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学经典诵读

2024-08-15

浅析国学经典诵读(精选8篇)

1.浅析国学经典诵读 篇一

国学经典诵读社团总结和经典诵读比赛活动总结范文

国学经典诵读2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一个学期以来,我们社团虽然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实验的过程中也感觉到学生的诵读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指导,活动的形式还可再多样化。这都需要今后我们更加努力开展活动。

一、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生思想道德交涉和德育工作的发展。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路子,营造学校文化氛围。

(2)初步建立中华经典诵读教材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新学习管理,办人民更满意的学校。

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2)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使学生具有更佳的学习、生活状态,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三、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之中去。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范文3

在比赛中,选手们用动听的声音和真挚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对亲爱的祖国的赞美与歌颂。他们精彩的表演博得了台下同学们的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选手们的朗诵充满着自立、自强的精神,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神采飞扬。主要为构建和谐校园,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增加同学们对读书的兴趣,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和舞台;为团队成员提供一个相互了解、认识的平台,给了大家共同成长,增强团队凝聚力的平台,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书籍带来的乐趣。

经过1个多小时的激烈角逐,本着公平公正、好中选优的原则,产生了一等奖3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

此次活动让同学们在舞台上锻炼了自己,并切实参与到诗歌学习中来,加深了同学们对诗歌的领悟、对祖国优美语言的热爱。增强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了我们的民族精神。这次诗歌朗诵举行得非常成功,大大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掀起了诗歌朗诵的高潮,在语文老师的鼓励下,同学们期待着下一次朗诵比赛的到来。同学们在这次比赛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增加了他们的勇气,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通过诗歌朗诵比赛给同学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为我校今后参加朗诵比赛提供了大量的后备人才。这次比赛可谓是沙场大练兵,通过本次比赛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普通话的练习,在比赛中,老师针对同学们对作品的理解、声音响亮、普通话语音标准方面作了点评,纠正了同学们发音错误,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

从个人角度来讲,我自己还是收获颇多的,这是我第一次组织诗歌朗诵活动,做之前我甚至有一丝恐惧,我担心自己做不好,担心比赛过程中出什么问题,但是到真正做的时候我发现其实也并不难,只要自己认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明白的多向他人请教,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虽然比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了只要肯努力,肯去学,肯用心,任何事都会迎刃而解。同时我对自己也更加有信心,我会慢慢积累经验,弥补不足争取做得更好。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学习新事物不难,关键是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去学,有没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只有迎难而上才会真正进步。

本次活动提前计划并筹划,整合各方面的智慧,讨论并确定实施方案,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活动的细节考虑全面,落实具体负责人员,使活动能有序开展,统筹规划。学生倡议与升旗仪式相融合,号召并激发了师生的活动热度,让每一个人心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

但是,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创新形式的活动可以更多一点;部分活动可以再贴近少先队员的心理需求等等。总之,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会再接再厉,争创更好。

2.浅析国学经典诵读 篇二

一、指认素读,增加识字数量

1.精选识字读本。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重点选取影响较大的传统识字读本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 等进行编排,作为增加低年级学生识字量的诵读本。 《三字经》 收字简单,共有1140个字, 《百家姓》 568个字, 《千字文》 1000个字,剔除重复用字共有1462个; 《弟子规》 也是多功能速成识字读本,共有1080个字,其中常用汉字大约660个。这些经典都是三四个字一句话, 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诵读。

2.确定素读方法。从识字的角度引领学生耳听读音、眼看字形、 手指字位、口读字音,铭记于心, 每天只是跟着范读录音进行指认素读,不求理解含义,只是纯粹地读。这样,低年级学生在本学段结束时, 能够累计识记2000多个常用汉字, 再加上平时在生活中识记的汉字数, 远远超出了 《语文课程标准》 要求的本年段识记汉字1600个左右的数量,识字量大大增加,为学生尽早进入阅读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诵读经典,培养认知能力

1.培养注意力。诵读经典要有严格的要求:学生双脚与地面保持平行,头正、肩平、背直,胸离课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长时间对读书姿势进行如此要求,有利于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在诵读的过程中,不论低年级学生的指认素读, 还是中高年级学生的模仿素读,都要做到 “心眼口,信皆要”,专心倾听电视播放的录音范读,并按范读录音的语速、读音、轻重、停顿、 语气等诵读。不论周一的听读、周二、周三的跟读,还是周四的领读, 始终让学生以素读的方式进行。耳听、眼看、口念、心记,在多种感官的交互作用下,学生心无杂念、 快乐而认真地诵读经典,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2.提高记忆力。对于 《日积月累》 中的古典诗词,我们用古代读书法———吟诵来进行诵读。老师教会学生根据教材中标出的吟诵符号, 用手势打出相应的节奏,“依字行腔,依义行调”进行吟诵。学生用语音的高低长短恰当地表达出诗词的韵律美与内涵美。入情入境地吟诵古诗词,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发了学生的记忆力。

三、背诵经典,丰富语言积累

当代文化名人余秋雨说:“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都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因此,小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黄金时期对古代诗词、诸子百家的美文等国学经典熟读成诵,是把经典积淀在心灵里,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他们会慢慢地感悟和吸收,这是对语文经典质的积累。

1.反复诵读,日积月累。在不加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巧用时间,开展诵读国学经典活动。在低年级指读识字的基础上,中高年级开始诵读 《论语》 《大学》 《中庸》 《孟子》 《孝经》 等经典。学校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诵读情境,在电视普通话录音范读、领读等不同形式的引领下,语文老师利用课前一分钟、早诵、午吟各10分钟等有效时间,组织指导学生诵读校本教材 《经典积累·日积月累》 中的名言警句和诸子百家的散文,吟诵其中的古诗词,老师或以身示范,或与学生同诵经典,或教会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不同年级的学生诵读不同的内容,每周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一段古典美文、一句名言警句和一首古典诗词,不贪多、不心急,经过周一到周四的多次反复诵读和与家长的分享,大部分学生已能熟读成诵,因此,对于周五的表演读、比赛读、小组成员互查、老师抽查和周末的亲子共读等,同学们跃跃欲试,老师、同学和家长都会如实填写周评价表。对背诵还不太熟的学生,也不作程度上整齐划一的要求, 月末复习时他们还会有机会赶上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诵读熟背经典的兴趣,学校还适时举行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经典名句积累大比拼、国学堂亲子诵读展演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带动学生愉快地诵读,乐享经典、 乐中积累、乐在其中。

2.考级争章,促进积累。学校经典诵读的评价由学生、同伴、家长、老师等多元参与,形式各不相同。每一课的内容进行周评价 (自己评、家长评、同伴评),每学期末进行考级评价。一个学期早诵的古文和午吟的古诗词各为一级考级内容,由学生自己申请考级后,经家长、伙伴、老师评价,每过一级,可获得一枚“国学雏鹰奖章”;累计获得四枚者,授予 “诵读小能手”称号;累计获得八枚者,授予“诵读小学士”称号;累计获得十二枚者,授予“诵读小硕士”称号;累积获得十六枚者,授予“诵读小博士” 称号;获得全部二十枚者授予“诵读小状元”称号。 此外,学校还在每学期初分别进行春、秋季考级 (即 “学姐考学妹”) 活动,为每一个学生建立“考级争章夺称号大本营”档案,跟踪登记他们对每册教材的诵读考级情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同级别的奖励吸引着学生更加努力地进行国学经典的积累。历经小学六年的日积月累,学生足以储备6万多字的课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而且能够烂熟于心,耳熟能详。如此丰富的积累,使学生既增长了见识,储存了语言养料,又汲取了民族的文化智慧,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厚积薄发,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一个人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与国学经典积淀的厚实程度息息相关。俗话说“厚积而薄发”,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才能“下笔如有神”。

学至深时品自高。随着学校诵读国学经典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对经典的积淀程度不断深厚,从而形成了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他们佳篇在胸,习作中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有的学生在成长日记中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来警示自己不要虚度少年好时光;有的学生用“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来激励自己要坚守志向,为实现美好的梦想而持之以恒地不懈努力;有的学生用“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来描写春天婀娜的垂柳,为习作增添文采;有的学生引用 《战国策》 中的“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这句话作为习作 《我的朋友》 的开头,介绍和自己兴趣相同的同学……经典名句被同学们恰如其分地运用在习作中,老师们也共同感受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五、古为今用,提升人格品位

国学经典千百年来传唱不衰。诵读它,可以修身养性,增长智慧,开启成功之门,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诵读着国学经典,学生们在上下五千年古典文学的长河中畅游,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着古人的人格魅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屋之不扫,则何以扫天下”……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健康成长,在完善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也培育了他们孝悌友善、诚信勤谨的美德,提升了他们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位。

3.浅析国学经典诵读 篇三

《国学启蒙》四年级(古诗、词、古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通过诵读古诗文,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的熏陶。

3、通过诵读古诗文,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力,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5、通过诵读以及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文,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经典古诗文,拓展知识面。

三、各学期教学标准及评价方式

四年级上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1《观沧海》——16《登飞来峰》)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饮酒》、《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望天门山》、《望岳》、《黄鹤楼》五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四段名句。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3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四年级下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古文。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滕王阁诗》三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4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会读优秀古文。

五、活动安排

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在原课程设置基础上,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并明确了各时间段的任务要求。

1、每周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诵读课重在指导和学习新内容;

2、在每天晨检上课的前10分钟,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时间,重在复习;

3、每天上课前时间10分钟,重在检查,待诵读结束后自然转入学科课程;

经典诵读知识答题和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一、经典诵读教材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拥有国学经典诵读读本,分为小学高、中、低段。其中小学四年级为中段。内容是《弟子规》,《论语》。

二、经典诵读课程开设情况:

我校每两周开展两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各班班主任担任,通过晨课让学生进行诵读活动。

三、数据统计分析

学生此次活动是通过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四年级的学生参与,从学生的数据来看,我校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国学的重要性,但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学生学习国学的途径单一,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此次活动是通过经典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学校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共10位教师参与。从统计数据来看,我校对经典诵读十分重视,有固定的时间安排和评价措施,但是教师认为教材太难,学生很难理解。

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总体情况

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继续、并将之发扬广大:保证教师、学生人手有教材;有固定的国学课及诵读国学的时间;定期开展国学诵读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取得了以下成效:

1、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经典诵读的路子。

(2)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教师。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

(2)陶怡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怡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存在问题:

1、国学教学形式单一,仅仅在早读时间和少年宫活动时间学习、诵读。

2、活动开展不够,应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诵读。

下一步工作思路:

1、经典诵读与活动结合。

将古诗文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吟诵、演唱、舞蹈、情景剧表演等文艺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办与古诗词相关的板报、专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

2、经典诵读与学科结合

与语文科相结合,让经典诵读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并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3、与音体美等学科结合。

4.国学经典诵读体会 篇四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

5.诵读国学经典 篇五

国学是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吾国域内之学,都可称为“国学”,即中华民国之学皆可称为国学。国学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古往今来,无数人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学习国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从小我们就开始接触国学经典《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几乎每个小孩都耳熟能详,所以国学对于我们并不陌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一首《游子吟》体现了母爱的伟大、无私。母爱神圣、淳朴,只求给予,不求回报。但我们一次次的辜负她,只求索取,不求报答。我们甚至将母亲一声声甜蜜的问候当做一次次烦躁的唠叨,将母亲一次次的关心当做是一种施舍···读到这些语句,我的心中不由得回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我不关注她的衣食住行,她对我的关注却面面俱到···

“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就是通常说的“道德”。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女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以为以后赚大钱给父母就是对父母的报答,以为会赚钱就是有能力,就可以居高临下说教任何人。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不仅是赚钱给父母,必须从细小入手,身有伤,贻亲忧,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是切身处地站在父母亲的角度考虑事情。养父母之身、心、志、慧。小时候妈妈经常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更明白了“感恩”:感恩天地给予阳光空气和水,感恩父母给予的生命、感恩朋友的关心帮助,感恩老师批评指正。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6.国学经典诵读计划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背诵中华经典《古诗词》,初步理解诗词大意,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汲取知识营养,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美化学生心灵,开发学生心智,在诵读中提升境界。

3、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采用自读、导读等方法诵读古诗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进度

第1——10周《石灰吟》《墨梅》《乡村四月》

第11——14周《书湖阴先生壁》《晚春》《大林寺桃花》

第15周《菊花》《赋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第16周《逢入京使》《赠花卿》《村晚》

第17——18周《竹枝词》《咏月》《冬夜读书示子律》

第19周《观书有感》《回乡偶书》《秋夕》

7.浅析国学经典诵读 篇七

一、诵读国学经典应讲究的原则

有效的教学要遵循一定的要求和原理, 这就是教学原则。要想顺利展开国学经典教学的前提是把握正确的教学原则。小学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 它们不是中学生、也不是大学生, 更非成年人。小学生有他们特殊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另外还有每个个体的独特个性。因此小学国学经典的教学必须考虑这两个特殊的学情, 否则我们的教学必然是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的。

在诵读实践过程中, 我们认为以下几个原则是能够较好地指导实践的。即赞美性原则、区别性原则、不明确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赞美性原则, 即只赞美不打击, 或者多赞美少批评, 以引导学生对国学经典产生兴趣和爱上经典为根本。区别性原则, 即在全校、全班提出整体要求的同时, 实事求是地承认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 所以他们的记忆、思维等也客观上存在的差异性, 对他们的要求不能一刀切。

随着学习的深入, 内容不断增多, 由于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的不同, 学生之间的差距也会逐渐拉大。有的学生对于每一个部分都能够较好地理解, 每次都能按时完成背诵任务;有的却连熟读都做不到, 更别说背诵和理解了。根据赞美性和区别性原则,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习的要求做出调整。不能背诵的降低要求, 只要能熟读即可, 熟读都达不到的就跟读, 只要积极地参与了, 能读几句是几句, 这些都是进步。教师在此过程中都要毫不吝惜地给予热情的赞美和表扬。

在班上班可以设立“星级诵读展示”, 首先, 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诵读大组, 由本组诵读能力最好的学生担任组长, 并规定, 每组开始时都拥有一个大星星, 每组有一个同学能诵读就有一颗星。以后每当有一个同学能诵读后就加上一颗星星, 每个星期都对此进行一个总结, 给予不同的评价。这中间注意原来就能诵读的学生水平的提高, 有提高的额外加贴上一朵小红花;能正确、熟练地背诵, 就奖给一颗星星。一周中进步最大的组就会得到一份小礼物。这样, 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 学生就容易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学习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事半功倍了。

不明确性原则, 即对于作品中没有定论的字句不作逐字逐句的训诂精讲, 对小学生来说只求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熟读成诵即可。自主性原则, 即充分尊重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对于哪一方面的内容感兴趣, 可以鼓励学生在规定的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有人认为解读经典要“字句落实, 达到文言白话可以自由转换的程度”, 实践表明这是不可行的。因为国学经典进入课堂、学校, 它只能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补充, 而不能成为主体, 否则会本末倒置。我们在教学中追求过细过多地逐字逐句地了解含义, 会让学习会变得非常枯燥, 对学生而言会加重学习负担, 这样只会让学生反感国学经典, 兴趣一旦失去将是语文学习的重大损失。

二、诵读国学经典应精心选择内容

根据学情决定教什么是我们的教学原则。对诵读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这是做好诵读国学经典的基础。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使得我没的国学经典在数量上浩如烟海, 灿若繁星, 在知识层面上博大精深, 涵咏无穷, 所以我们选什么给学生读也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此, 我们以为要注重两个标准。一是选最有价值的, 二是选易于诵读的, 并最好做到二者兼而有之。最有价值的, 选那些无论是什么时候都不过时的来学。当然, 对于一本书来说不可能其中的每一段、每一句、每一个字都是真理, 我们必须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则———占有、挑选和使用。

三、诵读国学经典应讲究方法

教学方法的好与否, 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作为教育者不可不重视。

(1) 范读。“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可见好的教师的重要性。国学诵读的第一步是读, 所以正确的范读非常重要。范读主要要注意掌握诵读节奏、语气。正确的范读可以将文言文的韵味读出来了, 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句意。

(2) 背诵积累。读了之后更重要的是背诵。背诵了之后学生就有了积累,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就会不断发酵, 不断内化。背诵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办法, 实践证明, 开展活动是一个很好的促进方式。如我校对《弟子规》的诵读, 就结合“诚信、感恩、言爱”开展了一次演讲活动。通过活动,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诵读的内容进行了挖掘, 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俊三.教育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1.

8.诵读国学经典 进行有效德育 篇八

1. 要让学生先看明白,在想象的基础上,然后组织语言说出来。要求说得有头有尾,要遵循一定顺序,条理清楚,表达完整,声音响亮,并使用普通话。

2. 要表扬在语言表达上有独到之处的学生。鼓励学生用词准确与生动,启发学生大胆思维、合理想象、积极发言。注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兴趣盎然,表达精彩纷呈,富有童趣和灵性。一幅简单的图片,在不同的学生眼里就是一幅不同的图画。

3. 训练有层次地进行。让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先说,再大面积展开。对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要引导他们进一步提高口语能力,想好了再说,说完整、连贯的话,用自己的话来说。对那些胆小不敢说的学生,也要循循善诱,促其发言,哪怕是三言两语,也应予以肯定。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写话,那自然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

4. 再次放飞想象的翅膀,结合社会一些现象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通过写话能力培养,对国学进行解读

1. 造句训练能使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认识更多的语言文字,熟悉各种句式,为写话打好基础。我们采用多样的形式,把造句训练与说话练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扎实。在国学经典小故事的引导下让学生写话,进而加深对国学内容的了解。

2. 重视阅读国学经典,积累词句。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为此,我们重视阅读国学经典书籍,读书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而且能奠定学生良好的写作基础。在教学中,我们注重让学生积累好词好句;日常生活中我们组织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读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去摘抄、说(写)读后感、写心得等。利用课上或课余时间把自己读的书、写的后记讲给同学听,经过多次练习,学生基本上懂得该摘抄些什么,写一些什么。通过大量语言积累,使学生的写话能力得以提高。

3. 创设情景,练习写法。国学经典读本中有很多图片,情景图中别具匠心,充满童趣。结合这些图片进行德育大大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它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好帮手,同时我们还发觉它也是培养学生看图写话的好材料。我们要求学生们给每一幅画写一个提示语,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求学生从一句话写到两句话,两句话写到五句话。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写三句话,只要句子通顺,重点能体现即可。如果时间允许,对好的段落进行范读,激发学生写的兴趣。

三、通过习作能力培養,践行国学经典

1. 打开学生写作的源泉——生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国学看社会: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国家大事。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可以对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生活是学生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他们就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只有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让生活成为作文素材无尽的源头活水,学生习作时才会左右逢源,运用自如。没有了材料,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用自己写的作文来约束自身行为达到德育的目的。

2. 作文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石。通过阅读国学经典进行德育的同时搜集写作的素材。

上一篇:保育员期末简短个人总结20下一篇:五落实整改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