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与影视传播

2024-10-21

大众文化与影视传播(共8篇)

1.大众文化与影视传播 篇一

论大众传媒下背景下的的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传播

——以《云南印象》为例

摘要:

民族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民族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本民族自己独特特质和风貌的民文化,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根基成长发展的灵魂。在信息传播全球化的今天,西方文化和大众文化泛滥已经对我们古老的传统民族文化产生了严重的侵蚀。然而《云南印象》的成功不光是在中国大地上刮起了一股民族文化的风潮,更是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借助了大众传媒这个现代化的传播工具与手段后依然可以发展壮大,源源不断的传承下去。本文将以《云南印象》进行案例剖析,得出在大众传媒为社会主要传播手段的背景之下如何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启示及措施。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 national collection of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a reflection of the nation into their own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yle of the people is the foundation of a nation live and breathe the soul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However,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globalization, the proliferation of Western culture and popular culture have on our old tradition of culture had a serious erosion.However, “Yunnan Impression” is not only the success of the land in China has stirred up a wave of national culture, but also to demonstrat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mass media in the modern means of communication tools and still be able to grow, continuously be preserved.This will “Yunnan Impression” for case analysis, obtained in the mass media, the main means of communication for the social context of how to develop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Enlightenment and measures.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 大众传媒文化产业 标准化 产业链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全球化的到来,全球各种文化相互交汇,融合、碰撞,然而这种看似公平的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却只是掌握着先进传播技术及工具的发达国家想发展中国家的单方面的文化输出。传统的民族文化在这场实力不对等的文化较量中,不断受到西方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侵蚀,日渐呈现出萎靡之状。一时间,传统文化何去何从一时间成为了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然而,在传统中华民族文化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进攻下,纷纷丢盔弃甲之时,《云南印象》的成功,给我们展示一条以古老传统民族文化为内涵,同时运用现代大众传媒为工具,让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完美结合的文化发展的新模式。

一《云南印象》的成就

2003年8月8日,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印象》在昆明首演大获成功。该剧分为“太阳”“土地”“家园”“神祭”“朝圣”“尾声”六场。原汁原 1

味的少数民族舞蹈,富有色彩的乡土歌舞,气势磅礴的鼓阵,动听的人生和音乐给人以心灵的触动。【1】

在2004年中国专业舞蹈最高奖项--第四届中国舞蹈 “荷花奖” 的比赛中赢得十项大奖中之五项奖项:舞蹈诗金奖、最佳编导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服装设计奖、优秀表演(打鼓设计)奖。

2005年,《云南印象》入选第三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使云南告别了舞台作品在全国舞台艺术作品工程的评选中落选的历史。从2003年8月8日在昆明开始公演到2004年十月在全国首轮巡演结束,《云南印象》先后在昆明、杭州、上海、绍兴、北京、广州、南宁、成都、重庆等25个省、市,30余座大中城市进行了演出,创造了中国舞坛上的奇迹。,在后在巴西、阿根廷、美国演出700余场,行程10万余公里,观众多达70余万人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云南印象》成功所带来的启示

(一)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要符合民族的审美标准,植根于本民族的民间文化土壤。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下来的,是民族审美习惯和审美情感 一种体现。无论社会发展 如何之快,受外来文化冲击又多大,这种审美的传统性是不会一下子就消失,而是带有相当长时间的延续性。只有符合了民族传统文化,符合了民族的审美习惯的文化产品才会被大众所接受。同时传统文化作为不同民族的独特代表,在展现民族个性的同时又体现出了民族文化之间的共性,世界各民族的发展都属于人类进化史的一部分,虽然各个民族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但是在其真善美追求上都是一样的,情感是相通的。这样的话,放到到艺术上,艺术形式虽有不同,但是表达的艺术情感是一样的。正是那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也是为什么几千年来世界不同语言风俗的各地区音乐舞蹈可以相互流传的原因。以《云南印象》为例,其所有的元素都是由云南民族民间文化构成,整台歌舞共分七段落,序幕(混沌初开)、太阳(包括太阳鼓、芒鼓、铜芒、铜镲舞、象脚鼓、神鼓)、土地(包括月光、花腰歌舞、烟盒舞、女儿国、打歌)、家园、火祭(包括甩发舞、葫芦笙舞、纹身、面具舞、东巴舞、牛头舞、涅磐)、朝圣(包括藏族舞、玛尼石、转经筒、童谣)、尾声(雀之灵)。从歌舞的内容到表现形式,从演员的服饰到舞台道具,甚至演员本身都是来自野地乡村,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所有的这些都是杨丽萍历经15个月在云南民间收集来的,构成了《云南印象》最基础的艺术元素。【2】这些植根于丰厚民间沃土,源于劳动群众生产、生活的文化元素,使《云南印象》获得了勃勃的自然生机和生命的活力让人领略到了原生态文化的魅力和一种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生命,爱情 信仰 抗争都是人类共同的原始的情感,也是世界通行的沟通“语言”,文艺团体通过民族歌舞艺术的表现形式,一最古朴的歌舞语汇将其诠释和 表达。同德情感的诉求无疑是最能触动观众内心深处,迎合受众在经历都市快节奏,单一机械运作的生活生活之后,追求原始复古,崇尚自然心理,回归文化自然传统的心理。可以说《云南印象》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艺术魅力的内在品质,为它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准确的文化市场定位,和庞大的市场需求,为《云南印象》提供了保障。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了转型时期,社会各方面的矛盾不断凸现,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人们更是面对着方方面面的压力。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充斥着浓厚商业气息的社会氛围给社会大众造成很大的压力与困扰,而传统的娱乐节目和文化产品要么充满了商业气息,要么是粗制滥造,难以满足大众的需求。演出市场上对于真正能够满足大众空虚心灵的文化产品可谓是少之又少,原生态文化产品 市场前景广阔。《云南印象》的主创人员对于它的市场定位有着非常明确的认识,从一开始,《云南印象》就被定位为艺术产品,而不是艺术作品。对此,杨丽萍面对媒体时坦言:“我把《云南映象》定位为艺术产品。在我看来,有价值的艺术也要有商业价值。”必须要产业化,产业化的意思就是不能单靠演出来养活自己,要做大,做成文化产业。别的音像制品,书籍,一旦成了品牌就会派生出许多东西。《云南印象》并不满足于目前在演出市场上的成功,它的产业化之路还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宏伟的计划。【3 】

经过杨丽萍三年间精心打造,费劲心血的大型歌舞集《云南印象》的出现无疑是让大众感到眼前一亮,仿佛一阵来自田野的清风,给长期以来充斥着华而不实、浮艳轻佻的晚会舞蹈的舞台带来勃勃生气,也给因终日沉浸在光怪陆离的声色娱乐中,感觉和心灵逐渐麻木的城市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刺激和心灵冲击,形成了一道与流行文化、时尚文化风情迥异的文化奇观。让人真正体会到了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感觉。同时庞大的演出队伍和宏大的演出气势让观众的心灵真正感受到了一种来自原生态文化的震撼。

(三)运用现代大众传媒作为制作与宣传工具,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

人类文化的传播在经历过语言,文字,印刷术之后已经进入了大 传播媒介为主流的时代,其快速,便捷的特点已经成为前几种传播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云南印象》土生土长的民族舞蹈是民族传统、宗教文化、民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特定的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的产物,那瑰丽多彩的自然风光、笼罩着浓郁的神秘色彩的宗教仪式、异彩纷呈的节日庆典以及那天、地、人、神共同在场的文化语境,就是民族传统舞蹈赖以展开的舞台,它们是民族舞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其表现力和感染力存在的基础。

因此,要本真而完整地呈现舞蹈的魅力,仅仅把舞蹈的动作和音乐从云南民间的田间地头搬到大城市的舞台是远远不够的。一旦脱离了其原生语境,那些舞蹈动作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表现力和感染力将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在人工搭建的舞台上,最大程度地再现民族传统舞蹈的整体意蕴,是关系到这台舞蹈能否成功的关键。云南的山水田畴、人文景观当然是无法搬到舞台上的,但是,现代技术发达的电子复制手段却使在舞台上最大程度地再现民间舞蹈的感观氛围成为可能。《云南印象》表演过程中运用了一百多万的帊尼灯,用尽五百盏灯营造出各种各样的,并通过民族服饰,祭祀道具礼器的运用使的整个舞台变得空灵,为观众创造了亦真亦幻的视觉效果。整个舞台将原生与现代,自然与人类的相融合,创造出时空错位的感觉。《云南印象》耗

资千余万,充分调动了当代最先进的电子音、视频和多媒体舞台设备,最大程度地地再现了民间舞蹈的空间氛围,从而让城市观众坐在剧院里也能获得一种亲临其境的亲切感和现场感,满足了城市观众对于原生态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好奇心。《云南印象》可以说是这个电子复制时代的一次成功尝试,现代化的电子媒介与土生土长的民族舞蹈的和谐共鸣、无缝对接,为电子传媒时代民间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足资借鉴的技术范。

(四)品牌也是硬道理

在《云南印象》的市场推广中,企业和剧组可谓是充分发挥了品牌效应的威力。在《云南印象》的宣传中杨丽萍 作为这个节目品牌代言人,一反往日的低调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云南印象》的商业推广活动,和整个团队一起,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各个公众场所,出席新闻发布会,接受电视台专访,上网站和网友聊天,一抛其往日的冷傲和矜持,笑容可掬地面对媒体和公众,不厌其烦地解答着各种各样的提问和质疑。显然,杨丽萍的出场是《云南印象》的市场推广的最好品牌,也是任何其他人所无可替代的。其次获奖无疑是最好的广告宣传,《云南印象》在首演之后,相继在各省市上演,取得了强烈的反响,成就斐然,这些都成为了它的主打品牌。

三 大众传媒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传播措施

(一)建立政府扶植、市场为主导、企业来运作的产业开发运作机制。

中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与经验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起步晚,经验少,是在被动的外来文化产业的冲击下开始萌芽发展的。直到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仍未能形成系统的文化产业体系,国内文化市场也还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国内庞大的文化市场越来越受到国外文化产业公司的重视,并不断对中国的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冲击和侵蚀。在这种内忧外患的环境中,中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扶持,尤其是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方面。目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植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着手起草《文化产业促进法》,推动尽快出台《电影产业促进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4】但是我们也知道如果要想让文化产业真正能够健康发展只是仅仅依靠政府的扶植与推动是远远不够的,该必须要打破原有的旧体制,让其由企业来运作,以市场为导向,自负盈亏,将原有的输血模式变为造血模式。《云南印象》在其成功的发展过程中云南政府对其的支持是有目共睹的,同时剧组聘请了专门的经济演出公司帮其策划推销。正是这种政府扶植、市场为主导、企业来运作的产业开发运作机制保证了其运营的成功。

(二)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工具,实现传统内容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传播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广泛地运用于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之中,在文化领域掀起了新科技革命的旋风,促使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和传统文化形态的更新。媒体革命不仅仅是传播方式的变革,同时也带来了文化本体的革命,创造了崭新的现代文化。广播文化、电影文化、电视文化、音像文化乃至网络文化,成为新兴的主导文化形式,新闻产业、广告产业等相继诞生,文化不断经历创新扩容。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代表的当代信息革命,给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这些新兴文化的特点在于,利用网络特性拓展传播内容,不满意于简单复制传统媒体,而是走上了自主发展的新路。文化产业一旦与信息数字化、现代通讯技术等高科技结合起来,迅猛扩展以往的表现空间和表现能力,创造出人们前所未见,甚至想所未想的视觉奇观和虚拟现实,从而将文化生产带入一种新境界。在这种、大众传媒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让土生土长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新的展现,为其插上走出地域飞向世界的翅膀,就成为我们开发发展传统文化产业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云南印象》的歌舞作为原汁原味的云南少数民族的田间舞蹈,如果没有现代电子技术的帮助其本真而完整地呈现舞蹈的魅力,仅仅把舞蹈的动作和音乐从云南民间的田间地头搬到大城市的舞台是远远不够的。一旦脱离了其原生语境,那些舞蹈动作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表现力和感染力将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在人工搭建的舞台上,最大程度地再现民族传统舞蹈的整体意蕴,是关系到这台舞蹈能否成功的关键。云南的山水田畴、人文景观当然是无法搬到舞台上的,但是,现代技术发达的电子复制手段却使在舞台上最大程度地再现民间舞蹈的感观氛围成为可能。《云南印象》耗资千余万,充分调动了当代最先进的电子音、视频和多媒体舞台设备,最大程度地地再现了民间舞蹈的空间氛围,从而让城市观众坐在剧院里也能获得一种亲临其境的亲切感和现场感,满足了城市观众对于原生态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好奇心。《云南印象》可以说是这个电子复制时代的一次成功尝试,现代化的电子媒介与土生土长的民族舞蹈的和谐共鸣、无缝对接,为电子传媒时代民间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足资借鉴的技术范例,也为人们展示了传统内容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

(三)发挥名人效应,借鉴国外标准化,多元化的发展策略。在今天这个眼球经济的时代,名人不光是新闻的焦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品质的保证。在我们这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里,各个民族不同的传统文化往往带有其地域性的特征。民间文化走进大众视野的一个规律,任何一个民间文化要想得到大众的认可,需要有一个身怀绝技又被大众所知晓的中心人物来向大众展示其艺术的魅力,让大众所熟知接受,喜欢。东北二人转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期间赵本山可谓是功不可没。赵本山在央视的宣传与表演让二人转这个原本流行于黑土地上的民间艺术得以迅速火遍全国,并在能够在09年将《刘老根大舞台》建到北京,打入北京这个竞争激烈文化市场。《云南印象》表演初期,大部分观众就是冲着杨丽萍这个品牌去观看演出。

另外,艺术品产业化意味着其是可复制的,大众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传统文化的复制得以成为可能。《云南印象》虽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相对于国外已经成熟的表演,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云南印象》的表演过分的依赖杨丽萍这个舞蹈天才,存在 “将鸡蛋放到一个篮子”的风险性。在这一点上,《云南印象》需要向国外的《大河之舞》、《猫》等剧目学习其标

准化的表演模式。《猫》自从1982年第一次上演以来,已经以14种语言,在全球超过150个城市近300个剧院上演,演出版本超过40个,拥有观众超过6500万。《猫》剧今年春天在北京上演时,其舞台总监蒂姆•麦克法兰司自豪地说:“现在大概有6个剧团在全世界演猫。【5】音乐剧《猫》的演出模式的标准化让我们看到文化产业的传播速度与创造的效益。

(四)不断完善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

文化产业与别的产业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需求大,二是高附加值。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是别的物品不能替代的,这种需求有排他性,而且还具有无限性,比如好歌可以不断出新、一直出品,人们百听不厌。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体现在内容为王、产业链形态的延伸,一本书出版后,可拍电影,可制成DVD、影碟、游戏,还可授权,其价值会延伸。美国动画大片《超人特工队》,里面有300多种产品卖(授权)出去,而票房只占总收入的20%。一般好莱坞电影其全球票房只占其总收入的25%-27%,动画片的票房则仅占20%左右。【6】我国文化产业从自主发展的角度来说,程度是相当粗放和原始的,不仅没有反映出文化产业强大的创意和想象力,体现“内容为王”的特点,而且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很低,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形成产业链经营的格局。一个文化产业作品的成功,能取得的价值不止仅仅是在演出的剧目,还包括对其衍生品的开发和制作,逐渐形成产业集群,这样容易增强文化的竞争力和区域文化品牌的建立。《云南印象》的成功不仅仅是单个剧目的成功,也是云南文化产业以后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云南地区的旅游及其他产业也将带来巨大的收益。

结语

在今天这个大众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之下,信息传播的快速和便捷极大的方便了文化的传播,同时也给当前处于强势的西方文化的扩张提供了巨大的优势。在我们只有保护好自己民族传统文化,才会让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发展开发传统民族文化不能仅仅依靠老的传统模式 和技术,只有学会利用现代传媒技术的优势,实现传统内容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才能让我们的文化发展,壮大,传承给子孙后代,才能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1】豆丁网《论原生态舞蹈的发展与保护——以<云南印象>为例》

【2】载于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大众传媒时代的民间文化传播——以原生

态舞蹈云南印象为例》

【3】新浪网 杨丽萍专访

【4】摘自李斯屈 李涛《文化产业概论》 浙江大学出版社

【5】摘自维普资讯《猫》的成功对于文化产业的启示

【6】留学生论文网 《中美动漫产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参考书目:李斯屈 李涛《文化产业概论》 浙江大学出版社

刘玉珠 柳士法著《文化市场学》上海文艺出版社

《中国文化产业》 中华出版社

2.大众文化与影视传播 篇二

1 影视艺术传播现代化趋势

所谓影视艺术,实际上可以从“影视”和“艺术”两个视角去定义。从“影视”的视角去定义,是指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等具有一定视听特征的作品,从艺术的层面来看,它包含了电影艺术、电视艺术等在内的影像艺术生产与传播的全部。

1.1 影视艺术传播的快餐化

社会生产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在重重压力之下,影视剧作品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舒缓情绪与压力的一种方式。社会对于影视艺术传播的需求在于减压,这也决定了现代影视艺术传播的快餐化发展方向。

在快速消费的时代,人们更偏向喜欢快餐文学和快餐影视艺术。在生活与工作中,他们并没有时间去深入思考某部影视艺术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他们迫切需求的是能够快速获取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影视艺术的快餐化传播趋势,也造成了现代许多影视作品中人物性格的浅薄定位、故事情节的荒诞走向,只是泛泛而谈,缺乏对更深层次的探讨和挖掘。快餐化的传播特征正诠释了现代影视艺术传播与传统影视艺术传播的差别所在,传统影视艺术塑造了许多经典形象,这些经典的形象大多具有极其独特的时代符号、文化符号,蕴藏着人生真谛;而快餐化影视艺术传播正是丢弃了这些繁琐的深入探索模式,虽然不乏有一些精品影视艺术作品,但在整个行业的引导方向上,丢弃了影视艺术本身应该具备的启蒙和引导的作用,也注定不能再对社会和人生的价值进行审视和探索。

1.2 影视艺术传播的产业化

理论上来讲,影视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主要表述目的是为了让受众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但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影视艺术传播不再固守传统以“表演”目标为主,而是该走经济策略,逐步形成产业化。影视艺术传播的产业化实际上就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迎合观众的需求,编创人员根据这种需求进行创作,投资商投入大量的影视制作费用,通过聘请优秀的导演、知名的明星演员来完成拍摄、上映,然后获取一定的经济利润。

影视艺术传播产业化,固然赢得了大众化的追捧,也更符合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但倘若我们站在艺术的角度去思考,影视艺术传播的产业化也使现代影视更偏向于功利化,而忽略了其情感教化的传统意义。

1.3 影视艺术传播的网络化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爆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带领人们进入更加智能化、综合化的生活模式和社会模式。现代生活,人们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被数码产品所包围着。电脑、手机、移动设备,加上无限局域网的逐步完善,人们可以在任何环境、任何地点观看影视艺术作品。

在网络媒介应用与发展的过程中,衍生出了新的媒介形式与传播方式,依托于网络,人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来观看影视艺术作品,可以在微博平台、微信平台自由发表自己对影视剧的观感。这种以点带面的传播形式促进了影视传播的高度网络化、碎片化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社会对影视艺术作品的数量需求。影视艺术传播的网络化特征也改变了影视艺术传统的投放模式以及盈利模式。传统电视媒体已经不再是影视艺术作品传播的唯一视觉途径,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打开电脑甚至移动设备来收看影视作品,许多影视艺术作品更选择了网络首播这种营销模式,与之相对的盈利模式也悄然改变。

影视艺术中电影以票房收入作为主要的经济效益来源,而电视剧则以广告作为收入来源。基于影视艺术传播的网络化,许多影视艺术充分利用了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利用网络宣传的优势在于能够以传播者为中心,重新构建新的传播网,进一步提高传播的设计范围。但同样,还有许多影视艺术作品依靠的是话题炒作、绯闻炒作来增添对影视艺术作品的关注度。这种恶意的炒作实际上也是网络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隐患之一。

2 影视艺术传播大众化创作特点

2.1 轻松搞笑,符合大众审美

大众对现代的影视艺术传播的主要述求在于娱乐,进而使影视艺术传播朝着更娱乐化的方向发展。相较于传统艺术传播的严肃性,现代影视艺术传播显得更加直观,内容也更加多元化和娱乐化。当今影视艺术的发展,更加注重于满足人们的娱乐心理,通过对影视艺术进行独特加工,融合科技手段、故事创新、视觉特效等元素,使影视艺术给人一种直观的刺激感和好奇感,吸引更多人乐意观看影视剧,并以此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强大的市场需求下,影视艺术传播中娱乐轻松的题材十分普遍,其中不乏精良制作。例如,《爱情公寓》系列,《爱情公寓》故事围绕一幢名叫“爱情公寓”的普通出租式青年公寓而发生,讲叙了公寓内的青年男女之间所发生的搞笑、离奇及浪漫的友情、亲情、爱情的故事。该剧轻松幽默,虽然剧情发展关联性不强,类似于短剧单元,但其轻松幽默的话语赢得了许多年轻人的追捧。

2.2 网络改编影视剧盛行

网络文学的丰富内容和多元话题材类型改善了影视剧本匮乏的困境,改善了影视剧本的创造力不足,以及影视剧的不断翻拍与内容陈旧的问题。在国内影视剧题材匮乏和好剧本难寻的时代,网络文学成为影视剧内容的重要资源,许多精良的网络文学作品可以有效地补充中国的电影和电影剧市场。

网络文学的草根性也使大众更容易接受改编剧,在庞大的市场消费引导下,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剧作品数量呈现井喷的现象,但这种现象也直接导致了影视作品出现同质化现象。近5年,影视剧的类型主要为仙侠古装电视剧、电影,都市情感电视剧、电影,从题材上来讲,主要可以分为清宫题材穿越大戏,如《步步惊心》《宫锁心玉》《甄嬛传》《大清后宫》;都市情感偶像剧,如《何以笙箫默》《微微一笑也倾城》《左耳》等。而其他题材诸如民国题材、现代家庭情感等类型则仅有几部代表类型的电视剧。从2015年上映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影视艺术作品的数量不难看出,娱乐化趋势下虽然影视艺术作品的数量急剧增长,但在类型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同质化现象。

同质化现象的背后,直观地展现了影视艺术传播过程中生产模式化的趋势,之所以会出现同质化这种现象,也是由于影视作品制作单位为了避免市场风险、求得最大市场份额所导致的。影视作品的模式化一般是要模仿成功的影视作品,迎合大众的欣赏口味,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完全将影视作品商业化。虽然模式化的影视艺术作品降低了生产成本,但其作品本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却也大打折扣,往往失去了应有的艺术价值。

3 结语

时代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日常审美,也使人们对影视艺术的审美需求随之产生了变化。影视艺术传播的现代化趋势无疑是符合时代发展特色的,是顺应时代需求而改变的。我们在看到现代化趋势所带来的良性转变的同时,也需要对其舍弃的传统特征进行认真思考。但最为根本的是,影视艺术必须保证自身的精良,在坚持现代化以及大众化传播趋势的同时,也要结合传统影视发展特征,注重内在精神文明的导向作用,把握艺术气息,使其能够正确引导大众的欣赏需求和消费观念。

摘要:新的时代给予了影视艺术新的机遇,同样也给予了其新的挑战。现代化影视艺术传播的大众化在起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值得反省和思考。

关键词:影视艺术,传播,趋势,现代化,大众化

参考文献

[1]陆地,刘菲菲.从“手机电视”回归“手机视频”——手机电视的用户偏好和发展前景[J].视听界,2012(4).

[2]王长武.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J].中国电影市场,2011(9).

[3]李荣荣.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J].东南传播,2011(12).

3.现代影视艺术传播的大众化走向 篇三

关键词:影视艺术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精英文化

影视艺术从一开始就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什么是大众文化呢?金元浦在其《定义大众文化》中,这样说道:“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的范畴,它主要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现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共同参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大众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它的消费内涵。甚至可以这样说,“大众文化”的生产就是以刺激大众消费为目的的。没有消费的“大众文化”产品,要么内容不够适销对路,要么根本就不属于“大众文化”产品。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消费内涵抱着明显的批判态度。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呈现商品化趋势,具有商品拜物教特性”。“大众文化生产的标准化、齐一化。导致扼杀个性。”“大众文化是一种支配力量,具有强制性。”他认为大众文化“剥夺了个人的自由选择”。总之,“大众文化”的消费属性、商品属性决定了它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影视媒介是大众文化生产的主力军,既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也是推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生产的主要力量。

关于“消费文化”的定义,费瑟斯通认为:“消费文化,顾名思义,即指消费社会的文化。它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认为大众消费运动伴随着符号生产、日常体验和实践活动的重新组织。”关于“消费文化”的涵义,费瑟斯通指出:“使用‘消费文化’这个词是为了强调。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对理解当代社会来说具有核心地位。这里有双层的涵义-首先,就经济的文化维度而言,符号化过程与物质产品的使用,体现的不仅是实用价值,而且还扮演着‘沟通者的角色’;其次,在文化产品的经济方面,文化产品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资本的积累、竞争及垄断等市场原則一起,运作于生活方式领域之中。”按照这样一种解释,影视视文化产品具有典型的消费文化产品的特征。

影视艺术的大众化程度从来没有现在这么高,影视艺术从来没有现在这么普及。这与影视艺术的现代化直接相关。影视媒介的传播手段、渠道和方式不断现代化,传播的面越来越广、传播的量越来越大,传播的质量越来越高,接受方式越来越便捷,使得影视艺术越来越趋向大众化。影视艺术的这种大众化趋势构成了大众文化的客观环境。这种客观环境又反过来对影视艺术的文本原创、拍摄制作和传输播出产生巨大影响。其结果是.影视艺术随着传播手段的现代化.越来越呈现出大众化趋势,并使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逐步融合。精英文化日益融入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在接纳精英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格调和品位。这就是影视艺术传播表现出来的非常突出而重要的趋势。展望未来,进一步融合将是大势所趋。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它的对象再也不是局限于某一狭窄的社会阶层中(如贵族或是精英),而是基本失去了阶层差别的大众。以此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决不可能沿用传统文化载体,它要求的、适合自身的新型载体,必须有为大众所享有的特点。影视艺术无疑是这样的媒介。大众文化有别于精英文化,它是以满足大众娱乐和消遣为主的商业性消费文化。随着大众文化的兴盛,以深度、抽象、严肃为特征的精英文化逐步向平面、直观的大众文化转型,以娱乐消遣、消费赢利为目的的影视文化日益成为大众文化的主体。由于现在影视文化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影视文化的商品属性日益凸现,商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来的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趋于模糊。当下,文化越来越成为公众享受和消费的产品,大众文化也就是公共文化、消费文化。于是,以影视艺术为代表的通俗化走向。既加速了当代文化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又使当代审美文化的商品属性更加凸显。影视文化市场受大众文化的感性享受、追求时尚的刺激,也变得越来越向娱乐化的方向发展,反过来又刺激着享乐主义和时尚文化在大众文化中普遍开来。综观影视艺术发展现状。其大众化的趋势表现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快餐式”

大众影视艺术不象经典文化那样。蕴涵着无穷无尽的符号意义.负载着人生真谛.揭示社会的本质,它仅仅做为一次性文化消费品,满足大众娱乐消遗的需要。大众影视作品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可以贴切地比喻为“文化快餐”。“快餐式”影视艺术作品的特点是无深度和平面化。这种作品往往作一般义理的传达,仅仅扫描出现时生活的人间情态和世俗表层,局限于平面化的展示.对影片的人文内涵缺乏深度挖掘。现代大众影视艺术与传统的经典影视艺术在审美形态和审美内涵上产生了质的区别,它消解了作为文化的启蒙主题和意义深度,不再具有精英文化的沉重和焦虑,虽然也能给不同层次的观众带来愉悦,虽然不少作品也有一定的思想主题和教化功能,但主要的还是一种游戏消遣和感官刺激。

2.商品化

影视艺术的商品化不仅仅是指其制成品通过市场流通,更意味着影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市场导向,而传统文化多以文人的自我创作为导向的。好莱坞从娘胎里就孕育市场意识和娱乐观众的意识.普特南强调,在好莱坞“没有一种艺术的规则、义务和标准能替代这一娱乐观众、打动观众、赢得观众的中心职责。”好莱坞将世界市场纳入自己的版图.煞费苦心地收集他国观众的观影需求。早在1927年,美国商务部便发布过一份由驻华领馆人员提供的中国市场报告,对“中国人电影趣味”的把握相当细致。特别提醒制片人“三角恋爱和两代人冲突的题材因违反传统伦理不受中国人欢迎”,又将“大团圆”、“善恶分明”等归纳为美国电影能够占据中国市场的原因。市场导向对艺术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大众的文化需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过度追求普及导致了文化水平的下降。人们发现,市场导向并不能直接提升文化的水准。畅销和优秀之间决不能划等号。

3.技术化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对于科技的依赖可谓登峰造极。巨额资金的投入。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几乎成为现代电影的票房保证。最具文化意味的文学、戏剧成分在电影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好莱坞大片越来越热衷于用数字特效营造荧屏奇观,我们中国观众

从那类大片里感受不到我們民族的情感生活、理想追求与人文内涵,难以满足我们的审美期待。人文理性遭到科技理性的严重挑战。技术不仅体现在制作过程中.还体现在发行和销售过程中。网络、卫星电视、光盘等现代技术使影视作品越过千山万水,渗透到世界各地,形成全球性的大众文化氛围。

4.组织化

大众媒介本身既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组织机构,其内部严格按行政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如此,单个的大众媒介又组织起来结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传输网络.传统传播方式中,传播的中心集中在参与传播的人。而在大众传播中,其中心集中于传播机构,组织成为联系传者和受者、规范传播内容方式与内容的中心点。传播媒介的组织化使得文化特征发生了如下的变化:一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分离。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将制成品交付给大众传媒,在提供给受众消费。这意味着生产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永远不能处在即时的互动中,在文化创作过程中,消费者是缺席的。这即是大众传播的单向性的典型表现。二是受到组织规范的制约。大众文化既然以组织化的大众媒介作为自己的传播媒介,就不可避免的受到组织规范的约束。文化创造再也不是个人的性情的表露,而是依据组织程序群体运作的结果。

5.机械复制

影视圈出现的“戏说热”、“纪事热”、“宫廷戏热”、“武打热”等现象表明严重的类型化倾向。为了保证最大程度的市场份额,避免市场风险,影视艺术作品日益向类型化方向发展。文本能够大量复制,是大众媒介产生并存在的技术性前提,大众媒介的这一特征同样反映在大众文化中。大众文化之所以被称作“文化工业”,就是采用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制造文化产品,而工业化生产的重要特征既是机械复制,对大众媒介而言,传媒产品复制数量,左右着产品的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制作原则。同样的定律在大众文化中依然有效。大众文化的制成品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以庞大的数量为标志的。接触的人数的多少,几乎是判定大众文化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准。

6.标准化

标准化是机械复制的直接结果。大众媒介产品的标准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模式化,流行的大众文化大多有人为熟知的惯用模式。二是语言的相似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大众媒介是整个社会语言的制造器,它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越来越趋向同一。标准化的影视艺术作品往往压抑独创性和主体性,尚失影视艺术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而影视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其价值应该体现在个体生命对世界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上,也体现在个性化的审美创造上。当前,无论从国外的影视艺术作品来看.标准化的程度都很高。

7.偶像崇拜

偶像或明星成为影视作品开拓市场的有力武器。由他们扮演的英雄和美女在影片中起主导地位。无论是情爱片,还是暴力片:无论是战争片中的军事首领,还是武打片中的大侠等都不乏他们的身影。这些明星在观众的心目中往往具有美丽或英俊的形象。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大的人格力量。而当下大众影视艺术作品中的明星,更多的依赖于商业文化的形象包装。为了提高影视的收视率,影视传媒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注重明星效应。由于明星效应的特殊价值.有些演员甚至不惜通过绯闻炒作来获取关注。另一方面。明星对于大众消费文化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成为广告商追逐的宠儿。

8.娱乐化

4.大众文化传播金色池塘影评 篇四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诗句,它描绘了怡养天年的欢乐,也道尽了对生命将逝的惆怅。”该影片一开始就给我们营造了这样一种氛围,暮色黄昏,两只水鸟游于湖面,芦苇的倒影在水里已显得模糊,夕阳的余辉播撒在湖面上,金光粼粼。轻扬的背景音乐,衬托出一种静霭与详和的氛围,却也掩饰不住对生命将要终结的惆怅。影片结尾,水鸟的叫声和夕阳西下的场景都与开头前后呼应。给整个影片奠定了美好又很惆怅的基调。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年事已高的老夫妻,夏天他们回到故居——美丽的金色池塘度假。老头性格倨傲孤僻,倔强好胜,但心中有爱,不乏幽默和勇敢。老婆婆活泼可爱,勤劳勇敢,热爱生活。也许影片在情节设置上并没有跌宕起伏(故事中老头和孙子去炼狱湾钓鱼出现危险以片尾老头突然倒地还是很让人揪心的)但影片中所体现的爱情,亲情,友情确是最吸引人的地方。老夫妇之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让人倾羡不已。爷孙俩通过钓鱼结成了忘年之交。父女俩最后也敞开心扉,打破了多年不和的坚冰。

故事对感情的第一次深刻描写,是在老头去林里采草莓,迷失了方向,记不起曾经和老伴一起走过千百回的通往老镇的路,一种焦虑、害怕的情绪突然袭击了他,他感到恐惧与不安,匆匆赶回家,直到送走了邮差,才对老伴讲明了原因:“我走到树林里„„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我吓得要命,所以我才跑回来,看见你那漂亮的脸,我才觉得踏实,安全”。故事用这个情节,描写了老头对老婆婆的那种爱,那种几十年没有表露过的,深深藏着的,离不开的爱。

故事的第一次感情碰撞,是在父女之间展开的。倔强的老头是个严肃的父亲,他的女儿也同样的倔强。倔强的人,从来不肯示弱,他们在用一辈子进行较量,这是很不幸的。用女儿的话:“你为什么对下棋这么着迷,你喜欢打败别人是吗?”“我把一生的时间都用在和他的较量上了,即使离家三千里见不着他的面,也摆脱不了„„”。幸好有母亲的开导:“你真的错怪你爸爸了,他很在意你,他非常关心你,可这个傻瓜他从来不愿意把话说出来,我相信他愿意为我去死,同样他也愿意为你去死。”在母亲的鼓励下,女儿以一段坦诚的对话和一个后空翻跳水动作融化了坚冰。

5.浅谈中国影视跨文化传播的障碍 篇五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路线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这是炎黄子孙最引以为豪的一件事。诚然,这为子孙后代带来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但是不可否认,历史越悠久,劣根性也越多。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正统,主张修齐治平,这虽然与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有所不同,但爱国主义仍是是普适的价值观念,还能够为别国观众所接受。但是同时,儒家文化强调自我约束,强调内省和自我节检视以及欲望的控制,这些思想形成了温和含蓄的文化传播和文化接受理念,这与西方的主流思想消费主义和行乐主义不符,更与现在的竞争激烈的全民皆商的社会现实不符。如果说汉文化是一种沉静内向的月亮文化,而美国文化则可以比作是一种太阳文化,是一种躁动的,外向型的文化。不注重研究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就会不可避免的在跨文化传播中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中国古代宫廷的尔虞我诈和迷信思想等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背景,如果过多地将这些陈腐思想搬上荧屏,不仅会使国内的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也无法使英美这些与我们的社会文化背景不一样的国家产生共鸣。出口以古代环境为背景的电影电视虽然有利于弘扬中国的古代文化,但是不利于其他国家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更为严重的是使某些人对中国产生刻板影响,于中国的形象有损。以中国古代文化为背景的影视作品确实能吸引外国观众,但鲜有创新的老一套表现形式难免使人感到乏味,而要做到像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那样将不同的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中国影视业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二影视作品类型和题材的单一性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精彩影片如《让子弹飞》、《赵氏孤儿》和《花木兰》等等,2010年以来中国的电影票房也一直保持30%以上的增速,在全球电影市场上首屈一指。但是中国内地也正在逐渐取代日本韩国成为好莱坞影片的头号海外市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国电影并没有守住自己的市场,更谈何扩大国外市场并进一步传播中国文化?

针对内容上,中国的卖座电影大致可以分为古装戏、战争片、动作片和爱情片,相对于令人眼花缭乱的好莱坞大片中国影片类型单一,跟风现象严重,最为典型的是喜剧片和恶搞山寨类型影片的横行。08年8月,喜剧片《十全九美》凭借几百万的投资,赚取了五千多万票房,成为当年的黑马,于是在09年,这一类型的影片多如牛毛的出现在大银幕上:《追影》、《灵灵狗》、《隋朝来客》、《熊猫大侠》、《火星没事》、《大胃王》„„这些“恶搞”影片以夸张的无厘头的故事情节和雷人的台词甚至是将经典电影的情节或台词拼凑在一起为笑点和卖点,粗制滥造,思想内涵和文化都极其肤浅乃至恶俗,这些影片国人都无法承认其价值又怎敢拿出国外呢?

一直作为中国影视素材的古装戏经久不衰,至今仍活跃在荧屏上,如《美人天下》《唐宫美人心计》等等。特别是近年来,古装戏倾向于对中国古代女性心理活动的挖掘和女性勾心斗角的行为的描述。悠久灿烂的古国文明作为影视题材本无可非议,但是大量的影视作品都围绕宫廷斗争这一题材则不仅使他人对古国产生错误的刻板印象同时也出现审美疲劳。武打片发展得较为成熟,但并没有足够的创新。其内容主要停留在颂扬侠义之士的义气上和儿女情长上,并没有将其往深度的价值观上挖掘或创新。大多数影片并没有 将古代的儒道、官隐等精神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效地结合起来,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受到如此重视的今天,东方元素、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语境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国电影也凭借这道风景线迎来国际上不少的啧啧称叹声,但是没有创新甚至恶搞中国文化元素无疑是对中国电影的极大讽刺。更为严重者,使宝贵的中国元素被他国所使用,造成的创意白白流失。三影片产业链的不足

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既要积极借鉴学习世界各国电影的技术和文化表述,又要理性地学习和分析先进的成功的电影商业运作方式方法。

6.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 篇六

(2)大众传播媒体(网络)与国际贸易直接融合成一种新的贸易方式――网络贸易。网络这一新兴的传播媒体,正将整个世界联在一起,改变着一个社会的认知结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也为网络贸易敞开了大门,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亮点。“网络贸易”、“网络商务”这些新词在新闻媒体上也频频出现,越来越引人注目。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及其服务功能的日臻完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网络贸易不仅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贸易的竞争思维和行为,而且会日益成为信息化时代全球商界最有效的竞争手段之一。

网络贸易是在1994年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贸易方式,然而由于其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加快商业周期循环、节省时间和费用、降低成本等优势,其发展速度让人吃惊。据统计,全球网上贸易交易额1996年只有23亿美元,1997年就为250亿美元,1998年达500亿美元。2001―2002年可能达到3300亿美元,2003到2005年可望增长到1万亿美元。另据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到2002年,通过网络进行的国际贸易将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0%―15%。按现在网络贸易的发展势头,未来十年全世界国际贸易将有1/3通过网络来进行。可见,网络贸易前景广阔。

2. 国际贸易也是大众传播的一个途径。

世界各国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互通有无,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通过国际贸易各国人民在国内市场就能买到世界各地的高质量、多品种以及花样、规格繁多和性能优良的商品。此外,通过国际贸易各国人民还能得到他国提供的优质服务与文化产品,从而提高文化生活水平,达到共享人类文化的目的。可见,无论是有形的国际贸易还是无形的国际贸易都是人类进行交流和传播的一种途径。

在有形国际贸易中,贸易标的是有形的货物,我们通过货物的进出口,不仅达到了物质方面的交流,而且能达到精神方面的交流,因为每一商品本身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与信息。事实也是这样,我们正是从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等诸多商品中享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外国游人也正是从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中享受着中国的古老文明。展望未来的国际贸易,无论在技术水平、人员素质、交易方式等方面都将有很大的提高和改进,这必然会使大众传播的途径更为通畅。

在无形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对大众传播的作用体现得更为充分。如国际技术贸易,它是传播科学技术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贸易方式,我们可以了解和享用世界范围内先进的技术知识。国际电信服务贸易对大众传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很难想象,没有电信服务业的发展,人类今天的交流与传播会是什么样子。国际影视贸易是国际贸易与大众传播结合得最紧密的一个领域,我们正是从许多进口的影片、电视节目中了解着国外的风土人情,了解着世界各个角落正在发生的事情。随着国际影视贸易的日益活跃,必然更好地带动人类文化艺术的传播与交流。

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WTO及其他国际组织也都在积极寻找方法来规范这种通过国际贸易方式进行的文化交流,如就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达成了协议。这不仅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而且是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交流,也能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这是文化传播与国际贸易的共同目标。

可见,大众传播对国际贸易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每一次大众传播媒介的革命,都使国际贸易变得更为便捷。同时,国际贸易交易对象与范围的广泛性不仅丰富了大众传播的内容与效果,而且正在逐渐容纳大众传播媒介为其贸易标的。可见,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正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二者也必然在此过程中长足发展。

注释:

①、②、③ 见《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第258-260页,刘继南主编。

(作者单位:北京广播学院管理系)

[责任编辑:姜依文]

7.大众文化与影视传播 篇七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我国媒体的传播模式都是传承了党报的传统, 然而随着传媒产业的不断发展, 影视传播的形式逐渐的凸显了出来, 这种传播文化的方式不仅仅对于文化具有很好的保护, 同时也对于影视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文化素材, 可谓是双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的《电影卷》, 将类型电影划分为传记片、历史片、社会片、政治电影、战争片、体育片、儿童片、童话片、科幻片、喜剧片、歌舞片、侦探片、灾难片等, 电影作为了社会文化传播覆盖率最广的一种传播模式, 也是最平民化大众化的一种传播艺术的手段, 同时也是文化信息与艺术形态的重要的载体。”而对于我国来讲, 并没有更好的利用这一传播手段来推广和传播体育文化理念, 相反, 更多的是用一些纪实性的手段, 客观的将体育运动记录下来。对于传播一种文化, 影视作为载体更能突出这一文化的内涵, 因为一种文化是需要观众去接受去理解, 而不是刻意的去传授, 去讲解。

2 我国影视传播体育文化存在的问题

2.1 传播的方式单一

西方世界凭借着自身经济与技术的优势, 控制了整个市场的信息传播的主动权, 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这种文化传播的帝国主义, 很多跨国传媒集团具有高度的垄断性, 造成了影视传播的不对称, 并且文化的趋同化越来越严重, 这也对于文化多样化与多元化构成了威胁。西方强势的文化信息不断的输送到弱势文化群体中, 而对于更多的文化弱势群体在西方世界文化的不断渗透下, 只能认同并且接受西方世界的文化观念, 以此来适应世界范围内的影视传播规则, 所以, 全球化的过程也就是对于文化传播霸权控制的过程, 但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西方世界的强势文化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规范, 其他各国都应遵循着这样一种规范实现自身的文化传播模式。

2.2 制作投入没有突出文化重点

“纵观美国体育文化在影视作品当中的传播, 运动题材的选择总与美国的体育状况紧密相联。如拳击题材影片《洛奇》, 《百万美元宝贝》, 《橄榄球题材影片》, 《弱点》, 《棒球题材影片》, 《百万金臂》, 《冰球题材影片》, 《冰上奇迹》等大量的作品, 其中拳击类题材的作品就超出了500部之多。”对于体育题材类影片的制作, 就我国现有的影视发展水平, 虽不能算的上是国际顶级, 但是至少从技术水平和后期制作等各方面均具有相当大的提高, 然而我国对于体育题材类影片的制作仅仅停留在对于影视效果及对于影片的演员阵容的方面, 往往忽略了影片制作人员的专业性, 对于体育文化的理解程度。很多的影视制片人或者导演甚至根本不不懂体育, 没有体育方面的任何相关知识, 只是盲目的凭着自己的艺术感觉去揣摩和刻画人物的性格与形象的塑造, 这不仅仅给影片的质量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 同样也给一种文化的传播设置了障碍。

2.3 体育文化传播的理念存在问题

因为历史等原因, 我国体育传播落后于外国很大一段, 有很多的东西我们还只是一味的借鉴与套用。然而这借鉴与套用不仅仅借鉴来的是传播的方式和方法, 同时也借鉴来了不可避免的弊端。当前我国体育传播中, 很多的媒体过分的强调吸引人们的眼球, 盲目模仿西方媒体的不良做法疯狂炒作。对娱乐的效果盲目崇拜, 把体育赛事的本身的属性夸大, 而想当然的去迎合观众们的心理。竞技体育中, 得了冠军往往就会被赞颂成为英雄, 等待他的永远是鲜花和掌声。而得了银牌和铜牌的, 往往只是被提到一句, 或者干脆被人遗忘。

3 对于我国影视传播体育文化问题解决的建议

3.1 发挥明星效应, 打造文化品牌

“明星崇拜现象是大众文化时代重要的文化特征, 特别是与大众文化相伴生的大众传媒与视觉文化, 更是需要形象作为一种产品供大众消费。”像《美国偶像》激发更多美国人的“美国梦”一样。打造体育类偶像栏目或者影视剧, 可以使更多民间具有运动天赋的运动员在自己梦想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成为百姓心中的体育偶像, 使运动员成为一种文化, 成为一面旗帜, 引领体育市场更加全面的发展, 同样也使更多的人投入到运动明星梦当中。

3.2 针对国际市场推广中国体育类影视文化

在全球化的体制驱使下, 为了谋求进一步的国际市场, 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西方发达国家把目光放到了中国这个最大的国际市场, 以此来获得他们最大程度上的利益, 好莱坞也是在不断的发展与摸索中看到了中国这个最具潜力的国际电影市场, 面对各种的机会和不同程度上的挑战, 只有我们不断的更新观念, 发挥自身的优势, 中国电影的发展是有很大程度上的潜力与优势的。而我们接下来的改革方向并不是需要我们提高怎么样对于影片制作技术的提升, 而是需要我们针对国际市场来去推广我们自身的文化, 怎么样使国际市场更好地接受我们的文化, 同时在体育类影片管理方面应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 鼓励具有创新精神的影片走入人们的视野。

3.3 加强影视传播体育文化产业化

从影视对于文化推广的整体看, 中国电影应不断地完善和调整, 认清自身的优势, 弥补不足之处。与好莱坞的众多影片相比较, 深刻的反思中国文化在影视作品中传播所存在的不足, 不单单只是资金不足, 机器不够先进以及人员不够专业, 而是中国对于影视传播体育文化的理念还不够成熟。而对于美国来说已经把影视做成了一种文化, 甚至是一种成熟的商品,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 中国的影视发展还需要向好莱坞影视传播与推广模式学习, 应该把影视文化做成是一个系列的产业, 而并不是光把成功与失败全部寄托在票房上面, 应更注重挖掘文化背后的更大发展空间。要想将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推广到国际中, 就要符合全球化下的文化传播的规律与特点, 而对于运用电影手段来传播体育文化则是当下全球化背景下的对于体育文化传播的最有效的途径。电影传播体育文化从技术手段上讲是客观的, 从受众角度讲是主观的, 怎样运用客观的电影传播方式来抓住受众的主观情感, 使文化通过这种手段更好的传播与推广, 这将是我国接下来文化传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总而言之, 我国要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同时又是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历史性时刻, 其最主要的方法是打造一个体育文化的强国, 怎么样将我国体育文化更好的传播出去将是未来最主要的发展方向。体育类题材影视作为体育文化传播的一种途径, 已经展现出了它特有的魅力与特点, 怎样更好地运用这种途径去传播体育文化, 是体育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人们的视线,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不能排斥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渗透, 我们应该吸取其长处, 转化成属于我们自己的特色, 在此基础上也要加强我们本民族的文化挖掘与保护, 加强本民族对于体育文化的认同, 加强体育文化传播的效果, 打造一个社会范围内的文化思潮, 只有拥有了这样的体育文化氛围, 才能够真正的把体育文化融入到人们的生活, 那也就离体育强国的梦想不远了。

参考文献

[1]过家兴.运动训练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6.

[2]周勇智.对当代体育电影的理性认识及分析[J].电影文学, 2008 (12) :10.

8.大众文化与影视传播 篇八

关于“学术明星”

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中,约翰·费斯克是这样定义“明星”的:所谓“明星”是由于在银幕与其他媒介上的公开表演而出名,并被视为各种文化群体之间重要象征的个体①。而本文中所提到的“学术明星”是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是指在文化学术界有一定成就的个体,通过大众传媒接触广大受众,以其特有的表述方式传播文化知识而为大众所接受,从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与观众喜爱度。学术明星是近些年才出现的现象,它的出现是学术与现代大众传媒成功对接的结果,是市场化运作的产物。

如何正确看待“学术明星”现象

一、存在的合理性:学者、媒体、受众“三赢”局势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向来都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傲人之气。在某些专家学者眼中,这股由学术明星掀起的文化热,被视为沽名钓誉,被贬为专业研究和学术文化的堕落。可是,难道一定要整天躲进书斋潜心研究,隔绝媒体信息,脱离社会群体才是“学术研究”的高雅姿态?易中天先生曾说过:“人文学科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幸福服务,所以,除了一部分在书斋里潜心治学的学者以外,也需要有一部分人将学术转化为可以直接为社会现实服务的东西。因此必然会有一部分学者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走向大众,走向媒体。孔子如果生活在今天,他肯定会上电视,不然,像他那样坐着牛车四处讲学,太辛苦了。一个真正希望传播自己思想、而且相信自己的思想和研究对社会有益的学者,是一定不会放过大众传媒这个平台的②。”“书斋学者”和“学术明星”两者之间并不矛盾。那些“专注于文化发掘、不以出现在公众视野为务”的书斋学者令人尊敬,那些“在汲取先贤今学之成就的同时着力于传播文化、推进学术成果的广泛普及”的学术明星也同样令人欣悦。

这是一个全民造星的时代,“超级女声”“梦想中国”之类的娱乐选秀节目充斥着电视屏幕;这是一个浮躁的年代,报纸杂志书籍的阅读人数大量减少,电视、网络融入人们的生活;这是一个大众文化消费流于浅薄庸俗的时代,科教类节目的收视率远远比不上偶像剧那样深受大众喜爱。这时候,人们迫切需要有人担负起重任,改变这种愈演愈烈的状况,而受众也并非乐意于被娱乐事件包围着,他们需要一些有用的知性文化,这是光靠“超女”“好男儿”无法获取的。“学术明星”则既为时势所造,又为客观所需,其社会作用呈互补关系。“百家讲坛”节目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大众文化广泛传播的曙光,相比“超女”的走红,“学术明星”“超级教授”的走红更让我们欣慰。“百家讲坛”上的讲演激发了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也使更多层次的人有机会接触到精英的中国文史教育。学术的价值固然不仅仅在于影响大众,但学术如只是在象牙塔里供极少数的人把玩的话,它的存在价值就会被大打折扣。学术明星的出现,有利于改变目前大众文化过于媚俗的状况,促进学术和大众的互动,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打破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壁垒,既能繁荣学术,又能提高大众的文化素养水平,何乐而不为呢?我们应该看到,学术明星们借助电视这一大众传媒,依靠自身魅力赢得受众,创造了电视文化的一大奇迹,彰显了文化传播的神奇力量;电视媒体借助学者的高雅智慧和演讲艺术收获了极高的收视率,创造了经济效益;电视观众则获取了文化知识,提升了文化素养,满足了精神上的需求。学者、媒体、受众的“三赢”局势,可谓一石三鸟,皆大欢喜。

二、显现的问题:学者与媒体的浮躁淡化了学术本身

2007年3月,天涯论坛上出现了一篇《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帖子,发起者为中山大学研究古诗词和古文献博士徐晋如。该帖言辞激烈地称于丹“极度无知,传播错误的、甚至有害的思想”。不久之后,北大清华等校10博士在网上联名抵制“学术超女”于丹,甚至要求她从“百家讲坛”下课。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学术明星”现象的争论也愈演愈烈。借助电视媒体的力量,“学术明星”扬名天下,但同时伴随而来了一些学术界批判的声音。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变是进步还是倒退?是电视工业化还是学术商业化?

首先,媒体做节目,不能求全责备,它有时必定会突出一些东西,弱化一些东西,某些一笔带过的地方就显得没那么专业了。在节目的制作上,电视表现出明显的趋众化特征,使电视变得简单、浅显和平面。“明星学者”是以“浅显易懂”贴近了大众,唤起了他们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兴趣,但是,如果逐渐形成了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风气,传道启蒙可能被大众的热闹互动所取代,庄重的宣讲被疯狂的签售所替代。这样一来,在大众传播中,文化传播内容本身就可能变成了虚拟的文化学术本身,类似说书式的历史传播慢慢被误以为就是历史本身,那么,学术和文化原本淳朴的内涵也就丧失殆尽,人们在电视面前变得思维懒惰、不思进取,文化基准的下滑将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其次,电视作为大众传播机构,普及学术并不是它们邀请学者走上讲坛的唯一目的,提高收视率,吸引受众眼球,是其最终目的。因此,在“百家讲坛”中学者会倾向于去选择一些猎奇的、有争议的题材,讲述方式也全部是悬疑的、评书式的,最大程度地调动观众的兴趣。这时,矛盾就出现了。因为文化知识的传播与普及要求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遵守基本规范,受众也期待能建立起科学化、立体化的思想与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大众传播的技术为文化的传播发展开放了市场,而文化产品是按照供求规律作为商品提供的。在商业效益和利益的驱动下,电视媒体是否能够坚守住阵地,是否能够真正平衡好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呢?再次,社会和一些人把学者当做明星来追捧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媒体需要专家学者,因为节目需要他们的加入才能显出品位与高度;专家学者也需要媒体,没有媒体的传播效应,满腹经纶无从述说,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批评和争议的客观炒作,也能给媒体和学者本身带来较好的传播效果和经济效益。抛却学术的严肃性不谈,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学者从事学术研究的时间却被压榨得少而又少,这只会让更多的人无心做学问,开始走捷径。

当代大众文化消费时代,学术明星及其文化实践不仅任重而道远,其矛盾性也显示着当代文化的整体困境。学术的普及是“通俗化”而不是“庸俗化”,这是学者在进行学术传播时所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而不应一味迎合观众、迎合市场。真正的学者应该把他们的研究成果造福于广大民众,运用自身的知识去客观地普及学术见解和成果,并为大众的文化生活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媒体也肩负着一种教育责任,把人们引向深层思考和高尚境界的责任,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节目都要像娱乐节目那样目的在于取悦观众。寓教于乐可以是为思想为知识而“乐”,却不能为收视率而“乐”。电视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可以更广泛,角度选择可以更多样,从而能给公众展现更科学化、立体化的思想与知识谱系。作为观众则应注意在学习中提高,不要盲目跟随大众时尚,不要盲从专家学者的一家之言。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专家、媒体、大众在文化知识交流沟通方面的良性互动。

注释:

①约翰·费斯克等编撰,李彬译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二版:270

②蒯乐昊、易中天:我已经上了明星的“贼船”[J],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19期:42

上一篇:社团主席竞选演讲稿下一篇:生命健康教育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