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法

2024-08-16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法(精选8篇)

1.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法 篇一

1.确定合适的活动主题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观点,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心理需求以及社会赋予的角色要求都是不同的,初中阶段的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好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的知识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做好准备。在这一阶段暴露出来的具有普遍性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目标意识,进而缺乏学习的动力,针对这个问题,我确定了以自我目标的合理设定及确实执行为主题的活动课——《我的未来不是梦》。

2.设计合理的活动环节

“活动”是心理活动课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本节课我设计了多个活动:冥想、情景模拟、讨论沟通、问卷调查、行为训练等,分别安排在不同的环节中。

第一环节,热身活动:根据孩子好奇爱玩的天性,通过冥想导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孩子在活动中通过想象体验自己的未来,初步感受人生目标的设定。以此方式把学生引入本课主题。

第二环节,情景讨论:用感官和思考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人在一个确定的目标下,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心理到生理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三环节,问卷调查:让同学们检视自己的目标概况,体会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及理想的可及性与不可及性的差别。

第四环节,名人故事:向学生介绍约翰·戈达德的故事。讨论约翰·戈达德是怎样为自己确立目标的,又是怎样付诸行动的?引出活动“写给未来的信”,请学生回顾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未来,在信纸上写下自己“一生的志愿”及人生激励格言,装入信封,写上姓名、日期等,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约定30年后再启封,看看自己的愿望实现了多少。我认为这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第五环节,策略指导:介绍“立志”的三个心理过程:动机斗争、暗示成功、自我激励。帮助学生掌握实现目标的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确立的奋斗目标更有实现的信心。这也是本课的一个升华点。

第六环节,行为训练:请学生设计一个实现目标的方案,写在即时贴上,贴在课桌一角。要求利用一周至两周的时间实施该方案,并达到目标。

第七环节,在看未来:请同学注视大屏幕上的人生轴,在“我的未来不是梦”的音乐背景下,听着引导语,坚定而满怀信心的想象自己的未来。与第一个环节首尾呼应,使本节课的结构更具完整性。

3.产生合情的活动体验

“体验”是心理活动课最核心的第二个要素。对于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启发,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

这堂课是在山观中学初二6班上的,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非常朴实,也非常配合,随着上课环节的进行,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融入到课堂氛围中,用坦诚的心态思考与交流。从整堂课的实施情况来看,学生活动参与积极性高,互动好,通过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认识了目标确定的意义,并尝试落实到行动。我相信这堂课会在上课的每位同学的心中留下深刻的记忆。

4.存在的不足和遗憾

在上课过程中,总的来说,生成和预设基本相符,但在有些环节上,实施时还可以更完善一些。比如:

1.在热身活动——冥想时,我设计是让学生找一个舒适的坐姿,闭上眼睛,情绪放松,在舒缓悠扬的音乐背景下,听着引导语,要求学生积极配合,但实施过程中,我发现个别学生由于觉得这个活动很新奇而表现的太过激动无法进入冥想状态,还影响到了周围的同学,从而没有完全达到我设想的一个状态和气氛。

2.在活动“写给未来的信”中,我让学生在信纸上写下自己“一生的志愿”及人生激励格言后,就将信纸装入信封,交给了老师,此环节如果让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交流,教师进行及时的鼓励与肯定,相信会让整堂课变得更有意义、更有延展性。

2.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法 篇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 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 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 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 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 切实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课堂教学, 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以下目标: (1) 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 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 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 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2) 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 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3) 自我认知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 了解自身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 能够对自己的自身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 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因此,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全国高校中已体现出普及化的趋势, 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却还存在教法单一、课程实施缺乏有效评价等问题, 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就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按照教学安排,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学时为24学时, 由于受学时和课程性质的限制, 采用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已不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并掌握课程的全部内容, 因此教师要对此门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能够在遇到问题时, 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 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1. 采用案例教学法

将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综合成典型案例, 以视频或PPT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观看完毕后, 就视频或PPT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主要表现特征以及矫正方案等发表意见及展开讨论。授课教师在引导、分析的同时, 将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融入案例分析中去, 使学生通过案例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加透彻。

2. 课堂讨论法

可采用多种形式, 如分组讨论法、辩论式讨论等。如针对大学生恋爱心理这一章节, 教师要求学生就大学生在校期间应不应该谈恋爱这一话题展开辩论。辩论环节中, 教师静观其变, 把主角交给学生。主持人、辩手都由学生推选, 辩论规则和具体内容由学生自己掌握, 教师只在最后做出总结。这一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了他们遇到问题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境扮演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方式, 所以, 在课堂上可以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 通过情境扮演,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身的情绪特点, 掌握情绪调适的方法, 自主调控情绪,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如在讲授情绪管理这一章节时, 在黑板上写出20个生活中情绪表情, 要求学生在讲台前表演, 其余学生进行竞猜。教师在环节结束时进行总结, 以轻松、自由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不良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 也可以纠正并消除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

4. 任务驱动教学法

采用以任课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

遴选出某一章节, 要求学生按照章节的重要授课内容, 提前备课, 做好“授课教师”的准备, 并在下次课堂上以“授课教师”的身份, 进行课程讲授。学生全程参与学习备课过程,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 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 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课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课, 更全面地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通过课程中对自我的全面认识, 使学生对自身意识、情绪、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优缺点有了一个系统客观的认知, 并有助于健全人格, 提高自我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

摘要:随着大学生素质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问题也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本文分析了该课程的目标及其重要性, 并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综合素质,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宪萍、吕砚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及工作机制的探索[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

3.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1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现状

1.1 心理健康课时少,辅导员教师队伍薄弱

据调查,高职院校中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大多数是思政类、哲学类的老师,辅导员中与心理学有关的老师就更少了,因此对心理知识的了解就不够透彻,导致很多老师都是按照书本上的内容照搬照教,使得学生的心理困惑没有得到真正的疏通和解决,只是道德上的引导和劝解,从而耽误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最佳咨询的时机。

1.2 心理健康课普遍大班课,效果不明显

高职院校的班级一般都是40-50人不等,虽然笔者学校实行了小班制,20-30人之间一个班,但是实际上课是以两个小班一起,甚至是三四个小班一起合班上课,很多教师期待的上课教学就变成了纸上谈兵,因为上课班级人数的限制,导致课堂形式没有办法达到多样化。从理论上来讲,虽然小班教学确实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但由于在高职院校中心理专业教师是非常紧缺的,因此,心理教育工作者只能基于实际,对教学形式只能从大班化教学进行思考。

1.3 心理健康课优秀教材匮乏

虽然现在市场上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品类繁多,并且大部分是中小学类心理健康方面书籍和本科院校心理健康专业类教材,但是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精神,针对高职院校编写的教材品类并不成熟且针对性不强,虽然有些高职院校针对本校学生编写了教材,但是都没有办法在所有高职院校中普及。

2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1 高职院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存在偏差

由于高考的重压,很多高职生在高中时就已经存在亚健康状况,而父母并没有觉察到,加之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成熟性,导致这部分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并且,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并不是在充分了解自身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是父母或者身边其他亲戚朋友推荐,对专业的选择存在盲目性,导致学非所爱,学非所用,从而迷茫的度过大学生活,最后走向社会也不知如何前进。

2.2 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

2.2.1 心理落差大

由于高考失利等种种原因,导致高职生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心理落差很大,很难适应高职院校的环境,并且,现在高职院校中都是90后,而这代人很大一部分人是独生子女,没有父母在身边陪伴,完全要靠自己照顾自己。另外,大学的学习方式与高中不同,导致很多高职生无所适从,混混沌沌的度过。

2.2.2 寝室关系不和谐

由于环境的变化,以及寝室成员来自于全国各个地方,而90后的学生大部分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容易导致寝室关系紧张。

2.2.3 情绪控制较弱

大学就像一个小社会,从高考中出来的学生,就相当于从禁锢的牢笼中放出来,情绪的控制方面比较弱,容易因为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情况导致情绪不稳定。如:失恋会导致不去学习,交流冲突等。

2.2.4 学习环境变化,导致无所适从

高中的学习完全是由老师填鸭式的反复学习,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大学就不一样,更多的是自主学习,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内容比较多,需要学生自主课后手脑并用,动手训练,这使得很多学生没有办法控制好学习和游戏的时间,最后形成焦虑、自怨自艾的情绪,从而彻底放弃学习的信心。

2.2.5 就业压力较大

进入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高中阶段就不爱学习不爱思考,走入大学后,没有了束缚,每天在游戏中度过,缺少专业知识的系统全面了解和对自我的认识,更不会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就业具有盲目性,从而最终导致就业不理想或者失败,从而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走向自卑的道路。

3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探索

3.1 通过课外作业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外作业,作为考核学生的一部分内容。即可以要求学生交两份作业,一份是自我成长分析报告,一份是案例报告。自我成长分析报告是对自我成长的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对未来合理的展望。案例报告是指通过心理健康课的学习,运用心理方面的知识去帮助别人,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解决了自己心理的困惑,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3.2 通过心理学中的经典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中的很多理论知识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但是心理研究中的很多经典案例确实非常丰富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让实验在课堂上重现,那么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理解。

3.3 采用团体活动形式进行分组教学

团体活动是指通过指导者在团体情景下帮助团体成员,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相互认识,探讨自我,接纳自我,以及改善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通过团队成员间经验分享和感受分享,产生和同学一样的体验,以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团体活动一般人数在20人以内效果比较好,这种活动方式不仅可以解决高职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寝室关系改善、学习问题、环境适应、挫折承受能力、自卑等问题,还可以更大可能的激发团队成员的潜能。

3.4 优化课堂分组讨论管理

在高职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喜欢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如果分组不合理的话,会导致学生在上课期间讨论与课堂无关的内容或者讨论明明已经结束,却仍有组员还在讨论中,这就对班级的纪律管理形成了挑战。因此,对课堂讨论组的优化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最好是每个组中有引导者,引导每个组员发言,然后进行总结等非常规范的成组方式。

参考文献

[1]李玲玲.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7).

[2]耿岚.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形式探析[J].职教通讯,2012(24).

作者单位

4.五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篇四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让我们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做个计划吧。那么如何输出一份打动人心的教学计划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范文1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21世纪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当前我国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弱点,进一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学会调整自己和老师的关系,制定有效符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良好的性格,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教学措施

1、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如录像、投影、挂图、模型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巩固教学效果,促进健康心理状态的培养。

2、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为学生创造一个优美健康的学习环境。利用各种检查、竞赛促使学生产生良好心态,培养良好心理状态。

3、联系实际结合教案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同学们提高学习适应能力,用良好的心态积极学习。

四、本学期教学工作安排

通过我对班级情况的了解和对教材内容的熟悉,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工作做以下安排。

1、培养学生热爱学习、敢于尝试的好习惯。与同学友好相处,做到宽以待人。

2、认真钻研学习《新课程标准》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熟悉教材内容,备好每一节课。

3、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

5、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热爱学习的兴趣。

6、经常带领学生参加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大胆创新,勇于竞争的实践能力。

总之,在本学期教学中,要以以上的总体计划来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五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范文2

一、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我校五年级有三个班级,男女生比例有点差异,男生比女生多。五年级学生逐渐进入少年期,身心的发展正处在由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独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错的矛盾时期,在心理上具有以下特点:

能认识和掌握一定的道理观念,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开始有独立见解,但他们的见解极易受外界影响左右而时常变化。道德感情开始多变而且不轻易外露。开始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事或社会现象,但仍有片面性。已有的行为习惯日趋稳定,但对新提出的行为要求则容易知行脱节。在亲子交往方面,由于独立意识增强,他们对父母的要求不再一味顺从,对父母过多的“看管”常常表示抗拒。老师的威望在五年级阶段开始逐渐下降,学生对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崇拜,有时还会产生抵触情绪,跟教师疏远。

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占优势,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更为广泛。同学间开始进行个人简单交往,往往偏重于情感而分不清是非。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开始注重穿着打扮,自尊心进一步增强,自主性要求日趋强烈,但仍然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

二、辅导目标

1、情绪辅导:通过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情绪自控能力,能运用转移注意力、自我放松、换位思考等方法来调节情绪。

2、学习辅导:围绕抽象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智力品质;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如何有效地利用学习时间,体验“一分辛劳一分收获”的愉悦感、成就感;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为毕业、顺利进入中学做好心理准备。

3、人际交往:通过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学会与父母、老师沟通,学会尊重父母、老师、同学,形成正确的集体意识和友谊观,克服不良的小团体意识。

4、进一步深化活动内涵,增加实验演示、游戏比赛、专题讨论等新的活动方式,注意发挥学生的`理性思考和自我组织潜能。

三、辅导重难点

1、培养学生具有能干、负责的意识,学会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2、让学生知道人要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相信自己,信任自己有潜能、能成功。

3、学会男女生的角色意识,初步学会以正常的心态与异性交往。

4、学会自我保护意识、相貌审美意识、幽默生活意识和学习冲刺意识。

四、辅导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胜利的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迈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训练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五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范文3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正处在身心飞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升学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为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二)具体目标

培养学生自重、自爱、自尊、自信的独立人格及对自我与外界的评价能力;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压力和自我身心所出现的变化。

首先: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富有责任感和进取心,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

其次:掌握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卫生常识,适应自我身心变化,能够大方得体地与同学、异性和长辈交往,勤奋精神和刻苦毅力逐渐养成。

再次:形成锲而不舍的个性特征,掌握自我心态、情绪的调适方法,改善学习方法,能够在升学方面做出合适的决定。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的心理问题从大类上分为障碍性问题和发展性问题。障碍性问题在学生中极少出现;发展性问题是伴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交际范围扩大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适应。

学生的心理问题多表现在人际关系、学习动机和自我认识等方面,如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异性关系紧张;学习上出现焦虑、紧张、厌学情绪;自我感觉、体验和评价失当等。

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

1、学生由于学习适应不良而产生的苦恼

学生经历着许多变化,如环境、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以及角色的转化等变化,有了变化就要适应而学习适应不良是困扰学生的主要问题。

2、学生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这种不良情绪大致有以下情况:对前途和未来过分担忧,自信心下降;出现消极情绪不知如何宣泄,导致自己长时间处于压抑状态,影响学习的效果和人际交往。

3、与同学交往特别是与异性交往出现的困惑。

4、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不良情绪。

四、基本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外,还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面向全体,通过普遍的活动教育,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差异性原则

注意个性教育,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了解和把握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

(三)主动性原则

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帮助学习排解厌学、自卑、恐惧、焦虑等消极情绪,真正做到防微杜渐。

(四)活动性原则

以活动为主,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在体验中得到成长与发展。

(五)尊重与理解原则

尊重学生的人格、需要和情感,营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另外还要遵循保密性和助人自助原则。

五、教学内容

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常识。

帮助学生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择业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加强自我认识,客观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六、途径和方法

(一)以心理健康课为载体,采用团队活动、故事、心理剧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个别咨询与辅导

采用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排解困扰。

(三)发挥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在班级、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5.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巧用 篇五

1.游戏法与讲授法相结合:学生第一次接触心理学课程难免有很多迷惑,觉得心理学很神秘,如果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游戏法,对解开他们心中的疑惑应该是最有效的了。

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还能激发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一:猜谜语游戏,它的规则是教师负责出谜语,然后依次让每个学生开始轮流回答,如果这个学生回答不上则扣一分,然后从下一个学生开始进行下一个谜语,如果这个学生答对则加一分,直到教师出完所有题目。

最后计算所有学生的总分,总分最高的为赢家,教师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游戏结束后,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心理现象并不神秘,是存在于生活里的每个角落,如听到玩游戏就会感到高兴。

然后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会理解思考的含义,并且会在大脑里飞速的思考,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理解思维的含义,还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知识量的`储备,在游戏中既增长了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并把跟心理学相关的词汇讲授给学生,让同学们深刻理解心理学的含义,在游戏中让学生情绪放松而且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如果每位教师都可以把知识与游戏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到乐趣无穷自然可以享受学习的过程并且乐在其中。

2.结合实例法: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分析。

心理学虽然复杂担忧一定的普遍性和共同性,让学生仔细的观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小事,记录观察周围环境,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中提出与教师和同学一起共同研究与探讨,并且学会课后不断观察周围与反思自我,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结合作品人物的心理现象和案例进行分析,还可以结合自我心理现象和心理感受分析。

二、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体验

教师用游戏法与讲授法结合有趣的教学实例,应用到了广大学生的身上,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之后,在相互交流经验和对知识的不断探索中,不断地成功带给大家不断地前进的动力,教师以及学生都对心理学产生了空前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信心也增强了,在课堂上教师也与学生进行交流,大家不断交流进步,加深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师生的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

教师既是一个领导者也是一个学习者,学生的观点不仅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改进教授方法以便更适合学生,也与老师一同改变教学方式共同研究教材,从而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三、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心得

幼儿心理学是介绍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是对幼儿从孩童走向成长必经的教育之路,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失的。

幼儿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期是个体生长发育快,发展变化迅速的时期,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

幼儿通过在环境下的熏陶,在以游戏为主导的教学中,心理发展异常迅速,儿童心理的发展包含着认知情感社会化和个性发展的全部过程。

在儿童的发展中的不同阶段,心理过程的主导活动是不同的,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动力作用,幼儿的行动充满了情绪的色彩,这对幼儿的心理学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找到一个对教师对学生都有益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不能盲目对学生实施被动式教育,要引领学生,不断带领学生,让学生在游戏中慢慢感悟到心理学的奇妙,让幼儿在游戏中在乐趣中掌握了该掌握的基础知识,这样既可事半功倍。

所以说找到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幼儿心理学教学经验

幼儿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掌握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实质,和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是大家一直前进的目标,现如今提出的游戏法与讲授发结合的等等一系列教学方法,都很好地解决了教课难的这个问题,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再让学生感到晦涩难懂,困意横生,还可以能够在游戏中在欢乐中掌握的该掌握的专业知识,而且会让学生的记忆更为深刻,对心理学的感悟会不再感受于表层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掺杂了自己的意识对自己的言于行有了在心理学上的感悟。

幼儿心理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所以对幼儿进行心理学教育势在必行,找得到适当的方法让幼儿更深刻更好的理解心理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找到对的方法教师才可以让幼儿更好地认知社会,更好地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刘懿,徐旭荣.中等职业教育[D].-10-20.

[2]姚梅林.幼儿教育心理学[D].高等教育出版社,-06-01.

6.心理辅导课程教学计划 篇六

本学期为了更好服务心理学的教学工作,更好的完成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讲授好心理健康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基本素质要求的需要,同时也是学校德育建设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务是要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特点和能力的生活道路,发挥最大潜能、完善自我,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对于中职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观念,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各种心理方法来更好地调试自我,从而获得和谐健康的心理内环境。

职业学校的心理学是心理学在中职生教育中的应用,大多数学生以前来没有接触过这个学科,这个学期这门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在日后工作、生活中的应用常识,这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必然之举。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平均年龄在10岁,正是从幼稚走向少年的年龄阶段,正是处于身心发展的敏感时期,是心理学上的青春期(也有专家称之为“狂风暴雨期”)。他们存在学习基础薄弱,行为习惯较差,情绪波动大,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等现象。

总之,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烦闷、焦虑、自卑等。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不但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严重的还会造成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并最终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适应和人生发展。

我校学生虽然已学过一些专业的相关知识,有着一定的专业基础,但是对心理学的认识上还是比较模糊、存在着一定误区。

三、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一些知识;

2.帮助他们进行良好的自我认知,从而树立信心,实现自我;

3.当学生遇到各种心理小问题时候,能够根据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自我疏导;

4.对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和帮助,使他们尽快摆脱困境,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5.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一些常识,并且运用到饭店服务中去。

四、具体措施

针对以上对学生与教材的分析,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本人本学期拟采取以下一些工作计划:

1.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课前点名,做好记录。以饱满的热情进行课堂教学。理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生疏、抽象且及其深奥的,在讲解相关心理健康和服务心理学的知识、原理时,尽量多举例子。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程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又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增强了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这样既有利于教学顺利进行,又有利于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平时上课教学时候,做些相应课堂主题的心理测验,这样不但增加趣味性,还能够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

2.对来访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这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为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安全校园、人文校园的建设尽自己最大努力。

3.参加教研组活动,相互交流经验,积极参加本组举行的各项活动,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做好半期考与期未考的出卷、复习准备工作。配合学校做好监考工作,以及试卷的批改等期未工作。

4.预计开展一次全校性的“心理健康周”系列活动。

7.《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教案》 篇七

本本套套丛丛书书在编写过程中突出了三大特点:第一, 贯彻、执行新课标精神, 强调““健健康康第第一一””;;第二, 突出强调了田径运动项目;第三, 构建了系统的教学内容体系。本本套套丛丛书书共共分分三册:水平一、水平二和水平三。每册内容包括:各学段全学年教学目标标;;第第一一学学期期教学目标;各学段教学项目的单元教学目标及第一学期16周64-48份教教学学授授课课教教案案, 每课选择一个主教材、搭配一个游戏 (共150个) 及自主学习内容, 图 ( (11008888幅幅) ) 文文并并茂、生动活泼。

《《体体育育与与健康课程教学教案》由西安出版社出版, 西安地图出版社印刷厂印刷, 1166开开本本, , 全全书书约约75万字。全套定价120元, 邮寄费10元, 合计130元。欲购从速。

订购办法:

11..邮邮寄寄::西西安市含光北路65号西安体育学院解群收, 款到立即发书, 单位购书开发发票票。。邮邮编编::77110068.联系电话:029-88409826, 13759923585, 13572571515;

2.银行汇款:收款人:解群账号:6222804221111018937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行朱雀路中段储蓄所

8.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法 篇八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积极心理品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历史和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在上世纪90年代,已见有高校开设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颁布后,全国大部分的高校陆续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笔者随机调查十个省市的20所高校,尽管形式不一,但都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以怀化学院为例,2004年开始开设公共任选课《心理健康教育》,到2006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选课确定下来,每一名学生入学之后都必须要选修此课程。目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在其中,课程教学已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课程教学比起心理咨询的受众面要广得多,效率更高,它比讲座更稳定、更系统等。比起相对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课程教学有着自身的优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的困境

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笔者通过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与其他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交流,对学习该课程的学生进行访谈,以及结合与此课程相关的教学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以解决心理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造成课程教学目标的偏离。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般划分为三级: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1]。由于受到心理学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影响,加上大众观念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忽视最重要的一级教学目标的教学,即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转变为以关注学生问题行为为主,注重对问题行为的预防和改正的教学。

2.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一般采用大班制教学,学生人数比较多,因此教师大多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教师提问——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理论论证,忽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离,往往造成学生对教师所讲的不感兴趣,必然影响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无法引起学生共鸣。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课程的目标不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它更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产生真实深入地体验。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直接经验,教师常常采用的教学案例大多来自其参考书中他高校的例子,比如选用来自“清华”“北大”等这些学校的学生案例,这些脱离学生实际的案例很难引起学生共鸣。

4.外界客观条件的限制,影响教学质量。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部分高校已经普及,但是由于一些外界客观的条件限制,使得课程的教学质量受到影响。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将政策向重点学科、专业学科倾斜,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在调查的20所高校中,有17所高校是以公共选修课形式开设的,只有1所为公共必修课,还有两所为讲座,没有开设正式的课程。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对此课程大多抱着不重视态度,当成“副科”来对待,学生不听课、缺课的现象常常发生。而且在所有开设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校中,往往采用大班上课,每个班学生人数过多,不利于针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教学,也会影响到教学质量。此外,教学器具、辅助资料缺乏,师资队伍不稳定,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师都是兼职任课,或者跨专业任课,没有形成稳定的教学团队,很少开展教研活动,缺乏专业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这些也会影响到教学质量。

三、建立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针对上述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从面向个别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向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方向转型;从专职教师的专门服务向全员参与的全过程、全方位服务方向转型[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上做出改变来适应这种新的要求。

1.落实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个层次的目标,协调心理发展与预防、干预目标之间的关系,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内容。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主的教学目标不忽视消极情绪和消极问题,但它更注重关注学生已有的积极心理,发掘学生自身的优势;主张调动学生的积极体验,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不单纯强调知识的获取,而是强调应对方式的转变,借助于兴趣、快乐与挑战等积极体验使学生获得成长的动力。这种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教育方式认为“喜悦、快乐、福乐、和平、爱、希望、负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心、慷慨、真理、忠贞和幸福等积极因素是人所固有的力量,当其得到培育和增长,消极方面的力量就能被消除或抑制”[3]。

2.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根据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构成,通过积极心理品质介绍——典型案例分析——课堂心理活动或体验——活动或体验后的交流和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应该着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真正站在他们的立场想问题。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大学生主动参与,灵活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案例和课堂活动应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达到积极的心理案例和活动“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学生中,通过心理咨询、和学生进行交流等方式,收集来自本校大学生中关的典型案例用于教学。经过笔者教学实践,教学的效果确有明显提升。

3.将课程与校园文化活动衔接。一方面,根据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要求,统筹安排已有的校园心理健康文化活动,对学生提出参与的要求和指导,让课程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同时让校园心理健康文化活动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上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让校园文化活动进课堂。设计能提升心理品质的课堂活动和体验,确保能让所有学生参与活动。

参考文献:

[1]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2]王博,吴飞.积极心理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1,(1).

[3]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上一篇:五年级军训个人日记下一篇:初中十月围城电影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