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障碍儿童学前教育初探(教学论文)

2024-10-31

视力障碍儿童学前教育初探(教学论文)(共10篇)

1.视力障碍儿童学前教育初探(教学论文) 篇一

一、光线须充足

光线要充足舒适,光线太弱而因字体看不清就会越看越近。

二、反光要避免

儿童近视的问题,往往和灯光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儿童书桌周围的灯光,更是对于眼睛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家长在设置儿童书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设置灯光装置,去避免反光对眼睛的伤害哦!

三、阅读时间勿太长

无论做功课或看电视,时间不可太长,以每三十分钟休息片刻为佳。

四、坐姿要端正

不可弯腰驼背,越靠近或趴着做功课易造成睫状肌紧张过度,进而造成近视。

五、看书距离应适中

很多儿童在看书的时候都会贴近书本,但是长期这么做必然会导致视力的下降。那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呢?眼睛和书本之间应该保持30公分的距离,这样才能保护眼睛。其次,要注意桌椅以及身体之间的距离与配合,才能保护好视力哦!

六、看电视距离勿太近

看电视时应保持与电视画面对角线六~八倍距离,每30分钟必须休息片刻。

七、睡眠不可太少,作息有规律

睡眠不足身体容易疲劳,易造成假性近视。

八、多做户外运动

经常眺望远外放松眼肌,防止近视,向大自然多接触青山绿野,有益于眼睛的健康。

九、营养摄取应无均衡

饮食对于儿童的身体有着很大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到儿童的健康,还会影响到儿童的身体发育。所以对于家长来说,一定要注意纠正儿童偏食的问题,同时注意安排儿童的饮食。只有全面营养的饮食,才能给儿童的视力带来保护哦!

十、定期做视力

凡视力不正常者应至合格眼镜公司或眼科医师处做进一步的检查。

2.关爱儿童视力健康 篇二

--上海康目视光郑州视觉训练中心视力筛查报告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裸眼视力

右眼R

左眼L

检验结论:

1.凭此表到康目视光视觉训练中心进一步视力筛查,进行36项视力检测。

2.由于现场环境因素以及周围小朋友的干扰、偷看等均会影响检测结果,为预防误诊,请及时到视觉训练中心做进一步复查。

国际上公认的裸眼视损伤数据表1、1.5→0.8只需要6个月2、0.8→0.3只需要3个月3、0.3→0.1只需要1个月

4、视力0.1留青山保光明

国际公认的四条警戒线1、0.8是视力开始损伤的警戒线2、0.3是视力开始严重损伤的警戒线3、0.1是留守光明的警戒线

4、-6.00是遗传基因复制的警戒线

址:郑州市中原区工人路与伊河路交叉口光合大厦1802室

话:***

王老师

关爱儿童视力健康、促进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公益活动

--上海康目视光郑州视觉训练中心视力筛查报告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裸眼视力

右眼R

左眼L

检验结论:

3.凭此表到康目视光视觉训练中心进一步视力筛查,进行36项视力检测。

4.由于现场环境因素以及周围小朋友的干扰、偷看等均会影响检测结果,为预防误诊,请及时到视觉训练中心做进一步复查。

国际上公认的裸眼视损伤数据表1、1.5→0.8只需要6个月2、0.8→0.3只需要3个月3、0.3→0.1只需要1个月

4、视力0.1留青山保光明

国际公认的四条警戒线1、0.8是视力开始损伤的警戒线2、0.3是视力开始严重损伤的警戒线3、0.1是留守光明的警戒线

4、-6.00是遗传基因复制的警戒线

址:郑州市中原区工人路与伊河路交叉口光合大厦1802室

话:***

3.视力障碍儿童学前教育初探(教学论文) 篇三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10心理学 044 vasion 摘要: 在自闭症儿童面临的各项问题中,社会交往能力的缺陷及落后,无疑是影响他们踏入社会以及被社会成员所接纳的主要问题之一。了解其社会交往障碍的表现以及针对这些表现所采用的合适的教育训练对策是每位从事自闭症儿童教育的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本文就针对这一要求探讨了自闭症儿童的常见社交障碍的表现及教育训练对策,希望本文探讨的内容能够帮助从事自闭症儿童训练的教师及自闭症儿童的家长,为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 自闭症儿童 社会交往障碍 教育训练对策

自闭症,此词于1943年由美国儿童精神科医生凯纳(Kanner)正式提出,它被确认为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并且是跨越一生的障碍。自闭症主要有三大特征,其中之一就是社会交往障碍。

众所周知:人是社会的人,人存在于这个社会中,想要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就脱离不了与他人的交往。从交往中,我们可以不断的完善自我,不断的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感受到人存在于这个社会的意义。因此,社会交往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自闭症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往往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就导致他们很难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被社会上的成员所接受。因此,解决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障碍,对于提高自闭症儿童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是个势在必行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近几年,也得到了从事自闭症教育同仁们的广泛的关注。

一.社会交往障碍的表现:(一)缺乏社交性凝视

初次跟自闭症孩子接触,不需要多长时间。你就会发现这一现象:当你呼唤他的名字后,即使他给予了相应的反应,但往往是口头上的,而没有适当的目光接触。许多自闭症家长带着孩子去医院初次看病时,通常都会跟医生表述这样的症状:我们的孩子似乎不跟我们做目光接触,叫他也爱理不理的,感觉很冷漠。即使,看父母一眼也是一瞥,而不能够长时间的凝视。如果勉强让孩子抬头正视,那么孩子会哭闹或者出现暴力行为。就因为这一点,使得父母们起了疑心,从而来医院就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和正常孩子有着明显的差异严重的缺乏与人对视的能力。他们很少用眼睛去关注他周围的环境,习惯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二)缺乏依恋关系

根据儿童依恋发展的过程,一般婴儿在3-6个月,对于依恋就到了有对人选择反应的阶段了。这时,婴儿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对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而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即使对于亲生母亲,他们也往往表现出冷漠、不在乎的态度,更不用说去区别熟悉的人和陌生人了。我们常会听一些母亲哭诉到:他小时候不黏我,而且很好带;谁都可以抱他;对于他而言,母亲在与不在都不会影响到他,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因此,许多自闭症儿童的家长为

着。然后,教师拿着一件合适的强化物放到自己的眼前,并说看老师。当孩子的目光注视到教师后,教师就立即给于强化物,渐渐使他明白只要看老师了,他就能够得到他想要的。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孩子听到教师说“看老师”这个指令时,自闭症儿童在没有强化物的情况下,也能主动与教师进行目光接触。

训练中注意事项:

(1)刚开始训练时难度要低,只要儿童将目光注视到教师后就给于强化物。

(2)进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可以把对视的时间逐渐延长,例如从原来的1秒,逐渐增值3秒,以提高孩子与人对视的时间。

(3)强化物要适时改变,以保持儿童对它的兴趣,维持教学效果。

(4)每次进行对视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5-10分钟,以免儿童产生厌烦情绪。(5)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拿强化物,只要教师发出指令说:看老师,儿童就能够与教师进行对视。(6)可以在自然情景中,进行巩固练习,已达到泛化。

(二)模仿能力的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自闭症儿童的家长或者教师能够发现,自闭症儿童在粗大动作、精细动作以及口舌动作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模仿他人的行为和语言。

模仿能力的提高将有助于自闭症儿童更好的与人交流和沟通。因为模仿本身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动作、技能、情感等方面的交流。有许多研究表明,如果自闭症儿童在动作模仿和语言模仿方面得到了发展,那么他们在语言能力、游戏能力和社会技能等方面也会得到相应的良好发展。因此,模仿能力的训练对于自闭症儿童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在他们认知、语言等方面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模仿训练的主要形式是采取一对一的针对性训练,这样做有利于自闭症儿童尽早的掌握,尽快的发展。模仿能力训练主要有两方面的训练:行为模仿训练与语言模仿训练。美国心理学家洛瓦思认为,训练模仿能力的目的就在于促进自闭症儿童去模仿他人的行为,因为在模仿的过程中不仅是学习其他动作技能的基础,同时也是增强自闭症儿童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从而使他们慢慢走出个人的世界。

行为模仿训练应该遵循从粗大动作模仿渐渐过渡到精细动作模仿的原则。粗大动作模仿包括:举双手、抬双腿、起立、坐下、叉腰等等。精细动作包括:伸一只手的食指、同时伸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串珠子等等。每一次训练涉及一个项目即可,等此项能顺利完成后再接下一个动作。

教育自闭症儿童语言模仿训练。其目的是为他们今后能更好的发音和发声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通过语言模仿训练让自闭症儿童意识到通过语言这个媒介是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最有效和最方便的途径,从而激发他们学会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需求以及感受。从而增加与他人的社会交往。语言模仿训练的难度比行为模仿训练要大的多。因此,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付出更多的耐心。比如:元音训练发:“a”这个音时,教师不仅仅要嘴型做到位,同时也要及时的给于鼓励。教学时,也要注重一定的趣味性。比如可以与简单的游戏相结合或者用一些色彩鲜艳的卡片作为辅助,情况,我们教师只有通过主观的、积极的努力和其家长一起同心协力,根据每个儿童的差异性,选择最合适他们的教育训练对策,从而帮助他们尽早的走出封闭的世界,融入我们正常的人群中。一旦,社会交往能力有所提高,那么,他们就能更好的适应社会,也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同。他们的未来才更有希望。

【参考文献】

4.儿童提高视力的方法有什么 篇四

一 光线须充足:光线要充足舒适,光线太弱而因字体看不清就会越看越近。

二 反光要避免:书桌边应有灯光装置,其目的在减少反光以降低对眼睛的伤害。

三 阅读时间勿太长:无论做功课或看电视,时间不可太长,以每三十分钟休息片刻为佳。

四 坐姿要端正:不可弯腰驼背,越靠近或趴着做功课易造成睫状肌紧张过度,进而造成近视。

五 看书距离应适中:书与眼睛之间的距离应以30公分为准,且桌椅的高度也应与体格相配合,不可勉强将就。

六 看电视距离勿太近:看电视时应保持与电视画面对角线六~八倍距离,每30分钟必须休息片刻。

七 睡眠不可太少,作息有规律:睡眠不足身体容易疲劳,易造成假性近视。

八 多做户外运动:经常眺望远外放松眼肌,防止近视,向大自然多接触青山绿野,有益于眼睛的健康。

九 营养摄取应无均衡:不可偏食,应特别注意维生素B类(胚芽米、麦片酵母)之摄取。

5.视力障碍儿童学前教育初探(教学论文) 篇五

[摘 要] 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其在行为、情绪等方面不能正常的发展,家庭关系、家庭长者的言谈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当家庭教育是促使儿童的心理健康不能得到改善的重要原因,家长应为智力障碍儿童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融洽的家庭关系,使他们心理得到较好的发展,以便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智力障碍心理教育

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智能不足或智力发展明显落后及缺乏相当的社会行为或伴有社会性行为障碍是智力障碍儿童的两大明显特征,也是判断儿童是否存在智力障碍的两大重要标准,两者缺一不可。对于中度智力障碍,其智商应在55-40(数值根据韦氏量表测量获得)之间,同时具有中度适应性的缺陷。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完成部分简单的家务劳动,通过适当的教育与训练,可以减少其对他人的支持和帮助的依赖,减轻家庭与社会的负担。

一、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

在现在的特殊儿童群体中,许多特殊儿童并不是有生理缺陷,而是在言语、行为、情绪等方面有异常,正因为如此,认识到自己与周围人的差异,就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如自闭症、多动症等。对于智力落后儿童,他们的智力障碍影响着他们的认知、思维、语言等方面的发展。一些研究发现特殊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上。

(2)智力正常学生与中度智力障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等五个方面,而且在孤独倾向和身体症状两个方面有着极其显著性差异。

(3)在聋、盲、智障三类特殊儿童中,聋哑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盲童和智力障碍儿童,而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

(4)智力障碍儿童在学业求助中,执行性求助和回避性求助行为较多,工具性求助较少;大多数学生有主观求助的需要,但是缺乏求助的技巧和策略。

二、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教育和成长,与他们各自的家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家庭诸因素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是现实的、巨大的。家庭关系、家庭长者的言谈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特殊儿童比正常儿童更需要家庭教育,因为特殊儿童在生理、心理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残疾,这给他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与正常人交往时往往难以融洽地沟通。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每天生活在一起,父母比任何人更能理解他们,对他们加以关怀、疼爱,并施以正常的教育,对其以后的成长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环境与积极家庭教养方式对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帮助,反之,则会给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有研究表明,父母的养育方式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相关。如果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孩子温暖的爱和充分的理解,在这样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有安全感和温暖感,有利于孩子情绪的稳定和健康人格的发展,相对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果父母不能理性的面对孩子的特殊性,对孩子过度溺爱、保护、过分干涉,会导致社会社会生活技能低下;若是对孩子不管不问,甚至打骂、呵斥、厌弃,常常采取惩罚、威胁、冷漠、拒绝等养育方式对待孩子,一方面会使得孩子变得胆怯懦弱,不敢对父母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得不到适当宣泄,容易造成压抑和焦虑的心理;另一方面,孩子可能从自己父母的严厉惩罚方式中通过模仿学习,形成对人苛刻的性格,或者学会攻击他人,进而影响儿童的人际交往,使其人际交往等社会障碍问题增加。

父母和子女间有着特殊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会引起子女强烈的反应,从而对子女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智力落后儿童父母心理健康的水平对其子女的行为问题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更长,相处的情境更多,因此在智障儿童不良行为的发现、矫正和效果巩固上,家长有着独特的优势。但若他们自身有一定不良的心理问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则不能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矫正。而智力障碍儿童会有意无意地模仿其家长不健康心理的症状表现,从而造成儿童自身的行为问题;若家长心理应激不当,比如将其子女当作“出气桶”,或将生活的所有问题归罪于受他们拖累等等,都会对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造成很大伤害,促成他们的行为问题,智力障碍儿童也会习得父母不良的应付方式,进而在某些情境下构成自身的行为问题;智力障碍儿童的父母要面对更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来自个人与家庭、终身照顾和保护子女方面。这些压力会影响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养方式,从而造成子女的行为问题。如,家长因生育了弱智的子女而在家族中抬不起头,从而不愿意带弱智子女走亲访友,就

可能会造成其子女的社交障碍;或家长害怕自己孩子由于智力落后而无法自理,从而样样顺从、事事包办,就可能造成其子女社会适应不良,不能独立。

研究表明,父母养育方式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相关。积极的教养方式会提高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消极的教养方式会使子女的焦虑增加,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总的来说,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因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庭氛围。即指家庭的环境气氛和情调,和谐的家庭气氛是促进儿童行为发育的有利条件。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儿童活泼、开朗、诚实、求知欲及好奇心强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儿童胆怯、嫉妒、孤独、懒惰,阻碍其心理健康的发育。

其次,家庭关系。有关调查发现,父母经常争吵、亲子关系差、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与儿童行为显著相关。紧张的家庭关系会给儿童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从而使儿童的性格带有一系列消极特点。

第三,教养方式。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是促发子女产生神经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第四,家长的榜样。家庭中权威人物的家长能够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榜样,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与心理健康。

第五,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若父母的文化素养高,会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更有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就心理素质而言,有研究表明,智力落后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子女的行为问题密切相关。

三、家庭教育中促进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理性接纳孩子的特殊性,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给孩子以足够的温暖和安全感,并选择正确的教养方式。家长应充分认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让儿童接受基本的生活技能、社会适应性能力的教育和训练,帮助孩子学会与外界交流沟通,注意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怯懦、任性、粗暴、敏感等不良心理品质,树立自信,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建立健全人格。既不事事包办、溺爱孩子,使其丧失自理能力,也不置之不理、冷漠孩子,使其孤独自闭。避免因为

孩子的特殊性,感觉自己对不起孩子或是觉得孩子对家庭是拖累等因素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拓展儿童的活动空间,提高其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帮助儿童克服怯懦、畏惧心理,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此外,还应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今后的生存奠定基础。并注意开发儿童的心理潜能力,家长要在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积极渗入心理健康教育,从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开始,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克服自卑,巩固习得的技能。同时,拓宽知识层面,发挥自我教育作用。

(三)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家长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智障儿童自理能力差,独立性弱,他们的教育过程充满了枯燥无味的重复,这就更需要家长提高心理素质,耐心地教育孩子。探究儿童的特殊心理,实施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家长也要密切与学校及其他家长的联系,建立适当的家校交流机制,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和学校教育的动态,联合教师共同制定合理可行的教育方案,并从学校获得更专业有效的教育知识与教育技能;与其他家长的联系,交流教育子女的心得、体会和经验,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共同提升。

(四)家长注意言传身教

模仿是儿童心理的一个显著特点,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正是按照榜样来检验和调整自我意识和行为倾向的。儿童社会行为的成熟模式的学习受儿童可引的榜样的影响多于强化方面的影响。因此,家长应给儿童树立一个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社会行为的榜样。

[参考文献]

[1] 李雪飞.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7):第25卷 第4期

[2] 江琴娣.轻度弱智儿童心理健康及教育对策的研究.中国知网2010.11.12

[3] 赵均.重庆市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知网.2010.11.12

[4] 赵春燕.轻度弱智随班就读学生学业求助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2007年五月

[5] 刘宇泽.儿童家庭教育合作学习模型.中国知网.2010.11.12

[6] 肖创东 戢太坤.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道德与文明》1997年第1期

[7] 田红.关于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校长周刊》2006年6月

6.教育初探--留守儿童 篇六

一、亲情饥渴型。很多农村孩子在断奶之后,父母就外出打工。于是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这些老人除了要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还要忙农活,对孩子尽到的基本上都是吃饱饭,穿暖衣,有时叫孩子做做作业的职责。至于和孩子交流一下学习情况呀,谈谈学习上的想法呀,聊一聊班上的情况呀就相当于“空白领域”。所以,这些孩子缺乏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内心显得很孤独。于是有很多孩子在写日记时,经常写到《爸爸,我想对你说》或《妈妈,我想对你说》等。有一个孩子就这样写道:“我想,如果我受伤或生病了,妈妈可能会回家。因为上次我得了肺炎,妈妈就会来了,还买了好多好吃的东西 ……”

二、自卑内向型。这种孩子自尊心很强,但胆怯,与别人说话时,大都低着头,回答问题只点头或摇头。不愿直面交流。平时也不愿和其他同学交往。我们班的小淳学习成绩很好,自尊心也很强,但很内向。平时上课从不举手发言(很多问题他都知道)。有时老师问他问题,他说话总是脸红,还显得很紧张而口吃。后来,我询问和了解了他家的情况。由于修了新房子,欠了债,父母被迫外出打工,而且父亲在工地上受了工伤。和睦美满的家庭遭受了不测,孩子心灵上受到了创伤,也不愿意和同学或父母老师沟通,性格也日渐自卑内向。

三、逆反心理型。没有父母管束的儿童,犹如脱缰的小野马,老师家长教育他该怎么怎么做,他就偏偏不听,甚至对着干。小珊是个十岁的女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几年没回家了。她经常听到邻居背地里的闲言碎语,指责和谩骂他爸爸妈妈在外边怎样怎样。他小小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于是自暴自弃,经常迟到、旷课、逃学,甚至对那些指责和谩骂他父母的邻居进行恶意报复。如砸玻璃呀,欺负小孩子呀,伤害人家的小狗,糟蹋别人家的庄稼等等。

四、娇惯纵容型。有些父母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一般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孩子的伦理道德,法律教育关注极少,致使孩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盲目攀比心理和拜金主意思想。

针对这些留守儿童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的偏差,我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班主任,肩上所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我调整自己的班主任计划,主要采取了以下五方面的措施:

一、经常和家长保持联系。在每学期开学的时候,我就把班上的学生家里电话和留守儿童父母的电话作了记载,并且告诉他们的父母,每隔两至三周,就给老师打个电话,询问一下孩子的在校情况。老师及时向家长交流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道德表现等。经过老师和家长这样及时的沟通交流,如果学生出现了学习和思想上的滑坡,家长配合老师及时的进行批评和教育,也能收到较明显的效果。同时,老师在和家长交流学生的在校情况是,还可以建议他们做到这三条:1、有时间打电话与孩子聊聊天,谈谈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事情。问一下他和同学相处如何?最喜欢上什么课?最喜欢哪个老师?有什么开心或难过的事呀等。2、寒暑假与孩子聚一聚。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放寒暑假的时间请假回家陪陪孩子,也可以让孩子去父母出团聚。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心灵上的到抚慰。3、合理控制孩子的零花钱。有些父母给孩子大把大把的零花钱,使得他们滋长了不节约,盲目攀比的坏习性。

二、形成关爱、团结的班风。我根据报名时的资料,把每个月出生的孩子分在一组,每月开展一次生日聚会,给孩子们过过生日。在过生日的时候,老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祝贺,对他们表现好的方面大力表扬。对差的方面不做正面批评,二是委婉的提出鼓励和希望(采用多赞美少批评的原则)。然后送他们一件小礼物,祝他们生日快乐!同学们也可以互赠小礼物,借此机会和同学聊聊天,谈谈心,说说高兴快乐的或者伤心难过的事。

三、树立信心。1、从形象上改变。要求孩子们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2、对信心不足的孩子的长处多赞扬。3、多布置一些他们有把握完成好的任务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信心。

四、树立榜样。1、名人榜样。利用每周班会课,多给孩子们讲讲中外名人的故事。故事的内容尽可能的丰富一些:如勤奋好学、舍己为人、认真负责、坚强不屈等。2、同学榜样。每个月评选一两个表现优秀者或特大进步者,然后把他们的名字张贴出来。

五、多多倾诉。老师利用空暇时间找思想或学习有滑坡现象的孩子,多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认真聆听后,针对他们的想法,多做心理疏导。还可以让内向的学生采用给老师写字条来倾诉或自己写日记来排解内心的烦闷,还可以和好朋友谈心或跟爸爸妈妈打电话倾诉等。

7.视力障碍儿童学前教育初探(教学论文) 篇七

黄义东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温家宝总理写给一群农民工的孩子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 “留守儿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逐渐成为小学教育的一个难点。缺少家庭教育和父母监管的特殊成长环境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造成了不利影响。要想解决问题,必须得找到产生问题的源头,方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使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比如说部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较少导致的学习问题。父母离家进城后,留守儿童在学习和接受教育上处于无人看管的境地。一旦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在学校还可以向老师请教,在家只能靠自己思索,思索不出只好放弃,长此以往产生了厌学情绪,并且自信心严重受损。使他们面对成绩不能上升的情况后逐渐变的消沉,总感觉自己太笨,没有自信心,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有它的心理发展任务,如果未完成,它会阻碍个体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可见,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异常将会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发展。根据以上情况并结合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关爱途径:

一、“父母”是思想的引路人、学习的指导者、生活的保护者。

首先、“亲生父母”的角色不可代替。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很多方面,他人是无法取代父母的。父母的关心、爱护和引导,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我校发放《致留守儿童家长一封信》呼吁父母,在外出务工时不要忘记你们的孩子,要想方设法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进行交流,多与孩子沟通,多倾听孩子的心声,每个月至少通一次电话,有条件的父母尽可能轮流多回家,或者在节假日把孩子接到身边团聚,让孩子有机会与你们分享成长的烦恼与快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要定期与学校班主任、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思想和身体健康状况,形成教育合力。

其次、监护人就是“第二父母”。具备一定的心理文化素质和有责任心的监护人可掌握监护的主导权,为留守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满足留守儿童求知的欲望,促进留守儿童的正常发展。为此,我校通过“千名教师万家访”和发放《致留守儿童监护人一封信》活动,要求监护人提高自身心理文化素质,经常和学校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情况。督促孩子认真完成各科作业,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督促孩子加强身体锻炼,注意个人、环境卫生和饮食卫生,做好孩子易传染病的预防,确保孩子身体健康。督促孩子合理安排生活,要严格监控孩子的作息时间,督促学生按规定时间到校,不要过早到校,预防无监管情况下的安全隐患。确保孩子生活、学习能得到很好的照应。

再次、学校老师是“代理父母”。留守儿童的亲生父母及其委托的监护人,大多很看重他们孩子的成长,但是他们缺乏教育的方式、方法,更谈不上如何帮助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我校老师利用课余时间,为帮扶留守儿童补习没有掌握的学习内容;学习之余,和帮扶留守儿童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节假日里,老师们经常将帮扶留守儿童接到家中,让他们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玩耍,让他们感受到“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关爱。

最后、社会爱心人士是“爱心父母”。为了帮助留守儿童弥补情感缺失,家庭教育缺位问题,使这些处在人生成长关键时期的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成长,社会爱心人士县教育局忽主席用爱心传递给我校留守儿童陆苏,新星书店负责人向我校留守儿童捐赠图书,县人民医院李医生为留守儿童讲解春季疾病预防知识等,为此,我校还组织学生走向街头发放《致广大市民的一封信》即“关爱留守儿童创建和谐定远倡议书”倡议社会爱心人士争当“关爱留守儿童义务宣传员”。向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宣传科学的家教观念、知识和方法。使他们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感受到亲情和温暖。争当“爱心妈妈,爱心爸爸”。一次亲情电话,一封亲情书信,可以安慰一个幼小的心灵,一顿便饭能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一个温馨的提醒能让孩子享受到生活的幸福,一次无偿的捐赠能让孩子体会到人间的真情等等。从而让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走到关爱的队伍中来。

二、“留守”是自我成长、感恩成长、快乐成长的一种力量。

首先、留守儿童把“留守”视为自我成长的一种机会。“留守”确实给孩子带来了生活上、教育上、精神上的诸多不便。然而,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留守儿童在生活上非常坚强,他们不仅学会了生活自理,而且在行为上也非常自立,学习上也很自觉。这就是因为他们珍惜父母出外打工带来的自我成长的机会,在理解父母打工选择的基础上,发展自身的独立性,增强生活、学习自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从而促进了自身社会行为的健康发展。为此,我校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留守儿童的综合能力。我校留守儿童郑雨晴担任校少先队大队长、校园电视台记者等职务,她的事迹还被校报《师生园地》刊载;还有我校留守儿童索金雅担任校少先队大队委员、校广播站播音员、“留守儿童之家自治区”区长等职务,成绩也是名列前茅;留守儿童薛蕊的绘画作品获得市级奖等等,无不展现出我校留守儿童坚强的风采。

其次、学校把“留守”当成感恩成长的一种教育。

“留守”本身并非贬义,实际上,换一个角度来看,“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出打工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与磨难、所演绎的各种感人的故事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拼搏奋斗精神等等都是现实的教育财富。为此,我校组织召开留守儿童主题班会、关爱留守儿童国旗下讲话、在重大节日留守儿童向父母写信、以感恩为主题的留守儿童征文活动,在教师节、妇女节留守儿童向老师献花、写祝福感恩活动,在“留守儿童之家”,还特别开通亲情视频和亲情电话,让孩子们在想念父母的时候,能够听听父母的声音,和父母见见面,让他们在与父母的交流中,感受父母的艰辛与伟大。从而深化留守儿童对生活的感悟,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同时,我校对留守儿童开展各种集体活动。每学期组织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届“小百花”艺术节、学雷锋活动、植树护绿活动、书画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综合运动会、免费体检、消防演习等活动,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让“感恩”生长在每个留守儿童的心中,成为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一种动力。再次、“留守儿童之家”吧“留守”塑成快乐成长的一种特色。“留守儿童之家”设备齐全,布置精美,是孩子们活动的快乐场所,温馨的家园。“留守儿童之家”组织健全,关爱有方,是孩子们成长的引路人,成才的指明灯。

“留守儿童之家”实行“自治”管理、常态开放。留守儿童既是“留守儿童之家”的成员,更是“留守儿童之家”的主人,因此,我们采取留守儿童自治管理,“留守儿童之家”每周定期对留守儿童常态开放。我们鼓励孩子们自己当家作主,聘请有责任心,有组织能力的留守儿童担任“自治区”的管理员,设置正副区长,图书借阅管理员、视频电话管理员、体育器材管理员、报刊杂志管理员、电影放映管理员,负责“留守儿童之家”的设施、卫生的管理、活动的纪律、图书的借阅与登记等。孩子们可以在活动室里尽情地读书、看报、借书、下棋、打球、跳绳、踢毽子、聊QQ、打电话、看电视等等。在温馨的家园里,孩子们互帮互爱,团结协作,亲如一家人。

“留守儿童之家”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了留守儿童能锻炼能力、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花园湖历史博物馆、参观工业园区、参观119消防大队、赴藕塘烈士陵园祭扫、赴王小庙烈士陵园祭扫、参加学雷锋见行动清理卫生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集体的爱,让他们始终保持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留守儿童之家”利用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报等记录留守儿童的“成长故事”。校园电视台经常播放留守儿童之家常态开放的活动以及留守儿童参与校内外活动的成长故事。广播站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关爱留守儿童教育,表扬留守儿童好人好事,还为留守儿童点歌,送祝福。校报及时报道教师、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的事迹。如单正霞老师的《用爱心筑起幸福的城堡》、杨文菊老师的《同在蓝天下,共享一个家》以及留守儿童专版刊载留守儿童自己写的成长故事。我校的充分宣传,为的是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留守儿童,从而更好的关爱留守儿童。

8.视力障碍儿童学前教育初探(教学论文) 篇八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了跨领域的人口迁徙,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找出留守儿童教育缺失下引发的社会问题,成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一)学习问题

1.学习目的出现困境

(1)学习目的不明确: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和目的不明确,即他们只知道要学习却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也有很多孩子表示是父母让自己学自己就学了,没有考虑那么多。这个问题的存在很大部分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对孩子学习目的和人生目标的指导,更多的时候只能要求他们要好好学习,造成孩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2)学习目的偏差:相对于不知为什么学习的孩子而言,这些留守儿童都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目的。不少留守儿童把父母的奖励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父母因自身长期在外,缺乏对孩子的照顾,心理产生亏欠感,因此极力在物质上弥补,所以采取物质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好好读书,造成一部分留守儿童将获取物质奖励作为学习的目的;还存在一部分儿童有的为了父母学习、有的为了挣钱学习、有的为了混文凭学习。这些目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孩子好好读书,但无法激起他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极为不利。

2.学习态度不端正

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较端正,但也有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无所谓甚至是厌恶的情绪,不把学习当回事,甚至有学生不愿意去学校上课,存在厌学的心理。对于不喜欢学习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年龄偏小的儿童理由多为老师很凶,作业太多等,而年龄偏大的一些学生解释为反正成绩也不好,没心情学了,或者是老师对于留守儿童过于忽视和冷漠使他们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也造成部分学生对学习抱有无所谓态度。

3.学习监督不力

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自觉性不强,因此,除了需要学校老师的教育引导外,家长或亲人的督导对其学习也十分重要,家校联合效果更好。但是,留守儿童所能受到的这方面的督导比较少。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后,除了偶尔电话联系外,无法对子女进行经常性的督导;另一方面,由于不同代理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教育观念、时间安排、行为方式的不同,学习督导的方式、力度和效果也完全不同。对于调查中绝大多数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情况,监督效果就更差。隔代代理监护人往往年龄太大,身体虚弱,没有精力管理孩子的学习,而且现阶段大多数隔代代理监护人是文盲,没有文化知识,根本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监督和指导。因此,他们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学习方面的事有学校管,自己可以不管或想管也力不从心,因此也就产生了留守儿童学习上监督不力的问题。

4.学习环境较差

父母外出务工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有很大影响。总体来看,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还是较差的。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时间减少,自己要洗衣服、做饭、干农活等甚至还要帮忙照顾爷爷奶奶,这占去了他们不少时间。有的留守儿童由于代理监护人监护不力,加之自控能力差,在课余时间里,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参加各种不良活动,而耽误学习。如今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盛行,更是对这些孩子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不少孩子沉迷其中而荒废学习。

5.学习成绩偏低

总的来说,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处在班级的后面位置。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或者因文化水平低,或者因事务繁忙,往往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向代理监护人求得帮助的比例很低。这使得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比较严重,学习成绩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时留守儿童因想念父母等原因也无法专心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整体看来,父母在家的孩子成绩比留守儿童相对更好也更稳定。

(二)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问题更多的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有心理问题的中小学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症状: 1.容易违纪,叛逆心理苗头出现 在中小学违纪学生中,留守儿童占绝大多数,他们一般表现为逃学、迟到;不完成作业;小偷小摸;不诚实,经常说谎;高年级留守儿童开始出现叛逆心理,攻击意识很强,与老师顶撞,不服从管教,更有甚者还盲目冲动、打架斗殴等。

2.存在厌学情绪,自卑心理较为普遍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占很大部分;高年级留守儿童中,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张同学的父母一直在外打工,他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每个月父母给他的零花钱是20元。这些零花钱,他除了买零食,就是上网玩游戏,为了上网他经常缺课,现在就连爷爷奶奶无法管教。

3.缺乏沟通,性格内向孤僻

由于缺乏父母亲情的滋润,留守孩子难以将心里的事情向父母诉说;同时留守儿童与代理监护人之间存在着代沟,思想上不易产生共鸣;他们较少的与外界人群进行沟通等等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人际交往敏感,口头交际能力减弱的状况;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内向孤僻,严重阻碍学校及家庭的教育,学习成绩上也很难提升。

4.仇恨心理萌生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很少关怀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及情绪状况;少数几次回家探亲也只是训斥孩子,这使孩子产生对父母的仇恨心理,如此一来,对于留守儿童家庭的现在和未来都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家住南林村六组,在南林中学读八年级徐梦婷表示她痛恨不关心自己的爸爸。徐梦婷的父母自她5岁那年一直在外工作,现在在浙江,很少回来看她。母亲每半年回来一次,而父亲几乎没有回来过。父母打电话回来询问家里的情况,多数时候都在她上学的时间,她很少接到。有心事想和父母说,但祖父母在身边和父母不好讲,祖父母不在身边时,电话被锁在房里,她又打不了。她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学校放假,她和哥哥一起去父母那里住。一天父亲生气了,赶她和哥哥走,把她和哥哥的东西扔出去,说不要他们了。而且父亲常年在外,几乎见不到面,而即使父亲回家来,也是不关心她,同桌吃饭也不和她说话。现在问她是否期望父亲回来,她说:“爸爸回不回来,无所谓!”接着又说:“父亲也不理我,他说他不要我了!” 父亲的冷漠让她失去了对家庭的热情,而且,留守儿童可能会把父母的冷漠发泄到身边人,包括照顾他们起居生活的在家老人,这又进一步伤害本来已经脆弱的家庭。

(三)安全问题

1.留守儿童易受到歧视和欺负 一般孩子都存在依赖父母的心理,而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少了依靠往往成为被欺负的对象。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在留守儿童仅仅依靠爷爷奶奶或者亲戚照顾,会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在同龄人中,留守儿童经常被欺负,而他们大多性格内向,又不会跟家里说,如此同伴更加肆无忌惮地欺负他们,长久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湄港村七组初二学生程相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姑姑介绍,他父母长期在浙江省台州市打工,他自身性格比较内向,所以初中的同学会欺负他。程相的同学甚至直接伸手到他口袋里掏钱,他也不敢反抗。程相寝室的洗漱用品被其他同学“借”走,甚至一“借”不还。另外学校较差的住宿条件让他患上了严重的皮肤病,这些客观因素都间接的影响着程相的学习和心理。不仅同龄人会欺负留守儿童,有些成人也会欺负这样的留守家庭。因为多数留守家庭只有老人和孩子在家,力量较弱,不免会受到一些社会青年和流氓之类的欺负。

2.安全隐患潜伏

(1)缺乏必要的安全教育:留守儿童与同伴外出玩耍时,由于缺乏必要的预防安全教育和监督更容易发生溺水等意外事故。问卷反映达到142个留守儿童喜欢外出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而我们对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的问卷中,发现31%的家长会偶尔关心孩子课余时间的活动,高达70%的代理监护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和监督意识薄弱。留守儿童与朋友出外玩耍的高比例与家长对孩子课余活动的关心程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凸显了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除了家长的原因,农村特有的环境也会造成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发生。农村没有诸如城市宽阔的柏油大路、购物中心、少年宫等完备的基础设施供孩子课余时间活动,更多的只是青山、河流、田地等。因此农村儿童往往穿山越岭玩耍,夏天会在河道里游泳。没有家长必要的安全教育和照看,留守儿童比其他同龄人更容易发生意外。

此外,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多为山区,有些地方存在土质疏松等现象,遭遇暴雨时容易发生泥石流、崩塌、滑坡、洪水等危险,对于缺乏父母照顾的留守儿童而言,在上下学途中以及在出外玩耍中遭遇危险的可能性要大大增大。

(2)安全监管受到阻碍:撤乡并镇、集中办学,使农村儿童存在上学偏远的困难。路程远,孩子上学至少要半个小时甚至更多。路上的交通情况、天气状况本身就存在安全隐患,而且路程的遥远和自控力差更让学生有机会逃学去玩耍。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他们年纪大而有心无力,管不到孩子在学校和上下学的情况。在南林桥镇青垱村,鲁建平每天要走差不多一个小时到港路中学上学,路程遥远。采访中,他妈妈介绍,鲁建平每天早上出去,和同伴一路玩过去,有时候还会逃课去上网,家长完全监督不到。而学校也无法照顾到学生不在校时的安全,因此就形成了学校和家庭互相指望而事实上安全监督完全空缺的局面,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安全也存在很大的隐忧。

(四)思想道德问题

1.留守儿童思想容易追求极端。

因为特殊的家庭环境,这会使留守儿童产生两种极端的思想。生活的贫困、缺乏父母的最直接的关心会使他们努力通过其他方面来证明自己,例如他们会努力学习,希望成绩能够比其他同学都好;或者,生活的贫困,父母长期在外,会使他们对生活失去信心,从而走向另一种极端,应付学习,性格内向,对周围不闻不问。前面一种态度对于留守儿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能促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现状,争取未来幸福的生活。后面一种态度是孩子的消极表现,处理不好还会导致留守儿童结识不良朋友、染上恶习,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道德意识薄弱,存在知行分离的现象。

青少年时期正是思想道德意识养成时期,也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大部分留守儿童已形成基本的道德意识,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但仍有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在道德行为方面的严格要求和部分代理监护人的娇惯和放纵,往往怕苦怕累、贪图安逸,这使得艰苦锻炼、积极向上的品性得不到发展,在品行方面难以克服一些恶习:吸烟、偷摸、赌博、打架、迷恋网吧和游戏等,他们行为上的过错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久而久之会出现厌学、弃学心理,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行为较差。

由于现实的各种原因特别是缺少父母的亲情和引导, 留守儿童的道德情感往往比较淡漠,导致在此意识指导下的道德行为存在不足,部分留守儿童的不良道德行为主要表现在:爱撒谎、骂人;乱花钱、不知道勤俭节约;喜欢打架惹事;不知道关心他人、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做出有违道德和法纪的事情。

4.传统道德缺失,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出现扭曲。

9.视力障碍儿童学前教育初探(教学论文) 篇九

摘要:“故事作文”是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思路,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故事”为依托,通过儿童的视觉去写自己的生活。采取“先放后收”“读写结合”“创新思维”“下水作文”这几种教学策略,科学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写作兴趣,掌握写作基本知识,树立写作信心,克服畏难情绪,最终让学生爱上写作,乐于表达,轻松过好作文起步关,为今后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儿童;故事;作文教学

学生作文写什么,怎样教,一直是困扰诸多教师的难题。管建刚认为,作文教学不能在表面的形式上折腾,要在内在的“核”上下功夫,这个“核”叫做“故事力”,在小学阶段,抓住“故事”这个“牛鼻绳”,用两三年的时间,扎扎实实地指导孩子讲清、讲好自己的故事,打好作文基本功,才能真正实现作文教学的突破。我校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借鉴管建刚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故事作文”的尝试,即改变传统作文教学中成人化的立场,通过儿童的视角,运用语言文字去写“我”的生活,以故事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世界、对自我的认识和感受,从而进行有意识的创造性写作。通过两年多的研究,窥得“故事作文”的一些教学之道。

一、先放后收

关于先放后收,南宋诗人谢枋得在《文章轨范》中有非常精辟的论断:“凡学文,初要胆大,后要小心──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使写作者“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矣。”儿童对生活的认知和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从简到繁的过程,对语言的学习和表达,也是由粗略肤浅到精细深刻的。指导儿童写好故事,必须遵循这个客观规律,鼓励学生树立信心,放下包袱,大胆地写,作文上路后再逐步提高要求。

先放后收有利于培养写作兴趣。故事作文的写作范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儿童的角度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允许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把见到、听到、想到的生活中的人与事写出来,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曾说:“只有儿童心底流出的题目,儿童才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因此,习作题目的制定,要从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体现开放性和自主性。有了故事材料,鼓励儿童毫无顾忌地用各种写法、各种形式表达出来。在写作时间上,也要放宽要求,提前布置习作主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酝酿,待时机成熟,再让学生写作。给学生作文松绑,还他们童真童趣,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就来了,笔下的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有血有肉。把胆子写大,把兴趣写浓,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先放后收要注意尺度。作文教学中何时“放”何时“收”不能随心所欲,一般来说,起步阶段以“放”为主,高年级后以“收”为主,从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再到写故事,循序渐进,稳打稳扎。写故事时可以从一句话、一个片段,甚至“烂故事”写起,等他们消除畏难情绪,敢于下笔后,从中发现其有价值的部分,适当教给学生一些写作的技巧,引导他们一步步写好自己的故事,把思路写顺,使故事更具艺术性,可读性。自始自终,教师都要以“放”为主,以“收”为辅,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作文训练的必由之路。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学生写作技能与方法的提高,必先有大量的阅读,作积淀,作存储,作借鉴,作仿照,然后才能有文思泉涌、畅快淋漓的写作与表达。在作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提高语言感悟和表达能力。

阅读大量的好故事。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阅读中积累的文化底蕴和自己的人生经验,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由于学生的生活圈相对狭窄,人生体验比较肤浅,通过阅读,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丰富内心世界。一个语言生动、引人入胜、意蕴深长的好故事,常能引起心灵的震撼与共鸣,迸发独特的思考与感悟,产生评价与表达的冲动,激发创作的动机和灵感。如著名作家曹文轩,他从小就受益于大量优秀的儿童故事读物,他说:“我喜爱故事,喜爱在编织故事时所产生的快意,这一切,都是在那个时代,由父亲办公室中的那一柜子儿童读物所培养起来的”。可见,阅读是创作的源泉,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

指向写作的阅读。管建刚认为,这是作为专业的语文学习者的阅读本质所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作文实际出发,找出存在的较为突出、典型的问题,重点解读文章独有的写作奥秘,选择适用于学生、作文迫切需要的写法。如在解标题时学习审题和拟题,在分段概括时学习编列提纲,在品析语言时学习遣词造句,在审视观点时学习独立思考等。阅读教学中的“指向写作”更多的是教给学生段篇章的结构方法,材料详略的剪裁取舍等,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把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帮助学生建立关于写作的认知结构,了解写作规律,真正为写作服务。

三、创新思维

文以意为主,写故事首先要解决的是立意。从材料中提炼出深刻、新颖的“意”,这是写故事的最高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思维上下功夫,培养创新能力。写作是思维及其成果的物化,思维成功与否关系着写作的成败。写作的梗阻无功,往往是思维滞塞所致,只有洞开了思路,才会思如泉涌,下笔千言。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指从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它是为解决一个问题寻求多种方法的思维方式,在故事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培养在短期内产生多种正确思维的能力,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思考周密、认识深刻,这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如写作《记一个熟悉的人》,不少学生会写关心他成长的父母,刻苦学习的同学,嬉戏玩耍的伙伴等。诚然,这种立意可写,但缺乏创新,如果能换个角度立意,写生活中一个并不起眼的人,平时言语不多,默默无闻,却做了一件让人刮目相看的事,则能比较吸引读者。

培养学生的聚合性思维。聚合性思维又称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在文章生成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把问题所提供的众多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案。聚合性思维极大地拓展了作文素材的运用价值,它能把分散的作文素材经过巧妙的加工和提炼后为同一主题服务。如,以“珍爱大自然”为主题,可以把“月球上的科学探测”“衬衫盒子”“电脑”等这些毫不相干的材料联系起来:“月球上的沙漠化环境──如果人类对大自然的开发和破坏毫无节制,将是未来地球的生动写照。” “衬衫盒年耗大树168万棵,使我国本来稀缺的森林生态雪上加霜。”“电脑信息化技术带来无纸化作业和无污染行业,可谓是大自然的福音。”这些联系,都将可能成为文章的`创新之处。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在故事作文中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发散思维重在发散,便于选择,利于出新;聚合思维重在聚拢,便于发掘,利于求深。

四、下水作文

学生不会写文章,很大一个原因是教师自己不会写文章,没办法跟学生谈作文体会,即使采用最完善的教学方法教上十年,学生作文水平也得不到什么提升。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下水作文的能力,才能沟通师生情感,给作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高效率。

科学认识“下水作文”。“下水”不是指老师简单地写一篇同题作文,而是指教师作为写作者,放下教师的架子,且当自己是学生,以学生的视角和情感去写,体会学生的写作甘苦,亲身体验学生的写作生活,以便指导时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教师写“下水文”,是备课的一部分,是深入理解教材的继续,是探索如何指导学生作文的好方法。教师写好“下水文”后,还要进一步备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灵活运用“下水作文”。“下水文”并不一定非要写整个故事,根据某次作文的重点和难点,一般以片段为主,做到从实际出发,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提高“下水文”的实效。对于题材相对宽泛的作文,可以“作前下水”,围绕话题展开讨论后,将自己的下水文读给学生听。如果发现有价值的故事,抓住写作契机,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当堂下水”,增强作文指导的针对性、时效性,效果最佳。批改完作文,及时反馈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作后下水”,使讲评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更好地发挥“下水文”的指导作用。无论以何种方式下水,都不能禁锢孩子们的思想,宜先让孩子无拘无束的写,在交流或讲评的时候,以参与者的身份品评下水文,让学生在对比中得到启示,学习写作的方法,写出更多好的故事。

10.眼一生:儿童视力矫正的四大误区 篇十

害了孩子

朋友的孩子近视了,我跟他说,要注意防控了,不然近视会越来越深。朋友说不怕,医生说了,以后可以矫正视力。我一听就气笑了,问他你到底知不知道什么是视力矫正。看他一头雾水的样子,就知道他理解错了。

其实很多人对视力矫正弄不清楚,以为医生所说的视力矫正,是可以通过戴眼镜让视力等到矫正。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

矫正视力是建立在屈光不正的基础上,一般来说,裸眼视力是实际视力,而矫正视力是指通过眼镜或者手术来矫正屈光不正,之后得出的视力。也就是说,矫正视力是戴眼镜后的视力,不戴眼镜所测得的视力成为裸眼视力。

目前常规矫正屈光不正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佩戴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和激光手术治疗。较常用的是佩戴框架眼镜,它适用于各个年龄层,而且效果明显,伤害也比较小。而激光手术适用于成年人,视力稳定的人,带有一定风险。

但无论是什么年纪,只要视力出现异常,都应积极进行矫正,否则很有可能引起视力的进一步恶化。但很多人对视力矫正不太理解,产生一些误区,从而引起一些治疗上的伤害。今天,广州眼一生视力矫正健康中心就来给大家辟谣,这四大视力矫正误区,千万不要踩。

一、假性近视也必须配镜。曾经很流行这个说法,很多人被误导,见到孩子近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给他配上一副眼镜,结果孩子的假性近视硬生生被矫正成了真性近视。实际上,假性近视是由于睫状肌痉挛引起,只要通过矫正仪器和一些中医辅助治疗,几乎是能够完全治愈,恢复正常裸眼视力的。但是一旦佩戴眼镜,眼睛完全失去调节能力,一旦定型,那再想恢复,难度就成倍上升了。

所以,一旦近视,不要急着配镜,而是带孩子到医院或者专业眼健康视光中心进行验光,根据情况再进行适当矫正。

二、斜视弱视大点才适合治疗。很多斜视、弱势儿童的家长觉得,孩子斜弱视影响不大,没必要一发现就做手术,可能会随着时间痊愈呢?而且孩子还小,对于外在也没什么要求,并不妨碍生活。但实际上,无论是斜弱视还是近视,基本的原则就是,越早治疗,收效越快,恢复越好。过了12岁这个黄金治疗时间,敏感度大大下降,不通过手术几乎就没有治愈的可能了。而斜视手术的关键在于建立双眼功能,比如立体视觉等,而非简单地为了美观。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有斜视、弱视应把握佳治疗期,切莫耽搁诊疗。

三、电脑验光直接配镜。电脑验光虽然以速度快见长,且散瞳后的电脑验光其准确性也得到了一定提高,但电脑验光仍不宜直接作为眼镜度数。孩子即便只是验光配镜,也要做相应的眼部检测,特别是首次验光配镜者,必须到正规医疗机构的眼科进行全面眼部检查,排除其他异常引起的视物模糊。只有应用了综合验光仪进行医学验光,才能尽大可能让近视眼获得清晰、舒适、持久的视力。

四、近视度数高了,就去做手术。很多学生近视太深,又不喜欢戴眼镜,就去央求父母带他去做手术矫正。但实际上,18岁以下的青少年,眼部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虽然通过手术得到暂时的矫正。但是接下来还有一段高强度用眼的学习时间,视力还可能继续恶化。而且手术并非毫无损伤,基本上原理就是改变角膜形状来使成像清晰,而一再手术很有可能引起并发症。

再者,矫正手术的虽说成功率很高,但后期的副作用和后遗症,还需要时间来观察,也并非一个很好的选择。

上一篇:年度优秀教师的获奖感言下一篇:四年级上语文复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