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独立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研究

2024-10-26

相对独立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研究(共1篇)

1.相对独立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研究 篇一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这种教育类型必然有自身特征的课程体系。教育部有关部门明确指出“以工学结合为切人点, 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因此, 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学科观, 深入课程内涵建设, 是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重点所在。

2. 有关基本概念

2.1 工作过程

工作过程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德国劳耐尔教授等认为,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2.2 行动领域

行动领域指的是在职业、生活和公众有意义的行动情境中相互关联的任务集合。

2.3 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是一个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 每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 (基准学时) 三部分构成。学习领域一般分为三种1) 基础性学习领域;2) 迁移性学习领域;3) 主体性学习领域。学习领域以职业能力开发为目标, 将职业教育相关的职业、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整合起来。

2.4 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组成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结构要素, 是课程方案在职业学校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化。

学习领域是课程标准, 学习情境则是实现学习领域能力目标的具体的课程方案。

3.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的建立, 应以培养楼宇智能化专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宗旨, 以适应社会行业需求为目标, 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 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体系。

1) 课程体系设置应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职业标准接轨。课程体系的建立, 应考虑到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 应按照就业岗位群所需技能, 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同时, 还应参照国家劳动、人事部门颁布的职业标准。

2) 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 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必须确保各项能力目标都有相应的教学模块加以训练。

3) 坚持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原则。就是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时不能局限于专业本身, 应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拓展学生的其他技能;同时,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 发展特长。

4) 坚持课程内容的整合性原则。整合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或融合、或组合、或叠加, 有机地组合成一种灵活实用的、新型的高职课程模式。要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能力培养的前提下, 实施课程内容的整合, 以提高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同时, 采取教学模块的组合形式, 将知识与技能组成灵活的教学单元, 便于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最佳实现。

4.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

4.1 社会需求调查与分析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了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故社会需求调查与分析成为课程方案开发的出发点。应在高职院校所在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分析这些企业中重点的工作任务, 为确定培养目标提供依据。

4.2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 专业岗位群得到论证后, 非常重要的一步是进行逻辑性教学分析。一是采用逆向推倒归纳法, 即由复杂到简单, 按照能力递减顺序, 提取专业的核心岗位群、相关岗位群中各任务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二是对所提取的各岗位的典型任务进行归纳与整合, 形成与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过程。三是分析典型工作过程各环节需要具备的知识, 并提取出来。四是按照典型职业工作顺序, 以能力递减顺序编排课程内容, 将学习型的任务对应知识排前, 将行动型的任务对应知识排后, 形成串行结构。

4.3 课程方案的设计

如何将岗位能力要求转换为课程方案, 这项工作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开发的关键, 这里面包括两个方面的转换:

1) 学习领域的设计。将工作过程的岗位能力要求, 归类提取转换为课程方案的学习领域。按照能力不冲突的原则, 将完成工作过程所需的能力分类转化为教学目标的能力要求, 并按照能力不重复的原则, 将这些要求确定为若干个学习领域。

2) 将学习领域转换为学习情境。针对学习领域具体的能力要求, 把学习内容重构组合, 将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穿插在一起, 选择合适的载体将学习领域分为若干个学习情境。根据确定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 按照认知规律和能力递增的原则合理安排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的顺序。

5. 合理设计课程类型

课程的基本类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特征及其课程观, 要求把教育的普遍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结合起来。也就是说, 课程类型的设计中既要强调符合学科逻辑顺序的纵向直线式排列, 又要强调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横向式排列, 还要贴切职业工作过程。课程类型主要有:

5.1 职业活动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 意味着相关的知识、技术、经验、手段和方法的传授, 要伴随着解决问题的过程, 按照解决问题的具体活动展开, 课程明显地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设计, 可称谓“职业活动课程”或“主体课程”。职业活动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首先选择一个综合性的学习任务, 接着将这个综合性的学习任务构建成一个典型的职业活动过程, 按过程环节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和行为方式进行分解形成学习单元, 然后实施教学。

5.2 综合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必然不能只考虑单个学科的逻辑结构和排列顺序, 要全面考虑原有学科间关系, 以纵向逻辑顺序为主, 在学科基础上对知识进行高度综合, 可以说是在学科课程基础上的课程类型。综合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围绕职业技能或职业能力的需要将原来平行设置的多门教学科目综合成几门教学科目, 可以保留学科课程的基本形式。

6. 结语

中国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 从原来基于学科体系下的“学科加减”整合, 到当前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整合和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 整合贯穿始终。以学生为中心, 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 与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过程整合确定课程内容;以行动为导向, 整合课程教学资源来组织教学, 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特征的课程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 2004, (2) .

上一篇:中国式沟通下一篇:中国美术家协会入会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