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2024-10-15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共12篇)

1.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篇一

浅谈小学语文高效性课堂教学之我见

桂林市龙胜县瓢里小学梁海凤

内容摘要: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如同春潮涌动,让我们每个教师都在课堂教学上努力实践。现结合我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语文高效性课堂教学效果方面的尝试与思考。

一、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关注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精致课堂教学语言,使语文课堂充满美的享受

《语文标准课程》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即要求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更不是书本的奴隶,教师的“应声虫”,而是要体现出“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而教师就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其主要任务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当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也就决定了教师这个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渐进性、综合实践性、开放性、交流性等特点。现结合我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语文高效性课堂教学效果方面的尝试与思考。

一、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从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教与学就能得到和

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所以说开发高效的语文课堂,激发兴趣对语文教学而言、对学生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能达到语文教与学的双赢效果。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能满足儿童好奇的心理特点,符合儿童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多媒体课件图像清晰、色彩逼真,展示过程、显现内容十分简便,有刺激感官的作用。巧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实现多渠道信息交流,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起学生听、说、读、写的兴趣。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五彩池》一文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四川松潘藏龙山上各种各样神奇的五彩池的图片,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学生边眼观画面,边陶醉于五彩缤纷的池水及形状,对千姿百态的神奇世界中,产生新奇感。这样,就会很快地进入学习情境中,内心产生探索的欲望,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学习的平台,为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提供了崭新的天地。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教学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合理地、巧妙地使用信息技术,使它成为语文教学中真正有效的辅助手段,促进语文课堂的高效教学。

二、关注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一节好课必须关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抓住教学的侧重点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注重过程应给予学生四大关注,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中的今天,大家一致认为探究、合作的学习式是最好的方式。但我个人认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显得很重要。我们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把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识结构。

2、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原先的经验。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的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要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的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很关键的。

3、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的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同时也使学生的能力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的成果。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

4、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主体价值观。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在许多语文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正如这学期我们语文组在开展“语文高效性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时,六年级(2)班的吴老师在教学《平分生命》这一课时,在大家都认为文中的哥哥是一个勇敢的小男孩时,她却话题一转问道:既然我们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位勇敢的男孩,在妹妹患重病需要输血的危急时刻,当医生征求他能否为妹妹输血时,男孩却男孩犹豫了一会儿,最后点了点头。这又是为什么?在这时,她给学生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发言。这样逐层深入地讨论,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向独立特性和创造性方向发展。

三、精致课堂教学语言,使语文课堂充满美的享受

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所说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

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只有构建起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2.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篇二

一、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 讲究教学方法

低年级学生是小学阶段的一个转折点, 它标志着儿童从以游戏为主的孩提阶段进入了以学习为主的学生时代, 新的环境、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心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求知欲旺盛, 学习责任感不断增强, 但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想象丰富, 易于进入情境;争强好胜, 常常显露出独特的个性, 但对集体的观念不强等。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 其骨骼硬度小, 韧性大, 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小, 耐力差;心率快, 肺活量小, 负氧能力差, 易疲劳。这些都表明低年级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 运动时间不宜过长, 否则, 非但起不到通过上体育课来强身健体的作用, 反而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把“教”与“玩”有机结合, 使低年级学生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有张有弛, 无疑是必要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 要多做示范, 让学生多练习, 但练习时间不宜过长, 要合理地安排休息;同时, 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要适合学生的特点, 使他们易于接受。教师的语言要儿童化, 使学生易懂, 可采用他们常见、易懂的事例进行比喻, 使所讲的东西通俗化、直观化, 少用书面语言。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从实际出发, 注意游戏和娱乐色彩, 或把教材变成游戏性质。

二、加强教育, 培养学生兴趣

低年级的小学生, 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 学生却似懂非懂的情况, 这就说明体育教学只强调“教”是不够的, 还必须同“玩”结合起来, 通过做游戏等趣味活动来启发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达到潜移默化的目标。小学生上体育课全凭兴趣出发, 对不感兴趣的运动项目, 提不起多大兴趣, 而感兴趣的项目, 可能会玩“疯”。课堂上免不了会出现“冷”“热”病。如站队难, 上课铃声一响, 学生像鸟一样“飞”到操场。可是并不见他们像大雁一样排成整齐的队形, 却是到处“乱飞”, 全没了室内课的样子。低年级小学生站队确实是个头痛的事, 刚入学的学生比较听话, 但记不住自己的位置, 等到熟悉了之后却又经常因为兴奋而忘记站队。我采用了“快快站队”, 比一比哪组站得又快又好, 并以“小红花”奖励, 效果特好。

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小学生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 每堂课的教材内容要多样化, 一般不少于三个项目, 各项目的时间安排不宜过长, 组织教学要紧凑, 并严格遵守换项时间。因为, 体育课一般在室外进行, 外界的干扰较大, 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教师过多的讲解也会分散小学生的注意力。我曾多次发现, 当我在上面讲得眉飞色舞、津津有味时, 学生则在下面小动作不断:有的交头接耳, 有的在东拉西扯。当我发现这种情况, 立即停止了讲解, 也不惩罚那些做小动作的学生, 而是立即改变了教学形式, 组织一些有兴趣的练习,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小学低年级的体育课教学里, 教师尽量做到少讲解, 多示范, 多练习, 还可穿插一些小比赛、小游戏等, 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完成教学任务。小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较差, 在课上分组训练时很难领会老师的意图, 自我练习效果不好。如何克服这种弊端呢?笔者认为能力是逐步养成的, 所以练习要从由易到难的过程进行。以组为单位指导学生有组织的练习, 然后再分组模仿练习。这里强调指导小组长的指挥作用, 时间一长, 次数一多, 小组练习就会井然有序, 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采用多种学习方法

1. 自主学习。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关键在于学生有没有参加某项活动的意愿, 一旦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他们便会全身心地投入活动, 在自主学习的时空中, 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 在自主学习方式的操作过程中, 我们应让学生有情感地投入, 在内在动力的支持下, 开动脑筋, 思考学习的方式, 将其积极地溶入到活动中, 从而使他们感到体育课带来的快乐。

2. 合作学习。

在低年级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主要是游戏, 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是, 学生仅仅会简单的合作, 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 教师也无从下手。其实, 学生合作的关键在于动机。在竞技运动中最本能的动机就是取胜, 而要取胜就必须考虑同伴之间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由此可见, 合作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竞争意识将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并通过同伴之间的协作、帮助, 尤其是在竞赛中相互切磋, 使他们体验到成就感。

3. 创新学习。

在低年级的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各种方法, 努力创设有利于促使学生探索、求异的教学情境,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特的见解, 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即使有些是不可行的, 教师也应积极鼓励, 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使学生由原始的好奇心, 从最表层的短时满足中获得学习的快感, 引向更深层次的由成就获得的长时快感, 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发扬师生民主, 营造课堂氛围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 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形成健康、美好、愉快的气氛与情调, 使学生在和谐、融洽、宽松的环境下学习锻炼, 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审美意向和创造性, 进行形成性和激励性评价, 加以鼓励赞扬, 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三

【关键词】激发兴趣 引向生活 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86-01

作文,就是把自己的感受、见闻、想象写出来,即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是写好作文的先导,是推动学生主动写好文章的内在动力。就作文教学而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小学生作文的成人化、文学化、程式化。语文课标中提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调动起学生的写作激情,了解学生的所好所恶所思所求,否则,学生是不会去写那些不熟悉、不感兴趣的事,强迫而为之,往往是事与愿违。结果,老师认为学生“笨”,学生觉得老师“刁”,写作便失去了本该拥有的一份乐趣,成为师生双方的精神负担。

下面谈几点教学中的见解,以便共同探讨:

一、激发兴趣,解决学生“厌写”的问题,使学生对作文由厌恶到喜欢

1.教育学生明确作文目的,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从而培养写作意识。作文目的和作文兴趣是紧密相关的,作文目的越明确,作文兴趣越高,而越无目的的作文,其作文越无兴趣。对学生进行作文目的的教育,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要求,是写好作文的需要,是对学生进行作文目的的教育。不能空洞的说教,尽讲一些大道理,而是要通过作文活动的实践,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真正了解作文的用途、意义和前景。

2.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作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应该注意:

(1)以“奇”激趣

“奇”是写好文章的内部动机。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善思的特点,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2)从内容到方法,都突出一个“新”字

新的作文内容,新的作文指导方法,都能给学生强烈的刺激。陈旧无味的教学方法,从小到大一直写的作文内容,小学生根本没兴趣,在作文的命题上,应该有新意,从而激起学生写作文的浓厚兴趣。

(3)课堂教学中应该充满趣味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主动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

3.创设写作情境。在作文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强化感受,发展思维和语言。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请到我家来》时,她先向学生发出邀请,并介绍自家地址、路线,然后询问:”谁愿意请老师、同学们到自己家玩?”这时,学生受到感染,充满了热情,产生了表达欲望和冲动,人人都渴望自己能详尽清楚地向大家介绍,把老师、同学请到家里来玩,课堂气氛高涨。此时此境,很难使人将这与一堂作文训练课联系起来。接着,老师又巧设机关,提出要一下子把这么多同学介绍的路线一一记住有困难,怎么办?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出谋献策,最后决定,人人都把课堂上介绍的内容记下来。这不正是自然的从口头交际转向书面交际吗?以往的老师“要我写”,现在变成了“我要写”。学生在浓烈的交际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了说写一段话的训练。

4.适当的进行作文竞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二、引向生活,解决学生“无内容可写”的问题

学生总以为他们的生活是单调的,每天都是“两点一线”,没有东西可写。而那些大作家似乎无所不知,知识渊博,尤其是对他们并不从事的事情也了解的一清二楚,真是奇怪。殊不知,作文是反映生活的,而生活本身又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平时的作文训练,就不应该、也不可能只写你感兴趣的那么一点内容。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对认真练习写作是有妨碍的。”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的作文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那么,怎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和反映事物的能力呢?

要想解决作文时“无内容可写”的问题,就必须培养自己对事物广泛的兴趣,就像吃东西一样,不能偏食。鸡蛋炒西红柿,好吃,也有营养,但只爱吃这一种菜,别的什么菜都拒绝吃,仍然还会造成营养不良。因为人是需要多种营养的。有的学生爱学习,好不好?当然好!但是一天到晚只知道抱着语文、数学啃,不参加体育活动、不参加文艺活动、不做游戏、不参观旅游、不做家务等等,岂不成了“书呆子”!这样的同学生活枯燥,见识狭窄,向“万花筒”一样的生活在他那里却只是一个学习,试问:作文时他又怎么会有内容可写呢?有位著名作家深有感触的说:“要像球迷一样投入广阔的生活兴趣,把自己的脑子当作一个经常都要有个投入的无底的贪婪的金库。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它们才会‘自动从头脑的金库里跑出来……’”。

为了使学生真正有内容可写,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实地参观,接触现实生活,开阔眼界,并不失时机的进行引导。例如,在一次义务劳动中,当同学们看到漫山遍野开得娇艳、烂漫的山桃花一堆堆、一簇簇地掩映于绿树之中时,由衷的感叹:“真美呀!”这时我便说:“是呀,这桃花在众花之前及早的把春的信息传递给我们,把它娇美的容颜展现在我们面前,而当百花盛开之时,它却又悄悄的孕育着果实。”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作文教学中,作文形式的设计尽可能与课本中的单元训练同步进行。老师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构思谋篇,使教师的讲诱发着学生的想,做到“声入心通”,这样,课堂上就会出现一个跌宕起伏、妙趣横生的生动场面。那种平淡无声的作文课,程式化的僵化死硬的作文教学过程,也就成了兴趣被破坏殆尽的(教学)过程。所以,作文教学应从老套套中解脱出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立志写好作文。

4.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篇四

一、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多为有意义的学习,这其中必然包括学习的迁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小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最简单的方法是求多解练习。小学数学教学要适应数学教学的实际,提高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同解变形和恒等变型的能力。以一题多解为例,从各种题型中找出规律便能举一反三。教师要精选例题,按类型、深度编选适量的习题,再按深度分成几套,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想,进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提倡多思与首创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要想有创造,就必须勤于思考。只有敢标新立异的人,才能不断地开展创造性思维,有所创新。对小学生来说,不要求他们创造数学知识,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运用数学的思想去观察,分析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勤于多思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经常给学生讲些数学家、发明家的故事,指出这种创造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幸福,这对于激励学生从小立志于尝试创造来说,是一种好办法。在提倡多思与首创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学生思维具有创新,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一般法为基础,进而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寻求独创解法。

三、探索求知,鼓励创新

探究阶段是获取新知的活动阶段,有人说引入阶段是思想发展的起始期,那么,探究阶段就是思维创造性的活动期,根据学生知识的形成和学生思维的特点,借助直观形成形象感知和动手操作成为知识定势,通过思维,铸成知识创新。

四、大胆尝试,允许同中求异

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有让学生自己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不是在教师的指令下默默的接收,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同时得到发展,他们喜欢与众不同,哪怕是毫无道理的也要试试,这是小学生的特点所决定的。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简便运算172―98时,没有直接提醒学生98最接近那个整百数,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有个学生就用了拆数的方法,把172拆成72+100,这位教师将计就计,因势利导,让学生讲出思路,而不是死板地按照书上172―98=172―100+2的方法,这样必然大大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反之,如果死拉书本上的方法,学生就只能被动地接受,完全落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得满头大汗,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俗套,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创造性培养就无从谈起。

5.浅谈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之我见 篇五

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我安排让学生跟着视频到超市购物的环节,最后定格“9种货物的图像和单价。提出:买两种需要的商品,其中有一种商品买两个以上。想一想应该付多少钱?你能用一个算式表达出来吗?想好以后,说给小朋友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要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语言描述,还要动笔计算。并且通过讨论又意识到,我们都是先计算买两个以上的那种商品,从而得出有乘有加,先算乘法的道理。接着提出,如果有20元钱,买3罐糖果,每罐6元,钱够吗?学生的想法很多:

6乘以3等于18元,

20减去18等于2元;

20除以6等于3余2;

6*( )<20.

6.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篇六

华岳实验小学 周 燕

联系方式:

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作文教学既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该如何下手,是许多语文教师感到非常头痛的问题,毫不夸张地说,从一个学生的作文就可以看出其语文水平,因为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小小的一篇作文就囊括了语文的许多知识点:字词句的应用、标点符号的用法、修辞手法的使用等等。由此,作文教学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以下我把自己在教授小学语文作文时的一些心得和大家分享,以期共同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水平。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写、爱写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我手写我心,一个人下笔所写的内容,可以完全的反应出他的人生观,道德观,和思想认知的水平。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要做到“乐”,我建议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

1、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小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给学生理清思路,为他们完成《拔河比赛》这篇作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作文。基于这点,每次学校组织去春游,或者开展防火演习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后,我都会让学生把活动所见、多闻、所感写下来。对于亲身经历的事情,他们总是能写得很真实,深刻。

2、运用"迁移"培养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教师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神儿

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如,说出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孩子们一下子沉默了,说不出了,但是,机灵的孩子马上认真的观察起自己的学习用品,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并且说得很详细,因为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买和他们用的一样的学习用品。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再巧妙的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一篇《我的学习用品》便完成了,而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思维定势,打破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律文教授在比较中外学生差异时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美籍华人反映:美国的大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常有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却四平入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什么是求异思维?吉尔福特对求异思维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来源中产生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按照这个定义,我们认为,求异思维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纪,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克服思维定势采用求异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典范。许多新颖的作文题目都是来自求异思维的结果。如《为"王婆"辩屈》(源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开卷本必有益人》、《卫生所不卫生》等。

三、注重课文文本,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除此之外,还要多阅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四、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儿童作文是儿童思维的产物,也是作文能力表现的前提。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目一新,如:《楼房高了,蓝天少了》、《我与凡卡比童

年》、《步行街呼唤文明》、《"三国"卡热潮》等作文,充满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如欣赏音乐作文,我是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节奏、旋律等知识,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体味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共鸣,再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建创造出符合本曲主题的连续画面,最后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因地制宜的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作文创新能力(1)引导求异、求新思维。学生作文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读精课文,分析、探讨作者的学作技巧,获得与他人和前人不同的独特的见解,形成求异思维品质。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思路、语言,教师应该给予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是学生形成主见意识的幼芽,教师应该加以保护和培植。

(2)设立自主自能作文。进行作文的自我训练是学生自我建设、独立奋斗、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的感知、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学习不仅智力品质得到发展,首创精神也得到了培养。自主作文,通常可以用日记(周记)的形式来完

成,学生自主的选题、选材,取各自想写、好写、乐写的内容,各展所长,发挥各自优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极具特色,而且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3)拓展观察思考空间。生活是作文之源,要想作文创新,文章本体的材料必须向生活提取。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而,指导学生作文创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幅射、导向、延伸功能,把学生作文同学校、社会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增强实践能力中,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拓展主见思路。

六、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能激活,创

新作文能力一定能提高,学生独特个性一定能得到发展。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7.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篇七

一、教师要指导学生的学习

1. 人人过好自学关。

我根据异步教学法的要求, 自制了一套自学符号, 教会学生在课文上圈、点、勾、画、批、注, 达到“六会”, 即会读 (拿到一本书就会读) ;会找 (会找重难点和关键词句) ;会提 (会提问题) ;会记 (会做笔记, 在书上画画写写做不同记号) ;会结 (即概括、总结、提高) 。并教给学生使用工具书 (词典等) 和查阅参考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能力。

2. 修技强干补基础。

差生之所以是差生, 主要是基础较差。于是, 我就根据学生知识缺陷这一学情实际, 自编一份补“双基”的教学计划, 降低教学起点和速度, 一步一个脚印, 使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能达到全班起跑线的水平。

3. 从以下三个方面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1) 从审题入眼, 指导学生掌握教材的主线。每指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 我都在出示课题后, 让学生先找题眼, 然后根据课题至少设计三个问题。如《改造我们的学习》, 题眼是“改造”, 可编写这样的自学提纲提问:“ (1) 改造什么? (2) 为什么改造? (3) 怎样改造?”这样, 从审题着眼, 学生既易抓住课文主线, 从总体上把握课文, 又掌握了议论文的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2) 从学法着手, 指导学生学会看书。学生学懂课文要有学法, 开始时,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对初一学生, 我是这样指导学法的:初读课文, 了解内容, 朗读生字词, 读准字音, 记住字形;再读课文, 划出生字新词 (用符号) ;最后, 把含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几遍, 理解字词的意义。学习句子, 我是这样指导学法的:划出句中的关键字、词;查工具书了解字词的本意, 读句子理解关键词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例如, 学习《人类的语言》时, 对“……随机应变……”一句的含义理解, 我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关键词“随机应变”的本义, 接着读句子理解该词在句中的词义, 然后联系全段上下文理解该句的含义。这样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篇, 按“字—词—句—段—篇”的顺序, 指导学生学法, 使学生学会看书。 (3) 从识记符号着手, 教会学生批注。我规定了一套常用的自学识记符号, 如“……”表示关键词, “———”表示句子, “~~”表示比喻句等, 教会学生根据自学提纲在课本上用符号写批注, 省时省事, 效率很高。

二、提高教师的意志素质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表现, 它对人的活动 (包括心理活动) 具有调节和支配作用, 使人能自觉地去行动, 使人成为驾驭现实的主人。对于教师来说,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决定教育工作成功的主观因素之一, 是教师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以克服工作困难的内部条件, 也是教师在教育中直接影响学生的内在力量, 同时影响着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合格教师的意志品质有四个特点:1.能在深刻理解教育目的的基础上, 坚定信念, 自觉地去实现教育目标。2.具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和不断克服困难, 达到预期目标的坚持性。3.具有不失时机地作出教育判断和选择教育决策的果断性。4.具有在复杂情况下冷静解决矛盾的沉着自制性。

三、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 是师生谋求共同进步与发展的前提基础。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交往, 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大家都在大力提倡“民主平等”, 可惜的是这种思想在平时的课堂上并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相反, 在公开课、观摩课上表现得却尤为突出。我们可以仔细看看, 在平时的课堂上, 仍然存在着师生是主宰与服从的关系, 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 尤其是与教师不一致的观点, 课堂上气氛万分紧张, 一片死气沉沉。而我们的教师呢?他们不是表扬学生勇于说不, 敢于否定的勇气, 而是迫不及待地说出一个自认为是正确的答案。有时候, 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 不给学生思考时间, 进行“一言堂”, 说出所谓的正确答案。请问这种做法怎么会自由、宽松、和谐?怎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呢?在教《一个忠告》一文时, 为了解决“文中到底给了一个什么忠告”的问题, 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轻声朗读课文, 抓住爬到树上的人与躺在地上装死的人的一些重点词句, 并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联系, 进行比较, 解决问题。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后, 展开自学, 或同桌学习, 或小组学习, 各抒己见, 不拘一格, 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 找到了属于自己理想的答案。有的说:“我们要学习躺在地上装死的人的机智与勇敢。”有的说:“爬到树上的人太自私、胆小, 遇到危险想到的只是自己, 熊应该好好教训他一顿。”有的说:“像爬到树上的人, 这样自私、胆小, 不顾朋友, 我才不会和他做朋友呢。”还有的说:“我要勇敢, 去救我的同伴, 不让他受到伤害”等等, 学生基本得到了答案。接下来, 让他们讨论:假如是你在现场, 你会怎么做呢?他们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 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真正体会到遇到危险或困难时, 要勇敢, 要互相帮助, 共同度过危险, 解决困难。我想, 这样的方式, 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快乐的氛围中, 找到了真正的民主平等, 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促进了彼此的进步与发展, 何乐而不为呢?

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中能积极主动地自我提高, 主动探究所学知识, 在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 发现他们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不主动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 只等着教师传授知识;自学能力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 我在进行课堂设计时, 以简单易懂的提问或有趣的故事进行课堂导入,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使他们克服对学习的畏难情绪。在学习中,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机, 让他们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总之,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 教师要打破旧的束缚, 用全新的教学角度来组织教学, 而不能还是循规蹈矩, 否则, 我们的教学不能与新课改步调一致, 教育的道路会越走越窄。新时代的教师们, 让我们为未来的希望辛勤耕耘吧。

8.浅谈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之我见 篇八

【关键词】班级管理;爱心;习惯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纪小、天真烂漫,人生还是纯白无暇,至于未来会变成什么颜色,充满着无穷的变数,而教育对他们一生的影响举足轻重。班主任既是这些孩子的教育者和组织者,又是他们的管理者,其影响和教育示范作用也最直接,做好低年级班主任工作,对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乃至一生的成长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为孩子托起一片健康成长的蓝天,班主任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下面就我十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倾注满腔爱心给学生

别林斯基如是说:“爱是鉴别教育的尺度”。爱学生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和教导学生的基础和根本。首先,班主任应该从生活上关爱学生。小学低年级学生大多数的生活自理能力差,所以教师给与正确的爱护和指导。利用课间、课后卫生扫除和课外活动等途径,向学生传播生活知识,卫生知识,鼓励他们勇于生活实践,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这些都会给孩子的弱小的心灵带来温暖,他们就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在别人的关怀下学会关怀别人,逐渐地健康成长起来。其次,要在学习上帮助学生。圣人孔子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一个班级里面由于学生的天赋不一样、家庭环境不一样,很多种问题的不一样,就会使这个班级的学生的特点形成了万花筒样样观。因此,班主任应该对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给与不同的帮助和鼓励,找回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竞争性。从个别做起,向局部铺垫,最终是整个班集体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在学习上对学生的帮助,能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另外,要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引导。韩愈如是说:师者,授道解惑也。低年级小学生是天真烂漫的,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感性的认识使他们既单纯又容易养成坏习惯走岔路。因此,除了在授予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对他们的思想道德进行指导,这也是新课标教育理念的要求:教书先育人。

二、抓好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必须从小处做起,从细处入手。长期以来,我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了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训练学生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习惯的培养。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做作业,就不停地提醒纠正不良姿势。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词要清楚。在听的能力方面,则要求他们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说得出来。还有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善于观察。这些办法对学生听的习惯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增强了自控能力,课堂秩序有明显好转。

三、创建生命化环境氛围——让墙壁说话

具有生命化文化環境氛围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历史上“孟母三迁”的典故,正说明了在一种文化环境熏陶下对人才成长的作用。长期处在某一文化环境中的师生,在这独特的班级文化的熏陶下,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作为一个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创设一种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环境文化,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而作为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更要创设生命化的文化氛围,让班级环境富有生命力。这就需要讲求环境建设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规范性,烘托一种浓厚的育人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让教室成为一个能够耕耘出春天的“村庄”。

四、关心留守儿童

近年来,学生队伍中又多了一个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的境遇有时比单亲家庭的孩子更糟糕。他们是那样的孤独,那样的无助,每当想到这样的孩子我真的很心疼,我总是对他们多用一份心思,比如,平时要与他们谈心,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帮扶学生成为“代理家长”。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怀。让他们感受到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也能得到温暖。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班主任不仅要教会他们知识,还得教会他们爱清洁讲卫生,因为他们的爷爷奶奶经常忘记给他们洗澡换衣服,作为班主任要每天提醒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五、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我们这个班,后进生的人数挺多。因此,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我认为对后进生要给予特别的关爱。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在教学中,我总是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面对每节课及每个学生,常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当学生思想不集中,做出一些怪异的举止时,我总是走到他们身边,摸摸他们的头,拍拍他们的肩,使他们安静下来,决不大声责备。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我总是及时表扬;对于答错的学生,我总是耐心引导,直到他们弄懂为止。作为老师,如果能够把阴沉的脸变得晴朗一些,改变我们的教学态度,多给他们安慰和关怀,鼓励他们扬起学习的风帆,走进学生,动之以情,相信再坚硬的冰也会融化。

9.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九

课标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阅读就占有极高的地位,它既是应用语言文字的体现,也是我们感悟语言文字魅力,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阅读是每个人一生的义务与责任。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阅读是不可或缺少。因此,走好每一步,扎扎实实的进行阅读显得至关重要。结合教学经验,谈一谈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见解。

一、激发、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先导,只有正确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让孩子们乐于阅读。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能给孩子带来阅读的欲望,调动起他们的主动、积极性。在班级里、校园中教学要在常规的教学与生活中营造一种浓浓的读书氛围,让孩子沐浴在良好的读书氛围中。

合理利用班级书架,让孩子从家中带来自己喜欢的书与同学分享,再从学校的图书室定期借阅图书,这些书类别丰富,都是孩子们喜欢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阅,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浓厚的书香在班级中弥漫。

教师的种种定会影响到学生,那么我们也应该投入到阅读中去,为孩子做表率。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熏陶,这种感染力,也一定会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做一个爱读书的老师,孩子们的兴趣一定会被激发,这就是榜样的作用。

在班级每周五搞一节读书活动,把收获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汇报。这样不但巩固了自己的阅读所得,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因此,组织好读书活动,也是培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主要途径。

教学中,根据教材中课文在特点,适时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比如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后,就可以向学生推荐沈石溪在其他动物小说《狼王梦》、《情豹布哈依》等。学习了《大孔雀蛾的晚会》,可以让学生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这些作品贴近生活,浅显易懂,符合学生在心理特点,学生定会手不释卷。孩子们每个学期至少能读两本书,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家里,他们都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中。

这种氛围让学生幼小的心灵被书香浸染,书成为他们的朋友,书所呈现的异彩自然成为他们留恋的乐园。

二、教师更新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一定要经常研读课标,加强学习较新的科学的得教学理念。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阅读活动的促进者,更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阅读是“学生、编者、文本、教师”四者的对话。教学中,教师观念一定要更新,与时俱进,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定要确立。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和独立的空间,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体会感悟。感受语言美,情节的跌宕起伏,内容的丰富多彩,结构的形式多样,修辞的作用,感情的充沛等。让他们自己阅读,自己去发现、质疑、思考、分析、积累、运用。在阅读教学中,创建民主、平等、自由、轻松的氛围,教师更新观念,还孩子一个真是在主体地位。

三、确立合理、适用的方法

1、朗读与默读贯穿始终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默读,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阶段应该完成的阅读目标。学生的朗读,是学生在阅读中,对字词句段的整体把握和理解,是他们阅读后的个性体验。对于一个字、同一句话、同一个段落,孩子们的理解角度是不同的,理解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朗读时的语气、语速、语调也颇为不同那是他们情感体验的不同展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必不可少。

引导学生学习、学会默读,不指读、不出声、有一定速度。默读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在阅读中,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独立体验、独立创造的生成机会。教学中,朗读与默读一定要贯穿始终。

2、精读与略读科学选择

面对当今信息量报表的现状,如何让学生学会有选择性的研究,便是当前重中之重。现行长春版语文教材,都是按板块进行编写的。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同一板块哪些篇目应该精读,哪些篇目应该略读,教师应该加以选择。即使同一篇目哪些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字词句,对表情达意有一定作用的就要精读,其余的略读,切记不能面面俱到。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刻刻能感觉到这样有选择性阅读的重要性,久而久之,他们在阅读中也会有选择性的阅读。在选择图书,查询资料的过程中,对自己所需内容也会详加研究,其余可未略读内容。

3、思考与积累双管齐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勇敢质疑,努力解疑,获得新知,从而理解知识,掌握方法,体验情感,学与思同行。

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外阅读中一定做到摘抄好词好句、书中做标注、写读后感、即兴作画、续写、瞬间灵感记录等。日积月累,这就是一笔财富,更给阅读增添了生机情趣。

4、使其成为写作的铺路石

“写作”是教学中多年来在一个难题,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为其付出了一定的艰辛。如何处理、解决这一难题,“阅读”是独一无二的有效路径。我们在“阅读”中品词析句,积累词句,掌握行文技巧,写作方法及修辞的作用等,这都是在为写作铺路。因此,在阅读中“指向写作”也是阅读教学的一个任务,让“阅读”成为写作的铺路石。

5、好习惯的生成良好的习惯是学生“阅读”经历中的一件大事,对学生能否进行高效阅读起重要作用。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做到阅读时心无旁骛,平心静气地阅读。阅读中要不断思考,理解文本主旨。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进行情感互动、产生共鸣、勤动笔,生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教学会更加省力、有效、达到一定的效果。

10.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十

许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只注重小学语文讲读课的教法,不管是教学研究还是公开教学,亦是如此。而对于阅读教学这一块,仍沿用过去讲读课的教法,致使教师精力承受不了,学生也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针对这一现状,我通过翻阅有关资料,总结自己十年来的教学实践,把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法归纳为四种,即:诵读法 — 导读法 — 讲读法 — 练习法。这四种方法始终贯穿的一条红线仍是以“读”为主,让学生从“读”中获得新知、从“读”中获得感悟、提高水平、培养能力。

在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本中,阅读课文几乎占教材所有篇目的一半,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无疑是摆在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而阅读课教法正是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的手段和行为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活动中,能否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关系到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关系到能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智力与能力。无数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倘若师资、学生、教材及学习环境基本相同,那么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便取决于教学方法是否运用恰当。运用的方法科学合理,教学就会事半功倍,运用的方法落后陈旧,教学就会事倍功半。

我根据自己十年来的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总结,及对优秀语文课的观摩,对语文教学理论的学习,及周围教师的探讨,下面就谈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以此来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一、诵读法:

做为传统教学法之一的诵读教学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曾起过十分积极的作用。朱熹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见解,对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运用诵读法应注意:“熟、悟”,所谓“熟”指诵读程度而言,一定要让学生诵读于口,娴熟于心,一些精彩的句、段、篇,要能够准确地背诵以至默写。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以后写的能力。“悟”就是要求学生在朗读时品评体味,思辩吸收,只读不悟,仅是死读书;既读又悟,才是真学习。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课文文情并茂,并配有美丽的插图,可读性甚强,但有些学生朗读水平不高,往往读不出文章的味儿,因而也就没有多大的阅读兴趣,对蕴含在文章中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读带读,或播放录音、或自己范读、或让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朗读。这样可以把学生领入“圣境”得到美的享受。如果学生自然而然地喜爱上这篇课文,何愁文章读不好?我们还可以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根据课文实际,采用齐声诵读、分角色诵读、点名诵读、男女生对读、演读、接力诵读、打擂式诵读等,同时经常开展一些朗读比赛,营造一个“人人爱朗读,人人能朗读”的良好氛围。

在学校举行的“庆国庆诗文朗诵比赛”中,我特意挑选了一篇脉络清晰、语句优美的课文《明天,我们就要毕业》,虽然这篇课文学生还没有学到,但我在指导的基础上,紧扣“熟”与“悟”,让学生在熟读、熟背的基础上悟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不但比赛中取得好名次,而且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由于读的细致,读的动情,读的扎实,课后练习迎刃而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导读法:

导读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也较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导读,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辅以点拨的教学方法。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培养这一能力,就是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以疑促读,“学贵有疑”“学而不思则罔”。泛泛而读犹如走马观花,感受必然飘浮而肤浅。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必要设疑质询和商榷探讨,设计出能体现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指导下,课文成了练习的素材。如果设计新颖巧妙、有趣,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寻根刨底的热情。如:我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篇课文时,为学生设计这么一个问题:

《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明明是写高原上的柳树,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名贯古今的灞河柳树呢?作者是不是多此一举呢?

就这个问题,如果学生不认真读书就答不上来。但仔细思考,也不难答出。这样让学生自己去读懂知识,想通问题,同时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以议查读”是“以议促读”的下一个环节,教师设下疑问,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但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同学对问题的解决程度又是不尽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以小组或全班的组织形式,各抒已见,互相研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活跃自己的思维,而且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在议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文中的词、句、段、篇进行议论评析,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讲读法:

阅读课文虽然大都通俗、明白,但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些篇目并非一读就懂。这时,这种边读课文边讲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即古人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嗦,能够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可见讲读法的教法,绝非面面俱到,巨细不分地满堂灌,而是重在引导、启发和指点。

为正确运用讲读法,必须注意:

1.确定好教学重点。讲读必须目的明确,阅读教学更应如此。确定重点,一要依据教材,二要根据学生,一般来说,课文要求学生领悟的精美之处,学生自读中的困难之点,便是教师讲读中的重点。

2.讲究“讲”的质量: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讲”的高超技能。其教学语言必须简洁明快,而不应繁冗模糊;必须生动形象,而不应沉闷枯燥;必须严谨周密,而不应粗疏杂乱;必须富有情感,而不应平淡冷漠。同时,还应用对比、比较、角度改换、矛盾设置等手法,或提出问题,或寻根究底,或答疑解惑,使课堂不断掀起波澜。

四、练习法:

为了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这就产生了一种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习惯上称“练习法”。就小学语文阅读课而言,练习法有听说能力练习、读写能力练习和智力开发练习,由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练习法便成了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极其重要的方法。

运用练习法应注意:

1.目的明确,要求具体。每次练习,无论单项,或是综合,均应讲明意义和作用,让学生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求知热情和进取欲望。每次训练,均应有明确的指标,如数量、质量水平层次、时间限定范围等,并应做到有布置,有检查。

2.形式多样,提高兴趣。对学生而言,训练是一项艰辛的活动,为了诱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保持其旺盛的练习情绪,并获得灵活多样的技能技巧,练习的方式必须多种多样。既有口头的,又有书面的;既有单项,又有综合;既有课内又有课外。题型也应新颖别致,不落窠臼。同时,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形式,如:抢答、打擂台、开火车等。使学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这样练习的效果也就不言自明了。

3.注重示范,注重评析。“示范”是为了正谬,树立典范,抛砖引玉;“评析”是为了激励,促成群情振奋。练习时,如果教师能适时地“示范”和“评析”,就会使学生学有榜样,比有目标,练有干劲。特别是阅读课后的小练笔,如果每次小练笔后,教师能选出好的作文在班内朗读,并指导学生辨析作文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再加上恰当的激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11.浅谈提高小学生英语听力之我见 篇十一

英语教学中的听力教学更是难上加难。首先不说听力是否参与考试,就说外语学习要求学生要在听说读写中全面发展,其中“听”就排在第一位,这就足以显示出它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对学生而言,要听说读写全面发展谈何容易,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所以在未来的教学中,小学英语的听力教学不能像以前一样大而化之,简而概之,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实践于英语教学中。对比与以往的教学,我们要及时更新观念,不能盲目教学,小学英语内容相对简单,但很容易让人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小学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及提高势在必行。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可能会改变现状,使学生在听力能力的培养上会多一些思考。

一、在教学中创造情境,让学生融入英语学习的氛围

在小学英语听、说、读、写要求中,听被摆在了首要位置。小学英语教学中有一条原则,就是听说领先,读写跟上。要过好听力这一关,首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听力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刚开始接触英语的入门阶段,可以给他们欣赏一些生动、有趣的动画或组织一些游戏、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前十来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Warming up)。比如,唱一些英语歌曲,开展如“Let me guess.”或“Follow me.”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英语听力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能使他们感到轻松自如,听英语也就自然而然不是负担了。

二、课堂上,用英语组织教学

单纯的听力练习是很枯燥的,所以要利用课堂,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课堂是实施英语听力训练的主要阵地,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教师可用英语组织教学,为学生营造英语的氛围。例如: Are you ready? Who can have a try? Look at the blackboard. Please read after me, please read again, and please listen to me. Listen to the tape and say.這些日常用语,经过日积月累,学生不仅能听懂简单的课堂用语,还能运用简单的英语与学生和老师进行交流。另外,在平常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及参与其他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将听力教学贯穿在平时的英语课中。比如,在句子方面,每节课都是由词汇到句子,再到段落,进行小组练习,在对话练习当中进行角色扮演。

三、利用教育资源,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听”的机会

因为考试时是其他老师朗读听力材料,学生觉得很不习惯,加上有一点紧张,明明是很简单的题目,竟然都会做错。这也反映了学生对语言的输入较少,平时除了任课的老师和课文朗读磁带以外,就没有接触过其他的听力了。所以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听力练习,我每节课都尽量使用学校购置的点读机让学生熟悉单词、句型以及短文,并适时进行听力检测,主要是让学生在练习听力的同时还能熟悉标准的发音。但是,如果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是不可能有收获的。只有持之以恒地训练,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实课堂上我们还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教会学生“听”,小学英语的听力能力的培养是要我们不断地在课堂中一点点给学生渗透,要帮助学生养成“听”的习惯,在实践中把“听”作为重点能力来培养,会听就会说,会说就要会写,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小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到的,教师不但要树立起教学的信心,还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听力练习是提高听力能力的最直接方式,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行为习惯,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做好监督工作,起好学生的带头作用。勤奋的老师不会带出懒惰的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坚持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要不断创新,为提高学生的成绩都应该不遗余力。其实,听力的培养并不是英语教学中唯一的重点,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但能听,还要在说、读、写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让学生真正掌握好这门语言。

1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十二

一、比较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此较是一切理解发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 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 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 收互开阔视野, 启发思路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 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 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 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 揣摩其技巧。如六年级的《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 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 不难发现, 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 但可以跨越时空, 去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 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 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 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 聪明能干的品行。又如《鲁班学艺》与《景阳冈》, 同写人, 都是表现了“技艺高超”这一主题;鲁班手艺高强, 武松武艺高强, 但体裁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读、分析, 便会得出结论:要反映相同的主题, 可以选用不同的体裁。《鲁班学艺》采和民间故事的形式, 可以达到目的;而《景阳冈》则运用小说这一形式, 同样达到目的。再如《小音乐家扬科》和《凡卡》都是小说, 都是通过描写旧时代儿童的悲惨遭遇来揭露旧制度的罪恶, 但选材不同。围绕选材的问题, 学生反复通读两篇小说, 便可以找到答案;《小音乐家扬科》选材于波兰, 以小扬科有音乐天才, 却因为喜爱音乐而和死亡的威胁, 从农村来到城里当学徒, 但仍然过着苦难的生活为材料。上述阅读, 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辨别, 在比较中抓住特点, 在比较中培养了能力, 可谓收益不少。

二、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 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划出要点, 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开避孕药, 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 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 思而不得, 读而不知所措, 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 丧失自读的信心。因此, 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 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 似有所悟, 跃跃欲试, 甚至自发展开讨论, 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在教《田忌赛马》时, 可以先板书出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自读: (1) 为什么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 而第二轮此赛却赢了? (2) 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3) 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启发?学生根据思考题, 认真阅读课文, 既抓住了中心句, 又知道了田忌先输后赢的原因是他能随机应变 (调换马出场顺序) , 还懂得了在对抗性况争中, 胜败的因素有时不光在物质条件, 策略的优劣也起重要的作用的道理。

三、质疑性阅读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 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 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 智能的园圃, 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学性的科学性。开始, 学生可能地提法出什么问题, 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 应积极鼓励, 决不以笑其肤浅、简单简挫伤了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 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 在于通过阅读,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 用法以, 大至篇章结构, 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然后由教师选择归纳成若干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如学习《将相和》, 学生通过阅读, 提出下列疑问:这篇课文的前两个故事表面上是秦王与蔺相如唇枪舌剑的斗争, 实际上是什么和什么斗争?是属于哪一方面的斗争?文中的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大家通过争论、辩解, 经于晓知:秦王与蔺相如之斗, 实际上是秦国与赵国之斗, 是属于外交上的斗争, 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 在质疑性阅读中, 解疑是最关键的举足轻重的一道程序, 它直接决定着质疑性阅读的效果。因此, 教师要讲求“技法”去引导学生释疑。有些疑点对于小学生如同“八卦阵”, 学生钻进了没有老师的指引是钻不出来的。然而, 引导归引导, 学生终究要自己“钻出来, ”而且也只有学生自己“钻出来”才能识破迷津, 走出迷魂阵。对这一类疑点、有的给予点拔即可, 有的应提供思路, 还有的则不仅要扶“上马”, 还应“送一程”。

上一篇:公租房承诺书怎么写下一篇:乌鲁木齐乌拉泊科目三考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