道明天的天气情况,可以拨打________查问。
(3)小华爸爸在路上看见一起车祸,可以拨打_______报警。
以《我喜爱的________ 》为题写一篇习作。
4.人教版三年级上教学设计 篇四
可能性
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万邦小学部 尤小明
可能性
一、课题:可能性
教学内容:教材第105页的内容及相关的练习题。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游戏飞镖,两个游戏盒子,红、绿立方体各5个,其它颜色 立方体若干个。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本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
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过程与方法:观察、猜一猜、讨论学习、合作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难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认识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飞镖游戏:分红、绿两队,采取3局2胜制,每一局中,每人射一次,射中得1分,射不中得0分。找全体学生做监督员,一名学生在前边做记分员。
(1)认识不确定事件:(预设比赛情况)
第一局:红队1分,绿队0分,比赛结果确定吗?(板书:不确定)追问:为什么不确定?(比赛没结束之前,不知道结果,就是不确定的事情。)(2)认识确定事件: 第二局:红队1分,绿队 0分,比赛结果确定吗?(板书:确定)为什么?
追问:比赛还没有结束,怎么就可以确定输赢了?(虽然没发生完,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预知到结果,这样的事情就是确定的。)
第三局:红队0分,绿队1分,比赛结果确定吗?(确定)
总结:在生活中,对于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不能提前预知到结果,这样的事情就是不确定的;能够提前预知到结果,这样的事情就是确定的。
生活中的事情,发生的结果有多种可能,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可能性”(板书课题)
(二)、游戏探索、获取新知
1、引导学生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描述事件的结果(1)、认识“一定”
同学们你们玩游戏开心吗?(开心)还想接着玩吗?(想)好,请同学们看前面,这里有2个盒子:1号、2号。(出示实物:1号盒子里放5个红色立方体,2号盒子里放5个绿色立方体,)里边都放了一些不同颜色的立方体,其中,红色代表了幸运,谁愿意来试试自己的手气。(找3名同学来摸,每人摸一个)
追问:有些同学很幸运,有些同学手气不太好,你们对此(是否幸运)有什么想法?
总结:摸出一个什么颜色的立方体,不仅和运气有关,还和盒子中的立方体有关。
打开1号盒子,打开前猜一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全是红色的)
打开前,你们确定吗?(不确定)请一名同学帮我们一个一个摸出来,展示给所有同学看。(全是红色)再放回去。
追问:现在老师想从这1号盒子里摸出一个立方体来,你们说结果会怎么样?结果确定吗?(确定)是什么颜色?(绝对、肯定、一定… …是红色)
总结:大家的词汇真丰富,词不同,但意思相同,都是正确的答案,都表达一个意思,在数学中我们称它为:一定。
(板书:一定)当结果确定时,就用“一定”来表示。(2)、认识“不可能”
打开2号盒子,老师提示你们,这2号盒子里的立方体也都是同一个颜色的。打开前猜一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全是绿色的)有没有可能全是红色的?(板书:不可能)
追问:你怎么知道全是绿色的?(刚才有同学已经从里边摸出了一个绿色的,所以都是绿色的)
打开前,你们确定吗?(确定,可以预知到结果了。)请一名同学帮我们一个一个摸出来,展示给所有同学看。(全是绿色)再放回去。
总结:(展示1、2两个盒子)当结果确定时,就可以用“一定”或“不可能”来描述。
(3)、认识“可能”
现在老师把两个盒子里的立方体都放在1号盒子里,现在再从里边摸一个出来,结果会怎么样呢?谁能预测一下。(可能是红色,可能是绿色,结果不一定,板书:可能)老师把透明的一面面向学生表演。
总结:当结果不确定时,可以用 “可能”来描述。
2、生活中的“可能”“一定”与“不可能”
其实在我们平时的数学学习中,就隐藏着“可能”“一定”与“不可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课件习题“数学中的“可能”“一定”与“不可能””)
学生同桌为一小组,先讨论1分钟,然后逐个问题来回答。
在我们平时的实际生活中,也存在“可能”“一定”与“不可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课件习题“你会判断吗?”)
学生讨论后逐个问题来回答。
3、结果是否确定跟谁有关
回到我们刚刚的游戏中,从1号盒子里摸出一个立方体,结果是什么?(红色)再摸一个呢?(还是红色)再摸呢?(仍然是红色),但现在老师往里边放了一个不同颜色的立方体,然后再摸,你能说说是什么颜色吗?(不能)
追问:刚开始时,里边的立方体数量在减少,你们还能确定是红色,但为什么现在却不能确定了呢?(课件:)结果是否确定跟谁有关?
总结:摸出一个是什么颜色,跟立方体的多少无关,跟盒子中立方体的颜色和种类有关,有几种颜色的立方体,就有几种可能。
(三)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认识“可能”“一定”与“不可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1、利用“可能”“一定”与“不可能”的关系,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既然摸出一个是什么颜色,跟立方体的颜色和颜色的种类有关,那让我们来想一想这些图形怎样来涂色?(课件出示逆向训练题:按要求涂一涂)
2、排除不可能情况,将“可能”转化为“一定”
逆向练习题:“猜一猜”
3、运用排除方法解决问题
逆向练习题:推理“故事”(国王与囚犯)
(四)全课总结,课后思考,渗透可能性有大有小
可能性有大有小,它的大小跟谁有关?
(出示:装着各种颜色和数量不同的立方体的盒子,什么颜色的立方体最容易摸到?什么颜色的最不容易摸到呢?)
(五)、板书设计
可能性
确定:
不确定:
一定
不可能
5.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篇五
在上一讲的内容里,我们向同学们介绍了如何观察与分析图形之间的变化规律,
在这一讲中,主要介绍如何分析数之间的变化规律。
例1观察分析下面各列数的变化规律,然后填空。
(1)5,9,13,17,();
(2)10,12,16,22,();
(3)1,4,9,16,();
(4)2,4,8,16,();
8
(5)4,5,7,11,19,()。
分析与解分析一列数的变化规律,一般是顺序对这列数中相邻的几个数进行相同的四
则运算,根据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从中找到规律。
(1)依次用后一个数减去相邻的前一个数,差都是4,所以应填21;
(2)依次用后一个数减去相邻的前一个数,它们的差依次为:2,4,6,那么下
一个差便应该是8,所以应填30;
(3)由于1=1×1,4=2×2,9=3×3,16=4×4,所以下一个数应为5×5,填
25;
(4)因为2=2,4=2×2,8=2×2×2,16=2×2×2×2,因此下一个数应为5
个2相乘,填32。也可以这样分析: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相邻前面数的2倍,
所以空白处填16×2=32。
(5)由于5-4=1,7-5=2,11-7=4,19-11=8,观察1,2,4,8这列数,
一个数的2倍便是它后面的数,所以8后面应是16,而19+16=35,所以应填35。
对于一列数的变化规律的分析,经常是对这列数进行某种运算,然后依次将运算
结果写下来,组成新的一列数,转而考察新的这列数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出原来那列
数的变化规律。
例2观察下面各数列的变化规律,然后进行填空:
(1)7,14,10,12,14,9,19,5,______,______;
9
(2)7,8,10,______,22,38;
(3)5,14,41,122,______;
(4)1,2,3,5,8,13,21,______;
(5)1,2,2,4,8,32,______。
分析与解(1)表面上看这列数规律不明显,那是因为我们的眼光只局限于“相邻的
两个数”之间,仅对这两个数依次进行计算、比较结果。现在我们隔着看,将这列数
分成两列数,即
7,10,14,19,______;
14,12,9,5______。
第一列数7,10,14,19,它们相邻两数之差依次为3,4,5,所以下一个数应为:
19+6=25;而第二列数14,12,9,5,相邻两个数的差(大数减小数)依次为2,3,
4,所以第二列数中下一个数应为:5-5=0。
因此,两个空格中的数依次为25、0;
(2)“空项”出现在一列数的中间比出现在这列数的最后分析规律要困难一些,
因为这列数在“空项”处断开,则我们分析这列数的变化规律时,往往也在此断开,
不易往下进行。解这类题的步骤一般是将“空项”两边的几个数的规律先各自找出来,
然后再在“空项”处试验填数,看看此数填进去后,能否使前后两边数的规律统一起
来。
10
在这列数中,前面三个数中相邻的两数之差为1,2,后面的两数之差为16,如果
插进去一个数,将会又产生两个差,即1,2,______,______,16,不难看出这两个
空分别填4,8,就使差所构成的这列数1,2,4,8,16规律统一,而10+4=14,14
+8=22,所以应填14;
(3)观察相邻两数,发现5×3-1=14,14×3-1=41,41×3-1=122,也就
是说前一个数的3倍比后一个数多1。所以应填365;
(4)前面两个数之和等于相邻后面的数,如1+2=3,2+3=5,3+5=8,5+8
=13,8+13=21,所以应填34;
(5)前面两个数之积等于相邻后面的数,如1×2=2,2×2=4,2×4=8,4×8
=32,所以应填256。
例3观察下面各题中数的变化规律,然后填出各题中所缺的数:
(1)26 7 11 4
44()1 4
35
5
6 4
11
(2)2 6 1 3
310 2 5
4()3 1
1 114 6
分析与解(1)填这种题中所缺的数,要注意联系行与行、列与列之间数的规律。观
察这三行数,发现第三行的2倍正好等于第一行与第二行的和。因此,空格处填5×2
-7=3;
(2)观察这四列数之间数的规律,发现第一列,第三列,第四列数的和等于第二
列。因此,空格处应填4+3+1=8。
例4在下列各图中填出所缺的数:
(1)如图1:
(2)如图2:
(3)如图3:
12
(4)如图4:
分析与解(1)作这种题一般先看一个图形中各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再看其他图形中
的数是否也有这个关系,最后使几个图形中的关系统一,便找到了规律。
注意到圆中上面两个数的和等于下面两个数的积,因此第一个空白处应填(13+8)
÷3=7,第二个空白处应填7×2-5=9;
(2)用外边三个三角形内的数去凑中心三角形内的数,实际上,外边三个三角形
内的数的积等于中心三角形内的数的2倍,因此,空白处应填4×3×6÷2=36;
(3)注意图中“拖拉机”的后轮(圆)与“拖拉机”之间有空隙,所以用其他三
个数进行运算,设法使结果等于“后轮”中的数。规律是:两个三角形中的数之差(大
数减小数)与正方形中的数相乘,结果应等于圆内的数。所以空白处应填(5-4)×3
=3;
(4)设法用三个小圆内的数进行运算,使结果等于大圆的数。规律是:三个小圆
内数的和等于大圆内数的一半。所以空白处应填(5+6+9)×2=40。
13
通过对上面四个例题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下面几点:
1.对一列数变化规律的分析,一般的思考步骤是:顺序对这列数中相邻的几个数
进行同样的某种四则运算,将它们的运算结果依次写下来组成新的一列数(通常这列
数的变化规律是比较明显的),通过对这列数变化规律的分析,从而了解原来那列数
的变化规律。
2.有时要将一列数分成两列数,分别考察它们各自的变化规律。
3.对于几列数组成一组数变化规律的分析,需要同学们灵活地思考,规律没有一
成不变的,有时需要综合运用其他知识,一种方法不行,就换另一种方法接着分析。
4.对于找到的规律,那么它应该适合这列数中的所有数,不能只适用于前面几个
数,而不适合于这列数中的其他数。
5.对于那些分布于某些图形中的数,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往往与这些数在图形中
的特殊位置有关,这是我们解这类题的入手点。
练习二
1.观察下面各列数的变化规律,然后进行填空:
(1)64,48,40,36,34,______;
(2)4,7,9,11,14,15,19,______;
6.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篇六
1.减法的性质
(1)一个数减去几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和中的每个加数。
一般的,有a-(b+c+d)=a-b-c-d
反之,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几个数的和。
一般的,有a-b-c-d=a-(b+c+d)
(2)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从这个数中减去差里的被减数(在能减的情况
下),再加上差里的减数;或者先加上差里的减数,再减去差里的被减数。
一般的,有a-(b-c)=a-b+c
或a-(b-c)=a+c-b
(3)几个数的和减去一个数,等于从任何一个加数里减去这个数(在能减的情况
下),再同其余的加数相加。
一般的,有(a+b+c)-d=(a-d)+b+c
=a+(b-d)+c
=a+b+(c-d)
为了帮助同学们记忆,我们可以简要地概括如下:
104
第一,在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中,如果算式中没有括号,计算时可以带着符号
“搬家”。
一般的,有a-b-c=a-c-b
a-b+c=a+c-b
第二,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如果括号的前面是“-”号,那么,去掉括号时,括
号内的减号变加号,加号变减号;如果括号的前面是“+”号,那么,去掉括号时,
括号内的符号不变,一般把这种做法叫做同级运算去括号的性质。
一般的,有a-(b+c)=a-b-c
a-(b-c)=a-b+c
a+(b+c)=a+b+c
a+(b-c)=a+b-c
例3巧算下列各题:
①5283+1396-283
②4325-1347-325
③4328-(328+497)
④8495-(495-287)
105
⑤1825+(175+348)
⑥576+(432-176)
⑦1242-396
⑧1243+998
分析:①、②题可利用“带着符号搬家”的性质,使运算简便;③~⑥题可利用
“去括号”的性质,其中⑥题去括号后再带着符号“搬家”,这样可使运算简便;⑦、
⑧题可先把减数或加数“转化”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再利用“去括号”
的性质进行运算。
解①5283+1396-283
=5283-283+1396
=5000+1396
=6396
③4328-(328+497)
=4328-328-497
=4000-497
=3503
②4325-1347-325
=4325-325-1347
=4000-1347
=2653
④8495-(495-287)
=8495-495+287
=8000+287
=8287
106
⑤1825+(175+348)
=1825+175+348
=2000+348
=2348
⑦1242-396
=1242-(400-4)
=1242-400+4
=842+4
=846
⑥576+(432-176)
=576+432-176
=576-176+432
=400+432
=832
⑧1243+998
=1243+(1000-2)
=1243+1000-2
=2243-2
=2241
这里应注意:同级运算有“去括号”的性质。反之,同级运算也可以“添括号”,
这样有时可使计算简便。总之,通过改变运算顺序和利用运算性质,可使运算简便。
2.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巧算
例4计算4000-5-10-15-…-95-100。
分析:通过观察可知,题目中的减数可以组成等差数列,所以,可先求这些减数
的和,再从被减数中减去这个和。
107
解4000-5-10-15-…-95-100
=4000-(5+10+15+…+95+100)
=4000-(5+100)×(20÷2)
=4000-105×10
=4000-1050
=2950
小结:当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这些减数能组成等差数列时,可以先求这些减
数的和,再从被减数中减去这个和。
例5计算83+82+78+79+80+81+78+79+77+84。
分析:当许多大小不同而又比较接近的数相加时,可选择其中一个数,最好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作为计数的基础,这个数叫做基准数。再把大于基准数的
加数写成基准数与某数的和,把小于基准数的加数写成基准数与某数的差的形式,最
后再利用加、减混合运算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本题的基准数选为80。
解83+82+78+79+80+81+78+79+77+84
=(80+3)+(80+2)+(80-2)+(80-1)+80+(80+1)
+(80-2)+(80-1)+(80-3)+(80+4)
=80×10+(3+2-2-1+1-2-1-3+4)
108
=800+(3+2+1+4)-(2+1+2+1+3)
=800+10-9=800+(10-9)
=01
小结:当许多大小不同但彼此又比较接近的数相加时,可选择其中一个数,最好
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作为计数的基础,再找出每个加数与这个数(基准数)
的差。大于基准数的作为加数,小于基准数的作为减数,把这些差累计起来。再用基
准数乘以加数的个数,加上累计差,就是答案。脱式计算时可简略如下:
原式=80×10+(3+2+1+4)-(2+1+2+1+3)
=800+10-9
=801
练习一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①729+154+271
②7999+785+215
③8376+2538+7462+1624
④997+95+548
109
2.求和:
①3+4+5+…+99+100
②4+8+12+…+32+36
③65+63+61+…+5+3+1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①516-56-44-16
②8216-6734+2734
③5723-(723-189)
④2356-(356+187)
⑤723-800+277
⑥576+(257-176)
⑦756+478-156
7.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篇七
授课时间:2016年10月19日;45分钟
指导专家:丁薇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研训部英语教研员
吴晓威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研训部英语教研员
一、教学分析与整体设计思路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Go for it!七年级 (上) 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中的Sports Star Eats Well, 课型为阅读课。文章以采访、对话的形式讲述了排球运动明星Cindy Smith的健康饮食习惯。文章中的采访者主要围绕运动明星Cindy Smith的早餐、午餐、晚餐以及晚餐后的饮食情况进行提问, 并在运动明星回答后进行追问。文章中的词汇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学生只需借助简单的日常生活经验, 就可以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学生通过文章内容能够感知什么样的食物以及什么样的饮食习惯才是健康的。文章对话部分表述顺畅, 用词准确, 句式变化灵活, 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良好范本。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进入初中, 对初中的英语教学仍处于接触与适应的阶段。虽然文章的部分知识点在以往有所涉及和呈现, 但仅借助文章的理解就让学生达到畅所欲言的语言输出仍存在一定的困难。考虑到公开课中学生会略显拘谨, 所以如何设计才能更巧妙, 更贴近学生, 如何让学生尽快从拘谨状态过渡至放松状态, 从而真正走进课堂, 享受课堂, 成为教学设计中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三) 设计思路
本堂课的教学旨在对学生进行采访技巧的渗透,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积极的情感;利用发问式提问、追问式提问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与文章外延的知识。
1. 发问、追问式理解文章与文章外延的知识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篇采访、对话类的文章, 文中包含了很多问题, 问题的答复既是上一个问题的答案, 又是下一个问题的缘由。问题、回复、评价中又都蕴藏着可以外延的知识点。对于课本知识, 15~20分钟便足以让有英语学习经验的学生弄懂甚至吃透, 但如何让优秀学生“吃饱”, 真正达到45分钟的高效课堂, 外延知识点的教学便显得尤为关键。发问与不断的追问是较好的依托形式, 既可以通过简单的问题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可以通过层次较高的问题, 激发起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兴奋度与新鲜感。
2. 思维品质的培养
在语言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有益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还未形成较为全面的思维体系, 笔者希望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前期积累。在本堂课中, 笔者重视培养学生的联想式思维, 引导学生主动从单词联想到相关知识, 另外, 笔者进行外延式知识的讲授, 帮助学生建立角度多元、丰富立体的思维模式。
3. 情感升温, 注重感性与理性的双重指导
“吃”这个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热议话题的背后, 有着很多更加值得挖掘的内容;“健康”这一话题更是国人关注的重点。然而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仍然比较片面。如何才能达到真正的健康水平决不是一句“吃得好”就能概括的。笔者希望借助本堂课帮助学生拓宽对吃的理解、对健康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
目标一:to know the basic usage of the new words and the phrases in this unit
目标二:to grasp the method of interviewing
目标三:to master the culture or related things about eating and healthy habits
三、教学过程
Step 1:Lead-in
Activities:Start the class with a rap written by myself&using the melody of Gangnam Style.Sing it for the class.Teach students to sing it with me.
Lyrics:
Pear, peach, milk, apple, and I’m the eating star.
Orange, salad, banana, egg, and I’m the eating star.
Noodle, fish, pie, chicken, and I’m the eating star.
That’s what I like_what I like.
Not easy__to?be the_healthy star.
Not easy__to?be the_sports star
Not easy__to?be the_eating star.
Not easy_it’s a special way
Do you like eating?
Do you like food?
Do you like vegetables?
Do you like fruits?
Do you like sports?
Do you like drinks?
Come on!Go!
My healthy eating style!
【设计说明】为缓解学生在公开课上的紧张感, 课堂一开始笔者便以唱歌的方式将气氛带入一个小高潮, 调动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选取学生耳熟能详的曲调旨在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进入学习状态, 歌词中的词语均为本单元Section A的单词。此环节既是对知识的回顾, 又是通过已有知识引出新知识的过程, 形式新颖, 学生在玩中完成复习和预习。师生合唱后, 笔者借歌词中有关健康食物与健康饮食习惯的词汇、句子引出文章中的运动明星Cindy Smith。
Step 2:Focus on the interviewing
1.Listen and circle the food word.
2.Learn the new words.
Activities:
1.Make sentences by using one/two/three/four of the new words.
【设计说明】文章中的词汇比较简单, 绝大部分学生都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完成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用不同个数的单词造句旨在激发各个学习水平段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造句的过程中笔者适时融入讲解, 自然且生动。“选用1~2个单词造句”能够给“后进生”创造锻炼并展示自己的机会;选用3~4个单词造句的难度较高, 可以让学习程度较高的学生去完成, 这样可以使他们通过展示自己提升自信。
2.Read it loudly.
3.Read it together.
【设计说明】本环节的设计旨在给学生更多的自我掌控的时间。学生或理解文章大意, 或研究某个单词, 都可以缓解学习中的畏难情绪与紧张感。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能够完成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
4.Study the interviewing by asking questions&fill in the blanks with pictures.
Q1:What’s the conversation mainly about?
Q2:What do you know about Cindy?
Q3:Anything about her eating habits?
【设计说明】渐进式的提问能够引领全班不同水平的学生逐渐深入理解文章。选取与文章内容相匹配的图片, 在激发初一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同时, 更是对学生看图说词的反应能力与熟练度的考查。直观、清晰地在最短的时间内展示出文章内容, 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
5.Using the blanks (见图1) to retell the whole conversations.Set aside enough time to prepare for it.
【设计说明】看图说话对于英语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仍是一次考验。在给足学生准备时间后, 先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开始点名。让优秀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学生间互相影响, 相互学习, 最后让“后进生”进行表达,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语言输出的机会。
Step 3:Enrich with the culture and related things
1.Now I’m Cindy, and I want to tell you more about eating and healthy eating habits.
【设计说明】从文中Cindy的饮食生活入手, 引出一日之中不只有三餐, 在西方国家, 更有早午餐,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同样有下午茶、夜宵等。介绍早午餐、下午茶、夜宵的相关文化, 并指导学生Eat breakfast like a king, lunch like a prince, and dinner like a beggar (见图2) 。
2.Now you can ask me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m.After students ask one question, try to encourage them to ask more about the same topic.
Questions:
What do you like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Why?
Do you like...?Why?
What fruit/...do you like?
Who do you eat with?
When do you eat breakfast/drink milk...?
How do you cook...?
3.Answer those questions with the common things or the related ones to give students more, especially with the culture, and some proverbs.
(1) Q:What do you like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
T:I like fruits.
Q:Why?
T: (Shown with the Power Point)
Different kinds of fruits are rich in Vitamin.
Vitamin A:mango (fish, carrot, egg)
Vitamin B:cherry, peach, pear (nut, bean, milk)
Vitamin C:lemon, orange, strawberry.
Vitamin E:apple, pear
(2) Related food
Candies:Sweet food makes us happy.But it’s bad for our teeth.It’s a piece of cake.
Apples:All of the students are the apple of teachers’eyes.
Milk:The best time of drinking milk—during the breakfast (make us active) —before going to bed (make us sleep better) .
Eggs:Eggs help us to be strong, 1 egg per day;Don’t eat them with sugar/soybean milk.
Potatoes:4th Staple Food—Rice, Wheat, Corn, Potatoes;
1 potato’s Vitamin C=10 apples’Vitamin C;
world famous (different cooking way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设计说明】本环节旨在创设语境让学生进行语言输出。让学生将教师当作Cindy, 并对其进行采访。学生可以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 也可针对其他外延知识进行提问, 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回顾, 又能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与常识。在讲授中, 笔者适当引出简单的句型或地道的语言点, 丰富学生的口语及写作表达。
4.Imagine students are people like Cindy, ask them some questions about eating or eating habits.
【设计说明】此环节主要为上一环节做补充, 可根据课堂效果进行适时的调整。学生没有提及的问题, 可以由教师进行补充提问, 发问后, 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示范回答, 以激发更多学生思考。
Step 4:Interview
Introduction.
Good afternoon, ladies and gentlemen.You are listening to School Talk Show/CCTV.My name is Tina.I am speaking to you from Grade 7 Class 15.I am standing with a good volleyball star.This is Cindy Smith.Let’s welcome Cindy!Good to have you with us.May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May I talk with you?It’s my great honor talking to you.I am happy to...
Summary.
Thank you.Hope you can...
【设计说明】在学习书本内容、拓展知识的同时, 引入更为生动的和较为完整的采访模式。正式的采访语言及语音面貌给学生带来采访的仪式感。让学生加入“开口说”的活动中, 以此检验教学成果。
Step 5:Summary
We call the person who knows much about eating foodie.But is foodie the person who only knows about eating?
Only eating healthy can make us keep in good health?
【设计说明】开拓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对“吃”与“健康饮食”进行更深入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吃”不仅能让我们饱口福, 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吃”是生活快乐的源泉, 更是文化的传承, 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种类繁多的食物中, 却仍有很多是我们不能去触碰的, 比如鲨鱼鳍汤等。思维的发散与开拓, 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好感度, 有助于促进学生课下的学习生活。
Step 6:Homework
Write down your interview.
【设计说明】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落实到书面表达上, 对书本知识、延展知识进行回顾与检验, 并做到二次沉淀与积累。从动态回归静态, 从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文化习得与语言表达, 到课堂下关注学生的知识反馈, 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与理解。
四、教学反思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更是课堂的主人。如何将课堂还给学生, 却又在教师的掌控之中, 这一直是笔者探索的一个问题。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有过硬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在充分了解并把握学情的基础上, 进行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
整堂课的教学都是在追问中进行的, 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思路, 形成更完整的思维体系, 这对于学生日后的文章理解与写作有深远的影响。但如何追问、问题如何设置才能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 这一问题仍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师生都是课堂中的一环, 彼此助力。课堂上对学生的追问, 以及学生抛出问题希望老师回答时, 笔者的处理不够到位, 因此,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能力有待加强。
8.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篇八
《游子吟》是四年级上学期“快乐读书屋—古诗三首”中的一篇,诗中描述的情景是:慈母手中拿着针线,正给准备外出的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担心儿子走后迟迟回不来,就把衣服的针脚缝得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耐穿些。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的爱心怎能报答得了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这首诗正是表达了这种真挚而强烈的母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这首诗所传递的情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理解起来并不难,而且这首诗大部分学生可能在以前就读过,完全可以自读自悟或通过合作学习来理解这首诗,至于这首诗中描述的情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教师可以简单介绍或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就可以理解。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关键。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体会诗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的语文教学思想,营造一种“阅读、感悟、创作”的自主学习氛围,采用比较,欣赏的方式,得出诗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欣赏中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和诗歌鉴赏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就感。
教师应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引导理解诗中的意境。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讲了些什么,其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特别是要入情入境地读,再通过理解重点句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感受诗的内涵。
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学以至置用。课堂中可结合“思考·练习”中的选做题,目的是深化学生对《游子吟》的感受,并可以让学生搜集与母爱有关的诗歌进行朗读、背诵,还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次练笔机会。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意,品悟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吟诵,想象品读,合作研悟,结合相关资料理解等方式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从而让学生更体谅母亲,热爱母亲。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五、教学过程:
(一)情感铺垫,激情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平凡的,这种爱时刻萦绕在我们的周围。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赞美母亲、歌颂母亲,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今天,我们就将一起学习这样一首关于母爱的诗——《游子吟》。
(二)理解诗意,挥发情感
1.朗读训练
⑴初读课文,扫清生字字音。
⑵朗读感悟: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教师指导朗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回忆学法
3.自学探究
自己根据选择的学习方法自学古诗,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在你们合作交流的时候可以将自己学懂的地方告诉大家,还应该将自己不明白之处提出来以求大家的帮助。如果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4.交流反馈
学生根据自学方法的步骤,将学习古诗的体会,全般交流,其中穿插了学生对于孟郊母子的心理揣摩,增强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尝试实践,延续情感
我们从生下来开始,便接受母亲的悉心照料,任何语言在母爱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母爱是纯真的,母爱是无私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今天当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体会到孟郊和母亲之间的互敬,这是一种天伦。让我们也拿起笔写下你们对母亲的爱吧!
(四)归纳总结,深化感情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语文三年级上学期的目标教学设计07-07
三年级语文上孔子拜师07-24
三年级语文上预习作业08-04
三年级上语文复习教案09-17
三年级上语文教案09-19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教案09-29
三年级上语文期中复习教案08-27
三年级上技术教学设计06-16
三年级语文学科上学期教学计划07-03
三年级下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