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术后复苏期的护理

2024-10-03

全麻术后复苏期的护理(精选6篇)

1.全麻术后复苏期的护理 篇一

心肺复苏术作为急诊科常用临床抢救技术之一,主要针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临床研究显示,心肺复苏术及时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致死致残率;正确且及时的的心肺复苏是抢救急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成功的第一要务。儿科急诊患者因其机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心跳呼吸骤停导致的缺氧缺氧对患儿造成的损伤明显高于成人,预后较差。本文主要研究了儿科急诊患者的发病特点、起病情况以及患儿的预后等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急诊1月至1月收治心跳呼吸骤停患JL100例,其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5?12岁,平均年龄为8.4岁;患JL中心跳骤停38例,呼吸骤停62例。

1.2治疗方法

JL科急诊心肺复苏术操作方法依据《儿科高级生命支持指南》进行。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为a=0.05。

2结果

2.1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发生情况分析

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场所分析:家中81例,占总人数81.000,公共场所17例,占总人数17.0%,医院或急救车辆中2例,占总人数2.0%;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有目击者83例,占总人数83.0%。

2.2患者发病原因分析

患者发病原因分析:呼吸系统疾病48例,占总人数48X)0。;意外事故导致30例,占总人数3(10%;心血管系统疾病19例,占总人数19.0°各种休克导致3例,占总人数3.0%。

2.3心跳骤停及呼吸骤停患者疾病转归比较

本组心脏骤停患者中心肺复苏成功例数、心肺复苏复苏失败死亡例数、心肺复苏复苏失败死亡例数分别为30例,8例,2例,总存活率为73.70。;呼吸骤停患儿中心肺复苏成功例数、心肺复苏复苏失败死亡例数、心肺复苏复苏失败死亡例数分别为36例,26例,5例,总存活率为73.70。;心脏骤停患者总存活率明显高于呼吸骤停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显着CP<0.05);见表1。

3讨论

心肺复苏即心肺脑复苏,包括初期复苏、后期复苏、复苏后治疗,可以归纳为ABC三要素,A即airway(保持气道开放),B即breathing(恢复患者呼吸),C即circulation(体外人工循环);近年来,我国JL科急诊心肺复苏使用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临床研究显示,正确及时的心肺复苏方法对于患者的生命抢救和预后具有关键作用。

心肺复苏实施的关键是早期及时,第一时间进行复苏抢救可以显着提高患者存活率,国外多种急救指南显示,患者心肺复苏治疗需要遵循以下原则:①早期骤停诊断、及时急救启动;②早期心肺复苏;③有效处理心脏纤颤等;④完备生命支持。

心肺复苏三要素中:A即气道保持通常,心肺复苏首先需清理患者呼吸通道,清楚气管分泌物,保持气流顺畅,在未行气管切开下经保证口鼻呼吸安全;如出现患者呕吐,应当及时将其口、鼻中分泌物和呕吐物清出,同时使患者头部偏向一侧,以保证气道通畅以及防止舌后坠发生;B即恢复骤停呼吸,,一旦发现患者呼吸停止,急救人员应当在正确评估患者潮气量情况下,对患者进行口对口呼吸支持,同时应用纱市等轻薄透气物覆盖口鼻部,直至患者胸部出现明显抬起为止;C即人工体外循环,急救人员通过手部体外按压患者体胸部,进而有效挤压心脏,恢复或提高心脏射血功能,进而刺激已停止血液循环重新运行;美国急救指南之处,心脏复苏术心脏按压位置应为患者胸骨中下二分之一处。

后期复苏是心肺复苏急救治疗中极为关键的一t环节,是在初期复苏结束后进行的进一步抢救阶段。后期复苏主要抢救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保证气道持续畅通,对于气道堵塞严重且无法处理者,必须及时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操作,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进行有效机械通气;②生命体征密切监测,主要生命体征指标包括心电囝、心率、氧分压等;③及时药物应用,以有效促进呼吸功能恢复,解除气管痉挛、恢复正常心率及血压;④静咏通道建立,观察患者血容量、酸碱电解质平衡紊乱等情况进行输液治疗;⑤心室纤颤预防及除颤治疗,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在抢救过程中极易出现心室纤颤现象,多由心动过速发展而来,临床病死率较高,故应进行有效预防,并在出现时行紧急心室电除颤;⑥心脏起搏,对心跳骤停后出现心衰患者应当进行人工起搏支持,以恢复正常心脏起搏功能。

在后期复苏结束后,应当将患者立即送人ICU(重症监护病房)中进行全天候生命体征检测,并实施有效支持治疗,直至患者机体功能恢复正常。

本次研究显示,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场所分析:家中81例,占总人数81.0%,公共场所17例,占总人数17.0%,医院或急救车辆中2例,占总人数2.0、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有目击者83例,占总人数83.0%;患者发病原因分析:呼吸系统疾病48例,占总人数48%;意外事故导致30例,占总人数3(10%;心血管系统疾病19例,占总人数19.0%;各种休克导致3例,占总人数3.0%;本组心脏骤停患]L中心肺复苏成功例数、心肺复苏复苏失败死亡例数、心肺复苏复苏失败死亡例数分别为30例,8例,2例,总存活率为73%;呼吸骤停患者中心肺复苏成功例数、心肺复苏复苏失败死亡例数、心肺复苏复苏失败死亡例数分别为36例,26例,5例,总存活率为73%心脏骤停患者总存活率明显高于呼吸骤停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综上所述,呼吸系统疾病是造成儿科患者心跳呼吸骤停主要原因之一;及时有效地心肺复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预后。

2.全麻术后复苏期的护理 篇二

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施行气管插管全麻醉60岁以上高龄患者68例, 其中男46例, 女22例, 年龄最低65岁, 最高86岁, 平均73岁。均为经口插管。颅脑手术麻醉20例, 胸腔手术麻醉18例, 颈部手术麻醉9例, 腹部手术麻醉11例, 泌尿系统手术麻醉10例。

2 护理对策

2.1 安静期

2.1.1 安静期特点

患者呈熟睡状, 意识尚未恢复、无或仅有微弱的自主呼吸, 对压眶反射、吸痰刺激等无或不敏感。

2.1.2 安静期护理对策

此期应密切观察呼吸的频率和幅度, 保持呼吸道通畅。留置气管导管进行机械辅助或控制患者的呼吸。管理好呼吸机并及时清除气管内分泌物, 防止下呼吸道梗阻、肺不张和继发肺内感染。如导管内无分泌物及湿啰音, 不宜常规用吸痰管吸痰, 以免逆行感染。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 一管一用。痰量过多或肺内出血过多时, 必须勤吸并适当滴入化痰药 (灭菌注射用水+糜蛋白酶4000U) 。每次吸痰时间切忌过长, 应<15s。因持续吸引过久刺激隆突引起心动过缓容易产生心跳骤停。给予多参数心电监护, 术后10~30min测量脉搏、血压1次, 至病情稳定后改为1~2h1次。心功能不全、血压波动、心律失常者, 注意创口渗血和内出血。除了监测脉搏、血压外, 应注意末梢循环状态, 全身保暖, 并观察尿量的变化, 尿量如<30mL/h, 应考虑循环血量不足, 立即报告医生, 采取输液、输血、合理使用血管性药等措施, 维持血压和心律正常, 同时详细记录。

2.2 苏醒期

2.2.1 苏醒期特点

体内麻醉药基本代谢, 意识及自主呼吸已恢复, 但潮气量及呼吸未完全正常, 吞咽、压眶反射明显, 高龄患者常因无法耐受气管导管而致躁动不安, 试图自行拔管。

2.2.2 苏醒期护理对策

病人躁动的护理: (1) 密切观察病人, 确保病人安全。气管插管全麻术后麻醉恢复期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的血压、心率、呼吸的节律和频率、缺氧状况、血氧饱和度、注意观察意识状态和瞳孔、尿量, 大多数病人能在安静平稳的状态下苏醒过来, 为防止病人突然躁动而发生坠床、擦伤和碰伤, 因挣扎而使静脉穿刺针脱出、气管导管拔出等意外情况, 可用约束带进行协凋约束, 固定好病人的四肢, 并密切观察病人四肢血运、皮肤温度, 静脉注射部位等情况, 确保皮肤无受压损伤。 (2) 及时、良好的术后镇痛。术后伤口疼痛不仅使病人难受, 且可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而增加心脏做功。同时可影响病人的呼吸交换量和咳痰, 增加术后肺部合并症, 因此术后镇痛非常重要, 如病人躁动确是疼痛引起, 则应遵医嘱立即给予止痛剂, 一般给予曲马多50~l00mg或芬太尼0.05mg静脉注射, 镇痛效果好。 (3) 减少刺激、消除引起躁动的因素。包括减少或即时拔除有创性的各种导管和引流管刺激, 多数病人对经口插管的刺激难以忍受, 病人躁动时又容易导致导管脱出.因此, 当病人循环、呼吸功能稳定, 在指令下能睁眼、有吞咽咳嗽反射动作后, 即可协助麻醉师吸净气管内、口腔内分泌物, 轻柔的拔除气管导管, 给予面罩吸氧, 密切观察病人拔管后的情况。非语言交流护理: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消除其思想顾虑及恐惧感。患者插管后不能进行语言交流, 护士要尽量通过非语言交流, 了解患者的想法和要求, 满足其需要。 (1) 可以运用身体语言进行沟通护士在与患者交谈时, 要注意手势大方、得体, 不宜指手划脚、拉拉扯扯、手舞足蹈等, 这些都是失礼的表现, 会令人感到不得体和缺乏教养, 应采用轻松自然的姿势; (2) 运用图文沟通患者因气管插管所致, 暂时不能发音, 气管插管不耐受、伤口疼痛及对术后留置各管道的不适应均不能用语言直接表达要求。对此, 我们可以使用适合患者生活、治疗、心理需求的图文, 请患者随护士阅读图片上的内容作出相应反应, 必要时反复几次, 直至确定患者的需求为止, 对有书写能力的患者可直接用文字书写表达需求。

2.3 清醒期

2.3.1 清醒期特点

清醒期患者完全清醒, 潮气量及呼吸完全正常。

2.3.2 清醒期护理对策

(1) 脱离呼吸机应缓慢, 不要操之过急。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的变化, 根据临床状况和血气分析指示, 逐渐降低氧浓度, 低于40%, 患者精神状况好、循环稳定及肺功能已恢复, 呼吸频率<30次/min, 血气分析在正常范围, 此时可考虑脱机。先改为气管插管内吸氧2~5L/min, 并鼓励在没有呼吸机的情况下。自己呼吸。停机30min后生命体征稳定可考虑拔管。拔管前彻底清除咽喉、口腔及鼻咽部蓄积的血液、分泌物和胃内容物, 以免拔管后误吸堵塞呼吸道。再换消毒吸痰管吸出气管内分泌物, 放松气囊, 协助患者处于侧卧位, 然后拔除气管插管。 (2) 保暖适宜的温度环境有助于患者的苏醒。手术结束后, 应调节室温, 撤去患者身上铺盖的手术单及床上潮湿的布类, 盖好被子保暖, 必要时使用热水袋或电热毯, 但须防止烫伤。患者如清醒返回病房时应予穿整齐衣服。

参考文献

[1]崔嶷.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复苏术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 篇三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38—02

心肺呼吸骤停的复苏,关键在于迅速果断,分秒必争,如果稍有延误,既增加了复苏的困难,更影响病人的预后。所以清醒病人一旦出现神志消失,同时大动脉如颈动脉,股动脉,或腹股沟动脉搏动消失,应立即确立诊断并进行抢救。千万不能谋求所谓的摸脉搏,做心电图检查,听心音等所谓的“明确诊断”而延誤了抢救时间,否则会导致由于心肺脑组织长时间缺氧缺血而引起的大量脑细胞死亡,发生不可逆性损害。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3例,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在35—75岁,均属继发性心肺骤停,其中2-3分钟复苏者12例,4-6分钟复苏者1例,1例出现脑水肿,2例出现循环不足。本组病例均采用疏通呼吸道,人工呼吸(气管切开),胸外按摩,复苏药物的应用等措施。

2 治疗

2.1 积极预防和治疗脑水肿 本组病例中一男性患者,35岁,心肺复苏后出现呕吐,头痛,血压增高,嗜睡,呼吸脉搏减慢,确诊为脑水肿。

临床中一旦出现脑水肿症状应首选脱水治疗,积极预防脑疝的发生。

在心肺复苏后应迅速进行脱水治疗,脱水剂首选20%的甘露醇,在低血溶量时血清、白蛋白或浓缩血浆也是最好的脱水剂。必须强调的是,首要在解除病因的基础上应用脱水剂,才能使脑水肿得到满意的控制。

2.2 积极预防脑疝的发生 如果脑水肿没有有效的控制,脑缺氧后使局部二氧化碳集聚造成脑内酸中毒。复苏过程中尽管应用碳酸氢钠治疗全身中毒,但是碳酸氢钠通过血脑屏障很慢,脑内酸中毒不易纠正,从而使脑循环自动调节功能失调,造成脑血液灌流过剩状态,加重脑水肿,使颅内压增高,更使脑血流和脑脊髓液受阻,脑组织受压形成脑细胞缺氧—水肿的恶性循环。脑细胞承受第二次打击,加重脑损伤甚至发生脑疝。此时可再次出现呼吸心跳停止。 控制脑缺氧预防脑疝的发生,在脱水治疗的同时还必须采取降温治疗,降低体温,可降低组织代谢,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降温只要以头部降温为主,同时辅以全身降温。降温要及时持续有效。一般在心肺复苏的同时就进行降温。持续时间看脑缺氧的时间长短,不少于5-7天,以听觉恢复为准。

2.3 循环不足的处理 心肺复苏后,患者血压偏低,脉压差小,主要原因是(1)血流量相对或绝对的不足;(2)急性缺氧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代谢失调;(3)心肌收缩无力;(4)心律失常和抢救过程中用药不当因此患者一旦出现循环不足必须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强心药,升压药,碱性药物的应用。心律不齐者可用利多卡因,心率过缓者可以用异丙基肾上腺素。

3 心肺复苏后的护理

心肺复苏后的病人极易发生多器官的功能衰竭,很多并发症能加重脑缺氧,导致脑损害,所以做好护理工作是很重要的。

3.1 将病人安置于重症监护室,制定严密的护理计划,填好特别护理记录单。

3.2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天紫外线照射30分钟以上,室内保持温度20—22度,湿度65-75%,84消毒液拖地。

3.3 持续中流量吸氧,保持静脉输液通畅,以便及时用药。

3.4 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每30分钟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作好记录。

3.5 积极配合检验科采集标本,并及时送检。

3.6 积极做好脑部降温,使用冰帽降温毯,进行全身降温,使病人头部的温度在27—29度,直肠温度在33度左右,一直到病人的意识清醒,听觉恢复。

3.7 做好基础护理。

4.全麻术后复苏期的护理 篇四

【摘要】目的 探究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急救以及护理,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2月~3月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措施以及护理干预,总结疗效。结果 通过本文研究可以看出,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措施以及护理干预,好转48例(96%)。

结论 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措施,并在患者心跳恢复之后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治疗、护理价值,值得应用及推广。

5.全麻术后复苏期的护理 篇五

肖娟

(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江西 吉安 343000)

【摘要】 总结了1例3小时内2次心脏骤停患者予以超长心肺复苏成功的护理体会,采取心肺复苏仪,除颤,气管插管及药物生命支持等抢救。护理的关键在于复苏过程中需要进行连续的按压,且要保证按压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心肺复苏机能保证恒定、连续、力量不变的按压,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循环,从而提高心肺复苏有效率以及抢救成功率。本例患者抢救成功,住院11天康复出院。【关键词】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护理

心跳骤停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搏,射血功能终止,导致全身血液供应中断,脉搏消失,呼吸停止,意识丧失,是临床上最危急的急症,一旦确诊为心脏骤停,必须争分夺秒进行心肺复苏[1]。抢救成效主要取决于反应的速度,特别是2min内开始实施抢救是抢救成功的关键[2]。研究表明对心脏停博时间≤ 12 min,经常规CPR未成功者, 实施超长CPR能进一步提高患者存活率[3]。复苏过程中需要进行连续的按压,且要保证按压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心肺复苏机能保证恒定、连续、力量不变的按压[4],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循环,从而提高心肺复苏有效率以及抢救成功率。我科于2016年11月17日收治1例3小时内2次心脏骤停予以超长心肺复苏的患者,成功救治。现将患者护理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60岁,小学文化,已婚,退休职工,无既往史,无家族史,于2016年11月17日下午出现腹部不适,11月18日上午腹部疼痛加重,9:15到急诊就诊,拒绝心电图检查。既往有胃病史,考虑为急性胃肠炎,给予抗炎护胃等对症治疗。于9:40在输注NS100ml+奥美拉唑40mg时,突发神志不清,伴抽搐,口吐白沫,嘴唇紫绀,呼之不应,呈叹息样呼吸,6次/分,大动脉搏动消失,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2mm,对光反射消失,急诊以“心脏骤停”急救入院。入科时患者昏迷,P:0次/分,R:6次/分,Spo2:52%,电脑血糖13.6mmol,血压未测到。立即给予心肺复苏,360焦耳单相波除颤,气管插管,吸痰,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机通气模式为A/C模式,呼吸频率为12次/分,潮气量为450ml,氧浓度为100%。反复多次给予肾上腺素、利多卡因、胺碘酮、碳酸氢钠、25%硫酸镁静脉注射。并给予右锁骨下深静脉置管,留置导尿,11:09 患者神志仍昏迷,恢复窦性心律,P52次/分。11:23 再次出现心跳骤停,电脑血糖25mmol/L,继续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反复多次给予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芬丁胺、去甲肾上腺素静脉给药。12:15 患者恢复窦性心律,P54次/分,CVP为22cmh2o,14:10 患者昏迷,呼吸机辅助呼吸,T35.6℃,P108次/分,BP98/55mmHg,Spo2 95%,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大约4.5mm,对光反射消失。经全院大会诊后于14:20由医护人员经口气管插管接简易呼吸气囊辅助呼吸安全转运至ICU继续治疗,第8天患者神志清楚,第11天转普通病房,第13天患者康复出院。

2抢救与护理 2.1 一般护理

立即将患者安置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并立 刻 给予持续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心电监护、急诊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建立中心静脉通道。2.2 心肺复苏的护理

立即把患者放置在硬板床上给予徒手心肺复苏,5分钟后换心肺复苏仪,将背板齐肩放置在患者背部,将按摩垫放在患者胸骨中下1/3处,按压深度为5cm,人工气道建立前使用30:2复苏模式,人工气道建立后使用CCV复苏模式。胸外按压2小时余,直至心跳恢复。早期除颤[5],给予了3次双向波200J除颤。除颤与心肺复苏联合应用。除颤时,电极板与皮肤紧密接触,未造成皮肤灼伤。2.3 气管插管的护理

胸外心脏按压同时给予简易呼吸器面罩通气,尽快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气管插管深度距门齿约23cm,3M胶带蝶形妥善固定,做好标识。呼吸机通气模式为A/C模式,呼吸频率为12次/分,潮气量为450ml,氧浓度为100%。根据血气分析调整氧浓度。2.4 药物抢救的护理

建立两条静脉通路,给予中心静脉置管以便于抢救用药,在没有开通深静脉之前,也可选用气管内给药。遵医嘱给予盐酸肾上腺素1mg,每3分钟一次,至恢复窦性心律,并遵医嘱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胺碘酮、碳酸氢钠、氯化钾、硫酸镁等药物治疗。2.5 病情观察的护理

首先要动态评估心肺复苏的有效指征,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心电变化,能在出现心律失常或再次心跳骤停时及时抢救。观察呼吸机的各种参数,出现报警,及时处理,遵医嘱采血做心梗三项、心肌酶谱、肝肾功能及其它生化检查并及时复查,完成心电图,B超等辅助检查,由高年资护士专人护理,做好详细记录。3 结果

经过积极抢救,2016月11月17日14:10 患者昏迷,呼吸机辅助呼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大约4.5mm,对光反射消失。于14:20由医护人员经口气管插管接简易呼吸气囊辅助呼吸安全转运至ICU继续治疗,入院第8天患者神志清楚,T36.6℃,P78次/分,R19次/分,BP11876mmHg,Spo2 98%。入院第11天转普通病房,第13天患者康复出院。4 讨论

患者此次呼吸心跳骤停的原因为心肌梗死,而反复心跳骤停且复苏时间长达一个小时的相对罕见,该患者救治成功的关键是其在院治疗,第一时间在医生指导下得到了救治,通过心肺复苏机给予持续、高效、恒定的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术是建立人工通气的最可靠途径,它便于呼吸管理或进行辅助或控制呼吸,有利于迅速纠正机体缺氧提高抢救成功率。在本次抢救中急诊科医师迅速有效地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及时的缓解了患者缺氧状态为抢救成功及降低多重要器官缺氧损伤争取到宝贵机会,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早期除颤,予以深静脉置管并给予维持血压、纠正心律及电解质紊乱的早期深切治疗。心肺复苏成功后要给予重症监护,密切观察,并给予抗凝融栓,积极消除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本病例在发病时间后第一时间得到了救治,实施了心肺复苏及早期深切治疗,复苏成功后转运至重症监护室行密切监护,至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综上所述,反复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紧急救治,早期心肺复苏,而呼吸心跳骤停最大的特点是情况紧急,抢救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及时、准确实行高质量的CPR流程更是抢救是否成功的关键。在超长CPR过程中,恒定高质量的胸外按压不可能由人工完成,机械装置辅助的胸外按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同时抢救时需要高效的团队协作,科室要定期组织医护配合、定位协作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培训与演练,明确抢救过程中各自的分工,增进合作默契,有利于提高抢救效率。

参考文献

[1]吴莹.成功抢救一例多次室颤患者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5:155-156.

6.ICU全麻术后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篇六

关键词:ICU,全麻术,护理干预

由于ICU患者病情危重, 在实施全麻术后, 容易出现的高危因素非常多,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1]。因此, 在ICU全麻术后, 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并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 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为此, 我院对120例ICU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于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120例ICU患者的临床资料, 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男68例, 女52例, 年龄15~87 (51.5±3.5)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临床观察

在患者全麻未清醒前, 使病人平卧, 头偏向一侧, 并稍向后仰, 颈部伸直保持呼吸道通畅, 检查病人周围皮肤及术周情况, 安置好病人的输液及身上所带的各种引流管, 持续心电监护及血氧饱和度监测, 每15min进行一次P、R、BP检测, 每4h帮助患者测量一次体温, 并做好记录。给氧吸入量为3~5L/min, 维持Sp O295%以上, 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恢复及瞳孔变化情况, 若发现异常, 应及时告知医生。

1.2.2护理干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如体位护理、切口护理、引流管护理、疼痛护理、发热护理及饮食护理等。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干预, 具体干预措施如下[2]: (1) 口腔护理。及时清理患者口腔中的分泌物、呕吐物, 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避免出现窒息, 并鼓励与指导患者咳痰, 必要时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或鼻导管进行吸痰; (2) 引流管护理。要保持管道通畅, 并加强对导管的检查, 避免出现堵塞现象, 并妥善固定各种导管, 同时密切观察引流是否通畅, 并对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质等进行观察与记录; (3) 心理护理。在患者康复期间, 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 为患者解答有关疾病的各种问题, 由于患者在长期康复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 对病情的康复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的交流, 以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及不良情况, 从而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 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使其主动配合护理工作。

1.3 观察指标

患者住院前向患者发放满意调查表进行统计, 调查表内容涉及护理方法、护理内容等方面的25道题目, 每题设为非常满意4分, 满意3分, 一般2分, 不满意1分;总分在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 76~90分为满意;60~75分为一般, 低于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 (非常满意+满意+一般)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附表所示。

2.2 两组转入普通病房率比较

干预后, 研究组中共转入普通病房者70例, 转入率为100%, 而对照组中转入普通病房者56例, 转入率为80.00%, 组间比较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ICU重症病房中, 患者一般病情都比较严重, 而且患者在全麻术后受到麻醉药物的影响, 各种保护性反射未能及时恢复, 再加上患者的机体免疫力较低, 容易出现感染等高危因素,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3]。因此在ICU患者全麻术后, 不仅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及生命体征, 还要根据其病情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从而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 使其能转到普通病房中, 以降低医疗费用, 从而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在本次研究中, 通过对ICU全麻术后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 并对研究组患者采取整理护理干预措施, 其转入普通病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可见, 对ICU全麻术后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促使患者转入普通病房, 且能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周品芳, 郑金钗.ICU全麻术后病人高血压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外医疗, 2010, 29 (7) :53, 55.

[2]张银福.全麻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临床评估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3, 15 (8) :271, 270.

上一篇:略论运政队伍建设的人本管理下一篇:XX镇计生服务站2013年工作计划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