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方程式技巧

2024-09-25

高考化学方程式技巧(共8篇)

1.高考化学方程式技巧 篇一

高考化学电化学答题技巧

第一、遇到电化学的考题,一定要先判断是电解池还是原电池,这个很简单,看看有没有外接电源或者用电器即可。

第二、如果是原电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这里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题里都会给的很清楚,现在的高考很少考我们已知的一些电池反应,这样更能突出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一步就类似起跑的一步,一旦你跑偏了或者跑慢了,整个电池题就完蛋了。所以原电池只要把这一步解决掉,后面几步其实就是行云流水。

秘诀:判断生成的阳(阴)离子是否与电解液共存,并保证除H、O外主要元素的守恒;共存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切记切记!!!!例如:题里说的是酸性溶液,电池反应里就不可能出现氢氧根离子;如果是碱性溶液,电池的产物就不可能存在二氧化碳;如果电解液是熔融的氧化物,那电池反应里就不会有氢氧根或者氢离子,而是氧离子……

2.电子转移守恒:通过化合价的升降判断;(说白了就是氧还反应中的判断化合价升高还是降低)

秘诀:这里需要说的就是化合价比较难判断的有机物:有机物里的氧均是负二价、氢是负一价、氮是负三价,从而判断碳元素的化合价即可。这里还需要强调的就是:

例如正极反应方程式,一定是得电子,也就是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如果正极反应方程式里即出现升价元素,又出现降价元素,这个方程式你就已经错了。但是可以出现两个降价,这种题也是高考考察过的,但一般情况下都是一种变价。

3.电荷守恒:电子、阴离子带负电,阳离子带正电。缺的电荷结合电解液的属性补齐,这句话是很重要的,酸性就补氢离子,碱性补氢氧根离子,中性一般都是左边补水,熔融状态下就补熔融物电解出来的阴离子即可。

4.元素守恒:一般都是查氢补水,最后用氧检查。记住基础不好的孩子们,切记不要补氢气和氧气!!!

第三、如果是电解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书写方法和原电池一摸一样,殊途同归。

2.电解池不同于原电池就是电解液中有多种离子,到底哪个先反应,哪个后反应。因此就一定要记住阴极阳极的放电顺序。

阳极:活性金属电极(金属活动顺序)> S2? > SO32?> I? > Fe2+> Br? >Cl? > OH? >含氧酸根离子

阴极:Ag+ > Hg2+ > Fe3+> Cu2+ > H+(酸)> Pb2+ > Sn2+> Ni2+>Fe2+ > Zn2+ > H+(水)>Al3+>Mg2+>Na+>K+

化学学科大题的答题策略

1.元素或物质推断类试题

该类题主要以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或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为命题点,采用提供周期表、文字描述元素性质或框图转化的形式来展现题干,然后设计一系列书写化学用语、离子半径大小比较、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判断及相关简单计算等问题。此类推断题的完整形式是:推断元素或物质、写用语、判性质。

【答题策略】 元素推断题,一般可先在草稿纸上画出只含短周期元素的周期表,然后对照此表进行推断。(1)对有突破口的元素推断题,可利用题目暗示的突破口,联系其他条件,顺藤摸瓜,各个击破,推出结论;(2)对无明显突破口的元素推断题,可利用题示条件的限定,逐渐缩小推求范围,并充分考虑各元素的相互关系予以推断;(3)有时限定条件不足,则可进行讨论,得出合理结论,有时答案不止一组,只要能合理解释都可以。若题目只要求一组结论,则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有时需要运用直觉,大胆尝试、假设,再根据题给条件进行验证也可。

无机框图推断题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读图审题找准突破口逻辑推理检验验证规范答题。解答的关键是迅速找到突破口,一般从物质特殊的颜色、特殊性质或结构、特殊反应、特殊转化关系、特殊反应条件等角度思考。突破口不易寻找时,也可从常见的物质中进行大胆猜测,然后代入验证即可,尽量避免从不太熟悉的物质或教材上没有出现过的物质角度考虑,盲目验证。

2.化学反应原理类试题

该类题主要把热化学、电化学、化学反应速率及三大平衡知识融合在一起命题,有时有图像或图表形式,重点考查热化学(或离子、电极)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反应速率大小、平衡常数及转化率的计算、电化学装置、平衡曲线的识别与绘制等。设问较多,考查的内容也就较多,导致思维转换角度较大。试题的难度较大,对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

【答题策略】 该类题尽管设问较多,考查内容较多,但都是《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不会出现偏、怪、难的问题,因此要充满信心,分析时要冷静,不能急于求成。这类试题考查的内容很基础,陌生度也不大,所以复习时一定要重视盖斯定律的应用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巧及注意事项;有关各类平衡移动的判断、常数的表达式、影响因素及相关计算;影响速率的因素及有关计算的关系式;电化学中两极的判断、离子移动方向、离子放电先后顺序、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及有关利用电子守恒的计算;电离程度、水解程度的强弱判断及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技巧等基础知识,都是平时复习时应特别注意的重点。在理解这些原理或实质时,也可以借用图表来直观理解,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自己分析图表的能力与技巧。总结思维的技巧和方法,答题时注意规范细致。再者是该类题的问题设计一般没有递进性,故答题时可跳跃式解答,千万不能放弃。

3.实验类试题

该类题主要以化工流程或实验装置图为载体,以考查实验设计、探究与实验分析能力为主,同时涉及基本操作、基本实验方法、装置与仪器选择、误差分析等知识。命题的内容主要是气体制备、溶液净化与除杂、溶液配制、影响速率因素探究、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物质成分或性质探究、中和滴定等基本实验的重组或延伸。

【答题策略】 首先要搞清楚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的一系列操作或提供的装置都是围绕实验目的展开的。要把实验目的与装置和操作相联系,找出涉及的化学原理、化学反应或物质的性质等,然后根据问题依次解答即可。

4.有机推断类试题

命题常以有机新材料、医药新产品、生活调料品为题材,以框图或语言描述为形式,主要考查有机物的性质与转化关系、同分异构、化学用语及推理能力。设计问题常涉及官能团名称或符号、结构简式、同分异构体判断、化学方程式书写、反应条件、反应类型、空间结构、计算、检验及有关合成路线等。

【答题策略】 有机推断题所提供的条件有两类:一类是有机物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也可能有数据),这类题往往直接从官能团、前后有机物的结构差异、特殊反应条件、特殊转化关系、不饱和度等角度推断。另一类则通过化学计算(也告诉一些物质性质)进行推断,一般是先求出相对分子质量,再求分子式,根据性质确定物质。至于出现情境信息时,一般采用模仿迁移的方法与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使用。推理思路可采用顺推、逆推、中间向两边推、多法结合推断。

2.高考化学方程式技巧 篇二

一、敏捷捕捉图表信息, 快速转换

将化学原理抽象为数学问题, 用数据表、曲线图等形式呈现, 思考的关键点在于理清数据信息与曲线的数学意义和化学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 切入点在于对数据进行组合、筛选、归纳、综合, 敏捷捕捉图表中数据的规律, 运用数学工具结合学科知识在图表数据信息和文字信息间快速转换。

【例1】 ( 2014 - 12) 在一定条件下, N2O分解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

下图能正确表示该反应有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是 ( ) 。

解析: 本题以反应速率、转化率、半衰期为载体, 将N2O在一定条件下的分解数据用数据表呈现。解题的关键在于敏捷捕捉数据表蕴含的丰富信息, 每个时间段N2O的分解速率都相等, N2O分解是不可逆的, 不存在平衡状态, N2O浓度越大, 半衰期越长, 转化率越低。结合图像坐标中的横、纵坐标的量, 数据信息与图像信息的转换, 可得A项正确, B、C、D项错误。

【例2】 ( 2014 - 23节选) 元素周期表中第VIIA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用途广泛。

( 4) 一定条件, 在水溶液中1 mol Cl-、Cl Ox ( x = 1, 2, 3, 4) 的能量 ( k J) 相对大小如右上图所示。

解题时需要将Cl Ox ( x = 1, 2, 3, 4) 的信息与曲线变化趋势相结合, 可得A为Cl-、B为Cl O-、C为Cl O3、D中Cl元素呈 + 7价为Cl O4, A→B + C的方程式是3Cl O-→2Cl-+ Cl O3, 再利用曲线图中Cl O-、Cl-、Cl O3的能量数据, 用生成物的总能量减去反应物的总能量, 得出反应放出热量为ΔH= - 60 k J·mol- 1×2 + ( 63 - 60) k J·mol- 1= - 117 k J·mol- 1, 当然书写出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时还应标注Cl O-、Cl-、Cl O3所处状态 ( aq) , 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为#mathml_id=74#

二、吸收、整合图表信息, 有序迁移

3.高考化学选择题命题技巧 篇三

[关键词]化学选择题命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98

一、选择题的命制应体现其主要功能

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后,高考的功能也从“你学到没有”转为“你会不会用”。试题命制技巧的把握应突出“怎么学”而不是“学什么”。选择题题型的主要功能有:体现知识特点,增大知识覆盖面,调控试卷难度和考查思维品质。因此,命制化学选择题时,应有少量基础题,适当常见题,当然,也可开发多样化题型,以确保试题适合考查多层次能力和对思维灵活性考查有独特功能。

【例1】(2013·江苏

)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甲、乙、丙均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它们之间具有如下转化关系:

下列有关物质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A.若甲为焦炭,则丁可能是O2

B.若甲为SO2,则丁可能是氨水

C.若甲为Fe,则丁可能是盐酸

D.若甲为NaOH溶液,则丁可能是CO2

这是一道很不错的试题。本题考查了物质性质的转化关系和性质的应用,题目难度中等。本题主干知识突出,情境新颖,体现能力立意。考生若熟悉这些物质间的反应,很快就能正确作出选择。此题对一般考生而言,主要的思维障碍表现为:低层次的信息感知与加工水平,未能提取到量对产物的影响,即连续的氧化(还原)、多元酸与碱的分步中和,未能建立起看待物质转化的条件性和规律性的统摄思维。但是,若考生关注到物质转化关系,将选项对应物质依次代入转化关系,同样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命制选择题应具备的特征

命制选择题要求具备全面性、简洁性、一次性、人文性和干扰性。一道好的试题,应能体现考试功能、反映学科特点。选择题应具备如下六个特征:1.符合命题规范;2.情景新颖真实;3.体现能力立意;4.突出主干知识;5.渗透学科思想方法;6.凸显知识价值。选择题题干应包括解题所必需的全部条件,选项可不再做条件上的论述,题干一般要求把问题交代清楚,表述准确、文字简洁,尽可能避免与答案无关的线索,题干与选项内容属于同一范畴,干扰项能反映学生的典型错误,正、误选项逻辑上也要与题干一致。

【例2】(2013·福建)

某科学家利用二氧化铈(CeO2)在太阳能作用下将H2O、CO2转变为H2、CO。其过程如下:

mCeO2太阳能①(m-x)CeO2·xCe+xO2

(m-x)CeO2·xCe+xH2O+xCO2900℃②mCeO2+xH2+xCO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中CeO2没有消耗

B.该过程实现了太阳能向化学能的转变

C.右图中ΔH1=ΔH2+ΔH3

D.以CO和O2构成的碱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CO+4OH--2e-=CO2-3+2H2O

高考结束后,多数专家学者对此题抱怀疑态度。主要体现在,题干提供的两个方程式,因条件差异太大,事实上是两个不同的过程,而应答要求中提及的“其过程”让考生难以明确;另选项C和选项D,完全可避开题干作答,让人感觉到命题者命题的随意性。此题明显不具备选项的暗示性和排他性,选项与题干也严重不相匹配。

三、选择题的评析

化学选择题中有较多的知识属于了解和理解层次,所以应对命制好的试题要先进行全方位评析,作出必要的调整,以确保试题质量。(以例1为例)。

背景及来源——江苏2013年高考题。元素化合物是中学化学核心内容,概念原理的载体,高考试卷占15%左右。本题突出转化的条件性、规律性和化学用语等方面的考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命题立意分析——考查常见无机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考查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试题呈现四种物质转化关系图,要求考生能通过转化关系的分析,提取概括出量对反应产物的一般性规律,并用氧化还原规律和酸碱中和规律来整体性看待物质转化的规律。

学生答题评析——考查的内容学生很熟悉,并注意到物质的分步反应与转化。解答时,学生常会将四种选项的物质逐一代入,这样解答不符命题者的要求,命题强调从转化观的视角看待物质的转化,从而掌握元素化合物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道合格的试题,除满足上述基本要求及功能特征外,还应具备测试心理特征、适当的刺激情境和应答的规定等要素。

4.2022年高考化学备考技巧 篇四

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并不是所有同学们都能将课本在课前预习一遍,但是在上课前的几分钟里浏览一下本节课需要学的内容,建立起对这一节知识的总体印象还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上也能更好地跟上老师节奏。

在课堂上,一定要认真听老师讲课,注重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在这最后的冲刺时间里,老师对于知识的梳理与总结每一条都十分宝贵,我们也要分得清轻重缓急,不能为了多做几道题而不去重视课堂上的内容。在这段时间里,对老师带领的二轮三轮复习和自己在做题看书中得到的体会,可以用一个本子记录下重要的知识点、易错点,时不时拿来翻翻,相信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查缺补漏、夯实基础的作用。

而对于课本,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甚至要更加重视。高考化学出题的来源是课本,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对于课本上的内容烂熟于心,高考的各种题型都能找到对应的原型。从必修到选修,从重点到容易忽略的边角,我们都要多加以熟悉。建议大家在最后的时间里找出自己所有的化学教材,集中放在身边易于拿取的地方,在做题的时候多多加以翻看。

合理刷题,取法有道

不少同学都自嘲自己是“小镇做题家”,只会不断地刷题。有耐心和能力刷题是好事,不过掌握合理的方法能让你的刷题效率更高、刷题效果更好。

要有自己的错题本。平时在练习过程中要记录下自己的错题和一些经典的、反复出现的题目,着重加深对自己短板和知识重难点的理解。难题不是多做几遍就会了,而是有了坚实的基础和成熟的分析经验才能成功破解。错题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独有的宝藏,考试之前做做错题集也是一个很好的复习方法。

有计划、有侧重地刷题。刷题不能成天刷,也要考虑的自己多科目学习的时间分配和自己的状态与效率问题,要保持自己在一个较高热情、较快思维的状态下的刷题,也能很好地保持自己对学科的兴趣。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分专题突破,多做做自己不会的专题,就能提升得更快。

端正态度,有疑必问

对于一门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并不完全取决于你本人最开始的兴趣如何,也可以是一个不断的正反馈过程。对待化学学习一定要端正好态度,不用想太多其他无关的事。对于老师、对于同学都要保持一种波澜不惊的大格局、好心态,也许就会发现你的学习生活简单、轻松了不少。

无论老师教授的知识怎样、同学取得的成绩怎样,我们应该首先保持对于自己的关注。有了疑惑一定要寻找解答方法,有了畏难情绪一定要寻找宣泄的途径。可以找老师、找好友、找家人,不要怕批评,老师和同学一定更喜欢积极向上的人而非什么都憋在心里的人。

5.2023高考化学规范答题技巧 篇五

2.专业用语不能错。化学上常用的专业词汇是绝对不能写错别字的,一字之差会使整个空不得分。例如“砝码”不能写成“法码”;“熔化”不能写成“溶化”;“过滤”不能写成“过虚”;“萃取”不能写成“卒取”;“坩埚”不能写成“坩锅”等。

3.当答案不唯一或有多种选择时,以最常见的方式作答不易失分。能用具体物质作答的要用具体物质作答,表达更准确。

4.对于语言叙述性题目做答时要注意,从“已知”到“未知”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叙述准确,且环环相扣,才能保证不丢得分点,才能得满分。回答问题要直接,不要转弯抹角;表达尽可能用唯一、准确的主语;不要多写无用的话,无用的话说错了就会扣分;作答要有明确的要点。

6.高考化学电化学试题的分析与技巧 篇六

金点子:

本专题的试题包括:新型电池,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电解后溶液pH的求算,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比较分析等。在解题时,所涉及到的方法有正逆判析、电荷守恒、电子守恒等。其主体内容如下:

1.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比较

2.用惰性电极对电解质溶液进行电解时的各种变化情况比较

注:电解CuCl2

溶液,从理论上讲,其浓度减小,水解产生的c(H+)减小,pH增大。但实际上,阳极产生的Cl2不可能全部析出,而有一部分溶于阳极区溶液中,且与H2O反应生成HCl

和HClO,故

pH减小。

经典题:

例题1

:(1993年上海高考题)

:有a、b、c、d

四种金属。将a与b用导线连接起来,浸入电解质溶液中,b不易腐蚀。将a、d分别投入等浓度盐酸中,d

比a反应剧烈。将铜浸入b的盐溶液里,无明显变化。如果把铜浸入c的盐溶液里,有金属c析出。据此判断它们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a

c

d

b

B.d

a

b

c

C.d

b

a

c

D.b

a

d

c

方法:金属越活泼,越易失电子,通常情况下腐蚀也越快。当两种金属相连浸入电解质溶液后,根据得失优先法,对金属活动性与腐蚀快慢可互换判析。

捷径:根据得失优先法:活泼金属作负极,被腐蚀,所以a、b中活泼性a

b

;a、d与等浓度盐酸反应d

比a

激烈,即

d

a

;Cu与b

盐溶液不反应,而能与c盐溶液反应置换出c,说明活泼性

b

c,以此得答案为B。

总结:金属越活泼,越易失电子,其腐蚀也越快。部分考生由于未及考虑金属活动性与失电子能力及腐蚀快慢的关系,而误选C。

例题2

:(1991年全国高考题)

:用两支惰性电极插入500mL

AgNO3溶液中,通电电解,当电解液的pH值从6.0变为3.0时(设阴极没有H2放出,且电解液体积不变),电极上应析出银的质量是

()

A.27mg

B.54mg

C.108mg

D.216mg

方法:无论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在放电过程中,正负极和阴阳极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均相等。此题可根据电子转移守恒求解。

捷径:题中pH=

6可理解成由于Ag+的水解而使溶液显弱酸性,当pH变为3

时,n(H+)=

1×10-3

mol·L-1×0.5

L=

5×10-4

mol,根据有1mol

电子转移可产生1mol

H+

或1mol

Ag

知,n(Ag)=

n(H+)=5×10-4

mol,m(Ag)=5×10-4

mol

×108g·mol-1=5.4×10-2g=54mg,以此得答案B。

总结:电子守恒是解答出此题的关键。部分考生由于对该题中pH=6

及H+

浓度的变化与转移电子和析出Ag的关系不理解,而出现解题错误。此类试题也可扩展至多种溶液的混合物进行电解(注意混合时各物质间的反应)的情况,也可扩展至原电池与电解池共存及电解池的串联问题。请记住:电子守恒。

例题3

:(1998年全国高考)下列关于铜电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铜锌原电池中铜是正极

B.用电解法精炼粗铜时铜作阳极

C.在镀件上电镀铜时可用金属铜作阳极

D.电解稀硫酸制H2、O2时铜作阳极

方法:结合电极反应进行判断。

捷径:铜锌原电池中,由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弱,所以锌作负极,铜作正极。在精炼铜时,粗铜作阳极,镀件作阴极,CuSO4溶液作电解液,电解稀H2SO4时,惰性电极作阳极(铂电极或石墨电极),铜可以作阴极。以此得答案为AC。

总结:在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作负极,不活泼金属作正极。在电解池中,金属作阳极(Pt、Au除外)金属失电子。金属作阴极,金属不会失电子。

例题4

:(1996年全国高考)实验室用铅蓄电池作电源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氯气,已知铅蓄电池放电时发生如下反应:

今若制得Cl20.050

mol,这时电池内消耗的H2SO4的物质的量至少是

()

A.0.025mol

B.0.050mol

C.0.10mol

D.0.20mol

方法:根据转移电子守恒求解。

捷径:铅蓄电池中总的反应式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有2个电子发生转移,即若产生2mol电子,必然消耗2

mol

H2SO4。电解食盐水中,总反应式为:2NaCl+

电解

2H2O

==

2NaOH+H2↑+Cl2↑,当有1

mol

Cl2生成时,有2

mol电子发生转移。上述反应可用关系式2H2SO4→2mol电子→1

mol

Cl2,所以要制取0.05

mol

Cl2就消耗0.10

mol

H2SO4。选C。

总结:如果套用电解AgNO3溶液时产生1

mol

H+就通过1

mol

电子的公式解本题时就会发生错误,原因是应用公式的范围不对。题中是在原电池中,而公式适用于电解。

例题5

:(1994年全国高考)银锌电池广泛用作各种电子仪器的电源,它的充电和放电过程可以表示为:

在此电池放电时,负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A.Ag

B.Zn(OH)2

C.Ag2O

D.Zn

方法:从得失电子分析。

捷径:从得失电子的情况判断,失去电子的物质为负极,其化合价在反应中会升高。所以由上式可知在负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Zn

。故选D。

总结:解答该题,首先必须看清反应式中充电与放电的方向,然后才能分析。部分考生常因没有注意充电和放电的方向,而出现误选A现象。

本题为新情境试题,解答此类试题要善于理解题示的信息,并将此信息和已学的知识以及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和判断。依据原电池工作原理,在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负极材料一般是较为活泼的金属,在电极反应中失去电子,被氧化。

例题6

:(1993年全国高考)下图中x、y分别是直流电源的两极,通电后发现a极板质量增加,b极板处有无色无臭气体放出,符合这一情况的是

()

方法:采用淘汰法解题。

捷径:a极板质量增加,说明X为负极,排除C。且该电解质溶液中含有不活泼金属离子,又排除B。b极有无色无臭气体放出,溶液中无Cl—,排除D。以此得答案为A。

总结: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电化学问题。首先从电解产物或现象或电极反应式判断电源的正负极(或极板的阴阳极),然后再确定极板的材料是惰性电极还是金属材料。最后确定电解质溶液的溶质成分。若需计算,应放在题目的最后。这是一般的解题程序。

例题7

:(2000年苏、浙、吉高考理科综合)

:熔融盐燃烧电池具有高的发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电解质,CO为阳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体为阴极助燃气,制得在650℃下工作的燃料电池,完成有关的电池反应式:

阳极反应式:2CO+2CO32-→4CO2+4e-

阴极反应式:,总电池反应式:。

方法:电极放电情况决定于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及电子流向。确定电极反应时可将题中材料进行拆分,根据放电规律以获得电极反应式与总反应式。

捷径:根据课本中“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知,阳极也即负极,阴极也即正极。将原电池中材料进行拆分,负极(阳极)为CO燃气和CO32-,正极(阴极)为空气中的O2和CO2,故正极(阴极)反应式为O2+2CO2+4e-

= 2CO32-,合并正、负极电极反应式得总电池反应式为:2CO+O2 = 2CO2。

总结:该题出错主要原因有:阴阳极与正负极的联系未掌握、正负极材料未拆分清、熔融碳酸盐的作用未理解。以此造成不能正确书写出反应式。

例题8

:(1998年上海高考)氯碱厂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NaOH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

粗盐

H2O

NaOH

Na2CO3

Cl2

H2

脱盐

10%NaOH、16%NaCl溶液

电解

化盐

精制

沉渣

NaCl晶体

50%NaOH溶液

依据上图,完成下列填空:

(1)在电解过程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附近,溶液pH

(选填:不变、升高或下降)

(2)工业食盐含Ca2+、Mg2+等杂质。精制过程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如果粗盐中SO42—含量较高,必须添加钡试剂除去SO42—,该钡试剂可以是

(选填a,b。c多选扣分)

a.Ba(OH)2

b.Ba(NO3)2

c.BaCl2

(4)为有效除去Ca2+、Mg2+、SO42—,加入试剂的合理顺序为

(选填a,b,c多选扣分)

a.先加NaOH,后加Na2CO3,再加钡试剂

b.先加NaOH,后加钡试剂,再加Na2CO3

c.先加钡试剂,后加NaOH,再加Na2CO3

(5)脱盐工序中利用NaOH和NaCl在溶解度上的差异,通过、冷却、(填写操作名称)除去NaCl。

(6)在隔膜法电解食盐水时,电解槽分隔为阳极区和阴极区,防止Cl2与NaOH反应;采用无隔膜电解冷的食盐水时,Cl2与NaOH充分接触,产物仅是NaClO和H2,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方法:理清图示过程,再根据要求逐一分析。

捷径:(1)电解食盐水,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发生的反应是2Cl——2e—

=

Cl2↑,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发生的反应是2H++2e

=

H2↑,消耗H+,即产生OH—,所以溶液的pH升高。

(2)除去Ca2+:Ca2++CO32—=CaCO3↓,除去Mg2+:Mg2++2OH—=Mg(OH)2↓。由于Mg(OH)2的溶解度小于MgCO3,所以Mg2+与OH—,与CO32—混合时,总是生成Mg(OH)2沉淀。

(3)除去SO42—应选择Ba2+,如果加入Ba(NO3)2溶液中会引进杂质NO3—,而加入Ba(OH)2,BaCl2就不会增加新的杂质。

(4)除杂质时加入Ba2+和OH—无先后之分,但Na2CO3一定在BaCl2之后加入,因为CO32—还要除去多余的Ba2+,过滤沉淀后即认为NaCl被提纯。

(5)脱盐工序实际上是分离NaOH和NaCl,由于NaCl溶解度小,因而NaCl首先析出,其操作过程是蒸发(减少溶剂便于溶液浓缩)、冷却、结晶,经过滤得NaCl晶体。

(6)如无隔膜会发生:Cl2+2NaOH==NaCl+NaClO+H2O,因电解食盐水反应式为

电解

电解

2NaCl+2H2O==2NaOH+H2+Cl2,两反应式相加得NaCl+H2O

==

NaClO+H2↑。

以此得该题的答案为:(1)2Cl——2e—=

Cl2

↑升高(2)Ca2++CO32—=CaCO3↓,Mg2++2OH—=

Mg(OH)2↓

(3)a

c

(4)b

c

(5)蒸发

过滤

(6)NaCl+H2O

电解

电解

===NaClO+H2↑或2NaCl+2H2O

====

H2↑+2NaOH

Cl2+2NaOH

=

NaCl+NaClO+H2O。

总结:该题为一学科内的综合题,解答时,要求考生从多方考虑题设要求。

金钥匙:

例题1

:常见锌锰干电池在放电时的总反应可表示为:Zn(s)+2MnO2(s)+2NH4+

=

Zn2++Mn2O3(s)+2NH3+2H2O,该电池放电时,正极区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

A.Zn

B.只有MnO2

C.MnO2和NH4+

D.Zn2+和NH3

方法:根据题示放电反应分析。

捷径:根据题中总反应可知,必有NH4+参与电极反应,其正确的电极反应式为2MnO2+2e-+2NH4+

=

Mn2O3+H2O+2NH3,以此得正确答案为C。

总结:该题部分考生易错选B。其出错的原因是认为原电池放电时,正极区某物质得电子,被还原,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只有MnO2得电子,故正极区反应的物质只有MnO2

。其错解的原因乃是未能正确分析电极反应,以偏概全所致。严密的分析是正确求解的前提,有些考生在解题中常常会因过程思维不严、逻辑推理不当、循环论证、忽视特例、以偏概全等而导致错误,此点必须引起重视。

例题2

:在常温下,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Na2CO3溶液,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溶液的pH不变

B.溶液中Na2CO3的物质的量不变

C.Na2CO3溶液的浓度不变

D.Na2CO3的水解程度不变

方法:在用惰性电极电解Na2CO3时,相当于电解水。但由于Na2CO3溶液为饱和溶液,故电解过程中溶液的浓度不变。以此可通过水量改变分析获解。

捷径:由于温度保持不变,电解Na2CO3饱和溶液时,其浓度也不变,故溶液的pH不变,Na2CO3的水解程度不变。由于有H2和O2析出,造成溶液中水量减少,因此将有Na2CO3·10H2O析出,故溶液中Na2CO3的物质的量减少,B选项错误。

总结:“饱和”二字是该题的有效信息,部分学生由于未能理清溶液为饱和溶液,而将其误认为不饱和,结果错误推出随着电解的进行溶液浓度不断增大的结论。对电解过程中溶液浓度的分析,必须分清原溶液是饱和还是不饱和,以及电解后溶液浓度的变化。

例题3

:从H+、Cu2+、Na+、SO、Cl-

5种离子中两两恰当地组成电解质,按下列要求进行电解:

(1)以碳棒为电极,电解过程中电解质质量减少,水量不变,则采用的电解质是______。

(2)以碳棒为电极,电解过程中电解质质量不变,水量减少,则采用的电解质是_____。

(3)以碳棒为阳极,铁棒为阴极,电解过程中电解质和水量都减少,则电解质是____。

方法:本题要求将5种离子分成阴阳离子二类,阳离子为H+、Cu2+、Na+,其放电顺序为Cu2+>H+,水溶液中Na+在电极上不能得电子;阴离子为SO、Cl-、OH-,其放电顺序为Cl->OH-,水溶液中SO在电极上不能失电子。再根据要求确定电解质。

捷径:(1)以碳棒为电极,电解过程中电解质质量减少,水量不变,则阳离子只能为H+、Cu2+,阴离子只能为Cl-,其电解质是HCl、CuCl2。

(2)以碳棒为电极,电解过程中电解质质量不变,水量减少,则相当于电解水,要求阳离子除H+外,不能在电极上放电,阴离子除OH-

外,不能在电极上放电,以此其电解质是Na2SO4、H2SO4。

(3)以碳棒为阳极,铁棒为阴极,两电极均不参于电极反应,电解过程中要求电解质和水量都减少,则电解质是CuSO4、NaCl。

总结:部分学生由于未能理清放电顺序而出错。在确定放电情况时,既要考虑电极材料,又要考虑溶液中离子得失电子的能力,而当溶液相互混合时,还要考虑离子间的反应问题。

例题4

:将K2MnO4

溶液酸化时,可制得KMnO4

:3MnO42-

+

4H+

=

2MnO4-

+

MnO2

+

2H2O,但最高产率只有66.7%,所以制取KMnO4常用电解法,即以铁、石墨作电极电解K2MnO4溶液,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铁作阳极,电极反应为:Fe

2e-=

Fe2+

B.铁作阳极,电极反应为:2H+

+

2e-

=

H2

C.石墨作阳极,电极反应为:MnO42-

e-

=

MnO4-

D.石墨作阴极,电极反应为:4OH-

4e-=

O2↑

+

2H2O

方法:解答本题时要从目的出发,即抓住制取KMnO4这一终结点。以此分析电极材料及电极反应时,不能仅从课本中常见电池理解,还要结合生产实际去分析。

捷径:要从K2MnO4制得KMnO4,阳极必须发生MnO42-

e-

=

MnO4-,其材料只能为惰性电极,A、B错,C正确。再分析D选项,阴极应为得电子的还原反应,故亦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

总结:由于MnO42-

为含氧酸根离子,不少学生未能抓住电解目的,认为MnO42-

不可能在电极上放电,又未能正确理解阴阳极上的得失电子问题而错选D。“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解题时,既要理清、联系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又要依据题目要求去求解,唯有学活用活课本知识,方能有所长进。如将电解池的阴阳极隔开与混合,则电解结果也有很大的不同。

例题5

:某工厂用离子交换膜电解槽电解饱和食盐水以制得H2和Cl2,并以获得的气体来生产盐酸。生产盐酸时,将电解后所得Cl2和H2按体积比为1︰1.15的比例送入合成炉燃烧器中燃烧。从合成炉上部出来的气体(400

℃)经空气冷却至130

℃左右,再经石墨冷却器冷却至20~30

℃,进入第一干燥塔,用90%左右的硫酸喷淋干燥,出来的气体进入第二干燥塔,用98%的浓硫酸干燥脱水,最后进入降膜式吸收塔用稀酸吸收,生成浓度为35%的盐酸从底部流出,冷却后入成品贮槽,未被吸收的气体再用水吸收,变成稀酸后进入降膜式吸收塔用以吸收HCl气体。

(1)粗盐中混有Ca2+、Mg2+、SO42-、泥砂等杂质,请你设计一个最合理的除杂质实验方案,并写明简要的操作步骤和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2)进入合成炉内的Cl2与H2的体积比为何要1︰1.15?能否使Cl2过量?

(3)如果该厂每台电解槽每天耗食盐1770kg(NaCl含量95%),按以上操作,在有20%损耗时,可生产多少吨35%的盐酸?

方法:杂质的去除要考虑两点,一是所加试剂均过量,二是不能引入新的杂质。生产中的过量问题,要从具体物质出发,考虑工业产品尽可能纯净。计算时应注意杂质、损耗、过量等问题。

捷径:(1)方案:①加过量BaCl2溶液

②加过量NaOH溶液

③加过量Na2CO3溶液

④过滤

⑤加盐酸调至中性。

(2)Cl2与H2完全反应时的体积比为1:1。H2过量是为了使Cl2能充分反应。

如果Cl2过量。则Cl2有剩余,因其溶解度较大,将会使生产出的盐酸中含有游离的Cl2。

(3)根据电解反应

2NaCl+

2H2O

Cl2↑

+

H2↑

+

2NaOH,n(Cl2)

=

n(H2)

=

n(NaCl)

=

=

1.15×104mol。即分别有1.15×104molCl2

及H2生成。因Cl2与H2按1︰1.15体积比混合,故参加反应的Cl2为1.00×104mol,不计损耗可得HCl为2.00×104

mol

×36.5

g

/

mol

=

7.30×105

g,换算成35%的盐酸为

7.30×105

g÷35%

=

2.09×106

g

=

2.09

t。

总结:除杂质时,部分学生由于未考虑所加试剂的过量问题而将Na2CO3溶液放在BaCl2溶液之前而出错。计算时未能注意单位而出错。课本中知识、原理与工业生产过程有机的串联,是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题型,解题时既要服从课本,又要考虑工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过量问题。

0

A

例题6

关于“电解氯化铜溶液时的pH变化”问题,化学界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观点一:“理论派”认为电解氯化铜溶液后溶液的pH升高。观点二:“实验派”经过反复、多次、精确的实验测定,证明电解氯化铜溶液时pH值的变化如右图曲线关系。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电解前氯化铜溶液的pH值处于A点位置的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说明)。

②“理论派”所持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③“实验派”的实验结论是,他们所述“精确实验”是通过

确定的。

④你持何种观点?你所持观点的理由是(从化学原理加以简述)。

方法:本题要从电解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即阳极产生的Cl2不能全部析出,而有部分溶于阳极区的溶液中,以此造成溶液的pH下降。

捷径:分析①中电解前氯化铜溶液的pH值处于A点位置的原因是CuCl2水解之故;②中“理论派”所持观点的是从电解过程中物质的变化进行的分析,依据是随着电解的进行,CuCl2溶液的浓度下降,造成Cu2+水解产生的H+浓度下降。③中实验派的实验结论可从图示找得答案。④回答本人所持观点,应从尊重实验事实方面进行回答。以此可得解题结果:①Cu2+

+

2H2O

Cu(OH)2

+

2H+,②由于CuCl2溶液中存在上述平衡,在电解时,Cu2+得电子被还原,致使水解平衡向逆方向移动,造成c(H+)下降,pH升高。③pH降低,测得溶液的pH。④

同意“实验派”的观点,由于2Cl——2e—=

Cl2,Cl2

+

H2O

HCl

+

HClO,生成HCl、HClO,从而造成pH下降。

总结:此题对考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部分考生未能紧紧依靠实验事实去分析,而仅仅从理论上去解释,结果造成错误。当理论与实验相矛盾时,应尊重实验事实,从实验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考虑多方影响因素的情况下进行整体分析。切不可一意孤行,抓住理论不放。

例题7

:铬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但六价铬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且又是一种严重的污染物。工业上为了处理含Cr2O72-

酸性工业废水,按下面的方法处理:往工业废水中加入适量NaCl,以铁为电极进行电解,经过一段时间有Cr(OH)3和Fe(OH)3沉淀生成,工业废水中铬的含量已低于排放标准。试回答:

(1)加入适量NaCl是为了;

(2)电极反应式:阳极,阴极;

(3)由Cr2O72-

变Cr3+的离子方程式为;

(4)工业废水由酸性变碱性原因是;

(5)能否改用石墨电极?原因是什么?

方法:从题设目的〔Cr2O72-→Cr(OH)3〕出发,根据电解原理中阴阳极的放电顺序,再从放电后产生的离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去分析而获得答案。

捷径:根据题意,废水的处理是使Cr2O72-变成Cr(OH)3。因此阳极上的铁失去电子变成Fe2+,再被Cr2O72-氧化成Fe3+,Cr2O72-本身被还原成Cr3+,NaCl不参与电极反应,故(1)中加入适量NaCl是为了增加废水的导电性。(2)中电极反应式,阳极为

Fe-2e-

=

Fe2+,阴极为

2H++2e-

=

H2↑。(3)中的离子方程式为Cr2O72-+6Fe2++14H+

=

2Cr3+

+6Fe3+

+7H2O。(4)由于H+不断放电而消耗及Cr2O72-

与Fe2+

反应时消耗H+,造成c(H+)降低,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结果造成溶液中c(OH-)

>C(H+)。(5)不能改用石墨电极,因用石墨作电极,阳极产生Cl2,得不到Fe2+,结果因缺少还原剂,不能使Cr2O72-

转化成Cr3+,产生Cr(OH)3

而除去。

总结:部分学生未能分析实验目的,而仅依据电解过程,造成错答、错析较多。电解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较多,电解饱和食盐水、废水的处理、高锰酸钾的生产等均用到电解。在此类试题面前,既要掌握电解原理,又要辨明生产目的。

聚宝盆:

1.判断两种金属单质活动性的强弱可以从多角度比较,归纳起来主要有①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②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③置换反应,④相同条件下金属失去电子的能力,⑤相同条件下金属阳离子得电子的能力,⑥原电池正、负极中的金属电极等。判断金属腐蚀的快慢程度一般由快到慢的顺序为:电解池中的阳极

原电池中的负极

无保护措施的金属

原电池中的正极

电解池中的阴极。

2.新型原电池及电解池中反应原理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是高考化学的热点题型。此类试题的解题思路一般为:从电解产物或现象或电极反应式判断电源的正负极(或极板的阴阳极)→确定极板材料是惰性材料还是某种金属材料→拆分参与电极反应的所有材料以确定反应物与生成物→书写电极反应与总反应式→确定电解质溶液中溶质的变化。若需计算,可采用电子守恒法。

3.离子的放电顺序的比较

阳极(失电子):金属(Pa、Au除外)>

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F-。

阴极(得电子):Ag+>Hg2+>Cu2+>Pb2+>Fe2+>Zn2+>H+>Al3+>Mg2+>Na+>Ca2+>K+。

当H+与Pb2+、Fe2+、Zn2+浓度相同时,得电子能力H+>Pb2+>Fe2+>Zn2+。

注意:(1)由于失电子能力OH->含氧酸根离子>F-,所以含氧酸根离子及F-不会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而是OH-离子失电子产生O2。

(2)由于得电子能力H+>Al3+>Mg2+>Na+>Ca2+>K+,所以Al3+、Mg2+、Na+、Ca2+、K+等活泼金属阳离子不会在水溶液中得电子,而是H+得电子产生H2。

(3)除Pa、Au等不活泼金属外,金属作阳极,均为金属失去电子。

4.电解后电解质溶液的恢复

要使电解后溶液恢复到原状况,只需将阴阳两极析出的物质相互反应后加入即可。

如用惰性电极电解CuCl2溶液,阳极析出Cl2,阴极析出Cu,电解后加入CuCl2即可。

如用惰性电极电解CuSO4溶液,阳极析出O2,阴极析出Cu,电解后加入CuO即可。

如用惰性电极电解NaCl溶液,阳极析出Cl2,阴极析出H2,电解后加入HCl即可。

如用惰性电极电解NaCO3溶液,阳极析出O2,阴极析出H2,电解后加入H2O即可。

5.电解反应类型剖析

以惰性电极电解酸、碱、盐的水溶液,根据离子的放电顺序可以总结出如下规律:

(1)水不参加反应,相当于溶质分解,如无氧酸,不活泼金属的无氧酸盐。

电解HCl溶液:2HCl

H2↑+

Cl2↑

电解CuCl2溶液:CuCl2

Cu

+

Cl2↑

(2)只有水参加的反应,相当于电解水,如含氧酸、强碱、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

阳极:4OH--4e-=

O2↑+2H2O,阴极:4H

+

+4e-=

2H2↑。

总反应:2

H2O

2H2↑+

O2↑

(3)水和溶质均参加反应,如活泼金属的无氧酸盐和不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

电解NaCl溶液:2NaCl

+2H2O

H2↑+

Cl2↑+2NaOH

电解CuSO4溶液:2CuSO4

+

2H2O

2Cu

+

O2↑+2H2SO4

电解AgNO3溶液:4AgNO3

+

2H2O

4Ag

+

O2↑+4HNO3

6.串联电路放电情况

在串联电路中,各电极(正负极或阴阳极)的得失电子数均相等。有关此类试题的计算,可通过得失电子守恒予以获解。

热身赛:

1.蓄电池在放电时起原电池的作用,在充电时起电解池的作用。下式是爱迪生蓄电池分别在充电和放电时发生的反应:

Fe

+

NiO2

+

2H2O

Fe(OH)2

+

Ni(OH)2。

下列有关对爱迪生蓄电池的推断错误的是

()

A.放电时,Fe是负极,NiO2是正极

B.充电时阴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Fe(OH)2+2e

=

Fe

+

2OH

C.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是向正极方向移动

D.蓄电池的电极必须浸入碱性电解质溶液中

2.用惰性电极电解M(NO3)x的水溶液,当阴极上增重a

g时,在阳极上同时产生b

L氧气(标准状况),从而可知M的原子量为

()

A.       B.

C.

D.

3.甲、乙两个电解池均以铂为电极,且互相串联,甲池盛有AgNO3溶液,乙池中盛有一定量的某盐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测得甲池电极质量增加2.16g,乙池电极上析出0.24g金属,则乙池中的溶质可能是

()

A.CuSO4

B.MgSO4

C.Al(NO3)3

D.Na2SO4

4.将K2MnO4

溶液酸化时,可制得KMnO4

:3MnO42-

+

4H+

=

2MnO4-

+

MnO2

+

2H2O,但最高产率只有66.7%,所以制取KMnO4常用电解法,即以铁、石墨作电极电解K2MnO4溶液,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铁作阳极,电极反应为:Fe

2e-=

Fe2+

B.铁作阳极,电极反应为:2H+

+

2e-

=

H2↑

C.石墨作阳极,电极反应为:MnO42-

e

-=

MnO4-

D.石墨作阴极,电极反应为:4OH-

4e-

=

O2

↑+

2H2O

5.右图中每一方格表示有关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其中粗框表示初始反应物(反应时加入的水或生成的水,以及生成沉淀时的其它产物均已略去)。

填写下列空白:

(1)物质B是,F是,J是。

(2)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为:,I加入D生成J的化学方程式为。

(3)说明H加入D生成J的原因:。

6.由于Fe(OH)2极易被氧化,所以实验室难用亚铁盐溶液与烧碱反应制得白色纯净的Fe(OH)2沉淀。若用右图所示实验装置可制得纯净的Fe(OH)2沉淀。两极材料分别为石墨和铁。

①a电极材料为,其电极反应式为。

②电解液d可以是,则白色沉淀在电极上生成;也可以是,则白色沉淀在两极之间的溶液中生成。

A.纯水

B.NaCl溶液

C.NaOH溶液

D.CuCl2

③液体c为苯,其作用是,在加入苯之前,对d溶液进行加热处理的目的是。

④为了在短时间内看到白色沉淀,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改用稀硫酸做电解液

B.适当增大电源电压

C.适当缩小两电极间距离

D.适当降低电解液温度

⑤若d改为Na2SO4溶液,当电解一段时间,看到白色沉淀后,再反接电源,继续电解,除了电极上看到气泡外,另一明显现象为。

7.银器皿日久表面逐渐变黑色,这是由于生成硫化银,有人设计用原电池原理加以除去,其处理方法为:将一定浓度的食盐溶液放入一铝制容器中,再将变黑的银器浸入溶液中,放置一段时间后,黑色会褪去而银不会损失。试回答:在此原电池反应中,正极发生的反应为

;负极发生的反应为

;反应过程中产生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则原电池总反应方程式为。

8.在陶瓷工业上常遇到因陶土里混有氧化铁而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解决方法致意是把这些陶土和水一起搅拌,使微粒直径在10—9m~10—7m之间,然后插入两根电极,接通直流电源,这时阳极聚集,阴极聚集,理由是。

9.为了测定某白铁皮中含锌的百分率,进行如下实验,取一小块白铁皮试样ag,置于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用表面皿盖好,可以见到开始时产生气泡的速度很快,以后逐渐变慢,待试样全部溶解后,向烧杯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充分搅拌后过滤,将所得沉淀在空气中加强热至质量不变,称得残留固体bg,试回答:

(1)镀锌的目的是。

(2)气泡产生的速度先快后慢的原因是。

(3)加入过量NaOH溶液的作用是,涉及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及化学方程式是。

(4)最后残留的固体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白铁皮含锌的质量分数是。

10.在20℃时将12.1g

M(NO3)x·3H2O晶体溶于44.3g

水中,或在相同温度下将4.7g

M(NO3)x无水盐溶于23.5g水中,均可制得该盐的饱和溶液。上述两部分溶液混合,再加水稀释为0.1mol/L,用惰性电极进行电解,当电极上通过0.15mol电子时,溶液中的Mx+离子恰好全部成单质析出(设无氢气生成)。试计算:

(1)20℃时M(NO3)x的溶解度。

(2)M(NO3)x·3H2O的摩尔质量及x值。

(3)M的相对原子质量。

大检阅:

1.C

2.C

3.A

4.C

5.(1)Cl2、Fe、Fe(OH)3

(2)Cl2+2OH-===Cl-+ClO-+H2O

FeCl3+3NaClO+3H2O===Fe(OH)3↓+3HClO+3NaCl

(3)NaClO为强氧化剂,且呈碱性

6.①Fe;

Fe

—2e

=

Fe2+

②C;

B

③隔绝空气防止Fe(OH)2被氧化;排尽溶液中的氧气,防止生成的Fe(OH)2在溶液中氧化

④B、C

⑤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7.Ag2S+2e—

=

2Ag+S2—;Al—3e—

=

Al3+;

3Ag2S+2Al+6H2O

=

6Ag+2Al(OH)3↓+3H2S↑

8.带负电荷的胶体微粒陶土;带正电荷的氧化铁胶体微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微粒通电时产生电泳现象,分别向两极移动,从而达到除杂目的9.(1)保护内部的铁,增强铁的抗腐蚀力

(2)由于形成无数锌铁微电池发生电化腐蚀,白铁皮跟盐酸的反应开始很剧烈,放H2速度很快,随反应进行,溶液中c(H+)减小,且当锌先完全溶解后,微电池不复存在,反应速率明显减弱

(3)使溶液中Zn2+转化为ZnO22—,Fe2+ 转化为Fe(OH)3;Zn2++2OH—=Zn(OH)2↓,Zn(OH)2+2OH—=ZnO22—+2H2O,Fe2++2OH—=Fe(OH)2↓,4Fe(OH)2+O2+2H2O=4Fe(OH)3

(4)残留的固体为Fe2O3,反应为2Fe(OH)3

Fe2O3+3H2O

(5)设ag白铁皮含铁xg,锌(a—x)g,则

2Fe

Fe2O3

112

160

x

b

x

=

7b/10(g)

故Zn%

=(a—0.7b)/

a

×100%

=(100a—70b)/

a

%

10.(1)S=4.7/23.5×100=20(g)

(2)设M(NO3)x

·3H2O的摩尔质量是a

g/mol,解得a=242

(g/mol)

M(NO3)x的摩尔质量=242-3×18=188(g/mol)

电解前溶液中含Mx+为

又因电解时电子转移0.15

mol,x=2

7.高考作文应试技巧 篇七

一.结构要简

高考作文先要整体构思。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主体展开,材料选取等,在动笔前要通盘考虑。只有自己想清楚了,才能写清楚;自己写清楚了,阅卷老师才能看清楚;阅卷老师看清楚了,给分才能给清楚。考场作文的结构应该简明,因为教师阅卷时,每篇作文平均阅读的时间仅为一分钟。

二.列提纲要快

高考既考能力又考速度。考场上列作文提纲,可先写出简单的结构模式,然后把可能用得上的词句和例子,如名言警句、古诗词、古今中外的事例(尤其是带有时代气息的当今事例),简省写出,只要自己看得懂就行。写于卷面之前,可边浏览边修改,择优录用。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一气呵成,避免文面多处涂改。

三.内容要新

1.题目要新颖别致。“题好文一半”,许多阅卷老师就是根据学生命的题目来判定他的审题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因此,能拟一个独具特色的题目,就能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住老师的视线,分数自然偏高。

2.开头要新颖独特,结尾要深刻感人。从题目实际出发,选取自己最拿手的文体,精心打造开头和结尾,确保获得高分。

3.素材的选取要新鲜贴切。材料新颖又切合题意,那就能显示自己敏捷的思维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作文分数自然就能上一个档次。我们要力避大众化和过于平淡的素材,要善于从现实生活、历史典故、文学名著中去搜寻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而且要注意材料的贴切性、典型性、新颖性、多样性。

四.立意要深

1.要紧扣命意。无论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或者话题作文,你必须扣题行文。扣题能力其实就是审题能力,如果扣题不紧或脱题,得的分数会很低。

2.立意要有深度和高度。要“掘地三尺”。“千古文章意为高”,每次测试或诊断考试,许多学生的作文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立意没有深度。甚至思想浅俗幼稚,作品境界低下,庸俗不堪。我们可以从历史和文化的沃野中去找寻理论的“掘地三尺”的深度。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理想和现实的观照,偶然和必然的分析尝试辩证地寻找理性的答案。总之,高考作文立意要境界高雅、胸襟阔大,力避市侩气息和低俗趣味。

五.感情要真

文章不是无病呻吟的“涂鸭”,也不是故作高深的“卖弄”,而是酸甜苦辣感情的寄托。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诚挚朴实的情感,读来是一种享受,品来是一种惬意。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常能打动阅卷者。要让阅卷老师感动,自己首先要投入,要动真感情。真情实感的文章往往能得高分。

六.语言要美

流畅优美的语言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这种语言能力要靠平常的努力锻炼。无错字、病句,词句洗练流利,语脉首尾贯通,文意开合自如,是做到语言美的第一关。词语生动、句式灵活、文句有意蕴是语言美的真正体现。作文的语言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练就:一是恰当引用古今中外名人名言、诗词名句、谚语、典故等;二是综合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如排比、比喻、反问、设问、对偶、夸张等;三是综合使用各种句式,如多用短句,变式句,倒装句,双重否定句等。四是丰富自己的生活和文化积累。因为“腹有诗书文自华”。五是锤词炼句,以铺陈、抑扬、排比、反问等手法增强文章气势。

七.文面要洁

现在,全国各省,推行网上阅卷,高考阅卷时间紧,天气又热,评卷老师每天面对电脑屏幕,心态很微妙。文面如人面,它是敲开阅卷老师心扉的第一块砖。字迹清楚、端正,字体美观大方,无明显涂痕的试卷,能立即获得评卷老师的好感,这样以来印象分就高了。试想:一份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的试卷出现在工作强度极大又十分疲累甚至有点焦躁的你的面前,你岂愿卒读?太潦草的作文,往往只看了首尾,可能三类作文偏下的分数就出来了。当然,我们所写之字不一定是练过书法的,而只是要求所写之字大小一样,一笔一画认真书写,不潦草,不涂改(实在需要修改时也应用笔轻轻划去,切不可重重涂写,乱打叉),要让阅卷老师知道你所写的字是什么字,以求一个整体效果。

8.高考化学方程式技巧 篇八

一、敏捷捕捉图表信息,快速转换

将化学原理抽象为数学问题,用数据表、曲线图等形式呈现,思考的关键点在于理清数据信息与曲线的数学意义和化学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切入点在于对数据进行组合、筛选、归纳、综合,敏捷捕捉图表中数据的规律,运用数学工具结合学科知识在图表数据信息和文字信息间快速转换。

【例1】 (2014-12)在一定条件下,N2O分解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

下图能正确表示该反应有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是( )。

(注:图中半衰期指任一浓度N2O消耗一半时所需的相应时间,c1、c2均表示N2O初始浓度且c1

解析:本题以反应速率、转化率、半衰期为载体,将N2O在一定条件下的分解数据用数据表呈现。解题的关键在于敏捷捕捉数据表蕴含的丰富信息,每个时间段N2O的分解速率都相等,N2O分解是不可逆的,不存在平衡状态,N2O浓度越大,半衰期越长,转化率越低。结合图像坐标中的横、纵坐标的量,数据信息与图像信息的转换,可得A项正确,B、C、D项错误。【例2】 (2014-23节选)元素周期表中第VIIA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用途广泛。

……

(4)一定条件,在水溶液中1molCl-、ClO-x(x=1,2,3,4)的能量(kJ)相对大小如右上图所示。

①D是 (填离子符号)。

②B→A+C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用离子符号表示)。

解析:本题的信息呈现形式新颖,命题者将氯元素化合价和相对能量这两个数据信息以直角坐标系曲线形式呈现,解题时需要将ClO-x(x=1,2,3,4)的信息与曲线变化趋势相结合,可得A为Cl-、B为ClO-、C为ClO-3、D中Cl元素呈+7价为ClO-4,A→B+C的方程式是3ClO-→2Cl-+ClO-3,再利用曲线图中ClO-、Cl-、ClO-3的能量数据,用生成物的总能量减去反应物的总能量,得出反应放出热量为ΔH=-60kJ·mol-1×2+(63-60)kJ·mol-1=-117kJ·mol-1,当然书写出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时还应标注ClO-、Cl-、ClO-3所处状态(aq),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为:

二、吸收、整合图表信息,有序迁移

用装置图、曲线图、表格和流程等多样化的图表信息呈现方式来创设试题的问题情境,思考的重点在于准确吸取图表信息,与已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使之网络化,难点在于对隐含图表信息的挖掘,对网络化知识有目的、导向明确、线索清晰的有序迁移应用。

【例3】 (2014-11)某原电池装置如右图所示,电池总反应为2Ag+Cl2=2AgC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极反应为AgCl+e-=Ag+Cl-

B.放电时,交换膜右侧溶液中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

C.若用NaCl溶液代替盐酸,则电池总反应随之改变

D.当电路中转移0.01mole-时,交换膜左侧溶液中约减少0.02mol离子

解析:本题是考查原电池知识的常规试题,精妙之处在于原电池示意图的交换膜两侧都是盐酸,隐含通过阳离子交换膜的有H+以及负极产生Ag+等信息,对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已有知识进行加工,形成解题特定的知识网络并迁移应用。仔细阅读原电池示意图,确定左边是负极,右边是正极,阳离子交换膜两侧都是盐酸,得出两极电极反应式如下:(-)Ag-e-=Ag+,Ag++C1-=AgCl,即Ag-e-+C1-=AgCl;(+)Cl2+2e-=2C1-。A错。交换膜左侧溶液中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故B错。用NaCl溶液代替盐酸,通过交换膜的H+就换成Na+,电池总反应不变,故C错。当电路中转移0.01mole-时,生成0.01molAg+,同时消耗0.01molC1-,并有0.01molH+通过交换膜,交换膜左侧溶液中约减少0.02mol离子,故D错。

【例4】 (2014-24节选)铁及其化合物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1)右图是实验室研究海水对铁闸不同部位腐蚀情况的剖面示意图。

①该电化腐蚀称为 。

②图中A、B、C、D四个区域,生成铁锈最多的是 (填字母)。

(2)用废铁皮制取铁红(Fe2O3)的部分流程示意图如下:

①步骤I若温度过高,将导致硝酸分解。硝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步骤II中发生反应:4Fe(NO3)2+O2+(2n+4)H2O=2Fe2O3·nH2O+8HNO3,反应产生的HNO3又将废铁皮中的铁转化为Fe(NO3)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上述生产流程中,能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的是 (任写一项)。

解析:该题以铁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主线设置情境。命题者设置两个思维误区:一是铁闸在海水中不同部位腐蚀剖面示意图中,提供钢铁在海水(中性环境)中发生吸氧腐蚀的A、B、C、D四个区域,C区腐蚀最严重的信息,进而误导考生得出C区生成铁锈最多的错误结论。正确的思路是将钢铁吸氧腐蚀生成铁锈需要氧气参与的信息,与图像信息中B区海水氧气浓度最大的隐含信息整合,得出B区生成铁锈最多的结论。二是流程图中提供步骤Ⅱ产生的HNO3与铁反应转化成NH4NO3的信息,与学生固有的金属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盐、氮氧化物和水的信息产生矛盾冲突,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设置思维障碍。

综上所述,图表信息题从多角度考查基础知识、基本研究方法和化学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解题的技巧是准确提取图表信息,与学生认知的基础知识一起加工、重组、整合,形成新情境下的知识网络,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责任编辑 罗 艳)

图表信息题是历年高考常见题型,旨在考查学生的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图表信息题常以数据记录表、曲线图、化工流程图、实验装置图、有机物结构图、有机物合成路线图等形式呈现,提供的信息量远大于文字信息,是高考试题推陈出新之处,也是学生解题思维的瓶颈和失分之处。2014年福建省高考理科综合试卷化学试题中通过分析坐标、图表、流程、转化关系呈现信息的试题一共有15处。下面以试卷中部分图表信息试题为例谈谈图表信息题的解题技巧。

一、敏捷捕捉图表信息,快速转换

将化学原理抽象为数学问题,用数据表、曲线图等形式呈现,思考的关键点在于理清数据信息与曲线的数学意义和化学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切入点在于对数据进行组合、筛选、归纳、综合,敏捷捕捉图表中数据的规律,运用数学工具结合学科知识在图表数据信息和文字信息间快速转换。

【例1】 (2014-12)在一定条件下,N2O分解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

下图能正确表示该反应有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是( )。

(注:图中半衰期指任一浓度N2O消耗一半时所需的相应时间,c1、c2均表示N2O初始浓度且c1

解析:本题以反应速率、转化率、半衰期为载体,将N2O在一定条件下的分解数据用数据表呈现。解题的关键在于敏捷捕捉数据表蕴含的丰富信息,每个时间段N2O的分解速率都相等,N2O分解是不可逆的,不存在平衡状态,N2O浓度越大,半衰期越长,转化率越低。结合图像坐标中的横、纵坐标的量,数据信息与图像信息的转换,可得A项正确,B、C、D项错误。【例2】 (2014-23节选)元素周期表中第VIIA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用途广泛。

……

(4)一定条件,在水溶液中1molCl-、ClO-x(x=1,2,3,4)的能量(kJ)相对大小如右上图所示。

①D是 (填离子符号)。

②B→A+C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用离子符号表示)。

解析:本题的信息呈现形式新颖,命题者将氯元素化合价和相对能量这两个数据信息以直角坐标系曲线形式呈现,解题时需要将ClO-x(x=1,2,3,4)的信息与曲线变化趋势相结合,可得A为Cl-、B为ClO-、C为ClO-3、D中Cl元素呈+7价为ClO-4,A→B+C的方程式是3ClO-→2Cl-+ClO-3,再利用曲线图中ClO-、Cl-、ClO-3的能量数据,用生成物的总能量减去反应物的总能量,得出反应放出热量为ΔH=-60kJ·mol-1×2+(63-60)kJ·mol-1=-117kJ·mol-1,当然书写出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时还应标注ClO-、Cl-、ClO-3所处状态(aq),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为:

二、吸收、整合图表信息,有序迁移

用装置图、曲线图、表格和流程等多样化的图表信息呈现方式来创设试题的问题情境,思考的重点在于准确吸取图表信息,与已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使之网络化,难点在于对隐含图表信息的挖掘,对网络化知识有目的、导向明确、线索清晰的有序迁移应用。

【例3】 (2014-11)某原电池装置如右图所示,电池总反应为2Ag+Cl2=2AgC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极反应为AgCl+e-=Ag+Cl-

B.放电时,交换膜右侧溶液中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

C.若用NaCl溶液代替盐酸,则电池总反应随之改变

D.当电路中转移0.01mole-时,交换膜左侧溶液中约减少0.02mol离子

解析:本题是考查原电池知识的常规试题,精妙之处在于原电池示意图的交换膜两侧都是盐酸,隐含通过阳离子交换膜的有H+以及负极产生Ag+等信息,对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已有知识进行加工,形成解题特定的知识网络并迁移应用。仔细阅读原电池示意图,确定左边是负极,右边是正极,阳离子交换膜两侧都是盐酸,得出两极电极反应式如下:(-)Ag-e-=Ag+,Ag++C1-=AgCl,即Ag-e-+C1-=AgCl;(+)Cl2+2e-=2C1-。A错。交换膜左侧溶液中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故B错。用NaCl溶液代替盐酸,通过交换膜的H+就换成Na+,电池总反应不变,故C错。当电路中转移0.01mole-时,生成0.01molAg+,同时消耗0.01molC1-,并有0.01molH+通过交换膜,交换膜左侧溶液中约减少0.02mol离子,故D错。

【例4】 (2014-24节选)铁及其化合物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1)右图是实验室研究海水对铁闸不同部位腐蚀情况的剖面示意图。

①该电化腐蚀称为 。

②图中A、B、C、D四个区域,生成铁锈最多的是 (填字母)。

(2)用废铁皮制取铁红(Fe2O3)的部分流程示意图如下:

①步骤I若温度过高,将导致硝酸分解。硝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步骤II中发生反应:4Fe(NO3)2+O2+(2n+4)H2O=2Fe2O3·nH2O+8HNO3,反应产生的HNO3又将废铁皮中的铁转化为Fe(NO3)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上述生产流程中,能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的是 (任写一项)。

解析:该题以铁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主线设置情境。命题者设置两个思维误区:一是铁闸在海水中不同部位腐蚀剖面示意图中,提供钢铁在海水(中性环境)中发生吸氧腐蚀的A、B、C、D四个区域,C区腐蚀最严重的信息,进而误导考生得出C区生成铁锈最多的错误结论。正确的思路是将钢铁吸氧腐蚀生成铁锈需要氧气参与的信息,与图像信息中B区海水氧气浓度最大的隐含信息整合,得出B区生成铁锈最多的结论。二是流程图中提供步骤Ⅱ产生的HNO3与铁反应转化成NH4NO3的信息,与学生固有的金属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盐、氮氧化物和水的信息产生矛盾冲突,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设置思维障碍。

综上所述,图表信息题从多角度考查基础知识、基本研究方法和化学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解题的技巧是准确提取图表信息,与学生认知的基础知识一起加工、重组、整合,形成新情境下的知识网络,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责任编辑 罗 艳)

图表信息题是历年高考常见题型,旨在考查学生的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图表信息题常以数据记录表、曲线图、化工流程图、实验装置图、有机物结构图、有机物合成路线图等形式呈现,提供的信息量远大于文字信息,是高考试题推陈出新之处,也是学生解题思维的瓶颈和失分之处。2014年福建省高考理科综合试卷化学试题中通过分析坐标、图表、流程、转化关系呈现信息的试题一共有15处。下面以试卷中部分图表信息试题为例谈谈图表信息题的解题技巧。

一、敏捷捕捉图表信息,快速转换

将化学原理抽象为数学问题,用数据表、曲线图等形式呈现,思考的关键点在于理清数据信息与曲线的数学意义和化学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切入点在于对数据进行组合、筛选、归纳、综合,敏捷捕捉图表中数据的规律,运用数学工具结合学科知识在图表数据信息和文字信息间快速转换。

【例1】 (2014-12)在一定条件下,N2O分解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

下图能正确表示该反应有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是( )。

(注:图中半衰期指任一浓度N2O消耗一半时所需的相应时间,c1、c2均表示N2O初始浓度且c1

解析:本题以反应速率、转化率、半衰期为载体,将N2O在一定条件下的分解数据用数据表呈现。解题的关键在于敏捷捕捉数据表蕴含的丰富信息,每个时间段N2O的分解速率都相等,N2O分解是不可逆的,不存在平衡状态,N2O浓度越大,半衰期越长,转化率越低。结合图像坐标中的横、纵坐标的量,数据信息与图像信息的转换,可得A项正确,B、C、D项错误。【例2】 (2014-23节选)元素周期表中第VIIA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用途广泛。

……

(4)一定条件,在水溶液中1molCl-、ClO-x(x=1,2,3,4)的能量(kJ)相对大小如右上图所示。

①D是 (填离子符号)。

②B→A+C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用离子符号表示)。

解析:本题的信息呈现形式新颖,命题者将氯元素化合价和相对能量这两个数据信息以直角坐标系曲线形式呈现,解题时需要将ClO-x(x=1,2,3,4)的信息与曲线变化趋势相结合,可得A为Cl-、B为ClO-、C为ClO-3、D中Cl元素呈+7价为ClO-4,A→B+C的方程式是3ClO-→2Cl-+ClO-3,再利用曲线图中ClO-、Cl-、ClO-3的能量数据,用生成物的总能量减去反应物的总能量,得出反应放出热量为ΔH=-60kJ·mol-1×2+(63-60)kJ·mol-1=-117kJ·mol-1,当然书写出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时还应标注ClO-、Cl-、ClO-3所处状态(aq),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为:

二、吸收、整合图表信息,有序迁移

用装置图、曲线图、表格和流程等多样化的图表信息呈现方式来创设试题的问题情境,思考的重点在于准确吸取图表信息,与已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使之网络化,难点在于对隐含图表信息的挖掘,对网络化知识有目的、导向明确、线索清晰的有序迁移应用。

【例3】 (2014-11)某原电池装置如右图所示,电池总反应为2Ag+Cl2=2AgC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极反应为AgCl+e-=Ag+Cl-

B.放电时,交换膜右侧溶液中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

C.若用NaCl溶液代替盐酸,则电池总反应随之改变

D.当电路中转移0.01mole-时,交换膜左侧溶液中约减少0.02mol离子

解析:本题是考查原电池知识的常规试题,精妙之处在于原电池示意图的交换膜两侧都是盐酸,隐含通过阳离子交换膜的有H+以及负极产生Ag+等信息,对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已有知识进行加工,形成解题特定的知识网络并迁移应用。仔细阅读原电池示意图,确定左边是负极,右边是正极,阳离子交换膜两侧都是盐酸,得出两极电极反应式如下:(-)Ag-e-=Ag+,Ag++C1-=AgCl,即Ag-e-+C1-=AgCl;(+)Cl2+2e-=2C1-。A错。交换膜左侧溶液中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故B错。用NaCl溶液代替盐酸,通过交换膜的H+就换成Na+,电池总反应不变,故C错。当电路中转移0.01mole-时,生成0.01molAg+,同时消耗0.01molC1-,并有0.01molH+通过交换膜,交换膜左侧溶液中约减少0.02mol离子,故D错。

【例4】 (2014-24节选)铁及其化合物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1)右图是实验室研究海水对铁闸不同部位腐蚀情况的剖面示意图。

①该电化腐蚀称为 。

②图中A、B、C、D四个区域,生成铁锈最多的是 (填字母)。

(2)用废铁皮制取铁红(Fe2O3)的部分流程示意图如下:

①步骤I若温度过高,将导致硝酸分解。硝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步骤II中发生反应:4Fe(NO3)2+O2+(2n+4)H2O=2Fe2O3·nH2O+8HNO3,反应产生的HNO3又将废铁皮中的铁转化为Fe(NO3)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上述生产流程中,能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的是 (任写一项)。

解析:该题以铁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主线设置情境。命题者设置两个思维误区:一是铁闸在海水中不同部位腐蚀剖面示意图中,提供钢铁在海水(中性环境)中发生吸氧腐蚀的A、B、C、D四个区域,C区腐蚀最严重的信息,进而误导考生得出C区生成铁锈最多的错误结论。正确的思路是将钢铁吸氧腐蚀生成铁锈需要氧气参与的信息,与图像信息中B区海水氧气浓度最大的隐含信息整合,得出B区生成铁锈最多的结论。二是流程图中提供步骤Ⅱ产生的HNO3与铁反应转化成NH4NO3的信息,与学生固有的金属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盐、氮氧化物和水的信息产生矛盾冲突,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设置思维障碍。

综上所述,图表信息题从多角度考查基础知识、基本研究方法和化学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解题的技巧是准确提取图表信息,与学生认知的基础知识一起加工、重组、整合,形成新情境下的知识网络,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上一篇:实习生总结300字下一篇:实验活动总结